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发展农业科技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215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发展不仅关系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更关系着我国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发展农业要依靠政策、科技和投入,其中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学技术。我们除了研究出各种创新型产品外,还要将其充分运用到生活生产的实际中,以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
1 新时期下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普及方法
农业科技推广的范围要有针对性,推广的方式方法要具有广泛性,要能够适用到我国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针对农民的特点,联系新时期下我国的经济发展特点,我国应采用方便且易推广、易学习的方法来促进农业科技普及。
建立优秀示范户、技术人员进村入户的推广法。在一定农业区域中,以行政村为单位,良种良法直接落实到田地,技术措施要领直接落实到个人,科技人员直接进村入户进行指导,设立科技示范户,示范户做好榜样,带领周围农民进行科技学习,争取做到周围辐射户对农业新科技都能够进行实际操作,达到能够了解基础知识并进行运用的目的。
印发资料、广告宣传手册推广普及法 。将所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的技术方法、操作要c、技术原理等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印成简便易读的技术资料,发放到农户手中。农户们互相学习,互相探讨,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户较易掌握,并可对照操作应用,而文化基相对较弱的农户在科技人员和周围其他人的帮助下也能掌握,达到一定的农业科技普及传播作用。实践证明,农业科技推广普及活动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配套措施,非常受农户欢迎。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班、科技讲座推广法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班、培训讲座,通过培训使技术人员、培训人员明确重点,掌握所推技术的基础原理与关键技术,对科技示范户、新型农民,要使其掌握主推技术的技术要点。通过面对面的传授,有利于将技术及时有效地传达,科技人员或者农户有问题也可以在现场得到有效解决。
政府出台政策、实施技术和实物配套捆绑相结合的推广普及法 。实行技物结合,利用农资实物、配方新肥料等,推广应用农业新科技和农作物优良品种。实践证明,技物结合连锁服务推广普及法,可以让农户等看科技的效果,在第一时间开展新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减少群众的盲目种植,形成农业产业。
2 新时期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方法配套应用
在了解推广方法之后,我们最终是要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能够在以后的生产生活中广泛推广、充分运用,以达到发展农业的良好效果。
2.1 按照“专家团、技术员、学习户”的思路建设服务体系
政府或企业提供科技专家开展培训班或讲座,讲述理论知识,技术员亲自到田、地中指导农户学习理论知识并实践。公司为农技人员提供工作津贴与补贴,通过企业、农业技术人员双向选择的方法,提高农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设立优秀学习户、先进户,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生活补助,提高农户学习的积极性。
2.2 转变培养模式,让学生学以致用
现代农业需要实践能力强,理论基础好的农业科技复合型人才,从这个角度出发,要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组织学生投身到农业、农村锻炼实践中,与农户进行交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碰撞,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也有利于农户对理论知识的了解。通过实践与理论的学习,让学生获得更多选择和发展空间,也让农户学到更多新的科学技术,使学生走出象牙塔,进行社会化培养 ,带来的是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农户文化基础的提高。
3 结束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充分运用各种条件资源,提高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能力。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力,由科技大国转变为科技强国。第一产业农业的科技应用,有利于我国经济提高,经济方式的转变。在未来,我国不仅仅要进行科技发明,更要致力于将他们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在一起,以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于忠云.新时期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普及方法的实践与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2(05).
