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

农村工作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工作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1篇:农村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

摘 要 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制度、资金、监督和人才的多方面的原因,正视这些问题才能够积极找到解决办法,完善农村合作社的管理,推行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力求在农村合作社的建立过程中能够重视这些问题,尽量规避,找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农村 合作社 财务 问题

一、财务制度不健全

第一,农村合作社的财务制度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漏洞。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是没有资金安全漏洞的,但是目前很多农村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安全漏洞,例如:合作社内部很多应该分工设置的财务管理项目存在重合管理的问题,会计、出纳、审计等重要环节都有重复管理的问题,导致很多重要资金都能够通过几个人就可以完成非法转移,加上农村合作社的资金往往是小笔但是繁多的,对具体管理也产生了影响。

第二,农村合作社对于合作社的固定资产的管理缺乏约束。从农村的具体情况来看,家族式的模式显著,很多农村合作社的管理人员无法阻碍当地农村家族的合作模式,对于一些小型的固定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第三,对于农村合作社的制度建设必须要强化预算制度的规范,但是目前合作社的预算制度过于简单,合作社的长远预算需要有周期性的规划和资金设计的预算,但是这些工作都没有在合作社内广泛开展起来。

第四,在制度建设方面,很多合作社没有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的规定执行,这个试行制度要求合作社应根据本制度规定和会计业务需要,设置会计账簿,配备必要的会计人员。不具备条件的,也可以本着民主、自愿的原则,委托农村经营管理机构或记账机构记账、核算。但是,很多农村合作社没有完全按照这个规定来执行,还是在走着原始的农村财务管理模式,无法走出困局。

二、资金营运能力差

第一,合作社的融资困难,很多合作社虽然提供了较强的服务性,但是相对于城市大型企业的支持而言,很多国家银行和商业银行都对合作社没有信心,导致借贷问题严重。解决对策:争取在合作社党支部牵头的情况下,争取农业生产运营的专项担保基金,用基金作为社员扩大产业贷款担保,以破解资金短缺的“瓶颈”。同时,也能够在专项资金的管理模式下形成品牌效应。总之解决融资问题就要尝试实现统一技术、统一销售、一体化财务管理的模式,解决实际的融资难问题。

第二,农村合作社的资金分配也存在很多问题,合作社还没有形成全面的股份制模式,自然也就导致股金分红、股息、利润返还的比例不够明确,这种随意利润分配的形式一方面导致了农户的不信任,增加了融资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合作社的财务管理的随意性。解决对策:对于资金分配管理问题要尝试进行明确的账目核对工作。明确的管理是我国农村合作社资金分配管理的关键,其主要的财务管理模式就是要形成详细的股权计算,避免出现不平等的问题也避免了财务核算与管理的随意性,失去入股村民的信任。

第三,资金预算能力较差。解决对策:要对经营项目进行明确的预算。例如:对于小尾寒羊的饲养问题,要明确预算期价格“小尾寒羊价格(优质种羊)3-8月龄:羔羊360-1000元、1-2岁怀孕母羊1200-2400元。波尔山羊价格(优质种羊)1代220-320元、2-3代280-360元、4-5代400-680元、纯种种公羊 2000-3000元。奶山羊:500-820元。”而且要对预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财务记录,例如:小尾寒羊的养户缺乏科学的喂养方法,饲料浪费大,利用效益低,养牛成本高。有的没有喂养经验,出现很多积食病牛,有的还造成死亡等。

三、审计监督形式化

首先,内部审计制度缺失,农村合作社的内部审计制度更多的是形式化,很多审计组织只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是完全赞同,导致内部审计制度形同虚设;一方面就是由于利益分配的因素而一味地反对,导致很多合作社的活动无法开展起来。

其次,外部审计制度缺失,农村合作社的外部审计更多的是要依靠财务管理的形成部门,而对于村民的民主监督来讲存在很多问题,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人员虽然经村民大会选举产生,但由于种种原因造成部分人员文化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责任意识不强,没有认真履行权利和义务。这样的情况下监督管理人员对财务工作基本不了解,平时只是听财务人员汇报工作,但并不知道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弊端,而财务人员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弄虚作假、谋取私利。

四、财务人员素质低

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也受到了人才因素的影响,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较低,很多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无法有效开展,例如:“松原市宁江区大洼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对某村的财务人员调查发现,财务人员的选用,一般都是由村级领导就地任命,没有经过严格的选拔、正规的培训,在4名会计中有2人没有参加任何会计培训,缺乏必要的法律、财经基础知识。解决对策:通过推行会计选聘制,各镇(街道)吸收了一批年轻的、有专业知识的会计人员,为农村财务管理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活力,改变了农村会计人员的年龄结构和素质结构,实现农村会计人员的年轻化、专业化,提高了顺德农村财会队伍素质。另外,有的会计业务上只能做到“记记账、打打算盘”,还不能完全适应新会计法的要求,不能及时发现村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由此可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财会人员队伍,是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基础和关键。

综上所述,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制度、资金、监督和人才的多方面的原因,正视这些问题才能够积极找到解决办法,完善农村合作社的管理,推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志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1(06).

[2] 张光涌.当前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08).

第2篇:农村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动物防疫工作;存在问题;对策

紧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步伐,重大动物疫病公开公布制度在我国实行,动物防疫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各部门的重视。然而,禽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病、狂犬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频频暴发,在危害畜牧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及人们的健康的同时,也凸显了农村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对目前我国农村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可行和解决方案。

1目前我国农村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饲养方式以分散养殖为主

我国辐员广阔,农村地区动物养殖方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养殖,养殖规模小、品种多,一般每个家庭同时养殖2~3种家畜和家禽。例如定远县农户普遍以户为单位,一般家庭均养有30~100只鸡、2~20头猪,也有的家庭同时还养10~60只鸭、3~5只羊,养殖方式以放养为主,很少圈养或笼养。我国农村一般都是这种动物饲养方式,使得动物防疫困难重重,一是防疫时间上不能保证,饲养的鸡鸭基本上都是“早出晚归”,防疫工作只能在晚上进行,不利于防疫工作开展;二是加大了村级防疫员的工作量及工作难度,这种饲养方式下,要对某一地区进行切实的防疫工作,往往需要走村串户,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三是造成了动态的养殖—变化快,极易产生免疫遗漏现象。

