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掌握;物理;学科;特点;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090-01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许多的概念(或物理量),定律、公式和原理,然后应用这些规律去解释和解决自然界及生活、生产中出现的物理现象和问题。只有全面熟练地掌握中学物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去解决有关问题,才算学好物理。
一、教育学生注重观察和实验,培养良好的观察与实验能力
教师在平时教学时,应使学生认识到有很多重要的物理规律和理论是直接从大量观察自然现象和实验中总结出来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善于观察物理现象和实验的重要性。
1、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实验时,除了严格按规则操作,如实记录实验测得的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得出预期数量关系外,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观察。不要代替学生观察,不要把结果事先告诉学生,而是要交代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教育学生要细心观察,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变化。注意观察顺序性、着重性和对比性,并且要边观察边动脑,对实验结果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在指导学生实验时,常发现学生为了使测量的值同常数表中的一致,或得到的物理关系与书上讲的规律符合,而涂改实验数据的现象,这不利于科学态度的养成。在数学中要使学生明白,在初中物理实验条件下,使用简单仪器和简单方法,测得的结果误差较大,与书上数值有较大差异是很自然的。
二、教育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定律、公式、原理的正确学习方法
1、物理概念的学习 一部分学生认为物理定律公式对解题有用,概念没有多大作用,因此不重视概念的学习。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物理定律、公式、原理是反映物理过程中有关概念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概念不清就无法真正掌握定律或公式。要掌握一个物理概念,首先要了解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对于量化了的物理概念---物理量,常是用两个量之比或它们的乘积来定义的,这时就要分清哪些是定义式,哪些是决定式。如电功率P=W/t和P=UI的区别。凡是用公式来表述的概念,还必须弄清它的量度方法、量度单位,是状态量还是过程量,是标量还是矢量。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同时,还要告诉学生有些概念是逐步加深的,必须随着学习程度的提高,逐步提高认识,不可先入为主,始终停留在最初的认识阶段。
2、物理定律、公式的学习 有些学生只满足于死记硬背物理定律、公式,而不去掌握它的全部内涵,这是学不好物理的重要原因。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教育学生要按以下要求去掌握物理定律公式:(1)要弄清物理定律、公式的来源,是属于通过观察或实验得出的实验定律,还是利用已有的物理规律推导出来的导出定律。如果是实验定律就必须十分注意整个演示实验过程,不但要弄清建立定律的事实依据,而且还须弄清是怎样从这些事实依据中通过正确分析、推理才得出它们本质上的联系。如果是导出定律,除了弄清建立物理定律的事实依据外,还要弄清推导过程中所依据的物理定律及应用了哪些数学方法。(2)弄清物理定律、公式的物理意义。公式中每个物理符号〈包括常数〉的意义及整个定律的物理意义,还耍弄清公式中有关物理量的对应关系。(3)注意物理定律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避免乱套公式。
3、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应用中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物理就是要实物说理,掌握物理规律后就要用来解释和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出现的物理现象和问题。这里特别注意要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去分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物理现象所存在的片面理解甚至是错误的看法。
三、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中学物理课程中蕴含有丰富的科学方法内容,如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模型与模拟、猜想与假说、灵感与直觉等等,它们组成一个大系统。物理学理论的建立遵循着这样的途径:观察实验一提出假设一设计实验一验证假设一理论总结一实践验证理论。如果要使学生体验、认识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各种基础能力,以科学的态度和时代的责任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关键词:健康心理品质 青春期 心理素质
引言: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既有儿童时期的一些特点,也有成人的一些萌芽,特别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独生子女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中学生青春期提前了,性萌发提前了,他们的心理也随着生理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意味着儿童对青春期的准备时间在缩短,而大量问题也同时出现了。好多家长说“父母难当”,教师感叹“学生难教”而半大孩子也颇带感触地说“活得好累”,这些现象充分说明进行青春期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的重要性。健康的心理是一个适应社会,充分发挥才智的必要条件之一,我国心理学者认为健康的心理品质应包括智力正常、思想高尚、乐于学习、施展才智、心胸宽广、情绪乐观、意志坚定等方面。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处于青春期的发育阶段,正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重要时期。
1.深挖课本知识潜在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宽广胸襟
