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媒体艺术的特征范文

新媒体艺术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艺术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艺术的特征

第1篇:新媒体艺术的特征范文

随着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的艺术作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新媒体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艺术正悄然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普及,艺术创作者开始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取代传统时代的颜料和纸笔。如今新媒体艺术已经成为众多艺术研究人员的重要探索领域,也是未来艺术学术理论探索和发展的趋势,目前全国大量的艺术院校已经陆续开设了新媒体艺术专业,刘旭光编写的《新媒体艺术概论》(河北美术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一书是紧密围绕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征,结合了编者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经验的呕心之作,也是全国在新媒体艺术发展研究领域中为数不多的重要参考资料和教科书。全书从新媒体艺术的标志、新媒体艺术的轨迹与变迁、新媒体艺术的D像方式、新媒体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对物质性的探索、新媒体实验电影、新媒体艺术的交互与生成、新媒体艺术的鉴赏与审美等七个方面展开概括和论述。该书从一开始即明确了新媒体艺术诞生的重要意义,帮助研究者界定了新媒体艺术研究的范围,把握新媒体艺术的框架,进而从前沿性、实验性、当代性、综合性引导读者理解和认识新媒体艺术研究的重要意义。紧接着编者以时间为脉络,从艺术与科学、工业革命的曙光、数字的革命、媒介的变革、数字艺术、新媒体艺术的雏形等六个不同的维度对新媒体艺术的轨迹与变迁进行诠释和解读,丰富了读者对新媒体艺术发展历程的认知。

该书内容详实丰富,逻辑结构严谨,全书重点介绍了新媒体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关系,拓宽了以往对现当代艺术范畴的理解,为了充分说明新媒体艺术的具体概念,全书对其产生的背景、发展的历程、自身的特点都进行了大量的解读,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对艺术自身的意义进行了自我探索和解读,通过作者对新媒体艺术形式多样的表现形式进行系统的分析和介绍,为读者打开了对新媒体艺术的时代性的理解,呈现了艺术与新媒体科技结合的样式和案例。艺术的语言方式是多样的、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复杂的,艺术与科技的结合需要既结合新媒体自身的艺术形态,也要保留其自身的创作思想和内容。因此,这种内容与技术、虚拟与现实、互动与参与、知觉与体验之间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更重要的是将新媒体艺术与新媒体科学技术有效结合和有效表达,这既可以展现新时代的艺术理念和新媒体的技术特点,又可以为新媒体艺术领域拓宽创作思维空间,探索未来全球化的新媒体艺术视野,刘旭光的《新媒体艺术概论》可以说对上述内容做了完整的诠释和概述。

新媒体艺术最早源自欧美,在20世纪60年代,电视机、录音机、摄像机成为最早的新媒体艺术的载体,受科学技术落后的影响,加之设备简陋,因此当时的新媒体艺术也被戏称为“录像艺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引入新媒体艺术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批以音频、摄像为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开始诞生。伴随着科技的进步,90年代中期的作品已经开始熟练地运用媒介开展创作,更重要的是此时的作品已经开始呈现一定的艺术理论和艺术观念,具有了初步的新媒体艺术代表作品。互联网的发展预示着新媒体艺术的真正来临,大量的网络技术、数字编辑等新兴技术的引入,彻底改变了艺术的发展历史,新媒体艺术可以真正从不同的角度为观众呈现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度的感官体验,可以说新媒体艺术真正走向了成熟。

从传播学的角度讲,新媒体艺术的蓬勃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会直接改变艺术作品的特征和特点,进而对大众审美的观念和理解产生深刻影响。以往的传统艺术都是单向传播,创作者可以凭借自身的天赋向受众输送自己的艺术灵感和创作内容,但受众很难通过信息反馈进行互动,新媒体艺术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界限,观众对作品的认可度、参与度,甚至理解程度都会影响创作者的创作意识和表现手法,这种新颖的方式有益于创作出更加符合精神需求的艺术作品,同时也体现了艺术作品的文化价值和传播艺术。新媒体艺术不但传承了传统文化的艺术内涵,也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变革,它代表着未来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研究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征有利于加深人们的认知,为今后更好地发挥新媒体艺术优势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第2篇:新媒体艺术的特征范文

每次在科学技术取得的突破,都会引领文化的进步。从传统文化到新媒体文化转变的过程这是媒体技术发展的过程。

一、对传统艺术的初步理解

我国传统艺术的内涵极其博大并且辉煌。传统艺术常见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戏曲,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等,都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都有推陈出新,都透露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伟大的精神财富。中国传统艺术以其浓郁的地方性色彩,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意义,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欣赏,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

二、对新媒体艺术的概述

1.新媒体艺术产生的背景

艺术的更新是伴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而改变的。在今天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艺术工作者用互联网和科技数字手段取代了纸和笔,一种被称为新媒体艺术的新型艺术形式应运而生。

2.新媒体艺术的内涵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互联网信息化为基础的学科门类,它建立在数字化技术的核心基础上,亦称数码艺术。新媒体艺术包含有电影,音乐,动漫,实验性音响,影像艺术,虚拟现实,网络艺术,数字图像等许多方面。新媒体艺术是一个内涵广泛的艺术形式,从横向上吸纳了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的表现方式,很快演变出了网络艺术和数码艺术,从而为人们带来了一种新型的虚拟化的审美感受。

3.新媒体艺术的首次出现

新媒体艺术起源于于20上世纪60年代的欧美。随着电视机在美国的普及以及在全世界的推广应用,美国艺术家首次使用便携式摄像机拍摄作品。由于当时使用的是模拟信号的录像带,和摄像机,所以这种艺术最初也被称为录像艺术。所以录像艺术可以说是新媒体艺术形成的真正标志。

三、从传统艺术到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

(1)诞生:在全球化逐步渗入到社会各个地方的领域的背景下,在欧美新媒体艺术和中国IT产业迅猛发展下,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可以说在被动的状态下起步。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才开始出现一批质量较高的作品和较为成熟的艺术家。影像艺术追溯于1990年代,主要是指音频艺术。影像艺术的产生,是90年代艺术区别于1980年代艺术的主要特征。

(2)早期:一直到90年代中前期,新媒体艺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装置,录像,摄影和音频等媒介上的广泛使用,90年代后期则表现为使用在90年代中期在媒介实验上的所有手段用于传达表现社会和社会现象批评的内容。装置艺术和表演在1980年代后期虽然也有实验,但真正在媒介上大规模地突破原有的绘画和雕塑的传统媒介还是在9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的装置艺术和表演的盛行还有另一个特征,就是与观念艺术的结合。

