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运动医学的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综合式教学方法;康复医学;应用分析
现代医学的教育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医学教学活动来传授给学生更多的医学知识,从而加深学生领会知识和学习知识的相关能力,也可以把这理解为对知识的一种创新。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老师有极佳的驾驭各种医学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把学生引进医学知识的大门中去。从整体医学教育的历史来看,教师都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名师自然有属于名师的教育方法。
1康复医学教学发展现状
康复医学是一门近几年来新兴的学科,在医学的范畴内它完全阐述的就是一种新的概念。康复医学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从而更好地对人的功能性缺失进行相应的弥补,以达到最终提高人体整体免疫力的有效目的。康复医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身体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和治疗,它可以被称作为一种处理类的医学学科[1]。在现代医学界,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和言语疗法是康复医学中最重要的3种疗法。在我国众多大型医学院,康复医学一直都是一门选修课程,整体教学的课时数非常少,而且其内部的教学内容非常的有限。很多情况下,当学校没有多余的老师来教授这一门课程时,往往采用的是专业老师代课的方法。这样学生根本没有办法把具体的康复医学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不能够很好地进行康复医学的学习[2]。所以现在很多学校都将康复医学定为了必修课,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给予相关的重视。此外,在整体康复医学的课程中也加入了运动学、生物力学、康复医学概论和运动解剖学等等在内的学科内容。这样全面的课程设置一方面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另外一方面也能够很好地起到指导的作用。而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康复医学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把综合教学方法引入了康复医学的课堂。
2综合式教学方法的类型
2.1发现法发现法是整个综合式教学模式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主张学生根据老师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和动手实践去探索和解决问题。等到最后,让学生更好地动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去发现事物的结果,整体发现的过程更加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不断发现和强化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心理过程,因为以往的心理活动多数是重复一些旧的东西,而等到要综合运用包括分析、综合和归纳的方法去进行高级心理活动的话,那么就是一种发现的过程。在康复医学的课堂上,老师可以多去引导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病例或者是材料去推敲出康复医学中的种种原理和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康复医学学习中的原理,那么这其实就是一种从外部刺激学习动机的方法,这样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不仅拥有更多的动力,而且所学到的康复医学的知识也会更加深刻地印刻在脑子中[3]。学生无论是掌握康复医学中地一个概念还是解决康复医学中的一个问题,到最后发现康复医学中的一个原理,所有的过程实际上都是主动的。
2.2创设问题的情境
在康复医学的教学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和一些材料的提出,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并在这个过程中也顺带学习一些康复医学的知识。在这样一个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通过计算、观察实验和自己去查找资料的过程更好地解决相关的问题。
2.3推测结论法
在康复医学教学课堂中,老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患者在康复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学生再回忆与这个问题相关的知识点,之后再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的一系列方法去更好地进行学习,到最后再探索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方法。当然,在整个推测的过程中老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这样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会围绕着一个重点,有序并且更加系统地进行。
2.4完善解答法
如果康复医学的课堂时间有限,那么老师可以在一开始采用讲解知识的方法,然后由学生自己把老师所有讲解的知识进行完善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再进行充分的启发、指导和帮助,最后老师再进行总结[4]。这种教学模式显著的优点就是学生不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是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提出老师见解之外的一些理论。如果学生本身有不同的想法的话,也是可以进行相互的交流的。
2.5程序教学法
在康复医学的课堂上,程序教学法也是经常被用到的一种方法。学生按照相关的课程教材和一定的程序去获得相应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就是为了让学生把整体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相关过程更好地程序化[5]。学生可以按照相关的程序更好地进行独立化和个性化的教学。具体的可以把康复医学的教材分成若干个小段,然后对于每一节的内容都设置一个问题,等到学生回答出题目正确的答案之后,问题的答案又会指向下一个阶段的学习,这种程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康复医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有一个由难到易和深入浅出的过程,最终掌握起知识来也会更加的容易。
2.6自学辅导法
在康复医学的的课堂上,自学辅导法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这时候,不仅仅可以把康复医学的课堂局限在课堂内部,也可以把它延伸到课堂的外面。老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先编写一份适合自学的教材,然后让学生通过课本、练习本和答案本的方式进行更好的学习。自学辅导法的优势就是在康复医学的学习中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本人的主动性,让学习真正成为他们自己的事情,从而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自学辅导法是综合式教学法中最能够发挥其主动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康复医学课堂上,整个自学辅导经历4个阶段。第一阶段,先带领学生阅读有关康复医学的相关教材,重点是培养他们独立做题的能力,然后是让学生进行精读,在学生读懂相关的内容之后,再进行做题,完成练习后再核对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正好把康复医学的相关知识点都很好地掌握了。之后,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自学,老师先给学生列出提纲,然后让学生按照提纲进行更好的自我学习,然后学生在这样模式的指导下再做练习题,最后通过自己检查和改正错误来做出总结。
2.7单元教学法
康复医学课堂上的单元教学法并不是完全按照书上的知识点进行单元的划分,而是根据整个康复医学的系统,把所有的内容都划分成若干个教学的单元,然后老师再按照其教学的单元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因为书本把知识系统进行割裂而产生的不利影响。在划分内容的时候一方面要根据康复医学知识的难度来划分,另外一方面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来划分。
3综合式教学方法在医学康复课堂中的优势
3.1最系统全面的教学方法
纵观所有方式的综合式教学方法,它们都是把所有康复医学的知识严格地限制在一个全面严谨的系统中,这样其实能够更好地把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的实践经验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起康复医学时不再是纸上谈兵。由于整个知识结构非常系统全面,所以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更加容易,印象会更加深刻。
3.2老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虽然综合式的教学里面有很多种方法。但是纵观这些方法的特征,无一例外是把老师从中解放出来了。老师不再需要在讲台上去讲解他的知识,也不再需要通过各种多媒体手段去讲解知识。整个康复医学的教学甚至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中。其实这对老师本人的教学能力来讲是一种非常大的考验。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其实起到的是一个启发者和诱导者的角色,所以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老师的教学能力也会最大程度地得以提升。
3.3学生地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更好地发挥
把综合式教学方法引入康复医学地课堂中去,那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发挥。因为打破了以往的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模式,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去,不仅整体教学氛围会更加的活跃,而且学生掌握知识也会变得更加的印象深刻。让学生明白学习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情也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也是综合式教学方法最大的特色所在。3.4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康复医学在内的临床医学其实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要求非常高。传统的康复医学课堂,由于太过重视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的动手能力都不是很强。而自从把综合式教学方法引入到康复医学的课堂中之后,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4结语
综合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进一步加强,而且整个学习过程需要动用到老师和学生全体的力量,所以整体学习的效果会更好。此外,虽然综合式教学方法的种类较多,但是真正运用的时候还是应该根据具体的康复医学的内容进行安排。同时兼顾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就要求老师在综合式教学中能够随机应变,以求跟学生更好地进行配合。最后,一定要根据每个学校的具体不同情况,更好地把综合式教学方法运用到医学课堂中去。
[参考文献]
[1]汪青.跨世纪的医学教育:改革是永恒的主题[J].复旦教育论坛,2014,2(12):103-108.