心胸宽广是心理健康的的重要特征,宽广的胸怀可以使人处险不惊和遇挫不馁,中学生在个性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常常由于争强好胜而产生嫉妒自卑等不良心理。如嫉妒学习好或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这类心理发展下去又会影响学习,甚至身心健康。关于这些许多学生明知其危害性,却又无法摆脱这种心态的困扰,因此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在生物学课上加强这方面的教育,首先重视对学生的心理训练欲望的激发。譬如在七年级“青春期”这节课中利用青春期所包含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以及心理卫生是心理健康的表现的道理,在课堂上首先明白健康心理品质的内容,然后列举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事例,剖析论证,向学生阐述生理、心理健康发育的辩证关系及身心健康对学生的影响,并适时地提出“请同学们自己内心比一比,看有无不健康的心理品质,想不想进行心理品质的训练与培养”。结果使学生在内心深处通过比较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训练的渴求,许多同学课后都能主动地与教者交谈,剖析心境,这种做法有力地为进行健康心理品质培养创造条件。其次加强课本知识挖掘,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学理论渗透,培养学生形成宽广胸襟,例如在讲“神经调节”有关脑的结构与功能的知识时,在保证正常教学情况下,从结构与功能相互关系入手,带领学生剖析在正常情况下,每个同学的脑的先天发育情况都是基本一致的,而之所以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好,有的成绩差,其原因主要是学习方法、自身努力、心理素质等后天因素的影响的结果,阐述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具有能动性及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充分成才展智所必须的道理。这样做逐步解除了学生由于认识不足,相互比较而产生心理压力,避免了嫉妒、自卑等心态的产生和发展,经常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那么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就能正确对待自己,明辨聪明与努力的关系,正确接纳他人与自己,最终形成宽广胸襟,为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2.开展“珍爱人生初春”系列活动,确保青春期的心理健康
学生很少有机会从家庭中获得有关青春期的卫生知识,若学校再不向他们传授这方面的内容,可能会使他们从不正当渠道去探求从而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在此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对他们进行有目的的教育。
2.1树立高尚的理想和献身精神
青春是美好的,是一生中最宝贵、最富有特色的时期,精力充沛,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对未来充满希望和理想,是青少年的特点,但是这个时期的青少年还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阶段,往往富于幻想,情绪波动大,容易接受外来的各种影响,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教育青少年严格要求自己,专心致志,刻苦学习,发奋图强,把自己的理想跟祖国四化建设大业紧密结合起来时刻不忘肩负的重任,使自己早日成才,树立为祖国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断追求新知,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向学生讲明高尚的理想和献身精神是确保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2.2.正确对待周围事物
青春期的中学生另一个心理特点是思维敏捷,情感丰富,对各种新鲜事物反应快,摸仿强,但思想单纯,对周围错综复杂的事情缺乏独立分析的能力,往往容易单凭自己的感情行事,特别是社会上的各种信息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更大,所以一定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要坚持追求正确的东西,反对错误的、丑恶的东西。青少年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知识还很欠缺,所以必须不断地得到教师、家长和青少年工作者的指导,要求他们应该主动地、虚心地接受长辈的帮助和教育,正确对待和评价自己,不骄不馁,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是自己各方面逐渐成熟起来。
2.3.开展正常的交往
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但不愿轻易地表露出来,这样容易产生希望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很自然地在交往中对友谊有所需求,所以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开展正常的交往,力求精神愉快,心情舒畅,促进相互之间的感情和知识的交流,在活动中教育学生主动关心集体,维护集体荣誉,树立集体观念,在同他人交往中要自然、坦率、诚恳,做到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要做到理智和礼貌,男同学要尊重女同学,女同学要自尊、自爱、尊重,正确处理好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建立健康纯洁的友谊,这样青少年的心理才能得到健康发展。由于青少年的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弱而将感情移向同龄伙伴。不仅需要同性的友谊,而且需要异性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支持。这种交往是离不开成人的引导,应注意青少年的交往要以集体活动为主,避免异性之间单独接触。在交往中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对各类不健康的行为要保持高度警惕。由于他们的学业未成,事业未就,经济尚未独立,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时期教育他们一定要注意避免某些坏人引诱青少年追求不正当的娱乐活动。
2.4.参加有益的课余活动
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发展的文艺、科技、体育等活动,能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消除学习中产生的紧张情绪和精神疲劳,健康的音乐、绘画可以培养乐感提高审美能力,在美的感受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体质,也是一种积极的休息。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安全隐患;服务管理;层次需求;医学高专
众所周知,高职高专学生管理难。这些学生生源质量不高,进入大学后有些人自我放松和懈怠,同时他们大多个性张扬,思维活跃,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容易受一些不健康思想的影响,在情绪上极易偏激,感情上极易冲动,往往处事简单,不计后果。因此,作为引导和管理者的辅导员就需要结合这些学生的特点有效地进行安全隐患防范处理,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疏导,达到良性互动,实现规范管理,营造和谐校园。
笔者担任辅导员工作已有5年,所管理的班级学生大多是80后和90后,自己也是一个从懵懂的初入社会的毕业生成长为应对各种工作的辅导员。本文拟结合笔者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安全隐患防范处理中出现的问题和实际案例进行探讨。
一、规范管理模式下常规问题的防微杜渐和未雨绸缪
高职高专学生年龄大多在20岁左右,处于相对叛逆的青春期阶段,他们对学校严苛的行政管理模式容易产生抵触,对本系的管理规定多不重视,要求有新的相对宽松的管理方式。同时,他们具有成熟期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为笔者实行分层次、分类别学生管理,引导学生实施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安排学习与生活的管理方式奠定了思想基础。
