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思维训练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创造思维;理论与认知;教学方法;多维度;审美意识;理性思考;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226-01
一、设计思维训练课程的意义
设计思维课程训练,属于新的课程体系,近几年才得以重视并引入设计基础教学之中。在以往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缺乏的就是对学生创造力、思维意识及审美趣味的培养。学生对于生活中事物的观察与好奇心的培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思维和创造过程中,往往偏重于感性更多,而理性的设计思维能力,以及逻辑分析与规划等能力相对薄弱。艺术的本质是创造与个性的发挥,在实际设计与创作过程中,感性固然重要,而理性才是达到合理有效且富有创意设计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国的设计教育迫切需要对于设计思维方式的研究和创造精神的汲取。通过设计思维训练课程一系列的专题训练与方法讲授,培养学生多而广的思维方式与思考模式,从重视设计知识与技术层面的训练模式转变为设计思维意识、艺术修养、创造性思维等层面的培养,摆脱思维惯性与单一。
思维的过程,是人脑神经细胞对于各种信息进行系统处理的过程。思维作为人脑最为活跃而无羁绊的部分,作为设计专业而言,如果不能很好的利用并使思维活跃,大学所培养出的所谓设计人才就如工厂批量化生产,培养出的学生学习模式和理念呆板,知识积累与技术重于思维形式与素质培养,那无疑于整个设计教学的失败。同时,也扼杀了一代代设计专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设计思维能力的发展。设计思维训练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对自我的发掘与完善,通过开拓思维与想象力,构造复杂而机敏的思维结构,提高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创造的主动性。古人云:“变法不难,变人心实难。”人心,指得就是心理学中关于人的思维模式的范畴。而设计思维训练课程,就是对人的思维方式进行研究、开发和有效训练的课程设计和体系。
二、设计思维训练课程的教学安排
整个教学过程中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侧重于思维的理性分析。第二部分,侧重于艺术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在设计发展进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创造力是推动设计不断进步的动力。整个教学环节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目的,通过想象、联想等专题思维训练,以图片、文字想象及联想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中感性思维的思考方式与创造力,提高学生思维维度。通过集体思维法、脑力激荡法、脑地图等思维方法讲授,以专题的形式与设计专业教学结合进行有机训练,培养学生集体思维与个人思维的参与能力。通过横向思维、纵向思维、逆向思维、随机组合、六何法、问题日记等理论知识讲授,启发学生多而广的思维维度,为设计的思考加入新的思考角度与方向。以分析、归纳与推理等理性思维的理论讲解为载体,灵活地通过各种专题训练,启发和开拓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以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参与到课程之中,以这样一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模式。将思维训练与专业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想结合,使感性思维和理性的思维认识得以完善。
三、设计思维训练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思维训练课程教学环节中,涉及哲学、美学、心理学、符号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等多角度的思维结构,不再以最终作业或作品为评定分数的标准。尊重学生的学习与思考过程,观察并记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这个表现包括互动过程中的思维及思考能力水平与发展过程,课题参与讨论与专题训练的发挥与表现等等。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的开发过程和能力水平。在教学模式上,设计思维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训练,使具体课题进行实时调整。改变以往的学习习惯及教学方式,从被动汲取变为主动认知、思考、参与的过程,使教与学之间呈现一种自由而活跃的教学效果和课堂状态,这才是设计思维训练课程的意义所在。
四、总结
思维训练要以语言训练、读写训练为主
认识事物、发展思维是各学科教学的共同任务,不能为了“突出思维训练”,置文字训练于不顾,应当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指导学生通过综合、分析、判断、比较等思维方法,把词用得更准确、句子说得更具体、一段话写得更有条理。
进行思维训练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更好地表达。理解、表达是出发点,是归宿,思维训练只是手段、途径。比如:学生读课文后说说对文章的理解,读句子、段落之间衔接的关系,这些都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课堂主线,引人入胜。语文教学的内容与思维形式有着内在的联系,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在小学阶段,主要学习字、词、句、段、篇的知识。而思维和语言文字的密切联系,首先表现在概念和词的不同分性上。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字词的过程,就是使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断扩大、深化、精确的过程。教师要深刻地理解这种内在联系,就能够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把思维训练同知识传授有机地统一起来。
同时语文课更强调逻辑性,以便有意识地影响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学生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具有逻辑性,以发展其逻辑思维。具体地说,语文教学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提高认知速度和认知水平。按照科学方法组织训练过程,既能提高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效率,又使思维训练由隐转现,由自发转为自觉。
二、思维训练要与语文教学过程保持统一
小学语文思维训练,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内容,挖掘教材中固有的思维训练因素,紧密配合语文知识教学,不加重学生负担,使思维训练过程和语文知识教学过程同步。并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编拟思维训练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尽量减少材料本身的难度,增强训练题的信度和效度,保证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思维方面,从而突出思维训练的特色。同时,也反过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记忆和运用。这样,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可以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思维训练与语文知识教学,在组织结构方面的统一,减轻了因思维训练而带来的更多负担,也进一步保证语文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为思维训练与语文教学以更为自然的方式结合提供条件。
三、理性思维要与趣味性相统一
