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走势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们对2008年宏观经济发展的基本判断是: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11%左右的高位增长,从季度和年度增长来看,经济正在达到或接近周期性繁荣的顶部区域(经济增长从年度上讲最高点可能是2007年,从季度上讲最高点可能是2008年上半年),2008年下半年或明年很可能进入温和调整期。其有三大理由:
一是消费增速加快是经济增长周期处于中部(繁荣期顶部区域)的一个重要信号。这是因为随着人们对经济增长信心的增强及前期收入的快速增长,人们开始扩大消费,即经济扩张由投资转向消费(投资增长仍处于高位),因此,经济增长将处于周期性最繁荣的区间。上世纪80年代的两次周期和90年代上半期的一次周期都是这样(见图1)。当消费增长达到顶点时,投资增长便会明显回落,经济增长也随之回落。这次繁荣持续的时间比以前任何一次都长,主要是由于国内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及与世界经济景气重叠而导致的投资与出口的持续性“双扩张”。
二是物价增长进入第二波上升,其中价格增长的结构变化最引人关注,显示经济周期中增长率变化的信息。当前这波价格增长的特点是CPI加速而PPI减速、生产资料价格放慢而生活资料价格加快,这是经济处于扩张期后期的基本特点(图2和图3)。两波价格上涨中生产资料价格的不同走势可能意味着经济周期中增长率阶段性变化正在酝酿中。
三是预计国内房地产在2008年下半年后将进入适度调整期,将使投资增长有所减速。房地产特别是住宅的繁荣已经持续10年,我们估计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房地产仍将保持偏热增长态势,正处于中期繁荣的顶部区域,但由于受多重因素的作用,房地产在奥运会后可能步入中期调整期。这些因素是:持续过高的房价对住宅需求的抑制作用、供给的释放及货币信贷的收缩效应以及人们对奥运会后房价上涨预期的变化等。房地产调整将明显地带动钢铁、水泥等相关重化工业调整,整体投资增长将会逐步放慢。另外,受出口政策调整的影响及世界经济增长可能逐步放慢的影响,出口增长将趋于放慢,对投资增长也将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GDP增长的高位微调主要是源于周期性的因素及人们对奥运会后房价预期的一定变化,当然还有世界经济增长周期的变化的影响。预计2008年我国GDP可望突破28万亿元,增长11%,其中上半年超过11%,下半年会有所回落。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受出口放慢的影响将会有所回落,但受国内消费旺盛的支撑,将继续保持高位增长,预计增长17.5%(有关2008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预测见表2)。
(二)投资、消费和就业增长分析和预测
受高收益率和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等的影响,2007年投资增长呈逐季上升趋势,但由于前述所讲因素的影响,2008年投资增长可能趋于放慢,并逐渐步入周期性的调整期。房地产增长和出口增长可能双双调整将是投资回落的直接动因;也因为如此。流动性过剩问题在2008年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这是经济发展的一种积极性变化。与之相反的是。消费增长将继续有所加快.这是周期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是有利的,投资增长放慢意味着高耗能产业投资增长和产出增长的放慢,同时由于经济的适度调整将影响企业的利润,一些高耗能的落后企业将会被市场逐步淘汰。
预计2008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为150694亿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104857亿元。增长16.5%。
2008年就业增长的形势依然较好。目前尽管城镇单位新增就业有放慢的迹象(主要是由于其他企业如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就业增长有所放慢),但工业企业就业增长一直保持6%以上的较快增长态势。预计2008年这一趋势会延续。利用就业弹性预测方法,我们预计2008年城镇净增就业量将达到1032万人。新增就业岗位继续突破1200万个。2008年城镇就业增长的目标可设定为新增城镇就业1000万人,失业率控制在4.2%以下。
(三)物价增长走势分析与预测
2007年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均创本轮经济周期以来的新高,特别是最近半年来以CPI衡量的通货膨胀率明显上升,正因为如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两防”目标,即防止经济出现全面过热及防止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7月份开始CPI增幅突破5%,之后4个月均处于6%以上,物价加快上升的趋势相当明显,且程度强于2004年,而且工资、原料成本上升也较为明显,一些人开始担心我国又要出现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高通货膨胀趋势。一些专家甚至断言,全球新一轮高膨胀趋势正在形成。不过我们相信,当前物价上涨是结构性的,并不意味着已出现全面的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的结构性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一是物价加速上涨的根本动力来自于食品价格的剧烈变动。1~11月累计CPI增长4.6%中,食品价格上涨贡献超过了80%,非食品价格上涨的贡献不到20%。而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又是由于受一些粮食产品价格较快增长和肉类价格(主要是猪肉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问题)大幅攀升的带动。食品价格上升一部分是由于一些原料产品供给的冲击(如猪供给量大幅减少),另一部分是由于农产品贸易条件恶化及比较优势的变化而导致的农产品价格长期偏低后的回归。从这两方面的原因看,这种价格上升具有相当大的合理性,与货币供应量增长没有什么关系。与此相应的非食品类价格(核心通货膨胀率)增长率一直不高,2004年以来非食品价格月度增长率一直在0.5%~1.5%之间波动,没有出现加速增长任何迹象。非食品价格上涨是经济增长内在的价格增长,明显的通货膨胀一定是这部分在加速上涨。以去年为例,CPI的构成中,呈“五涨三落”的态势,1~10月累计,衣着类同比下降1.3%,交通通信下降了1.7%,文化娱乐下降0.5%;家庭设备用品类、医疗保健类涨幅均不足2%。因此,这不是全面通胀。二是经济增长快的地方或区域,物价增长较慢,相反,经济增长慢的地方或区域,物价涨幅更大。就城乡而言,农村物价涨幅明显高于城市,而且在城市中,大城市的物价涨幅低于中小城市。如1~10月累计,农村CPI增长为5%。比城市高0.9个百分点;1~9月累计36个大中城市CPI增幅为3.2%。比全部城市平均值低0.7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农村恩格尔系数明显高于城市,在物价增长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推动时,农村的CPI增长必然会高于城市。中小城市物价高于大城市也是由于其恩格尔系数较高。就区域而言,发达地区CPI增幅小于中西部落后地区。如1~9月,北京、广东等发达地区CPl分别增长1.6%、2.5%和3%,而云南、贵州、四川、青海、广西、湖南等中西部地区CPI增幅均超过5%。从经济增
长率来讲,本轮经济增长中,基本上是大城市快于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又快于农村,沿海发达地区快于中西部,如果是典型的通货膨胀,应该是经济增长越快通胀率越高。从这一点也可以证明当前的物价上涨并不是全面的通胀。
结构性的物价上涨还有一层意义需要强调。即结构性价格上涨包含着价格结构的合理调整。也就是此轮物价上涨是由于农产品和其他资源、要素价格的合理回归(或市场矫正)而引起的。这与货币供应量发行过多而引起的货币贬值过程明显不同(由于实体经济中绝大多数产品并不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相反是多数产品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结果,流动性过剩问题冲击的不是物价,而是资产价格,导致房地产与股票价格的明显上升,并加剧投资需求的膨胀)。另外,就物价与收入增长的对比来讲,明显的通胀必然降低购买力水平,但最近阶段所引起的购买力下降并不明显。2001~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同期物价增长1.4%,实际增长9.5%,去年1~9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2%,CPI增长4.1%,实际增长8.7%,即购买力略有下降。
从中长期物价增长走势看,我国现阶段发生高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也较小,经济增长与通胀的组合仍然是“高增长低通胀”,这是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一个最基本特征。2004年GDP增长10.1%。CPI增长3.9%,2005年和2006年GDP增长10.4%和11.1%,CPI则仅增长1.8%和1.5%。2007年上半年GDP增长1 1.5%,CPI增长3.2%,预计2007年全年GDP增长11.5%,CPI增长4.7%。相对于GDP增长,目前CPI增幅依然不算高,处于可承受的增长区间。而且。从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变化看,目前经济增长正处于或已经达到繁荣期的顶峰区间,2008年下半年或明年的经济增长极可能出现周期性回落,这对物价增长将形成下压作用。
因此,我们倾向地认为,2008年物价增长将像2005年一样,趋于回落。预计CPI增长3.5%左右,宏观调控的目标可定为4%左右。
(四)出口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预测
