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神病的预防和治疗范文

精神病的预防和治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神病的预防和治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精神病的预防和治疗

第1篇:精神病的预防和治疗范文

我院是2004年被确定为残联救助精神病人定点单位,与白城三个县市区残联以及社区共同组成了精神病防治管理体系。定期到各县市区筛查精神病人并建档立卡,重性精神病人随时送入本院住院治疗,不需要住院的病人,由各县市区医院定期发药,新发病人及时到本院填卡登记,得到及时治疗,出院后的精神病人转回残联康复科或社区进行巩固治疗和监护。用药病人我们定期随访,根据病人病情的控制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鼓励和帮助病人进行生活功能训练,指导患者参加社会活动,接受职业训练。但是由于政府缺乏统筹管理,加之残联或社区在服务方面缺乏专业人员,对精神病人监护不能到位,使精神卫生工作缺乏协调性。2009年国家把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纳入促进公共卫生服务,使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并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真正使精神病人重症送医院,康复在社区管理。

要做好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必须有专人负责,由经过培训的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医护人员为主,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开展基础管理工作(建档立卡及随访),必须有卫生、教育、民政、公安、残联和劳动部门密切配合,还要动员病人家属、邻居、单位、街道以及基层保健组织,福利机构等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网络,才能使有限的人力和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不仅单纯治疗精神疾病,消除症状,更重要的是应用精神病学,流行病学,社会心理学及其他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在一定区域生活的社会人群中,一是开展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加强公重对精神卫生的重视,二是预防和治疗精神疾病,促进精神疾病的康复,三是开展精神卫生的调查研究,了解社区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四是利用各种社区资源,满足人们对精神卫生的需求,五是参与精神卫生政策的制定,评价和管理。

第2篇:精神病的预防和治疗范文

一.大家首先认识到精神卫生问题既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精神障碍与各种躯体疾病一样,均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快、社会压力大,竞争激烈,因精神紧张而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增多,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精神残疾614万人。另据卫生部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有1600万重型精神疾病患者、600万癫痫患者、3000万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儿童,近几年大中学生中的精神卫生问题也在大幅上升,充分说明我国教育、精神疾病的防治方面所存在的严重缺陷。精神卫生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大多数精神疾病至今病因和发病机理不明,缺乏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和手段,一旦患病,治愈率低、病残率高。在我国,精神疾病也是造成许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全国轻重精神疾病患者已经超过1.3亿;中国的精神疾病负担已排在疾病总负担的第一位;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讨论中对比发现出了中医治疗精神疾病的优势。祖国医学早在《内经》中对精神疾病就有记载,且对精神障碍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均有较系统的描述。中医药能就地取材,方法简单易行,在慢性疾病的防治中能发挥特色优势。中医认为,情志疾病与腑脏气血、阴阳失衡等有密切的关系,采用天然中草药调理阴阳,更是治疗情志疾病的重要环节。中医的辨证施治、异病同治,在情志病的治疗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优势。中医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很早注意到心理因素对机体功能和疾病发生、发展、预后的影响。中医疗法心身合一,蕴含哲理,治疗精神疾病的中药有数百种,方剂数千个,针灸及食疗处方数以千计。针对神经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激情刺激疗法、言语开导疗法、修身养性疗法、中医行为疗法、音乐疗法、导引吐故疗法、药物和针灸等中医心理疗法,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既减少了复发率、提高了生活质量,又明显降低了化学药品的用量和副作用。

我院自1973年建院以来,中医药在精神疾病的防治及纠正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副反应等方面得到普遍应用,对中医的脏躁、不寐、健忘、失眠、惊悸、头晕、头疼、郁症、癫症、燥症等情志疾病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先后做了《礞石滚痰丸治疗精神分裂症与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与上海精神卫生研究所金国章教授合作的《左舷千金藤啶碱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研究》,探讨了中医提取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中药剂型改变的可行性,该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用逍遥丸、血府逐瘀汤、柴胡舒肝散、甘麦大枣汤、癫狂梦醒汤、顺气倒痰汤、生铁落饮、朱砂安神丸等方加减,辩证施治,治疗各类精神疾患;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抗精神疾病药物引起的闭经、化湿祛痰法治疗药源性肥胖、流涎、便秘、震颤、静坐不能等不良反应都取得良好的疗效。总结出情志疾病的腑脏辨治和气血辨治方法,先后撰写论文在各类专业期刊发表。

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调节阴阳的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先后做了《穴位注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将中医的分型、西医的量化有机结合起来,为深入研究中医治疗精神分裂症提供了资料和依据,使中医治疗更具有系统化。《阶梯式定点穴位刺激治疗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的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穴位注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37例疗效观察》在,<<中国针灸>>发表;《耳穴贴压治疗治疗药源性便秘218例效果观察》等疗效可靠。

中医心理学应用前景广阔。中医早在《内经》就提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预防医学思想,重视和畅情志、摄养心神、性命双修,创造了一套具有民族特色且行之有效的心理卫生原则和方法。应用如豁达法,对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现代不少精神病学家也强调了心理因素在精神疾病发病中的重要性。故在中医调畅情志的方法与西医的心理咨询相结合有利于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对康复期的病人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大讨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发现的问题

1、中医新技术应用少,诊断手段简单,利润低,经济效益差,中医不赚钱,中医师就没有地位,资金投入少,为了医院生存,一些单位只重视收入高的科室,忽视中医科的建设。致使中医药不但得不到发展,而且逐年萎缩。

2、长期以来,政府对中医药行业管理相对宽松,对非法行医人员打击力度不够,利益的驱使,一些不懂医学、无行医资格的人也打着中医的牌子招摇撞骗,致使一些人对中医药产生了怀疑,有的医生也直接说中医不治病,不推荐、不支持病人用中医治疗。歪曲了中医的实质内涵。中医药的应用受到影响。