少年儿童,喜欢具体形象、生动活泼、新鲜有趣的活动内容。思维训练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训练理性思考的过程,如果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下一番功夫,就容易呆板、枯燥,学生不易接受。小学生喜欢有趣味性的活动,当思维训练变得有趣时,他们就会产生浓厚兴趣,使活动顺利进行。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成语典故、寓言故事、课本剧等都可作为思维训练的素材。例如我们在教学课文《走向生活》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位无名的小记者去采访名人的事情。然后结合自身的经历,让学生在小组里、班级内、校园中进行模拟采访,学生的兴趣盎然,不仅学到了采访中应注意的各种问题,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科学思维;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研讨式教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项目(2009IM010400-2-02)。
作者简介:刘鹏,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传感器网络、无线电定位技术。
大学教育带给学生最宝贵的财富并不完全是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法[1-3]。科学思维是一种建立在事实和逻辑基础上的理性思考,是人类获得知识、发现知识的基本思维方法,也是人类创造新技术、新发明的基本思维方法。每一项重要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无不闪烁着科学思维的光芒。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如果只着眼于知识点,忽视这些结论是如何产生的,关键的突破是如何取得的,学生就无法了解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极富思想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方法,而思维方法正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缺乏对知识发现过程的感悟,也导致学生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淡漠,难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因此,通过教学设计,恰当地把讲授具体课程内容与训练科学思维能力结合起来,是必要的、有益的。通过引导学生探求知识发现的过程和规律,可以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这也应该成为高等学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4-5]。
计算机网络(原理)是信息类专业的必修课,其中有大量鲜活的反映科学思维特点和规律的案例。受教育部专项研究课题“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在高等学校教学创新中的应用与实践”的资助[6],我们依托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进行了探索,研究的问题如
下:1)如何在课程教学中贯穿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训练;2)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3)在专业课程中进行科学思维训练,在理论和实践上还面临哪些挑战。
1教学方法改革――科学思维训练的基础
要在授课中达到既传授专业知识又训练科学思维能力的双重目标,首先要从教学方法改革入手,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采用了研讨式教学方法[7-8],将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课前,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形成发言稿或PPT。课内,师生之间展开讨论,梳理、归纳和总结学生提出的方案,去除其中不合理、不完善的细节,提炼出共同的原理和方法。随后,在实践环节,让学生用实验来验证这些原理和方法。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布置阅读材料和思考题,将师生互动和研讨延续到课后。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能给学生带来很强的现场感,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课堂参与度和学习主动性都有比较显著的提升。
2教学内容优化――科学思维训练的载体
脱离了具体的教学内容,任何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是空洞的。思维能力的训练也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对课程中的每个知识点,如果都按照研讨式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教师和学生都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再加上课时有限,这种做法的可操作性不强。因此,优化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选择哪些课程内容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要根据知识点所反映的技术特征而定。我们主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要能够比较好地体现科学思维的规律和特征;二是要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达到以点带面、提升整体教学质量的效果。其他教学内容仍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增加提问环节,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的灵魂,也是课程内容的主线。协议的设计体现了很多重要的工程思想,协议的分析融合了多种典型的数学建模方法,协议的演进反映了最新的网络技术发展趋势。因此,让学生参与协议设计、分析、验证、优化的整个过程,对于训练他们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大有裨益的。我们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了梳理,根据网络协议分层原理,从每个层次中精选一种协议,按照研讨式方法组织教学,着重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如图1所示。图中的每个教学内容分别集中反映了工程设计的不同思想和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思想、方法,正是科学思维训练的主要目标。此外,这些协议至今仍在不断演化和更新,很好地体现了科学思维的发展性这一本质属性。
图1集中体现科学思维训练的教学内容
图2以“路由选择协议”为例,说明了它对“网络层协议”一章中其他教学内容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其中,网络层编址、选路算法和因特网选路协议都是本章的重点教学内容。
图2进行科学思维训练的教学内容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以网络层为例)
从教学实践的效果看,学生对我们选择的内容很感兴趣,在他们提出的方案中,也能看到很多科学思维方法的灵活运用,例如类比、联想、直觉等。这说明,这些教学内容适合于采用科学思维训练的教学模式授课,起到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3教学实施环节――科学思维训练的途径
科学思维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之一,进行科学思维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渗透,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逐渐领会科学思维的真谛。我们受一般科学发现模式的启发,将教学活动向课前、课后延伸,按照“课前猜想、课堂研讨、实验验证、课后思考”四个步骤组织教学,带领学生探寻知识的发现过程和技术的发展过程,将科学思维的训练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图3给出了这四个环节的内涵和相互衔接关系。
图3基于科学思维训练的教学实施环节
3.1课前预习:问题驱动的小组讨论
只有在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并且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之后,科学思维才能形成。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科学思维训练,不能只让学生在课堂上“拍脑袋”,而要让他们经过充分的预习之后,带着“有准备的头脑”参与课堂研讨,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激活思维,提升思维训练的水平。
