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

第1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新媒体;广播电视新闻;生存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 154-0008-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信息的传播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的报纸新闻,到后来的广播电视新闻,再到现今的网络媒体新闻。一定的传播方式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征,传统的媒体只有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吸取新媒体的优点,方能在新型环境下求得生存。下面,笔者就具体谈谈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的生存与发展的有关问题。

1 新媒体简要概述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主要内容包括网络、手机媒体以及数字化电视等。从其传播方式来看,它是指借助于互联网技术通过手机、电视和电脑向广大用户提供各种信息、娱乐服务的一种新型的传播形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应该将新媒体定义为数字化新媒体。通过比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特点可以知道,新媒体的优势非常大,因而其市场占有率有逐年增高之势。相比于广播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的传播信息、提供娱乐服务的形式是非常丰富的,例如,通过社交软件可以实现与台下观众的实时互动等。而且,新媒体的传播渠道也比较多,各大主流网站的新闻网址,手机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等。随着我国网络的覆盖率的逐年增加,一些中老年群众也开始通过新媒体获取其所需要的各种服务。

2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新闻的生存现状

2.1 互动性不足

在广播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中,互动性不足是其较为显著的一个特征。这种情况在传播新闻信息上,表现的尤为明显。观众作为信息的接受一方,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很多观众对某个新闻有疑问,或者想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没有相关互动平台。不过,由于受到新媒体的影响,部分广播电视新闻也会采取某些互动的方法,例如,借助于微博、QQ等社交软件,将观众对节目的一些看法反馈给受众。但整体看来,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互动性是远远不够的。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机制所决定。就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形式来看,都是采取一点对多点,或者点对面的形式。也就是说,一个信息源面对着大多数的受众,信息源的都是由广播电视新闻的主办人所决定。观众没有权利、也没有相应的渠道将自己的想法反馈给信息源的方,也不能与其他受众进行实时交流。但新媒体的传播机制是,一个信息源可以由无数的受众来分享,同时,受众又能将自己的观点、看法与信息源的方以及其他受众进行实时交流、讨论,因此,新媒体比较受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而广播电视新闻由于互动性不足,发展比较缓慢。

2.2 时效性滞后

广播电视新闻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时效性滞后。当然,所谓时效性滞后是相对于新媒体而言的,与以往的报纸新闻相比,广播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并不滞后。这种时效性方面的滞后,所引起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新媒体作为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播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无论就综艺类节目,还是热点新闻、电影、电视剧等,广播电视新闻的播放时间都相对滞后。部分受众为了追求时尚,往往赶在第一时间获取一些娱乐资源,而且,随着新媒体对象的年轻化,时效性越来越为年轻的受众群体所关注。不能有效解决时效性滞后的问题,势必威胁到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生存与发展。

3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策略

3.1 打造品牌

与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相比,广播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广播电视新闻恰恰可以利用这些特点,来寻求自身的生存之道。新媒体虽然传播形式多样化,但由于参与的群体的层次不一,因而,新媒体的信息制作、娱乐共享不免显得粗糙,甚至出现低俗、恶搞的乱象。但广播电视新闻恰恰可以避免这些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广播电视新闻承担着一定的义务,它是一个国家的喉舌,必须在民众面前保持一个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由于广播电视新闻的信息、制作的节目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因此,信息的准确性较高,且比较精致。广播电视新闻利用这个优势,推出一些强档节目,树立自身的完美形象,打造不同类型的品牌节目,逐渐赢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3.2 增加节目的互动性

首先,广播电视节目应在以往传播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一定的反馈机制。就是说,在播放某一节目的时间段内,推出相应的互动平台,例如QQ,手机彩信,微信等。受众在接受广播电视新闻信息的同时,能够及时将某一刻的想法反馈给广播电视节目。在节目的收尾环节,节目主持人可以就受众的相关问题、看法等,做出一定的回应。当然,也可以根据现实的情况,在广播电视节目的银屏下方直接以字幕的方式,向受众推送滚动的反馈信息,从而使得受众之间可以进行讨论交流。

3.3 立足时效性

正如前文所述,越来越多的年轻朋友对节目、信息的时效性非常关注,因而,广播电视新闻可以根据受众的这个特点,将信息的传播立足于时效性的基础之上。例如,在篮球赛、足球赛方面,年轻人就非常喜欢观看直播比赛。部分年轻人为了看一场直播赛事,可以整晚不睡觉。不仅如此,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中年人士也对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非常关注。因此,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来,节目的时效性越来越重要。广播电视新闻应紧紧抓住这一媒体传播的特点,积极弥补自身的种种不足,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3.4 与互联网融合

从新媒体的发展路径可以知道,新媒体之所以能后来居上,离不开互联网平台的帮助。甚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新媒体的崛起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紧密相关,没有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也就不可能有新媒体的出现。广播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理应顺势而为,积极与互联网企业展开各种合作项目,进而与互联网融合在一起。虽然在前面的几种策略中,广播电视新闻在一定程度上与互联网进行了联合,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能在日后的发展中,掌握主导权,广播电视新闻就必须与互联网融合起来。也就是说,借助于互联网的平台,来开展各种广播电视节目。在这种情况下,节目的时效性、互动性就能得到大大的改善。另外,由于广播电视新闻有品牌作为支撑,因此,其竞争力就会大大增强。

第2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新时代背景;广播电视;采编技巧

近年来,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行业得到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众从互联网、手机获取新闻信息,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社会地位面临严峻挑战。本文阐述了新形势下新闻采编工作出现的新特点,以便对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技巧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采编工作的新特点