1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障碍
1)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进步需要不断推出科技项目。每个科技项目的实施,都要经过信息筛选跟踪,技术(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直至推广普及的过程,这都需要大量人、财、物的投入。这些投入由农民承担比较困难,必须由各级政府投入。目前,各乡镇科技投入普遍未能达到本级财政经常性预算支出的1%;农业投入本身就不足,用于农业科技投入的就更少,县级科三费不到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的2‰。科技进步难,难在信息不灵、创新不够、人才匮乏、服务不周,千难万难,难在无钱。
2)科技传播渠道建设障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加之用户入网费用的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也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 加强农业推广工作是科技转化的前提。
3)认识不足,方法欠妥。无钱是现象,认识不足才是本质。针对投入不足问题,基层不少干部群众说,如果象前几年抓乡镇企业和城镇建设那样抓科技兴农,投入也不是一个大问题,关键还是存在一个认识不足的问题。我们不少乡镇干部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对科技兴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急功近利思想严重,重有形项目建设,轻无形的科技进步投入,对“科技兴农”只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不求扎实有效地推进。此外,对科技兴农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不是根据农民群众“摸到石头过河”的思想,从引进试验示范入手,通过成功的典型示范,引导农民自觉的接受,并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而是习惯于采用行政命令,搞大项目,一哄而上,硬性摊派,加之管理不善,服务不到位,造成了大量人、财、物浪费,产生了一些负面的效应,影响了科技兴农的健康推进。
2创新科技转化的对策
对于怎样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的重要手段。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设,以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时还要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1)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结合。科研和推广人员要树立起强烈的市场意识,研究开发和推广有市场前景和发展前途的成果,再依据市场反馈信息指导下一步工作,以形成研究、开发、推广、转化的良性循环。2)加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结合。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用以物化的技术,适宜个体、集约经营的技术来增强生产能力。3)强化农业科技成果与区域产品相结合。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多层次的科技经营活动,是农业科技直接进入农业与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与模式。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与区域农产品紧密结合,深化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形成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
3有利于科技转化的因素
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传统地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必将为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新的契机,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强大的需求之风。
而在近期举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战略专家座谈会”也作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以依托科技中介这一“红娘”,为科研成果与“三农”牵线搭桥的决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红娘”队伍,初步形成开放功能完备和高效运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满足各类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求。解决中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整体市场尚不成熟,农业科技中介机构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封闭使技术信息流动不畅、科技成果缺乏实用性、小农生产形式与科技成果推广相矛盾、中介机构的能力和认识不适应市场需求、资金不足等。科技中介的大规范建立也将为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推动作用。
4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同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减量化原则,即减物质化,为循环经济的首要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该原则以不断提高资源生产率和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在经济运行的输入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尽可能多地开发利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农业上应用减量化原则最科学、最灵活的方法就是“九节一减”,即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柴、节粮与减人。
1.1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业生产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尽管如此,我国的农业生产仍然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家庭为单位,小面积经营。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生产方式,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均需在单位面积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且以低水平、重复为主,很难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造成资源的极度浪费。既不适应不断提高的农业生产要素水平和社会化分工的要求,也无法应对日益增加的市场风险,更不利于农业科技进步。尽管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但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造成农户兼业化和村庄空心化现象。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的问题,反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影响“农业、农村、农民”3者共同协调发展。
