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当前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严重缺乏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小学音乐教师队伍大多都是比较年轻的教师,这股新鲜血液融入到了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中。年轻教师给农村小学音乐教学带了希望,在教学过程中也用心教育学生,使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有所提升。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教师数量依旧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呈现出来的情况是学生多、教师少,这给农村小学生学习音乐带来了一定阻碍作用。
(二)没有充足的音乐学习资源
由于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国家政府对农村学生学习和发展加大了重视程度,为农村小学建设投入了资金,使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中能够应用更多的音乐设备进行教学,但是当前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虽然学校配备了很对乐器如钢琴、小提琴、吉他、萨克斯等,但是学生对这些乐器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很浓厚,教师也无法通过课堂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改之后教育部门推崇素质教育,对小学生的发展也更加重视,教师在教学音乐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手法,引入新鲜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音乐知识。
(三)学生对音乐学习不感兴趣
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导致很多学生都没有机会学习音乐,这样的形势让很多学生认为音乐学习不重要,所以即使有机会上音乐课学生也不予以重视。当前,农村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由于师资力量匮乏,造成农村小学音乐课没有专业的教学,经常有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教师教学方法比较传统,教学内容枯燥无趣,教师对于乐器的掌握程度不熟练,只是进行教唱,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学方式的传统造成了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厌烦,研制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审美教育在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一)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具备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听觉艺术,人们通过听音乐能够受到音乐的感染,净化人们的心灵,并且音乐的种类非常多,对人们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当人们听轻松欢快的音乐时,心情也会随之变得更加愉快,而当人们听到悲伤的音乐时,人们的心中也会觉得难过,可见音乐对人们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在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中,教材中的内容大多数都是比较轻松欢快的歌曲,当学生听到这些歌曲时,想必心中也能够产生愉悦的情绪,通过教师融入审美教育,更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例如,在教师在教学《春风》这一课时,教师就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音乐氛围,创建情境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仿佛真正在一个充满绿色的世界中,到处都是小草和树木,处处充满鸟语花香,蝴蝶和蜻蜓在花丛中飞舞着,教师在这时播放《春风》这首教学歌曲,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这样的情境和音乐中还有哪些想象,这时有些同学就会积极站起来发言,有的W生说:“我仿佛看到了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这棵大树非常粗壮,五个小朋友手拉手才将大树围住,他们在大树下手拉着手围着大树转圈,一会又四处跑开,充满了欢声笑语,小朋友的脸上都满载着笑容,这时我不禁也被眼前想象出来的美好画面所感染,心别愉悦”,学生在发言之后脸上挂满了笑容。由此可见,教师创建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将审美教育的作用发挥出来,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音乐的魅力,通过一定的情境加上音乐,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学生具备审美感知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朗诵有关于春天的诗歌,让学生将歌曲与诗歌融入在一起,让学生在良好的韵律中朗诵诗歌,学生在诗歌中也会发现当中的辞藻应用,感受诗歌中的美,进而提升学生审美感知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各项能力,培养学生感知能力和感官能力,教师平常使用的语言也要经常运用丰富的辞藻,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对语言的充分积累,能够使学生表达出来的语言更具感染力。
(二)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具备审美表现力
作为情感疏泄的主要方式,音乐的形式决定了其具有独特的情感内涵和表现。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将精心挑选的音乐分享给学生,通过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情感内涵,促使其能够将音乐情感表达出来,进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为其审美表现力的形成奠定基础。当然,在培养学生形成审美表现力的过程中,还应当加强对学生表现欲望的激发,促使学生通过参与音乐表现来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三)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具备审美创造能力
音乐是一门艺术,在音乐中能够感受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在农村小学音乐审美教育中,不但要向学生讲解教材中的内容,还要多项拓展教学内容,添加上音乐中的独唱、独舞、独奏等内容,发展学生音乐综合能力,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群体舞蹈的学习,让学生更加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同时在活动中感受到音乐带来的乐趣,让学生爱上音乐课堂教学,通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加强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例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独舞表演时,学生做出相应的舞蹈动作之后,还可以进行即兴发挥,从而表现出新型的舞蹈动作,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加强独舞表演效果,教师给予积极鼓励,使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不断加强,不断发挥审美创造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能够有效培养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更加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并不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是当前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求,而审美教育的应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审美教育的深入,使学生具备了对审美的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高钰洋.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新课程・上旬,2016.
