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浅谈创新意识培养范文

浅谈创新意识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浅谈创新意识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浅谈创新意识培养

第1篇:浅谈创新意识培养范文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

摘要:如何将已有知识经验的传递与学生自身的独立探究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被列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世界教育现代化的一种潮流。作为中职语文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加强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效果,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学习热情、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放在培养学生的首位,要“情感领先、能力跟进、知识殿后”,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适应市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意识

第2篇:浅谈创新意识培养范文

一、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气氛

1、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开展数学游戏或竞赛,让学生走出课堂,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学习,低年级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编插童话故事等来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得真不错”,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XX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

二、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1、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长方形的面积”教学时,先安排了一个抢答,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竞赛。

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l平方厘米,那么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回答前三个小题,学生争先恐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到第4小题时,大部分同学闭而不答,只有少数同学说是1平方厘米。此时教室里很安静,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师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出击,说道:“你们想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想!”老师继续说:“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发现这个规律。”在老师创设的这种情境下,孩子们进入了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

2、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浓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策略

l、鼓励质疑问难、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问题已经超出了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起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

2、善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目的。

结合平时的作业,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自己发现问题、挖掘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

我在教学一节三年级“万以内数的加法”课,感触颇深。我在上课时,首先出示了一幅同学们去春游的图画,画面上每班学生的代表举着各班人数的牌子,还有大轿车和一个思考问题的小朋友:每辆车最多能坐80人,哪两个班的学生在一辆车里比较合适?

第3篇:浅谈创新意识培养范文

【关键词】 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问题的提出,给整个教育改革的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挑战。把创新问题摆在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是时展的要求,是我国多年来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如何创新,则是摆在基础教育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必须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以一种新的建树,去开创教育的未来,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为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共识,并做出努力。

一、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思想

现代科学表明,创造性人皆有之,只不过是有人得以发挥,有的人仍处于开发的阶段而已。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主要是指创造性的学习,即在学习活动中独立思考,产生新设想、新方法、新成果的学习。教师要改变那种把教学仅仅当作传授书本知识的狭隘眼界,真正把教学当作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改变过于僵化的教育教学制度,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潜能开发的、灵活而富有弹性的制度。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就要求在思想观念模式上实行深刻的变革。只有在教师中形成共识,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施才得以概念本保证。

二、实现教学民主,创设宽松、平等、开放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新提供前提保证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习过程为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与共同活动。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老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要与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教学中要做到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比如“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想的吗?”“你发现了什么?”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去发现。

2、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老师首先应给予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老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

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就要树立新的教材观,要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和尊重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内容要向学生的现实和生活实际开放,能反映学生的不同需求,而不应是教材的机械重复。

1、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调整、删减或重组教材内容。如在上“元、角、分的认识”这节课时,考虑到生活中已很少用到分币,教学时可以先创设问题情境:“l元钱可以买什么?”让学生“认识元”,知道1元=10角,再“认识角”,最后“认识分”。练习时可适当删去教材中分币的习题,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价格(如一支圆珠笔1元4角等),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上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兑换人民币游戏,模拟商场购物等开放性活动,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钱币,了解进率关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2、充实教学内容。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先让学生自由发言,尝试用数字去刻画他们所熟悉的事物和日常生活的现象。如:奶奶今年84岁,班上有56名同学等等。有位学生还能说出,教室墙上有一幅瓷砖拼成的画,横着铺了13块,竖着铺了7块,一共是91块瓷砖。通过这些素材,使学生充分感受至到数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实践意识。

第4篇:浅谈创新意识培养范文

【关键词】氛围;创新意识;重视主体;尊重个性;敢想;敢说;敢提问;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发表创造性见解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197-01

在信息技术全球化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延伸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应贯穿于信息技术课的每一个环节,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而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小抓起。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 创设良好氛围 让学生敢创新

陶行知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首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发扬民主教学,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氛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信息技术课上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让文字变得更漂亮”这一课中,教师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看《西游记》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变化(此时用大屏幕放映孙悟空翻转、变大变小及倾斜的画面)。其实在我们word文字处理系统中,同样能让我们的文字进行变化,你们想不想学习?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想!”此时教师启发道:“那么,你能告诉大家你想学习文字的哪些变化吗?”接着,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说出了自己的愿望,并谈了自己平时遇到问题时采取的解决办法。最后教师话锋一转说:“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比一比,看谁最先实现自己的愿望!”

