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服务业的意义范文

现代服务业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服务业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服务业的意义

第1篇:现代服务业的意义范文

Abstract:The article combed domestic and foreign has gathered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about the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the related literature, through analyzed the Shanghai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to gather the area development process, summarized the Shanghai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from the theory and the real diagnosis angle to gather the area development to the Chinese development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the transformation economic growth way enlightenment.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集聚区 发展模式 理论实践

Key words:Modern service industry; Gathers the area; Development model; Theory; Practices

2009年3月25日中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对上海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服务业,引导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对拓展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促进现代服务业企业快速成长,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施城市产业布局调整,提升城市综合功能以及改善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相关文献

现代服务业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服务业,既包括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型服务业,如网络通信、网络传媒、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也包括以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的传统服务业,如通信、金融服务、信息咨询业等。关于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研究,近年来成为国内理论界研究热点,如杨亚琴和王 丹(2005),刘俊杰和王述英(2007),何骏(2007,2008),李志平和白庆华(2008),吴家喜(2008)等都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展开研究,重点在于集聚区形成机理、特点、功能开发以及比较研究等方面,为我国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总体来说,国外关于产业集聚理论与实践为我国学术界研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供了引导。

西方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起关注现代服务业布局的集聚化与扩散化并存现象。Scott (1988, 1993)指出现代服务业从城市中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扩散的现象是源于新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弹性生产方式的出现;Storper和Walker (1989)认为当产业生命周期进入成熟期阶段时,空间上的扩散就成为现代服务业寻求低成本布局的选择。Scott (1988)、Moullaert和Gallouj (1993 ) 、Storper(1995)、Pinch和Henry (1999) 、Camagni (1991)、Keeble和Willcinson (2000)等研究了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Nachum和Keeble(1999 )、Amin和Thrift(1992)等对伦敦中心区的媒体集聚区、硅谷(Silicon Valley)等进行实证分析。Naresh和Gary(2003)、Peter Swann ( 2001)、Sam和Kee-Bcm (1998)等研究了现代服务业演化发展。Philippe Martin和Gianmarco Ottaviano (2000)建立了经济增长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自我强化模型。国外学者从多个视角研究了现代服务业集聚现象,以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存在、演化和发展,提出了各自观点。综合而言,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具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性,也有政府人为因素的推动作用,理论界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保持统一的肯定观点,对与创新和网络密切相关的知识型集聚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的核心作用给予了重点关注。

二、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以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虹桥开发区建设是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起源,逐步形成了虹桥商务集聚区,这是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雏形初现。

20世纪90年代起上海加快服务业发展,2000年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首次过半(50.5%),GDP10.8%的增幅中有6.2个百分点是由第三产业提供的(上海市统计局,2001)。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内部结构的优化,大大增强了上海这座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以金融、物流、信息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在黄浦、卢湾、静安、浦东、长宁、徐汇等区都呈现出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积极规划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加大在品牌建设、功能定位、政策指导等方面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并启动了一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2004年上海率先提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概念,以区为单位,建设一批集商务、住宿、旅游、购物、餐饮、休闲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分两批确定了20个建设项目,2006年启动首批12个集聚区建设项目,2007年正式公布第二批8个集聚区名单。希望通过集聚区建设,吸引集聚优势资源,培育上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为上海新世纪的城市名片、产业新高地和经济增长新亮点。

上海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项目已经全面推进,可望2010年左右全部建成,目前建设已经初具规模,成效逐步显现,产业布局得到统筹协调。中心城区通过功能提升和完善配套,已形成服务业集聚和规模效应的区域,实现了集聚区的商旅文结合;中心城区周边规划建设中的集聚区,通过统一规划和联合开发,显现了中心城区CBD溢出效应和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效应,并通过大力发展生产业,凸显了产业特色和功能定位,形成与中心城区集聚区错位互动发展的格局。

三、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启示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加速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依靠区域特色和功能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经验,对我国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具有较好启示作用。

(一)国际对标与经验积累相结合,深化发展理念

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后,在经济总量发展、经济结构变化和人口规模扩张等因素驱动下,城市服务业集聚出现了由单点的中央商务区(CBD)模式向多极化、分散化发展,演变扩展成若干个微型中央商务区(MCBD),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模式应运而生(广州协作网,2008)。上海探索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从国际对标起步,市政府组织国际大都市考察活动,召开国际研讨会,对标纽约、伦敦、东京、香港等城市的成功之道,深入细化适应上海发展特点的集聚区发展理念,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构想。在具体项目的逐步推进和实施过程中,积极经验,树立样板,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和现代化。通过样板示范效应,加大集聚区规划建设的宣传力度,积极发挥区县和企事业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在政府指导下合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城市服务功能的新载体、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动力和城市形象的新名片。

(二)优化规划布局,完善核心区域专项设计

上海制定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实施纲要。规划上围绕“一个核心”、“两个依托”、“三个合理集聚”、“四个集约发展”、“五个空间集合”,“优化存量、用好增量”;布局上“错位发展、各具特色”,建设上“因地制宜、分类发展”。结合未来功能定位,上海明确各集聚区的核心区域和衍生区域。针对核心区域土地资源稀缺、现代化商务楼宇供给不足的困境,上海借鉴东京等城市成功的空间设计经验,一方面完善集聚区内部配套措施;另一方面在控制集聚区整体容积率的前提下,实行容积率局部调整,挖掘潜在的商务楼宇空间,加强保护性建筑的功能开发。通过国际招标形式确立的实施方案与上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和产业固化有效衔接,合理规范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

(三)完善交通枢纽,构建科学交通系统

上海计划于2010年建成的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预计将承载全市出行量的10%左右,而且交通集散强度高、高峰持续时间长、交通目的多样化,呈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分散化、多极化特点。2008年5月4日,由上海市经委与市建交委、市规划局共同编制出台了《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交通导则研究》,提出构建一个科学的立体交通系统的思路,解决集聚区的交通瓶颈问题。地铁、轻轨、道路等城市交通规划要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紧密结合、统筹协调。在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干道、隧道、桥梁等立体交通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要求,把交通枢纽设立与商务楼宇、休闲场所互通连接,方便工作、生活与休闲之间的流转,加强交通网的功能新开发(叶松,2007)。依托轨道交通站点。

(四)吸引专业人才,发挥服务创新优势

现代服务业不同于传统行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实现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转型,关键是吸引专业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熟悉创新原理,掌握创新方法,能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劳动做出创新性成果,有助于推动产业调整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本身具有更高的学习与创新效率,集聚区内激烈的竞争促使企业等行为主体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组织创新。集聚区内企业之间的频繁联系和沟通,使创新成果更易传播、吸收和转化,从而促进整个集聚区服务能力的提高。集聚区具有有利的创新基础设施,在学习与创新的动力、环境、组织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可促使集聚区整体及区内个体均成为创新主体,发挥服务创新优势,推动产业进步。

除了上述经验外,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探索还有其他很多启示,比如:强化区位优势,打造主导产业群;以人为本,协调生态和人文环境;有机连接产业链或创新链,提升整体辐射能级;构建市场服务体系,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等等。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不少发展中的问题有待改进,比如过度依赖政府政策、企业竞争与协作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等。总体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增强上海产业竞争优势和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小结

产业集聚理论转变了传统产业经济学分析方法,从一个地区的产业集聚、产业配套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角度分析区域产业发展,从传统的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比较优势转换为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的知识竞争优势,形成独特的经济分析视角。产业集聚区具有整合优势、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和知识溢出等作用机制,因此建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有助于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布局分散,产业层次较低且区域间差别较大,因此探索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和演化规律,总结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经验,构建适应实际经济发展情况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和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志平,白庆华.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机理研究 J.现代管理科学,2008.02.

