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的教育应用范文

计算机的教育应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的教育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的教育应用

第1篇:计算机的教育应用范文

计算机技术和相关技术手段已被广泛运用于现代教育。计算机的特点是数字化、逻辑化。一般意义上说。数字化手段培养以共性为特征的数字化人才:人性化手段培养以个性为特征的人性化人才。然而,社会需要个性和共性相结合的人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数字化在教育领域已发展到几乎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境地。特别是计算机在当今素质教育中有其独特的作用,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即CAI)加入教学密度,加入信息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锻炼。

计算机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践性。老师在课上既要传授基本的知识,又要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例如:在讲“随机函数及其应用”这一节内容时,如果光是在课堂上说明随机函数的格式和使用,学生被动听,很难理解这样一个抽象的内容,就会感觉枯燥无味,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改变成另一种模式:先从随机现象说起,举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象投掷硬币实验就属于随机问题,先让学生对随机问题有个全面的认识。再讲QBASIC语言中的随机函数RND,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显示结果,得出结论是产生(0,1)区间的随机小数。为了不同的随机数序列,可以使用 RANDOMIZE语句,学生还是通过上机验证这一点。在此期间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RND函数和RANDOMIZE语句使用的结果不同,得出结论。这样不断启发,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不断把学生思维引入最佳情境,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动手实践,寻找答案。最后,老师引导学生将发现、观察到的结果归纳、总结,找出规律。使原来肤浅零碎的感性认识升华为深刻系统的理性认识。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这样就将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化为设疑启发——实践探索——推理归纳——总结规律的系列思维活动。

计算机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编科能力的提高,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要鼓励学生勇创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

计算机在学校除了作为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用机外,它在学科教学活动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又是计算机一个极其重要的领域。计算机辅助教学包括了针对群体的计算机辅助教师教学软件和针对个体的计算机辅助学生学习软件。

教学软件就是教师利用计算机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作用, 进行学习。一般情况下,教师用传统方式难以讲清,不易实现的抽象理论过程,难以观察到的微观现象,难以通过实物展示的科学原理等均可通过计算机的图像和动画进行描述.使之形象化、具体化。例如:在物理教学中,讲到动量守恒定律对于质子碰撞发生运动变化这一过程,因为物质结构是微观的、抽象的,学生理解上有一定困难。通过计算机将微观运动变为宏观化,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掌握。在数学教学中讲函数y=ASlN(ωx+Φ)的图象,由于涉及到振幅、周期、初相的变化,比较复杂。如果教师在黑扳上画出图象,既会耽误时间又造成图象很杂乱,通过计算机设计图象的各种变化,既节省了大量时间,又使学生对图象的变化一目了然,易于接受,印象深刻。同样,生物学科中的细胞分裂过程, 植物光合作用,血液循环等都可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有了计算机的帮助,将微观的宏观化,抽象的具体化,静态的动态化。靠着计算机的表现力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学生的认识从抽象到具体,加以深化,从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了他们的潜能。

第2篇:计算机的教育应用范文

步入21世纪新时代以来,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发展和科技知识创新的水平,因此,国家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大力提倡以素质教育为主教育改革,为社会新发展全面提供新型人才。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教育以生为本,面向现代化,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更加关注学生自学意识的培养和终身学习观的形成。在计算机教育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贯彻这一要求,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观。目前,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新型科技的发展,世界逐步成为“地球村”,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给学生的学习和交流创造一个信息量更加丰富、知识体系更加新颖、眼界更加开阔的区域界线不复存在的平台,可以对学生进行教学辅导、科普知识传播、思想道德文化的现代化教育,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在计算机教育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从双重角度辅助计算机教育教学,即从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角度以及教学手段和工具的双重角度发挥作用。当前,计算机科学技术可以从教师的角度辅助教师进行日常管理工作,提供更加丰富的计算机教学内容,给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同时,计算机科学技术也可以从学生角度辅助学生的学习,以终端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形式给学生的计算机作业操作提供平台,辅助学生完成并检查计算机作业,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辅助其进行学生学习的评价和指导。例如,在计算机作为学习工具的时候,计算机可以提供数据库处理软件、文字处理软件、绘图处理软件等多种学习实用软件,辅助学生进行相关学习的测验和检评操作,计算机教学质量便能得以保障和提升。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教学管理开发应用