3、精神病人大部分不承认有病,无自知力,服药、治疗都是被动进行,中医汤剂服用及针灸等都不易取得急性期病人的合作,应用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4、现行的保险制度,很多新药、贵药都已进入医保项目,而一些传统的中成药,在精神科常用的如六味地黄丸、复方芦荟胶囊等中药依然是自费药,限制了医生的应用,中医药在这个保险体系中没有受到很好的保护。

5、房屋和人员相对缺乏、设备陈旧、人员断层,无条件设立专门的中医精神科病房、专职的煎药人员和必要的诊疗设施。严重制约了中医药在精神科的应用。致使一些中医院校毕业生也不得不改做西医。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措施和意见建议

自开展解放思想、发展中医药活动以来,对300名病人进行了中医药治疗精神病是否认可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认为重要毒副作用小,只愿意服中药,不愿意服西药治疗的96人,站百分之32;愿意中西药并用的178人,占59.33%;愿意服中药,但怕麻烦的11人,占3.67%;只愿意服西药的15人,占5%.大部分人因担心西药的副作用而倾向中医药治疗

1、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结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药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保护和发展中医药、弘扬民族文化是卫生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单位要积极争取新闻媒体的支持,积极宣传报道本单位中医药工作新进展、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及优秀中医人才,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积极参与卫生局组织的养生保健宣传月、世界传统医药日等各种活动,宣传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优势,取得各级领导的支持,同行认可,坚持中西药并重的方针,中西医优势互补,充分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病的空间,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的治疗方法。

2、医院正在开发改造之中,等改造好了,建立专门的中医精神科病区,配备爱岗敬业、热爱中医的专业技术人员致力于中医药治疗各类精神疾病的研究。努力扩大中医药在精神卫生领域中的应用。

3、加大中医药在精神病防治方面的科研力度,在发扬传统中医药诊疗技术的基础上,探索出更适合精神科应用的、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多在提升中医中药的科学性方面下功夫。

4、建议医疗保险扩大中医药报销目录的范围,大幅度提高中医药适宜的报销比例,使群众真正享受到中医药的实惠。也便于中医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5、争取中医药在轻型精神病人的治疗中广泛应用,在重型精神病人治疗中的结合应用。

6、善语导便,修身养性,心病还须心药医

祖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对心理疾患病人强调善语导便,加以疏导。所谓善语导便,包括好言劝慰,或解释疑惑,或支持保证等诸多心理上的抚慰,相当于现在讲的心理治疗,也就是心病治用心药医的意思。我国著名的医药学家、养生家孙思邈十分强调怡情撮生,对情志不遂所致的疾病,更是要求从自身修养方面下功夫,比如要求要舍名利(淡薄名誉、地位、财富)、除息怒(节制喜怒哀乐)、去声色(远离声色)、淡滋味(清淡饮食)、静心深(安逸精神、心理),尽管这些都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但这是修身养性、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的重要方面。我们现代人也讲究养身先养心,要求做到宽心(保持宽松、随和的心态)、怀有善心(时时事事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自己的心境也会得到慰藉)、处处静心(心如止水,不为名利困扰)、时时定心(豁达乐观,喜乐无愁,纵有不快,也一笑了之)、常树信心(对失意坎坷不灰心、不气馁、对生活抱有信心),有时还须要有一点点的粗心(不要事事斤斤计较,学会难得糊涂一点)。当然,这些对有心理情志疾病的人来说是难为了一点,但结合病人各自的实际状况做这样的启发、交谈,有时也是能起到很好的怡情悦性作用,而且往往也是很重要的。

第3篇:精神病的预防和治疗范文

摘要:目的:了解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病人合并传染性疾病的基本情况,对传染病安全隐患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合并有传染性疾病的精神病病人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期间我院共收治精神病病人15 893例,合并有传染性疾病的病人366例,包括有病毒性肝炎189例,肺结核98例,梅毒42例,水痘17例,其他传染病20例。结论:精神病合并传染性疾病病人逐年增加,精神病专科门诊应加强收治病人传染病的排查,做好入院归口管理及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职业安全与防范意识。

关键词 :精神疾病;传染病;护理管理;调查分析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6.055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of infectiousdiseases in hospitalized psychiatric patients

LI Mei-hua,XIE Guang-ping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Ganzhou city Jiangxi province,Ganzhou341000)

Abstract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patients with infectious diseases in psychiatric hospital, put forward prevention measures for safety hidden danger of infectious disease.

Methods:The merger in our hospital in January 2011-December 2013 were infected psychiatric patients medical record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During the period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psychiatric patients with 15 893 cases,36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nfectious diseases,mainly of viral hepatitis in 189 cases,and 98 cases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42 cases of syphilis,17 cases of chicken pox,20 cases of other infectious diseases.

Conclusion:Psychiatric patients with infectious diseases increased year by year,the psychiatric outpatient depart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investiga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hospital,do a good job of centralized management and infectious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knowledge training, improve the nursing personnel occupation safety awareness.