[2]何骏.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上海的实证研究为例 J.城市,2008.04.

[3]杨亚琴,王 丹.国际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比较研究――以纽约、伦敦、东京为例的分析 J .世界经济研究,2005.01.

[4] Keeble, Wilkinson. High-technology clusters, networking and collective learning in Europe. Ashgate Adlershot. 2000.

第2篇:现代服务业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制造业;产业链;产业互动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2012)07-0095-0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呈现出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体趋势,产业发展则呈现出产业结构服务化、产业活动服务化和产业组织服务化的新趋势。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进入了一个高度相关、双向互动的阶段。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属于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使得各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因此,实现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理论

现代服务业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和环境污染少的特点。

许多文献是从制造业服务化的角度去研究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最早的“服务化”的概念是Rada和Vandemewe在1988年提出的。他们指出,企业服务化的过程将会经历三个阶段:产品或服务、产品+服务、产品+服务+支持+知识+自我服务。何哲等人则是从概念、形式、组织形态和属性四个层次对其进行了定义,并提出了服务型制造。0陆小成从知识链构建的角度出发,不仅指出制造业服务化是基于生产的知识化,同时通过构建知识链模型,提出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机制。0另外,在20世纪90年代末,北欧出现了关于“产品服务系统”的概述,Baines等人在概述的基础上,阐述了其内涵,并指出这一概述是通过服务化的概念延伸而来的服务产品化,是服务化的特殊形式,从另一个视觉解释和延伸了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

关于制造与服务的互动关系,还有一些文献是从产业链或价值链的角度进行研究的。Spring指出,企业和用户的关系是基于混合了产品和服务要素的复杂组合导向,同时也指出了产业结构出现重组是由于制造和服务的融合。刘鹏和刘宇翔则是从企业价值链的分解和整合来阐述制造和服务的融合过程,指出这一过程是通过价值链的价值转移来实现的。

二、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互动

(一)制造业和服务业基于产业链的互动

产业链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从事某一产业经济活动的企业之间由于分工角色不同,在上中下游企业之间形成经济、技术关联,产业中产业结点的变动会影响整个链条的变化。产业链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从表面上看,产业链是由一个或多个相互链接的产业构成的链条,本质上是由一种或多种顾客价值所构成的价值链,也是一种或多种知识分工相互链接所构成的知识链。微笑曲线理论。揭示了这一互动,如图-1所示。

从微笑曲线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研发、制造、营销和市场等产业活动组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在企业内部体现为各职能部门的有机配合。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地体现在两端,包括研发设计、知识与服务和广告与营销等。产业链两端的附加值越来越丰厚,而处于中间的制造环节附加值逐步走低。微笑曲线理论很务实地指出了产业升级的策略方向,即产业只有不断往附加价值高的区块移动才能持续发展,而位于产业链两端的正是现代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产出结构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生产者服务业。生产者服务是为进一步生产经营提供中间投入的服务,包括金融、培训等与资源分配及利用效率相关的服务,研发、设计和技术服务等与产品流程设计创新相关的服务,信息咨询、财务和法律服务等与生产组织、管理相关的服务,质量控制、运转维持等与生产运行过程相关的服务,运输、物流、广告、营销等与产品推广与营销相关的服务等。这些服务活动同样是生产过程的一部分,不是独立的、与物质产品无关的经济活动。

随着经济活动对知识、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依赖逐渐加强以及交通、通讯的发展,产业链在各环节实现了地域上的分离。这一分离遵循着比较优势的原则,即产业活动在其所依赖的要素丰富的地区布局,如总部管理在人才、信息等资源密集的地区,研发在科技资源丰富的地区,营销在客户资源丰富的地区,制造则在土地、劳动等要素成本较低的地区。相同类型的产业活动聚集形成了产业。研发产业代表了知识密集的高级生产业,制造业依托这些发展程度更高的相关服务业,提高了科技水平和知识含量,获得了更高的生产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于产业链关联的互动,由企业的产业布局所推动,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这突出表现在:在经济全球化中,跨国公司在世界不同地区进行制造、研发、营销等的布局,经济势力进一步增强。这一互动,也为各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中心城市服务业与周边制造业基地的互动,城市中心区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都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基于“微笑曲线”的互动发展要求更注重制造业中的服务投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产业服务化理论”,认为制造业将变得“服务密集”,即工业产品的生产会融入越来越多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因素,这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生产的“软化”。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使得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制造业自身的升级要求大量的现代服务投入,从而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拉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现代服务业则通过中间服务投入推动传统制造业发展成为先进制造业,从而促进了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结论

通过对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分析,可以看出,现代服务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制造业为服务对象的,而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制造业是基础、是根基,现代服务业是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是制造业的升级。

1.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在空间上的协同效应,促进了制造业集聚格局的形成和集群式发展,进而推进制造业产业链升级。刘志彪(2006)指出,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品,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协同效应,即它们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同时,现代服务业在特定区域的集中和集聚,降低了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优化了企业的外部环境,从而吸引了制造业企业的集中和集聚,另外,这种集聚经济具有很强的空间外部性、市场潜能效应和技术外部性,这也为制造业的产业链升级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2.现代服务业以专业化的分工在产业关联上与制造业形成良性互动,有利于制造业产业升级。现代服务业源于服务环节从制造环节上逐步分离,二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具有高度的产业关联性。一方面,制造业的发展会引起现代服务需求的增长,需求增长又会通过规模经济性的提高而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市场化和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通过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与泛化,促进制造业生产与运营效率的提高、产出附加值的增加以及竞争力的提升。