[2]王广义.近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历史变迁与启示[J].医学与社会,2014,1(27):91-93.
[3]奚汉清,邢晓源.在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中引入博雅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13(1):48-57.
[4]于述伟,王玉孝.LBL、PBL、T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综合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5):100-101
在西医院校课程中开设中医学,其初衷是为了确保医学生在学习现代医学的同时也能学习到中华传统中医知识,培养出综合型医学人才,使中医中药学得到传承与更好的发展。中医教学是我国医学教育中的特点,但在目前各地方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中,由于各院校培养目标不同,导致在中医教学中出现较多的不足,为医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扰,降低了教学质量。因此,通过对西医院校中医教学进行改革,使其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显得十分必要。笔者就我校中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探寻实用性的教学改革方法。
1.现状与现存的问题
1.1西医院校对中医教学不够重视,开展课程目的不明确,导致医学生对中医学的学习缺乏兴趣
笔者对我院280名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同包括:学习目的、学习兴趣、中医有用性、中医科学性、中医对自身的益处以及教学改革6方面,调查结果显示,52.1%的医学生对中医学缺乏兴趣、65.1%的医学生是以完成学业为学习中医学的目的、超过80%的医学生认为中医对自身有用、超过90%的医学生对中医学教学方法不满意,认为应该对中医教学进行改革。
1.2中医学内容较抽象,医学生不易理解并认同中医学知识,增加了医学生学习的难度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理论体系存在显著的差异。中医学是以古代天文学、文学与哲学等为基础,通过对自然宏观功能进行观察,以演绎思维与辨证思维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在学习中医学前,西医学理论体系已被医学生大脑所接受,当学习中医学时,不由自主地就会将中医与西医进行比较,而由于“先入为主”的思想,医学生会对中医学中所提出的“肝藏血”“心主神”等知识无法理解,更认为“阴阳五行”说缺乏科学性,拒接认同。
1.3中医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医学生实践机会少,理论实践相脱离
随着医学院校教学体制的改革,导致西医院校中医学的学时减少。中医教学内容多,课时减少,必然导致教学质量降低,加上临床实践未引起教学人员的重视,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医学生难以掌握中医诊疗方法。
2.改革意见
2.1明确中医学的重要性、科学性与教学目标
对中医学建立起正确的认知,了解中医在历史上对疾病的防治所作出的贡献,且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西医均是以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防治作为研究对象,两者所要达到的目的均是一致的,以改善、维持人体生命健康为目的。中医是借助辨证唯物主义哲学而创立的理论体系,其科学性已经千百年的临床实践证明。虽然目前一些中医防治疾病的方法已逐渐被更为先进的现代医学所替代,但其在临床较多领域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2.2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突出中医学的优势
中医学教材的调整应该突显以下特点:①特色性。突显出中医学对人体生命健康的整体认识观、疾病观与治疗观。②科学性。注重教学内容的精确,适当减少,保留中医基础学,中医理论内涵明确。③创新性。采用不同的形式标明重要部分,英文翻译章节篇名,将研究成果以表格形式表现出来。④实用性。增加插图,帮助医学生理解,文字通俗易懂,便于医学生学习。
2.3改变教学模式与手段
将目标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医学的教学中,并纠正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运动目标教学模式,可有效避免教学的笼统化,使中医教学内具体化、层次化,以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可使教学活动有序地开展,使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有效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满堂灌输,降低教学质量的不足。引进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可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提高医学生对中医学的学习兴趣,如:①将多媒体教学方法应用到中医学教学中,使教学更具趣味性。通过多媒体播放与相关章节有关的图像资料,并配上准确的文字说明,这样就将抽象的中医学内容变得具体化,更易医学生理解,从而引起其对中医学的兴趣。②应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调动医学生的思维,教学老师给予学生适当引导,让其自主发现、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培养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医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中医学的理论与临床实践是相互关联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让医学生明确其本质,开阔学习思路。通过对临床实际病例的讲解,让医学生明确如何将中医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增加医学生对中医学的感性认识,巩固医学生所掌握的中医学知识。④注重教学老师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提高教学质量。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教学观念较落后,教学老师所具备的中医学知识结果较单一,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培养目标与现代中医教学目标不一致等,这些均是导致中医学教学质量降低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强对教学老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康复医学;应用;综合医院;作用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859―02
康复医学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是当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加快治疗后的恢复进程,以及降低临床致残与致死率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康复医学是当前国内综合医院必设的科室之一,通过物理治疗、心理治疗、言语治疗、作业治疗等多种康复方式,促使患者的康复效果的逐步改善,在当前临床骨科、神经内科以及ICU等多科室中均应用较为广泛,且应用效果显著[1]。本文即就康复医学在当前综合医院的应用作用进行探析,具体情况如下。
