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范文

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

第1篇: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游戏设计 小学计算机教学 作用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计算机得到了普及,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基本上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小学生对计算机有着天然的爱好和兴趣,但是当面对一些枯燥的计算机基础技能和基础知识时,仍然免不了兴趣索然[1]。作为计算机教师,我们要懂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计算机学习充满乐趣。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一些游戏的设计,会使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大增,从而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

一、利用游戏,培养兴趣

网络和电视中经常报道一些由于沉迷于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业的案例,由于沉迷于网络所引发的案件也数不胜数,这些都对家长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影响,使家长一听“玩游戏”这三个字就脸色大变,如临大敌。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说明“游戏”对于小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利用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刚刚开始的指法练习是很枯燥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畏难心理。我偶然在一款手机上看到“打地鼠”的游戏,这款游戏中,每个地鼠都会举着标有字母的小牌子从地洞里冒出来,游戏者按下相应的字母键,这个地鼠就被消灭了。游戏中地鼠出来的速度由慢到快,由一个一个出来,到多个一起出来,学生必须眼疾手快地按键,才能消灭地鼠。我觉得这款游戏特别适合学生的指法练习,就把它下载到了计算机上。在指法练习课上,让学生通过这款游戏进行指法练习,看看谁打的分多,学生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一节枯燥的指法练习课变成了学生快乐学习的天地,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游戏让课堂充满活力

教师要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构建课堂,生成课堂,要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入手,找寻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生成一节充满活力的课堂。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对计算机充满了神秘感和探究欲望,当我们把游戏添加进课堂教学时,就像把马车换上了发动机,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按照老师设计好的教学轨迹进行专业的技能操作训练。

计算机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领会计算机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利用计算机为我们服务。有人曾说:“电脑是在玩中掌握的。”细分析起来,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例如在进行鼠标的作用和使用教学时,我并没有一上来就告诉学生“单击鼠标左键,双击鼠标左键,单击鼠标右键,双击鼠标右键、指向、拖动等”应该怎么操作,而是说:“同学们,玩过纸牌吗?”学生一听,有一部分说玩过,我又问:“和电脑玩过吗?”这时候学生都摇起了头,我接着说:“那好,我们今天就和电脑来个终极对决。”学生一听都兴奋起来,我让学生自由结组,在电脑上打开“纸牌”游戏,告诉学生基本要求,学生们就开始了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我们教学的目标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鼠标的单击、双击、拖动等方法,学生在游戏中无师自通,并且运用得很熟练。

三、设计游戏,以玩促练

“实践出真知”,教师不能把一些理论性的知识让学生去死记硬背,那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只有让学生把这些技能在实践中去运用,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计算机教学其最后的目的也是运用,并且比其他例如语文、数学等更能在运用中达到巩固和提高。但是,计算机练习又是枯燥无趣的,教师也要想办法变无趣为有趣,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知识。

在进行《认识计算机》这节课的教学时,对于计算机设备的专业名称,学生是不容易记住的,其作用仅靠教师的讲解也不会有很深刻的理解和掌握。针对这些情况,我利用flash把计算机主要的设备如硬盘、鼠标、键盘、主机箱、显示器等设计成立体图片,让学生进行“我的个性计算机组装”游戏,通过自主设计,学生就很清楚地知道了计算机的主要设备所在的位置,所起的作用,也让学生通过游戏过了一把设计师瘾。

四、利用游戏,开拓学生思维

面对充斥网络的低俗游戏,信息技术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把一些健康向上的小游戏带给学生,让学生不但体会游戏中的乐趣,还要受到好的教育,增加知识和健康的情感体验。例如我们可以在进行鼠标练习的游戏“警察抓小偷”中,教育孩子从小要和坏人坏事作斗争,要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在“青蛙过河”的游戏中,教师要告诉学生,要有爱心,对小动物,对自己的亲人、朋友要充满爱。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我设计了“寻找所罗门的宝藏”游戏,在游戏中,我设计了一些关卡,这些关卡有的是一个谜语,有的是一道数学题,有的是要求写上一句古诗的下一句。学生在获得游戏成功体验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沟通了各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