1.2有些动物饲养经营者防疫观念淡薄

《动物防疫法》规定,饲养经营动物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依法履行动物防疫法所规定的义务,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动物饲养经营者尤其是散养户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祖祖辈辈一直是这样养的,不会有错,防不防问题不大;还有些养殖户不支持防疫员的工作,认为自己饲养的家畜、家禽是自己的私人财产,自己有权决定是否要防疫及何时防疫,他人无权干涉。这一现象导致防疫部门工作很难开展,有些地方做了宣传,发了针剂,基层防疫部门也深入村里防疫了,但防疫不到位的事情时有发生,极大地影响防控工作的开展。

1.3动物防疫的组织管理强度不够

许多基层政府不重视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未能将动物疫病防控真正纳入政府公共卫生管理体系。这些政府部门认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只是畜牧兽医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事,更有甚者,当畜牧兽医部门工作人员对其监管督促时,会产生厌烦情绪,或对畜牧兽医部门敷衍了事,并不认真宣传组织,贯彻落实动物疫病防控的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定;而畜牧兽医部门工作人员虽担负着动物疫病防控的技术保障作用,却在实际的基层工作中处境尴尬,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防控工作并不能真正落到实处[1]。

2对策

2.1建立集体养殖场

农民可以以劳动力入股和进场养殖,集体养殖场的好处是便于集中统一,系统连贯,根据免疫程序对动物进行免疫。另外,由于是集中养殖,在统一管理下有计划免疫,不易造成免疫遗漏,从监管部门的角度来说,监管起来也更容易。建立集中养殖场可采用如下方式:以村组为单位,农户以资金或劳动力入股,每个职工都是养殖场的股东,参与养殖场的管理,此举可提高养殖者的积极性,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挣多时多得,挣少时赔本,这就兼顾了经济条件好和经济条件差的各种情况的养殖户;每个养殖场配备1至多名村级防疫员,负责养殖户的防疫工作,同时负责养殖场与地方政府及上级防疫监管部门上传下达,当遇到疫病或疫情时,及时向上级监管部门上报,上级防疫部门迅速启动应急反应和提供技术指导。

2.2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纳入公共卫生的组成部门

随着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流行,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动物疫病防控不仅是动物的问题,也可能引起人类社会的灾难。因此,应该仿照人类疫病的防控将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对重大动物疫病可采取周报甚至是日报制度。

2.3正确划分各级各部门责任,严格实行问责制度

目前,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出现的不作为、管理薄弱等现象,其根本原则就在于各级相关部门权责不明,互相推诿。因此,要让动物疫病防控真正有效,就是要将各相关部门的权责明确并以地方性法律、规定的形式确定下来;换言之,就是要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网络化、系统化,各个相关部门在该网络中的职责及违反该职责时所负的责任明明白白,这样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也就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且严惩不殆。例如在一个县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中,县政府是领导和发动部门,负责牵头成立县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部,指挥部可以调动包括畜牧、公安、交通、卫生、乡政府等相关部门,这些部门的权责由县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部制定并监督,牵涉到动物疫病防控,如果是这些部门不作为,那么出现问题,由这些部门负责;下一级的部门如畜牧局、乡政府等在自己的权责范围内将任务分解给本部门等,如此层层分解,直到最后具体到系统中的每个人[2]。

2.4加强动物规模饲养场(户)的管理和监督

由于农村规模养殖场(户)大多受资金和技术的制约,饲养规模小、栏舍条件差,防疫观念落后,动物疫病时有发生。因此,要加强农村规模养殖场的防疫监督。一是按照《动物防疫法》和《畜牧法》的要求,加强动物防疫条件方面的审核,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二是加强防疫监督执法,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专项检查,主要检查免疫、检疫、无害化处理、兽药及饲料添加剂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查处;三是组织业主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防疫意识和饲养管理水平;四是对重大违法案件进行严肃处理[3-4]。

3参考文献

[1] 丛永博,严建梅,林玲,等.浅谈动物防疫工作的基本技术思想[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2):177-178.

[2] 张若宁.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的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6):183-184.

第3篇:农村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当前乡镇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领导不够重视。首先是德育工作机构不健全或者形同虚设。据了解有些中学根本没有德育工作机构,有些学校虽有但只是摆设而已,甚至连起码的德育工作计划都没有,更谈不上开展有关“德育”的工作了。其次是领导只讲不抓或走走过场罢了,有些学校领导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形式上。

2、教师只重教书,不重育人。第一,部分教师政治思想觉悟不高或不关心政治。正因为部分教师不关心政治、少问及政治,因此他们只埋头传授知识,什么德育、政治,那是学校领导的事情,作为教师,“授业、解惑”才是天职。第二,片面追求学习分数、注重教学质量。他们认为只要自己所教的班级总分高、教学质量好,什么也就好了,一俊遮百丑嘛!正因为只注重教学质量,搞题海战术,哪有什么时间顾及德育工作?虽然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学校领导衡量教师的工作成绩还是依据教学质量的好差,如果哪个教师差了就要“戴着笠帽等雨淋了”,因此教师只有注重教书、狠抓教学质量,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

二、对策

1、要端正认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对德育的认识能够站得高些、看得远些、想得深些,德育工作才能做好。

(1)要深刻认识把德育摆在首位的必要性、时代性。要清醒地认识到德育首位是适应时展的需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负面的、丑陋的、腐朽的东西入侵,青少年一代深受其害。另外西方国家经常无端指责中国人权,利用台湾、西藏问题,干涉中国内政,挑战中国核心利益,如最近美国会通过“售台”武器法案、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见“达赖”等。因此非常必要、及时地从时代的发展需要、从国家利益高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须确保德育首位,确保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2)要明确德育首位的基本标准。衡量德育首位的基本标准可概括为三方面。

第一方面,德育在学校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明确坚定,学校一切工作都自觉地贯穿渗透德育;第二方面,德育在教育中起到主导作用,首先是德育在教学中发挥了影响作用和保证作用;第三方面,各学校分层次达到了德育大纲和行为规范的要求,就算实现了德育目标。

(3)要深刻认识德育的特点、难度。在当前搞好德育确实不容易,这需要充分认识。德育有难点,一是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现实的实践性;二是它具有克己性。德育的社会性比智育、体育大得多,学生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来自方方面面,思想表现也是方方面面,可控程度较低,这就加大了德育的难度。德育既要抓“外用”又要抓“内化”。“外用”就是学了就用、讲了就做,这不容易;“内化”就是将正确的思想道德观点要求变成学生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方法,那更不容易,没有时间和关键时刻的考验,难以测量。克己性是德育的特点,德育不是教人利己而是克己,克己奉公一直是我国提倡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德育更讲求克己,因此要知难而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要集中力量,加大德育工作力度,保证德育为首。