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
目前的小学音乐教育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主要表现在没有把音乐这门课程真正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情感和审美能力的课程。“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着重强调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 无论是唱歌教学、欣赏教学、还是音乐知识的教学,传统机械的教学方法完全无法达到审美教学的要求。比如唱歌课的教学,很多教师就是形式上单一地教会学生唱某个歌曲,片面地认为学生学会唱某首歌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即便是进行了识谱教学,也因绝大部分学生对识谱不感兴趣,导致唱歌教学纯粹变成了教歌的形式。教师一句一句地教唱,学生一句一句地跟唱,整堂课就是这种机械动作的反复。试想,教唱的那首歌曲要是学生都喜欢的还好,要是歌曲本身就让学生觉得不够好听,旋律也不特别上口,那有多少学生能够接受,有几个人能够坚持这种机械动作的反复呢?这种教学不仅抹杀了学生原来对音乐的兴趣,而且更谈不上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及综合审美能力。再说音乐欣赏教学,有的教师就是找来许多的音响资料,整堂课放音响,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而这种长时间的被动状态注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当然也无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及审美能力。音乐审美教学的本质是审美训练,即对审美观、审美能力、审美人格的训练。它既是一种价值取向,同时又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它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这些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及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真正审美意义上的培养。再说音乐知识教学,由于其教学内容相对音乐课的其他内容是所谓“最为枯燥”的。对这种枯燥的教学内容,教师更要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一味地给学生灌输乐理知识和音乐常识,让他们背音的高低、长短,背“两个八分音符相加等于一个四分音符”等基本乐理知识,学生即使是“被迫”吸收了这些东西,但是一唱起谱来,无节奏、音不准,更不能正确把握歌曲中所表现的音乐的各种要素。诸如此类的种种弊病最终导致整个音乐教学不可能让学生有情感体验及审美愉悦,与“审美核心”背道而弛。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发挥它的这一作用?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笔者认为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趣味”是教学的侧重点。 什么是音乐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才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由此可见审美趣味是审美教育的基础。
小学低段音乐教材都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审美趣味的有利条件。教材中选择了许多适合于低段儿童的结构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的音乐作品。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做好这项工作。许多老师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如:创设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进行乐音化教学活动的训练 ;用音像结合的方式进行欣赏教学;用角色化的歌表演与游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竞赛”评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也有一些教师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对于审美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音乐审美想象会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同时激发起他们的思维活动。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得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想象得一个阶梯。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
3.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表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当然,在培养学生表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会敢于表现、善于表现。
4.培养学生的审美合作能力
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音乐的表现艺术也是多元的。其中既有独唱、独奏、独舞等个人的表现形式,也有合唱、合奏、集体舞等集体表演形式。学生集体参与合作是共同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关心、共同进步。
5.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人类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音乐创造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教学活动中去,做到任何教学活动都体现出审美创造的原则。
6.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关键词】音乐审美教育;职业学校;音乐教学;具体作用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审美教育开始受到关注与重视,并成为职业院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音乐审美教学是音乐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能有效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使其在音乐教学的影响下不断提升自身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除此之外,音乐审美教育还能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受到熏陶,其重要地位更为显著。因此,职业院校必须重视音乐审美教育,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简述音乐审美教育
为有效了解音乐审美教育这一根本概念,我们主要从狭义、广义两个角度对其进行理解。从广义的角度进行分析,音乐审美教育是指在进行教育过程中,需要将音乐审美素养作为基础,进而对艺术审美进行全面的培养,使学习者能够以音乐艺术为基础,领会到更多艺术中的内涵与价值,从而改变学习者的思维模式与思维观念;从狭义的角度进行分析,音乐审美教育是指音乐作品或音乐形式为基础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音乐认知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悟音乐。
二、音乐审美教育在职业院校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为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音乐教育本身便是以音乐审美为基础而开展教学的,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音乐审美素养,才能在后续掌握音乐知识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感体验之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音乐本身所具有的内涵、魅力与价值。因此,音乐教学是以理性的知识与感性的情感体验为基础。如果这两方面中有任何一部分存在欠缺,都会严重影响职业院校音乐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职业院校学生本身音乐基础存在一定欠缺,音乐审美素养整体上参差不齐,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体会到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情感与内涵,这将会导致音乐教学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学生音乐审美教育,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审美素养,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奠定坚实基础[1]。