让学生自己选择要研究的内容,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更主要的是创设了一种开放的活动领域和一定问题情境及良好的心理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敢想、敢说、敢提问、无拘无束的进行想象和创造。

2 树立创新意识 着眼能力培养

课堂作为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和学生的素质潜能,着眼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让文字变得更漂亮”这一课中,课前教师准备了多样化的学习资料,如:自学小资料、电子文档等。当课上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寻找“让文字变得更漂亮”的秘诀时,同学们立即行动起来。他们有的跑到前面来取“自学小资料”,并按照资料中的步骤一步步试这操作;有的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打开相应的电子文档,边学习边和同学讨论;有的甚至跑到听课老师那儿去请教……当一位同学问:“老师,我为什么不能同时选择两行文字?”此时,我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将这一问题拿到全体同学面前:“谁愿意帮助这位同学解决他的困难?”立即有人举手帮助他。

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形式下,师生的距离拉近了,信息交流的渠道畅通了,学生可以自己确定研究方式,并可以离开座位去查阅资料,自愿去展示交流,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和发表创造性见解的能力。

3 重视主体作用 启发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要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教就应转移到学生的学上面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只有学生主动的学习了,才能使教学落到实处,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发展。

“让文字变得更漂亮”这一课,其练习题设计了两个:(1)用学过的知识,接受老师的考验。(2)自己出题,考考自己的同学,看你能不能难住他?由于题目是学生自己设计的,因此,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不仅很快的完成了老师的问题,而且通过自己设计题目考查同学的形式,使自己有了小老师的感觉,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4 尊重个性发展 培养创新思维

创造力的培养往往建立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因此,在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勇敢冒险精神给予关注、肯定和保护。尊重个性的开放型课堂,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第5篇:浅谈创新意识培养范文

关键词:启发;创新思维;激励

【中图分类号】G633.3

在大力提倡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视为已任,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面对一直受传统教育的学生时,更应该循序渐进,讲求较为科学合理的方法。有序地培育,才是可行之道,那么,应该如何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呢?

方式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仍然是当前教学的主要方式,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甚至是唯一方式,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必须在课堂教学中下足功夫,要将课文中能科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充分利用,将教学过程安排得合理,各个环节的处理要有利学生思维的发展。

1.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在研究和探索中达到一种乐而不厌、如痴如醉的地步。而创造性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当学习者对学习的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时,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上新课时,应精心设计导语,激趣置疑,让学生带着浓厚兴趣进入问题情境,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唯其如此,学生才能有所思有所得,才能对课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评判,让我们来看一位教师是如何用语言渲染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的。她在教学《包身工》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精神内涵,她设计了这样的课堂语言:“在本世纪初的中国,有这么一群女孩子,她们的年龄与你们想仿,但是是什么样的社会让她们吃的不如猪狗,却出的是牛马力?是什么样的社会让她们没有欢笑,没有自由,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榨?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非人类的社会啊?”一个反问接着一个反问,层层递进,不仅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作者的激愤之情,更重要的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启发学生从更深层次领悟文章的主旨,极大调动了他们参与学习及不断进行创新思维的热情和兴趣。

2.发挥课堂提问的特殊功效。

课堂提问是常见的教学方式,如果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个角度分析,语文教学中的提问应定位在培养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思维水平上,教师的提问应成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催化剂”,使学生在逐渐领悟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有位教师在上《动物游戏之谜》的过程中,在学生了解了科学家因动物为什么会游戏而提出的四种假设后,趁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观察,能否自立门户提出自己的假说。学生先是陷入了沉思,继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学生认为动物之所以会游戏是因为它们的本能所以提出了“本能说”,还有学生认为动物是为了消磨闲暇的时光,所以提出了“无聊说”。一个问题便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不是把预先准备好的答案传授给学生,而是做学生脑力活动的引导者,带动学生积极参加探求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独到见解。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力求打破常规,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多元化,对疑难问题能提出较多的思路和见解。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如《曹刿论战》一文的主题是表现平民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指挥若定,这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对统治者鲁庄公暗含讥讽贬斥。然而有的学生提出鲁庄公作为一国最高统治者却能礼贤下士,虚心纳谏,勇于让出指挥权,这才是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鲁庄公也算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了。这样的见解老师应肯定并因势利导、开展讨论,老师既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又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见解,不强求统一,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培养,创新能力要发展,要提高,教师还应该在教学模式上突破传统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式。

