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资源调研报告范文

旅游资源调研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资源调研报告

第1篇:旅游资源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旅游;民族村寨;调研报告

2008年8月8日,县政协领导带领县直十多个职能部门的负责同志,深入到龙胜镇上孟村大坪塘组考察。随后(10月8日)第五活动小组会同县旅游局根据考察精神再次组织人员深入大坪塘组就该地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进行研究调查工作,现将调研意见报告如下:

一、龙胜镇上孟村大坪塘组总体概况

大坪塘组位于广西桂林龙胜县西南部,属龙胜县龙胜镇上孟村管辖,与临桂县宛田乡平水村相邻,与国家森林保护区花坪景区接壤,距321国道17.5公里,距县城20.5公里,距桂林市中心107.5公里。地处海拔1300―1605米之间,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平均湿度在15℃―18℃,平均相对湿度约70%,村寨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村寨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高山盆地。

大坪塘组共有32户,150多人口,全为瑶族,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以制纸、养牲畜、种植水稻为主,人均年收入1500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村民的生活逐渐提高,村寨的现代化设施从无到有,截止2007年1月,村部共有沼气30座,电视机29台,固定电话机25部。村寨里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主要劳动力,重点种植杂优水稻、萝卜、芋头、辣椒、红薯、玉米等等。

大坪塘组距321国道17.5公里,距县城20.5公里,等四级乡村公路通达村寨,越野车、面包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均能前往。目前村寨通讯设备良好,有固定电话10多部,已经开通程控电话,移动信号全面覆盖,并已经并入国家电网,有1个80KV的高压电线通入,基本解决了加工和照明用电问题,目前供电比较正常。

二、龙胜镇上孟村大坪塘组资源特点

经过细致分析和研究,集体认为大坪塘组的整体环境资源呈现出“古、土、奇、绝、胜”的资源特色。

1.村寨呈现出历史文化上的“古”

大坪塘组是广西瑶族比较古老质朴的典型村寨代表,自清初从广东迁致大坪塘,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这里保存着基本完整的盘瑶文化,保存有较为原始、较为完整吊脚楼建筑群,保存有较古老的民间造纸技术,人工石磨豆腐,汉对舂米,民间榨油工艺以及特独的瑶族风情习俗。由于地处1400多米的海拔高山盆地处,与外界长期隔绝,构成了独具特色蔚为壮观的民族文化,其中包含了瑶族建筑、居住文化、饮食文化、节日风俗文化、歌舞文化、服饰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和民族历史自治制度文化等,具有强烈的旅游吸引力,非常具有开发高山农家乐旅游价值。

2.村寨部落呈现出景观文化的“绝”

大坪塘是一个典型的风水景观村落,周围的山峦不高,却团团围住数千亩的大塘,有高山平原之奇特景观。村寨座落在盆地的正中,左右两边是两座元宝石山,正前方是座宝盘,后方是笔架神山,很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中间是人类”的生动写照。也许正是这一风水宝地,营造了村寨上邓、黄、赵三姓的和谐团结。大坪塘中竹林、溪流、村寨、田园、林地、山峦等景观,在不同海拔层次上表现出的有序布局和协调相映,更是展示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唯美,从更深层次的寓意着人类宇宙的天、地、人和谐的基本规律。为开发高山农家乐旅游提供了天然福地。

3.资源特色呈现出环境上的“幽”

大坪塘组的自然生态系统比较完整,资源环境保护良好,周边有近八千亩的原始天然草场,有三千多亩的野生竹林,有二千多亩的针叶阔叶林,覆盖面积宽,植被良好,不受任何污染,自然天气格外清新。再加上周边高山人工湖、七星瀑布、沙牛塘瀑布、磨菇云、七仙姑下凡、金骆驼、广福水帘洞和仙人洞等自然景观,景色秀丽、特色鲜明、环境优异,为开发高山避暑、体育休闲、生态知识教育的高山度假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环境。

4.高山水质呈现出品位上的“奇”

宜人的环境赋予了大坪组清纯且甘甜的天然用水,特别是村头的一口古老井水,是生活在这里的瑶胞们的生命源泉,自古饮用,得益于这股井水,使得他们普遍都比较长寿。目前寒上年龄在105岁以上的有2人,90岁以上的有2人,80岁以上的有9人,70岁以上的有10多人,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20%以上,因此常人都称之为“长寿水”。这为在高山里开发长寿矿泉水厂、养殖高山清水鱼提供了发展根源。

5.传统手工艺术呈现在经济效益的“胜”

大坪塘组拥有三千多亩的竹林,为造纸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同时这里还继承了几千年保存下来的原始造纸技术,成为近些年来村寨取得经济效益的主要来源。据不完全统计,村寨中32户人家里每户人家从造纸业中每年有经济收入都有万元以上,是村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一直带动着其他产业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这必将为开发参与性、科普教育民俗旅游项目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证,也必将取得很好的经济前境。

三、上孟村大坪塘组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龙胜镇上孟村大坪塘组旅游资源单体相对集中,是一座极具开发价值的天然宝库,地理环境优雅,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有极其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是一处集农家乐生态旅游、高山休闲度假、高山运动休闲、传统工艺知识与科普教育、瑶族风情体验为一体的“古、奇、幽、绝、胜”的高山生态休闲农家旅游度假区。

四、存在问题

(1)村寨的可进入性问题

村寨距离321国道17.5公里,为四级沙石路,汽车只能通往金车农家乐,尚有金车至大坪塘10.5公里路为准四级山区路,没有汽车通往,且路面状况较差,砂泥路面,路窄湾多坡陡,拐弯半径小,坡度大,村寨的可进入性较差。

(2)资金问题

大坪塘组属于经济贫困地区,没有资金进行自行开发。目前还需要引进外来的社会资金。

(3)环境问题

由于村民的生活污水与垃圾的没有经过处理就随意排放,尚未建立垃圾处理池,村寨内部的环境卫生条件并不乐观。

五、几点建议

(1)加大对村寨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对金车农家乐至大坪塘10.5公里的柏油路、大坪塘至广福水帘洞2公里四级公路、大坪塘至高岭土圹区3公里四级公里公路的道路建设,全面提高大坪塘组的交通设施条件。

(2)聘请专家对发展村寨民族旅游进行研究规划设计,对开采参与式高山农家乐旅游进行更加科学的考察论证。

(3)参考金车农家乐的成功做法,吸收金车农家乐的成功经验,与金车农家乐合作,走科学管理,市场经营的运作之路。

(4)在村寨左侧山脚下建一座农家旅馆,配套住宿、餐饮、厕所等接待设施;在旅馆前方开挖一个面积200平方的育鱼池,养育高山清水鱼,增加游客参与性活动。

(5)加大对当地民间造纸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发展高山原始造纸工艺技术,为游客提供参与性造纸活动项目。