(一)信息传播多样性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途径更加多样,速度更加便捷,新闻资讯更讲究时效性,要适应新形势下受众的需求,广播电视新闻媒体需要不断加快转型,适应新形势下传播快速化、网络化的特点,利用自身的优势,做好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工作。因此,广播电视新闻的采编人员不仅要有准确把握新闻信息要点的能力,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新闻采编的技巧,并将采编技巧熟练地应用到新闻采编工作当中去,以便在新形势下,让广播电视媒体拥有更广泛的受众。

(二)信息来源多元性

与以往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对采编记者的严重依赖不同,在如今互联网时代,新闻信息的来源不再单纯地依靠采编记者,民众利用互联网、手机可以快速地将信息传递出去,如果信息有足够的新闻价值,那么就能够吸引网民的围观,成为热点新闻,这也就是所说的自媒体时代。而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来源,这也就意味着新闻信息的量比以往传统媒体时代更加庞大了,为了吸引观众,各个媒体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解读,让新闻更具有吸引力。这也就意味着,广播电视媒体在传播速度可能会落后于新媒体,只有在解读的角度上有新的内容,才能够吸引到受众的关注,这无疑也是对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的考验。

二、采编工作的新技巧

(一)灵活的采访方案

广播电视新闻的采访一方面注重对新闻事件的跟踪和还原,需要以更客观的态度跟进新闻事件本身,要求采编人员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积累,通过跟踪调查做出新闻的过程判断;但是另一方面,新闻采访也是一门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不同的采访方案和角度,会导致新闻呈现给受众的样子出现较大的偏差,所以新闻采编工作人员要能够在采访前对新闻事件有一定的预判,并做好采访前的策划和准备工作,将新闻当事人的信息了解掌握清楚,做好详细的预案,以备采访时使用,这对提高新闻采访工作十分重要。

(二)专业的综合能力

新时期,新闻采编工作面临新挑战,要想有效迎接挑战,需要对新闻媒体的采编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以适应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挑战。要开展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培训,进一步增强采编人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增强培训者参与度,提升传播效果。

三、结束语

作为新形势下的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体应用能力,提升新闻采编技巧,坚持实事求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实现新闻的最大社会价值,发挥新闻影响力。本文在探讨新形势下媒体行业的发展态势的情况下,对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采编技巧进行了探究和分析。相信只要能够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广播新闻采编人员的采编技能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3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媒介融合;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教学模式

随着传媒业的发展,媒介融合已成为当今媒介生态的一个鲜明特征。所谓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媒介融合的发展正改变着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课程的教育理念。广播电视媒体,甚至新媒体,都切需要一大批适应媒介融合趋势发展的专业人才。但是,按照传统模式培养出的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广播电视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就成了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教学的重要课题。

一、广播电视新闻学教学的时代要求

在传统的新闻教育中,广播电视新闻学的人才培养与报纸等其它平面媒体交叉较少,而与数字技术、网络、通信等学科更是分属不同的专业院系。如果高校仍然按照传统的培养模式开展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教学,毫无疑问,结果就会导致人才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不够全面,学生的就业范围也会受到很大的局限。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在地域性、知名度等因素的影响下,办学成本将会因各类实践活动、学术交流、教学交流而变得较大,在这样的专业背景和就业形势下,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教学成效不够理想,办学前景也显得较为严峻。

二、高校广播电视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教育应积极适应新的社会需求,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本文将结合实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程设置

课堂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学生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无不依托课堂教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在课堂教学和课程设置上方面,“要站在大新闻、大传媒、大传播的学科理念上,再加上广电媒体特色的培养模式角度上来建设”。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媒介融合的新需求。课程结构应兼顾人文及科学素养模块,传播学素养模块,新闻学基本理论与传播技能模块,新闻事业经营管理模块等内容。

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广播电视新闻学的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四大块。其中,公共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厚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功底,开设文、史、哲、经、法等各类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则是尽量符合媒介融合的发展特点,在大传播的文化氛围中注重新闻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与各种媒介技能的培养。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将专业要求与学生兴趣相结合,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专业发展定位。

(二)实验教学

科学技术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先导,广播电视新闻学对媒介技术的依赖决定了它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因此,实验教学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学校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对原有实验室进行了改造升级,打造了一系列专业必备的实验室,让学生拥有充足的实验平台,具体包括:

1.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包含工作站、教师机、学生机、服务器以及软件组成等,旨在培养学生素材编辑、特技制作等电视编辑技能;

2.影视制作实验室,包括影视制作需要的计算机及相关软件,帮助学生掌握影视制作技能,实现影音创作的梦想;

3.电视演播厅,其中包括苹果机等各种影视编辑演播设备;融室内前期制作与后期加工为一体,是学生学习电视节目制作的重要阵地;

4.摄影摄像实验室,配置有整套摄影摄像的灯光设备、各色背景、手动相机、数码相机、摄录机等,是学生进行摄影摄像操作演练的重要平台:

5.图片编辑与处理实验室,包括教师机、学生机、相关软件组成等,以图片编辑处理技术为主线,让学生熟悉软件功能和操作技能。

(三)实践体系

在广播电视新闻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相结合是一项重要内容,各高校新闻学专业极为重视实践教学模式的尝试与探索。

首先,充分利用校内媒介平台。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校广播台、校报、校园网等媒介资源是广播电视新闻学生的实践平台。在广播电视新闻学教学中,老师一般都会鼓励学生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学校宣传的实践。

更有学生基于校内媒介资源,自发组织各类新闻社团,如建立实验电视台、校内刊物及新闻理论研究会等,这也成为了实践教学的一个小舞台,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经常性的进行一些新闻报道策划、微电影拍摄等实践活动。

