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内容范文

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内容

第1篇: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内容范文

亲情陪伴,感受家庭温暖

由于缺乏来自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孤单、失落、自卑等心理现象。安丘市青年志愿者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状况,通过建立“代管家长”队伍;为留守儿童寻找“阳光伙伴”;开通“亲情热线”和“亲情邮箱”等,让留守儿童感受家庭温暖,健康快乐成长。

“代管家长”教育引导。按照“就近、便利、自愿、适用”的原则,各青年志愿服务队的青年志愿者们争做留守儿童“家长”。志愿者们定期与留守儿童开展谈心交心、教育辅导、帮扶救助、共度节日等亲情陪伴活动,通过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引导,努力弥补家长不在身边给他们造成的亲情缺失,确保其身心健康发展。

“阳光伙伴”牵手相伴。安丘市青年志愿者依托各级团队组织,在学校中选取一批品学兼优、性格开朗、有责任心和爱心的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作为留守儿童的“阳光伙伴”,让他们走进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中,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青年志愿者作为专门的辅导人员,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辅导,指导“阳光伙伴”开展活动。

“亲情热线”传递亲情。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学校,青年志愿者们建立了“留守儿童亲情服务站”。每个服务站配备2-3名青年志愿者,通过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保证在校留守学生至少一周能跟外出打工的父母联系一次,感受父母的关怀;开设“亲情邮箱”,青年志愿者帮助孩子给远方父母写信,并为留守儿童免费提供信封和邮票,确保留守学生每周能给远方父母写一封信,加强家长和孩子的联系。

爱心帮扶,共筑成长基石

留守儿童大多家庭收入微薄,经济状况困难,需要社会各界和爱心人士的帮扶。安丘市青年志愿者不断扩大留守儿童帮扶范围,加大捐助额度,为留守儿童不断奉献爱心和热情。

构建帮扶信息新平台。安丘市青年志愿者们创建了关爱留守儿童QQ群、飞信群、微博、贴吧、微信公众平台等,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的优势,号召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关爱留守儿童。各青年志愿者组织将帮扶活动信息提前通过新媒体渠道进行公布,营造帮扶氛围,争取更多物质和精神支持。安丘市慈善义工组织积极利用新媒体与江苏爱心企业联系,为留守儿童捐助电脑,兴建电脑教室。今年以来,安丘市各青年志愿服务队共计留守儿童信息268条,组织开展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30余次。

助学行动保障受教育权。安丘团市委组织青年志愿者对留守儿童性别、年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病史状况、父母务工地点和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进行充分摸底调查,分类建立档案,做好入学动员,确保每个适龄留守儿童按时入学。对已经入学,家庭困难的学生,通过发放助学金、联系结对帮扶等方式,确保留守儿童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积极联系慈善组织、爱心企业参与关爱留守儿童行动;走上街头发放倡议书,开展爱心募捐;利用微博、QQ、飞信、微信等新媒体救助信息,为留守儿童募集教育基金,建立留守儿童基金会,确保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目前已利用基金会资金建立了留守儿童爱心书屋、留守儿童医疗服务站,定期为留守儿童进行健康查体,建立健康档案,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点亮心愿,温暖童心。青年志愿者以“心愿直通车”活动为契机,征集留守儿童心愿,为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困难。根据留守儿童心愿,青年志愿者们捐赠图书、玩具、文体用品、生活用品等物品,向他们赠送“爱心礼物”,帮助他们实现愿望,收获快乐;组织留守儿童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图书馆、游览青云山等,帮助留守儿童开阔视野、加强交流、融入社会;组织开展 “爱心连线”服务项目,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到父母工作地团聚,增进与父母的亲情,帮助留守儿童结交“手拉手”小伙伴,引导他们互帮互助,共享快乐,共同成长。

多彩活动,护航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来自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得不到父母在思想道德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导致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严重的断层或缺位。青年志愿者们依托学校、社区、希望乐园、青少年维权岗等载体开展了权益维护、自护教育、心理辅导、免费义诊等活动,为留守儿童成长保驾护航。

自护教育护成长。社区青年志愿者们依托社区青少年活动场所,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等资源,对社区留守儿童进行安全、法制、心理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交通、消防、卫生、公安等系统青年志愿者组成自护教育宣讲团,围绕自我保护、交通安全、食品安全、防震减灾、消防安全等方面举办讲座,增强留守儿童安全意识,提高留守儿童安全自护能力。青少年维权岗志愿者深入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维权岗在行动‘四个一’”等活动,向留守儿童普及青少年权益维护知识,讲解权益维护案例,筑牢留守儿童权益防护墙。

第2篇: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内容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教育

由于城乡间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造成农村青壮年大批外出务工经商,形成了大量留守儿童。距离让留守儿童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不能与父母建立亲密关系,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这些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就目前情况看,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多方面的。从学习动机说,很多留守儿童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他们要么是为父母学,要么是为了走出家乡,这影响到学习的后劲和成绩。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留守儿童学习习惯较差,自制力弱,在学习困难时,不能承受过大的压力,造成学习兴趣的失去,有的甚至产生学校恐怖症、厌学等问题。

从情绪方面说,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者托付在亲戚家,不能同长辈进行有效沟通,在情感上缺乏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有的则脾气暴躁、冲动易怒、逆反情绪,不听任何教导,或者过分淘气;有的儿童则有焦虑心理,抑郁症状。从社会适应方面看,很多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差,容易受不良言行的影响,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

