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也是一种力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二天一大早,几十万只非洲羚羊站满了河堤。羚羊的首领神色严峻地观察了河水之后,突然大吼一声,带领着羚羊们如潮水一般涌向对面的河岸。一时间,羚羊们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呼啸着向河里跑去。小羚羊们被夹在队伍中间,整个峡谷除了奔跑声之外什么都没有,空气中都凝结着紧张的气息。小羚羊们好奇地跟着羚羊群拼命向前跑,跑着跑着,忽然发觉河水里有许多软软的东西,踩起来很舒服。有些调皮的羚羊还好奇地用蹄子踢了踢河水里软乎乎的东西,才继续向对岸跑去。
跑到对岸之后,羚羊群中突然响起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叫声。原来,很多跑到岸边的小羚羊吃惊地发现自己身边的伙伴消失了。它们连忙向河中望去,却看见一群群鳄鱼浮出了水面!很多非洲羚羊都成了鳄鱼的美味佳肴。小羚羊们一个个吓得双腿发酸,扑腾腾地摔在地上。
随着羚羊们的相继上岸,河水中的鳄鱼也都浮了出来,刚刚因为羚羊数量实在太多,跑动太快,所以它们的天敌连头都不敢抬起来。现在黑压压的一片鳄鱼,开始捕杀那些因为恐惧而跑不动的落单羚羊了,小羚羊们被吓得走不了路。直到这时,它们才知道自己刚才踩到的软绵绵的东西竟然是鳄鱼。越想越怕的小羚羊们吓得站不起来,成年羚羊们便一个个叼起它们,继续赶路。
这样的事情,在羚羊群迁徙途中必经的大峡谷里每年都在发生。小羚羊们长大后,也都知道每年都要经历一次充满危险的大迁徙,反而平静起来,该吃草吃草,该休息休息,尽量放轻松。到达大峡谷之后,仍旧像当年一样,让自己的孩子们什么都不知道,让它们把这当作普通的渡河。于是一代代的小羚羊就这样以最平静的心态,踩过河水里天敌的脊背,安全抵达彼岸。
正是因为无知,这些在事后被吓得走不动路的小羚羊,才能在渡河的过程中不惊慌失措,保住了性命。
这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越重要的事,往往越充满风险。我们不是神,在巨大的危险面前也会恐惧焦虑,徘徊不前。生活中总有些事情关系到未来的命运,如果我们太了解它们的风险,往往会恐惧不安,在这样惶恐的心态下,还何谈成功?无知也是一种力量,在那些我们无法改变的风险面前,无知者无畏,往往能以最轻松的心态取得成功!
教育何尝不是如此!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少一些严厉苛刻,多一些宽容理解。严厉换来的可能是敬而远之,苛刻换来的可能是冷漠敌视。学生的心灵之门永远不会向让他感到可怕的人打开。而没有心灵沟通的教育绝对不是成功的教育。我认为对学生的宽容源于对学生的信任,而信任是对人起码的尊重。工作中,许多老师能尊重好学生,却不能尊重差的学生,原因就是不信任差生,不相信他们能在宽容之后接受教育,取得进步。于是训斥、指责甚至侮辱便随之而来,这种不尊重往往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使他们厌烦老师、厌烦学习,甚至厌烦自己。
我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发下的试卷写上姓名后一个题目都不做就交卷了,看了之后我很生气,但我压住心里的怒火,平静下来之后我在他的试卷上写了这样一段话:“由于一些我并不清楚的原因导致了你在美术这门课程学习中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希望你勇敢的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同时我也相信你是一个上进的学生,别让我失望,从现在开始努力吧!”第二天,他就主动把试卷重新做完交给我。同时上面写了一段话:“老师,谢谢你的尊重和鼓励,我以为所有的老师都不会在乎我这样的差生呢!相信我,我一定会努力的!”每个人都有他微妙的心理活动,不要以为他们是孩子就可以轻视他们,他们对老师的情感倾向具有敏锐的洞察力。面对那些所谓屡教不改的学生,只要充分尊重他们,多些宽容,你就会看到神奇的变化。当一颗幼苗因你的微笑、宽容而茁壮成长,你不认为宽容也是一种教育的力量吗?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生也是如此。当我们以一种宽容乃至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我们才会发现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发现每个学生生命的亮点。工作中我们会感到对学生偶尔的宽容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会认定宽容对某某同学是行不通的或者教育不是万能的。其实,学生对学习生活以及学校生活都有个不断适应的过程,在这当中不断寻找感觉。有的可能适应较快,有的则较慢,这其中的缘由自然是多方面的。作为老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没找着感觉的孩子要多一些期待。这期待是对孩子目前状况的一种宽容,含有信任,含有期待,要让孩子明白:老师正坚持等待着他才智的爆发,并一直耐心地帮助他寻找突破点。对于老师而言,这个过程可能是漫长而痛苦的,可能要为此做许多尝试,经历许多失败,但我们一定要坚持一下,或许成功就是下一次。
1994年,河南的内衣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时候,赵荣内衣配货中心总经理赵荣女士开始涉足内衣行业,经过十多年的跌爬滚打,凭借着直率、坦诚的性格和诚信为本的经营作风,现在的赵荣内衣配货中心已成为河南内衣界的代表性商之一,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并和许多内衣、保暖内衣、家居服品牌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温柔的“女强人”
女强人这个名词,让众多男士忘而却步。在我们的印象中,女强人的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强悍,男士们的形容是“不像女人”。于是,本来一个应该让女杰们骄傲的称谓,变成一个尴尬的头衔。一个女人,不管她的事业多么成功,对于别人称呼其为“女强人”,从心底里还是抗拒的。另一方面,这个称呼的出现,也反映了当今社会要实现男女平等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不然,怎没有“男强人”之说?没接触赵荣之前,我以为她也是一个世人眼中的女强人一一强悍、事业重于一切。见到她,眼前的赵荣自信、热情、温婉而平易近人。通过两个小时的访谈让我深刻体会到温柔也是一种力量,而且,更为强大。