其次,可依托本校或本专业的实验室资源,建立小型文化创意与传播实践基地,开办特色工作室,或由学生独立运作,或与一些传媒单位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是广播电视新闻教学中从学校实践走向社会实践的有益探索,让学生尝试一些简单的市场化运作,并感受专业前沿的传播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4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

张冬民 牡丹江电视台

摘要:本研究针对从糊化处理的方法、处理好通讯员来稿技巧、电视新闻拍摄素材的运用、新闻标题和结构的编辑、编辑组织指

导技巧、制作舆论监督节目等六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展开了探讨;结果表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作为新闻媒体的核心,编辑技巧

尤为重要,新闻编辑只有具备高的编辑技巧,从不同的角度去分类处理不同类别的新闻,新闻内容不伤害他人利益,要得到全体人民

的支持,才会成为观众喜欢的电视新闻节目。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在不断地发展,广

播电视作为传播消息的主体,也备受关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作

为整个节目的灵魂人物,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证收视率的前

提下, 还要满足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责任也是十分的重大的,

因此具有高的编辑技巧成为广大新闻编辑人员的首要要求。

1.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必备技能

新闻编辑工作者对海量的新闻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分类并

传播的过程中,其实是对信息进行思维加工的一个过程;在这个

加工过程中,新闻编辑工作者要依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将自身的

意图融入到新闻之中[1]。因此新闻编辑的编辑意图就决定了新闻

自身的价值导向。

1.1 博学多才与独特新闻眼光

博学多才是编辑的必备技能,主要来源于平时的勤奋学习和

日常积累,平时除了政治、经济、科学等理论学习外,更加注重

新闻的实践工作,保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编辑还要有对新

闻价值的判断能力。

1.2 组织、协调能力

作为编辑经常需要组织战役性报道,包括开办栏目,制定方

案、采访策划、组织拍摄系列(连续)报道,发动观众对某一热

点问题开展讨论等[2]。一个好的电视节目需要全体人员的努力,

不是编辑一个人的任务,编辑与本台的各个部门和节目的各个环

节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编辑要有组织、协调能力才会保证节

目的正常进行。

1.3 有丰富电视新闻记者经验

作为新闻编辑不仅只要求文字功夫和新闻敏感度,还要会电

视图像编排。只有拥有丰富的电视新闻记者经验,才会深入了解

各行各业的工作情况,才可以驾驭全局。

1.4 熟练的画面剪辑技术

电视新闻编辑要掌握电视画面组接的技巧,让观众从连贯的画

面中,从视觉形象,加上听觉形象的补充,清楚明白地了解到事情

发生发展的过程,接受编辑、记者所要表达的情理和意图。 [3]

2.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探讨

2.1 模糊稿件的处理技巧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在追求新闻的真实性的同时,要避免由正