在所有宏观经济增长变量中,出口增长特别是贸易顺差的预测是最难的。影响因素太多,而且许多因素是相当不确定的。预计2008年出口增长将是回落的,主要是出口政策调整的效果所逐步显现。这在2007年8月份的出口增长中已有所表现。8月份出口总额为1113.6亿美元,增长22.7%。比1~7月放慢5.9个百分点,比7月份大幅回落11.5个百分点,这显示了7月份开始实施的出口政策调整的积极影响。另一个可能导致出口增长回落的因素是美国经济增长受次级债危机的影响将趋于放慢。次级债危机的影响将会继续深化,但不会导致美国经济进入明显的衰退或萧条,不过,会使经济持续一段时间处于相对低位增长,这对世界经济景气和外部对我国出口需求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自2006年以来,出口最重要的支撑因素是国内工业产能释放所产生的“外推效应”,如2006年受钢材产能大量释放及国内需求放慢的影响,我国钢材贸易由净进口转为净出口,2006年净出口额为2450万吨,2007年上半年则达到2510万吨,全年钢材净出口预计将超过5000万吨,而最近几年我国新增钢铁产能为7000~8000万吨,即有很大一部分的新增产能要通过出口来消化。预计2008年出口的这种“外推效应”会继续加大。我国外贸出口政策调整在相当程度上是抑制这种“外推效应”过大。受以上“两减一增”因素的影响,预计2008年出口增长将回落到20%左右。贸易顺差将继续有所扩大,但增幅明显放慢。预计2008年贸易顺差为3084亿美元,增长20%。
二、2008年宏观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投资再次出现大幅反弹的可能性很大
2007年下半年GDP增长率小幅放慢,表明宏观调控的效果有所显现。但并不意味着回落的趋势会持续,相反,强劲反弹的压力仍然较大,特别是投资增长有再次出现过热的迹象。2004年以来,我国每年都大量出台各类宏观调控政策,从效果看差不多都是“半年效应”,即每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都加快或反弹,下半年在当年的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有所放慢,第二年上半年又强劲反弹。我们预计,这一规律2008年会重演。即上半年经济可能再次出现明显偏热的趋势。理由有四:一是房地产投资特别是住宅投资继续过热。这是拉动投资下年反弹的最主要的内在因素,1~11月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31.8%,比上半年加快1个百分点。比全部城镇投资快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快7.8个百分点。二是信贷投放和货币供应量又趋于加快。8月份开始,贷款增幅持续4个月超过17%,比上半年和上年同期明显加快,处于明显的高位运行(前几年一般月份的贷款增幅在13%~15%之间)。货币供应量M1和M2增幅也再次回升,11月末两者分别增长21.7%和18.5%,分别比6月末(上半年)加快0.8个和1.4个百分点,均处于2007年以来的高位。这表明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未得到根本缓解,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投资冲动仍然很强。三是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依然不减。下半年以来地方项目投资增长继续有所加快,1~11月累计地方项目投资增长28.6%,比上半年加快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2.4个百分点。政府换届的效应已开始显现,2008年将会更加明显。四是新开工项目投资大幅提速。这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投资将继续保持偏快增长的先行指标(一般先行3~5个月)。1~11月新加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28%,比上半年加快21.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24.3个百分点。在消费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情况下,投资内在反弹压力增大必然使经济增长可能再次出现过热的风险。
(二)结构性通胀问题主要是对民生的影响问题
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对中低收入阶层的购买力影响很大,因为中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慢,而且其恩格尔系数高,在同样的价格水平下,其购买力下降会相当明显。如2001-2006年,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高收入户、高收入户年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8.5%、9.7%、11.1%和14.5%。正因为如此。中低收入以下群体对物价上涨的感受最深。即解决结构性通胀问题。除了抑制物价总水平的过快增长,更为重要的解决民生影响问题。一方面要努力抑制食品价格过快增长,另一方面要提高对中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力度。
(三)经济增长受两大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存在猛烈下调的风险
第一个不确定性因素是房地产在经过持续10年的过强繁荣后。可能借奥运会召开之机出现超预期的深幅调整(一般在奥运会之后)。最主要的原因是许多住房需求是投资性或投机性的(是造成房地产泡沫的主要原因),即不少人买房的目的是追求短期性暴利,而兑现这
一“暴利”的最好时机当是奥运会召开之前。从周期性因素看,10年的房地产超强繁荣积累了相当大的投资和金融风险,应有一个逐步释放或迅速释放期(像美国的次贷风险释放一样)。所以,我倾向地认为,房地产调整的拐点越来越近。房地产投资和消费面临三大风险:一是政策风险,不动产税迟早要征收,这是一项长期性成本,而且不可转嫁;二是利率上升的风险;三是周期性波动的风险。这都要消费者、投资者以某种方式承担。相应的银行将要承担坏账风险。这里再次呼吁。政府及社会不要人为抑制房地产的合理调整,让其逐步地释放风险对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有利,要防止的是过猛的下调而引起的过度波动。第二个不确定性就是美国经济受次级债危机的影响可能出现衰退,而对我国出口增长产生过大的压力,从而使我国经济增长快速回落。尽管许多人倾向地认为美国经济不大可能出现衰退,但许多迹象表明,次级债危机不会轻易过去,而且美国房地产的调整持续的时间不会短,并极富传染性,因此,美国经济即使不出现萧条也会呈中期的走弱态势(可能持续两年)。这会带动世界经济的持续调整,从而对我国出口增长造成较大的压力。出口增长放慢过多(速度放慢到15%~20%对我国经济稳定增长有利)将会冲击国内经济的稳定增长。
三、2008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考虑到流动性过剩问题的继续发展,“三过”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尽管正在或逐步接近经济周期的顶部区域,但地方政府的内在投资冲动仍十分强,另外受政府换届效应及对奥运经济增长的乐观预期等因素的作用。2008年经济增长可能会进一步高涨,因此,要以“双防”为目标,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另外,要清醒地认识到,对经济增长的合理调整(如周期性的)政府不应过度干预,要给市场自主调整留下足够的空间。具体的政策建议为:
(一)要认识到继续抑制投资增长的重要性
2005年之前出口增长是以外部拉力为主,而2006年以来出口增长是以推力为主,强大的推力和拉力的结合是导致2006年以来出口顺差过大的主要原因,推力增大主要是因为投资增长持续偏热,导致工业产能的集中释放,外部失衡是因为内部失衡。抑制投资增长是解决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的关键。要通过继续小幅升息和发行中长期公共债券的措施抑制房地产和工业的投资;完善信贷结构性调整政策,加大对房地产及相关高耗能产业的信贷收缩力度,同时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
(二)价格调控的重点是房价而不是物价,治理结构性物价上涨,要多管齐下
2007年二季度以来的价格大幅回升是结构性的,并不会导致全面的通货膨胀,影响经济增长稳定和金融危险的价格因素主要是房价的长期过快增长,而不是物价,对股市过热的调控也相对容易,将产业升级与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结合起来,并配合以合适的金融调控政策,股市会保持稳健增长。价格调控的重点是房价。抑制房价过快增长主要是要调整房地产政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住房基本政策是只鼓励家庭拥有一套住房,而对投资性住房采取较严厉的抑制政策。同时限制外籍人员购买住房;二是加大税收调节作用,尽快出台征收不动产税政策,促进“卖房”;三是对购买第二套以上住房采取严厉的金融抑制政策,将购买第二套以上住房的首付提高到40%以上,并将其利率大幅提升,以抑制住房的投资需求。
治理结构性物价过快增长,不能仅靠传统的升息等抑制总需求的办法,而要多管齐下。首先,要继续小幅升息,逐步改变实际负利率的状况,抑制仍然过强的投资需求。不过,由于2007年先后6次加息,我国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水平与中期均衡利率水平越来越近,我们估计在中期均衡利率水平在4.5%左右,因此,未来升息的空间也不大。二是增加短缺农产品的供给,提高农业的技术进步率,抑制农产品价格过快增长。增加短缺农产品的供给,一方面要增加技术投入,提高农产品的自给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水利及其他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农业、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同时,要加强国家对重要农产品储备的调节作用。三是增加对城镇和农村中低收入家庭的食品补贴。提高城镇最低生活标准,解决城镇最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困难。四是通过信息引导、规范市场行为,减弱通胀预期。尽管目前社会对通胀的预期明显较强,许多生产企业和服务企业都表现出强烈的涨价冲动,我们承认通胀预期对通胀的强化作用,但如果实体经济总体并不存在供不应求的局面,持续而明显的通货膨胀也是难以发生的,2004年社会的通胀预期也是比较强的,但2005年物价增幅照样回落,预期必须与市场实际状态相一致时才能强化通货膨胀趋势。除部分农产品外,目前大多数工业品是供大于求的,并不存在长期性内在大幅涨价条件。五是抑制公共服务品(如教育、医疗)和垄断型产品或服务的“搭车”涨价。