(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教学管理应用。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效果是计算机教学预期效果的必要保证,这就依赖于教师在计算机教学程序上的管理工作,包括对学生计算机学习的统一管理、对学生计算机学习质量的统一测评管理以及对班级计算机教学的日常管理。通常情况下,这些教学管理工作由班主任完成,其管理的繁琐程度大大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理解、共同交流的预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教师教学管理创作性的发挥。因此,在计算机教学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利用计算机相关软件进行教学管理工作,可以有效降低教学管理的繁琐程度,减轻班主任的教学管理工作量,给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创造更多地时间和机会,交流效果更加理想,计算机教学质量也能得以提升。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教学远程开发应用。

就计算机教育的发展现状而言,利用网络通信技术等的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计算机远程教育是其核心,也是计算机教育和网络通信技术整合的综合性体现,是计算机教学的远程开发应用。目前,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逐步引人关注;其中,作为计算机教学的创新发展,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计算机教学的远程开发教育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相比于传统的计算机电视教学,利用科学技术开发的远程教学实时性更高,适时交流效果更为理想。在这种远程教学中,计算机可以将生成的图像和声音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进行多种信息转换工作,学生可以适时适地查询到自身想要查询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学习资料更加丰富便捷,学习进度更加灵活,计算机教学质量更加高效。

三、结束语

第3篇:计算机的教育应用范文

宽基础的思想产生于办学实践的信息反馈。实践证明,狭隘的知识面会限制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门路。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企业组织机构的现代化,职业综合化已是大势所趋,专业基础知识的面需要进一步的加宽,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行业技术人员必须具有自我知识更新、自我能力发展的素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除了有时时学习的观念,还要有宽厚的理论知识体系做基础以实现专业知识的拓展,将学习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空间。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不要眼高手低,不在乎基本的能力的学习。

凡事都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有了宽厚的基础做后盾,我们就能做到从大处着眼,而精品课程的开设,就是为学生能在小处着手打下基础。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本专业最先进的,能够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让我们的学生敢动手、可以动手、动手操作、动手创新,成为企业需要的顶尖的有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二、以实践为主导促进学习、开展校企合作

学习专业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应用能力。在教学阶段,我们通过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中来,通过对项目的过程及知识分析,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并完成相应的项目。经过这一过程的学习与实践,同学们能更好的将理论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并打下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

在实习阶段,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我们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把学生送到企业中实习,观摩、学习、参与企业的每个生产环节,让学生更早地与企业接触,深入的了解企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锻炼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掌握业界内计算机最新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企业项目有一定的复杂度、时间限制,对同学们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在有压力的环境下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同学们与他人沟通协作的团队精神。而学校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技术性能的创新能力的要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

三、科技前沿的教师队伍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教学模式对师资队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不仅具有理论教学的能力,而且还应具有项目设计开发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不仅具备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和素质,在教授理论课程时,能够深入把握课程的要点,并结合具体应用实例进行讲解;而且还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在教授实践实习课程时,能将应用项目的问题分析得很透彻,条理清晰,便于同学们理解与掌握理论与实践知识,而且能够在学生专业技术上、就业上给予积极的支持与帮助,同时也树立了应用型人才的一个榜样。

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是学校最根本的基础建设之一。可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可鼓励与支持理论型专业课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的应用开发,使教师得到应用能力实践与提高的机会,也可招聘在一线的开发应用人员到院校从事实践实习型课程的教学工作。计算机专业教师除了通过企业锻炼提高自己专业素质,还可以通过参于管理学校电子信息设备、校园网络建设维护、办公电脑及学生电脑维修等多种途径来提高自己的计算机专业水平。

第4篇:计算机的教育应用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院计算机;复式分层;计算机教学

1复式分层教育的内容

复式分层教学方式是满足新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教学课堂中心,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新型/科学的教学理念。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教师要开展不同的教学,根据学生间的差异性设计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到自己理解能力范围内的知识点。此教育理念不仅尊重个体与个体间的差异,还是对学生自我个性发展的尊重[1]。复式分层教育方法在职业学院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将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形式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加以优化,使其更符合教学对象的发展及其接受度,也是对当今新型教育理念的积极响应。复式分层教育对象是职业学院的学生,根据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将其分成不同的小组,根据学生们的学习需求,相应地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合适合相关学生的教学内容,来满足不同学生在学习中的需求。在教学课堂中尽可能地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同时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分层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们的学习,还有利于教师学习课堂的开展。教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使得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相当,教师在对优秀学生的教学中就可以更有针对性,不必像在未分层前,将一个基础的知识点多次、反复地讲述,可以更全面地照顾到较为优秀的学生和基础相对薄弱的差等生。分层教学还可以更好地营造学生的学习氛围。处在一个优秀层次的学生,会发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学生之间会形成良好的竞争关系[2]。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发现比自己优秀的人还在努力学习,就会激发学习欲望,会更好地投身于学习。同学间友好的竞争关系,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更有助于学生们的学习。