2、坚持德育为首

(1)建立完善的德育机构,提高德育的科学性。第一,强化德育管理。强化德育管理的关键是要建立以校长为首的德育机构,把德育的四条线(德育处——班主任;教导处——教研组——科任教师;团委——各班团支部;政治思想品德课——时事课——班会课)统一起来,拧成一股绳,把德育的阵地(讲台、图书阅览室、广播室、墙报等)管起来,形成合力,这样才能把德育管好。第二,优化德育方法。可以抓两层,第一层是普遍掌握各种德育方法,如灌输教育法、养成教育法,提高操作水平;第二层是在掌握各种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探究各种方法的技能技巧,使德育方法多样化、艺术化。第三,加强德育研究,掌握各种德育规律并结合各自的实际加以运用。

(2)落实四育人方针,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落到实处。

(3)学校领导必须重视。要做好德育工作,作为学校领导应该做到:第一,校长要坐镇德育工作,亲自订计划、抓制度、抓落实,组织队伍,培养骨干,及时考评,落实目标责任制。第二,充分发挥领导的作用。学校领导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时事教育,定期召开学校教师、班主任和学生座谈会,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为制定学校德育目标和措施寻找依据、奠定基础。第三,领导要严于律己,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把实干精神作为座右铭,用自己人格的力量来增强德育的力量。

第4篇:农村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农村土地开发整理监理工作的涵义及意义

土地开发整理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治理,达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 率和生产率,改善土地质量、耕作条件和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监理是土地开发整理目标控制的重要环节,该制度能有效地控制土地 整理工程建设的工程质量、施工进度和工程投资,能高质量地进行工程建设合同管理及协调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相关单位的工作关系。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监理是一种特殊的工程建设活动,是工程建设活动日益复杂并进一步分工的结果。作为土地开发整理活动中一种新兴的监督管理制度,要多运用经济学原理引导土地开发整理监理制度的规范和创新。

二、资料来源

晋城市自从2002年开始实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以来,先后承担国家级、省级项目10余个,市级项目几百个,不管在项目立项、初步设计、施工组织和后期管护阶段都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但同时,也有个别项目刚实施就变更,这无疑说明土地管理部门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不足之处。本文选取晋城市泽州、陵川2县,以2002年以来的国家级、省级项目以及2010年度市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基础资料,从土地开发整理监理的角度,探讨监理工作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的影响,找出监理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三、当前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监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以山西晋城市泽州、陵川2县为例,从2002年起,晋城市泽州、陵川2县农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开始实行工程监理制度,2002年共有4家监理单位参与了6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监理;2010年共有2家监理单位参与了20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监理。从现场检查和监理资料上报情况看,监理人员较差的占67%、监理效果一般的占100%,监理总体评价较差的占67%,实施情况与初步符合程度80%左右。相对来说,市级和省级的监理单位比县级的要规范一些,但监理效果差强人意,远未达到运用自身人员、技术、能力、设备优势服务业主的目的,经过深人调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监理工作仅局限于施工阶段

监理工作应贯穿于工程建设项目的始终,包括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含缺陷期阶段)。但目前在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监理工作一般仅限于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阶段,监理人员在接受委托后,工程马上开 工,造成监理人员边工作边熟悉项目情况,对工程未能深入的熟悉和掌握,尤其是在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规模大、涉及面广、单体工程又较多,战线长,影响因素很多,不利于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施工现场缺乏高素质监理人员

从现场调查情况看,在监理一线工作的监理人员,多数是监理员且流动性大,监理人员配备的数量不能满足工程监理需要,存在公司象征性地委派一至两 名监理人员到场监理,履行验收签字手续的问题,不能达到常驻施工现场的要求,更谈不上按照规划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对各分项工程进行旁站检查、巡视 检查和平行检查。对现场签证工作把关不严,出现过施工单位为了能达到工程量,申请资金,虚构工程量,监理单位也签字同意上报的情况,因而相当一部分业主对监理不放心,只能自行组织一套班子来控制工程进度和投资,加重了业主的管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3.监理对象不清、职责不明

部分地方政府把土地开发整理视为纯粹的国家投资行为,以争取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基本目的,认为资金诱惑力比土地开发整理行为本身大。其后果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选择 随意性大,缺乏严谨的论证,不注重质量,盲目扩大规模,土地开发整理监理基本变 成基层政府获取项目和项目验收的附庸,失去对项目质量、进度、投资监理的独 立性,特别是对后期的土地综合利用及后期养护考虑较少,很不利于土地开发整理的健康发展。

四、强化农村土地开发整理监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搞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专项规划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则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通过对地块物理形态和产权结构的调整,基础设施的配套建没,在平面、空间和时间序列上建立合理的用地结构及布局,以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所作的安排和布置,它是一项能达到扩大再生产,形成新增固定资产和生产能力,具有明确范围、可测目标和具体内容的投资建没活动。

2.严格执行计划,落实补充耕地方案

根据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农田建设年度汁划,分解下达任务,具体落实到项目、地块、确保计划任务完成。同时,加强对建没用地项目补充耕地方案的审核工作,对未落实补充耕地方案的建没项目,按规定不予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对未按方案完成补充耕地的,一经查处,暂停该地区农用地转用审批,以确保补充耕地落到实处。

3.加强项目管理,提高工程质量

一是抓项目管理,严格落实制度。有序推进项目工程实施。首先要加强项目论证、立项、检查验收管理工作。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实施方案和资金预决算,实行项目工程公开招投标。其次是把项目工程涉及的新建田间道路、沟渠所占土地、中心村''或聚居点所占土地和坡改梯范围内的土地,进行耕作剥离重新利用,以改善新增耕地质量,增加土壤肥力,保证新增耕地质量不下降。最后,充分利用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成果,严格认定项目区通过未利用土地开发、农村居民点复垦、田土坎归并等途径新增的耕地数量,确保新增耕地来源清楚、面积准确,杜绝弄虚作假行为。二是抓工程质量,首先实行土地整理与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提高土地整理项目工程的标准和质量,从而提高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质量。其次是统一验收,把好项目竣工验收关。

4.提高监理人员整体业务素质

建议各监理单位重视对人才的工作,对于无学历的或学历较低的人员公司要 投入一定的教育经费进行培养,使监理人员均能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先持证后上 岗。在此基础上还要搞好公司在职人员的职称评定工作,并组织符合条件的中级职称以上人员参加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的考试,获取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的上岗证书。公司在招聘人员时,也要注意个人的学历和职称要求。在现场项目监理部的人员配备方面,充分考虑监理人员的持证率和高、中、初级职称人员的合理搭配。

五、结束语

当前,我国土地整理监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既有体制不健全、不完善的原因,也有工作机制上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解决和克服这些问题,需要企业自身的重视,执业人员的努力,也需要主管部门的协调、管理和支持,更需要全行业共同创造和谐、有效的监理氛围和环境。

参考文献:

[1]杨丙军.农村土地开发整理监理制度创新,《农村经济》,2012年第01期.