(三)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
流动性过剩,为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了十分好的条件。央行主要是管基准利率的稳定及其合理变化,其他利率逐步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应逐步缩小存贷款利息差。减弱商业银行利润对利差和贷款规模的依赖。从而有效地抑制商业银行过强的贷款扩张冲动,同时,鼓励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打破目前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减弱人民币升值固化的预期是金融政策最迫切的任务。出口如果出现大的波动,不仅不能加速人民币升值步伐,而且应适度下调汇率。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1978年的召开,确立中国对外开放,2015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体制,中国经济投入了世界的怀抱,与世界经再次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也面临这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从2008年美国华尔街爆发的金融危机就可以看出,中国经济严重依赖外国市场而显现出来的下滑趋势已经日趋明朗。怎样面对困境,迎难而上,快速发展,实现中国梦,是我们每过中国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不断展现出其脆弱性,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成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但我国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总所周知,出口、投资和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三家马车,近年来,三家马车都放慢了速度。投资出口增幅都不断下降,消费速度虽然保持快速增长,但考虑到同期超过8%的CPI,消费实际增大大打打折扣。这不仅与来自美国金融危机而引发的经济危机有关,也与政府在短时间内出台的一系列加重企业负担但有益于企业发展的的政策有关。为防止经济由偏快变成过热,防止通过膨胀过高,中央明确宏观调控目标,交叉利用财政手段和货币政策,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但从目前的形式看来,经济过热的情况已经微乎其微。
中国经济发展预期
通货膨胀继续增长。根据统计局的资料,今年前6个月,我国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仍然大于8%,国际油价不断下降,国内油价经调整后,下降幅度仍与国际油价有较大差距。电价和暖气费调整后,相关企业依旧不能转负为赢。据专家预计,明年能源价格仍有进一步调整的可能,同时由于能源价格的带动,粮食价格很有可能也持续上涨。这两个因素大大加重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今明年CPI增幅极有可能超过8%。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随着前几年,我国GDP增速达到经济扩张的峰值后,今年来,GDP增速连续回落,预期已低破7.5%。经济增长过热的风险基本消除。基于2014年的经济走势,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较2012年和2013年明显减速。首先,由于能源和原材料的价格持续上涨,导致相关企业的收入增速开始下降,导致企业对筹措投资的需求下降,同时,中央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导致企业资金成本增加,两者共同导致需求下降;其次楼市价格的大幅下降和股市财富的缩水加上负利率的延续,居民未来消费增长堪忧;最后,虽然人民币近期略有贬值,但增值的累积效应影响依然较大,劳动力、环保和能源等社会资源成本总体上升,导致出口快速下降。
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型。世界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生产力水平相对均衡的时代,随着工业技术、军事技术、信息技术的普及,中国迎来了一个宝贵的机遇期。要打破这种平衡,关键是要坚持自主创新的科技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我GDP增幅不断下降的同时,我们逐渐趋向于重视GDP的单位资源消耗量,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质量。未来几年,高新技术企业会慢慢壮大,依靠科技带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会不断增加,依靠劳动力、能源、资源的消耗性企业会逐渐被社会淘汰。
拉动经济的三家马车会找到新的奔跑的东西。大力投资新兴技术和环境保护产业,形成一个良性经济发展循环。我国出口虽然持续出于顺差,但口出商品大多数是依靠低廉的劳动力和原材料,在国际市场上依靠价格优势所创造出来的。加强依靠科技,增加出口商品的附加值,扩展新的国际市场,加快出口商品结构和国际市场的转型已成为必然。扶持中小企业,充分利用020、B2B等网络销售模式,依靠技术创新科技进步,拉动消费,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是促进经济发展必经之路。
宏观调控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采取的宏观调控取得了巨大成就。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对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财政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了防止经济增长下滑过快,同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促进消费、投资和出口,扩大内需;在结构上对节能减排和产业升级提供政治倾斜和更大的支持,从而转变增长方式。
扩大财政在民生领域的投入。降低和放松民生相关的医疗、教育、公环保、公共交通等产业门槛,同时增加财政资金对社会的保障,加大对“三农”建设的保障,已增加国民收入,扩大内需。同时大力扶持大型企业和沿海企业的产业优化升级,率先对技术优势较强的产业实现升级,为下一轮产业奠定基础。并且针对一些体现技术进步和环保节能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制定和出台与所得税相关配套的政策,规定所得税的优惠目录。
(一)世界经济增速大幅放缓,国际贸易扩张势头收缩
2003年以来,世界经济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进入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调整阶段,增长步伐出现放缓趋势。今年以来,在次贷危机进一步扩散、国际油价高企、粮食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世界经济增长势头进一步减缓。
随着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国际市场需求收缩,世界贸易增长也相应放慢。据世界贸易组织日前预测,2008年世界贸易增长将是200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预计只有4.5%。
(二)发送国家经济衰退风险加剧,新兴国家成新的“增长引擎”
2008年上半年,全球经济进一步延续了2007年下半年以来的分化走势。由于投资和消费需求受到房地产衰退、高油价和金融震荡的压制,上半年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出现明显减弱甚至衰退的迹象。与此同时。东亚、南美、非洲等新兴国家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大幅增强,虽然经济增速下滑,但依然保持快速增长水平,成为当前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此外,受益于高油价,俄罗斯和中东等资源国经济增长依然强劲。
(三)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今年上半年,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加剧,成为影响世界经济走势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之一。一方面,国际油价、粮价等初级产品价格的大幅飙升,使全球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压力逐步加大。另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迫使各央行大量注入巨额流动性以缓解市场紧张局面,造成全球流动性过剩,加剧了全球新一轮的通胀压力。
由于当前的通货膨胀受输入型、结构型、成本驱动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短期内很难得到遏制,价格走势很有可能在未来几年都比较高。不断加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使下半年货币政策的制定更为艰难。
(四)次贷危机进一步恶化,全球金融震荡加剧
2008年以来,次贷危机进一步蔓延,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美元汇率调整进一步加深,国际金融体系面对更为严峻的挑战。随着美、欧一些跨国金融机构巨额亏损的不断披露。美国及全球其他主要股市连续大幅下跌,投资者信心严重受挫,市场悲观情绪加速蔓延。为了缓解金融市场压力、防止经济陷入衰退,美国不仅采取连续大幅降息及紧急出台减税方案等措施,而且还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联手继续向市场注入巨资。从目前情况看,这些措施已起到了一定效果,但仍未见底。据IMF估计,全球因次贷造成的潜在损失总额约1万亿美元。目前,银行信任尚未重建,次贷危机已经出现从次贷领域向非次贷领域,从金融部门向其他领域扩散的迹象,很可能进一步拖累美国经济减速和世界经济增长,并对有关国家的实体经济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五)国际油价持续高位徘徊