1关于康复医学
康复医学是当前各综合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是重要的临床一级学科,具有明显的应用型特色,在临床多种疾病的康复治疗中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是通过采取多种非化学性的治疗手段,促使患者逐步获得康复的一门医学学科。
康复医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与临床、预防以及保健共同形成系统化的医学体系,相对于临床而言,康复医学具有发展以及延续性意义。康复医学于上世纪80年代始开始在国内逐步推广应用[2],主要通过物理疗法、心理疗法、言语疗法、作业疗法以及康复工程等多种方式,对疾病引发的患者的多种功能进行综合性治疗。康复医学在我国经多年的发展,应用水平逐步提高。另外,我国自康复医学起步时,即开始尝试具有独特价值的中西医相结合的康复方式,充分发挥中医治疗中多种安全性的疗法,如针灸与推拿等的作用,促使康复医学的应用效果得到明显改善[3]。
康复医学在综合医院中具有更为明显的应用价值,或者说,综合医院是康复医学发挥作用的最佳场所。另外,康复医学在临床多种疾病的康复治疗中得以应用。如骨折、颅脑损伤、脑血管事件、脑瘫、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腰腿疾病等,其中,在骨科、神经内科以及ICU重症监护室中具有相对更高的应用率。对以上多种治疗后容易留下残疾等后遗症的疾病,康复医学的介入,有效加快了患者的康复进程,改善了恢复效果,显著降低致残与致死率,对改善临床整体疗效发挥出显著的作用。
2 康复医学应用于综合医院的具体作用
康复医学是综合医院的重要的1级临床科室之一,在综合医院治疗水平的提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康复医学在综合医院应用中的具体作用如下:
2.1降低临床致残率 当前临床医学技术不断进步,对危重病例的抢救成功率相应增加,但同时,因危重症患者成功抢救后易留存各种不同的后遗症,导致多种疾病经临床医学救治手段治疗后,存在多种功能障碍的几率出现增加。在患者的生命成功挽救的同时,因后遗症而遭受的病痛也较为明显。康复医学的开展,即以治疗疾病治疗后的后遗症为主要工作内容和目标。同时,因康复医学的治疗手段较多,且对患者的身体不会造成损害,因此,一般早期介入,并在经过一定阶段的康复治疗后,患者机体的各功能会出现明显改善,多数因病致残的患者会逐步恢复,最终利于临床残疾率的降低[4]。
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2.1.1肢体被动运动:主要是为了预防关节活动受限,另外可能有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和增强感觉输入的作用。先从健侧开始,然后参照健侧关节活动范围活动患侧。一般按从肢体近端到远端的顺序进行,动作要轻柔缓慢。重点进行肩关节外旋、外展和屈曲,肘关节伸展,腕和手指伸展,髋关节外展和伸展,膝关节伸展,足背屈和外翻。在急性期每天做两次,以后每天做3遍。患者意识清醒后尽早开始做自助被动运动。
2.1.2变换:主要时预防褥疮和肺部感染。另外,由于仰卧位强化伸肌优势,健侧卧位强化患侧屈肌优势,患侧卧位强化患侧伸肌优势,不断变换可使肢体的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预防痉挛模式出现。一般1-2h变换一次。变换包括被动、主动向健侧和患侧反射,主动、被动向健侧和患侧横向移动。
2.1.3神经促进技术:可酌情选用Bobath技术、Brunnstrom的技术、Rood技术和PNF技术中的一些方法以诱发粗大运动、抑制异常运动。
2.1.4功能性电刺激与生物反馈疗法:对防止肌肉萎缩、维持关节活动度、促进正常运动模式形成都有一定的康复治疗效果,可酌情应用。
2.1.5床到轮椅(或椅)转移和站立训练均可酌情进行。
2.1.6 言语治疗:有言语障碍者应进行评估和治疗。
2.1.7 心理治疗:由于发病后时间较短,一般一时不能接受现实,所以常有否认、拒绝、恐惧、焦虑、抑郁等多种心理障碍。首先评定患者现在的心理障碍,再根据病员心理障碍进行心理治疗,必要时,可加用适当药物配合治疗等。
2.2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在防止患者发生残疾的同时,康复医学的开展,还可循序渐进促使患者的自理能力逐步改善。在国内开展中,借助针灸以及推拿等康复治疗方式,可对患疾部位有针对性进行局部治疗,逐步改善病变组织的功能。如,对因脑梗死致残的患者,即可通过针灸方式,对曾致残的躯体进行局部治疗,通过改善血液循环状态,促使病变部位的敏感度逐步提高;同时,辅以运动疗法等方式,增强治疗效果,促使患者在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后,能逐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再如,对发生四肢发生严重性骨折的患者,单纯性治疗后,骨折部位的恢复效果往往不够理想,通过进行功能性锻炼,并借助物理疗法、康复工程或针灸等方式,改善骨折局部的微循环状态,促使患者逐步独立完成各种日常生活内容,提高自理能力。
2.3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患者经疾病治疗后,早期即介入康复治疗,一般可在短时间内即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利于患者经相对较短时间的康复治疗后,即实现比较理想的临床效果,避免长期性治疗给患者造成的经济负担。笔者在康复医学的临床实践中即发现,对临床病情程度无明显差别,且治疗后效果差异不明显的患者,早期即行康复治疗与康复医学介入时间较晚的患者,所承受的经济负担明显更轻;同时,积极接受康复医学治疗的患者,与未行专业性康复治疗的患者在长远时间内相比,需要承受的经济负担一般相对更轻。
2.4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经康复医学的介入治疗后,患者的治疗效果一般改善比较明显,可有效减轻患者所受的临床痛苦;同时,因患者生活能力以及其他各种躯体功能均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得到提高;另外,康复医学在开展中,对存在负面心理情绪的患者,一般及时通过心理疗法进行治疗,疏通患者的负面心理,帮助患者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心态,因此,接受康复治疗后,患者一般在身心上均得到改善,利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升。如,对于多数ICU病房的患者而言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消极情绪,部分患者甚至出现绝望心理,康复医学介入后,即在改善患者治疗效果的同时,促使患者的建立起健康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并保持正确的生存态度,最终即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3 小结
康复医学是当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预防、早期识别以及提供各种康复服务等方式,对疾病治疗后出现残疾等不良情况的患者,积极进行恢复性治疗,以降低患者发生残疾的风险,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康复医学是一种绿色化的治疗方式,其运用的各种治疗手段均不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损伤,安全性高,与临床医学对疾病的治疗互为补充,促使各种疾病远期或终极治疗效果的改善,在各综合医院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且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01):1-4.
[2] 王久亮,苏伯固.大型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定位与质量管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0):50-51.