(二)强化音乐课程教学效果近些年来,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使职业院校开始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训,其对学生艺术类素养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因此,音乐教学也成为职业院校重视的教学内容。虽然已经有部分职业院校投入大量的教学精力与教学资源在音乐教学之中,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一个原因便是职业院校学生本身因为素质偏低,对音乐艺术的了解较少,无法理解其中所包含的魅力、价值与内涵,也无法真正体会到音乐艺术中所突出的美感。这样一来,整个音乐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流于表面形式,根本无法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与情感深处,自然也无法达到原本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音乐审美素养教学,在此辅助之下,学生便能够不断提高自身审美素养,进而真正理解音乐中所包含的知识内涵与情感,有效提升学校音乐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为后续的音乐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根据上述内容可知,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学已经成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发展的必然渠道。结合音乐教学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广义上的音乐审美教学能够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学生的三观心灵思想受到渲染与美化,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除此之外,职业院校的学生本身便处于身心成长重要时期,有些人还未能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思想状态上也存在一定欠缺。因此,音乐审美教育课程便是利用音乐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使学生能够在音乐的引导下感受到生活中所有表达传达美的事物,能有效引导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学生日后的成长与发展始终坚持正确道路[2]。
三、职业院校音乐教学中加强音乐审美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合理规划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在对职业院校完成音乐审美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才能保证其教学效果的高质量。若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不良内容,则会导致学生本身音乐审美素养受到不良影响,进而使其音乐核心素养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规划设计时,应当重视教材本身的安排,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而完成整个课堂的科学设计,保证课堂教学内容能够为学生带来素质更高效率、更好的音乐审美服务。例如,教师在进行《欢乐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准备类似的音乐作品作为辅助教学资源,如《月光》《梦中的婚礼》等。在找到这些教学资源之后,就是需要将教学资源与《欢乐颂》之间进行对比,罗列他们的相似点与不同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这些内容为出发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对所学钢琴去进行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比较性审美能力,使其能够在对比与共同感受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素养,寻找到音乐的魅力与艺术感。
(二)全面优化音乐教学方式音乐审美素养教学本身并不是仅让学生了解音乐知识,还需要学生在反复听取音乐作品过程中,以更为科学、合理、全面的方式了解相关音乐艺术的内涵,使学生能够借用文字或其他形式表达音乐衣服的思想情感。因此,结合理论的知识性教学和结合感性的情感类教学是音乐教学的本质,教师必须要充分结合理性教学与感性教学,使整个音乐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不断提升,在理论教学的烘托下审美教育才能更好开展。在实际音乐审美素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多元化的方式开展教学,利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理论知识与情感体验之间的融合,并将其融入到所欣赏的音乐作品之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分析整个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情感,能够更好地对整个音乐作品进行解构[3]。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为保证职业院校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能够得到有效培养与提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部分职业学校学生本身对艺术类事物了解较少,尤其是在音乐审美方面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等待教师与个人去涂抹。对音乐审美素养概念了解较少的学生们根本无法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学生能够明白音乐充满人们的每一个生活角度的同时,了解音乐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人群,有音乐的地方便会有情感的互通性和艺术的连贯性。若形成错误的审美观念,将会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培养自身音乐素养,使自身的艺术涵养不断降低。音乐审美本身是将因为艺术融合在生活之后进行探索研究与感悟,因此,音乐审美与探索生活之间本身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始终以欣赏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各类事物,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眼光与审美意识。
(四)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创造理论知识的研究与分析仅仅是音乐审美教学的其中一个部分,而情感内涵的深层次体验才是整个音乐审美素养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部分。学生在接受教师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当深入进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音乐审美素养,否则对于整个音乐的欣赏只能停在较为粗浅的层面上。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以实践为基础开展各类音乐艺术学习,例如演唱、乐器演奏等方式,都能够感受到音乐艺术本身所表现出的魅力与价值。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创造力对于音乐审美素养不断提升的重要性,除了对音乐艺术的鉴赏之外,音乐创作也是音乐审美素养中应当包含的内容。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较为简单的音乐创造,使学生能够在创造过程中有效提升自身音乐审美素养,使其创新创造意识不断提高,为其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五)重视音乐审美与综合素养的结合随着素质教育与影响范围逐渐扩大,职业院校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其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直接挂钩。教学本身便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若想要保证学生音乐审美素养不断提升,需要将其与综合素养结合,以综合素养培养方式强化音乐审美素养教育,同时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成长。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黄河大合唱》《歌唱祖国》《爱我中华》等歌曲时,教师可以将歌曲中所包含的情感主题提炼出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思想与情感。在进行正式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相关的爱国歌曲作为本节课的拓展教学资料。在实际教学时,教师便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爱国歌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对国家的热爱。在课堂活动时,教师还可以举办一些小型的歌唱比赛,使学生能够在良性的竞争环境中不断提高自己对爱国的认识[4]。