2职业学院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职业学院教学时间主要以3年为主,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以此满足现代人才需求。计算机作为当今时代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职业学院学生们为了适应当代工作市场的需求,也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都应该全面地了解并掌握相关的应用技能。掌握先进的科学发展技术,有利于在生活中更好地实现职业技能。由于学生以往对计算机的接触大多都是片面的东西,并不能进行系统性的全面认识,不能更好地将计算机应用在生活工作中,大多以打游戏的方式进行消遣,并不能将其合理应用在工作生活中。由此可见,计算机相关教学在职业学院教学中的教育至关重要,然而现开展的教学课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2.1学生认知不足

在现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推动下,每一个人对计算机都有着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由于学生之前所处的学习环境不同,不同的学校对计算机课程的开展不同,学生们对于计算机的了解有着一定差距,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同,学生们对计算的了解度和操作熟练度也存在差距。学生们原来对计算机的学习主要将计算机的简单操作作为重点,但是在职业学院教学中,计算机课程不仅要求对计算机的相关应用软件可以熟练地操作,还要了解计算机的运行原理及其相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3]。这些教学内容在学习中跨度很大,重新定义对计算机的认识,很多学生就会产生陌生感,对于接触计算机较多的学生而言,会认为课堂教学内容无趣,因为这部分学生已经掌握相关知识了,他们无法在课堂上学习到想要的新知识,存在对课堂缺乏重视的心理现象。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不同导致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差异,造成教师在教学内容上难以安排相关进度。

2.2教师思维局限

现在职业学院的教师,大多是“70后”。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学生们可以从各个渠道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教师们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接受度同学生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代新思想学生的课堂需求。计算机课程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新型产物,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更偏向于“填鸭式”教学方法。此方法忽略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与当今新课程教学理念相违背,无法满足不同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的需求,会导致优秀的学生越来越优秀,学习困难的学生愈发感觉学习的压力。

3复式分层教学法的应用

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不仅不利于学生们对计算机的良好掌握,还会导致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无法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学生不仅在学习期间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还无法将其知识及技能应用到以后的工作需求中。

3.1将教学对象进行分层

在实施复式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们的计算机基础及其操作水平加以了解,可以在计算机第一节课堂中进行较为基础的小测试,从计算机相关基础及操作熟练度等方面,了解学生们在哪方面比较薄弱,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层次划分。相关层次的标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普遍薄弱的方面进行划分,借此方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

3.2将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教师对学生按着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以后,更有利于教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并根据该层次学生的薄弱方面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及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自己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进行学习,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还可以不断地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新知识,体验掌握新知识的喜悦。这样学生不仅有效地学习完所有的计算机知识,还可以完全掌握,将知识消化为自己的知识财富。

3.3将教学过程进行分层

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后还需要对此分层进行不断的调整。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进,并且不断地了解学生们当前的学习水平及学习状态[4]。有些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会奋起直追,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我;也有一部分同学,感觉当前状态不错就会对学习产生一种懈怠的想法,导致相关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反而会落后。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们的状态,分层中的人员进行不定时的流动,以此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

3.4教师尊重新鲜事物的发展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友好的、和谐的,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还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便于教师的课堂开展。教师在对学生面对新事物的想法时,可以不理解、不接受,但是教师应该对其持以尊重的态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还应言传身教的教授如何做一名优秀的人。

4结语

第5篇:计算机的教育应用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OSTA考证 教学改革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我们的职业教育,一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强调技能的掌握。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的掌握是他们在进行其他有关计算机操作前必备的基础。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我们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一直与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以下简称OSTA认证)相结合。在课程学习结束时,学生都要通过OSTA的计算机认证考试,实际上是实现了“一考两证”,即通过OSTA的认证考试学生可以拿到《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合格证书》,也标志着其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顺利结业。自2007年OSTA计算机认证考试采用了新的模板,对考试的范围和内容进行了修改之后,对我们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更好的适应考证的宗旨,也为了学生以后的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现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困惑与改革后续发展的思考

1.教学项目的来源及持续性

在实施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要教学项目和学生所学专业相关,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光凭我们计算机基础教师对专业和行业的了解显然是不够的。在制作项目的过程中,教师也只是凭借个人多年来的社会经验和对此专业其他课程的一些了解进行设定。有些项目现在看来并不一定准确,跟学生就业时可能真正接触的实践内容还有一定的差距。如果各个企业能够提供更多相关的操作实例,那我们在教学项目的设置上对学生的实践就更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只有解决了教学项目设置的来源问题,计算机基础课程项目教学才能更好的得到推广。