[2]王岩.浅谈农田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监理经验,《农民致富之夜》,2011年第12期.

第5篇:农村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

(1)资产收益管理不规范。有的村以其他费用支出直接冲抵承包款和租金,收支均不入账;有的村收款后,干部私自保管、挪用,长期不报账;有的村资产收益使用无计划,寅吃卯粮。

(2)出租合同签订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书面合同少,口说为凭;合同要素不全、条款不明,权利义务不平等或其他不符合法定要求等方面。

(3)农村“三资”较为复杂,主要是因为农村“三资”涉及面广、项目多,管理难度大。比如说,农村“三资”既有现金的,又有实体资产的,还有资源属性的;既有可转移的,又有固定的;既有国家补助资金、各项补偿补助款,又有集体收入,还有筹资、捐款等,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多样性,带来繁杂管理难度。

(4)农村“三资”登记的财务管理和账目统计检查还需进一步完善。其中主要原因是资源统计不全面、不细致或没有台账登记管理。村务公开只强调财务公开,“三资”管理的公开还需加强。“三资”登记管理中合同签订不符合科学规范,不符符合签订层序,集体利益得不到稳定和合理的保证,此外,合同条款不完善,甚至没有书面的合同,农村集体“三资”承包收益减少很多,造成农民的不满,时而还有上访事件发生。

二、“三资清理”工作的方法和目标

(1)资金的清理方法。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现金、银行存款以及白条抵库的数额先进行清理,再登记造册,经村支两委会决议或“三议三公开”后,村委会主任在认定的资金登记表上签字。

(2)资产的清理方法。清理借款凭据、核定各项往来款项的欠款人、欠款金额,并登记造册;清理各项对外投资合同,核实投资对象、投资时间、每年的投资收入并登记造册;存货清理:采用实地盘点法,账实核对,登记资产清册;固定资产:先清理数量、核定金额;再分经营用和非经营用固定资产分别登记造册,其中非经营用固定资产造册登记数量和金额;经营用固定资产除了要登记数量和金额以外,还要依据租用合同登记经营用固定资产的承租人、租期、每年的租金收入等。

(3)资源的清理方法。耕地、矿山、林地、果园、鱼塘、机动田、荒山、滩涂等资源要分经营承包和村集体留用分别登记面积、用途。属于集体留用耕地、矿山、林地、果园、鱼塘、机动田、荒山、滩涂的要对附着物的数量、价值进行合理估计,并登记造册;属于承包经营型的耕地、矿山、林地、果园、鱼塘、机动田、荒山、滩涂要造册登记承包人、承包期限、每年的承包收入;属于以补代工的机动田或其他资源的,要对面积、性质(村或村所属组所有)、使用方式(以工代补标准)、受益人等情况进行造册登记。通过以上方法,主要达成以下的清理目标。

三、农村“三资清理”工作问题对策

(1)集中行动,强化市场监管。由于长期以来农村经济市场机构受体制不顺因素制约,尽管县、乡(镇)相关部门在村级财务法规管理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难以发挥出村级财务监管作用,建议尽快理顺农村管理体制,强化农村经济职能建设,确保其行政职能的有效履行,特别是在财务违纪和审计监督方面,制定出相应的处罚办法,强化市场监管,明确农经相关部门的执法地位,形成有权威有效力的行政监管体系。

(2)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思想认识。首先要积极配合纪检监察机关,严肃督办和查办不落实“三资”管理政策,要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制度的宣传教育,确保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另外,特别是加强对村干部财经法律法规的教育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三资”管理工作的本领以及群众对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增强村民的参政议政能力,发挥村民民主监督作用,以减少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漏洞。

(3)强化资源管理,堵塞交易漏洞。县乡(镇)两级应成立资源交易中心。凡农村集体土地、山林、滩涂、水面等资源实施承包、租赁、出让等开发利用,未进入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项目,一律要进入乡镇公共资源交易站进行招标、拍卖,规范交易行为,堵塞各种交易漏洞。要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技术优势,加快推进财务计算机监管网络建设,为村级财务实时监督、动态监督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4)完善制度,规范操作。在落实原有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财务公开等相关制度的同时,建议县政府制定出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暂行办法》和《违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责任追究办法》,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开展有章可循。同时,“三资”管理办公室对相关责任单位村务财务公开透明、民主理财投资、货币资金管理科学、合同票据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等制度执行情况,每年开展月或季度监督检查。

四、“三资清理”具体实施路径

(1)清理。成立乡(镇)从财政所、农经站、社会事务所、乡(镇)纪委抽调人员组成的临时三资清理小组,在该小组的监督和指导下,以村自查为主,全面进行清理。成立村民主理财小组,对集体“三资”进行逐笔逐项清理。同时,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独立进行经济动的自主权,自愿签订会计委托服务协议,实行村财镇管(镇财政所代管)或有资质中介机构代管。建账核算,统一监督管理,会计委托服务机构和“三资”监管机构工作有场所、运转有经费、人员有保障。

(2)登记数据。清理完一项就要立刻登记。资产资源的登记要按类别登记其名称、数量的多少及实际的使用情况。登记的内容要真实全面,数据等要准确,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3)核实登记结果。对已清理登记的集体“三资”,由村民自建的理财小组逐项逐笔进行核查落实。重点对“三资”的数额多少、权属比例、实际台账与实物、处置与管理方法等情况进行核实。

(4)公示核查结果。对初步核实后的集体“三资’,由清理核实小组负责逐项逐笔在相关的村务公开栏中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一周。在公示期间相关工作人员要接受群众的咨询和问题的反映,并做好记录以及解释的工作。