1.2农产品流通和市场建设有待优化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为现代化农业,尤其是农产品的流通和市场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市场农业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在供需双方交换,生产不能与市场相适应;产业布局和专业化分工错乱,不符合现代化市场的需求;储运加工系统不畅,导致“卖难”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问题都大大地抑制了广大劳动者进行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1.3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令人担忧解决好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作为一个全球性话题,粮食与食品安全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带来的极端气候,导致粮食大面积减产及病虫害问题,始终威胁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当前,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转基因已走出实验室,成为动植物育种的常规手段。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新品种,正逐步侵入和占领传统的农业国家,我国同样未能幸免。尽管该技术在提高产量、抗逆及抗病虫害方面比传统作物有着巨大的优势,但是其安全性却无法准确评估。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推广,不仅危害食品安全,更不利于我国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平稳。当下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这些接连不断发生的事件,引发了党和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
2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曾取得过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18世纪以来,西方以实验为基础的现代科技体系引领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生命科学的发展与创新,尤其是数量与分子遗传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传统农业的发展与变革。我国用了近半个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努力进步与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尽管我国人口增加了2.4倍多,但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亿t多,增加到5.9亿t,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人口增长。
3农业科学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1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农业发展是“三农”建设的基础,而科技创新更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创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特征,从,这一制度创新,彻底改变了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到现代化农业工程——超高产作物选育、现代化的畜禽育种技术、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重大工程等,通过高科技手段不仅使得农业生产环境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更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古人总结出的一句老话,从中反应出了优良品种的重要性。在生命科学爆发式发展的推动下,尤其是经典数量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相结合促成了现代化的作物、畜禽选育技术。高密度芯片和深度测序技术的出现,不仅使科技工作者更方便地定位疾病和生产相关候选基因,其衍生出的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在作物、畜禽育种领域的应用大大缩短了世代间隔、加快遗传进展,极大地降低了育种成本。而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抗病、抗逆育种,使得自然环境较恶劣的地区进行农业生产成为可能。被誉为我国农业战线上的“两弹一星”——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更是应用现代化农业科技手段,在党和各级政府协同努力下重点针对盐碱障碍耕地淡水匮乏问题,改善种植结构,改良工程和农艺措施,选育耐盐抗旱新品种,综合利用咸水和雨水资源对这一饱受旱涝、盐碱和风沙危害的地区开展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其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不可估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中起到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3.2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是农业生产方式,如何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功能,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城镇化进程是党和政府始终关心的问题。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的需要,而城镇化的进程使得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世代耕作的土地进城务工,而留守农户身兼数业,无心种田。这些归根结底是传统劳作方式生产效率低下,不能为劳动者带来切实的利益。农业产业化,这一生产方式的转变应时而生,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仅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和生活结构的调整,同时也是农民增收和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的优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都为这一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用现代化的工业理念来规划农业生产,通过土地集约经营,不仅可以加速农业科技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更能加速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园区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它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和推广中发挥重要作用。农产品的高效快速流通也是困扰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一大难题。随着我国农产品“七区二十三带”布局的完成,现代化的农产品收储、加工、运输技术为“减少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首先,市场化机制的推进。改革的深化,加快了我国农业迈向市场的节奏。越来越多的农副产品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和支配;一般性农产品供应相对过剩,而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则供应紧缺。其次,推广体系的滞后性。进入新世纪以来,既有的农业推广体系暴露出了一些亟待问题:农业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科技转化能力有待增强;农业推广的社会化服务范围有待扩大。再次,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营养价值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然而,我国的农业科技转化能力却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部科技司的统计表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只有30%-40%,而与发达国家多的70%-80%却相差甚远。最后,农民对科技的迫切需求。随着市场机制的深化,农民需要面向市场;市场中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热销,使广大农民清晰的认识到了农业科技的重要性,要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
2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问题
2.1人员素质能力的提升
这里所指的人员不仅包含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者,还包括接受、应用农业技术的普通农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层次,而农民的专业水平高低则最终决定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
