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小镇规划设计范文

文化小镇规划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小镇规划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小镇规划设计

第1篇:文化小镇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镇建设;规划设计;地区特色

小城镇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角色,随着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如何合理地规划小城镇建设是一个核心问题。小城镇环境规划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努力解决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城镇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1小城镇规划设计遵循的原则

1.1以人为本,营造人性化的城镇新区

“以人为本”是小城镇新区规划设计应遵循的最基小的首要原则。因此,小城镇新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到城镇区居民们各方面的需要,针对老城区中显现出的各种弊病,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全面的人性化的规划设计。

1.2特色原则

特色是小城镇的灵魂,它可以树立小城镇良好形象提高小城镇的知名度,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如果有历史传承下来的特色固然很好,但即使没有我们也可以积极去创造,特别是生态景观特色方面,由于小城镇规模小形成特色的景观要素也少,故在小城镇的生态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个性与特色”,小城镇景观要“小而精,小而特”,要综合运用生态、文化的观点去创造组织这些景观形成“以人为本”的各自特色,也将避免“千城一面,万屋一统”的尴尬。当然,我们所说的特色一定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而不能生搬硬套。

1.3对现有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的节约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原则

水、土是人类的生命之源,生存之本,是小城镇居民赖以生存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基础,对它的开发利用,直接关系到小城镇生态环境系统结构的演变与优化。目前许多小城镇土地利用粗放,摊大饼式扩张,有的是搞政府形象工程,有的是圈了地闲置几年不管。而对于日趋紧张的水资源,不仅因给排水设施简陋导致污染严重,而且从人为的节约意识上而言,造成的浪费也十分惊人。绝对不能把水土资源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即使是土地扩展潜力大、水资源暂且充足的小城镇,随着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人均资源必然减少。

2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以物质环境建设为尺度的规划设计模式,缺乏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

物质性的规划设计模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表现为:“经济理性”和“发展优先”的思想。在小城镇规划与设计中,一般也将反映自然特征和状态的地形测量资料、气象资料和水文资料等作为分析和考虑的主要内容,并作为土地适宜度分析的主要评判依据,而地形地貌存在的生态价值则考虑较少。小城镇规划中的景观与绿地规划仍停留在追求空问视觉效果的形式层次,强调人工对环境的改造,以期在短期内获得崭新的景观。小城镇规划中的可持续生态环境规划仅仅注重于技术的运用,而忽视了规划手段本身。环境保护规划缺乏对小城镇总体的生态环境的保护观念,仍停留于运用技术手段控制环境污染的层面。

2.2注重“摊大饼”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历史文化的保护观念淡薄

小城镇规划中历史保护规划往往以旅游、景观等作为出发点,注重物质层面的实体保护。在保护规划的手段上以保持特定历史时期空间特质形态作为目标,而对非物质层面的因素,例如城镇的社会网络、居民生活的改变等涉及较少。以旅游、景观文物保护作为小城镇保护规划实施的前提。目前小城镇的保护规划往往是以文物保护作为原始动力和前提,以旅游开发作为保护规划的目的和尺度,以景观的建构和规划作为保护规划的成果和模式。在小城镇保护与更新规划的编制中,不注重本地特点,套用规划师心目中固有的特点与模式,往往造成保护规划完成后小城镇特色风貌与文化的缺失。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与矛盾在于对历史与文化的忽视,在小城镇规划中不注重本地的历史、文化与文脉,形成诸多的建设性破坏。景观的保护不应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上,小城镇景观的保护并不全是保护形象风貌和人知觉心理的连续性,还应充分重视小城镇景观深层文化内涵的连续性;景观的保护并不只是“建筑的文化特征演化的历史记忆的静态保留,更重要的是对形成该地区的建筑文化性的深层方式的留存和借用”。

3现代小城镇规划设计与建设的思路

3.1小城镇整体物质形象空间的塑造

3.1.1小城镇的主要公共空间

传统的小城镇除街道空间外,往往缺乏良好的公共空间。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的城市设计要注重小城镇的重要公共建筑空间、街道空间、广场空间及河流绿地等公共性空间的营造。城市设计要结合建筑的功能、用地的性质以及人流活动规律来形成不同功能和不同性质的小城镇公共活动空间,如居民公共活动空间、交通空间及自然风光地带等,从而满足小城镇居民多种活动方式的需要。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要结合主要的公建如活动中心和商业建筑等布置;交通空间要结合居民的出行方式、重要的交通场站和小城镇的布局特征进行布置;自然景观空间的塑造要结合河流、山体、林地等自然景观因素,同时考虑园林绿地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对自然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建立小城镇良好的自然景观空间。要丰富小城镇的空间层次,空间层次的丰富不仅要建立不同功能和性质的公共空间,而且要建立不同规模的相同性质的空间。如绿地的建设要分类别,按照服务不同地域范围来确定,按照镇区、片区来设定;如广场的建设要考虑不同功能组成,交通集散、休闲娱乐、集会、市政等不同内容。

3.1.2小城镇的实体

小城镇的实体是指城镇的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等,是小城镇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小城镇的实体,城市设计主要考虑公共建筑的组织,小城镇建设规划中城市设计主要重视小城镇公建的组织,目的是保护城镇景观,创造和谐与协调的城镇面貌,并控制建筑实体与空间的比例关系。城市设计道德要使公共建筑合理分布,形成小城镇的主要景观节点和次要景观节点,从而建立小城镇的实体景观系统;其次,要注重小城镇轮廓线的控制,城镇轮廓线组织的关键是合理控制建筑物高度、体量和体形等,使主要因素成为城镇轮廓线的主要控制,使次要因素处于从属地位,从而使城镇轮廓线具有一定的清晰性,丰富小城镇的总体空间。

3.2小城镇整体人文形象的塑造

小城镇一般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历史遗产,在每一个特定地区,种族群体的文化传统及其演进对城镇空间的组织与发展产生影响,形成了城镇空间的文化特色。因此城市设计要注重城镇历史文化形态的延续性。在城市设计方面:①要充分尊重地方文化,强化地域文化特征,把历史文化因素融入到小城镇景观设计的总体构架之中,保护一切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如居民生活方式和民俗民风等,使小城镇的人文特色得以延续,对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如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等进行重点保护;②要处理好特色保护和小城镇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等的关系,使特色保护和各项用地布局、社会环境效益相结合;③由于小城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空间环境,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还要反映当代城镇生活,创造出既具有浓厚人情味,又具有时代感和个性特色的小城镇风格。

3.3突出文化内涵,塑造地方特色

“历史文化是城镇所特有的,它是城镇特色中最内在最具有恒久力的东西”。因此,城镇新区规划设计应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新一轮的城镇新区规划仅仅当成规划去做,而要更深一层“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规划人员在对城镇新区进行规划设计之前,要全面地考察、掌握小城镇历史、地域、建筑、民族、产业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4强化生态理念,打造园林式景观

生态园林城镇是今后小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设计是县域城镇走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生态建设进行景观设计,使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协调统一是建设生态园林城镇的必然选择。因此,强化生态理念注重景观设计是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该遵循的必不可少的原则。

4结语

小城镇规划涉及的专业很广,牵涉的问题也比较多,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发展规划,是一个大战略、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和努力。在具体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布局合理、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各具特色,为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文明的新小城镇而努力。我们规划设计人员也要紧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更新小城镇规划观念,丰富规划手法。以解决小城镇现实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符合小城镇发展的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规划的有效性、指导性,促进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贾丽霞.小城镇规划实施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第2篇:文化小镇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 小城镇 规划建设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战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小城镇建设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村的小康建设是关键。当前,城镇化建设进程较为缓慢,与加快现代化步伐、实现城乡一体化要求仍存在很大差距,要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发展小城镇势在必行。

2、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规划缺乏长远性与稳定性。一些地方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和科学精神,规划意识不强,导致小城镇建设布局不合理,变动过于频繁。小城镇建设规划关系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百年大计,规定的其发展方向和目标,不能随意变动。但实际情况中,新领导上任后往往有新思想、新设想,在自己的任期内建功立业,体现政绩,于是大刀阔斧,弃旧图新,把前任留下的城镇规划改得面目全非,使规划建设失去稳定性和连续性。