Key wordsPsychiatric patients;With infectious diseases;Nursing management;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我院是一所全市医院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一直承担着全市精神病病人的收治管理工作,包括政府委任的由110公安收送的肇事车祸病人以及流浪乞讨病人,这些精神病病人往往合并有其他躯体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本研究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合并有传染性疾病的精神病病人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共收治精神病病人15 893例,其中合并有传染性疾病366例,男236例,女130例。年龄14~77岁,平均年龄(49.62±4.85)岁。农民197例(53.83%),农民工106例(28.96%),学生35例(9.56%),其他28例(7.65%)。各种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189例,为肺结核98例,梅毒42例,水痘17例,其他传染病20例。

1.2方法根据传染病网络直报病例数,对传染病诊断报告卡以及病历资料逐例逐项登记其年龄、性别、职业、主要诊断、实验室及影像检查结果、住院时间等基本资料并进行归纳汇总。

1.3统计学处理采用描述性数据分析。

2结果(表1)

3讨论

3.1精神病病人传染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3.1.1社会环境因素精神病病人是受社会冷落的弱势群体,他们可能受到家庭与社会的多重歧视。近年来,我院每年平均收治由公安110收送的流浪乞讨精神病病人约500例,由于病人长期流浪,生活不稳定,缺乏相应的照顾与管理,形成不良的卫生习惯,没有固定的食物供给,营养得不到保障,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极易合并贫血、低蛋白血症、恶液质等营养性疾病,从而加剧其自身抵抗力受损[1],因此,这类病人容易合并有乙肝、肺结核,甚至因有吸毒与乱性行为而感染梅毒、艾滋病等传染病。本调查显示,男病人患病率明显高于女病人,农民及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发病率高,均与其外界流浪生活或疏于家庭与社会的管理有关系。

3.1.2精神疾病因素精神疾病属于慢性病,需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而此类药物有免疫抑制作用,易使其防御机能减

退[2],其中有些传染病为感染潜伏期或病原携带者,入院后或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展为传染病,如水痘、流感等。本调查结果还显示,精神分裂症合并传染病占45.36%,而情感性精神障碍次之,这与病人的思维、情感、行为的紊乱有密切关系,例如:肺结核病人往往是因为精神病急性期,病人过度兴奋躁动,抵抗力下降而极易感染结核杆菌。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如酒精所致的精神病病人,大部分肝脏功能受损较严重,因此合并乙肝等疾病比例较高。

3.1.3住院环境的影响精神病病房大多为密闭式管理模式,而精神病医院在建筑设计上很难符合要求,住院病人活动空间较小,人员密度大,病人住院时间长,户外活动也较少,这就加剧了病人机体免疫力的下降,病区一旦有传染性疾病病人,标准的隔离措施难以实施,易导致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例如水痘、流感、腹泻等传染病。

3.2安全管理对策

3.2.1门诊把关由于精神病人缺乏主述,不能真实反映病状,配合能力差,容易漏诊或误诊,有资料显示,合并肺结核疾病的误诊率高达78.81%[3]。因此,医师首诊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对有野游史、长期流浪在外且家庭疏于管理的病人,应给以常规做胸片、CT,艾滋病、梅毒、乙肝五项等实验室定性检查。胸片或CT是及时发现或排除肺结核检查的重要手段,对有疑似肺结核病人要留取痰液送肺结核定点医院检查,明确肺结核诊断。对有性生活不洁,有嗜烟、酗酒、吸毒史的病人进行梅毒、艾滋病定性检查,以便采取有效的隔离防范措施。

3.2.2做好病人入院卫生处置工作由于流浪精神病病人合并传染病的发生率比长住人口高,收治长期无人照顾、四处流浪、蓬头垢面、衣不遮体的病人时应彻底进行卫生处置,仔细察看病人是否患有皮肤病、性病等传染性疾病,及时做好病人的隔离处置。

3.2.3对合并有传染性疾病病人严密隔离为防止患有传染性疾病的精神病人入院后对其他病人造成传播,我院每个病房设置了一个单独的隔离观察间,针对疑似传染病的病人进行隔离观察1周,待排查后再安排入住普通病房。另外,医院还设置了一个收治复杂性病种的病区,病区设有若干个隔离治疗病房,对合并有传染性疾病的精神病病人提供隔离治疗环境,避免因患有传染病而引发病人交叉感染[4]。

3.2.4加强病房传染病病人消毒隔离管理按照标准预防的要求做好病房的日常消毒工作,如空气、地面、物品、食品、餐具等日常生活卫生用品的消毒管理,严格按规定处理病人医疗废弃物,避免因医院感染引发的医疗纠纷,防止给医患双方造成经济损失。

3.2.5加强医务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由于传染病有其发生、发展、流行病学特征,因此要建立健全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开展传染病相关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培训,我院每年至少二次针对所有相关人员的知识培训,包括《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消毒隔离规范》《手卫生规范》等。加强传染病网络直报,实行首诊负责制,对新上岗人员进行传染病知识、医院感防控知识岗前培训。对卫生清洁人员进行消毒知识、洁污处理程序和消毒剂的使用等培训,强化饮食卫生及个人防护技能的培训,以减少和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对陪伴家属与探视人员做好传染病卫生知识宣教。

3.2.6严格制度化管理将科室医院感染控制情况与传染病报告及管理情况纳入医院目标与考核体系,按制度进行考核奖惩,以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的执行与管理力度。

总之,由于精神病病人的主要疾病特点是自知力较差,治疗不配合,而传染性疾病的治疗往往需要长时间、多疗程、系统化治疗,在住院期间还难以治愈,出院后仍需要给予其督查指导,使病人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促进其全面康复。

参考文献

[1]潘锦环,苏保育,陈光玲.流浪精神病患者合并躯体疾病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0,8(22):2043.

[2]费静霞,曹珍珍.老年精神病患者医院泌尿道感染目标性监测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6):3376.

[3]龚劭工,刘红,苏建宁.对精神病患者感染肺结核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23):2802-2803.

[4]何彩霞,赵毅基.“护士首诊负责制”在流浪乞讨精神病人接诊中在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1,8(1):13.