计算机游戏作为多媒体技术的载体,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它适应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进行了多媒体知识的练习和应用,开拓了学生思维,在学生身心愉悦的情境下,学习了计算机知识和技能。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忽视游戏本身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的,教师设计和选择的游戏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的。只有这样,游戏才能成为教学的手段。

第2篇: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 高职 计算机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069-01

一 工学结合

计算机行业是当前重要的行业之一,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计其数,但许多用人单位缺少计算机人才,大多数学生缺乏实践能力。高职院校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倡学以致用,但计算机技术更新很快,根据社会所需,要及时更新教材内容,才不至于被淘汰。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中采用行动导向法,是一种工学结合的模式,将工作环境融入到学习中来,通过对行业的分析,再对不同岗位的具体需求进行细化,布置一些典型的任务供学生分析,然后对学习领域进行描述,创造相应的学习情境。

行动导向指教师通过一些关键任务的布置组织引导整个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去完成任务。行动并非简单的操作,它具有目的性,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该方法有两大特点:(1)完整性。纵观整个过程,信息的搜集、任务的制定和实施,以及最终的评价反馈,每一点都有涉及,使得计算机教学更加完整。(2)实用性。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手脑并用,符合高职院校教育要求。该方法强调“在做中学”,学生占主体地位,可以组合小组,也可以独立完成整个过程,使学生从中获益,提升其综合职业能力。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工作任务则是课堂知识的一个载体。

行动教学法不是具体的方法,只是一种教学策略,在采用时,可以引进其他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法、项目教学法等。

二 任务驱动原则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包括两大环节:课堂教学和机房实训。以往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准备、课堂示范、学生模拟、练结四个步骤,教师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其成为了被动接受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以学生为中心,使其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扮演着对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起辅助作用。任务驱动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即将课堂内容总结为几个任务,通过任务引领知识,将知识和技能紧密结合,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足够的技能,提高综合能力。任务驱动是行动导向法常遵循的原则,要求为学生提供自主协作的真实环境,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合作进行自主探究。教师是任务的设计者和提出者,是情境的创设者和氛围的营造者,也是资源的提供者和活动的组织者。

三 任务驱动的具体实施程序

在行动导向教学中,首先要明确制定学习任务,带有工作性质的学习内容,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分层设计任务,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具体安排。设计的任务要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能够突出教学价值,符合当前需要,和实际工作情境相似。同时还要考虑经济性,保证其简单实用,成本又不会过高。此外,高职院校注重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设计的任务必须有趣味性,要能够吸引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打破传统,进行创新。学习情境是为任务开展提供一定的环境,学习任务是其载体及物化表现,学习情境是对实践的一种模拟,是连接学习和工作的一座桥梁。

随着教育的进一步改革,高职院校教育有了很大进步,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和内容都进行了优化,引进行动向导法,通过模拟实际情境,设计合理的任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综合能力。

如过去在讲授软件和硬件等基础知识时,多是理论学习,十分枯燥,某高职院校对此提出了一个任务,组装个人计算机,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模拟实际中消费者去购买电脑的情境,接待客户、电脑组装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学生亲自完成。具体步骤分为任务的确定、计划、作出决策以及实施控制和评估反馈。经过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理论知识,还培养了许多实践技能,效果良好。

四 结束语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实用型人才,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模式,行动向导法则是一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学习主动性,提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旭、张莹.“行动导向”在高职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J].职教论坛,2010(35):136~137

第3篇: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教学设计;有效教学;计算机

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要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教师的责任是以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智慧,巧妙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唤醒他们的灵感,唤醒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从而打造有效的计算机课堂。

一、创设情境,进行有效预设

创设课堂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让学生觉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一种急于去探究解决的愉悦情感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好课堂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计算机教学课堂中,我们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实践活动情境、质疑情境、合作情境、游戏情境等。

