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技能
在五四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创新能力是运用理论知识,在科学、艺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能力。创新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思维,更是一种技能,大学生如何能更好的将自身的创新能力应用到实践中去,为社会创造价值,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来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可以具体从三条战线中出发。第一条战线即创新意识是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的意识,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前提和条件;第二条战线即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的有机结合,是判断推理敏捷,概括综合准确,分析思考深刻,联想想象新奇的高级智能思维方式,它是增强创新技能的核心;第三条战线即创新技能是指创新主体在开展创新活动时所需要的实践技能,包括信息加工技能、动手操作技能、运用创新技术的技能和表现,创新技能是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这三条战线是层层递进、紧密联系而且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在高等院校中,对于大学生学习期间学生自身创新意识的激发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所在,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教师只有以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才能实现预期目标,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创新一般是指通过独特而新颖的思维,从而发现和产生前所未有的结果。
对于大学生而言,通过独立思维而产生的思想、见解以及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只要对于本人是全新的就应该是创新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途径或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提出新问题、想法,推陈出新,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做。
对于教师而言,创新教育理念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展现学生个性的价值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开展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活动,激发学生主动的求知欲;第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创建有利于发挥学生创新能力的轻松的学习氛围。
高等院校的本科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获取通过实践教学进行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和方法的过程,课堂理论教学是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场所。在教学内容上,一方面讲授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学科前沿的信息、动态、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等。介绍本领域研究的重大意义和科学价值,借以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要营造一个宽松、愉快、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与辩驳。激励学生产生新意识;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采用启发式、诱导式的教学。开发学生的智力。在授课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问题如何提出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有哪些,最终如何解决。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提出具体课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际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教学手段上,教师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特别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大力提倡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增强实践教学效果,使学生由“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各种机会,想方设法地鼓励学生自己摸索、推敲和推导,互相交流,相互学习。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强制性”教学活动变为“主动参与型”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强化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强烈愿望和对科研创新的兴趣,树立创新志向,发展创新思维,从而获得真正的创新意识。
二、完善教学体系,强化教师在实验探究上的导师作用,搭建学生的创新思维
众所周知,高校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他们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程度直接影响着教育过程和学生创新思维的搭建。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者,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探索,激发学生的潜力,承认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因此,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教师,便成为当务之急。
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导师教授们要起到更大的作用,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独立实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且还要使实践教学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的有效途径。高等院校应该以现有实验为基础,在导师教授们的悉心指导下,逐步形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多种方式共存的导师指导下的实践教学体系。特别要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层次,注重实验教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减少传统验证型实验的比例,增加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将科研成果、新技术、新方法及时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使实验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先进性,形成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由导师们主导下的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从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实施以及实验结果与分析等完整流程。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导师们将学生推向实验的主置,由学生自主选定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备,制定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教师们只提供实验材料,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设计性实验从根本上属于小的科研训练,教师们在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强化实际动手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及科研实验的兴趣,从而使教师们的导师作用起到最大化的效果,最终极大地促进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加大对学科竞赛为主要平台的多元化实践教学的投入,增强学生创新技能
作为增强学生创新技能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应该积极广泛地参加以学科竞赛为主要平台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活动。包括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毕杯”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 “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车大赛等专业学科竞赛上,通过积极参加这些学科竞赛的科技创新活动,能能很好地激发大学生崇尚科学、勤奋学习、迎接挑战的主动性。
因此,在高等院校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平台,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对深入开展创新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更进一步的说,高等院校在此基础上更可以积极倡导大学生进行科研活动,建立和规范大学生科研立项制度,将科学理念尽早植入学生心田,让学生在科研活动中拓展视野。在学生实施科技创新项目过程中,指导教师将自己丰富的科研经验传授给学生,并划出部分科研内容由学生自行探索,自行设计试验方案,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创新思维进行提炼和升华,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对增强创新技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必须营建浓厚的校园科技文化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应该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并行,鼓励百花齐放。因此,实践教学要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院内与院外相结合、培训与竞赛相结合等不同途径,寻找多种实践教学载体,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知识竞赛、技能比赛、科技制作、项目研究。所以,切实贯彻和积极广泛的参加以学科竞赛为主要平台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活动真正地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技能。
参考文献:
[1]刘兴亚.以市场为导向迎接大学生就业挑战t-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3,(3).