(6)调动当地村民制造手工艺术品的积极性发展当地传统手工业。

作者简介:

第2篇:旅游资源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红色;调研;开发

1.引言

近年来,红色景区已开始免费向公众开放,因此吸引了不少崇拜红色精神的游客。而贵州遵义红色旅游资源是我国宝贵的、不可再生的政治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近些年来对遵义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却并没有将其更好的开发出来。如何对遵义的红色旅游更好的进行创新性开发利用,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实地调研方面,我们分别在旧址、山、娄山关、街等红色旅游景区对游客、当地居民、艺术团等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在一些游客对遵义景区的看法,以及游客提出的应当在景区内开展一些活动。让大家参与到活动中去,加深广大游客对革命红色景区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推动遵义红色革命景区的发展。

我们针对此次的调研问题以及通过查阅相关史料制定了有关调查问卷。通过回收的调查问卷上的数据统计,我们发现了以下几点问题:(1)景区的活动跟游客的互动不足;(2)红色革命精神与大学生结合度不高;(3)文物保护度还有待加强。

2.遵义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传播现状

(1)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红色文化”气息浓厚

通过几日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遵义的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山、

街、会址、陈列馆、故居、娄山关、娄山关战斗遗址陈列坡,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这片土地上所承载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在这些红色旅游资源中,我们也被许些浓厚的红色文化气息所感染:有在街的红歌台上奏乐的纪念馆街合唱团;有在市区里贴满遵义历史文化的装修和具有革命风格建筑的黔北人家菜馆;有在娄山关上用高亢激昂的语气诵读革命前辈们所题的词的导游;还有在山上将响亮的红歌随口即来的大姐。这浓厚的红色文化气息深深的将我们与那个时代的革命精神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

(2)具有自身独特的红色韵味,走不一样的红色路线

遵义不仅仅是一座红色的革命老城,它还是一所具有自身独特韵味的城市。当我们来到遵义时,远远望去,黔北人家独特建筑风格的小屋坐落在街道两旁;长长的街里,革命前辈的铜像栩栩如生,黔北的作家们用自己的文字诉说着对这座独具风味的城市最美好的情感;会址里,那一件件保存完好的文物,一把把扛过的枪,一幅幅作战地图,体现出时期思维的缜密以及作战条件的艰苦;那一支红色娘子军,为添上一片亮丽的色彩;娄山关上当年留下的战壕,还有那显赫的七十二道弯无一不是这座城市才具有的;遵义具有自身独特的红色韵味,应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不一样的红色路线,才能将精神传播的更为广泛。

(3)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内容丰富,引人入胜

在我们调研考察的行程中,面对革命先烈的图片、历史遗物、场景,老师和同学们都深有感触,震憾强烈,感切体会到:我们现在的生活虽然远远没有时期艰苦,虽然血雨腥风的革命岁月已不在,真枪实弹的战争也许离我们远去,但是伟大的精神却是我们不能忘记的。遵义市委精神课题组将精神归纳为:“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坚定信念,民主团结,务求必胜。”为了更好的了解的精神,所到之处,纷纷拍照、记笔记,力求以这样一种方式加深对革命老区的认识、理解,紧紧抓住这次实地考察学习的机会,深刻体会革命圣地的庄严,明确作为当代大学生身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

3.红色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及不足

在此次的调研过程中,我们通过对当地居民和游客分发调查问卷,团队的观察以及随机与游客交谈的方式,了解到在当地居民和游客眼中遵义的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状况。

(1)景区的活动与游客的互动不足缺乏管理

根据我们团队的观察以及随机与游客交谈的结果来看,景区的活动与游客的互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没有体现出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的差异2)红色旅游文化挖掘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上不够完善;3)缺乏相关活动让游客更好了解红色文化;4)没有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的问题。在开展这次红色活动时,我们发现,没有很好的展现出红色旅游的独特之处,让其与其他旅游区别开来,有待加强;与我们交谈的很多游客表示,会址里面红色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展馆的内容大同小异,红色文化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上不够完善;在这些红色旅游景点中,游客对其进行了解的方式多半是通过导游的讲解,游客进行拍照留念,让游客们吸收这些红色文化的方式太单一;在来遵义旅游的游客中,也不乏有孩子们,老人们,在景区里,没有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的游客们对红色文化的吸收程度。

第3篇:旅游资源调研报告范文

一、旅游村建设的现状

(一)农家乐迅速发展成为旅游村建设重要支撑。**区农家乐自2001年十一旅游黄金周在瀛湖镇湖心村兴起以来,先后辐射到玉岚乡、南溪乡、流水镇、吉河镇、新城办、江北办、迎风乡、县河乡、五里镇、恒口镇等乡镇、办事处,基本形成了瀛湖周边湖畔农家乐,黄洋河、吉河沿岸田园农家乐,香溪洞周边近郊农家乐,月河川道庭院式农家乐等发展模式,为旅游村建设创造了基础。旅游村建设也为整合和提升农家乐发展开辟了新路子。延伸阅读:县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情况调研报告(各地对农家乐的定义不尽统一,但基本意思相近:利用庭院、堰塘、果园、花圃、农场等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资源优势,为旅游者提供观光、娱乐、运动、住宿、餐饮等服务的经营实体。简单来说,农家乐就是为周边地区市民提供吃、住、玩服务的休闲场所)

(二)景区周边环境日趋优化为旅游村建设创造发展空间。随着瀛湖、香溪洞、毛坝田园农业旅游示范点等主要景区的道路、绿化、景点建设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有效地拓展了以景区自然景观为依托的农家乐的发展空间,为提升农家乐档次、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村,营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三)统筹城乡一体化促进旅游村建设。围绕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扶贫、农业、水利、交通、环卫等部门投入项目资金,加快了旅游村水、电、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7.18洪灾后,各涉旅乡镇、办事处结合灾后重建工作,采取建设旅游社区、打造农家乐集群等措施,将旅游村建设纳入乡镇统筹发展规划,着力改变村容村貌,使建设旅游村基础条件得到根本改变。

(四)立体交通网络建设为旅游村开辟新的客源市场。自西康高速公路通车后,**旅游交通大格局优势凸显。随着西康、襄渝、阳安三条铁路复线,十堰至天水(陕西安康段)、包头至茂名(陕西安康段)、北京至昆明(陕西安康段)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安康机场迁建,构建快捷高效的安康交通枢纽,西安、武汉、重庆、成都等大中型城市进入安康三小时生态旅游经济圈。届时,以陕南风情特色为主体的**乡村旅游独具魅力,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乡村旅游客源仅以城区居民为一线消费群体的局面。

