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思维的含义与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职;政治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人才的需求有了新的需求,这给中职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契机。在中职教育体系中,政治教学却一直采取着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与时代的特征是完全不符的。而且,在新形势下,中职政治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教师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之一。
一、创新思维的含义及其特点
创新思维指的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让学生学会对事物融会贯通,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新的思考。通过这些新的思考,进而让问题的解决的方式有了新的方向。创新思维是现如今中职学生特别需要的一个特质,具备了创新思维能够让很多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轻松。与其他思维方式不同,创新思维具有很多独特的特点。其中,发散性、深刻性和独创性就是其明显的特征。具备了思维的创新性,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得更加独辟蹊径,并对自己的结构体系进行一个重新整合发展。
二、中职政治教学的主要现状
目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持续推行,在中职院校中,传统的中职政治教育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传统的中职政治教育中,政治教师的教学往往都以“说教”为主,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情绪完全不能被调动起来。加之政治内容本身就比较枯燥无味,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又较弱。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也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并对政治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根据相关调查,在中职院校中,学生逃课率较高的课程便是思想政治课程。即便不逃课,很多学生在课上也是“人在心不在”的状态,要么是悄悄玩手机,要么就是做其他学科的作业。真正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听课的学生数量屈指可数。
三、在中职院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体系也变得日益完善。而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承担着培养双向人才的重要使命和作用。目前,很多的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学习能力较差,就更别提所谓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了。而这些存在于学生身上的局限性也让中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真正适应时展的需求,并与时展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因此,在中职的政治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学习,学生有了更为丰富的知识结构体系,并逐步形成独特的个性和思考方式。这些都能成为学生未来成功进入职场的有用筹码。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大部分中职院校都调整了自己的招生人数。大量的扩招让学生的生源质量不可避免的大幅度下滑。现在的中职学生理论学习能力较弱,对于政治学习缺乏基本的兴趣。因此,中职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渐渐忽略了。而此时再提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并利用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方法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处理。
四、中职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一)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中职的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充分尊重学生,并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基本前提。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根本无从体现,学生仅仅进行着单调的机械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是明显行不通的。新形势下,课堂不应该仅仅是课堂而已,教师也不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导师。在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模式下,课堂应该是学生和教师进行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而教师也应该只是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引导者。在思想政治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始终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例如,当教师就一问题要求学生发言的时候,教师不应该对学生给出的答案给出过于果断的正误判断。即便学生回答的问题有一定出入,教师也应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肯定学生积极发言的行为,为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供有力的氛围。又如,对于在政治课堂上存在分歧的问题,教师不应该“一竿子打死”,而是应该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在讨论中各抒己见,进行头脑风暴。这样的方式既能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又能让学生之间的思维形成相互的碰撞,有助于创新思维模式的形成。
(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定位
在中职政治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定位也十分重要。正确的角色定位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性思维也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敢于养成向权威发出挑战和质疑的学习精神。在挑战和质疑中,学生学会了不盲从,有了自己的思考方式,自然而然也就逐步形成了开放的思想和新颖的思维方式。其次,政治教师也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认真提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想法。这种互相促进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融会贯通,并在课堂上变得更加自信。这些角色定位的转变都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
(三)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中职学校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实现就业,而很多中职学生虽然理论学习能力较弱,但是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政治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质,让学生多参与一些社会实践,并在社会实践中逐步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政治课上一些内容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科技活动或技工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应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积极思考,勇于动手,在实践中体会创新思维带来的快乐。
五、结语
在当前形势下,学生的创新思维非常重要。任何一门课程都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教学目的,对于中职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也不例外。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能够让学生的未来发展变得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林胜德.中职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28):125-126.
[2]胡金胜.创新思维在中职政治教学中的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5(16):62.