第4篇:精神病的预防和治疗范文

【关键词】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家庭护理教育;效果评价

开展家庭护理教育能改善患者家庭成员间的沟通技巧,使家属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增强应对能力,改善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复发率。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自全镇范围内符合条件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15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1版)的重性精神疾病。

②获家属同意。按知情同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75例,对照组75例。两组患者的家族史、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服药种类等经统计学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均予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或常规处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家庭护理教育培训(包括家庭护理教育与关怀)。

1.2.1家庭护理教育

采取集中讲座的方式,由3名经过专门培训的主管护师实施,每年对家属进行集中授课二次,每次90分钟左右;每月随访一次,特殊情况随时咨询。教育内容:①精神病基本知识。让家属了解什么是精神病、为什么会得精神病、精神病能结婚生孩子吗、精神病有哪些表现以及如何早期识别精神病。②精神病的治疗。告知家属患者何时需要住院、药物治疗的作用、服药后有哪些副作用等等。③精神病患者的家庭护理。如何帮助患者恢复自知力、到精神科就诊前应做哪些准备、如何防止病情复发以及怎样成为一名“称职”的患者家属等。

1.2.2家庭关怀

①建立家庭联系卡。方便家属在照顾患者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与医务人员联系,积极协助解决。②服药关怀。耐心劝导,说明服药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督促并鼓励患者按医嘱坚持服药,避免自行减药、停药或间断服药,严防拒药、藏药或一次性顿服而造成意外。③社会能力关怀。根据患者的兴趣与特长,鼓励参加社区各种康复活动,引导患者主动融入社会,接触各界人群,重建社交能力。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入组时BPRS总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开展家庭护理教育后,观察组总分显著降低(p0.05),后观察组服药依从性明显改善(p

3 讨论

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属,由于缺乏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对患者出现的精神症状难以应对,虽然早期进行了治疗,但患者的预后和家庭成员的态度有关,与家庭照顾好坏有关。只有正确的家庭照料,才能巩固治疗效果,防止疾病复发。因此,对精神疾病家庭实施家庭教育,对精神疾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显示,实施家庭护理教育后观察组提高了对疾病的认识,增强了应对能力、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因此,在系统规范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家庭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它对帮助患者家属矫正不良行为,改善与患者的交往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进一步缓解精神症状和预防复发,提高生活满意度和促进全面康复具有显著意义。

参考文献:

[1] 付凤珍,刘琳,郭军,马振芬,詹来英;健康教育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作用[J];护理学杂志;2003年05期

第5篇:精神病的预防和治疗范文

1 现状

我国现有重性精神病患者约1700万,患者的治疗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许多患者即使得到治疗,但由于家庭长期监护不到位,而处于失控状态,甚至浪迹街头,景遇十分悲惨。据统计,10%的精神病患者有肇事肇祸倾向,其中多次肇事肇祸者约占1/3。由精神病患者所致的重大恶性案件时有发生,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稳定。

1.2 关于精神病患者监护人的确定及其权利和义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虽有明确规定,但实际上未得到很好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规定:精神病患者……造成危害结果后,经法定程序鉴定,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本法律条文有两处欠明确,也无相应的实施细则。一是家属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责任或无力实施监护怎么办?无经济能力送患者住院治疗怎么办?二是“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何种情况下才算是“必要的时候”?强制医疗的费用有何保障措施?

1.3 多数严重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并未置于有效的监管之下,有的由家庭监护,但力度明显不够;有的被送至普通精神病院,但普通精神病院实际上无强制治疗职能,也欠妥当;只有极少一部分送至公安部门的安康医院(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强制治疗机构)。全国的安康医院仅有20余家,在许多地区还是空白。现有的安康医院由于规模、经费等原因,收治强制治疗患者的能力十分有限。强制治疗也不是无限期的,患者出院以后谁来管?

1.4 目前,我国精神病患者的监护主要由家庭来承担,事实上,家庭监护的实际效果是十分有限的。

1.4.1 精神病病程长,复发率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有许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最后无力负担患者基本的医疗费用,只得放任不管。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的可能性大,有时防不胜防,单靠家庭监护十分困难。如果患者在未得到药物的有效控制下,家庭的有效监护更是不可能的。

1.4.2 重性精神病的发病期多在青壮年,青壮年患者占到现有患者的半数以上。目前的状况往往是年迈的父母看管、照顾身强力壮的精神病患者,其困难程度可想而之。

2 应对之策

2.1 通过法治手段解决精神病患者监护问题 须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相关法律,使其更明确,更具可操作性。尽早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将精神患者的监护、医疗、权益保障等纳入法治化管理轨道,以维护社会的繁荣稳定,造福广大精神病患者。

2.2 完善、落实精神病患者医疗、康复经费的保障措施 国家已将精神疾病纳入公共卫生管理体系,还需完善、落实精神病患者医疗、康复经费的保障措施,尤其要解决边远、贫困及广大农村地区患者的基本医疗问题。目前,国内许多精神病专科医院运转困难。精神病专科医院的服务对象是家庭大多较贫困的社会最弱势群体,收费过低,医院运转不了;收费过高,患者更住不起院。因此便形成了医院床位使用率低,社会上众多精神病患者得不到救治的怪圈。国家应改变对精神病专科医院的补偿机制,以增强其社会服务职能,充分体现其社会公益性。 国内个别发达地方已开始建立政府全额拨款的精神病防治机构,对精神病患者实行免费医疗。

2.3 建立精神病防治网络 以精神病专科医院为技术依托,建立县、乡(街道)、村(社区)三级精神病防治网络,将精神卫生纳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些地区已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对于提高精神病患者的监护率、治疗率、降低复发率和肇事率有显著的效果。 这一模式比较符合我国国情,也符合国际上“小医院、大社区”的精神病防治发展趋势。