在预习环节,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解答这些问题。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把握好以下3个方面:
1) 提示性。在预习阶段,学生的思维形式以直观思维和类比思维为主。教师要给出一定的提示信息,让学生能够将问题与自身的生活经验、已经学习或正在学习的课程知识联系起来,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2) 层次性。问题要有一定的层次,让主动性强的学生能够深入思考,而不是停留在直观层面。
3) 开放性。问题有一定的开放度,鼓励学生破除思考中的条条框框,有助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此外,为提高预习环节的效果,我们采取了学生分组的组织方式。每3~5名学生组成一个研讨小组,相互交流、讨论,以分工协作的方式完成上网收集资料、准备课堂发言等任务。每名学生轮流担当组长,在课前向教师简要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并根据教师的意见加以改进。教师从中挑选出3~4个优秀小组,在课堂上集中报告预习成果。
3.2课堂环节:平等对话的师生研讨
课堂教学是开展研讨式教学、进行科学思维方法训练的主要环节。教师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励他们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我们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对话,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泛指人对某一事物与现象的利弊、真伪的剖析和评断,即通过对认知对象的分析、质疑和论证,形成独立、异同和正确的见解[9]。批判性思维是科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学生很容易将教材或教师看做学术权威而难以提出批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将学生推向前台,让他们主持对预习问题的讨论,轮流担任发言者(小组)和提问者(小组)。后者质疑前者的方案,前者则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每次辩论的获胜方能够获得加分奖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直接进行评判,而是通过穿插提问或发言引导学生聚焦问题的本质,正确分析不同方案的优劣。同时,教师还要适时进行小结,提炼具体的技术方法中所体现的工程思想,提升学生科学思维的高度;或者引入恰当的模型,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3实验环节:实践导向的知识发现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进行科学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目标。科学精神的基本要义是尊重事实,任何思维结果必须经过实践检验才能得以确立。在课程教学中,实验环节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的主要渠道,也是强化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
在教学改革中,我们首先增加了实验课时并加大了计分比重,鼓励学生多到实验室做实验,让他们在实验中直观感受知识的实际运用,树立起相信科学、向往科学的态度。同时,设计了多个开放性的实验课题,只对实验目的和方法进行了粗线条勾勒,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过程,扩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此外,我们还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验验证只是科学思维的一个中间环节,而非终点,鼓励他们在验证现有原理和方法的同时努力发现问题或异常现象,开始新一轮的猜想和思维过程。
3.4课后环节:彰显个性的自主学习
课后环节是科学思维训练的收尾阶段,对于扩展科学思维训练的深度和广度有重要作用。人的思维活动是高度个性化的,认知能力也有较大差异。在课堂研讨环节,教师以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出发点,着眼于最重要、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难以实现个性化教学。在课后环节中,我们积极倡导个性化的自主学习理念,通过选做实验和延伸阅读两种方式,让有余力的学生更为深入、细致的考察网络协议,了解最新的网络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为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我们改革了课程考核方法,将学生在上述四个环节中的表现都纳入到评分体系中,并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目前的计分规则如下:课堂与网络讨论占8%,预习占6%,实验占20%,作业占6%,理论(闭卷考试)占60%。
4教学条件建设――科学思维训练的保障
教学是一个闭合的反馈过程。要提升课程教学中科学思维训练的成效,教与学的反馈周期要尽可能短。尤其是在课后环节的自主学习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给予点拨,带领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上不断进取。学生思考得越深入,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就越多,教师的指导就愈发重要,这对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平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多管齐下,通过网络虚拟教室、电子邮件、FTP、教学微博等多种平台,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纽带。同时,我们还在探索建立一套与科学思维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教学支撑平台。该平台能够将开展科学思维训练的各个教学环节固化,还能对课程教学实施全过程管理,帮助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按设计的流程开展学习活动,保证教学质量。
5总结与展望
目前,我院在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中开展的以科学思维训练为牵引的教学改革工作正在进行中,取得了初步成效。通过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渗透科学思
维和方法的训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实践表明,这项改革举措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在课程教学中进行科学思维和方法的训练是一种新的教学改革尝试,目前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和破解。例如,思维活动是抽象的、主观的,我们很难对训练的成效进行定量的、客观的评估。尤其在以考试和分数为主导的学习效果评价体制下,思维方法训练的成效更难以体现。此外,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通过一两门课程的教学一蹴而就,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仍然是传授专业知识。脱离了这个目标,学生的专业基础打不牢,不能理解知识的本质和内涵,思维方法的训练就只能是海市蜃楼,无法取得实效。这一点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务必要牢牢把握。
参考文献:
[1] 董荣胜,古天龙. 计算思维与计算机方法论[J]. 计算机科学,2009(1):1-4.
[2] 朱亚宗. 论计算思维:计算思维的科学定位、基本原理及创新路径[J]. 计算机科学,2009(4):53-55.
[3] R.J.斯滕伯格, L.斯皮尔-史沃林. 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47-50.
[4] 李梦超. 接续科学思维的链环:中国人民大学探索文科高等数学教育之路[J]. 中国高等教育,2002(6):44-45.
[5] 陈秉乾,胡瑞阳,陈福臻,等. “电磁学”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面的举措[J]. 青海师专学报,1997(2):46-49.
[6]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关于印发“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在高等学校教学创新中的应用与实践”立项课题的通知[S]. 高教研[2010]31号文件.