【摘要】循证医学是一种全新的医学模式,旨在临床实践中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得最充分的证据,并对患者做出最佳的诊疗决策。在骨科临床教学中应该引入循证医学,能够使医生与医学生认识经验医学的缺点和循证医学的价值。本文介绍循证医学的相关背景,总结循证医学在骨科教学与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现状,以期为循证医学在骨科临床教学与临床实践中提供借鉴与指导。
【关键词】循证医学;骨科;教学;临床;应用
循证医学是近年来国际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它的出现使临床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变是21世纪临床医学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以翔实的临床科学研究资料为最佳的临床依据,从而负责、明确、明智地利用现有最好证据来决定每个患者的治疗[1]。目前循证医学在我国临床领域中广泛兴起,它在骨科领域的应用也随着骨科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2]。
1、循证医学应用于骨科医学的背景
循证医学的物理结构是Cochrane协作网,协作网是一个国际性、非赢利的学术团体,旨在通过制作、保存、传播和更新系统评价,提高医疗保健干预措施的效率帮助人们制定遵循证据的医疗决策;为循证医学提供研究依据,使循证医学变成现实[3]。
循证医学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寻找并评价所有的临床证据、综合分析得出结果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从而使临床医疗决策更加科学化。牛津大学骨科专家提出了典型的循证医学模式的4个步骤,包括:a、根据临床处理病人时遇到的情况提出明确的临床问题;b、检索含有相关临床资料的文献;c、准确评价证据的合理性和实用性;d、将有用的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
2、循证医学应用于骨科临床实践的应用
循证医学应用于骨科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骨科医疗实践中的难题,从而促进骨科学的发展。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a、弄清疾病的病因及发病的危险因素;b、提高疾病早期的正确诊断率;c、帮助临床医生为病人选择最真实、可靠、实用的治疗措施,同时指导合理用药,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d、充分利用对病人预后有利的因素, 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生存质量;e、 应用最佳的研究证据于卫生管理,促进管理决策的科学化[4]。
3、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作用
在循证医学指导下的临床教学强调对一个问题的综合思考和决策,这种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提出问题,并需要寻找一个有指导意义的答案。循证医学的基本步骤如下:提出问题查寻证据分级评价证据筛选证据应用证据。首先根据一个病例提出诊断或治疗方面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去查找和回顾问题的历史记录,综合教科书和文献得出结论,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将结论进行分级, 分析结论的可靠性和参考价值,建议采用最好的有循证医学根据的结论来指导该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可以发现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培养创新性思维和工作能力。在骨科临床教学中,与其他学科一样,新知识新技术是医学生和年轻医生十分关心的内容,但是如何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成为教和学面临的突出问题[5]。
循证医学的出现推动了医学的科学化进程,为现代医学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骨科临床教学中应该引入循证医学,使医学生和年轻医生认识经验医学的缺点和循证医学的价值,通过应用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指导临床教学和工作,才能帮助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为培养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创新性能力奠定基础。
4、循证医学在骨科临床实践的应用
循证医学已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各个方面,包括外科、儿科、妇产科、临床护理等,同样的,循证医学也应用于骨科临床实践。为更好地指导骨关节疾患临床康复干预方法的选择,美国物理治疗学会会组建了“费城专门小组”对下背痛、膝痛、颈痛和肩痛等常见骨关节疼痛性疾患的康复干预方法进行了专门的循证医学研究,以建立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指南。其间,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研究结果,均对国内相关医务工作者有所借鉴和提高。有研究发现,骨科康复医学与循证医学相结合,有助于骨科康复的决策指南,有助于指导骨科康复临床,有助于指导骨科康复科学研究,有助于骨科康复医学教育。有学者还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康复用药进行循证医学综述,并根据循证医学的相关思路,提出了临床用药方案,对于骨科康复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英国使用Cochrane评价制定骨质疏松处理方法的国家指南。在荷兰,Cochrane协作网已协助制定了有关处理踝关节扭伤的多学科指南。因此骨科康复应以Cochrane协作网为依据,建立有关骨折术后康复、退行性骨关节病康复、运动创伤康复等一系列临床行之有效的骨科康复决策。循证医学对骨科康复临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个高成本效益手术,但全国各地术后后果差别各异,有关病人是否适于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标准、手术方法、何种价格的髋关节假肢、术后康复训练方法、购买者和供应商应该促进哪些术后长期随访表现最佳的假肢的应用等问题国内学者各说不一。如果我们依据循证医学的原理,整理、收集全世界有关临床研究,那么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应把循证医学作为指导骨科临床与康复科研究中有关正确选题、确定正确研究方法、评估方式的重要依据[6]。
5、小结
循证医学的兴起预示着临床医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循证医学这一新的医学模式提出以后,我国骨科同仁应遵循循证医学的思维方法,搜集、整理证据,并进行系统评价,调整临床诊疗原则以指导临床实践。循证医学在中国发展的短短10多年就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出现为临床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循证医学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在骨科临床的应用同样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前景良好。
循证医学强调以现有最好研究依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最好的研究依据不单指已获得的研究结果,而且亦应包括如何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概念来研究更有价值的依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随时掌握骨科康复最新研究动态,开展新的有意义的研究工作,也是对循证医学的不断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中万, 庄 洪, 徐友兰. 循证护理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J] . 实用骨科杂志, 2002, 8(5): 364.
[2]郑漫艳. 循证护理临床带教中的应用[ J]. 护理研究, 2004, 18(11B): 2059- 2060.
[3]Retsas A. Barriers to using research evidence in nursing practice[J]. J Adv nut s, 2000, 31(3): 599- 606.
[4]隋永红, 曾 荣, 易冬梅, 等. 循证护理在国内临床实践[J]. 护理杂志, 2004, 21(11): 49- 50.
一、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
人类文明出现的最初阶段,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认识水平有限,对生老病死的现象无法找出合理的解释。这个时期的人们将人类的健康、疾病、死亡都看做是受神灵支配的,人对此无能为力,健康是神灵的赐予,疾病与死亡是神灵的惩罚,只有通过对神灵的祈求才能实现健康的保护和疾病的治疗。处在这一时期的人们,对疾病的解释和治疗都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这一历史时期医疗活动由神职和巫卜人员兼任,并没有独立的医学行业。
二、朴素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伴随着的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始摆脱神灵迷信的束缚,对自然进行哲学思考,逐渐有了朴素的辩证整体医学观念。这一时期的人们将人类健康疾病与自然现象联系起来观察与思考,把哲学理论作为基础的思维方式来解释健康与疾病,形成了朴素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古代中国的五行、阴阳、精气学说,古代希腊希波克拉底体液说都是在此时期产生,这些学说都是对神灵医学观的否定,哲学思考逐渐代替了神学的解释,哲学家医生代替了神卜人员。由于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认识水平有限,使得人们对自然现象和人的生老病死无法做出更加科学的解释,但是,它为以后医学走上科学道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唯心的僧侣医学模式
基督教在中世纪迅速发展,为抵抗其它哲学和教派发展,上层传教士汲取希腊哲学中对其有利部分与基督教原有信仰建立成新的教义体系。英、法、意等大学在此期间设置了一系列为神学服务,为神学理论及辩护的学科,所讲授理论称为经院哲学。黑暗的中世纪,自然科学知识被扭曲,成为了神学的附属物,古希腊与古罗马的科学与文明被淹没。这个时期的医学停滞不前,甚至退步。受当时奥古斯丁原罪思想的影响,人们依赖祈祷进行疾病的治疗与健康的保护,带有不切实际色彩的点金术与返老还童灵药盛行,此时的医生为僧侣医生,有限的医学知识沦为了僧侣医学模式的牺牲品。