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安慰,自由放飞。

一是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二是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回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三是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因此教师必须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校要请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辅导教师对科任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怎样进行解决等等,这样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

四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建立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通过游戏、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侧重点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此外,还要开设心理信箱,电话咨询,信函咨询,开设亲子热线,设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办心理健康专栏、板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使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

五是采用小组辅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法。小组辅导也称团体咨询,是一组儿童在辅导教师指导下讨论训练并有效地处理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小组人数少则四五人,多则十一二人。其成员多为同年级、同年龄学生,且有类似的待解决的心理困扰。小组内大家讨论,各抒己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小组辅导方式易于解决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同伴之间也更容易相互影响。而个别辅导,则是对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的心灵得到寄托和安抚,才能有美好的内心世界。我们相信留守儿童内心充满了美好,才是真正的教育目的。

第3篇: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内容范文

关键词:灾区 留守儿童 现状 对策

自2008年四川大地震以来,灾后重建工作已基本进入尾声,为了偿还灾后重建所欠下的债务,越来越多的灾区青壮年离开农村到城市务工,留下年幼的子女。因为远离父母,这些年幼的孩子与年迈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一起生活,他们承担了本不该由那个年龄所承担的困难和压力,常常在生活和学习上表现出孤独、自闭、易怒、厌学和炫富等不良倾向。他们的生存状况,影响到孩子们未来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调研主要针对受灾较重的绵阳市安县沸水镇、秀水镇、塔水镇和广元市青川县七一凉水镇、关庄镇的小学和初中的留守儿童。发放调查问卷约600余份,回收573份,其中有效问卷563份。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该地区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情感缺“慰”

灾区留守儿童渴求亲情关怀。调查显示,约有60﹪的孩子因父母外出而感到孤独无助。在回答“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一句话”时,有一半孩子的回答是“爸爸妈妈你们早点回家,我想你们!”。亲情是人生旅途中必不可少的,在孩提时代显得尤为重要。该地区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呵护,更缺少内心世界的交流和沟通。他们在生活习惯养成、道德素养提升等方面缺乏父母的指导,缺乏情感关爱,遇到烦恼、困难和挫折时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对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常有寄人篱下、孤苦无依之感,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

2、 心灵缺“疏”

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灾区留守儿童成长的最大障碍。

心灵温度计测试数据统计

项目完全没有轻微中等程度厉害非常厉害

感觉紧张不安3879105135

容易苦恼或动怒4349924016

感觉忧虑、心情低落18211414812

觉得比不上别人734839323

睡眠困难,譬如难以入睡、易醒或早醒101279382

灾区留守儿童大多正处于身心发育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2008年大地震在他们心中留下了阴影。远离父母的他们,遇到困难时无人倾诉,临时监护人无法全方位地关注到孩子们的情感变化和心理变化。学校由于留守儿童数目过多,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很少给留守儿童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他们在有心理困惑时,不能够及时得到疏导和解决。心理问题长久地压制于内心,一些灾区留守儿童表现出多方面的性格缺陷,最终可能导致内向孤僻、以自我为中心、自卑敏感、多疑易怒、冷漠和不善与人交流等心理障碍问题。

3、 生活缺“理”

生活不能自理也是灾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一大障碍。由于灾区留守儿童大多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外)祖父母的过渡溺爱使得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家没做过家务,甚至中午在学校吃饭的饭盒也晚上带回家由(外)祖父母洗。(外)祖父母由于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的局限,常常重养而疏于教,对他们放任自由,造成一些留守儿童作息时间紊乱,生活卫生习惯差。外出务工的父母为了弥补亲情,常常给孩子过多的零花钱由其自由支配,使得留守儿童常在一些没有卫生保障的地摊和餐馆吃饭,导致了一些留守儿童身体发育不良、食欲不振等。

4、 品性缺“导”

成长的失控是灾区留守儿童的通病。灾区留守儿童大多年龄较小,明辨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力差,对外界不良诱惑的抵抗力不强,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青年的影响。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必要的思想道德法律教育,打架斗殴、调皮任性、不敬师长、欺负同学、逃学旷课、沉迷网吧等现象较为普遍,父母的“补偿心理”更加重了这种现象的产生。

5、 学习缺“辅”

农村教育落后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地震灾区大多处于偏远贫困山区,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碰到的问题很多。在家没有父母的指导,还受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多数监护人因为自身的局限性,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期望值不高,只希望他们拿个初中毕业证后,赶紧出去打工挣钱补贴家用。在学校,因师资力量有限、老师待遇不高等因素,致使许多优秀教师不愿意留在农村学校。由于得不到有效的辅导和鼓励,灾区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成绩欠佳,常出现逃学、辍学、厌学等现象。

6、 安全缺“保”

孩子的安全是父母最担心的问题。灾区留守儿童由于年龄较小,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人身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由于监管不力所造成的留守儿童非正常死亡率逐年提升,烧伤、烫伤、溺水、交通事故等意外事故的发生率远远高于正常家庭。多数留守儿童都是走读,且学校离家的距离较远,上完晚自习后一人回家,常常会受到外界的非法侵害,特别是留守女童最容易成为他们侵害的对象。

