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闻的教学设计范文

新闻的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闻的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闻的教学设计

第1篇:新闻的教学设计范文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媒体要由仅仅作为教师演示和讲解用的辅助工具转变为指导学生学习和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媒体不应是传递教学刺激的载体,更重要的是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和维持学生动机、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延伸自己潜能的工具,即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四类用途:指导、探索、应用和交流。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

一、要体现现代教育技术下教学设计的指导性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精心设计的施教蓝图,教师有关下一步教学活动的一切设想,如将要达到的目标,所要完成的任务、将采取的各种教学措施等均已反映在了教学设计中。因此,教学设计的方案一旦形成并付诸行动,它就成为指导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活动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将受到教学设计方案的约束和控制。

信息时代下的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方法手段、新的教育模式等可以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都可以而且应该作为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用来指导教学实践。如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就包括了:关于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以及由“学”为中心而发生变化的整个教学师生关系等等,都无不形成了新的教育理论的代表。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仅从教育模式上,而且从教育的各个方面要素(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内容等)上改善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改善了传统观念对教育技术的曲解。它为教育变革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并已成为教育变革的制高点。正因为如此,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认真思考,全面规划,提高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使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效用而不成为限制或累赘。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既能更好地发挥教学设计的指导功能,又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要注意设计文本与技术应用的统整性

(1)如何根据教学要求制定出课件要讲述的内容。多媒体教学不是课堂搬家,也不是书本搬家,而是一种辅的教学手段。选题时应该注意选择那些内容抽象或过程复杂、难以口头表述,学生理解吃力、传统教学形式难以奏效且又适于多媒体教学形式并预计效果明显的内容,避免追求像教科书一样的系统性,而应该尽量做到实用性和系列化,以解决某一特定问题为主要目标。

(2)拟定出课件将要采取的运行结构,以及每个知识点应采用怎样的手段、运用怎样的媒体(文本、图像、声频、动画、视频等)对其进行表现和陈述。这时我们就要以设计原则为依据,因为课件运行结构的设计,媒体手段的选择主要是根据设计原则中的“科学性”“可控性”进行确定的。

三、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达到良好的可操作性

从根本上讲,教学设计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满足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在于为实现这种需要提供最优的行动方案。因此,教学设计最基本的依据就是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离开了教学的现实需要,也就谈不上进行教学设计。于是,要求多媒体教学的设计也要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

“屏幕设计”和“制作”是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和制作中具体操作和实施的两个环节。这时我们要对程序进行仔细地设计和制作包括每一屏乃至每一个按钮、每一个菜单、每一个控键、每一个窗口、每一个图标等。课件“设计基本原则”的通用性、可控性、科学性、容错性和界面友好、操作方便这五点要求就应该在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时就应该格外注意这些要求和细节。

四、要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既关心“教”,又关心“学”。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教师的“教”,也存在着学生的“学”。教是为了学,学是教的依据和出发点,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才能起到有效作用。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表明,重教轻学,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积极性,是不可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除了从教的角度考虑问题外,还必须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依据加以认真对待。也就是说,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在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时,应当全面考虑学生学习的需求、认识规律和学习兴趣,着眼于辅助、激发、促进学生的学习。

第2篇:新闻的教学设计范文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持续加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所以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得进行深化改革,在课改以后,我国的中小学生教育一直在进行探索,要求对中小学生的素质进行培养,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开阔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所以要在语文教育上面加大教学力度,改变教学模式,用创新性的思维与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将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促进中小学语文事业的健康发展。

2.培养创新精神

现在国家紧缺创新性人才创新性人才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有创新性能力的人才会发展自己的,才能与自己的创造力,才可以创造无限可能,要建立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引领学生乐于加入课堂,为学生们创建一个可以展现自我的舞台,加强学生们的信心,加强学生的自我认同,将课堂的主动权多多地赋予给学生,引领他们主动思考主动创造,要让他们敢想敢做敢为人先,要多多赋予学生思考的时间,给予他们鼓励,给予他们创造的信心,要好好保护学生们独特的思想,不要过多的进行否定,抹杀他们创造力的火苗,最重要的还是培育学生们的自信心,这会为提高他们的能力起到一种积极的促进性作用。

3.转变老师角色

全新的教学模式要改变教师们心中,牢固的传统教学观念,要有这足够的创新意识啊,要改变原来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要大胆探索,独立思考,自己原来教学支配者的身份而变成教学参与者,将学生从受教育群体变成主动群体,要从对学生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而将重点逐渐改变成针对学生能力的教育与培养,利用故事与问题,引发小学生主动考虑问题,主动提问,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们更加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积极的思考老师们所提出的问题,让整个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动起来,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引起请小学生的学习乐趣,以学生为基本根本原则就是注重发展与提高课堂上学生的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要给予适时的教导,尊重学生在课堂内的主导地位,尊重学生们的想法,尊重学生们的意见,尊重学生们的创造力,尊重学生们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自己特有的理解和独特的感受。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引领学生们抒发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老师要积极地去倾听,并且加以欣赏,要用极大的耐心去感受学生们所说的话,要用理解与支持的心理去包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成为学生们的倾听者,这样学生们才会更乐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观念,才能让学生们体会到老师的耐心,使课堂充满了愉悦的气息,这样的课堂对于学生来讲没有任何的负担与压抑,只有轻松和愉悦,快乐与自由,这种轻松的课堂氛围,可以引领他们自我思考,充满挑战的课堂才可以让学生们尽情发挥,挖掘他们自身的潜能,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创新。

