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秋分习俗范文

秋分习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秋分习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秋分习俗

第1篇:秋分习俗范文

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时节,秋分象征秋季丰收寓意,秋分这一天昼夜平分,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也象征着秋季的丰收之喜。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秋分节气民间传统习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秋分节气传统习俗祭月节

在上古时期,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中国传统的祭月,一般是以家族为单位的,参加祭月的人中选一名主祭(统领工作),一名赞礼(相当于主持人),若干执事(主祭的助手),一般以年长的女性长辈或家庭主妇担任主祭。

吃秋菜

“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不成想这句小品台词还有据可循。

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沾鹊子嘴

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希望用汤圆将麻雀的嘴粘住当然只是农民朋友的美好想象和愿望,不过这其中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汤圆的黏性比较大,不易消化,不宜多食。

送秋牛

秋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秋分节气的寓意我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为“半”之意。“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昼夜时间均等,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区这一天的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由赤道进入南半球,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北极附近也即将迎来一年中连续6个月的漫漫长夜与连续6个月不灭的星空。二是,气候由热转凉。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秋分在每年公历的9月22日,23日或24日,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80度。

秋分,“分”即为“半”。秋分时,地球绝大部分地区这一天昼夜均分,各12小时;在北极点与南极点附近,这一天可以观测到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秋分的特点秋分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比较特殊的。

秋分农事安排秋分后,棉吐絮。烟叶黄,正是收获的时节,广大农村进人了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阶段。

第2篇:秋分习俗范文

关键词:篮球运动;抢篮板球;篮板球作用;要素分析

1.篮板球在比赛中的作用分析

1.1前场篮板球在比赛中的作用。抢前场篮板球对于进攻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可以获得二次进攻的机会,可以选择在抢球的时候瞬间补篮得分,同样也可以再重新组织一次新的进攻战术,提高进攻的效率。其次,进攻队抢到进攻篮板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对手打反击。再有就是,当进攻多次获取前场篮板球之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击防守的士气和信心。

1.2 后场篮板球在比赛中的作用。抢后场篮板球对于防守对来说是相当关键的。首先,获得后场篮板球就等于成功的防守了对方的一次进攻,降低对方的得分效率。同样在你获得后场篮板球的时候,某种程度上增加本队快速反击的机会,间接的可以提高得分是效率。其次,防守队获得后场篮板球时,可以增强本队的防守信心。

2. 抢篮板球的要素分析

2.1 抢篮板球的意识。在比赛中,运动员争抢篮板球的基础是各个运动员的拼抢意识。只有当运动员具有很强烈的拼抢篮板球的意识时,运动员的大脑才会支配身体的快速移动。同样的一场比赛,同样的一个篮板球,运动员对这个篮板球的渴望决定着他付出努力的大小,只有运动员有了及其强烈的渴望才会做出最大的努力去想办法争抢篮板球,才有可能抢到球。所以说,一个运动员对这个篮板球的意愿决定着他的行为,一个运动员对篮板球的渴望决定着他的动力。

2.2 判断篮板球落点的意识。投篮时,每一角度投出去的球接触篮筐位置各不相同,投篮点与篮筐距离的大小与投篮时发挥的力量轻重不一样,导致了篮球接触到篮筐后弹出的角度会不同。所以在比赛中抢篮板球时需要有一个预先判断。在篮筐右面或左面45度投篮时,相当大的可能会弹向左侧或正中方;在右侧或左侧0°角投篮时,大部分会弹回右侧或对面;在篮筐正前方投篮时,很大可能会弹回正前方。所以球的反弹方向是千变万化。这就需要时间的沉淀,经验越丰富的运动员做出的判断会越准确。

2.3 抢占有利的位置。在一场比赛中,能否抢到篮板球还有一个及其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看运动员能否抢占到有力的位置。在比赛中,抢夺篮板球的运动员应该做到两点,一个是抢占适合自己争抢篮板球的位置,同时还要做到第二点,就是阻止对方球员争占强篮板球的有利位置,这样才能增加成功抢夺篮板球的机率。

2.4 起跳时机与动作。在争抢篮板球时起跳时间的把握对于起跳后是否能够成功抢到篮板球是一个重要的要素,比赛中经常看到有的球员早早的跳起之后,球还没有落下自己却已经提前落地或者球已经被另外的球员抢到,另外有的运动员调挑起抢球。这就是对跳起的时机把握不够,把握起跳的时间关键在于:1要对自己的跳起的高度和跳起的速度把握的相当透彻;2篮板球下降的速度快慢。抢篮板球起跳用的是双脚,双脚起跳可以分为静止中的双脚起跳和移动中的双脚起跳。

2.5 抢球和保护球动作。篮板球的抢球动作根据自身所处的位置、自身的身体条件和对手的位置以及对手的身体条件一般可以分为:单手抢球、双手抢球以及点拨球三种方式。

双手抢篮板球要点:原地或行进间的起跳后,在空中身体尽量的伸展,手臂尽量伸直,十个手指分开,面朝球的方向。当手指接触球以后,两手用力握紧球,同时两肘分开形成一个保护区域然后置球于腰腹前,身高有明显优势的可以举于头上。用双手抢篮板球主要是占据了有利位置,球在自己的正前方,对方在自己身后或侧面。

单手抢篮板球的要点:原地或行进间的起跳后,靠近球的这一侧的手尽量伸直,身体伸展充分且面朝球的方向。当手指接触球的一瞬间的时候,屈指屈腕屈肘手臂将球下拉,同时另外一只手迅速扶球保护。

点拨球的要点:身体达到最高高度时手一时无法抓住球,所以用手指指端接触球,其用途是:将球点给队友、点球将球调整到有利于自己抓住球的位置以及破坏球不让对方抢到。

2.6 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包括:身高、体重、力量、速度、弹跳、灵 活性、反映、耐力以及暴发力。上述讲的那些抢篮板球要素都必须在具备一定身体素质的基础之上。身高、体重、力量、灵活性能保证迅速的抢占到有利的位置,同时爆发力、速度、弹跳可以快速的在高点抢球,灵活性反应又可以让自己迅速的移动。

2.7 全队的配合。当今篮球赛事的发展,已使部分成为双方攻防的关键,也是争抢最紧张、身体的对抗性最为激烈的区域,在一场比赛中篮板球拼抢的成功率更是获取一场比赛是否能够胜利的关键问题所在,所以在比赛中攻防两方都要对抢夺篮板球的队员予以相当的重视。

2.7.1内挡外抢的配合 在争抢篮板球时通过内线队员的挡位,以便达到消弱对方高大队员抢篮板目的实力,为本队外线队员冲抢篮板球创造机会。

2.7.2外挡内抢的配合 外线队员挡住对方外线队员的冲抢,为本队内线队员创造抢篮板球的机会,特别是当在对方外线队员冲抢篮板球能力很强时,这种配合在比赛中尤为重要。

2.7.3 内打外抢的配合 本队内线队员抢篮板球的实力逊于对方或处于不利位置时,内线队员在争夺篮板球时,有目的地将球点拨给同伴,外线队员应及时快速去抢球。

2.7.4左挡右抢,右挡左抢的配合 抢篮板球配合挡人的策略有三:第一,用自己身材不高的队员挡住对方身材高在的队员,以此削弱对方身材高大的队员争抢篮板球的优势;第二,用本队争抢篮板球能力较弱的队员去阻挡住对方争抢篮板球能力最为突出的队员;第三,对于对方已经处于有利位置的队员,进行适当的干扰,降低对方球员成功拿到篮板球的几率。