二、对策及建议

针对四川地震灾区留守儿童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加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1)慎重选择是否外出打工。家长应该将孩子放在比金钱更重要的位置,对是否外出务工做出慎重的选择。对于确实需要外出务工的父母,可选择一方外出打工,另一方(最好是母亲)留在家里照顾孩子。

(2)注重监护人素质的提升。监护人应该自觉学习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不仅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还要关注他们的身心状况,用正确的教育观念来教育引导他们。

(3)注重与学校方面的联系。在外务工的父母应尽可能多的与孩子的班主任联系,及时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配合班主任加强对孩子们的教育。

(4)注重与孩子的交流。无论是外出务工的父母还是在家的监护人,应多与孩子在学习、心理、生活上进行交流,了解其身心发育状况,争取为孩子创造一个较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2、充分发挥学校作为主要教育机构的作用

(1)学校应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站或者心理指导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摆脱灾难和远离父母所带给他们心理的影响。对于极个别的儿童,可以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引导他们走出心理误区。

(2)加强学校管理。对留守儿童采取寄宿制,创建优美的住宿环境和学习环境,加强留守儿童在双休和期间的安全教育,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3)建立灾区留守儿童的个人电子档案数据库并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在数据库中,除了录入学生的基本信息、外出务工家长基本信息和临时监护人或家长信息等基本内容外,还可把各阶段对灾区留守儿童所做的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汇总,建成灾区留守儿童所特有的成长档案。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更明晰的掌握不同时段地震灾区留守儿童的数量、分布等情况,还便于统计分析,更快捷的得到所需要的数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对留守儿童进行帮扶。此外,也可将数据库信息统计的结果通过合适的平台定期的向外公布,让更多的人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方便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其中,为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帮助。

(4)加强学校教育资源的建设。建立丰富的硬件教育设施和教育资源,可以聘请外地名优教师进行远程视频教育,周末免费开放电子阅览室,让留守儿童与外地务工父母视屏聊天,感受父母亲的关爱。

3、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1)加快当地的经济建设。政府应放宽创业制度并给予资金上的支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家创业,在带动当地村镇经济发展的同时解决“留守现象”。

(2)推行“家长制度”。政府可以联系外地或本地品德高尚、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的大学生志愿者,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做留守儿童的“家长”,通过大学生自己亲身传教,改掉留守儿童身上的恶习,并在学习、生活方面进行督导。

(3)成立“留守儿童家园”。在每个镇上成立“留守儿童家园”,聘请当地退休干部、教师,利用周末辅导留守儿童的功课,通过开展各种有宜活动,帮助留守儿童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加强教育资金的投入。通过强有力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来灾区支教,引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让更多的留守儿童享有受良好教育的权利。

(5)设置“留守儿童专项帮扶资金”。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呼吁更多的社会热心人士和其他公益团体奉献爱心,慷慨解囊,募捐专项帮扶资金,对家庭困难和学习困难的留守儿童设立必要的奖励、帮扶基金,让他们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6)建立“生长发育监测系统”。通过与妇幼保健院或者医院的合作,定时对留守儿童进行身体检查,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状况。从而使学校和家庭能及时调整饮食结构和质量,让留守儿童的身心能更加健康的成长。

(7)完善户籍改革制度。各地政府应尽快出台并完善相应的户籍改革制度,使得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能够跟随父母一起,在城里读书并享受城里孩子的待遇。

4、整合社会力量

(1)通信公司可开设“留守儿童亲情号”业务。周末,异地两固定号码之间的通话享受更多的优惠,促进留守儿童在周末与父母加强联系,使他们感受到父母就在自己“身边”。

(2)铁道部门设置优先购票原则。在传统节假日和其他假日,回家探亲的留守儿童父母享有优先购票的权利,对外出与父母团聚的留守儿童,在享有优先购票权的同时还可享受一定的优惠,方便灾区留守儿童与父母亲之间的团聚。

(3)健全家校、校村联系制度。通过学校、家庭、村委会三方面的联系,及时了解留守儿童上下学和周末在家的情况。学校通过与监护人的联系,可以知道留守儿童放学后是不是及时回家,周末的作业是否认真完成等情况。通过与村委会的联系,学校可以及时知道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老师可以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帮助辅导。(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本文为重庆交通大学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立项作品

参考文献

第4篇: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内容范文

关键词: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班级管理

要做好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必须先了解并分析他们存在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留守学生会出现各方面的问题。因而与留守学生接触较多的班主任要给这类特殊群体更多的关心和管理。我认为班主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管理他们:

一、建立留守学生档案

登记好每一个留守学生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监护人及其姓名地址和联系电话等。同时记录好他们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生活状况、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等。这些基本资料便于班主任定期家访,并随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做到学校与家庭齐抓共管。

二、加强留守学生的心理辅导

学校开设心理辅导课,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期间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毕业时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对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内容进行辅导。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矫正,以便学生健康成长。

三、丰富留守学生的课外活动

重视并安排好留守学生的双休日、节假日的文化和娱乐活动。广泛开展人文关怀活动,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体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学校里也能感受到家的温馨,从而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让他们体会到学习和成长的快乐。

四、举办留守学生监护人培训班

为了让监护人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促进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定期向孩子长辈或其他监护人介绍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帮助他们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规律及各阶段相应发展特点,使他们明确孩子的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以及孩子的智力发展重要阶段,让他们拥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从而真正帮助孩子。另外,还要及时同监护人反馈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思想表现等,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就可做到防微杜渐。

五、建立留守学生承包制度

让每位科任老师都承包几名留守学生。承包教师对学生要了如指掌,平时多关心、多照料、多交流。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或亲人一样,用自己的爱来填补孩子父爱或母爱的缺失。

六、开展留守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

定期组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特别是以孝敬老人及父母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搜集古人孝敬长辈的典型故事,观看现代人孝敬父母的感人事迹,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得到启发,增强他们与父母的感情,也增强了家庭凝聚力。与此同时,要耐心引导孩子学会珍爱生命,珍惜亲情,热爱生活。要细心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留守学生的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严重的问题,不仅需要学校及教师的关注,更需要社会各界的重视。要共同为留守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孩子们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应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2]田勇.试论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行为与教育.

