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地质学范文

农业地质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地质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地质学

第1篇:农业地质学范文

查看更多《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杂志社信息请点击: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119)中药材质量形成理论与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杨利民 张永刚 林红梅 韩忠明 杨莉

(125)水分胁迫对异株荨麻光响应特性的影响 何斌 刘勇

(130)铁、锰胁迫对人参叶片某些生理特征的影响 高明 孙海 张丽娜 张亚玉

(138)高产优质抗旱玉米新品种“吉农玉898”选育报告 李继竹 杨巍 谷岩 杨伟光 吴春胜

(141)海洋产几丁质酶菌株的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 张灿 黄德智 李丰硕 王硕 薛永常

(147)葡萄白腐病拮抗链霉菌g4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崔贵青 王连君 姜楠 马贵龙

(152)一株抗辣椒疫病真菌的筛选及鉴定 王辉 刘长远 赵奎华 孙军德

(157)纳米sio_2对水稻稻瘟病的抗病效应及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刘俊渤 常海波 马景勇 唐珊珊 齐静芝

(162)百合三倍体种间杂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观察 雷家军 梁印

(166)庐山蕨类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宋满珍 詹选怀 蒋波 魏宗贤

(171)超滤—离子层析法精制猪硫酸软骨素 陆钊 董树国 王? 曹宏梅 赖红伟 康永炜 董顺福

(176)种植黄花草木樨对盐碱地土壤水、盐状况的影响 卞建民 刘彩虹 杨占梅 林年丰 汤洁 李月芬 李昭阳

(180)牛肌生成抑制素基因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郑海舰 王军 柴孟龙 郑立双 窦长友 赵静

(184)鹅肌肉igf-ⅰ基因mrna的表达 郝哲 孙永峰 隋玉健 宋佳巍 高光 吕冬梅

(189)单核增生性李氏杆菌溶血素的原核表达及可溶性分析 杜丽娟 李克生 杜惠芬 付宝权 连晓雯 胡永浩

(194)一起麻鸡皮肤型鸡痘的诊断及病原分离鉴定 解胜男 周平 丁宁 潘伟 赵魁 高丰

(198)油料作物油脂合成基因工程研究现状 陈欢 陈光 李海燕

(204)牛初乳乳清w/o型乳状液稳定性 王璐怡 李云飞 刘临洁 肖菲

(211)果蔬源胰脂肪酶抑制剂的筛选 刘蕊 张景照 郑毅男 徐宝军 刘文丛

(216)sa-hplc-ms/ms法快速检测豆芽中4种喹诺酮类药物残留量 张宪臣 华洪波 张朋杰 王勇 李蓉 胡仪光

(221)基于蚁群算法的农业节水灌溉路径优化部署 邓蕾蕾 于合龙 于亚洲 张献

(225)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吉林省为例 韩星焕 田露

(230)农业现代化转型中的县级财政农业支出研究 陈力予 叶颉 郑传芳

(f0002)吉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无

第2篇:农业地质学范文

农业·农村·农民研究

(1)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包容性发展的研究?———基于生态观的视角 龙怡帆 王志章

(6)农民专业合作社案例研究?———以云南省巍山县河西村绿态蔬果合作社为例 肖皓文 李永前 李劲

(10)农民视角的现代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研究?———以姚安县为例 王吉报 蒋永宁

(13)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估算及预测研究 李媛春 师刚

(19)云南省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程力岩 周惠仙

政治学·法学·经济学

(24)关于道德资本介入市场经济机制的分析与思考 林振东

(29)浅析信息化与民族文化的多样统一? 李瑞兰 赵涛 李国春

(33)瑶族图腾崇拜与姓氏关系研究?———以勐腊县尚勇镇青松村为个案 赵胜男

(37)云南省消费者对猪肉品质和安全性认知度调查? 陈韬 袁唯 李业荣 龙蔚 谢群 云也

教育学

(42)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教育对策?———基于云南农业大学的调查结果 段联峥

(48)案例教学法在汽车故障诊断学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李建军 汪溪

(51)大学生篮球裁判员培养的目标层次与途径 赵冠明 朱艳 杨健科 李树坚 刀烨

(54)中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王化忠 王化忠

(59)植物生理学研究性学习实践探索? 向红 陈疏影 于虹漫 毛自朝

(63)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赵素梅 张永云 高士争 李卫真

(67)基于学生需求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研究 郑曼怀

(72)基于 cad/cae技术的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优化 张毅杰 孔令琼 施杰 邹欢