面反映新闻信息引起观众恐慌的情况,为了使新闻内容尽可能的

圆滑,则应该尽可能模糊处理特殊信息。

2.1.1 机密稿件

在新闻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国家层面的军事、政治机密等,

为了保证国家利益,一般都会采用模糊语言。例如:据调查、据

统计等;如果出现人名时,为某某说。

2.1.2 急发稿件

对于高信息的社会,新闻更加看重时效性,对于急发稿件而

言,要在尽可能短时间内,传达给全体群众。例如自然灾害新闻

的传播在进行处理方式上,多采用模糊处理,只说明时间地点灾

害程度。

2.1.3 图像稿件

电视新闻行业的高速发展的今天,图片新闻以直观、逼真的

特点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图片有时为了避免涉及个人隐私,

多采用模糊处理的方式,打马赛克、侧面拍摄方式,在一些重要

的信息上采用马赛克、声音处理、侧面拍摄等方式。

2.1.4 道德稿件

随着人们对社会道德问题的关注,社会道德问题已经在广播

电视新闻占据一席之地。当出现与道德利益相关的问题时,为了

保护犯罪人员的隐私,多采取模糊处理的方式,即引用化名,小

强、小丽等。

2.2 处理好通讯员来稿技巧

通讯员是发现新闻线索,扩大新闻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由

于稿件及图像通常都是良莠不齐,需要编辑进行删选。要依据新

闻事实的重要性、新闻事实的时效性、新闻事实的新意性来判断

新闻是否有价值。只有有意义的新闻才会引起观众的兴趣。节目

的好坏与基层通讯员密切相关,只有与新闻通讯员经常保持紧密

联系, 并且经常与他们沟通, 定期通报有关新闻要点和发稿情况,

节目才会经久不衰。

2.3 电视新闻拍摄素材的运用

随着廉政的进行,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注重自身的形象,

在本部门内设置宣传部和宣传人员,对本单位的日常生活进行拍

摄,让广大大群众更加了解其的内部生活,拍摄的资料整理后保

存,供给广播电视媒体。同时随着数字影像技术不断成熟,DV

不断普及,人们用摄像机记录下生活中点滴小事,加入到电视新

闻素材的收集和拍摄中。电视编辑将这些素材整理,加入到节目

中,让节目不仅多姿多彩,而且贴近生活。但新闻素材也存在着

许多不足之处,无论是拍摄画面的质感还是语言的编辑或是文字

的组织方面都有待提高,此时编辑人员就可选取具有典型性、话

题性和新颖性的素材进行加工,或者在原来素材内容的框架上再

重新拍摄,提高画面的质感和深度[4]。对于这些拍摄的新闻素材

时,要学会寻找客观实质,挖掘深层次的内在价值。

2.4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组织指导技巧

对于出台的节目的方针和政策要做到心中有数,关注社会的

动态和市场的发展情况,增加节目的趣味性和针对性,提升节目

的关注度。

2.5 新闻标题和结构的编辑

如果标题不能体现素材的中心观点和核心思想,则可以通过增

添副标题的方式来帮助听众(观众)了解报道的主要内容,一个成

功的广播稿标题往往能够将观众从休息或者是换频道的间隙吸引

过来[5]。在新闻编辑过程中,同样的消息,想吸引观众的注意,在

结构上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可以形成有趣味性的结构体系。

2.6 制作舆论监督节目

作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应该以党和人民为工作的中心,服务

大局,以党的要求约束自身,将政府重视,群众关心的问题放在

工作的重中之重,注意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6]。要做到实事求是,

客观编辑新闻,依法监督,不违背党的纪律,不泄密。

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广播电视台的信息化发展成为必然。

面对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闻来源,作为编辑要勇于创新,不能拘于

格式,要有适应能力,懂得创新,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积累经验

和知识,培养自己的组织和沟通能力,要有高的广播电视新闻编

辑技巧,例如:对于机密稿件、急发稿件、图像稿件、道德稿件

的模糊稿件的处理技巧,从通讯员来稿中挖掘出重要、及时、创

新的新闻,对于观众的不完善 DV 作品要给与处理,发现内在价

值,新闻标题和结构的编辑有新意,组织指导技巧具有趣味性和

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成春.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技巧[J].中国传媒科技,2013,

66-66.

[2]张永伟.浅谈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技巧[J].城市建设理论研

究,2012(21):53-53.

[3]刘天卫.人电视新闻编辑技巧[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20):

159-159.

[4][5]麻敏.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探讨[J].编辑之友,2013

第5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

1 新闻编辑创新对在广播电视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广播电视业务中,新闻编辑是其中的关键,特别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效的信息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加强新闻编辑创新对广播电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新闻编辑创新的关键在于提高新闻价值的识别能力。新闻必须具备时效性特点,其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民生等方面,内容千差万别,可以说包罗万象。正是由于新闻信息的广泛性,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具有较大的影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了新闻传播的媒体形式之一。同时,一些人利用网络媒体传播虚假新闻,以谋取私利。加强新闻编辑创新,提高新闻的识别能力,能够对新闻信息的安全保障。2)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信息传播速度较快,同一种新闻充斥着众多的媒体。作为新闻传播的正统,广播电视承担着社会舆论引导的重要任务,正确的舆论导向对社会的发展、民族的精神有重要的作用。加强新闻编辑创新,充分发挥新闻信息舆论导向的作用,弘扬正气,在满足社会大众欣赏口味的同时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2 新闻编辑创新策略

2.1 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广播电视是正统的新闻传播媒体,不仅承担着普通新闻信息的传播,还是党宣传舆论的喉舌与阵地,也是政府与民众对话的重要平台。因此,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过程中,加强创新必须坚持正确政治导向原则,在新闻选稿以及修改过程中,除了对新闻编辑本身质量严重把关外,还需要加强对新闻政治导向的把关。可以说,每一位新闻编辑者都需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需要能够通过敏锐的观察力,选择正确合理的新闻素材。

在新闻编辑创新过程中,需要从政治导向入手,注重新闻形式以及内容上的创新,通过正确的政治导向,为和谐社会的创建提供帮助。

2.2 紧跟时代步伐,开拓创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从物质追求向精神文化追求方向发展,民众的文化生活也不断的丰富。然而,民众的欣赏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新闻编辑需要能够满足不同欣赏层次民众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一要求,需要在新闻编辑创新过程中紧跟时代脉搏,了解各个层析人们的信息需求。时代在进步,人们的兴趣爱好、审美理念、欣赏水平等都在不断的变化中,紧跟时代脉搏正是对这些变化的关注与了解。新闻编辑中,经济、政治、文化等新闻信息必须贴近民众,满足人们对社会了解的需求,把握民众的思想脉搏,重视新闻编辑的服务性,更加关注民生。

另外,在新闻编辑创新过程中,要重视民众的需求,对各个时段观众关注点进行掌握,分时段的对新闻内容进行设计,以满足更多人的观看需求。同时注意把握新闻价值,并重视对新闻价值的合理利用,将日常普通性新闻价值充分的发掘,并重视重点新闻。在编辑新闻过程中,应该打破常规,回归新闻价值的本质,同时重视新闻播报过程中新闻链接与背景内容,让观众对新闻点有足够的了解,让人们认识到新闻的整体价值。对于时政新闻,加强创新还需要满足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应该坚持创新,具备特色;第二时政新闻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第三要能够挖掘新闻背景下隐藏的信息;第四应该能够弘扬正气;第五应该保证新闻内容通俗易懂。

2.3 加强对新闻编辑技巧的创新

新闻编辑技巧是新闻编辑创新的重点,也是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的前提。其中对新闻导语、标题、结构等编辑是技巧创新的关键,在新闻编辑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听众听觉规律的研究,在新闻趣味性方面加强重视。当然,不同的新闻传播媒体,在新闻内容创新中也有一定的差异存在。其中,广播电视新闻不同于报纸等标题编辑,其标题编辑需要更加鲜明、实在,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提高观众的注意力,激起观众的阅读兴趣。在广播评论、通讯等标题编辑过程中,不能简单的将新闻内容进行概括,需要采取虚实结合的方式,提高新闻标题的新颖度,但也需要保证广播电视新闻标题不至于太过夸张。有时,为了能够更加吸引观众,也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个副标题,对新闻标题的内容进行完善。