二、创设悬念,引导有效探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活动由提出问题开始。有疑问,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才能开动脑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使学生“疑”,教师就要激“疑”,激“疑”就要设“疑”。精心设疑,制造悬念,有意地把一些计算机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如:启发学生思考“叭”和“只”两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思考三个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在教师的逐步设问引导下,学生逐渐找出问题所在:这几组汉字都是编码相同,但“叭”和“只”两字字形不同,“叭”是左右型,“只”是上下形;“洒”“沐”和“汀”三个字字形相同,但它们的末笔不同。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字根相同,字形不同的汉字,补上“字形”信息,就可以正确输入了。这时,教师适时引导,进一步提问:“字形信息怎么加?”“汉字的笔画有几种?”“字形有几种”“它们的代号分别是什么?”,学生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后,会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学生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三、创设活动,诱发有效操作

有效的计算机操作活动是打造有效课堂的关键。课堂上,学生能独立完成、自主解决的问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掌握的才牢固。比如:给出一组需要加末笔字形识别码的汉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讨论,合作小组成员之间可以适当讨论和相互求教指导,掌握得较好的小组成员指导和帮助掌握较慢的小组成员理解和掌握。然后以合作小组为单位选出代表进行抢答,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定位识别码步骤。

四、创设练习,促进有效生成

只有当学生的思维接受挑战时,才能生成更多的思维“火花”。精心设计一些各种类型的汉字作为练习内容促进学生更深层地思考,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促进有效生成。例如:给出“栈、伐、仇、男、回、句”等一系列汉字,学生在练习时,会发现“栈”和“伐”这两个字在输入的时候,末笔是点还是撇非常关键。学生在已学知识基础上不能一下子就能精确输入,但是通过自己的尝试,会正确录入所给出的汉字,而且印象非常深刻。

五、创设比赛,促进有效巩固

俗话说:水激石鸣,人激则进。学生具有明显的争强好胜的心理,他们的这种心理,促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注意力高度集中以至超水平发挥。为了本组取得最后的胜利,组内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每个孩子都在为本组的荣誉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教学,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意识。为了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欲望,促进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我们应将计算机课堂比赛进行到底。

六、创设疑问,引发有效总结

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堂总结是教师在课堂任务终结阶段,引导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再认识、再总结、再实践、再升华的教学行为方式。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本课堂的总结和延伸,又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和准备。精心设计出与之匹配的结尾,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活动,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是判断我们的教学成功与否的最重要依据。优化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策略之一,我们在实践中应该不断反思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逐步完善提高,打造精品课堂。

参考文献:

[1]王建明.职中计算机操作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科技创新导刊,2008(24).

[2]杨云.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方法.大科技,2010(5).

第4篇: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计算思维;MOOC;SPOC;Moodle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173-02

引言:

“计算机导论”是在计算机专业一年级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面临着内容庞杂,学时不断被缩减,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矛盾。“计算机导论”原本是一门举足轻重、不可或缺、水平很高的课程。但现状是“计算机导论”在各个学校被视为无足轻重、可有可无、水平不高的课程。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课程内容不清、目的不明确,没有形成一个核心的内容;第二,课程很多时间在讲授事实,很少去讲解思维,缺少思维训练,以至被很多人误认为“水平底”。第三,觉得大学一年级学生接受不了“深”的计算机知识,授课内容定位越来越浅显,以至面临从人才培养方案被删除的危险。第四,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面比较窄,仅仅是讲解一些语言和程序设计,然后用算法解题,不断地让学生做一道道的题目,这不符合“计算机导论”教学思路。第五,教学内容的陈旧,以概念讲概念,以概念讲原理,过度地强调“用”,不正确地理解“用”,以为“用”就是“用软件”、“用电脑”。这些都是影响“计算机导论”课程很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怎么解决?计算机就是“用电脑”、“用软件”吗?计算机就是“编程序”吗?“编程序”就是要学习计算机语言吗?什么是真正的会“编程序”?地方普通高校的计算机学生只需要拥有技能而不需要建立计算思维吗?这些都是“计算机导论”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本文以“计算机导论”课程“算法”内容为例,谈谈地方普通高校在“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教学内容搭建与教学策略