(5)确认公示结果。公示期满以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对集体“三资”清理结果进行再次的确认。

(6)上报核定的结果。经过村民代表会议确认通过的“三资”清理结果之后,由村两委和集体经济组织相关的人负责人、村会计、村民主理财小组组长签字后上报镇集体“三资”清理领导小组审核,再经镇人民政府相关部门核定同意后,由基层操作人员以及实施人员的辅助,把相关的数据录入到该村三资管理信息系统,由系统进行汇总,逐级上报。

第6篇:农村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

动物防疫是畜牧业持速、健康、稳步发展的前提,是广大群众吃上“放心肉”、保证群众生命安全的保障。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各级政府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我县开年以来的“加快调转促,实现新发展”更是给我县养殖业带来新机遇。但是,当前我县农村动物防疫工作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

1 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目前农村基层防疫队伍体系出现断层,由于近几年很多年轻的村级动物防疫员辞职外出务工,致使农村基层动物防疫人员呈减少趋势,人员老龄化严重,个别地方出现有畜禽无人防治的局面,部分乡镇只能组织一些社会人员充当防疫员才能按时完成免疫任务,但是这些人并没有合格的专业知识,时常导致免疫不能一次到位,工作往往事倍功半,浪费人力物力。且大部分的村级动物防疫员承担了基础免疫的主要工作,但报酬低,工作任务重,其待遇与劳动强度不相称,造成防疫员离职现象频繁,对于防疫队伍素质提升、保障公共卫生安全都有不利影响。

1.2 防疫经费投入不足。目前大部分基层政府财政困难,很难保证防疫经费的投入,我县一名村级防疫员一年工资补贴仅为3600元,动物防疫员的报酬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同时组织形式松散,村级防疫员未纳入乡镇政府统一管辖,管理措施、组织纪律措施对他们的作用不大,致使其人员队伍不稳,工作责任心不强,业务技术水平不高,造成免疫效果良莠不齐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经费不足,导致防疫设备维护更新费用都不能落实,设备老化、损坏都不能及时更换,疫苗效价受影响。另外,对农村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往往只集中在春秋二季进行免疫,由于经费和人力多方面的原因,对新补栏动物的免疫有时难以进行有效监管和及时补免,存在疫情发生的风险。

1.3 养殖场免疫问题。有的畜禽规模养殖场片面套用书本和其它场免疫程序,只相信自己的“成功经验”,或一个免疫程序多年不变,未发病就归结于免疫成功,缺乏制定针对性的免疫程序,一旦患病就无法控制;部分养殖场因担心疫病传播,拒绝防疫员进场展开防疫,自行为畜禽注射疫苗,导致免疫不到位;不开展免疫抗体检测,甚至拒绝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抽检,导致畜禽不明原因发病。

1.4 养殖户养殖观念滞后,防疫意识不到位。长期以来,虽然在多年的宣传下对动物防疫意识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农村的部分散养户,没有完全意识到动物疫病给牲畜带来的危害性。大部分散养户认为饲养的畜禽属于私人财产,注射疫苗以及病死畜禽的处理都属于自家的事,他人不得干涉。此外,因为养殖户缺乏防疫观念、法治观念,发生疑似疫情后,时常自行处置,有意或无意隐瞒现象严重,病死动物尸体不能及时处理,传染源不能得到有效控制,造成了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困难增加。

1.5 畜禽养殖档案不完善。不少畜禽养殖场、规模户与散养户,在建立健全养殖档案时不细致,对饲料、兽用药品及疫苗等投入品的生产厂家、生产批号、使用及保质期记录不清或不全,保存不当;引种、补栏前不分栏隔离观察,调入后就直接混群;畜禽补栏、售出及病死畜禽数前后有明显错误;消毒药品的名称、消毒次数及何人何时实施消毒记录不完整;免疫标识使用数与畜禽出栏数不相符合,免疫打挂率不能达到要求。养殖档案不完善,不利于动物疫病追溯,不利于动物产地检疫开展,造成防疫工作的困难。

2 对策

2.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充分认识防疫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加强组织领导,促进畜牧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级地方政府也要严格履行动物防疫的职责,真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严格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养户是主体”的要求,遵循动物防疫双轨制,落实政府和部门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制,实行行政领导和技术人员分片包干。各相关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增强合力,努力推进动物防疫进程,确保免疫效价,降低疫病发生风险。

2.2 加大动物防疫经费投入力度,加强动物防疫人员培训除国家强制免疫计划经费外,各级地方政府是动物防疫经费的投入主体,要将每年所需的动物防疫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在保证现有村级防疫员每月补贴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预算,提高村级防疫员待遇水平。加强乡(镇)村动物防疫队伍的技术培训,定期举行培训班或讲座,分层次对动物防疫人员进行动物防疫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疫病监测、个人防护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加快知识更新步伐。不断提高防疫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升防疫技术水平,建立一支能吃苦耐劳、责任心强、技术水平较高的动物防疫员队伍。

2.3 加大动物防疫工作的宣传力度,普及动物防疫知识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定期发放宣传材料,让养殖户认识到做好动物防疫工作可以有效减少动物疫病的发生,降低畜禽发病死亡率,提高养殖效益。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广大养殖户对动物防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他们自觉配合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动物防疫工作的主动性,减轻动物防疫工作的压力和阻力。同时,普及相关动物防疫知识,制定合理免疫程序,减少疫病发生。

第7篇:农村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动物防疫 存在问题 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8-0218-02

一、农村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动物防疫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和管理不善

一是职责不够明确,当地政府和工作人员存在认识误区,由于认为防疫工作归属业务部门,所以在防疫宣传、组织和管理工作上不到位甚至敷衍了事,出现不闻不问、不参加不配合的现象,“政府保密度”流于文件形式而不落实,业务部门只能单打独斗,导致强制免疫成了表面文章,贯彻落实的难度加大。

二是管理体制落后,防疫体系尚未完善,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化结构,防疫队伍出现年龄断层,后继乏人,国家的政策方针和相关的技术措施并没有认真执行到位。

三是法律法规的制定比较落伍,监管法律法规也不能跟进配套和不完善,导致国家的政策方针和相关的技术措施并没有落实到位。

四是缺乏执法的强制手段,无法对阻挠、抗拒强制免疫的行为进行有效遏制。

五是防疫人员严重不足,乡(镇)畜牧兽医站技术员在春防关键时节被派遣到当地重点产业和别的工作岗位,农忙时节则到驻村抓新工作,技术人员不可能将所有精力投入到防疫的本职工作,使本来人手不足的基层防疫工作进展迟缓。