2.学生层次两极分化与计算机课程分层教学

职业学校的学生招收范围较广,因此在班级中学生间学习能力不同,对任务完成效果和时间不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很难照顾全面。对于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在学生入学之初,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测试。根据最终测试情况,在上计算机基础课程时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班级中,根据接受能力的不同因材施教。

这种分层次的教学方法,目前只是我们的一种构想,如果要真正的实施还需要考虑很多细节问题,以及各方面的大力配合。

3.高职毕业前对计算机课程的扩展教学

四年级下学期在班级课程中安排一门办公自动化操作课程,是对以前所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知识的回顾复习,又加入一些办公室常用设备的操作说明。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从容的走向社会岗位,在进入到单位后对于办公自动化操作可以更加熟练,这也是用人单位对我们学生提出一项要求。当然,在此课程中我们的教学将完全以企业项目为主体,实际就是学生实习前的技能强化。这就要求我们和企业要做好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将教学融入到校企合作之中。

三、现阶段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面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和OSTA考证要求,从2008年起,我们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就开始有所变化。

1.阶段性的加入综合实训

为了巩固学生对OFFICE办公软件不同组件的熟练应用程度,在学习完某一组件的基础操作之后,根据学生所学内容,我们在课程中加入了部分综合实训。以此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技巧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技能的实用性。如Word电子小报的制作、利用Excel对班级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中国十大旅游城市的介绍等。

2.结合专业,采取项目教学

在最初进行博西华班计算机基础教学时,考虑到博西华班学生的特殊性,在和学生、老师有了一定沟通后,我们尝试将课程教学项目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在一起,完成了Excel电子表格的操作技能学习。下面就整个项目实施过程简单叙述如下:

项目名称:《完成2008上半年博西华家电销售统计表的制作》。

(1)在课程教学开始之初,给予学生相关的项目情景描述,让学生对整个项目的实施环境和前提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思路就比较清晰明确,知识体系结构也会比较完整。

(2)在给出学生项目总体要求之后,带领学生对项目进行分析、思考。由于整个项目的内容范围较广,在帮助学生分析时可以根据项目完成的步骤及各个知识点的不同,将整个项目分为若干任务。这样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减小,不会因为项目过大一时无法完成而丧失信心。

(3)作好准备,便开始身体力行,根据每个阶段的具体任务开始实施操作。把项目下的小任务要求发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根据任务要求,参考书本上相关的内容知识自行先完成任务的操作。学生通过翻书自学,具有一定的目标性。在通过自我努力解决问题后,对问题的理解加深,且获得一定成就感,激发了学习兴趣。在自学过程中遇到难点无法解决时,会更关注于教师的教学,这样更容易掌握知识点。最后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教师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重点讲解,分析操作难点,并配合相关操作练习进行知识点的巩固。

在博西华班进行实验的一学期,学生的反馈情况较好。因为跟他们所学专业相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有所提升。有了一定的基础,我们将课程的专业教学项目逐渐推广到其他各个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上。例如,在土木工程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Word软件教学中,曾尝试让学生完成项目《完成某小区某幢楼工程预算价审计报告》、在Excel软件教学中,尝试让学生完成项目《完成玄武区某住宅装修工程主材预算表的制作》、在PPT软件教学中,尝试让学生完成项目《南京过江隧道建设工程投标演示文稿制作》;在环境艺术系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的计算机基础课程Word软件教学中,曾尝试让学生完成项目《完成海南省水质环境监测报告》等。

通过这样的项目教学、任务驱动,课后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对课程的兴趣也有所提升。在课后以外的学习过程中,也能较好的看书完成。同时,在尝试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间开始相互协作,特别是帮助他人解答难点的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清晰。因为在项目的设定过程中结合了专业,这样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实践性也更强。

参考文献:

[1]刘艳,马芳.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浅谈[J].科技创新导报,2010,(18).