2.2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目前,小城镇的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完善,社会保障水平不高,跟大城镇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且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政府投入的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等,使其远远跟不上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够适应小城镇居民对于安全,稳定的要求。农民进城落户之后,就要放弃原有的土地,而在小城镇中的工作和收入不稳定,社会保障又不能保障其生活的稳定,保障其失去工作和正常收入后的基本生活,这就减弱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吸引力,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够消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也是进入小城镇的农民不愿放弃土地的一个主要原因。

2.3居民规划意识不强,建设违章现象严重。部分地区用地资源紧张,建设用地指标缺乏,城乡结合部地段的土地市民难以取得合法手续,按正常基建程序无法取得合法规划许可。加之一些城镇建设监督执法力度不强,造成乱占土地违建现象存在,严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难度较大,使之城市环境和形象较差。

2.4脱离实际,人口规模偏大,过分追求高城镇化率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只有提高城镇化水平,才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才能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和全国的工业化,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有效实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镇化水平,但一些地方片面追求高城镇化率,不切实际地扩大小城镇人口发展规模,人口规模估计的比合理发展的现实规模大,使小城镇用地规模和相应的设施标准过高,造成了长期的不合理与浪费。

2.5小城镇建设“千城一面”,毫无特色而言 。在小城镇的规划中,忽视了对小城镇风格特点的研究,对小城镇的自身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个性特质把握不准,由于小城镇属于城市的范畴,规划工作者往往仅以大城市的规划模式来指导小城镇的建设,如道路多以棋盘式为主、广场位于小城镇中心,民用建筑一般高,无层次感,建筑布局过于单调、呆板,最终的发展模式仅成为大中城市的简单缩影,建设布局毫无特色而言。

2.6小城镇发展中资金短缺 。资金不足是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小城镇建设和阻碍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从总体上看,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比较单一,投资的最重要来源仍然主要是政府。而在我国,镇政府不是一级完整的预决算财政单位,所得税收需上缴县财政,镇政府的所需费用是县财政分发的人头费和超收部分的提成,这些费用仅够镇政府的正常运转,因此,城镇建设的资金就主要依靠预算外收入来弥补。镇政府的预算外收入来源主要是土地拍卖所得和高额的城镇建设配套费。为了增加收入,加快小城镇建设,政府只能抬高土地价格和建设配套费用,这就形成了限制农民进城和投资开发商进入的"门槛",增加了乡镇企业,农民和外部资金向小城镇集中的成本,抑制了乡镇企业和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减弱了招商引资的优势。

2.7缺乏有效的产业带动。城镇的发展缺乏经济增长点,缺少有效的产业来带动。这是因为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日趋完善,市场竞争日益的激烈,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而大部分乡镇企业领导因为思想僵化,文化程度不高,不具备所必需的管理素质和知识,没有能够适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的发展方向,致使管理不善,没有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所以,近几年来,乡镇企业出现了增长速度放慢,吸引带动能力下降和经济效益下滑等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城镇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发展的不充分,再加上小城镇的规模和人口过少,又影响着小城镇的规模和辐射效应,也就无法达到小城镇第三产业发展的需求。此外,政府也没有能够根据小城镇自身特点和优势,制定出适合小城镇发展的经济道路。小城镇发展和建设的盲目性很大,很多地方没有明确的发展路线或者其发展道路不适合,不能够拉动和引导小城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3、小城镇规划的编制与对策

3.1更新规划设计观念。就规划设计而言,当前首要的问题是要更新观念。较长一段时期以来,城市规划建设将城市经济发展作为首要的任务来考虑,过度强调经济效益优先的原则,以致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被严重忽视。因此,新一轮城镇规划应将中央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作为城镇规划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应在节约用地、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处理好城乡关系、照顾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目前,我国小城镇的布点过多,一方面管理成本太高,另一方面建设成本高,这很不利于小城镇的发展。应该合理地进行乡镇、村、组的合并,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体系。

3.2必须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城镇在建设中依据规划一定要形成自己的风格,风格应是小城镇建设的主词。对于小城镇发展中没有特色的问题,在对小城镇进行规划时,应首先对其所处的大区域背景进行宏观分析,确定小城镇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突出小城镇的产业特色;其次要尽量保持小城镇原有的格局,小城镇小巧近人的规模尺度、环境优美的山水风光、自然亲切的田园气息都可以巧妙地利用以强化小城镇的建设特色。一个城镇,只要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才有自己的个性与灵魂,才有生命力。

3.3必须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对于人口规模偏大,过于追求高城镇化率的问题,需要在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有效衔接的基础上,通过对小城镇内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各行业优势的具体分析,充分发挥小城镇发展的潜力,在镇区范围内进行合理的劳动力分配,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布与流向,确定小城镇吸纳人口的数量。同时,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小城镇外部交通的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与心理因素的变化等因素也影响着小城镇的发展规模。一般而言,当小城镇的人口规模达到5万人以上,才能发挥集聚作用,同时,小城镇内部制度和社会公用设施水平等诸多因素构成了农村居民进城的门槛。因此,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将目光由大中城市转向小城镇,首先要使小城镇实现经济上的飞跃,带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集聚效应。

4、结语

纵观小城镇建设发展,要实现城镇化建设由无序发展到有序发展的转化,实现城镇群众建设管理观念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化;为城镇居民提供一个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人居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学莲,关于提高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8(11)

第3篇:文化小镇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沙漠旅游、地域特色、民族风貌

Abstract: this paper YouQi ALaShan forehead Ken call all the town's urban design practice, the author summarized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with regional tourism service in the small towns of landscape features shaping method.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ld dig deeper into regional nature, in ethnic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overall orientation, small towns around key blocks to shape and dimensional detail the symbol of the implant three levels, the comprehensive use urban design gimmick, make up for 2 d function blocks of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planning technique, form the function orientation accurat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space level rich tourist town.

Keywords: desert tourism, regional and national style

中图分类号:F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1.1旅游业的发展将催生一批具有地域民族特色小镇的崛起

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显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后,休闲游、体验游将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主导的旅游形势。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旅游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各类“旅游小镇”“风情小镇”的规划建设也越来越多。旅游城镇是指依托较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起来的以旅游观光、接待服务为主要职能的城镇。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旅游的目的就是为了体验不同的感受和经历,因此作为旅游目的地和服务接待地的旅游城镇的特色塑造是否突出是该城镇能否吸引游人、成功运营的关键因素。

1.2西北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形成地域特色小城镇的自然、人文基础

在我国西北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有相当数量具备一定特色的城镇。如果能依托其独特的地域自然条件、民族人文传统,建设具有各类地域特色的旅游小城镇,发展特色民俗旅游、服务接待,是保护传承多元文化、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

1.3一般小城镇规划设计方法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城镇规划设计沿用我国城市规划二维土地利用布局、交通组织安排的传统模式,规划设计大多只注重平面功能布局的合理性,而对城镇整体风貌与城镇环境等三维空间艺术设计较少。这种规划方法应用于旅游小城镇时,其不足之处就更明显了。因为只有富有特色的城镇风貌才能使小城镇本身也成为一种旅游资源,从而更好的吸引游客驻足游览。面对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将城市设计的方法引入小城镇规划设计的各个阶段,对于塑造城镇风貌特色、促进旅游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可以完善小城镇规划设计体系,同时对于指导小城镇建设更具实际操作意义。

2、项目背景与阿拉善右旗旅游发展目标

2.1阿拉善右旗概况

阿拉善右旗位于西部,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长45.25公里。全旗总面积73443平方公里。旗驻地额肯呼都格镇位于旗域南偏西。东距甘肃省民勤县169公里,西南距甘肃省张掖市150公里,南距兰州约470公里。

图1:区域位置图

旗域内地质环境复杂,南、西南部有龙首山脉、合黎山,中部有雅布赖山脉,西北部为巴丹吉林沙漠,在山地与沙漠之间有戈壁、丘陵、滩涂纵横交错,其中沙漠占46.6%,山地占6.5%,丘陵占33.4%,戈壁、滩涂占13.5%。

阿拉善右旗具有丰富而独特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主要体现为“一沙、一山、一林、一谷”,即巴丹吉林沙漠、曼德拉山岩画、海森楚鲁怪石林和额日布盖大峡谷。其中尤以巴丹吉林沙漠最具特色,以“奇峰、鸣沙、群湖、神泉、古庙”五绝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沙漠”,是阿拉善沙漠国家地质公园主园区。目前阿拉善沙漠国家地质公园已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的实地考察,年内有望晋升为世界级沙漠地质公园。