[2]邓晓丹,孟桂云.文科大学生的就业瓶颈与职业素质养成[J].高教研究,2007,(5).
[3]王章豹,刘光复,吴玉程.强化工科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7―11.
[4]水恒福,姚文锐。吕民.化工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fJl.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0一22.
[5]孟春,郭养浩.加强科研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化工高等教育,2006,(1):96-97.
[6]王德军.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2004,(3):83―84.
关键词: 物理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同志曾指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今,全球高新科学技术正在迅猛地发展,到处充满机遇和挑战。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人人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活动的迫切任务。那么,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动手实践,孕育创新意识
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由于物理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应充分注意利用这个因素,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动手实验探究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如在教学“声音是什么”这部分新知时,为了让学生弄清声音产生的条件,我并不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根据学生好动、好玩、好奇的特点,让他们充分利用自己手边的物体,采取多种方法使其发出声响。而后再去思考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交流,最终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样动手操作,反复实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有“所感、所思、所悟、所得。
二、鼓励探究,激发创新意识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从正面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这样,就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探究“影响水的沸点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就纷纷提出:是否与水的多少有关?是否与加热时酒精灯的内焰与外焰的温度有关?是否与水的纯度有关?是否与大气压的高低有关?是否与当时的环境温度有关?……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不急于裁决,而是让他们分组进行讨论、争辩、畅所欲言,最终通过实验找到影响水的沸点的因素。最后我再作总结。这样,既深化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注重联想,培养创新意识
联想是创新思维的基石,是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如在学习“浮力”的知识时,有这样一个探究活动:怎样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漂浮在水面?我给学生提供的实验物品是橡皮泥。大部分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球形、方形、数字形……放在水中,它们最终还是“探底”了。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有位学生突然举起了手:老师,万吨巨轮都可以在水面漂浮,而这小小的橡皮泥却沉入水底,这是否与“排水量”的多少有关?我们能否也把橡皮泥做成船形?被他这么一点,同学们茅塞顿开,都捏成了不同形状的小船,放入水中都漂在了水面。此时,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位学生的脸上泛起了幸福和自豪的笑容。
四、逆向思维,提高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正面讲授外,还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互逆因素的问题,打破学生思维中的定势,逐步增加逆向思维的意识。如学习“汽化”这部分知识时,通过分组实验,学生得出结论: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在此过程中要吸收热量。学生回答完毕后,我提问:根据这个结论,反过来想一想,物质如果由气态变为液态,这又是什么物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放出热量呢还是吸收热量?此时大部分学生都想到此物理过程与汽化是互逆的,很快得出结论。再如,在冬季早晨起床后,会发现房间玻璃窗的内侧有许多小水珠,我提问:在夏季早晨开空调房间的玻璃窗上是否有水珠出现?如果有,是在玻璃窗的内侧还是在外侧?以上问题旨在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顺向和逆向的积极活动之中。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辨析得更清楚,而且逐步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精心设计开放题,发展创新意识
【关键词】初中物理 培养 创新意识
物理作为中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物理的课程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新课标指导下,以初中物理课改为契机,物理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发掘和培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的领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做一些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一、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决定了学生的探奇求知欲,让学生“以思引探”是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好方法。要想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合理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现代教育学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遇到问题时不要急于按表象的定势思维套路求解,而要深刻观察,去伪存真,这不但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而且,也可能有创见性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这样通过层层递进提出问题,学生自己讨论,设计实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创新意识。
(二)激励学生的猜想能力
猜想是由已知原理、事实,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在我们的物理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直觉思维,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我们要善于启发、积极引导、热情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以真正达到启迪思维、传授知识的目的。
启发学生进行猜想,作为教师,首先要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情,我们决不能急于把自己全部的秘密都吐露出来,而要“引在前”,“引”学生观察分析,“引”学生大胆设问,“引”学生各抒己见,“引”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去猜、去想,猜想问题的结论,猜想解题的方向,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
二、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很多科技发明,都是由大胆的想象中产生的。想象力是推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动力。可以这样认为: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着他的创新能力。在物理课堂上,发现和发掘学生的自由想象潜能,培养他们自由想象,积极引导其异想天开的想象力是特别重要的。发挥想象力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要知道要想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先前所获得知识、经验和形成的习惯,可能会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思维定势对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有消极作用。在物理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学会联想对打破思维定式很有效果。总之,人的能力是要在不断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要经常通过一些想象力的训练使得学生更加富于创新,更有创造力。