美丽源于自信
赵荣说最开始打算自己创业的时候,家人并不十分支持,觉得作为一个女子,怎么有能力去创业呢?但是赵荣还是坚持着手打造自己美丽的内衣事业。万事开头难,从1.5米的柜台开始,赵荣也遇到了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是谈及那时候的“苦日子”。乐观的她一笑而过,她把那一切磨炼都当作积累当做财富,她说没有苦就没有甜,苦过之后的甜才是最最醇厚的。在首届河南服装金牌加盟商评选活动中,赵荣内衣配货中心就被评为金牌商。谈及如今的一切收获,赵荣自信地说,只要努力了就会得到回报,以后的事业还会发展得更好。
经营之本――诚信
赵荣的经营理念很简单,就是真诚地对待客户,真诚地对待员工。在这个在商言商的时代,很可贵,也很明智。诚信是企业的一种资源,是企业经营中的一种无形的推动力,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一个企业的信用不好,就很难生存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诚信问题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同时也应看到,在现实的企业经营活动中,有些企业存在着大量的诚信问题。没有诚信,就没有竞争力。一个不讲信用的企业迟早要被市场所抛弃,一个不讲信用的市场,最终将被迫关闭,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则。没有诚信,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竞争力。可见,诚信是保持经营不衰的奥秘所在。正是由于赵荣的诚信经营,目前中心已有一大批忠实的顾客,并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多;正是由于赵荣的诚信经营,许多企业都乐意让她自己的品牌,到目前为止,赵荣配置中心的品牌数目繁多,如柳如眉、雅鹿、奥吉兰莉、海林、安琪儿每美、华伦天奴、老人头、金湖羊、红豆・相思、南国・红豆等;正是赵荣的诚信经营,团队才会紧密合作得越来越好。
经验之谈――库存
库存问题一向是商必须面对的难题,库存把握得好不好也是衡量一个商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库存的难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压货和缺货。面对压货,赵荣认为最主要的是要果断,赔一点没关系,但要看赔得值不值。他们的一般处理办法是跟下面的终端互相配合,让他们搞一些优惠活动,以自己亏本、终端薄利的方式,把货品卖出去,回报顾客之余,也宣传了自己,增加了客源。缺货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商依靠其长期的经验,事先判断出走货趋势,去跟厂家订货,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是做不好的。
一、深化市场要结合企业的核心业务方向:
企业对自身的资源与能力认识不清就易导致盲目的市场深化,这种盲目使企业行为偏离了核心的业务方向,最直接的表现是看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看别人建立终端队伍搞渠道扁平化自己也跟着扁平,结果往往是人员派出去了,费用增加了,却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看别人直接面对消费者搞会议营销自己也搞,别人一场会能做十几万,甚至二十几万,自己却只能做几千,这都是不顾产品特点、不顾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情况和不能有效把握市场发展趋势与自身核心业务方向结合的危险行为。核心业务方向决定了中小医药企业的市场深化在哪一业务层面整合资源,集中发力并创造竞争优势,因此,中小医药企业深化市场必须结合自己的核心业务方向,这就要对核心业务方向有个清楚的认识,即需要根据企业的产品情况、渠道选择情况、现实市场运作情况确定——企业现有产品的特点是什么?价格定位于哪类消费群?市场接受度怎样?渠道选择是否与产品特点切合?现实的市场运作情况如何?不同的渠道或模式对销售的贡献率多大等,明确了上述问题,也就基本上明确了企业的核心业务方向,在这个方向的指导下,我们也就知道了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既能规避偏离核心业务方向的风险,使那些真正符合核心业务方向的市场深化动作不至于由于得不到市场资源被荒废,又能将我们的目标市场量化,为实现实质性的市场深化效果奠定基础。例如:有些企业的产品非常适合临床销售,其深化市场的焦点就应该放在临床渠道上,积极进行投招标,组织学术推广等,而招商型企业则应该更侧重于以区域市场的销售提升为深化市场的核心,真正去了解商或经销商所运作的市场及其运作情况,辅助他们进行更精细化的市场运作。另外,对于实力有限的中小医药企业来说,先局部试点再全面推进无疑是市场深化明智的选择。
二、警惕资源黑洞:
在现时的市场条件下,机会型爆发式成长的几率已经越来越小,中小医药企业如果急功近利地将市场深化当成一次爆发式成长机会往往会陷入资源黑洞,虽然必要的资源付出是深化市场的代价,但关键是这种代价是不是能换来我们所预期的结果,如果不能,那机会就会变成陷阱,这对于多半没什么家底的中小医药企业来说是相当危险的,我们要对市场深化行为进行系统的资源投入规划,一方面盘点并集中我们现有的资源,了解我们所能承担的限度和避免企业资源这个本来就不大的拳头被分散成若干个细小的指头到处发力,使我们疲于奔命;另一方面要预算并跟踪资源的分配及利用情况,有效预期能够达到合理的投入产出比、真正实现造血的时间,避免市场深化成为一个需要无限制投入、不停吸入资源的黑洞。深化市场属于中小医药企业的战略聚焦,需要重新调配资源,在核心业务方向的基础上与客户建立新的关系(深化市场不一定是要自己操作市场),因此,警惕并有效防范陷入资源黑洞非常必要,那些因为发力不集中导致的资源浪费总量上要远较我们看到的局部投入触目惊心得多,毕竟在当前的经济形式下,每一分钱对于维持中小企业现金流的稳定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对竞争优势的考量:
【关键词】 人工气道;精量输液器;气道湿化