关键词:工艺美术;设计;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J501 【文献标识码】:A
工艺美术设计在今天的社会中已经完全融合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影响了人们的每一个生活领域,那么只想运用单一的风格来创造设计已变得不太现实,所以面对这样的环境,我们要不断创新,运用多种创新的思维和创意研究为生活做改变。创新思维表达的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方式,其中包括创新思维、形象思维以及逆向思维等多种方式。
一、创新思维在工艺美术设计中的界定
创新思维是人们在不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创新思维的一种精神层面上的活动。此类思维不仅能够为人类新环境开拓过程中科学探讨与研究带来帮助,而且也能够为设计者独特想法与灵感的获取带来较大的启发,是工艺美术设计中所不可或缺的力量。此外,作为一种设计主题中的新构想,创新可以看做是艺术与科学两者综合的产物,是创作活动力对设计者灵魂的展示。
二、创新思维在工艺美术设计中的具体特征
一般来说,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创新思维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象思维
这是一种直觉性的思维,以具体的形象思维内容为主的思维状态。对工艺美术设计而言,在设计者对作品进行设计的过程里,如果没有形象的所造就会使作品因为没有思维状态与语言表达而在整体上缺乏生气。如何去获得形象思维,设计者就应该将自己投放到生活和自然当中去,在广阔的环境中用心感受和捕捉具有深刻特点和意义的形象事物。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它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形象性、非逻辑性以及想象性。
2.抽象思维
在很多时候抽象思维也称为逻辑性思维。其内容主要是指通过科学的概念对在发展过程中事物的本质进行动态的反映,通过对其本质作出概括与思维后,再对其部分特征进行提取,从而使其由感性认识的阶段向深层次的理性认识阶段进行过渡。由于抽象思维不仅可以对事物的外部状态作出有效反馈,而且还能够让人对事物进展的动态预见提供更好的依据。在工艺美术设计中,抽象思维的应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同时又称为求异思维、扩散思维核辐射思维等,也是属于创新思维中的一种核心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以事前已确定好的出发点或目标为基础,通过不同手段方式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在思维的过程内对不同信息进行收集,最终通过各类方式的比较来寻找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工艺美术的设计者而言,其创新能力往往体现在他们对发散思维的应用过程当中。只有能够对发散思维作出转化或加工,才能保证发散思维在艺术创作中发挥出巨大作用。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发散性思维往往因其变通性、独特性以及流畅性等特点而占据了重要地位。
4.逆向思维
一般来说,逆向思维所体现出来的状态往往和我们正常的反应完全相反。作为解决问题时的重要手段,此类思维模式富有创新内涵,所以通过逆向思维的方式对不同事物进行处理往往会收到许多意料之外的结果。相比较上述三种思维方式来说,逆向思维是较为特殊的一种思维方式,例如当大多数人对某事物极为追求时,一小部分人则会选择放弃一些与大众不同的思维。通俗点讲,逆向思维就是指与大多数人想法不同的个人想法,它常常会给人们带来不符合常规、让人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工艺美术设计中,运用逆向思维可以使思路更加宽泛、清晰,也能够给受众不一样的思维感受。所以设计者应该要学会运用和深刻认识逆向思维,遇到事情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解决,这样就会给广大受众带来更加新鲜的感受,从而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三、创新思维在工艺美术设计中的具体表现
对于工艺美术设计来说,创新主要的思路模式就是表现在怎样向受众表达它内在的含义和内容。设计者在创作过程中还需要将其和其他元素加以创新渲染,以达到更完美的视觉效果。
1.图形的创新
图形对于工艺美术设计来说,是它的灵魂。我们见得最多的产品设计,往往是以造型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图形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它的加入倾注了设计者对创作的全部感情,从工艺美术设计的层面来说,同样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2.色彩的创新
由于自然界的色彩变化幅度大,配色方案多种多样,所以工艺美术的设计师可以根据色彩的特质传递不同的信息。只有将创新和色彩融合在一起,才能让整个工艺美术设计具有生命力,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向受众传达设计者所想表达的意境。
结语:综上所述,工艺美术设计要以创新思维为根本和发展平台,结合实际,寻求一种全新方位的思维创造模式,为现代工艺美术设计开拓一个比较全面的思维创新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卓越计划;幼儿教育;创新教育
卓越计划主要目标是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出各类工程师。工程师需要在工作中有研发创新、管理创新、设计创新和服务创新等。而创新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应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做好幼儿的创新教育对我国卓越计划的实施和效果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一、卓越计划与幼儿教育的关系
卓越计划要培养创新性工程技术人才,这需要有较好的创新基础和意识的学生。高校要有合适的苗子去培养,就需要从幼儿教育开始注重创新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从小形成创新、变革意识与习惯。幼儿教育工作者也要进行教学改革,重视引导幼儿的创新教育,使我国成为工程教育强国。重点要落在幼儿创新意识的开发与培养这个环节,这是幼儿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
二、幼儿创新教育的培养模式
1.正确认识幼儿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创新教育由于对象不同,因此要有效地推进和实施创新教
育,必须考虑创新教育的层次性。幼儿创新教育让幼儿在成长中发展创新能力,体会创新快乐,获得创新的自信和创新意识。幼儿创新教育,含义是培养孩子的创造潜能的教育过程,为将来成长为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
2.注意培养幼儿的创新个性发展
创新教育不仅是智力、能力开发的问题,也是个性特征培养的问题。要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必须培养与创新思维有关的个性特征,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好胜心、坚韧性、责任心、自我意识等个性品质。
3.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一种高级形态,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幼儿时期创新思维已经开始萌芽,有了创新思维的表现。当然,由于幼儿知识经验贫乏,以及思维方法的局限性,他们的创新思维与成人相比还表现出不稳定性,灵活性较差的特点。因此,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促使其思维灵活性、流畅性、独特性、稳定性等的发展。