关键词:审美教育;素质教育;地位;作用;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119-01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美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而审美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探索音乐教育特别是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这样不仅让学生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失去了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这与音乐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也是背道而驰的。所以,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正确把握音乐审美教育地位和作用
一直以来音乐素质教育就是我们一直在进行的学校音乐考试,是以音乐为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指出:“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纵观我国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大多数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学生喜欢音乐,但为什么一到课堂上,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就全无,甚至更严重者变成逆反及厌倦呢?本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没有很好地把握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正视审美教育的重要地位及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核心地位
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意义在于提高学生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教育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日的,以艺术美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在整个音乐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环节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目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贯彻,主要是没有把音乐课真正作为培养学生情感和审美能力的课程。无论是唱歌教学、欣赏教学还是音乐知识的教学,传统机械的教学方法无法达到审美教学要求。
(二)从审美出发,对艺术学科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形成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中,由于音乐教学的“专业化”和“非艺术化”倾向严重,使得音乐教育的课程不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为主的课程,偏离了正确方向。所以教师只是一个策划人与观众,学生是音乐活动中的主角。一个好的音乐教师会帮助学生越靠近那些音乐之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诸多要素及音乐中富有表现力的品性,从而达到审美反应,达到审美体验。
二、加强音乐综合实践活动,把音乐教学进行改革
(一)从感性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从感性出发仅仅是调动学生参与意识的第一步,如在上民歌欣赏课时,课前让学生自己去找民歌,在课堂上放录音并自己讲解;另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在各种演唱、演奏及综合艺术表演中自信地“表现美”,学生不仅在音乐中感受到各种乐器表现不同艺术形象的特点,又带给他们审美的愉悦,同时为达到审美教育的目标奠定基础。
(二)从音乐本身出发,调动听觉思维
在音乐欣赏课都注意到对欣赏作品的熟悉,但真正做到就不太容易。例如《二泉映月》一课,音乐重复出现达六次之多,由于运用电影录像,阿炳演奏的录音、学生视唱、演奏、合唱录像及弦乐合奏录像,学生既不感到单调又充分熟悉了作品,引导学生对音乐主题教材的发展,这样审美教育可以促进音乐教育,而且审美教育又为实现音乐教育目的服务。
(三)充分利用文化艺术观赏及文化娱乐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修养不仅仅在课内,课外的很多形式更加不容忽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平时在看电视、电影时多注意有特色的插曲、背景音乐等,与电视电影画面相结合,感受音乐强烈的表现力。这种视听艺术的融合,更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审美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
三、注重审美教育在音乐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一)积极引导,树立审美观念
在音乐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中,教师应使之与多元的音乐意识相结合,互相补充,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鼓励他们为音乐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创设情趣,进入审美情境
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让学生忘情投入,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是学生能发现美、创造美的关键一步。
(三)体验探究,产生审美激情
由于学生获得了自我体验探究的机会,便会很快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在训练中去理解美、发现美,从而产生创造美的激情。
(四)激发创造,发挥想象能力
教师要善于运用材料,引导学生把思维拓展到社会空间,激发学生的艺术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实践,以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
(五)注重课外拓展,力图发现关、创造美
【关键词】小学生音乐教学;审美趣味;培养
大家都知道,小学教育是学生生涯中的基础教育阶段。在这个阶段,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重塑学生的思想品格,还可以建立他们的审美观念,对一个人的一生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受年龄等方面的限制还不够成熟,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这个阶段可以很好地接受很多的新事物。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各项特征,可以在小学生的音乐课堂上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差异选配音乐教材。就小学生低年级的音乐教材来说,应该根据他们的自身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音乐,比如可以选一些包含简洁明朗、旋律欢快动听、的音乐作品的教材。这样一来,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小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审美趣味。还能激发他们的音乐潜能。根据多年的经验教学和研究总结和实践中,笔者就着重从激发小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和培养他们对于音乐审美的趣味,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等方面提出一些针对性的体验和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获得美感体验