四、生物医学模式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十五世纪下半叶到十八世纪初是自然科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哥白尼的日心说,开普勒的天体运行理论以及伽利略所领导的实验科学等较为先进的科学理论,科学的进步动摇了宗教神学的自然观。牛顿力学三大定律的提出实现了近代科学的第一次综合,形成了用力和机械运动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人们用这种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生命和疾病,把人体看成是许多零件组成的机器,疾病就是机器出现故障或失灵,可以修补和完善达到健康的目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封建权威和宗教神权的统治被彻底,为科学的进步扫清了障碍,自然科学开始迅猛的发展。近代的实验科学,特别是生物科学的巨大进步使得近代医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人们对生命现象及其变化以及健康与疾病的认识,是建立在对生物科学认识基础上的,认为疾病从发生、发展、到治疗、预防,都是有生物学因素决定的。每种疾病都有特定的生物或理化因素,会给人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带来形态或化学上的变化,且这种变化是可测量的。这种建立在生物科学的基础上,强调生物科学对医学的作用的医学模式称之为生物医学模式,它认为疾病的生成是因为细胞的病变引起组织结构病变进而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建立在机械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生物医学模式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的进步与发展,一直沿用至今。
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755年,康德运用辩证的观点,概括综合当时的天文学、力学成就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恩格斯敏锐地预见到自然科学必然要回归到辩证思维,他在《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中首次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i20世纪20年代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提出了“机体系统理论”指出“系统的定义可以确定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种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ii这个理论指出,对生命现象的解释应是整体性、系统性把握的,不应将其视为单纯的机械运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精神病学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同样看到了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于1977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需要新的医学模型:对生物医学的挑战》,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应替代已经不适应医学发展要求的生物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他指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内容是“立足于生物、心理、社会等各种学科,认识疾病和健康不仅应从生物学的变量来测定,而且必须结合心理、社会因素来说明,并且必须从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水平采取综合措施防治疾病、增进健康”iii。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三个方面综合考察人的健康和疾病问题,它认为人的心理与生理、精神与躯体、机体内外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心理和社会因素也是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六、结语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聚居地域繁多,其中,各民族地区人民对医疗卫生的更高需求显得尤为突出,康复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医学学科,在广大民族地区体现出了较强的发展势头,同时也伴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本文就康复医学在民族地区的发展与前景分析作简要阐述。
1民族地区康复医疗发展的必要性
1.1发展康复医疗是完善医疗民族地区保障体系的需要康复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保健医学是现代医学体系的基本构成。由于历史、社会及地理位置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有限,包括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服务水平,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许多民族地区的人民仍然很难享受到现代医学进步所带来的益处。
1.2发展康复医疗是改善民族地区人民健康状况的需要由于历史、社会及地理位置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有限,包括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服务水平,导致许多民族地区呈现“看病难、看病贵”的基本现象,近年,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民生活质量大为提高,寿命延长,并出现了老龄化趋势。以及病谱的改变,患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急慢性病症却呈现增多,而以物理治疗和运动治疗为特色的康复医学很快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促进人类健康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大大提高了残疾人或功能障碍者的生活质量。
1.3发展康复医疗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在民族地区更为重要。各民族地区多为农村,由于缺乏必要的医疗保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严重,已极大地制约着民族地区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繁荣稳定。康复医疗的发展和完善,可以直接或间促进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解决,为民族地区和谐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建设起推动作用。
2康复医学的主要内容[1]
现代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可归纳为:一个目标:使残疾者的功能和能力得到恢复,为他们重返家庭和社会创造基本的条件。两个手段:一是主要应用康复医学中的功能恢复训练、代偿和适应等手段;二是辅之以必要的药物和手术。三大类伤病及其功能恢复的理论:神经系统伤病及功能恢复的理论;肌骨系统伤病及功能恢复的理论;心肺系统病症及功能恢复的理论。四大评定:躯体功能、精神功能、言语功能和社会功能的评定。五在治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心理疗法和康复工程处理等。
3民族地区康复医疗发展的影响因素
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多处在内陆地域,且属于西部大开发地区之列,各项基础设施尤其是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而各种老年病和慢性病患者人数却相对增多,医疗服务水平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加的健康需求,以及近年政府部门在医疗卫生建设方面通过合作医疗、医疗制度改革等措施加大投入,加之人们健康理念的转变,等等现状。这对于康复医疗的更好发展是一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客观前提。在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60岁以上的老年残疾人增加了2 365万人,占新增加残疾人口的75.5%;农村残疾人口6 225万人, 占75.04%[2]。
4讨论
我国康复医学具有起步晚,发展较快,欠规范的特点,我国民族地区康复医疗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社会意义和作用,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促进民族地区康复医疗的发展,提高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4.1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是民族地区康复医疗的发展前提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病有所医”,但是由于各种因素限制,民族地区的医疗服务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对康复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就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尤其是康复医疗事业的持续发展。
4.2将康复医疗项目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康复医疗由于起步较晚,在很多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发展水平较低,市场占有额、群众基础也相对不足,在国家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同时,应当逐步创造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将康复医疗纳入医疗保险管理。
4.3利用高校、医院、医学研究所等加大康复医学的研究和创新包括大力加强康复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规范康复医疗机构人员标准和准入制度、民族地区康复医疗试点与推广等。要利用好高校、医院、医学研究所等有效形式分别加以挖掘和研究,突出人才培养和科学创新,规范康复医学的准入制度,加强民族地区医疗事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大学生参加“支医”计划,做到既能够利用能够好传统康复的特色又能保证现代康复的优势,提高民族地区康复医疗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阚宝华,乔元霞.康复事业发展势在必行[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21):2952.