(3)中期:在90年代中期,真正的新媒体艺术的卓越性的实验是录像艺术的兴起。在90年代末期,随着互联网视觉技术的普及,网络技术,Flas技术,电子游戏技术,互动艺术,三维视觉技术,以及计算机数字编辑技术等开始进入音频艺术的制作。90年代末期的一个重要变化是音频艺术不再成为一种单纯的媒介,而是用音频艺术的表现方式对中国社会转型进行了文化层面上的反映,表达和社会各个群体息息相关的话题。

(4)期: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入,随着中国IT产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大大推动了个人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新媒体艺术被引进中国后,影响时间还超不过十几年,但它们却和产生它们的基础新媒体,包括光,声音,电能一样,以非常震惊人的速度发展和蓬勃壮大起来。

四、新媒体艺术的艺术特征

1.综合性

新媒体艺术摆脱了传统艺术单一媒介的局限性,融合了图片,文字,动画,声音等综合媒介的特征,具备了传统艺术的所有特点。在包括传感器,音效,网络计算机,投影等许多工具的共同作用下,新媒体艺术将触觉,视觉,听觉甚至味觉一并合成进行综合性的展现,让大众在虚拟世界中实现审美感受。

2.贴近性

新媒体艺术的取材大多是来自人民生活,或者是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内容相对来说通俗易懂,但是它的与众不同是在于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了屏幕上来,通过这种表现形式,让观众过产生了共鸣,增加了新媒体艺术贴近生活,贴近人民,贴近社会的性质。

3.互动性

新媒体艺术打破了往日传统艺术单向互动的模式,更加注重观众的参与互动。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加深了观众对艺术的理解,从而对观众的思想意识产生一定的震撼,进而通过观众的人际传播就会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新的观念和思想,发挥了艺术“文以载道”的作用。

4.迅速性

新媒体的特点就在于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力大的特点,那么,以新媒体技术为基础的艺术也具备这样的特征。新媒体艺术,由于其传播的方便性和快捷性,让大家快速欣赏了它们的艺术特色,并且在社会上的反应也是快速巨大的。

五、总结

第3篇:新媒体艺术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数字内容产业;新媒体艺术;艺术特征;手机数字内容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112-02

一、绪 论

数字内容产业是新近产生并亟待发展的新兴产业,新媒体艺术是一种独具特质的新型艺术门类和形式。它们二者之间具有的共同点是:都是在高科技的产生和蓬勃发展的背景和技术条件下应运而生的。那么,它们二者之间有何种联系,在先进技术条件的背景下是以何种方式共存的,各自扮演者怎样的角色,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数字内容产业

(一)概念

关于数字内容产业的内涵界定还没有形成共识,不同的国家、组织和学者都从各自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义。但从数字内容产业所涵盖的内容看有一点是得到共识的:都以内容为核心,信息或数字为纽带,强调内容与其他行业的交叉和融合。2003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数字内容产业是依托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与各类信息产品行销渠道,向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图像、字符、影像、语音等信息产品与服务的新兴产业类型,它包括软件、信息化教育、动画、媒体出版、数字音像、数字电视节目、电子游戏等产品与服务等,是智力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国务院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数字内容产业属于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网络背景下,文化、出版、广播、影视、市场资讯、市场调查、游戏动漫等,凡是以内容加工为对象,产品形式表现为信息形式的,都属于信息产业。在我国政府目前的界定中,数字内容产业归属于信息服务业。

综上所述,数字内容产业是基于数字通信和网络技术,整合了出版与印刷、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动漫、游戏、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形态,从事制造、生产、储存、传播和利用有关信息文化内容的综合产业。

(二)产业结构

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产业体系的支持,这个体系又涉及了外部的相关产业的融合,共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落。花建等人所著的《文化产业竞争力》一书中提及了创意产业的结构,这个创意产业结构所描述的创意产业的各个组成部分与数字内容产业的结构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该结构主要包括控制系统、创作及生产系统、销售系统、经济支持系统、技术支持系统和信息支持系统,这些相对独立的系统构成了整个数字内容产业的结构。

三、新媒体艺术

(一)概念

媒体也叫媒介,是指用以交流与传播信息的材料与工具。一般说来,媒体有广义与狭义两层含义。狭义的媒体特指负载信息的介质,即记录、存储信息的物质材料;而广义的媒体泛指一切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设施和机构。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信息传播媒介称为新媒体,而将以数字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传播、鉴赏与批评等艺术行为方式上推陈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可称为新媒体艺术。

(二)艺术特征

新媒体艺术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六点:互动性、虚拟性、观念性、记录与反记录、媒体依赖性、强调现场感。在此,对以上六个特征中与数字内容产业息息相关的几点加以阐述:

第一,互动性。互动性是新媒体艺术最重要的特征。在新媒体艺术中,“媒体”是具有双重身份的,一方面它是艺术的载体,另一方面它又是大众传媒,这双重身份就决定了“互动性”的产生。然而,这种互动主要是以互动装置和网络多媒体的形式体现出来的。第二,虚拟性。虚拟性以新技术为基础,大大扩展了艺术创作空间,并带来种种未可知的可能性,成为一些新媒体艺术作品特有的特征。虚拟即非实体,艺术家把现实中目前无法实现的境况虚拟化而成为精神和心理生活中的现实,即虚拟现实。这种“虚拟现实”的作品,部分是借助于网络实现的,而网络本身就是一个虚拟存在的环境,它所提供的全新人际关系与表现空间以及匿名性、虚拟性给艺术家创造了更加宽松的平台;它的超越空间性、超越现实性更是给艺术创作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第三,媒体依赖性。新媒体艺术一样对“媒体”有着强烈的依赖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创作手段是“媒体”。新媒体艺术是随着影像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由创作到展示的整个过程都是建立在媒体支撑基础上。其次,“媒体”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在新媒体艺术中,“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不仅仅是一个中介,一种创作手段,它经常是作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而存在。第四,现场感。强调现场感是新媒体艺术的重要特征。“现场”是作品的延伸,包含了人的在场和行为。“现场感”可以理解为人处在“场”中的身体经验。强调现场感,实际上也就是强调一种此时此刻的身体经验。只有有了参与和互动,新媒体艺术作品本身才能够真正完成。

四、数字内容产业与新媒体艺术

(一)数字新媒体的发展

数字内容产业目前处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阶段。数字技术给数字内容提供了可能,对内容的创作、收集、存储和传输都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从而成为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源动力。

(二)3G技术与手机数字内容产业

3G技术的成熟和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3G通信产业的发展必将依托于数字内容,而3G技术下形成的高速宽带网络则为数字内容产业提供了强大的传输平台。因此,3G通信产业的发展是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根本基础之一。虽然数字内容产业的概念在我国仍在普及阶段,3G通信产业也刚刚起步,但信息产业部的“十一五”工作早已将它们列为重点。2006年制定的《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和《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司2006年工作要点》中都体现了对数字传输平台及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趋势的关注。 然而,硬件环境和政策环境的逐渐成熟和作为“内容”及“文化性”“艺术性”的软实力却远远没有跟上外部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发展。这样的状况,也会在3G技术广泛引用的大环境下,成为手机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桎梏和瓶颈。因此,结合新媒体艺术的主要特征与优势,运用文化创意思维,对手机数字内容的艺术性、文化性进行有效地整合和规划,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手机数字内容与新媒体艺术