三、幼儿创新教育的培养方法
1.欣赏幼儿个性发展
个性越独特,越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造性也正是在独特的个性中孕育和发展的。“越是富有创造性的人,其个性越显得独特。幼儿的每一个细小发现和创新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肯定,此时教师要多鼓励和激发孩子个性的发展。幼儿教师特别要注意因材施教,尊重他们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教师要理解和保护幼儿的这些创造性表现,使之成为幼儿稳定的心理品质。
2.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人格,激发和维持创造性动机
幼儿教育中,应积极鼓励幼儿的探索精神;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启发引导幼儿产生内在地、自主地参与创造活动的要求。激发创造动机可以从培养“问题意识”着手。教师可以经常向幼儿提出开放式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思考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培养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积累知识
鼓励幼儿多渠道收集有关问题的信息。教师应鼓励幼儿自己去收集有关的信息,启发幼儿扩大信息来源,通过请教家长、查阅图书资料,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看电视,上网等多种手段获取有用的信息。
幼儿创新教育是一个现实紧迫问题,幼儿教育工作者要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教学方法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意识。
参考文献:
[1]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02).
【论文关键词】创新性思维小学美术教育 培养途径
【论文摘 要】本文在分析创新性思维与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探索与建构以提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优化课堂教学各要素与整体结构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并形成新的教学规范和策略体系。
创新教育也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创新教育是指发明和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培养创新思维就是要使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五个的特征。具有这五个特征的创新思维能使学生更顺利地解决对他们来说的新问题,能更深入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的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更轻松、更顺利。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可以说是构建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力的核心。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思维意识
1.1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创新素质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应强化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自己看到现象,比较异同,找到联系,认识关系,总结规律,想出办法。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看、去想、去做,只把现成的知识和技法生硬地塞给他们,让他们不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不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只会机械地照描照抹。对美的存在视而不见、头脑失去独立思考的功能,是不会有创造意识的。
1.2经常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一种无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多变性、新颖性和相对性等特点。许多美术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通过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启迪学生的创造想象和创作构思才可实现。如命题创作画,在引导学生理解命题的含义后,就要启发他们对各种选材进行取舍、思考各种组织方式、各种表现方法,灵活地进行处理,以创作新颖、独特的作品。在美术教学中,类似这样的发散思维训练,只要有意去做,内容比比皆是。
2. 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情景
2.1创设开放的学习与探究氛围
创设的前提是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想象,没有大胆的假设。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情况下,注意力、想象力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容易产生思想的火花。为此,教师要求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富有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接纳、支持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娱乐,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样才有利于做出大胆的设想,萌发创新性思维。
2.2丰富想象,拓宽学生创新性思维
黑格尔说“说到本领,我认为最重要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从本质上说,就是把通过感受把握完整形式或大脑中储存的现成图形加以改造、组合、冶炼,重新铸成全新的意象的过程。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中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小学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引导孩子们的想象力,孩子们最大的乐趣也是在于幻想,每个孩子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童心的释放,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从而带动创造思维的发展,如在《画汽车》教学中,学生通过欣赏、同学介绍了解汽车的功能特点并说出自己喜欢的汽车,有一个学生迸发出未来汽车是怎样的设想,教师可抓住这个契机创造条件让学生大胆中闪烁出求新求异的思维火花,鼓励了学生大胆想象,学生的想象就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联想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
3.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1对学生的评价要科学合理性