摘 要:现代医学的发展要求人们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医学的本质属性和运动规律。近代医学认识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代医学本质的文化特征被揭示出来。在现代人看来,医学不仅是一门生物科学和技术,而且是现代社会的文化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人类的生死、疾病和健康,甚至是生存和发展。因此,医学的定位应该能够反映现代医学的全貌,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社会因素在空间上的参与作用,体现医学与社会的融合点。这种认识的目的不仅在于为现代医学寻找价值,而且在于避免在科学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时代迷失现代医学的方向。“人性”是医学的内在含义,或者说是医学的内在因素,是医学的必要医学条件。关键词:医院文化建设 医学生人文素养 医德培养
人文医德素养培养概述古代哲学中有医学,医学中有哲学,而哲学是医学,医学是哲学,这就实现了医学与人文的统一。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人文与医学的统一是一种低层次的、原始的或原始的统一,虽然那个时代也产生了许多医德名人和名言,甚至许多著名的医德名言警句或医德思想,如西医希波克拉底誓词和中国古代医德经,如大医的诚信,仍然具有影响和道德价值,但这种原始医学与人文的统一,无论如何都是与时俱进的,只是当时医学的具体反映,由此形成的医患关系,无论是古代医学,还是与之统一的医德知识和思想,都只有历史意义和特定的时代价值。当医学以及其他学科,如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脱离自然哲学时,它开始沿着自己的路径进化,并开始沿着一条远离人文学科的路径前进[1]。事实上,无论离人文学科有多远,人文学科始终是医学的核心,这也是医学领域性质所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医学与人文的分离只是形式上的,而不是本质上的,它是医学学科乃至整个社会在其发展的特定阶段理解和把握医学人文特征的能力的弱化甚至丧失,而不是人文学科与医学完全分离,形成一个独立的所谓医学人文学科领域。
医学生医德素养在当代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当代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医疗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随着私人资本进入医疗事业,现代医学面临着伦理道德的挑战。临床研究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即研究中的医生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剧,这种冲突表现在医务人员之间,也表现在作为研究对象的医生和患者之间。医学研究的产业化扩大和加强了研究人员的私人利益。医学研究的产业化导致研究机构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忽视了改善人类健康的研究旨趣。不道德行为,例如科学研究中的欺骗行为,也在增加[2]。医院文化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了解行为规范、价值观和各方面的制度。医院文化是医院意识的综合体现,是医院的灵魂,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医院文化的建设有赖于此,医务人员的热情、文化活动的传承也会在医务人员的荣誉和骄傲中发挥作用。优秀的文化背景也加强了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现代医学培养的不仅仅是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合格医学人才,更需要具有深厚医学人文精神的合格医学人才。临床医学人文素质的实践与培养是医院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如果缺乏对人文素质的认识,就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社会责任感不强,服务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创新精神。建立医院文化,不仅能促进医院回归公益,为患者提供负担得起的优质基本医疗服务,而且有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感,规范其行为,增强归属感,充分发挥其凝聚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医学生和临床教师的问卷调查、现场访谈以及对人文素质和医院文化建设现状的评价,探讨如何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高职生医学生医德素养培养措施探究高职的医学生作为一个职业定位很强的大学生群体,将承担着治病救人的重任,要求高职学生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的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在纲要的指引下,我们无论是在校的理论学习还是学生临床实习阶段,都把医学生的医德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必修内容融入授课、见习、实习中,这将对医学生良好的医德素养的形成,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医德素养和在执行医疗任务过程中给予患者人文关怀的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临床见习、实习和社会服务活动,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加强实践育人,在实践中加强学生医德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成长,具体来说,在进行医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采取以下措施;(1)在医学日常教育过程中坚持把临床技能教育与医学生的医德素养进行有机结合,一方面培养学生遵守各项临床规范,践行医务工作的职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会尊重患者及其家属,维护医学伦理。在技能训练、考核、竞赛等教学环节,要把医德素养融入教学内容、考核题目,培养、考查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运用临床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考查学生的沟通、协调和人文关怀的能力;实习前,对学生进行医院概况、医院文化、医患沟通技能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培训,了解预防医疗纠纷等培训内容的第一堂课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包括“融入医院文化提高医院意识”“加强医德素养与医患沟通、培养医者仁心的大医精神”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医学岗位上”等专题讲座,岗前培训结束后,对岗位需求会有初步的认识[3]。(2)优化医学生的临床实践的育人功能:实践育人是落实育人成效的试金石,为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的服务意识,我院医学生利用周末、节假日到乡镇、社区卫生院开展社会实践服务,让学生亲身体验基层医疗卫生条件差、妇幼保健力量弱、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足等现状,培养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服务型人才。暑期在指导教师、附属医院专家的帮助下,充分发挥医学生的积极性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开展免费诊疗查体、乡村医生、护士培训、普及健康知识等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医学生的思想水平。让学生充分了解认识贫困地区基层百姓就医难的问题,培养学生扎根川陕革命老区,服务基层的职业担当。近几年,医学生在实习阶段有专门的实习宣传、患者护理志愿者活动、先进医学专家讲课、换位思考、阅读讨论、患者协会、人才展示等形式,为医院精神文化建设提供支持;通过学习贯彻医疗法律法规、医院人文关怀要求等制度,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创建舒适的医疗环境,营造鲜明的形象和人性化护理口号[4]。很多医院的文化实践让医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角色不只是医生,而是从多角度去感受患者的需要,理解医学人文的真正内涵。近年来医院进行文化的收集提高和锻炼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精神支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文教育和培养是医学生必备的内容,进入医学界在医院临床实习阶段增加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培养以医学人文为基础、与医学实践相联系的临床医学生;这个医院文化的人文精神应融入医学教育中,关爱人性,健全人格,做一个好医生;我们是医学实践中人文素质的培养者,我们是既要传授医学专业知识,又要培养人文精神,开展人文医疗实践。学着与人相处、交流,和其他同事协作开展医疗工作。要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3)医学人文学科的研究需要反复的实践,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所以针对医学生的特点,抓住思想脉搏,创新定位模式,灵活运用新媒体,丰富文化活动内容。所以展开例如社会实践、加强医学人文课程学习、人文沙龙患者访谈、个人管理技能与团队合作、人文知识传授等人文实践活动,旨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医学人文精神在诊疗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医学生自觉教育和践行医学人文精神的意识,提升高职医学生医德素养[5]。综上所述,在当今,医德已经赋予了新的含义,医德也是一种医疗技术;是创新医学教育体制机制激发办学活力的现实需要。医德素养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时代的发展要求医学人文素质的提高,现代医学必须人文精神才能加强以人为本意识,营造医学人文氛围,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卫生与计划生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把医学专业教育与医德研究紧密结合起来,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将医教协同培养贯穿医学教学全过程,从而使医德素养教育有了全新的意义,尤其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调整和优化高职卫生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培养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的基层卫生人才。参考文献[1]张梦.“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引领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20.[2]雷先辉.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3]姜翙.医院文化引领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实践分析[J].数码设计:下,2019(7):266.[4]杨敏.高职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有效路径研究--以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智库时代,2019,171(3):155-157.[5]巨鲜婷.浅析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6):74-75.
【关键词】 萨满 巫医术 哲里木 蒙古族传统医学
【Abstract】 before Tibetan medicine was introduced into Mongolian district with Tibetan Buddhism, the medical practice of Shaman witch doctor coexisted with folk experiential medicine. Thus, we can say that ancient Mongolian medicine is composed of folk medicine and the original religious medicine. Th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Shaman medicine on traditional Mongolian medicine is Concentrated manifested in traditional medical treatment techniques. In the long-term medical practice, Shaman witch doctor accumulated some effective medical methods and experience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content of folk medicine and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ongolian medicine.