为此,我们需要把这些行业中的主导行业做好,把基础打好,然后将制造业中可以向现代服务业转换的,通过中间环节。向具有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现代服务业转变。中间环节的转变过程是通过共生性、内生性和互补性的融合模式来实现的,主要表现在:通过制造业和服务业在生产链上相互配合,满足客户的要求;通过延长产业链,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产业的辐射功能,扩宽领域;通过技术、资源、业务、管理和市场等的互补,提供给客户互补性的产品,从而实现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同时,在实现现代服务业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主行业的带动作用,实现产业间的互动,在高端产品中,要注重发挥特色,依靠技术,进行产品、服务和理念的创新,发展集群产业,从而快速实现现代化服务业。

三、可供辽宁借鉴的经验

(一)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现代服务业包含的范围太广,下面仅从交通运输与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这五个方面来分析辽宁省的现代服务业的现状。

由图一2可以看出,辽宁省的现代服务业中发展最快的是批发和零售行业,而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行业——房地产行业,尽管发展很快,但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不到10%,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高,带动作用不强。另外,还可以看出金融业的发展和房地产的发展相似,由此可见,金融业的贡献度也很小。总之,辽宁省基本是以传统的商品零售业、餐饮、洗浴和娱乐等行业为主,构成服务业的大部分,而一些成长业,如房地产、咨询、设计、信息和广告等发展缓慢,带动作用不强。总之,劳动密集型行业多,知识密集型行业少,为生产企业配套的高端服务业则更少。另外,辽宁省制造业的发展和繁荣仍处于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本投入、资源投入的传统模式,资源依赖性高,智力密集度低,对服务业需求少;另一方面,辽宁服务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并受到相关政策、基础设施和人才等因素束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由此可见,辽宁省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对制造业的服务、带动作用不强,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互动性不强。

(二)建议

1.微笑曲线理论表明,在制造业的基层,要打好基础。因此,沈阳在发展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时,要注重基础。在机械、电子行业采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紧密结合。在由开发、生产、销售及支付等活动构成的制造企业生产价值链上,制造业与服务业只有通过密切配合,才能实现产品和服务的捆绑销售。如产品的开发和设计由产品和生产集成商完成,制造和维修等业务则是外包给相关的企业;另外,通过延长产业链条,从而使制造业的实物产品衍生出新的基于“用户导向”的生产需求,通过这些需求使生产业领域不断拓展并向制造业渗透。在二者不断融合的过程中,生产业为了提高其外包和服务能力,也会通过细化的分工,进行专业化和集群式发展。企业既提供给客户一定需求的实物产品,也提供给客户一定需求的生产,然后将二者结合出售,这样会产生更多的价值和效用。生产通过其不可替代、品牌或者交易费用低等方面的优势来促进产品的销售,实物产品通过其品牌和渠道方面等优势来增加生产的需求,使生产和制造业在价值链上寻找新的结合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制造业和生产业领域。

第3篇:现代服务业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海南国际旅游岛 热带特色 现代服务业

随着国家及海南的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发生变化,即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小,而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同时,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作为弱工业下的消费主导型、间歇性的投资冲击型、乏力的外向型刺激海南经济增长的结构要发生转变,产业结构必须进行调整优化,一些新兴产业要逐步取代传统产业成为海南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伴随着海南经济现代化程度及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

当前,海南要把握住国家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的机遇,利用国家产业振兴和调整规划、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及海南“十二五”规划所确定“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的产业发展战略,坚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一、三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的原则,高起点推进海南产业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提升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集约发展新型工业,升级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夯实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产业基础,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同时,2010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登上3000美元的新台阶,标志着海南处于消费加快升级换代时期,服务业发展加速。因此,要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契机,按照把海南建设成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和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战略定位,做强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服务型经济,构建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

1.战略发展旅游业,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旅游业是新兴的第三产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结合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需求弹性高、市场潜力大。因此,必须坚持高标准高要求,政府调控企业自主的原则的要求战略发展旅游业,把旅游置于海南产业的主导地位。严格执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确定的功能定位和项目布局,积极推动世界级的旅游景区和度假区的建设;在升级优化现有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同时创新的旅游品种,构建多样化、品牌化的旅游产品体系;按照国际标准规范、管理、改造现有旅游服务体系,构建衔接国际标准符合国际旅游岛形象的旅游服务体系;按照“特色、品牌、标准、规范”的要求提升住宿业和餐饮服务业,为游客提供舒适、安全、独特的优质服务;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强化公共服务自能,完善旅游相关法规政策,加强交通、景区、旅行社和旅游从业人员诚信建设,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利用中央赋予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先行先试权,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开发模式、投融资等旅游业关键环节;建立健全政府引导、行业协会和企业为主体、营销机构为补充的旅游营销体系。

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立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促进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经济发展。海南要将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推动力,把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培养成为海南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极。利用海南2010年8月出台的《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中的土地、财税、投融资、市场准入、人才等方面政策措施,积极处理好“走出去”与“引进来”、“练内功”和“练外功”的关系,融汇东南西北古今中外,促成“一区三带九重点”①的产业格局;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挖掘海岛本土文化,推动创意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发展高规格会展业、多样个性的体育健身业、休闲疗养业;创新体制机制,引导民间资本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积极融合,加快完善“国际化水平高、本土文化魅力独特、创新创意性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整体提升海南岛的文化软实力。

3.保持政策性住房和旅游地产两条腿协调,推动房地产业平稳、健康、有序发展。

2010年海南房地产开发投资迅猛增长,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导力量,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62.5%。对拉动海南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调整产业结构发生积极的影响。从2010年开始,国家开始实施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压缩“房地产泡沫”,在此背景下海南必须积极调控房地产政策,采取政策性住房和旅游地产协调发展。加强对房地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积极贯彻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积极推进政策性住房尤其是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保障低收入群体“住有所居”;科学规划、合理引导、适度控制,积极引导和发展与国际旅游岛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旅游房地产业;认真贯彻落实土地、信贷、税收等政策,合理引导住房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规范有序发展;规范发展房地产中介和物业管理服务业,规范二手房交易和房屋租赁市场,积极培育有长期效益的房地产服务性市场。

4.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推动物流业集聚发展。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可以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利用2009国务院出台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政策,积极发展海南现代物流业,推动物流业集聚发展。整合港口、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资源,大力发展航运、中转等业务,建立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优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重点建设洋浦保税港区、海口综合保税区等园区,推动物流业集聚发展;打造大通关、大物流、大外贸统一信息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全面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培育和引进物流龙头企业。

5.支持金融保险业发展,做强做大海南金融保险业。

金融是现代服务业中的高端产业,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解、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离不开金融业的发展。海南要加强政府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防范金融风险,提高核心竞争力。抓好政策落实,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引进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新兴业态,多渠道扩大直接融资;借力保险投资,发挥保险融资功能;推进农信社改革,积极改制组建海南农商银行,确保年内开业;推动多种形式的金融创新,提升对实体经济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强监管,完善内控机制,着力防范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良好局面。

第4篇:现代服务业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贸易;显示比较优势;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市场占有率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055-01