对学生的评价科学合理,可以促使和提高创新性思维。教师应摒弃一切旧的,与时展不相适应的评估标准,淡化评估模式的单一性、支配性、权威性。人们曾把美术称为“无错误科学”。谁听话,谁守纪律,谁的作业洁净规矩,还有标准化测量,这些标准化固然有其可依据处,但学生的创造性在评估体系的哪个位置?没有,这是个很大的弊端,创新性思维只有在自由的氛围中才会开会结果。评价的方面有很多,如:积极性、灵活性、动手能力、合作性、独立性等,评价的方式也可多样,如:语言、文字、数据;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等。评价要鼓励探索与创新,杜绝平淡与重复,重视个性的培养。“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取消只有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
3.2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展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是一件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所以要求教师必须也要有创新意识,在教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能力,要敢于探索,大胆创新,所以我们将竞争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竞争意识是一种进取性和显示性的个性心理的表现,竞争就是争取超过别人而获得成功,这种意识可以调动人的内在积极因素,向成功的方向努力。在美术课上,我常常将有创新思维,表现形式有创新的学生及作品,请到前面展示给其他学生观看,并给他们在美术课上选同桌学习的一次机会,作为奖励,并激励到:“还有哪位同学的作品更有创新思维的,老师还会请你到前面介绍自己作品,咱们来个小组比赛,看看哪个组想象丰富,表现的有新意”。以激励其他学生积极思考,激活创新思维。
总之,现代教育给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创新,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并善于向学生学习,儿童身上潜藏着巨大的创造力,破除惟我独尊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日积月累地进行创新教育,一定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选择,张扬学生的个性,热爱和关注学生,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在教学中真正树立创新的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以培养,创新思维才能得到不断弘扬。
参考文献:
[1]刘生.创造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创新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材料和学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形成新概念或新成果。《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中明确指出:“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实施创造教育是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地发展学生的思维,适时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二、更新教育观念,构筑创新前提
开展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品质培养的关键在教师,其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否更新、是否转变。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学生。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全面的人才观,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健全的学生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灵感、数感和情感,善于帮助学生观察世界、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善于培养他们求异求真的习惯和自信心。其次,教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要认识到学生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不同于别人的新思路、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最后,教师还要具有多元化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完善的认知结构;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品质,能胜任对学生创新性的引导和启发;具有创新教育的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如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组织指导能力,以及自身善于求异和创新的能力等等。
三、依托文本,挖掘创造因素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和材料,有在运用中获得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设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设计了以下程序:
(1)让学生通过实物直观认识表面积的含义。
(2)出示例1: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3)引导学生读题,理解求至少要多少硬纸板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4)分组讨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5)交流汇报。
在分组讨论中,有的小组直接根据表面积的含义,逐一求出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再把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有的小组根据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的特征,分别求出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再把三者加起来;有的小组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和乘法分配律,求出三个不同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在学生交流汇报后,我让各组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让全体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选取出最佳的解题方案,即先求出三个不同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这样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又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并从中找出最佳解题思路的习惯。