根据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文件精神,参考“九校联盟”(C9)[1]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经验,地方普通高校明确了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导论”课程改革方向。结合地方普通高校的实际,在课程内容上将董荣胜教授的“计算机科学导论――思想与方法”[2]与战德臣教授“计算之树”教学体系[3]进行融合,力争实现计算思维与计算机技能培养并重。下面以“算法”知识部分的教学为例进行阐述。

“算法”是程序与计算系统的灵魂[4],“算法”知识部分的教学采取案例驱动的教学方式,以旅行商问题(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TSP)为例展开,全面讲授如何探索出为解决TSP问题而采取的确定的、有限的步骤,即算法;此算法如何经过不断细化,最终能用计算机语言来表达,进而被计算机执行,产生TSP问题的最终计算结果。

TSP问题的求解过程及思维方法包括:数学建模(相关课程:数学建模,离散数学之集合论与图论、数理逻辑等)算法策略设计(相关课程:算法设计与分析)算法的数据结构设计算法的控制结构设计(相关课程:算法与数据结构)算法的程序设计(相关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算法的正确性分析(相关课程:算法设计与分析)算法的复杂性分析(相关课程:计算理论与计算复杂性)。

在讲授“算法的数据结构设计”时,引入Vcompter软件进行演示,使学生更易理解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这些逻辑关系如何在计算机中得以实现。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算法的控制结构设计”,利用可视化工具软件Raptor演示“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考虑到大学一年级学生还没有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基础,采用简单易学的可视化编程软件Raptor进行“算法的程序设计”的学习。如图1所示:

二、教学模式设计

“算法”知识部分的教学采取目前被计算机教育界积极倡导的MOOC/SPOC及基于Moodle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首先,学生通过互联网进入“中国大学MOOC”,报名参加战德臣教授等教学名师的大学计算机在线课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在线方式学习相关知识。

其次,任课教师课前将“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课件、教学微视频、作业等信息上传到基于Moodle的在线学习平台,学生在线学习及下载使用。

再次,学生完成作业后通过基于Moodle的在线学习平台进行作业提交,教师在线下载学生作业并进行线下批阅,批阅后在线将分数及评语反馈给学生。

最后,学生利用基于Moodle的在线学习平台的即时聊天、讨论区功能,对“计算机导论”课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聊天工具在线向老师进行提问,或者通过讨论区出来,学生和教师在线或离线讨论。

MOOC/SPOC及基于Moodle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解决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矛盾。学生们利用丰富、优质的课外教学资源提前学习或者课后复习,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问题。当然这样的教学改革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及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业务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总结与展望

地方普通高校在“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中,以用计算思维改造计算机导论、计算机导论要培养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的方针和原则为指导,融合董荣胜教授、战德臣教授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体系的研究成果,结合本地高校学生的实际和人才培养目标,汲取已开展计算思维教学改革的高校的教学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本地高校的MOOC/SPOC及基于Moodle的混合式“计算机导论”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解读[J].中国大学教学,2010,(09):5-9.

[2]董荣胜.计算机科学导论――思想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第5篇: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7―0093―01

教学设计

1.联系实际,展示现象,设置悬念

【多媒体展示】硝酸泄露事故报道(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提出问题)。

【分组讨论】提出问题:A在事故现场,我们为什么能看到“白烟”?B空气为什么令人窒息?C现场为什么有“黄烟”弥漫?D硝酸是一种酸,为何可以用铝罐车来运输?

2.用实验探究硝酸的物理性质

【老师提示】围绕问题A与B:气味应从物理性质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观、嗅,感知硝酸的物理性质。

【投影归纳】硝酸的物理性质。

3.应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硝酸的不稳定性

【多媒体展示】为什么在现场看到“黄烟”弥漫?为什么要喷水稀释?产生的“黄烟”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气体?这说明硝酸有什么性质?硝酸如何保存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多媒体展示】硝酸分解有NO2生成,产物中还有什么物质?你是如何推断出来的(可从化合价升降角度来分析),写出反应方程式。

【小组讨论、代表回答】4HNO3 ?4NO2+O2+2H2O

【讲解】:硝酸见光或受热易分解(越浓越易分解),生成红棕色的气体NO2 。

4.新旧知识讲解、实验探究、问题讨论相结合突出重点

【过渡】大家回想一下,我们以前曾学习过哪种酸,也可以用铝罐车来运输?为什么?类比浓硫酸的性质我们可以大胆的推测:浓硝酸可以用铁槽车运输,浓硝酸是否具有强氧化性?要证明它有强氧化性可以选择什么金属来验证?