临床上部分患者因治疗需要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人工气道后,人体呼吸道自身的湿化、加温作用明显降低甚至丧失,导致呼吸道干燥、分泌物黏稠结痂不易排出。因此对人工气道有效湿化是人工气道护理的重要措施之一[1],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基层医院使用的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方法过程繁琐、工作量大,而且不能满足气道湿化的生理要求,改进或寻找新的人工气道湿化方法一直是护理人员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为此,笔者进行了以下研究。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5月~2009年12月共收治脑出血、大面积脑梗死、脑肿瘤、脑挫伤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40例(在入院的第2~3天行气管插管或切开),均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根据痰培养和药敏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抗感染、改善微循环、脱水利尿、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提供足够的能量支持等综合治疗。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13~68岁,平均年龄(51±17)岁,带管时间(指开始至拔管的天数)为(6.82±2.18)d。观察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16~72岁,平均年龄(52±20)岁,带管时间为(7.18±2.33)d。两组性别、年龄以及带管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1)观察组 湿化液配方及配制方法:0.9%生理盐水250 ml+庆大霉素注射液16万U+糜蛋白酶8000 U+地塞米松10 mg,将以上各组分依次加入混匀备用;使用一次性精量输液器,按一般静脉输液法接湿化液,排气后将去除针头的头皮针软管接插入气管套管内4~7 cm,使湿化液沿管壁流下,并用胶布妥善固定;再调整好速度(一般为每小时4~8 ml,可根据病室内温湿度、病人呼吸道分泌物的黏稠度及量随时调整滴注速度)持续滴注。
(2)对照组 湿化液配方及配制方法:0.9%生理盐水100 ml+庆大霉素注射液8万U+糜蛋白酶4000 U+地塞米松5 mg,将以上各组分依次加入混匀备用;每1~2 h由护理人员用5 ml注射器抽吸2~4 ml湿化液,在吸气末沿气管套管内壁注入。进行定期间断的气道湿化。
3.观察指标 ①血氧饱和度:指每小时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情况;②吸痰次数:指湿化过程中吸痰的总次数;③刺激性咳嗽:指在气道湿化过程中,发生连续性咳嗽;④痰液黏稠Ⅲ度判断(按兰蕙兰[1]制定的标准):外观明显黏稠,呈黄色,玻璃接头内壁上滞留大量痰液,且不易被水冲洗;⑤气道出血:指湿化不够或频繁抽吸导致气管黏膜损伤出血;⑥肺部感染:听诊肺部有无痰鸣音、啰音,观察痰的性质、颜色、量及体温变化,必要时做痰培养;⑦气道湿化工序:指气道湿化过程中调配及保持湿化的总工序。
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检,以P
结 果
两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观察组的气道湿化工序、吸痰次数、痰液黏稠度、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P
讨 论
人工气道的建立,挽救了无数因各种原因引起通气换气功能障碍、机体缺氧,导致生命垂危的患者。但是,人工气道建立后,患者的呼吸模式、呼吸途径也就发生了改变,外界气体直接进入气管,未经过鼻腔及咽部的湿化、温化和过滤,吸入的气体全部由下呼吸道加温和湿化,下呼吸道分泌物中的水分丢失增加。干燥的气体损害呼吸道上皮,很容易造成呼吸道黏膜干燥,痰液干结不易排出,从而使呼吸道抗感染能力明显下降,容易并发下呼吸道感染,还可使肺表面活性物质遭到破坏,导致肺顺应性下降,从而引起或加重缺氧、炎症[2]。因此,气道有效湿化是护理人工气道患者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而湿化的效果直接影响人工气道的护理质量。湿化的效果应使人工气道对温度、湿度达到维持呼吸道纤毛活动的生理要求,预防气道水分丢失过多所致的分泌物黏稠和排出障碍[3]。气道湿化满意的标准[4]是:分泌物稀薄,能顺利通过吸引管,导管内没有结痂或滞留痰液,患者安静,呼吸道通畅。应避免湿化不足或湿化过度,前者分泌物黏稠、结痂或黏液块咳出、吸引困难、吸引管内壁滞留痰块、不易被水冲洗、可发生突然的呼吸困难等,后者分泌物过分稀薄、咳嗽频繁、需要不断吸引、患者烦躁不安、发绀加重。应根据气道湿化标准来调整气道湿化速度,一般小儿为2~4 ml/h,成人痰多且黏稠的可调为5~8 ml/h。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气道湿化工序、吸痰次数、痰液黏稠、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兰蕙兰,李雪球,覃铁和,等.机械通气患者吸痰前气管内滴注生理盐水湿化的比较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8):567-569.
[2]苏鸿熙.重症加强监护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59.
关键词:王力先生;《古代汉语》;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政”;“憾”
一、 “察邻国之政”中“政”的注释分析
(一)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二)“政”辨析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对《寡人之于国也》中“察邻国之政”中的“政”字没有明确的注解,但在王力先生的《古汉语字典》中,“政”(去声)被译为“政治”和“通‘正’,意指恰好,只”;杨伯峻先生在《孟子译注》中对《寡人之于国也》中“察邻国之政”中的“政”字也没有明确的注解,但是根据杨伯峻先生把“察邻国之政”理解为“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治”,我们可知此处的“政”被译为“政治”;祝鸿杰先生注译《白话四书》将“察邻国之政”翻译为“考虑邻国的政事”,将“政”译为“政事”;而梁海明先生译注的《孟子》将“察邻国之政”翻译为“看看邻国的君主办理政事”,在此翻译中,“政”的意思包含了“君主”之意,但也没有对“政”进行明确的注解。
《汉语大字典》对“政”(去声)的解释有14种,其中第3种解释为:“政治;政事。如政党;政权;政务”;第11种解释为:“官长;主事者。如:学政;盐政。”也就是说,“政”有“特指君主或首领”之意。