(77)云南跨境民族外籍学生教育现状分析? 何青颖 刘寒雁

语言学·文学·科技史

(83)以少数民族文字材料促进汉字教学水平提高 罗雅馨 罗江文

(88)翻译模因论视阈下的商务翻译教学? 吉文凯 瞿慧

(94)英语语音策略、动机与语音水平关系调查研究 刘桢

(101)预设理论视阈下的英语写作研究 陈琪

(106)试析庄子的 “原天地之美” 姚瑶 何锦燕

(110)知识分子意识的别样呈现———论宗璞建国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 沈慧

(115)论 《摩尔·弗兰德斯》中的易装 陈栩

(119)先秦农业生态系统观念及其在害虫防治中的运用 龚光明

第3篇:农业地质学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 教师 职业压力

教师职业压力是指教师个体因感受到工作环境中无法应付的情景或工作环境不能满足需要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变化和生理反应,是教师因职务上所赋予的要求、期许和职责所感受的压力。教师职业压力对教师具有两重性,适度的压力能引起积极的反应,例如集中注意、激发斗志、促进思考等,但过度的职业压力则会产生种种负面影响。农村小学教师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主力军和先头军,如今职业压力已威胁到农村小学义务教育的质量,对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探讨既要考虑整个的小学教师群体,又要考虑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小学教师的特殊个体。现在,从学校、社会、以及教师个体三个大的方面对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来源进行分析。

一、学校方面分析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

1、考试压力带来的紧迫感。考试压力是我国教师压力所特有的压力源,而相较于城市教师的考试压力,农村小学教师又有着其特殊性。在农村,考试,几乎可以说是农村孩子走出农村,脱离贫困的唯一方式和途径,被视为改变命运的工具。同时,当前教师的考核又是以分数来决定成败,因此,农村小学教师肩负着同时来自学生家长以及学校领导的重托。既要带领学生在考试的独木桥上前进 ,又要为学校提高升学率,考试压力更重的但在农村小学教师肩上,成为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重要来源。

2、繁重的工作负荷产生的疲劳感。

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负荷繁重可以理解为四各方面首先是工作时间长在农村和城镇小学安排同等的课时量的前提下,由于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的匮乏,音乐、美术等课程无法如城镇小学一样展开,使得农村小学课程往往出现语文、数学轮流转的现象,无疑加大了教师的课时量。同时,教学活动不只是一个现行的教的过程,还有一个隐形的过程―备课以及批改作业,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思想教育等。

二、社会层面分析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

1、高度的社会期望带来工作的沉重感。

在我国,教师被誉为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被比作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对于教师有着很高的期望。在一点在农村更是如此,尤其学生家长将教师看做带领自己的孩子走出农村、脱离贫困的领路人,教师肩上的担子就更加沉重了。于是大多数人忽略了教师自然人的角色,忽略了教师是人不是神的现实情况,于是当自己的孩子一旦不能取得成绩,教师便成了一切责任的承担者,因而导致农村教师较于城镇教师有着更大的精神负担。

2、混乱的人际关系导致教师的无助感。

教师角色具有多重性。同事关系、师生关系、与家庭的关系、与领导的关系等等,在角色定位上一旦出现误差,就会使得整个人际关系的混乱。新课改下,农村教师由于无法及时获得外界讯息,不能及时接受新的教育成果,因之无法适应新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以及与上级领导的关系,因而导致同事关系单薄,师生关系紧张,这又有可能影响与家庭的关系,于是农村教师会感到深深地无助感,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

三、教师个人层面分析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

这一点可以从教师个体的个性、认知以及其知识储备方面来理解。不同的个性以及认知特点会对教学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影响教育教学活动对个体的反馈,进而会影响教师所受到的职业压力的大小。知识储备的不足使得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感到不自信,尤其是在新课改下,更是深感自己被淘汰的紧迫感,影响教师的教学活动。

四、缓解对策

缓解农村贫困地区小学教师过高的职业压力已是迫在眉睫,其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对教师中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缓解压力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导致教师职业压力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学校、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因此,理解教师职业压力不仅要靠教师的努力,而且还需要学校、社会等各方面来采取适当的措施,个人认为对教师职业压力的缓解对策可以包括一下方面。

(一)、个人方面要正确认识压力。要认识到压力是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的心理现象了解压力反应的机制学会对自己所处的压力情境作积极的控制和评价,形成对压力情境的理智反应,了解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掌握一些改变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方法,以促进自身身心健康的发展。要学会关怀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要主动适应环境,自觉调试自我,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参加简单易行的、具有乡村特色的业余活动。主动参加身体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身体上的疾病,既是职业压力的来源之一,又是压力在身体生理上的后果之一,因此教师有必要经常进行身体锻炼,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同时体育锻炼也是一种放松休闲的好方式,可以使教师在紧张的教学负担中释放出来,有利于心理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有效的休息,经常锻炼身体,都有助于将压力维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二)社会方面,社会支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直接的现实的物质上的援助,再一个是通过社会舆论带来的对于农村教师的支持。在我国,教师虽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但其职业的社会地位却未获真正的认可,因此社会支持尤其要通过舆论导向、政策倾斜,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尊师重教的大环境,是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感到光荣和自豪,进而以健康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切实改善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这从根本上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和行为。国家要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确保教师法中“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的规定在农村贫困地区同样得到落实。建议国家实行贫困地区教育特殊津贴制度,稳定农村边远地区小学教师队伍。

