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教育行业报告范文

艺术教育行业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教育行业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教育行业报告

第1篇:艺术教育行业报告范文

关键词:游戏;人才培养;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8-0145--02

从古至今人类对游戏的需求有增无减,从大英博物馆中最早的桌游藏品,到如今风靡半个地球的手机游戏《PokermonGo》,游戏从最初的实物游戏发展为现在的虚拟游戏,无论从数量、内容、类型、方式等方面都进入了崭新发展阶段,中国游戏产业前景一片光明。为了适应国内游戏产业的发展,我国高等院校近十年陆续开设了游戏设计与制作的相关专业,但游戏专业多数建立在动画、数字媒体专业基础之上,开设时间晚、发展时间短、缺乏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其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都无法满足行业发展需求。游戏专业教学是一门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直接反映到实践环节。2015年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简称苏工艺)与游戏企业苏州乐美馆软件有限公司(简称乐美馆)开设校企合作定向班。定向班课程结合游戏专业教学的应用性、实践性特点,寻找适合游戏专业的教育理论依据,探究可操作的教学规划,为艺术类高职院校游戏专业健康持续发展做出尝试。

1人才培养方案

1.1行业背景调研

游戏产业是一个特殊的文化产业,既有文学、艺术的创新,又有资本运作的商业服务文化,其强劲的活力和生命力在2010年金融危机中表现尤为明显,在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下,游戏产业却以“逆势增长”的姿态发展。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为我国游戏产业的发展设立了各类扶持政策并提供了优越的平台,配套法规也进一步完善。根据《2014年中国游戏产业调查报告》所统计的数据显示游戏产业仍在不断地持续发展并且势头迅猛。面对广阔的市场需求,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的国内游戏教育,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1.2专业基本情况

苏工艺2004年开设游戏设计与制作专业,在同类院校中率先进行游戏教学的探索,并着重游戏美术的人才培养,以校企联动"32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建设了“游戏设计”与“游戏制作”两个工作室,工作室的人才培养分别对应游戏企业相关岗位,并努力做到在校培养与企业岗位能力零距离衔接。截至2015年历届毕业生总人数超过500人,通过毕业生的反馈和用人单位回访显示,毕业生整体素质优秀,动手的能力较强,艺术修养深厚,技能扎实,踏实勤奋,已有多名学生从基层做起,栖身管理层成为企业发展的骨干人才。游戏专业自成立以来充分利用区域优势与游戏企业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目前已成为苏州乃至长三角周边最主要的游戏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训输出中心之一。

1.3人才培养目标

苏工艺游戏设计与制作专业以游戏设计行业标准为培养依据,面向长三角地区,辐射周边。依据德技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理念,以“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依托优质互补的教学团队,构建大专业平台+小专门方向的“双融合”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具有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精技术,详流程,懂设计”的高素质技能型游戏专业人才。对应岗位包括:游戏策划师、概念设计师、原画设计师、界面设计师、模型师、材质与贴图师、角色动作师、特效师、后期合成师等。

2课程体系与教学规划

2.1课程体系

苏工艺游戏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任务及毕业资格审核的相关要求,构建大专业平台基础+小专门方向工作室的“双融合”课程体系,见图1。大专业平台基础课程围绕基础设计能力与创造能力进行训练,夯实专业基础,为小专业方向选择提供支撑。小专门方向工作室课程主要围绕专业技术能力与职业能力进行培养,形成专业工作室方向的模块化课程,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对应相应的工作室课程模块。构建项目引导教学的“主题式教学法”,将知识点与岗位需求相结合,减少模式化的理论内容,增加实践部分,导入对应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项目课题或经典案例进行实训教学,每个工作室课程都是项目教学,教学流程与项目流程保持一致,使学生掌握游戏行业必须的专业技能与职业能力。此外合理安排专业拓展类课程,保证人才综合素质能力的教育训练。

2.2校企合作课程教学规划

2015年苏工艺引入乐美馆开设游戏专业校企合作定向班,共同培养符合游戏行业发展、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力强的高技能游戏人才。参照人才培养的要求,即时更新课程内容,在现有“游戏制作项目工作室”课程中嵌入“苏州乐美馆校企合作课程”,使得课程安排与企业制作要求与用人标准保持一致性。

2.2.1教学设计

苏州乐美馆校企班合作课程处于课程体系中第五学期的小专门方向工作室课程,教学对象为游戏制作工作室三年级上学期学生。此时学生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已具备游戏制作中理论能力及二维、三维软件的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三维游戏美术作品。本课程16周共288课时,其中96课时为理论授课,192课时为学生实践练习,由苏工艺专业教师与乐美馆资深美术指导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开展授课。由苏工艺教师把控教学节奏,企业教师引入公司实际项目,使学生能够利用一学期时间串联起所有科目,有效对课程体系及课程群进行脉络式掌握。

2.2.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依照原有课程内容结合企业项目客观需要,授课内容选择由浅入深的“次世代游戏”主题,由制作难度相对较低的“老式电话机”入手,制作周期为100小时(含课外),占课程比重22%,该阶段掌握低模与高模制作,合理拆分UV,烘焙及处理法线贴图方法。1-4周阶段课程结束时掌握“次世代游戏”完整制作流程,学生达到独立完成“电话机”制作能力。5-11周制作较为复杂的军用设备,包括“车辆――东风猛士”与“枪”,制作周期为220小时(含课外),占课程比重48%,教师通过实际案例讲解“快速制作高模”的技巧,并分析“机械模型结构”,使学生能够制作出面数合理、主次关系明确的复杂模型,掌握材质的选择与处理、高光贴图的技巧。12-16周为数字雕刻软件提高学习阶段,制作周期为130小时(含课外),占课程比重30%,学生将掌握如何制作出复杂曲面物体,雕刻出窗帘、沙发、石头等不同材质物体。

2.2.3作业与评价

学生在项目课程的各阶段需要按时完成相应作业,包括“老式电话机”、“车辆”、“枪”、“数字雕刻”四部分,如第4周结束时必须完成“老式电话机”制作。此外有些知识点需要当天验收作业成果,如第7周的周三上午讲授“车辆设备模型低模UV",下午课程结束前验收“低模UV”进度。

由校企双方授课教师共同制定了“乐美馆校企合作工作室课程评估标准表”见表1,主要包括“作品考核点”与“学业报告书考核点”两部分。“作品考核点”共100分,其中能力点包括:A设计能力占30%,B制作技术实现占40%;C沟通协作与口头表达占20%;D工作态度占10%。“学业报告书考核点”共100分,其中能力点包括:A结构安排占2D%;B过程记录占25%;C内容呈现占25%;D版式有设计感占30%。

2)学业报告书考核点

课程结束时安排学期课程答辩,由多位专业教师及企业专家组成多元评价团队,依照评分标准全方位考察学生该阶段项目学习的情况,包括职业技能、综合素养、个人提升空间多方面。

第2篇:艺术教育行业报告范文

关键词: 动画教育 就业现象 解决对策

引言

我国高校动画教育起步较晚,在2000年以前我国的动画教育只有北京电影学院一家。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社会对动画人才的需求量增多,国内各大高校相继开设了动画专业。截止到2008年我国高校动画专业人数高达47万人,高校这种急速发展方式,不仅给动画专业的就业带来了严重影响,还制约了动画专业的发展[1]。