鉴于上述情况,笔者在自己担任辅导员的班级进行了如下管理模式的调整。
首先,把本系的管理目标层层分解,直至融入到最底层的学生自我管理之中,实现学校规章渗入到学生自我监督约束的分层管理,将本系的整体工作建立在师生之间既得利益和潜在利益的共识之上,实现管理资源的整合,最终达到在冲突中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充分发挥各科专业教师、专业导师的作用,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进行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社交等各方面的指导;实现教师全员化和全方位学生管理,达到管理服务于教学、教学促进管理的目的。
其次,强调服务为本,实施分类学生管理。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只有为学生提供周详的服务和引导,充分挖掘学生自身潜能、提高其学习能力,才能促其自觉规避安全隐患并学有所长。针对本校学生整体素质较差,生源复杂的现状,笔者积极推行学生分类管理,建立个人档案,实现重点突破。通过摸底调查,建立了四类学生档案:学习困难、家庭贫困、心理问题、交友困难,并对之进行分类管理,实施定时交流制度,对学生进行重点指导,以达到有效防范各类突发事件发生的目的。
事实证明,笔者管理方式的调整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笔者管理每届学生200人左右,无一打架事件发生,班级秩序井然,积极落实学校系部各项工作,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明显提高。
二、学生个人生活领域中的突发状况潜伏并干扰着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
笔者所在学校学生大多数中学期间学习成绩差,欠缺学习积极性,不良癖好较多,一部分对口高职和五年一贯制学生自我约束能力更差,抽烟、酗酒、沉迷网络游戏,不能正确对待异性之间的交往,往往成为学校管理的重点。高中起点的高专生,虽经历高考的磨练但大多分数偏低,普遍存在社会认知能力不强、思维单一化、学习自觉性不够、群体意识差等不足。他们进高职高专院校就读,除少数学生因家庭经济原因外,绝大部分是因高考成绩不理想或是家长帮其择校选专业。这些学生对所学专业几乎无兴趣,他们进校后不时会有迟到旷课早退,上课开小差,人虽在教室心却早不知飞去哪里等情形出现,学习方向感不强,导致自我学习动力不足,课余时间大都选择去网吧上网或是外出购物玩耍,而频繁的外出必然造成个人生活领域安全隐患大大增加,不良的社会交往和较差的自我保护意识势必干扰正常的学校学习生活。
对于上述学生的个人生活领域问题引发安全隐患,笔者认为仅依靠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约束是有诸多无法触及的角落,而一旦学生出现突发状况,即使是非学校管理领域时间,家长依然会与学校争执不已,对于责任的确认及事后补救都会产生诸多障碍。
笔者认为在学生管理中出现的很多难解的问题可以从公共管理学中的一些理论中找到启发并加以借鉴。亚伯拉罕.H.马斯洛提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其优先次序可以排成梯式的层次。人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求,一旦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有另一种需求取而代之;大多数人的需求结构很复杂,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求影响行为。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据此,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对于学校管理领域之外延展时间空间的潜在学生管理要取得成效,可以引导其逐层次实现合理需求而调控学生个人生活领域活动范围、方式。这一方案的实施就要从学生入学开始全程渗透。
1.分阶段通过满足学生普遍需求实现隐性管理。就高职高专学生而言,新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神秘感,渴望迅速改变高中生活方式,具有强烈的模仿欲而易受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期待拥有成人的“地位和权利”,又尚未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一学生处于转型期,对他们的管理主要是搞好高中与大学的衔接,通过满足其新鲜感和好奇心理,引导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竞争。与此相应,大二学生相对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经过一年的磨合,大部分学生已逐渐适应学校的管理方式,对自身有了较理性的认识,生活目标和学习方向相对明确。对其管理应从行政经验型管理向服务指导型管理转变,在自我完善层面,引导其努力学习,增强自身专业水平,形成良好的知识积淀与思想品质。大三学生面临就业和升学双重选择,处于三年大学生活的冲刺期和医院实习提高实践技能的压力期。对其管理主要是加强就业指导和专升本教学,增强学生适应社会、追求创新的能力。
2.班级成员的互相监督增强全员参与的“主人翁”意识。笔者在几年的辅导员工作实务中,依据公共管理学原理细化班级成员层次性,强化各班委职能,对之进行必要的培训与管理,以宿舍或是个人兴趣爱好组成与固定班级相协调的非官方组织,对组织内每个成员的权力、责任和任职资格加以明确规定,提高班级内部成员参与集体事务的积极性,实现班委与普通成员的合理互动。德国学者韦伯指出:“行政效率的提高必须建立在人类行为合理性上,要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必须依赖于合理的行政组织。同时,充分发挥激励作用,引导其自我改善行为。”而我们在学校具体引导服务学生的工作中恰恰将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结合具体情况有效地付诸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管理实践中。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罗宾斯认为,“管理者不再是吩咐人们应该做什么,而是越来越关心如何激励创新和变革,因为组织所处的环境已经为非常动态的环境。”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个性突出、思维转换快、与社会接触面越来越开阔,原先的强硬固定化管理则显得愈发不合时宜。学生管理模式必将实现思维方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工作方式由“单纯行政管理”向“指导服务管理”的转变;工作内容由“理论说服、管理约束”向“教育指导、服务引导”转变。
笔者的具体做法是:积极推进班委与非官方组织两级管理,大胆放权,充分发挥各班委及组织内成员的主动性,使之既相互制约,更相互协调、共同提高。同时,努力提高非官方组织隐形领导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针对学生不同个性“因人施管”,用良好管理和自身感召力唤醒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其不同的个性特长,造就不同类型的人才,从而分散了学生个人生活领域安全隐患的强度。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越来越广阔的范围展开,给传统的中国基础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教学建议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变化,同时在教学的内容要求上也有了较大的突破,新课改的理念之一就是“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新增内容的教学要求虽不高,却有助于弥补生物教学长期存在的不足。