二、旅游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三个认识误区。调研中发现,大多数乡镇认为旅游村就是以一个行政村为单位;认为旅游村建设就是农家乐经营户的档次提升;认为旅游村规划就是建成一条路、房子两边盖的发展模式。产生这三个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全面地理解旅游村建设环境生态化、居住文明化、餐饮风味化、服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五化)标准,对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规模发展效应认识不足,尚未系统的、全方位的考虑旅游村建设中的具体事宜。

(二)缺乏观赏性景观和参与性旅游消费支撑。当前,全区旅游村建设仅以农家乐为主体。由于农家乐自身发展缺乏观赏性景观和参与性旅游消费项目支撑,导致旅游村以吃(农家饭)、麻(打麻将)为主要消费内容,表现出旅游档次低、消费单一性、抗市场风险能力差、发展后劲不足。

(三)人力资源不足。突出表现在,乡镇机构改革后,原有的旅游办撤销,乡镇现有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员均为兼职人员,旅游村建设工作人力明显不足。此外,缺少懂旅游、爱旅游、有见解的旅游管理人才,旅游村建设工作中缺乏创意性的建设思路。

(四)资金缺乏依然是瓶颈。当前,仅仅依靠扶贫、农业、水利、交通、环卫等部门投入项目资金建设旅游村水、电、路、环卫等基础设施,投资渠道单一,投资额度有限,投入资金明显不足。

(五)工作考核机制尚未建立。旅游村建设工作未纳入年度专项考核,旅游工作质量竞争机制还没有建立。

三、几点建议

(一)政府主导、打造景观

借鉴成都五朵金花等外地旅游村建设的成功经验,政府按照城市建设标准,对旅游村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绿化、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公共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规划、统一建设,力求达到城市化、现代化、集约化。按照农户出资、政府补贴的办法,实施民居景观化,突出规模发展的整体形象。特别是要依托自然资源,实施景观打造,建设观赏性和参与性较强的环境元素,营造良好的外部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入驻经营,走政府搭台、业主唱戏的路子。延伸阅读:乡镇乡村旅游工作调研报告精选(为了掌握大量的一手、二手资料,研究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我们成立了有分管的副乡长为组长的旅游调研工作小组,为调研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调整规划、打造主题

按照规模发展、不同区域打造不同主题和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适当调整旅游村布点规划。具体地说,以黄洋河为纽带,整合迎风乡、县河乡乡村旅游资源,融合已建成的毛坝田园、牛蹄岭遗址、迎风袁台清代古建筑等基本元素,以走进田园品位乡村为主题,建设新毛坝田园以新城办木竹桥村为核心,沿袭首届东药王殿寿文化节的影响力,将东药王殿旅游开发纳入其中,着力打造乡村长寿文化整合瀛湖镇湖心村、洞桥村和玉岚乡桥兴村、清泉村等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较好的行政村,打造湖畔渔家主题;流水镇窑头村以打造古镇人家为主题,展现陕南古镇特色。四个板块打造的四大主题,均以亲近自然放飞心情为主线,实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有机统一。

(三)产业联动、健全要素

以旅游村为核心,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发挥建设区域内,运输业、种植业、产品零售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旅馆业等相关产业优势,完善服务,丰富产品,最大限度的延长游客消费链条。比如,瀛湖周边有果树、有茶叶、有渔业资源,除了推出摘果子、看采茶、垂钓等参与性旅游活动外,可以深加工果品、茶叶、鱼产品等,满足游客购物需求。还可利用瀛湖山青水美的资源优势,开辟农家写生基地,增添地域性文化氛围;黄洋河沿岸群众擅长制作盆景和根雕,可以将其发展壮大成为传统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赋予其艺术内涵,为游客增强旅游文化气息,增加其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实现以旅富农。

(四)创新模式、科学发展

鼓励成立蔬菜种植协会、林果种植协会、畜禽养殖协会、农家乐旅游协会等与旅游行业密切相关的群众性协作组织,村委会以专业协会为载体,协会带动经营户,经营户相互协作,建立经营户+专业协会+村委会的管理模式,汇集专业协会优势因素服务于旅游,实现行业准入、服务质量、收费标准等方面自我规范,共同促进乡村旅游良性发展。

(五)储备土地、规模开发

用活土地流转配套政策,储备一批乡村旅游规模开发用地;采用适度土地补偿或土地入股方式,将土地资源集约化经营,专门用于大型旅游项目建设;避免农家乐小规模、低档次、零星式经营。一方面要从旅游村建设规划入手,严格限定土地用途。另一方面要把好入口关,对于投资额度小、规模小、缺少特色的乡村旅游建设项目予以限制。

第4篇:旅游资源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旅游业 服务业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旅游业是综合性强、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绿色朝阳产业。我县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日益发展壮大,成为巴州乃至新疆旅游重要的目的地。

一、轮台县的基本情况

轮台县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西部,是古西域都护府所在地。314国道、南疆铁路横贯东西,沙漠公路纵穿南北,西气东输一线首站在轮台,随着库尔勒-库车高速公路的通车,南疆铁路复线、塔中机场的建设,轮台县形成公路、铁路、管道、民航四位一体的综合网络,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地位日益突出,商贸日渐繁荣,交通环境、吃住环境、购物环境的改善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

轮台县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尤其是石油、天然气、煤炭、盐矿、石膏、铜、铁、硫磺等资源丰富,塔里木河、塔克拉玛干沙漠、胡杨林、沙漠公路、轮南油田、西域都护府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旅游资源。是南北疆的交通枢纽,是天山南坡经济带上重要的一环。

二、轮台县的旅游资源

轮台县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较大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共有11处,自然景观24处,人文景观3处。轮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北部有公元前60年设立的西域都护府、硫磺洞、野云沟景区、拉依苏烽火台等,南部有神奇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景观、古丝绸之路的中心、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母亲河、世界级胡杨林保护区、西气东输首站、世界最长的沙漠公路、轮南油田;县城内有轮台广场金钥匙标识、轮台博物馆、红桥景观带等,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旅游景观。这些旅游资源品质突出,特别是胡杨林公园、沙漠公路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许多旅游资源是轮有,不可替代的。

近年来,轮台县大力实施旅游精品开发战略,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开发以塔河大自然公园为纽带的旅游经济区,充分挖掘具有世界品牌的沙漠、塔河、胡杨“三位一体”的特色旅游资源,总投资2亿元的塔河大自然公园项目已列入国家计划,目前耗资3000万元的公园门前区、16.5公里景区道路和13公里森林小火车等工程已完工并投入使用。今年2月轮台县塔里木河胡杨林景观被评为“中国最美森林”之一。厚重的“西域都护府”文化和民俗风情文化,将形成旷世绝美的“金色轮台”旅游黄金线。