2008年以来,国际油价承接了2007年的飙升势头,7月11日盘中触及147.27美元每桶的历史最高价。从7月下旬开始,受需求下降和投机基金抛售的影响,国际市场原油期货价格开始回落。至2008年9月2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跌破110美元大关,跌幅超过25%。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受全球经济降温和美元升值等多种因素冲击,投机炒作风潮有所减退。目前各方对于未来油价走势仍存在明显分歧。
二、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和挑战
综合来看,今明两年,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次贷危机、高通胀、高油价和美元汇率走势等四个方面,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使世界经济前景充满巨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世界经济面临着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复杂严峻的局面。
(一)美国经济是否衰退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多年来世界经济的“增长引擎”,美国经济下半年是否会陷入衰退,是影响世界经济走势的一个重要的不确定因素。
目前看来,美国下半年的经济增长不容乐观。今年上半年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受益于美国政府所采取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包括减税刺激效应和美元贬值带来的出口增长。但下半年随着通胀压力进一步增大,美联储的利率政策将很难进一步宽松,加上其金融、房地产市场的持续恶化,减税刺激作用的逐步消失,美国经济增长有可能出现显著下滑。
(二)货币政策“两难”。世界经济面临“滞涨”风险
当前,由于全球经济前景恶化加之美元反弹,石油等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大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球通胀潜在压力。但下半年的通胀压力仍不容乐观:首先,为阻止经济衰退和次贷危机的扩散,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目前大规模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加剧了整个经济的流动性过剩。其次,国际油价、粮价及其他大宗商品的价格目前虽然有所下降,但未来走势仍存在变数,高位徘徊的可能性较大。同时,石油、金属价格下跌也不会立刻降低各国通胀率,成本渠道有可能继续为通货膨胀增加新的助推力。
高通胀压力限制了各国的货币政策空间。各国的货币政策将面临“两难”选择:为了防止通胀风险,各国央行将不可避免地实行紧缩货币政策,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将对本已降温的经济增长雪上加霜,从而给世界经济带来“滞胀”风险。如何在经济下行风险和通胀上行风险“双重夹击”之下取得平衡,将继续考验各国央行。
(三)次贷危机尚未见底,将对中长期经济走势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目前,次贷危机已经从次贷领域扩散到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加深。短期内,次级贷危机所造成的损失仍难以估计,给金融市场带来的不确定性加大,将进一步造成全球信贷紧缩,不利于世界经济增长。中期内,次级贷危机有可能加剧全球流动性过剩局面,为通货膨胀雪上加霜。全球流动性过剩与近期发达国家货币市场流动性枯竭这一矛盾现象将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并存。长期内,次级贷危机有可能改变金融市场的运行方式,导致金融创新的风险重估。
(四)国际油价将仍在高位徘徊
全球旺盛需求、投机与OPEC理念的转变是此轮油价上升的主要动因。尽管世界经济减速和美元重拾升势在短期内将不支持油价大幅攀升,但近期油价难以回到上年的平均水平。
有利因素:第一,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对原油需求可能出现下降。第二,美元升值大幅降低了投机易者对原油期货的青睐。第三,在油价“高烧”之后,美国监管机构开始酝酿抑制市场投机炒作的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对投机易者产生了威慑作用。第四,欧佩克开始担心替代能源的发展前景,将不会允许油价无限制地上升。
不利因素:第一,中长期内,发展中国家大国经济高速增长,对进口石
油的需求继续增加。第二,中东地缘政治风险依然存在,仍是国际投机资本的炒作题材。第三,全球资本市场低迷、汇市方向不明朗,国际金融资本缺少投资机会,商品期货市场仍是主要资本逐利场所。
(五)美元贬值接近尾声,国际资本流向面临调整
从7月16日开始,美元汇率出现回升迹象。结合多方情况分析,美元贬值周期已接近尾声,开始筑底回升。主要原因在于美元贬值不再符合美国利益,开始对美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一是美元贬值抬高美国进口商品价格,增大了美国输入型通胀压力。二是美元持续贬值打击了外资对美国经济的信心,导致流入美国的外资锐减。三是美元长期走软削弱其国际地位。目前,美联储降息空间减小,美国政府近期也不断发出“强势美元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政策调整信号。
作为国际主要结算和储备货币,美元汇率和利率的变动必然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全球资本市场面临新一轮调整。近年来流入资本较多的新兴国家所面临的资本大量流出的风险加剧。
三、世界经济走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对策建议
综合来看,在以上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叠加作用下,世界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但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全面陷入衰退的可能性不大。在发达国家经济普遍低迷甚至面临衰退的情况下,新兴市场国家成为拉动世界增长的主要动力。
目前,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经从1976年的9%上升到2007年的70%左右,世界经济降温不可避免影响到我国经济增长。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世界经济降温,外部需求下降,减少我国出口增长。二是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加大我国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三是国际金融市场震荡,欧美信贷紧缩,加大我国流动性过剩压力,影响金融市场稳定。
应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政策建议:
(一)积极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在下半年我国出口增速进一步放缓,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的情况下,我国应大力发展内需,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消费环境,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二)密切关注跨境资本流动,积极防范金融风险
由于次贷危机和美国房地产市场调整尚未见底,全球流动性过剩和欧美信贷紧缩这一矛盾仍将持续,我国会成为国际资金的避风港。我国应密切关注跨境资本流动情况,防止热钱“大进大出”,影响我国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应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
(三)推动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和出口结构升级
借世界经济降温、外部需求减少的机会,推动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和出口结构升级。积极调整出口产品、产业结构,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推动外向型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升级。
(四)适时调整外汇储备结构,实现外汇资产保值增值
密切关注外汇市场的动态,抓住美元筑底回升的机会,适时调整我国外汇资产比例,适当增加欧元和其他货币的持有量,避免美元资产过多带来的风险。
(五)适时增加石油战略储备
关键词:流动性复苏;TIR指数;三驾马车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124-02
引言
2008年中国经济经历了转折,虽然全年指标表现出“增长较快,物价回稳,结构优化”的总体特点,但下半年各项指标的快速下滑,已将整体走势拉入了一个下行周期。一时间,关于“V”、“U”型反弹的争论不断,对后市的判断也分歧众多。在此背景下,我们试图通过分地区季度数据的比较,寻找代表城市及地区在整体趋势下的不同特征,为判断区域走势,把握经济节奏,进行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以经济规模及相关数据为线索,下文将分三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对全国经济运行情况及总体趋势进行描述;其次,对京、津、沪三个直辖市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比较;最后,对浦东、深圳和滨海新区三个区域经济增长极进行比较。