第6篇:计算机的教育应用范文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计算机应用;高职教育 ;计算机教学;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302-01

近几年,在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下,我国开始进入互联网络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中。为了适应社会未来的发展需求,各高职院校开始积极探索并创新计算机应用教育。但是目前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还依然存在一些教育问题,影响了未来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发展,因此完善并创新当前高职计算机的应用教育是首要任务。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使计算机人才成为目前就业率较高、平均收入较高和职业满意度较高的一类人群。高职院校以培养职业技术型人才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应市场的需求并以满足学生以就业为主进行计算机人才培养已经成为目前高职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和探索。

1.高职计算机教学概述

1.1 高职计算机教学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计算机技术来源于国外,先进的数字处理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相关人才,因此,高职计算机专业一度成为高职院校就业率最高的专业,解决了大量青年的就业问题。然而,计算机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除了常见的基础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的平衡问题之外,大多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还比较迷茫,高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人才类型与计算机技术发展始终不能保持同步,这意味着高职院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始终难以胜任较为高端的技术性职位。

1.2 以就业为导向探讨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高职学生和教师都是在被动接触最新的信息技术,而并非技术的创造者,因此,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方面经常面对内容和技术落后于市场需要的窘境,这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的不符合。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办学的宗旨,为了进一步发挥这一办学优势,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入社会,高职计算机教学有必要进行一系列改革。

2.就业导向下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方向

前瞻性发展是计算机行业发展的特征之一,这就意味着未来要从事计算机行业工作的人才,必须具备与行业发展相符合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以培养专业职业技术人才为根本目标,因此计算机专业教学必须符合这一要求;学生获得职业技能的途径在于通过不断实践,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将知识真正化为职业操作技能。要不断强化教学效果,就必须思考如何发展实`教学;促进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实际上就是为学生争取到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学习机会,这是高职计算机教学发展的根本。因此,在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中,也必须重视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

3.就业导向下高职计算机教学应用教育创新的策略

3.1 发展师资和延展课堂

在就业导向下的高职计算机的教学内容要想得到充分变革并与计算机领域的前沿相符合,高职院校就必须对师资进行培养并对课堂教学进行扩展。高职计算机教师应该既是优秀的教师,又是优秀的计算机领域工作者,只有这样,教师能够在课堂呈现的内容才与计算机领域的前沿一致。因此,高职院校应对教师进行职业能力再培养,将培养重点放在教师对计算机领域工作的熟悉和成就上,使教师不仅成为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而且成为职业发展道路上的指导者。另外,高职计算机课堂应该从学校延展到校外,一些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直接相关的教学,可以在现实工作场景中展开,真正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不断了解计算机领域的各种职业特征,促进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发展。

3.2 寻求多样化的实践教学

高职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基本上以上岗实习为主,除了将课堂延展以拓展实践教学之外,学校还可以学生社团组织为主要基地,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实践学习,这也是实践教学发展的一种策略。例如,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和教师为主体,组建计算机知识技术社团,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计算机装修服务,举办编程大赛和计算机软件应用比赛等,学生策划并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所学的知识技术进行应用实践的过程。校园活动由于轻松性、自发性强,更容易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也为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提供空间。通过各类活动的参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够逐渐培养在某一领域的兴趣,主动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因此更容易建立明确的职业愿景,进而主动发展职业技能。

3.3 改革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资源并使其获得高效利用,应该以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基础。目前高职计算机教学沿袭传统的大班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压力大,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有些学校还因为学生数量激增,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对此,学校可以集中教学资源建设几个不同类型的计算机技能教室,如计算机修理训练室、计算机测试教室、编程教室。按照每个教室的功能交诰鸵滴枷虻母咧凹扑慊τ媒逃葱?

王玉玺 杨 倩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1)

[摘 要]本文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教育创新教学进行概述,说明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以就业为导向探讨高职计算机教学应用的必要性,分析计算机教学创新的方向并提出一系列改革策略。笔者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针对计算机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教育提供帮助。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计算机应用;高职教育 ;计算机教学;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302-01扑慊试唇泻侠矸峙洌扛鼋淌矣勺诺慕淌τ胫嗥ヅ洌捎谩白甙唷钡慕萄问剑寡苯釉谀D獾墓ぷ骰肪持醒啊U庋慕萄J讲唤瞿芄皇菇萄ё试吹玫匠浞掷茫鼓芄皇寡闹耙的芰Φ玫窖杆俜⒄梗晕蠢吹木鸵蹈欣?4.结语

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是高职计算机教学发展的必然,通过发展师资和延展课堂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学校内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并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能够使学生职业能力迅速发展,满足他们的就业需要。

参考文献

[1] 徐玉明;浅析高职院校中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J];前沿;2012年10期.

[2] 刘蓉;突出行业需求特色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年24期.

[3] 李敬川.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探讨[J].知识经济,2015,(05):101-102.

[4] 俞华锋.基于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0,(01):131-132.