[7] 郭汉民. 探索研讨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108-111.
[8] 黄世虎. 研讨式教学的基本理念与实践模式[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72-74.
[9] 洪淑媛. 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初探[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4-87.
Teaching Reform for the Principles of Computer Network Featuring Scientific Thinking Training
LIU Peng, CHEN Ming, XIE Jun, CHEN Weiwei
(Institute of Command Automation, PL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210007,China)
关键词: 数学思维 教学 训练
数学思维训练是开发学生智力,增加学生的大脑功能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如何进行数学思维训练上,目前还存在两个错误的倾向,其一,超出学生所接受的水平,过早地进行理论型思维训练;其二,局限于少数的思维内容,重复地进行经验型的思维训练。这两种错误倾向都违背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规律,使学生的智力平衡受到伤害,抑制智力发展[1][2]。为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应该按照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制作训练题。现就教学实践期间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谈一下我的观点。
一、从教学实际出发
1.深入钻研教材,排出每章节的思维训练点。
在现行的教材中,小节的内容往往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引入教学概念,再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应用数学概念解题。前者是知识的发生过程,这两个过程隐含着数学思维[3]。教师应该努力寻求适当的教学方式,寻找或制作训练题(称训练点),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一些数学思维知识。例如,在初一年级上学期里,有一元一次方程等内容,教师可排出“归纳法”、“类比法”、“演绎法”等思维训练点。
2.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找出学生的思维障碍。
学生的作业和练习是数学思维轨迹的反映,教师经常抽查学生的作业,好、中、差各个层次都有。如果发现解题错误,便就其训练,能及时排除学生的思维障碍。
在教学实践中遇到这样一题:
已知:如果在圆O中,MN为直径,P是MN上一点,AC,BD是过点P的两条弦,∠APM=∠BPM。
求证:AP=BP。
证明:连接AO,BO,则AO=BO。
∠APO=∠OPB。
在OPB和OPA中
BO=AO,OP=OP,∠APO=∠OPB
OPA≌OPB
AP=BP
显然,这里所用的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是错误的。究其原因,是学生臆造大前提进行演绎,对推理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教师要在初一的演绎法项目训练中便设计纠正臆造大前提进行推理的错误。
3.按照中学生各年龄段数学思维发展的特征安排各年级的思维训练点。
数学教育的实践证明,数学思维训练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必须遵循数学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所有跳跃或颠倒的思维顺序来进行思维训练都是不利的[4]。教师根据排出的每章节思维训练点和学习工作中找出思维障碍,再按照中学生各年龄段数学思维发展的特征,进行综合考虑,提炼出各年级的思维训练点。在初中低年级给出描述性的概念,然后逐步给出严格的定义,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展开。如演绎法在初一年级,提出“演绎法和归纳法的关系”。
根据以上的想法,按照初一年级数学思维发展的特征,前面所述的初一学期的思维训练点应该具体表述为:“找共同点的方法(归纳法)”,“由相同或相似点进行推理的方法(类比法)”,“由前提引出结论的方法(演绎法)”等。
二、设计数学方案,运用最有效的教育手段进行教学
1.数学教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显性或隐性地进行数学思维训练,但是往往出现如下现象:重思维的严谨性,轻思维的灵活性;重收敛思维能力,轻发散思维能力;重演绎法,轻归纳法,等等。这些所轻视的正是创造思维所需要的,显然影响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5]。
事实上,解决一些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的数学题目时,都有可能涉及数学思维的多个方面,需要更多的创造性,数学思维的某个方面的缺陷都可能导致解题的“难产”。
看下面的一道数学题:
某地现在耕地在1000公顷,规定10年后粮食单产比现在增加22%,人均粮食占有量比现在提高10%,如果人口年增长率为1%,那么耕地平均每年至多能减少多少公顷?(精确到1公顷)(粮食单产=总产量/耕地面积,人均粮食占有量=总产量/总人口数)这是一道1996年的全国高考数学题,其涉及的数学知识不多,而且给出公式,数量关系极其明确。从所涉及的数学知识点看,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得出的,但是这道题目很多考生没有做好。原因应该从数学思维方面去寻找,主要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关系理清、整合不起来)和联想能力(用二项式定理近似计算)。后来,教师在假设的基础,用列表法,让学生从纵、横两方面去整合,学生很快就理解了。
假设:耕地每年平均至少只能减少公顷,该地区现有人口为P人,粮食单产M吨/公顷。
2.《训练点》中,每一个思维训练项目按照训练点,是便于各个年级,甚至每一节课有侧重地进行训练,它与整个训练项目的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是点与面的关系,绝对不能分割开来。
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节里,教师发现有的学生在求出不等式组里每个不等式解以后,就把它们的解写出来。为了纠正这个错误,教师应在这一节里安排“同一律”作为重点训练,引导学生把“求同时满足两个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作为解的目标;始终如一,不能改变。然而,同一律又与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构成形式逻辑的基本功规律,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都是正确的思维所必须遵循的规律,是教师思维训练中必须进行的。可是,教师不能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节里把形式逻辑的四条基本规律一贯而下,何况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些难度。因此,教师应把难点分散,初一年级提出同一律和矛盾律,初二年级提出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到初三年级才提出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概念。这样,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学生是容易接受的。
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教学思维训练为主线,以数学知识为载体进行训练。