一、全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经历了上半年的攀升和下半年的下降,我们认为从全年运行情况定义经济的“平稳增长”意义不大,因此重点关注:(1)下半年各项指标的迅速下滑及经济面临的风险;(2)反弹信号的捕捉。
(一)下半年的迅速下滑
1.GDP增速迅速下滑。2008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 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 %,这是自2002年以来首次增长率低于10%,也是三十年来第四次步入下行周期。
按可比价格计算,GDP第一季度增幅为10.6%,第二季度增幅为10.1%,第三季度增幅为9.0%,第四季度增幅为6.8%。从以往特点看,下行波幅逐渐平缓,周期逐渐延长,近两次下行周期均历时五年以上。
2.CPI与PPI预示通缩风险。价格涨幅前高后低,下半年逐步回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9%,涨幅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6.9%,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12月的CPI指数同比增长1.2%,创29个月来新低,PPI指数已同比回落1.1%,六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3.三驾马车面临减速。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2 291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增速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 488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增速比上年加快4.8个百分点。全年出口14 2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2%,增速比上年回落8.5个百分点。作为拉动经济增速见效最快的基础建设投资已大幅增加。但如果消费不能得到有效刺激,两年后中国GDP的结构将更加向投资倾斜,投资占GDP比重很可能超过50%,跨入世界最高的行列。
(二)反弹信号的捕捉
在整体下滑的大趋势下,一些指标出现了触底反弹的迹象,具体为:
1.工业增加值触底反弹,企业活力有望复苏。12月份工业增长速度5.7%(市场一度认为增速将放缓至4.0%),比11月份5.3%的速度有所回升,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中央投资。
2.流动性的复苏。12月份,广义货币M2终于在年内连续六个月回落之后出现大幅反弹,17.82%的增幅比上年末高1.08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3.02个百分点。M1也终止连续七个月的下降步伐,同比增长9.06%,虽比上年末低11.99个百分点,但比上月末大涨了2.26个百分点。
3.12月,新增贷款创11月新高。1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7 718亿元,同比多增7 233亿元,增幅1490%。考虑到央行未来将继续展开刺激性货币政策,预计信贷增长应该能够维持加速趋势。我们认为未来信贷很可能继续维持高速增长的趋势,尽管月度之间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波动,而这将使得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流动性更加充裕。
二、京、津、沪经济运行情况对比
1.GDP。虽然总量较低,仅占全国的2%,相当于北京的60%,上海的50%,天津的GDP同比增幅却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表现出旺盛的经济活力。与京、沪两市相比,经济增长速度也处于绝对优势,北京受奥运影响,波动剧烈;上海则全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第三季度以来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减速看,天津表现出优于京、沪两市的增长刚性,但第四季度未出现反弹迹象。相反,北京、上海的GDP增速继第三季度大幅下降后,第四季度则出现小幅反弹。
2.工业。2008年开始,天津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快速增长,涨速超过全国平均5个百分点。由于GDP来源于三产的增加值总和,因此,天津的工业发展为GDP保持高速增长提供了充足的动力。而且,从2008年第三季度的表现看,天津工业的增速并没有受到实质性影响,表现出一定刚性。经济下滑,和北京第二季度的奥运限产,使下降趋势得以放大
3.“三架马车”(消费、出口与投资)。从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看,投资的刚性增长、消费稳步提升和出口相对弱势是目前天津经济表现出的最大特点。消费方面:2007年京、津、沪三地发展比较接近,2008年天津脱颖而出,且在前三季度保持增长优势。天津的出口明显低于全国平均的增长水平,与上海的差距更为明显。2008年下半年的出口遭遇重创,年末回落至5%以下,后期走势值得重点关注。天津的固定资产投资在2008年各季度的同比增长幅度基本保持在20%以上,并没有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明显影响,第四季度提高至28%。而上海、北京则分别在第二、三季度出现了同比下降,第四季度有所回升。
4.就业与收入。天津就业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京、沪地区差距更为明显。表明天津在提供就业岗位和人才引进方面尚未突破瓶颈。随着一系列重大项目的投产运营,就业状况会逐年改观。但产业结构能否向第三产业为主导倾斜,才是突破就业瓶颈的关键。
三、滨海、浦东、深圳经济运行情况比较
(一)地区生产总值
2008年以来,三地的生产总值逐季增加。深圳各个季度的生产总值均在1 500亿元以上,而浦东、滨海两区的生产总值也接近1 000亿元。从同比增幅来看,深圳和浦东的波动性不大,均维持在10%左右,而滨海在2008年第二季度的增幅达到了30%,其他第三个季度有所下降,但也达到了10%的增幅水平。
(二)产业结构与发展趋势比较
1.产业结构现状。2008年三地三次产业比例为:滨海新区0.09∶73.67∶26.24;浦东新区0.37∶46.85∶52.78;深圳0.09∶48.47∶51.45。可见,与深圳、浦东第三产业略占主导不同,第二产业在滨海新区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第三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按世界银行公布的经验公式计算: 其中,指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GDPPER指人均GDP。
2008年深圳、浦东和滨海的人均GDP(人口以2008年底常驻人口计:321.58万、880万、202万,汇率按1美元兑7人民币)分别为:12 672美元、13 998美元和21 841美元(注:此数据以常驻人口为基数计算得出,由于滨海新区常驻人口统计值偏低,因此该数据畸高)。按照该经验公式,三地的三产比重分别为:64.35%、64.97%和67.76。
2.二、三产业发展趋势。以下工业作为第二产业代表分析,三地的工业生产总值稳定增长,其中,深圳工业生产总值最高增量为2008年第四季度的4 500万元,其他两地的增量基本维持在1 500万元~2 000万元之间,三地的同比增幅波动性不大,基本维持在8%~14%之间。
以季度增量和同比增幅观察三地二、三产业的发展趋势,可见,滨海新区增幅最高,且呈现第三产业增速高于第二产业的特点。2008年下半年,三地的工业总产值增幅大幅回落,第三产业则表现出一定刚性。
(三)投资、消费、出口
1.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呈现稳步增加的特点,深圳一季度增量为350万元而四季度增量为500万元以上,增幅为5%左右;滨海新区第一季度增量为200万元到第四季度增量超过600万元,增幅达到了20%左右;浦东固定资产投资变动趋势比较稳定增量维持在200万元左右,增幅也基本维持在20%。
2.消费。三地的消费变化趋势不明显,基本维持在一定的水平。由于受到了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人们消费需求没有持续增加。通过社会零售总额来看,2008年各季没有显著的变化。
3.出口。从三架马车的表现看,滨海新区的投资保持强势增长,经历了第二季度的回落,第三、四季度回升到25%的全年平均增幅水平。三地的消费增长平稳,滨海居前,浦东最低,两地相差13个百分点。出口是滨海新区发展的短板,不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增幅,均明显落后于深圳和浦东。2008年第四季度,同比下跌7%,后期走势值得关注。
(四)引资
实际利用外资额,表明外商投资热点的地区间转移。2008年全年看,滨海新区保持了对外商投资较高的吸引力,总量及增速均明显高于深圳和浦东。从第四季度的增幅回升看,这种优势有望继续保持。
综合以上各项指标,滨海新区的表现优于深圳和浦东,尤其是在增长速度上体现了强大的经济活力。在投资刚性增长的带动下,滨海新区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支柱的发展模式,并通过50%的GDP份额将新区的优势传导给天津。出口、就业及产业结构,是目前天津和滨海发展的短板,但在投资的巨大拉动作用下,短期内不会对地区整体经济造成制约。
结论
我们判断:短期内,在世界经济面临衰退、宏观经济走势尚未明朗的背景下,天津会利用政策优势继续加大对滨海新区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基础设施的投资,以延续此前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增长速度,预计此举也将收到良好的效果。长期来看,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外来的人口迁入、人口的高素质的机械增长,将是滨海新区真正意义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关键,成为区域发展新模式成功探索者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朴粉丹.利用小波的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分析与主要经济指标预测[D].长春:吉林大学,2007,(6):11-15.