我国新一轮课改也适当加大了前沿生物知识的比重,在确保基础性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扬弃。如何让生命科学前沿知识更好的服务高中生物教学,如何把握前沿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过渡和衔接,如何通过前沿知识向学生传达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式,更好的服务基础知识的教学,是每个生物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以下是本人在三年的新课改背景下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摸索出的几点心得和体会:
一、了解当代生物科学的发展方向,化繁为简,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学科学习的脉络
当代生物科学在朝着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向纵深发展。在微观方面,主要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过程和现象;在宏观方面,主要是生态学的研究,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正如邹承鲁院士《生物学走向21世纪》一文所言,“当前凡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不可避免地要深入到分子水平去进行本质规律的探讨,这使分子生物学很快就渗入生物学的各个领域,改变了整个生物学的面貌;同时也对医学和农业科学及其应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生物学的全新面貌最突出地表现在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分支学科,如分子遗传学,分子细胞学,分子分类学,分子神经解剖学,分子药理学、分子病理学,分子流行病学等等,影响到生命科学的所有领域,即使生态学、古生物学和分类学也不例外。……作为生命体基本单位的细胞,和作为生命活动最高形式的神经活动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最活跃的领域,但是今天,这两门学科由于采用了分子生物学的新的研究思想和新的研究手段而获得新的生命力,研究步伐大大加快,与分子生物学一起发展成为当代生物学研究的三大热点。”(《面向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p.20)。
新课改分为必修本和选修本,构成知识涉及到生物学知识的方方面面,在学习开始之初就向学生介绍生命科学前沿的方向,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更好的帮助学生构建学习脉络。而生物学科学习的方向可结合生命系统板块的教学展开,即紧贴课本有拓展知识范围。
二、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对课程理论的影响,使学生熟悉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
生物科学对课程理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思想方法上,并且正处于日益彰显的过程中。课本的设置也体现这样的亮点,模型构建、归纳演绎法、假说推理法、数理统计、原来大学甚至是研究生阶段才能接触到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纷纷引入中学课本。
前沿知识纷纷引入中学课本,课堂上接触的是让学生眼前一亮的高科技、新发展,学生不仅能了解这些前沿知识,还能了解这些新知识的来龙去脉,发现历程和研究方法,知道真理在被无限接近,不断修正,自然学习起来兴趣高涨。
三、让生物课程反映生物科学的发展,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前沿
(一)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前沿发展,全面提高科学素质
关于什么是科学素质,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不少大同小异的定义。《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认为,“所谓有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有科学素养还包括一些特定门类的能力。”国内不少学者提出更为简明的定义,即科学素质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根据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生物科学前沿知识不仅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而且在认识论、方法论和世界观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因此,生物科学前沿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
(二)了解课程内容中基础知识的更新和生物科学前沿知识发展的关系,更好的把握教学
关键词:生物学;素养;培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抓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是摆在中学生物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仍然存在的今天,要在生物学这样一个“小科”中,特别是在农村基础条件较薄弱的情形下抓好素质教育,实行起来确实有些困难。在农村中学的几年生物教学中,笔者个人认为如果注重以下几个问题,能适时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一、夯实课堂教学中的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永远是首位的,离开基础知识其他都无从谈起。生物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教材中有学生必需的、能接受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一些基础的现代科学知识,注重这些知识点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今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生活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不同学习阶段的基础知识的深度、广度不会一样。以细胞知识为例,初中只要求学生知道细胞的显微结构,即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的,初步了解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到了高中,则要求学生掌握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细胞的功能也涉及到了分子水平。