三、实践活动中培养创造性思维来提高创新意识
我们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用物理的眼光看问题,规范物理语言,训练学生准确表达、完整叙述,要求学生不光会做实验,而且要会创新、会联系,使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不断提高。设计性或探究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首先可以布置课外小制作,学生完成作业后,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作业设计要进行表扬和奖励,从而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开展一些科技活动:开展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物理知识画报的编辑活动,教师要和同学们一起设计画报的版块内容,如“班级物理新天地”“每月一星”等栏目。可以请同学们对班级里有趣的实验进行记录,对在物理探究活动中做出创新的同学进行表扬。还可以定时地组织一些物理实验竞赛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创新能力的舞台,通过科技活动让学生明确创新意识是受到教师、学校的认可与尊重的,有创新意识的实验成果应该得到肯定。
初中物理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总之,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设计、探究实验,培养创新思维;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是物理教学贯彻实施素质教育与创新学习的根本,同时也是当前物理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薛瑞丰,夏新颜.知识经济与创新意识[J].物理与工程,2000(6).
[2]陈章恢.在物理教学中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J].物理教学,2000(9).
[3]徐洁.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物理教学讨论,2000(8).
【关键词】创新意识;质疑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方向。高中政治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结合近年来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体会,谈几点浅见。
一、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氛围环境。在政治课堂中,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环境,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的“再创新”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产生需要适宜的气候和土壤。长期以来,受“教师权威”、“书本至上”的影响,创新意识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淡化。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唤醒沉睡在学生头脑中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巧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克服害怕、紧张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勇气。
1.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独立思考精神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坚持主体性原则,教师就要讲民主,变“讲堂”为“学堂”;变只传授知识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从而能抬起头来听课,挺起腰板走路,有较充足的想象与创造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弘扬主体性原则,就要坚持共性和个性一起抓,既注意对全体的全面的培养,又要注意对个性发展的培养,特别是要重视对创造个性的培养。学生从小有许多个性表现,有的不怕困难,自信心足,独立性强;有的坚持性强,情绪热烈而稳定,有较强的探索动机。但这些品质往往被学生的顽皮、任性、内向、古怪等超越常规的现象所掩盖,因而有时得不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为此,教师应充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不能只是表扬那些顺从、听话、会办事的学生,而应经常关爱、鼓励那些敢于提问,敢于质疑、“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挑战权威,经常有新观念的学生,使其创造个性和创造意识得到充分发展。
2.坚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摒弃“师道尊严”、“唯书唯师”的传统,不应以“权威者”、“监督者”的身份出现,而应以“参与者”身份与学生一起思考、讨论,充分体现地位平等性,充分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的个体发展,引导学生不囿于常规,敢于“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教师还应克服偏爱心理,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根本上实现教师由“演员”到“导演”,学生由“观众”到“演员”,甚至既是“导演”又是“演员”的角色转变。这种建立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乐趣和信心,树立“不唯书“、”“不唯师”,只唯真的科学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鼓励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若出现疑难,应立即反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强化或纠正,学生可以自由地、多角度地进行思考、讨论,并发表不同的意见,并且在相互启发与争辩中,学会探索创新的方法,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培养群体合作的精神,从而诱发学生群体智慧的潜能。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质疑问题,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养成质疑问题的习惯,培养善学会问的思维品质、自信心和冒险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从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 、实施主体性参与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1.注重学法指导是实施主体性参与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再多,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使他们掌握了获取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学生即使走出校门,离开教师的指导,也能有效地获取知识和创新能力,则将终身受益。其三,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学生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更重要的是要有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教师和学生都应把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
2.改革课堂教学、激发主体参与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改革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变政治课教师的“讲台”为学生积极参与、双向交流、学生之间多向交流的“论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政治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舞台。
综上所述,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实施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和必然要求,是素质教育的前沿课题,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探索,使其逐步完善,并发挥它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新意识 问题教学 变式教学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处理和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将谈几点关于培养创新意识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同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依据下面两个途径:问题教学和变式教学。