三、旅游产业及配套产业发展现状

2012年全县接待海内外游客 26.4万人(次),增长21.6%,实现旅游总收入达3658万元,增长7.6%。AAAA级景点1家,接待游客3.9万人,增长39.0%,实现营业收入142.7万元。增长38.1%。星级宾馆3家,完成营业额3623.4万元,增长8.4%。而国家实行的节假日小车免费政策的出台,也刺激了假日旅游,2012年十一、中秋期间轮台县胡杨林公园接待游客2万人次,增长46%,旅游综合收入129万元,增长37.4%。

据林业部门统计,轮台县截至今年8月,胡杨林面积已超过112.7万亩,是国内保存最古老、最原始、最大而且最完整的胡杨林保护区,已日趋成为人们瞩目的热点。为开发和挖掘胡杨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景区知名度,大力开发以塔河大自然公园为纽带的旅游经济区,充分挖掘具有世界品牌的沙漠、塔河、胡杨“三位一体”的特色旅游资源,2012年轮台县依法收回胡杨林公园的经营权,投资主体为县人民政府,并投入200万元对胡杨林公园小火车及铁轨进行了维修。目前,已建成公园综合服务区、景区道路、轻轨铁路等基础设施,森林小火车已正常运行。公园具备休闲度假、科普考察、观光旅游、水(冰)上运动和沙漠探险等功能,是旅客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依托轮台小白杏和沙漠胡杨,成功举办塔里木胡杨节和杏子文化节,承办了两届新疆国际胡杨摄影节等重大活动。去年五月举办了首届徒步穿越塔里木胡杨林大赛,今年4月在塔里木胡杨林公园举办了轮台县第二届“千人徒步穿越胡杨林”大赛暨首届山地自行车公路赛,来自全疆各地的百名山地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和千人徒步大军参加了比赛。连续举办两届旅游星级酒店从业人员技能大赛。在新疆电视台黄金时间段利用广告对胡杨林公园进行宣传,配合中央电视台江山如此多娇栏目组对胡杨林公园进行拍摄,并且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提升了旅游品牌和城市知名度。

以“四街四市”为主的商贸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以“万村千乡”为主的农村市场建设初见成效,生态游、农家乐得到长足发展。有效的带动了轮台县胡杨旅游品牌以及县域知名度的提升。

目前全县有各类宾馆酒店招待所121家,其中1家四星级、2家三星旅游酒店,1家二星级,床位数约1500张。全县有600余家各式类型的餐馆,具备旅游接待能力的餐馆6家。可供娱乐的场所有歌舞厅、茶楼等其它文化性娱乐项目。具备作为旅游商品的潜在及已开发的资源主要有:农林特色天然食品如杏干、杏核、杏仁油、库尔勒香梨等。但没有规范的购物场所,游客要购到称心如意的旅游商品较难。

随着轮台白杏文化产业的发展,轮台民俗风情与餐饮一体的农家乐发展较快,轮台县旅游部门也加大了对星级农家乐的扶持力度,对拟申报和新成立的农家乐进行技术指导和扶持。截止到目前已建成农家乐5家,这5家农家乐已投入资金80多万元,进行绿化、食堂、道路、厕所等建设,开展了生态果园景观观光、垂钓、欣赏地方民族风情歌舞表演、干农家活、吃农家饭等活动。今年以来在全县大酒店餐饮下滑的情况下,葡萄沟风情园、古丽巴格风情园、古梨树风情园等农家乐保持了较好收入,经济效益可观。

现在,轮台交通也十分便利,314国道、南疆铁路横贯东西,沙漠公路纵穿南北,随着库尔勒-库车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过,南疆铁路复线、塔中机场的建设,来轮台的行程大大缩短。县内交通也十分方便,公共汽车通往城区、乡镇的每个角落,出租车随处可见,大大缩短了旅游者的等车时间。

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轮台县还把生态旅游业纳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采取品牌推广,提升服务层次,规范旅游市场等多种措施,使生态休闲旅游业与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推动轮台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

三、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目前只有一处景点开发利用,其他景区交通、规划等方面有明显不足,已开发的景区投入较少。

2、景区开发尚处于刚起步阶段,总体水平不高。与博湖、和硕等地有所差异,接待能力一般,旅游产品比较单一,区位条件稍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旅游业的发展。

3、旅游资源开发不足。近年来,随着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轮台县旅游业的知名度有所提高,但景区开发深度不够,接待能力和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旅游产品种类较少,层次较低,创收能力不强,现有景区景点是静态的、非参与性的观光型景观,缺乏休闲型、体验型、娱乐型的消费项目,特别是缺乏一些高档次、高品位的休闲娱乐项目,无法满足高端游客的需求。

四、对轮台县旅游业发展的浅显建议

1、完善轮台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编制重点项目开发建设详细规划,提升旅游产业地位,以利招商引资和依法加强管理。

2、推进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景点景区内旅游停车场、旅游道路及其交通标志标识等服务设施建设、旅游厕所改扩建提升等。逐步建设一个融旅游投诉、旅游购物、旅游咨询、商务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游客服务网络体系。

3、加大旅游行业服务和管理力度。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形式培训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素质,充实精干高效的旅游行业专业管理人员同时对旅游资源进行进一步优化、调整和开发。

4、深度发掘地质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在建设好胡杨林公园,加大投入扩大规模的同时,抓紧建设大漠中的香格里拉——草湖胡杨水乡旅游景区项目。围绕阳霞硫磺洞特种保健旅游景区独具特色的温泉作文章,以温泉的疗养和美容价值为依托,扩大宣传范围,争取提前开发利用。

5、突出四季游特点,做到季季有精彩。轮台县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风情。春天是赏花的季节,举办摄影、画展;夏天是避暑的休闲地,是杏子成熟的季节举办杏子节;秋天是瓜果飘香的丰收时节,是欣赏金色胡杨美景的季节,贯穿大型文艺汇演、胡杨文化节等;冬天是银装素裹北国风光,突出冰上运动。在四季游的过程中,贯穿各种文化活动加深游客的体验感受。

第5篇:旅游资源调研报告范文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能够更好的拉动当地经济发展,而旅游发展中的生态旅游被越来越多人的所认同。康平县现在积极打造卧龙湖旅游核心区。不断推进卧龙湖周边路网建设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卧龙湖A级景区创建工作,严格规划内外湖,将卧龙湖打造成为辽宁旅游新名片。推进欢乐码头、水上乐园、卧龙湖旅游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初步完成卧龙湖旅游功能布局,促进卧龙湖生态湿地游览区、生态湖湾度假区等旅游产业片区快速形成。大力打造生态观光带。围绕辽蒙边界阻沙带,规划万亩松特色营地、巴尔虎山一日游等旅游项目,打造特色生态体验旅游区。不断建设辽河旅游道路工程,打造老山头、青龙山等“辽河十景”,推动辽河旅游带发展,加快打造人文旅游精品。整合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提炼、丰富旅游景点文化元素。然而目前卧龙湖生态景区建设存在一些不合理,区域带动不够明显,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只有合理规划,加大引领,才能使康平县的生态旅游建设的更加完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二、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一)卧龙湖生态旅游观光带建设