方式二: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作文本身就是一次创造性劳动,教师应通过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文应成为学生创新思维的成果。

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该在以下方面注意,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1.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学习写作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吸纳,写作是倾吐。没有足够的阅读,写作的提高、创新就是一句空话。特别是中学生写作,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这种来自阅读的间接生活经验就显得尤其重要。阅读的标准是什么?一定是优秀作品,最好是经典作品。只有接触到最优秀的作品,才能感悟到写作的甘苦得失。教师可力荐一些对健全一个人的心灵有重要作用的经典名著,通过介绍故事,朗读精彩片段,引发赏析材料,播放相关影视片等方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和创作欲望。

2.少讲共性规范,多讲个性创造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

作文教学模式化问题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一些有识之士担心长此下去,会窒息学生的思维与想象,使学生丧失写作兴趣,从而扼杀他们的灵性。近几年对高考作文的模仿,导致学生写作生搬硬套、千人一面,没有鲜活气息。在这些作文中,已看不到学生的真实的想法,只有口是心非的虚伪,连学生自己看着都厌烦了。”解决这一现象的办法只有彻底打破古板的作文教学模式,重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根本上讲,作文是人的心灵的再现,只要让学生率性去写,让他们充分展示个性,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有效地被激发出来,模式化的写作才能被富有生命活力的写作替代。

3.鼓励质疑,求异思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动力

苏轼有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受定向思维限制,思路不开阔是学生写不好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注重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一是思维独立性的培养,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习惯。二是思维深刻性的培养,要培养学生作文审题、立意、选材中透过表面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三是思维广阔性的培养,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既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事物的重要细节。四是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辩证思维的良好习惯,形成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6篇:浅谈创新意识培养范文

关键词:班任工作 创新意识 能力 培养 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终极性目标。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重要空间。所以,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班主任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体会是只要确立三种意识、树立三个观念、坚持三种做法,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三种意识的内涵与作用

(一)位置意识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仅要把自己看成是管理者,还应把自己看成是被管理者。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发挥主要作用,指导学生的学习和集体工作,善于听取学生的呼声,体会学生的需要,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而积极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如《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如果站在班主任的角度会感到小燕子任性、不成熟;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会感到小燕子天真无邪、勇于叛逆,而这种性格深受学生喜爱。创新意识正是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中萌发的。班主任找准在班级中的位置,可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二)参与意识

在找准位置的基础上,班主任还应确立参与意识,即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只有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活动,班主任才能真正体验班级活动的成功与不足,才能全面感觉学生的兴奋点、闪光点和德育工作的盲点;而只有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闪光点才能在各项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营造勇于创新的氛围,才能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同时,班主任在参与过程中可科学驾驭各项活动,完善学生各种欠成熟的思路或作法,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智力支持。

(三)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是创新意识的先决条件。班主任只有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才能永不满足、锐意进取、推陈出新。班主任应有意识地运用竞争机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竞争,进而学会创新。例如我班每周有一个下午,是竞赛时间。学生喜欢竞赛。即使是任何奖品都没有的竞赛,比起来也热火朝天。儿童、少年、青年都有一种争强好胜的向上心理,这是一种心理优势,也正是教师可以调动发挥的有利因素。

二、三个观念的内涵与作用

(一)现代教育的观念

班主任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激发学生进取欲望,为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如对男女生交往过度的种种危害,并把这一现象视为“早恋”。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处理此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即鼓励男女生交往,强调相互交往的好处,并在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中为其创造交往的条件,但应巧妙地限制其单独交往,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相互交往会使对异性神秘感逐渐消失而代之以真挚的友谊,会有效地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

(二)注重未来发展的观念

班主任应站在时代高度及时向学生传递各种先进信息,使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充满时代气息,都能体现跨世纪学生的风貌。如果每次活动内容都大致相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失去参与的热情。如果我们能合理把握各类活动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衔接点、切入点,给传统的德育活动赋予强烈的时代气息,便会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传统活动中有所创新,有所收效。

(三)坚持不懈的观念

班主任必须树立坚持不懈的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成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来抓。一要营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氛围,为创新意识的萌发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二要使每项班级活动充满生机,充满新意,使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创新的喜悦,感觉创新的魅力;三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各项活动,使各项活动既有区别又有一定内在联系,为学生的不断创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三种做法的内涵与作用