新闻编辑是一项心理思维,属于高智商的脑力活动,编辑者应当注重编辑技巧上的创新,保证新闻编辑结构清晰、内容生动、文字简洁。如果是多人采访新闻报道,需要在一个被访人介绍完后再介绍另一个被访人,结构的简洁是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特点。

2.4 加强对不同题材新闻的创新

不同的新闻题材编辑创新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民生新闻方面,加强创新需要坚持“大民生”路线,关心社会民众之间的交流质量,为人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效的途径,其中民生问题包括社保、住房、养老、交通、教育、医疗、安全、就业等,这些问题与民众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2)在新[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闻评论方面,加强创新能够提高新闻整体的质量。一方面需要描述新闻事实,另一方面也需要对新闻事实进行有效的评论。现阶段,新闻媒体多种多样,人们不缺新闻内容,对新闻正确的解读是新闻编辑创新所缺乏的。现阶段,我国广播电视在新闻评价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中山东电台的《热点评说》,打破常规原则,在评论时还将电影、小品经典对白、歌曲等穿插其中,别开生面、画龙点睛。

3结论

综上所述,新闻编辑是广播电视业务中关键的内容,加强新闻编辑创新是保证广播电视发展的关键,能够提高广播电视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能力,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健康发展。每一位广播电视专业新闻编辑工作者需要加强业务训练,加强创新,为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6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广播电视;实践教学;拟态环境;环境化;教学模式

随着近十年来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广播电视人才的需求空前旺盛。高等院校也积极着力培养相关人才。于是自1999年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很多高校纷纷开办了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是一门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社会学科,实践教学在检验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广播电视新闻采编能力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媒介市场化改革和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如何有效地利用实践教学资源培养出复合型高级应用型新闻人才,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实践教学模式,这也是该专业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借鉴传播学当中“拟态环境”的理论,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设想。

1 何谓“拟态环境”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李普曼曾提出这样的观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大众由于其精力、注意力和实际活动范围的限制,不可能对日益复杂的整个外部环境都保持经验性接触。WwW.133229.coM大众传播媒介就成了人们了解未能亲身感受感知的事物的唯一渠道。于是,人们的行为就不能单纯理解为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对大众传媒所营造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媒介机构就成了这种“象征性环境”的制造者。

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日本学者藤竹晓又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他认为,“拟态环境”虽然与现实环境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信息时代,人们的态度行为的依据往往是来源于大众传媒的信息,这些态度的积累和行动的结果又反作用于客观社会,使之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在现代社会,这种由大众传媒营造出来的信息环境造就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已经成为一个明显的趋势。

2 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在中国广播电视传媒产业化发展和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西部各广播影视机构人才结构与素质水平急需提升,目前最需要的是具有扎实的功底、理论实务都强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但从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来看,不少广播电视视专业学生存在着上手快、后劲不足的问题,难以胜任大型题材节目的采编工作。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各地方高校纷纷开办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师人数上就出现了较大的缺口,尤其是西部等地方高校,师资力量方面更是先天不足。最为突出的方面是专业教师严重匮乏,有相当一部分专业教师是从中文以及其他社会学科改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对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稍嫌欠缺,更难以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其次,由于广播电视从业的特点,很多高校新引进的专业教师,大都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在广播电视媒体一线的从业经验不足,课程讲授容易流于纸上谈兵。

2.2 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受开办时间短、可借鉴的经验有限的限制,西部地方高校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根据对西部一些地方高校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了解发现,大部分院校在学时设置中,公共课所占比例大、学分多,基本上占据了学生主要的学习时间。另外,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内容大多为背景性的知识,如中国古代文学史等,这些知识虽然是必要的,但在学生就业时,与其他专业学生的竞争方面优势并不明显。还有,课程的设置跟不上大众传媒的发展速度,在媒介融合已经空前繁盛的今天,相当一部分西部高校的课程设置还停留在传统媒体阶段,被学生认为是“炒冷饭”式的教育格局。

2.3 教学硬件条件欠缺

应该承认,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是一个办学成本较高的专业,由于本专业教学所需要的广播电视采编设备价格不菲,就需要办学单位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进行管理。虽然各地方高校在创办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时候已经有不少的投入,以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但是随着学生人数的逐年扩招,这种需求的矛盾日渐明显。同时,传媒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很多高校的实验设备却存在着严重滞后的现象。在广播电视媒体已经大量采用数字化采编的今天,仍然有一些高校停留在用模拟信号设备教学的尴尬状态。

那么,如何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科学地进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设置,尽可能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是地方高校广播电视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拟态环境”的建立,是一个较为可行的方法。

3 从传播学“拟态环境”的角度阐释广播电视实践教学

实际上,高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教育环境、学生的工作能力的培养与相应行业的就业环境之间存在着微妙的互动关系。将传播学中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引入高等教育的相关专业,可以对广播电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做出较为清晰的梳理和阐释。

3.1 相对于就业的“客观环境”,实践教学提供的是一个“拟态环境”

与客观的从业环境相比较,高等院校广播电视专业实践教学传授给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不是带有亲历性的“第一手资料”,而是带有明显的经验间接性。教育理论认为,高等教育所提供的教育环境既反映现实又反作用于现实,能够对现实环境起到梳理和引导作用。这其实也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拟态环境的环境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3.2 实践教学的“拟态环境”与行业客观环境的互动

在教学的过程中,课堂上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会首先在学生脑海当中形成对客观从业环境的象征性认知,然后逐步潜移默化成为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传播学当中“拟态环境”的内化过程。学生在实习和工作以后,其工作能力的相关信息再反馈到教学单位,可以形成对实践教学拟态环境的互动性反作用。

