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研究开创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对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近些年研究者们的不懈努力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理论研究取得了迅速的进步,同时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焦点也不断地涌现出来。然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论研究仍有空白之处需要填补。下面笔者对这些焦点问题的研究结论做简要的述评,探索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研究理论成果概述

科学研究的理论成果一般通过专著和学术期刊与学术论文体现出来。笔者对利用网络和西南大学数字图书馆检索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学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专著较多一些,代表性的著作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项久雨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蓝天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唐志龙、罗剑明共同编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价值论》。相对而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研究的专著少有问世。

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上。笔者通过文献调查的方法,以1980年到2016年为检索时限,分别在CNKI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结果见表1。笔者通过合并,得到20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密切相关的文献,其中硕博论文7篇,核心期刊5篇。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理论研究观点概述

通过梳理发现这些学术论文和期刊研究的中心问题主要集中在内涵界定、实现途径、困境与对策、实现的层次几个方面。另外也有涉及实现规律、实现的条件研究。

(一)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内涵界定

学界目前对其内涵界定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观点即认为:作为价值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属性通过实践活动去满足特定的价值主体(大学生)的需要。同时特定的价值主体(大学生)又在自身需要被满足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提升自我,提出新的要求。

如张亚丹就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客体通过教育活动对作为价值主体的大学生的需要的引导、满足和提升,促进价值主体的需要与价值客体属性和功能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良性循环”[1]。还有张捍东认为“所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价值主体通过创造性的劳动作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自身属性和功能来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的需要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的需要被思想政治教育满足的效益关系”[2]。

(二)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困境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实践中收到的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困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有效实现的原因何在。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分析得出了众多不同的结果。归结起来大致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客体本身的不利因素;如王东辉从后现代主义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不利影响出发,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面临的困境。具体表现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后现代主义的质疑和否定[3]。

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创建实践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不利影响因素。李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障碍做了概念界定,认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不利于其潜在价值向显在价值升华的因素总和。并且根据不同的标准,将其划分为社会障碍、学校障碍、家庭障碍;物质因素障碍、精神因素障碍;经济障碍、政治障碍、文化障碍[4]。

(三)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

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的研究是比较集中的,其中比较有权威性的是项久雨的观点。他从根本途径、基本途径、具体途径三个层次做了分析总结。并且认为实践是根本途径;“灌输”和“接受”是基本途径;课堂教育,管理教育等具体教育方式则被归类为具体途径[5]。研究者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研究也更多的是从这三个层次出发。这些研究既包括具有一般意义的实现途径也包括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困境或障碍的研究。例如张捍东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包括课堂教育、文化环境浸染、因特网教育、管理教育等[2]。中山大学的冯诗琦、龙维从关注接受主体需要的满足方面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6]。

也有部分研究者另辟蹊径从优化内部和外部条件来论述实现途径。付有能、陈燕浩从优化宏观环境和建设微观环境的角度出发[7],陈草从资源合理利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角度出发分别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8]。

(四)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层次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有无层次、如何划分的问题上,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山东大学的刘贤峰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功能划分为社会价值、集体价值和个体价值三个层次。因此他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层次就应当是个体价值、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三个方面[9]。张亚丹从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过程出发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认为理解、认同和运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所包含的三个层次。并认为理解是最低层次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的基础;认同内化的标志;运用是外化的表现形式[1]。

三、现有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总体来看,学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研究是十分关注的,对其理论研究从无到有,并在不断深入。但就目前研究成果来看还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创新性

根据笔者查阅到的相关资料来看,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价值实现途径”上,且内容大同小异。更有研究者直接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一些研究成果直接套用在“大学生实现政治教育价值实现上”,没有针对大学生这一特定人群进行详细分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其他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没有实质的区别,不能够体现大学生在大学生校园生活中以及即将迈向社会进一步社会化的身心需要。这些都表现了当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研究缺乏创新。

(二)系统研究不足

当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少有专著出现,并且现有的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论述其中一个焦点问题,或是在兼论另一个问题。这些研究都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某一方面研究,甚至各个研究成果之间是有冲突的,不能在总体上把握也没有准确把握各个焦点问题之间的联系。这就使得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缺乏系统的整体的研究。

四、未来研究展望

(一)观照大学生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的特殊性

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中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有着不同于其他价值主体的特殊性。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随着社会生活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深刻而又快速的变革,特别是随着招生并轨、收费上学、就业时的双向选择等,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呈现出了复杂化的变化。首先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在增强,在面对问题时看重的是自我的判断与选择,而忽视权威的指导。其次大学生在价值目标的倾向上已由集体利益向个人利益转移,越来越多地重视个人发展,逐渐轻视社会责任、集体责任。在价值评判的标准上,更多地以个人价值为标准评判是非对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也正在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和适应生活的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因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研究,应当更多地关照当前大学生群体的这一独特社会属性。

(二)注重评价反馈的研究

第2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文

论文关键词: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培养;创新模式

理论一级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是兼具基础性研究特点的应用学科,培养的是深入探索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补充我国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队伍的专门人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走上领导岗位,参与政府决策。研究其培养创新模式关系到理论在中国当代传播的质量,影响到我国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发展,同时也对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一定影响。较强的创新能力使其学科的后备人才百脉俱开,其研究与实践既彰显其对基本理论的深层皈依,又焕发出时代风采,具有较强的实效性,也是对“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反映和时代要求的回应。可是,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差距很大。课题组近期对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进行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调查表明:

对于读研期间创新能力是否能得到提高这一问题,只有l3.3%的学生选择了有大幅提高,还有9.5%认为完全没有提高,22.7%选择有小幅提高,54.5%选择有提高;在创新能力对就业是否有影响这一问题上,竞有13.3%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影响,另有13.3%认为说不清楚,55.2%的学生选择有影响,只有18.2%的学生认为影响很大。仅从这两个问题的调查结果中就很容易看出,研究生整体上对创新并不重视,并且读研期间对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效果不佳。如何从根本上转变这种局面,本文就此作进一步探讨。

一、夯实培养创新的基础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夯实培养创新的基础,而加强学科建设是其重要方面。

1.创新学科建设

创新教育必须渗透到学科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在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要始终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

首先,要建立统一的学科体系。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课程结构与其他学科存在交叉重叠现象,各个高校开设的专业方向不尽相同。据统计,目前高校开设的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多达600个,课程设置有较大的随意性,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别,这显然影响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整体塑造。有关部门应努力改变这种局面,搭建培养创新基础理论平台。

其次,要突出建立有特色的学科方向。选择能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研究方向,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建设具有学校特色或区域特色的学科方向。如航海类专业是特色专业,一些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准备进入港航企事业单位工作,学校根据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建立相应的学科方向并制定特殊的培养方案,直接为用人单位输送人才,效果较好。

最后,强化学科队伍建设。既要培养充足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也要建立结构优化的学术梯队。学科带头人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学术视野,更要善于把握学术前沿,具有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研究时代命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学科带头人的创新意识影响到梯队导师的创新意识,而导师的创新意识又影响到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保持合理的学术梯队结构可以促进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培育出大批创新型人才。

2.创新课程设置

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应加大课程内容的理论深度,既有厚重扎实的基础,又有纵深创新的高度。

首先,课程设置特色化。例如,不同研究方向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划分要有依据,三者之间自然衔接;增加不同行业定向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专门研究等,课程结构要合理。编著具有权威性和时代感的教材,教材陈旧、学术性差都将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课程设置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反复验证和修正完善,使其更符合学科发展的需要,更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其次,理论教育时代化。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根本属性,因此,研究生的培养要能够体现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如社会贫富差距、房价飞涨、食品安全、失地农民、环境保护等焦点问题,可以在“研讨课”或“案例分析”中专题讨论,不仅可以强化研究生的创新分析能力,还可以更加深对社会现状的认识,更明确自身的职责所在,更有助于形成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最后,课程内容的国际化。课程内容是实现研究生创新培养的重要载体,应增加全球普适性学科内容,实现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另外,国外尽管不完全采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名称,但确有类似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际,并且积累了诸多先进的经验,对我国亦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因此,在课程内容上作相应安排以拓展研究生理论视野的同时,增强其中外比较研究意识,有利于对国际敏感问题的把握,创新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成果,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

二、改革培养创新的机制

1.创新日常培养机制

快速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需要在整个研究生培养阶段不断调动其积极性,不断为其设定新的目标,不断对其进行考核鉴定。一般来说,有三个特殊时期需要特别指导。

(1)入学启蒙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研究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的根本动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强化研究生的创新意识。特别是在研究生刚入学时导师就灌输创新意识,使学生确立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可采用座谈会等形式与初入学的研究生交流思想,也可让往届的研究生参与座谈,介绍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感受与经验教训,帮助新生厘清思路,设定规划,尽快投入到科研活动中去。

(2)注重开题创新。开题是硕士研究生阶段一项很重要的活动。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开题创新必须洞悉学科前沿,论文选题应及早进行,而且,最好的选题是在不断地确定一否定一再确定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的,对多个预选课题的验证过程有助于硕士研究生提高理论认知和分析能力,也最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

(3)毕业论文创新。一是研究内容的创新,即研究内容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或是对某一研究基础较为薄弱的问题从新的视角加以研究;二是研究方法的创新,即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新颖的,具有有效性与实用性的优势;三是研究结果的创新,即研究所得到的与前人不同但是经过验证的结果,或提出自己独特的理论构想与操作模式。其中,研究结果的创新更有理论或实践上的价值和意义。

2.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近年来,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读研目的只是为了获得文凭,提高工作起点或者暂时逃避就业压力,而不是为了追求学术进步,使得以“科研创新”为目标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尤其是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报考者多是因为相对好考,而不是有志于这项事业。学校要利用各种形式为研究生创设利于开展创新竞争的环境氛围,激励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3.构建培养创新资助保障机制

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要根据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构建以研究生科研专项基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为主,特殊奖学金、各类助学金、特困补助和国家助学贷款为辅的奖助学金资助保障机制,从而为其科研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

4.设立双导师与复合导师责任制

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创新培养,导师的职责比以往更重,传统的“个人指导制”已不能充分满足需要。因此,应实施“双导师制”或“集体指导的复合导师责任制”。

“双导师制”是指根据本学科特点,从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校等机构中聘请有学术成就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共同担任研究生导师。校内导师为学术导师,校外专家为职业导师,两位导师合作指导、互相配合,共同制订指导学生的培养方案,共同探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实施等,更有利于研究生拓展知识面,丰富社会实践经验,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双导师制”可以实现高校与社会资源的整合共享,还能促使课堂教学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更有利于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来培养人才。

“复合导师制”,指建立学科专业导师指导小组,在以主导师指导为主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导师组在培养方案调整、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等方面集体指导的优势,集众家之长,以利于研究生获得更为全面和系统的指导和训练。这种制度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大有裨益。