[3]徐雁群.留守儿童现状调研.

第5篇: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内容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救助;必要性;途径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我国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从2012年11月16日毕节五名留守儿童在垃圾箱内烤火取暖一氧化碳中毒身亡,到贵州四兄妹喝农药自杀事件,无不预警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社会问题。本文基于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分析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救助的必要性和救助途径。

一、 必要性分析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救助问题,首先要论证教育救助的必要性,或者说为什么要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救助的问题。本研究主要从客观依据和理论基础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理论基础

教育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教育水平是国家兴衰的标志。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了公民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并把科教定为立国兴邦之本。由于教育是以经济条件为基础的,因而贫困家庭的子女难以完成学业, 甚至不能接受义务教育。教育救助就是针对我国现阶段的这种社会现象而产生的社会救助的内容之一。[1]

所谓教育救助,是指国家或社会团体、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在不同阶段向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提供物质和资金援助的一种社会救助项目。它具有间接性、连续性和多样性等特征。

教育救助有以下几个作用:一是具有很强的反贫困作用;二是体现了教育公平;三是促进国民发展。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教育缺位的问题,需要教育救助发挥相应的作用,让留守儿童不再孤独。同时,对农村留守儿童实施教育救助也有相应的法律条文支撑,比如2006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2、客观现实

(1) 家庭教育缺位

家庭在子女的成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有如下四个功能:一是经济上的支持功能,二是抚养与教育功能,三是心灵上温暖和安全保护功能,四是行为示范与学习功能。然而,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基本长期在外工作,留守儿童和父母处于长期意义上的分离,这种事实上的分离使得家庭所具备的这些功能几乎全部瓦解。缺乏父母教育和关爱的留守儿童不仅知识匮乏,而且心理状态极端不稳定,易产生许多社会悲剧。如图1所示,29.4%的学生一年能见父母1-2次,15.1%的学生一年都没有见过父母。根据29.4%和15.1%这一比例,按照留守儿童总数6100万测算,全国约有近1794万农村留守儿童一年只能见父母1-2次;有921万孩子一年都没有见过父母[2]。

这几个数字就意味着一年中有两千七百万左右的留守儿童几乎一年中很少或者完全见不到父母,这种长期的分离不仅让年幼的孩子无法享受父母之爱,由年迈的祖父母抚养,也缺乏管束。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每年见面很少的情况下,如果网络交流也很匮乏,那么“父母”这个角色几乎在留守儿童的生活里几乎是虚设的。如图2所示,与父母每年联系3-4次的学生有10.4%,与父母每年联系1-2次的学生有10.2%,与父母一年都没有联系的学生有4.3%。根据4.3%这一比例,按照全国6102万农村留守儿童总数测算,一年都没有与父母联系的儿童有262万!一年与父母只联系1-2次(半年才打一个电话)的儿童,有622万人。这两份数据完全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时候留守儿童看到回家的父母就像对待陌生人一样恐惧。

家长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角色主要就是陪伴者、指导者、支持者的角色。在这些角色中经济上的支持是最基本的角色之一,而最根本的角色是人生的陪伴者与生活的指导者。但是残酷的社会现实却是家长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是缺位的,他们既没有在孩子遇到困难成为他们的引路人,也没有及时地分享孩子成长的喜悦。这种家庭角色的缺位导致留守儿童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导致他们安全感的缺乏。家庭教育缺席的现实要求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救助。

(2) 学校教育不足

童年阶段是是需要得到家长呵护与接受家长关爱的年龄。童年期的主要人生目标就是接受学校与家庭教育养成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而这些人生课题的完成需要家长的呵护与指导。而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极为重要的时期,心理学上把这一时期称为情绪情感的疾风暴雨期[3],称为行为上的逆反期和自我的迷茫期,青少年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自我的同一性,也就是建立自我身份的认同感,这种认同包含性别角色的认同、社会角色的认同和未来人生目标的确定。无论是童年阶段心理发展目标的实现还是青少年期人生任务的完成都需要家长陪伴和学校教育的结合完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在家庭教育缺位的前提下,理论上学校教育应该努力填补家庭教育缺乏的那部分。然而现实并非如此。一方面,中国有句古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现代的学校的功能更多层面还在于授业解惑,传播学业知识,几乎没有涉及过多的人生道理和心理辅导。这也是当前应试教育体制下许多学校的现状,学校可以说是一种“逐誉机制”,学校更多注重录取率等现实的荣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等状况关注较少。另一方面,“父母”这个角色老师并不能轻易取代,也就是说面对家庭教育的缺位,父母之爱的缺失,学校教育并不能完全弥补这个缺口。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救助显得作用显著。