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课堂教学中要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时在学校当教师,特别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和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积极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从而获得主动发现的机会。
1.问题的来源及选择。著名教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俗话说:“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对于问题,教师应该把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最好能由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发现问题,将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因为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教学新的内容之前,最好要安排学生预习,目的在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疑难,并且尝试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称和旋转是初中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开始的教学时,学生很难理解,为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我先让学生预习,并且尝试制作教具和学具,结合生活实例,来初步理解。课上再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制作,配以解说,看看大家谁的理解更准确。这样使得同学们共享了探究成果,相互学习提高。
2.问题的解决。通常的做法,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问题是怎样想到的?是什么使我这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将引导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提炼,让学生分析把握,为今后创新思维打下基础。纽厄尔与西蒙提出了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过程。问题就是刺激,它对于问题解决者而言是外来信息。问题解决者通过感受器来接受信息。接受信息过程即信息输入过程。它是认知的门户,也是认知的出发点与基础。它是人们(问题解决者)通过感觉器官接受的外界刺激,即感知。感知的主渠道是观察。接着是把信息通过转换,使外界的信息变成主观性的信息。主观性的信息在中心加工器中进行加工,即思维。在加工过程中,其信息不仅来自外来的信息,也来自记忆中的信息。加工后的信息还可贮存。
二、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英语教学;创新意识
21世纪,我们将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创新人才的水平和数量的竞争。一个民族的振兴离不开这个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面对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英语教师应该冷静地思考:怎样较好地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放在首位。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更新观念
教师是学校教育活动最主要的组织者。要点燃学生心中创新意识这个“火把”,教师的心中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这个“火种”。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学生今天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是我国明天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要清醒地意识到,一个人的创造性素质是决定这个人是否成才的必备素质之一;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从小培养。我们要增强实施创新教育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改变教学方法
传统的英语教学教学的课堂模式主要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教学缺乏主动性,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生学得枯燥、呆板、不会运用;教学与生活实际完全脱节。而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综合使用英语的能力。新的教学目标要求英语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要成为课堂交际活动的设计者、管理者,同时又是课堂实际活动中的一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竭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要把学生引导到最有利于他们的认识和发展的情况中去,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教师的课堂设计要有新意,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和目的,创造性地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手法、技术、途径去教育学生,以自己创造性的激情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是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不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鼓励学生勇敢地向自己挑战,向传统挑战,向名家挑战。
三、为学生创造机会
每个学生身上都隐藏着创造的情绪,教师都甘当人梯和铺路石,为他们创造这种表现的机会。
1.认真研究教材,用课文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中学英语Unit 4 Lesson 15 时,我另外提了一些问题:“How many apples are they going to pick? Who is going to pick more apples, Lilei or Lim? How much are the apples?”大多数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强,他们甚至展开了热烈的小组讨论。这样,学生的口语得到了训练,交际能力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得到了良好的发挥。
2.每天课前8分钟安排一个话题讨论活动。首先由一个学生准备一个英文小故事,读给大家听;然后由其他学生提问,他回答;最后他提问,其他学生回答问题。有时我也会提几个问题。有一次,一个学生讲了一个买衣服的故事。我便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If you have a lot of money,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学生兴致很高,踊跃发言。有的说:“I am going to England by air.”有的说:“I am going to help the poor.”等等。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这种活动,学生的听说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游戏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也是施展学生创新才能的好机会。在游戏中,学生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可以自由发挥。例如,在“买东西”的游戏中,扮演“顾客”的学生提出购买各种物品的要求,扮演“营业员”的学生要千方百计拿出各种东西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他们甚至还相互讨价还价,颇有生活气息。
有时,我还引导学生开展创编活动,例如自编谜语。或者让学生自己编故事,讲给大家听。或者我设计好开头和人物,让学生接着编下去,由此编出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情节。开展这些活动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创新意识;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8-0006-0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教师主要侧重于美术技能的渗透,而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小学是学生学习的起步阶段,因而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绝佳时机。教师要结合美术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探索多样化的培养途径,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发现生活中的美,表达心中的美,让美术作品个性张扬,充满创意。