1.动画专业就业之怪现象

现代大学生找工作难的问题已经很常见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具有较强艺术性与技术性的动画专业竟然是最难找工作的专业。据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专业报告表明,2008年与2009年我国动画专业连续两年居于失业率最高的前十名。而根据调查社会动画人才需求资料显示,我国动画人才呈现很大的缺口。这种失业率高、企业人才难寻的现象,被称为动画专业就业之怪现象。

造成这种就业之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动画教育与实际脱轨,在动画教育的模式、教学条件及师资力量方面与实际动画产业的发展相差甚远,这是我国高校动画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我国大多数高校动画专业由于教学资源不充分,教学计划不够严谨,导致动画学生专业水平不高,不具备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存在每一门学科都学,但都不精通的现象,降低动画专业的就业水平,出现动画专业就业怪的现象[2]。

2.我国高校动画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动画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

动画专业不是指传统的动与画的制作,它包含平面二维动画、三维立体动画、平面广告动画、影视动画、网络动画等方面,由于动画专业的范围广,需要的动画人才较多。高校动画专业培养目标是否明确,其主要体现就是动画专业的就业情况。

2.2动画教育与动画产业发展脱轨。

动画行业是一个具有高艺术性与技术性的行业,需要投入较多精力与物力,因此,动画也是一个高风险行业。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高校动画教学只是单纯地教学,没有考虑市场的需求,导致动画教学与动画产业发展脱轨,培养出来的动画人才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3]。

2.3动画理论研究匮乏。

由于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的时间短,理论研究知识缺乏,没有含金量高的动画刊物,就像没打好地基的房子一样,没有良好的基础根基。我国大多数动画杂志都是粘贴的图片,文字描述内容较少,没有较大的创新与理论研究价值,但价格不便宜。市场上关于动画的理论知识少得可怜,大多都是操作技术的书籍,使学生偏向于制作技术,缺少动画设计的艺术价值与美学特征,影响高质量动画专业人才的发展。

3.我国高校动画教育发展对策

针对我国高校动画教育存在的问题,完善我国高校动画教育各项工作,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动画人才,促进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迫在眉睫。

3.1明确教学目标。

要明确高校动画专业目标,必须了解我国动画产业发展方向与前景,清楚社会需要哪一方面的动画人才,对症下药培养高素质动画人才。同时在培养层次上要有所区别,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成为全才,但可以通过有效引导,结合学生特征,培养出具有特色的动画人才,这样可以使每一个动画人才都能在不同工作岗位中发挥出最大潜质[4]。

3.2人才的培养符合市场需求。

动画从不同角度说,其含义不同。从市场需求角度说,动画是一种商品,可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传统的动画教育与市场脱轨,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造成我国动画人才的缺乏与高校动画专业就业难的现象。因此,高校在进行动画人才培养时,不能只重视必要的学习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将动画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动画人才的市场竞争力。

3.3改善教学条件,加强国际交流。

想促进动画产业发展,就必须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所以高校动画专业应改善传统的教学条件,配备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学设备,如三维动画设计软件、影视后期制作软件及数字音频软件等,使动画教学不落后于动画产业发展,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工作的实际应用环节。所以,应当借鉴国外成功的动画理论知识与技术水平,学习国外动画的教育模式,促进我国高校动画教育的发展[5]。

结语

动画专业就业之怪现象的发生,说明我国高校动画教育发展还不够成熟,存在动画教学目标不明确、动画教育与动画产业发展脱轨等问题,导致高校动画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动画产业需求。因此,要促进动画产业发展,提高动画人才就业率,就必须重视与解决我国高校动画教育存在的问题,优化动画教育结构,完善动画教育体系,提高动画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动画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海峰,周小艳.动画教育与创新学习方法初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13(02):103-104.

[2]王佳,高卓,姜涛.高校动画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03):125-128.

[3]陈虓,梁宇航.从皮三独立动画到高校动画教育的若干思考[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2,295(03):124-125.

第3篇:艺术教育行业报告范文

从新闻信息源头创新策划

为充分利用企业报有限的新闻资源,我们从信息源头策划抓起,细分整个信息市场,针对平煤集团公司矿区战线长、面积大、单位众多且区域分散的实际情况,把公司所属的60多家单位按区域进行划分,实行记者区域定位采访制,每名记者都有自己的一片“责任田”,每月限定发稿数额,月底统一考核,消除新闻资源发掘的“盲区”。此举不仅避免了新闻资源的流失,也有效地解决了以往记者碰头采访、多头采访、重复采访等现象,使边远区域的新闻资源得到充分发掘。此举还有利于记者对所包单位的情况深入了解,从而写出有深度、有力度的新闻稿件。

同时,我们采取外出走访的办法,对企业内部信息传播市场进行调研,一是走访受众,对公司各基层单位在职人员进行重新调查核实,确保信息传播的覆盖面。二是寻找信息市场的空白点或薄弱地带。因为集团公司离退休人员有5万多人,是一个很大的信息传播市场,为保证他们对信息的需求,今年8月份我们抽调专人,对百里矿区离退休职工阅报情况、人员构成、阅报途径、信息传播有否“盲点”、对报纸版面及栏目设置的建议、需要矿工报提高哪些信息服务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并写出调研报告上报公司相关部门,呈请为离退休人员增订矿工报,以满足老同志们对信息的需求。三是召开座谈会,召集基层单位的宣传科长进行座谈,征求他们对如何办好矿工报的意见和建议,并发动内部职工提合理化建议。四是针对管理信息(采编部门设置、采编流程、人财物管理)、技术信息(技术设备、技术力量和技术水平)等,我们走访了其他兄弟行业报社和有关专家,获得先进的管理信息和经验。全面、准确、有效的信息,为我们创新策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使我们的策划有的放矢、行之有效。

对新闻资源配置创新策划

在充分占有和处理了有关信息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对信息市场的分析,结合报纸的性质,拟定与优选报纸设计方案。由策划小组责成专人起草,形成初稿后,经过多次讨论,优化选择,不断修改,把报纸的定位和办报方针确立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贴近职工、追求特色”、“做领导的参谋助手、做职工的良师益友”。在确定好报纸定位后,发动编辑人员有的放矢地改进版面和专栏的内容和设计风格,并着重经营“煤字号”特色,如一版的《走近采光人》专栏,内容贴近井下一线职工,很受大家的喜爱。二版的《安全为天》专版和《成语新画》、《安全系列漫画》专栏,紧贴煤炭安全生产实际。另外,像三版的《矿山巾帼》等,都办出了“煤”字号报纸的特色,受到一线职工的好评。

我们利用周末版《服务热线》栏目,为职工做了不少实事。社区断电停水、职工房屋漏雨、后勤服务质量差、环境卫生脏乱差、学校乱收费等事关职工生活福利待遇的问题和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通过报纸反映以后,绝大多数都得到了处理和解决,职工群众反映很好。几年来,我们不断改进《服务热线》栏目的运作方式,实行记者轮流值班,关注那些没有门路的“弱势群体”,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每周一还召开专门会议,落实采访任务,重点问题重点策划、重点安排,使《服务热线》刊登出来的问题件件有回音。

由于报纸宣传工作能够紧贴企业党政的工作中心,积极服务于企业的两个文明建设,最终获得企业领导和一线职工两方面的满意。公司的一位主管领导曾多次说:“《平顶山矿工报》的宣传报道,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从新闻事实中提炼出思辨性、启发性、深处蕴藏的东西,让人看了以后能受到启发、教育、鼓舞和鞭策,起到了我们领导层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起到了抑恶扬善、稳定矿区、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发斗志的作用。”

