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范文

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

第1篇: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范文

随着我国现代国民的基本生存压力的不断增大,其在物质生活欲求与精神生态建设结构之间的矛盾特征呈现了不断凸显的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在改善城市国民精神生态方面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本文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与精神生态问题展开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精神生态

在现代国人面对较为严重精神生态畛域失衡现象的背景之下,当代生态学领域基本理论的研究触角已经逐步延伸到精神生态的学理层面。精神生态学是以人类个体的精神性存在属性为研究基点,重点关注作为独立生产社会实践主体的人与现实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将这一门全新学科中涉及的具体理论研究内容引入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发展版图中,给我国艺术设计工作者研究视野的不断扩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有鉴于此,本文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与精神生态问题展开了简要论述。

一、环境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分析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分析

1.环境艺术的基本概念界定

环境艺术概念本身具备着极为宽广的内涵指涉,包含“偶发艺术”、“地景艺术”以及“景观艺术”等建筑装饰工程领域的艺术设计工作实务形态。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环境存在和分布的形态各异的建筑物、城市市政建设工程装饰设施、城市路灯或者是商业网点外部分布的内容各异的动态或者是静态广告版,以及人类在基本日常化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接触和展现的服饰搭配、和购物、休闲、运动等基本活动行为,都纳入到环境艺术构成效果的表意元素体系之中。从这种界定研究模式之下,可以真切感知到环境艺术概念在内涵界定以及指涉层次方面的宽广性特征,以及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实际承载的工作任务所具备的复杂性和系统性。

2.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基本任务

环境艺术设计的工作目的在于为城市国民基本日常生活,工作任务达成,以及基本社会交际实践活动的顺畅有序开展,构筑和提供具备合情性、合理性、舒适性、美观性以及有效性属性特征的空间性活动场地,从学科门类划分以及学科知识体系构成状态的视角分析,环境艺术设计实践工作实现了对多个具体学科涉及内容的综合性整合与应用。要求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重点关注自身设计创作方案。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对实际自然社会环境的生态性考量特征所造成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以做好自然社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基点的,具备充分的可持续性,以及延续性发展特征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观念。

3.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基本实践特征

缘于“环境”概念本身具备着多个方面的学理解析内涵,并且在基于“宏观”学理解析视角,以及“微观”学理解析视角对其展开分析的过程中,往往会获取彼此截然不同的解析认知结论,直接引致了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在内容对象构成体系层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可以是城市市政建设装饰工程的综合性设计规划,也可能是建筑物室内局部使用结构的指向装饰规划。

(二)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分析

1.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界定

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就是要在传统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开展背景之下,实现人类个体生存实践发展,与自然社会环境以及客观物质存在对象之间的整体化发展和谐状态,尽可能地减少相互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竞争,以及斗争精神,最大限度地引导和诱发独立化的人类个体之间形成和发挥合作化的实践行为品质。生态性环境艺术的产生以及普及发展,使得传统发展背景之下,自然化人类本性实现稳定顺畅的相互结合,有效改善了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形态,以及城市商业文明演进形态给人类所造成的精神扭曲以及桎梏,提升了人类在基本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的幸福感强度。

2.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实践原则

第一,人本性原则。人是开展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基本主体,所以在开展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切实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原则,通过不断满足人类在物质性和精神性层面的基本需求,助力人类基本生存实践环境优化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人类在应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度”的把握,在有效维护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促进人类生存环境条件的不断改善。第二,整体性原则。从“环境”概念基本内涵指涉的丰富性角度出发,客观上要求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在实际开展设计实践工作的过程中,扎实秉持整体性的设计认知理念以及设计工作开展原则,要将实际设计的对象区域内已经存在的一切形式的自然性,以及社会性物品对象表意关照元素,都纳入到实际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形成方案的表意构成元素体系之中,确保实际形成的设计方案,能够切实做好针对对象设计区位的,在自然性、生物性以及社会文化性表意要素之间的和谐稳定,以及整体一致的建设发展目标。

二、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事业的基本支持技术

要切实减缓现代环境工程项目施工作业过程给开放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冲击强度,有效减缓人类社会化生产生活实践行为所引致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因此,节约土地资源,减少能源消耗、节约淡水资源消耗规模,以及做好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废弃物处理工作,已经成为我国现代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版图中重点关注的技术目标,围绕这一技术目标,世界范围内致力于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目标实现的技术工作者,接连开展了一系列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支持技术形态的探索应用活动,以下选取其中部分具备代表性的技术形态展开具体的介绍分析。

(一)能量活性建筑基础技术系统

能量活性建筑基础技术,其基本的技术构成原理就是要在建筑物主体结构的施工作业过程中,完成对上程塑料管技术构件的地下埋入技术处理目标,并通过这一技术操作实施手段,完成对闭式循环系统结构系统的建设工作目标,在循环结构系统中以淡水资源作为热量交换目标的实现介质。能量活性建筑基础技术最早于1980年年初诞生于欧洲,在其产生和发展演化的初始阶断,多被应用于居住性使用功能建筑之中,而经过长达三十余年的技术发展演进过程之后,这一技术在今天多被应用于商业性或者是工业性建筑实体之中。从技术实现难度角度分析,这一技术的最鲜明优点在于能够在不使用专门钻井技术设备的基础上,实现对地下热量交换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可以切实依照建筑物主体结构施工建设地点所具备的基本土质结构特征,以及建筑工程项目的具体施工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处理环节,诸如能量活性基础桩、基础墙,以及基础板等建筑工程技术结构的建设处理工作等,这里展现了这一技术形态在具体应用范围层次的灵活性特征,给这一技术在现代生态建筑施工过程中广泛应用创造了充分的实践可能性。

(二)置换式空调设备新风技术系统

建筑物内部安装使用的空调设备主要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功能:第一,调节建筑物室内使用空间的温度状态,在冬季完成供暖任务,在夏季完成制冷任务。第二,为建筑物的内部使用空间提供完成过滤除尘环节的新鲜富氧空气。第三,针对建筑物内部使用空间的空气温度以及流通速率实施调节,避免建筑内外可能出现的噪声现象给使用者正常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造成不利影响。现阶段,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的新一代空调新风技术系统,其基本的技术特点体现在实现了空调设备内部的供暖(或者是制冷)系统与新风系统之间的相互分离。在空调设备实施制冷过程时,需要使用低温水(16℃-20℃),而在实施供暖过程时,需要使用高温水(25℃-40℃)。源于标准办公室本身具备较低水平的设计荷载参数,直接保证了商业写字楼可以引入并运用置换式空调设备新风技术系统,在持续全面开展新风输送技术指标的背景之下,舍弃交叉混合回风系统导致的空调设备分散布置的空间结构特点,扎实满足办公室空间使用者对温度、湿度等环境状态参数的动态需求特征。

(三)双层架空地面建筑系统

双层架空地面建筑技术系统是现代办公建筑的标准化配置要素,它是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形态,以及TIA空调技术良好发展条件下衍生的一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体系。从近几十年来的研究资料展开分析,可以发现当代建筑物中建设应用的双层架空地面结构,通常都会将其高度参数的取值范围控制在80mm-300mm,并且在这一建筑结构的内部空间之内,实际可以进行几乎所有类型的现代化办公设备,以及通信技术电缆线路的布置和敷设工作。其地面结构通常由模数600mm×600mm的建筑结构板块构成,并且在初步性的敷设工作完成后,可以随时开展通信电缆线路的检修和增补处理工作。