5.坚持科学研究创新

科研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导师除了抓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外,更要培养研究生树立和强化进行自主创新的观念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导师应吸收研究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让其从一些基础环节开始熟悉科研的流程,如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新的研究视角的发现、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研究结论的获得、研究报告的撰写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步骤和规则。在研究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的基础上,指导其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让其独立承担一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在科学实践中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三、完善培养创新实践的路径

1.实施研究生助教制度

助教在西方大学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一些知名院校中,教授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研究及指导研究生方面,很多本科生的课程实际上是由助教担任的。助教通常是由全日制的优秀研究生担任。研究生助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首先可以丰富其实践经历,锻炼实践能力,其次还可以获得一定的酬金来补贴生活开销。大连海事大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助教工作始于2008年l0月,既有效地发挥研究生助教对教学的辅助作用,也促进相关学科的教学效果,并且给硕士研究生提供校内实践的机会,增强其实践创新能力。助教研究生细致入微地答疑解惑,或进行小范围的辅导,既“助教”也“助学”,还提高了办学效益。今后导师还要加强助教工作中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助教既达到理论知识的巩固,又不失时宜地进行理论创新或实践创新。

2.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

学术的生命在于交流,学术交流是研究生创新实践的主要方式。首先是校内本专业内部学术交流,通过导师论坛和研究生学术报告会的形式进行专题探讨和观念交流;还可以参加校内其他学科尤其是相邻专业的学术交流会,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能为研究生提供新的理论视野和研究视角。其次是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具体有两种形式,一是参加国内本学科相关会议,了解学科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研究成果;二是到国内相关院校进行调研,通常安排学生到学科发展较好、具有一定专业影响力的院校去,通过参与其相关课程的学习或名师讲坛等方式“取经”。还可以参加国际交流,了解学科的国际发展趋势和热点研究领域。

3.丰富社会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3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育

在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经常面临尴尬的境界:学生课堂上说的头头是道,课外表现的又是一套;教师把道德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考试取得好成绩,但无法肯定他们已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认识;教师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告诉学生,但不能保证学生就会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生可能懂得善恶,并且在课堂里、在试卷上作出正确的判断,但他未必能把它转化成行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改变这种知、情、意、行相脱节的现象?笔者认为,德育只有帮助学生完成从知到信(内化)、从信到行的转化,才能产生效果,其途径就是要在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实施体验式教育。

一、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体验式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验,只有认知而忽视体验和感悟的课堂教学,必定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教师和学生由人的层面沦为知识输出与输入的物的层面。新课程理念中蕴涵了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能力基础,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体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促进教学活动走进学生心灵。体验式教学着力培养 学生的“思”,也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对未 来的策划。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 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书本场景,体 验社会形态,体验生存方式,对于活化课堂,锻炼学 生分析、思考、行动的能力来说都是颇有成效的。

2.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体验式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并不只是提出了一种教学形态,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有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理念,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价值观,是实现学生素质实质发展的理想选择。这就完全改变了灌输式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状况。过去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形成逆反心理。而在体验式教学中,体验是人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并在亲身经历中体会知识、感受情感。每个人的道德体验都是独特的,每位学生的体验都是带有自己特殊生命经历和遭遇过程中所积淀的体验。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然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个性化发展为主旨,尊重学生独特的道德体验,分享其道德体验成果,形成宽松的氛围,让学生享受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快乐和生命的充实。

3.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验式教育是一种互动的交往形式,强调重视师生的双边情感体验,教学的过程既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倾听每个学生的意见、接纳每个学生的体验。这一切都让学生感到教师无比的亲切、温暖,学生不但尊重老师而且从心底里喜欢老师,从而改变过去“师”为教育者,“生”为受教育者的生硬师生关系,建立起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在愉快中进行学习。

4.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中使用一定的媒介和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使之在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方面收到实际效果,尤其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实际效果。体验式教学优化学习过程,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方法。它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进行体验、思考、讨论,小部分时间留给教师进行指导和启发,符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规律,促进了知识的有效转化。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的体验,促使学生将道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树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信念,提高了教学的德育效果。

二、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育的基本构想

体验式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注重对学生已有情绪情感、认知体验的唤起和激活,注重对学生的新情绪情感、新认知体验的积极构建,在实践的过程中力图做到不断丰富、深入、融合与升华学生的体验。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基本思路:

1.创设情景法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心理体验以达到教学的目的。这种体验是让学生站在一定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问题可能的解决办法以及相应的结果,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全面地考虑问题。可以借助于各种媒体,如电影、电视、多媒体等,充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按照教学内容,创设一种气氛,感染学生的情绪。通过情绪的感染把课堂气氛烘托出来,由情绪上升为情感,进而升华为意志和行为。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通过视频的效果,大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率高。教师创设一些形象、逼真的情景,以打动学生,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讲述“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课中笔者引用了视频资料——《成龙的成长故事》,让学生了解成龙一路摸爬滚打,用一身的汗水和伤疤,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传奇。人们眼中的成龙,一贯是健康、快乐、成熟、坚毅的阳光形象,他所扮演的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银幕英雄的形象,更承载着一个中国人面向世界舞台的责任、态度与榜样。他的电影,永远都以拼搏的精神激励年轻人的斗志。这样容易感染学生的情绪、情感,使他们对积极进取有了更深的理解,达到教学的目的。

2.角色扮演法

结合教学内容,事先让学生准备小品表演、情景剧、模拟法庭或即兴表演等。通过角色的扮演,让学生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内涵。把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转换成活生生的现实,不但表演者有了内心的体验,观看者也会泛起涟漪。这种戏剧化的效果,往往会使人产生真实的感受,进而变化为某种行为规范。这要比空泛地讲解课本内容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学生从“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法制电视节目中搜集选取与课本相关的案例,自编、自演、自导成小品,寓教于乐,在欢声笑语中加深了对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的理解。