3.结论

3.1 争抢前场的篮板球对于进攻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获得再次进攻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对手打反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击防守的士气和信心。抢后场篮板球对于防守对来说是相当关键的。获得后场篮板球就等于成功的防守了对方的一次进攻,降低对方的得分效率;可以增强本队的防守信心。

3.2 篮板球是决定比赛胜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一支球队竞争力的保障。只有具备较强的篮板球能力才有可能取得好成绩。篮板球占优的情况下,球队大部分能取得比赛的胜利,篮板球是影响比赛胜负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在比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3 抢篮板球的要素包括:抢篮板球的意愿;判断篮板球落点的意识;抢占有利的位置;起跳时机与动作;抢球和保护球动作;身体素质;全队的配合;内挡外抢的配合。

4.建议

4.1 抢篮板球的前提是运动员意识的培养和增强,抢篮板球的先决条件是要求运动员要有充足的自信心,抢篮板球的基础是运动员平时训练中的扎实的基本功。争抢篮板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身体的接触和碰撞的强度是很大的,谁的身体素质好谁就能顶住对方的碰撞,谁就能占有优势,拚抢到篮板球。所以讲应该把对抗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

4.2 教练在安排日常的时当中应该注意对各个技术全面的练习,千万不能轻视这一点。同样的,在平时的训练中队员勤于善于思考,在比赛中能发挥平时的训练水平,要活学活用,千万不能拘于形式。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郭永波,篮球运动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4.

第3篇:秋分习俗范文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314-01

1 研究目的

在篮球比赛中有许多队员在训练时罚球命中率很高,而在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时刻,罚球命中率大大下降,其心理素质的高低往往起着比技术水平更为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如何改善篮球比赛中罚球运动员不良心理因素,提高罚球命中率,是球队普遍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本文根据有关技术资料分析和赛场实况,就罚球出现失误,自身实践时心理因素对罚球命中率的影响,及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做些肤浅的分析和研究,为篮球队的训练和比赛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文献进行分析:参阅1996年以来《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篮球》等刊物上有关篮球比赛的文章,并分析《篮球纵横》等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关的篮球专著,结合《运动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等对影响运动员罚球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

2.2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和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从有效问卷中,分层次分类别进行统计,得出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情绪状态对罚球的影响。 运动员比赛受情绪因素影响非常大,通常适宜的情绪状态有利于成绩的发挥。

由于比赛时外界条件的刺激或内部思想方向的不断变化,不自觉地发生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产生波动,如罚球瞬间突然出现新刺激(场外观众的呐喊或执行的罚球是决定胜负的罚球等),刺激就会通过神经传递到神经中枢,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心跳加快,注意力不集中等,从而导致动作变形、僵硬,最后罚球失误。

这一系列不良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引起对相应机体失控,破坏投篮动作定型,最终导致罚球的失败。引起这一系列不良心理活动变化的原因,主要是运动员在以往罚球训练中缺少相应心理训练,缺乏在极度紧张的情况下罚球的心理体验,以致承受不了强大的心理压力,反映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不够坚强。

3.2 自信心对罚球的影响。 自信心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在现代心理学,特别在运动心理学领域,自信心是研究人员倍加关注的问题,也是现代运动遇到较多的问题。在学者的研究中,对自信心的概念虽有不同的解释,但分析这些学者们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自信心本质属性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自信心属于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素质,或主观体验,总之,自信心是构成运动员或人的心理状态的一个因素;其二,自信心是一种经验,或训练过程的结晶,或主观体验;其三,自信心是一种可调控的个人心理因素,如成功经验,或运动情境中,或坚持不懈地完成。这三方面的因素,构成了自信心一个完整的范畴。

自信心是发挥运动能力的条件之一。信心不足会使队员感到拘束,导致罚篮不中。自信心也是保持沉着和集中注意力的来源,自信心还是运动员本身毅力的表现。教练员应肯定和赞赏队员的竞技状态、自控能力与毅力,从而增强队员的自信心。由于队员在罚球时,整个心理活动是复杂的,每一个球能否命中都影响自己队的成绩。因而心理压力较大,就会出现心理紧张、肌肉僵直、动作变形的现象,不能发挥出原有的技术水平。

3.3 比分对罚球的影响。 投篮得分多少是决定比赛胜负的标志,是衡量球队与队员技战术水平发挥好坏的标志,也是队员场上表现好坏的综合体现。而罚球命中率是一个球队得分总和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比分对罚球命中率也有一定的影响,当比分领先时,罚球技术就能正常发挥,命中率也随之提高。当比分落后较大时,有的队员就会丧失信心,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当比分接近和相等时,是考验心理素质的好时机,心理素质好罚篮命中率正常,而心理素质差的人命中率就会受到影响。

3.4 比赛时段对罚球影响。 比赛时段也是影响罚球命中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比赛的刚开始阶段,队员比较容易控制自己情绪,能正常发挥技术水平,但随着比赛的进行,时间的消耗,特别是比分落后的球队队员更容易产生急躁不耐烦的情绪,尤其是在关键时刻,信心不足,致使动作技术变形而导致罚球不进而丧失得分机会,失去自己球队将比分扳平甚至超出的时机而将比赛拱手让给别人。

3.5 环境对罚球的影响。 在激烈的篮球比赛中,场上各种干扰也多,这对罚球队员的刺激性会很大,使其注意力分散,这就增加了罚球队员的心理负担。观众对篮球比赛的热情越来越高,喧闹、呐喊、鼓掌此起彼伏,在比赛喧闹呐喊鼓掌声达到时,这种“噪声”能达到90分贝以上,声学中指出当噪声达到85分贝时,会使人感到烦躁不安,常常带有目的的喧闹呐喊和鼓掌,具有一定的侵犯,再加上观众带来的影响,造成运动员罚球时视觉清晰度变差视觉反应时间延长、平衡器官功能不良、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破坏了正确的视觉效果,从而导致了罚球动作的变形而降低了命中率。

4 结论

4.1 影响罚球命中率的心理因素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队员的运动焦虑、情绪状态、自信心;客观因素包括比赛时的比分、比赛时段及比赛环境。罚球在现代篮球运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罚球命中率的高低往往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对运动员施以某技术的专门心理训练,能达到控制自身情绪稳定性形成良好的自信心目的,从而提高罚球命中率。

第4篇:秋分习俗范文

【关键词】排球;发球;成功率

1、引言

排球比赛规则不允许拦发球就更增加了发球的攻击力。特别是每球得分制的新规则,使赛中任何失误即失分,发球也就从单纯的得分手段转化为得失分兼备的技术形式。国际排联关于“发球触及球网上沿进入对方场区为好球”规则修定,为发球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所以它在比赛区中的作用比以往就更加显著了。

2、研究目的、方法

2.1研究目的

通过主观和客观方面来分析影响排球比赛中发球成功率的因素,提高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中的技战术能力。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3、影响发球成功率的因素分析

3.1造成发球失误的客观原因

3.1.1临场赛势:排球临场赛势是运动员产生发球动机方向和强度的诱因。赛势失利对多数运动员来讲是消极诱因,造成心理紧张,产生负向情绪,导致发球动机强度减弱,降低发球。

3.1.2目标:在关键局时,如比分领先,对多数运动员是积极诱因,能激发发球动机的强度,产生增加性情绪,提高发球的目标。因此,临场赛事对发球目标心理定向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3.1.3观众:观众虽然只是场外的观看者,但是一些时候他们也能够影响运动员的发挥。比如屡次发球失误的运动员在轮到他发球时,观众的唏嘘(喝倒彩,辱骂等)以及一些侮辱性的举动都会造成运动员的精神紧张,注意力不能集中。