卧龙湖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境内,是辽宁省内最大的平原淡水湖,东北第二大内陆平原淡水湖。卧龙湖地区的规划建设以生态保护为主,生态旅游开发主要为冬捕节,观鸟节和周围的旅游娱乐项目。卧龙湖占地112平方公里,分为内湖和外湖两部分,是杭州西湖的12倍大,对于抵御科尔沁沙地侵袭沈阳及辽宁中部城市群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而且有利于改善沙化地区的干旱气候、补充地下水、防洪抗旱等。

(二)阻沙林,巴尔虎山等生态旅游体验区建设

康平县的万亩松林万亩松位于县城北30公里的海洲乡育林村境内,总面积一万亩。早在1964年,这里便作为三北防护林建设的一部分,开始在沙地上人工栽植松树。在阻隔科尔沁沙地蔓延,防风固沙的同时也成为生态旅游的一个体验点。除了万亩松林外,康平县的巴尔虎山山北坡属于康平县的西关屯乡,山势东西走向,为医巫闾山余脉,海拔442.9米,区域面积8000公顷,,距省城沈阳市90公里,距康平县城30公里。八虎山南坡平缓,北坡较陡峭,山顶部平坦舒展,山上动物种类繁多,正在旅游开发建设中的巴尔虎山将成为康平县建设生态旅游体验区的一部分。

三、存在问题

(一)没有形成区域带动模式

卧龙湖生态旅游观光带建设和阻沙林,巴尔虎山等生态旅游体验区建设没有统一协调,形成区域带动模式。单一的开发尚处在初级阶段,生态旅游发展的联动力薄弱,带动力不足,没有形成一体的旅游吸引物。

(二)旅游吸引物的特色不够明显,客源单一

以卧龙湖为核心的生态旅游的特色不够明显,没有深入发掘其文化底蕴,旅游产品的创新度低,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客源也较为单一,以周边游为主,康平县的生态旅游品牌特色吸引力不足,知名度低。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卧龙湖生态旅游观光带周边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餐饮,住宿的建设力度不够,同时对旅游相关娱乐设施没有统一的监管。以巴尔虎山为例周围的交通不够便利,没有相关旅游娱乐设施的开发,虽然规划为生态旅游体验区却没有相应的完善的农家乐和作为支撑。

(四)宣传力度不足

没有将康平县生态旅游的特色宣传出去,没有与相应的报纸,媒体和一些旅行社联合,将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推广出去,导致旅游客源市场过于单一。

四、建议

(一)加强整体规划,健全管理机制

在单一开发的基础上,对观光区和体验区进行区域联合,加强两者联系使其真正成为生态旅游的统一整体;同时健全相关管理机制,在开发建设的同时,形成一套管理机制,将相应的餐饮,住宿,娱乐统一监管,规划。管理好旅游市场,旅游资源开发与项目建设、环境卫生、安全保障,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给予相关政策支持。

(二)加大招商融资的力度,扩大宣传

通过与旅游社合作进行相关旅游线路的推广试行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媒体,报纸扩大本县生态旅游的知名度,打破目前旅游客源市场单一的局面,将生态旅游产业做活。扩大宣传的同时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是旅游资源和项目建设的更加完善,摆脱目前靠政府开发资金不足的现状。

(三)挖掘文化内涵、形成联动机制

在生态旅游观光带,生态旅游体验区联动开发的基础上,将康平县的老山头、青龙山等人文旅游精品与生态旅游区联合,赋予其文化内涵,丰富旅游景点的文化元素,增强旅游产品特色和对游客的吸引力,打造康平县的旅游品牌形象和文化内涵,增强第三产业的内生动力。

(四)创新旅游产品

在卧龙湖生态旅游观光带,目前依托湿地旅游资源进行冬捕节,观鸟节的基础上做相应衍生的的娱乐,购物旅游产品的创新,同时可以推出一些特色的农家乐满足游客在阻沙林,巴尔虎山等生态旅游体验区游览的同时对餐饮和住宿的满意度。

(五)增强基础设施建设

第6篇:旅游资源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中国旅游地理 教学 改革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近年来,职业学校的旅游专业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内容随着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断充实,教学手段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对象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度不断提升,教师队伍随着专业的发展不断壮大,教学效果总体得到了提升。但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在素质教育时代如何吸收其它学科的教学经验,不断改进和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是关系到我国高素质旅游人才培养的大事,因此有必要把课程教学创新作为持续性的课题,把握创新重点,采取创新举措,实现课程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教学改革的策略

1.1明确教学内容的主体脉络,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课程改革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是学校教育核心的核心。旅游地理学是职业学校旅游管理等专业中不可替代的必修课程,为使其永葆青春活力,对其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不断优化。21世纪旅游地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综合性为基础,以应用性为动力,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旅游行为地理的教学。既要加强以中国为区域整体的旅游资源与环境、区域旅游合作及应用等方面的教学,也要加强各旅游大区、旅游省的旅游资源与环境、旅游产品与旅游开发规划及各地方性旅游区的建设的教学。要注重实践教学,具体教学中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同时,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开展实地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融人到旅游景观当中。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而且还能够发现旅游资源规划、开发和保护中所存在的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所学的知识,又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动力。

1.2营造良好氛围,实现师生良性互动

课程教学是教与学的共同活动。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看教师教了多少,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到.多少。互动式教学模式不但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让学生与老师共同参加课程的教与学。

互动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生与老师的共同“参与性”,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达到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实现教与学两方面的最佳效果。互动式教学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只要符合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基本原则,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启迪学生思考,就是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通常可采用问题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目标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例如在讲述各旅游片区的特色时,教师首先将学生分组,并分配学习任务,指导学生查找资料,找出该旅游景点的重难点并制作多媒体幻灯片,学生熟悉内容后在课堂上进行讲述,其他小组同学听课后进行集中讨论,并对学生的自学和讲述情况进行评价,最后老师进行综合点评。这种方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形式,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为旅游专业学生锻炼口才提供了机会,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全方位互动。