(三)、学校方面减轻工作负担,保护教师的身心健康。农村边远地区存在着教师资源配置严重不足的现象,跨学科教学现象严重,由此导致当地教师工作负担要高于城镇教师,过重的教学负担极易职业负担压力化,学校应因校制宜的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如不随意延长教师工作时间,杜绝节假日补课等,但根本措施在于国家统筹规划农村小学发展前景,重新整合配置教育资源。学校和家庭相配合。举办各种形式的家长学校联系活动,传授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家长的教育技能,使家长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有效指导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减轻教师的一些压力。转变领导者的管理方式。提高领导者的素质、能力,转变领导方式,对于改变教师满足度、缓减教师职业压力是重要的。以参与式的民主管理为主,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即参与决策。

参考文献:

[1]叶秀丹.新课程改革中农村教师的心态分析与调适[J].当代教育科学,2006,(23).

[2]郭浩.农村贫困地区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状况及缓解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10).

第4篇:农业地质学范文

关键词: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214-02

一、前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呈现出高层次和多样化的合作办学趋势[1]。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校约有600所。作为农业大国,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院校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院校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教学质量和国际知名度。但是,近年来,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出现教学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课程是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关键[2],其设置不科学将严重影响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和效果。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设置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困难。本文从地方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地方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设置提供参考。

二、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农学专业课程比重较少。我国农业院校有着特色学科和专业,与其他综合性院校有着本质区别,农业院校在近年来的发展中逐渐发展为多学科的综合型院校。因此,农业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不仅包含有农业学科的合作项目,还有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工学、法学和文学方向的合作办学项目。目前,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着农学特色学科课程较少的问题。研究表明,农学类学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占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比例约为三分之一[3]。而且,在学习国外专业课程前,学生一般需开展语言课程的学习,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语言类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进一步导致了专业课程比重的下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相关条例和管理办法中多次强调,中外合作办学应加强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目前,我国农业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专业课程重复建设的现象,根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数据显示,仅管理学方面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就多达10余个。地方农业院校在引进国外高校优质特色农学专业项目的力度有待提高。

2.课程设计落后且难以落实。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们可能更加需要的是新颖的题议,课堂的气氛以及教师所发出的正确的指导信息,更加能挑起学生们对课程的兴趣,但此过程中会缺乏一些有效的监督与监管以及我国传统教学思维、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沟通不畅等方面的影响,事先准备好的课程设计往往难以落实和顺利实施。另外,我国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申报、审批以及实际执行上需要较长的年限,在申报合作办学项目时的课程设计难以满足多年后的实际教学需求。信息时代下科技发展迅速、专业知识更新较快,能够适合学生们既快又好吸收的课程信息也不断在转变提速的更新,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开发不足,没有系统地为中外合作办学开发配备有针对性的教材,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性教材、课程设计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直接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

3.课程对接不畅。课程对接不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外双方课程对接不畅,我国对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课程提出了两个三分之一的底线,即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引进国外的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需达到所有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外教所授课学时不低于所有学时的三分之一,而且部分专业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实际执行中,各农业院校制定了高于此要求的标准,这就要求学生对外语的熟练程度较高,特别是对专业英语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完成语言课程的学习,容易忽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时,而外方在开展专业课程的学时又较注重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上产生脱节,另外,外方教师由于出国期限和经费等因素的制约,经常出现突击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缺乏课程之间的衔接,学生综合能力难以提高,影响了学生培养的质量。二是国外专业课程与我国国情对接不畅,通常表现在中外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面,在处理专业课程的方式上也有着一些明显区别。再有站在我国农业的角度来说仍具有区别于国外的特点,适用于国外的专业课程不一定适合我国农业的实际情况,若在课程衔接上不通畅,双方的合作课程将得不到完美的落实。因此,高等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在专业课程的设计和安排方面存在着对接不畅的问题。

4.引进的优质特色课程较少。虽然我国有大批211、985、省部级重点和省属高等农业院校引进了国外高等教育项目,但是引进项目的含金量还不高、合作层次较低。在外方合作高校方面,与世界领先的农业院校的合作项目较少,引进的课程多是低水平、实用性不强的课程,而引进的优质特色的课程较少,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满足我国现代化农业的需求;在合作层次方面,多是本科生合作办学项目,没有农学专业的研究生合作项目。