学生在实习和工作以后,在工作环境里获取的相关信息,会影响到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其对从业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行业环境的主观创新,亦会反馈到教学部门的拟态环境,这一互动的过程,即为传播学当中的拟态环境的“外化”过程。

与其他专业相比,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的拟态环境与行业的客观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拟态环境的环境化建立,效果也更明显。传媒业的本质就是为大众采集、制作并传播各种讯息,其工作对象——信息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而广播电视媒体采访的亲历性就更使得该专业的教育较其他专业更易于建立一个高度仿真的拟态环境,并实现环境化。

4 结语

第7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要求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本原理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以及与广播电视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播音、节目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辑、采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由此可见,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媒体传播的现象,掌握媒体传播规律从而能熟练地把握媒体传播。因此,传播学理论课程的教学需要树立具有强烈专业关切精神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传播学在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传播学课程教学的专业针对性,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媒体传播作为一种传播现象的一般性特征和独特性特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传播学理论的一般性和媒体传播的专门性之间的关系。教师在传播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关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需要,依据专业的特点强化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在加强教学理念的同时,学生对学习传播学的思想认识同样重要。许多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对于《传播学》课程的学习认识不够,不太重视,完全区分传播学与新闻学,认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身操作性、实践性特别强,应该加强与广播电视切合紧密的课程如《新闻学》、《节目制作》、《电视摄像》、《电视节目策划》等课程的学习,完全没有必要学习《传播学》那些既枯燥又无用的理论知识。没有充分认识到传播学的理论知识对新闻传播的指导作用。所以许多同学知道媒体传播的一些传播现象,却并没有将其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规律和理论的层面,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宁树藩教授早在1994年就曾谈到他的一个想法:“新闻学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新闻传播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这可说是本来意义上的新闻学;一是以报纸等新闻媒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而形成起来的,无以名之。姑称之为广义新闻学。”而且指出:前者是核心,是基础,失去前者就不成其为新闻学了。1998年,李良荣教授与李晓林也曾撰文呼吁:“新闻学需要转向大众传播学”;“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是必然趋势,也是必由之路”;“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是对传统新闻学的一次改革”。

上述学者的观点非常明确指出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学生们在学习传播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认清传播学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之间的紧密关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们的学习态度,进而才有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二、切合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特点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传播学教学模式既有普遍性,也有不同专业的特殊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传播学教学更要切合该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不仅要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媒体传播现象,更要用传播学的理论进行新闻传播的实践指导。依据专业特点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据调查了解,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本科教学中,使用的传播学理论教材有很大的相似性,基本上涉及到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类型研究,主要包括传播者、传播受众、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以及效果研究等内容,而传播效果又着重介绍四大宏观社会效果,即议程设置、培养理论、知识沟假说及沉默的螺旋理论。这种安排基本上将西方传播学主要是美国的经验学派的研究成果介绍给中国学生,它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类本科教学普遍采用。然而。教学过程中,只向学生纯粹的介绍这些源于西方的传播学理论,肯定得不到学生的欢迎,传播学的知识体系往往游离于专业之外,并没有和专业紧密地结合。传播理论教学要以一般原理介绍作为重点,再结合实践。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抽象的传播学理论与具体的新闻传播现象结合,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感性化。比如,在讲解议程设置时,在学生们了解了它的本质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之后,结合新闻实例进行讲解。例如,美国轰炸伊拉克之前,大肆渲染后者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其本质也是利用媒体进行议程设置,扰乱视听,推行其霸权政策。在讲解人际传播时。通过观看记者和采访对象的电视节目录像进行探讨分析,使同学们真正理解传、受双方之间的认知互动、情感互动,从而指导将来的新闻采访工作,做出有创意和深度的新闻作品。

传播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掌握,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新闻传播现象,提高新闻传播实践能力。教学过程应该将新闻传播现象与传播理论紧密结合,从一般到特殊,从理论到实践,充分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三、丰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激情

传播学本身理论性较强,多开于专业学习的较低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采用对于教学效果的体现是很有益的。传播学教学必须要跳出理论型课程单向教学的传统模式。不仅要将传播学理论研究成果清晰的介绍给学生,还必须充分尊重传播学自身学科性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们参与思维,进行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经调查,教学内容枯燥、抽象、难于理解,是学生们对传播学学习的普遍印象,所以在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情境,产生多样性的外部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方法之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抽象的过程、微观的现象进行模拟,瞬间的现象进行定格,是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直观、生动而易于理解。另外,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功能,可以把诸多的教学信息,由不同媒体形式进行有机组合,将与某一教学内容相关的不同层面的资讯系统集成在一起,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组织表达的最优化。对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同学来说,影像资料特别丰富,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优势,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简单化。如,在讲授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的内容时,播放对话、访谈类节目,借用影视的直接诱导,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进入教学内容情境之中。通过这类节目的主持人、嘉宾的非语言符号,如面部神态特写镜头,肢体动作细节描写来反映其心理活动,并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同时对著名主持人的采访技巧也有了直观的认识。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了湖南台鲁豫主持的栏目《说出你的故事》中的《白岩松约会电视》这期节目,因为主持人和嘉宾都是明星主持人,同学们参与热情非常高,讨论非常热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要想提高同学的参与热情,还可以采取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模拟,直接感受教学内容,加深体会和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将同学从枯燥的被动接受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同时可将理论直接付诸实践,使同学们学得轻松,接受愉快。如讲解传播技巧和传播效果的内容时,笔者让同学上讲台模拟了“诉诸理性”和“诉诸感情”以及“警钟效果”,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同学们对教学内容记忆深刻。大众传播的教学中,针对传播热点话题,组织学生跟踪大众传媒的报道,要求学生对所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再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讨论。这样的互动安排,充分考虑到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学习积极性,一般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如笔者组织同学们就“3·14拉萨事件”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了讨论分析,效果很好。