在每一节里,都有“思维训练点”、“训练内容”和“习题”。在“训练内容里”,一般先用简单的例子来介绍“思维训练点”的意义,这个例子可以是数学知识,也可以是以学生容易理解的其他知识,接着安排这一节数学知识为重点的内容的例题,这些例题由浅入深、由概念到应用、由单一到综合逐步展开;紧接着就是“思维建议”或“思维简释”,“思维建议”放在“例题”之后、“解”之前,主动启发学生思维,应该想什么?怎么想?“思维简释”放在“解”之后,主要帮助学生把解数学题的经验上升到思维知识来认识,为什么这样做?这种做法能不能推广?“思维建议”或“思维简释”通常用“提问”的形式,以便激发学生思维;最后是“训练题”,让学生把能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新的问题。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施行“开发最近发展区”、“疏导情绪”两个教学原则。
(1)“开发最近发展区”原则。在解决数学课题时,先让学生自己做,再由教师通过“思维建议”或教师讲解,或师生讨论,培养学生思维操作的自觉性,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认识过程,并由口头表达、笔头作业、总结等途径“物化”出来,使无形的东西有形化。为此,教师可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引导:①引导学生有效运用策略和制定计划;②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思维和行为的有效性,认识自己怎么样做到某件事,为什么要做某件事。
(2)“疏导情绪”原则。增进智力的同时必须提高情绪的稳定性,教师在进行思维训练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兴趣、动机等品格,尤其当学生在求解那些有困难的问题时,要引导他们学会忍耐、刻苦,赞赏每一个微小的进步,使学生在课堂里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
以上两个教学原则,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参与、体验,以促进思维知识和数学知识的内化,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
3.评价教学成果。
制作的训练点未必都是最好的,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作出评价。评价要从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三方面来进行。
科学性是指训练点设置的目标明确,从属于其相应的训练项目,言之有理,具有逻辑性和严密性。
可操作性是指训练点能被师生接受,并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活动。
有效性是指通过训练点的训练,能达到预期目的,确实排出思维障碍,提高思维活动水平。
教师应通过评价,不断调整教学设计。为了使教学方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最优的作用,教师应该不断地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张华.课堂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2-115.
[2]陈敦元.数学思维训练策略[J].广西教育,2003:32,38.
[3]孙孔懿.素质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8-92.
[4]汪莹.素质教育实践与研究[M].华东大学出版社,2001:72-80.
[5]蒋爱国.加强数学思维训练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零陵学院学报,2003.5:179-180.
关键词:思维训练 挖掘 预测 突出 求同 求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135
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初步逻辑能力已成为当前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应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心理学表明:思维是心理过程,思维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认识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训练就要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感性材料,充实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抽象概括数学本质,进行知识的消化。而这个充分的感性材料也就是教材。教材不仅是知识信息的载体,也是思维内容的载体。它作为知识信息的载体,不仅让学生接受,而且还需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储存。从知识信息的输出到“接受”至“储存”这一过程;其实质就是一种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的加工,这种“加工”的过程也就是有意识地以材料为思维训练依据,组织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1 深入挖掘材料思维因素,奠定思维训练基础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想在数学中正确引导学生按着“心脏”的跳动去揭示数学知识的奥秘,就要深入地挖掘材料中的思维因素,即教材中提出了什么问题,与旧知识有何联系,这些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这是以教材为思维训练依据,组织数学教学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师:给你两张全等的三角形纸片,能拼出怎样的四边形?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纸板作配图活动,同学间相互交流,饶有兴趣。教师紧接着提问:平行四边形对边有什么关系?生:对边平行且相等。师:你能解释它的对边为什么平行吗?学生思考,从两组内错角分别相等来解释。师:你能描述什么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吗?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师:你会根据这个结论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画图,你能探索平行四边形具有哪些性质吗?学生自主探索,相互讨论,交流,教师做出总结评价。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互动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这样,学生就会乐学,好学,我们的教学就会充满生机。
2 依据教材中的知识重点、难点预测思维障碍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某些困难,即在认识领域接受新知识时出现障碍――思维障碍,教者如何能准确预测,做到超前控制,那么,对学生接受新知,培养能力,发展能力无疑是提前扫除了思维障碍。
一节课中的思维障碍主要发生在哪些问题上呢?实践证明:思维障碍主要发生在教材中的知识的重点,难点上。《教学论教程》告诉我们,重点一般指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难点是指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对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方面有困难的内容。因此预测思维障碍紧紧地围绕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做好超前控制。
如:“配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片断。师:想一想,下列方程怎样解?
(1)X2=25; (2)4X2=81; (3)X2-9=0; (4)9X2-5=3。
师生相互讨论,运用平方根意义求解。师:你能想到下列方程如何解吗?
(1)(X+6)2=25; (2)(2X-3)2=8;(3)3(X-1)2-6=0;
学生相互交流,介绍方法。师:能否用上面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1)X2+6X+9=25; (2)X2-4X+4=5;(3)9X2+6X+1=4,
师生相互讨论,交流,找出方法,师:请思考如何解下列方程?