4.因材施教

要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们自己的能力,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己的设计组织活动,进行研究和探求,自动自主地进行学习,主动探索勇于发现,做学习的主人,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的去研究问题考虑问题,并且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根据不同的学生类型指定不同的培养方案,要强调探索性学习的重要性,加强学生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语文教学这个问题上要强调记忆教育,要注重学生的理解性思维,要杜绝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育,这样繁重的课程任务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率影响教学成果。

第3篇:新闻的教学设计范文

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正确投掷技术的时候经常出现四个方面的问题,或者称之为重点、难点,即背弓、鞭打、出手角度和缓冲四个方面。带着这四个方面的疑问,我仔细阅读了2011和2012年的《体育教学》杂志,从中专门选择了有关实心球的实案选登与教学设计,参照他们提出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步骤,结合自己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加以检验和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很深的体会。其中分别是:2011.10夏秀萍老师的《实心球掷远达标攻略》;2012.3金飞老师的《提高实心球成绩的几种辅助训练手段》;2012.5张莉、莫豪庆和崔孟华三位老师的《双手正面掷实心球教学设计》;2012.9曹肖雄老师的《掷实心球教学设计》;2012.10邱宝勤老师的《关于掷实心球技术的几点认识》。七位老师都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原地正面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的教学步骤和方法设计,特别是对经常出现的“背弓、鞭打、出手角度和缓冲”四个问题方面,从多种角度和方法,阐述了提高实心球的锻炼价值与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和实施的简便性。

下面我用两份表格来说明七位老师在原地正面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教学中“背弓、鞭打、出手角度和缓冲”四个方面的教学理念。

附表一:三位老师在《体育教学》杂志上发表的对于“背弓、鞭打、出手角度和缓冲”四个方面的教学理念。

附表二:四位老师在《体育教学》2012上刊登的“原地正面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教学设计”。

第4篇:新闻的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达成的结果和实施方向,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成果,教学目标是教与学互动的综合产物。在设计教育中,首先要明确设计的根本宗旨是为人而不是为物。因此,其在对室内设计教学目标的设定中,人的需求是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灌输给学生去了解和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最终要满足的结果。其中,群体的行为规律、生活需求作为室内设计的根本参照,是教学过程中目标设定的根本依据,这源于人与外在环境的“非确定关系”。此时,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教育背景的使用者,对室内物质空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诉求,有的仍追求使用上的功能满足、有的却已经追求更高的情感和体验层面的满足。这也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这种使用诉求的变化,高等学校的室内设计教育再墨守成规则必然导致教育的滞后。从根本上看,教育应该为市场需要输送合格的人才,如果违背了这一规律,那么不仅会导致就业的困难,还会对市场和行业发展带来困难。因此,根据市场和使用者诉求的改变进行教学目标的创新是设计教育的一种与时俱进,更是使学校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的一种方式。

二、教学内容创新之设计细节关注

现代社会,有人说“细节决定命运”。这在室内设计领域不仅得到了充分的印证,还对室内设计的教学内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根据对100位室内设计从业者的调查发现85%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设计无小事”,只有关注细节,哪怕是一丝一毫的细节,才能够引起设计的巨大变化,如果能够适时的加以完善,还能够突破传统,实现创新。其中,几乎所有被调查的设计师均认为这种关注设计细节的意识和习惯最好是能够在从业之前就建立起来,并进行过一定的训练加以强化。因此,将设计细节的相关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放大,加强学生对局部的空间认识和处理能力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补充和创新,还是对行业要求的一种满足,更重要的是能够不断的提升学生的从业能力。笔者发现:接受过对设计细节的专门学习和训练的学生往往在后期的专题设计中能够对整体的空间设计和界面处理进行较好的把握,合理性更强。而没有对设计细节进行过特殊关注的学生往往在室内设计的深入阶段出现反复修改设计方案的情况,这说明经过后期施工的论证,其往往发现方案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和不符合实际环境行为心理的情况。这一实践充分证明了设计细节在整体室内设计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对设计过程的影响。鉴于此,将设计细节的相关知识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内容加以强化或独立为一门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具体的教学内容主要通过讲授、绘制图纸和课程设计来实现。其中,讲授主要是从理论层面灌输细节的具体设计原则和方法;绘制图式是从抽象的层面灌输细节设计的施工工艺和做法;而课程设计则是从灵活运用的层面将设计细节作为主要表现的内容加以强化。