知识点的传授要注意方法,传统教育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而科学的迅猛发展带来的知识爆炸,使得学生在将来的社会中会不断遇到大量新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使用恰当的方法,其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往那种以传授知识为主,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探究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它更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发挥实验教学的特殊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揭示生命运动本质和规律的生物科学,需要通过实验来证实或证伪,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教材中广泛地采用了过程模式和情境模式,通过加强实验和创设情境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探究能力。
首先,教师可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性、趣味性特点,利用课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等来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兴趣,从而对未认识或未充分认识的生物过程和现象有着直观的了解。
其次,在进行分组实验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还要使其掌握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用掌握的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实验现象,最后总结出实验结果等一系列科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除了教材中给出的分组实验外,课本上的“动动手”小实验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好材料,学生可以自己动脑动手独立完成,既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爱好,又有利于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再次,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实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有重要作用。例如,让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树林、草地、池塘、农田等进行实地考察,或对周围环境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进行考察、研究的能力。
另外,要鼓励学生勇于面对疑难,让学生懂得成功往往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获得的。
三、把握课外活动时机,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教育
首先,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丰富的科技知识。比如,开设“信息窗”和举办“生物报”,向学生介绍生物学的新技术与新成就、基因工程与人类的未来、环境与人类的未来、种植技术、仿生学成就等,观看科技成果展览以及参观、访问等都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课堂上难以接触到的科技知识信息,达到开阔视野、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
其次,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课外活动中可以得到充分应用。比如,成立生物兴趣小组进行教具及标本制作,校园植物调查,制作叶脉书签;无土栽培,嫁接试验,植物激素的应用;培养草履虫,采集和饲养水螅和蚯蚓,血型鉴定等。这些生物科技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加强学科渗透,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药学类专业微生物学课时仅为医学类专业的一半,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仅仅讲授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础知识,放弃在药学中应用很少的人体寄生虫学的内容。因为未涉及微生物学与药学的关系,以及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等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觉得学而无用,缺乏学习兴趣。鉴于以上原因,2006年起,我们启用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微生物学》。新教材将微生物学课程结构分成三部分,即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微生物学在药学中的应用,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合理[3]。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精简免疫学内容免疫学是在微生物学抗感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如今已远远超出了抗感染的范畴[1],与临床医学联系密切。我们在教学中发现,由于药学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医学类专业不同,基础医学知识的不系统,使得学生在学习免疫学时比较吃力。新教材精简了免疫学中有关临床免疫的内容,而主要向学生讲授免疫的概念及三大功能、免疫系统及其组成、免疫应答及免疫诊断与防治等。通过这些基础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在了解免疫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探究中医药对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的疗效和作用机制,以及利用相关知识从事药用微生物资源及产品的开发。注重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与药学的联系,缩减各论中病原体的介绍中药学等药学类专业的学生,将来可能主要从事药物生产、销售、药物质量管理和新药研发等工作[1],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与药学的联系。例如:在讲授微生物形态、结构等内容时可以联系药物的作用靶位、药物耐药性的产生、药物质量控制中微生物的检测等内容;在讲解微生物营养、代谢、生长与控制等内容时可扩展到药用微生物产品开发、微生物污染控制、微生物发酵技术等。通过这样的联系,学生在掌握这些基本知识与技术的同时,为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药学专业的学生将来并不需要诊断和治疗患者,所以微生物学各论部分主要介绍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原体及常见的药品污染菌[1]。例如: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结核分支杆菌、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而对目前发病率低或新发现的病原体仅简要介绍。各论内容的缩减符合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也留出更多的课时介绍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以及一些与药学密切相关的知识,这种改变无疑更适合药学专业的学生[1]。增加微生物学在药学中的应用微生物学在药学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主要应用于微生物的药用资源,微生物在制药工程中的作用,微生物对药物的污染与控制方法,微生物与中药霉变,药物制剂的微生物学检验及中药抗微生物作用的测定方法等。这些内容的增加充分体现了专业特点,可以引导学生将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运用于药学专业、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讲好绪论部分,激发学习兴趣