(1) X2-8X+1=0; (2)X(X-4)=12;(3)3X2-6X+4=0。
师生互动,找出如何转化为前述方程的方法(引入配方法)。课堂上,教师应把相互练习设计成由特殊到一般的题,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比较,由浅入深地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发展,本节课的重难点得到突破,思维障碍也就排除了。
3 突出教材新知识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思维
大纲指出:“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这个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正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用口说、用手做,更需要老师正确引导。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表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这一过程的实质也就是调动学生参与教材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种矛盾相互运动,不断变化,有时不平衡又有时偏离了正确的思维轨道,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唯物辩证的观点,不断地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及时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思维方向,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明确了这些知识的产生推导过程,以及产生结论的条件,使学生的思维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做到重视并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从实验中不断探索,猜想和验证,学生收获的将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的提高,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的过程,均要在教者正确引导下,进行积极的思维过程,教者以物示教,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最后抽象概括出结论,水到渠成,这个过程既引导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引导了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向。
4 围绕教材中知识重难点训练,发展学生思维
心理学表明:练习是形成技能的基础,也是训练发展学生独立思维的一种活动方式。“讲”是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基础,“练”是思维训练的必要手段,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讲”要突出知识点,练要围绕知识点。要通过练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练一达到会三的目的,以实现知识的内化。练时要围绕以下几点进行。
第一,强化思维训练,坚持从基础到提高,以“求同”练习为主,解决形似的问题,用于本节巩固新知识。
第二,深化思维练习。坚持一题多变,以“求异”练习为主,解习题和例题之间形不一样,而思路却一样的问题,以达到“异”中求“同”的目的,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第三,发展思维练习,以综合性为主,既有类比练习,又有对比练习,既有推理判断,又有动手操作,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一、浅析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思维训练背景
1、活泼教学气氛。尽管信息技术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或基本操作能力为目标的,呆板的放羊式的教学太枯燥,信息技术学习的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教学辅助工具,提高学生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幸福和思维,营造课堂活泼的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盘活思维能力。呆板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尤其是思维的拓展训练、实践训练更是促进中小学生智力发展的黄金阶段,在信息技术学习中以学生的智力挖掘、思维训练为出发点,把思维培养作为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更好的盘活学生思维能力。
二、简读思维训练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表现形式
1、巧设疑问激活思维。疑问是学生阶段最大的基点要求。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思维的开启往往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可以说,疑是学习过程中启动思维的起点。巧妙设疑,常常可以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比如在教学“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这一课时,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每个搜索引擎网站都会介绍相关的搜索技巧,为了达到信息查询的目的,我们应该不断地总结经验,找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同学们谈谈自己已经积累的经验和方法。通过一番讨论,学生们这样回答:直接访问要找的网页;查询在线数据库;尽量少用通配符与含糊的词语;用进义词代替关键词;改变关键词。这样就能更好的启发学生自我思考的思维能力,培养自我思考的方法和习惯。
2、勤于实践突破思维。动手操作能力是信息技术学习的思维发动机,许多思维的开启都是从劳动与实际操作中发展而来的。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充分让学生自己动手,上机操作,熟练对键盘、鼠标等操作基本技能。适当培养信息技术上左右操作能力,让左右脑共同发展。同时强调双手协同配合,增强大脑与双手协调动作有关的神经联系,加大思维的训练。举个例子来说,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关于画笔圆和椭圆的工具教学,可以在操作的同时加入思维训练,要求学生在画一些简单的圆或椭圆图形诸如太阳、气球、五环旗等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实物的相关性联想和表述,培养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3]。
3、目标训练方法思维。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对思维训练采取通过课例教学的形式,展开对探索――思考――训练――再探索――提高的训练过程,教师只充当理论指导员的角色。譬如在教学“集合画板”时,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具有强大的图形、图象、计算、图形变换等功能,教师在教椭圆定义时,先用《几何画板》形象生动地表现椭圆形成的过程,然后教会学生画椭圆,并要求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描述椭圆定义的教学策略。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下的操作实践及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间的讨论,学生根据所感知到的现象,抽象概括上升提炼出一个完整准确的椭圆的定义,进而再利用发散思维来来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离心率概念等,学生掌握知识效果明显地提高。这里,《几何画板》起到“搭脚手架”作用,用“支架式教学法”将学生的概念理解从一个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新水平,帮助学生顺利地来突破知识重点和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思维训练模式
1、过程细化。信息和思维密不可分,信息技术学习更是建立在思维训练的基础之上,适当的把思维当作一种对知识进行吸收、分类的工具。比起思维来说知识要容易教得多,知识可以通过考试客观地进行测验。教材上的问题通常是封闭的,也就是说,都有一个确定的已知答案,而且给出了所有必须的信息(像数学中的已知求解)。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却往往是开放型的,没有确定的解答,还会缺少很多相关信息。
2、启智训练。信息技术学习是培养思维的温床,信息教学过程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这就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放在重要位置,可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课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去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思维,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参与并弄清概念产生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抽象和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在教学时,把握好信息技术学习的优势,提供各种情景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想象、观察、比较、概括等多种手段和学习方式达到启智的理想效果[1]。
3、以练促思。中小学生学习电脑的一半以上时间应该是操作,这是中小学生学习电脑关键的实践活动,也是训练学生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最好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上机操作时,更要给学生提供机会,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品尝到学习的艰辛与乐趣,不断地思考。例如:在LOGO语言中,介绍画正多边形这一类图形的方法时,有的同学上来就套用公式:REPEAT 边数 [FD 边长 RT 360/边数].这样,虽然他们也能画出正多边形,但是如果问一问他们:重复次数为什么是边数?转角为什么用360/边数?不少学生还是说不清楚,还是不理解,独立运用时就会错误百出[2]。因此,在介绍这部分知识时,学生用重复命令画等边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引导他们观察所画图形的边数与重复次数及转角度数之间的关系,在讨论分析之后,得出画正多边形的公式。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孩子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思维训练是否会束缚想象力,希望能帮到你。
为什么一定要“讲逻辑”?采访中,也有家长认同帮助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的观点,但并不清楚“逻辑”在思维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网友黄炯林说:“‘逻辑’是个外国词儿吧?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老祖宗就没讲过‘逻辑’。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学逻辑呢?”