3.1.4其他因素:在比赛场上,各种突发事件也能使运动员的心理适应能力产生变化。如本方主力选手在比赛中意外受伤,而中途退场,造成了其他队员的心理负担,也会使其他队员发球时过于紧张。客观因素的作用随主观因素的作用而定,运动员的发球水平越高,心理素质越好,受客观因素影响程度越小;反之,则越大。

3.2造成发球失误的主观原因

运动员发球的水平和运动员发球心理定向首先取决于该运动员的发球技术和技能水平的高低。发球的水平主要包括发球技术的熟练程度和动作的准确度、力量等。运动员的发球水平越高,其心理定向对实际发球的监控和指向作用就越强。

3.2.1发球动机:正确的动机能收到好的效果,而有的运动员发球动机过强,求胜心切,却忽略了发球的要领和方法,结果造成失误。

3.2.2发球时情绪的影响:情绪有调节机能的作用,积极高涨的情绪可以增强机体活力和自信心,因此在不同情绪状态下,体内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而这种变化直接影响着中枢神经系统和人体的运动器官以至影响运动技术水平的发挥,运动员的情绪对比赛的胜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3.2.3发球信心:运动员的发球自信心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如比分悬殊或相持时,教练员的语言和表情,裁判员和观众的倾向性等。

3.2.4发球的气质分析:不同气质的人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同时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由于外界干扰,再加上排球本身的特点,特别是每球得分规则的执行,对发球者的心理压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不同气质的球员对待不同条件下的发球也就有所不同。

3.2.5意志品质对发球的影响:激烈的排球比赛,体力消耗巨大,要求运动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优良的意志品质,否则会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导致发球失误。运动员的发球水平和个性心理因素是影响发球的主要因素,它对于发球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4、提高发球成功率的几种训练方法

4.1设景法

所谓“设景法”,是指练习发球时,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训练条件,尽量模拟比赛时的情景,加浓比赛气氛,以促使练习者产生自我激励效应,有利用集中注意力,避免随便乱发球现象,同时,激发其练习兴趣,磨砺了适应比赛的心理素质。

4.2奖励法

这里的“奖励法”,是指通过对发球失误者进行适当的“奖励”,如捡球、俯卧撑、接发球等,给其施加一定的压力,促使其认真完成每一次发球练习。

4.3比赛法

4.3.1个人赛

轮换发球‘一球一换’,或每人连续发固定数目的球,教师统计每个人发球成功的次数,最后看谁成功的次数多。

4.3.2分组赛

将练习者分成若干组,进行比赛。教师统计每组发球成功的次数,最后,看哪一组的次数多。

4.4集数法

所谓“集数法”,是指练习者必须连续成功发球到规定的次数,算完成任务,如果中间出现一次失误,则必须回到“从头集起”。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发球技术由飘球逐渐向大力跳发球过度,同时发球战术由找人、找区向变换发球性能和长短结合方向发展以及运动员的个人心理因素,这是影响发球成功率的基本因素。队员在训练过程中应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发球技术,特别是新技术的应用,以提高发球的攻击性和成功率。

从发球技术的特殊性、发球在每场比赛的关键时刻的作用来看,发球队员的心理因素对发球成功率有明显影响,应特别注重提高发球队员的心理素质,以提高发球的成功率。从发球队员的心理素质训练,技战术水平训练,以及两者的相互结合来看,注重发球队员的技术和心理训练对发球成功率的影响。

5.2建议

在训练和教学过程中将心理和技术因素相结合进行训练以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科.排球发球失误的心理原因探析[J].体育科技,2009(4):159-160.

[2]朱荣辉.排球比赛中心理因素对发球成功率的影响及训练方法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4):156-157.

第5篇:秋分习俗范文

内容摘要:近年来具有文化气息的广告作品越来越多,文化诉求已经成为许多广告主主要采用的诉求方式之一。但广告行业中也出现了一些盲目跟风并运用文化诉求的现象,造成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运用方式,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广告效果。广告主和广告设计人员应该准确理解文化诉求对广告的作用,谨防步入一些运用误区。

关键词:广告 文化诉求 运用

广告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说服艺术,广告诉求是指通过什么样的广告内容和广告表现形式,对受众进行说服的广告方法和策略。它通常分为理性诉求和感性诉求两种类型,文化诉求是感性诉求中的一种,是指在产品或服务的广告活动中注入文化因子,运用一些文化策略和文化表现,以文化为切入点打动消费者内心,从而达到广告目的的方法。文化诉求并不直接传达商品的利益点,而是将某种文化感情与商品相结合,增加商品的文化附加值,通过唤起消费者对这种文化的感知,激发消费者在潜意识层面中对该种文化情节或文化模式的认同感,从而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近年来具有文化气息的广告作品越来越多,倍受消费者喜爱。文化诉求通过作用于消费者的文化心理,唤起消费者的文化感知,使消费者在潜意识层面中认同该种文化情节或文化模式,从而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文化因素的融入可以加强广告主和消费者的心灵沟通,弱化广告中的销售目的,从而完成广告目的。但在广告中运用文化诉求这种方式时,一定要谨慎对待,避免进入以下几个运用误区。

广告中运用文化诉求的四大误区

(一)盲目运用文化诉求方式

许多广告人单纯地追求广告的文化性,认为没有文化性的商品就一定意味着低档次、低销售量。他们不经过具体的分析和判断,为每一个广告作品都急匆匆地披上文化的外衣,这会形成盲目运用广告文化诉求的尴尬情节。广告文化诉求的方法是一种相对的诉求方法,不具有绝对性,让每一个商品和品牌都具有文化性只是一种设想和理想。因此广告主需要冷静地分析现状,考虑文化诉求的方法是否符合营销战略和广告策略,是否能为自己的广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然后再开展其它相关广告活动。现在造成广告主盲目运用文化诉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消费者购买因素的诱导。社会学家马斯洛认为任何人的存在都有一个固定的方面,那就是生理的需求和心理的需求,环境必须使这些需求都得到很好的满足,否则人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身心疾患,虽然一部分人的主观控制能力能使这种疾患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但也是暂时的。而人类的这种需求是分阶段性的,每一种基本需求的满足都会引发“更高”的需求,支配下一个意识活动。现代工业社会这个“环境”使人们的生理需求得到了一种阶段性的满足,心理需求成为工业社会必须给予人们的下一个内容。这种需求表现在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中,也包括在消费领域中。因此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形态、消费意识都出现了不同的变化,文化化、人性化、品味化、美观化、时尚化成为新的消费点。产品的销售者没有能力阻挡这种客观情况的发生与发展,只能自主地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创作产品和广告作品。

广告主自身内部的群体压力。所谓群体,是指“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日]见田宗介,1988)。而群体压力就是指群体内部的一种非强制性的压力,它是传播学中普遍使用的概念,具体指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体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郭庆光,1999)。个人总是具有主动趋同这个群体中大多数人意见,避免孤立的趋同心理。以往的理论研究大多从“受众”这个角度解释这种现象,认为广告受众具有严重的从众心理,消费者总是愿意购买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商品,热烈的销售场面可以直接促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动机。但其实广告主和广告受众一样也是一种群体构成,如果按照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对群体的划分标准,我们可以将广告主理解为非“团体”的一般群体,群体传播的基本机制在这里同样适用。广告主也存在这种“从众”心理,由于媒体中文化诉求的广告越来越多,许多广告主都采用此种方法宣传产品,这必然会造成一种强大的外界信息压力,形成竞争危机。许多广告主在这种情况下,盲目“从众”,形成了盲目运用文化诉求的追风者。他们不但改变了自己的宣传方法,同时还影响和带动了另外一些广告主,形成了“沉默的螺旋”,不管合适与否一律都使用文化诉求作为打开市场的方法。