三、教学成果创新之作品真实表现

长久以来,室内设计的教学成果往往只落实在图纸和模型层面。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对电脑技术和动手能力的学习和应用热情。但也造成了他们对室内空间尺度把握上的偏差。特别是面对空间情境的塑造和空间层次的穿插问题,由于一直处于一种视觉上的模拟状态,学生往往缺乏对真实的空间场景的体验和控制。这使得很多专业课程的设计教学成果往往仅限于视觉观感的满足,而无法在实施后实现情感体验和审美旨趣的满足。面对这种问题,最早提出解决方案的是很多专业技术性的职业学校,它们通过实训课程的设置将学生带离传统的课堂,使其在真实的空间场景内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也有的技术院校索性将学生安置在某一室内设计企业内直接进行行业培训。诚然,作为以技能培养为主的职业院校这样做无疑为学生能够很好的就业打开方便之门。但是,高等院校作为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文化内涵和高素质人才的基地,这样做显然与其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不符。面对这样的问题,笔者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如果能够将课程设计借助一定的场地进行真实的呈现,那么上面的空间问题不仅会迎刃而解,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社会效果。以笔者曾经实践过的一个教学课程为例,各个学校往往会再毕业季举行各种不同形式的展览以展示学校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能力,而这恰恰与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展示设计课程内容相吻合。笔者认为与其让学校花费大量的经费去聘请设计企业来进行展览的策划、设计和实施工作,毋宁让正在进行这一课程学习的学生来完成。经过3年的实践笔者发现,学生们对于将这一课程设计内容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这种将真实的作品表现作为教学成果的创新方法不仅获得了学校的好评,更产生了极好的社会评价和极大的辐射效应。很多设计企业每年通过参加学校的毕业展览,挖掘到了他们需要的人才,更使学生获得了证明自己作品可行性的机会。

四、结语

第5篇:新闻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设计;新理念;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18-01

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旧模式的变革。当我们把视角投向新一轮课改的时候,应该用课改的新理念来透视教师备课的真正意义、诠释教学设计的本质内涵。在新的课程背景下,我们必须冲破传统备课的种种清规戒律,以崭新的教学设计代替传统的教案。怎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具有上述特征和功能呢?我想最关键的是树立新的理念、创新设计策略。

一、教学设计的新理念

根据新的培养目标、新课改精神、新教材特征和教育对象的认知特点,教学设计应以下面的新理念作指导:

1、一本——就是以人为本,体现“三个一切”。

这里所说的“一本`”,就是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以如何教为重点,转到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获得发展为重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现代教学理念。具体地讲,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的基础上,设计出真正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同时,又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并对学科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的策源地,通过激活教材,使教学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2、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

(1)为什么要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首先,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在“教学建议”中要求:“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其次,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规律所决定的。我们经常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大语文呼唤大课堂(社会)和大教材(生活)。

(2)如何才能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首先,要让语文走向生活。其基本策略是以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尝试——发现”为基础方法,组织指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其次,要让生活走进语文。其基本策略是引领学生融入现实社会,投身于大自然,以充实他们的生活;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开展调查研究、多做实践活动,以引进社会上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指导学生适度、科学地接触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使“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二、教学设计的新策略

1、文本解读——教学设计的前提。

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敢走进课堂。要从教师本人解读文本入手,才能解决单纯依赖教参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设计的个性化、多样化、创新化。

2、目标设定——教学设计的方向。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也要从“三个维度”出发,注重体现综合性和全面性。

3、资源准备——教学设计的基础。

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其实,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4、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的延伸。

(1)为什么要重视教学反思?研究表明:一个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一个人或许工作20年,但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20次重复。因为,通过反思,教师会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反思,教师能在学生的“错误”中寻求发展,在自身的“失败”中找到出路,在教材的“局限”中谋求进步;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从冲动的、例性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意志的方式实施教学行为;通过反思,还可以使教师从教学主体、目的和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中、后等环节获得体验,变得更加成熟。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反思是教师取得特定实践成就、走向解放和专业自主的工具。因此,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当强化反思意识、知晓反思内容、掌握反思策略、形成反思习惯。

(2)教师怎样进行教学反思?一是要明确的内容(包括技术层面的反思、观念层面的反思、解释层面的反思、解放层面的反思、宏观背景层面的反思);二是掌握反思的策略(包括写反思日记、课堂录像、同行观摩、校际赛课、专家观摩等)。

参考文献:

[1] 沈建民《论基于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及设计》《课程。教材。教法》,2003:9.

第6篇:新闻的教学设计范文

但是问题教学在实践中应用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有的教师以问代讲,以问代学;在问题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教师却把问题教学等同于提问,有些简单提问甚至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中教师缺少提问技巧,提出的问题缺少层次性,缺乏一个起引领作用的核心问题。

本文对核心问题与辅问题的意义、特点、设计方法与实施方法做了初步探讨。

1 核心问题与辅问题的含义

1.1核心问题的含义与特点

物理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是基于物理知识点而言的,重要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或物理实验的学习都是围绕某个重点开展科学研究,而这个重点转换成的恰当的、有效地问题即为核心问题,概念和规律的习得过程,即核心问题的解决过程。

物理教学中的核心问题(Core Question)应该具备5个特点。

惟一性(Single):以教材知识为出发点,一节课的核心问题应该是惟一的;

清晰性(Clear):核心问题表述应该清楚、明确,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理解;

核心性(Core):核心问题是一节课的中心、焦点,应设计在重点知识、难点知识、或科学探究等处;

开放性(Open):核心问题应该是开放式的,允许有多种可能答案存在;

启发性(Enlighten):核心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案例1】《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一节课中的核心问题

碰撞过程中什么物理量是不变的。

该问题是惟一的,语意清楚,是本节课的核心,同时答案有较大的猜测空间,也就是开放的,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1.2辅问题的含义

辅问题是为核心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服务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先于核心问题提出的起铺垫作用的问题,是辅问题;在不可直接探究的核心问题之后提出的帮助探究的问题,也是辅问题,辅问题应有以下特点:

紧密围绕核心问题,是核心问题的解释和延伸;

可以在核心问题提出之后,也可能是在提出核心问题之前,为核心问题的提出做铺垫;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和思维加工即可解决。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的辅问题为:

一维运动下碰撞过程中与物体运动状态有关的物理量有哪些?