因此,教师把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结合起来,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创新思维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效果的时候,主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教师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情景。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在教学“年、月、日的认识时”时,我先让学生举例哪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随后我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年份,我判断它是闰年还是平年。由于我对学生所报的年份都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学生感到非常惊讶。此时我说:“我有一个秘诀,它能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大家想学吗?”学生兴趣盎然,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这样设计,迅速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了学生学习的被动状态,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尝试探究学习,培养创新思维
“探究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教师适时、经常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将教学过程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研究,从而能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和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教学“通分”时,为了让学生比较3/4与5/6的大小,我事先不作暗示,放手先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索,学生的思考策略趋于多样化而富有个性:(1)化成小数比较;(2)用折纸比较;(3)化成同分母的分数比较;(4)化成同分子的分数比较;(5)借助1进行比较,等等。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交流、比较、小结,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形成的个性经验在交流中上升为智慧经验,进而学会创造,促进自身个性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5—0037—01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算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数学在人的思维训练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数学思维更是现代社会必备的基本素质。中学数学教学要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就必须挖掘数学本身的魅力,把它扩散到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每一个学生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一、数学思想塑造倾注创新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和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要尽量利用多种感官协调活动, 接受知识感官越多, 知识就掌握得越牢固、越全面。如,在讲解“圆的认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画一画,并说出画圆的体会;指一指、比一比,理解“圆上任意一点”的含义;量一量,懂得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折一折,证明圆是轴对称图形。在一系列的实际活动中获取有关圆的知识,悟出圆的特征,这样的理解就是深刻而全面的。数学教学自始至终都要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想问题,要培养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形成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出问题。又如,教授“圆锥的体积”时,教师通常让学生的思维从“圆柱的体积”概念迁移到“圆锥体积”概念上来,先把一个圆锥容器放入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中, 使学生初步了解圆锥的体积是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后, 再把圆锥体注满水,倒入圆柱体里,这样连续倒入三次,圆柱容器刚好注满, 学生自然而然理解了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关系,对圆锥的体积概念形成了清晰的感性认识。
二、课堂教学渗透创新思维训练
如果说教学是极具个性化的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则是学生个性表达的舞台,教师则是这个舞台的总设计师, 良好的舞台设计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此,教师应该想法设法创设适当情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自己要学”,而且要“善学”、“乐学”。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通过巧妙设计疑问, 让他们的好奇心成为课堂教学中事半功倍的催化剂,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通过利用学生好胜的虚荣心理,努力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此外,还可借助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探索者的趣事等,让学生从中了解数学的历史, 丰富知识, 学习前人的创新精神,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达到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主动地、积极地去追求某事物,如教学《曹冲称象》一文,我先引导学生广开思路, “你们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让学生在赞叹古代人的聪明之余,同时向曹冲发起挑战。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创新的热情,学生说出了很多方法。一个学生说:“曹冲用的是石头,那我不用石头,而用沙土,因岸边有沙土取之方便。”还有一个学生说:“我不用石、沙,我用人,因为人听指挥,喊上、喊下都可以。”学生的回答都闪烁着创新的火花,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及时给予赞扬:“你真聪明,你真棒……”这一声声赞扬像一股暖流流进学生的心田,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是学生产生兴趣的催化剂,将会产生无穷的力量,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际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教学要在课前精心设计疑问,在课堂上巧妙提出疑问,让学生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又激励诱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得到的不仅是成功的喜悦,同时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培养。