卫生部于2004年启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686项目),已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61个项目区,今年又新增项目区58个。该项目通过将精神病患者纳入网络化管理,建立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下综合预防和控制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行为的有效机制,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提高治疗率、降低肇祸率。这给广大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福音。

2.4 加强精神病社区康复工作 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不仅要解决患者的医疗问题,更要解决患者的康复问题,以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达到回归社会的目的。这方面的工作在国内多数地区尚属空白。一些地方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积累了成功经验,很值得借鉴。

北京大兴区开办了精神病患者农疗康复基地,组织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参加农业劳动,以培训患者的生活及劳动技能。

第6篇:精神病的预防和治疗范文

郭群(1990-),女,山东滨州人,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09级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

唐燕(1991-),女,青岛胶州人,山东大学医学院2009级临床医学本科生。

摘要:新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旨在促进全民心理健康,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针对了以下问题: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正常人被精神病;由于对患者监护不力而对社会构成的威胁;被精神病的救济无路。明确了精神障碍鉴定的性质为医学鉴定,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在不同意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的情况下,可以要求原机构或不同的机构再次进行诊断和鉴定。有助于维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精神卫生法;精神卫生;自愿原则

本世纪初中国内地共有重性精神病患者1600万人,全国各类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已达 13.47‰。据世界卫生组织推算,到 2020 年,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1/4,在我国及国际上,精神卫生问题不仅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还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

一、精神卫生界目前存在问题

(一)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探讨其缘由:一是不去治,尤其是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的重性精神疾病,由于疾病自身特点,且社会的歧视现象,多不主动治疗,病重,不去治,病情更重,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二是想治但医疗措施不足,国家对于精神障碍投入不足,康复理念技能落后,社区康复的硬件少且利用效率低,严重制约着我国精神卫生事业发展。[1]三是治病经费不足,治疗耗费大,患者家庭不能承受如此大的经济负担。综上所述,精神病患者由于种种限制未得到有效的治疗。

(二)正常人被精神病

近年来我国屡有出现“被精神病”事件,究其原因是由于无法律明文规定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只要将其送至精神病院,则该公民即使不愿住院治疗,但存在类似于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悖论逻辑,也会被强制住院治疗。在很多非自愿住院的情况下,由送治者提供诊断所必须的病史成为精神科医生诊断被送治者是否患有“精神病”的依据,这意味着与患者有利益冲突的送治者参与了本应独立专业的诊断过程。[2]

(三)由于对患者监护不力而对社会构成的威胁

2012年6月,广东省梅州兴宁两医生被精神病人刺死,2012年11月南海男子精神病发将5岁儿子砍死。精神病患者是一个不稳定因素,严重者丧失自知力,一旦脱离监管,对社会的损害难以预测。这些血的教训再次呼吁公众和立法机关重视患者的监管,防止不幸事件再次发生。

(四) 被精神病的救济途径。

患者一旦确诊,则被收治入院,失去了自由,并就像醉酒的人说自己没有醉酒一样,丧失了话语权。最终导致人身权利无法行使,无法提起复议,救济途径缺失。

二、精神卫生法出台后精神卫生事业的改变

2012年10月26日通过的《精神卫生法》的目的是发展精神卫生事业,规范精神卫生服务,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

(一)患者可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依据法的第六十至六十五条,将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医疗康复机构;加大财政投入,列入本级预算;扶持贫困地区;培养精神卫生人才,组织在岗培训;严重患者免费提供卫生服务,参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提供教育及就业机会。以上法条以法的形式最大程度的保障了精神病患者的权益。

(二)正常人被精神病

法条中第三十条明确指出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第三十二条“精神障碍患者有本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情形,患者或者其监护人对需要住院治疗的诊断结论有异议,不同意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的,可以要求再次诊断和鉴定。”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再次诊断和鉴定兜底,可有效的减少“被精神病”的发生。

(三)由于对患者监护不力而对社会构成的威胁

在第九条中指出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同时在第三十五条中指出公安机关可以对那些已经发生危害他人安全或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精神病患者,进行强制医疗。这样,若是精神病人得到监管,则对社会的威胁减少不少。

(四)被精神病的救济途径。

根据第三十二条至三十五条,可看出,精神病患者有三次救济的机会:患者或者其监护人对需要住院治疗的诊断结论有异议,不同意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的,可以要求再次诊断和鉴定;其次若报告表明,不能确定就诊者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或者患者不需要住院治疗的,医疗机构不得对其实施住院治疗;最后当正常人被误诊为精神病患者,不同意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可向同一或其他机构提起再次诊断和鉴定,以行使其正当的救济权利。

结语:

近年来,精神障碍患者逐渐增多,成为一个日益加重的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精神卫生法对于我国精神卫生事业发展在维护患者权益,保障正常公民权利等方面,将起不可磨灭的作用。

一方面有利于维护精神病患者的合法权益。精神卫生立法可以确保精神疾病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和康复的机会,给予精神疾病患者基本卫生服务,以维护他们的权益,并为维护社会安定做出保障。

另一方面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减少精神病患者在病情严重时出现的自伤、伤人破坏公共财物,减少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精神、经济上的负担和损失,这不仅是对患者、家庭负责,也是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参考文献:

第7篇:精神病的预防和治疗范文

采取必要的社区和家庭护理对策,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积极治疗原发性躯体疾病,给予适当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增强患者家属对患者康复的信心,改善家庭成员及社会成员对精神病患者的态度,建立患者与家庭和外界沟通的桥梁,在社区建立精神病患者管理档案,定期复查,督导服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复发的概率,在控制好原发性躯体性疾病的同时,可大大减少精神症状复发的病例。