结语

第2篇: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空间意识建筑空间传统造型艺术

环境艺术设计是为满足人类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建造适合于人的生存,有益于人的活动,并具有一定艺术氛围或艺术意境的物质空间的现代整体艺术设计学科。研究建筑内部空间组合与分隔及家具、陈设诸要素的造型艺术,称之为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而研究建筑外部空间限定与组织及建筑、绿化、小品诸要素的造型艺术,称之为景观环境艺术设计,或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由此可以认定,提供人们生活使用的环境空间,与限定环境空间的环境实体要素,以及环境空间与环境实体的营造法则,即成为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研究的根本和核心课题。就环境而言,空间与实体是构成它的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而就环境艺术设计目的来论,其造型活动的核心,则主要是创造能够包容人的“内空体”空间环境。所以空间是设计的主体,人是设计的主角。

意大利著名建筑理论家布鲁诺·赛维(BRUNOZEVI)曾说过:“掌握空间与知道如何去观察空间,是了解建筑的钥匙。”我们将这一论断推广到整个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领域也是正确的。因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应该从环境空间的认识与掌握开始,教学指导思想中必须重视和强调空间意识的培养。

然而,环境艺术设计是多门类造型艺术并存的、新兴的关系艺术。它将传统的建筑、园林、雕塑、壁画、广告等各门类艺术,多层次、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创造整体空间艺术氛围与意境。环境艺术“空间”的含义与表现形式,已经远远超出了任何一门传统造型艺术,或者称为空间艺术的概念,比以往任何一门造型艺术的空间都更为复杂、更难被人们所理解。在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仍然比较多地存在着“重实体、轻空间”,片面地重视环境实体表象,而轻视环境空间功能和环境空间艺术意境的思想意识。这种片面、落后的错误思想意识,误导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方向及评价标准,严重影响和阻碍着教学的健康发展。因此,强化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空间意识,正确认识环境艺术的空间特征,已经成为一个势在必行、不容忽视的研究课题。

一、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艺术设计空间

人们每时每刻都生活于环境空间之中,也知道空间指的是什么含义。但是,若从教学的角度来探究环境艺术设计空间,又会感到它的概念是那样复杂与陌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空间”本身的非直观性造成的。环境实体部分,因其具有直观性,很容易被人关注、认识和熟悉。相反,环境空间部分,看不见、摸不着,容易被人忽视,相对显得陌生。二是因为人们对造型艺术空间的知识了解和认识的局限性造成的。通常来讲,学生认识造型艺术的空间知识,大多从绘画、摄影的二维平面空间开始;之后是雕塑的三维实体(占有性)空间;最后到建筑、园林的四维(内空体)空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这个认识过程中,越复杂的“空间”概念,越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和理性思维的参与方能把握。未经过相关专业知识训练的人很难认识和掌握复杂的四维,甚至是具有“多维特征”的环境艺术设计空间。

人们通过视觉和触觉就能够直接感觉环境实体。可是,环境空间印象的获得,如果仅仅依靠某些感官是无法完成的,它是建立在形状、大小、方位、距离等一般知觉之上的高一级的综合知觉。要想全面认识和把握环境空间的特征,通常还要调动人的一些理解能力。因此人们对实体的感觉和认识要先于空间,易于空间,而对环境空间的感觉和认识则后于实体。

传统高等艺术教育中的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是通过视觉和触觉,就能够直接欣赏到实体审美对象。它们运用的空间特征比较单纯,而且作用也次于实体艺术形象,人们多习惯于对实体形态的审美关注。新兴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主流诞生于传统造型艺术院校,是高等艺术教育中传统工艺美术设计形态向现代艺术设计形态转型期的新专业学科。其办学方法还处在探索和完善阶段,当新的教学体系尚未确立之前,旧的造型艺术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必然还会占有极大的优势。目前还有些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依赖于工艺美术现成的教学体系和评价标准,甚至还会使用绘画和雕塑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环境艺术设计的好坏,习惯于传统造型艺术的空间意识,而对环境艺术独特而重要的空间本质特点,则认识不清或重视不够。实践中往往把直观的环境实体形态,如地面、墙壁、天花板等围合空间的界面或空间的“外壳”,以及雕塑、壁画、植物、水体等环境小品和公共设施,作为指导教学和评价教学的主要对象。反而将提供人使用的环境空间场所,弃之于脑后,忽视它的存在。将环境艺术设计教与学的焦点,过分地集中于空间界面的造型装饰或环境艺术品的创造上。淡化了空间功能的探寻及空间整体艺术意境的学术研究,教学空间意识滞后于教学实践。造成用表面化的“装饰装修设计”,代替深层次“空间艺术设计”的一些不良教学弊端。

现行小学、中学美术课程,以及艺术设计类高考的备考科目中,均没有针对四维造型艺术空间知识的学习内容。一般人对造型艺术空间的了解,仅仅涉及绘画、手工美术或雕塑小品等二维、三维造型的基本概念。如何欣赏建筑与园林艺术?解读建筑、园林和城市环境的空间美学价值的知识十分欠缺。然而,进一步探究环境艺术空间特征时,我们发现它比传统意义的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的空间概念复杂得多,也并非是各门类造型艺术空间简单的累积之和,它的特征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表达准确的,它是现代整体艺术设计的新型空间概念,因而令人感觉陌生与难懂。

二、建筑空间与环境艺术空间

在艺术辞典或美学书籍中,绘画、雕塑、摄影、建筑和工艺美术统称为“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诚然各门类的造型艺术均离不开“空间”的特征,并且都会在环境艺术之中呈现出来。但是,它们各自的“空间”概念却不尽相同。

绘画的“空间”是平面二维的,尽管画面所表现的内容可能是三维,甚至四维的空间。但人与画面为静态相对,仅凭视觉观赏。雕塑的“空间”是立体三维占有性空间,是以三维实体占据空间,本身并不能产生空间,人只能从外部环绕欣赏它,雕塑形体与观众分离,人在形体外面以视觉或触觉感受它。工艺美术的“空间”与绘画、雕塑的基本相同,主要是平面二维和立体三维的。

建筑艺术是人造环境的“主体”或“骨架”部分,它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最密切。建筑的空间比其他造型艺术复杂得多,它属于三维限定性空间,并具有四维的特性,人是在“内空体”中通过运动觉和视觉把握对象。布鲁诺·赛维(BRUNOZEVI)曾经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建筑空间的特征,他说:“建筑像一座巨大的空心雕刻品,人可以进入其中并在行进中来感受它的效果。”“建筑的特征——使它与所有其他艺术区别开来的特征——就在于它所使用的是一种将人包围在内的三度空间‘语汇’。”应该讲这种空间特性,不仅仅是建筑艺术的特性,也正是整个环境艺术的特性。其实,除了建筑设计以外,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园林设计和城镇规划设计等,与环境空间相关联的造型艺术设计,无一不使用这种空间“语汇”。从个体的室内、庭园、广场、道路等场所,到庞杂的城镇都市群体形态,无一不是能够包围人和物的“内空体”空间。布鲁诺·赛维进一步的论述更加肯定了整个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的这种空间特性,他说:“如果说建筑物内部的空间是由六个面所围成(地板、天棚和四面墙),这并不意味着由五面而不是六面围成的空场,如(无盖的)庭院或公共广场——就不能同样有效地数作空间了”,“……所有城市的空间只要视线被遮挡,不管用的是石砌墙还是成行的树木或护岸,都呈现了我们在建筑空间中所感到的同样特征”。日本著名建筑师卢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也指出建筑外部环境空间是由地面和竖向界面两个要素构成的,比起建筑室内少了一个顶面要素。建筑是人类用自己的力量获取空间的艺术创造,自然成为最能让人了解和认识到空间的造型艺术。我们运用这一学科知识,推而广之,就能认清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空间特征。