如教学《跳水》中“船长命令孩子跳水”这一部分,我引导学生围绕船长“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一、二!”这两句话提出假设:“假如孩子不往海里跳,船长会开枪吗?”便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气氛颇为活跃。一个学生说:“船长会开枪,因为一开枪,孩子就知道船长的话不是戏言,就会听话地往海里跳。”另一个学生说:“船长会开枪,但他只是朝天上,不会打中孩子,只会用枪声来吓唬孩子,威逼孩子跳水。”还有一个学生说:“船长不会开枪,船长说要开枪只是恐吓之言。”标新立异的观点迸射出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
三、鼓励求异,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
探索科学时,思维的求异往往是创造的开始,如《狼和小羊》一文中的最后一句“就顺着往小羊身上扑去”。按照顺向思维定势,小羊已成了狼的腹中之物,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有意设计这样的问题:“狼是不是把小羊吃了?”一部分学生回答“是”,可另一部分学生的看法则相反,有的说:“狼向前扑去的时候,由于用力过猛,会一头撞在前面的树上,晕倒了。”有的说:“狼向前扑时,会掉在前面的陷阱里。”等等。这一部分学生能突破思维定势,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想象和让小羊活下去的愿望联系起来,这时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给课文换个结尾。此设计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创造性地提出新看法,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四、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机智的手段创造和谐的氛围,巧妙引导,创设一个充满自由的教学情境。
利用儿童好动的天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许多课文可让学生进行表演,在表演中使其领会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如《倔强的小》中小“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把自己的干粮袋“一拉”、“拍了拍”。通过表演,学生掌握了“满不在乎的含义”。宽容孩子的怪问和错问。学生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常常会提出一些奇怪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问题,教师要耐心倾听,不要打断或置之不理,应肯定其勇气和好奇精神,并加以引导和帮助,若教师有时一时难以回答,也万万不可搪塞敷衍,甚至“恼羞成怒”,应诚恳地和学生一起探讨或说明情况,课后再给学生交代。
关键词:创新思维能力;嵌入式;抛弃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为社会的进步、民族的振兴与国家的腾飞源源不断地输送一批批优秀的人才。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也就是要造就创新性人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学,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培养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1]。大学作为人一生中学习时间最集中的阶段,也是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为大学生建立其良好的思维习惯,其对人一生的影响与意义将是深远的。
物流学科作为新兴的交叉、复合型应用学科,与工学、理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相互交叉,需要学生同时具备多种科学的思维能力。教育部《关于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指出,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成为以工学学科作为理论基础,管理学科和工学学科相互渗透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并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良好的计算机和外语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实现物流工程的培养目标,在大学四年中,物流工程学生必须广泛的涉猎多科学知识,并进行高效率的融合,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十分高。为此,在物流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将新知识嵌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强化嵌入式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短时期内,特别是在课堂中,最大化学习效率。
1 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特征与重要价值
创新思维能力是指人类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创造、改进或组合开发新事物的能力。在创新思维过程中,创造者本人必须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且具有强烈的探究精神、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完备的知识体系,能够提出一套完整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手段,并获得不同于以往的认识或体会。
对于大学生而言,其创新思维能力体现在对所学的各类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寻找出这类知识与已有知识的关系,在掌握这类知识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独有认识。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一是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些能力及知识体系的形成依赖于小学、中学的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是大学阶段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否则即使有创新的意识,也难以形成创新思维,形成新的认识。
二是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即来源于先天的禀赋,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这种意识的重要特征是善于利用已有的知识对新的知识提出问题,这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