二、 教育救助的途径

1、 经济层面:

(1) 基础教育设施建设

农村留守儿童所在地区一般多为贫困地区,学校基础教育设施包括学校寄宿宿舍都相对比较落后。当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公是中国一大基本国情,当地政府应该进行财政拨款,对教育基础设施和危险学生宿舍的改造和重建,比如新建学生教室,体育活动设施,进行白板等电子化教学,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

当然,借鉴美国的KIPP学校模式,这些基础设施甚至学校的提供模式可以多元化。实践证明,以政府办学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多种形式办教育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发展模式。政府除了自己开办学校外,也可以严格审核之后,引进民间资本开办公益学校。

(2) 人员配备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教师在留守儿童的整个成长的关键阶段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高素质的教师显得尤为必要,但是很显然一般高素质的教师都会选择收入较高的岗位,而留在偏远贫困地区的老师素质较差。一方面,学校可以以相对高于学校平均薪酬水平的薪酬引进高素质人才,利用这些人才改进原有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很多老师都不具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如果由学校老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建议进行一些专业的心理辅导培训;当然能招聘一位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在学校建立一个心理咨询辅导中心也是具有可行性的。

(3) 经济救助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一般比较贫困,政府可以采取多种补助方式,包括发放助学金和各种形式的困难补助,比如开学补助、交通费补助、伙食补助、教科书补助等。美国KIPP[4]学校就采取过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午餐,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留守儿童的经济压力甚至是他父母的压力。

2、 制度层面

(1)建立强制报告机制[5]。学校应该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现状,在工作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或失踪、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疑似遭受意外伤害或不法侵害等情况的,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告。关于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要及时地进行沟通。

(2)完善教师家访制度。学校教师定期去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了解情况,时刻保持跟留守儿童的沟通,对学生的心理生活等各方面有全面的了解,同时及时和学生的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学生的学习表现,实现学校和家长的良性沟通机制。

3、 文化――心理健康层面

(1)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和心理培训,给学生科普正确的心理学知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开展一对一辅导。

(2)实行学校寄宿制。因为祖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存在着代际交流问题,学校实行住宿制,这样实际上实在留守儿童之间以宿舍为单位建立一个“家”,同时也便于老师及时和留守儿童交流,但是“家长”的角色。

(3)对留守儿童开展人生安全等知识,锻炼留守儿童的自我防卫能力,自救意识和求救意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安全演习,在实践中锻炼留守儿童。通过这样的安全知识传授,减少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事件发生。

4、 社会层面

在针对留守儿童的问题上,不仅政府可以发挥作用,社会组织和团体也可以发挥他们应有的力量,不过在引进民间力量的时候,学校和政府要谨慎,严格审核。

(1)社会慈善组织的捐赠。社会慈善组织可以资助一部分留守儿童,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问题。例如,慈善组织可以投资建设电子沟通设备,实现留守儿童和父母的视频交流,弥补见面不足和沟通不足的缺憾。同时可以资助相关书籍玩具等符合留守儿童年龄的实物。

(2)志愿者形式的救助。每年暑期都会有各种关爱弱势群体的组织进行支教、访问等形式的援助,针对留守儿童,也可以组织高素质的大学生参加支教,尤其可以组织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到贫困地区对留守儿童进行关怀和一对一沟通机制,高效快速的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得出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救助尤其必要。所以,通过各个方面的教育救助措施,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人身安全问题、知识缺乏问题,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和谐美丽的明天。

[注释]

①《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

[参考文献]

[1]任洁琼,陈阳.教育救助上[J]. 社会福利,2002,(11):58-62.

[2]李亦非.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R].北京:“上学路上”公益组织,2015:11-12.

[3]张可创.留守儿童伤害事件心理因素分析及救助途径探索[J].检察风云―社会治理理论专刊,2015,(3):86-90.

第6篇: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内容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2015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中的数据显示,在自我意识方面,留守儿童一方面有严重的自卑感,对自己智力、外貌等方面的评价偏低,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在情绪问题方面,留守儿童情绪较不稳定,容易出现敌对、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状态焦虑和抑郁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并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年龄越小问题越突出,女性比男性更突出。在亲子关系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对父母充满怨恨,并有盲目反抗心理。在学业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有较多的不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容易下滑,厌学、逃学和辍学现象比较严重。本人认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应对。