从机制入手全程创新策划

读者对报纸的需求变化越来越快,报纸只有具备较高的策划水平才能适应这种变化,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但要有好的策划效果,必须有好的策划机制做保障。

为此,我们在策划过程中采取“核心层―科室―记者(编辑)”金字塔式三级策划运行机制,形成立体交叉、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由报社领导和各采编科室正职负责人组成“核心层”策划小组,每周二由3个记者科负责人汇报本科室重要新闻线索,然后由小组成员对汇报线索主题的确定、角度的选择以及具体实施人员、成稿时间和版面上的处理等进行策划。策划小组与各科室、每位记者的策划环环相扣,链条互动,采编行为都在有计划的掌控中,有效地减少了编辑在编稿、组版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对一个时期的重要新闻线索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新闻策划,并指定负责人跟踪落实。记者、编辑科室利用编前会、专题策划会等形式进行策划。策划从内容到形式,包括版面的定位、版面内容、栏目设置、版面风格、艺术手法等,全方位进行。记者、编辑个人的策划,重在增强新闻敏感性,本着“典型报道新闻化、社会报道大众化、经济报道社会化、理论报道通俗化”、“个性化支撑、特色化引路”的原则,多出“新点子”,巧做妙文章。对素材的处理坚持“有题巧作、旧题新作、小题大作、无题也作”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开掘新闻资源、利用新闻资源。

与此同时,我们进行采编联动策划,对专版和专栏进行一体化创意设计,增强报纸内容的时新性、时宜性、服务性和可读性。针对不同的节日、时令,不同的群体、人物,不同的地区和单位,不同读者的口味和需求,以及不同工作需要和宣传目的进行策划。采用这种策划模式后,工作效率高、效果好,每次的报纸都有创新,广大读者很爱看。比如春节时搞的《新春第一班特别报道》,二版为配合安全教育搞的《工伤工亡家属话安全》、《安全教育系列漫画》专栏,三版在“七一”搞的《难忘入党那一天》、《雷锋,永远的偶像》专栏等,由于策划工作超前、具体,各项准备工作做得细致,稿件内在质量和版式设计效果都比较高,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去年上半年,我们又把无题策划作为采编人员的考核目标,在“无题也作”上下功夫,先后策划了安全特别行动暗访、热点追踪、直面2004高考、井下特别采访、保护古树等,并有多篇稿件获得了好新闻奖。同时,对采编活动进行策划,每半年报社领导要亲自带队,组织采编人员到井下采掘作业现场,零距离接触矿工,零距离观察和体验一线工人的作业环境、辛苦程度,零距离倾听一线矿工的心声。去年以来,共组织6批采编人员到采掘工作面进行采访。采访中,大家(尤其是新同志)感慨良多,受益匪浅:了解、掌握了一些过去一直搞不清楚的煤矿生产方面的相关知识;切身感受到了矿工们长年累月所承受的艰辛;更加切实地体会到了矿工们不怕苦、不怕累、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主人翁精神,从而增强了采编人员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添了大家干好本职工作,为矿工们办好报纸,为平煤集团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和信心。我们还规定,记者每个月必须下井一次,并列入每月考核目标,要求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井下一线,采写现场新闻、井下见闻,这些来自地层深处的鲜活新闻,煤矿工人们比较爱看。

对经营战略战术创新策划

在平煤集团公司内部的经营体制中,平顶山矿工报社是一个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经济核算单位。每年,集团公司所拨的固定经费,只占报社全部经营收入的十四分之一,基本上是靠自己挣饭吃。在这种情况下,报社要发展,必须搞好经营工作,自立自强,坚持把发展放在首位,坚持报纸和经营两个轮子一起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起抓。

为激活报社经营,我们对经营管理进行战略性策划和调整,对下属的经营单位全部实行合同化管理,签订风险抵押合同,充分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印刷厂加大对印刷经营活动的策划,主动为客户策划好的方案,先后策划了政策汇编、文件汇编等20多万元的书籍印刷业务。同时,开发新品种,新上的彩色人像卡印制项目,仅半年时间就承印证卡3000多套;严格材料的出入库管理,压缩成本,减少支出;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大搞技术革新,新购了彩印设备、全张切纸机、自动装订机等设备,使印刷厂“软件”素质、硬件质量都有了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也明显提高,生产经营出现了稳步发展的好势头。现在年经营收入达到430万元,并实现了年年盈利。印刷质量也明显提高,取得了省优一级的好成绩。

与此同时,我们加大广告策划力度,超前工作。坚持每天早晨编前会上听取广告人员的汇报,特别是重大节日、企业庆典,都要有针对性地搞策划,基本上做到了能做的广告不漏,让客户每花一分钱都满意。同时,进一步扩大社会广告的份额,近几年来,先后系统策划了脑白金、房地产等大型、长线广告,使之成为社会广告收入的主要来源。报社还想方设法为广告经营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大广告经营奖励力度,充分调动广告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近5年来,广告经营一年一个新台阶,1998年广告经营收入仅有20多万元,去年,广告经营收入达到226万元,今年将突破300万元。报社还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多种经营,新开办的欣闻旅行社开辟了30多条精品线路,当年实现盈利,目前已经成为报社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全报社经营收入由1998年的300万元上升到2004年的1000多万元。

第4篇:艺术教育行业报告范文

关键词: 服装设计 双创型 人才培养

来自中国社科院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5年高校毕业生突破749万,毕业生人数年年递增导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查阅近三年数据,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呈现持续和较大的上升趋势,创业一方面考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另一方面对高校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部署,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国务院要求各地区及地方高校引起高度重视,深入推进“双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支持大学生“双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2015年为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起步之年,到2017年要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然而,国内高校中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根本性转变的现状: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双创”教育,但由于各种制度和措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仅仅简单地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局部修补充和改善,对“双创型”人才培养形成不了实质的作用。

一、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国外高等院校“双创”教育的提出至今已有近七十年历史,在欧美发达国家深受重视,各具特色并自成体系,已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双创”教育最早由百森商学院,“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结合个人兴趣、特长及社会环境规划整个创业流程。1983年开始,美国奥斯汀德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名校每年都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这种创业大赛被推广到世界各地的大学。美国的“双创”教育一直处在世界领先的地位,并率先发掘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一方面,美国大学成为国家和企业的智库,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动力源。另一方面,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驱动下,美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中心。德国第二次学院革命之后,一批后起的工科大学关注“双创”教育,在入学之初就能针对未来的职业而进行科学的生涯设计,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作为国际教育发展的主流理念之一的“双创”教育,成为包括欧美、日韩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路和方向,力求通过各种途径与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5年国务院将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纳入“十三五”规划,作为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双创”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从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第一次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到现在,“双创”教育在我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已形成三类具代表性的模式:第一类提倡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开展“双创”教育,强调“双创”教育的意识培养和知识构建,以此完善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二类提倡“双创”知识和技能培养与实践教育模式的同时,进行商业化运作,校园加创业园的方式指导学生在社会中立足。第三类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服务,在实战环节中培养“双创”基本素质。综上所述,“双创”教育发展已初见成效,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双创”教育的形式较单一,在培养机制上也不够完善;“双创”教育缺乏强有力的目标导向等。

选择国内外拥有服装设计专业的高校,分析其在人才培养及就业、创业能力发展方面的管理模式、课程建设、政策措施,研究利弊,界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可行和时效,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并借鉴成功经验应用于我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由于我国高服装设计专业起步较晚,又属于应用型专业,服装设计艺术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仍然于摸索阶段,而服装业正处于升级阶段,对“双创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服装专业毕业生“双创”需要的现实课题,也是亟待重视和有必要展开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双创型”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意义