一、创设教学情境,开启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尤为重要。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氛围的营造,可以以情境作为载体,与学生平等对话,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对话思考中萌生出创新意识。在引导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语言、图片等带领学生入境体验,再设计与情境相关的问题,开启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人美版五年级美术“自制小相框”这一课时,教师以情境教学开启学生的创新意识,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相框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目前市场上涌现出风格各异的相框,深受学生喜爱。因此,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市场上出现的各种风格、各种造型的相框,以图片情境刺激学生的眼球。其次,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以问题与学生互动。师:同学们,市场上的相框在外形上都不错,但是老师想看到你们设计和自制的手工小相框,请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也来设计一个风格独特的小相框吧。顿时,美术课堂开始活跃起来,学生们积极地展开创新性思维,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由此可见,教师要给予学生机会表达观点,从而促进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
二、鼓励大胆想象,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想象力分不开。小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喜欢天马行空地进行想象。教师要抓住这一点,通过鼓励式的语言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点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从而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人美版五年级美术“奇思妙想”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表现自己的创新思维,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课的开始,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公寓式梅维斯头像》《莫斯科的英国人》,引出“奇思妙想”这一概念。师:你认为这两幅作品中的事物是否有关联性?学生摇头表示“没有”。师继续:你能将一些物品超常规地组织在一起,表现出你的奇思妙想吗?大胆发挥想象吧,老师想听听你们的奇思妙想。此时,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活起来。有学生说“将调料盒制作成麻将形式”,有学生说“将水壶设计成会唱合奏的水壶”……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首先引出“奇思妙想”,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设计美术活动,推动创新发展
引导学生创造,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引导学生想象,将想象利用口头语言表述出来,还要引导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利用美术形式呈现出来。因此,教师可以设计美术创造活动,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活动中,教师可以融入一定的竞争元素,以竞争驱动学生主动创新,以竞争营造创造氛围。例如:在学习人美版五年级美术“拼贴添画”这一课时,教师设计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分组创作,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美术活动: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形式,确定主题,巧用纸材,利用所学习的拼贴方法,创作具有创意的作品。为了驱动学生创新创作,教师在班级内设立“评委小组”,选出最佳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小组学生需要分工合作,思考创作主题。这样,学生都能以十分的热情投入到美术活动中,有的学生负责构思,有的学生负责选纸材,有的学生负责构图,有的学生负责剪纸或撕纸、贴和添画等等。由于分工合作,各小组的作品很快就出炉了,而且作品创意十足。
四、优化教学评价,强化创新动力
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过程中,教师的科学评价非常重要。小学生年龄小,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赞美与关注,从而激发出更强的创新动力。因此,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采取激励性评价,善于鼓励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创新,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对人美版五年级美术“拼贴添画”这一课进行评价时,教师以激励评价为主,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拼贴添画”这一课时,教师设计了美术创作活动,针对各组学生的美术作品,教师实施个性评价,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动力。如:有的小组学生的作品主题明确,在作品中运用了拼、贴手法,教师可以这样评价:整体作品让人眼前一亮,主题贴切,并且能够运用所学习的美术技法表现作品主题,值得表扬。又如:有的小组学生的作品色彩非常和谐,教师可以这样评价:作品创意十足,特别是色彩方面非常协调,整体作品给人以美的感受。通过实施激励性、差异化评价,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从而以更好的状态投入美术课堂。对于学生作品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也要委婉地如实道出,以促进学生发展。
五、结束语
对启蒙阶段的学生而言,培养其创新意识对他们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教师要多探索,多实践,找出符合学生发展要求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美术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 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对小学数学问题的“观察、猜想、抽象、概括、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对实现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高,显示的创新意识也就越强。创新意识表现为:对新颖的信息、情景和设问,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小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意义是能够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解决小学数学中和现实生活中的比较新颖的问题。通过小学数学的学习和训练,在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中提高能力和基本素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鼓励参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就必须让学生积极展开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当“主角”,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教与学中倡导相互合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对于一些创新的新路子,一些不完整但却显露可贵苗头的见解,要给予肯定,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问题与想发,质疑是求异的开始,是探索真理的火花,教师一定要抓时机,给予保护,给予鼓励,决不能因为问题新奇或意外,而给予训斥或置之不理。
二、创设问题情景,培养问题意识
创新包含着问题解决,“问题解决”能力是小学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要强化“问题意识”,充分体现对问题经过处理过程和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既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设置悬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迫切地想要了解所学内容,也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了理想的环境。
1.培养问题求解意识与问题分析意识。 勤读书,多搜集资料,然后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多角度分析、判断;运用集体和小组的讨论,寻求多方面的考虑;培养求知欲和败不馁的勇气与毅力。