首先,新媒体艺术以“互动性”为主要特征,而手机作为大众传媒的“掌媒”载体,更是随时随地体现着与使用者和内容受众者的互动。在这一特性上,手机这一传媒载体与新媒体艺术呈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共通性,手机数字内容的开发和传播可以与新媒体艺术相结合。在手机数字内容的开发上,充分挖掘和体现其文化特性和艺术特性,并以新媒体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突出其互动性的特点。

其次,新媒体艺术具有“虚拟性”的特征,而手机数字内容也是以一种虚拟的方式存在和传播的。虚拟性这一特点给了手机数字内容无限的可能,也给了新媒体艺术无限的艺术表现空间。手机可以成为新媒体艺术的艺术表现和传播载体,将新媒体艺术作品置入手机数字内容中,使手机数字内容的繁荣和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相互促进。

再次,新媒体艺术具有“媒体依赖性”的特征,媒体既作为其创作的手段和方式,又作为其艺术作品的一部分。然而,手机这一“掌媒”是当今社会携带最方便,受众和传播最广泛的媒体。因此,新媒体艺术因其“媒体依赖性”的特征而尤为适合以手机作为载体来加以表现和传播。手机数字内容融入新媒体艺术,可为新媒体艺术提供表现空间和展现、传播的平台。新媒体艺术与手机数字内容的整合,也可对手机数字内容数量的丰富,质量的提高,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手机数字内容和新媒体艺术可共生共存,共融共享,形成一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

最后,新媒体艺术强调其“现场感”的特点。然而,手机作为受众广泛使用的掌上媒体,无疑是随时随地“在场”的媒体。如今的手机,也早已不仅仅是只拥有通讯联络功能的工具,而越来越快地往“全功能”和“掌上电脑”的方向发展。手机数字内容增值服务已成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手机使用者必不可少的服务。然而,无论是下载铃声、视频,还是使用手机软件进行音乐创作、演奏,或是更多便捷的,能够满足手机使用者的听觉、视觉、触觉,甚至嗅觉的服务内容,都是为了让手机受众更多的感受到 “现场感”。手机的这些数字内容增值服务与新媒体艺术在其创作、完成过程中接受层面的“现场感”“参与性”,和受众参与新媒体艺术的完成过程和传播过程中的身临其境之感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手机数字内容与新媒体艺术的整合,以及其弥合互动的整合效果,就更应引起关注和重视。

(四)数字内容产业与新媒体艺术的整合与互动

对于数字内容产业来说,要在其内容上跟上技术的发展,使“软实力”与“硬实力”齐头并进,与新媒体艺术进行整合是一种有效方式。内容的创作和规划是数字内容产业的源头,把源头问题解决好,才能谈到后面要形成的机制,才能促成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从新媒体艺术的角度看,其发展方向、承载方式、传播方式、展现平台及发展趋势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手机数字内容乃至广泛的数字内容产业与新媒体艺术有效结合,可为其提供良好的创作、展示和传播的平台。另外,通过手机各种新媒体的媒介传播和展示,也能激发新媒体艺术创作者的热情,使更多更好的新媒体艺术品被创作出来,从整体上促进新媒体艺术的发展。

五、结 论

综上所述,数字内容产业与新媒体艺术的整合发展,是二者的有效发展方式。将数字内容与新媒体艺术相结合,可使其形成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徐修玲.新媒体艺术特征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2005(7).

第4篇:新媒体艺术的特征范文

中运用的意义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新闻、广播、广告信息每天从人们快节奏的生活中“流”过,却很少被人记住。对于现代商业空间的设计者来说,怎样在空间布局、色彩等艺术手段上加强空间艺术的表现力,提高受众的感官享受,让人过目不忘,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的商业空间设计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快速扩展,众多国外的不同设计风格蔓延到中国,为中国的商业空间设计提供了众多新的元素。然而,在当前的商业空间设计中,设计师面临的难题是通过设计使消费者的动机与消费行为整合起来,营造一种独特、新颖的商业展示空间,满足顾客的心理需求和审美体验。21世纪以来,新媒体艺术兴起,它作为一种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手段,变革着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正逐渐渗入现代商业空间设计领域,对商业空间的设计方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新媒体艺术在现代商业空间设计中的运用,可以有效增强商品与顾客之间的互动性。

二、新媒体艺术的类型及特征

对新媒体艺术进行分类,就其使用和展示的主要领域及相关范畴,大概可以分为数字艺术、移动艺术、网络艺术、互动艺术、装置艺术等。新媒体艺术的主要特征体现在:

1.互动性新媒体艺术本质上是信息的双向传播和交流,新媒体艺术借助科技手段,改变了传统媒体艺术中受众被动接收传播信息的单向传播方式,让人与物化的传播媒介相互影响和交流。受众可以通过对媒介的触摸、身体移动、发声改变作品的进程、造型甚至意义。这种互动特征使艺术作品与受众之间也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关系,受众在面对新媒体艺术作品时,主动参与到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才能真正完成对作品的欣赏。

2.非线性非线性的编辑方法是新媒体艺术在信息编辑形式和创作理念上的一种灵活多变、动态的信息编辑形式。新媒体艺术的叙事打破了传统叙事线性的局限,引入了开放、能动、可变的时空语言。新媒体艺术的叙事特征主要表现为即时性、游戏性的开放结构。在这种叙事结构中,艺术设计者、参与者被允许在一个平等共享的语境下充分发挥想象力,理解甚至是建构艺术作品的叙事关系。

3.虚拟性新媒体艺术凭借数码技术实现了受众对现实环境的虚拟重构。虚拟性使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发生转变。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营造一种视觉、听觉、触觉类似真实场景的虚拟时空环境,为受众创造一个以人为主宰的,具有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性的三维信息空间。

三、新媒体艺术在不同商业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1.新媒体艺术在商业舞台空间设计中的运用在舞台设计中,新媒体艺术的运用革新和突破了传统舞台艺术设计的呈现形式,它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新奇、多元化,为观众营造了现代科技和超凡艺术魅力兼备的视听盛宴。新媒体艺术在商业舞台设计中运用的主要形式有LED技术、3D技术和虚拟实现技术。LED技术主要运用于商业空间的背景屏幕的艺术建构和创作,它的展示方式灵活,使得舞台设计更加方便和华丽。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3D技术越发融入人们的生活。舞台空间的3D技术可以凸显舞台设计的立体感和景深感,可以为观众营造极强的时空沉浸感和场景构想感。基于虚拟互动系统的虚拟现实技术,让舞台空间设计得到更大的拓展。虚拟现实技术在商业舞台空间中的运用,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虚拟世界与舞台现实环境相得益彰的混合时空,有着极强的视觉冲击性。近年来,舞台空间设计已经开始尝试使用影像与互动媒体技术作为叙事的表现手段。