2.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长
当前,国内农业技术推广的模式是:以农科院、农业高等院校等为重点的研究单位研发农业技术,各级农业部门、技术推广机构负责组织、推广农业技术的工作。从农业技术创新到成果推广却相应的要经历4-6年的周期。
2.3管理与服务机制的转变
尽管我国有关部门已经倡导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能力;然而各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服务机构在实际的农技推广工作中,仍旧过多的履行其管理职能,忽视农民诉求,导致农技推广工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4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内部管理强化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作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体系的基础,他们的工作直接关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然而,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却是管理松懈:人员专业能力层次不齐,工作考核评价制度不严密,奖励措施不到位等问题。
3如何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3.1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
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技推广工作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增效;采取形式多样的、寓教于乐的技术推广宣传手段,激发农民对学、用农业科技的兴趣;改变行政管理型的农推模式,积极引导与农户签订技术承包合同,实现风险共担;努力提高农民采纳农推部门建议、使用农推技术的积极性。
3.2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手段
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努力使农业新技术简便易行。由于小农思想的存在,新技术出现后,绝大多数农户不愿承担风险;对于新技术持观望态度。所以,农机推广部门要努力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通过鲜实的例证,引导农户采用增产效果好、收效高的农业技术项目;用事实教育引导农民转变传统生产观念,树立科技致富思想,切实为农民增收、农村社会发展服务。
3.3创新专业素质教育
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通过采取专业能力培训、到农业院校进修等手段,努力提高农推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要面向农户,加强农户技术培训,定期开展农业技术讲座,邀请农业专家为农户讲解技术知识;对于文化水平不一的农民,要分层次、讲步骤地开展实用性强的农业技术能力培训;另外,要根据地区实际条件,发放通俗易懂的农业技术手册,给农民赠送相关的农业技术书籍,着力提升农民的专业素质。
3.4创新服务理念
在农技推广工作中,工作人员要更新服务观念,注重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服务,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和专长,使农民在农技推广中得到实惠。在产前,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为农民提供准确的生产信息和技术;在产中,要及时帮助农民解决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在产后,要想农户之所想,积极参与农产品的收购、加工、销售,努力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3.5创新体系建设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机制的良性运行,有助于巩固和完善农推工作。因此,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敢于创新,要努力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改革以往的推广模式;努力尝试在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新技术开发、技术推广与经营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国外经验;启示
科技兴农是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而落实科技兴农战略的关键在于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农业生产的转化。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关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的优秀经验,对今后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1 国外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的相关经验
1.1 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有关的教育引入至法律层面,以教育为基础普及农业 一个国家将农业教育提高到法律的层面上来,是对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视,也是其真正意识到农业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的表现。1862年的美国,农业教育水平落后,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为了改善当时农业教育低迷的现状,美国国会通过并由时任总统林肯签署的《莫利尔第一法案》正式出台,该法案规定由联邦政府向各州及其他领地和地区增拨公有土地,这些地区的政府必须用这些土地及于此相关的收入建立一所从事农业教育的学校,并强调要为当地农民提供教育。自此之后直至1914年的52年间,美国国会相继通过并出台了《莫利尔第二法案》、《海崎法案》、《史密斯—雷佛法案》,这些法案都旨在保证农业教育为题具有更高的法律保障。
1.2 联合社会组织与私人企业,多元化推广农业科技创成果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社会组织和私人企业相结合,这两个组织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中的作用不容小视。通常情况下,负责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的社会组织包括农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等,这些组织大多是公益性的,由政府出资成立,有当地农户组成。英国的英格兰皇家农业协会和全英农户协会都旨在传播农业科技,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负责农业科技推广的社会组织相比,私人企业的一切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行为都是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的。印度国内私人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中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通过有偿咨询服务将印度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技术,有通过与农户签订合同,将技术与生产原料提供给农户,收获季节来临时再按合同条款购买农户的农产品,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传递给了当地农户,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和转化。
1.3 特色农业引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 在众多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途径中,意大利所采取的运用特色农业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方式称得上是比较有特点的。其利用当时欧盟还未大量出现奶水牛的机遇,大力发展奶水牛养殖,用其牛奶制成现在享誉世界的奶酪。除此之外,意大利的红酒更是世界著名。在这种倡导发展特色农业的气氛下,当地的农户和农场主也都积极地接受新知识和新方法,都积极地投身到促进发展生产技术的形势中,这在无形中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步伐。