从环境艺术整体来看,单纯凭借建筑模式还不能完整地解读这门构成因素和表现形态极其复杂的现代艺术设计的空间“语汇”。卢原义信曾说过:“由建筑师所设想的这一外部空间概念,与造园师考虑的外部空间,也许稍稍有些不同”,“……即把整个用地看作一幢建筑,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室内,没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外部空间考虑。所以,外部空间与单纯的庭院或开敞空间自然不同。”这就是说,建筑所研究的空间,还不能完全等同于环境艺术探讨的空间。邓庆尧在其著作《环境艺术设计》中指出:“环境艺术是多学科互助的系统艺术,环境艺术是多门类并存的关系艺术。”由此可知,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构成之复杂多样、表现形态之丰富多彩是任何一门传统造型艺术都不能企及的。它是以建筑艺术空间为“主体”,再综合其他造型艺术的空间特征,整合形成的新空间体系。

三、环境艺术的真实空间美

笔者认为,要探究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规律与特征,寻觅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对这门新兴设计艺术的审美特征——独特的时空美,进行深入的解读与研究,并区别它与其他传统造型艺术之间的异同。环境艺术使用的是丰富复杂的空间与时间综合“语汇”,创造的是真实立体的空间形象。纵使环境空间由各种实体物质要素限定构成,可是诱惑视觉的形、色和材质等,并不是环境艺术审美的主要对象。反之立体真实的空间艺术形象,才是其他造型艺术不具备或无法比拟的艺术特征,真实空间美是环境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最大的区别。

1.环境艺术的真实空间性

工艺美术、绘画和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审美形象,主要表现在实体形态方面。不可否认,绘画和摄影等造型艺术,为了追求作品的逼真性或感染力,也努力地描绘和表现空间,写实绘画中应用的透视技法,即根据人眼观物的规律,精准地描画真实空间;摄影更能丝毫不差地记录或还原一瞬间的空间形象。但是,不管一幅画,画得多逼真;一张照片,拍摄得再生动,它们终归还是一个只能看,而不能走进去的虚拟空间。现代科技制作的电脑三维动画,或环型全景电影,能让人眼感觉到画面的纵深层次或环视四周景象,迷惑人的视听,产生空间幻觉。但仍然是针对人的某些感觉方面制作的“虚像”,终究无法把人带进真实的环境空间中,去感觉冷暖干湿,嗅闻芳香气息,触摸软硬粗细的真实存在。

建筑是最能让人联想到空间的造型艺术,是人类用自己的力量获取空间的艺术创造。建筑物包含众多的室内空间,建筑群体组合又限定出丰富的室外空间。可是它的整体气势、总体形象特征更多地是从外部获得的、给人带来类似雕塑体积造型的审美特征。

总而言之,只有环境艺术突出地表现了空间性审美特征。要欣赏环境艺术作品的基本条件是人必须进入其内部空间,边走边看,并将所有景象通过联想组合起来,才能获得完整的艺术形象与审美感受。试想一下,若仅仅凭借静止的、平面的照片或图画,就想欣赏和感悟到北京故宫、苏州园林、巴黎圣母院、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等艺术环境的丰富多变、生机勃勃的景致,及整体空间气势与空间意境,无疑是不现实的,只会落得个纸上谈兵或盲人摸象的结果。再如,旅游到了丽江古城外,或者杭州西湖边,而未能进入其内部游赏。就根本无法感悟到纳西人家小桥流水、天人和谐的空间意境;也欣赏不到“天堂”般绮丽多姿的西子湖风景美,留下的只有无限遗憾。唯有当观赏者亲临三度空间之中,调动眼、耳、鼻、口乃至全身感官,去接收周围各种审美信息,并经过综合联想与理解,方能实现对环境艺术全面的认识和评价。

这种基于立体真实空间的特殊审美体验方式,是认识和评价环境艺术特征的重要基础,也是指导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教学中出现了对真实空间美艺术特征的认识不足,很多人往往把虚拟的设计表现效果,作为构思、设计、评价的最主要对象,其重视程度超过了对真实环境空间的注意。专业建立初期不少师生过分热衷于手绘效果图表现的竞技,之后又沉醉于电脑的虚拟视觉世界的再现。更有甚者,几乎把环境艺术设计课演变成了效果图技法训练课,或者装饰艺术创作课来上,用评价绘画或雕塑作品的标准来评价环境艺术设计。正如多年前布鲁诺·赛维批评错误的建筑评论时所言:“评论家们把评价绘画的方法扩大运用到整个造型艺术领域,这就把一切都缩减到仅有图面上的价值。”“这不仅是评论方法上的错误,也是由于缺乏一种哲学见解而引起的概念错误。”

2.环境艺术的时空综合性

现代物理的科研成果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对空间的狭隘理解,爱因斯坦之后空间与时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越来越为人们重视。由庞杂的真实物体组成,通过连续观赏审美的环境艺术系列空间,必须以运动为基础才能实现。这种独特的运动观赏方式,给它的空间艺术结构中融入了时间的因素。以空间美创作研究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在讨论空间审美时,时间也就成为新的课题。波兰闵可夫斯基曾经提出“四维空时连续系统”的概念,这一理论认为空间除长、宽、高三维之外,还必须加上时间这一维决定因素。这正是环境艺术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时空综合的“四维空间”特殊性。

众所周知,通常艺术专业的分类方法之一是以空间和时间作为标准。音乐、舞蹈、戏剧和电影为动态的时间艺术类型;而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甚至建筑艺术,则为静态的空间艺术类型。实际上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并非单纯的静态空间艺术,在三维之外均离不开时间这一维决定因素,具有强烈的四维空间特征。以建筑和园林为母体拓展开来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与生俱来带有空间与时间的综合性艺术特征。它不同于一般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造型。而是呈现出复杂的、多层次的空间结构,要感悟和审美,观赏者必须沿着一定的路线“边走边看”。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既要以造型艺术为基础,学习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表现空间的技巧,研究建筑和园林营造空间的方法。同时,还要借鉴和吸收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驾驭时间的知识技能。

音乐形象是在声音的运动中形成的,是活跃的、发展的、流动的形象。在流动的时间中音符、乐句都不停变换,形成几乎不重复的音响,正是这些不断变化的音响组合成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形象。环境艺术形象虽然是固定的,但它必须沿着一定次序排列、延伸、连续和展开。室内外环境艺术,在构思、设计、欣赏时,同样讲究前奏、过渡、和尾声各不相同而又连续的计划安排。研究流动的时间、运用连续的时间,成为音乐教学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十分相似的共同规律。

3.环境艺术空间的固定性

环境艺术设计创作必须具备真实的地址,作品建立于大地上某个不能移动的空间,受制于周边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美的一个鲜明特征。它不像大多数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作品那样,可以随意搬运到不同的地点展出。中国瓷器和秦兵马俑可以不远万里漂洋过海到欧洲巡回展出;中国人也可以在北京、上海,甚至更多的城市,看到来自法国卢浮宫、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馆藏绘画和雕塑原作。但是不论是谁、身居何处,要欣赏故宫、颐和园等中国皇宫及皇家园林,或者参观法国凡尔赛宫、罗马斗兽场和威尼斯水城,都必须通过旅行前往目的地,才能实现审美目标。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一栋建筑、一条街道、一个广场或一座公园,都根植于特定的空间之中,并与周围环境保持着各种联系,这就是环境艺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特征。