【Key words】 Shaman witch doctor Jirom Traditional Mongolian medicine
蒙古族传统医学(蒙医药)是一门历史悠久、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传统医药学。它是蒙古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为蒙古民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繁衍昌盛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它仍在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为蒙古族以及其他兄弟民族防病治病、维护健康的使命。在蒙古族传统医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本土的萨满教以及后来传入蒙古地区的藏传佛教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为了客观地评价萨满教在蒙古族传统医学的形成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从传统医学与原生性宗教的关系,探讨萨满巫医术对哲里木蒙古族传统医学及医药文化的影响。
1 蒙古族的萨满教信仰及萨满
萨满教是一种世界性的宗教文化,分布地域广阔,曾为诸多民族世代信仰。中国地处萨满教分布的核心区域,由众多民族组成,信奉萨满教的民族很多。历史上,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如肃慎、挹娄、靺鞨、女真、匈奴、乌桓、鲜卑、柔然、高车、突厥等都先后信仰萨满教。近代,我国阿尔泰语系诸民族仍多信仰萨满教。作为蒙古族最早信仰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在蒙古民族发展史上,它是信仰的最主要的宗教形态,在蒙古社会生活中,处于中心教地位。特别是蒙古帝国时期,萨满教被确定为“国教”。随着氏族社会的解体,萨满教逐渐从“国教”的宝座上跌落到民间,特别是16世纪中叶,以俺达汗为首的西南蒙古各部宣布喇嘛教为“国教”,并在1640年颁布的《卫拉特法典》中认定萨满教为非法,对萨满予以清剿。于是,蒙古萨满教在土默特、察哈尔、喀尔喀等众多的西南蒙古各部很快消亡。萨满教由喇嘛教取而代之。只是在内蒙古的东部几盟,如呼伦贝尔盟的达斡尔蒙古人中,特别是哲里木科尔沁草原,蒙古博(萨满)得以残留。蒙古族萨满教从原始社会跨越了不同的历史时代,命运几经沉浮而能够残存至今,与他们的巫医身份驱邪治病直接有关。
“萨满”这种称呼,是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称呼跳神巫师的音译,意为兴奋、不安和狂悖的人。长期以来流行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的各民族中,是对这一流行地域广泛的原始信仰或原始宗教的统称。可是不同的民族对萨满的称谓也各不相同。在蒙古语中,男萨满被称为“boge”,在《蒙古秘史》中boge的汉字音译是“孛额”,在不同的地方也作“勃额”、“博”等。女萨满则叫做“itugan”(etügen)译作“渥特根”也作“渥都干”、“亦都罕”等。“渥特根”在巫医活动中多为妇女及婴幼儿医病,所以有时也把擅长治疗妇幼疾病的民间治疗者也称为渥特根。博是蒙古族对萨满巫师的统称。哲里木地区依据博在信仰上的差异,行巫方式、分工及职能、性别等不同,分为“白博”、“黑博”、“查干鄂勒”、“莱钦”、“世袭博”与“非世袭博”等。
2 民间医疗与巫师的医疗实践
巫术医疗、民间医疗以及传统医学,在历史的发展变迁中,始终植根于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土壤、民风民俗之中。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走过了现代医学诞生前的历史岁月,并一直影响至今。在古代医学形成之初,医疗艺术浸染着巫术的气味并且控制在巫医的手中[1]。人类活动的复杂性,构成了巫术、科学、医学之间的复杂关系与不确定性。很难确凿无疑地给出“医巫同源”、“医源于巫”的结论,也难以将医学的发展规律简单地概括为从低级的经验医学逐步向高级的理论医学的发展。因而,医学与宗教,特别是传统医学与宗教的关系是史上论争不断的研究领域。但可以确认原生性宗教与民间经验医学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古今中外各类宗教的共同点就是祛病除灾这一重要职能,以祛病除灾作为传播宗教的主要手段之一。消灾祛病,成为人们与宗教之间的一条重要联系纽带。宗教与医学的目的在防范邪恶灾祸方面是相似。人类自身的疾病、死亡、梦等生理现象是医学和宗教共同的思考对象,由此产生的原始观念既是医学,也是宗教诞生的基础[2]。关于古代医学与巫医术的关系,医学起源于巫术和宗教活动,原始社会的舞蹈形式通常是其复杂仪式的一部分,超自然力量就产生于其中。如果医学是人类对抗疾病的有意识的尝试,那么医学就和人类自我意识本身的发展历史一样久远。各民族之医,多出于巫,吾族亦如此[3,4]。此外,在英语中,Medicine一词既是医学、医术、药物,又指北美印第安人所信的巫术、魔法。巫医在英语中为Medicineman。这说明中西医在发展史上,都与巫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萨满教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自发形成的一种原生性宗教,也是一种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地方性知识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萨满教虽然历经变迁,但其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核却不同程度被保持着,至今依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信仰群体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萨满祛邪治病是其主要的社会职能之一。蒙古族萨满教从远古社会跨越了不同的历史时代,能够延续至今与他们的巫医身份直接相关。长期以来,萨满的医治实践以及人们有病求助于萨满的行为都被看成是愚昧、荒诞甚至是反科学的代名词。萨满的医疗观念是建立在其特有的灵魂观上,这种相信万物有灵的思维特征是与现代的科学思维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是违背现代科学精神的。但现代医疗技术极为发达的今天,有些民族的萨满仍然在本民族地区存在,承担着为人祛疾治病的职责。
萨满的医疗实践是民间医疗,或称民俗医疗的组成部分。所谓民俗医疗是指不同民族的保健习俗以及应对疾病的方法,尤其是平民大众所使用的,经验的、不成文的、在当地民间所孕育出来的医疗观念和行为。是当地人自行发展出来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完整的信仰与行为,包括对疾病的认知、命名、分类、治疗、预防等内容。所以,应从心理治疗和民俗治疗等方面考察萨满治疗的作用机理[5]。实际上,巫医治病,除使用特殊的心理疗术外,又运用一些朴素的医药知识和一些简单的疗术。蒙古萨满的祛病巫术与民间医术有着不解之缘。
蒙古族传统医学经过不同的发展时期,在古代蒙古族经验医学的基础上,吸收了古印度医学和藏医学等传统医学的成分,发展成为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医疗实践,又保持古代蒙医药学丰富医疗经验特点的近代蒙医药学。随着印、藏医学的传入,在蒙医内部出现了学术争鸣和不同的学术流派。其中传统的古代蒙医学派以擅长传统医疗技术而闻名。在骨伤科、传统疗术和饮食疗法等方面又为突出。该学派较多地保留了萨满教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病因观,相信自然疗法,理论上追求顺应自然,强调和谐,治疗上通过传统的针刺、放血、药浴、整骨、正脑等方法,达到寒、温、动、静的相对平衡状态。在16世纪中叶藏医学随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之前,民间经验医学与萨满巫医的医疗实践共存。古代蒙医学是在民间医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蒙古族古代医学是由以萨满医术为代表的原生性宗教医疗与民间经验医疗共同组成,萨满医术对蒙古族传统医学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3 萨满医术对哲里木蒙古族传统医学的影响