3.课堂讨论、辩论法

讨论式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常用的学生自主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动口、动脑并获得自身体验,培养其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课堂讨论要精心设计、选择讨论的内容,并灵活设计讨论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最能激发学生讨论热情的问题往往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尤其是正义的和道德的判断。例如学生对我国法制建设与我国政府正在进行的反腐败斗争的认识,对此可组织学生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家争鸣,最后达到明辨是非、统一认识的目的,使学生能够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我国政府正在进行的一些努力,看待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辩论活动比讨论活动更能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各抒己见,有理有据地发表不同观点,在针锋相对的辩论中明辨是非曲直,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时机,设计适宜的辩题,并在课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行分工合作,通过多种途径自行寻找相关资料,提前做好准备,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知识开展课堂辩涂.如:在学习“八荣八耻”时.有的学雷锋精神过时了,老师听到有学生否定雷锋精神时,不是压制,更不是回避,也不是把自己的见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而是把矛盾交回给学生,开展一场“雷锋精神过时了吗?”的辩论赛,让学生在课堂里大胆暴露真实思想,在两种观点的尖锐交锋中,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引导正确的道德观。准备论据就是认知的开始,辩论的过程就是相互的交流,评委的点评和教师的评价就是认知的提升,学生在辩论的各个阶段都会有强烈的体验。

4.回归生活体验法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指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应充分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信息资源,采用现代技术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生动的生活情景,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让学生更真实地融入丰富的生活情景中去“亲心”体验。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会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亲、可信、可行、可用,必将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在教学“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时,我先让学生“实话实说”:(1)你上网吗?(2)你在哪里上网?(3)每周上网时间是多少?(4)-般上网干什么?让学生回归生活,感性体验。然后组织学生开展论辩:“上网是利大于弊(正方),还是弊大于利(反方)”,让学生思想碰撞,理性感悟。通过辩论,使学生意识到沉溺于网上娱乐的危害,以后要用更多的精力关注网络上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树立一种健康向上的上网观念,增强法制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自觉成为文明网民。通过构建生活化的课堂,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悟与体验,探索与发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学生正确的网络观在体验式教学中水到渠成。

5.阅读感悟法

阅读体验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一定的材料,使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引起心灵的共振,达到认识与情感相统一。由于受阅历等限制,学生的体验是有限的,在直接体验不足的情况下,多阅读优秀作品,同样可以丰富人生的各项情感体验。在阅读体验教学中要选择一些寄寓着作者浓厚情感体验、文质兼美、形神俱佳的作品供学生阅读,并且要引导学生体验贯注在材料中作者的心理体验,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之交互感应,从而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如在教学“尊重生命”时,当前的很多大学生无忧无虑,无法体会到生命的宝贵和来之不易,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生命是可贵的,笔者在教学时选用这样一则材料供学生阅读:汶川地震时,有一位母亲临死前还有一条未发出去的短信——“孩子,如果你能活下来的话,请记住,妈妈永远爱你”。学生阅读后深深地被材料中伟大的母爱所感动,教师再引导他们想想平时家人对自己付出的点滴恩情,使他们体会到一个人的生命是倾注了多少人的关爱和期望,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

6.社会实践法

从高职高专学生的综合素质来看,他们底子薄、基础弱,无论思想素质还是文化素质都不尽如人意,走进大学校园之后他们很多人都很自卑,使他们更容易接受不良思想和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这就更需要加强引导。通过社会实践让他们知晓世情、国情、人情、民情,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提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符合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只有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体验事物,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进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关注自然、社会以及他人,思考社会问题,承担社会责任。主要形式有主题调查、参观访问、三下乡等。在学到“环境友好型社会”时,为了说明我国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周边的环境情况进行调查,把调查到的很多污染问题拍摄下来,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因为经过了亲自考察,学生体验非常深刻,从内心深处领悟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只有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发掘学习资源,学习才是生动的、真实的。让学生在体验中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能达到照本宣科所达不到的效果,确保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浓厚兴趣,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宋振韶,情感体验:教育价值及其促进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09,(1).

第4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044-02

自、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来,全国各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力度不断加强。建立一套适合高职学生实际、易于操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满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师的实践教学需求,成为思政理论课深化改革、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本文以我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思政核心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为例,探讨了在实践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专业背景设置模块化和专题化的教学内容,归纳了实践教学各层次适用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原则

社会实践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为了保障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2005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特别强调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原则,是和思政课的进一步改革深化和学生道德素质、职业素质等思想意识的提高等层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一,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首要目标是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在思政课改革的大背景下,实践教学成为推进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是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关键环节。目前,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理论内容枯燥、脱离实际;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呆板;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果不理想等,严重制约着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高。实践教学的开展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以有利于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促进教学效果的目的。

第二,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职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他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青年人往往思想开放、思维敏捷、敢于尝试,但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却相对不足,更加缺乏坚持创新活动的毅力。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旨在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走上正确创新的道路。

第三,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终极目标为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法律素质。思政课本身就承担着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法律素质的使命。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加强学生对党的基本理论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提高其品德修养和政治素质。实践教学的开展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性是一般理论教学无可比拟的。实践教学通过集体积极参与、亲身经历的方式,使学生将学习到的道德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自觉的道德要求,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完善政治素养,达到知行统一的德育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具有高度思想觉悟人才的重要手段。

创新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本文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种课程意义上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内容设计、引导实施、系统管理三个方面。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除了密切结合理论教学开展,也要注意紧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这两个方向,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着眼于学生未来进入社会后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目的上要致力于他们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基础》课的模块化和专题化教学