2.新媒体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公共空间是涉及衣食住行的日常空间。城市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审美的文化表达。新媒体艺术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迅速融入公共空间设计,在丰富人们视觉空间的同时,也增强了大众的参与性,成为城市生活审美化的重要途径。其表现方式主要是装置艺术、多媒体和互动技术。

第5篇:新媒体艺术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交互;新媒体;艺术创作;现状

一、交互性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我们所谈的新媒体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首先需要指出其并非指“新的媒体”,而是特指数字媒体类型。数字承接了传统媒体时代的独特性,并且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艺术创作呈现出不同以往的丰富性,尤其是影像交互的表现方式产生了全新的互动,观者的体验和交互过程也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新的介质融合会带来新的语言,对传统艺术进行更多手段的尝试和升华。随着近年来新媒体影像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新媒体创作中的交互性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其主要的表现手段及特征。网络技术和交互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保障,交互特征明确的新媒体艺术不再是为场馆的观众而创作,它更贴近生活,它不仅走向大众,还让大众参与其中。新时代的影像交互作品对大众心理、社会心理、艺术认知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艺术家的创作一方面可以探索更为全面、深入的艺术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也为发掘新媒体的特点、传播及特征提供了前沿性的探索。新的形式不但影响着人的视觉感受,还与人的思维意识状态有着直接关系。艺术创作的形式、构成变化也产生了新的理论模式。随着时展,探索新的艺术创作表现理论是新时代的重要内容。

二、交互式新媒体艺术创作发展综述

欧美新媒体艺术家哲学理念基础较为深厚,致力于研究艺术的本体问题,其作品关注探索精神本质,研究的问题有一定社会深度。在艺术家的创作中不再仅探索形式的互动,他们还更加关注和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美国韩裔艺术家白南准(NamJunePaik)的影像交互作品开创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媒体的先河,著名作品《TVBuddha,1974》中,传统的佛像与摄像机的面对面,体现了无言的,长久的对话;JaumePlensa在芝加哥的电子喷泉实验作品《crownfountain》采集了大量芝加哥市民的面部影像,然后用两块巨大的电子屏展现在广场上,有时微笑,有时会噘嘴向外面喷水,然后真的水就从电子屏流出来;JudithDoyle的交互影像作品《姿态云》用摄像头现场随机捕捉观众的动作,并投射在屏幕上,随着动作形成轨迹影像,呈现一种规则抽象图形。作品通过此种方式和受众产生了影像互动;BillViola1996年的视频装置作品《TheCrossing》除了三维世界,还将时间和感知容纳到作品中;EricWhitacre的网络协作作品《VitualChoir》通过全世界的歌唱者录制其演唱视频上传到网络,合并组成虚拟合唱团;EduardoKac的作品《Uirapuru》展示了远程互动,进一步拓展了互动的时空关系;Mark的作品《网络旗帜》通过网络进行交互实验,是交互艺术形式的一次尝试。2015年米兰世博会,德国馆通过叫“Seedboard”的纸板代替显示器,实现了多人与投影的互动过程,而日本馆的“数字餐厅”则可以让浏览者拿起筷子通过影像互动体验虚拟的饕餮大餐。国内的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相对晚于国外,因此其发展轨迹也受到国外新媒体艺术的影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早期探索者有张培力、陈绍雄、王功新、宋冬、邱志杰、高士明等。近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转向更丰富的形式,2000年后的新媒体艺术家层出不穷,如徐文恺、曹斐、林科、陆扬等。其中宋冬的作品《抚摸》重新探索了“距离”的概念,他通过用一只录像中虚拟的“手”实现对公共空间的抚摸探索;王跖与周戭的《失眠者的夜晚》是一件装置作品,其影像会随着光线和形状的变化堆衍成图像的改变,并与人造宇宙产生互动。黄心健的《上海我能请你跳支舞吗?》中的互动装置以蓝天白云为背景,随着观众在屏幕前晃动身体翩翩起舞;此外还有徐文恺的《记忆贩卖机》、缪晓春的《变形记》等,近年来大量的新艺术家也进入到新媒体创作的尝试中。近些年随着VR、AR等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成熟,影像交互作品得到极大发展。如美国好莱坞新型VR制片人BrianSethHurst的虚拟现实电影作品《MyBrother’sKeeper》中,受众可以体验到沉浸式、交互式的全新影视交互体验。

三、针对新媒体艺术交互性理论的研究

国外的新媒体艺术创作理论也较早,迈克尔拉什(MichaelZush)在《NewMediainLate20th-CenturyArt》中论述了新媒体的艺术类型,描绘了新媒体在影像交互领域的发展趋势;PZioga在《AHypothesisofBraintoBrainCouplinginInteractiveNewMediaArtandGamesUsingBrainComputerInterfaces》中对互动新媒体艺术的形式与神经科学进行了对比研究,探索了大脑不同活动的相互影响。Dietrich的作品《ArchivalScienceDigitalforensicsandNewmediaart》分析并提出了互动关系对数字化产品的重要性。BGraham在《HistoriesofParticipationandNewmediaart》中提出了新媒体艺术的核心是参与,他强调了作者、作品和观众三者之间的互动。在国内的研究方面,于东兴在《虚拟现实技术与电影发展的前景》中认为电影呈现的并非是图像的集合,而是通过图像中介建立起对人类社会关系的全新认识,是一种更为可取的意识形态手段;清华的鲁晓波提出了新媒体艺术的概念,提出了新媒体艺术是具有实时性、交互性、体验性的一种艺术;许鹏在《中国新媒体艺术研究发展现状与理论课题》中,对中国新媒体艺术研究理论范畴进行了定义。

四、新媒体艺术相关研究机构的发展

随着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发展,世界各地相关的新媒体研究机构也逐渐建立。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不少著名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成立类似的研究中心或实验室。德国ZKM科技媒体艺术中心是以“互动艺术”为主题的艺术博物馆。旨在探讨科技发展对当前艺术的影响,并致力于推动媒体艺术的发展;奥地利林兹电子艺术中心研发的互动电子书,将来也可能成为另一种新的资讯媒体;日本东京ICC尝试在新媒体、新技术、新艺术,以及人类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则致力于研发崭新的数字媒体应用工具及软件,有前瞻性、创造性的研究思路和课题;荷兰V2媒体艺术中心以策划各类媒体艺术有关的活动而闻名全球;此外还有一些企业研究机构在新媒体行业中起到重要作用,如微软实验室旗下的加隆拉尼尔(JaronLanier)实验室,主要研究多人增强现实技术。