1.3强化实践教学

旅游地理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只有亲临其境进行观察、判断和体验,才能使学生把书本里和课堂中学到的理论和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因此,学校应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合理安排一定的实践教学时间,并在教学计划中明确下来,使其占有一定地位。教师可结合教学实习,带学生多走几个旅游景区,进行野外旅游地实际调研;学生也可利用周末节日及寒暑假有组织地到一些旅游景点去考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聘请专家、导游和旅行社经理等业内人士进行讲座教学和现场教学。为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在教学设计时,应体现群体与个体性结合、理论性与现实性的结合、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相结合等原则。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就在于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生活和工作,学会发现和创造,培养其创造能力。学生学习过程中应该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体现主动性、探究性、实践性。在考察、调查、实验、探究、设计、规划、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接受课堂以外的隐性知识和意会性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4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集各种信息载体,包括文字、符号、声音、图形、语言、静止画面以及活动影像于一体的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具有交互性强,科学性强、学习效率高和重复性好的特点。旅游地理教学的内容,往往是学生看不清、听不见、摸不着,感知不深、想象不到、理解不透的事物和现象,这也正是这一课程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把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多媒体手段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就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直观的图像演示,深化旅游地理概念。

1.5改革考试方式,优化评价体系

旅游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单纯的答卷考试不能完全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真实情况,同时,单纯的答卷考试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能适应旅游地理教学的要求。因此,应优化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内容,确定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例如,可采取实地调研报告、课堂讨论、开卷和闭卷笔试与随机口试等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并且应该增加平时成绩在综合成绩中的比重,这样,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也可把课程设计作为考试的一部分,课程设计可以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用考试督促学生重视课程设计,以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总结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运用,会提高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学生今后从事旅行社经营和导游工作、旅游地建设与区域旅游开发的工作打下必备的中国旅游地理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1]邹君.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

第7篇:旅游资源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旅游小镇;动力机制;四川

旅游小镇指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区位交通条件、人文资源或特色优势产业,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集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小城镇。旅游小镇是消费者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的产物,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趋势下,旅游小镇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当前,推动旅游小镇开发建设,促进旅游业发展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对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现状

近年来,四川加快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2015年四川城镇化率达到了47.69%,各地发展如火如荼的旅游小镇便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生力军。为了进一步推进四川旅游业发展,四川提出了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战略。在新型城镇化和世界旅游目的地战略指导下,四川进一步从实际情况出发,在旅游资源赋存较好的地区、城市周边、重要旅游通道节点等有条件的地方,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镇。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成效

四川旅游小镇结合全省新型城镇化战略,充分挖掘地方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地方民俗与自然环境等独特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小镇,彰显四川旅游新亮点,发挥小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四川旅游小镇建设已初见成效:一是旅游小镇环境得到优化,四川旅游小镇在进行旅游保护开发时,坚持“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加强了旅游小镇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有效保护;二是旅游小镇交通条件极大改善,可进入性不断提高,旅游小镇游客中心、停车场、标识标牌系统、旅游厕所等旅游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三是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游客可通过手机APP、微博、微信、旅游官网、电子商务等平台实现旅游消费;四是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大大提升,明确了旅游小镇管理主体,建立了科学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推进标准化发展,从整体上提高了旅游小镇的服务管理水平和游客满意度。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旅游商品同质化严重。目前大多数旅游小镇商业氛围太浓,旅游商品同质性严重,所售旅游商品大多与地方特色文化缺乏关联,所售商品几乎在其他任何地方都能买到,真正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发不够。二是季节性特征明显。由于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特征,再加上现行的节假日制度,导致旅游小镇的季节性特别明显。三是在建筑上缺乏对地方文化的深度挖掘,复制照搬现象严重。一些旅游小镇在规划建设中,不惜盲目开发建设,空间布局不合理,建筑风貌与地方文化、周边环境不协调。四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不够。随着旅游小镇的发展,本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以及商业活动的冲击,导致部分以传统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特色闻名的小镇逐渐失去其传统生活方式体验、民族文化体验的旅游价值和功能,文化的原真性逐渐消失。在旅游小镇的开发建设过程中,重视历史建筑、文化古迹的保护而缺乏对城镇传统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时空格局的保护。这使得小镇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而失去历史感,导致其失去本身的魅力。五是旅游小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导致服务水平低下,直接影响游客对出游抉择和出游质量,进而影响旅游小镇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产城互动、宜游、宜业、宜居、宜闲为基本特征,城镇、当地社区、外来游客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相互促进的城镇化新路径,是未来城镇化最重要的动力机制。但同时新型城镇化面临着社会保障、教育平等和农民工市民化等诸多问题。而旅游小镇具有休闲产业聚集、促就业、生态优化、幸福价值提升的作用,因此,要大力发展多种类型、各具特色的旅游小镇,完善交通、给排水、电力、通讯、旅游厕所、绿化、亮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同时完善银行、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配套,结合购物、休闲娱乐、度假、商务、会议、旅游地产等多种业态,增加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二)政策大力支持。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其关联性强,带动作用大,对于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脱贫困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2015〕62号)等一系列文件,确立了旅游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为旅游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四川作为旅游资源大省,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始终不谕地把旅游产业作为四川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先导产业重点培育,努力建设成为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同时在旅游资源赋存较好的地区、城市周边、重要旅游通道节点等有条件的地方,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镇。

(三)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居民的旅游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正逐步改变,旅游从单一观光发展到观光和休闲度假并重,游客更加注重对旅游吸引物的深度体验。旅游消费的转型升级,为旅游小镇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从休闲度假的角度看,旅游小镇可以通过创意开发、完善旅游产品功能等方式使平凡的旅游资源变得有吸引力。

三、推动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旅游小镇规划,以规划引领带动旅游小镇发展。在依托当地旅游资源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起点编制旅游小镇建设发展系列规划,用规划指导和引领旅游小镇建设发展。规划要深入挖掘地脉和文脉,突出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保护小镇风貌和整体格局。规划要与相关规划充分衔接,在做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基础上,要充分对接游客需求,满足旅游功能。

(二)更新发展理念,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建设好旅游小镇。积极探索和创新资金筹措方式和渠道,改变以往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引入市场机制,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创新投资体制和机制,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参与,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小镇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为旅游小镇的建设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

(三)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利用。要高度重视保护好旅游小镇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在保护基础上实现合理开发利用。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坚持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的原则,避免过度开发所造成的破坏,杜绝以破坏性开发谋求短期经济利益的做法。要积极保护和传承旅游小镇传统文化,要大力开发传统习俗,最大程度地体现旅游小镇发展历史、小镇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旅游小镇可通过还原历史生活场景,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通过传统节日、习俗重现地方特色。

(四)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提升旅游小镇发展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要重点抓好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抓好小镇广场、公园绿地、博物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努力提高配套程度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强特色餐饮、住宿、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做到高、中、低档相匹配,大、中、小型相协调,提高接待能力,提升旅游小镇服务质量和水平。

(五)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快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开发。要挖掘和开发既有观赏性、美观性,有富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既有纪念性、实用性,又便于携带的特色旅游商品,以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满足游客的需求。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特别是当地居民,参与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比如,鼓励当地居民从事传统娱乐和民间工艺表演,如舞龙、舞狮、划龙舟、年画、糖画、剪纸、木偶戏、曲艺等表演;或引导其从事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加工和旅游服务,如制作特色小吃、手工编织、导游解说、餐饮、住宿等。要重点扶持有一定经营规模和市场开拓能力的旅游商品生产或销售企业。认真落实扶持旅游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如简化办事程序、减轻企业负担等措施,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将其培育成旅游小镇建设的生力军。