六是投入不足支持不够,表现在对畜牧兽医管理中的机构设置、编制数额等重视不够,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2.基层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防控措施终归需要乡、村两级防疫体系来贯彻落实,而乡村防疫员处于最基层、最关键的一环。但工资低、业务水平低、政治意识低、防大疫的认识低等诸多问题普遍存在于基层防疫人员,队员的整体素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兽医管理体系不健全

市、县、乡三级的管理体制造成上下级人、财、物相分离的状况,县一级没有行政制约权和经济奖惩权,只有指导、督促、建议权,因为乡政府掌握乡一级的经费拨付及薪酬发放,县乡两级之间实际只存有业务关系。上级主管部门对基层只有评优权,而无法将收入待遇和工作成绩进行挂钩来考核,这也导致了双方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此种状况给基层防疫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

4.补偿不及时不到位

防疫中对牲畜等因为过敏而死亡的补偿费往往不到位,因为尚需1到2年才能拿到补偿,群众对此非常有意见,甚至会有抗拒防疫的不良情绪,对防疫工作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应对措施

防疫是行政工作和技术工作相结合的工作,技术工作包含了一系列紧密结合的技术措施:免疫、监测、检验、隔离、扑杀销毁、消毒等;防控、消除动物疫病是一项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变化复杂的长期性工作,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机制体制,加强监督力度,保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1.高度重视法律法规的宣传

一是组织好领导干部、基层干部和基层技术人员的法律学习,使他们掌握动物防疫法的精神、内容和内涵,使领导干部依法决策、基层干部依法行政、技术人员依法防疫真正落到实处。

二是深入到全体养殖户中宣传法律法规,树立正反典型,转变大家的防疫观念,由抵触、被动、消极防疫转变为自愿、主动和积极地参与。

三是对动物产品经营、加工和运输人员及当地养殖大户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力度,保证他们依法守法地主动参加疫病防控、免疫注射、屠宰检疫、产地检疫等工作。

2.强化行政管理机制, 严格责任追究制度

一是完善组织领导机构,健全分层次目标责任制。各级政府组建动物防疫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主抓负责,加快处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二是建立责任落实制度。坚持“政府保免疫密度、部门保免疫质量”原则,各司其职,加强过程跟踪督促检查,认真履行领导、组织、宣传职责,施行免疫密度与业绩考核挂钩。

三是贯彻落实国家统一安排部署,建立起合理、规范、效率高的兽医管理体制,使卫生监督执法水平得到不断提高,防疫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四是加强督查督办,建立严格科学的检查标准。县一级要把督查动物防疫作为常项工作,对发现的问题要限期整改;运用免疫档案、疫苗领用量等因素综合考核免疫密度;以血清学检测结果为重要依据来进行免疫质量检查,对不合格的相关单位的责任人实施诫勉谈话,或者施行经济制裁等惩处,并责成立即进行补免。

3.健全动物防疫投入机制

一是加大防疫物资投入力度。 “县级以上动物防疫机构应适量储备预防和扑灭动物疫病所需的药品、生物制品和物资,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专项预算。”是《动物防疫法》的明确要求,县级畜牧部门将防疫物资经费在每年初入编计划,待审定后纳入当年的全县预算中去。

二是建立免疫反应抢救死亡补偿的制度。下大力气解决补偿问题,到时到位发放因强制免疫反应、死亡造成损失的补偿款,维护养殖户等的切身收益。

三是落实乡级防疫员劳务费补助。增加基层防疫人员的薪酬和福利待遇,由政府出资为防疫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4.加强队伍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构筑起覆盖全村的防疫网络,创办兽医室,兽医室担负普免和补免工作、免疫标识的配戴、建立免疫档案、监督病害动物尸体的无害化处理、检测疫情等非赢利性和具有社会效益性的工作。

二是通过讲座、培训班等各种方式,培养防疫人员的高度责任感和法律意识,提升防疫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促进防疫工作不断走向科学规范化道路。

三是加强养殖科普力度,摒弃传统陋习,迈向现代化的畜牧养殖业。

5.全力做好重大疫病集中免疫和免疫抗体效价检测

集中精力做好春秋两季动物集中防疫免疫,使免疫质量实现一个质的飞跃,不存盲区,务必保证五种强制性免疫疫病应免密度达到百分之百,确保无一例重大疫情的发生。圆满完成实验室疫情检测和疫病诊断任务,确保群体免疫抗体不合格率低于30%。

6.彰显检疫监管,强化检查手段推动防疫开展,营造安全环境

一是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强化执法监督检查,对使用和贩卖违禁药品和饲料的不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加大对肉类市场、餐厅、饭店、学校食堂肉品检疫监督检查,严肃立案查处经营未经检疫动物产品的违法行为,营造良好的公共卫生安全环境,并促进养殖业持续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是加强对调运审批的监管和隔离观察的落实,采取必要措施制止牲畜禽类及其加工品从疫情发生区域流出和扩散,将输入性疫情扼杀在萌芽状态。

第8篇:农村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

    新农合是一件惠民的系统复杂的社会工程,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取得不小的成绩,积累了许多经验,但由于诸多因素的错综复杂和一些不可预见性,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冷静对待,为进一步规范新农合基金管理,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和农民受益水平,推进新农合制度建设,现就新农合工作谈谈看法。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随着新农合筹资额度及补偿水平逐年提高,新农合补偿政策每年都有所调整,虽然已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新闻媒体报道、公布咨询电话等方式加大对新农合政策的宣传力度,但因部分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对新农合政策的学习、宣传不及时、不深入,个别乡镇、村社干部对新农合政策的理解不到位、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导致部分参合农民对补偿政策的不了解或理解错误。

    同时对于新农合政策的宣传,由于各地补偿政策的不同,跨区县、跨省市宣传存在很大难度。基本上都是以各县市区为单位,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医疗机构或乡镇、村社通过广播、会议及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和途径来宣传。部分年迈的老人和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对新农合的政策了解不够,其产生的医疗费用或许因资料不齐等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补偿,或因补齐资料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与额外费用。一定程度影响了参合积极性。