我认为把“察邻国之政”中的“政”译为“政治”和“政事”不妥,应当译为“君主”,所以我赞同梁海明先生的观点。因为,首先,“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不存在争议,都译为“没有像我这样用心治理国家的君主”;其次,根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这两句的前后关系,我们得知这两句存在一个比较关系。如果此时把“政”译为“政治”或者“政事”,前后两句进行对比的便是“政治”(“政事”)和“君主”,很显然,这两项对比事物不属于同类,没有可比性。所以,既然后一句表示比较的是“君主”,那么根据同类事物相比的原则,前一句表示比较的也应该是“君主”,这样前后两句对比的意义便是“君主处理国家政事的用心程度”。这样,将“政”译为“君主”既使得前后两句的事物具有可比性,而且使句子符合语义、语境原则。因此,我认为应当把“察邻国之政”中的“政”译为“君主”。
二、“是使民B生丧死无憾也”中“憾”的注释分析
(一)原文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二)“憾”辨析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将“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的“憾”翻译成“遗憾”;杨伯峻先生在《孟子译注》里则将“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里的“憾”翻译成“恨也,不满也”。
《汉语大字典》对“憾”的解释为“怨恨”和“不满意”;《康熙字典》对“憾”的解释为“恨”;《古汉语字典》对“憾”的解释为“恨”和“遗憾”。
我认为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对“憾”的翻译不妥,“憾”应该译为“不满”,所以我赞同杨伯峻先生的翻译。
在《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大字典》中,“遗憾”的意思都是指“遗恨”和“不称心;惋惜;后悔”之意。“恨”是指“怨恨;仇视”和“悔恨;不称心”,且“不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指“不满意;不高兴”,在《汉语大字典》中指“不充满”和“不满足”。由此可见,“遗憾”“恨”“不满”都含有“不称心”的意思(因为“恨”和“不满”是杨伯峻先生对“憾”的共同解释,而两者又都含有“不称心”之意,所以我只取“不满”与“遗憾”作为对比进行分析),但是两者还是存在不同的。“遗憾”的“不称心”主要是指由“后悔产生的不称心”,而“不满”则是指由“事物或内心不充满”或“心中感到不快”而引起的“不称心”。
根据“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前后文的语境,该段论述的主要观点是:如果国君合理分配和利用粮食,那么国家的百姓对生死就没有什么不满的。也就是说,这里涉及的百姓的“不称心”是指“对粮食的缺少”而造成的不满意,并不是“后悔”之意,所以,“憾”的意思与“不满”的意思较为接近,应该译为“恨也,不满也”。
三、小结
综上所述,与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一册中的注释不同,我认为《寡人之于国也》里的“察邻国之政”中的“政”和“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中的“憾”应该分别译为“君主”和“不满”。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王力.古代汉语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王力.古代汉语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4.
[5]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6]郭在贻.训诂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7]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8]刘保今.《寡人之于国也》译文评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7(2):85-88.
一、明确自己的顾客
顾客是指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1]。对高职院校而言,它们的产品是学生。因此,高职院校各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首先应明确自己的顾客是谁,即是谁在接受自己培养的学生。只有明确了顾客,才能进一步了解、掌握和满足顾客的要求和期望。教高[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根据这一精神,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基本任务是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有用人才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要接受行业企业的挑选,并最终服务于行业企业。即行业企业就是高职院校各专业的顾客。当然,不同的专业可能面向不同的行业企业,其顾客也可能是不一样的。高职职院校各专业须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所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明确自己所对应服务的具体行业企业。
二、调查、识别并理解顾客的需求和期望
高职院校各专业在明确了自己的顾客即其所服务的行业企业之后,紧接着就需要调查、识别并理解所服务行业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和期望,并准确描述出这些要求和期望。