音乐教育在小学教育乃至整个教育阶段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审美教育”构成成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于小学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发掘和发挥音乐对于培养人的审美观上的作用。既然音乐的主要作用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那么到底何谓“审美趣味”呢?所谓“审美趣味”即是指学生对于音乐这门艺术的喜爱和兴趣。在艺术领域中,艺术家们通常都认为,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建立了一个正确的审美趣味水平,才能在以后的音乐深入教学中,切身体会到音乐所带来的精神享受和审美体验,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和什么意识。由此看来,在小学生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趣味是整个美育教育过程中的阶段基础,同时在美育教育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生音乐课程的教材选用上着重选择一些在结构和内容上简单、篇幅较短、节奏明朗舒适、旋律悦耳动听和适合小学生发展阶段的教学内容。同时,在小学音乐课堂教育中,音乐教学的教师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在很多方面的认知能力还不够健全,这个阶段中,音乐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孩子,是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培养他们的审美观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先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趣味,让他们喜欢音乐,爱上音乐,让音乐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喜好。同时,音乐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为小学生精选的教材优势,贯彻实施新概念教学,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教材内容对于小学生的实用性这一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开辟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逐渐培养他们的审美趣味。
二、扩展学生的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在艺术领域和美学领域里的诸多艺术家和审美学家都认为想要培养一个人在某方面的能力,必须先要重视培养他在这方面的兴趣。如果一个人没有这方面的兴趣我们也不应该勉强他。这也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趣味无争辩”。虽然我们尊重一个人在兴趣方面的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应该放弃小学生在发展阶段的引导作用。因为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思想意识等各方面发展都不够成熟,如果我们放弃了对小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工作就很有可能在某些方面上造成孩子观念和观点上的局限性,狭隘观念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直接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工作和生活。
在调查研究中,笔者发现,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对于当代社会娱乐中的流行音乐有着强烈的兴趣和模仿能力,而且近乎可以达到对于流行音乐的熟悉。但是,我们本身的传统文化呢?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泱泱大国在历史的发展长河里给我们后代留下了许多内容丰富的音乐作品,这些都堪称我们国家的文化瑰宝。小学的音乐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趣味和拓展小学生的审美视野的双重教学重任。他们应该让学生不仅对当代通俗地音乐作品感兴趣,还应该通过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使小学生同样对古代音乐产生兴趣,如此一来,便能达到最初的教学目的。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培养小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审美趣味,对于小学生一生的生活和发展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深入探讨研究培养小学生对于审美趣味培养的好的教学方案,深入贯彻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周鹤松.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1,z(2):52-55
关键词: 多媒体 小学音乐 教学应用
一、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音乐是没有国界、种族及语言限制的艺术,不管是孩子、少年还是成人、老人,都有可能被一段音乐打动,进而在情感上及心灵上产生共鸣。因此,音乐在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非常特殊,它既被定义为基础教育,又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于学生情操、性格等的培养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小学阶段,音乐教育就纳入了教育结构中,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1.这一教育的内容有良好的互通性。音乐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达到净化心灵的作用,学生在听了音乐之后,容易在某一个方面产生共鸣,这就是音乐教学的独特魅力,因此,音乐教育对于学校人文教育活动的开展同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音乐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它与电影、小说及戏剧不同,学生不用浪费太多的时间分析理解和奸商。音乐,简单地说,就是用音符的韵律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传递的方法,是更直接、更具有表现力的艺术种类,学校依靠音乐教学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快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小学音乐教学的特点
小学音乐教学面对的主体是小学生,学生的年龄普遍偏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为主,对于较抽象的事物认识相对困难,对于形象生动的事物认识比较迅速。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音乐性,教师不是采用传统的教学语言与学生沟通,而是通过音乐建立与学生的联系,其学科特点要求教师必须采用多元化、生动性的手段进行教学,否则将无法充分体现音乐本身的意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出现音乐教育的审美性,实现对学生音乐审美的培养,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凸显音乐教育本身的特色,增强课堂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以及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下面具体分析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1.创设趣味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于新鲜事物勇于探求,教师应该抓住这个心理特点,并充分利用这个心理特点,实现教学效果的强化。简单地说,针对学生的兴趣,投其所好,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教学任务也就成功了一半。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充满趣味性的情境引入课堂,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丰富的教学内容,兴趣使然,也会积极进行思考,其自学能力得到培养。
比如:一年级《云》这首歌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这首歌并配上动画,让学生聆听思考问题――雨是如何形成的?学生带着问题看动画影片,注意力一下子就会被吸引,对于音乐的兴趣进而提高,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另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音乐本身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听辨能力及观察事物的能力,从而投入音乐学习中,大大地激发求知欲望。
2.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优化教学结构。相比传统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多媒体形象直观、重点突出、图文并茂,有利于教师传递信息和学生接收储存信息,促进学生轻松学。