一、 我国现代服务业贸易结构的实证分析

近年来,在国际服务贸易构成中,运输和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所占比重相对下降,通讯、保险、广告、租赁、管理等新型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特别是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数据处理、咨询等知识含量较高的服务行业发展更快,使服务贸易结构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1.金融服务贸易。尽管中国金融行业保持较快发展,但金融服务贸易还处于初级阶。

2.保险服务业贸易。保险是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中服务项下的最主要项目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保险行业的迅速开放,我国保险项下收支逆差不断扩大,已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从进口的情况。

3.通讯服务贸易。随着IT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通讯服务在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提高,特别是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中国的通讯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二、我国现代服务业贸易的主要贸易伙伴

欧盟和美国是全球保险服务出口的大国,也是中国商品消费大国。2005年,欧盟(25国)和美国的保险服务出口分别达到79.8和68.3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16.0%和13.7%。欧盟和美国是对中国保险服务出口的主要国家。另外,中国香港和日本也是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的重要地区/国家。根据WTO统计,2005年,从中国香港和日本进口的保险服务价值分别为6900万美元和6100万美元。

美国和欧盟是中国金融服务进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对中国的金融服务出口增长波动较大,2003-2005年分别增长了54%、6%和122%;欧盟对中国的金融服务出口增长在2003-2005年分别增长了46%、74%和22%[4]。

通讯服务是与货物贸易、投资和旅游密切相关的服务部门,因此中国香港、美国、日本是我国主要的通讯服务进出口伙伴。

三、我国现代服务业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1.我国现代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1)显示比较优势(RCA)。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简称RCA)是指一个国家的某种产品出口值占该国出口总值的份额与该种产品的世界总值占所有产品的世界出口总值的份额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RCAij=(Xij/Xit)/(Xwj/Xwt)[5] 。在公式中,RCAij表示i国j商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ij>0);Xij表示i国j中商品的出口值(Xij>0);Xit表示i国所有商品的出口值;Xwj表示世界j 种商品的出口总值;Xwt表示世界所有商品的出口总值。RCA指标是反映贸易结构和贸易依存状况的指标。如果RCA>2.5,则表明该国服务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

表1 我国现代服务业比较优势指数

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

RCA0.570.570.540.490.490.470.47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计算

由上表可知,我国现代服务贸易2000-2006年间其RCA指数均低于2.5,这表明我国现代服务贸易竞争力较低。

(2)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rade Competitiveness Index)表示已过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TC=(Xit-Mit)/(Xit+Mit)。在公式中,X、M分别表示出口额和进口额,i表示某一国家或某一产业、某一产品。如果TC>0,表示该国该种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具有贸易竞争优势数值越大,优势越大。反之,如果TC

表2 我国现代服务贸易行业的TC指数

项目|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金融服务-0.1120.123-0.276-0.293-0.189-0.046

保险服务-0.916-0.845-0.879-0.941-0.883-0.666

通讯服务0.695-0.0920.0780.031-0.035-0.108

计算机及ば畔⒎务0.1460.145-0.279-0.3500.1330.063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计算

贸易竞争指数的有点是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它剔除了通货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值量是多少,该指数值均介于-1和+1之间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是可比的。

(3)市场占有率(MS) 。市场占有率指数(Market Share)是一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这一指数反映一国出口的整体竞争力,用公式表示为:MSij=Xij/Xwj。在公式中,MSij表示i国j中商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j表示i国j种商品的出口总额;Xwj表示世界j种商品的出口芏睢*

表3 中国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比较

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运输1.0531.3431.5871.9332.3872.711

旅游3.3973.8114.1703.2414.0604.277

现代服务1.5281.5341.7652.3722.3322.521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计算

一般认为,如果MS>3.25%,表示该国该产品具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反之则不具备。根据上表可以看出,中国在服务贸易的各个部门都不具有明显的国际优势。总体而言,中国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在逐渐扩大。

第5篇:现代服务业的意义范文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湖北 十堰 442002)

摘 要: “营改增”在我国现代服务业领域消除重复征税,减轻服务业纳税重负,完善当前税制结构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通过对当前营改增试点地区相关服务业调查比对研究及运行情况掌握,研究其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合理税收政策建议。

关键词 :营改增;现代服务业;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5.020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1B076)

收稿日期:2014-11-28

1 我国现代服务业“营改增”政策内容及一般影响

1.1 现代服务业“营改增”政策内容

(1)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明确将部分现代服务业纳入进“营改增”试点范围,且我国的试点地区将从上海市逐步扩展到北京在内的8个试点省市地区,并在2012年年内分批启动。待改革时机条件成熟,将扩展至更多的其他行业,同时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点推广。

(2)税收帮扶政策主要体现在试点地区纳税人在税改前依法享受的营业税减免政策,在试点改革后增值税可以继续享有少征、免征或退税的优惠政策等六种情形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部分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积极性,减轻了相关企业的纳税负担。

(3)我国现代服务业“营改增”政策的落脚地点和突破口在于扫清加重企业税负的路障,大力发挥税制和市场调节机制,保证现代服务业的有序发展。

(4)改革主要集中于以信息技术、科技等为代表性的生产业。在税率设置方面,现代服务业由先前课征5%的营业税转为改革后按6%课征增值税,且适用于部分现代服务业。

1.2 现代服务业“营改增”的一般影响

(1)助力产业链布局发展融合。“营改增”试点主要作用于生产型服务业。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其属于处于产业链条的中游位置,客观上有助于上游行业如修理修配劳务产业及制造业的发展。同时中游企业可以向上游试点企业购买应税劳务,从而有助于行业分工协作细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下游企业税负负担,使其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

(2)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结构性减税。“营改增”加快了中小企业及服务业的整体发展,对推进我国民族产业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和生产方式引导提供强有力支撑。

2 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案例

2.1 企业概况

上海Alpha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于2007年12月成立,注册资本达5 000万元,是一家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研发设计、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及商品货物销售与进出口贸易为一体的国内合资的现代服务业企业。且该企业相关应税服务适用6%的增值税税率且该企业税制改革前享有的因技术转让等营业税减免优惠政策,税制改革后征收的增值税享有即征即退政策。

2.2 “营改增”对企业的税负影响

Alpha公司2013年全年营业收入约为50 400万元,本年度可抵扣的进项税额971.07万元。按税改前后不同税种税率试算Alpha公司的企业净营业收入:

(1)税制改革前,按照服务业企业适用的5%来计算营业税税额,且不考虑其他因素。

营业税税额=50 400万元×5%=2 520万元;

营业税其他附加税税额=2 520万元×(7%+3%+3%)=327.6万元;

税前可抵扣的企业应纳税所得额=2 520万元+327.6万元=2 847.6万元;