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猜想?

2 教学中核心问题设计策略——以《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核心问题设计为例

2.1以核心问题为主线实施教学的流程图

从核心问题的含义与特点可以看出,以核心问题为主线的教学过程与科学探究的要求是一致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设计出,以核心问题为主线的教学过程的流程图。

2.2设计教学中核心问题的策略

2.2.1创设便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

教师在讲授新课时,首先要创设恰当的情境,可以运用演示实验、生活中的实例等等,让学生从该情境中发现问题,

【案例2】《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一节课中发现问题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列举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物体间相互碰撞的实例。

同学们可能举出多个物体的碰撞、斜碰。

教师播放动画:打台球时台球之间的碰撞。

教师说明:不仅在宏观物体的运动中有大量碰撞的例子,微观粒子之间也有大量碰撞的例子(同时播放动画),碰撞不仅改变相互碰撞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能使物体的性质发生变化,宏观物体的物理性质发生变化是常见的,微观物体之间的碰撞甚至改变物体的化学性质,例如,一种粒子转化为其他粒子或产生新粒子。

因此,研究碰撞过程中物体遵守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演示实验

出示使用细线悬挂的质量相等的A、B两个钢球。

让学生猜想:若使B球静止,拉起A球,放开后A将与B碰撞,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B球运动到最高点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若B球运动到最高点后向回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可能提出自己各种各样的猜想:

(1)A与B两个钢球碰撞后一起向右运动,A球被弹回、B球向右运动,A球静止、B球向右运动。

(2)B球到达最右边后返回,与A球碰撞。

(3)B与A两个钢球碰撞后一起向左运动,B球被弹回、A球向左运动,B球静止、A球向左运动。

教师肯定学生的大胆猜想能力。

教师将A球释放,让学生注意观察碰撞前后两球运动的变化,看哪个猜想是对的。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此处用的是通过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面临需要加以解释的现象或事实,激发学生去解释这些现象、事实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此种情境是马赫穆托夫的第4种分类:学生意识到原有的知识不足以解释新的事实。

2.2.2引导学生将发现问题转化为可以探究的核心问题

发现的问题可能有各种情况,有的不一定适合在课堂教学中探究,有的对于探究要达到的目标不清晰,需要经过一个转化的过程,才能得到适合进行科学探究或研究的问题。

【案例3】《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一节课中发现问题的转化。

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到的演示现象:两个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都会发生变化,当A球碰到与之质量相等的B球时,A球由运动变为静止,B球由静止开始运动,这说明:在两球碰撞的过程中,A球把某一个物理量传递给了B球;B球运动的最大角度与A球被拉起角度相等,这说明:A球在把这个物理量传递给B球的过程中,这个量不变。

在B球返回与A球相碰撞后,B球静止而A球运动,这说明:在两球碰撞的过程中,B球又把某一个物理量传递给了A球;两球的摆幅依然对称,说明:在B球又把这个物理量传递给A球的过程中,这个量仍然保持不变。

学生容易发现问题:在碰撞过程中,两球之间是把一种描述运动的物理量传递给了对方,并且在碰撞过程中,这个物理量保持不变,这就将发现的问题转变成了核心问题。

2.2.3引导学生正确的表述核心问题

知道了要研究的核心问题,按照核心问题的特点把它表述出来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碰撞过程中什么物理量是不变的。

追求守恒量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思想,是很多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核心问题设计在这种思想之上可以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教育。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激发学习的欲望,在探究活动开始时,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在此基础上教师抓住时机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本节课的任务不必得出动量守恒定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为以下的学习打好基础。

2.3设计教学中辅问题的策略

【案例4】《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一节课中辅问题1的设计。

我们先研究最简单的情况:一维碰撞——两个物体碰撞前沿同一直线运动,碰撞后仍沿同一直线运动。

提出辅问题1:一维运动下碰撞过程中与物体运动状态有关的物理量有哪些?

教师举例:生活中,一颗子弹从枪口发出,我们会很害怕,但是如果有人用手把一颗子弹扔给我们,大家都不会怕。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描述物体运动的量与速度有关。

教师举例:一粒沙子从空中落下,我们不会采取任何避让措施,但如果一块石头以同样的速度从空中落下,我们就会立即采取避让措施。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描述物体运动的量与物体质量有关。

分析上面的实验:质量和速度是与一维运动下碰撞过程中与物体运动状态有关的物理量。

【案例5】《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一节课中辅问题2的设计。

学生通过对碰撞中的不变量进行猜想与假设,需要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这时提出辅问题2: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猜想?

即:如何保证碰撞是一维的?

使得碰撞前后物体的运动是在一条直线上。

我们知道质量可以用天平进行测量,那么怎样测两个物体在碰撞前后的速度?