图2:景区分布图及景区实景图

近年来,阿拉善右旗经济增速较快。生产总值由2003年的3.56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33.4亿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6年的10627.07元增长到2011年的21788.93元。

同时阿拉善右旗的旅游业也得到长足发展。旅游接待游客数从2004年的28732人次上升到2011年的23.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从2004年的944.76万元上升到2011年的1.7亿元;人均旅游消费从2004年的329.18元/人上升到2011年的714.29元/人。相对于快速增加的旅游人口与服务需求,阿拉善右旗的旅游服务接待能力严重不足,各种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缺失,服务质量、档次较低。

表1:阿拉善右旗历年旅游经济指标表

2.2阿拉善右旗游发展机遇与目标

阿拉善右旗的旅游业发展具有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首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方式逐渐从观光游向深度体验游转变,人们对各种探险旅游、考古参与、极限运动等崭新项目的兴趣逐渐提升。而阿拉善右旗广阔的沙漠、壮美的胡杨林正好满足了与传统的观光、游览、城市人文游相差异的市场需求,可以填补行业空白。其次,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农、牧民逐步向城镇集中,城镇人口的聚集将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人力保障。镇区的空间拓展也将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供空间承载。与此同时,国家对旅游业的发展大力支持也将为阿右旗的旅游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

依托阿拉善右旗独特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俗风情,确定旅游发展目标为: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全旗各级、各类旅游资源,形成完整的旅游线路,提升旅游知名度,发展沙漠探险等特种旅游观光项目,完善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延伸旅游产业链,使旅游业尽快成为阿右旗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把额肯呼都格镇建设城联系各景区的交通枢纽和旅游服务基地,成为西北地区独树一帜的旅游目的地和重要旅游城镇。

3、额肯呼都格镇沙漠旅游小镇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作为衔接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方法已较多的运用于大中城市的规划建设中,但由于资金、人力等多方面原因,小城镇的建设却常疏于此。小城镇规划普遍沿用功能区划、交通组织等传统二维规划手法,这从技术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目前普遍存在的城镇风貌趋同的问题。对小城镇而言,功能布局、交通组织相对简单,其实更有条件在进行总体规划布局时就采用城市设计的方法,更多的考虑城镇特色的塑造,把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营造独特的城镇风貌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点。

对于小城镇而言,应将城市设计方法运用于各个阶段,例如在总体规划阶段需要确定小镇总体特色风貌定位;而在重点地段、街区的塑造中则应更多地体现城市设计在详细规划阶段的手法。

3.1 额肯呼都格镇总体特色定位

额肯呼都格镇是阿拉善右旗的旗驻地,地处几大旅游景区的中心位置,具有旅游交通枢纽和旅游接待服务中心职能。

城镇特色是指一个城镇明显区别于其他城镇的个性特征,城镇特色取决于城镇传统与文化、建筑风格、自然环境、城镇中的各项活动等多种因素。额肯呼都格镇地处大漠沙海,自然风光独特,同时阿右旗有蒙古族和硕特、喀尔喀民族文化的深厚根基,有蒙、汉、回、藏等11个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的多元积淀。

因此规划在充分挖掘地域风情、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额镇的总体特色风貌定位为:依托紧邻巴丹吉林沙漠的区位优势和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紧密围绕旅游接待服务中心职能,打造集沙漠风情、蒙元文化、环境宜人于一体的旅游服务型小城镇。

3.2 额肯呼都格镇总体空间布局

结合打造蒙元特色、沙漠风情旅游服务小镇的发展定位,以及城镇进一步发展对用地和功能的需求,规划在北环路东北方向建设两个城市组团。一方面,更好的连接城市与巴丹吉林沙漠景区;另一方面,在组团内安排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以弥补现状用地不足。在城市建设绿化防风带,抵御西北风沙侵袭。

规划在现状城区和北部新区内建设四个核心景观区,分别是,旅游服务中心、民俗风情街区、北部新区核心区和蒙古大营旅游区。以现状城区为基础适当拓展空间,一方面,完善城区旅游服务职能,形成横向沿曼德拉路的赛马场、旗府、星级宾馆、满达广场的娱乐、展示、住宿的服务职能;纵向沿巴丹吉林路的商业购物、市场、民俗风情街区的服务职能。另一方面,城市设计形成包括绿化景观、开敞空间、高度控制、强度控制、色彩、照明等要素控制的系统成果。明确重要的视线通廊、景观通廊、广场序列、重要建筑等体现城市风貌特色的要素。

图3:额肯呼都格镇规划设计总平面图及鸟瞰图

3.2 重点街区风貌特色塑造

小城镇建设相较于大中城市而言对于资金的渴求以及高效利用显得更为重要。规划设计应抓住重点进行风貌塑造,这样不仅可以为地方政府少花钱多办事,还可以集中力量形成空间环境宜人、民族特色鲜明的重点街区。

重点街区是体现小镇总体风貌特色的精华。针对阿拉善右旗镇区现状,规划确定曼德拉路、雅布赖路、巴丹吉林路和阿拉腾路作为重点街区,分别进行详细的现状分析、问题总结,从而进行街区特色塑造。其中,曼德拉路集中了政府、机关、大型广场等城市优质景观、环境要素,突显了小城镇行政中心职能;巴丹吉林路是沟通城市南北的重要道路,风貌塑造大量运用代表蒙族文化特色的构造和符号,形成整体的风貌特色,体现蒙族风情。雅布赖路和阿拉腾路突出城镇生活职能,风貌塑造通过商业街区、小广场和大片住宅体现街区生活。

与大中城市相比较,小城镇人口数量少,用地规模较小,大都属于步行尺度范围,人们对其空间的可感知性、可意向性强。因此,规模小、尺度温馨宜人、功能类型丰富的街区空间更能为人接受。规划在研究现状基础上,保留了具有特色的空间形态、广场节点和重点保护建筑。通过对广场、街道立面、建筑等设计要素的设计,将体现蒙元文化特色的要素植入其中,形成了开合有致、尺度宜人、广场空间丰富、功能类型多样的蒙元文化特色街区。

图4:巴丹吉林路风貌特色塑造示意图

3.3 空间细部的符号化植入

符号是人们最易感知的风貌要素,也是风貌特色塑造中最基础的设计要素。符号化植入包括了两大步骤。第一,选择、加工、进而突破性的运用。第二,将符号化要素分门别类的运用到建筑、空间、环境各部分,使他们形成极具特色又和谐美观的城市风貌。

规划结合地域特色,着重体现了蒙元文化特色,仅在局部地段通过空间处理借沙漠之景入城,形成沙、城相映的空间特色。为了使城镇形象风貌体现出蒙元文化特色,规划从蒙古族传统文化中挖掘特色元素。一方面,将回纹这一蒙族特色纹样加以提炼,大量运用到外立面、绿地、浮雕围墙中,作为主题性形象要素体现地域风貌特色。另一方面,以元代宫殿建筑屋顶样式作为原型,加以提炼并演绎运用到街区建筑中。最后,通过建筑围合,形成空间层次丰富的、高低错落有致的众多城市广场。

图5:具有蒙元文化风貌特色的众多广场

4、总结

旅游服务型小城镇的基本职能是为游客提供舒适、便捷的各项旅游接待服务。而随着人们对旅游消费整体需求的提升,要吸引游客并留住游客,仅仅依靠完备的接待服务设施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要使旅游服务型小城镇自身也能成为旅游景点,形成自身特色才能留住游客,进而延长游客的消费链,达到促进小镇经济增长的目的。