通过“双创型”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我国设计艺术教育的理论创新;有利于适应服装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供应和使用机制上的需要;通过创新校企合作途径,拓宽产学研研究平台,给学生增加课题研究的机会和企业合作的机会。同时为高校教师提供在企业实践的机会,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对推进内涵式发展、提高服务社会水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双创型”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内容

1.服装行业特色与高校“双创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关联性

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特色,以整合教育资源和知识交叉为手段,以提升整体业务素质和增强专业能力为核心进行立体化整体培养。通过研究与实践,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系统性的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同类同层次高校形成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成果和行业发展,促进高层次人才在服装行业的全面发展。改善目前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育与服装行业的就业、创业形势不能有效衔接的现状,建立一个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新模式,实现双赢。

2.构建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

(1)国内不同类型高校服装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模式研究。

(2)不同社会形态的“双创”状况与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关系的研究。

(3)探索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方法论。

3.构建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运行机制研究

研究建立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指导机制,成立由学院、服装行业专家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具体培养方案。利用高校学科基础和人才优势,以技术资本带动金融资本,促进学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倡分层次教育,即培养对象的层次化,主要是从多元化培养目标上衡量培养,对象的类型,如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等,并针对不同对象因材施教。

4.多种渠道培育创新创业能力的具体实施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新颖、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多种渠道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包括加强通识教育、增设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课程、引进服装教育发达国家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追踪学科发展前沿,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或体系等注重课内与课外、学校与企业的结合问题。

5.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联

由学生动机水平产生的“双创”需求形成的自我学习行为,即一方面,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扩大学生自主选专业、教师及课程的空间。另一方面,有计划地聘请行业内人士或已成功创业的校友进课堂,带给学生真实的创业经验。摒弃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推行问题式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以适应产业发展对服装人才的需要。

6.“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科竞赛环节的必要性

以赛代练,积极组织在校生开展课外竞赛活动,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结合学生的社团活动开展创业竞赛、模拟创业实践,重视展示学生的创业成果,组织专家全面评价学生的创业能力并提出建议,使学生尽早地参与科研、生产等实际工作,训练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7.建立、健全科学的“双创型”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这涉及从教学计划、教学环节、课程体系到教学过程、考核评价的全过程,是学生、学校和社会三者利益得到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也是“双创”教育能否成功推进的关键。重视社会监督的作用,建立健全教育保障体系,可确保“双创”教育的具体落实措施,便于“双创”教育的顺利实施。

四、结语

服装设计作为一个与产业发展和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学科,其对创新意识的要求更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双创型”人才培养适应高校设计艺术教育全球化进程所带的挑战,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设计艺术院校正走向转型之路,引导设计艺术院校追求卓越,也将成为国际设计艺术院校的一种趋势。通过改革“双创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在同类同层次高校形成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成果和行业发展,促进高层次人才在服装行业的全面发展。一旦研究成熟,不仅为服装产业界了燃眉之急,而且能促使服装产业尽快升级。“双创型”人才培养开辟我国高端服装人才教育的新途径,为我国高等服装教育分层教育做出示范。

参考文献:

[1]胡桃.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

第5篇:艺术教育行业报告范文

关键词:电子游戏 人才培养 策略

一、概述

电子游戏被称为第九艺术,是一种综合艺术,并且是更高层次的综合艺术。电子游戏艺术的本质是:“虚拟的真实”。电子游戏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娱乐方式――交互式娱乐的诞生。游戏产业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创意文化产业之一,只有拥有专业的游戏人才才能保证我国游戏产业迅速蓬勃的发展。从传统的实质游戏到如今的电子游戏开始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但是对于游戏人才的研究却是近几年开始的。我国对于游戏人才的紧缺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也已经有了初步的人才培养计划。从理论到实践方面,一些培训机构以及大专院校相继开设游戏相关课程,产业内部以及学术界也在开始尝试探讨游戏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但游戏人才的培养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需要产业与学术界的不断摸索和探求。

二、我国游戏产业人才培养现状

游戏产业的人才需求呈金字塔形,底层是运营、支持、服务等人才;中段是游戏设计与开发人才;塔尖是主程序员、美术总监、策划总监等。

游戏设计与开发主要涉及三类人才:游戏策划、游戏程序、游戏美工。游戏策划主要包括编剧、规划游戏流程、设计游戏内容与规则等任务;游戏美工主要负责设计角色造型、游戏场景设计等美术方面的工作;游戏程序负责游戏程序代码的实现与测试工作。

本世纪初,我国开始尝试进行游戏设计与开发人才的培养工作。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方面,学历教育。部分大专院校开设相关课程。另一方面,非学历教育。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培训学校开始出现。到目前为止,国内不少高校开始增设与游戏制作相关的课程,包括很多的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戏剧学院等艺术院校。除了正规高校的教育之外,国内进行比较大规模招生培训专业游戏制作的教育培训机构已经很多。

三、游戏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

1.缺乏对游戏行业自身的正确判断

目前,国内很多行业人士的观念中,常常把游戏、动漫混为一谈。而游戏与动画、漫画等行业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别。游戏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与动漫行业是不同的,不同的制作开发技术,不同的专业知识背景要求等。从而造成了很多教育机构培养目标不明确。往往把影视、动画人才、游戏人才、软件人才、平面设计人才等专业人才培养混为一谈。

2.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较为缺乏

我国游戏产业发展迅速,但游戏开发人才的培养则刚刚起步。不论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还是在教学方法与经验方面,都是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游戏开发人才的师资,更是欠缺。近几年,很多大专院校相继都成立了动漫相关专业,但高校还没有真正的游戏专业。即使开设了游戏相关课程,也是不系统,而且,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教学转型而来,普遍缺乏游戏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背景。游戏专业自身三大方面主要为游戏策划、游戏美工、游戏程序设计,作者对苏州地区各所高校及培训机构开设的游戏相关类课程进行了调查,得出如下图的调查结果。

由图可以看出,各所高校开设的与游戏相关的课程主要以美工设计为主。各所高校开设的游戏课程各成一家,没有形成专业而统一的课程体系。而尽管一些职业培训机构号称拥有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以及聘请具有实战经验的业界专家,但更多的是流于概念的炒作,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3.人才培养缺乏行业支持

从事游戏开发运营的企业中,大部分游戏企业将精力主要集中于游戏运营与开发。而对于游戏人才培养,为了节约成本,基本上奉行“在开发中学习、在学习中开发”的模式。很多游戏企业不愿意与大专院校培训机构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四、游戏产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游戏产业

游戏产业人才培养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对电子游戏产业的观念与态度将是前提条件。电子游戏是把“双刃剑”,它可以让人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也可以让人通过游戏来学习成长。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思想上端正对游戏的看法,正确看待游戏的利弊,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一产业的发展。电子游戏并不是导致青少年堕落及身心健康遭受损害的原因,游戏玩家的自律,家长、学校的引导,社会的监督都是有效控制身心健康遭受损害的关键。要从根本上改变对游戏产业的片面认识,认清它是一种集娱乐、智力、音乐、体育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文体休闲产品。科学区分游戏专业、动漫专业、影视专业等的区别,吸引更多的人士关注与思考做为一门学科与知识体系的游戏专业自身建设,探寻做为第九艺术的电子游戏的内在规律。

2.建立完善的游戏人才培养体系

电子游戏是一种综合的艺术,需要多种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有其自身的规律。应当充分利用游戏的个性化特征,针对游戏的特点设计出属于游戏本身的人才培养模式。