妥善处理好设计作品与周围大环境的关系,是关乎成败的设计原则。大环境是设计作品的背景条件,它能烘托设计作品。设计作品是大环境的精华部分,又提升大环境的审美质量。若两者关系失调,效果就适得其反。故宫、天安门广场的恢宏气势,出自于京城广阔平原上的中轴线整体布局;圣马可广场优雅的艺术氛围,得益于威尼斯水城和亚德里亚海的映衬;大理白族四合院坐西向东,是为了顺应苍山在西、洱海在东的地形地貌特征。成功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就好似从当地“长出来”的,凸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创造出引人入胜的“唯一性”景观风貌。旅游的魅力充分显示了环境艺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特征,并以此成为永恒吸引游人的“法宝”。

环境艺术空间的固定性特征,带给教学的研究课题是环境整体设计意识与环境个性设计风格。当前还有些设计教学实践中因为忽视这一空间艺术特征,导致师生无视本土文化传统和地方环境特色研究,盲目追捧流行环境“舶来品”,过分宣扬“洋”材料和“洋”工艺。仿效抄袭,缺乏地域特色,或者脱离本地环境,违背周围条件,孤立炫耀自我的作业。然而,稍稍考察一下实际,就会知道对于固定不动的环境艺术来讲,没有本地个性特征的环境形象,必然丧失吸引力。丑陋的环境作品因为固定不动,强迫人们观看,危害远远超过普通造型艺术劣质品。实践证明,整体意识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个性表现风格是艺术创造的生命之源。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当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必须针对其专业要求,全面深入地认识它独特的艺术特征,加强空间意识的教育培养。师生务必突破传统造型艺术的空间概念和习惯,从传统造型艺术“感性”的虚拟空间感悟,转变为现代整体艺术设计“理性”的真实空间思索。以建筑和园林为“母体”,广泛吸纳各门造型艺术的空间知识,将立体真实空间意识注入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以造型艺术为主体,学习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表现空间的技巧,研究建筑和园林营造空间的方法;同时,还要借鉴和吸收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驾驭时间的知识技能,处理好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时空综合属性。重视环境艺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特征,扎根于现实生活背景,充分挖掘和应用本土历史、地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鼓励凸现鲜明地域环境特色和创造“唯一性”景观风格的原创精神,杜绝抄袭,避免概念。拓展参观考察、写生勘测等实践性教学手段,努力结合现实项目展开教学实践。树立全面、正确的空间意识,摒弃片面、错误的空间概念。

参考文献:

[1](意)布鲁诺·赛维著,张似赞译.建筑空间论.博远出版有限公司.

[2](日)卢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

第3篇: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色彩;室内环境;艺术设计

1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色彩的解读

色彩所处环境不同其变化也大不相同,色彩在应用方面要结合节气、室内空间布局、光线照射程度、住户的性格和心情等,以上每一点都决定着色彩的搭配和使用。色彩的呈现过程较为复杂,其使用不仅是对室内起点缀作用,还作为室内协调整体布局的作用。

1.1色彩的基本概念

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色彩作为室内整理的协调者,每个人对色彩的搭配和使用都有独特的见解。因为每个人都具备独特的审美水平,并且喜欢的颜色各不相同,因此,室内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时首先要与住户协调好,以住户对色彩的要求为基础进行设计。同时要结合色彩三要素进行搭配,只有处理好色相、明度和彩度之间的关系才能够设计出完美的室内环境。设计者结合不同的房间进行不同的色彩搭配,室内的一切物体都需要色彩的渲染,只有将室内中的每种物体都与色彩进行完美结合才能够设计出独特的室内环境,这种室内环境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舒适的视觉感受,还能够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色彩设计不但要满足局部的设计需求,还要顾及室内的整体感觉,从局部色彩设计开始,最后再将每个局部利用色彩搭配结合在一起[1]。

1.2色彩的性格

色彩物理属性较为明显,并且在色彩中占有重要地位。例如:不同的季节、时间和光纤所映射在墙壁上的色彩是不同的,再加上不同颜色、材质的玻璃和不同颜色的墙壁都能够产生不同的色彩。色彩的物理属性主要包括光纤、温度和重量等,设计人员在进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时必须针对其物理属性进行设计,使色彩能够被合理运用。色彩还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国家、民族和地区之间都存在多样性,每个国家、民族、地区由于其文化形式不同,人们的审美也大不相同。因此,所处区域不同的人们喜爱的色彩颜色也有很大的区别。例如:在中国,多数人都喜欢红色,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代表吉祥;在美国,则喜欢白色的人数占多数,因为白色在美国象征着纯洁;而朝鲜喜欢的色彩比较多样化,因为朝鲜是擅长舞蹈的国家,其服饰上对色彩的要求较高,有多种色彩搭配设计,并且多数为明亮的颜色。每一个民族由于历史文化的不同,其在色彩选择方面也大不相同,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时要考虑到色彩的地域性。每种色彩象征的意义不同,不同的色彩代表着不同的情绪例如:红色首先联想到的就是火,也可联想成发怒;蓝色可以联想到大海或者忧郁的情绪;而黄色联想到的是太阳,温暖的颜色可以联想成温柔等。人是联想性丰富的个体,色彩也因此被赋予情绪。因此,在进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时要用心去感受色彩,让色彩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2色彩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2.1空间的具体应用

色彩有助于空间的分配,利用人们对色彩的喜爱和色彩对光线的映射能够有效改变实际空间在人们视觉上产生的效果。色彩的合理运用能够将实际中室内空间的限制去除掉,给人们舒适的视觉享受。例如:室内布局空旷可以使用暖色调进行搭配,暖色调给人以温暖的感受,使人们忽视室内的空旷感。色彩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和感官感受,其中暖色系具有缩小空间的效果,而冷色调具有扩宽空间的效果[2]。

2.2体现个性的作用

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具备独特的个性和喜好,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对整体色彩的选择也不相同,由其选择的色彩可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如何。例如:性格比较改良活泼的人通常喜欢较为鲜艳的颜色,在颜色选择上以暖色调为主;而性格较内向、沉稳的性格通常会喜欢暗色系色彩,在心理学中利用颜色来观察人们的心理活动是最常见的方式,室内环境设计师也应具备这种技能,便于在于住户交流想法时更容易观察出住户的性格和色彩搭配喜好。

2.3调节室内空间光纤的强弱

色彩对光线的反光效果较强,颜色的不同其反光效果也不相同,因此,可以利用室内色彩的选择来调节室内环境光线的强弱。颜色越鲜艳、越亮的反光效果越强。如果想加强室内环境光纤,可以将亮色调作为室内主色调;如果室内环境的采光不太好,设计师可以适当的使用较亮的色彩作为主色,以此来增强室内的光纤强度[3]。

3结束语

色彩的选择和运用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步骤,设计师要根据其特性进行合理的搭配和运用,使其能够与室内环境完美结合。在进行色彩的选择时必须结合室内的构造、光线、健康、经济等室内环境,同时要符合住户的审美要求,还要让住户感受到居住的舒适感。设计师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最应该具备的就是色彩搭配能力。设计师在设计时要结合前人的设计经验,然后结合实践经验,熟悉色彩在物理上和心理上的变化,设计出最合理的色彩搭配。

参考文献:

[1]常美娜.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6(6):242.