【学生回答】浓硫酸、浓硝酸都具有强氧化性,在常温下,可以使金属铁、铝表面氧化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膜,阻止了浓硫酸与铁、铝进一步反应,所以可以用铝罐车或铁槽车来运输浓硫酸。

【讲解】实验注意事项(注意安全问题):一是硝酸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二是硝酸产生的气体有毒。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一:铜与浓硝酸反应;实验二:铜与稀硝酸反应。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①剧烈程度;②产生气体的颜色;③溶液的颜色。

【引导】学生分析:①硝酸的还原产物及氮元素的化合价;②铜的氧化产物;③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用对比的方法突破难点

【多媒体展示】

(1) 浓硝酸和稀硝酸的氧化性谁更强?

(2)在反应中,硝酸起什么作用?

【投影】总结不活泼金属与浓、稀硝酸反应的规律。

【师生共同归纳】浓、稀硝酸的化学性质:①浓、稀硝酸均具有强氧化性;②金属与硝酸反应均不产生氢气;③金属与浓硝酸反应,还原产物一般为NO2;金属与稀硝酸反应,还原产物一般为NO;两类反应中金属均被氧化为相应的硝酸盐。

教学反思

1.把教材用活

硝酸的氧化性是全章的重点和难点。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从实验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铜跟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时的不同现象,加深学生对硝酸氧化性和反应产物的认识;从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和电子得失来分析硝酸与金属发生的反应,使学生理解反应的实质,同时也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上,主要由硝酸泄漏的新闻事件引出课题,然后从化学的视角提出问题,并围绕所提出的四个问题进行探究。将硝酸与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进行对比,再通过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认识硝酸的强氧化性。同时本节课在设计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时,对装置进行了改进,目的是为了更易控制反应进程、观察实验现象,也可以利用此装置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第6篇: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 计算机 程序设计 教学方法

    程序设计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深人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其目的就是通过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思想、语法知识和编程方法,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如何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实现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计算机人才目标,已经成为广大中职教师普遍关注和重点研究的课题。

    1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课时少

    目前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学制2+1的模式,学校开设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课时(包括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较少,这就导致实际教学中存在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不够的情况,学生只能掌握最基础的程序设计知识,理解书本上现有的一些设计实例,而不能用该程序设计语言进行实际问题的处理。

    1.2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程序设计的信心、兴趣不足

    因为学习程序设计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较扎实的数学功底,而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较薄弱,导致在学习程序设计时显得力不从心。由于缺乏对计算机本身解题的认识和了解,有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还对计算机程序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神秘感和畏惧感,人为的给自己学习程序设计语言设置了一道门槛。学生对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中反常行为较多,如卜课睡觉、讲话、玩手机、不配合老师、不交作业等。学生普遍反映难学,提不起学习兴趣,感觉学不到知识或学的知识没用。

    1.3学校对程序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这与图像处理,动画设计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不同,不能立竿见影的看到学生的学习成果。这就导致一些领导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从而使部分教师对这类课程的教学参与兴趣不浓厚,甚至有些学校以取消了程序设计语言的课程设置。

    1.4教学方法落后

    中职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一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课上讲授加学生实验的形式,学生在上机实验时仅仅是对书本上现有的一些实例进行编辑调试,一旦调试成功就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只是让学生掌握了一些程序设计的语法知识和调试技巧,而达不到培养学生利用该程序设计语言从一个实际问题人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5考核方式较简单不能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目前的考试方式以试卷为主,无法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查无法体现学生的真正学习效果。