碰撞有很多情形,我们寻找的不变量必须在各种碰撞的情况下都不改变,这样才符合要求,因此本实验需要设计多种碰撞情况。

第7篇:新闻的教学设计范文

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语文网络教学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整合性原则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以语文教学目标为根本的出发点,选择教学策略,选定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布置作业练习等。网络资源浩如烟海,教师必须有所选择,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主动探索,掌握语文思想和方法。

2.双主性原则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进行合作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网络环境下,学生挣脱了教师的绝对束缚,获得自我学习的自由,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展。一份好的教学设计不仅应体现教师如何教,同时也应体现学生如何主动地学,促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互动、情感互动和思维的碰撞,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开放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设计上,应从单向的教师教、学生学向师生交往、互动开放,通过网络技术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让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应从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开放;在作业练习设计上,应从答案唯一、解法唯一向结论的多元开放,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设计的实施策略

1.学习资源设计:开放教材、开发资源

传统的备课总是局限于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向学生灌输一家之言,无法体现大语文教学的理念。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让学生需理解的文本和需掌握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试以笔者初中语文《语文与戏曲》综合活动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戏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代学生对流行歌曲情有独钟,而对戏曲却比较疏远。因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历史、剧种、特点等相关知识;了解戏曲的表演形式;欣赏京剧和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2)能力目标:学会赏析戏文;学唱一段戏曲,模拟戏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或表情;(3)情感目标:感受戏曲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戏曲的情感。教学设计时,笔者根据教材和教学目标,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源并进行整合,设计网页。中国戏曲博大精深,流派众多,主要以演员的动作和对话为主要手段表演故事,这种虚拟的没有实物的独特表演形式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短短的一堂课内要完成这些教学目标,只有依托汇集各种资源的网络平台,让学生查找并下载文字资料,在线欣赏自己感兴趣的各种戏曲音像资料,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资料共享,当场表演,才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的效率。

2.教学方法设计:适合的方法、适宜的技术

在教学设计阶段,我们必须根据确定的教学内容,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目前常用的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方法有三种,即网络环境下探究式阅读教学、主题探索型学习、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

(1)网络环境下探究式阅读教学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基本方式,以教师指导为提高途径,在网络环境下有效地组织开展的阅读教学活动。

(2)主题探索型学习方式是基于项目的学习,是学习者面对教学资源丰富的学习环境,由教师根据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生活或学习中的热点问题,要求学生自己确立论点,教师提供与主题相关资源目录和网址,指导学生阅读资源和相关网页,学生根据论点搜集支持论点的相关资料,最终完成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演示文稿,最后由学生介绍报告内容,其它同学对研究报告进行评议的学习活动。

(3)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将网络作为一种主要技术方式,是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学习成果而合作的一切相关行为。

以上三种教学方式的选择取决于教学内容和目标,各种教学方法之间也可以互相整合。同时,教师还要设计考虑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创设画面美好、形象直观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协商对话、协作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获取大量知识。

笔者在《语文与戏曲》综合活动课教学设计时,灵活选择了主题探索型学习方式。根据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创设情景提出研究主题上网查找资料筛选并归纳整理资料创作活动成果交流成果心得网上讨论自我评价的教学方式。先制作了精美的网页,当学生一打开网页,就会立刻被精美的画面、婉转的戏曲吸引住,这是传统课堂无法办到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确定研究主题,围绕主题观看、聆听戏曲,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赏析戏文,表演戏曲,用文稿演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心得,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感受到浓浓的艺术氛围,积累戏曲知识,学会鉴赏戏曲,开阔视野,丰富语文素养。

3.学习方法设计:主体建构、主动合作

建构主义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当是认知行为的主体,而教师是行为的主导;传授怎样的语文知识和传授多少,不仅要适应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而且要适应他们的认知结构和建构活动;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的传授应是语文建构活动的深谋远虑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价者;有成效的语文建构活动应建立在“问题――解决”的原则上,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和再创造,获得问题的解决。

在学习方法的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的基础和能力,尤其要关注信息技术的水平,要教会他们使用搜索引擎准确搜集、筛选、处理网络信息。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上网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同时在小组协作学习中,要从学生的性别、年龄、认知能力、认识基础、学习方式、家庭背景等几个方面来综合考虑分组,提高学习的效率。因为不管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落脚点始终是学生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文素养。

在学习方法的设计中还要特别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从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等方面来充分考虑如何设计正确合理地评价学生,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品质,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其人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作业练习设计:多样的途径、多元的选择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作业练习设计包括预习作业设计和巩固作业设计。传统的语文预习分三大类:扫清字词障碍,了解文本背景;初步理解文本。据笔者观察,语文的预习效果比较差,首先学生嫌查字典麻烦,宁愿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其次,对文本背景等相关资料掌握不多,无法对文本做出较深刻的解读,直接导致预习只能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第三,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够,随意性大,不能调动学生预习的兴趣。课前预习的不充分,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下降。如今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搜寻本课生字的读音和字义,不必像原来一样一个一个地查字典。同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明确设计好预习练习,提供一些相关的网址或学习课件给学生,让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便捷的查找工具,在教师具体的要求下和占有大量资源的基础上开始自主的学习,广泛了解文本背景,有利于学生深刻解读文本,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初中的文言文教学既费时又费力,教学的难点是翻译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笔者在执教八年级《三峡》一课时,采用了鼠标滑过热区响应的方式解释字词,超文本链接翻译全文的方法来辅助文言文教学,使学生更迅速、更直观地了解字词句的具体含义,并使学生更方便地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检测。学生通过计算机的辅助,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而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

第8篇:新闻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调查; OCPP模式;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novation design in the chemistry experimental teaching, some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Changde have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a weakening tendency in the innovation design in the chemistry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On that basis, it is not only analsizes the causes why it is weakening from the angle of chemistry teaching, but also puts forward an evaluation theory model(OCPP model)for the innovation design, which constructs, discovers or illustrates the basic theory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model of OCPP includes four parts: objective evaluation, content evaluation, process evaluation and product evaluation.