萨满医术对哲里木蒙古族传统医学的影响较为集中地体现在传统疗术上。哲里木蒙医的传统疗术主要有蒙古灸、放血、针刺、外伤科、整骨术、正脑术、按摩、热熏、热敷、瑟必素疗法、酸马奶疗法等极具民族特色的内容。这些疗法主要是从体外施治,以调整和恢复失调的机体功能的平衡关系,改善血液循环和精华与糟粕的吸收、分解及排泄等正常生理活动,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3.1萨满是原始医术最合适的传承者。
萨满大多反应敏锐,接受能力好,逻辑性强,预见准确。容易接受和掌握利用原始蒙医药知识。“萨满医疗”可分为药物治疗和精神治疗。萨满以变化的意识状态接触动、植物及整个大自然与之交流。他们了解有关植物的专业知识和使用不同药物的知识,所以也可以对患者进行药物或其他物品(如火)治疗[6]。
3.2萨满信仰与古代蒙古医药知识有渊源。
在医巫不分家的古代社会,萨满文化促成了早期蒙医药的发展。古代蒙古人以萨满教的教理作为遵循的精神力量和衡量事物、认识客观世界的依据。古代蒙医学的萌芽在萨满手中,吸纳了原始萨满教的原始自然观,原始萨满教促进了古代蒙古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比如,萨满教关于火的朴素认识,以及民间流传的由火的温热刺激使身体某一部位病痛得到缓解或治愈等,促进了传统蒙医热薰、热熨、火炙等热性外治疗的发展。
3.3灸焫疗法的使用与传播
灸焫是直接借用火的神圣力量驱魔治病的手段。在萨满的驱魔术中,普遍应用火的神圣力量。哲里木蒙古族民间自古以来就有尚火的习俗和观念,在人出生、取名、结婚、生育乃至死亡这些重要的生活事项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蒙古族传统疗术中的灸焫疗法就是直接借用火的神圣力量驱魔治病的手段。人们选择火疗,正是源于对火的威力的崇拜。认为火具有超自然的神力,能战胜一切生物,对引起疾病的鬼神,可以用火的神力来祛除疾病。灸法在哲里木蒙古族民间作为重要的医疗手段而传承,尽管原始火疗带有巫术的性质,但却具有祛除寒邪、温暖阳气、消毒避秽、灭菌等实际效能,因而得以传承,成为现今蒙医疗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4放血疗法与针刺疗法的使用
放血疗法就是将一定部位的浅部静脉刺破进行放血,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蒙医“哈那忽”(放血)疗法就是适当放出恶血及病血来治疗疾病,是蒙医的一种比较古老,且沿用至今的医疗方法。
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随水草而转移,决定了医疗手段必须简便速效。长期食用肉食,积热内盛,适于峻急攻下。经过多次放出恶血,病痛得以缓解(鬼邪遁去)的体验后,放血疗法渐渐成为哲里木蒙古族等北方民族特有的治疗手段。针刺疗法就是用金针或银针刺入人体的特定穴位给以刺激;或通过加温或冷却针体传导温热或冰冷,以增强刺激;或用特制的器械,穿破皮肤,排除淤滞于局部的病气、黄水及脓液等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法[7]。
哲里木博中也有很多会针灸的博。博认为,人的身体只是灵魂的栖息处而已,人熟睡后灵魂会随着气息从鼻孔出入,并认为人做梦是因为灵魂暂时离开身体到别处游荡所致。在此期间鬼怪会附在孩童身上,使孩子晕倒发病。用银针扎灵魂栖息的身体驱赶附体的鬼怪,游荡的灵魂就会回到身体里[8]。史料记载,哲里木库伦旗的塔斯博,经常同时用火针与银针进行治疗。
3.5蒙古族传统整骨术、“安代”疗法与哲里木博的医疗实践
在蒙古族传统医学中,整骨术是一项具有鲜明民族和地域特征的医疗技术。这一特殊的医疗技术最初就是从萨满医术中分化出来的。整骨术在发展过程中一度曾被萨满所掌握。在蒙古族萨满巫医中把从事接骨、整骨的萨满,被称为“牙思巴里雅其博”(yasu bariyaci boge)或“黑狗大夫”。治病时使用具有神秘色彩的咒语和祷辞加上世代相袭的整骨技术。他们技术精湛,具有神奇的疗效,是当今蒙古族传疗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宝贵的民族医学遗产。至今这一古老的传统医术脱胎于萨满教的痕迹依稀可辨。
哲里木博中,还有专门医治年轻已婚妇女、未婚女子所得的身体上的不适症和精神的疾患的“安代”疗法的博。能够主持“安代”治疗仪式的博,被称为“安代博”(andai boge)。“安代”疗法是民间集心理治疗、躯体治疗、运动治疗、音乐治疗于一体的综合治疗方式。但“安代博”对病因的解释始终未能完全摆脱神秘的宗教色彩。
在哲里木地区,通晓催生术、保胎术和妇婴保健,并从事接生、产婆职业的,被称作“德木其博”(demu qi boge)。蒙古族女萨满“渥特根”(etügen)大多承担着这一职责。
此外,萨满教的自然观、病因观对蒙古族传统医学理论的形成亦有一定的影响。蒙古族的医药文化扎根于自身社会的、民族的土壤,与本民族的思想观念有着天然联系。萨满教作为从民间信仰发展而来的原生性宗教,其宇宙观与自然观,必然对蒙古族传统医学理论产生影响。蒙古族传统医学理论具有朴素的自然观和整体观。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人与自然相抗争、相协调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和运用自然力,调整人体自身以适应自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整体观、以调整人体功能为主的医学观。整体观认为人是由身体、心理和精神构成的精细而复杂的整体,因此,要以整体观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又因为个体差异,医生在诊断和治疗时要辨证施治。健康意味着身体、精神、情绪的和谐与平衡,而不单是没有病。在治疗疾病时,重视病因的查找。对于萨满治病而言,查找病因是第一位的,治疗疾病首先要祛除的是病因,而不是只缓解症状。认为治本比治标更重要。
就蒙医而言,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原始萨满教对蒙医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原始萨满医术的不少内容是古代蒙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萨满巫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的医疗方法和经验,丰富和发展了民间经验医疗的内容。萨满的除疾治病,不仅对维系氏族的生存与繁衍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传统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也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1] G.文士麦.世界医学五千年[M].马伯英,译.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3.
[2] 卡斯蒂格略尼.世界医学史:第1卷[M].北京医科大学医史教研室,译.商务印书馆,1986.
[3] 罗伯特?玛格塔.医学的历史[M].李诚,译.希望出版社, 2003,10.
[4] 刘伯骥.中国医学史[M].华冈出版部,1974,2-3.
[5] 乌仁其其格.蒙古族萨满教宗教治疗仪式的特征及治疗机理的医学人类学分析[J].西北民族研究,2008(3).45-48.
[6] 博?阿古拉,萨仁图雅.蒙古族原始萨满医术考[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8,(4):110.
康复医学专业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是现代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20世纪中期出现的一个新的概念。康复医学和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并称为“四大医学”,它是一门以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医学学科,也就是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医学学科。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