绪论是课程教学中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4]。如果绪论课教学能联系实际,透彻说明微生物学与药学的关系,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完成好后续课程的学习。在绪论中首先要讲到的就是“为什么中药学专业的学生要学习微生物学?”。一提到微生物,大家会想到细菌病毒等导致人类疾病的病原体。其实,这些病原体只是微生物中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微生物对人类是有益无害的。那这些微生物与药学又有什么关系呢?首先,临床应用的许多重要药物本身就是微生物,如部分中药材、有益菌制剂等。其次,在许多药物的现代制药工艺中广泛应用了高效低成本的微生物发酵方法。此外,新型抗感染药物的筛选需要以病原微生物的特定分子结构为筛选靶点,还有药物在生产与使用过程中是否会受到微生物、尤其是病原微生物的污染,需通过对微生物的监测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总之,微生物学对于中药学等药学类专业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
分子生物学的专业术语众多、基础理论较抽象,尽管已有相关理论课程讲授,但是笔者发现在实习中,仍有相当多的学生存在基本概念不清、基本原理模糊等问题。因此在临床实习阶段,带教教师必须帮助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
1.1基础知识的强化讲解
在临床实习阶段,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强化讲解不能是简单的教材重复讲授,讲授内容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笔者选择常用的分子生物学临床检验项目为实例,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自由讨论,将实验涉及的专业术语和基础理论进行再次讲解。例如,笔者以检验项目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和基因分型检测实验为讨论对象,在DNA提取过程中向学生介绍核酸分子的特性;在PCR扩增时详细讲解聚合酶链反应的条件、过程和特点;在检测状病毒基因型时讲解核酸分子杂交的基本原理等。在基础知识讲授的过程中,将枯燥的专业术语和抽象的基础理论融入一个个具体的临床检验实例,由临床问题引出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改善了理论教学的效果。笔者通过实习阶段对学生的强化讲解,使学生能够切实掌握在临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开展工作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1.2前沿知识的扩展讲授
由于教材一般都滞后于学科的发展,并且教材的编写通常更加注重知识的广泛性而非深入性,因此相当部分的分子生物学新进展未能在理论课程中讲授川。而在临床实验室中,越来越多的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已在临床运用,为了弥补分子生物学教材和临床实际脱节的缺陷,笔者在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临床实习期间,采用专题学习的方式,针对性的讲解分子生物学检测的新进展和新技术。例如,在学生已掌握聚合酶链反应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介绍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常用的R子PCR、巢式PCR、多重PCR、荧光定量PCR等衍生扩增技术的相关原理和特性。
对于基因芯片检测、高分辨溶解曲线分析等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也以专题讲座的方式,结合临床和科研的实际运用现状向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并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文献和参考资料。在实习期间,实际操作中还会安排有兴趣的学生参加院内、市内和省内举办的各种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继续教育培训,使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能够了解最新的学科进展。通过上述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2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种类繁多、发展迅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仅仅依靠有限的教学设备和较短的实验课时是无法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技术。临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通常都具有较为完备的实验器材和检测设备。因此,在实习期间,如何充分利用上述有利条件,培训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实验技能也是分子生物学实习教学的一个重点川。
2.1基本实验技能的培训
学生在进入临床实验室实习后,对很多实验器材、精密设备比较陌生,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环节川。笔者必须从检测样本的离心、移液器的使用、反应液的混匀等最基本的实验操作出发,细致的讲解各项操作过程,让学生掌握每一步的操作规范,重点强调操作要点和关键步骤,通过示范性操作和一对一指导,由易到难,带领学生认真完成每一项实验操作内容,使每位学生都能够熟练的掌握各种操作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并且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教师必须做到“放手不放眼”,对学生持续关注、严格要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以病毒核酸提取的培训为例,笔者要求学生在理解提取原理的基础上,掌握提取操作的流程,熟悉操作的要点和关键步骤,并且能够分析影响实验结果的相关干扰因素。在学生的临床实习期间,通过多种和大量的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临床检测和科研工作中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培养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基本的工作能力困。
2.2科研项目的教学转化