Keyword: chemistry in high school;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novation design; investigate; OCPP model;

湖南省从2010年9月到2020年7月进行了10年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此期间湖南省使用的是人教版高中教材(下同),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实验种类多,呈现方式也多样化,化学教材选修6《化学实验》是单独进行的模块教学。湖南省常德市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不少高中化学老师对实验教学创新设计感到困惑。为了全面了解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现状,使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能够更加适应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尽可能建构、揭示或阐述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评价理论模式,特面向常德市12所普通高中学校开展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现状调查》的问卷调查活动。通过调查研究,比较客观地了解常德市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现状。湖南省是基础教育大省,常德市高中基础教育处于全省领先水平,此项调查研究可以反映湖南省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情况,研究的成果也会对其他省市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通过对常德市12所普通高中化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以不记名的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75份,收回有效问卷72份,有效回收问卷率96.0%。参与本次调查的学校既有省级示范性中学,也有普通中学;既有城区中学,也有农村中学。本次问卷覆盖面较广,数据真实可靠,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获得了宝贵的资料。为了使本次调查有针对性,在深入研讨的基础上,按所设问题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并试图揭示问题之间的关系[1]。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结果

2.1.1 、高中化学实验开设现状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开设现状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化学教材实验开设率小于50%的学校高达37.5%;学生分组实验很少开设或完全没有开设的学校达到了1/3。学生分组实验开设状况不理想的原因不是学校的实验条件,而是化学教师觉得教学时间不够、工作量大、麻烦,属于这种情况的教师占79.2%。大多数学校高一学生每周只有2课时的化学课,正常的教学任务很难完成。

表1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开设现状

2.1.2、 化学实验室硬件和师资调查

学校化学实验室硬件和师资情况调查如表2所示。超过1/2的学校只有2~3间化学实验室,一般高中学校有无机实验室和有机实验室,还有准备实验室等。各学校实验员也多为2人,分别负责无机实验和有机实验。94.4%的学校能够开设教材中75%以上的实验,这说明学校的化学实验室硬件条件在不断改善。

2.1.3、 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主观看法

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主观看法如表3所示。59.7%教师认为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对学生的能力和成绩有很大的关系,但仍有36.1%的教师认为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的促进作用有限。超过90%的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有兴趣。为了加强实验教学的互动性,52.8%的教师会邀请学生一起做演示实验,11.1%的教师完全让学生演示实验,但仍有11.1%的教师不重视演示实验,通过放视频代替化学实验。

表2 化学实验室硬件和师资情况调查表

表3 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主观看法

2.1.4、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评价方式调查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评价方式调查见表4所示。29.2%的教师希望通过教学改革考查学生实验操作能力,41.7%的教师选择笔试和操作相结合,13.9%的教师希望采用过程性评价,15.2%教师选择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这说明教师充分肯定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价值,但由于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考查方式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评价方式较单一,学生只要会做实验题,高考也可得高分,所以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评价模式成了目前一个急需解决的化学实验教学问题。

表4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评价方式调查

2.2、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弱化的原因

2.2.1 、教师化学实验教学的理念有待更新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对实验教学的目标进行了具体的规定,通过各模块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化学实验探究和创新意识是化学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对发展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训练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化学的观念和方法不是靠教师讲授获得的,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例,特别是通过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的实践逐步形成的。实验教学要符合新课程理念,教师首先要学习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述调查中有37.5%的教师认为学生分组实验麻烦,有11.1%的教师直接用视频代替演示实验,这些教师的化学实验教学理念就有待更新,没有突出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学学科中的学科特征。

2.2.2 、补充知识点过多导致实验时间减少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采用模块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螺旋式方式提供给学生,不必要求学生对知识掌握一步到位。化学教材实验呈现的方式有多种形式,实验的种类和数量也明显增多,但这些实验只提供让教师自主选择。根据上述调查,41.7%的教师感觉学生分组实验时间不够。教学时间不够本质上也是教学理念的问题,很多教师因为考试的压力,不顾模块教学的特点,补充知识点过多导致化学分组实验的时间减少。在学习人教版化学必修1胶体性质时[3],有老师补充了胶体的布朗运动和电泳现象,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还势必会影响正常的化学实验教学时间。绝大多数学校高一学生每周只有2课时的化学课,如果补充知识点过多就不能保证正常的实验教学的时间,导致学生分组实验所需要的时间明显减少。