第4篇: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范文

论文摘要: 从艺术院校学生的基本特点及培养目标出发,分析建筑设计课程设计的原因,对课程设计的每个阶段进行解读,探讨其课程设置的特点,得出艺术院校设计教育应以技能培训、社会实践、教学研究、市场开发为中心,促进设计教育的实际可操作性。

0引言

建筑设计是目前我国艺术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与建筑院校所不同的是,艺术院校中的学生感性意识强、动手能力强而理性思维相对欠缺。针对这一特性,艺术院校的建筑设计其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树立有关建筑的基本概念,逐步建立对建筑空间与建筑构造的理性认识,系统缜密的思维方式、扎实的空间设计基本功、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设计水平。

1课程设置的原因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建筑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建筑设计课程应当说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对其他课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建筑设计课程开设的成功与否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无论是室内设计还是室外景观设计等其他课程都具有重要影响。

建筑设计追求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其建筑空间除满足正常的功能需求外,还应当追求科学和理性的建筑结构,节能环保和物美价廉的建筑材料,此外,建筑设计还应当充分体现出时代的审美特征与地域风格;体现建筑本身室内室外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建筑设计课程是将各门相关联课程进行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对其他相关课程有着全局性和指导性的意义。

艺术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开设的建筑设计课程,首先应当是围绕对建筑设计的理性分析和解读,摒弃传统艺术院校中感性过多,任由学生自由发挥的教学特点,必须将建筑设计的严谨和细致特点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首先,强化对建筑基础知识的解读,每一项与建筑及其相关常用元素尺寸都应反复解读、熟记于心,对近代经典建筑案例要反复解读、熟记于心。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的通过课堂讲解及课题练习,在具体的课程讲解中应当从建筑设计的最基本知识学起,从研究建筑的选址到建筑设计本身,从建筑造型到建筑材料、从室内到室外等必须严格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在对建筑形态的讲解中应当从研究平面形的组合开始,逐步过渡到立体空间形的研究。由浅入深,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体会空间组织在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性。此外,艺术院校的建筑设计课程更应当发挥学生的特长,在作业练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手头功夫的培养,培养学生观察、理解、塑造空间形体的能力,并能够熟练运用建筑制图手段将构思准确反映到图纸上。手头功夫的训练和培养是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强项,必须借助建筑设计课程强化学生的手头变现能力。

2课程设计的阶段解读

根据艺术院校的学生特点和普通建筑院校建筑设计课程的设置特征,在艺术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当中,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和设计实践两大块。综合普通建筑院校中建筑设计课程的特点,艺术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主要应当分为对建筑图纸的精读、对建筑模型的构建、对建筑周边环境的统筹协调以及通过对居住类建筑空间设计等实际设计项目和案例的实际训练来达到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目的。并且严格的、系统性强的手头功夫的培养和训练体系要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

2.1 精读图纸,强化基础训练水平。这一阶段课程训练的主要目的和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建筑图纸的读图能力。作为一名设计师,无论是从事建筑设计还是室内设计或是景观设计,对建筑图纸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是设计的基本功,只有对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有较强的识别能力才能认识建筑、感受建筑空间。对建筑造型的把握、对建筑各构成要素如形体、线条、质感等形式要素的观察和理解,其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对各种设计图纸的观察和识别。

教师以建筑制图的手法讲授建筑图纸,从对平、立、剖等图纸的精读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建筑。对平、立、剖等图纸的观察、理解,对各种透视手段的讲解和比较等是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的基础性内容。精读过后的大量练习才是真正掌握建筑制图的关键。通过练习使得学生将平、立、剖等建筑图和基本透视手法的表现手段等内容完整的体现出来,在师生交流和互动中使得学生掌握建筑图纸绘制的基本形式规律和一般性方法。如我院环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强调对世界经典建筑图纸的解读,如美国著名现代建筑师赖特的“流水别墅”,教师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对原版英文图纸进行一一讲解,包括流水别墅周边景观环境在内的平面分析图等内容都进行了深入分析与讲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练习了专业外语,又熟悉了建筑周边环境并且对建筑构造、室内设计、建筑用材等内容都有了系统性的学习,一举多得。

2.2 制作模型,提升空间理解水平。建筑设计课程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空间的想象和理解能力,对建筑的“实体”和“虚体”能够融会贯通,对建筑空间的形式和功能划分能够熟练掌握。而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初对建筑图纸的精读之外,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制作建筑模型。

从最基本的空间几何形体的拼接到经典建筑模型的制作。通过对建筑空间围合与开启的解读使学生对空间的限定方式有直观和深刻的理解。在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体会开启与围合程度的不同,可以形成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开放或封闭的建筑空间。而建筑设计形式的复杂和多样,就是通过各种建筑构件利用其围合和开启手段所表现出来的。

在建筑模型的制作过程当中,发挥艺术院校学生的手头功夫较强的特性,前期大量设计草图的临摹与绘制,方案的不断完善与修订,师生之间不断的互动和交流,制作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与配合,也使得建筑设计课程的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够受益匪浅。

我院在这一环节更加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在这一阶段仍然选择的是对世界经典建筑的分析与解读,选取的是法国著名现代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的模型制作及其内部空间分析,通过对图纸的解读到设计图的绘制以及建筑模型材料的购置等各个环节,教师与学生一起全程参与,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有问题随时与老师沟通,这一环节的训练对学生的专业培养的帮助是最大和最直接的,学生普遍反映对建筑空间概念的把握更加直观和清晰,对空间与围合的关系把握更加深刻,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 设计环境,凸显环艺专业特点。作为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其专业特点更加强调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与一,更加强调对建筑实体空间室内环境及其外部景观的设计与完善。因此,形式服务于功能,一切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从人的活动规律出发,将人体工程学、环境心里学的专业知识和材料搭配、色彩搭配、植物及绿化配比、室内外家具的风格与配置等设计原则体现在环境设计的过程当中。

通过对建筑的室内及室外环境的设计,将内外部环境与建筑本身能够和谐统一,空间的划分、人流的组织、风格的定位、细节处理的方法、新材料的应用、虚实空间的布置与分隔等建筑设计的基础性知识和设计常识等内容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应用的体现。此外,通过教学实践还能够扩大学生对于空间设计思考的范围,使学生能真正抓住空间设计这条主线,培养其更有效率的空间塑造和功能定位与布置的能力。

这一环节我们普遍采用真题真做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到现场进行调研,将现状图纸和场区环境等现状资料交给学生,将设计要求布置完后,学生实地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进行方案设计,我们以南京某市民广场的改造作为课题,学生再也不是纸上谈兵式的去做设计了,他们在进行广场的设计过程中,要对现场情况进行反复调研,对周边的居民进行访谈甚至要进行问卷调查,这样才能掌握和了解使用者的第一手资料,才能清楚诸如广场正常的客流情况、广场使用群体的年龄构成、休息座的设置情况、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设置情况等直接影响到设计平面布局的信息,对过这种训练,学生从头至尾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才是设计,设计的内涵是什么,什么样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在后期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对设计方案进行一一点评,学生普遍反映收获颇丰。 转贴于  2.4 居住空间,掌握住宅设计要领。通过对具体的居住空间案例的设计,使学生在设计过程当中更深刻的体会形式美感的基本要素,即点、线、面、体的组合与搭配,从完善功能、满足实际需求的角度在更加理性的层面上激发出学生更多创新灵感,从而能够更好的加深对基本空间设计要素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居住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居住空间的历史发展,以及居住空间室内的设计内容、相关知识;初步掌握室内设计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程序,并通过设计课题掌握室内设计工作方法;理解居住空间与建筑、室内家具、户外庭院的基本构成关系,以及人们生活方式与居住空间室内设计的关系。

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居住空间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外部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居住空间与人们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居住空间室内设计的平面布局与功能组织;居住空间与文化、艺术、经济等相关领域之间的关系等。

从历史发展、设计概况和优秀设计作品分析等方面入手了解居住空间设计的发展历程。从功能分区、室内空间特征与结构、空间类型设计要点、构成原则、空间性格等方面入手熟悉和掌握居住空间的设计原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掌握居住空间与建筑、室内家具、户外庭院的基本构成关系,以及人们生活方式与居住空间的关系等知识。通过指导学生的课题作业,使其掌握从创作构思到最终方案表达的工作方法和设计程序。