    2、参合群众受益水平有待提高

    虽然近年来新农合筹资标准大幅提升,补偿水平逐年增长,但与农民的期望值仍有差距。一方面由于担心基金透支风险,对起付线、封顶线、报销比例、补偿范围等控制得较紧,导致基金使用率普遍不高,部分农民不能得到更多实惠。或运行中部分核心指标控制不严,导致基金超额。极大地影响了农民参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县市区受卫生服务能力薄弱的制约,重大疾病不得不转诊省、市大医院就医,致使医疗负担加重。此外,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与新农合制度结合力度不够,民政救助资金和新农合制度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弱势人群的医疗费用。

    3、新农合基层经办机构建设不健全

    由于乡镇新农合服务站经办人员均隶属于当地医院管理,工资待遇由当地医院发放,却又承担着监管督查医疗机构新农合工作的任务,致使部分新农合服务站人员不敢检举、揭发新农合违规违纪行为,导致其不能有效履行服务站经办人员的监督、管理职责。另外经办人员工作压力大、待遇低,与临床医务人员或参合农民矛盾容易激化,且个别院长重视力度不够,经办人员频繁变动,致使经办人员队伍业务能力、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新进人员对政策法规、系统操作、补偿流程不熟悉,严重制约了新农合工作的开展。

    4、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各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紧缺,部分聘用人员为大中专院校毕业学生,尚未获得执业资格。无证执业、跨科执业现象十分普遍。加之乡村医生队伍老龄化状况加重,从医学类院校毕业的学生受社会环境影响,均不愿意到村卫生站工作,部分村卫生站在未来的三到五年或面临无人接替的境况。

    5、门诊统筹补偿政策需进一步完善

    根据相关文件,门诊统筹补偿仅限参合农民在辖区内村、乡两级定点医疗机构产生的门诊医疗费用,随着基层医疗机构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用药范围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已不能有效满足参合群众看病吃药的需求。同时外出务工农民因病产生的门诊费用也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不能充分体现“自主择医、方便就医”的原则。

    6、医疗服务行为需要进一步规范

    医疗机构自身缺乏对基金的监控,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医院和医生容易受利益的驱动,医院一般是按医生的业务收入和门诊量给医生核算工资促使诱导需求,提供过度的医疗服务,导致不合理的检查、用药、治疗等支出,使农民切身利益缺乏保障,医疗费用出现不合理增长。部分医疗机构因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想方设法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规范医疗行为,主要表现在入院指针把握不严、超范围执业、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收费、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不合理使用中成药、挂床治疗等违规情况。另外各级新农合经办机构对市级、市外、省外定点医疗机构缺乏监管人员和监管措施,一方面加重了参合人员的就医负担,另一方面也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7、信息化建设需要逐步完善,村卫生站监管难度大、要求高

    一是新农合管理系统是一个新研发的软件,操作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如:一般诊疗费的补偿、大病特补等不能实现系统操作,导致数据缺失;提供统计分析的数据有限。不能单独统计某种药品、材料或检查项目的使用情况。二是各医疗机构HIS系统的功能不能完全与新农合系统匹配、兼容,运行中常会出现一些不能及时解决的专业问题,造成数据无法上传或上传不准确、不及时,既不利于监管,也影响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三是每年参合筹资后,还需在新农合系统中逐一手工录入续合信息,工作量大、手续繁琐,以致参合数据需要1-2月的修改时间才能准确。目前大部分村卫生站均未实行信息化管理,处方、票据均是手工开具;同时乡村医生普遍年龄较高、业务素质较低,处方、门诊日志的记录不符合医疗文书书写要求,部分乡村医生更不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再加上村卫生站分布广,新农合经办工作人员有限,不能一一监管到位。

    8、新农合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新农合制度虽已全国覆盖,但其运行、监管尚无法律法规对照,审核方案亦没有科学的具体统一模式。地方政策制定和落实容易因领导变更、工作调整而受到影响。农民、医疗机构和经办机构三方权益在法律上没有保障,投诉、仲裁的法律依据和机制不健全。此外,对基金的监督没有部门法规、条例可依,对违规行为的处罚没有可操作性法律条款参照,易受人为因素干扰,针对社保,国家出台了社会保险法,使社保工作走上法制法,正规化的轨道,而新农合工作实施时间较短,国家无相应的法律、法规,经办机构在执行基金监管过程中,无相应的法律支撑,缺乏强制约束力,不利于新农合工作健康、持久的发展。

    9、疏于对小病的防治和保障

    相对而言,患大病的概率相对较低,对农民健康威胁更为普遍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如果只负责大病统筹而疏于对小病的防治和保障,有悖“满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诱发农民“小病大治”,造成医疗费用支出的急剧上升。乡镇医院要真正履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按上级的要求切实做到位才行,而现在大部分乡村两级医疗机构是抱着应付上级检查而获得当年的公共卫生经费的心态做事。上级检查也只注重软件资料,没有发现实质性的问题。

    10、外伤监管难度较大,监管措施有限。

    一方面参合农民故意瞒报(虚报)受伤经过,而知情者多为受伤患者邻居或朋友,不配合新农合经办人员的调查核实;另一方面部分农民在异地受伤治疗,区农合中心仅凭病历资料记录,无法核实其受伤经过的真实性;另外个别村社干部未经亲自调查、核实,仅凭参合农民描述出具证明材料,导致外伤管理虽有制度和措施,但监管难度较大。

    二、解决这些问题对策与建议

    1、要加强宣传,正确引导

    要加大宣传新农合各项政策以及筹资相关事项,宣传工作要从基层做起,方式上注意做到集中宣传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乡镇医疗机构要积极与政府、村(居)支两委协调,结合乡村医生培训会、村社广播会把政策讲清;做到政策宣传与服务指导相结合,增强农民自觉参合的主动性。要帮助农民消除参加新农合的顾虑,增强农民的健康意识、自我保健意识和互助共济意识;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同时,要通过宣传教育,以长远利益和社会利益为重,不断强化风险共担意识,引导村社干部深刻认识新农合工作对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观念,并积极投身于新农合政策宣传和维护基金安全中来,为新农合工作的开展建言献策。

    2、新农合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业务学习

    要吃透文件精神,掌握政策要领,清楚“新农合”现阶段主要是解决那些方面(大病救治)的问题,防止因病返贫,而不是全面实行免费医疗。宣传不仅面向农民,还要面向涉及“新农合”地方的各级领导、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尽快落实乡镇经办机构人员编制,将新农合服务站经办人员与医疗机构分离,并由农合中心统一管理,实行异地任职、量化考核、定期轮岗的管理模式,以利于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和约束。同时加大对新农合经办机构的财政投入,统一配备办公设施、统一配置下乡督查车辆、配套工作人员培训经费、提高财政对新农合工作经费投入等。