哪些方法简便易行?刚参加工作一年多的阿芸比较认同对孩子进行科学思维方法培训的观点。阿芸说:“我们小时候从来就没有关于‘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不知道解决问题时该从哪里入手,尤其是在工作中遇到紧急、棘手的问题时,马上就手忙脚乱了,感觉很无力。”
“现在的孩子很幸福了,有这么多培训从小就可以参加。不过这种培训班也挺贵的,动辄几千块呢。不知道在生活中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帮助孩子提高思维能力?最好能有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又实用,又省钱。”
专家看点
科学思维是成才关键家长究竟要不要帮助孩子训练科学思维方式呢?知名心理学专家肖计划教授认为,从小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
中国孩子最缺逻辑能力“逻辑思维是孩子日后学习写作和数学的基础智力。”据专家介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讲究感受性,容易陷入情绪而影响思考能力。逻辑讲求思维从准确的概念理解入手,遵循正确的判断和推理的方法,用全面、系统的观点更理性、有效地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现在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写论文,小学生一写作文就头疼,或者数学成绩不好,其实都是受到了逻辑思维能力差的影响。”
小学开始学最合适“一般来说,建议系统的逻辑思维训练从小学开始比较合适。”专家表示,学龄前的孩子们还处于知识的积累期,大脑中可供思考的“原料”还不够充足,并且具有“思维无限驰骋”的特质。过早地训练可能导致孩子的畏难情绪,也不利于开发孩子的想象力。“而入学后,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最大效率地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少走弯路,让孩子们更加自信。”
家长是引导关键现代研究表明,个体智能开发的程度与三个方面的能力有关,即:逻辑思维能力、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专家认为,父母是孩子思维能力的启蒙老师,应该对孩子进行适时引导。“现在多数家长都了解从小培养孩子大脑潜力的重要性,也会做一些简单的教学,但往往缺乏科学性,而这其实是耽误了孩子形成正确思维方式的关键期。科学思维最好从家长做起,并且把对孩子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生活实践中。”
专家建议
培养思维从趣味性着手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专家提出了以下建议:
锻炼准确表述—— 语言心理学专家林洁明建议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训练其“准确表述”的能力。因为语言表达是孩子日常交际和作文写作的基础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增强孩子日常交际的自信心。“准确表述不仅能防止误解,而且能使思维更敏锐。准确辨别词意是项艰巨的智力训练。它能帮助孩子弄明白他到底在想什么。”专家建议家长可以经常和孩子进行“绕口令”、“词语接龙”等内容的练习。
创造思考环境 ——敏锐的思维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需要严格的训练和培养。专家建议家长可以在与孩子去博物馆、一起阅读、看电视的时候,有意识地提出问题促使孩子发挥想象力。还可以经常和孩子做“智力游戏”,如比赛谁能想到最多的“找到水”的方法,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
提出违常问题——“能提高孩子思维能力的问题是趣味性强、令人迷惑的。”要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家长可以试试提出这类问题:“要是所有汽车全部漆成黄颜色的,会有些什么正面效果,反面效果?”