比如:在音乐教学中,节奏的掌握是关键部分,节奏被比做音乐的骨架,也就是音乐的基础。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音乐韵律和节奏是教学的一大难点,教师如果采用过于生硬的教学方法,往往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不佳。如:教学《剪羊毛》这首歌曲的时候,教师应该预先掌握歌曲的节奏要点,做好整理,并制作多媒体课件,采用动画的形式,将歌曲的节奏要点放在小羊的身上,将其比做羊毛,在授课的时候展出,让学生比赛“剪羊毛”,看谁剪得又快又多。学生在有趣的节奏游戏中,掌握了这首歌曲的难点节奏,难点问题迎刃而解。
3.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创造审美体验的机会。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因此,教学时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特点,给学生创造审美体验,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如:教学《小小摇篮曲》时,根据低年级孩子活泼好动的特点,怎样让孩子们很快地进入“静静地”的意境中,笔者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夜晚的天空,多么迷人,星星眨着眼睛,对着孩子们微微笑,静静的夜晚,一位妈妈用她的手当摇篮,在摇着小宝宝。孩子们在老师温柔甜美的语言引导下,在创设的情境中,感受到美:夜晚的美,妈妈的美,创造美的意境,给学生美的体验。
大量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与小学音乐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优势及特点,非常有利于学生音乐行兴趣的培养。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仅仅依靠传统的唱歌、跳舞等教育技巧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同时不符合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师的要求。在未来,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会更加普及,并且更加完善,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优势,深入挖掘音乐教育的优势,全面推进我国素质教育,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微.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4(10).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小学音乐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基础教学课程的一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当前小学音乐课程已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掌握《音乐课程标准》的相关目标进行教学,从而创建更加完善有效的小学音乐教学课堂。
1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的课程理念
1.1小学音乐教学的审美因素:小学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形成审美能力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进行小学音乐内容教学的依据,通过音乐教学,能够将音乐教材中的审美观念转换为学生的思想。小学音乐教学的审美因素主要包含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以及立意美。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很多优秀曲目都是来源于生活,其中包含了很多美好的寓意,能够向学生传到音律美,同时培养学生的真善美。而学生通过音乐的学习,能够充分表达自身的情感,抒发自己的内心,进而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种下美好的种子。
1.2小学音乐教学的审美原则:小学的音乐教学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首先是体验性原则,音乐教学不能单纯地进行说理式的教育,而是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音乐体验和鉴赏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体验音乐的教学过程;其次是情感性原则,音乐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客观上就是一种情感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很多曲目中都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情感,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情操,让学生逐渐产生情感花火,打开学生的情感之窗。
2新课程理念下小学音乐的教学目标
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能够充分引导学生积极地面对生活,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中。新课程理念对于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意因素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比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对生活更加积极、乐观、向上。学生情感的培养不仅仅是学生自身内心的体验和感受,更体现在学习兴趣、爱好和激情上。同时也能客观地反映学生正确地个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自然价值观,这是新课程理念下小学音乐课程目标的重要意义,就小学音乐教学的课程价值和性质来说,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以美育人和以情感人的教育方式,在心灵上让学生受到感染、熏陶、净化以及顿悟的作用,而不单单是音乐知识技能的养成。
3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
音乐的教学过程有很多因素共同组成,比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等。同时按照音乐教学目标和理念进行的一种教学程序和活动。教学课堂的设计是教师通过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仔细的分析,在课堂中形成的一种秩序,从而达到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3.1起始阶段: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要充分做好课程导入,如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导入新课程等,这是一堂课程的开始阶段。课程导入有多种方式,情境导入、图片导入、视频导入等等。课堂起始阶段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后面的教学产生影响。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应该设计一个合理的课程导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音乐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加有效。
3.2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中是整个课程的核心和主要阶段,整个课程都围绕这个核心进行展开。这个阶段是音乐教学内容显现和实现当堂课程教学目标的阶段,所以非常重要。在这个过程中,要活跃课堂氛围,组织和开展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展开,是一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过程。通过这个阶段的教学,学生能够体会到音乐教学的意义,并且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能产生自己的一些想法,使音乐知识得到深化,内心得到情感的冲击。
3.3结束阶段:结束阶段通常是当堂音乐教学课堂的总结阶段,是对整个课堂的的巩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称为“点睛之笔”,通过结束阶段的整理,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整个音乐课堂的氛围和寓意,使音乐情感在学生的心中得到升华,最大限度地保证音乐教学课堂的完整性。在结束阶段,音乐教师会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有助于理清学生的学习思路。不过,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了增强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体验性,应该把总结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阐述整个课堂的教学内容,从而加深学生的体会和感受,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益的。或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之间共同总结,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涉及到的内内容进行相关探讨,都会取得较为不错的效果。