正因如此,在规划技术层面需要完善仅以功能分区、交通组织等为主的规划实践,将城市设计方法引入规划实践各层面,在总体风貌特色定位、重点街区风貌控制和空间细部符号化植入三个层面充分完善小城镇地域风貌特色。三个层次有机结合,层层递进,形成三为一体的城镇特色塑造方法。具体而言,总体风貌特色定位必须在明确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地域、民族文化特色,提炼主题,从而为规划设计、旅游产品策划、宣传的提供指导;同时,应形成城镇空间重要的视线通廊、景观廊道、开敞空间、色彩、照明等城市设计成果。重点街区风貌控制层面要有的放矢的选择重点街区进行设计,形成体现整体风貌特色的精华空间环境。规划应运用街道高宽比、商业底层界面、沿街建筑檐口设计、广场空间等城市设计方法提出风貌控制要素,形成富有地域特色、连续有变化,尺度宜人的街道空间序列。空间细部符号化植入层面相对更微观,需要设计师对选材、加工到运用进行深入调研,借鉴新地域主义的设计方法,寻找适合的“原型”,充分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或民俗的风格,从而体现出地方的特定风格。

参考文献

1、李秋艳、李庆雷、明庆忠,环境友好型旅游小镇建设的案例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8(5)

2、黄亚平、汪进,论小城镇特色的塑造(J),城市问题,2006(3):6-9

3、才巴特尔,开创阿拉善右旗特色化发展新局面(J), 《西部大开发》 2010年03期

第4篇:文化小镇规划设计范文

小城镇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是建设好小城镇的关键所在,好的生态景观是成功的一半。做好小城镇发展规划,确保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小城镇的规划要求设计者在深刻了解小城镇自然环境、地域特色、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的基础上进行,把小城镇置于一个更大范围内来进行考察与设计,充分利用附近山脉、农田营造舒适宜人的田园景观,而不是孤立地对小城镇本身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景观规划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⑴ 根据环境特点来安排各种设施,不宜做过大的改变,确保环境的连续性。有些小城镇在设计时过分求大、求平,不顾环境的实际特点,把山头夷为平地,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了建设的费用,更为严重的是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在我国古代的“风水”中就有山为“龙脉”不能断的说法,这实际上是很有科学根据的,切断山脉后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如影响生物活动、风向风速、水土保持等。⑵ 小城镇体量要适中,不能盲目地跟大城市进行攀比。小城镇有小城镇的特点,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城镇人口数量等来合理安排小城镇的面积,以小的、紧凑型的规划设计为宜。

小城镇,泛指20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也包括依法建立的建制镇和农村集镇,它既处于中国城镇体系的最低层次,又与乡村有着紧密联系,是连接城乡的纽带,积极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小城镇生态景观内涵丰富,形态多样。可分为物质性景观和非物质性景观。物质性景观即人们普遍认识的景观,包括人工景观、自然景观 。按景观生态学理论可分为斑块――廊道――基质三大结构。福尔曼和戈德罗恩在观察和比较各种不同景观的基础上,认为组成景观的结构不外乎3种:①斑块,它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对于小城镇景观而言,斑块可以是、居民点、草地等。②廊道,它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常见的小城镇廊道包括城市中的防风林带、河流、道路等③基质是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常见的有森林基质、居民点基质等等。

非物质性景观是以物质性景观为载体,通过人类活动而形成的感性认识,是寄托在物质景观中的文化痕迹,是一种高层次的设计理念目标,是小城镇景现焕发生机与活力的灵魂所在。其实,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小城镇要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使其拥有与众不同的可以吸引人们注意的类似于“品牌”的东西。

景观的基本功能包括环境服务、生物生产及文化支持。景观规划设计就是要保证这3大功能的实现。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的实现以景观协调有序的空间结构为基础。不同的空间结构形式,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和类型。景观元素是景观单元的基础,个体景观单元的合理利用方式,是景观结构协调有序的基本保证。景观规划由目标到功能、到结构、到具体单元逐级进行,每一步都是上一步内容的具体化,并共同构成景观规划的基本步骤。

从生态学角度看,小城镇主要由两类生态系统组成。一类是自然景观生态系统;一类是人工景观 生态系统。小城镇生态景观不仅是一种人工形式美,而且表现为自然和人工景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富有生命本质的美。但一些小城镇以牺牲 环境为代价进行景观建设,建成钢筋水泥的小城镇丛林,而忽视生态型绿化景观,导致景观生态系统失衡;工业生产和城镇居民排放的大量废弃物,造成大量自然景观破坏,超过了小城镇景观生态系统自身 的调节能力。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对小城镇中重要、特殊的环境敏感区的保护,来把握小城镇景观的基本脉络。规划区域中,环境敏感区往往是表现区域景观突出特征的最关键的地区,但又脆弱且经不起破坏,并且破坏后难以弥补。因此,相应的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就是强化对这一地区的保护。通过调查、分析和评估,确定区域的环境敏感区的位置范围,以及环境容受力,设计相应景观。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以三位一体的原则为指导,并充分考虑人及社会、文化背景,合理布置各景观要素,构筑良好的小城镇景观 。

构成城市意象的要素一般分为五类,即道路、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道路作为第一构成要素往往是具有主导性的,其它环境构成要素都沿着它布置并且与它相联系。因而,街道在城市中绝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观光游客沿着街道观察了城市、认识了城市,当地的居民习惯性地在街道上活动并感受着街道及其周围环境,商业设施也大都布置于街道两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对小城镇最直接的感受来自于小城镇街道景观,街道景观是最能体现小城镇活力的窗口。道路景观就是连接各个景观的纽带,因此小城镇想要吸引游人就必须做好道路景观的规划设计 。

特色是小城镇的灵魂,它可以树立小城镇的良好 形象,提高小城镇的知名度,促进小城镇的发展。一个建筑要有特色 ,要求和其他建筑相异;而一个小城镇要有特色,也需要较其它小城 镇有自己明显的个性。小城镇规模小,形成特色的景观要素也少,故 小城镇景观要求“小而精,小而特”。要体现景观特色,不是把各景 观要素简单的罗列,而应是三维的,运用生态、人本、文化的观点去 组织这些景观,形成“以人为本”的各自特色。景观规划设计人员要抓住 构成其景观特色的基本要素,如地域自然条件、建筑风格、历史文化等,去塑造其景观特色。

第5篇:文化小镇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商业中心;广场;景观设计;景观主题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4011303

1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众多中小城镇中也逐渐规划建设有以多种商业活动为核心的商业新区。受地域、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城镇商业新区在规模、建筑形式、活动内容等方面上都与大城市中的商贸中心有所差别,在以往的景观设计中盲目追求“高、大、全、新”,大多轻易复制一些大中城市景观设计的概念和元素,诸如广场、草地、欧陆风等,而忽略了根据自身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特点。如何在现有状态下设计出具有城镇特点,符合城镇自身发展的景观设计,是规划、建筑、景观、环艺之间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设计实例对中小城镇商业中心广场景观设计进行探讨,希望对今后的设计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2项目概况

规划项目位于河北省崇礼县城市发展新区的核心地段,区域内主要东西向与南北向道路的交接处,面积为0.72hm2,地势平坦、开阔。广场由东西向的平安大街分为东、西两个半月形场地,西侧与规划建筑相接,东侧由规划商业区步行道路相围合,周边规划建设项目包括音乐基地、摄影基地、洗浴中心、米兰风情街、酒店及美食街等,是城市新区的活动中心,整体商业氛围浓厚,体现国际风情,具有极高的区域影响力与城市名片作用(图1)。

图1规划用地分析图3设计理念

3.1设计原则

3.1.1整体性原则

广场景观整体性的含义是指广场中的各个要素之间、要素与广场所处的周边环境之间相互融合,形成良好的空间关联性。对于商业中心内的广场,其主要功能即满足周边从事不同商业活动的各类人群休闲活动的需求,因此,在设计上应充分考虑交通、景观、生态、交流等方面的多重需求,结合周边用地和建筑物的功能及氛围来进行设计,共同构建优美、简洁,功能协调,符合商业中心主题定位的区域公共活动空间。

3.1.2可识别性原则

作为城镇中高密度开放空间的商业区的景观规划设计,需考虑三部分的内容:形象、功能、环境。形象主要对应的是景观主题,功能对应的是人的使用,环境则主要对应的是生态作用、绿化作用方面的内容。上述三个元素中,将形象作为设计的第一位,体现出其在商业区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一个鲜明的景观主题形象,可以增加商业区自身的标识性,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增加人们对其的认知度,使人们印象深刻,对于汇聚人气、增加商业附加值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1.3地域性原则