由此可见,只要教师将传播学的教学进行适当的处理,使之与新闻时事紧密结合,使同学深入教学内容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播学教学过程就会变得轻松愉快,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提升。

四、与时俱进的探讨新问题,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

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是一部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不断扩展自身的传播能力、不断发展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传播系统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纵观人类传播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这本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论断:“媒介即是讯息”,指出了媒介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电子化时代,媒介具有前所未有的积极的能动作用。媒介引起了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媒介改变、塑造和控制人的组合方式和形态。20世纪80年代,社会形态、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人类社会出现全球化、信息化趋势。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传播的基本形态。它突破了大众传播时代大众化、非目标性、单向、区域传播的障碍,使得传播走向个人化、目标化、双向和全球网络传播。

媒介的变化发展,使得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和学科的前沿,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带着前瞻性的眼光关注传播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努力探求能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传播学规律。网络传播过程的交互性、多媒体化以及媒介资源的丰富化、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等网络媒体的许多打破传统媒体的新的传播特点,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不仅深刻改变了传统的传播学研究方法,同样改变着传播学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传播学教学应该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环境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地树立新观念、赋予新内涵、整合新架构,不能永远停留在吸收与借鉴的层次上。譬如,“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媒介是否依然适用?为什么?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关系是互补还是排斥?新媒介的普及将使媒介的使用形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传统媒介的运作方式产生影响吗?为什么?如何产生?网络等新媒介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哪些变化?诸多问题需要传播学教学过程中提出或者质疑。传播学教学应该根据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而提出相应问题,培养学生独立的思想。批判的意识,客观的判断,并学会系统的分析。

总之。传播学是专门探讨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规律的学科,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传播学理论课程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和把握传播学的一般规律,并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思考媒介信息传播现象,指导各种媒介信息传播实践。传播学教学效果的保证,需要教师多费心思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以及与时俱进的进行教学改革创新。

第8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电视新闻制作;数字技术;运用

一、前言

数字化发展在各行业中都得到广泛应用,对于国内广播电视新闻制作行业发展来说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电视新闻制作向着数字化方向所发展。现今,数字技术的发展对电视新闻技术创作发挥一定效果,能够将新的载体和模式等融入到电视新闻制作中去,促进电视新闻得到巨大进步,且在现今市场环境中得到更好发展。

二、数字技术概述

数字技术的发展是伴随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得到的发展。如果对数字技术进行详细分析,那么其能够将文字与图片等相关信息转化为二进制形式,以此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存储或者使用相关技术。所以,可以说数字技术是与计算机技术同时得到的发展。数字技术在电视新闻制作中应用较为广泛,如对各种信息进行解码或者压缩文件等都能起到一定作用[1]。而在本文研究中则会对数字技术在电视新闻制作系统中的详细应用展开分析。

三、数字技术在电视新闻制作系统中的应用

现今,电视媒体随着科学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的发展得到重要进步,而数字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也越发广泛,从之前的模拟和单向传播方式向着数字化、双向化、多元化等模式所转变。在技术创新下,在新一代广播电视系统的推进下,电视媒体所拥有的资源也会更加丰富,且在管理模式上也更加细致,数字技术在新闻制作系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一)数字技术在新闻素材收集方面的应用

进行新闻素材收集是新闻制作系统中的第一步,并且也是最为重要环节。以新闻素材收集质量以及收集到的信息效果如何都能够对接下来环节产生直接影响。在新一代电视新闻制作系统应用之前新闻素材收集都是通过一些普通设备进行,所以在新闻采集的质量和制作的效果方面效果相对普通,且在一些新闻素材收集和采录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2]。而采取数字化技术之后,借助数字化技术具有的优势实现了新闻采录从普通化向数字化方面进行了转换,而新闻采录设备也从之前的摄像设备转换为图象更加高清的采录设备,无论是在清晰度还是画面色彩方面都得到明显进步,这对新闻采录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收集具有良好作用。

(二)数字技术在新闻制作中心的应用

新闻制作中心主要工作是将新闻素材进行整理,且通过一定的制作手段来对新闻素材进行深度制作,且对于一些重大新闻事件,或者突发性的新闻等会通过直播的方式直接通过演播室所播出。基于此,对数字技术在新闻制作中心多个平台的应用进行分析,能够对数字技术在该环节的应用有进一步认识。

1.新闻线索管理平台

主要是对收集到的新闻线索进行分类,且根据线索的不同进行集中或者统一管理。新闻线索平台一般会与新闻素材收集中心有着紧密联系,能够对收集到的新闻信息进行一定处理。

2.新闻资源交流平台

广播电视新闻制作中心与一些外部系统之间存在资源上的交流和共享,也对各种新闻节目资源等有及r了解和,且支持新闻外部形式的下载。

3.新闻任务管理平台

随着电视新闻的报道从之前消息类新闻向着深度报道等的方式转变,使得新闻任务管理平台对资源以及制作任务等进行了集中式管理。如对于一些体育赛事类的新闻报道等,都会进行一些深度处理才会进行播放[3]。因采取这种管理方式能够对资源进行统一处理和配置,这是新闻任务管理平台主要职责。