与室内设计公司进行联合设计培训来培养学生,一直以来是我校环艺专业在这一教学阶段的教学特点,我们与南京市的知名设计企业合作,将学生分组直接参与到公司的室内设计业务中去,学生从跟甲方第一次见面谈判开始就进入到一线状态,由师傅带徒弟性质的在现场手把手的去教学生,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住宅设计的要领、住宅施工的程序流程以及工程造价预决算等内容,通过公司化运作的培训方式,学生真正的了解了社会的需求和当今的设计风格,一个学期的训练使他们普遍觉得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3课程设计的特点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比较杂的专业,专业课程面广量大,而作为其基础性课程,建筑设计课程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和其他课程相比,它更加看出对建筑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在设计过程中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环艺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与普通建筑院校的建筑课程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3.1 更加注重对建筑环境空间形态的观察及理解能力的培养。环境艺术的建筑设计课程中所研究的是建筑环境的空间物象,而建筑环境空间形体是处于大尺度的三度空间的立体状态,要在一个固定的角度获得其总体的、复杂多变的形体构造认识是很难的。对于建筑环境空间形态的必须进行多角度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解读与分析。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性观察、分析、判断建筑环境空间形态的观察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在授课过程中,无论是对建筑图纸的解读、对建筑模型的制作还是对实际经典建筑案例的观察与分析都能够较明显的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及理解能力。

3.2 更加注重对建筑及其周边环境整体空间形态能力的提升。艺术院校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具有艺术素养较高、造型及形体把握能力较强的特点。因此在建筑设计课程当中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空间形态能力的培养;又由于环境艺术设计所研究的是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空间,因此,环艺专业的建筑设计更强调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空间整体能力的把握与提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综合运用解构、重构、变形、夸张等造型技法,创造空间形体。利用诸如空间形态、体量、明暗等因素表现不同性质与类别的空间。提升对于建筑中的材质、肌理、色彩等构成要素等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3 更加注重对建筑环境空间形式与风格的设计能力的把握。环艺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设计能力、造型把握能力、形式与风格的变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不同培养学生对于不同形式与风格的建筑环境空间的理解与把握,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对于不同类型和风格空间设计的一般性规律及设计原则。使学生逐步强化对不同建筑环境设计空间形态形式与风格的感性性思考;从而增强其对不同建筑环境空间形体的风格的视觉感受与理性认识。在处理今后的环境艺术设计实践问题时能够从容应对,得心应手。

3.4 更加注重对建筑环境空间的理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具有感性思维强、缺乏系统性和理性把握及理解空间的能力和水平,设计往往流于形式而忽视最基本的功能,针对这一特点,在建筑设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对其理性思维与创新型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我们所设计的环境,以功能的实用性为基本宗旨,以满足人的实际需求为基本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端正学生严谨和规范的设计态度,在理性和规范的基础上,拓宽其空间造型的设计能力,逐步提高其理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4结论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的开设,应更加注重符合时代需求的新技术、新思维、新材料的应用。把握国际最新建筑设计动态,以创造和谐生活及有利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未来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应置于创造多样性、综合性、环境价值相互和谐的人类生活体系,为人类创造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

为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把艺术设计教育方向转变为以技能培训、社会实践、教学研究、市场开发为中心,促进设计教育的实际可操作性。这样才能真正找准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游佳丹.设计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分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2]钟启泉.开发新时代的学校课程:关于我国课程改革政策与策略的若干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1(1).

[3]周拥军.关于建筑设计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7,33(15):227-228.

[4]景桂兰.俄罗斯环境艺术[J].装饰.2003(5).

[5]朱华.论师范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建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2):35-37.

[6]祝本杰.产学结合培养环境艺术装饰设计技能型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5).

第5篇: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城市公共设施设计 空间场所 教学方法 主题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设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也逐渐成为了设计艺术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是笔者在所承担教学改革项目研究过程中,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及优化设计实践的基础上,尝试引导学生在课程中以相关的设计理论和调研依据为基础,将环境、设施本体和人之间的相关概念、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创新设计中,充分把握公共设施在设计实现过程中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使之适应公共设施设计教学的发展需求。

一、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学科背景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在不断扩展。而作为横跨文理、融技术和艺术于一体的设计艺术学科,其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作为设计专业的一门骨干课程,不断有新的学科理论和知识在更新。动态的设计艺术学科在横向外延并不断扩展范围的同时,专业内部间的交叉与融合更是显得频繁与血肉相融,从而推动着设计艺术学科整体的不断发展。

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基本特征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所涉及的学科领域跨度较大,涵盖了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内容,因而不同专业领域对公共设施设计有不同的理解和思考的侧重。对环境艺术而言,其首先是对城市环境的设计和景观要素的组织,具有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意义,主要从环境的整体视觉出发;而对于工业设计而言,公共设施是室外空间的大尺度产品,需要在实现功能的基础上追求形、色、质及结构的统一,是微观具体的实现和创造。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课程就是立足于与环境相结合的思路来拓展工业设计的视野,恰与当今跨学科设计的趋势相吻合。与此同时,工业设计的程序、研究方法,以及系统整合的观念和问题先导的思维,常给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带来新的启发。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组织方式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教学需要实现学生的知识构建形成从感性认知到设计实践能力的转化。我们将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教学共分为三部分进行:前期侧重于理论教学,中期侧重于设计前的市场调研与分析,后期则侧重于设计过程的指导,形成完整的教学链,依次完成学生知识的建构。

(一)理论教学

前期理论教学主要通过对基本内容的讲述和对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典型案例的分析,侧重学生对于设计方法的学习,力求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指导设计。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阐述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基本概念;论述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以“人类——环境系统”分析为核心的基本原则;介绍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过程及内容,使学生从中掌握公共设施设计调研、分析、评估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技术;介绍各类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要点。

(二)调研与分析

要求学生结合城市公共设施设计项目进行实地参观调研,鼓励学生接触生活、接触社会,调查身边的公共设施与人生活的密切关系,并分析公共设施所体现的审美性和实用性。调研所得出的成果以制作PPT报告的方式在课堂上演示并陈述,通过汇报交流来积极消化理论教学环节中的知识内容,并加强学生对设计原理与方法的理解。

(三)主题设置

后期设计过程的设计内容严格按照教学进度要求逐步深化。从方案起步、修改深入,直至定稿上版,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师指导的重点在于设计方法、设计思维过程的引导。其别强调培养学生在设计前期的分析和制作能力,例如,利用草图进行图示思维、制作效果图模型帮助方案推敲比较。为提高学生方案研究与表现的综合技能,在方案草图阶段进行与设计课题相关的主题性与概念性城市环境空间的平面图设计,增强学生对于环境与设施统一性的理解。

四、主题性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教学实践

具有主题性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教学实践强调课题的概念性与实验性。笔者曾多次尝试将拟定的空间形态让学生进行设计创作,以实验性的研究态度,从对场所空间的认识入手,对城市中人们的活动现象予以重新梳理和组织,从而体现人、公共设施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塑造更为美好、和谐的城市户外生活场景。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树立起对公共空间环境的系统性观念,因此需要结合公共设施形态、结构以及功能的配套性等方面,寻找设计的切入点,进而做出较为明确的创新性设计方案。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学生以往单向思维及封闭创作的定式。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做设计时更具有针对性,使其最终的方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以主题性的空间形态为切入点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能充分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增强师生教学的互动性。

结语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实际上是一个系统性的设计课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公共环境建筑的加快,公共设施设计前景光明。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课程的设置在强化学生专业设计能力的同时,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更多地了解和熟悉其他相关专业领域的技能与理论。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能为学生将来胜任不断发展更新的设计行业要求,包括从事设计管理与协调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注:本文为武汉大学211建设项目“面向智慧城市的城乡规划学”科研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呁,王菁菁.城市环境设施设计[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安秀著.公共设施与环境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丁熊,刘珊.公共设施设计跨专业教学研究[J]. 创意与设计, 2011(1).