第7篇:计算机的教育应用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衔接

中图分类号:TP3-4

自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以来,高职教育得到了良好的教育资源及发展空间,到2008年,高职学生的比例达到了51%,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从2009年开始,本科院校扩大了招生比例,增加了跨省招生名额,再加上连年高考生源的减少,使得高职教育生源受到影响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中职学生成了高职生源的有力补充,仅去年一年,近800万的中职生有近20%的学生升入高职,这就意味着未来高职院校的生源将近一半来源于中职毕业生,因此解决中高职教育有效的衔接的问题以及迫在眉睫。

1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现状是怎样的呢?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研究中心,分析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存在以下问题:

1.1 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模糊与缺失问题

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涉及专业知识较广的一门综合性专业,可以说各行各业都会应用到计算机技术,而由于中、高职教学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使得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往往容易与高等职业教育相混淆,从而造成了在人才培养目标划分不明确,概念模糊的想象。而又由于中高职教育相互独立,使得中职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内容重复或衔接断档的问题。

1.2 专业设置的衔接问题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虽然较多,但在课程设置上却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标准和递进式的教学模式,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看,这既不能满足社会对该专业技术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增加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向高等职业院校继续深造的难度。

1.3 中高职衔接的招生制度问题

就目前的现状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的升学途径主要方式有“推荐式”、“直升式”、“推荐+考试”、“统考式”。这几种方式在不同层面上,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上可以说各有利弊,但总的来说过于侧重理论考试科目,如数学、语文、英语,有些地方仍然以考试为主,这使得实践技能和理论考核相脱节,不能很好的把握学生的实际能力,使得中高职衔接的教育出现了一定的阻碍。

2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探索

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中高职衔接教育有利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而就目前的状况分析,我们认为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就是要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明确培养目标,构建一个适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结构。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分析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岗位需求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从以往的分析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可以分为两大层次,其一是以操作为主的中等应用型人才,如办公自动化文员、平面设计操作员、网络维护或网站服务管理员、计算机维护维修员等;其二是有较高脑力需求的高等技能型应用人才,如平面设计师、动画设计师、网站工程师、计算机软件工程师、计算机硬件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等等。

从这两个层面看,高技能型的人才建立在低级型人才的基础之上,因此,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应建立“中、高职一体化分阶段培养”机制。其中,中等职业教育负责培养以操作为主的中等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注重两方面人才培养的目标,一是培养符合中职岗位任职要求的合格人才,二是为职业递进式发展需求培养向高职输出的优秀人才。无论哪方面的培养目标,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应以技能培养为主;高等职业教育则负责培养以设计为主的高技能型人才。在以注重技能的基础上,增加融入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在进一步提升职业技能的同时,能够有很完善的理论知识为未来更复杂的工作岗位需求服务。

2.2 确立人才培养模式

中高职应采用“双证书”的培养模式。这里的“双证书”主要有两个含义,其一是中职和高职分别获得毕业证书;其二是无论中高职学生,在校期间都可以通过良好技能训练或理论考核获取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这种培养机制灵活,既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又能构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立交桥”,畅通中职升高职通道。

2.3 建立计算机应用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

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构建一个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课程体系以供参考

在这个的课程体系中,通过对职业岗位分析,将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内容相区分,又根据岗位需求,列举了应用技术专业的主要岗位任职所需课程及中高职岗位衔接的课程设置关系。通过这样的分析与架构的课程体系,使中高职的教育任务更加明确,避免的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产生课程的冲突现象,避免了学生学习内容的缺失或是重复学习的资源浪费,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和升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方向和指南。

3 改革招生考核机制

改革高职招生、考试评价制度,以适应中高职顺利衔接,建议扩大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比例,以及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规模和试点范围,推行高职衔接中职的自主招生制度和保送制度,对优秀学生实行免试升学制度,努力拓展中高职相衔接的升学渠道。招生评价制度在中职教育中起重要的引导作用,将过去偏重于文化课的考试改成重技能考核,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突出专业课考试,将中职专业中的核心课程纳入考试内容,考试的科目要与中职开设的课程相衔接。

参考文献:

[1]耿金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7.

[2]李海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

第8篇:计算机的教育应用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课程 计算思维 人文素养 教学模式

一、引言

2010年7月,在“九校联盟 (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发表的《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中指出注重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1]。计算思维是什么?计算思维是人类科学思维活动固有的组成部分。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表现出了三种基本的思维特征,即实证思维、逻辑思维和计算思维。以能行性、构造性、模拟性为特征的计算思维方式在现代科学的形成过程中逐步清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及其广泛应用,更进一步强化了计算思维的意义和作用。计算科学已经和理论科学、实验科学并列成为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三大手段。对于当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必须探索一种以思维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既要保持原有的教学精髓,同时又要兼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加之当今高等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前瞻毕业生将来从事的医药卫生工作实践,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思维高手,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力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传统计算机教学存在问题