[2]刘金全,云航.中国经济周期的新态势和经济增长的“翘尾”特征[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12-14.
趋势一:市场竞争由产品竞争扩展到资源的竞争
乳制品行业是个相关性很强的行业,在种植业、饲料业、养殖业、乳制品加工业、顾客整个产业链中处于下游,因此它的行业特征和变迁也不可避免要受到上游产业的影响。最初我国的乳制品市场是区域分割、相互独立的,市场竞争也主要集中在各地进行,竞争的结果是各地的市场经过整合产生了领导性的地方品牌,各个品牌各有一片市场,彼此相安无事,全国市场维持着一种相对平衡状态。但近年来,随着保鲜技术的发展,乳制品市场的地域划分被逐渐打破,一些大的品牌开始向全国市场开拓,伊利、三元开始南下,光明开始北上,但这些品牌的扩张遭到各地地方品牌的顽强阻击,许多地方出现了激烈的价格战。
在乳品企业的竞争力构成中,除了品牌、资金、规模外,奶源也是其重要构成部分。因为当前产品的竞争已经十分激烈,上海等地出现的奶比水还便宜的情况虽然有企业的不理智的因素,但从长远来看,要扩大市场容量,使奶制品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也需要低的价格。而低的价格必须以低成本来作为背后的支撑,而低成本就需拥有奶源,并且最好销地产,在销地拥有奶源,降低运输成本。因此乳业的竞争已经由原来终端产品的竞争上溯到对资源拥有的竞争,同其他行业一样,乳品行业的竞争已经由原先企业间的竞争转向整个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企业的竞争力有赖于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协同。新希望进军乳品行业也正是想实现对它原有的饲料
养殖产业链的延伸,使整条产业链的资源能够有效整合。
雀巢之所以选择收购云南蝶泉,是因为蝶泉具有三大优势:一是营销网络,目前蝶泉拥有销售网点两千多个,覆盖云南全省近80%的地市;二是一定的地方知名度;第三条也是最重要的优势是蝶泉所在的洱源县拥有云南全省奶牛存栏的50%,蝶泉控制着西南最大的天然牧场——5万头奶牛的奶源,这5万头牛的稳定、优质奶源是雀巢青睐的主要原因。
自1979年进入中国以来,雀巢在拓展中国乳品市场方面可谓是呕心沥血,但效果却乏善可陈。雀巢在中国表现不佳的主要原因就是价格偏高导致竞争力下降,收购蝶泉可以使其能够在国内获得原料,从而打通其从原料采购――生产――销售的价值链,以本土采购、本土生产来提升本土销售的优势。
趋势二:从产品经营转向资本运营
我国目前人均的牛奶消费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六分之一,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乳制品市场的上升空间还会很大。以前,乳制品企业可以说是边发展,边培育和开发市场,产品品种也由单一的奶粉逐渐向酸奶、鲜奶、利乐枕、百利包等多样化发展,同时经过企业的辛勤培育,原来一些销售的盲区也被开发,如伊利经过艰难开拓,以纯牛奶打开广东市场。
纵观中国乳制品市场的发展,经历了区域市场竞争时期,区域市场整合时期,到目前已经到了全国市场垄断竞争和区域市场垄断竞争并存时期。在前期,乳制品企业是将产品经营放在首位,以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产品质量以及多样化的营销手段来实现市场的扩张和竞争地位的提升。这种产品经营方式对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营销网络的建设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从整体上提高了乳品行业的经营水平。当前,人们对乳品营养效果的较从前有了更多的认识,国家对“喝奶健身,兴农强国”的重视以及学生奶计划实施等活动的推广使市场需求处于激活状态,乳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随着步入快速成长期,乳业的经营重心将由原来的产品经营转向资本运营。因为一方面,经过前期的资本积累,一些大的厂家如伊利、光明、三元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资金实力,有能力通过资本手段实现市场的扩张,并且这种方式的扩张较之产品在市场上竞争的扩张更有利于投资与被投资双方,可以减少过度竞争的损耗,更有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对双方均有益处。另一方面,由于乳制品行业的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产业外的资金会转向乳业,谋求最大限度的资本增值。这些外部资本进入时,不会按部就班地投资建厂、生产销售,这样的话一是时间成本过高,二是新建厂会加大行业竞争力度,降低行业利润率,而采用资本运作,可以有目的地选择质地优良的地方品牌,快速切入市场。另外地方品牌面对大品牌的攻势,也急需外来资本输血。因此,象新希望购并川、渝两大地方品牌的行为以后仍会有很多。
一、要不要或者能不能由投资主导转变为消费主导,以形成消费主导的基本趋势?
1.消费主导应不应当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基础性的问题?这里有一个大的判断是重要前提,就是消费率长期偏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从消费与投资的关系看,长期以来消费增长明显滞后于投资增长;第二,与历史上比,现在的消费率是改革开放30年较低的一个阶段;第三,同国际上比,与发展水平相同的“金砖四国”比,我国的消费率至少有10%左右的差距。总体上说,消费相对滞后是一个基本事实。
2.能不能说投资就是消费,投资等于消费?有人说,基础设施投资都是为了消费。应当说,过去30年,由于私人产品严重短缺,基础社会建设仍处在建设改善阶段,投资促进消费有阶段性特点。问题是当总体上解决了私人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当产能过剩已经开始出现,不能说今天的投资就能等于消费,有些投资可能造成产能过剩,形成经济生活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应当说,今天我国已进入以消费需求拉动投资的新阶段。
3.未来5年我国能不能形成一个以消费为主导的趋势?我的看法是,在“十二五”时期,我国可以初步形成消费主导的基本格局。从理论上来说,人均GDP在3000-4000美元间,应该是一个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变的拐点;从现实而言,城市由住房和汽车刺激拉动消费提升,农村在多种作用刺激下消费潜力开始释放,并且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未来几年农村潜在消费释放的水平会更高。但这个趋势不是自然形成的过程,关键取决于两条:一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需要调整;二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在改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推进相关方面的制度改革上有一些重要的举措,这对于形成消费主导的趋势十分重要。
二、能不能或者要不要从工业主导转变为城市主导,以形成城镇化时代的发展趋势?