我院《基础》课实践教学计划的框架(见表1)。此框架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结合了高职各专业大一新生的身心状态,着眼于学生职业道德、相关职业素质的培养,将教学基本理论与生涯发展规划、职业素质培养和地方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本课程教学分为价值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法制观教育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分2~3个专题,每个专题配有2~3个实践形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操作性强。《基础》课根据课程标准为48学时,其中,实践课时占1/3,约16课时左右,配比均衡,安排合理。

(二)探索多种形式,丰富实践教学方法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模块化和专题化教学内容必须与灵活的实践教学方法相结合。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与理论教学不同,突出了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的特征,方法更加灵活多样。下面就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三个实施层面中使用的教学方法谈谈教学方法在《基础》课程模块和专题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课堂实践教学 课堂实践教学范围既然是在课堂内,那就需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扩大信息量,提高师生互动参与度。《基础》课是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必修课,内容丰富,案例充分,师生互动程度较高。在我院的《基础》课堂上,除了按照大纲讲授书本上的教学内容外,教师还采用以下教学手段:每星期摘取一些国内外热点新闻,在课前5分钟做简要介绍;结合教学内容,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将比较好的有时代感和正确导向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布置学生学习一些原著或读些好书,要求写出读后感;开展主题班会,邀请教师和学生做互动交流等。例如,我们充分利用“名城苏州”这个网站资源,将学生身边的新闻和热点截取下来引入课堂,引发“苏州最美xx”、“他为什么选择了走向不归路?”、“如果我是他,我会怎样做?”为主题的讨论,案例贴近实际,发人深省,学生兴趣浓厚、畅所欲言,效果极佳。

校内实践教学 校内实践教学是课堂实践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它要求学生在校园实践活动中,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与思政课相关联的活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更好地巩固和理解知识,从而展现自我、提高自我、实现自我。校内实践教学可以整合相关部门如宣传部、学生处、各级团委的力量,利用学生会和社团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主题演讲、校内征文、图片展示、文娱竞赛、模拟法庭等,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智慧。例如,在2011年,恰逢学院成立50周年,我们发动全院学生参加活动:艺术系学生设计校庆标牌和徽章;旅游系学生参与校庆迎宾和校史馆讲解活动;贸易与经济系、工商系学生举办多个创业成功人物(校友)的讲座;其他系学生纷纷投入校园形象美化和校庆安排的活动中去,不仅圆满举办了校庆活动,而且使学生的归属感进一步增强,能力也得到很好的锻炼。

校外实践教学 校外实践教学是以社会为课堂,学生通过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来了解社会、认识自我,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体的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参观博物馆等实践基地、假期调查、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活动、专业顶岗实习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学会用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分析社会问题。我们在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苏州地方红色文化建设了一系列实践教学基地,展开了多层次、多类型的实践活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得到了大大提升。

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我院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了很大成效,学生普遍反映《基础》课内容很丰富、形式很多样,学生积极性很高,反响很好。但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还存在着例如学生参与的广泛性不够、实践教学各项规范有待完善、实践基地建设的稳定性有待加强等问题。对于这些突出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学校各部门协同一致、紧密配合,整合教学资源、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如教学部门在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的各项管理制度方面要不断完善,保证实践教学的规范开展;实施部门要加强与学院各部门(特别是学工处、团委)以及其他社会机构的联系,拓展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场所,建立一定数量的、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教师队伍要提升素质,特别是年轻教师要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高质高效地担当好学生社会实践和德育活动的指导员工作。只有多管齐下,才能进一步提高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蒋丽.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定位与模式构建[J].职业时空,2011(12).

[2]孙喜英.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3]陈晓静,管晓青.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项目化实施[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第5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文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随着电子产品和WIFI的普及,高校课堂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在教室里,玩手机的多认真听课的学生少。学生在课堂上没听课,那么在这些学生身上就不会有教学效果。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学生到课却不听讲的状况?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也就是运用参与式教学法,让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参与式教学法的含义

参与式教学是最近一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法。指全体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参与和发展机会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它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参与式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教学发生的基础,学生必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学的生命力就是对学习主体学习潜能的极大调动。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就是能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进入参与式教学,能有效地提升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学习的技能,使他们有机会按自己的能力和进度学习。

二、参与式教学法的设计与分析

学生参与课堂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形式,如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发言、演讲、角色表演等。一种是内在的形式,如学生对上课的内容感兴趣,用心听讲积极思考并将课堂知识内化于心等。本文探讨的参与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研究属于前一种情况。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运用讨论式教学、课前时事新闻交流两种方法让学生参与课堂,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具体情况如下。

(一)用课堂讨论式教学加强学生参与课堂

将全班学生分成5-8人的多个小组,分组讨论问题,每个小组选出本组代表在全班进行发言交流,然后由教师总结点评,并和学生一起选出本次讨论发言的最佳代表。让学生交流发言,可锻炼学生的胆量、组织语言、口头表达等能力,还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讨论问题分两种情况,分组讨论同一问题和分组讨论不同问题。

1、分组讨论同一问题。分组讨论同一问题,可对讨论的问题更加深入,教师能较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想法并加以引导。例如,在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绪论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中第二个重点内容“确立成才目标”时,设计一个讨论问题:一个人的“德”重要还是“才”重要?为什么?老师引导学生,德与才比较而言,哪个更重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全班同学参与课堂,不仅可以避免学生玩手机、睡觉等现象,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选出代表发言,不仅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口头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对讨论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掌握德育知识,易于让德育内化于学生之心,从而有利于指导学生德育实践并外化于行。