该公司的净营业收入额= 50 400万元-2 847.6万元=47 552.4万元。

(2)税制改革后,按照现代服务业所适用的6%计算增值税税额,且假定该企业不考虑其他因素。

税制改革后的全年的营业收入=50 400万元÷(1+6%)=47 547.2万元;

增值税税额=47 547.2万元×6%-971.07万元=1 881.8万元;

附加税费允许在税前扣除,即税前可扣除应纳税所得额=1881.8万元×13%=244.6万元;

该公司的净营业收入额= 47 547.2万元-244.6万元=47 302.6万元。

因此,该类型的现代服务业在税制改革后,税率虽然有所上调,但不能片面的将税制改革后增值税适用的6%税率课征税负减去税制改革前服务业所适用的5%的课征税负,否则就会得到错误的税负结论。

2.3 “营改增”后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启示

“营改增”后,企业相关应税营业收入增长幅度较大,而应缴增值税税额相比税制改革前按营业税计征的应缴营业税税额却下降。“营改增”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相关税负,而加之对上下游企业税制抵扣链条的完善,能极大推动整个产业链行业健康发展。营改增后,企业报表上数据也会发生相应改变。在企业的损益表主营业务收入一栏中,税制改革之后该数据应该不包含增值税的税后营业收入额,相较于之前主营业收入有所下降,但企业销售利润率反而增长。同时“营改增”后,试点企业提供的当期损益表中并不反映增值税大小变化,但这些数据改变会作用于财务报表中的数据结构,影响最终企业财务分析。由于增值税属于价外税,在计算应纳增值税税额时,允许抵扣进行税额,所以Alpha公司在今后接受交易方提供商品或劳务时,如外购固定资产和物流运输时应尽可能获取允许抵扣的增值税发票。在分析计算Alpha公司销售利润率时,可以看该企业的净利润及主营业务收入是否增加,只有这样才能综合判断该企业盈利能力大小。“营改增”后Alpha公司可获得更多有利税务筹划的手段。同时,企业自身应规范管理使用增值税发票,严格发票出具管理与使用制度,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并切实加强成本管理监管。

3 “营改增”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深层影响

(1)减轻了部分现代服务业税负负担,带动其他行业发展,助推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截止到2013年上半年,在加入“营改增”试点范围的一般纳税义务人部分现代服务业中,72.4%的文化、广告设计创意服务其纳税义务人的税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轻;77.8%的电子信息技术及咨询鉴证类的服务业其纳税义务人的税负有明显减轻;86.3%的科技创新研发及有形资产租赁类的现代服务业其纳税义务人的税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减轻。“营改增”试点产业大部分集中于服务业产业链条的中游位置,而它对整个服务业产业链的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加了上下游服务业的业务数量,加强了与上下游企业的业务交流合作,拓宽了增值税抵扣范围,减轻了上下游企业的实际应缴税负,带动了诸如加工制造产业、修理修配劳务服务产业的发展。

(2)基本上实现服务产业公平税负,税制优化促发展的宏伟目标。“营改增”改变了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存的局面,打通增值税的抵扣链条,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优化税制结构,解决企业生产经营流通环节的重复征税,消除产品到服务,服务到服务之间的重复课征,从而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开辟了肥沃的税制“土壤”,为现代服务业这个“大树”的茁壮成长提供了活力与养分。

(3)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的结构性减税,增强了行业发展活力,提高了其市场竞争力;本次税制改革大部分行业领域都减轻了企业税负。至2012年7月,上海地区试点相关企业总计课征增值税金额达106.4亿元(其中一般纳税义务人96.5亿元,约占90.7%,减税金额达6.3亿元,减税幅度约为6.16%。小规模纳税义务人9.9亿元,约占9.3%,减税金额达6.1亿元,减税幅度约为40.4%)。而试点地区服务业企业在与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的协作分工中累计减税达84.7亿元,整体减税幅度达到72.1%。

4 结语

我国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增值税的税制改革消除了绝大多数服务业重复课征的现象,减轻了纳税义务人的税负负担,优化了税制结构,做到了一定范围内的结构性减税,推动整个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了产业结构升级,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改革目标。但是也必须清醒看到现阶段税制改革进程中逐步凸显出的一些问题,有关部门应制定行之有效的对应措施,为下一阶段全国范围内的税制改革奠定坚实基础。本次税制改革牵扯的利益链众多,所以改革应稳步推进,相关的税制改革配套措施应与之共同推进。

参考文献

第6篇:现代服务业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创新,机制

现代服务业是指那些不生产商品和货物的产业,主要有信息、物流、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现代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因此,必须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一、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现实意义

1、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潮流必然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谋求现代服务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目前,在世界GDP总量中,服务业产值已超过了60%,其中一些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个别国家接近80%。同时,世界服务贸易占到贸易总额的1/4;服务消费占到所有消费的1/2左右。因此,世界经济实际上已经步入了“服务经济”时代。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现代服务业得以大规模发展及在整个服务业中占居主导地位。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出迫切需求,服务业发展如果跟不上来,工业经济发展也难以实现质的提升。

2、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能够在更高层次上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达国家的现代服务业比重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便已趋于稳定。在人均收入达到10000美元以后,经济发展对消费者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已经不太明显,而生产业,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其所占份额表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而生产者服务业占总服务业的份额则持续上升。目前,生产者服务已经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近年来增长最快的服务业行业。

3、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有效增加就业的重大举措。现代服务业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等特点,主要以基础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消费服务三类服务为载体。现代服务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非常大。从税收角度看,现代服务业对地方税收、财政收入的贡献度是最高的。从就业角度看,现代服务业项目拉动就业是最明显的。一个好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可以解决几千、几万人的就业问题,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群众增收也至关重要。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坚持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民营经济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做大规模、做优结构、做足特色、做强实力,加快构筑广就业、增税收、强辐射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综合竞争力。1、提高市场化程度,突破体制。着力探索创新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机制,重点在于调整服务业管制框架及其政策。在明确行业要求和经营资质的前提下放松进入管制,扩大非公有经济比重,促进服务企业数量和规模的增大,形成多元经济主体参与的充分竞争的格局。在确定服务标准和加强行业监管的前提下,放松经营管制,扩大服务企业经营范围;实行资质管理体制,分级收费,动态管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专业化分工和服务水平提升,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激活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2、在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市场化程度的基础上,寻求向整个经济系统渗透的发散型发展,特别是在二、三产业融合中找到新的增长点。这不仅要求其他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企业活动外置,大幅度增加服务的中间投入,而且要促进制造业部门的服务化。

3、既要有外延型的规模扩张,也要注重内涵型的质量提高,重点在于改善服务模式,增强人性化、便利化、信誉化的服务特色。许多服务业的规模扩张,主要是开拓新的服务种类和品种,增加新的服务门类和业务,改善服务业的内部结构。许多服务业质量的提高,主要是用先进的理念改造服务业,用高新技术与信息技术装备服务业,提高服务的知识密集度与技术含量,增强运行的稳定性,培育服务新增长点,增强跨区域辐射能力等。