对高职院校而言,各专业培养的学生就是他们向行业企业提供的产品,因此,各专业应始终关注其所服务行业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和期望。具体表现在:一是通过问卷调查、专访、毕业生跟踪调查、网络调查等途径开展行业企业调研,了解其对本专业毕业生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要求与期望;二是识别并理解行业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和期望。行业企业对专业毕业生要求和期望的描述可能是抽象的、模糊不清的,或者是使用的非教育管理语言,高职院校各专业应对这些要求和期望进行分析理解,将其具体化和明确化,再将其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研究确认。只有经过行业企业确认的明确化、具体化的要求和期望才能作为行业企业对专业毕业生的最终要求和期望。三是将行业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和期望用专业人才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以及具体的知识、技能与素养要求等进行描述,并组织全体相关老师学习、理解和掌握,为后期的贯彻执行打下坚实的认识基础。
三、确保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的需求和期望相结合
高职院校的各专业带头人在建立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充分考虑行业企业的要求和期望,并将其体现在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这里有以下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各专业在确立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时,不仅要考虑行业企业当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和期望,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还要考虑行业企业的未来发展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和期望,以满足学生不断适应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甚至还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对行业企业的影响,以致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具有现实的专业人才培养指导作用,还具有引领社会和前瞻性的一面。二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由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确定,这样才能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更好地落实行业企业的要求和期望。
四、确保在整个组织内充分沟通行业企业的要求与期望
高职院校各专业带头人应充分认识到毕业生满足行业企业要求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在整个组织内充分沟通行业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与期望,确保本专业全体教职员工都准确理解行业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与期望。具体沟通的途径可包括:各种会议、文件传达、广播、电视、宣传橱窗、标语、网络、论坛等等。只有当本专业全体教职员工都充分、准确理解了行业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和期望,他们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贯彻落实这些要求和期望,并努力把它们转化为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多措并举,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
高职学生的培养过程是贯彻落实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原则的关键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应加强以下几项基本活动。一是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如: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二是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如:积极运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手段以及小组学习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突出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三是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四是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如:优化实习实训基地的功能、规模与布局等方面的设计,确保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质量,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五是重视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它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教师的实践能力建设、教师的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建设、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六是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将传统的结果评价改为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建立以平时作业、期末考试、项目实训、企业实习实训等为内容的,以老师、学生、学院两级质量管理部门以及用人单位等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六、测量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并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活动或措施