三、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设置的对策与建议

1.相关主管部门加强对地方农业院校中外办学的管理和引导。部分地方农业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功利性质,重视中外合作项目的申报和审批,在中外合作项目的管理和执行方面则重视不够,缺乏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长远的规划,而且各个地方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缺少沟通和协调。相关主管部门在对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审批时,应对合作外方高等院校的资质、能力和相关课程的设置等进行全面的审查,根据各农业院校学科专业特色对全国农业院校的中外办学项目进行宏观调控,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项目。另外,专业课程的设置应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相关部门可建立农业专业人才预警机制,根据我国农业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以及国际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引导和规范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为农业院校中外办学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宏观信息咨询。

2.建立和完善具有地方农业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地方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应以各自的特色学科专业为基础,建立具有特色优势的专业课程体系。地方农业院校要明确中外合作办学理念,遵循总体协调发展的思路,优先开展优势特色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优化学科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坚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课程建设目标,借鉴国外人才培养经验与模式,针对学生就业、继续深造和出国留学等不同需求,设置差异化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多元化[4]。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上选择办学条件好、发展前景好、教学质量高、具有自身特色优势的专业开展合作办学,在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设置方面融入特色优势专业的核心课程,建立切实可行的优势特色课程体系,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农业院校的优势特色专业学科,丰富专业课程相关理论,形成具有农业院校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利用优势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带动农业院校整体教学建设的进步,提高农业院校国际化水平。

3.加强中外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地方农业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建设上应该加强中外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以从点到面视角,发展好、建设好地方院校的管理体系,在面向国际化的同时也要立足本土化人才的培养,对引进的课程进行消化、吸收,使其适用本土化教学,课程设置应适应我国地方农业发展需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建设与国际化培养目标相适应,教学内容要具有前沿性,学习方法要体现自主性,教学过程要富有实践性的特点,这样才能提高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能力,带动农业院校科研、教学和学科建设的完善与进步,保障地方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

4.科学合理引进国外专业课程。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来安排,课程建设要符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同时要积极开设有特色的专业课程。通常情况下,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与选修课是农业高等院校课程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但三项课程比例的设置没有严格的要求,而是根据中外双方的教学特点和要求来确定。农业高等院校应该重新审视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否一致,课程的名称、性质、学分、课时设置是否合理,并充分调动中外双方积极性,优化课程设置,整合教学资源,减少不必要的课程门数,增加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

参考文献:

[1]王亚楠,马秀利,丁军海,等.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2012,(35):17-18.

[2]熊静漪.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4):18-21.

第5篇:农业地质学范文

湖南省政府2014年5号文件《关于实施两个“百千万”工程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的“实施内容与重点建设”有“组织开展稻米镉超标和产区土壤镉污染普查,摸清土壤镉污染和稻米镉超标的分布区域、面积和程度。省农业厅根据普查结果,牵头制定污染耕地结构调整方案,报省政府审定后由区市县政府组织实施”。这一点对解决近两三年来的“湘米镉超标”问题有紧迫的现实性。

《意见》的实施主体当然是农业部门,但国土资源部门数十年的农业地质调查研究成果和经验对科学地有的放矢地实施《意见》的作用绝不能忽视。

农业资源包括土壤、水、品种和人力等资源,其中的土壤资源是基础,是其他资源的载体。土壤学现在是农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科学,它与地质学源远流长,在未形成一门独立科学之前,它是附属于地质学的。

国外在19世纪中期一些著名的地质学开创者,如法鲁、李希霍芬等就用地质学观点研究土壤。当时专门研究土壤的德国科学家费斯克就说过“土壤过去某个时期曾是岩石,而现在又正在形成岩石,从岩石学观点看,可以把土壤看做是一种独立的土质结构的岩石”,故此一时期在土壤学历史上称为“农业地质学时期”,之后出版了一部《农业地质学》进行了概括。我国对土壤研究起步要晚,到1930年7月,才有当时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委托中央地质调查所筹建土壤研究室(是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前身),研究人员就是地质学家。湖南则在1937年首次在衡山、湘乡一带进行土壤调查,是由中央地质调查所地质学家所完成的。

当土壤学从地质学中脱颖而出后,就与地质学分属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部门。但一些远见卓识的土壤学家还是认为土壤学必须与地质学相结合:我国土壤学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的李连捷院士,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多次论及地质学在土壤学发展中的意义,在1992年撰文指出“忽视了地质学,在理论上影响了土壤学理论的发展;在实践上脱离地质学基础的土壤学,也是难以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的”。并预言“着手把地学作为土壤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为时将不会过久”。

第6篇:农业地质学范文

作为一个跨专业的考博生,在这里,我从三大方面来介绍自己。

个人情况方面

1、个人道德修养

我是个善良开朗的人,诚实、热情,生活态度积极向上,乐于参加各项公益活动,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工作热情、吃苦耐劳、责任心强。