(二)盲目选择文化诉求主题

文化诉求主题的盲目选择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盲目的选择与自己产品不匹配的文化主题进行宣传,这是对产品定位理解不准确的一种体现;另一种是虽然选择了与自己产品相关的文化主题,但这种主题类型比较常见,在广告中不具有新鲜的生命力。由于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判断能力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类似第一种的初级错误在现在的营销案例中越来越少见,取而代之的是第二种情况的普遍发生,这也是广告趋同化的直接原因。

广告中的文化诉求主题直接来自于产品的文化属性,是产品文化性的一种媒体再现。广告的文化主题一定要适合商品,是品牌文化的自然体现。广告文化诉求主题使用的合理程度直接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程度,广告主要根据产品的自身特点定义和开发新文化主题,不可以只是简单的附和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三)过分强调文化诉求的作用

感性诉求时代提升了广告文化诉求的作用,但广告文化诉求的作用只是一种催化剂的作用,它可以加快、延缓消费行为的发生,但即使只是一种催化剂的作用,它在消费行为的形成中同样必不可少,不容忽视,但也不能任意夸大。

有时过分夸大广告和产品的文化属性,反而起到负效果。许多广告主常常利用文化加强这种理想的描绘,在广告中渲染一种近乎完美的消费体验。这种情境的描绘的确引人注意,令人渴望,因而消费者在接受这种广告信息的时候,就会事先形成一种心理期待,这种心理期待在现实生活中的满足程度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但理想的描绘总是容易的,理想的实现却是困难的,如果广告主穷尽所有的文化艺术手法,为消费者展现了一种消费梦想,虽然可以暂时激起他们强烈的购买欲望,但如果广告主并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这种消费理想,消费者的心理期待并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停止购买欲望,这样反而影响广告的最终目的。

(四)文化诉求的形式大于内容

广告文化诉求的关键是要激发消费者积极的情感体验,这要通过广告诉求内容和形式共同完成。由于广告文化诉求的内容都是一些情感性、文化性较强的主题,通常要使用一些文化性强、人情味浓的广告表现形式,如优雅的文案,别致的画面等。广告文化诉求的表现形式是文化式的,这是由诉求内容本身的文化性所决定的,而且只有文化性的表现方法才能够渲染出广告的文化情景。但形式的文化性是为内容的文化的,单纯追求广告表现形式的文化性并不是文化诉求。有时广告文化诉求更注重的是诉求内容本身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并不仅仅指广告形式上的文化性。

如果广告文化诉求的形式设计和制作手段取代了内容本身,大量的形式文化和形式艺术充斥了广告文化诉求的内容信息,消费者得到的仅仅是一段优雅的广告文案等文化形式,却没有从文案中体会到产品的文化附加值,诉求形式的文化取代了诉求内容的文化。消费者没有从广告中得到足够的有效信息,没有获得足够的消费理由,这只会造成无效广告。广告的版面和时间需要耗费广告主巨大的资金,因而都是有限和珍贵的,广告主希望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展示产品的文化特点,各种过于飘逸、晦涩的表达方法会让消费者不知道广告所要传达的内容,指向的不明确性很难为消费者提供明确的购买原因,这样只会造成财力和物力的浪费。广告的文化诉求是在为产品塑造一种性格,一种价值,具有充实内容的形式才会显得厚重、坚实,否则就像是空中楼阁。消费者希望得到的是通过文化形式传递出的文化体验,而不是单纯的文化形式。因此正确的文化诉求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氛围、文化气息等内容。

综上所述,文化诉求是一种以情感沟通为主要说服手段的诉求方式,它既要符合产品的特点,也要兼顾消费者的感受。

广告文化诉求的运用要点

(一)文化诉求的主题要具有原创性和差异性

从广告创意的角度讲,差异性和原创性是广告记忆的一种根据,富有个性的东西具有吸引力,只有具有差异性的广告才能给消费者留有深刻的印象,具有较高的被记忆率,这是消费者进行购买决策的一项依据。广告必须有新鲜的原创性和独特的差异性。但是市场竞争焦点的趋同性使广告文化诉求的差异性越来越小,具有原创性的诉求点也越来越难创造,消费者也很难在市场中发现具有绝对差异的文化诉求点。因此,广告的设计者应该从更加全面的角度理解差异性。

广告创作中文化诉求的差异性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对差异,指产品自身就具有明显的特殊性,这些因素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文化意义,这类元素的文化包装比较容易,而且很容易体现差异性。另外一种是相对差异,即虽然产品本身的特点比较同质化,但广告主可以利用广告创造一些相对不同的诉求方式,用差异的方法和策略表现常见的文化主题,同样可以独树一帜。例如在房地产广告中,强调楼盘质量一直是房地产广告中很重要的诉求点,大多数的开发都是采取宏观直接表述的方法。但广州丽江花园采取以小见大、微观表述的方法,广告画面表现的是一个制作精巧、造型美观的楼梯扶手,整个广告没有直接讨论楼盘质量的话题,婉转有效地传递了开发商对一个小小的扶手都不忽视的信息,从而说明楼盘质量的优良和开发商良好的责任心。因此文化诉求的差异性不单单指产品自身特点上的绝对差异,也包括特点相同、表现形式不同这类的相对差异。

(二)文化诉求的主题要具有参与性和共鸣性

广告的文化诉求内容要来源于消费者的日常生活,符合消费者的生活情景,具有一定的受众基础,这样才会让广告与消费者形成良好的互动与共鸣,消费者才会在文化诉求的带领下,进入广告文化诉求环境,了解广告信息,信息的传播过程和消费者的接受过程才不会发生脱节现象。有效广告的关键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他听到了什么”,参与性、共鸣性是消费者“听到”信息的前提条件,没有人会对高度超过自己生活体验、远离自己生活的事物感兴趣。

(三)正确处理文化诉求与理性诉求的关系

理性诉求是指直接阐明商品的质量、功能、用途等物理属性,突出商品实际利益点的广告诉求方法。这种方法是将产品本身具有的优势和特点作为广告的重点,这些内容是消费者在购买之前必须了解和知道的,虽然它们不是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不可少的必要条件。诉求方法和诉求战略的选择是营销人员根据特定的市场环境、产品特点和营销战略等问题进行综合考虑的结果,而且每种诉求方法也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在广告中运用文化诉求的方法,并不代表反对理性诉求的运用。即使是在以文化诉求为主的广告中,广告主也应当对这些必要的客观信息进行合理的传达,否则广告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结论

综上,广告的文化诉求是一种有效的广告方法,但它同任何一种诉求方法一样,也具有适用范围和条件,广告主要结合企业文化、产品特点、品牌形象、消费群体设计全面、科学、合理的运用方案。广告主既要充分肯定文化诉求的经济魅力,但也不可趋之若鹜,只有将这种科学的方法与自己的产品有机结合,才会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潜力。

参考文献:

1.沈虹.广告文案创意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第6篇:秋分习俗范文

关键词:竞技篮球;比赛;研究

竞技篮球比赛的最终目标是取得一场比赛的胜利,而要想获得最终的胜利,就必须把竞技篮球比赛了解得更为透彻。本文分析了影响竞技篮球运动的几大因素。

一、时间空间因素

从哲学的观点分析,在宇宙中一起构成运动的物质出现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空间。空间指的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时间则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时间一起运动的物质是不可离间的。时间和空间又是彼此相互联系的。篮球运动中运动技巧和战略要术的应用上面所体现出来的特点便是物质在某些时空区域里所呈现出来的特殊运动形态。在篮球比赛中,篮球是核心工具,是攻方和守方进行斗争的目标。而时间和空间恰恰贯穿在竞技篮球中,在篮球运动这个攻方和守方交替的运动项目里面,两支队伍都是以球作为核心点争抢,这就涵盖哲学里的时间和空间。所以,竞技篮球运动的大体特征以及制约要点便是时间和空间。之所以能够取得比赛的胜利,是因为合理利用好时间和空间并在其中通过各种合理的方式争抢篮球来争取到攻和守的时间及空间。

二、个体整体因素

在现代社会,篮球这个项目的对决力度越来越大,世界各国都很看重篮球运动员个人和整支队伍的素质、综合技巧和各方面的能力。首先,在队伍里要有一个浓郁的文化氛围,因为世界上优秀队伍里的队员全有较好的文化功底,对篮球运动有很标准的理性认知,文化教育知识不仅使他们的决断力、立体想象、裁决力以及接受能力快速提高,而且使他们努力追求进步的精神。其次,要加强对体能的关注,尤其要关注到每一个运动员的制空能力,还要关注他们的身体机能,比如灵敏度、协调性、抗压能力和力度等。再次,竞技篮球中具有充足而具体的攻防技术且竞技篮球里的争抢意识很高。现在世界篮球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就是不像从前基本都把进攻作为最重视的点,而是越来越重视篮球运动中的防守技巧。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提倡防守、抢断等观念。最后,一个团队的全面能力得到提升。篮球比赛是两拨人共同进行的较量,是一种整体上的较量,竞技篮球是一场集体性的运动,在提高全队整体能力的前提下,更要提升个体能力和个人特长。因为团队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之所以能够形成强大的集体力量,是因为在整体的篮球竞技运动中具有强劲的个体力量。

三、竞技篮球规则因素

我们想要发现竞技篮球取得胜利的规律所在,应该从讨论篮球运动的竞技要则和运动员本身的特点切入。篮球竞赛要则的时空特点表现为时间方面的限制比较多。这些因素首先表现在对竞技篮球比赛的时间和空间的各项规则限制层次。其次,在规则的不断演变中,无论是哪一次规则的修正,基本都在时间、空间两个范围内进行。随着比赛的持续进行,时空方面的限制一天天变多,但同时也推动着竞技篮球技巧的进一步发展,这样就让竞技篮球更具有刺激性和吸睛作用,也让时间和空间成为竞技篮球的中心。总之,竞赛的规定一点点演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一次次变多,推动着整个篮球竞赛运动事业的发展。

四、多方面关系的因素

在竞技篮球运动中,首先要处理好多方面的关系。运动员的关系是多方面的,在竞技篮球运动中每一位运动员都要处理好与领导、裁判、队友、观众等周围人际圈的关系,尤其是在比赛中不要得罪裁判员。

五、结论与建议

竞技篮球正在向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竞争会愈发激烈,水平也会不断提升。众所周知的一点就是,赢是我们进行竞技篮球的最终目标,为了达到在竞技篮球运动中的这一目的,必须把握好竞技篮球运动中的动作要领和技巧,根据竞技篮球运动的基本特点,并围绕着获得最终胜利的原则,便可以获得理想的结果。

参考文献:

第7篇:秋分习俗范文

关键词:农业保险;保险需求;保费补贴;财政补贴

中图分类号:F84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11)05―0053-07

一、问题提出及文献综述

我国农业保险(主要指农业养殖业和种植业的保险)长期处于“供需两冷”的状况,2007年实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对这种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理论界普遍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市场失灵和有效需求不足,并且有了许多实证研究。国内的实证研究基本上都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获取农户对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进而对影响农户农业保险需求的因素进行总结。本文根据2001-2009年度我国农业保险的宏观经济数据对影响农业保险需求的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对农户保险需求的研究基于Neumann和Morgenstern等(1947)的期望效用理论。Arrow(1963)依据期望效用理论分析认为,只有风险回避型消费者评估自己购买保险的效用水平高于未购买保险的效用水平时,他们才会选择购买保险,如果保费过高,效用升高效应丧失,消费者将不会参加保险。许多学者以此论证农户对农业保险需求不足的原因。Peter Hazell等(1986)的研究认为农户对农作物保险的需求取决于期望收入、收入的变动程度以及农户的风险规避系数。t21Calvin与Quiggin(1999)的研究认为,影响农民参与联邦农业保险项目的主要因素是政府的补贴,而非风险规避。Serra和Goodwin等(2003)的研究认为,美国农民在初始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其风险规避意识减弱,购买农业保险的动机降低。Goodwin和Rejesus(2008)的研究认为,由于灾害救济和农作物保险都会使农户得到补偿,农场主们更希望持续获得特设灾害救济金而不是购买保险,因而特别灾害救济计划削弱了农场主购买农作物保险的动机,影响了农业保险需求。国外的研究表明,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受多种因素影响,影响程度难以确定。政府的财政补贴政策与农业保险需求成正相关,而政府的灾害救济计划则与农业保险需求成负相关。

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对农业保险需求理论做了深入的研究。庹国柱和丁少群(1994)、李军(1996)、刘京生(2000)、庹国柱和王国军(2002)等认为农业保险需求不足的原因有:保险费超出农户的经济承受能力;保险险种不合乎农户需求;农户的风险和保险意识差;部分地区农户的非农收入占比高,对农业收入不重视;农户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分散风险,如多样化种植等。李汉文、王征认为农民要在农村公共品供给过程中进行需求表述,必然要借助于一定的表述渠道,而需求表述渠道的通畅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需求表述的质量。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与其他公共物品一样面临着复杂的“公共品困境”。后续许多学者对不同地区影响农户保险需求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宁满秀等(2005)采用概率单位模型(Probit Model)对影响新疆玛纳斯河流域部分团场和乡镇棉农购买棉花保险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农业保险购买决策主要取决于农户的生产行为。惠莉等(2008)运用江苏省10个地区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认为,农业保险需求与农户个人保费承担水平、家庭农业劳动人口数、风险损失程度、农民受教育程度、保险金额等都有关。方俐等(2008)对湖北省农业保险需求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农户家庭总收入、种植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耕地面积及受访者的风险认知程度对其农业保险购买决策有显著影响。施红(2008)对浙江省经济条件较好且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8个试点县13个村的农民进行问卷调查认为,政府的财政补贴对农民参加农业保险决策有刺激作用。候玲玲等(2010)通过对北京等地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现状分析认为,财政补贴对刺激农业保险需求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补贴方式、补贴品种、覆盖率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二、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择

1、被解释变量的选择

衡量农业保险需求水平的有效指标是有效农业保单的保险金额,但其是总量指标,只能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总的农业保险规模,不能表示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的国民收入水平上的有支付能力的农业保险需求,而且各地农业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农业人口存在很大差异,以人均农险保费收入来衡量各地农业保险的需求水平也许更为妥当。因而被解释变量为人均农险保费(BF)。BF=各地农险保费/农业人口。