4结语
新课标对小学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需要相关教师充分把握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合理地对音乐课堂进行设计,尽可能设计一个优秀的、高水平的教学课堂,进而全面促进学生的美育发展。
作者:杜祝霞 单位: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白云学校
参考文献:
[1]陈木鑫.音乐课堂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素[J].广西教育A(小教版),2013,(5)
[2]祁燕.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探析[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7)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师 综合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71
作为一线教师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面对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标准,对中小学音乐教师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和挑战。面对挑战,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学习、进修,尽快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艺术教育综合素质。否则就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政治素质
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与审美素质。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师德是称职教师应具备的个人品质,优秀教师必须是一个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因此,一个好的音乐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饱满的爱国热情,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以及高尚的审美情趣,起到教育表率作用,让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健康成长。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高尚品德、情操、审美观的深厚土壤。
音乐教师的工作不仅是在音乐教学中传授音乐知识,更是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音乐审美的潜移默化中认识真、善、美。因此,音乐教师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品质,加强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锻炼、自我提高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举止文明。教育是以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所以,音乐教师应努力做到处处是楷模、事事皆表率、用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和塑造学生的人格。要热爱音乐教育、忠诚音乐教育、献身音乐教育。这是音乐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只有在这个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音乐教师才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努力学习,更新观念、锐意进取、探索创新,做一个“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鞠躬尽瘁的人类工程师。
二、业务素质
在实施音乐教学中,内容涉及到唱歌、视唱练耳、乐理知识、音乐欣赏、乐器演奏、音乐创作等。在参加音乐领域的各项活动中,要组织学生排练节目及演出,而且音乐艺术的综合性强,知识面广,它包含了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医学、史地、法学、文学、宗教等方面的知识。即它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艺术科目。因此,音乐教师除要接受本专业的学习,还要采取各种方法和途径,如参加教师培训、各种讲座、教研活动以及根据自身对文化知识的需要进行自学等去获取本专业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其工作。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才能适应时代要求。
1、知识素质。未来的音乐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知识的探究者、构建者和缔造者,这样的角色促使音乐教师必须具有精而深的专业知识。在歌曲教学中唱谱与唱词的先后变化,歌曲内容与旋律决定了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焕然一新,在体裁广泛,内容丰富的欣赏曲、流行音乐中正确把握分寸,用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能力素质。首先,教学能力是教师综合运用、掌握专业知识的教学技能。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设计年度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在教学实践中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具备了解学生的能力,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能力。音乐教学是情感教育,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新课程呼唤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新理念是平等、民主、合作。师生互动,教师是引路人,学生是鲜活的主体,发展中的人,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地肯定和欣赏。
3、音乐教师具有发展性评价能力。关注学生的发展,必须把学生发展作为根本目的。音乐教学中声乐教学、欣赏教学、器乐教学等课程评价多元化,成为课程评价的必然趋势。在新课程中音乐教育评价是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用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教学手段进行音乐教学活动,采用发展性评价,培养和促进学生丰富健康的情感。
三、审美素质
中小学音乐教师不仅要懂得音乐审美,还要懂得音乐与其它学科综合审美。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音乐相近的艺术门类,首先是绘画、舞蹈、文学、戏剧。其次是建筑、雕塑、书法等。在现代汉语中,这些艺术门类经常相互借用词语,比如说:“音乐有色彩和阴暗,绘画有节奏和韵律,雕塑有形象和内涵”等等,它们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还有文学、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民族、民俗、美学、哲学等。自古以来,不同时期、不同经济、不同文化就有不同的音乐,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民俗就有不同的音乐色彩和特点。因此,音乐教师要扩大知识面,要有审美的素质,这样才能真正引导、激发学生心灵的智慧,才能把浩瀚的知识准确地传达给学生。
四、艺术教育的综合素质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一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全民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音乐具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功能的综合性。一首歌曲与乐曲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作为音乐教师提高综合艺术素质,提高道德修养与审美情趣已迫在眉睫。
培养适应新课程标准需要的师资更是势在必行。作为音乐教师,反思教学中是否让课堂充满了音乐,是否为学生打开了音乐之门,是否引领学生感受到真正的音乐。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歌曲与乐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采用“潜移默化”的方法,把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现和表现。并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乃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地,这才是一个真正有魅力的音乐教师。