(1)高校开设游戏相关专业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国外已经有很多高校开设游戏设计与开发专业。在国内,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尝试开设一些游戏相关类的教学活动,但都多少存在着一定问题。

①办学定位

根据游戏人才培养的方针政策和高等教育建设思路,各高校应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我们这里所说的游戏人才培养主要针对游戏程序和游戏美工这两大部分。可以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积极申办游戏设计与制作专业,游戏方向等。而开设游戏专业,更应该找准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作者认为,程序代码是游戏的骨干,一切游戏都将浓缩为对代码的要求:3D引擎、即时动态引擎、AI等。我国比较缺的也是游戏程序开发人员。有条件高校可以积极申办游戏程序设计专业,应该以培养游戏程序设计人员为主,兼了解掌握游戏策划与游戏美工相关知识。

②办学模式

第一,院校合作。游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型的,各大专院校所具有的优势与资源也是不尽相同的,可以充分挖掘各学校、各专业的资源优势,合作培养游戏人才。

第二,校企合作。游戏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游戏人才培养需要面向企业,面向社会,应该是一种开放式教育。游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的人才支撑,而高等教育的发展也需要企业的参与、支持和推动。校企合作培养游戏人才兼具校内文化知识教学和企业岗位能力实训两个领域、两种空间、两种能力教学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零距离结合。这样会达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

③师资建设

培养优秀游戏人才,必须要有强大的师资力量。授课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相关的游戏开发项目经验。目前全国来说,游戏专业都是新兴学科,使得大部分的专业教师趋于年轻化,大多数教师是从其他学科临时转入游戏专业,缺乏在游戏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磨练经验,对游戏的认知仅处于表层。同时,自我提高和完善的机制不健全,现有的知识体系未能及时更新。

基于此,各学校必须加强师资建设,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使现有教师深造与再学习。另外,各学校应尽力聘请一些游戏开发精英团队授课,通过对游戏基本概念、理论、游戏行业及游戏制作流程、开发方法的系统介绍,讨论一些横贯整个游戏设计开发领域的重复出现的模式和问题,并对这些模式和问题,提出一些思想方法方面的领会和思考,全面讲述游戏开发行业的知识。

④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

目前我国游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相对来说都不算成熟,国内还没有一套真正完整成熟的关于游戏人才培养的教材。各高校除了积极学习、参考国外的优秀课程体系外,也应注重自身课程体系的建设。在设置游戏课程的时候可以依据游戏产业缺乏的人才种类以及上文提到的各高校培养人才目标进行课程设置。

(2)规范游戏人才培训机构

国内虽然已经有一些培训机构培训游戏相关技术,但是还尚处于发展阶段,各机构培训水平参差不起,甚至有些机构存在欺骗行为。作为具体的办学机构,须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市场需求,确立自己的办学目标与策略,充分利用当前游戏教育所积累的有利条件。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具有专业的技能,还有对技术的系统性的认识,这是所有的游戏人才培训机构都应该具备的。建议国家相关机构积极引导并规范游戏专业人才培训机构,并对之进行相应的监督与管理,起到真正的培养人才的功效。另外可以与国外一些政府组织、企业等进行合作,结合国内外培训机构的优势,引进优秀的培训和实践机制,建立游戏人才培养体系。

(3)企业内部成立人才培养机制

游戏开发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教育机构的事情,也是游戏开发企业的事情,游戏企业应积极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为办学机构的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时,也可以采用“送出去”与“请进来”的方式,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甚至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开办“定向培训班”,为自己的企业量身定制专门的游戏开发人才。从长远角度出发,培养一个人所需要的费用远远小于成才后所创造的利润。这样,游戏人才就会得到大大提高,反过来会促进教育机构游戏专业的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五、结束语

游戏产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电子游戏做为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和新兴的学科,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点。学术界应该积极探索电子游戏的理论知识与内在规律,逐步建立完善的电子游戏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具体实践方面,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各高校建立完善的教学制度,并对教师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为教学提供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游戏企业也应该重视人才的培养,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从基层中选择优秀的人员进行培训,从高层中选择专业的人才辅助教学。游戏设计与开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相关学术界与产业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第6篇:艺术教育行业报告范文

一、当前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

依据相关部门数据统计,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青少年的数量庞大,这就意味着我国动漫产业的受众规模是巨大的。具权威部门统计显示,中国至少有5亿的动漫消费者带动着每年1000亿元的巨大市场空间,但是实际上,我国动漫播出的时间只有2万分钟,相当于仅仅开发了动漫市场的十分之一不到。近几年我国动漫产业发展速度很快,对于专业化动漫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当前每年动漫人才的的缺口高达30万人。

二、我国动漫专业教学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动漫产业快速发展需要大量专业化的动漫应用型人才,但是我国动漫专业教学过程中却总是出现诸多缺陷和不足,由此难以给予动漫产业发展提供健全的人力资源支撑。具体来讲,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动漫专业设置不合理,动漫课程安排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多数情况下都存在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的问题。动漫专业建设课程设计过程中过度重视科学的系统性,忽视了就业实践能力的提高,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多数以单一的教学内容,固定的教学反思去开展,很容易造成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动漫理论和动漫操作技术难以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岗位中去;其二,动漫教育的目的性不足,很多开设动漫专业的学校,其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并没有依照当前市场对于动漫人才的需求来进行设定的,存在模仿其他高校的做法,这样就是的动漫教育难以朝着职业性的方向发展,如果这样的问题得不到改善,势必会影响到动漫教育的有效性;其三,当前动漫教育教学的外在环境不是很理想,国家政策对此方面的投入不是很充分,也没有针对于动漫教育制定全局性的发展策略,由此难以保证有限的动漫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也会对于当前动漫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如果上述提及到的动漫教育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难以得以有效解决的话,势必会对于动漫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危害。

三、动漫产业发展视角下动漫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无论是为了迎合动漫产业发展的要求,还是为了改变当前动漫专业教学的缺陷和不足,树立动漫产业发展理念,积极促进动漫专业教学改革,是当前动漫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开展动漫产业发展调查,实现动漫专业教学目标的重设

树立动漫产业发展理念,引导动漫产业教学改革,首先就应该去对于当前动漫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动漫专业教学目标的重新设定。具体来讲,主要涉及到以下的内容:其一,对于国内动漫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可以借助我国每年的动漫产业行业报告,对于动漫产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要求,素质要求,能力要求进行重新界定,并且将其合理的纳入到动漫专业教学改革中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设定。其二,积极学习国外动漫人才培养的经验教训,倡导动漫教育的开放性和自由行,鼓励学生积极创新,以推动动漫教育人才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也应该是当前动漫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结合动漫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专业化动漫课程体系建设

在动漫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设定之后,就需要以此为出发点去促进动漫专业课堂体系的重构。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以动漫产品制作流程为导向,对于动漫行业工作流程进行分析,一般分为前期,策划编剧导演,原画设计,二维动画中期,三维动画中期,后期处理等环节。依照动漫产品制作流程,实现不同动漫专业和方向的界定;其二,依据动漫艺术设计与制作工作岗位对于能力的要求,从职业技能的角度实现动漫课程体系的建设,针对于不同的动漫专业开始对应的动漫课程,以形成高效的教学课程体系结构;其三,注重动漫教学课程的合理规划,处理好动漫理论知识与动漫操作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增加实践性课程,最好实现以动漫企业之间的合作,开展各种职业性动漫创新活动,以突出动漫教育的实践性特点。