(六)大力加强旅游小镇宣传营销,构建区域旅游品牌。要加大宣传营销投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包括政府财政专项经费、旅游企业宣传费用等多元经费体系。创新宣传营销体系,加强与有关旅游组织、旅游客源地的管理部门、开发商、文化、传媒等的合作,建立旅游小镇营销联盟;发挥旅游行业协会及相关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推进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共同开拓市场。调动媒体营销的积极性,促进旅游宣传品创新,发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APP、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立体宣传效应,引导和鼓励聚集一批创意人才和创意企业,根据客源地的不同需求,创新开发多语种、多载体、多形式和各具特色的系列化旅游宣传品。加强旅游营销信息化建设,借助当前我省建设“智慧旅游”的契机,加强四川旅游信息资源网的建设,同时充分利用公众信息服务网、旅游电子商务网等平台和旅游信息服务中心等开展网络营销,使四川旅游小镇形成四川走出去的一张亮丽名片,从而促进四川旅游小镇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和精品化、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从而提高区域竞争力。(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R].四川省人民政府,2011

[2]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小镇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J].云南政报,2005

[3] 黄前东.云南旅游小镇农业产业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0

[4] 林峰.休闲旅游小镇――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创新模式[EB/OL].http://,2015

[5] 云南省建设事业规划[R].云南省人民政府,2009

[6] 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J/OL]. http://,2016

[7] 方增福,罗辉,马谊妮,姜芹春,卞云龙.玉溪市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

[8] 高伟.建水旅游形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1

[9] 严音莉.旅游小镇:国际旅游岛建设重要突破口[J].今日海南,2011

[10] 张仁开.旅游小镇:小城镇建设的创新模式―兼论上海郊区旅游小镇的发展策略[J].小城镇建设,2007(7)

[11] 李晓阳.黑龙江省旅游小城镇开发现状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8 (8)

[12] 李向明.发展旅游小镇的意义[N].中国旅游报,2010-05-I2

[13] 刘德云.参型旅游小镇规划模式研究―以金门金湖镇为例[J].旅游学刊,2008 (9)

[14] 肖练练.城郊旅游小镇发展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3

[15] 和丽娟.服务型政府视角下的云南旅游小镇建设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3

[16] 徐冬东.古镇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研究―以江苏震泽古镇为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第8篇:旅游资源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西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困境;实地调查;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历史古文化村镇在祖国大地上星罗棋布。在我国当今快速城市化发展进程中,许多有价值的历史古文化村镇遭到建设性的破坏。这些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迫切地需要有序保护,以保留我国各地的文化载体、村镇空间与建筑。历史古文化村镇是历史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科技研究的资料,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产。

1历史建筑的保护资金匮乏

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经济大发展,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西南地区历史古文化村镇大多地处经济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地方经济很有限。

1.1区域经济较不发达

地缘经济格局变化导致村镇经济衰退

西南大多数历史古文化镇的财政收入都是在200~400万元之间,有些镇的财政收入还不足100万,如重庆的宁厂、丰盛、罗田,贵州的大同等古镇;仅有少数紧靠中心城市的历史文化村镇,依靠良好的地缘优势和交通可达性,文化资源的旅游得到深入开发。其财政收入依托良好的旅游开发远高于其它历史文化村镇,形成良性的财政循环,带动古镇保护事业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重庆的磁器口镇、成都的黄龙溪镇、贵阳的青岩镇等。

因此,地方政府能够投入到遗产保护中的资金就相当有限,而企业的投资程序和法律制度还不完善,能够获得保护资金的城镇是凤毛麟角,在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中能够吸收民间资本的机会很少。这种较为单一的资金来源对于历史文化村镇的全面保护来说就显得严重不足。

人口结构变化导致居民贫困现象加剧

居民本身的贫困更加剧了居民修缮自己住宅的困难,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证的居民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关心“修旧如旧”的理念,访谈中居民对保护的态度冷淡。大多数的居民更表示不希望继续保护残破的建筑,希望政府开发工业区摆脱贫困。

1.2、年龄结构及居住年限:西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居民的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居住年限主要是居住20年以上的居民,由此看出,历史文化村镇的年龄老化问题,以及年轻人口外流的现象比较严重。

1.3、居民收入:通过对村镇居民家庭月收入的调查可以看出,村镇居民的收入偏低,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低保和基本农业收入,侧面可以反映出历史文化村镇经济衰退、原住民逐渐流失的现状。居民无力自行改善已严重劣化的旧房居住环境和条件,导致旧城社区居民整体生活质量水平不断降低,甚至形成新的“贫民区”或“遗弃社区”。

2.旅游开发基础薄弱

西南地区只有极少数在空间形态上特色突出的古村、古镇经过修整装扮,变成了固化的落日余晖,以观光产业的形式生存下来。而大多数文化村镇虽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但外在观光资源有限,这些村镇往往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既不能夷平重建搞项目开发,也难以形成旅游产业获得经济上的平衡。

资源丰富度不足导致旅游产品单一

按照旅游六要素,供给的旅游产品类型分为交通旅游产品、住宿旅游产品、饮食旅游产品、游览旅游产品、购物旅游产品和娱乐旅游产品。对比游客响应度较高且与历史文化村镇旅游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乡村旅游”能够供给的产品类型,单纯的“古镇旅游”能够供给的产品类型就相对较少,多数局限在民居类、文化遗产类观光型产品和通过民居实现的住宿旅游产品等浅度、单一旅游产品上,游客参与性强的购物和娱乐型产品供给不足。

2.2 类型化分布导致同质化问题难解决

通常规划学者在研究历史文化村镇时,以类型学的方式对村镇进行各种分类,如基于地理环境的背山临水型、山间平坝型、平原型等,基于综合特色的环境景观型、建筑遗产型等,基于非物质文化的民俗文化型和红色文化型。

而在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看,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能够归类,50个村镇能有50种截然不同的类型是旅游学者最愿意看到的情况。以巴蜀古镇地区古镇而言,千镇一面的同质化现象极其突出。可根据地域特色分为成都周边片区、川北片区、川南片区、重庆周边片区、渝东南片区和渝东北片区,它们建筑风貌相似,布局特色雷同。

狭小地域内分布的雷同旅游资源很不利于各自的旅游开发。

地域性因素导致交通可达性需完善

“噫吁嚱,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李白的《蜀道难》在感性层面道蜀道之难尽山川之险。