加强对家庭社会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力度,医护人员要在病区宣传相关精神卫生知识,预防措施,让探视者了解精神病的性质、症状表现和康复日志,给患者更多的体谅、理解、关怀和爱护,尽量满足患者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不断增加患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加强出院前患者的心理护理,帮助消除患者对疾病复发的恐惧心理,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树立信心,逐步回归家庭和社会,达到康复的目的。同时应该让社会上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精神卫生知识,做到消除偏见,给精神病患者及家属最大的帮助和支持。

转变医学模式,实行个性化护理。老年性精神病的治疗,受药物效果的限制,因此,要给他们更多精神上的心理安慰和行为上的指导,用心感知患者的冷暖病痛,用善良智慧和博大的胸怀去接纳患者,不论患者的贫富,职业,地位都一视同仁,对他们多一些理解,多一份真诚,多一些微笑,多一句鼓励,而少一点冷漠,少一份疏远。根据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给予心理疏导和治疗,特别是女性患者,因为女性患者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上的评分均高于男性。

精神障碍类型老年性慢性阻塞性肺病伴发精神障碍2例(4.1%);老年性高血压伴发精神障碍3例(6.2%);老年性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1例(2.0%);肝脏疾病所致精神障碍2例(4.1%);老年性脑血管病后遗症伴发精神障碍8例(16.6%);老年性抑郁症11例(22.3%);老年癫痫伴发精神障碍2例(4.1%);老年性痴呆18例(37.5%)。冠心病所致精神障碍1例(2.0)。老年性各类精神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

1慢性阻塞性肺病伴发精神障碍(肺性脑病)感染是重要的促发因素。基本的病理生理改变是二氧化碳储留和脑缺氧。临床表现:①意识障碍,在90%以上,开始为嗜睡,可出现朦胧状态,病情加重可发展为昏睡,由昏睡可转变至谵妄、错乱、昏迷状态,也可突然转入昏迷。②躁狂状态。③焦虑抑郁状态。④可出现短暂、片断幻视、幻听和被害妄想。⑤在高龄或有动脉硬化者,当意识障碍消除后可能发生欣快、多言、近事遗忘、虚构、错构、等柯萨可夫综合征和痴呆状态。神经症状有扑翼样震颤、痉挛发作、肌痉挛、锥体束症、眼球运动障碍、视盘水肿、视网膜出血等。

2高血压伴发精神障碍发生在严重高血压患者,亚急性发病,严重头痛、头晕、全身乏力、焦虑、忧郁、悲观,主诉增多,对死亡恐惧并仍有躁狂症状。

3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发病机制于微血管病变、心理因素、及维生素缺乏、代谢障碍等因素有关。精神障碍表现:①神经衰弱综合征:疲乏、失眠、烦闷、疑病、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②抑郁状态。③焦虑状态。④幻觉状态:偶有一过性闪光、闪电或各种彩色物体的幻视。⑤意识障碍。神经状态则表现为感觉障碍、自主神经改变运动反射改变、脑卒中等。

4肝脏疾病所致精神障碍(肝性脑病)由严重肝病引起。①急性肝性脑病:以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可呈嗜睡、昏睡、谵妄或兴奋躁动、错乱乃至昏迷。疾病初期可有迟钝、少动或多言、喊叫等轻躁狂表现。少数病人在疾病后期可出现短暂或不可逆的遗忘,甚至痴呆。②慢性肝性脑病: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患者可发生持续性精神障碍,表现为人格和智力改变,性格变的急躁、冷淡和乖戾,伴智能障碍。嗜睡、昏睡、错乱状态或昏迷。神经症状多发生在精神症状后,有构音不全、扑翼样震颤、痉挛发作、肌张力增高和病理反射等。

5冠心病所致精神障碍可由于心肌缺血、缺氧,血氧含量的降低等因素导致脑部缺血、缺氧引起精神症状。同时好争、激动、敌意、过分认真的A型性格易发冠心病,也导致了易出现精神症状。精神症状包括:焦虑、抑郁状态,妄想状态,可出现幻听、被害妄想等。意识障碍,失神、晕厥发作。神经症状可见脑卒中、痉挛发作。

6老年期抑郁老年人由于社会支持系统减少,丧偶,经济条件差等因素,在老年病房里患抑郁障碍的比例较高,尤其在脑卒中患者中,抑郁症患病率高达63.13%。老年抑郁症与青壮年两者之间临床表现是否有本质的差别,尚无统一认识,但至少本病受老化过程和生理变化的影响仍具有一些特点。表现为焦虑、抑郁、和激越混合状态,患者对情绪活动难以正确表达,焦虑、抑郁、敏感、自卑、兴趣索然、孤独、精力下降、自感身体疲惫,经常提不起精神,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减退,自我评价过低,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常自责自罪,主动回避社会一切活动,悲观消极有自杀行为,心境节律改变,睡眠差,多数患者伴有躯体或生物学症状。

7老年性癫痫伴发精神障碍癫痫发作后呈病者面容,意识朦胧,定向力差,常感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表情漠然、情感活动淡漠,与周围环境无任何联系,沉默不语,有片断幻觉存在,易激怒,行为紊乱,有冲动伤人与毁物行为,睡眠差。

8老年性痴呆所致精神障碍老年人引起痴呆主要有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其中阿尔茨海默病在老年精神病房半数以上。两者均可引起精神症状。阿尔茨海默病以记忆障碍为首发症状,起病缓慢,伴有定向、智力障碍,病情加重可出现精神行为异常,失眠,焦虑、抑郁、恐惧,妄想,人格改变,多疑猜忌,情感淡漠,动作单调、刻板,怪异行为。神经系统可出现肌张力增高,震颤等锥体外系症状,原始反射,等等。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区别,血管性痴呆发病较急,以记忆障碍为主的限局性痴呆,判断力、自知力较好,人格改变不明显。