五、交互式新媒体艺术的重要特征及发展趋势

1.交互形式更加深入和呈现多样性

作品和观者的“交互(interactivity)”是新媒体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互过程可以进一步加强作品的体验,使主题得到升华。交互过程不仅是作品和观者的互动,也是观者之间的互动;交互不仅可以通过行为,还可以通过影像、时间以及观者的感知来得以实现。“交互作为新媒体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区别于其他后现代艺术门类的关键”。交互式新媒体艺术不再只是为走进展厅的观众创作,它走出展厅,成为与大众的体验直接关联的形式。交互性成为新媒体艺术创作未来的趋势。在交互形式上,未来也日趋丰富。

2.远程协作和参与进一步加强

随着网络技术发展,新媒体创作更趋向网络化,更趋向大众。互联网有其他媒介所不具备的整合平台的功能,其最大的特征是人们可以跨越地理和空间障碍进行交流和沟通。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艺术家开始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远程协作分为两个层次:首先艺术家们的共同协作,如《虚拟合唱团》中,几百个身处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歌者可以通过平台将演唱视频进行组合,展现出完美的合唱。其次是艺术家和观众的协作,网络平台的交互不只体现为观众的简单选择,而是根据观众的主观意识改变影像程序,引发图像或声音的随机变化。MarkNapier的作品《网络旗帜》中,交互作品内容允许来自世界各地的用户在作品中留下一面旗帜,随着旗帜的累积分布,作品的象征意义也在不断发生演变。

3.用户体验成为作品重要环节

交互式新媒体作品从作者为中心逐步转变到以观者为中心,很多创作过程已经延伸到观者体验的环节,观看过程本身及其反应也成为作品内容。某种程度上来看,新媒体艺术已经成为了一种大众性的媒介行为。交互作品一改过去的单向呈现转变为构建作者——观者以及观者之间的交互性方式。甚至以观者为中心的随机影像。因此从观众的角度出发进行艺术作品展现方式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如墨西哥艺术家MiguelChevalier的互动作品《超自然》中,他将作品的场景放在公共空间,当观赏者在影像前走过作品时,影像中的花朵、芦苇等植物会随着路人的方向来回摆动,仿佛有微风吹拂,与观众们产生直接的互动。体验者的参与过程构成了新媒体艺术创作本身。在互动关系中,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观赏者,他们成为作品的构成要素。在很多新媒体艺术作品中,作者只是观念展现的平台搭建者,而体验者的影像互动体验是完成作品的关键。

4.交互性创作在影视创作中的应用

新媒体在影像创作中的应用主要是指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实现两个重要的影像特征:一是沉浸式全景体验,二是产生交互性。这两点在影像创作,尤其是影视创作中是革命性的。在美国的Hurst拍摄的虚拟现实电影作品《MyBrother’sKeeper》,给观众展现出极为震撼的沉浸感和全新的主动视角;美国加州大学体验科技中心拍摄的虚拟现实纪录片《格陵兰岛》对主动式观影体验进行探索。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交互特性的加入,对导演的作品表现力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全景式的镜头也对影视镜头语言提出了挑战。但长远来看,虚拟现实技术对影视作品的影响将会不断地渗透,并逐步探索出适合的作品形式。

第6篇:新媒体艺术的特征范文

对新媒体艺术进行分类,就其使用和展示的主要领域及相关范畴,大概可以分为数字艺术、移动艺术、网络艺术、互动艺术、装置艺术等。新媒体艺术的主要特征体现在:

1.互动性

新媒体艺术本质上是信息的双向传播和交流,新媒体艺术借助科技手段,改变了传统媒体艺术中受众被动接收传播信息的单向传播方式,让人与物化的传播媒介相互影响和交流。受众可以通过对媒介的触摸、身体移动、发声改变作品的进程、造型甚至意义。这种互动特征使艺术作品与受众之间也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关系,受众在面对新媒体艺术作品时,主动参与到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才能真正完成对作品的欣赏。

2.非线性

非线性的编辑方法是新媒体艺术在信息编辑形式和创作理念上的一种灵活多变、动态的信息编辑形式。新媒体艺术的叙事打破了传统叙事线性的局限,引入了开放、能动、可变的时空语言。新媒体艺术的叙事特征主要表现为即时性、游戏性的开放结构。在这种叙事结构中,艺术设计者、参与者被允许在一个平等共享的语境下充分发挥想象力,理解甚至是建构艺术作品的叙事关系。

3.虚拟性

新媒体艺术凭借数码技术实现了受众对现实环境的虚拟重构。虚拟性使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发生转变。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营造一种视觉、听觉、触觉类似真实场景的虚拟时空环境,为受众创造一个以人为主宰的,具有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性的三维信息空间。

二、新媒体艺术在不同商业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1.新媒体艺术在商业舞台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在舞台设计中,新媒体艺术的运用革新和突破了传统舞台艺术设计的呈现形式,它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新奇、多元化,为观众营造了现代科技和超凡艺术魅力兼备的视听盛宴。新媒体艺术在商业舞台设计中运用的主要形式有LED技术、3D技术和虚拟实现技术。LED技术主要运用于商业空间的背景屏幕的艺术建构和创作,它的展示方式灵活,使得舞台设计更加方便和华丽。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3D技术越发融入人们的生活。舞台空间的3D技术可以凸显舞台设计的立体感和景深感,可以为观众营造极强的时空沉浸感和场景构想感。基于虚拟互动系统的虚拟现实技术,让舞台空间设计得到更大的拓展。虚拟现实技术在商业舞台空间中的运用,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虚拟世界与舞台现实环境相得益彰的混合时空,有着极强的视觉冲击性。近年来,舞台空间设计已经开始尝试使用影像与互动媒体技术作为叙事的表现手段。

2.新媒体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公共空间是涉及衣食住行的日常空间。城市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审美的文化表达。新媒体艺术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迅速融入公共空间设计,在丰富人们视觉空间的同时,也增强了大众的参与性,成为城市生活审美化的重要途径。其表现方式主要是装置艺术、多媒体和互动技术。

3.新媒体艺术在商业展示空间中的运用

第7篇:新媒体艺术的特征范文

一、交互媒体的内涵及特征分析

(一)新媒体艺术的内涵

随着时代不断的变化,新媒体概念也在不断的变化。陈玲教书在《新媒体体术史纲》中指出:“所有使用媒介和技术手段创作的艺术作品都是新媒体艺术。”书中的媒介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词汇,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中,以不同的面貌出现的。它包含了各种技术和各种新的材料,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一门以综合性和跨学科为主要特征的全新学科。因此。新媒体艺术具有不确定性,是利用相对于传统艺术交心的媒介,与时代科技相结合,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概念和艺术形式。