2.2.3 、高中化学教材淡化了学生分组实验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在实验呈现的方式很多,除有章节编码的实验外,还有《科学探究》、《实践活动》、《思考与交流》、《科学视野》、《科学史话》和实践性实验习题。新课程淡化了学生分组实验与演示实验的界定。模块教学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开设化学选修6《实验化学》。其它化学模块教材中学生分组实验要靠教师准备实验内容,或是参考相关实验报告手册。各地区和学校的情况又有不同,教育主管部门也没有规定哪些实验是必做的学生分组实验,哪些实验是演示实验。对学生分组实验内容的选择教师没有参考的依据,淡化分组实验导致学生实验创新能力减弱。

2.2.4 、有些实验操作复杂或现象不太明显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有些实验的装置复杂、操作麻烦和需要较长时间,导致这些实验就很少做。比如化学必修1中,氢气在氯气中燃烧,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嫌麻烦没有做。这样的实验,做和不做是有很大区别的。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是一个演示实验,这是学生理解燃烧本质的一个重要实验。燃烧并不一定需要有氧气参加,对学生构建化学概念有很强的视觉冲击作用。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是一个科学探究的实验,通过此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可以让学生逐渐理解只要改变条件,较活泼的铁粉也能和水蒸气反应。在人教版化学必修2中,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是较复杂的有机实验。化学实验教学别是涉及到有毒气体或实验现象不明显时,有老师就用视频代替化学实验,导致教师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弱化。

2.2.5 、实验条件欠缺和过度担心实验安全

各校的实验室条件不同,某些学校的药品和仪器不能满足学生分组实验的需要,导致学生实验创新设计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少数学校的实验员不是化学专业的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化学实验训练。个别学校实验员欠缺,由任课教师兼任。调查中还发现1所学校的化学实验员是1名非化学专业的人员担任。实验中需要注意安全,要有安全意识,但不能过度自我保护。曾在听课中看到化学教师在用浓硫酸、浓硝酸等试剂时使用橡胶手套,这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恐惧感,还会影响教师的实验教学。

2.2.6、 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评价方式单一

在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评价方式调查中发现,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的作用还是充分肯定的,但高中化学实验考查方式比较单一。常德市高中学生只有1次化学学业水平实验操作考试。高考中实验试题如果不能考查学生创新设计的思维能力,学生就可以通过不断做实验题而获得高分,那最终就会导致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弱化,这也成了目前一个很现实的化学实验教学问题。不少学校和教师的做法就是讲实验和背实验代替做实验,而且还呈愈演愈烈的趋势。

2.3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OCPP评价模式

基于上述问卷调查分析,发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有弱化的趋势,提出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OCPP评价模式[4],尽可能建构、揭示或阐述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基本原理。

2.3.1、 目标评价(Objective Evaluation)

任何化学实验活动都有其目的,实验教学创新设计要明确实验目的,就是要明确实验设计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要设计此实验。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目标评价是以化学学科素养为目的。化学学科素养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5个方面[5]。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问题策略是目标评价的任务之一。教材中存在这样的实验,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2007年第3版)第106页的复习题第9题为:卤块的主要成分是Mg Cl2,此外还含有Fe3+、Fe2+和Mn2+等离子。若以它为原料按所示工艺流程进行生产,可制得轻质氧化镁。提供的表格中有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 H值,明确给出Fe(OH)3开始沉淀的p H为2.7,沉淀完全的p H为3.7[6]。可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2007年第3版),在第三章第4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中描述沉淀的生成中这样写道:“在涉及无机制备、提纯工艺的生产、科研、废水处理等领域中,常利用生成沉淀来达到分离或除去某些离子的目的。例如,工业原料氯化铵中含杂质氯化铁,使其溶解于水,再加入氨水调节p H至7~8,可使Fe3+生成Fe(OH)3沉淀而除去[7]。”这时候学生会对Fe3+生成Fe(OH)3沉淀的p H就会感到困惑,选修4的描述也不符合Fe3+生成Fe(OH)3沉淀的科学原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实验问题,进行实验教学创新设计。

2.3.2 、内容评价(Content Evaluation)

从化学实验主要内容因素来看,化学实验是由实验原理、实验试剂、实验条件、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结果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化学实验原理处于诸要素的核心地位,只有弄清实验原理,才能合理设计实验[8]。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内容评价的核心是化学实验的化学原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附录中明确了18个化学实验,分别是必修课程学生必做的9个实验和选修性必修课程学生必做的9个实验。以必修课程学生必做的第8个实验为例:搭建球棍模型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点。由于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立体结构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将此内容进行实验原理的教学创新设计,引导学生按烷烃碳原子数逐渐增加来制作球棍模型,能迅速突破难点(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此实验注重对学生化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将化学学习变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探究情境,使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自觉、主动的探索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最终可以将化学教材中静态的文本概念通过实验教学创新设计达到化学实验教学的可视化。实践证明此实验是学生学好有机化学最重要的入门实验。

2.3.3 、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过程评价主要是指实验的操作、现象和结论。实验操作涉及到实验方法、条件和变量控制;实验现象涉及到实验分析;实验结论是实验的因果关系。一方面,实验的过程评价包括实验的生成(化学反应原理)、实验的干扰(化学性质)和实验的分离(物理化学性质);另一方面,实验的过程评价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实验过程和实验后的反思。开展学生感兴趣的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实验。学生只有做过化学实验,他们才有实验过程的体验。实验的过程既可以增强学生对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设计的意识和能力。化学实验创新设计不能只局限于化学教材中的实验改进,如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等都是化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9]。如积极评价学生参与家庭实验的过程。在学习电解饱和食盐水后,教师鼓励学生在家里做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要求学生把实验过程拍成视频或照片在班级学习群中进行讨论,从而增强学生参与家庭实验的兴趣和能力。目前有学者提出将化学类公众号应用于化学教学实践的建议,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10]。