2、分组讨论不同问题。分组讨论不同问题,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多个方面的知识,以提高课堂效果。例如,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第四节“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时,针对本节学习重难点设计两个讨论问题:1、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基础”课? 2、我们从小就在学做人的道理,也懂得很多道理,但为什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一定会按道理所讲的去做?通过全班学生分组讨论发言交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思修与法基》这门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遵守社会规则、规范的必要性,从而引导学生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全班分成6-8个小组,其中3-4个小组讨论第一个问题。其余的讨论第二个问题。通过讨论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在自己讨论和同学发言的过程中明白学习基础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比单纯教师在课堂说教、讲道理的效果好很多。同时让学生参与讨论,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展示了学生的才能,提高了学生语言组织、口头表达、团队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通过讨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明白社会中的道理、规范、法律等是对人性的约束,但是这种约束是为了社会的有序性和良性发展。所以,尽管人性中有与生俱来的弱点,但是,人生活在社会中必须遵守相应的规范才可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

(二)通过课前时事新闻交流发言加强学生参与课堂

将全班学生分成3人为单位的小组,每组学生进行一期时事新闻或主题交流发言。三人小组可分工为,1人收集近一周的时事新闻资料、1人制作课件、1人进行交流发言。提前一周布置时事新闻或主题交流任务,要求:选取一周内国内外发生的时事新闻或教师确定主题。选择新闻的原则,脱离低级趣味、传播正能量。学生交流完毕,由学生和教师分别对此次交流进行点评并现场打分。评分标准,内容选择占40%、课件制作占20%、学生交流占20%、效果占20%。分学生自主选择时事新闻交流话题和教师指定时事新闻或主题交流话题两种。

1、学生自主选择时事新闻交流话题。学生自主选择时事新闻交流话题,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通过做课件和交流发言,锻炼了学生收集选择材料、制作课件、语言表达、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的习惯,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指定时事新闻或主题交流话题。教师指定时事新闻或主题交流话题,给学生确定方向和范围,可使学生对某一主题有较深入的了解。例如,教师在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一章第二节内容“确立的科学信仰”之前,可指定交流主题――介绍马克思和。让学生讲这个主题,是因为如果学生对马克思不了解、对一无所知,那么要确立的科学信仰就很难达到效果。通过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做课件并在课堂上交流,使学生在教师上课前就对马克思和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教师上课(讲确立的科学信仰)做了铺垫,也更易于让学生接受,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例如,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的发展和强大,增强学生的三个自信,教师可指定时事新闻交流主题――英国超级访问,并且指导学生主要收集主席访问英国时受到的高规格接待的资料及其原因分析。通过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和讲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今天的中国是进一步发展强大了,从而增强了学生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心。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和课前时事新闻交流这两种参与式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参与课堂,不仅发挥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而且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既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又培养了学生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参与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能为所有学生提供了一个发表意见的环境,使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看法和所关心的问题,使学生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可以相互交锋,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使全体学生都有主人翁的感觉,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对小组的合作学习负责,进而使全体学生有机会反思和利用自己的已有资源,将参与互动的体验迁移到教育教学中,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大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6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文

一、儒家伦理思想在现代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一)从文化的承接性来看儒家伦理思想的价值

儒家伦理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管当代人承认与否,“传下来并统治着你”的是其不移的文化本性。换言之,儒家伦理思想也必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继承发展的现实生长点。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离不开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如果离开了中国本土的国情和人情,党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二)从历史发展来看儒家伦理思想现实发展的可能性

儒家伦理思想历经政治、经济、文化的多次冲刷,造就了其极富应变和融合的理性品质。每次大的历史变迁,它都成了吐故纳新的大熔炉,也就是说儒家伦理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延伸点。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繁衍生息,而且有许多灿若星河的历史阶段,这足以说明中国儒家伦理思想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决不全是某种虚妄颓废的思想文化。

(三)从现实性方面来看儒家伦理思想的价值

在现实中,将儒家文化融入管理学中取得成果的事例也屡见不鲜。李光耀先生在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大会的致辞中说:“从治理新加坡的经验,特别是1959到1969年那段艰辛的日子,使我深深的相信,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的人民都受过儒学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那些困难和挫折的。”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海外华人企业家,也正是秉承了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成了当代华人仁富合一的道德典范。这些都说明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在中国当代依然具有极强的历史渗透性和现实感召力。

二、儒家伦理思想中可供进行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借鉴的理论

(一)以人为本――儒家伦理思想的人本基点

儒家伦理思想肯定人的价值,注重人格尊严。孔子说“天地之行人为贵”,就是说在天地之间人的生命力是最为宝贵的,人是最有价值的。孟子有两句名言,一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意指我所要求的有比生命宝贵的,这就是人格尊严;二是“所欲有甚于死者”,意指我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这就是丧失人格。这两句话正是肯定人的价值和注重人格尊严的表现。这就是一方面强调大学生党员要学会自爱、自尊、自重,完善个人道德修养,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也要时时刻刻注意关心周围同学,也就是说尊重别人的人格。这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基点,高校党建工作者如果能理解认识这一理论,并实际上做到这一点,在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样也必然会增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国家、民族为重的思想――儒家伦理思想的整体主义理念

正因为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中强调整体主义理念,就形成了顾全大局、公而忘私、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的特有民族精神。历代传颂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贾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等至理名言,就是对这一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现。儒家伦理思想中的为国家为民族的整体主义理念,也是党员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在个人主义至上的风气中,更应该提倡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中的一些优秀思想,这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