[4] 高翠萍.试论室内设计与工业产品设计的交叉[J]. 大众文艺,2010(9).

第6篇: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立体构成;形态;展示设计;视觉之美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188-01

立体构成也称为空间构成。它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以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的形体。其任务是,揭开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阐明立体设计的基本原理。

立体构成的过程是一个分割到组合或组合到分割的过程。任何形态可以还原到点、线、面,而点、线、面又可以组合成任何形态。这种由二维平面形象进入三维立体空间的构成表现,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的是:它们都是一种艺术训练,引导了解造型观念,训练抽象构成能力,培养审美观,接受严格的纪律训练;区别的是:立体构成是三维度的实体形态与空间形态的构成。结构上要符合力学的要求,材料也影响和丰富形式语言的表达。立体是用厚度来塑造形态、它是制作出来的。同时立体构成离不开材料、工艺、力学、美学,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体现。

立体构成是对实际的空间和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过程。在立体造型中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即形态与形状的区别,平面造型中我们称平面的行为形状,这个形状是物象的外轮廓。在立体造型中形状是指立体物在某一距离、角度、环境条件下所呈现的外貌,而形态是指立体物的整个外貌。即形状是形态的诸多面向中的一个面向,形态则是诸多形状构成的统和体。形态是立体造型全方位的印象,是形与神的统一。

作为研究形态创造与造型设计的独立学科。所涉及的学科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造型、展示雕塑、广告等设计行业。除在平面上塑造形象与空间感的图案及绘画艺术外,其它各类造型艺术都应划归立体艺术与立体造型设计的范畴。它们的特点是,以实体占有空间、限定空间、并与空间一同构成新的环境、新的视觉产物。由此,人们给了它们一个最摩登的称谓:“空间艺术”。

立体形态的生成本质是透过外力作用和内力的运动变化所构筑的,形态构成就是以形态要素或材料为素材按照视觉效果力学或精神力学原理进行组合,进行立体创造的设计构想。是立体构成要素点、线、面、体的移动、旋转、摆动、扩大及扭曲、弯曲、切割、展开、折叠、穿透、膨胀、混合等运动形式之空间构成。

展示设计的本质是人为环境创造空间运用和场地规划的艺术。因此,展示设计所面对的是:展示道具的形态塑造和布置,色彩的运用及灯光照明布置,以营造出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气氛及环境;通过空间的划分、联系,从而对人为活动进行引导,创造人与人,人与物之间舒适、轻松的活动空间和交流空间。

在展示设计的过程中,空间运用和立体造型是两个不可回避的课题,这和在立体构成中所讨论和研究的原理规律是相一致的。

展示设计中的形式美是将展示空间设计造型观念转化为审美实体的重要环节,是展示设计作品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复合体。“美的形态表现是将美的内容显现为具体形象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的一个过程。”美的内部结构是内在形式,美的外部形态是外在形式,即艺术的形式美,它是给予观者视觉的第一印象。展示设计是表现方式上的一种设计,设计的变化也显现为一种形式上的变化。在众多的形式美要素中,集合形态被充分地运用于展示设计中去,并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

第7篇: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构成艺术;现代陶艺;创作

现代陶艺是从传统陶瓷艺术中衍生出来的,现代陶艺中的“现代”一词不仅仅是指时间上的概念,更主要的是指一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的突破与变化,所谓时间概念上的“现代”是相对的,我们的过去就是古人的现代,我们的现代也将成为后人的过去。现代陶艺除了作为精神性的表现媒体而存在外,其表现手法技巧也不拘一格,超越传统的技术标准,拓展全新的表现领域。

1 现代观念艺术中的构成

构成艺术是一种现代设计观念,它不是特指某一具体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设计,而是对造型艺术、视觉艺术设计中涉及到的形态、色彩、立体空间以及材料、肌理、质感等课题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形态的组合规律、造型结构的组织原则、形式语言的表达等进行研究。

构成艺术诞生于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核心理念萌生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绘画艺术从具象向抽象转化的探索之中,后经构成主义和荷兰风格派的充实,最终在德国包豪斯学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构成艺术的造型元素是抽象而纯粹的几何形态,表现的主题已不是传统的对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是强调几何抽象造型的表现力,以抽象的形式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关注的是纯粹而有意味的形式,用纯粹的点、线、面、体构筑崭新的形式,强调点、线、面、体的形式价值。

2 现代陶艺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

现代陶艺是通过运用陶瓷的材料特性,来塑造一种新的视觉形象,通过这种视觉形象来反映艺术家的内心情感世界与对社会生活的理解。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最大的区别在于创作观念与表达方式上。与传统陶艺相比现代陶艺在总体上更体现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开放性思维和综合交叉的多向思维方式,具有强烈的个性追求。现代陶艺更注重艺术的表现力、心灵的揭示力、精神的感染力和思维的创造力。现代陶艺是属于现代观念艺术的范畴,它不再以追求传统陶艺中的实用功能为主要目的,而是把审美要素放在第一位以“非实用”观念来创作。现代陶艺家在做陶时考虑的是如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想法,如何去展现自己、如何能形成自己特有的表现语言、如何去体现自己的个性。文化的多元性与思想意识的流动性反映在陶艺作品形态上的差异性是现代陶艺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现代生活中,陶瓷的领域与概念也在拓展,现代陶艺已成为造型艺术中的一个新的门类,它独具品格,有着鲜明的个性,有着特殊的表现手法和形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由以上所述可以对现代陶艺的概念作一个简单的定义:“现代陶艺是艺术家以陶瓷材料,或以陶瓷材料为主要创作媒体,远离传统陶瓷的实用功能,主要表现现代人的理想、情感、个性、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的现代艺术作品。它不以表现客观世界为主要目的,而更多表现的是现代社会中人内心的世界,重视新的表现方法和新的表现形式,将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想等手法视觉化,表现人的意识的流动和对这个世界和社会的多种认知。”[1]但是由于近年来材料科学的发达,烧窑技术的进步,以及相关化学的研究进展,许多陶瓷作品在材料和技术上都有所突破,尤其一些现代艺术家对制陶活动的参与,使得人们原有的观念产生了转变,审美观念的发展也使得原有定义的包容性有了局限。因此可以说凡以非金属的无机材料为结构主题,经过火的处理,来表现现代精神理念的艺术品就可以称为现代陶艺。这样一来就扩大了原来对现代陶艺的理解,又是一次思想与认识上的飞跃。

3 构成艺术在现代陶艺中的运用

在现代陶艺创作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有观念、思想意识上的,有工艺技术上的,同时这些因素对现代陶艺形式美感的表达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是作为艺术法则的形式美感,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还受到审美主体艺术修养的影响。

“现代艺术观念对现代陶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创作观念上,而且还体现在表现形式与创作手段上,特别是西方现代构成艺术对现代陶艺造型艺术的影响,现代观念艺术中的点、线、面、体作为构成艺术的基本元素也充分体现在现代陶艺造型上。”[2]现代陶艺家通过采用分割、截取、打散等现代构成艺术手法对这些陶瓷构成视觉元素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一种独特新颖的陶艺造型,所以这类艺术家的陶艺作品多以抽象、希奇、叛逆、个性、奔放、流动等多种形式出现,表现了艺术家内心的这种感情及思想意识的流动性,有的造型甚至是即兴创作、随手粘来,这种对浅意识、感性、瞬间即逝的强调也是现代陶艺的一个魅力所在。这种新的创作观念说明现代陶艺家能够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用一种新的逻辑思维来审视现今的陶艺发展与多元文化的渗透。意大利陶艺家尼罗・卡如索(Nino・ Caruso)的陶艺作品轮廓简洁并具力度,直线、直角、方正、气派的感觉在很远的地方都能让人感受得到。弧线的切割、线面的组合运用,具有明显的理性主义色彩。