2 对完善贵州省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的启示
2.1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的教育载体,并将其上升至法律层面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有90%文盲分布在农村。这严重威胁着贵州省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的进行。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直接对口于农村教育、农业教育的平台或机构,通过这个载体一方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直接培训具有一定农业知识的农民,使之既可以在这里接受农业科技知识,又可以提高其接受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此外还应将此模式提高到法律的层面上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规范此项模式,借助法律的强制力监督和约束此项模式能够切实可行的做到实处。
2.2 将社会组织推广与私人企业推广相结合 通常承担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职责的大多是农协、农业合作社等由政府成立的非营利性的组织,这些社会组织的贡献不可磨灭,但这些组织因其自身的特性使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其时效性就不如通过私人企业推广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来的快,并且虽然私人企业的行为是以经济利益为先,但是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得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得以尽快推过使用。因此,应将两者结合起来,既要发挥社会组织的广泛性和无偿性,又要发挥私人企业的时效性。
2.3 发展特色农业,使之成为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的突破口 要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通过提高特色产业推动当地农业科技的积极性,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的动力,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取得成绩,又能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燕华.国外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典型做法与经验借鉴[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07;
[2] 孙诚.日本重视农业科技普及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5.11;
关键词:农业产业;技术成果;推广转化;建议
1引言
依靠技术进步等非物质因素的农业经济增长则是具有新型农业的内延式增长特点,不仅能够充分利用物质资源进行生产,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相比,等量的资源可以生产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产品,对环境造成的亚力及污染程度远小于资源密集型的传统增长方式。在我国各个产业经济发展遇到瓶颈,依靠技术进步的内延式增长成为必然选择,也农业产业转型的发展方向。
2科技研发及成果推广转化的相关问题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开始重视科学技术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济发展战略[1],科技进步对各省、各地区的经济增长贡献越来越大。天津、上海、北京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了59%左右,科技进步的成果转化相对成熟;但是中西部省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却普遍偏低,在大部分集中在50%上下,少部分还达不到40%,农业科技的研发及成果的转化推广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可见,在重视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的同时,如何对农业新技术进行推广转化也是重中之重。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普遍不均衡,地形地貌及观念问题使得农业技术推广存在难度,例如农业种植的收割机只能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进行广泛应用,山地、丘陵地区并不能适用;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由于农业产业存在投入大、见效慢的特点,地方政府往往更愿意将资金、设施建设等投入到第二、三产业中;农业产业的相关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很多地方并没有完善的科技服务平台,不能为农村农户提供有效的技术知识普及,农户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天灾、人祸、虫害等对农业生产在成的损失往往由农户自己承受,农业类商业保险等避免规避风险的措施没有得到广泛扶持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的专利并未得到有效保护,政府在保障相关专利权益人的文件、条例的实施上,存在意识淡薄、力度不足的问题[2]。
3相关对策及建议
针对上述农业科学技术研发及成果推广转化存在的问题,在进行研究总结后,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政府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力度。需要纠正重工轻农的思想,一个地方的整体经济发展不能中考第二、三产业,第一产业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最基本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推广及转化;在资金贷款方面,对进行自主创新的企业、机构放开贷款条件,并减免他们的税收,有效的保障科技研发能够顺利进行,分担他们的创业风险;还可以对高校、研究机构、试验基地、推广转化平台进行整合,搭建一体化服务体系;此外,还需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切实保障科技研发人员、企业的专利权利,保证企业、机构保持充分的研发积极性;在农业生产风险机制上,大力推动银行开发农业贷款服务,以及推动相关农业项目保险业务的推广,有效地减轻农民、企业生产的压力,降低他们的生产风险[3]。2)需要加强对农业科研、推广人才的培养。大部分科研人才源于各大高校,所以应当对相关农业专业研发人才需要进行专业化培养,由于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常常需要实际实验操作,因此需要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真正实现培养出来的人才能用、可用;在进行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及推广问题上,企业及政府方面需要培养一批专业人才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采用专业人员对农村农民进行专业指导,这样可以有效地将新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中。3)对农业知识匮乏的农村农户需要进行专业培训。在农业生产中,需要依靠大量的农村人员,他们普遍知识水平偏低,年龄偏大,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弱,因此,在进行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时,需要政府进行引导,派遣相关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培训讲解,并及时处理他们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莉侠,张睿,林建永.1990-2009年三大都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及比较[J].中国科技论坛,2012(11):104-109.
[2]周兵,冉启秀.科技进步对西部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7(8):24-26.