4.新闻制作平台

顾名思义,新闻制作平台就是对日常各种节目进行制作,如进行视音频的制作等。

(三)数字技术在新闻内容管理中心的应用

新闻内容管理中心也有两个平台:归档平台与检索平台。归档平台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归档,如对新闻线索进行归档、对成片进行归档等工作,能够在今后方面对各种资源的复用,也节省了在线存储空间的利用;检索平台则是对各种归档资源进行相应检索方式,如对线索进行检索,对成片进行检索等,能够通过关键词快速的检索到相应的归档内容。

(四)数字技术在新闻播出中心的应用

新闻播出中心能够为各种新闻节目提供的渠道。尤其是在现今新一代电视新闻制作系统的应用下,电视新闻业务在范围也在扩大,除了之前传统新闻业务之外,一些新兴媒体业务也充斥到电视新闻播出中去[4]。所以,新闻节目已经不再局限在传统新闻演播室中,还可以通过互动网站或者IPTV的新媒体形式进行和传播。

(五)数字技术在新闻系统管理中心的应用

新闻系统管理中心能够通过消息的方式将机器与机器以及软件与软件之间进行任务提醒;还可以进行角色权限的设置;对新闻节目制作中各个流程进行严格监督和控制;对电视新闻制作系统中所有设备进行集中式管理;能够对系统中所有人员、设备使用、车辆调度等进行统计,且会通过表格输出的方式进行明确管理。

在新一代新闻制作系统中数字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电视新闻制作效率、效果提高都较为明显,加快了电视新闻媒体的转变和发展,也对广播电视台长远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段渊.数字技术在电视新闻制作系统中的应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03):52-54.

[2]严莉.数字技术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制作的新特点[J].西部广播电视,2016(12):73.

第9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一个信息的选择、加工、组织和传播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既包含了编辑的价值判断,也体现了编辑的意图或思想,编辑工作是整个新闻媒体的司令部和“灵魂”。作为新闻编辑要从政治、思想、事实、价值等角度做出准确评估,筛选出好的稿件,汇编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可听可视性强的精神食粮,使有限的新闻资源焕发无限的生机,在当前新闻活动中,新闻编辑工作技巧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把握好新闻标题、导语、结构编辑技巧

广播电视新闻编排是一门艺术,作为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人员,不仅要树立正确的舆论指导思想和具备敏锐的新闻感觉,同时还须掌握一些必备的技巧,要通过合理巧妙搭配,排列实现整体优化,在编辑上必须注意研究听觉规律,在明确、有趣上下功夫。同报纸稿件的标题相比,广播电视新闻稿的标题要求拟得更实在更新鲜。如果标题不能完全鲜明的表现稿件的主要观点,最好在主标题下加副题,进一步点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广播稿的标题要做得生动、形象,让人有回味的余地,同时又是醒目而鲜明的,如果能在听众换台的空档凭借一个标题就能把他们吸引过来的话,那么这样的标题就是成功的。

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需要像报章杂志那样具有开门见山,简洁明了,主旨分明,形象具体的特点。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只需要突出一个关键的新闻事实或者是新闻素材即可,而其他的细节或者是事实内容则可以转移到新闻主体当中,尽可能地将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用一句话概括出来。通常情况下广播电视新闻导语中所涵盖的新闻事实越少,那么导语就会越简洁,越具有吸引力。

编辑部应该是整个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应该对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都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导向。编辑部应该经常组织战役性报道。其中包括_办栏目、组织拍摄系列报道、发动观众对某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同时,电视新闻离不开完备的通讯联系网络,这一网络的主体由记者站和广大通讯员组成。编辑部不仅要与他们形成鱼水关系,更得经常与他们互相传递信息,定期通报有关要求和发稿情况,帮助他们出主意,想点子,指导具体的新闻采编,组织新闻业务方面的培训学习。

三、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对民间DV拍摄素材的编辑技巧

在数字技术不断普及化的今天,DV摄像设备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许多普通人也可以拿着手中的DV摄像机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加入到电视新闻素材的收集和拍摄队伍中。许多电视台也纷纷采用了老百姓手中的DV素材,并对这些素材进一步的加工,让他们变得更有特色,并以完整的新闻题材的方式播报出来,因而在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编辑的时候,可以巧妙地运用民间DV所提供的素材,结合个人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的经验总结,本人认为编辑技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要深入的挖掘民间DV素材的趣味性。作为新出现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新素材,在今后的节目制作过程当中还会逐步引进,相比较于其他渠道所获得的新闻素材而言,其真实性、可观赏性和趣味性等方面的优势都是比较明显的。因而节目栏目组可以增添一个“新闻素材”招募活动,并给予提供素材的观众一定的奖励。第二,要加大对DV素材的审核力度。老百姓拍摄的新闻素材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无论是在拍摄画面的质感还是语言的编辑或者文字的组织能力都有待提高。

在编辑新闻处理工作和记者新闻写作中,很多时候需要进行新闻模糊处理。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什么新闻需要模糊处理、什么新闻不能模糊处理、新闻模糊处理技巧等常识性知识。我们往往会遇到一时没弄清的事情或问题,而稿子又必须及时播发,这时就不能盲目确认,而应当采取模糊处理,这样做既保证了新闻时效性,又可以避免新闻失实。为遵守法律和道德对新闻进行模糊处理,新闻报道也必须遵守法律,尊崇社会道德。在新闻报道中,涉及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肖像、姓名、家庭住址等、性犯罪案件中的被害人姓名极有可能引起名誉纠纷的事件和人物姓名,应该做模糊处理。另外,出现当事人清晰图像的,也往往需要打上马赛克或采取侧面拍摄的方式模糊处理。凡是涉及个人隐私的报道,新闻工作者都应慎重处理,不能违背法律和社会道德。模糊处理的技巧编辑应在事件中不断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