    2间题分析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以上这些问题那?随着高中教育不断普及,中职生源及综合素质急剧下降。普遍特点是他们基础薄弱,尤其数学和英语,这是学好程序设计的最大障碍。教材不能适应中职教学的要求。现今中职程序设计语言教材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实践性教学和实训内容不足,没有体现教材的实用性和职业性,不能保证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体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缺少中职教育特色。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望而却步,一味地去埋怨是起不到效果的,要真正想解决问题,最好就要去不断地摸索,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点,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第7篇: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范文

一、背景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知识的教学,其总体要求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方法和技能,从而能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内的一些实际问题[1]。计算机基础课,一直都是老师和学生较为头疼的课程之一。老师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学习兴趣差,课程学完也忘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理应是所有课程中最有活力和吸引力、最有趣味性的课程之一,之所以有这么多的问题,说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许多规律未被我们充分认识。

本文从学生和老师两个角度入手,分别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考核测试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二、教学问题分析

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基本上可以分为教和学两种问题,下面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源。

(一)从学生学的角度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客观主体,只有先从客观主体入手,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的学生都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尤其是一些文科生,从思想上认为学习计算机课程没有太大用处,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些思维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

(二)从老师教的角度分析

计算机老师一般都是计算机专业科班出身,平时主要讲授本院系的计算机专业课,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把握上,会存在一些较大的偏差,从而极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讲的太抽象,理论性太强,学生难于理解,要么讲的太容易,学生认为没有学的必要。

三、教学问题解决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

本校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学校的专业涵盖了文、理、工、经、管、医、法、教育和艺术九大学科门类,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要求应区别对待。学校开设有6门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其中,《计算机文化基础》所有专业开设,其它5门根据不同专业,开设不同课程,具体如下文。

1.理工、经济管理类

此类学生,要求具备出色的逻辑思考能力和严谨的分析问题能力。程序设计课程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逻辑思考、分析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故理工类学生另外开设了《vb程序设计》和《access 数据库应用》。

2.文、医、法、艺术类

此类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的要求完全是基础应用型的,另外开设有《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技术应用》。

3.师范教育类

师范类很多学生会走上讲台,多媒体课件已成为教师教学的一个必备工具,需要另外开设《多媒体技术应用》和《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

(二)教学方法探究与实施

1.基于任务激励-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

任务激励,是在教学中,以实际任务为载体,并结合激励考核机制,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方法。项目驱动是以综合性项目为载体构建学习情境,通过老师的指导,同学的协作,完成一个综合性项目。任务激励--项目驱动教学方法,把两种教学方法融合在一起,项目基于任务,每一个任务都是为项目服务,通过不断的完成任务,到最后水到渠成的完成综合性项目,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任务激励-项目驱动法适用于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教学。上文提到的六门课程都适合用此教学方法。

下面以《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为例,阐述项目和任务集的设计。

项目设计:制作一门所学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课件应包含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

任务集设计:拆解项目,分别设计图片制作任务,声音制作任务、视频制作任务及动画制作任务和课

转贴于

件综合设计任务。

2.基于“换位”的教学方法

所谓“换位”,其实,就是让学生当老师。此种教学方法结合上面的任务激励-项目驱动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每次上课,就会根据项目计划和任务安排制定强化本节课知识点的子任务,在下一次上课中,安排一位同学操作讲解这个子任务,其它同学观摩,讲课同学遇到问题,可请求周围同学或老师帮助,最终,顺利完成此子任务。这样做有两个优点:一是同学们课后都会积极准备,避免在全班同学面前出丑,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学生通过自己讲解,自己操作,很容易暴露出老师难以预料、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便于巩固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融会贯通。

3.计算机基础课考试方法探究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大部分采用的是纯笔试考试,也有部分采用纯机试考试。两种测试方法各有利弊。笔者认为,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考试应学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模式,采取笔试+机试的考试方法。这样一来,不但能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使学生模拟等级考试的过程,进而提高学生的等级考试过关率。笔者所在的学校,通过开发上机考试系统,改革部分计算机基础课考试方式,学生的考试成绩令人满意,学生的等级考试过关率也大大提高。