2.3.4、 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成果评价主要是通过化学实验形成化学实验的思维模型。通过化学实验模型指导和预测化学实验,化学实验可以证实或证伪化学模型。最终形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成果评价也是目标评价、内容评价和过程评价的一个综合性的评价过程。可以将历届高考实验试题进行创新评价。设置新颖的高考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11]。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创新设计是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导向。特别是有机化学实验,实验时间长,有些实验效果不是很明显,还有安全和污染问题,不少化学教师根本没有进行化学实验的操作,更谈不上对实验的创新与研究。参与全国高考化学命题的专家学者也很清楚化学实验教学有弱化的趋势。全国高考新课标乙卷理综曾在2012—2014年连续3年考查有机合成的实验,不断引领师生进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设计。根据化学科的创新研究成果特征,将高考化学科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分为推测反应现象或物质性质,在实验教学创新设计中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发现新问题,设计新路线,开发新方法,总结新规律,得出新结论[12]。

3 、结论

基于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发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有弱化的趋势,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分析了弱化的原因,并提出了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OCPP评价模式,尽可能建构、揭示或阐述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基本原理。OCPP模式包括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目标评价(Objective Evaluation)、内容评价(Conten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和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4个部分。

参考文献

[1]钱胜冯启能高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报告[J].化学教学, 2015(1):20- -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3]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4]毕华林化学课程评价的理论和模式[J].化学教育, 1994(8):2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6]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7]宋心琦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8]王春中学化学创新实验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20

[9]孙金凤,冉鸣等中学化学创新实验的研究进展[J].化学教育.2020, 41(7):106 1111

[10]霜,曹坚,肖小明化学类微信公众号的应用特征研究[J.化学教育.2020, 41(1):60.

第9篇:新闻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建构研究;核心问题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品德与社会成为最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之一,同时也可以提高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而且这门课程是从学生的社会生活基础出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实现社会性的发展,保证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可以说,品德与社会是对传统德育的重构。

一、对课堂教学生活进行重建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改革,课程教育也开始将学生置于一个理性与封闭的空间中。这样也就造成了课堂教育失去了对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的关注,也难以让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其中。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任务上说,注重知识等方面的传授,而从教育的层面上说,就是要让学生可以快速地参与到社会中去,从而学习做人。因此,在实际中,教师就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体等方面出发,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以此实现知识的迁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从生活化的层面出发

保证课堂教学环境的生活化已经成为教学组织的重要理念之一,其中也就包含了对课堂生活的重建。首先,要创建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采取直观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在学习上的生活体验。其次,营造出良好的心理状态,呵护好学生的学习心态,保证师生心态上的自由与开放。最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准备足够的想象与思维空间。

(二)让课堂回归到生活中去

对于德育来说,就是要从生活的层面出发,也可以说,道德教育就是一种生活。在品德培养中,一直遵循着生活上的逻辑,加之品德与自然、生活以及劳动等方面的综合也就意味着品德与生活存在内在联系。让课堂回归到生活中去,也就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此基础上构建出课程。

二、教学范式上的自主

从课程的特征上说,品德与社会教学就要从实现学生认知与道德情感的层面出发。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实施就要坚持以学生的自主性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动机,同时还要让学生可以自主地参与其中,实现主动发展。但是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现阶段还是存在学生自主学习泛化的现象,虽然学生进行了热热闹闹的学习,但是确实教师在掌控,这样也就使得学生的自主发挥空间不足,学生的自主活动价值也不大。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想要实现真正的自主活动就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活动权利,激发学生的自主活动动机,创建出科学有效的活动方式。且从实际上说,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活动时间就是要给学生自,让学生可以自己去支配。

三、学生生命的和谐发展

对于学生生命的和谐发展来说,其主要价值就是要向着有生命的课堂转变。因此,想要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教师就要做好教学工作,自己也要全身心地参与其中。首先,要树立整体教学的观念。从实际上来说,整体教学是针对断裂性的、分割为部分的教学来说的,且对于这种整体教学意识来说,可以让学生置身于学习中,在课堂中也可以得到自身发展的信心。其次,要培养人文意识。教师要避免从科学理性的角度考查品德与社会教学,这样很容易失去学生对自然生命的关注。所以在实际中就要不断融入更多的人文情怀,让学生进入到情感化的空间中去。

四、对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创生

对于课程资源来说,已经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说,注重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在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就要不断开发与利用好课程资源。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是极为广泛的与多样的,所以教师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充实教学资源。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冲破传统教材的束缚,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接触到社会,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地利用好校内与校外资源。对于教学内容来说,就可以从书本上出发,融入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上。只有保证了充足的课程教学资源,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所以在实际中教师就要不断深入挖掘出教学资源,利用好资源,以此获得不同程度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进行重构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明确的是确保课程对生活的依赖,而这也就成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利用好教学资源,不断完善生活化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开展好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