2、解释变量的选择

(1)风险变量:农户购买农业保险主要是为了分散农业生产中所遭到的灾害损失。虽然农户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自然风险和价格风险,但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仅仅是保障部分种植业和养殖业在生产过程中遭遇自然灾害风险所造成的产量或者成本损失的风险,而很少包括价格风险与政策风险等。理论上,农民上年度遭遇的自然灾害风险损失越大,对保险的需求也越强烈,因而选择上年度的成灾面积来衡量,和人均农险保费相对应,具体选择上年度人均成灾面积作为解释变量(ZH)。ZH=上年度成灾面积,农业人口。

(2)收入变量:有购买力的需求才是有效需求,收入高的农户可能会愿意拿出更多的钱来投保农业保险,因而选择农民人均收入(NR)作为解释变量。当然农户的家庭经济实力越强,农业生产风险对家庭产生的影响越小,因此对高收入的农户来说,如果农业保险提供的保障力度不强的话,其对这部分农户难以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农户的保险需求会下降。

(3)保费补贴变量:保费补贴降低了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成本,提高了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的效用。因此选择将保费补贴(BT)作为解释变量。2007年,中央安排10亿元资金在6个省份试点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2008年又安排60.15亿元资金在全国继续实行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而在此之前,部分地区已经尝试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数年。因而将保费补贴(BT)设为虚拟变量,BT=0为没有保费补贴的年度,BT=1为实施保费补贴的年度。

(4)文化变量:农户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保险的作用和特点,也可能越愿意采用保险转移的形式来规避风险。因而选择文化因素(WH)作为解释变量。具体做法为WH=∑农民的受教育年限×该学历农民的比例,同时假定不同学历层次标准的受教育年限,如假定文盲和半文盲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年,相应地,小学程度的为6年,初中的为10年,高中(含中专、中职)的为13年,大专以上学历(包含本科、硕士和博士)的为18年。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由于2000年以前的农险保费没有单独进行统计,数据散于财险保费中,较难获得,故本文采用2001-2009年的农险保费数据进行分析,其数据来源于2001-2009年的《保险年鉴》。成灾面积和农民受教育状况来源于2001-2009《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农民人均收入来源于2001-200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年鉴》。农业人口数据来源于2001-2009年的《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本文剔除那些中间年份停办的以及尚没开展农险保费补贴的广西以及农业保险保费变化太大的湖南省,得到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有效数据。除中国人保开展农业保险外,中华联合保险公司也一直在新疆开展农业保险,因为新疆开展农业保险的时间较长,波动较小,所以选择新疆作为代表来说明计量的过程。

(三)模型的设定

本文虽然搜集2001-2009年的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数据,但由于各地区开展农业保险的情况相差很大,如部分地区中间还停办农业保险;各地经济发展不同,农民收入差距大;各地的自然灾害情况也有很大不同,且不太相关,因而不便用面板模型,本文假设被解释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影响是线性的,因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中风险变量用滞后一期的值。由于有保费补贴这样的虚拟变量,假设虚拟变量对截距项和系数项都具有影响,因而模型设定为:

BF=CI+C2ZH(-1)+C3NR+C4BT+C5WH+C6NR×BT+ε

我们把新疆的数据代入,运用EVIEW5进行回归得到如下表1结果:

从上表可知,ZH(-1)、NR、WH的伴随概率值较大,统计上不显著,且F检验值的伴随概率为0.03087,表明方程有待改进。在原方程中剔除ZH(-1)、NR、WH,重新计量,得到表2结果:

从上表可知,各系数在5%显著性水平上都通过t检验,且方程的F检验值的伴随概率为0.000045,整个方程统计显著,通过检验。模型最后为:

BF=23.665889-183.4878×BT+0.073571×NR×BT

依照上述过程,我们得到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回归方程,分为五类。

第一类如下表3:

第一类方程的形式为:BF=C+C1NR+C2BT+C3BT×NR。系数C并无太多经济含义,因为当人们收入为零时,保险的需求基本为零。收入变量NR的系数C1可以理解为边际农业保险需求倾向,即人们收入增加时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保费补贴变量统计显著,使得方程分为两个,当BT=O时,方程为BF=C+CINR,当BT=1时,方程为BF=(c+c2)+(C1+C3)NR。

第二类如下表4:

第二类方程的形式为:BF=C+CIBT+C2BT×NR。同样保费补贴变量统计显著,使得方程分为两个,当BT=0时,方程为BF=C,当BT=1时,方程为BF=(C+C1)+C2×NR。

第三类如下表5:

第三类方程的形式为:BF=C1NR+C2BT+C3BT×NR。保费补贴变量统计显著,使得方程分为两个,当BT=0时,方程为BF=C1NR,当BT=1时,方程为BF=C2+(C1+C3)NR。

第四类如下表6:

第四类方程的形式为:BF=C1NR+C2BT×NR。保费补贴变量统计显著,使得方程分为两个,当BT=0时,方程为BF=CINR,当BT=1时,方程为BF=(C1+C2)NR。

第五类如下表7:

第四类方程的形式为:BF=C1BT+C2BTxNR。保费补贴变量统计显著,使得方程分为两个,当BT=0时,方程为BF=0,当BT=1时,方程为BF=(1+C2)NR。

(三)回归结果分析

综合上述回归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风险变量即自然灾害的损失对保险需求没有统计上的显著性。我们分析认为可能有多种原因:一是目前农户有多种分散风险的方法来降低损失,如收入的多样化,非农收入增加,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比重则呈下降趋势,农业收入对农户总收入的影响下降了。多样化种植,各种农作物对自然灾害具有不同的抵御能力,使得通过在同一片土地上种植多种农作物可以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亲友间的互助或借贷,使得对于小规模的灾害,农户可以通过自己或者亲友借贷来进行风险分散。这些分散风险方法存在造成了对农业保险的替代,从而使得自然灾害风险对农业保险需求无统计显著性。二是由于我国目前农业保险仅限于农业养殖业和种植业的部分险种,而且仅仅保障产量水平不包括价格风险,险种较单一,保障的范围小,因而使得自然灾害和保费之间的联系不大。三是长期的“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农民很可能养成一种“熟视无睹”的惯性思维,加之对农业保险的了解不多,风险转移意识不强,因此对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损失习以为常,对农业保险需求不高。

2、收入变量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保险需求的影响不同。2001-2009年,我国农民的人均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农险保费收入并没有相应的增长。在第一类、第三类、第四类方程中,在没有财政保费补贴的情况下,收入对农险保费需求虽然有影响,但十分小接近于零,有了保费补贴后,收入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影响显著。在第二类方程中,在没有保费补贴的情况下,保费收入是一个常数,和收入无关,可以认为这个常数是当地对某些农业保险的刚性需求或上年度的续保,但有了保费补贴后,同样收入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影响显著。在数量最多的第五类方程中,在无保费补贴的情况下,人均保费收入几乎为零,这类方程包括的省份不仅有经济发达地区也有经济落后地区,说明收入和农业保险需求不太相关,但有了保费补贴后,经济发达省份边际保险需求增加较多,农业保险保费增长迅速。

3、保费补贴变量对农业保险需求有显著影响。在所有的方程中,保费补贴变量影响都十分显著。在第一类方程中,保费补贴变量不仅对方程的截距项的影响显著而且对收入变量的系数影响显著,可以说保费补贴改变了边际农业保险需求倾向。这类的方程中,保费补贴变量对安徽和重庆的边际农业保险倾向影响为正,但补贴变量的系数为负,整个截距项为负,由于收入变量的数值较大,乘以边际农业保险倾向的值大于截距项的值,因而保费补贴的影响显著。山西省的保费补贴变量对收入变量的影响为负,主要是山西省09年的保费相对08年有一定下降,但其截距项数值较大,总体来说,保费补贴对其影响十分显著。第二类方程、第三类方程、第五类方程的情况和第一类方程类似,即保费补贴变量显著影响了截距项和边际农业保险需求倾向。第四类方程由于无截距项,因而保险补贴变量仅仅影响边际农业保险需求倾向。