4、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突破小而散的发展路子。现代服务业通过紧密的产业关联、共享的资源要素、丰富的社会资本、有效的竞合机制,可以充分发挥外部性优势,进一步培育和促进服务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规模经济与规模效益,从而形成产业共同进化机制。

5、突破物质基础条件薄弱和高级专业人才缺乏的“瓶颈”制约。发达的现代通讯设施、便捷的交通网络、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各类档次的商务楼及商务密集区等,都是吸引现代服务企业集聚的物质基础条件。另外,要创造条件引进高级专业人才,大力培养具有专门技能的服务人员。与农业和制造业相比,现代服务业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高水平人力资本投入是提高现代服务业生产力水平的基本途径。城市当中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将为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利的人才支撑。特别是核心城区,更便于人才的积聚。显然,不断聚集的专业人才,将为核心城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新的条件。

6、要立足当地实际,不要盲目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目前。许多地方的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还比较低。这是个客观问题,不要着急也不必着急。因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以需求为基础的,不是人为可以加大比重、加快速度的,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以,要立足当地实际,不要盲目发展。当前,工业化仍然是我们不可超越的历史阶段和重要的现实任务,我们还在工业化这么一个阶段,服务业的比重低是必然的。因此,要发展服务业,首先要定好位,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把发展工业放在首位。

第7篇:现代服务业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现状;对策措施

一、现代服务业概述及其发展意义

1.现代服务业概述

现代服务业主要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的国民经济新兴领域[1]。如通信信息业、金融物流业、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公共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优化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的内在要求。现代服务业特点是技术知识密集性,服务业的现代化,高附加值,人力资本高,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受教育程度要求较高,要求较强的管理的才能和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

2.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义

发展现代服务业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高附加值的产品,收益较大,最终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增加就业,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加速,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2] ,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能够吸收大量劳动力;优化产业结构,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不足,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提升综合竞争力,现代服务业提高各行业的管理水平、利润率、劳动生产率,降低运营成本。

二、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总体上看,现代服务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仍然偏低,尤其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服务业还没有成为推动重庆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1.重庆市服务业占全市GDP的比重

《重庆市统计年鉴(2011)》的数据显示,重庆服务业生产总值占全市GDP的比例虽有波动,但整体上是下降的。1998~2010年服务业产值总量一直没有超过第二产业,且二者的差距逐年扩大,局限在二、三、一的产业结构中,1998~2002年,重庆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呈上升的趋势,2002年达到最大值42.9%,2002~2010年出现下降的趋势,降至2010年的36.4%。

以上说明重庆服务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协调发展的新的“瓶颈”[3]。服务业所占GDP比重偏低,发展仍然落后于第二产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了经济的协调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总体规模不大,吸收就业不足,市场需求不足,与国内其他直辖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低,就不能促进工农业的信息化发展,也就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2.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贡献率分析

《重庆市统计年鉴(2011)》的数据显示,1998~2010年重庆市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第二产业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呈显著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40.3%上升到2010年的68.6%;第三产业对重庆市GDP增长的贡献率期间虽有波动,但整体上呈下降幅度较大,由1998年的55.4%下降到2010年的28.2%;第一产业对重庆市GDP增长的贡献率整体上变化不大。与上海相比,两市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差距较大,如上海2008年第三产业贡献率为59.8%,2008年重庆比上海少29.8个百分点。可知重庆市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并且对第二产业的依赖性明显逐渐增强,重庆还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

3.重庆市服务业生产总值构成

由2005~2010年重庆市服务业生产总值构成的数据看出,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结构优化进度相对滞后,批发和零售业、交通、邮电、仓储等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偏高,而商贸餐饮、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旅游等新兴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发展不足,如2010年份重庆市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交通、邮电、仓储业占服务业比重占14.6%,金融保险和房地产只占9.7%。服务业仍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导,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水平低,传统服务业占据主体地位,新兴服务行业较少。服务业的内部结构落后于上海、北京等城市的水平。

4.重庆服务业自身发展不足

重庆服务产业集群不发达,不能满足消费者多层次、高要求的个性化需求。服务业产业链较短,产业集群不发达,直接导致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相对滞后。

产业集群有利于服务业自身更好发展,改善低层次的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紧要步骤。

重庆城乡发展不平衡,各区县第三产业发展存在明显差异,总体上表现出“一圈”与“两翼”地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一圈”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两翼”地区[4]。重庆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较多,金融、教育、医疗等服务业发展落后。农村人口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对服务业的需求较小,从而导致重庆服务业总体水平较低,需求量小,规模不大。

5.政策机制不完善

重庆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低,市场管理机制不健全,一些行业存在垄断性经营现象,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业中的公路运输等部分传统行业垄断性较小,而金融、保险、教育、卫生、文化等行业和公用事业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垄断。服务业的外部投资不足,市场化程度低,市场很难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金融、保险、教育、医疗等现代服务部门投资进入较难,审批程序繁多,垄断程度高,使得这些行业很难进行公平的市场竞争。政府对服务业的支持政策不足,如在税收、土地、资源价格、金融方面的支持服务业远比不上工业,抑制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三、对现代服务业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1.增加收入,推进城市化

城市化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作用[5],城市化的推动会不断提高居民对服务产品的需求,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提高了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加了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还要努力提高农民的收入,农村服务业发展落后,影响了服务业的整体规模。

2.促进产业集群

延长服务业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大规模发展。同时,与现代制造业的形成互动机制,共同发展。服务业为工业生产服务,提高生产效率,工业的发展又会带动对服务业的需求,互相促进。

3.提高市场化程度

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化水平低都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只有完善机制体制改革,吸引外部投资,加强市场化竞争,改善行业垄断现象才能真正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4.优化内部结构

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也严重制约了其发展,要促使其内部结构优化升级,首先要调整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比例,引导传统服务业向信息化、科技化上面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

5.发展现代服务业

服务业发展水平低,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发展机制,要大力发展物流业、金融业、通信信息业,旅游,教育医疗保健等现代服务业则是至关重要的。扩大居民对现代服务业产品消费,提供多层次的服务产品也是必不可少的。

6.提供政策支持

在税收、准入、审批、投资金等各个方面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实施相应的政策,进行税收减免,放宽准入标准,减少审批程序,加快市场化,适当补贴,引导投资等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刘有章,肖腊珍.湖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3).

[2]马忠伟.重庆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9,4(3).