1.城镇化对于发展方式转型到底会有哪些影响?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说了很多年,有一些进展但缺乏实质性的突破。第一,强调提高服务业比重。服务业发展的比重和城镇化的发展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调整结构,提高服务业的比重的主要出路在于推进城镇化进程;第二,过去30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工业化主导,城镇化相对滞后。这必然引起结构不合理,尤其服务业比重长期徘徊在较低的水平。当前,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是一个基本现实。
2.未来5年左右是否有可能形成一个城镇化主导的格局?我对此很乐观,我认为未来5年左右,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是完全有可能的。就是说城镇化率每年增长至少1%-1.2%,搞得好1.3%-1.4%是很有可能的。这是因为:第一,“十二五”是我国改变城乡两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重要的5年,3年左右把中小城市的户籍基本放开,大概5年左右能解决大中城市的户籍问题,这将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突破。这个突破提高我国城镇化贡献率至少有10%左右的空间;第二,我国正处在城镇化率快速发展的时期。无论从东、中、西部看,“十二五”城市群、城镇化、城市圈都将呈现全面快速发展的态势。这将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形成城镇化主导的趋势取决于相关改革的突破,比如城乡两元结构能不能有实质性的突破,行政体制能不能做一些重要的调整等。
三、要不要或者能不能从公共产品短缺向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变,初步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30年我国解决了私人产品短缺的问题,温饱问题总体上得到解决,现在什么问题比较突出呢?就是公共需求突出,全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越来越成为一个突出矛盾。在这个特定背景下,需要充分估计基本公共服务对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影响。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实现城乡服务基本化对于我国公平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对我国发展方式转型带来的重大的影响。
其次,基本公共服务有一个经济水平承受力的问题,更有一个制度安排的问题。到现在为止,农村养老和城镇养老还没有统一起来,我国要统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建立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所以,在强调经济水平制约的同时,更需要重视制度的安排问题。
四、要不要或者能不能从从中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转变,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低碳经济是未来发展方式的选择。我国有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从中长期来看,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发展方式的选择可能更为关键、更为重要。我认为,低碳经济将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场深刻的变革。首先,将是一个技术革命;其次,也会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第三,将带动社会与生活方式的革命;第四,就是一个制度性的革命。高度重视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五、要不要或者能不能放弃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政府转型下的发展趋势?
2、开奖:(1)电视平台
CCTV-2财经频道 21:20《经济信息联播》。
CCTV-5体育频道 21:50--22:00《体育世界》。
(2)广播平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 播出时间:21:00。
(3)网络直播
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中国竞彩网、中国足彩在线、中国体彩网
播出时间:20:30左右
(4)网络平台
中国体彩网 时间:20:50左右
(5)报纸
中国体育报 、中国体彩报
(6)各省(区、市)体彩中心指定媒体
一般而言,基本分析的理论中普遍认为随着日本会计年度结账日的临近,海外资金的回流将成为3月外汇市场上日元多头的一股新生力量,对日元走势相对比较有利。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要知道:外汇市场各货币的走势所反映的绝不是某一个基本面,而是各种基本面的集合。只是各个基本面在不同时期所发挥作用的效果不一样,基本面在一定时期内有一个主次的关系,而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大家都知道黄金是传统的避险商品,当世界范围内出现大的动乱(比如大型战争或者世界通货膨胀高涨)时,黄金的避险特点才能得到充分体现,而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相对稳定的时候,黄金的避险特点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1978年至今每年3月日元走势分析
对于日本年度结账这个基本面因素而言,它同样只是影响日元走势的诸多因素中的一个,那么,它是否有能力在3月独自产生一段因结账而发动的大行情呢?这一点让历史来告诉我们:右表是1978年至2005年,每年3月份美元兑日元的涨跌幅统计表:
从上面的统计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出:1978年至2005年的28个3月份中,日元上涨的次数为15次,下跌的次数为13次,二者并没有绝对的差距。在28年来上涨次数仅比下跌次数多2次显然属于正常的范围,所以,从历史的角度讲:完全不能下结论称日本年度结账会引发3月出现一轮日元上涨行情,更不能说引发一轮日元上涨的大行情。后者的原因也很显然,从28年来的统计看,日元3月份涨幅仅有1次达到了10%,另有1次达到5%,而有4次的跌幅超过了5%,这已经足以验证上面的观点;更不要说日元在3月出现的15次上涨中,还有4次是不到1%的,1%的涨幅还达不到一次重要经济数据的刺激所能带来的影响,显然与大行情靠不上边。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长时间以来,日元并没有因为年度结账而在每年3月经常性地出现大幅上涨行情。
1978年以来每年6月日元走势分析
为了更进一步说明3月的一般性,这里随机选取了一个数字“6”,每年的6月至少说是肯定没有结账因素影响的(日本半年度结账在每年的9月)。左表是1978年至2005年,每年6月份美元兑日元的涨跌幅统计表:
从上面的统计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出:1978年至2005年的28个6月份中,日元上涨的次数为16次,下跌的次数为12次。与每年的3月相比,每年6月日元上涨的次数更多,涨幅超过5%的次数也多1次,而每年6月并没有常规性的对日元利好的基本面情况。通过这种对比可以发现:每年的3月,日元也并没有因年度结账而显得更为特殊,同每年的6月一样具有一般性。
日元是否因年度结账而出现过异动
还有一个可供分析的方面,即每年3月日元走势是否因为年度结账而出现过异动。所谓异动当然是指:是否因为日本年度结账的因素,日元在每年的3月出现过逆势上涨或者逆大部分非美走势而上涨的情况。
经过我们对27年来各货币走势的仔细回顾盘查,发现上述异动情况也是不存在的。2002~2004年的3个3月中,日元都有不同幅度的上涨,但与此同时其他非美货币也均运行在大型的牛市,日元的走强之势在顺应市场的大势。
通过上面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日元的走势在每年的3月并不会简单地因为日本年度结账而走强。所以,很多国内投资者在每年3月因年度结账而买入日元的做法就显得有些盲目。但并不是说日元在3月就不能上涨,日元是否上涨取决于当时的技术面趋势和基本面状况。
技术面趋势决定了美元/日元在每年3月的基本方向;从基本面来看,日本年度结账是每年3月对日元利好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除此之外,需要关注和分析的基本面还包括:
1、日本股市与欧洲、美国股市的对比分析。分析日本股市是否能有更好的表现,以吸引国际游资的流入,如果日本股市能提供更高的收益率,那么,大量国际游资的涌入可以增强日元的买盘。
2、日本经济现状和前景分析。经济状况对货币汇率的高低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如日本经济在一季度能表现出比较强的增长势头,这无疑给日元注入了最好的强心剂。
3、日本央行政策分析(主要包含储备变化、干预计划、信贷和利率等方面)。日本是一个出口导向型的国家,如果日元持续地大幅上涨,对国内经济有明显的打击,此时日本央行常常站出来进行干预,这可能直接影响到市场的短期波动节奏,增加外汇投资者的风险。
4、日本周边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如果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向日本政府有利的方向发展,往往日元也会从中获益;而如果日本政局或周边局势出现不稳定迹象,显然对日元的打击是非常大的。
关键词:人民币;美元;汇率;趋势预测
一、前言
2005年7月21日,我国政府开启汇率改革,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美元,转而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这意味着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变动分析更加复杂。判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需要分析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从总体状况来看,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分为中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中长期因素主要包括: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率差异、利率差异、宏观经济政策导向等。本文主要通过对中长期因素的分析来初步预测2016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
二、汇率趋势分析
本文主要从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率水平以及利率水平等三个方面分析其对汇率的影响,并且结合2015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预测2016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变动状况。
(一)国际收支状况