(二)交互媒体的内涵与特征

交互媒体是新媒体的一部分,新媒体主要包括交互媒体和非交互媒体。一般信息理论中,交互媒体的定义是能够建立用户双向沟通的媒体,是指用户能够主动并积极参与的一种媒体形式,被定义为一种协同媒体。交互媒体比传统媒体更具有开放、共享、兼容的特征,其设计是针对交互式的数字媒体产品、软件、服务而进行设计的活动,交互媒体对传媒自身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现代网络系统中,交互媒体具有虚拟性,能够借助声音、音乐、光线等,打造出数字化的虚拟时空,同时要能借助电子影响、机械互动装置等,通过“虚拟展厅”的形式,呈现出虚拟的空间和环境。其次,在现代网络系统中,超链接和搜索引擎的出现,扩大了受众浏览的自由度,使大众不再受制定的反馈信息和浏览路线的限制,使交互媒体具有了不受限性的特征。同时,由于交互媒体相对于传统大众媒体来说,受众的反馈变得直接和便捷,具有双向互动的功能,具有互动性和共享性的特征,这与传统信息使用的模式不同。

二、数字媒体科学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关系

科技和艺术的发展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决定性因素。科学是为了揭示自然和客观规律,运用逻辑进行推理,属于理智型活动。而艺术是一种主观性的创造活动,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认知的同时评价生活和表现情感。两者虽有不同,但艺术和科技两者都是在揭示人类进步的真理,不能相互取代。互为矛盾体的艺术和科技可以共同带来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不断的前进。

在新媒体中,数字媒体技术是为了使信息图、文、声并茂,能够输入、输出、传输、存储和处理多种文字、声音和多种图像信息,更加具有可视性。数字媒体技术具可以将人的理性思维同艺术的感性思维融为一体,以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为基础的一种新艺术形式,可以作为数字技术的表现手段。在表现形式、内容、传播形式上二者融为一体,都依赖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因此,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以艺术学、设计学、视觉艺术、数字媒体文化以及传播、数字媒体的技术系统相互交叉的学科,数字媒体是它的表现形式。数字媒体艺术的传播形式主要借助数字媒体进行的,如:互联网、手机等交互媒体。其内容主要是数字媒体形式下的美术作品和设计产品。

三、交互媒体应用下的科技与艺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传统媒体设计中,艺术的表现只是为了单纯的装饰。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人们想赋予艺术更新的高度,开始批判这种矫揉造作的艺术。其次,虽然交互媒体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用交互媒体设计的科学技术来支撑,但是,它会把受众带入一个混乱的状态中,不能光依赖于技术的本身。另外,数字化时代数字媒体中的交互媒体设计涉及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如:软件界面设计、手机界面设计以及艺术馆、博物馆等触摸屏界面设计等等。

(一)交互手机媒体

早期,交互手机媒体是一种便捷的语言通信工具,而目前,交互手机媒体已经成了一种新型的媒体样式,如:apple把网络、购物、电影等集成一体。2009年,我国正式上市了3G技术,更加方便了多种媒体形式,如:图像处理、视频流、网页浏览等多种信息服务。同时,2013年我国进入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通信行业进入4G时代中。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手机层出不穷,手机已经成了一种消费符号。从传播学角度上来说,交互手机媒体的出现使传统的受众角色地位变得模糊,但是却具有及时、定向、分众、互动的特征。同时,也使传统的大众传播者变得模糊。手机屏幕和分辨率可以与计算机和电视屏幕不相上下。但是,交互手机媒体的吸引力最终是成败的关键所在。为了能够把购物和旅游更加完美的结合,如何激起消费者内心的情感体验,需要用户某种精神上得给予,如何能够把娱乐和移动更加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用户愿意为这类服务买单,是交互手机媒体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是根据计算机的程序处理,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实景技术、多通道交互,通过眼、数字摄像头、红外线感应等多种采集工具,借助机械数控装置打造出沉浸环境,将手中的语言、表情、动作或其他肢体语言等,实现与受众的对话。虚拟现实技术是以生产一个具体逼真的三位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综合了多个领域的新成果,如: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模拟的现实环境。为了构成三位信息的人工环境,它以计算机软件、硬件以及各种传感器,使用户投入此环境中,即可与之交互作用,是可实现和不可实现的物理和功能上的事物和环境,即虚拟环境。虚拟现实艺术常用于博物馆、公共空间展示、艺术场馆等,是一种新兴的沉浸式交互设计。为了使受众沉浸于虚拟计算机交互环境中,达到情感交流的用户体验活动,它通过计算机捕捉人的多种感觉和动作通道,通过视、听、触、嗅等感觉手段,借助接触式,通过智能化艺术作品,实现即时交互。

(三)网络媒体

第8篇:新媒体艺术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 数字技术 呈现形式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数字媒体”也许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尽管它仍然还是一个内涵争议颇多、其外延也相当含糊的名词。但是,一个令人惊奇的事实却变得越来越明晰、越来越不可逆转,那就是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数字化”已经成为新时代构造、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根本特征,‘数字化生存’成为数字时代个体和社会生存方式、发展模式的典型概括和表达。”因此,有人宣称:“数字时代已经来临”。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它需要多学科、多知识层面的融合才可以取长补短。而现今,在数字媒体艺术的研究领域,一方面因为数字媒体艺术“包罗万象、变化莫测”的性质,使之在传统艺术语境下的各种理论话语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言说能力:另一方面,以技术分析代替审美感知的“技术八股”,使得数字媒体艺术在艺术表现的领域呈现“失语”。因此,了解数字化基本原理,熟练掌握数字媒体创作的技巧,具备艺术创作的造型能力和艺术修养,把数字技术与艺术创作完美奇妙的结合,才是真正的数字媒体艺术的呈现。

一、数字影视艺术的呈现

计算机可以通过改变动态影像的时空关系,将传统电影的剪辑手法发展成为数字影像的非线型编辑,而剪辑的时空逻辑基础其实就是将主观时间体现物理化。通过改变时间的速度,使均匀时间变为富有弹性的心理时间,有钟表时间过度到主观的时间感,这些剪辑手法使“度日如年”、“光阴似箭”、“白驹过隙”等主观体验获得了表达。而闪回、重复等打破物理时间顺序的手法使回忆、预感、轮回感、旧事常新症、似曾相识症等心理状态获得了直观的视觉形式。相比传统的“录像艺术”美学,数字媒体艺术使“时基媒体”艺术的表现更丰富、更深入。在美国电影《骇客帝国2:矩阵革命》中有一个打斗场面。一个人跳起在空中踢出脚后落地的动作。在传统剪辑中无非把速度放慢,或从几个角度同时拍摄后重复地剪接在一起,强调的仍是同时性。在这部电影中,当人跳起在空中时忽然定格停住,然后人体和房间都旋转了360℃――相当于摄像机绕着演员转了一圈,这段时间流逝了数秒一然后恢复正常运动速度,演员飞脚踢出、落地。这一镜头中,场的时间理解介入并中止了正常的时间流程。这样一种时间逻辑已经不只是一种由主观心理体验改造的时间感,而是不断综合加入空间理解的时间叙述。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全新的时间逻辑通过数字技术的运用登上人类生活的舞台,而计算机数字非线性编辑正是改变时间属性的关键技术。