为了解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行业企业对专业毕业生的满意程度,高职院校各专业应就有关行业企业满意的信息进行跟踪监视和测量。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电子邮件、电话、走访、专题研讨等途径,与行业、企业有关人员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信息反馈制度,听取他们对本专业实习生、毕业生的意见反馈,及时了解毕业生在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存在的不足,了解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不足,为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依据。二是根据反馈信息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整改善措施,包括人才规格、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计、课程标准、课程教学方式与手段、以及教学质量考核等各方面的调整与完善。
七、系统地管理好与行业、企业的关系
高职院校各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关系是通过为其提供学生为纽带而产生的。与行业、企业保持良好的关系将有助于及时准确掌握行业企业的要求和期望,有助于获得行业企业对专业建设的关注、支持和帮助,有助于改进行业企业的满意程度。系统地管理好与行业、企业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建立有关行业企业的档案和联系制度;二是保持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三是向行业企业提供满足其需要的学生;四是定期与不定期地对行业企业进行回访,听取他们对学校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五是主动关心并服务于行业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如:为其开展员工培训,帮助其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人才、技术、管理等问题。
八、在重点关注行业企业要求的前提下,确保兼顾其它相关方的利益。
关键词:民族信仰;民族凝聚力
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56-02
一、民族信仰的内涵
(一)民族信仰的含义
所谓民族信仰,即指某个特定民族的成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基于民族认同而形成的对自己民族及其文化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平时我们所说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等都可说是民族信仰的具体表现。
(二)民族信仰的内涵
民族信仰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精神现象,即民族信仰同任何其它的信仰一样,是一个知、情、意三者统一的体系。首先,民族信仰是一种认知,以文化的方式融合了这个民族所具有的历史、思想、符号以及相应的行为和交流方式。它作为信仰中的理性成分,集中体现在对民族的认同和归宿以及相应的意识状态,它是确立和形成民族信仰的基本判断尺度和价值尺度。其次,民族信仰是一种情感,表现为民族的成员对族体的情感寄托、民族身份所衍生的自尊、自信以及民族在其精神世界所具有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源于民族共同的族际关系,潜移默化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渗透,强化于民族兴衰变迁的切身体验。最后,民族信仰是一种意志,这种意志力量强化并赋予了民族信仰所具有的稳定性、持久性,成为民族信仰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三)民族信仰的地位
民族信仰是民族精神世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质,并不断融合时代特征的精神力量,它引导、规范和推动着本民族不断走向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一是民族信仰对民族成员社会关系的维系作用。民族信仰作为一种认知,它以文化的方式融合了该民族所具有的历史、思想、符号以及相应的行为和活动方式,维系并始终保持着民族作为社会共同体内在的、有机的联系。二是民族信仰对民族成员行为取向的参照作用。民族信仰为本民族成员的知和行提供了一种基本的判断尺度和价值尺度,调整和平衡着个体成员与族体之间以利益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使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利益以及相应的整体性、稳定性成为个体成员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的“自律”原则。三是民族信仰对民族成员生存理念的支撑作用。民族信仰对民族生存理念的支撑作用在于,它通过对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合理性、永恒性的阐释,赋予了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为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终极性的内在依据。
二、民族凝聚力的内涵
(一)民族凝聚力的含义
民族凝聚力是一种以民族信仰为内核,在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社会生活秩序和思想传统及文化方面特定的、集合的、稳定的精神力量,是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的集中体现。
(二)民族凝聚力的内涵