三是具有对已有问题提出挑战,并质疑的勇气。这种勇气源于自信,并建立在第一、二个特征基础上。这种勇气的直接结果是找出已有问题存在的不足,间接结果是提出一种新的观点或认识。
四是具有提出一套合理的方法或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创新者最关键的潜质,也是创新思维能力的能够最终体现的实现途径,只有具有这种能力,前面发现的问题、质疑的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并开花结果。
具备了以上四个特征的大学生,才能称之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并在完善、革新已有理论方法体系;解决重大工程实践难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在各行各业中发挥骨干性作用。最终实现自我的超越与突破,成就精彩人生,成为国家、民族振兴过程中的重要力量。
2 大学生接受新知识的两种模式
一般而言,大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特别是理论知识时,会呈现两种不同的思维习惯,一种是正面、积极的;另一种是负面、中性的。前者,本文称之为嵌入式思维模式、后者称之为抛弃式思维模式。
2.1 抛弃式思维模式
抛弃式思维是指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采取一种被动、封闭、抵触的情绪进行机械性记忆,其目的是为了应对考试。这种模式在大多数大学生的新知识学习过程中均有体现,有以下几个特征:
(1)对新知识的学习缺乏热情,在学习之前,没有事先预习,没有查阅相关知识;
(2)学生自身的已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没有建立一种联系关系,未形成关联记忆;
(3)在课堂讲解及课后复习过程中,以单纯的重复性记忆为主,呈现一种被动接受状态。
2.2 嵌入式思维模式
嵌入式思维模式是指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采取一种主动、探究、兴奋的情绪进行关联性记忆,其目的是出于兴趣、满足好奇心、提升自我。这种模式在少数大学生的新知识学习中得到了部分或完全体现,有以下几个特征:
(1)对新知识十分好奇,有强烈的兴趣,在学习之前,事先进行了预习,并形成了一种自我的初步认识;
(2)学生自身的已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关联关系,并形成关联记忆;
(3)在老师课堂讲解及课后复习过程中,以知识结构的融合、更新及延伸为主,呈现一种主导融入的状态。
这两种思维模式会对新知识的学习效果产生较大差异,而这种差异在单纯的考试过程中可能不会明显表现出来,但是经过一段时间(1年及其以上)以后,就会表现的是否显著。采取抛弃式思维模式的同学往往对于新知识越来越模糊,最后甚至全然不知或仅留下部分不完整信息。采取嵌入式思维模式的同学对于新知识的记忆,随着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日益强化,并且对该知识的理解会随着后续知识的学习不断充实、完善,并会有新的理解与认识。但是,单纯希望大学生从抛弃式思维模式向嵌入式思维模式进行自动转变是十分困难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逐步引导,采取嵌入式的教学模式,才能逐步实现这种转变。
3 嵌入式教学模式的内涵与过程
嵌入式教学模式是一种立足于训练学生的嵌入式思维模式,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过程中,以知识结构融合、更新与延伸为出发点,实现对新知识的初认识、认识、再认识,建立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关联关系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包括:
3.1 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我实现为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一种发问、鼓励、提示、补充的角色。首先,通过发问,引导学生自己对新知识建立其最直接的认识,并通过鼓励,将这种直接的认识通过多人的补充不断充实并强化,在这个强化的过程中,通过提示、补充,实现初始的认识尽可能的指向新知识的最终含义,让学生感觉到新知识的理解就是通过他们自身已有知识建立的最直接的认识的基础上的。这种过程,学生的内心要得到了一种满足,并体现自我价值。
3.2 鼓励课前准备与课后的再认识
在课程教学之前,要求学生对一些关键知识点,在不看教材及查阅资料的前提下,尝试着建立自己的最初认识,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将这种最初的认识大胆的说出来,在课程教学之后,对课堂中最终形成对新知识的认识,结合书本材料、与其他同学交流进行再认识,并对知识进行梳理、强化,如果形成了新认识,需要在下次课程讲解中提出,并进行讨论。
3.3 综合运用提问、比较、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
为实现知识结构的融合、更新与延伸,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新知识的引入,多以提问、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在新知识的认识阶段,多以比较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相同、不同,并说明原因的方式,揭示知识之间的关联关系;在新知识的再认识阶段,鼓励学生质疑已有知识,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讨论,争取达成共识。
为实现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分四个阶段进行课堂的教学,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教学实践,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结构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融合,并嵌入到学生的思维之中,避免单纯的机械性记忆。当然,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适用条件:一是承担教学的老师,对教学的新知识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认识清晰、完整,对同学的已有知识结构有一定了解;二是同学对这类知识有兴趣,愿意事先准备、积极参与;三是教学的人数不宜过多,控制在20~30人比较合适,在一堂课中,保证每个同学都有对新知识进行初认识的实践过程;四是由于教学过程需要的时间较长,对于部分关键性、重要的知识点可以采用,常规性的一般知识的介绍可以通过同学的自我学习来完成,以保证教学效果,并通过关键知识的嵌入式教学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4 嵌入式教学过程设计——以物流工程专业为例
为对嵌入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以物流工程专业的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的“快递服务”这一知识点为例,具体说明嵌入式教学的实践过程。
在新知识的引入阶段,可以采取提问、案例的形式。提问的形式是指询问4~5名同学,对于快递服务,从自己接触到的快递企业及网上购物的经验出发,说明快递服务有哪些基本特征;案例的形式是指列举2~3家快递企业的服务过程,请同学总结一个完整的快递服务由哪些要素构成。
在新知识的初认识阶段,将同学总结的这些特征或要素,列举在黑板上,由老师引导出服务的概念,最终,请2~3位同学,根据这些特征或要素给快递服务下定义,并将这些定义,进行汇总后形成一个初认识阶段的定义。
在新知识的认识阶段,和同学一起来回顾,最初的要素、特征等已有的知识,与初认识阶段下的定义的差异,并找出其中的原因,例如:接触的快递企业太少、对快递企业服务的流程了解不充分等。其次,给出课本上关于快递服务的定义,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对初认识的定义进行修正、规范化,实现初认识与新定义之间的有机统一。