4、文化变量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无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理论上,农户受教育程度高,获得保险知识的可能性也越大,也越愿意购买农业保险,一些微观实证也证实了这种观点,如张跃华等(2007)对河南农村的调查。但在本方程不显著的原因如下:一方面由于本文获取的数据只有九年,而九年文化变量的数值虽有增加,但增加很小,因而在统计上显示不出其影响;另一方面文化程度高的农民更可能从事非农业生产,其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低,家庭生活受到农业风险的影响程度较小,因而其农业保险需求小。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全国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1―2009年的人均农险保费进行实证分析,概括结论如下:

1、在目前情况下,农户有多种分散风险的方法以及农业保险意识不够,使得自然灾害风险损失的大小和农业保险需求的关联性不大。

2、农户的收入增长和农业保险需求并不同步增长,只是有了农险保费补贴后,其收入增长和农业保险需求才呈现正相关。

3、农险保费补贴能改变农户的边际保险倾向,即收入增长带动农险保费增长,对农业保险需求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4、农户的文化水平和农业保险的需求关系不大。

据此,我们提出如下几点政策建议:

1、险种设置多样化。增加农业保险的保障范围,在不同地区根据不同的情况设置不同的农业保险,甚至开展广义的农业保险,即向农户提供包括种养两业险、农机具保险、农民家财和一般财产保险、农民短期健康险与人身意外险等在内的全方位的保险保障。这种多样化、广覆盖的保险保障,有利于增加农民的保险效用评估及保险意识的提高。

第8篇:秋分习俗范文

[关键词]阻碍因素 篮球运动 西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129-02

一、问题的提出

在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历史时代背景下,站在我国篮球发展的新高度上,篮球发展仍然很落后。为促进内蒙古西部地区篮球的快速发展,作者把研究内蒙古西部地区篮球开展的阻碍因素,作为重要问题来研究,分析解决对策。研究中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主要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包头、巴彦淖尔市篮球运动在社会和学校的调查研究,分析研究制约内蒙古西部地区篮球开展的主要因素,针对西部地区篮球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是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篮球运动的阻碍因素分析研究,代表城市有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调查对象为西部地区广大的篮球爱好者、学校篮球教师以及学生等。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为了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篮球运动的阻碍因素进行研究,本文通过互联网对各大著名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利用中国知网,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资料室等资源进行研究整理,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2.调查问卷法

本文作者通过阅读了大量篮球书籍,精心制作了适合本课题的调查问卷,分别设计了学校体育教师的调查问卷,学生调查问卷,社区调查问卷以及专家调查问卷等。根据有关调查问卷的要求,结合本课题研究,问卷从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了深入调查。

3.访谈法

为研究本课题,作者根据内蒙古西部地区篮球运动开展的情况,深入到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等城市的学校、社区、企业单位中,并且走访了篮球运动的有关领导、管理者、教练员、爱好者以及学生等,与他们进行了详细交谈,做了深入调查,得到了大量关于阻碍西部地区篮球发展的信息,为研究内蒙古西部地区篮球运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阻碍因素分析

1.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篮球活动少,篮球活动主要以人们自发组织为主

许多地区政府相关部门不组织篮球活动,主管部门不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样就使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篮球活动自生自灭。关于内蒙古西部地区篮球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仍不健全,这些都极大地打击了篮球运动爱好者的积极性。人们不能尽可能多地接触到篮球活动,就会出现不会打篮球的人接触不到篮球,会打篮球的人由于接触篮球少,也渐渐对篮球失去了兴趣,这种局面一定要改变。所以,有关主管部门欠缺管理是阻碍内蒙古西部地区篮球发展的一个因素。

2.内蒙古西部地区篮球活动的资金短缺以及场地设施不足影响着当地篮球运动的发展

发展任何体育项目都不能缺少资金,所以资金不足是阻碍内蒙古西部地区篮球活动的主要因素。大部分地区的政府都不重视体育活动,篮球活动的经费自然无从谈起。在各个社区篮球场地的数量也十分重要,例如在包头,几乎没有可供社会人群进行篮球活动的场地,大部分场地都分布在各个学校,而学校几乎不让外人进入。所以,要从事篮球活动的人们只能去为数不多的几片场地,由于场地少,人太多,篮球活动依然无法开展,这样的问题多年以来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严重影响着当地篮球运动的发展。

3.内蒙古西部地区对篮球运动的知识普及和对篮球的宣传力度不足

只有体育观念深入人心,树立人们终身体育的价值观,才能有效地开展体育活动。因为西部地区对篮球知识宣传以及技能指导上的缺乏,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不了解篮球这项运动,不知道篮球运动的乐趣,更无法进行这项运动,这样就严重阻碍了内蒙古西部地区篮球运动的发展,也使得从事篮球活动的人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长此以往,非常不利于内蒙古西部地区篮球运动的发展。

4.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学校篮球发展滞后

我国在学校体育教材体系中,篮球运动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一直都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学校中的篮球教学以及课外篮球活动的开展,能更好地使学生热爱篮球,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能给学生奠定好的篮球运动基础。内蒙古西部地区篮球教学十分落后,但学生对篮球运动却很热爱。现在落后的学校篮球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对于篮球运动的需求,我们应着眼于改革,使学校篮球教学与学生的需求相适应。

5.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篮球后备人才缺乏

各地为了比赛成绩,不断提高运动员的水平。在学校中可以培养青少年篮球的后备人才,我国许多的优秀篮球人才早期都在学校进行过训练,对篮球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学校培养后备人才是篮球运动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学习与训练分离”,以及培养途径的中断和体育人才就业、出路问题的影响,内蒙古西部地区学校篮球后备人才薄弱的问题明显,它直接阻碍着内蒙古西部地区高水平篮球运动的发展。在内蒙古地区竞技篮球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把培养篮球人才、重视后备人才的建设放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学校篮球工作的首位,提高内蒙古地区篮球竞技能力。篮球的普及以及人才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很难短时间内看到明显效果。因此,有关领导在对内蒙西部地区青少年篮球培养的认识上是不足的。许多领导都是希望在自己任职期间球队能创造好的成绩,但对篮球队的基本建设以及长远的发展往往是重视不够的。应该看到,这种短视、幼稚的思想必将阻碍内蒙古西部地区篮球的长远发展。自篮球运动改革以后,各地区为了比赛出成绩,在培养青少年后备人才的思想上出现了“重竞赛轻训练,重成绩轻培养”的错误指导思想。更有地区,将青少年队参加比赛的成绩与有关教练员等的工资待遇挂钩,从而导致青少年训练早期过早专业化,很不利于青少年对于篮球运动的长期发展,更不利于篮球队的建设发展。

6.国情,区情的影响

由于我国国情的原因,国家对体育的投入较少,特别是内蒙地区经济本身落后,无法提供满足篮球运动的物质和精神条件,这些问题还都长时间无法得到改善。许多学校体育设施还不完善,不上篮球课,没有专门的篮球老师进行指导,这样就影响到篮球运动无法普及,学生在学校不能接触到篮球运动,不能亲身体验打篮球的乐趣,工作以后就更没有机会去接触篮球。因此,流失了许多的篮球人才。