(三)重义贵和――儒家伦理思想的价值追求

儒家学者在义利之辩中都强调重义轻利。但是要使儒家价值观在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中得到贯彻落实,必须以“贵和”作为道德上的保证。贵和的道德价值取向特别强调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发生矛盾时要采取恭敬、谦忍的态度,以群众利益至上的原则来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在大学生党员群体中存在着入党动机不存、利益主义至上的倾向,导致党群关系紧张。在儒家伦理思想来看,和谐的社会就是理想的道德社会。当然,儒家伦理思想强调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而是在“礼”即道德的制约下的亲和,或者说“和”是有差别的统一,不是无差别的同一,儒家伦理思想强调“和而不同”。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我们要继承下来,以指导现在的工作,使党员教育的实际效果不偏离它的价值追求。

(四)尊德重行――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实践理性

儒家道德修养的目的并非个人的精神安逸和生命的恒久,而是以自己的善行德业造福于他人和社会。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奠定了儒家学说人道主义精神的传统。爱人即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尊重人、关心人、视人如己。理论离不开实践,儒家伦理思想看到了这一点,党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一样注重实践性,这足以说明两者具有相通性,因而儒家伦理思想可以为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

三、儒家思想在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一)强调集体主义,有利于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纵观中国的发展史,每个时代都有其民族英雄及大文豪,在这些英雄及文豪当中,骨子里有着黎民百姓及万里河山的大气魄。也就是说,集体主义精神其自身便具有无形的凝聚力,儒家道德教育推崇的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其实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来源。现如今,我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余年,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精神追求显得更为迫切,在该形势下,集体主义依然是不老的话题,而儒家思想作为集体主义得倡导者,使得我们在党员群体中推行该文化的同时,也能时刻强调集体主义,且有助于激发学生党员的爱国热情,从自身做起,以自身行动影响周边乃至更多的人。

(二)重视厚德载物,有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儒家推崇仁爱原则,强调人和精神。另外,中国作为礼仪之邦,一贯重视“礼”的宣传与执行,礼尚往来同样是保持人际关系的重要美德。儒家的这种体现团结和谐的相处精神,其本质是儒家思想的人本主义精神,其作用则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指导准则。

(三)强调身体力行,有利于提升道德修养

在儒家思想这一完整体系当中,道德的教育、修养及实践其实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过程。儒家思想强调在树立崇高理想、信念与道德人格的同时,最重要的就是实践。孔子曾提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后来明代学者王阳明又提出知行合一的实践性理论。他们都认为,一个人要最终走向成功,就必须要将道德的修养与实践结合起来。总之,知行合一,对于当今浮躁社会下的人来说,是应该时刻谨记于心的成功法宝,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不是单凭口号就可以了,一定要勇于行动、善于总结。

(四)强调积极向上,有利于正确认识吃苦耐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思想更是积极倡导吃苦耐劳的精神。吃苦耐劳、顽强奋斗,不仅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党员自爱与自强的精神,还可以解决啃老的问题。因此,在党建中融入儒家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党员自立自强,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中所拥有的一切,并担负起对父母和家庭的责任。

第7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思想政治课教学

思想政治课课程跟传统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相比,除了有其课程知识点外,还有其特殊性那就是要在育人方面,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懂得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学会与人正确相处。因此基于这门课程的德育渗透功能,学生往往会感觉老师上课老是在说教,就会有逆反心理。还有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就是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发育期,他们往往会觉得自己懂得很多,接触了社会的一些阴暗面,会认为书本的知识跟现实生活有出入,自然就会认为老师的说教式的教学很荒唐,也就不会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缺乏信仰的知识,学生考试无论成绩多优秀,那也是失败的教育,针对现实中思想政治课存在的窘境,本人多年从事一线政治课教学,现从案例教学法入手,谈谈其在教学中的理论和运用。

首先,案例教学法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构筑双向交流,引导学生只注重知识变为注重能力、注重自身价值观的培养和审美观的形成。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员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的测试时才知道,而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在案例教学教程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对案例做个全面的了解,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加深了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并结合教材内容,提出理念观点。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他的答案随时由教师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在讲授物质运动和人的行动这一节的内容时,我就避开了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举了一个“圣神皇帝”的无奈的例子: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自称“圣神皇帝”。民间传说,一日武则天在花园赏雪,忽然有清香扑鼻而来,原来是腊梅开了。武则天下了一道御旨,令园中百花跟腊梅一起为她开放百花仙子迫于武则天的权势,不敢违抗。只有牡丹仙子坚强不屈,拒不从命。第二天一大早,园中各处群花大放,真是锦乡乾坤一片花的世界,仔细看去,只有牡丹含苞未开。武则天大怒,认为她平时对牡丹最厚,牡丹却如此负恩,传令将牡丹贬去洛阳。所以“天下牡丹唯有洛阳最盛”。通过这个例子,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最后由老师总结:自然界是有时有序的,花卉开放也各有其时,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让春、夏、秋、冬四季开放的花同时开放,即使“圣神皇帝”也是办不到的。因为这样违背了自然规律。然而在今天,人们通过科学研究,认识了百花的生长规律,懂得了花开取决于日照、温度、可以创造或破坏花开的条件,提前完成或延后开花。这并不是人为地改变了花开的规律,恰恰是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让鲜花按照人们的愿望开放,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充分认识到,要认识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并不是只能在自然规律面前无所作为,而应当善于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

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生死记硬背,而且内容与实践相脱节,且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案例教学会使用贴进学生的案例入手,组织学生讨论、思考、整合同学的不同观点形成一致意见后,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而且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每位学员都要就自己和同学的观点发表见解。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