[3]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第8篇:现代服务业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6月17日

一、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北京作为我国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城市之一,重要的高新技术与高科技人才集中地,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增加值不断提高。2014年北京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上升到16,627亿元,比2007年的7,253.5亿元增加了9,373.5亿元,增加了129.2%。北京市第三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7.95%,增长9.95个百分点,是全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11,820亿元,占第三产业的71%,增长6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北京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其中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占第三产业总比重的23.5%,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天津市是环渤海经济区的中心,是现代化港口城市以及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天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新兴服务业发展加快,2014年商务租赁等规模以上营利业营业收入850.61亿元,增长24.0%;科技服务业和创意产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3.4%和14.1%,全面推动第三产业发展。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795.18亿元比2007年的2,250.04亿元增加了5,545.14亿元,增长146.4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9.57%;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逐渐上升,达50%以上;金融业的产值为1,389.53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7.8%,增长5个百分点,金融业的快速增长已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河北省的服务业发展也相应取得较大进步,1978年河北省服务业产值为38.48亿元,1986年首次突破百亿大关,1996年首次突破千亿大关,服务业产值迅速增长,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不断增长,到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960.8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7.25%,比2007年增长3.44%;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已达到50%以上,但近年来比重有所下降。数据表明,河北省现代服务业有所发展但增长缓慢与京津地区的差距较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产业结构

1、北京市从2007年到2014年现代服务业内部各产业产值都在呈上升趋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136.88%,金融业增长154.13%,房地产业增长61.8%,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增长172.64%,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增长193.6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110.84%。从产值上看,金融业在现代服务业中所占比重最大,相继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等。

2、天津市从2007年到2014年现代服务业内部各产业产值都有所增长,金融业增长382.19%,房地产业增长190.72%,金融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在现代服务业中的比重超过30%,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产业增加值较低且增长速度较慢,从长远来看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3、河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也是较快的,比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快3.2个百分点。到2014年金融业增加值为1,280.5亿元较2007年增长927.28亿元,增长了262.52%;房地产业增加值为1,127.9亿元,增长了175.34%。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产业增加值不高且增长速度平缓。

二、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发展特点及问题

北京现代服务业主要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90年代后快速发展。北京作为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研发设计、技术交易、电子商务等多个服务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全市四大功能区中,首都核心区和功能拓展区是北京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区域。现代服务业的空间分布也体现了这点,并且东部区县密度大于西部区县。

尽管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现代服务业发展定位有待进一步落实,目前北京现代服务业与全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统筹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同质化;(2)现代服务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虽然北京高端商务、国际金融等服务产业发展较为迅速,但是在现代服务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上仍有欠缺,产业链仍不够完善。另外,在基础软件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国企业多数是有学术研究背景的中小企业,成长速度缓慢,经常出现发展瓶颈。

天津现代服务业增长较快,但总量较少、比重较低,与北京相比相差较大。从2014年数据来看,天津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795.18亿元,但与同年北京的16,627亿元相比,近似相当于北京的二分之一,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少,由此可以看出,与北京相比天津在服务业的总量和构成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就整体而言,天津服务业的发展还是不充足的,低于国内的一线城市发展水平。除此之外,天津市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近年来不断下降,内部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河北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有所增长,但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与北京、天津相比增速较小,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是主要依赖于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升级改造的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多,其他行业的增加值较低,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大。但河北省的优势是空间广阔、资源禀赋和承载力强,所以也要看到河北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京津冀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各有各自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和较大的差距,我们要正视各自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京津冀地区所存在的差异性,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从而缩小京津冀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差距。

三、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的意义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即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京津冀地域相连,但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却差距过大,成为制约三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一)有利于避免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实现优势互补。京津冀地区现代服务业存在产业趋同现象,重复建设、相互竞争严重,目前京津之间、北京新城与环京县市之间、河北各县市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产业结构雷同、资源分散利用、地区恶性竞争的情况,河北和天津的工业内部同构系数最高,达到0.81;天津和北京的同构系数为0.61;河北和北京的同构系数为0.37。京津冀三地对产业分工协作的需求迫切。京津冀地区实现协同发展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有利于缩小社会空间差异。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有利于调整城市体系结构。另外,城市体系之所以中间层未能壮大,主要是由于区域发展故步自封所致,尤其是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与区域整体合作体系未能建立,协同发展有利于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区域间顺畅流通。城市化水平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京津冀之间互联互通,协同发展十分必要。

(三)有利于优化现代服务业结构。产业结构失衡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也是导致经济增长减速、增长质量不高、增长潜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京津冀地区拥有雄厚的科技资源,合理协调科技资源分布,有利于提高围绕科技资源而发展的现代服务业的经济贡献度;有利于完善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分工体系,形成产业链带动下的区域产业集群;明确京津冀三地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领域,充分发挥三地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经济增长。

四、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对策

(一)建立统一的现代化服务业协调管理部门。建立统一的现代化服务业协调管理部门,打破由于行政区划、金融监管和金融机构内部垂直管理所造成的金融资本割裂导致跨区域金融服务难以实现的限制,解决协同发展中政策不一、规划不同等问题,以确保政策上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专门的现代化服务业协调管理部门有利于增强对不同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了解,如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及科研能力研况等。不断协调推进京津冀地区现代服务业外部环境规划建设,制定统一现代服务业管理规范,建设区域内的管理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统一的现代化服务业协调管理部门,了解三地区发展状况,在制定政策和管理办法时,针对落后地区和落后行业要有所侧重,缩小京津冀区域间现代服务业发展差异,促进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

(二)合理分工和定位,发挥比较优势。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要根据各区域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明确各行业的产业区域定位,充分发挥行业比较优势,依靠产业的联动效应发挥优势产业带动作用;要加强产业的转移和对接,构建合理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实现京津冀区域内产业的转移和对接,合理分工以及竞争性行业的合理规划与集聚,避免由于过度竞争、重复建设等造成的资源浪费,以形成现代服务业规模效应。北京重点提升现代服务业原始创新和技术服务能力,天津重点提高应用研究与工程化技术研发转化能力,河北重点强化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和示范推广能力。京津冀三地合理分工定位,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三)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在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中,既要发挥政府政策引导机制,又要规范政府在地区发展中的过分干预行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市场运作效率化发展。通过加大市场准入,推动区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加大垄断行业改革力度,加速推进投融资、财政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破除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深层次障碍,推动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借鉴其他行业如共同组建铁路公司、港口等市场化运作的成功经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现代服务业。

(四)提高科技水平,加快创新步伐。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源于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的运用,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呈现爆炸式增长的势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开展聚集区的科技创新,发挥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等高科技园区的技术带动作用,实现高科技在三地的运用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开展金融创新,探讨新型投资方式,拓宽现代服务业融资渠道和风险分担机制;培养高科技人才,提升现代服务业服务人员的素质与服务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忻红,胡晓威.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增刊),2015.

[2]周孝,冯中越.北京生产业集聚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2.

[3]王兴鹏,桂莉.京津冀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区域经济,2015.22.