中小城镇的商业空间往往是城镇未来发展的核心地带,其所形成的景观形态成为一种代表城市形象的符号,因此,中小城镇商业空间的主题形象设计尤应注重与区域本土文化的融合。设计师需以艺术的眼光认识和解读乡土,对其地域特色进行具体的概括,或进行抽象的艺术处理,并依据商业活动需求,创造出乡土新形式,表达出乡土新意境。

3.1.4以人为本原则

商业广场是空间密度最小、人的活动密度最大的地方。人作为使用广场的主体,其行为、习惯等都支配着人对景观环境空间的选择。因此,人的行为活动是进行广场设计的主要依据。设计师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空间领域感、舒适度、层次感、易达性等方面的塑造。构建沟通、交流、共享的人性空间,才能使商业广场的活力得以延续和再生,体现出当代商业广场的真正价值。

3.1.5生态协调原则

虽然商业广场的主要目的是为较多的人提供开放性的社交空间,但在如今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建筑之中,市民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因此,在商业广场的设计中也要做到与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通过“小中见大”、“壶中天地”的自然景观营建,取得与自然协调的生理、心理的平衡。在种植设计中,应结合广场的主题、功能及风格选用树种;采用乡土树种;利用乔木、灌木、花卉及地被的巧妙组合形成植物群落的高低层次变化,使人们的视觉不会过于单一。

3.2设计主题

在崇礼商贸中心广场的景观设计中,设计以崇礼县“国际滑雪基地”的发展定位为立足点,结合西湾新区“动感·释放、融合·聚集”的规划理念以及地方历史文化背景,提出“联动银色世界,礼待天下之宾”的广场设计概念。一方面“联动银色世界”将崇礼的城市形象提升为国际著名滑雪小镇,通过景观语言的表达,使崇礼与世界其他著名滑雪小镇联通,形成一个银色互联的世界,体现区域的国际性定位;一方面取崇礼“崇尚礼节”的城市来源,以“礼待天下之宾”体现商贸中心广场作为区域核心与城市中心,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相聚于崇礼之意,满足商业广场休闲、游憩、展览、宣传等多种功能需求,展示城市文化内涵,打造符合地方特色的主题商业景观,形成独特的区域标识,对新区建设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

2013年4月绿色科技第4期

王 莹,等:中小城镇商业中心广场景观设计浅析园林与景观

4总体布局

根据对整体西湾新区规划设计的分析研究,设计将场地分为主题雕塑区、景观植物环与树阵休息区三个区域,并通过中心景观轴的控制,将三个区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图2、图3)。

图2总平面图3景观分区4.1中心景观轴

自广场东南入口经主题雕塑,穿过平安大街至中央大道形成一条统领广场的中心景观轴线,串联广场内部各主要景观元素,衔接广场与周边各种商业建筑,形成视线高低起伏、形式丰富、内容统一的广场核心景观带。

4.2主题雕塑区

主题雕塑区位于商贸广场的中心区域,为主要的游赏区,以主题雕塑结合铺装广场形式为主,集中体现广场景观内涵,展现崇礼地域特色,烘托区域商业经济活力。在空间布局上以主题雕塑为区域核心,其间设置象征崇礼县的石球;用抽象的景观小品代表7个不同的世界著名滑雪小镇,其位置依据世界版图中与崇礼的空间位置关系在广场中心环绕主题雕塑进行一定比例的缩放与定位,同时结合铺装设计,将各个“小镇”与主题雕塑紧密联系,形成统一的整体景观,具有极强的区域标识性作用。

4.3景观植物环

广场东部以植物景观为主体,利用台阶、坡道、花池多种形式,巧妙地化解广场内外高差,并通过种植乔木、花带与绿篱强化区域形式感,形成对广场的环抱之势,为主题雕塑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有效地烘托了雕塑周边氛围,同时层层跌落的植物造景,丰富了广场空间的层次,形成向心聚合之势,与主题雕塑形成鲜明对比,更有助于突显雕塑的宏伟气势。此外,种植池的不对称形式也为对称的广场增添了动感与变化。

4.4树阵休憩区

树阵休憩区位于平安大街西侧,与主要商业建筑相邻,形式上与主广场相呼应,为在此娱乐、购物、游览的人提供舒适的林荫休息空间,突出崇礼夏日避暑的优势。

休憩区通过弧形铺装的设计,与主广场形成有机的整体,强化广场的向心力;沿弧形铺装设置滑雪板灯具小品,反映滑雪主题,增加广场趣味性与参与性。此外,通过铺装与树池形成的条形码状树阵广场象征着广场的商业目的,并形成圆形主广场与方形建筑之间良好的过渡地带。

5设计表达

以环境设施为主的艺术化表达,在营造一个有吸引力的、高质量的城镇商业活动广场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崇礼商贸中心广场的设计中,主要从主题雕塑、地面铺装和景观小品的设计三方面集中体现广场的设计定位,从细节处呼应广场主题,形成完整的设计表达。

5.1“雪山”主题雕塑

为体现商贸中心广场“联动银色世界·礼待天下之宾”的主题定位,突显广场在崇礼西湾新区的核心地理位置,特以自然中的雪山为设计原型,于广场中心位置设计七条不锈钢板似滑雪道自天空倾泻而下,形成优美的弧线,并连接以其为中心散落在广场中部的代表7个世界著名滑雪小镇的灯箱。雕塑整体好似一座拔地而起的“雪山”,屹立在广场中心。同时设计于雕塑围合出的中心空间内放置一颗印刻有崇礼地图的石球,表明崇礼与其他著名滑雪小镇的位置关系,与 “国际滑雪基地”的城市定位相契合(图4)。

图4主题雕塑夜间效果5.2铺装形式

广场中心铺装纹样以雪花为图案原型,契合广场“滑雪小镇”的主题。由中心向外发散的图形设计有效地将三个地块统一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中心,从而将整个景观轴线的中心点强调出来。

此外,为突显广场主题,铺装上更注重细节的处理。设计将表示“滑雪”意思的各国词语沿主雪花铺装纹路逐一刻写在地面上,展现崇礼国际性的一面,也让游客感受到崇礼的热情好客,增添广场的趣味性。

5.3景观小品设计

东侧主广场上,环绕主题雕塑设计有7个代表世界著名滑雪小镇的灯箱,以其与崇礼在空间上的位置关系进行布局。灯箱高600mm,采用花岗岩贴面,与主体雕塑相呼应,而每个灯箱的立面上,则根据其所代表的不同小镇,设计有独特的钢板镂空装饰画,使整个设计在统一中蕴含变化,增添了广场的游赏乐趣(图5)。

图5灯箱模型效果西侧广场临近商业活动场所,整体设计力求简洁、通畅。为呼应“滑雪”主题,在绿篱与带状铺装图案组成的“滑雪道”上,间隔分布着“滑雪板”与“雪橇”的小品组合,一方面丰富了西侧广场的立面空间,同时也丰富了游客的游赏体验(图6)。

图6“滑雪”主题景观小品模型效果整个广场鸟瞰如图7所示。

图7广场鸟瞰效果6结语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众多中小城镇均在大力投入商业新区的建设。商业中心广场在城镇商业新区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构成商业区及城市空间,形成城镇新时代标识的重要因素,是市民、游客接触和使用最频繁的空间形式之一。因此,在现代商业广场环境的景观设计中应以整体性、可识别性、地域性、人性化和生态协调为基本设计原则,力求在追求新颖、时代感的同时,对本土文化、地方特色进行整合创新,并恰当地运用在广场环境的景观设计之中,创建出一个安全、方便、美丽、舒适的商业活动中心。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第6篇:文化小镇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旅游小镇;规划设计;分析

旅游小镇是指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市镇,即自身拥有旅游资源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小城镇。旅游小镇规划是指紧密结合小镇旅游资源和城市规划基础理论的法定市镇规划。

1 构建理论模型框架

构建规划理论模型目的是为了将居民参与的内容和形式在旅游小镇规划操作过程中具体化,提高规划过程的正确性及决策的质量,实现旅游规划品质的实质性提高。参与型旅游小镇不同于一般的城市规划,其理论模型的建立需要参酌城市规划过程理论,在分析资源禀赋和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准确制定旅游市场定位、营销策略及旅游经营管理方案,以公众参与为核心,建立起从规划大纲设定到规划方案执行到规划回顾的层级回馈机制的框架。