第二,案例教学法在具体应用方面,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

一是,学生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搜集材料和案例方面的内容。

一般在正式开始集中讨论前一到两周,就要把案例材料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案例材料,查阅指定的资料和读物,搜集必要的信息,并积极地思考,形成关于案例中提出的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解决方案的理念依据。老师可以在课前列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先准备好问题的答案(无论答案是否正确)。

二是分小组讨论。

每个小组均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相关案例分析的观点。发言应当简短,尽量要求学生把问题分析清楚,观点明确即可,并组织小组集中讨论同学们在讨论问题的时候,肯定会有不同的观点,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老师说条条框框,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情感,达到中学思想政治课育人的效果。

三是教师在学生发言完毕后,应当在及时进行总结。通过教师的总结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结合案例,给学生分析清楚、透彻,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在课堂上既学到了必要的文化知识,又从中得到情感教育,产生共鸣,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自身的实际感受,能增强可信度,学生也乐于接受,达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的。

第三,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在具体做法上,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案例的选择应当贴进学生生活,贴进学生年龄特点、贴进社会现实 ,并且应当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并且要与课堂内容相关。教师不可在课堂中随意选择跟教学内容不相关的案例,同时还应当是真实并经过考证的事例,试想:如果学生课后查证属于虚假的例子,那么对于学生就会产生很强的负面影响。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要有的放矢,设计要有启发性。案例要叙述清晰,案例用于教学就是要把事实和教材相结合,具体体现在教师的设问上,问题要有启发性,还要环环相扣,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效果。同时,案例选择要有参与性,就是在分析、讨论案例的时候要让学生说得上话,有话可说。这就要求案例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二是,在学生讨论案例时忌放任自流,偏离主题。运用案例教学时,一定要确定主题并加以讨论,不要一讨论起来就偏离主题,甚至把课堂变成了辩论赛场。话题要能说明问题,不是课堂越热闹越好。有的老师缺乏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往往一节课下来,学生是活跃了,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讨论,但是对于教学效果来说却是很差的,这就跟我们之前的教学设计相差甚远,对于课堂上生成的观点,教师一定要加以正确引导,即时点评,尽量靠近主旨。

第四,讲授案例讲究客观生动。真实固然是前提,但案例不能是一堆事例、数据的罗列。教师在讲授案例时,要用形像生动的语言,有情节叙述还要加些议论,边议边叙,渲染气氛,提示细节。但这些议论不可明示案例编写者的意图,更不能直接说出案例得出的结论,应当让学生主动思考,自己总结。

第五,案例应当多样化,但也不唯多样化。一节课中可以只有一个案例,也可以有多个案例。如果一个案例能够贯穿于一节课的始终并且能够完全解释这节课的内容,那么一个案例就足够了,内容精练,学生印象还深刻。当然多样化的案例也能促使学生在从多的事例中得到正确的结论,增强说服力。

第8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文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一、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可以重新调整师生间的关系

参与式教学是针对以前落后的教学方式而提出来的新的教学模式。它强调老师和学生能够共同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使得“教”和“学”可以相互配合,实现师生间的平等。

1.参与式教学重塑了新的师生关系

将参与式教学方式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对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很有帮助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师生之间是能够友好相处、彼此地位平等的,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像以前那么紧张,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很好的沟通,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各方面的发展很有帮助。

在以前的思想政治课上,由于政治课相对来说是比较严肃的一门学科,老师也一般采取单方面讲授的方式,这就导致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很多师生间甚至是对立的状态,老师在讲解,而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听的效果是什么样的,老师不太清楚,学生和老师之间缺少平等和有效的沟通,时间长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会产生反感情绪,其成绩很有可能退步,严重的情况甚至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逆反心理。

2.师生对话对师生关系的调节作用

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对话”的教学方式。“对话”应该是心与心、情与情的融合,思想和思想的碰撞。思想政治理论课本来就是涉及思想方面的课程,学生的思想政治态度十分重要。如果能够摆脱以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采取“对话”的方式,再加上结合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势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学习效果。“对话”的方式可以分为问答式和情感表达两个方面。

(1)采用问答法。采用问答法取代原先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种以问答为主的方式可以替代老师之前的只是把知识点一一说出来的形式,能够使教学变得有针对性,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对学生适应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2)进行情感的表达。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表达是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思考,使学生的思想变得更加深刻,能够学以致用。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当下的热点新闻和大家所关心的时政开展学习,然后展开讨论。

二、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实践强调老师的主导地位

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掌握理论知识,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时代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用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去观察和思考社会当中的问题,进而使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参与式教学中老师的主导性

外国一位大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的最后目标不能只是传授知识,让学生们记住知识点而已,而应该是要能够将学生们的创造能力加以培养,要将生命的价值唤醒,直至达到精神生活的深处。这也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追求的。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老师用心引导。

2.通过“设疑”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老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还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设置疑问来进行,教师可以将讲解法融入其中,找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设疑的方式,老师可以将重点和难点问题转化为较为简单的知识,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就会学到知识,采用设疑法,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了解较为清晰,而且学生将会更加专注于老师的讲解。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必学的基础课程,学生学好思想政治课对规范自身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有很大指导和影响作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老师要多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9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文

摘要: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各高校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阐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社区义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践性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 浅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式教学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研究 名师培养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提升研究 试析社会热点事件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析 浅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关怀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研究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增强大学生道路自信研究 基于大学生兴趣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有效性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6-06-01.

[5]王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2).

[6]张文学,叶.武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调查报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1).

[7].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规范化管理实务全书[M].长春:银声音像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