一、平等对待

根据调查结果,总的来看,人们普遍认为留守儿童是有问题的群体,一些人甚至专门关注留守儿童个体的极端表现,并倾向于将留守儿童的各种不良表现简单的归于因为留守状态。各种媒体中频繁出现的关于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统计数据和典型案例,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将留守儿童看成问题儿童的印象。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那种人”。但是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不同,因而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及性格爱好等也不一样。对于留守儿童,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偏见而给他们贴上不好的标签,只看得到他们的短处而见不到长处,这样就会挫伤了他们进取的积极性。对待这些学生要从“短处”中发现他们的“长处”,并给这些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树立起自信。这样不给学生贴否定性的“标签”,而是利用肯定性的“标签”做正向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发展特长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家校互动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生自小就会受到父母的人格魅力以及身体力行吃苦耐劳的影响。家长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家庭气氛的和谐与否都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所以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要积极联合家长互动,不断提高家校互动水平,共同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很多家长对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毛病和缺点都感到头疼,但他们又缺少了了解孩子的耐心。比如学生在考试后,成绩好,便得到奖励,成绩差,便是训斥和打骂,长此以往学生便不愿意与家长交流,甚至对家长敬而远之,产生逆反心理,最终导致家庭教育失败。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采取多种方式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要让家长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尽量保持与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春节、农忙等农民工返流的机会,组织建立“家长――学校”和网上“家长――学校”平台。向家长倡导科学育人,鼓励家长与亲子互动:多打亲情电话、多写亲子书信。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薄”,教师通过打电话或写信给外出父母反馈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学生的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向家长反映,要针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变化,及时与家长沟通联系,与家长一起制定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的计划方案,共同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引导和教育,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科学教育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积极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就都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要教师在备课时加入引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授课时注意在课本内容以外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语文课本身就含有情感教育的内容、体育课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以及抗挫折能力等等。同时,教师的积极关注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该对学生多加鼓励,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得到全面发展。学校应该在校内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并开展定期的心理咨询以及心理辅导课程,这对学生是一种直接有效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除了心理教师集中为学生讲授心理课程,也可以单独谈话、单独诊治,帮助心理情绪起伏不定的学生调整心态,形成健康心理。在农村小学,由于条件限制,不能做到大规模普及,但学校可以以开设心理健康公共课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此外,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也是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等多媒体,加强对学生科普知识的普及,使学生从中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开阔视野。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团体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课余生活,引领“留守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和发掘他们的个人爱好和特长,使“留守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斌贤审校.《教育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7篇: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内容范文

一、汉滨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了他们性格成长、对事物的分析辨别能力较差。再加上政府对留守儿童教育关注不够,投入不够,学校缺少相应的经费和硬件设施,也没有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留守儿童辍学、厌学时有发生。据有关部门统计,汉滨区近些年农村留守儿童辍学率在 1.3‰左右 ,多数是因为家庭经济原因,也有厌学和家长观念原因。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

(一)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教育孩子既是父母的责任,也是父母的义务。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因此对孩子而言,家庭教育的好坏至关重要。但在部分家长看来,学校才是孩子教育的责任主体,学校承担教育责任,父母承担生活责任。显然,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这些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并没有清晰的认识,这样的做法不仅违背了家庭教育理念,也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二)隔代教育问题多

由于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年龄大、身体机能老化,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他们只能尽最大的努力照顾好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问题,基本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去关心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

(三)留守儿童自身问题

缺乏父母约束,长期处于管理真空,没有人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在接触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之后,往往容易走向歧途。另外,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也比较严重,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他人都不负责任,没有是非、善恶等基本观念。

(四)学校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场所。留守儿童和一般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不一样,比如待人接物、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和表达能力。留守儿童往往表现出心理脆弱的一面,学校就应该对这些弱势群体多加注意,选派有经验、有责任心的老师多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不单是学习成绩,多和家长及其他监护人沟通。

(五)政府关注力度不够

虽然《民法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未成年人保护做了一些规定,各级政府对未成年人的关爱也在逐年提升,但总体来说关注度还不够。应当加强这方面的投资,完善立法,更好地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三、解决我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要使其得到根本的解决,任重而道远,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家庭教育占首要地位

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毋庸讳言。首先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不能以工作忙、要赚钱为借口,忽视了儿童的教育,要及时和老师沟通联系,积极引导教育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作为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更应该对孩子的家长负责,对孩子的未来负责,积极和孩子、老师交流,不定期的和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状况,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从而更好的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二)学校要采取多项措施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学校要建立奖助学金奖励和补助机制,经常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多和家长或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沟通,了解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另外,教师也要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工作,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及学习情况,多留意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及时和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取得联系,必要时进行家访,了解他们在家里的情况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上经常辅导、组织老师经常和他们交流,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要积极知道孩子和家长通电话和父母联系感情。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经济发展落后,使得父母不得不为了养家糊口背井离乡,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所以造成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诸多问题。努力发展农村经济,一方面可以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可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既可以解决家庭生存和发展问题,也能让父母留在孩子身边,多花点时间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使得留守儿童像正常的孩子们一样,得到更多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塑造更健康完整的性格,也让留守儿童能更好的在学校学习。

(四)政府要尽到责任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也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得社会各界都要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未成年人保护法》里明确规定了政府的责任,但是法律的实施在实践中往往流于形式。政府要加大投入,有针对性的提高学校硬件设施、改善教材内容、改革教育方法,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置寄宿制学校,对那些父母不在家,没有合适监护人的留守儿童,提供既能学习又能住宿的场所,也方便学校进行管理。当然,也要相应的增加教师编制,提高教师待遇。农业论文DylW. net

参考文献:

[1]田景正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J].当代教育论坛 ,2006(05):52.