(一)班级的活动要以“实话实说”为基点

传统教育模式的僵化,使多数学生在参与班级活动时习惯用一种固定模式作为评价事物的尺度,习惯说套话、空话和假话,这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害的。只有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坚持实话实说,他们才会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忆,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才能有所创造。每次搞完活动后,都应让学生针对这次活动实话实说,谈自己的看法、认识、感受、建议,这样不仅使班主任了解了学生的真情实感,也为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创意提供了机会。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性一环。

(二)班级活动要以体现时代特征为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体现时代特征。如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以往我们通常组织学生到敬老院、街道等场所进行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培养劳动观念。对这些调查了解,许多学生是在不情愿的状态下完成的,因而,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如果我们把义务劳动改为有偿劳动,并由学生自己组织和安排,如利用课余或假日组织学生卖报纸、上门推销等有偿劳动,既可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也体验了生活,受到了锻炼,感受了市场经济对人的观念的挑战。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劳动报酬的再分析,引导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孝敬父母,关心他人。

(三)班级的活动要以务实求新为目标

第7篇:浅谈创新意识培养范文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反之,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做学生的朋友,从而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实验操作,师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数学学习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意识是一种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愿和态度。创造意识来自于问题的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引导他产生创造的冲动。波利亚指出“学习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问题解决的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

引导学生自己去做,就必然出现学生经常不用教师讲的或课本上现成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的现象。而且正确和错误都有可能出现,正确时,说明学生能够理解基本的原理;出错时,也未必不是一种好的现象,这正说明学生不满足于依葫芦画瓢,也说明学生具有创新精神。而我们教师,往往只注意了前者,忽略后者。如在计算教学课中,我们如果出示这样一道题:7.5×28+17×2.5。在研究计算方法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应该先做乘法再做加法。但是可能会有学生提出能不能用(7.5+2.5)×(28+17)进行计算?很显然这个学生错误的使用了提取公因数的方法进行计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教师告诉学生“你仔细想一想法则”,随着我们教师委婉地的否定,这时候在羞涩中学生刚刚萌发的创新意识就会被扼杀掉了。如果我们教师不急于否定学生,首先表扬学生这种大胆的设想具有创意性,再提出是否存在问题?有无解决的方法?随着问题的提出,则会激发学生的研究意识,从而通过研究会出现多种较新颖独特的计算方法:

(1)原式=7.5×17+17×2.5+7.5×11=(7.5+2.5)×17+7.5×11

(2)原式=(7.5+2.5)×28-2.5×11

……

这样不仅能鼓励学生最初萌发的创新意识,而且能极大的调动学生们创新的欲望。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结果。因此,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应鼓励、启发和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设想,因为这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世界的心理触角,是创造意识的体现。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不断的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敢于想传统的方法和权威挑战,才能够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我们应该切记永不满足的怀疑精神是创造之母。

三、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创造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学生去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使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各种创造动机,启迪他们的创造精神。如在长、正方体表面积的练习课上,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磁带盒的包装设计课,课上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对现有的磁带盒的外包装进行设计,学生从节省材料、美观新颖、使用便利即环保等多个方面分组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具把自己的设计制作出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动机,在学生的演示过程中,我则不时用及时的鼓励,赞许的眼光,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学生设计出了阅览式、书架式、礼品式……等多种包装设计。同时加深了对长、正方体的理解。即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自身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利用外在动机的激励作用,促进内在动机的发展。因为内在动机更有助于学生进行创造活动,发展和提高创造能力。

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寻求新颖、独特,与众不同解题方法,可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十分必要的。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好形式。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纵横联系,达到相互沟通,深化知识,灵活和变通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目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钻研、探索、精神,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简捷思路和最佳方法,培养开拓创新的意志

解法一:300÷(300×5÷3)・t=S÷v

解法二:3×[300+(300×5 )]倍数关系

解法三:300×2= 3S比=t比

解法四:300×5= X正比例关系

解法五:1+( 5 ÷3)设全程为整体“1”

解法六:(3÷2)×5,把全程平均分成5份……

通过以上多种不同解法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同一题目,由于思维角度不同,列出的算式各不相同。经常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解题思路,让其进行比较,寻求最佳解法,通过对问题的扩缩、顺逆、对比或叙述形式的变化,让学生在各种变化了解的情境中,去剖析数量关系,从各种不同角度去认识数量关系,这样做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创新思维水平。