(三)注重动漫产业教育投入,营造良好的动漫产业教学环境

针对于当前动漫产业教育投入不足,动漫教育发展环境不理想的问题,应该积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善和调整:其一,国家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于动漫产业的教育投入,积极扶持有特色的动漫教育机构,尽快形成普通高校,高职院校,社会培训学校多层一体的动漫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其二,应该高度重视动漫专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变传统动漫教育模式,促进动漫教育教材体系的改善,为培养专业化的动漫人才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其三,注重对于动漫教师的培训,尤其是需要开展实践性的培训课程,使得教师能够接触到最前沿,最符合现实需求的动漫设计知识和技术,以实现其动漫教育教学素质的全面提升,以保证更好的推动动漫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结语

第7篇:艺术教育行业报告范文

关键词: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就业趋势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115-03

河南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我国第一教育人口大省。近年来,河南省的高等教育规模逐步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也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成为河南省各级组织和各界人士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就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发展趋势做出分析,力图寻找大学生就业的最佳路径,以破解河南省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

一、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河南省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

1.劳动力市场总体供大于求

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将会长期并存,从当前状况以及“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就业市场来看,主要的矛盾仍然是劳动力供大于求。据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介绍,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每年需要安排大约2 500万人的劳动力,在2 500万人左右劳动力中,青年学生大约占了1 400万人。每年实际上城镇能够安排的劳动力大约在1 200万人左右,大约还有上千万人的就业缺口。在这样的整体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式相当严峻。由于高校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达700万人,2014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达727万人。众所周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全球经济低迷,很多外企的全球市场不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放缓,企业招聘量自然缩水。由于我国宏观就业形势面临经济放缓、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三重压力,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用人需求呈下降趋势。据今年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这些单位2013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从行业情况看,医疗卫生、咨询、电子商务、旅游、文化体育等行业用人需求略有增加,但钢铁、机械、采矿、能源、建筑等行业用工需求不同程度减少。同时,公招性(含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岗位招聘量大幅减少。由于近几年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包括乡镇基层工作岗位因大量公招均已得到持续补充,“乡镇人才计划”实施5年到2012年上半年已结束,因此,这些公招性工作岗位招聘量大幅减少,给那些只想迷念于走公招就业路子的毕业生筑起了一道巨大的屏障。河南省劳动力市场在大环境下也不例外,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

2.劳动力市场分割尚未消除

劳动力市场分割指由于政治、经济等外在制度因素或经济内生因素的制约,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两个或多个具有不同特征和不同运行规则的领域。不同领域在工资决定机制、工作稳定性、劳动者获得提升的机会等方面有明显区别,使劳动力市场出现分块现象,而且劳动者很难在不同块的市场间流动。在不同块劳动力市场中的供求双方,尤其是劳动动力供给方的选择自由度并不相同。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我们国家成立后,国家在劳动力流动上制定了严格的城乡隔绝措施,通过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自由流动,这些制度安排促成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改革开放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但并未完全消除。现阶段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地区之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行业之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由于在优势的劳动力市场中工资差别大于劳动力素质差别,导致劳动力供求行为发生扭曲,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中小城市就业等情况的发生。

3.劳动力市场秩序还不规范,缺乏流动与无序流动并存的现象

劳动力市场秩序还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劳动力市场相关法律制度缺失,各种劳动法规不是很健全,包括:劳动平等法律制度缺失、劳动法律责任制度不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不合理。另一方面是劳动力市场的执法不严,包括:劳动行政执法不力、劳动行政执法不公、劳动司法不力。劳动力流动不规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为缺乏流动,二为无序流动。无序流动又变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劳动者在不同用人单位之间的无序流动;二是劳动者在就业状态之间的流动无序。

4.工会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工会作为劳动者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自主结合的组织,其根本宗旨在于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正是这一宗旨推动了工会成为现代劳动关系体制的基本构成要素,在协调劳动关系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作为劳动者的代表,工会成为劳动力市场运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雇员为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而设立的组织,应该代表和维护劳动者权益。但是,我国的工会却没有发挥出其在劳动力市场中应有的功能,一方面,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工会尚未改变附属于企业行政的状况,而一些非公有制企业还未建立工会,已成立工会的还几乎全部被老板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工会难以真正代表劳动力供给方――劳动者的利益;另一方面,从事的是日常利工作,很少涉及其应该注重的保护工人合法权益的问题。正是由于我国的工会还不能够充分发挥出其在劳动力市场中应有的代表和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功能,这就大大削弱了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其后果就是劳动关系的不稳定和劳动关系的恶化。

(二)河南省大学生就业情况

正是因为河南省同样存在着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共性问题,导致了该省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和就业分布的区域和行业受到影响,出现了新的情况。

1.就业率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比值较低,离期望值还有一定的距离

近3年大部分专业就业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根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2%,比2010届(89.6%)略有上升。其中,本科院校2011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0.8%,与2010届(91.2%)基本持平;高职高专院校2011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6%,比2010届上升了1.5个百分点。但从这些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出,就业率虽呈上升的趋势,但是上升的比值较低,离期望值还有一定的距离。

2.专业对口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近些年来,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面对这样的就业压力,很多大学毕业生不得不选择不对口的行业谋求生计,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对口率连年下降。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2012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届受雇全职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4%。其中,本科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7%,比2010届下降了2个百分点。2013年我们课题组做了专项调查,从中发现,大学毕业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广泛存在于本科及高职院校之中,我们课题组重点对河南省五所本科及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调查后得出了这样的结果:大学生初次就业专业“不对口”率超过了1/3。

3.就业地区以沿海地区以及内陆一线城市居多

收入水平是毕业生择业考虑的重要经济因素。一线城市享受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长期居于产业中心的地位,薪酬水平较高,对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而近些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平均工资已达到较高水平,同时在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就业机会较多。基于这些因素的考虑,许多大学毕业生选择去内陆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就业。根据麦可思的中国2008―2010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发现,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本科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为67.3%,其中深圳、上海、北京、厦门、广州是最吸引本科毕业生的五大城市,“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长期成为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聚集地。去年,北京大学的《2013年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大学生在京津沪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高,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低。城市越大满意度越高,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就业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地级市,第三是县级市或县城,第四是乡镇,在农村就业的满意度最低。这表明,大学生不愿意“低就”,更加钟情大城市。从这些数据和事例中可以看出,东部沿海和内陆一线城市成为大学毕业生首选之地。河南省大学毕业生也不例外,许多人愿意去内陆一线城市和东部沿海城市,省内的地市,除了省会郑州外,许多大学生不愿去中小城市、城镇等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

4.就业行业以新型行业为多

由著名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称,昔日被看作“冷僻”的专业如土木工程、气象、园林、印刷、针灸、物流、中医按摩等,则出现了毕业生供不应求状况。河南省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河南省就业促进办公室副主任孙银正说我省大学生中语言类、艺术类、法学类、教育类、行政管理类传统学科占比过大,2013年达23%,但这些学科的市场需求基本饱和。而一些新型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从2013年5月中旬毕业生行业就业情况来看,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五大行业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其中,制造业是目前吸纳毕业生最多的行业。师范类院校也出现了新型专业好就业的情况 ,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毕业生供不应求。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张全国说,河南农业大学这几年开设的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的本科专业,包括农村社区管理、农村能源工程等,着重培养新农村建设急需的规划设计、管理服务等应用型人才,短短几年,招生规模就达1700余人。这样新型专业就业前景很是光明。