2015年国家统计局的国际收支状况数据显示,我国经常账户出现顺差,资本和金融账户出现逆差。即与前几年“双顺差”的状况不同,2015年,我国国际收支出现“一顺一逆”的状况。从前三季度的数据,可以发现,经常账户顺差总计12881亿人民币,同时,资本与金融账户逆差为4703亿人民币。依据最新的国际标准,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必然相对而符号相反。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逆差表明我国对外净资产增加。预计今年,我国国际收支将继续呈现“经常账户顺差,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的格局。其中,经常账户将保持一定规模的顺差。货物贸易维持顺差,我国国内需求会保持相对稳定,进口变化不大,进口规模仍会低于出口。而资本和金融账户将持续逆差,不同项目的跨境资本流动将呈现有进有出的局面。总之,预计我国2016年国际收支状况将基本稳定,跨境资本流动风险总体可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水平将与2015年水平大致一样。
(二)通货膨胀率状况
一般情况下,衡量通货膨胀率的指标主要有CPI、PPI和RPI三大指标。在此,主要分析CPI的走势。由图1可以看出,自2015年10月份起,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升,尤其是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期间,CPI迅速上升。在2016年2月达到107.3%。其中,可以看到食品类价格指数是推动CPI的主要内因。从国家统计局了解到,2016年初由于强寒潮的来袭,鲜菜、鲜果的生产运输上升,其价格环比分别上涨7.2%和4%。另外,寒假、春节出行人数增加,使交通和旅游价格上升。因此,在2016年初出现了CPI上升较明显的趋势。而CPI又是衡量物价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是,这一外因的影响是暂时性的。从基本面上看,去年,我国货币币值总体保持稳健,居民收入稳中趋升,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并未明显推升物价。另外,由于国际大宗商品表现低迷,输入性因素制约了我国商品尤其是非食品商品价格的上涨。由此,可以预见2016年我国CPI涨幅较2015年微升,但仍能维持在较低的通胀水平。同时,由于近几年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低于国内价格,进口大豆、稻谷、大米、小麦、玉米等粮食数量大幅增加,这对国内相关商品价格上涨也形成约束。食品类价格指数是CPI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也就奠定了2016年我国CPI基本维持稳定的基础。
综上,笔者预测, 2016年CPI同比增长比率将控制在2%以内,物价水平基本保持温定,通胀水平较低。当一国出现通货膨胀时,物价水平会上升,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进而外汇收入会小于外汇支出,从而本币汇率下降。我国2016年通胀水平较低,也预示着我国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会走势偏弱,但基本维持稳定。
(三)利率水平
根据利率平价理论,利率变动会对汇率产生影响。两种不同货币的利率差异应等同于市场预期的汇率变动的百分比。如果一国利率水平较高,将吸引国际资本流入,推动该国货币需求量上升,从而导致本币汇率上扬。从图2中可以看到,自1996年至2015年,我国央行的基准利率均高于美国联邦基金基准利率。2015年,我国央行基准利率为5.25%,而美国基准利率为0.25%,可以看见,两国之间利率相差5%。但是,图2中反映,我国基准利率水平自2014年起有明显下滑现象,央行自2014年11月22号开始实施了一系列降准降息的政策,下调了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人民币存款的基准利率。结合上文的CPI走势分析,我国2016年人民币预计还会有轻微的贬值趋势,那么预计利率水平仍将保持下降趋势。另一方面,从图2中还能看到,美国联邦基准利率2008年至2014年连续接近零利率水平,这是由于美国自次贷危机起连续实施了4轮量化宽松政策,而2015年美国利率水平回升,表明美国正结束量化宽松,预计2016年美国基准利率将上升至1.1%。综上所述,中美两国之间虽然存在利差,但是利率差异在缩小。在短期内,利率相对较高的国家,会吸引大量短期资本流入,使得外汇供给增加,那么本币汇率会上升。那么从利率水平来分析,2016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会有轻微上浮,但上浮空间不大。
(四)经济增长率状况
从长期来看,一国的经济增长状况对汇率水平有决定性影响。因为汇率反映了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而经济实力奠定了汇率水平的基石,其中衡量国内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是GDP。由此可见,从长期看GDP与人民币汇率有很大相关性。当一国的GDP指数逐年上升,并且GDP增长率较高时,则该国的货币汇率就叫高。相反,当一国为低经济增长率,则该国货币汇率低。
2005~2015年GDP数据表明我国GDP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15年我国GDP总量达到676708亿元。GDP增长意味着我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在逐渐增加,居民需求不断上升,对人民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从这一方面来看,人民币汇率有缓步上升的态势。但是近十年GDP同比增速则显示,自2011至2012年GDP增速急剧下降,2012年至今GDP增速呈现缓慢下降的态势。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从需求方面看,我国存在需求不足现象。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在全球经济疲软的大环境下,全球出口增速十年见顶回落,过去三年持续零增长,中国较难独善其身。同时我国低成本优势不再,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已成态势。其次,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低附加值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比重偏高,而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的比重偏低的状况。表现在消费领域中,即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供需错配:国内消费增速持续下降与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国内航空客运增速缓慢下行与跨境出游却持续高增长形成鲜明对比。另一方面,我国的产能过剩行业圈占资源,不利于经济的中长期发展。总而言之就是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疲软,无力拉动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近三年GDP同比增速分别为7.7%、7.3%和6.9%,这表明GDP增速在缓慢下降,其中2015年创1990年以来GDP增速最低点,因此笔者预测2016年GDP增速也会有缓慢下降的态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预计略微走弱。
(五)宏观政策导向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往往会使一国货币汇率上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则可能使货币的汇率下降。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持续实施稳健偏松的货币政策,央行基准利率不断下调。自2014年以来,央行不断推出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比如SLO、SLF、MLF等,用于定向增加特定领域,特别是小微民营企业的流动性。从2015年的状况来看,央行采取持续降准降息的政策并且配合使用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总之,在货币政策方面,央行一直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过去的一年,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的政策,国民经济运行出现了总体平稳的势头。一方面,政府积极推进改革,不断加大改革力度。2015年起国家提出并实施“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旨在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同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为助推“供给侧”,政府同时提出“营改增”的战略方针,并提出在2016年实现全面“营改增”。营改增作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补充战略,已初步取得积极成效,今年五月份开展全面“营改增”后,营业税将退出历史的舞台。“营改增”的直接作用是实现了增值税对货物和服务的全覆盖,从而基本消除了重复征税,打通了增值税抵扣链条,这将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协作,有力地支持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营改增”能够减轻企业税负,是财税领域“降成本”的重要措施,其实质是用短期财政收入的减少换取持续发展势能的潜在增长,推动我国经济向中高端水平发展。这些措施都有利于释放改革红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三、2016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预测
从图3可以看出,2015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持续偏弱,尤其是2015年7~8月期间,汇率降幅较大,这一现象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人民币汇率除了受到上述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状况以及利率水平的影响外,还会受到市场预期等因素的影响。从2015年的情况来看,一方面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退,导致企业结汇意愿减弱、留汇意愿增强。另一方面是美元升值国内企业和居民加快了海外资产的配置,国内银行也增加了外汇头寸。总之,过去几个季度,我国面临的资本流出的压力加大,人民币走贬。
2016年预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走势不会大幅走弱。从国际收支分析,我国将继续保持“一顺一逆”态势,跨境资本风险总体可控。而在物价方面也基本保持低通胀的水平,预计人民币走贬压力不会太大。从今年年初的汇率走势图,我们可以看到汇率水平基本保持平稳并略有上浮。预计2016年人民币大幅贬值的可能性很小,对美元汇率贬值幅度不会超过3%,汇率走势会在保持基本稳定的态势下略微走弱。
参考文献:
[1]陈辉,博罗中.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因素及走势分析[J].金融视线,2011(07).
[2]耿晓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因素及走势[J].中国证券期货,2012(11).
[3]张志柏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的均值回复研究[J].商业时代2012(13).
[4]胡再勇. 人民币对美元日汇率决定模型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