五、善于运用激励性评价

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的现象,我们教师要满腔热情地评价,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讲得真好!”“这个见解很独特!”“你的回答很精彩!”“老师相信你的能力!”等。对出的简捷的算式,写上“优”或激励性评语,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求异的价值,产生更强烈的创新意向。

如在一次复习课上,我出示了一道多解的应用题:某厂去年生产电视机24000台,今年头4个月的产量就等于去年全年的产量。照这样计算,这个厂将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

大部分学生按常规思路列式如下:(24000÷12×8+24000―24000)÷24000,这种方法不仅步骤多,而且计算容易出错,因此,我启发、点拨是否有更简捷的算法,经过思考,有一小部分学生又列出如下算式:24000÷12×8÷24000,还有三、四位同学列出了以下算式:1/4×12―1,其中一生口述解题思路:把去年全年的产量看作单位“1”,那么今年每月完成的产量为1/4。全年完成的产量就是12个1/4,因而比去年多的百分数为:1/4×12―1。我当场给予该生肯定和表扬,学生的眼中呈现出探究的光芒,解题的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六、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争论

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8篇:浅谈创新意识培养范文

1.有利于开拓解题思路

数学的学习最忌死记硬背、“就题论题”,而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中,教师并不善于利用教材资源,通常是以一道例题为例向学生们讲解其中的数学知识,如此一来,学生不加思考,头脑中容易形成惯性思维,在今后的数学学习生涯中遇到相近的题目,可能会因为题目数据的一个小改动而犯错误。例如教师讲述了“4X502是不是10的倍数”这道题的解题方法,而让学生练习“42012(-5)是不是10的倍数”这么一道题,部分学生可能只知道照搬教师的解题方法,而对这道类似的题目却难以下手。两道题目其实原理相似,都是对数学式子进行因式分解从而解答此题,但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却能从教师的解题方法中受到启发,领悟题目中所蕴含的数学原理,并且将之运用于自己的数学研究之中。由此可见,数学创新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开拓学生们的解题思路。

2.有利于将数学思维联系实际生活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已经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而新课程教学标准中也明确规定了要让学生们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之中,逐渐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提高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创新式思维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把数学思维与实际生活互相联系起来,运用数学中的知识去分析实际,从而解决问题。在初中数学的《三角形全等》这一章节,教材利用“小明家的一块三角形玻璃碎了,现在需要利用原有的玻璃结构去打造一块玻璃,请问应该取哪一部分才能使玻璃复原”这一实际问题引申出了同?W们对全等三角形的学习,而学生拥有了创新意识,便会思考如何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从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便达到了数学教学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生有了对问题的疑惑,才有了对问题的研究,在整个分析问题的过程之中才能有所创新。但是学生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的限制,心理因素的影响,学生们即使是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之中存在疑惑,也不敢当面向老师提出质疑,由此创新意识便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了。因此教师应该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善于以启发式的方式鼓励学生们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一方面给学生们树立起大胆质疑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们在面对问题的同时懂得思考,创新意识便会慢慢形成。例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学习之中,教师可以大胆向同学们提问,“为什么边边角定理不能证明三角形全等,有没有特殊的情况?”。学生勤于思考,才会在思考之中摸索出经验,便有了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才能得以体现。

2.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能否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折射出一个人是否拥有创新思维,但如果没有对科学的探索精神便不会对现象进行观察,学生们的创新思维便难以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们一个探索与发现的空间,让学生们先对未知的问题产生好奇心理,从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个探索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但是学生们面对一些复杂又难懂的数学题目,第一眼望去就开始面露难色,从心底里压根就不愿意研究这个问题,又有何创新可言呢?怕繁琐、对问题存在恐惧心理的人是不可能有着创新意识的。简单的问题不需要深入的思考,而复杂的问题则需要不断的探索,而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之中,学生会充满求知的欲望,正是因为这种求知的欲望不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学生才能不畏艰难,解决困难。而解决难题学生所获得的满足感又会给学生进行创新的动力,从而不断去探索新的难题,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同时,也应当循序渐进,注意方式方法,先可以利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进行抛砖引玉,延伸出新的难题,以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动态研究题是初中数学的一大难点,教师在给学生们讲解此类型的典例题目,例如“已知,如图,直线L的解析式为y=2X-1,并且与X轴,Y轴相交于A,B两点时”这题时,可以先简单的让学生们求出两点的坐标,最后研究与动态圆的相切问题,如此一来,学生面对的难度是层层递进的,便不会感到无从下手,探索精神得以提高。