2、学第四纪地质学的志愿与恒心

我非常喜欢第四纪地质学。xx年考研的第一志愿就是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当时报考的是中国矿业大学地层学方向。考试成绩是第x名。做为一名地质学工作者。确切的说,我是怀着两年之后考地质学学博士的目标在矿大学习。这一天终于到来。

3、知识储备及英语水平

正因为考第四纪地质学的目标,所以读研期间来坚持通过各种途径来进行第四纪地质学的知识储备。(1)利用网络上的精品课程,自学了相关心理学的专业课程,并通过历年各校心理学考研题的练习,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掌握。(2) 阅读了相关的期刊,了解地质学界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3)阅读了相关的当代第四纪地质学国外译著。学生尽量广地涉猎学科基本知识,尽量深地了解所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过去和现在;建立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研究生阶段着重加强了查阅专业外文文献和书面写作的训练,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有较好的阅读能力。口语水平尚可。

4、研究方法与技能方面与求学的经历

虽说所学专业并非第四纪地质学,但研究生阶段所受到导师细心指教,较为出色掌握了研究的方法,研究的过程与步骤。但研究生阶段重要的是一种研究思维的形成,问题意识(或者说研究素质)的培育、严谨务实学风的养成。读研时所受到的科研思维与方法的训练及教学实践都成为我有资质读第四纪地质学博士的有效证明。硕士研究生专业是农业工程,这其实已是一次跨专业学习。这一次跨专业的学习体会将对于我如何安排及进行第四纪地质学博士的学习会起到正性迁移作用。曲曲折折的求学之路、英文学习的悲悲喜喜、考研时无可奈何的挫败,这些都成为我个人宝贵的经验。

5、不足与可行性弥补

我不是第四纪地质学科班出身,也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实践训练,这是我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付出努力,我就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我无法改变过去,却能把握和改变将来。测绘、水工的综合背景也可成为我的优势。半路出家,未必落后! 关于第四纪地质学实践的缺憾相信通过日后杨教授的指点及实践可以得到弥补与提高。

二、读博学习计划与研究设想

1、学习计划

第一学年注重于巩固专业知识基础与弥补实践的不足。专业知识基础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注重经典理论的新角度挖掘,另一方面则是第四纪地质学各个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实践主要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1)向有经验的师兄师姐们请教与学习;(2)申请在校外实习;(3)可参与师兄师姐们的课题研究,即可实践又可学习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学年注重于涉猎其它学科与研究具体课题的探索。

第三学年则在导师指导进行课题研究,最终顺利完成课题。

2、研究设想

在导师的指导及其研究领域下进行研究,同时兼顾个人的兴趣,达到学校的毕业要求。

第7篇:农业地质学范文

想认识地球的脾气,得了解一下与研究地球相关的专业。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三个。

地质学

生活在“地球”上,可以说人类与地球休戚相关。那么,地球内部啥样?为什么会发生地质灾害呢……地质学告诉我们答案。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等知识体系的综合性学科。作为一级学科地质学,其主要的分支二级学科有: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和地层学。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庞大的地球及地球悠远的历史,决定了这门学科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地质学是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增进与环境的协调和求得环境改善的科学。它是在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地球表层的生物和人类的大量活动,都与地质条件相关。

地质学与人类的关系不仅仅在于资源的取用,还和人类生存、生活环境的诸多方面直接相关。现在,地质学已成为人类社会所普遍需要的科学。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地质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科学素养及初步研究、教学和管理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地质学、结晶矿物学、古生物学、地史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地球物理及勘探方法、地球化学、遥感技术等。学校一般会安排很多野外地质学习或区域地质测量实习。

由于地质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互相支持、互相依赖,因此对地质学从史学、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交叉研究所取得的进展,也将孕育新的学科。

该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地质、地震、冶金、煤炭、建材、化工、水电、城建、核能、海洋科学、材料科学等有关研究单位、高等院校和生产部门从事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教学和生产实际工作。如今,与环境相关的行业内如石油天然气开采与利用、水污染治理、国土资源评价等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国内现在有十几所大学设置了这个专业。较知名的综合性大学主要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等。此外,还有成都理工大学、长安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一些专业性院校。

专家提醒,由于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建议有志报考该专业的学生将重点集中在环境方向。

地理信息科学

2012年教育部最新本科专业将地理信息系统改名为地理信息科学。它主要培养的是具备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

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地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它的处理、管理的对象是多种地理空间实体数据及其关系,包括空间定位数据、图形数据、遥感图像数据、属性数据等,用于分析和处理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分布的各种现象和过程,解决复杂的规划、决策和管理问题。其实,说得直白一点,这个专业就是一个地球的“会计”——搜集整理各种地球资料数据。因为要“搜集数据”,所以它与测绘学和地理学专业有密切关系。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图学、遥感技术、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等就都是必修课程啦。但是,该专业学生要做好常常在室外甚至野外工作的准备。