    3、切实加强医疗救助体系建设

    要提高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力度。一是制定出台医疗救助实施办法,适当扩大救助对象,提高救助标准,降低救助门槛,增大救助受益面。二是积极争取企业家、致富能手等的社会救助,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建立医疗救助专项基金,弥补现阶段新农合医疗保障的不可及性,积极稳妥地提高保障水平。

第9篇:农村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电营销 用电 管理

一 农电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

(1) 由于个别金融机构自身的问题和流转环节多等原因,资金流转可能时间很长。已回收的电费不能及时地上缴造成资金使用的浪费,增加成本,影响电费回收率和应收电费期末余额的完成,影响经济效益。

(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广大电力客户不断要求提供高效、方便、实用的服务。目前,在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仍然不能够实现。辖区异地收费 ,受地域限制,电费代收业务也未能开展。

二 加强农电营销管理的建议

1、树立“大营销”营销观念,加强农电市场销售管理

首先,农电企业应该争取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现有政策下,在加强农村主干网建设的同时,尽量价低电力建设造价,做好用电调查研究,确保给客户多供电,不断扩大电力市场份额,力争实现整个农电电量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要加强农电电价管理。长期以来,农电电价管理一般只管到高供电部分,而低压部分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造成电价乱的局面,直接影响农民切身利益。应及时掌握国家有关电价方面政策法规,坚决抵制不合理的“搭电”收费,价低客户的用电成本。

最后,还应加强技术革新,搞好安全生产,克服电压不稳定、周波不可靠、供电时段时续等老大难问题。提供农电产品的合格率和可靠性。

2、创建品牌服务营销,提供农电服务水平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农电要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创建自己的品牌。一方面农电企业要建立诚信服务求生存,以优质服务求发展的企业文化,广泛的开展农电安全形象、员工服务形象等建设,把农电服务绩效和服务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客户双赢的追求目标。二要从制度上规范服务水平,探索建立适合本地区,符合农电实际的优质服务常态运行机制,不断加强作风建设、行风建设,强化农电员工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教育和引导农电工找出认识上的差距,正确认识当前形势下企业和自己面临的社会压力和企业所肩负的社会责任,进~步规范服务行为,自觉主动地做好农电服务工作。

3 由固定抄表改为换片抄表

当前农村用电工作基本上都是定人、定村、定屯。同时,90% 以上电工均是此行政辖区内的村民,在处理用电事宜上和执行用电工作规章制度上,难免夹杂着一些“乡情”、“亲情 和“权情”等因素,这样就冲击了我们的工作质量和服务上的公平一致的原则,同时,使企业的形象被歪曲,使国电公司提出的“优质、方便、规范、真诚”成为空喊的口号。为有效解决好这一问题,应实施换片抄表,就是每月对每名电工的抄表区域调整一次,并做到在全所范围内每月轮换变化,不搞重月抄表,并形成每月小调整,全年大循环的抄表格局,进而打破现行的固定抄表方式,这样既有利于电工开展工作,也有利于提高实抄率,更有利于电工之间相互监督。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工作质量,更能提高工作透明度,另外供电所还可以结合换片后发现的问题,每月对全所电工实施有效考核,使以后的抄表工作更加规范化,使“三电”问题得到彻底根除。

4 由所二次发行改为集中统一发行

目前,农村用电发行工作仍为县公司发行到台区(也就是一次发行),居民照明由供电所进行发行(也就是二次发行),这样就易造成台区总电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村屯中的“亲情⋯ 权情”和人员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干扰居民住户电量时常出现调整问题,针对这一实际问题以及当前农村用电营销工作条件的所限,在没有全面达到发行到户的情况下,应采取集中发行的方式较为合理,具体地说,有这样几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将两个以上较为接近的和相邻的供电所予以合并,成立中心供电所;统一发行二次到户电量。这种集中统发行有这样几个可行之处:一是当前农村未全部实现农网改造,有很多居民住户仍为原有计量装置,所以统一集中到县公司一次发行到户难度很大,而这种集中形式较简单易操作。二是由于发行点减少了,可以完全用全民职工从事此项工作,这样一来,在管理上有抓头,易掌握,第二种方式就是由县供电公司统一使用营销管理软件,统一算费,统一发行,统一打印票据,统一管理。以上做法,可有效解决和杜绝“调票 这一问题。现阶段实施集中统一发行较为实际有效,更易于操作和全面实施展开。

5 严格执行国家电价政策

长期以来,对农村用电普遍采用“三类划分法”即照明用电、排灌用电、动力用电。这种分类方法在乡镇农村经济落后工业不发达时期是可行的,但是,随着农村用电结构的改变,农村用电继续沿用“三类划分法”既不科学也不合理。目前农村用电分类及计价方式,应结合农村用电的特殊性用电与农电在电量、电费结算时,对农村综合变台所带的不同用电类别应尽可能地分线分表计费,确实无法分表计费的应根据综合变台所带的实际不同用电类别进行定比。乡镇供电所对二次用户必须抄表到户,正确按照国家规定的电价类别进行分类,统一经核算程序核算电费。第一,检查抄核收工作是否符合国家政策和公司有关规章制度,各岗位职责是否明确,特别是是否严格执行了抄核收三个环节分离。第二,检查代管县供电企业是否按照《国家电网公司营业抄核收工作管理规定》和有关规章制度要求,建立了抄核收管理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第三,检查抄表制度、电量电费审核及差错分析处理、电价政策的执行等情况。

6 加强票据管理

加强农村电费票据技术措施方面的管理,配合电费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中电费核算程序,建立农村电费票据支领与使用记录,对票据的使用与报废进行详细记录,并在电费核算程序中增加电费票据编号输入栏目,在开始的票据编号输入后,计算机方开始打印,如果中途出现错误、终止,则可以在输入终止票据编号后,通过重新输入接下来的开始票据编号后打印即可,对单个票据错误,可通过修改项目进行单独打印,但必须输入作废票据编号和新票据编号,这样使用过的票据便在计算机中记载下来,增加了票据的严格实用性,杜绝了电费票据流失

三 结语

采取以上对策将对深化农村用电营销管理工作的全面规范和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将对进一步完善企业经营机制,提商服务质量和树立新型的营销理念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欣,辛国良.农电营销电费管理系统的开发[J].吉林电力,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