第9篇:现代服务业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新常态;现代服务业;对策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显示,我国GDP增速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2012—2014年增速分别为7.7%、7.7%、7.4%,告别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在此大背景下,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及“新常态”,并定义了新常态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由上可以看出,经济“新常态”的表现除了经济转为中高速增长外,还有第三产业消费逐步成为主体。“现代服务业”最早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大体相当于现代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又称新兴服务业,一般包括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房地产、会计、咨询、法律服务以及社区服务等行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服务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扩大就业,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经济新常态下郑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郑州作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如今已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的特大型大都会和主要经济中心之一,是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近年来,郑州市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地方经济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郑州市2014年DGP实现6783亿元,比上年增长9.5%,高于河南省GDP增速8.9%,也高于国家GDP增速7.4%。其中,第三产业(大体相当于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2862.4亿元,比上年增长8.8%。2013年第三产业增长9.6%,2012年第三产业增长8.4%。由此可见,郑州市第三产业在近两年持续维持百分之九点多的高速增长,逐步成为消费主体,凸显了经济“新常态”的现象。尤为重要的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郑州朝着国际性的综合物流区、高端制造业基地和服务业基地方向发展的主要载体。2014年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洽谈会上,郑州市签约项目23个,投资总额超过820亿元,占全省签约额的1/4多。快速的发展遇到了经济大环境的“换挡”,在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郑州市现代服务业的呈现出了新的发展生机。郑州现在属于国内二线一等城市,2014年中原经济区省辖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一,得分0.939分,远高于第二名洛阳市的0.496分。旅游、交通、电子、金融和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突出低能耗、低污染、集约型、生态型的特征。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也将带动了一大批新兴服务型产业的发展,也将进一步巩固郑州中心城市的地位。

二、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义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郑州寻找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内在需求。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路径表明,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比较优势逐步变为比较劣势,工业化已经不能完全驱动经济的再次高速增长,只有靠经济服务化才能驱动经济的“二次增长”。我国《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8.2%,高出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服务业已成为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火车头”。2014年,郑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2862.4亿元,占全年完成生产总值6783亿元的42.2%,所占比重进一步上升,发展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新常态下郑州寻找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内在需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郑州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升级的主要路径。当今时代,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是一个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而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逐渐提高、产业价值链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社会需求层次逐渐从产品需求向服务需求转变。而这种需求催生的则是生活业的爆炸式增长。所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端、分工更细致、结构更优化的阶段发展,经济态势向服务型经济发展的进程迅猛开始,要立足于转变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行业企业质量效益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郑州市也明确提出,“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因此只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才能更好提高产品附加值、拉长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更快向中高层次迈进,提升行业企业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建设郑州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有力支撑。现代服务业是驱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行业,城市的现代化往往需要通过城市服务业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来体现。一般而言,城市服务业比重越高、现代服务业越发达,就越具有区域性和跨区域性的城市服务功能,其在城市体系中的影响力与控制力越强。2012年,《郑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就明确,郑州要打造国家中心城市、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区等,实现郑州都市区确定的规划目标:活力郑州、幸福都市,涵盖田园都市、畅通都市、宜业都市、宜居都市、魅力都市、创新都市建设六个方面。在经济新常态下,郑州市应紧紧围绕中心城市定位,通过发展现代服务强化城市支撑,集聚人口、资源等要素,在科学、集约发展中努力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三、经济新常态下,加快郑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引领新常态”的提出,意味着对新常态认识的逐步深化。经济新常态是我们期望出现的经济较理想的状态,它不会自动出现,需要进行引领,以走向好的经济新常态。在此背景下,郑州市现代服务业也将面临一些挑战,例如稳增长与调结构、稳增长与控风险、稳增长与促改革、稳增长与保环境之间的平衡和两难选择。针对新常态下加快郑州市服务业发展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引领发展的对策建议。提高认识,找准着力点,助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路畅通。思维模式决定发展高度。思想能否破冰,直接决定着行动能否突围。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就需要引导把思想统一到新常态上来,高度重视服务业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主导作用,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首要战略,努力营造服务业蓬勃发展的局面,形成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浓厚社会氛围。首先要坚持推动服务业领域的改革与创新,以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提升产业竞争力。二是要立足市情和比较优势,完善相关产业政策,突出本地特色,逐步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三是要加大服务业发展考核评价力度,优化绩效考核办法,对各有关部门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考评,强化绩效考评的运用,确保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四是坚持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制度保障,逐步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做优做活生活业,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常态下,首先,要对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传统的生活业进行改造创新提升,主动适应消费的“个性化、差异化”新趋势,以需求导向大力发展生活业,充分发挥消费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第二,大力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服务、信息咨询文化创意、健康旅游、养老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进一步健全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活服务体系,并形成新的增长点和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第三,要以消费升级为动力,大力发展高端商业、创意旅游、教育、医疗等,推动服务产品向多元化、个性化、高端化发展,通过创新业态、创新供给来引领、激活消费需求,发现、培育新的增长点。最后要以城市转型为依托,加强服务功能区集聚布局,加快区域性商贸中心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及商贸辐射力,释放更大的内需潜力,为经济平稳增长和持续发展增添新动力。加大投入,突出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经济新常态要求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分配中的决定性作用,引领市场把优质资源投向亟待发展的服务业。新常态下,要主动适应市场竞争的“质量型、差异化”特征,不断提升服务业的竞争力。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支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服务企业。同时在保持服务业投资不断增长的同时,合理选择服务业投资重点方向,提高投资效果,把工作重点放在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上,让产能过剩、污染较大和两高行业的投资增速降下来,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及市场需求,抢占“互联网+”发展的重大先机,优先发展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和电子商务等生产业,加快培育主导产业,扩大服务经济规模,强化中心城市地位。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创造新的消费群体。一方面,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功能,集聚城市要素,在加大城区改造升级的同时,结合郑州城市建设改造,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提升城市影响力,加快城市化建设。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使进城农民在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上享有同等权力。进一步促使农民到城市、到城镇落户,不断扩大小城镇服务消费群体,增加服务业就业人口。重视人才培养,加快服务业人才培育,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现代服务业是人力资本和技术知识密集的产业,高人力资本含量的投入,是提高现代服务业生产率水平的基本途径。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加速、产业升级压力加大、城市化深入推进的现实,迫切需要大批人才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一方面要加大“招贤纳士”力度,研究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重点引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急需的研发、技术、管理等高端人才,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是要注重培育人才,建立人才培育的长效机制。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培养适用的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咨询和会展策划等现代服务业人才。

总之在经济新常态下,要加快郑州经济发展,必须要足够重视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要从应对挑战和抓住机遇两个方面入手,寻找郑州市现代服务业向新常态过渡的经济发展“新动力”。为把郑州市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国际航空大都市、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而创造更多的机遇。

作者:卫强 单位:郑州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启恒.诠释我国现代服务业[J].中国信息导报,2004(8).

[2]来有为.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