交通可达性一直是地理学、交通运输经济学和城市规划等许多专业的研究热点。在本文中,可达性是指在一定的交通系统中,到达某一地点的难易程度。也就是利用一种特定的交通系统从某一给定区位到达活动地点的便利程度。因此,可达性反映了区域与其他有关地区相接触进行社会经济和技术交流的机会与潜力。

通过对接受交通时间的117名游客的调查,对于交通时间可接受度的分析,能接受1小时以内旅游时间的游客有35人,占30%;2小时以内有82人,占70%,因此有70%的游客能够接受2小时以内的历史文化村镇旅游。

由此可以得出两个基本的结论:一是大部分西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的交通时间游客不会接受,常规的休闲旅游开发模式并不适宜西南地区大部分历史文化村镇;二是交通可达性与财政收入呈反向变化,大部分西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的财政收入很低,靠当地政府拨出财政收入作为保护资金的可行性极小。

4结语

历史文化村镇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历经朝代的更替,见证历史的变迁,反映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古文化村镇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近年来,我国古文化村镇经历了。加快城市化、新农村建设、旅游开发”的多重挑战和冲击,“千镇一面、万村一貌”的“特色危机”正成为共性问题。加之存在保护机制上的缺陷,保护资金上的欠缺以及建筑性能的老化等三个方面的原因,西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面临诸多困境。在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使得古文化村镇得到更好的保护。希望政府职能部门主导,期望寄此找到古文化村镇破坏的原因,得到解决的途径,以求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新旧空间关联理论及模式研究 周卫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年10月

2..建筑归来旧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精品案例集 陈宇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8年11月

3.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 车震宇 科学出版社 2008年01月

第9篇:旅游资源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农家乐;问题;可持续;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25-01

“农家乐”最早源于欧美发达国家的乡村游。我国真正意义的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在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指导下应运而生的产物,当前仍处于初期阶段。以至于至今学术界对其定义未达成一致。笔者认为,农家乐是指以“农家庭院”为基本接待单位,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风土民俗和生产条件及自家庭院及周边自然景观,吸引城市游客,开展观光、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为一体的旅游观光经营活动。

一、基础分析

为了系统分析三圣花乡农家乐,根据张根年的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和该区的实际状况,将从旅游目的地断面(供给分析)、旅游通道(区位分析)和客源地断面(需求分析)三方面作如下分析。

(一) 供给分析 。三圣花乡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风光秀丽,农家风情浓郁,如今三圣花乡已经打造成了包括“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的“五朵金花”景区。

(二) 区位分析。三圣花乡距主要客源市场成都市中心约7公里,依托成都市,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交通、通讯通达,市民出游交通非常便捷。

(三) 市场需求分析。1、经济因素 三圣花乡最大的客源市场――成都,是我国中西部特大的中心城市。据显示,在2009年,刚经历过“5.12地震”的成都市人均GDP竟高达35215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59元,城镇居民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即使是中低收入阶层,也有余钱用于旅游消费。此外,成都的私家车数量一直高居全国前三并仍飞速增涨,这为城市近郊游提供了稳定的客源市场。2、社会因素 首先,随着成都及周边县市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市民生活的高竞争、高节奏、高污染状态,促使他们迫切期望摆脱这种“现代文明病”,寻求清新舒适的休闲旅游空间。 其次,我国丰富的法定带薪假期保障了人们的休闲时间。3、文化因素 成都因其休闲的地域文化,历来被誉为“休闲之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仅在2009年,成都就先后被评为“中国自驾车旅游品牌十大目的地”、“中国十佳会议旅游目的地”、“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4、政治因素 多年来,成都市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三圣花乡的旅游发展,在其政策支持、资金保障、人员培训和经营管理等方面都给与积极的指导和监管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本文通过运用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发现,当前三圣花乡农家乐仍存在以下问题:(一)规划布局不合理。 目前的三圣花乡区内,虽然农家乐的数量众多,但规划大都缺乏科学的论证,不但造成了组织线路的难度较大、资源的共生性差,经营者单兵作战,各自为阵,资源与整体环境不相协调等现象,而且给景区整体的经营管理带来了诸多难题。(二)基础设施不健全。三圣花乡在环境整治和安全保障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完善。如,景区内没有统一的垃圾处理设施,造成环境污染;一些地段灭火设备、消防水源和消防车道等设施缺乏。 (三)管理体系不健全。当前,在卫生、安保、消防、价格和服务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如一些娱乐场所、餐厅等未经过公安消防机构审核批准擅自营业。(四)营销体系不健全。理念方面,经营者对农家乐今后的发展方向不明确,缺乏对旅游市场预测的意识。面对“旺季过旺,淡季过淡” 的季节性现象时,不但不能有效应对,反而出现互相压价的不正当竞争现象;产品定位方面,当前还停留在纯粹的观光游上,对本土文化的挖掘还较粗浅,不能较好的反映农家乐的独特卖点;实际营销方面 ,各农家乐没有统一营销的品牌意识,造成了部分客源市场流失、景区秩序混乱的现象。(五)从业人员素质低。如今景区内,从业人员大都是 “自学”从业,边干边学,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这从根本上制约了三圣花乡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建议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一)统一规划,科学布局 。要将三圣花乡农家乐做成“大旅游”,则必须有“大旅游”的发展观和战略观,因此,政府和有关规划部门应对农家乐的发张做好长远战略规划,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将三圣花乡农家乐的旅游资源进行最优配置,逐步推进,全面科学发展。(二)坚持科学发展的政策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科学合理的开发管理制度,统一规范管理,政府给与必要的资金扶持和政策鼓励。同时,积极创办农家乐行业协会,进行相关研究、监管和交流。从而通过政府和民间协会,齐抓共管,为农家乐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三)重视文化和差异化。首先,三圣花乡农家乐的开发与发展,应以农家文化为核心,将“花”文化、农耕民俗文化、地域风情等众多细文化做活做深,打造别具一格的乡村农家乐。其次,基于当前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应保持本色,突出特色,走一条“特色化、品质化、情感化”的旅游发展道路,给游客处处出新、时时愉悦的享受。(四)塑造品质,深化营销。深挖文化同时,注重项目打造、产品创新、服务、环境和危机管理等各环节的品质塑造,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体系。同时,深化品牌营销,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荣誉,树立品牌形象,扩大客源市场,展示独特的农家风情。(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一要加强对农家乐旅游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相关法规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强化服务规范,提高服务品质;二要加强从业人员对本土特色的培训,使从业人员各个风采斐然。(六)发展绿色产业,打造循环经济。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本地的农业、手工业、文化、自然等各产业发展,走一条产业联动,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的道路。如走绿色蔬果种植路线等。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作者简介:徐金梅,女,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硕士,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资源开发。

参考文献:

[1]沈惠惠,陈瑛.“农家乐”旅游的现状与发展分析―以杭州梅家坞农家乐为例[J].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3): 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