1.1 以城市规划理论为基础

在建立旅游小镇规划理论之前,必须理解旅游小镇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区别。本文研究的旅游小镇规划与一般城市规划的区别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从地域上看,城市规划主要是城市及其周围展开规划,旅游小镇规划主要是围绕镇这一地域概念内的旅游资源展开,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就规划对象而言,城市规划的对象是整个城市,体现的是城市居民的利益和要求;旅游小镇规划不仅为小镇居民服务,同时也关注外来的旅游人口、相关配套设施以及外来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关系的协调;就规划目的而言,城市规划是为实现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乡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以及具体安排,而旅游小镇规划需要合理地配置旅游资源,以使旅游生产部门能够合理、有效、健康地发展;就规划内容而言,城市规划主要针对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规模、建设标准、用地布局、功能分区、交通体系、各专项规划等做出具体的规定,旅游小镇规划主要是明确旅游功能分区、旅游服务设施规划、旅游区招商、旅游行销和经营管理策略等。

1.2 以市场为主导

旅游小镇的主导产业是旅游业,旅游业的发展对小镇的发展具有显著意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地竞争激烈化,必然要求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研究,重视市场营销战略。米尔和莫里森(Mill&Morrison)指出,旅游规划主要是协调旅游吸引物、旅游者、交通和营销(包括市场营销和服务营销)这4个部分。寻找和吸引客源是营造市场的关键,而营造客源市场、塑造品牌是营造和开拓市场的关键。旅游小镇规划的目标在于营销地方,将旅游地视为企业,而外来旅游者、投资者、本地居民和输出市场都是“企业”产品的消费者,旅游发展规划的目标就是实现供需双方的动态均衡。为实现准确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的制定,前提是要对小镇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准确把握,可进行市场调研,结合小镇的资源禀赋、所处的环境特点,包括外部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以及竞争对手的相关行动,考察在市场中的地位,注重小镇的特色,即吸引力要素的挖掘,分析优势、独特的竞争力以及存在的威胁,然后细分市场,选定目标群体,进行市场定位、旅游产品的行销以及旅游投资策略的制定。

1.3 以居民的完全参与为核心

旅游小镇规划无论哪个阶段,都需要重视当地居民,在不同程度上实现居民参与。因为居民参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旅游小镇规划的品质:第一,公众参与有利于提高规划的可行性,当本地居民认同旅游业的发展,并准备好参与其中的时候,这一地区就会集聚起很大的发展动力,居民能够协助发现潜在的问题,了解并支持规划的执行;第二,有利于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体验,促进小镇当地文化的维护和发展,居民参加有目的的教育和培训,使得自身素质提高,并能充分挖掘旅游小镇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观赏品位,在使旅游者获得高质量体验的同时使得旅游资源及文化所依赖的环境得到维护;第三,有效维护当地居民的主体权,以前的传统规划仅仅重视政府、投资商、专家学者的意见,很少考虑居民的切身利益,公众参与可以维护居民利益’,并有可能获得本地投资,这样开发项目的生命力就会更长久。如果旅游开发能够与当地的氛围和居民的需求保持一致,尊重他们的居住地和生活质量,则有利于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4 建立层级回馈机制

参与型旅游小镇规划具有3个基本的规划阶段:规划大纲的设定、规划执行及规划回顾。这3个阶段之间必须建立起一种层级回馈的内部机制,大纲设定指导规划执行,在规划执行过程中不断对已执行的部分进行回顾,并针对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规划大纲,形成良性的循环机制。具体可在目的一分析一远见一综合预测一评估5个层级实现。

目的:提升吸引力,确定改善经济状况的有关战略,改善营销策略,建立合理规划方案,提高小镇旅游品质,为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空间支持。

分析:了解小镇现状、现有资源要素和正在采取的营销策略,对现存的有关规划与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影响地区开发的潜在市场供求,并分析对小镇未来发展规划所造成的影响和存在的问题。

远见:提出有关建议,对小镇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方案,对应予保留的资源禀赋和营销因素予以延续,并创造一个理想中的可持续性小镇旅游发展所具备的条件因素。

综合预测:对于提出的解决方案做出评估,吸纳各方建议并结合共同利益,对小镇各方面进行综合衡量,对各选定的旅游区的设施与服务开发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检测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评估:一个好的规划将包括规划成果的评估。这评估需要检验参与发生的背景,每个参与过程的品质,每一次参与的结果和结合的方法所产生的效果。不断评估方案和产品的执行,并准备出更优方案,达到目标。参与评估项目是使之生存的关键环节,在世界旅游快速增长的压力下,通过公民参与推进可持续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了规划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2 建设体系

2.1 加强旅游区域的规划建设

外迁核心旅游区的居民,完善原有乡镇市政基础设施,特别是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培育、发展、壮大莫合尔旅游小镇,规划建设住宿、餐饮、娱乐、医疗卫生、旅游服务等产业,既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就业、致富问题,又避免了核心旅游区城镇化、人工化和不恰当的商业化。

2.2 完善生态农业的建设

生态农业是兼具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农业。既从事产业经营又保护生态环境,既创造经济效益又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目标,应在莫合尔镇广大农业种植区中推广。

2.3 推进生态工业建设

不同生态工业链上的消费者企业之间利用主、副产品和原料之间的横向耦合、协同共生关系,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生态网络。生态工业园区一般由“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三大部分构成。三者利用上下环节企业主副产品和原料的衔接关系构成一条条生态工业链,某条生态工业链上某个企业所生产的废弃物经过必要的处理回用于原来的生产过程构成生态工业链的纵向闭合。要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生态工业的建设项目,落户于莫合尔乡,创造就业机会,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3 结束语

旅游小镇建设是小城镇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壮大会有力地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城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坚持可持续产业化方式,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工业、农业,开发绿色旅游产品,走一条以旅兴镇的环境友好型旅游小镇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第7篇:文化小镇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特色;资源型;汤河新城;温泉;城镇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导言

在快速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小城镇在城镇化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对于北方地区,一般而言,小城镇发展重点要解决发展动力问题、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协调的问题。

弓长岭汤河新城是在原汤河镇基础上进行的新城镇建设,由于具有温泉等特色资源因而其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项目概况

1.规划背景

位于辽宁中部城市群的环抱之中的弓长岭,周边100公里半径内分布着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等大中型城市。在“沈阳经济区”区域一体化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弓长岭区易接受多方面的辐射,具有服务于上述大中城市的区位优势。

汤河新城是弓长岭区发展旅游产业的核心区,发展汤河新城,是弓长岭区自身优势在市场调节机制下的自然选择,代表着该区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是城市未来建设的重心。研究对汤河镇优美自然环境和独特冷热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解决现状无序开发状况,制定未来产业发展空间,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建设也是本次规划的主旨。

2.规划范围 :规划区包括汤河镇镇区及周边地区,西至汤河水库大坝,北至人民广场之间的区域,周边由自然山体间隔,规划面积12.48平方公里。根据环境容量法预测规划区的人口规模约为5.0万人。

目标与原则

1.规划目标:同济大学吴志强教授作为项目主创,提出“雪原泉谷”设计概念。以其先进的规划理念和丰富的经验对汤和新城的资源分析、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以及各个地块的建设进行控制和引导。为汤河新城打造中国第一温泉小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整体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新城镇”。

功能目标:建成国内顶级温泉休闲度假小镇、中国优质矿泉水基地、会议会展中心城市、高品位的文化生态城镇、秀丽优雅的山水宜居城区;辽阳市未来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地之一。确定城市性质为沈阳经济区内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要功能的全国著名的生态宜居新城。

2.规划原则

区域统筹与协调:充分考虑上级规划及相关规划和规划范围周边区域的功能关系,形成层次鲜明的弹性结构。

优化土地使用:保持适当的土地开发强度,在城市土地使用中提倡功能多样性和服务综合性可能的功能混合使用。

提升生态景观环境,提高旅游度假城镇建设的公众感知,强化景观元素的引导性控制。

滚动开发、弹性发展: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各阶段相互独立完整又互相联系,保持城市生长和应对机遇与挑战的必要弹性。