临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承担的不仅仅是临床检测任务,还包括部分的科研任务。笔者在申报各级科研课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查阅文献、凝练科学问题、实验设计、撰写标书等各个方面工作,学生通过文献的阅读、搜集和分析能够巩固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最新研究进展;通过科学问题的凝练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生通过实验设计能够熟悉各种实验方法;通过撰写项目标书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科研写作水平。笔者也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多项科研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强化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科研和教学的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不仅丰富了分子生物学实习教学的内容,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幻。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物素养;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4-047-1
一、把握课堂教学中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永远是首位的,离开基础知识其他都无从谈起。
生物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教材中有学生必需的、能接受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一些基础的现代科学知识,注重这些知识点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今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生活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当然,不同学习阶段的基础知识的深度、广度不会一样。以细胞知识为例,初中只要求学生知道细胞的显微结构,即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的,初步了解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到了高中,则要求学生掌握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细胞的功能也涉及到了分子水平。
当然知识点的传授要注意方法,传统的教育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而科学的迅猛发展带来的知识爆炸使得学生在将来的社会中会不断遇到大量新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及方法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使用恰当的方法,其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往那种以传授知识为主、不再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
同时,指导思想要真正由应试教育转到素养教育上来,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放在中心位置,严格按大纲的教学要求,引导学生牢固地掌握最常用、最基础、学生能接受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
二、发挥实验教学的特殊作用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揭示生命运动本质和规律的生物科学,需要通过实验来证实或证伪,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教材中广泛地采用了过程模式和情景模式,通过加强实验和创设情景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方法。
首先,教师可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性、趣味性特点,利用课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等来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兴味与情趣,从而对未认识或未充分认识的生物过程和现象有着直观的了解。比如在水分和无机盐通过导管向上运输时,教师可通过演示一段木本植物枝条下端插入稀释的红墨水里,过了一段时间只有导管变红色的实验来引起学生的科学好奇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其次在进行分组实验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还要使其掌握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用掌握的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实验现象,最后总结出实验结果等一系列科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
除了教材中给出的分组实验外,课本上的“动动手”小实验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好材料,学生可以自己动脑动手独立完成,既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爱好,又有利于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再次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实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有重要作用。例如,让学生观察青蛙的受精卵发育成青蛙的过程并作记录,这类实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观察能力。又如,让学生设计并观察某一种动物的某种行为,这类实习可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另外,要鼓励学生勇于面对疑难,让学生懂得成功往往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获得的。例如,在观察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有的同学反复几次制成的滤纸条都不理想,分不出四条色素带,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原因,鼓励他们继续实验,结果经过分析是因为滤液细线划得太粗,以致于烧杯里的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而造成,注意划滤液细线的方法后终于成功了。这样通过实践使学生明白,观察与实验必须与科学思维紧密结合,互相促进,才能取得科学上的突破。这种科学素养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将有深远的意义。
三、把握课外活动的最当时机
首先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丰富的科技知识。比如开设选修课和举办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生物学的新技术与新成就、基因工程与人类的未来、环境与人类的未来、种植技术、仿生学成就等,观看科技成果展览以及参观、访问等都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课堂上难以接触到的科技知识信息,达到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其次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课外活动中可以得到充分应用。比如成立生物兴趣小组进行教具及标本制作,校园植物调查,制作叶脉书签;无土栽培,嫁接试验,植物激素的应用;培养草履虫,采集和饲养水螅和蚯蚓,血型鉴定等。这些生物科技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加强学科间知识的联系和渗透