2.培养创新设计、解题的意识。提倡学习中的民主、容忍异议;肯定身边别人与众不同的创新意识;从创新设计和解题中再寻找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从创新教学模式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改革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意识,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吸收新知识和运用新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1.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大胆猜测的思维习惯。观察是创新的基础,只有通过观察才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同时,对观察的现象进行适当的信息分析,也容易触发对一般结论的猜测。对深层次关系的预感,这是一种可贵的创新素质。因此,教学中我们对此特别重视。我们要求学生大胆预测,再引导学生作特殊化的观察,印证自己的猜想。另一方面,观察也可以发现错误,观察错误又可能发现其合理因素,并由此可以找到修正错误的方法途径。
2.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巨大动力,是创新意识的集中表现。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造。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实践证明,教学中充分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十分有益的。
3.培养发散思维的习惯与联系思维的能力。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题型教学,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引入开放题,培养思维的开放性。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学生的参与下解决的,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小学数学的本质,品尝进行创造性小学数学活动的乐趣的一种形式。
5.鼓励设问解疑,培养创新能力。大胆设问,勇于解疑是有所创造的前提,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有目的地设问,让学生自己发问,自然地构成了循序渐进的问题链。
6.善于联想类比,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恰好地利用已有的知识,联想类比。经旧换新,这对于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和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能起到启迪、开拓的作用。
7.注意情商培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意识。情商是一种控制情绪的能力,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学习的一个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的过程。要完成对小学数学课堂的学习,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借助于情感、意志等良好的情商做中介。信心、决心、忍耐力、毅力、责任感等方面的因素对学习的动机、方法和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四、加强各种思维的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对学生加强各种思维的训练。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而教学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训练。在教给学生一般的思维方法的同时,注意寻找各种思维训练的序列,使思维训练循序渐进,就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我们在各种教学中很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准确性、深刻性、敏捷性和批判性,也注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形象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能力。这样一来,就避免了由于单纯传授某种解题技巧而造成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的毛病。长此以往,学生的审题能力、解题能力、运算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加强各种思维的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国,坚持小学数学教学的时代性与新颖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在创新意识的培养中,教师要从整体出发,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意识。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小学语文教材囊括许多优秀文章,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如《奶奶的白发》等文章教会学生亲情的可贵,《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育学生学会奉献。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在学习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尽量增加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到课堂外去观察,结合生活与学习,发现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中将创新意识灌输给学生,用春风化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不断学习,提升业务能力,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要在课堂上与课外实践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性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创新能力。
三、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教师不能一味地使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要注意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在工作中要加强教学艺术的学习,在日常教学中,用人格魅力与渊博的知识去感染学生,用创新的思维方式与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用真诚和热情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进入教材所营造的情境中,实现自身与作者感情的交融。教师的高昂情绪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参与度,还能渲染课堂气氛。
第三,使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强,同时对富有趣味的事物充满兴趣。语文学科具有较大的知识量,包含丰富的情感,教师要认识到该学科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注意提升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在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风格与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与创新,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新意识。
四、使用情境教学方式
适当的情境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思维环境,在思考中促进智力的发育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情境的创设,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若教学中缺少感情,只使用机械、呆板的教学方式,学生将会失去想象空间,影响学习体验,更不用说进行创新了。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发挥想象的力量,有利于教材或者文本中的人物、事件再现,适当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情境会更加逼真,从而丰富学生的体验。
五、创造探索机会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还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发挥创新思维的作用,促进学生主动观察、发现、探索,大胆提出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学会研究,使用多种途径获取知识能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整个故事讲授给学生,还要帮助学生探究小女孩的死因,并进行延伸,探索我们身边是否还存在有这样的悲剧,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创造这个故事的用意何在等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从中学到美好的东西,有利于?W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加强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