第8篇: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内容范文

1.调查目的

21世纪是机遇与竞争并存,希望与痛苦并存,光荣与苦难并存的时代,人类将迎接来自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心理素质将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素质,心理健康将成为21世纪对人才选择的重要条件,为了搞好2012年甘肃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课题研究,我课题组对会宁县400名学生进行了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对我们了解城市和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把握其心理动态,分析心理问题成因,寻找合理的教育对策提供了有益帮助。

2.对象和方法

2.1对象。

我课题组于2012年5月对城市和农村(含留守儿童)各200名学生进行调查,基本情况见表1。

2.2方法。

以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抽取会宁县16个学校、96个班的学生及其家长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编《心理健康诊断检测》调查表作为调查工具,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调查结果

3.1总体情况。

(1)被调查的农村学生中,总分大于65分者5人,占总人数的0.94%;(2)各分量表的焦虑程度较高检出情况依次为:恐怖倾向15.2%、冲动倾向12.5%、对人焦虑11.3%、身体症状8.7%、过敏倾向8.1%、自责倾向8.0%、学习焦虑8.7%、孤独倾向2.9%;(3)至少一项大于8分的有208人,占总人数的52%。

3.2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MHT总量表及各分量表比较。

表2的统计结果表明,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自责倾向上有较显著差异,在总分、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上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

3.3不同年级学生MHT总量表及各分类表比较。

表3的统计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倾向、冲动倾向上有明显差异,而在总分、学习焦虑、恐怖倾向上无差异。

3.4会宁县不同性别学生MHT总量表及各分类表比较。

表4的统计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总分上无显著的差异,但在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冲动倾向上、恐怖倾向有比较显著的差异。

4.讨论分析

4.1会宁县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

此次调查结果表明,会宁县农村99%的学生心理是健康的,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需要专人进行心理辅导的仅4人。但是,总检出率低,并不能表明没有情绪困扰和适应问题,从调查结果看,有情绪困扰和适应问题的学生有155人,占总人数的38.8%,说明此种情况比较常见,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4.2学生心理健康受生长环境影响较大。

从调查结果看,无论是总量表还是分量表(除身体症状外),农村和城市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都有显著差异。城市学校学生受情绪困扰的情况明显好于农村学校学生。因为在城市就读的学生多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个体户及城区农民工子女,这些学生的父母一般都是职业较好,收入稳定,且受过一定的教育,而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学校就读的学生大部分家长是农民,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甚至大部分家长长期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孩子,使得这些“留守儿童”生活不稳定,没有充分的安全感,由此而造成孩子的焦虑。如果长期处在焦虑、不安宁状况,不仅会影响学生性格和自我意识的发展,而且极大地影响其生理发育,因此,要高度重视这些孩子的心理发育,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综合措施,比如,村社要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对家长进行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学校要设置辅导机构等,让社会、学校和家长共同为学生尽可能地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4.3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和方法要有区别。

从调查结果看,男女生在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上有较为明显的差异,男生在孤独倾向的因子分高于女子,这说明男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女生差,主动社会交往的意识也差,容易产生孤独心理,这对男孩子的心理发育及社会适应能力是很不利的。男生过敏倾向的因子分也明显高于女生,这是男生受中国的传统的观念影响较大,中国传统的观念认为,男性是社会的支柱,男性要有很强的本领才能受到人们的尊重,因而男孩子十分在意周围人的对其能力的认可和评价,中小学生由于自我意识尚未完全成熟,对自己没有准确的评价,因而容易产生很多的矛盾心理,导致十分敏感,这同样对男孩子的心理发育不利。女孩子恐怖倾向的因子分高于男孩子,这说明女生感情细腻,情绪易波动,心理承受能力较男生差。同样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状况方面明显高于高年级学生。所以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要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性别有的放矢地制订心理辅导计划,才能收到实效。

4.4留守儿童更需亲情呵护。

根据我们会宁县甘沟镇、柴门乡200多名的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不难发现他们家庭的经济状况大都不容乐观,也许由于经济原因,留守儿童父母回家次数也普遍较少,其中仅在春节回来的占28%。还有10%每隔三年回来一次,这部分样本主要集中在外省的打工人员,在对留守儿童采访中甚至还发现极少数七八年未回来的例子。

从留守儿童对家庭生活的期望上看,65%的留守孩子希望“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希望“与亲戚共同生活”占9%,希望“一个出去,一个在家”占46%。这表明孩子当前严重“亲情饥渴”,尽管如此,27%的留守子女却表示与在外打工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据调查,留守子女宣泄烦恼的途径,“憋在心里不说,写日记”的占56.2%,“和同学或朋友说”的占28.5%,由于缺乏或者不愿意采取与人交流这些正式的宣泄方式,过半的孩子积压忧郁,必然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主要从同龄人中获取安慰,这样受同伴的不良影响,一些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蔓延,甚至出现“拉帮结伙”的现象。

第9篇: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内容范文

留守中的亲情“失联”

息烽县黑神庙中学图书阅览室里,张欣正聚精会神地读《汤姆叔叔的小屋》。九年级的张欣家住息烽县小寨坝镇,自记事起爸爸就长年在外地打工,只有过年时才回家。对张欣来说,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给远在外地的爸爸打电话或聊QQ视频了。

像张欣一样长年通过电话与远在外地的家人维持联系的孩子在贵州还有很多,他们有一个令人揪心的称谓――留守儿童。

破旧的衣裤、鞋袜,蓬头垢面,茫然却开心地跟伙伴们在田间地头嬉戏玩耍,这是定格在城市人心中的留守儿童形象。定期从远方寄来的生活费是一种特殊的父爱母爱,而近在身边的日常照应,只能由年迈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者其他亲戚代为完成,这导致亲子感情疏离、孩子营养不良、卫生习惯差、日常行为有失规范等问题。