关键词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乡村振兴
1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科学技术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和推动更加关键,特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等重大任务,都急需农业科学技术加油助力。因此,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是大势所趋。同时,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也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迫切需求。近年来,我国对发展农业科学技术高度重视,广大农业科技人员不断研究,每年都有一大批科研成果问世,但由于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没有及时跟上,相当一部分科技成果没有转化为推动农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有着广袤丰富的农业生产资源,对于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抓好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巨大的潜力,一旦广大农民被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武装起来,农业生产将会迸发出极大的效能,农业生产管理能力和水平也将会大幅提升,这对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1]。
2当前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单位领导对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安排部署、检查督促和组织保障不到位,把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作为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来对待。
2.2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
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方面,我国基层还缺乏统一有力的组织实施体系,从县、乡层面看,有的教育培训机构培训体系不健全,或者根本就没有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且有的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站只有一两个人,平时日常工作就难以应付,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去抓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及推广工作。在村级,更是很少有人去抓这项工作。这使得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在组织体系上出现断层,使得广大农民群众无法接受到正常的教育培训。
2.3教育培训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当前,从事基层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不高。同时,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机构属于农业主管部门,为全额事业单位,逢进必考,由于受编制员额限制,每年招收的数量极少,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很难进入教育培训队伍,致使教育培训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难以承担起新时期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重任。
2.4教育培训形式和内容有待改进
部分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教育培训时不注重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不注重了解广大农民的所需、所急,培训内容空洞,形式机械枯燥,农民不愿听、不愿学。而农民迫切需要的各种适宜的农业技术却不能及时培训,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5教育培训物质保障不到位
有些地方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有些虽然纳入财政预算但不能及时足额拨付,有的甚至挪作他用,导致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机构办公设施陈旧,无法满足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3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对策
3.1加大领导重视力度
“工作好不好,关键在领导。”领导重视是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做好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决定因素。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农业主管部门要切实认识到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加大人力、财力、物力保障和支持力度,配齐配强专门教育培训人员,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教育培训。要明确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责任,包括领导责任和具体责任,加强检查监督,确保工作落到实处。要把农业科技教育培训融入各有关部门日常工作中,融入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形成全方位的教育培训格局。
3.2健全教育培训工作体系
要建立健全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成立专门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领导小组,主要领导要亲担任组长,亲自抓、负总责,分工领导担任副组长,由政治素质高和精通教育培训业务的干部具体负责。要重点加强县、乡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机构建设,切实把这一直接面对群众、服务群众的平台筑牢。要建立与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结机制,采取函授辅导、短期培训、现场授课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提高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水平。要建立健全互联网+教育培训机制,通过网上授课、视频指导、“两微一端”等形式,对农民群众及时有效地进行教育培训。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推进现代农业科技教育培育体系构建,促使教育培训工作紧跟时展的步伐[2]。
3.3加强教育培训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的教育培训队伍对于做好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尤为重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舍得拿出精兵强将,配齐配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机构力量,抽调政治业务素质高的人员充实到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岗位,切实做到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能干好。要对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人员政治上关心、工作上帮助、生活上照顾,鼓励支持他们通过自学、函授、培训等形式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水平。要采取从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聘任等形式,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专家库,协助做好教育培训工作。要健全完善考核制度,建立完善以教育培训实绩为主要内容、让教育培训对象评判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开展好的地方、单位和人员进行表彰奖励。要畅通出口,加大教育培训人员交流换岗力度,增强教育培训工作的活力。