民族凝聚力是民族信仰所内涵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的高度统一。1、从理性的层面来看,民族凝聚力是对民族一种永恒的认同和不变的归属。它在总体上反映和体现了民族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是民族认识和处理其各种社会关系的立足点和出发点;2、从情感的层面来看,民族凝聚力是对民族一种真挚的热爱和深情的寄托。它集中表现出民族作为理想人格、情感依托和情绪渲染对民族个体心理以及情感的超越与升华,成为凝结民族感情,激发民族的自信与自立,推动民族成员追求其民族整体生存与发展的能动力量;3、从意志的层面来看,民族凝聚力是对民族一种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忠诚,表现出民族的自尊与自强;4、从行为的层面来看,民族凝聚力是民族个体在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活动中一种实际的投人和具体的作为。任何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是民族自为与自立的过程,它需要整合每一个成员的实际力量,形成一种推动民族共同体发展的整体力量。
(三)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既然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1、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凝聚力作为一个民族的主体性力量,它既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同时,它又对整个民族精神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它对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一种思想启迪、精神感召和情感呼应的作用;2、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直接动力。民族凝聚力作为民族内在的主体性力量,它在根本上源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始终推动着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与创新。民族凝聚力是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要求,也是民族安身立命的直接动力。只有依托于民族凝聚力,发挥民族创造历史的主体性作用,才能够真正实现民族的振兴、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进步;3、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文化启迪。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精髓,也是民族凝聚力的精髓。民族文化,由于它集中、提炼和浓缩了民族的语言、情感、传统、习惯、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表现其生存与发展的特质以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共性,从而能够消除因地域条件的不同,政治资源的不平衡,社会发展程度的不一致等因素所带来的差异、对立与分歧,在本民族内部形成一种具有广泛社会形式和社会意义的重要载体和共同基础。正因如此,民族文化既成为民族凝聚力的一个感召,也成为民族凝聚力的一种启迪。这种文化的启迪,既是一种习得的传承,也是一种摒弃的升华。民族文化的发展程度以及民族文化对其民族成员的影响程度,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了民族凝聚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民族信仰对民族凝聚力所起的作用
民族信仰作为知、情、意、行的统一,它在本质上、整体上为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建构了一种基本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并实际地成为一种凝聚民族个体的主体性力量,推动着民族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推动着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保持着民族作为人群共同体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民族信仰对民族凝聚力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内容提要: 作为相对于国家和个人而独立存在的社会权力,是诸多个人权力有机联合的产物,其含义是指在社会关系中,民间组织和各种诸个人集合以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力。就其属性而言,兼具公私双重性。就其作用而言,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一面。
一、社会权力的概念:诸多个人权力的有机联合
由于“社会权力”并不是社会科学的核心词语,学界并没有针对社会权力概念的专门讨论,而是将讨论融入到有关权力的一般理论研究之中,这样就造成了不同视角对社会权力概念的多重解释。有的把社会事实作为定义社会权力的原点,认为,“每一社会事实都是一种社会力量,而且是一种支配本人的力量的力量。”{1}(P107)有的以知识分配为视角去理解社会权力,认为,“知识的共同分配(shared distribution)赋予了一种完成常规(routines)和共同执行计划(projects)的能力,这是一种额外的行动能力,也就是社会权力。”{2}(P44-46)有的依据行使权力的机构或组织对社会权力进行了定义,认为社会权力就是指由军事、政治组织以及营利的经济组织以外的其他社会组织行使的权力,其核心是一种爱的权力和整合性权力。{3}(P23-31)即使的创始人对社会权力一词的理解也不完全一致,或者把社会权力理解为与国家权力相对立的力量;[1]或者将社会权力等同于国家权力;[2]或者把社会权力理解为一种与个人权力相对的集体力量。[3]尽管如此,理论上对权力的理解也有相同之处,即均把社会权力作为相对于自然界的人类权力,侧重权力的社会属性。但是,理论界却很少从国家—社会—个人三元架构出发去解释社会权力的内涵,从而造成国家权力、社会权力乃至个人权力之间界限的混淆,进而给社会权力功能的积极发挥以及国家对社会权力的合理规制带来困难,因此,有必要基于国家—社会—个人三元架构对社会权力给予重新定义。