其主干学科有地理学、地图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要课程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图学、遥感技术、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等。

近年来,此专业毕业生在国际人才市场上属于热门人选,美国劳工部更是将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并称为未来最有发展潜力的三大技术。毕业生可在国土管理、城市管理、规划管理、交通、农业、电力、电信、环保、国防、军事、公安等部门及有关科研单位从事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建立、维护管理和信息处理分析工作。而拥有良好的计算机技术也使此专业毕业生有更多选择。

国内开设该专业的高校比较好的有: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

地球物理学

你是否听过地球上的六大板块呢?汶川大地震是怎么造成的?地震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能量……

如果你对这些感兴趣,不妨学习一下地球物理学。它是研究广泛系列的地质现象,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生息的地球及其周围空间。具体地,是运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先进的电子和信息技术、地基监测和空间探测技术等手段对各种地球物理场进行观测,探索地球内部奥秘,发现地球内部的各种物理过程并揭示其规律,研究与其相关的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为优化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为预防及减轻自然灾害,为探测和开发国民经济建设中急需的能源及资源提供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也为人类的太空活动提供空间环境保证。

由于其学习内容非常广泛,地球本体、地球动力、机制、环境与灾害预报、地球大气、地磁与高空物理、近地空间环境、高层大气……甚至整个太阳系的物理现象都是它的研究对象,所以在实际学习中,还会安排一定时间的野外地质实习,因此,坚韧不拔的耐力和相当的务实精神是对想学者必不可少的要求。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创建于1956年,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历史最悠久,师资力量雄厚,并与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及良好的合作关系。

第8篇:农业地质学范文

地考古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述了在对于彔观及观测点的调查研究中什么才是重要的,并解释了哪牲数据,地理信息和环境是没有屮的。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以这些信息为基础,从挖掘者、环境学家或者土壤微形态学家的角度解释了过去环境的改变。土壤考古学包含诸多方面的研究内容,介绍如下。

(一)考古记录中的沉积物以及土壤和人产品。在考古学的研究中,沉积层中古代文物的发现,为地层年代、古景观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变换进程提供了相应的依据和参考。从地质考古学的角度来说,考古学中的文物属于地质学上的一种特殊的沉积物。同样的特性也适用于沉积物,与这桦沉积物是否包括文物或者是具有考古学特性无关,我们需要理解沉积学的概念,这样有利于更好的评估采样点的环境条件,这些对考古学家的报告有帮助

(二)考古i己录中环境的形成研究人类活动和M他自然过程是很有必要的,这有助于全面的理解考古学的形成和结构。因为考古学中的物质被沉积的沉积物所覆盖,从地质学和沉积学的角度来ft对考古学中解释文物这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体现在考古学中的那些特別的行为活动的特点和空间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始的柄息地。地面景观的分布也影响了报告的能见度。

(三)古环境的重建:人类、气候和古代景观。景观演变、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大尺度的联系是考古学解释中的重要方向。地考古学的一个根本标准是对于史前i己录的过去人类活动、K他有机体的柄息环境相互作)和关系的解释。古生态地质学这个方面是地质考古学的一个子集,这项研究着重解释史前生命和环境景观。

物理和生物环境中地域特性、域和全球性的变化影响着景观环境.然而气候的变化似乎更加直接的影响到环境的变化。气候的变化会导致区域性、全球性和地方性地质条件的改变,甚至会影响到大气和水文的流通模式。

在推断过去的环境条件和研究环境条件与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的时候,反映沉积土壤过程中的侵蚀、沉积、景观稳定性同样也适用于古生态地质学的研究中。任何这牲学科单独研究只能建立一个有限的地冈图,然而将多学科结合nf以很好的建立一个域的甚至是全球的第四纪气候模式。

(四)原生矿物和资源。产生于希腊语.意思是石头和岩石)来命名那些用岩石和矿物制作的物品。考古挖掘得到的样品通常是丰富的社会物质文化中的一小部分。因为文物是是稳定存在于地球表面环境的碎片。大多数的地质学上的原生矿物衍生出无机的残骸许多现在使用的岩石矿物的名称都是由此衍生而来的。这里集中了一些地质考古学中在旧世界和新壯界环境中会涉及到的岩石和矿物,包括:角岩、玉髓等矿物、金属、矿石、岩石、建筑材料。

(五)物质起源的研究。起源是考古学中的一个常用术语.涉及到文物波掩埋的明确的地理位置。脱离了起源的相关资料,文物儿乎没有考古学价值。但是,地质考古学中定义的起源与之很不相同。地考古学定义的起源是从从地质-地理学的角度分析组成这个文物的原生矿物,它是一个特殊的地质沉积。地考古学中定义的起源并不是指文物发现的地点位置,而是指原也矿物的成分大量的化学、物理、生物参数可以被川来定义向然物质的组成成分。地质学家使用元素追踪、同位素、等方法区別定义矿物和原始组分。