【关键词】思维 创意思维 平面设计
一、创意思维内涵及特征
思维是什么?思维是通过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和间接反映。创意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以新颖独特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来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联系,引导人们对问题产生的新的认识,形成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创意思维强调以创新的方式解决现有问题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强调面对问题时,解决问题时要具有主观能动性、开拓性和突破性,对于人类,思维的最高境界是创意思维,创意思维的特性具有方向性、恒常性、突破性。创造性思维从一个思路到另一个思路,从一个意境到另一个意境;善于巧妙地转变思维方向,当遇到问题时,要善于从全方位思考,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思路与难题受阻,要能随机应变,从新角度去思考;善于调整思路,巧妙地转变思维方向,不拘泥于一种模式,找到新的方法,因此,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能够引领找寻最佳解决方案。
二、对学生设计中创意思维的影响调查
通过对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从学生学习的认真态度、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设计中创意思维的培养等几个方面进行调研,并分析创意思维在我校平面设计专业学生中的现状。
对待学习的态度方面,通过调查,有86%的学生认为设计作品的核心是创意,学生会努力去学习新的事物,14%的学生不愿去面对新的事物,所以解决创意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培养创意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调查发现有88%的学生当面对困难时会勇敢面对,会积极面对问题独立思考,通过网络搜集关于问题的资料等,与老师和同学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创意思维在学生的学习中的地位,通过调查发现有一年级有97%的学生和高年级88%的学生认为在设计中创意思维训练很重要,;对毕业班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91%的学生也认为在设计中创意思维训练很重要,对从业设计师进行调查,发现有90%的同学也一样认为在设计中创意思维训练很重要,通过对调查分析,可以发现对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很重要,学生大部分都肯定了在设计中创意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因此,在平面设计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创意思维的训练,将创意思维训练贯穿至整个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中,有助于学生的学业及职业发展,让学生将来在设计中具有创意思维能力。对学生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学生调查,91%的学生认为设计创意思维训练会对他一生都有益,在培养设计人才方面,通过对学生如果参加培训情况的调查,发现其中有40%的学生认为创意思维的培训占第一位,有30%的学生认为设计技能的培训占第一位,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最受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创意思维训练和设计专业技能训练。也反映出现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创意思维的培养是相对薄弱的环节。因此,在平面设计教学中要更加强调创意思维训练对教育的意义。
三、创造性思维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
创造性思维是艺术创作的根源,创意设计,是由创意与设计两部分构成,是将富于创造性的思想、理念以设计的方式予以延伸、呈现与诠释的过程或结果。没有创意驱动的设计是没有灵魂的,是呆板的。平面设计中,“创意”作为个体的思维过程,是艺术形象思维与设计的逻辑思维有效结合的过程。创意的思维表现形式是图形创意、文案表达、色彩设计和版式布局。图形创意是设计的灵魂;文案表达是创意设计的动力;色彩设计是创意设计的要素;版式布局是设计创意设计的基础。
四、平面设计教学中创意思维培养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
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为目标,因此在平面设计教学中,重点聚焦在每个学生的创意能力培养上,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创新是设计的灵魂。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拓展学生视野,从宏观、整体和系统的角度,进行多种思维训练,要丰富完善培养学生想象力,在课余时间举办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标新立异。
(二) 设置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针对平面设计教学的特点,为学生提供良好、宽松和谐环境。设置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将来的工作积累大量的职业经验,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的提供了环境。因此,在教学中应以激发学生动手能力为主,有针对性的做,让课堂作品与商品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个人的能力得到真正的锻炼,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激励学生思维的不断拓展。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从教室走入市场。注重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需要。
(三) 加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加强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因此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培育的目标是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多动手,自我创新,在平面设计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重视学生的创造力与个性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在阅读中思考设计,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开扩的眼界,创新思维意识,高尚的审美观。提高学生自己的修养,在平面设计中有所创新。
创意是体现设计的核心和灵魂,如何培养好的有自己想法和创意人才,对平面设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意设计的综合人才,以促进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平面设计教学成为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参考文献:
[1]赵农.《设计概论》.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2]吴午华.文字与书籍设计的视知觉[J].美术教育研究,2011
【关键词】计算机 高校 计算思维 信息 过程
将大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视为计算机教学的新目标,是推进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在2006年到2010年期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了计算思维改革,提供将计算思维纳入到计算机基础课程之中,之后,各地多项会议对此举表示支持。2013年,委员会提出计算思维教学改革白皮书,再一次提高了计算思维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作用。坚持计算思维的导向工作,更新计算机教学的总体目标,对计算思维进行外延,有利于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
一、设计面向计算机思维训练的课程内容
高校的计算机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整个计算机学习过程密切相关,更关系着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发展的情况。一般来讲,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有决定性作用。在没有计算思维训练这个概念之前,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较为重视计算机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编程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基本的编程能力,但很难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虽懂得很多知识却无法将知识转变成为自己的思维能力。面向计算机思维训练设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目标,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视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将基础知识的传授以及技能训练视为达成学习目标的手段。在课堂中讲解到算法知识与系统流程知识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如何去做,去看结果,更要引导学生去看过程,了解每一个细节步骤。将过程内容提升到教学内容的核心地位,才能让高校学生的计算思维得以发展。
二、创造面向计算机思维训练的教学模式
更新教学模式,是改革高校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手段。传统教学理念对于当代高校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个人教育思想与行为影响较大,在教学改革实施的多年后,仍有许多高校计算机教师认识不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将授业与解惑视为教学的手段。在这些教师看来,“传道”是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是计算机课堂中的灵魂性人物。教师要意识到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重要性,作为学生思维的启发者,通过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思考,鼓励高校学生积极思考与创新。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学习计算机的概念知识,还要了解这些概念的来源,摸清来龙去脉。创造以计算思维训练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连点成线,连线成面,使计算机知识点不再是学生头脑中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个计算机知识体系。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调用已学知识支持当前的计算机学习,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计算意识。教师是学生思考过程中的引导者与提示者,不能代替学生思维。开放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应用面向计算机思维训练的教辅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