二、河南省大学生就业发展趋势分析

1.中原经济区的持续快速增长有助于增加河南省新的就业岗位

2011年十一国庆前夕,国务院正式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建设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自此,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就与河南省数十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我们知道,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大战略地位。

中原经济区建设带来巨大的就业潜力。就业潜力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现在河南省经济增长很快,GDP占全国第五位,人口全国第一,中原地区具有巨大的劳动力资源。二是中原具有发展工业的前提。中原是主要的粮食产区,河南省应该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产业。特别是中原地区高校林立,可以培养大量的高科技型人才,向研发、生产、制造等产业发展,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还可以利用便捷的交通运输发展相关产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中原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再加上河南省及周边各省府大力招商引资的开展,如深圳富士康、格力空调、可口可乐等相继在中原落户,标志着中原地区已经逐步的从农业区积极地向工业区前进,这些也定当为大量的中原人提供就业的岗位。中原地区要由农业取代工业必将需要大量的科技型人才,这就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空间。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则更应把握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因势而为,切实增强责任感,自觉把个人追求转化为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实际行动,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中原经济区上来,努力成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领头兵和先行者。

2.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就业质量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个人基本素质、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等因素的综合。其中动手能力是一个关键环节。针对加强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高校必须做自己应该做到的。高校应针对学生的需求,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动手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实现,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对实践对象的认识,使知识与能力、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得到和谐的统一。因此,高校要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中应起到主导的作用,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人才的培养要与社会需求对口,优化专业结构,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强化实践教学,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推动毕业生顺利就业。学校应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重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采取多种形式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创造条件。教师除了钻研教材,搞好教学以外,也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使理论和实践首先在教师身上实现真正有效的结合,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就业质量。

3.全社会正在努力建立一个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支持体系

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难题,涉及到全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个强大有力的社会支持体系,由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通力合作,共同努力。社会支持体系包括: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前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毕业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毕业生及时掌握人才市场信息、促进就业机构改变就业歧视现象等。另外,还要调整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避免现在大学生择业时普遍存在的个人主观化、理想化的倾向,适当调整就业预期目标,以适应社会现实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全社会正在努力建立一个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支持体系。比如进一步完善中国的就业市场和就业服务等措施。

4.各级政府正在进一步制定与完善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政策

我们知道,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必须更多地依赖于社会政策层面的途径来加以实现。换句话说,有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应更进一步地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并将其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当中,从而最终从消除社会问题的基础层面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当前,各级政府正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到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采取相关的政策措施,形成有力的政策导向体系,做好高校培养人才和社会使用人才的相关工作。首先是完善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比如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调整劳动人事关系,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支持。其次,正在统筹相关行政和政策资源,建立完善的就业市场机制。最后,正在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制度。

参考文献:

第8篇:艺术教育行业报告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2-0036-03

Study on Cultiva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LI Bin, JIN Jingmei

Abstract The key role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s training is gradually being concerned b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hich has become the basic of the teaching of the schoo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embedded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Chien-shiu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Suzhou, using double normal teaching approach, the implementation of multi subject trai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mbedded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y training system, and ultimately to improve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y.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y;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1 引言

“嵌入式”概念最早运用于计算机领域,是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结合。这一概念被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界引用借鉴后,成为一种新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式。校企双方在“嵌入式”合作过程中,通过合理选取“交结点”,各自依托对方的优势来弥补自身在实现功能需求方面的不足,最终实现企业工作岗位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对接”[1]。从已有研究来看,校企对接成功的根本是教师的专业能力,特别是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2],这也是目前职教师资最欠缺的专业能力。因此,针对性地训练与有效性地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已经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与重要资源。

2 校企合作是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基本前提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自2010年来积极践行“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前提基础。在市场需求基础之上,该院装饰设计专业通过与企业设计人员、教学专家一起针对装饰设计专业存在的“宽而不精、学而不专”的问题进行诊断分析,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上。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学校与企业实践专家依据赵志群博士典型工作过程的教改方法对装饰设计专业岗位群的实践技能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归纳整理出典型工作任务与所需岗位技能。校企双方一起采用逆向设计法建立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将职业岗位群所涉及的知识技能与素质分解到相关课程中,使课程内容与就业岗位对接,使专业课程的实践项目与合作企业相对接。通过专业建设实践,逐步形成以“校企互补、内外一体”的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模式,奠定校企合作中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基础。

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按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建设路线,结合产业发展要求,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进行课程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注意在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考虑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问题。在建设过程中处理好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解决课程设置原则、课程载体选择、课程内容重构等问题。同时,在“共建共管、互利双赢”的原则下,依托行业企业的优势资源,校企优势互补,共同构建校内教学、校外实践为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各课程根据学校教师与企业兼职实践导师的特点设计教学模式,体现工学结合,将实践技能嵌入课程实施中,并采用多样化嵌入方式,提高课程建设效率,推动课程内涵建设。

苏州健雄学院将人才培养分为基础技能训练阶段、岗位基础技能训练阶段、岗位能力综合训练阶段和企业一线从业能力适应性训练阶段这四个螺旋递进的阶段[3],实现专业教育与行业教育、岗位教育有机结合,学生与行业、岗位、社会“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顺利完成从“生手”到“熟手”的转变,做到毕业就能上岗。

在此过程中,学校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与企业实践导师完成校企之间课岗对接,协助企业实践导师对学生的职业岗位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进行传、帮、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知识与技能的完全融合。这些都对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教师亦对职业岗位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有了深入了解。所以说,校企合作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前提基础。

3 双师教学是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我国职教界的独创,其职业性与实践性内涵是职教界的共识[4]。事实上,苏州健雄学院的专业教师来源主要是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校工作或是学校内部专业调整转专业的教师,真正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知识共享是指员工彼此之间相互交流知识,具体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在职业教育中,显性知识就是指专业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更多指经验以及技能。由于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多是隐性知识,且具有高度个性化,往往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显现效果和发挥核心作用,因此,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关键在于企业实践中的隐性知识流动[5]。

苏州健雄学院联合行业协会围绕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实训体系,大力推行“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指定有丰富工作经验、德才兼备的老教师与企业资深人员作为师傅,通过“师徒制”进行“传帮带”,师傅可以把工作“诀窍”加以梳理,并通过亲身示范、口耳相传等形式传递给徒弟。通过“师徒制”进行“传帮带”,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隐性知识,实现隐性知识的传承。

装饰设计专业通过与当地装饰行业协会的合作,从各个装饰企业聘请行业能工巧匠来实施实践教学,从而探索形成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实践导师联合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双师”教学模式。依据授课的计划进度,分阶段把各个装饰企业的人员嵌入教学环节中来,实施“艺术与技术”的双轨教育体制,探索装饰设计专业“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改革。装饰设计专业的每一门课程由一位学院专业教师与多位企业实践导师通过“互补式”教学合作,通力解决装饰设计知识与技能相互脱节的弊端。学校教师主要是从事专业知识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其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企业实践导师的主要职责侧重于指导学生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指导学生体验并形成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解决学生理论学习的不足,增加实践认知能力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

在嵌入式校企合作中,健雄学院与行业企业之间依据教学实际情况,大一以学校专业教师为主,企业实践导师见缝插针式样嵌入学校教学过程中来;学校教师主要传授知识教学,企业实践导师主要是与学生之间增进感情,指导学生对职业有初步认识。大二教学中,校企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在上课时间比例上约对半开,授课采取“1+N”的方式,每门课是一位校内教师+N位企业实践导师共同授课与指导(N是根据学生的数量,采取每位企业实践导师辅导不超过10位学生)。在装饰设计专业采取适当的小师生比,可以保证学习专业实践的有效性,也能保证企业师资能在抽身出来的宝贵时间内,有效指导每位学生。在企业导师指导学生过程中,提前建立好企业预实习与预就业的良好关系,企业也可以提前对学生有深入了解,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与企业无缝对接,直接进入工作状态。