第8篇:精神病的预防和治疗范文

1 临床资料

2008年2月-2010年月门诊精神病人102例,男40例(39%),女62例(61%)。年龄16-80岁,新病人22例(22%),出院后复诊病人80例(78%);精神分裂症70例(69%),抑郁症32例(31%)。

2 影响精神病人康复的因素

2.1 病人自身因素

2.1.1 不良心态及性格 精神病人较普遍存在负性消极心理,被动依赖心理及不良性格。比如患精神病低人一等,自卑,废用感等。有的病人因病程长,被动依赖的惰性心理较强。多致病人具有孤僻、固执己见或多疑等性格,均是影响病人康复的重要因素。

2.1.2 治疗依从性影响 为了巩固疗效,病人需长期服药,不少病人把此当作负担,不依从医嘱,认为病好了就可以停药,结果擅自停药或减药,导致病情的再次复发。

2.1.3 药物副反应的影响 病人药物剂量得不到及时调整,副反应严重或难以忍受而自行停药或减药,也是影响康复的重要因素。[1]

2.2 家庭因素

2.2.1 经济因素 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中断治疗,复查,停药,而导致病情波动复发。

2.2.2 缺乏精神卫生知识 由于文化素质和经济水平的原因,家庭成员缺乏精神卫生知识,有的不信科学信迷信,有的不了解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不知道如何护理,照顾病人。

2.2.3 缺乏关爱 和睦幸福的家庭环境对康复可起促进作用,亲人态度冷淡,关心照顾不周,缺乏对病人的理解、支持。世俗偏见和社会歧视,致使许多病人回归社会后,重遭冷落,排斥甚至剥夺其自身利益,均可导致病情的再次复发,从而影响康复。

3 慢性精神病人家庭康复护理的对策

3.1 帮助病人坚持药物维持治疗 病人获得康复的重要基础在于长期药物维持治疗。找出病人不依从治疗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帮助病人解决。对病人及家属成员进行精神卫生工作的宣教,了解疾病性质及维持治疗的重要性,要求病人坚持按时按量按医嘱服药,同时家属也要做好药物保管和监督服药,以保证病人的康复[2]。

3.2 进行心理护理 精神疾病康复的重点是心理康复。

心理状态的优劣与其康复信息相关 ,有着相互制约的作用。异常心理因素的消除,往往不是药物所能奏效的。实施支持性心理护理,帮助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精神病,树立坚强的生活信念和战胜疾病的主动意识,鼓励病人积极把握主动权。只要病人处于健康的心理状态;变消极负性心理为积极正向心理,才能适应和承受外来的各种精神刺激,消除疾病复发的隐患。诱导病人,培养其健康性格及处世观,使其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向正常的个性心理方向转化。帮助病人克服自身个性方面的弱点,培养开朗、乐观的性格,面对现实不怕挫折,不幻想,不退缩,从实际出发,适应社会,恰当处理各种生活事件。

3.3 积极适时的进行家庭干预 良好的家庭干预是保障病人康复的核心因素,也是巩固疗效的主导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病人回归社会的大本营,是防止复发巩固疗效的物质保障及精神支柱,是社会支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缓冲各种应急所产生的压力,维护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3]。家庭成员的理解与支持,不但可使病人享受到亲情和温暖,并可获得精神上的安慰,使之提高对各类事件的应激能力。家庭成员应细心观察病人各方面的异常变化,了解病人的所想所求;协助病人建立有规律的良好生活秩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参与适当的娱乐活动,丰富生活内容,扩大社会接触,对病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康复是不可缺少的。

3.4指导重建生活和职业技能 家庭护理的目标是使病人的工作和学习能够得到重新安置,使其尽可能恢复病前的职业技能或发展他们有兴趣有专长的技能,以适应职业的需要。

3.4.1 工作能力训练 首先应确认病人的个体能力、技巧和兴趣,针对个体需要给予训练和有效的指导。家属应协助病人重新建立、发展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做法上不能过急,原则上必须是逐步和量力而行。

3.4.2 学习技能训练 首先应训练病人掌握时间,即做事要有时间概念,如按时起床,按时上课或工作,按时读报等。其次训练病人在学习时要做得住、听得进,而且多实践,积极参与讨论,培养 自信。在训练过程中,家属的期望值不宜过高,不能操之过急,对病人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4]

3.5 发挥社会支持网络的作用 广泛有力的社会支持体系,可使病人得到各方面支持帮助,加快康复过程。要使病人达到社会康复需要单位、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因此要积极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全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正确认识,了解疾病的规律及防治康复措施,使单位同事、邻居等给予支持、同情,不歧视嘲笑病人,适当解决病人的经济、工作和生活等问题,及时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减少家庭及社会负担。过着有价值的社会生活,才能使病人在康复过程中更加充满信心和勇气,扩大社交活动的范围,使其更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

4 预防复发

精神病人出院后需要较长时间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这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重要措施。家属一定要督促病人按医嘱服药,防止任意增减药量或停药而导致复发。帮助病人保持情绪稳定,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避免暴饮暴食,忌烟酒。注意随时观察病情,早期发现复发先兆,早期治疗。定期复查,有意外情况及时和病人主管医生联系。在康复过程中注意引导病人接受适当社会性刺激,如让病人适当劳动,参加一些文娱活动,接受一定的医学知识教育等,对于预防疾病复发也有很大作用。

参 考 文 献

[1]谈金莲.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毒志2005年总第140期15226.