(二)内蒙古西部地区篮球运动开展对策研究

1.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篮球运动的发展,真抓实干,为篮球运动创造好的环境

为此,内蒙古西部地区篮球主管部门需制定长远计划,组织开展各项篮球活动,包括社区的、学校的,提供场地设施、资金等,并且要培养人们对篮球的积极性。政府应主动介入地区的篮球发展,协同其他部门,解决有关方面的困难,创造有利于内蒙古西部地区篮球运动发展的条件,发挥政府应该发挥的职能,确保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篮球运动良好地发展。

2.资金投入

资金方面要从多方面考虑,积极筹集资金,同时不断发展自己,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想要筹集资金,首先要寻求各大企业的支持,但是只是依靠企业投资也不现实,在吸纳资金方面还需要政府使用一定的政策,给予有力的支持,尽可能地有利于投资者,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使投资者愿意投资。这当然还要有效地管理,确切保障投资者的利益,这样就使投资在监督与保护下进行,建立健全内蒙古西部地区篮球运动的投资机制。其次,内蒙古西部地区各单位自身要想办法,发挥自身优势,采取措施,在创收的同时投入篮球运动的发展。

3.加强内蒙古西部地区教练员与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

制定培训计划,提高教练员队伍的管理人员的素质,还要积极引进相关人才。篮球运动要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只有领导重视了,教练员和管理人员得到了应有的支持,才能更好地带出球队的成绩。篮球的管理人员和教练员因素十分重要,首先,要积极培养年轻的管理人员和教练员,他们既要了解篮球及其文化,还要有一定的能力,为以后的篮球运动发展做贡献。其次,对于管理人员和教练员来说,还要尽可能地提高他们的待遇,充分调动每个人工作的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篮球发展。

4.各学校要尽快建立体育管理体制,完善体育管理机制

内蒙古西部地区各学校还应健全内部机构设置,制定可行的管理制度、考勤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及分配制度等。严格招聘队伍的教练员、管理人员以及篮球教师,杜绝不合格的工作人员进入学校,采用适合的办法进行考核,对于不合格的工作人员予以解聘,还要确保招生质量。

【参考文献】

[1]孙民治,杜俐,李颖川,郑刚.对焦球运动的概念、特点、演进、发展、趋势和我国篮球运动发展史实的新探索

——纪念篮球运动传入中国一百年[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4.2.1

[2]孙民治,陈钧,方明.21世纪世界篮球竟技运动的发展趋势——兼论中国篮球运动现状及对策.体育科学,2001年,第1期.

[3]胡安义,彭鹰,张勇平,刘谦.论文化素质对中国篮球运动发展的制约[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22.

第9篇:秋分习俗范文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管理制度是不完善的,还是存在着弊端,而在素质教育渗透下的今天,大学生不在是曾经学习的机器,他们更倾向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培养,更注重个性化发展,所以高等学校对于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作为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的得到深化和改变,从而探索出最适合大学生的管理模式,帮助大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一、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分析

现如今靠知识和素养生存的社会,要求教育必须进行更深化的改革。而处在新形势下的当代大学生,则表现出很多特点:

1、心理承受能力差。由于国家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也得到了相应的改观,作为父母疼爱的子女,很多大学生从小到大的事情几乎都是父母包办的,所以对父母的依赖程度非常大,自理能力不足,因此这些从温室中成长的新一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低,他们受不了挫折,容易自暴自弃。

2、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现代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是在所有亲人的围绕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想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这样的宠爱就很直接的导致了他们逐渐的把自己作为中心,不知道如何与人合作、不知道与人分享、不知道如何站到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3、接受和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强。现代通信技术的发达使人们获取和反馈信息非常便捷,当学生获得知识不在局限于教师的时候,他们会想要不断的拓宽自己的视野,所以会不断的去发现新事物,而作为高智商群体的青年大学生们,思想变化是非常迅速的,他们能以最快的时间去接受和学习新事物,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相比以前的大学生来说提高很多。

4、勇于探索和创新。作为新时代下的大学生,他们会为了自己的梦想加油努力;他们会对新事物和新思想产生兴趣,并为之深入的探索,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观点,这都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基础;其次他们还会不断的推陈出新,创造出对于人类有益的新型事物,例如:某大学生从“钢铁侠”得到灵感,制作出防暴车。

二、明确素质教育下的管理工作

近年来,由于教育事业的如日中天,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不断增加,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做人”的教育,它不光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道德教育有联系,它还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有影响,所以在素质教育改革下的今天,学生的管理模式也要为之不断的改变。我们要淘汰过分强调统一性、忽视大学生个体需求的陈旧管理模式,即使它在过去发挥过很大的作用,保证了正常的学校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但是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们的个性发展,抹杀了学生们的创造力,这种有着明显弊端的管理模式不适应现在的社会,所以必须选择放弃。

管理主体的转变。大学是人类社会中知识生产与传播主要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道德素养的神圣殿堂;也是先进文化与思想的重要源泉,如今学校里最为重要的是学生,所以要注重实行人性化管理,这就要求了学校要奉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学会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独立和个人尊严,要去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思维,努力调动主体的积极性,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对自己的认知程度。学校管理结构的设置,在于以学生服务的主体意识和关注学生成长为指导思想,所以学校里无论是教育还是生活方面都必须是以学生为主的前提下进行的,而对于管理者来说所有的工作也都要以塑造优秀的大学生为目标,为学生的发展多做考虑。

管理方法的转变。在素质教育要求下的大学生管理模式不再是以前那种古板的教育方式,我们要懂得变通,懂得以情育人,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素质教育下大学生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于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管理要将情感投入。情感是沟通的媒介,更是达成理性共识的基础,而情感教育是深入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的结果,所谓情感教育是指根据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和现代社会对人的情感素养提出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对象施加各种积极的影响,采取以非强制性的手段和方式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内心。通过这种情感教育使大学生慢慢去接受和认同教育者传授给他们的观念,推动他们的自觉约束力和驱动力在一定基础上得以完善,但是情感教育在现如今的大学生管理工作中是缺乏的,有爱才会有真正有效的教育,有一位伟人曾说过:“没有人类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类对于真理的追求”,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不成熟,这个时候的他们更需要一个懂他们的引导者,所以作为大学生的管理者要注意加强在这方面的研究,通过与学生达到一定水平上的共识才能更好的相处,要记住真诚的去关爱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其实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体现就是发自内心的去爱学生。

管理环境的改变。学生管理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其内部各要素的协调和配合,也就是说需要教师、管理者的共同努力,从而使管理工作可以在最简便的前提下达到最优效益,俗话说的好“团结就是力量”。

在为大学生优化管理团队的同时,也要给大学生提供更优质的管理环境,建造出能使学生安心学习,也就是学术性强的文化环境,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大学生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毕竟爱美是人的天性,在这种环境下可以潜移默化的给大学生们一中蓬勃向上的力量,从而使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得以提高。正所谓“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作为管理者要努力为大学生们创造这样的优美环境,赋予他们新的生命力,从而打破校园陈旧的一成不变的模式,为大学生们提供更多可用空间,使他们在任何角落都可以进行探究和学习。

结束语

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快,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也会越来越迫切,大学作为培育人才的基地要学会不断的完善自己,为这些大学生负责。本文针对当下的大学生进行了分析,也对素质教育下的大学生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或许所有的事情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但希望随着时间的发展,教育模式在未来可以更上一层楼,同时也希望未来的大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并且能够更快的适应到社会生活中,为国家和社会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于永.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J]. 网络财富. 2008(07).

[2] 李运庆. 浅析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02).

[3] 何芸. 浅谈大学生的科学管理[J]. 教育探索. 2012(02).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