3.4紧贴农业生产实际开展教育培训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要面向农业生产实际、面向农民和市场需求。在开展教育培训时,要深入了解农业生产需求和农民的接受能力,研究制定好教育培训计划,切实做到符合农业生产实际、符合农民文化水平、符合农业市场需求,避免漫无目的搞培训,确保教育培训起到应有的效果。要组织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人员深入村居田间,对农民群众开展“面对面、手把手”教育培训,切实通过培训解决一批实实在在的问题,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和吸引力。要积极对农业技术骨干进行培训,通过他们再教育培训其他农民群众。
3.5加强教育培训经费物质保障
各级政府要将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及时足额拨付。要采取大户赞助、有偿服务等形式,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解决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向上级汇报争取,在经费物质保障上向教育培训机构大力倾斜,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机构配齐配强必要的工作设施,特别是各类信息化教育培训设施,确保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利津县北宋镇人民政府,山东 利津 257400)
【摘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要特别重视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培训,努力为农业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增加农民收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宝应农广校成为主要的农业科技培训阵地。“十二五”期间让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培训;农业现代化;农广校键
农业现代化要求运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武装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农业信息技术作为软支撑部分,通过收集、加工、传递应用各类信息,使硬支撑部分的潜力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将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农业产业经营者更快得到新的知识,加速科学技术的应用速度,促进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全面推广和普及。农业信息化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技术培训和教育,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
1农业信息技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1.1农业信息技术加速了传统农业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管理
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中国土地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气象和生物性灾害频繁,农户规模小而且分散,再加上几千年传统的生产方式,因而呈现出生产的分散性,很低的可控性和稳定性。而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传统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将农业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大大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和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
1.2农业信息技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落后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小农意识经营管理水平,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障碍。随着农业信息系统(GIS)的建立、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网站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政策信息、技术信息、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指导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建立农产品和农业服务贸易的快速交易通道,农民在网上洽谈,交易在网上实现,降低了农产品的销售成本。在网上获得农业生产订单,减少了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农业生产者可以与不同产业结盟,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打造品牌,稳定市场占有量,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由此可见农业实现了信息化,就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因此,可以说农业信息技术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活产生了无法估量的积极影响,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技术之一,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2]。
2农业信息技术培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
2.1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十二五”农业发展方向就是建设农业现代化,就利津县来讲,农业现代化最大的“靠山”是科技信息,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出路只有一条,必须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农业生产者在计算机操作、网络知识、农业信息采集上传技术和农业专家系统应用技术等高新技术培训,让更多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对先进农业技术及工具的采用,决定着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捕捉、分析与判断。农民不仅是农业的主体,更是农民增收的主体,只有培养出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能创业的现代职业农民,才能使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2新型农民学校是农民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阵地
利津县新型农民学校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一个重要渠道。2014年利津县新型农民学校实施了农业信息技能培训工程项目。累计培训学员3500人,培训对象从对农民的培训向农村干部、农村加工、流通、生产经营等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的领导、技术人员和从业人员延伸。利津县农广校在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通过问卷调查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6份,涉及14个乡镇。从调查的学员分析看,90%以上的学员都掌握了农业信息技术,80%的学员,特别是村干部学员能用所学的农业信息技术和生产技能发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一大批学员成为当地发家致富的典型户。
2.3农业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新路子
在终身教育已成必然趋势的新世纪,随着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必然是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要适应农民的广泛需求,农广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科技培训,实现各层次教育的连贯和沟通。采用更多为广大农民乐意接受,为广大农村干部和科技人员所欢迎的形式和载体。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利用网络教学,增强培训手段。如农广校借助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就是借科技之力传播科技之业的好形式,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更为直接有效的服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闵文江,陈保华,侯亮.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J].农业图书学报情刊,2006,18(4).