第9篇:浅谈创新意识培养范文

关键词:电子制作 青少年 科学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90-01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这种天赋的创造力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不大的,关键在于后天的开发和培养。去年,由教育部教科司、团中央学校部和中国科协科普研究所发起主办的社会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比较普遍地缺乏创造能力,只有近15%的青少年具有初步创造力特征,这是一个不容乐观的现实。

开展电子制作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有效方法,而且它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适合在青少年中开展。

1 初学“电子制作”,激发兴趣和参与热情

认知兴趣是创造的“内驱力”,教师要以创新的意识,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一开始,教师先给学生出这样一个问题:用我们桌上的“电子制作”套材,就能拼搭出一台收音机。对于学生来说收音机是非常复杂的电器了,但当老师拼搭出一个能收听电台的收音机时,学生既惊讶,又好奇,萌发了浓郁的学习兴趣.接下来拼一些有趣的电路,如电光枪、测谎器、定时电灯等,使学生感到这些在他们眼里看来深不可测的东西,却离自己这么近,而且成了将要学习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活跃了思维。

2 循序渐进,在认知的过程中懂得初步原理

接下来就是认识电与电子制作的过程。第一课,首先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电?“电子制作”有什么用?在认识元件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比较:比较不同元件的颜色、形状、作用、代表的符号,通过动手实验、分工合作小组交流,辅导学生自己动手根据拼装图来拼装一些比较简单的电路。拼装图中有拼装层次,学生可以按图较短时间内拼装完成具有声、光、电等各种功能的电路。例如拼装一台电扇,学生在30多秒就能完成,拼装一台电子报警器也只用时40多秒,而一台可调音量的收音机,3、4分钟就可以拼装完成,并能调出四个电台的广播。

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拼装技术以后,及时介绍原理,使这一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在“电子制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疑,使学生处于对所学内容感到有问题可想、有矛盾必须解决的情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创新思维。例如,在让学生了解电容器的充放电功能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电路,要求在没有电池的情况下让发光二极管发光,学生听了都很疑惑,没有电池怎么能让二极管发光呢?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拿出一个经过充电的电容器,把它与一个发光二极管连接,立即能看到发光二极管亮了一下。

在反复的拼装训练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使他们感受到用较少的精力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了对电子学的神秘感,激发了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学习兴趣。

3 举一反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是创造一种适宜的条件”,在感知的过程中倡导“自我表现”,让学生“自由表达”, “进行创造”。合作学习是学生“自我表现”的一种有效形式。教师让学生在感知电子百拼的过程中,以小组为合作方式,互相交流,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表现,增强学生广收信息、主动学习的能力。在“电子制作”的过程中,没有现成的方法,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在等待着学生去发现。如在拼装的过程中,导线和元件上的用来连接的扣比较紧,装拆困难,很容易造成零件的破损,有一个学生提议在扣上抹缝纫机油,增加度.经过实验,大家都给予肯定,在班级中进行了推广.从此这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了,还经常总结出一些拼装技巧和同学分享。

在学生了解各种电子元件的特点与性能及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后,再辅导学生根据具体电路,试着改变其中一个元件,观察其发生的变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并将这些规律应用到其他电路中去,加以验证并强化知识。例如:将“电子节拍器”中电容的容量改变可以引起节拍器节奏的改变,在“延时电灯”中改变电容的容量,也可以让延时时间长短发生变化。这样让学生举一反三,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 由浅入深,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

在学生对元件、电路及原理等比较熟悉的基础上,进一步向他们提出创新要求。即对某个电路提出具体的改造目标,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设计,将原有的电路改造成符合目标要求的新电路并安装。

由于电子制作中的各种元件既能按照现成的拼装图拼出各种趣味电路和实用电路,又可以利用电子元件块的不同联结拼装出许多书中没有的新电路,出现新功能,这就是电子百拼的创新功能。例如:NPN型“无光就亮”的发光二极管,将其中的光敏电阻异位后,就可以变为NPN型“见光就亮”了。普通的音乐门铃在适当的位置接上一个话筒,就成为“声控音乐门铃”。如再将喇叭换成发光二极管,则用声音就可以控制发光二极管,并且经一段延时后才熄灭,这就成了一盏“声控延时灯”。这种延时灯正是用于楼道和走廊照明的特殊用灯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