当今的计算机教学存在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师站在学科的高度抽象的刻画计算机科学的本质,层次较高,学术型比较强,偏重于研究型,对应用型学校计算机教学不适用,使得学生感觉计算机科学高深莫测,直至迷茫;二是使用教材为计算机学科中的诸多门课程核心内容聚集在一起,就是多门专业课程的浓缩版[2],教师授课难度增加,几乎是跳过了入门阶段,直接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学生听课效果不理想;三是存粹的工具书式的教材,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四是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极差,人文素养教育亟待加强,计算机教学中严重缺乏人文素养教育的渗透,学生的意志品质有待加强。以上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三、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思维教学模式

为加强计算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思维教学模式,自2015年3月起准备实施,并于2015年9月对2015级学生进行计算机知识摸底。根据摸底情况反应出的问题进行设计进行思维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3.1 融入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

无论学生是否有计算机基础,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是良好的学风的前提,决定学习态度的关键要素是人文素养――即人的内在品质。“素养”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所谓融入人文素养教育,并非长篇大论的灌输人文素养教育,而是在授课过程中以无形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学生正确的对待计算机课程,形成正确的三观,认清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工作以及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夯实基础。

3.2 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将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其中

任何高校、任何课程、任何教师无法做到开课之后先进行几十个学时的人文素养教育灌输,只能在教学设计上下足功夫,良好的教学设计将对授课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学设计可以使得师生思路清晰并保持一致,知识点衔接顺畅,内容环环相扣,学生听课效果事半功倍。例如,网络安全授课过程中的教学案例设计为:面对当前网络营销方式,采取互动的方式,各抒己见,畅谈对网络营销的看法。面对网络上的利益诱惑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否要理性的分析潜在的风险,还是一味的一意孤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中,国内外成功或失败的案例,都可以值得借鉴分析,但不仅仅是专业技术上的借鉴分析,更重要的是分析成功的因素,失败的启示;计算机基础或是语言类知识点案例设计以计算思维为主导,将操作或是知识点分类归纳,侧重于举一反三能力。这些教学案例中都融入了大量思维方式及人文素养知识,包括先做人、再做事、最后做学问等。

3.3 强化实践,设计配套的实用软件

根据教学内容,将实用性的操作知识并根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等纲领性文件,结合计算思维,自主设计了多学科考试智能化辅导平台[3],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其应用能力,加强其对计算机科学的融会贯通,提高学习能力、效率、强化意志品质。

3.4 言传身教、教学相长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是课堂的控制者,是学生学习导向的掌舵者,教师的言行举止无时不刻的影响着学生,一个无心的行为或话语对学生影响更大,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作为教师时时刻刻为人师表、以身立教,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空洞的f教莫如实际的行动,表率无巨细,处处是楷模,德为师之魂。

四、实效分析总结

经过近两年的思维教学模式开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次通过率大幅度提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队伍参加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省赛均取得了普通高校组三等奖。更重要的通过对2015级500名学生进行了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对思维教学模式进行评估,结果显示76.26%的学生对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不在对计算机知识望而却步、迷茫;大多数学生可以使用计算机或即时学习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模式的兴起,与计算机科学相关的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应用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手段。良好的教学模式可以大幅度的较强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进入社会、投入工作锻造过硬的基本功,通过思维教学,强化学生学习能力,甚至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较之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了长足的进步。

参 考 文 献

[1]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0(9):5-8.

第9篇:计算机的教育应用范文

关键词:CBE教育模式;职业教育;职业岗位;职业能力;计算机网络

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是加拿大等北美国家使用的一种基于能力的教育模式。其特点之一是以企业所需要的岗位职业能力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目标,教师向学生提供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其特点之二是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确定学习内容,以胜任职业岗位的能力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所学科目和内容体现“够用”为度的原则。其特点之三是将职业工作态度融合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是一个技术应用型专业,学校的办学宗旨应是向学生提供与职业岗位相关联的、面向技能的教育,使他们在未来就业或变换职业中获得成功。根据CBE的特点,计算机网络专业在应用CBE教育模式时,应实施如下步骤。

职业分析

根据CBE教育模式的特点可知,计算机网络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校应根据企业需求,确定本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计算机网络企业有什么岗位,每个岗位需什么样的能力,只有到企业调研才可以知道。例如,通过企业调研或与企业专家座谈,可以确定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毕业生可在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领域从事技术支持、系统分析、网络管理等职业。