第8篇: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情境创设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数学教学的根本。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常常通过大量题目来重复训练学生的计算,没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计算教学陷入机械僵硬、枯燥呆板的误区。恰当的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计算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情境创设不只是为了引出教师想要的问题,也不只是教学开始进行情境创设,重要的是让学生触景生情、触景生需、触景生思,单调枯燥的计算也是学生厌烦、惧怕数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小学生尤其是低中年级的学生,他们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在情景的内容选择和呈现方式上要充分考虑到趣味性。趣味性是指在情景设计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上追求活泼生动。如比赛、游戏、讲故事等,这样容易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不过在设计时还要在考虑的心理因素之外,还应重视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

创设情境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众所周知,我们现在使用的小学数学教材具有鲜明的适合少年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材料,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不会像传统数学教育那样有压力。然而,农村的孩子大多数眼界狭窄,对很多事物不了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教学内容。数学问题来自两大方面,一是数学外部的(如现实生活)、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由知识本身引起的)。而计算是学生解决现实问题最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因此,新教材的计算教学都以生活情境展示给学生,目的是让学生从情境中产生数学问题、引出计算的需求,借助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形成算法及理解计算的顺序等。教师在解决问题时,要举学生通俗易懂的例子,这样学生才会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产出要解决问题的需要。

创设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如果偏离太多,学生缺乏实践体验的机会,是不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的。因此,我们只有了解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和他们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问题,寻求一些儿童感兴趣、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与他们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素材,创设一个让每位学生都乐意学习的情境。

二、创设算法多样化的问题情境。

计算教学相比较其它方面教学,就显得有些枯燥。时间一长,学生难免会出现厌烦、轻视的现象。因此,在计算方面的教学,应该开展各种多样化的问题情境。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用什么方法更合适,得到结果的合理性如何,与问题的实际背景有关,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水平也有关。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已成为计算教学最显明的特征。

开放的情景不能脱离数学学习的内容,要充分考虑情景中蕴涵的与课题有关的数学知识结构,使学生紧紧围绕课题展开探究活动,进行数学地思考。很多计算课都需要创设问题情景。常常是创设“买东西”的情境。

在老师创设的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列举出各种各样的算法,教师让学生比较这些算法,得出最佳或较佳方法。让学生从小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同时学生发现自己所创造的算法被列为最佳或较佳,在他们幼小心灵里会萌发出自我的价值,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主动挑战自我。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每学期可以定期开展口算、计算题的闯关比赛,同时设立一定奖项,为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计算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接受挑战,从而认真的对待计算方面的问题。

三、计算教学与问题情境融合一块。

“疑”是打开思维大门,激发学习兴趣的“金钥匙”。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便能激发学生要求解疑的心理需求。创设情境,不只是为了将知识“粘贴”进去,更重要的要使知识能镶嵌到情境中,与情境内在的融为一体,情境的内容应很好地承载数学知识的本质,帮助学生唤起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助于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实现旧知向新知的自主迁移。新课程把生活实践和应用意识渗透在计算教学当中,使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让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需要计算的问题,体会学习计算的实际意义。借助情境让学生经历从具象到抽象,促进算理的内化。对于算理教学,教师往往感到很困惑,一方面算理本身就是非常抽象的,另一方面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抽象的算理更是难上加难,于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不就让学生蜻蜓点水、浅尝则止,要不就教师替代学生一讲了之。那么,情境的介入为学生理解并表达算理提供了帮助。

四、结语

第9篇: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范文

在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童趣、富有活力的学习环境,用问题情境、形式多样灵活的练习设计激发学生的计算愿望,让学生自主探究算法,突出算法多样化,逐步引导优化算法,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愉快而有效,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和提高计算能力。

【关键词】 兴趣; 优化; 提高; 提升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个体的认知活动过程,由于学生自幼所受的家庭教育、学前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不同,因此认识事物和接受知识的程度、方法也会不一样。当一个数学问题出现的时候,每个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这样,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的多样化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为此,在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材设定算法、教师示范算法、学生模仿算法、训练强化算法的计算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用问题情境、形式多样灵活的练习设计激发学生的计算愿望,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算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突出算法多样化,在交流中评价、确认和修正算法,逐步引导优化算法,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愉快而有效,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和提高计算能力。