对社会权力进行重新界定,必须首先搞清“权力”一词的含义。在汉语中,“权力”一词指力量和能力的意思;在西语中,与“权力”相对应的词是英语“power”power,其含义有二:一是能够做出某种行为的能力;二是一种通过影响他人而取得一致行动,达到某种后果的能力。所以说,无论是汉语中的“权力”还是西语中的“power,首要的含义是一种人的力量或能力。但是,这仅仅是一种词源学的解读。在权力相关的理论中,思想家们却赋予了权力更为丰富的涵义。有人认为,权力是一种实质性的力量,其表现形式主要为能力、暴力、强制力、潜力等;[4]有人认为,权力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一种因果关系;[5]有人认为,权力是意向的,可以还原为个人或机构的人意图;[6]有人则认为,权力应该被视为一种战略;它的支配效应归因于调度、计谋、策略、运作。{4} (P28)这些主张分别形成了“力量说”、“关系说”、“意志说”和“结构说”等理论学派,并一度产生过针锋相对的争论。如果抛开这些理论的相左主张,全面审视这些理论的共同之处,就会发现,无论什么学说,都没有脱离权力是一种力量、能力的本意,不同之处主要集中于权力属性及运行方式上。
正因为权力首先表现为人的力量与能力,所以说,权力的主体首先是人,而且是一个个具体而生动的人。对人来说,权力是自然的、天赋的,其基本价值就是为了人们维护或实现自己的利益。所以,霍布斯将权力直接定义为个人“获取任何未来明显利益的当前手段”。{5} (P62),即个人获得其他东西的手段与工具。固然,权力是人们获取自身利益的必要工具。但是,权力并不是平等的,因为“权力是一个量的概念,假设有两个具有类似欲望的人,其中一人除实现了另一个人所实现的全部欲望而外,还实现了其他一些欲望,那么,他就比另一个人有更多的权力。”{6} (P23)而且,由于每个人的年龄与智力状况不同,个人权力之间的自然差异很大。这样就会导致许多人无法凭借自身的权力满足自己的利益需求,无法抵御外力的干涉与侵害。于是,人们就“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7} (P19)这种结合的方式最初表现为社会组织和群体,而由社会组织和群体统一行使的权力就是一种由诸多个人的力量和自由有机结合而成的集体性力量,这种力量就是社会权力。如同其他思想家一样,托马斯·阿奎那也认为,尽管每个人都有上帝赋予的理性,都趋向于过有指导的、和睦的生活,单是一个人不能供应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因为任何一个人创造的物质财富都不足以充实人生,因此人自然需要和他的同类在一起,组成社会组织和群体。{8} (P44)
当然,社会权力的形成也只能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解决某一部分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尚无法解决不同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亦无法解决某一国家范围内的全体人民的利益需求,为此,就必须有一个代表更为广泛的共同体的存在,这个共同体就是国家。正如霍布斯所说,“本人承认这个人或这个集体,并放弃我管理自己的权利,把它授予这个人或这个集体,但条件是你也把自己的权利拿出来授予他,并以同样的方式承认了他的一切行为。这一点办到以后像这样同意在一个人格中的一群人就称为国家……这就是伟大的利维坦(Leviathan)的诞生。”{5} (P131-132)因此,国家权力是一切个人力量的联合,是一种普遍的强制性的力量。在某种角度上讲,国家权力也是一种社会权力,但它却是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特殊社会权力,是异化了的社会权力,因而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权力。
二、社会权力的属性:公共与私属之双重辨析
由于社会权力是诸多个人权力的有机联合,于是,有的人就将其简单地定性为公共权力。认为,公共权力包括国家权力与非国家权力,而非国家权力就是指除了国家权力之外的各种社会性力量在参与处理国际、国内社会公共事务中所行使的公共性权力,其主体主要为各种民间组织、准政府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国际组织、国际民间组织乃至公民个人。{9}(P25)这里的非国家权力显然是包括社会权力在内的,而且将其属性直接定性为公共性。然而,如果对社会权力进行深入细致地考察,就不难发现,这种观点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事实上,公共性仅仅是社会权力属性的一个方面,除其之外,社会权力还有私的一面。
首先,从权力的归属看,概括的社会权力归属于一个介于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共同体—公民社会,它具体化为各种民间组织以及各种群体。黑格尔认为,公民社会是“各个成员作为独立的单个人的联合,因而也就是在抽象普遍性中的联合,这种联合是通过成员的需要,通过保障人身和财产的法律制度,和通过维护他们特殊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外部秩序而建立起来的。”{10}(P174)所以说,理论意义上的公民社会本身就具有公共性,来自公民社会的权力也必然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作为现实意义上的公民社会,主要体现为各种民间组织和群体,它们是具体化的公民社会,是公民社会的基本组成,是人们根据相同的职业、兴趣组织起来的,目的在于从其中找到自己的认同。因此,这些民间组织和群体也具有相应的公共性。但是,不管怎样,公民社会的公共性只是相对的,是相对于他们各自的构成而言的。黑格尔认为,公民社会只是伦理精神丧失了直接的统一,进行分化而达到一个相对性阶段,在这个阶段,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分离的,特殊性是它的核心原则,只有国家才具有伦理精神统一的普遍性,公民社会仅仅是伦理精神完成统一的中介。显然,黑格尔在这里已经认识到公民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属性,即它相对于国家而言并不具有普遍性,也不具有最终意义上的公共性。作为公民社会具体体现的社会组织与社会群体,仅仅是它们成员的共同体,并不是整个国家范围内的所有公民的共同体,因此,相对国家而言,它仍具有非公共性。譬如民营企业家自发组建的民间商会,相对于其成员而言,是集体的,其针对成员所行使的权力就具有公共性。一旦它作为一个主体在与国家和外部社会主体发生关系时,其运用的权力就是私权力,而不是公共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