关键词:农业 保障 协会 补贴 城乡关系
1.舟山发展农业的利弊条件
1.1舟山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首先,地理优势。舟山境内陆域面积1440平方千米,有众多的无人岛可以开发和利用,这些岛屿大都因孤立存在而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其次,自然条件良好。舟山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6-16.6℃,平均降水量936-2257毫米,平均年日照1940-2257小时,冬暖夏凉,温和湿润,光照充足,热量充沛。
再次,工业污染相对较少。相对独立的海岛地理位置造就了舟山阳光、蓝天、白云、碧海、金沙及清新的空气、温润的气候、丰富的植被等独特的海洋生态环境。
1.2舟山农业的不利条件
首先,舟山人均耕地面积不足220平方米。山地多,平地少,不适合发展大规模的现代化机械农业耕作,农产品在量上没有太大的上升空间。
其次,舟山市地处海岛,淡水资源十分紧缺。年人均水资源仅556立方米,不到浙江省平均水平的1/4。连续的几年干旱对农业带来的损失证明“舟山发展水为先”的重要性。
再次,舟山作为海岛城市,一旦遭风暴潮影响,易发生风灾、海水倒灌、内涝等灾害,给果农造成的损失比较大。
最后,舟山对农业科技投入力度较小,研发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小。一些特色农产品由于保鲜技术上的限制,不能远销。
2.日本农业特点及日本农民增收经验
2.1日本农业特点
2.1.1诚信农业
日本的诚信守时是出了名的,他们也将这种精神带到了农业生产中。日本便利店里一些待售的蔬菜,每一堆蔬菜上都标明了产品的产地和生产者,并附有生产者的照片。所有的蔬菜、水果都堆在便利店外面,没有专人看管,买菜的人到里面结算。旁边还有推销当地牛奶的试喝活动,那奶牛场离便利店并没有多远,包装盒上的图案选的就是奶牛场外观。
2.1.2科技农业
日本是个岛国,又是多山国家,土地资源的贫乏,促使他们十分重视农业,尤为重视农业科技进步。农产品不仅质量可靠,有的甚至具有特有的功效。
2.1.3安全农业
日本对所有农产品实施可追溯管理模式。日本农业协会所属的各地农户,必须记录米面、果蔬、肉制品和乳制品等农产品的生产者、农田所在地、使用的农药和肥料、使用次数、收获和出售日期等信息。农协收集这些信息,为每种农产品分配一个“身份证”号码,整理成数据库并在网上供消费者查询。日本绝大多数食品企业在食品生产、加工和运输的过程中都能做到严格自律,从原料加工到出厂的每个环节再到销售端都严格把关。
2.1.4自信农业
日本人对自己的农产品很自信。比如大蒜,从中国山东进口的大蒜包装精美而且价格适中,日本产的“其貌不扬”,但价格却高出从中国进口的很多倍。这种自信来自于对本国产品的信任,也来自于品牌的力量。在科技的推动下,日本还出现了很多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品牌,如越光大米、东京的小松菜、宫崎的黑毛猪、青森的苹果以及松阪牛、神户牛等牛肉品牌。这些国产名品帮助日本在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抵御住了外国农产品的冲击,开拓了海外市场,使日本农业走出了一条高端之路。
2.2日本农民增收的因由
2.2.1法律保障农民增收
1961年日本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农业基本法》。1999年7月12日,日本国会通过了《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这是日本农业政策中第一次出现了对农户进行直接收入补贴的政策。此外,日本颁布了《向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新事业创新促进法》、《工业重新布局促进法》等法律,将工业重新布局和农业政策密切结合在一起,促进大城市工业和人口向农村地区流动,稳定农民兼业收入。
2.1.2农业协会的成立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日本的农业协会是按照农民自愿、自主的原则登记成立的。农协的成立,有利于保护日本农村中的弱小的经济群体,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提高其经济和社会地位,促进他们的共同富裕,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2.2.3政府对农业的补贴政策和价格支持
日本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对农业实行高额补贴的国家之一。日本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包括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地整治、购置机械设备、农业贷款等。此外,还有日本的“制度金融”。“制度金融”是长期低息贷款,它可以说是积少成多的典范。它通过债务担保等形式吸引各种银行资金进入农村,有效地调动了各方面资金投入农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的建设和农民增收。另外,日本政府通常以政府保护价格收购低于市场价的农产品,保证农民的利益。
2.2.4注重农业科研开发推广和劳动者素质提高
日本有一个健全的农业科研领导管理体制,保证了科技开发推广所需的经费、人员、设备等。中央和地方都设有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实验场,进行相关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作物栽培、病虫防治等应用技术的研究。日本劳动者素质相对来说比较高,而且日本的农民教育供给主体是多元化的,包括各级农业科技培训中心,高中等农业院校、各级农民协会、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等。
2.2.5推进城乡互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日本城乡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比较多,成立不少的企业、学校等都与农村建立了合作关系。日本还通过城乡关系的互动,推动农业观光业的发展。
3.借鉴日本模式,增加舟山农民收入的路径选择
3.1调整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