二、数字合成艺术的呈现

数字媒体艺术和当代西方后现代艺术思想最明显的相关之处包括“大众艺术性”、“艺术作品可复制性”、“艺术可解构观念”和“非理性构成艺术”。所有通过计算机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不管表象上是如何地繁华与绚丽,实质上都只是0与1数字信息的诠释与解读。这种数值化的再现。有两大特征:一是所有的数字媒体艺术影音视讯,都可以用数学来计算与解析;二是所有的数字媒体艺术对象,都可以利用逻辑系统的演算来做处理与修改。这种数字集成的特性在创作上赋予了艺术家无边的自由。例如,数字合成艺术主要依赖于Adobe公司提供的Photoshop软件作为数字平面艺术创作的中坚力量,Photoshop已以它革命性的技术创新如通道、蒙板、图层、滤镜等突破了媒材的限制,为视觉表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Photoshop在绘图功能上,与其他绘图软件并无实质上的差别,其独特之处在于提供了高效的图像合成功能。借助它,创意可以天马行空。特别是通过对于图像之间的共生、双关、同构、无理、混维、正负形等创意手法的运用,Photoshop营造了一个非理性的数字艺术世界。Photoshop艺术的创意思想可以界定为“利用拼贴和同构等手法,将元素组合在一个相互异质的空间中,并使编织进作品中的符号和图像,在互文中自动产生意义”。此类作品所含有的后现代主义美学特征是:通过对图像解构、扭曲、重组或融合,来产生一种充满荒诞、无理、黑色幽默和诙谐搞笑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氛围。美国数字艺术家LuisAraujo的最新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过渡》这些作品具备强烈的荒诞、无理、虚幻但充满情趣的超现实主义艺术特征,反映现代人在科技和环境的生存压力下寻找自我、探索生命意义的追求。这类作品也反映了数字媒体艺术在解构传统摄影艺术和绘画艺术方面的强大的处理手段。

中国台湾旅美数字艺术家李小镜(DanielLee)可以说是“数字杂交合成”的高手。李小镜通过计算机图像三维成像技术,即通过三维图像数字渐变(Morph)软件和数字合成技术,将不相关的生物和人进行“数字杂交”,这些由计算机通过“点对点”变形而生成的中间过渡“角色”浑然天成,丝毫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使得人们对数字媒体艺术的鬼斧神工赞叹不已。这些计算机合成图像,不像传统宗教艺术的“狮身人面像”或“人头马”那样带有强烈的符号和图腾的特征,而是通过摄影和数字合成技术,使这些“数字杂交”的图像惟妙惟肖,使人恍惚进入了一个奇幻的魔法世界。李小镜在他的作品时,曾经提到一个很有趣的看法:“在我的作品内的每一个物体,桌子、椅子、人物等,都是分开来拍摄的。分别将它们输入计算机之后,逐一做修改而最后结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在精神性上,反而跟绘画比较接近而摄影比较远。对我来说,每一个物象都是画家笔下的一个笔触,我将他们个别处理,并与整体结合,以求达到最完美的状态。”通过李小镜的艺术作品可以体会到数字平面艺术设计作品,以高超的特技向人们展示了数字媒体艺术作为合成图像所产生的无穷魅力。其2001年创作了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进化》该作品通过数字图像艺术合成。并结合计算机,表现出了在3D仿真与运算上的超凡能力,将鱼到人的进化过程惟妙惟肖地展示出来了。

三、数字媒体艺术的呈现

数字媒体作品的“未完成状态”意味着创作者、观众、或玩家都可以参加到这种有趣的游戏中来,大家共同打造完成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这里最经典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就是“互动艺术”和“遗传艺术”的出现。“互动艺术”就像是一个电动拼贴艺术家,它可以通过观众利用新媒体艺术模块化的特质来取材并实时、即兴地创作网络或现场艺术作品,美国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Negroponle)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及媒体实验室的创办人,同时也:是《连 线》杂志的专栏作家。西方媒体推崇他为电脑和传播科技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尼葛洛庞帝在其著名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指出:数字化高速公路将使“已经完成、不可更改的艺术作品”的说法成为过去时。给蒙娜丽莎脸上画胡子只不过是孩童的游戏罢了。在互联网络上,我们将看到许多人在“据说已经完成”的各种作品上,进行各种数字化操作。将作品改头换面,而且,这不尽然是坏事。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艺术表现方式得以更生动和更具参与性的新时代,我们将有机会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来传播和体验丰富的感官信号。这种新方式不同于读一页书,也比到卢浮宫实地游览更容易做到。互联网络将成为全世界艺术家展示作品的全球最大的美术馆同时也是直接把艺术作品传播给人们的最佳工具。

尼葛洛庞帝随后谈到了网络艺术可修改性的意义:“当数字化艺术家提供了改编作品的手段时,他们同时也开创了数字化艺术发展的大好契机。尽管这种做法似乎把重要的艺术作品全然世俗化了――就好象把艺术大师斯泰肯的照片都印到明信片上,或是把后现代主义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的所有作品都变成装饰艺术一样,关键是,数字化使我们得以传达艺术形成的过程,而不只是展现最后的成品。这一过程可能是单一心灵的迷幻狂想、许多人的集体想象或是革命团体的共同梦想”。

计算机提供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环境是一个开放的平台。特别是因特网和宽带媒体的出现,为艺术创作提供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桥梁。计算机的创作平台实质上就是其模块化的架构。以网络为例,一个应用HTML写成的网页是由许多不同的组件组成的。一张看似完整的网页,实际上是一个个独立的图文件、字文件、音效文件、动画文件、程序文件等所组成的,一张张的网页组成了一个网站,一个个的网站就联结成了漫无边际的网络。换句话说。网络架构下的每一个组件,是从网站、网页到更基础的图档与字档,都各司其职但却独立存在。这种模块化的结构不但增加了艺术家在创作时的灵活度,而且在更新、修改或变动时更提供了效率与实时性。只要将一个共享的图文件、文字文件或音效文件做替换或更动,所有用到此一组件的网页都会同时地改头换面。可以说,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造就了数字媒体艺术的“互动性”和“大众娱乐性”的特征。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数字媒体艺术所具有的0与1数字信息的数值化特征,使得其作品总是处于一种“未完成状态”,即存在着进一步修改、撤销、更新、解构和反编译的技术可行性。这样,一些数字艺术作品就可以采取一种“接龙”式的创作方式,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风行的“网络小说”的创作,就有一部分采取了这种创作方式,使其创作处在一种:未完成的状态中,以备进行更新。