(六>考古记录中的年代估算。对于考古学中的物质和第四纪地层年代的估计是地质考古学中的主要任务。年代学提供了暂时尺寸从人种学、动物行为学等学科中将历史由然科学和地质学丨X:分幵来。理解了从考古学的角度去解释过去的数据的重要意义fr:测年技术发展起来之前,我们许平代学测定技术有一定的不足。更好的定义年代在推测人类行为的研究上有关键性作用、实践中选择测定的技术受分析物质条件的限制,也受到考古学现象年代的约束。这桦限制条件多是根据样品的特征和技术情况制定的。

(七)质图、遥感和调查分类是制图的中心工作。信息的筛选已经是制图和地图内容中的一部分。因此,地图的制作者经常会使用已经分类的信息,分类,然后以点的形式集中反映那些数据并制图,许多种类的地阁可以运W到考古学上。K:中有2种.地形罔和地表地质地阁(有时候叫做第四纪地图mtL质考古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土壤学家制作的地图,建立在多种景观之上。他们的研究领域和地质学儿乎是相同的,但同时有一个增加的重要环节是土壤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打钻或挖掘(因为土壤的变化要比地质学特征和物质变化要迅速)。

二、土壤考古学的研究展望

第9篇:农业地质学范文

关键词:地质环境;灾害;突出;严重;问题研究;分析

        1  我国地质环境和灾害突出和严重性

        我国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极为突出和严重,而且有日益恶化之势。例如我国在经济调整增长的同时,灾害的损失也日渐增大。1989年,灾害损失525亿元,1990年为616亿元,1991年达105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如不考虑物价上涨因素,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增长1990为17.33%,1991年高达70.45%,问题严重,不容忽视。

        要把保护地质环境,减轻地质灾害工作看作是创造财富的工作,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地矿勘查工作相同。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合理调配是今后我国值得注意的重大问题。此外,地下水日益短缺,水质不断下降,过量开采还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地质灾害。土地利用不当,带来了水土流失、石漠化和沙漠化问题。一些跨世纪的重大工程,对区域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也存在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开展地下水资源和地质环境研究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要围绕重要经济区和国土整治区、重要城市、重点工程项目、重要交通干线和重点矿山,开展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水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区域地壳稳定性、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地质—生态环境效应、污染的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为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和保护环境、减轻地质灾害、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是加强区域地质—地球化学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生态效应与系统控制,为人类健康与发展农业服务。

        2  我国地质环境和灾害问题研究分析

        由于我国地质环境和灾害问题突出,除继续密切结合国土开发整治和国民经济建设需要,进行完善地质环境区划和区域评价,加强发展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监控—预报—减轻系统以外,要重点开展以下几个领域的工作:

        2.1 干旱地区水资源的调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  我国干旱区面积占全国面积1/4以上,主要包括新疆大部,内蒙古、甘肃、青海西部、宁夏等,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这里,土地资源、矿产资源飞能源和气候资源都比较丰富,农业、工矿业发展潜力比较大,但发展中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水资源问题。因此,加强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具有开发西北超前的战略研究意义。

        2.2 我国西南岩溶石山生态环境治理与农业持续发展试验基地研究  我国西南六省岩溶区是世界上最大的联片裸露岩溶区,是我国重要能源和有色金属基地。然而近年来石漠化发展速度很快,生态恶化,人民生活贫困,是我国当前最贫穷的地区之一,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甚至还会威胁到长江、珠江中下游的生态平衡和发展。西南岩溶地区又是我国四大生态脆弱带(黄土、沙漠、红壤土、岩溶)之一,过去国家对其它三个类型的研究,已有较大持续的科技投入,有力地推动了对它们的治理。但对岩溶区,仅“六五”期间组织过一次以治水为主题的攻关,而在基础问题上无重大投入。

        为了尽快改变岩溶山区落后面貌,要在这一地区选出的基础问题和应用问题开展多学科、多部门的综合治理试验基地研究,为岩溶石山治理、资源的合理评价开发、促进西南地区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科学基础,对全区乃至全球岩溶石山治理都可起示范作用。

 &nb

sp;      ①岩溶地区四层圈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碳、水、钙及其它元素环)。②西南岩溶石山的形成演化与人地协调发展关系研究。③岩溶地区资源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④岩溶生态系统的类型、展布规律与经济开发关系。⑤岩溶地区石漠化的形成条件飞机理和演变过程。⑥岩溶石山区人口、粮食、环境、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战略。