【关键词】高中生物;语言能力;方法
语言智能是多元智能理论中最重要的智能之一,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本文以高中生物学教学为基础研究对象,阐述培养学生语言智能的意义、原则、途径和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并且分析总结了以下几点认识。
一、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首先,部分考生根本不知道文字表述式试题在问什么,要你回答什么,这样,答非所问的情况就大量的出现了。
其次是部分文字表述式试题需要考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组织具有逻辑性、条理性的答案,但学生的回答常常辞不达意、语言嗦,不能切中题目要点。
第三,学生不能根据题意在概括以前所学知识和题目所给条件(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在这一点上,学生对生物原理掌握生硬、死板,不能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
最后,学生不善于用图解、图、表格等不同的形式表达生物学基本事实和实验结果。原因是有些学生图文转换能力差,不能以图代文或以表代文来表述,这也与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缺少此类题目的解题指导和专项训练有关。
二、提高学生生物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
1.发挥教师的语言示范作用
如果教师的语言不规范、不严谨或条理不清楚,那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只能是一些模糊的甚至错误的信息。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1)读音要正确。知识的传授、师生的交流,主要是通过教学语言来实现的,而教学中的读音错误势必对教学产生不良影响。生物学名词术语多,有的名词具有特定的读音,有的名词比较生僻,难以辨识:如缬氨酸中的“缬xie”(斜)读成“结jie”;液泡中的“泡”(炮)读成“抛” 唾液淀粉酶中的“唾tuo”(拓)读成“剁duo”等。
(2)措词要准确而不模糊。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对知识点的描述是严谨的。因此,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必须正确引用生物学的名词术语,要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达知识的内涵,做到准确而不模糊,切不可胡言乱语。如 “人进行呼吸作用时吸进氧气并呼出二氧化碳”这句话表达不够科学,因为人吸进的气体是外界空气,而呼出的气体是含二氧化碳较多的气体。
(3)名词术语力求规范化。生物学具有自己的专业术语,每一专业术语都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因此在教学中,要正确使用生物学的名词术语,不要滥用习惯语、口头禅来替代生物科学的名词、概念和原理,并且要着意纠正平时习惯性的说法,以防前学科概念对科学概念的形成产生负迁移效应。如“家鸽除了嘴和脚,全身都是毛”这句话中的“嘴”“脚”“毛”3个词的使用都是不规范的,应分别用“喙”“足”“羽毛”来代替。
(4)防止语言有目的论或拟人化的倾向。在生物学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是科学的基础知识观点,必须正确。因此要自始至终地贯穿生物学基本观点,绝对不能对自然界中的生物及其现象作目的论或拟人化的解释。如“开花是为了传粉,传粉是为了结果”“运动引起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由于环境污染严重,鸟类都不敢飞来了”等等,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因为它是用目的论观点来唯心地解释动植物现象。
2.注重从教材中汲取语言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熟记教材可以熟练掌握教材中的各种生物学专业术语,还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且可以纠正学生心目中的一些含糊不清、似是而非的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规范性。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求学生在阅读、熟记教材知识点后,自己用专业术语复述教材中的某些内容。这样既积累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要求学生注意教材中不同知识类型的表达方式,如概念、原理、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知识应准确牢记,精确把握。在高考中对这些知识的考查,学生最好用教材中的专业术语回答。
3.注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生物学语言表述能力,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多种类型的问题,如提问生物学概念、原理、形态、生理功能、比较概念间的区别联系等,例如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有氧呼吸的概念、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生物进化的原因等。在学生回答提问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话来回答,不要照本宣科,学生在回答时,要注意关键词的准确度,对于某些重要的概念和原理,在深入细致地分析课本表述的科学性之后,可通过复述强化记忆,规范表述方式。还可以由学生来回顾、归纳整堂课的内容,向全班同学阐述。在个别学生回答、复述、回顾小结之后,还要请有不同看法者提出意见,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得以巩固掌握基础知识,训练、培养生物学语言表述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
习题是训练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最主要工具,选择题和判断更正题提供了关于概念或原理正误并存的表述,让学生在选择、判断中学会科学准确的表述方法;填空题对规范书写方式作用最大,具有较大开放性的问答题,更能反映较高层次学习结果,比较适合于检测、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语言表述能力,为学生表达生物学语言提供极好的训练机会。学生是否真正准确理解了教材内容,通过答题就能看出,例:学生由于概念掌握不准,常把叶绿体写成叶绿素、细胞质基质理解为细胞液;由于别字的原因,把线粒体写作细粒体、丙酮写成丙铜。
总之,使用规范化生物学语言的能力与培养,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持之以恒才会有效果。而且,在培养和提高的过程中它还使学生获得生物交流机会,发展学生的生物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美珍.中学生物学教学法[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袁增国.要注重生物学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J] .生物学教学,20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