第9篇:新媒体艺术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 形式 争议 发展 应用 影响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进了数字媒体的运用与发展。人类把高端网络技术与数字通讯技术有效结合起来,逐步取代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并快速地朝数字音频、视频和电影产业发展。因此,数字产业、虚拟现实、电脑动画等信息产业构成了新世界崭新的数字传播媒体,并逐步发展成为了巨大的产业链,最终数字媒体艺术逐步在知识经济产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 数字媒体艺术概述

纵观近几年,数字媒体艺术在知识经济时代得到迅猛发展。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也渗入人心,大家各持己见,但是大部分的理解都是一样的。简单的说,数字媒体艺术就是艺术的创造和形成过程。它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现有的资讯、 图像等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把它们进行艺术加工,利用现代传媒进行传播,从而形成数字媒体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数字媒体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创作过程部分或者全部都得依托数字科技手段。通过数字媒体或数字艺术而产生的设计作品或者是视觉艺术是其应用表现之一。从目前来看,数字媒体艺术堪称艺术设计中活力四射和发展潜力无限的一门艺术。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技术将呈现更独特和更具魅力的一面给大家。

2 对数字媒体艺术应用特点剖析

2.1 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 创作的数字媒体艺术并不是一味的依靠排斥以前的工艺技巧,而是运用数字平台创作出独特和自成一体的艺术作品。它所创作出的数字艺术作品能够使观众参与其中,并融入角色。大众参与的交互可以颠覆角色,大众不仅能使作品效果改变,并且有机会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2.2 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可简单拆分为“数字”和“数字艺术”。现有的数字和电脑技术的应用可理解成“数字”。而“数字艺术”就是通过 “数字”创造出的作品。“媒体”是数字艺术的一个媒介。

3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就业方向和发展趋势

3.1 数字媒体技术就业发展 数字媒体艺术的人才培养方向是技术与艺术两者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技术和艺术在数字媒体艺术中相辅相成。传统教育缺少技术与艺术两者兼备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而此类人才的培养也符合新兴市场的需求,他们的就业方向主要各级电视台、影视动画制作单位、传媒与广告公司、数码艺术公司、展示设计公司、形象企划公司、多媒体与网页设计、室内装修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等热门行业。置身于数字媒体艺术领域的发展是明智的选择,因为它隐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数字媒体艺术在2002年底正式通过教育部的本科专业审批,成为信息学科向文化艺术领域拓展的新方向。审批通过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陆续增添与数字媒体艺术相关的专业,以此满足市场需求。据相关人士统计透露,我国每年对数字艺术人才的缺口是15万。而电视卡通业就有每年200亿元的广阔市场。市场的广阔和需求量使多媒体产业演变成巨大的经济产业。有专家指出,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对视觉美感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3.2 产业化背景下的数字媒体艺术 以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为例,仅在2000年,数字技术产业(包含数字内容)的年产值就超过600亿英磅,而出口产值就远超过80亿英镑。以数字技术产业相关的雇佣人数共计约195万人,产值占GDP的7.9%。从数据表明,数字技术产业是英国的第一大产业。美国,作为全球的唯一超级大国,以电影和电脑软件为主要的数字技术产业,每年的营业额大于4000亿美元,占GDP的4%。更为惊人的是数字技术产业(媒体艺术、电子游戏、动漫卡通等)在日本的产值超过钢铁行业生产总值的两倍。这一产值使日本的数字技术产业成为仅次于汽车产业的第二大产业。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截至目前为止,用电脑直接从事数码艺术工作的有将近十万人。除此之外,每年有三十多万人接受相关数码产业的职业技能培训。韩国的数字技术产业以游戏产业尤为出名,并且已经一跃位居韩国的第一大产业,连汽车产业也位居其后。数字技术产业在中国的发展也相当的乐观,并且网络游戏在这一行业显得尤为突出。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得出,相比于2002年的中国网络游戏市场,2003年的网络游戏市场的规模发展得到飞跃式的进步,产值达到13.2亿RMB,2004年达到39.1亿RMB。从2003年到2004年净增长了25.9亿RMB,产值一下翻了两翻。由此数据表明,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巨大,隐藏巨大商机。在动画方面,专家预测:中国的动漫产业具有无比巨大的市场,产值预计可达到200亿元。仅仅在中国的发达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三地的青少年动漫消费就能达到13亿元。其消费人群的年龄是介于13岁到30岁。此外,动漫产业还能带动与之相关的产业的发展,如文具产业、儿童食品、儿童服装、儿童音像制品、和各类儿童出版物。这些产业的年产值总共是2050亿元。这些产值都是由动漫产业带来的,收入相当可观。

3.3 数字媒体艺术发展形式 数字媒体艺术的新美学特征在于它打破常规,把高难度和神秘化的东西转化为大家都能接受和能明白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人一场视觉上的盛宴。数字媒体艺术把科学元素和艺术元素科学结合起来,以简单的破译方式呈现给大家。作品的繁华与灿烂,惊艳与绝美,对数字媒体艺术来说就是通过电脑的编程来全自动化的诠释与解读。无论是艺术的形式还是内容,在电脑上它们都具有同一性。在艺术领域,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是对这一领域革命性的颠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不同的艺术信息可以实现相互转换,而大家也能享受到非凡的视觉特效和艺术视野。

数字媒体艺术与三棱镜有着惊人的相同点。三棱镜观察者的角度不同,它相对应折射出的光芒也不同。而数字媒体艺术也如此。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依托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将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感性思维融为一体,以崭新而又独特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它由艺术层、科技层、媒体层、应用层相互交叉构成,包括广泛的商业设计和大众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具有创作工具的数字化、作品展示的交互性、作品呈现的多态性、表现题材的广泛性特征。其具体的呈现为:创作过程是先由各类艺术(影视艺术、合成艺术、网络艺术等)与计算机技术的有效结合,以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体,最后的一步就是结合智能软件,最终产出艺术作品。科技的进步和观念的创新将成为推动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动力,而创意产业和信息设计将是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主流,数字媒体艺术引领艺术创新到更加非凡独特的思维和更宽、更广的视野。

4 结束语

由上综述得出,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无论在手段上,传播途径和传播空间上都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数字媒体艺术也将也将伴随着人类进入“数字化生存”的时代逐步成为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前景无可估量。基于这一现状,时代生产力和数字信息技术及新媒体的渗透对数字媒体艺术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样,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和传统美学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参考文献:

[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探索[J].饰,2006(3).

[2]李四达.后影像时代的新媒体艺术探索——数字媒体与当代艺术的融合[J].饰,2007(4).

[3]桂宇晖.面向新世纪的数码设计艺术学科发展[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36(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