专家认为,留守儿童普遍处于“学习上缺人辅导”、“生活上缺人照应”、“亲情上缺少温暖”的“三缺”状态。

由于大多隔代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低或家务繁忙,留守儿童在放学后几乎无法得到额外的学习辅导,逃学、辍学、成绩差、不完成家庭作业等现象,在留守儿童中十分常见。

在采访中,记者遇到了云环小学六年级的王端才,在他两岁时母亲就外出务工,近10年时间,母亲都没有回过家,没有书信也没有电话。谈起与母亲的情感,王端才显得很平静,没有落泪也没有抱怨,他脸上的漠然也许在暗示,“母亲”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或许只是一个陌生的称谓而已。

息烽县云环小学开展的对学校留守儿童生活现状的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亲情饥渴”:63%的留守儿童经常想念父母,48%留守儿童不希望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父母回家的频率也普遍较低,其中仅在春节回家的占79%,还有21%的父母两到三年才回家一次,这部分家长大多数都在外省务工。

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总体规模扩大。贵州省教育厅统计显示,2013年贵州省在校中小学生为658万人,农村留守儿童约为240万人,在校生留守儿童为98万人,学龄前留守儿童约150万人。

“缺教”、“缺管”、“缺爱”,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已引起学校、家庭等社会各界关注。

属于孩子们的爱心家园

留守儿童之家的建立,无疑是目前社会给予留守儿童最直接、最温暖、最实质的关怀。

走过黑神庙中学的操场,一排粉色的平房映入眼帘。“文体器材室”、“心理咨询室”、“亲情电话视频室”、“道德讲堂”,“留守儿童之家”由此组成。这是学校专门为97名留守儿童开设的“爱心家园”,由学校的三位老师兼职负责日常管理维护运作。在这里,只要是课余时间,孩子们都可以给远在外地的家长打电话或进行QQ视频聊天,产生的费用由学校缴纳。

“看到别的同学父母总是来学校嘘寒问暖,我心里很难过。”在“黑神庙中学留守儿童亲情电话记录表”中,记者看到了九年级三班刘念的电话内容记录。

“这次考砸了,下次一定努力。”这是王庆的电话内容记录。

黑神庙中学留守儿童之家心理咨询室的负责人陈欢欢老师说:“通过电话内容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到孩子最近的情感状态,能更好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

关爱留守儿童,需付诸实践。留守儿童之家的成立,方便了亲子间的沟通交流,也丰富了孩子们的节假日等课余生活 。

“我们在留守儿童之家组织过很多活动,端午、中秋我们会陪孩子们一起度过。给孩子们过生日、春游野炊、看书画展、看电影、手工制作、演讲朗诵比赛、作文比赛、知识讲座……”说起留守儿童之家的活动,息烽县妇联副主席汪潞侃侃而谈。

息烽县目前有3006名留守儿童,其中2231名是在校学生。作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县之一,息烽县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方面做了很多探索。

“我们根据实际调查情况,建立了22所留守儿童之家,电脑、数码相机、电话、图书等设备全部配套使用。其中两所在村里,多数在学校。”汪潞说,由于学校的留守儿童相对更集中一些,留守儿童之家建在学校利用率就比较高。

为了让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监护,息烽县还建立了58所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由县妇联牵头组织,利用春节、秋收等农民工集中返乡的时机对家长进行生活安全知识、心理健康知识、法律常识等内容的集中培训。对于隔代监护的情况,县妇联会不定期组织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培训,传授隔代教育、家庭教育、矫正教育等具体教育方法,督促他们当好家长。

在息烽县关爱留守儿童的实践中,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作了很多努力。息烽县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爱心妈妈(爸爸)”、“爱心奶奶(爷爷)”、“知心姐姐(哥哥)”等爱心志愿者,以“1+1”的形式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护。

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留守儿童工作也与信息、科技紧密结合起来。息烽县正在建设中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库会为留守儿童建立电子档案,实现信息登记、权益保护、救助服务、部门管理、接受公共服务等使用功能一体化。通过动态监测,及时跟踪、详细记录留守儿童的成长变化情况,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提供保障。

“留守儿童工作任重而道远,这才只是开始,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汪潞翻看着学校留守儿童的档案记录说,“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息烽县还会为留守儿童们制作《留守儿童家长手册》、《留守儿童工作指导手册》、《留守儿童家长行动指南》三本手册,分别发放给家长、老师、家长,这会让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工作更规范、更专业。”

千所留守儿童之家覆盖全省

省妇联儿童部部长姜禾介绍,目前我省由妇联参与建设的省级留守儿童之家共有1000多所,基本覆盖了九个地州市的88个县。

关爱留守儿童,不仅仅体现在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中。据统计,60%―70%的留守儿童都跟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为了避免隔代教育产生的弊端,麻江县探索出了自身的方法:政府通过投资兴办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来缓解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学习问题、管理问题,从管“吃”、管“穿”、管“住”、管“行”、管“医”、管“学”、管“心”、管“育”等方面全面呵护留守儿童。

在雷山县的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中,公安、工商等部门联合行动,加大对网吧、游乐场等娱乐场所的整治,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文体部门则积极实施村级图书馆和村级体育活动场馆建设,为留守儿童业余生活和兴趣培养提供基础保障。

去年我省实施的“9+3”教育计划以及三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扩大了高中阶段教育规模,避免未成年孩子过早流入社会,对留守儿童起到的保护作用不言而喻。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