在双师双轨教学过程中,校内专业教师需要起到企业实践导师与学生之间联系的纽带桥梁作用。在桥接的过程中,学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在提升。实践证明,苏州健雄学院校企互相嵌入、师资互补的双师教育能有效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进而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4 多元主体是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单向嵌入型与双向嵌入型。健雄学院采取双向嵌入型方式,通过与行业协会的合作开展实施校企互补、内外一体的实践教学改革。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明确课程建设要素与课程团队的组织结构及建设流程,组建多元化课程建设团队。本着“共建共管、互利双赢”的原则,以具有产学共构优势的装饰实践教学为核心,将人才培养分为基础技能训练阶段、岗位基础技能训练阶段、岗位能力综合训练阶段和企业一线从业能力适应性训练阶段这四个螺旋递进的阶段探索,相应建立起“岗位认知仿岗实训岗位实践顶岗实习”校企之间协同工作机制。依托校企合作互补,每位校内教师要联系不少于三名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建设协调机构,制订课程建设管理方案和制度,按照梯次推进式能力提升设置,对不同阶段教学所需要的教师专业实践能力进行计划,需要目标明确、途径清晰、机制制订,对校企合作过程中参与的多元主体进行作用和执行参与度的措施制定,探索企业兼职师资队伍在实践教学中的高度互融共享。只有企业兼职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与作为企业与学生之间联系纽带的专业教师齐心合作,做到知识流动的无障碍,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传播,才能最终保证教师专业能力的顺利提高。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将实践技能训练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过程中,由教师元(高职年轻专业教师)、企业元(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主管、企业工程师)、学校元(学校资深老教师)共同参与专业课的技能实践,以此达到在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帮助教师提升专业能力,特别是新入职年轻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5 结语

“嵌入式”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校企“嵌入式”合作是构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由行业、企业、院校技术人员(师傅)、教师组成专兼职教学团队,开展行业企业的调查与研究,与行业企业在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上积极开展工作,校企共享人才培养、职业培训、服务行业[6]。专业教师在岗位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升,培养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麦可思2014年就业报告指出,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在全省同类大专院校中排名第三,合格毕业生就业率为100%,毕业生业务能力强、职业素质高、适应性强,深受用人单位青睐。■

参考文献

[1]匡德花,黄顺杨,罗碧纯.“嵌入式”校企合作: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新路径探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1).

[2]刘玉侠.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2).

[3]金静梅.高职ACCP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3(11).

[4]曹国亮,吴海清.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指标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8).

[5]陈艳春,杨继成.工科高校专兼职教师知识共享动力及途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0).

第9篇:艺术教育行业报告范文

一、提高认识,着力增强中职德育工作保障

近年来中职教育正从着力于发展办学规模转向稳定规模,强化管理,提高质量。为了提升中职毕业生的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多措并举地为中职德育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一是优先安排。我校高度重视德育工作,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将职校德育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先后制定了《南靖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德育实施细则》、《南靖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德育工作责任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德育工作有章可循,有序开展。二是优先投入。为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我校千方百计争取到县领导的支持重视,县政府从2007至2009连续三年将职教发展列入为民办实施项目,做出“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地给地”的承诺,2007年以来无偿征地105亩,县财政投入2000万元,以南靖第一职校为依托整合全县职教资源成立“南靖县职教中心”,编委专门研究给编制、给人员、给经费,新建了6300平方米的实训大楼,规划建设标准运动场和宿舍-楼,为职教发展、尤其是中职德育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三是优先保障。建立优秀的德育师资队伍是抓好中职德育工作的前提保障,因此我校选拔56位优秀教师配备学校德育处、保卫科、团委会、生管组、学生会、班主任,充实德育队伍;把学校内部各处室及教职工德育工作情况列为年度考核和绩效工资考核的重要依据,并建立教师职称评审与德育工作挂钩,德育先进工作者表彰奖励与提拔任用等制度,做到给地位、给待遇、给名誉,鼓舞了职校德育工作者。

二、内拓外延,着力创新中职德育工作机制

根据中职教育特点,在德育工作中我校一方面拓展校内教育渠道,一方面将德育工作延伸到校外。校内教育渠道主要抓好“四个结合”:一是与德育网络建设相结合。建好“五支队伍”:即职校党政、德育处、团委会、生管组、班主任队伍;确定“四项职责”:即党政主抓、德育处专职负责、班主任为骨干力量、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责任网络;建立“三项制度”:周报告制度,即坚持每周轮流请两个教师在教师例会上做五至十分钟的“我的德育一招”叙述报告;月联席会制度,即党政、德育、团委、教研、学生会等部门每月联席会议制度,分析近期德育形势,明确短期德育工作重点,及时调整学期德育工作计划;半年德育研讨制度,即每学期召开一次德育工作研讨会,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措施,保障职业教育各项发展措施有效落实:通过德育网络形成德育合力。二是与专题宣传报告相结合。以我校发展成就和优秀中职毕业生创业典刑为题材拍摄并刻录出版的专题片――《就业之路》,组织中职新生集体观看专题片,听取优秀职校毕业生成长经历、企业家创业报告等,让学生感受到职校毕业生的精彩人生,增强中职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做好职业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他们崇尚科学技术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三是与德育阵地建设相结合,依托世遗点“云水谣古镇”创建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开展德育夏令营等活动;在校内创建县级示范性法制教育基地、建立县级示范性禁毒教育基地、心理辅导室,配备综治副校长、法制副校长、心理咨询师,通过法制宣传长廊、法律知识讲座、心理疏导等形式强化德育成效。四是与丰富校园文化相结合,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新生入学军训,建立兴趣小组,开展技能竞赛和适合中职生身心发展的文体活动,并结合开展中职生“十二个开始”的校园特色文化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采、情趣弥漫,保证中职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校外延伸教育主要把握“三个渠道”:一是借助“校企合作”渠道抓德育。南靖拥有“中国电子100强、全国品牌500强的万利达集团”和闽星、港星等集团,形成了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冶金机械、造纸包装、建材化工、新能源等六大产业,为“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半工半读”提供条件,也为中职德育创造了新的平台。我校在企业建立“就业指导办公室”,根据行业和岗位的不同,组织学生深入了解用人单位的职业操守、厂规、公约和守则等,结合专业制定明确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规定不同部门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社会对企业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应遵守的职业纪律和行为规范,通过在企业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进行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达到知行的有机统一。二是借助“工学结合”渠道抓德育。南靖一职校是“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全省试点校,我校致力于学生在企业学习实践和顶岗实习中加强德育工作,重点抓好技术研讨和技能操作规范、敬业精神专业思想等教育,实现多赢格局:企业满足了用工需求、学生得到实践锻炼和生活补助,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工学结合,一方面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学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体会到劳动创造价值,更重要的一个方面体会到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和发展方向,帮助中职生树立自信心,培育中职生的成就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遵规守纪的良好品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寓思想教育于工学结合之中。三是引生产线入校园。我校从万利达集团有限公司引入四条生产线到实训楼,使二年级的中职生在校园里就可以轮流在生产线上实习,实现“理论与实践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让中职生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德育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