        2.3 东部沿海地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系统研究  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窗口,近十几年来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成为我国一个重要而又独特的经济区域。但是,不能不看到,随着沿海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和对海洋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灾害的激发,自然环境正在进一步恶化。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只有零星的地区发生海水入侵。随着沿海开发,大量超采地下水、海水入侵范围不断扩大,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广东等省的沿海城市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北方城市尤为严重,如胶东湾海水入侵速度已从每年数十米增加到每年401米,入侵范围达627平方公里。海水入侵使陆地上的淡水资源遭到破坏,更加剧了水荒。同时,使大片土地变成盐荒地,仅山东莱州地区因海水入侵造成的工农业损失累计就高达50亿元。

      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另一灾害是地面沉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近20座城市出现地面沉降,上海、天津两城市最大累计沉降量达到263厘米左右,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无锡、常州、嘉兴、肖山地区已发展成数千平方公里的沉降带,沧州、保定等地的城市地面沉降达2000平方公里。地面沉降使一些民用建筑破坏,地下管道断裂,加大了海水入侵和内涝积水的危害。

        人工采砂、淡水截流、乱采乱挖珊瑚礁和砍伐红树林造成海岸的侵蚀,如海南清兰港沿岸,近十年来海岸线后退了150~200米。海岸侵蚀使海岸建筑、土地资源、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威胁到港口、码头的安全。

        在我国海岸带上的一些城市、港口、海湾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有的地区甚至相当严重,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污染不仅给渔业、盐业、旅游业造成损失,而且诱发赤潮灾害的发生。近年来,我国赤潮发生频率增高,每年数十次,给生态环境、渔业生产带来破坏,也威胁到人民身体健康。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沿海地区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日益增长的势头。据统计,由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20世纪50年代平均每年不足1亿元,80年代初期平均每年5亿元,1992年则高达100多亿元。在某种程度上,海洋灾害已成为制约沿海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

        沿海地区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沿海开发正显加速发展态势。而我国海岸带从北向南跨越了不同的古板块,地质环境相当脆弱复杂,一旦遭到破坏,要花很大财力和物力才能恢复。面对这种情况,除了加强对沿海地区开发的综合管理,建立健全资源、环境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保护的法规体系,处理好资源、环境和建设的关系以外,要加强对该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系统的研究程度,力求控制重大地质灾害的突然发生和严重危害,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深入研究各类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发生、发展规律,研制和推广主要地质灾害的调查方面的监测、防治技术。通过这一地区的研究,为全国各地区环境、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为减轻地质灾害积累经验提供依据。

        2.4 地表过程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最近国际地科联为了参与并推进《21世纪议程》的开展,成立了环境规划和管理地质学专门委员会(cogeoennironment),以便更充分地发挥地质学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公众和决策者对地学在有效地管理和保护环境及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最近,该委员会向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提出开展《地表过程与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建议,作为地科联参加持续发展工作的一个项目,以便在国土利用和规划中发挥地质学家的作用。

    &nbs

p;   最近一系列研究表明,地表过程对土地状况有着极大的影响,它们可以限制或增强土地利用变化和工程建设的可能性。据国际地科联主席w.s·法伊夫(1993)研究,全球表层土壤的年损失率达0.7%,水土流失产生严重地质生态后果甚至已超出粮食供应本身的问题。我国不少地区水土流失的情况日趋严重,不仅使土壤厚度变化剧烈,而且造成土壤养分降低,土质变差。为了协调和持续发展,我们应从对各种地表过程研究入手,并定量评价水土流失现状,进而提出地质上的治理措施和方案,以便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地表过程与生态系统和农业持续发展的关系,使土地能为人类的繁荣和社会发展而得到持续的发展。

        2.5 城市废物的地质安全处置研究  目前,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集居密度不断提高,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城市人口由0.6亿增加到2.2亿,城市废物迅速增长。据1985年粗略统计,仅我国城市垃圾量年产已达5188万吨,其增长率超过10%,预计现在年产量已达到1亿多吨。我国城市废物排放量大,而且集中,不但至今基本上未得到妥善处置,而且其数量有大幅度增长趋势,对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非常严重。此外,我国核废料的安全地质处置,特别是高放射性核废物的安全隔离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此,地质学家要与其它自然科学家一起,研究城市废物的地质安全处置技术和方法,实现废物的安全处置。

        2.6 化学定时炸弹与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因此,协调人地关系,探讨人地作用机理,揭示人类生存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已成为维护人类继续繁荣和不断发展的关键,并开始成为人类认识地球新的出发点和突破口。

        根据最近国内外的许多研究,人类作为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所引起的环境剧变,特别是化学定时炸弹效应,不仅超过自然变率,而且已危及到人类本身的健康和生存发展。许多专家认为,当今人类疾病90%以上与微量元素有关,许多疑难绝症和大面积的地方病都与人体微量元素失衡有关,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只能由体外汲取。因此,地球化学环境背景对人类生存的健康至关重要。对它的研究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