规划结构与功能布局

1.总体结构

汤河新城核心区位于弓长岭现状城西区南部,呈东西走向同时向南北两侧山脚延伸,规划将其形成“一心、一轴、一廊、六谷、多片区”的总体空间结构体系。

一心:汤河新城的中心区,是指冷泉和热泉资源所在的旅游度假区,也是弓长岭的综合服务区,包括星级酒店、宾馆、商业、服务业等综合服务体系。

一轴:魅力中轴。旅游度假区主要的公共功能集中布局在轴线附近, 即由双泉汇聚区、双泉酒店、会展中心及中心公园所连成的轴线。

一廊:汤河河道湿地走廊。呈弓形弯曲的汤河不仅串联起各个功能区,也是整个区内的生态和景观廊道,凸现汤河廊道在未来城市意向中的重要作用,形成滨水生态的城市意向。

六谷:6个特色主题度假谷。利用独特的封闭式谷地空间,建造以体验世界各地温泉文化、享受山地丘陵自然人文风情为主题的高品质泉谷度假区。

多片区:由城市综合区、生态居住区、游乐休闲区、旅游度假区、城镇综合区五大核心功能区在汤河走廊沿线相互串联。

2.功能布局

核心功能片区

城市综合区:位于现状弓长岭城区南部。滨水建设居住社区。共同建设复合功能新城区,接纳产业空间与居住生活。

生态居住区:位于现状孙家寨村东南部。为坐拥山水佳景的典范生态居住区

游乐休闲区:位于现状穆家峪北部。,规划为旅游旺季入驻的大型户外嘉年华游乐设施,聚拢人气,散发活力。

旅游度假区:位于现状汤河镇镇区中心,是汤河新城发展的核心区与重中之重。

城镇综合区:位于规划范围最西端,规划围绕汤河镇政府行政中心区建设农民新村和相应的居住社区。

亚类功能片区:民风汤宿区、冷泉文化休闲区、企业会所区(最佳实践区)、中轴景观区、商业服务区、中心公园景观区、星级酒店区、欢乐嘉年华、汤河河道绿地走廊和六个特色主题度假谷(和风温泉谷、欧洲风情谷、民族风情谷、阿尔卑斯滑雪谷、北美风情谷、北欧风情谷)。

实施情况

汤河新城开发建设进展顺利,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和绿化工程逐渐完善。已建成的假日温泉酒店,王宫温泉水城和大汤河风光带,极大提升汤河新城的整体形象,吸引了大量游客。正在建设的佳兆业综合体项目、会展中心、湿地公园、广场绿地等大项目构成了汤河新城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整体格局。道路市政、绿化、水系和大型公建初具规模,具有特色的温泉小镇风貌显现端倪,良好的发展势头引人瞻目,有力推动了汤河新城更好更快的发展。汤河新城2011年被命名为辽宁省第一家省级温泉旅游度假区。

第8篇:文化小镇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风情小镇 建设 分析

0 引言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作为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将在2020年将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使之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同年,海南省依据《意见》的指导编制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从此,海南省开启了全面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征程。在《纲要》中明确了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小镇(下称“风情小镇”)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建成后的风情小镇将是海南旅游业发展,特别是乡镇(村)旅游发展的新突破。几年来,海南风情小镇的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海南旅游将更具海南特色。

1 海南风情小镇建设现状及模式分析

1.1 全省布局,规划先行。在《纲要》中,海南建设风情小镇确定了在依托县城和建制镇的基础上重点建设的22个风情小镇,基本上保证全省每个市县都有1至2个小镇入选建设名单。但是,长期以来,海南的城镇发展水平低、基础薄弱,因此,海南在建设风情小镇之初就非常重视小镇的发展规划,陆续编制了风情小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建设标准。在总体规划中,海南省按照“一海”、“二极”、“三廊”、“三区”的总体布局,将重点规划建设生态人居型、历史文化型、民族民俗型、特色产业型、旅游接待型、主题创意型、复合型等七类特色旅游小镇(村)。海南省风情小镇的建设已经在全省范围内布局,做好了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

1.2 企业积极参与。《纲要》中提出,海南省的风情小镇建设要按照“规划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原则推进。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许多企业积极参与到海南风情小镇建设中,一方面,企业主动参与海南风情小镇建设的讨论。2010年9月,一些企业主动组办了“国际旅游岛下的海南风情小镇建设高峰论坛”,并邀请政府、学界、企业等方面的代表参加了讨论,对如何建设风情小镇,建设什么的风情小镇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另一方面,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已经参与了海南风情小镇的建设。如,白沙的邦溪通过招商引进了一批企业努力打造了一批精品旅游项目,开发新温泉小镇项目,建设高档酒店及配套项目。目前,在企业的参与下琼海市博鳌镇、文昌市文教镇、白沙县邦溪镇、昌江县霸王岭、保亭县什进村、东方市报白村等6个村镇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成功的经验将会在全省内推广,争取海南风情小镇建设取得全面的成效。

1.3 已有一定的客源基础。近些年来,海南旅游业发展的迅速,旅游市场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从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统计的数据来看,2011年海南全年接待游客量将突破3000万人次,同比增长可达15%;旅游收入将突破300亿元,同比增长将达20%;另外,从发展的速度来看,海南旅游业用了12年从建省初期游客年接待量不足100万人次到2000年突破1000万人次;用了8年从2000年突破1000万人次到2008年突破2000万人次;海南只用了3年则从2008年突破2000万人次到2011年突破3000万人次。以博鳌为例,2011年博鳌平均每天接待中外游客约6000人次,年接待中外游客达到200万人次以上。随着海南旅游市场的扩大,会使得大量的客人涌入海南。海南风情小镇的建设将为游客提供了新的吸引点,风情小镇会使得游客在海南迅速散开,并成为海南旅游业的重要接待力量。

1.4 采用务实的建设模式。海南风情小镇建设的原则是“规划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在风情小镇建设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模式是“政府+企业”型或“政府+企业+社区”型。这样的建设模式是符合海南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长期以来,海南小城镇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实力普遍较低,一些小城镇的建筑形式单调呆板,品位不高,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镇在经济发展中遭受开发性破坏,部分小城镇依然建筑破旧、设施落后、“脏乱差”。海南风情小镇的建设需要重新规划、多方筹集资金,才能保证海南风情小镇建设的成效。

2 海南风情小镇特性分析

2.1 社区属性。社区属性是海南风情小镇的第一特性。风情小镇的建设是海南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海南城镇化发展的需要。首先,从选址来看,风情小镇的选址就是满足建设标准的社区,如建制镇、农场(农垦社区)、集镇,以及具有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人口集聚的岛屿等;其次,从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来看,风情小镇的需要建设满足现代城镇居生活所需的各种设施和良好的居住环境,具有现代城镇的特征和规模;第三,从居民安置角度来看,风情小镇的建设要能够实现当地居民的就地就业。由于风情小镇的社区属性,因此在海南风情小镇标准的编制是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主导的。另外,风情小镇是能满足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需要的,传统城镇将通过风情小镇的建设来改变过去较落后的面貌。

2.2 具有区域特色。区域特色是海南风情小镇差异化的体现,也是风情小镇的竞争实力。海南风情小镇既要体现海南的热带海岛特色,又要挖掘和塑造小镇的风情。海南风情小镇的区域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经济特色。经济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当地居民和政府已经或正在根据区域优势发展当地的经济,并在建设风情小镇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产业特色(品牌),如福山咖啡、博鳌的国际化等。②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当地传统民俗、饮食、娱乐方式等方面。海南风情小镇居民的生活方式是非常有特色的,其中不乏有被列入国家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如陵水酸粉、黎族的竹竿舞、打柴舞、面具舞、竹木器乐、苗族的盘皇舞、临高的人偶戏、渔歌、儋州的调声、海南八音等。③民居特色。民居特色是海南风情小镇特色最稳定、视觉感最强的表现形式。海南的传统民居主要有黎族传统民居船形屋、海南汉族地区民居普遍用的四合院院落住宅和骑楼建筑。随着社会的发展,海南小镇的民居越来越趋同,渐渐失去区域特色。海南风情小镇的建设正是将传统民居特色继承和发展。海南三亚海棠湾地区风情小镇的民居就是在结合了三亚崖城一带的古建筑,提出延续简约的风格,又考虑到海南多台风的因素,依照现代人的居住习惯,在使生活更加便利的方面的基础上设计的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形式,更多凸显了区域特色。除此之外,海南风情小镇在生态环境、传统文化、传统节庆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