工作分析

成立课程开发委员会,其成员来自企业,并确定胜任这些职业岗位的人应具备哪些职业综合能力。例如,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以下9个方面的职业综合能力:(1)设计、划分、维护网络的能力;(2)维护信息系统的能力;(3)履行网络管理的能力;(4)支持共享及WEB的应用程序的能力;(5)排除技术故障的能力;(6)给客户提供支持的能力;(7)维护文档的能力;(8)提供培训材料的能力;(9)继续专业发展的能力。职业综合能力确认后,再深入分析每项职业综合能力包含多少技术技能或专项能力。例如,通过对计算机网络管理的职业综合能力(1)再细分,它又包含以下12个方面的职业专项能力:确定网络需求;评价网络设备;设计网络结构;制作建设书;安装网络设备;配置网络设备;测试网络设备;监视网络;优化网络;升级网络设备;维修网络设备;集成网络。将职业专项能力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在与之对应的职业综合能力之后,形成DACUM表。如果某项职业综合能力所包含的专项能力过少,可以将其与另一项职业综合能力合并,反之则将其拆开。

专项能力分析

成立课程开发委员会,根据DACUM表将每一个专项能力分解为:学习步骤、必备知识、所需工具设备、要掌握的特殊技巧、工作态度、安全事项、防护措施等。每一专项能力都包含知识、技能、态度和反馈四个方面,并以一个学习模块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对专项能力“配置网络设备”进行分析,在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分组交换原理、路由原理和路由协议、TCP/IP原理等;在操作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能对路由器、交换机等常用硬件设备进行配置;在工作态度方面,要求学生工作认真仔细、责任心强,有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学习。

为保证职业能力分析的客观性和实用性,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是由在企业长期从事该项职业工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的顾问委员会完成的,学校的教学人员一般不参与。这要求学校与企业和学生要有紧密的联系。目前我国企业一般不会主动找学校寻求合作,所以学校要主动走出去,听取企业人员的建议。

教学分析

成立一个教学分析委员会,其成员由计算机网络方面的教学专家组成。任务是对照DACUM表及专项能力分析结果,设计和开发学习内容。为使学生能达到培养能力的目标,他们要把一个个专项能力设计成一个个学习单元或称模块。每个模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要尽可能按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排序,以便于确定核心课程。教学分析的结果是确定教学大纲或培养途径。每年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对专业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大纲提出修改意见,保证学生所学的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的一致性。例如,加拿大南阿尔伯塔理工学院二年制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中体现了课程间的链路关系,前三条链路,体现了学生应学习的三项网络技术(无线网络技术、有线网络技术、网络操作系统),其他课程则拓展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在课程设置中也体现了所学科目和内容“够用”为度的原则。这样的课程设置会使学生缺少一定的知识体系,部分教师怀疑这样不利于学生日后的提升,事实上无需担心,因为学校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站,学生应有终身学习的思想。

完善教学条件

现代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不仅要求应聘者具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给学生体验企业工作经历的机会,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学生到企业去实践

部分企业由于业务发展的需要,他们欢迎在校学生来企业实习,这样可以解决企业内部劳动力暂缺的问题,如网络工程项目中的综合布线。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以让学生一边在学校学习,一边在企业工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既可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毕业后也容易找到工作。

(二)在校内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

在教学中,把网络技术的培养看成是一项从事网络工作的任务,学生的课室就是办公室,实训中心就是企业信息中心的设备中心,师生关系可以理解为师徒关系或同事关系。特别是网络教学中的各个实验室、实训中心和网络设备应与企业的应用基本一致。学生在校所做的项目也可以真实地应用于企业,这样学生在就业之前就熟悉了企业的工作环境和设备,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有了网络工作经验的积累。

实施教学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更新较快,要求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因此在计算机网络专业中应用CBE教育模式时,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我评价。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引导、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身个性的学习计划,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教师对学生起示范作用,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评定。具体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一体化教学。

CBE教育模式坚持手与脑并用、做与学合一的教学原则,在计算机网络的教学中,教师既讲解理论又传授技能,与学生相处时间增加,更容易获取每个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情况的信息。教学中能顾及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便于及时进行有的放矢的辅导,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二)以任务驱动课堂教学。

将一个教学模块划分成多个学习任务,课前教师根据实际应用精心设计一个网络工作项目作为课堂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及要达到的标准。例如,根据某公司现有的设备和业务发展情况,要求学生将联网后的统一网络划分为5个虚拟子网,分别是:经理办公子网、财务子网、供销子网和信息中心子网,其余部分划为一个子网。让学生独立设计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正向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分成2~5人的小组,教会学生合作学习、做研究,目的是培养学生相互沟通、协调互助的能力。

(三)明确技能训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