[2]孙晓鹏.河北精神卫生1997年第l0卷护理专刊94.

第9篇:精神病的预防和治疗范文

关键词:康复护理 社区护理 精神病

1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精神病的康复工作十分繁重,精神卫生问题成为社会发展、家庭生活幸福的严重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我国精神病患者,居世界首位,精神疾病人数已经超过一亿,也就是说每十三位中国人中,就有一位患有一定的精神性疾病,这应该引起我们极大的重视。因此,精神病患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工作成为必要解决的问题。

2 社区康复护理现状

社区康复是指以社区和家庭为背景,通过调动社区相关部门、人员、残疾人员及家庭成员等社区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康复对象提供康复护理服务。采取针对性的药物、心理、工疗、护理等综合性社区干预与康复措施,并且对患者家属的疾病知识增加,减轻其照料负担等。但是还存在几点问题:①我国尚无精神卫生立法,对精神病人的管理无法可依,经费缺乏;②由于误解、岐视、偏见依然存在,精神障碍患者难以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甚至被关锁和禁锢;③精神保健工作力量不足,医务人员缺乏;④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信任程度不够。

2.1 社区护理的可行性

2.1.1 人口机构变化

由于人们的平均寿命日益增加,老年人的精神疾病的人数也日益增多。据英国精神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心理健康问题在老年人中普遍存在。

2.1.2 家庭结构变化

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使问题儿童、青少年人格障碍增多,儿童及青少年受到发育、情感、行为和学业问题的困扰。

2.1.3 医疗费用的增多

而精神病是慢性病,需长期服药就医,这与人们收入的增加不成比例。发展社区护理可以避免病人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

2.1.4经济社会的变化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带来一些不利于健康的问题:①人口大量流动,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和健康管理方面的问题;②人的价值观念变化,即提高生活质量和怎样健康长寿是我国百姓最关心的问题;③学习就业竞争激烈,造成精神分裂症、神经症、酒精滥用、自杀发生率均明显升高。

2.2 阻碍社区护理的因素

2.2.1 管理及经费问题

我国卫生部近几年提到了发展社区护理,但是从机构的管理到经费的预算上,却很少倾向于社区护理发展,更不用说社区精神护理。从政策上,尽管卫生部颁发了有关发展社区护理的文件,但尚无具体的规章制度及实施计划;从经费上,迄今为止,在我国的城市,由于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无章可循,缺乏权威性,一些享受公费医疗的病人在医院治疗护理能报销,但接受社区护理不能报销,所以只有放弃社区护理这种经济的康复途径。

2.2.2 精神卫生认识不足

人们对精神疾病缺乏了解,长期存在着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将各种精神疾患的人看作是令人厌恶的疯子,将他们当做异类,故许多精神病患者家庭讳疾忌医,唯恐家丑外扬,丢了全家人的脸面,这给社区精神病患者的调查及康复护理带来了一定困难 ,从而制约了 社区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2.2.3 社会的信任及了解不足

社会对护理工作的了解程度大部分还停留在打针发药的概念上,人们通常将疾病的康复归结于医生,护士仍是医生的附属品,对于护士的价值不能真正理解,尤其对于护士独立自主的护理服务持怀疑态度,因此患者的从护性低。

2.2.4 社区护理人才缺乏

由于政府的不重视,缺乏有关培养社区护士的规定和指导社区护理意向不明显,影响了有关单位对社区护理人才的 培养;其次,精神医学和心理卫生教育较为薄弱,再者是工作辛苦,待遇低,与所承担的精神康复护理不相适应。

3 社区康复护理的策略

3.1 提高认识

精神性疾患的预防、治疗与康复,不仅关系到精神病患者的切身利益,而且对患者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安定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政策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制定配套政策,保证社区精神病人康复护理工作的开展。

3.2 深入宣传

长期以来,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精神病人的处境得不到普遍同情和理解,精神卫生重要性得不到足够认识,要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开展反对歧视精神病人的活动,消除社会对精神病人的偏见和歧视,尊重精神病人的人格。通过宣传也让人们了解社区精神康复护理的目的、工作范围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了解社区护士的工作方法,纠正人们对护理工作的偏见。

3.3 健康教育的宣传

3.3.1 患者的健康教育

可帮助患者恢复自知力,增加患者回到家庭和社区后的服药依从性,从而减少患者的复发,减少再住院的次数,还可帮助他们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按时服用药物,避免不良刺激,增加人际交往,重返社会。

3.3.2 家属的健康教育

加强他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使他们更好地照料患者,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有关精神疾病知识的增加可以改变他们对精神病患者的态度,使得他们不再歧视、排斥或害怕患者,从而有利于患者重归社会。

3.4 护理人才的培养

3.4.1 师资培养

由于我国社区护理起步较晚,师资队伍很不完善,所以对师资的培训也刻不容缓,应将观念转变较快而又有一定临床经验的护师送到国外或国内社区护理开展比较好的地区去培训。

3.4.2 学员培养

社区护士最好由受过高等教育,毕业3~5年,有临床工作经验,并且具有独立工作能力、技术精、服务态度好、责任心强、知识丰富、身体健康、遵守医德和院规的护士作为培养对象。

3.5 改革护理教育

在制定护理教育课程上,安排社区护理的概念;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与社区护理的关系;家庭护理、公共卫生与社区护理;精神康复护理;护士在社区提供服务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护理程序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等课程,以培养出专职的社区人才。

3.6 开展护理的研究

在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的基础上,研究社区护理的内容、方法、技术、管理,探讨针对各种精神疾病的健康教育程序,包括健康教育的内容、方式、评价方法,把健康教育的对象从患者和家属扩大到易感人群和整个社会,以促进社区护理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武英.开展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