2.3 具有旅游吸引力和游客接待能力。海南建设风情小镇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将风情小镇建设成对内外游客都具有吸引力的旅游风情小镇。风情小镇在设计和建设时就着重考虑了旅游功能的显现,在旅游吸引物方面要求风情小镇的景观资源丰富、多样、有特色,景区景点按标准规划设计和旅游资源要有市场吸引力;在旅游服务方面,要求风情小镇在食、宿、游、购等方面要有特色且符合旅游业发展的要求。

3 关于建设海南风情小镇几点建议

近几年来,海南风情小镇的建设是有成效的。为了海南风情小镇更具魅力,海南风情小镇建设还应注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

3.1 加大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注重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土文化是海南风情小镇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在一定区域的传统文化是由生活在这区域的居民经过长期累积形成,也只有当地的居民最了解本地区的文化。在海南风情小镇建设过程要加大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深入研究本土文化,优先将本土文化融入风情小镇的建设全过程,使得本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

3.2 企业开发要有前瞻性,避免出现开发过度或简单模仿。海南风情小镇建设是由企业参与建设的,这就要求相关企业要权衡经济利益目标和社会效益。企业要正确理解海南风情小镇的内涵,避免海南风情小镇变成房地产小镇,或国内(国际)其他地方特色的复制。

3.3 探索融入式开发模式。在海南风情小镇开发过程中要使政府、开发商、居家等利益主体间相互融合发展,做到地域关系上不隔离、资源权益明确、经营项目共参与,使当地居民在海南风情小镇建设中能就业、能致富、能发展。

4 结语

海南风情小镇的建设是海南省在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发展措施,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风情小镇的建设能发挥海南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优势,促进农村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它的作用是综合的,既是海南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又顺应了乡村旅游潮流。

参考文献:

[1]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N].海南日报,2010-06-21.

[2]光明.2011年旅游接待突破3000万人次[N].海南日报,2012-

1-6.

[3]武增田.三亚海棠湾风情小镇再现明清风格[N].海口晚报, 2010-09-02.

第9篇:文化小镇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旅游发展背景;历史;小镇;特色构建;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旅游背景下的历史小镇的发展和当地历史的规划,将会为历史小镇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历史小镇的发展会给带动当地的经济迅速的发展,而且,历史小镇优美的环境,不仅能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心情,而且还能让人延年益寿。而飞速发展的小镇,为人类带来财富的同时,也为人类的生存带来一定的影响。匾乏的资源、恶化的环境、逐渐升温的大气层等等,都发出加快小镇绿化建设的信号。因此,小镇的发展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此出现的问题也逐渐进人人们的视野。

一、旅游发展背景下历史小城镇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对小城镇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城镇规划不到位

在政策、资金和项目资源的使用上,中央政府更习惯于向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倾斜,省级政府向省会和地级以上城市倾斜。对于县城和小城镇的政策设计,一直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经常处在摇摆不定的状态中。一些金融部门对小城镇建设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也有认识不足、关注不够等问题。镇一级规划水平不高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目标定位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省、市、县、镇各级规划不衔接。有的规划已经到期或即将到期,有的规划可操作性不足,缺少有效实施手段。有的部门不顾乡镇客观条件和客观经济规律,硬性规定增长项目、指标、比例,不仅影响了乡镇因地制宜、扬优成势,而且因片面追求产值、项目,迫使一些地方不惜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举债建设、重复建设;有的乡镇没有着眼宏观谋划,制定适合本乡镇的发展总体规划,而是急于求成、饥不择食、盲目跟风、朝令夕改。

(二)小城镇建设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小,不能很好地发挥经济支撑和有效促进就业乡镇经济总收入总量小、规模小,对提升地方经济总量根本产生不了决定性或重大的影响。在不多的财政收入大户乡镇,有的还是依靠临城镇周边的土地出让收入充实财政,有的是依靠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等拉动税收,这样的收入结构很难保证持续增长势头。在不同地区的乡镇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较多的经济实力弱、增长幅度慢的乡镇,相对抵消了发展快、收入高、总量大的乡镇的经济贡献率。从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看,培育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很难在一个地方大范围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调整。财源增收后劲堪忧。落户乡镇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少之又少,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在乡镇没有一家。免征农业税后,大多数依赖农业、收入结构单一、工商业基础薄弱的乡镇,开始陷入增长乏力、财源不足、收支平衡难度加大的窘境。总之,小城镇建设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小,不能很好地发挥经济支撑,产业带动的作用,没有有效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力。

(三)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信贷水平不高,制约经济发展

在建设小镇的时候,由于资金不充足,就会制约了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影响资金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小镇的经济落后,因此投入小城镇建设的资金较少。2.小镇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滞后,地方财政入不敷出,靠上级补助,无资金投入小城镇建设。因此,目前有些小城镇存在着发展速度缓慢的情况,而且经济效益较差,银行信贷部门也不会对小镇提供贷款。因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存在选择承贷单位难、担保难、还款来源受限制等不利因素。

二、旅游发展背景下历史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控制

(一)对小城镇特色保护的实质是地域传统文化的保护

对于对小城镇而言,其特色的保护既要从显性的物质方面入手,又要从隐性的非物质方面入手,也就是说对于特色的内涵、外在表现都应同样重视。我国的小城镇无论是在原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还是后来新兴的,都是具有一定的地域传统文化背景,这种地域传统文化是其特色的内涵,是对小城镇之间差异性的深层次的东西,属于隐性的、非物质形态特征。这种非物质形态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又决定着物质形态特征。正如人们一说起江南水乡城镇的地域文化,就联想起“小桥、流水、人家”一样,因此,对小城镇特色保护的实质就是地域文化的保护。

(二)小城镇特色人工要素的侧重创新

城镇特色是由其内涵决定的,城镇特色的内涵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特征、地域文化特征和自然环境特征三个方面。从客观上讲,地域文化特征的发展都是由当地生产力发展情况所决定的,属于社会意识范畴。这就说明城镇特色的创新是不可能创造“新”的城镇特色内涵,决定其特色内涵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色的创新就是遵循特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丰富特色的表现力,以适应城镇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城镇特色的创新主要是对特色的外在表现而言的。

(三)加强小镇的园林绿化

园林绿化可以给城镇带来生气,净化环境,强化特色。小城镇的绿化因其同乡村的特有关系,一般容易同乡村自然林地相结合,以改善生态环境。要使园林绿化为城镇增色,一是要重视街道绿化和居住区绿化,二是要与河湖水面、山林绿地紧密结合,形成城乡绿地系统,三是要选用地方特色植被,绿化种植多样化、个性化。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认为旅游小城镇是旅游发展的一种形式。在中国如今有不少的旅游小城镇典范,如成都芙蓉小镇,华侨城等等这些都是比较有名的,它们的成功在于有明确主题的发展规划方向。

(三)专业化的设计、规范化的管理

针对只追求设计不考虑管理的现象,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改善,1.历史小镇的建设应该根据当地的发生过的历史,找出参与历史的相关人员,听取他们的建议,做到吸取其意见进行设计,同时,建设者们在进行规划前,应做好相应的挑选准备,避免小镇的设计出现问题,尽量做结合历史进行设计。

(四)全民参与共文明和谐的历史小镇

人类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应履行一定的义务,因此在建设旅游背景下的历史小镇的时候就应该做到全民参与,人人负责,这样就能建设处文明、有内涵的历史小镇。因为,历史的建设不仅可以满足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需求,更重要的是对提高全民文明素质有巨大作用。全民文明素质是能否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因素,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尺。因此,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关乎全民利益的事业,我们必须唤起全民的主体意识和自觉行为,依靠全民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从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入手,建设处文明、和谐的历史小镇,从而就可以实现小康社会,因为这是实现小康社会的根本之道和百年大计。

结束语

旅游发展的历史小镇的建设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难免存在缺陷,有效的应对措施是重中之重,与此同时,应做到全民参与,防患于未然,让构建和谐的历史小镇,成就美丽中国,成为真正的全民活动。

参考文献

[1]董晓璇.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旅游小城镇特色构建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

[2]陈志禄.南雄市景观特色现状分析与构建[D].华中农业大学,2012.

[3]林立勇.市场经济条件下历史小城镇的保护研究--以巴蜀山地历史小城镇为例[D].重庆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