在新知识的再认识阶段,列举一些国外快递企业正在采用的例如:固定送货时间、提前半小时短信提醒、自由选择运输路径等新模式,请同学回顾对快递服务的定义,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如何进行完整,并与同学一起讨论,未来一个完整的快递服务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定时、定点、定路径、定信息、定内容等。
5 结 论
通过采用嵌入式教学模式来进行大学生理论课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而且能够将枯燥无味的课堂变成知识碰撞、信息交流的场所,实现寓教于乐,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实现新时期大学生独特个性与自我价值实现的统一。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大学教师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真正起到引路人、领航人的作用,并利用渊博的知识来驾驭整个教学过程,对于教学效果的发挥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叶国凡. 一体化教学培养途径的探讨[J]. 上海高教研究,1987(3):29-32.
[2] 岳晓东.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 高等教育研究,2004(1):84-91.
[3] 翟纯纯. 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现状及培养对策探析[J]. 中国电力教育,2011(26):20-21.
【关键词】改革与创新;兴趣;启发;地理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2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7-0004-01
21世纪将是日新月异,百舸争流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的潮流中,谁能坚持创新,勇于创新,谁就能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
一、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创造的遗像、愿望和动机。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形成创新素质的起点。
(一)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象的课堂气氛。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依赖,它融洽了师生的情感,营造了愉悦的氛围,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律的习惯、自觉的行为,用情感的力量去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学好地理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和蔼的表情,幽默地话语,庄重的举止,文明的行为等等都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
(二)要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使学生在在将来的地理学领域中有所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浓厚兴趣。为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说明学习地理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当作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或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把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原理,展现为生动活泼的事实或现象;从组织教学的形式上,选择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从而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二、启迪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物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地解释这些事物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是创新素质的核心。
(一)以情境教学为载体,鼓励学生拥有科学的批判精神,大胆创新。开启创新思维的大门。
良好的创新思维的形成离不开丰富知识的积淀。正如法国的科学家巴斯德所说:“偶然的机会对所有有准备的人有利。”这说明广博的知识和创造性思维的“顿悟”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它是形成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但知识并不等于创新思维本身,知识转化为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在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联想提出和解决一些教师未曾教授的知识,发现和构建一些可能的知识联系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新理论,达到认识上的飞跃。
(二)要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以表象或具体语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以形象方式反映现实或表述知、情、意的思维方式。尽管在人的思维发展的里程中,形象思维是较初级的形式,但是它在创新思维中却占着主导地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语言的形象。教师可以采用叙述法、联想法、想象法进行训练。例如:经常要学生看地图说地理分布;看漫画讲地理含义;看图表分析地理规律;看景观联想地理特征等。通过这些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性,从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力。
三、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集中体现。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对其今后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
(一)灵活运用语言艺术,创设地理意境。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强,知识内容丰富,而大部分知识是学生没有也不可能亲自经历,这就要求地理教学语言不仅要做到科学、准确、清晰,而且能灵活运用语言的艺术,如适当的加上一些谚语、诗词、成语、歌诀等趣味语言,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地理意境,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实地理表象,使学生听课时如同身临其境,听后心驰神往,回味无穷,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也易于接受和掌握地理知识。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