综上所述,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是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音乐教育的实施者——音乐教师具有独特的教育影响力。音乐教师要以现代化的素质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也是一个新时代对新型音乐教育的呼唤,走进新世纪,走进新课程,对中学音乐教师有全面全新的素质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义堂、田保军、王硕旺.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M]. 北京:中国言实
【关键词】音乐欣赏;中小学音乐教育
我国的教育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多年来,在音乐欣赏教学里,我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1音乐欣赏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是培养人的最佳途径
“我们认为:音乐欣赏是提高学生音乐修养、培养音乐感受能力、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也是深受中小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必须予以重视。”这就提示我们:中小学音乐教育主要是提高中小学生的音乐素质的教育,而不是培养音乐专门人才。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是人类音乐活动的三个基本环节,而音乐欣赏对于普通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又是最能直接打动他们,使他们能够直接参与的一项音乐活动,欣赏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我们知道,即使是同一首作品,同一观众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境之下对作品的感受都回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中,不能离开音乐的艺术形象而作繁琐冗长的讲述,因为如果讲述过多,必然把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主动、精练、富有启发性,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听赏等共同活动,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有了高品味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一个人来说,会构筑成一个高审美趣味的人格,而无数的这样高品味的个体会形成一个怎样高素质的群体,是不难推理和想象的。
2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中小学音乐欣赏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
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既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欣赏与表现能力。相对而言,后者是比较根本的方面,前者则是完成后者任务的必要条件。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作为我们音乐教师,应把音乐审美渗透到教学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深化学生的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倡导不同情感体验的同时,可以师生、生生共同分享不同的情感体验,这样不仅鼓励了学生的求异思维,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使学生在这种和谐、民主的交流中,感受到真正的音乐,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从而在提高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增强了对不同音乐的探究兴趣,丰富了审美素养。那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到底应注重什么呢?笔者在数年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地进行了一些尝试。
2.1加强基础训练,尽快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语言,为音乐审美服务
“音乐艺术是听觉的艺术。”这就是说,音乐的感知能力是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基础,离开了它,音乐审美教育只能是空谈。而音乐的感知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又是通过音乐语言来体现的。所以,要在音乐教育工作中,在引导学生整体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尽快使他们了解和掌握音乐语言。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能让学生的歌唱与欣赏机械地束缚在音符上,而是要启发他们根据音乐的各种要素展开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理解并表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在欣赏《春节序曲》这首管弦乐曲时,学生初听时都能感受到曲子情绪热烈,节奏欢快,象过节一样。这时笔者适时指出,一段音乐运用的乐器不同,所表现情绪的强弱也不尽相同,例如,在表达人们欢度新春佳节时欢欣愉悦的心情和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时,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单簧管主奏,双簧管辅奏的形式来表现,而第三部分当欢乐达到顶点时,就加入了民族打击乐器,最后尾声形成了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的气氛中结尾,通过对比,学生懂得了:乐器音色的不同,在表现乐曲情绪等方面也不同,使学生真切了解和掌握了“音色”这一音乐语言。
2.2尽量多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音乐欣赏的直观性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然而,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音乐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音乐欣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的生机与活力,增强感染力,激发学习兴趣,能够有效缩短学生感知时间,还可更好地将学生的观察引导到课件设计者所需要的方面,让学生有的放矢地把握学习的重点。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和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音乐从过去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单一听觉中走出来,进入视听和的立体状态,克服了学生单纯倾听音乐时对作品形象、情绪的朦胧性,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2.3加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审美教育,至少包含了教育对象的主动参与意识。“参与”把学生从单纯被动听讲的位置上解放了出来。中学生朝气蓬勃,大都活泼好动,他们愿意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因此要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表现。在欣赏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银屏之歌》时,在听完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后,让四位男生表演师徒四人历经艰险的情景和形象(学生准备服装、道具)。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许多学生课后都反映,这样的音乐课我们爱上,希望多上音乐欣赏课。原先对音乐有些困难的学生也因此增加了信心。
总之,欣赏教学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它在音乐教育中的独特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让我们从对后一代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去重视欣赏教学这一独特音乐教育手段,提高他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使他们不但有美的心灵,而且还能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生活吧!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