1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小学低年级作为计算的起始阶段,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和“乘法口诀”是低年级计算教学的重点。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这些基础知识不过关,达不到熟练、脱口而出的程度,势必会影响到以后的计算能力。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如“10以内的加减法”,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生在入学前以受过学前教育,但有些学生由于家庭原因未能受过学前教育,这些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势必受到了影响,因此,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课件出示学校生活里学生亲身经历的浇花、游泳、踢足球等活动,以及生活里常见的植树、运南瓜等劳动的现实场景题材,或创设动态变化的情境(上下公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接着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经验主动的探究解决问题,并组织相互间的交流发现或总结算法,然后出现类似的数学问题或通过情境变式,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并做出自己的解释。由于教材加强了分与合的思想以及加、减法意义的教学,所以大多数学生能够应用数的组成知识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可能凭直觉说出得数,甚至通过画圆圈、画小棒数数等得出结果,对这些学生,在不否定他们算法的同时,引导他们改变思考方法,使这部分学生尽快的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2 在算理中优化方法

低年级学生直观思维占主导,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在计算教学时,要让学生弄清算理,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例如:“9加几”的教学,例题着力把学生引上“凑10”思路,先在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凸显认知矛盾,再让学生探索得出一共有多少个桃的方法,然后形成9+4的计算思路。学生能在图中很快看到13个桃,但是,他们不会注意得出13个桃的方法,这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例题的目的不是得数,是算法。因此,组织学生交流前,要安排他们想一想,13个桃是怎么知道的,理清楚自己“数”或“移”的过程。怎样“凑10”是技巧,要让学生理解把4分成1和3的原因,这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请出小棒一起来学习,让学生自主动手在操作中优化得出凑十法,由于有直观的操作加上对操作过程的描述和指导,“凑10”法的难点很快就突破了,再把这样的思路迁移到其他9加几的计算中去,逐步内化“凑10”的思路,积累“凑10”的经验,为后续学习进位加、退位减打下基础。

3 在活动中提高技能

计算教学不要成为单纯的计算技能的训练,而要把计算置于形式灵活多样的练习设计中,通过多种练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自觉提高计算能力。

3.1 在巩固练习阶段,为计算题配置有趣的背景。如送信、夺红旗、青蛙跳伞、蜜蜂采蜜……这些背景为计算练习增添了情感色彩,同时为课中的课堂教学调节了课堂气氛,让他们练得高兴,不感觉枯燥和厌烦,这些情趣还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为了帮助小动物,要认真地算,避免出差错。

3.2 安排同桌互练。许多练习用的算式卡片和数字卡片,可以安同桌互练,一人出题,一人答题,容易进行,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运用计算的知识技能得到了加强,这样的练习只要持之以恒,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3.3 组织开展数学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能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既获得了玩的乐趣,又使知识得到巩固,甚至在玩的过程中,更加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更加喜爱数学。如利用活动课安排学生玩扑克牌,每人每次任意拿出一张,用大数减小数(或玩24点),这些练习只摆扑克牌,不需要书写,效率高,学生不觉得累,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主体意识及独立思考的习惯。

3.4 开展竞争、形成技能。熟练地口算需要充分的练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获得好的效果。根据小学生不甘落后、喜欢表扬的特点,经常在课堂上组织口算竞争练习,如开火车、两人对拼、抢答、2分钟答题比赛等,通过竞争可以促使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久而久之学生算得又快、又准。

4 在计算错误中提升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出现错误总是难免的,然而正确熟练的计算却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的原因,刚刚学习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例如:做进位加法时,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上又忘了加进上来的1,这些都与儿童记忆不完整有关系,因此,教师要及时的了解学生在计算中易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乘法”,在教学十位上是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新授结束后,可在练习中安排三题改错题:

5 0 1 1 0 6 5 0 4

× 3 × 5 × 2

1 5 3 5 0 3 0 1 0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