“而在陶艺创作中,只单纯追求形式美感、讲究比例尺度重理性的作品也不少见,有的将对象进行分裂、破坏、拆散,然后根据需要进行重构和组合,有的更直接将二维的构成因子注入到立体造型中去。”[3]“对现代雕塑造型艺术语言的借鉴也是现代陶艺造型的一个常用手法,艺术家在创作这类造型的陶艺过程中可以能很好的去掌握泥性、熟悉泥性、感悟泥性。因而在陶艺造型和塑或雕的手感上都有得天独厚之处。”[4]这部分陶艺家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也很多,如动物、宗教、神话等,但 大部分“以人为本”,来表现人物的特定动态及表情。因为在成型工艺和烧造上与一般性雕塑有所区别,所以陶艺家常利用材质作肌理效果,借助“火”的力量改变其作品的质感与视觉效果,以达到感化、刺激观者的目的。刘正的陶艺作品中夸张而怪异的形态语言总是刺激着人们的感官神经,并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迹。但让人感到惊异的不仅仅是形态本身,作为陶艺作品,其成型的难度和过程本身就具有一种征服力;艺术家对民族、战争、文化、精神的思考和关注,已经超越了作为媒介和载体的艺术形态本身。从其简约的造型和单纯的手法及泥、釉色调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艺术家心灵的激情和人性关怀。罗小平以卷泥方式创作的“写意性”的人物造型,很具有特色。现代陶艺有别于传统陶艺的另一个方面表现在材料的运用上,传统陶艺材料的运用仅仅限定在对“泥料”和“釉料”的选择,而现代陶艺对材料的选择是在传统陶艺材料运用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扩展,是一种全新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白明.世界现代陶艺概览[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9:11-12.

[2] 秦厚威,李梅.现代陶艺的形式美感[J].中国陶瓷,2006,211(6):54-56.

[3] 杨永善.说陶论艺[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7-8.

第8篇: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室内设计;设计心理学;色彩;距离;材质;空间组织

1引言

随着室内设计的飞速发展,出现了颇多个性化的设计风格。优秀的室内设计都是在追求一种意境,一种精神境界。意境运用于室内设计可营造出具有丰富内涵的室内环境,使作品具有更高阶层的审美价值。因此,对于精神要求较高的室内空间,都应追求一种情感升华,情与景之交融的艺术魅力,它不仅是室内环境设计高层次的表现,也是任何设计学科的高层次表现。设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室内设计中的心理因素重要性表现在人们对空间环境的感知与认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环境意识已经逐步深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而一个人对生活质量的需求就是由室内设计心理因素来体现的。

2设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设计艺术心理学既是设计艺术的一个分支,又是心理学科在应用上的一个新分支。它是在大众心理学基础上,专门研究在设计艺术活动中如何应用审美心理规律,遵循视觉知觉规律,把握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综合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创造性地设计使用满意的产品的一门科学。

3设计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设计心理学是一门崭新的学科,以往对它明确作出界定的学者并不算多,如果梳理一下设计或相关领域中与心理学相关的研究和内容,便发现由于设计心理学显著的学科交叉性和边缘性,其主要内容往往来自其他学科或设计实践中的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

3.1色彩运用给人视觉和心理上造成的影响以及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色彩既能影响整个室内空间的环境形象,也能影响人的生理、心理及身心健康。通过色彩感知涉及产生的主观联想因人而异。在进行室内空间色彩设计时,应注重色彩客观要素,理性把握色彩感觉,从而营造良好的色彩效果。

(1)色彩的物理效果

色彩的冷暖感:造成冷暖感既有生理直觉的原因,也有心理联想的原因。如果加入色彩的冷暖因素.人们对温度的主观感受可能会与实际相差3~4℃。因此,寒冷地区或面北少阳光的室内宜用暖色,在炎热地区或阳光充足的房间宜用冷色。色彩的体量感:体量感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色相和明度两个因素。暖色和明度高的色彩使物体显得宏大而有扩张感,而冷色和暗色的物体显得窄小而紧致。在室内设计中,常利用色彩的体量感来改善空间和构件的某种欠缺,以求得视觉的平衡。色彩的距离感:色彩可使人感觉出物体凹凸、远近的不同。色相是影响距离感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彩度和明度。一般暖色和高明度的色彩具有亲切的效果,而冷色和低明度的色彩则效果相反。在室内设计中常利用色彩的这种效果,来改善空间的大小和高低感觉。

(2)色彩的心理效果

色彩引发的具有共性的心理效果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种:兴奋和镇静:通常暖色容易使人兴奋,冷色使人镇静。相对而言,明度和纯度高的颜色也易使人兴奋。轻快与凝重:一般明度高的颜色有轻。但若明度相同,一般纯度高的色彩要明快些。若明度和纯度相同,则冷色要感到轻快些。华丽与素雅:色相变化多、纯度高而明快的配色,能给人以华美和富丽堂皇的感觉,反之色相单调和纯度低的配色,能给人素雅的感觉,金银色也是华丽的,但其中若加入黑色,就能在华丽中又显出素雅来。开朗与沉郁:明度高、暖色、纯度高的色彩显得活泼,而蓝紫等纯度和明度都不高的冷色就显得沉郁。

3.2光在室内中的应用与设计

不同的空间应具有不同的表情,这是人的生理与心理需要所决定的。我们在设计时要全力运用光语言并发挥光元素的表现力,创造优美宜人的室内空间。由于光的功能是多元化的,现代室内光环境的设计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表现出多层次、多方面的特性,通过各种设计手段创造某种环境氛围、实现特定的设计、营造某种情调,完成有意境的环境设计,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4人的心理需求与室内环境的关系

在室内设计中,功能布局、造型形式美感等,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人的心理需求一旦得到了充分满足,就会出现对安全的心理需要。人有了遮风挡雨的住所后,就会希望它能有居住的私密性,能有供个人独处的环境或个人空间。心理学家发现受环境影响最为强烈的两种人类需要是个人独处的需要和个人空间的需要。室内设计的许多特点可为心理需求提供选择的自由。私密性和个人空间可以深切体现出人的心理和室内空间的关系,私密性是这些概念的核心,个人空间与领域是人们为达到理想私密性的空间机制,而拥挤与孤独则是机制没能有效发挥作用而导致的失败结果。

5结束语

人与环境总是通过某种互相作用来达到一种平衡,设计从来就不是人类单独的行为,当代的室内设计之所以呈现出百家争鸣、五彩纷程的局面,无不是因为受个性化的设计心理学影响。各个人群对设计要求的个性化、装饰手段的多种多样,给当代设计师带来了更强的紧迫感。设计师设计手段上和表现形式上的呈现出多种的方式,正体现出心理学对室内设计的重要影响,同时也只有体现温馨和个性化的室内设计作品的才能成为不朽之作,综上可知,室内设计首要目的就是将人们的行为朝向更完美的方向引导,从而达到较为完善的心里需求。这就是说人们不仅要通过个人体验而创造心理想象的环境,同时较易被忽视的设计理念也不是脱离空间而存在的。故而在现今“以人为本”的时代,对设计心理的研究和应用显得尤为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阿斯海姆,霍兰.蔡尔德,等.艺术的心理世界[M].周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设,2010.

[2]淹本孝雄藤.英昭(日).色彩心理学[M].成同社,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第9篇: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设计史论课程考核方式

考试是有效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检验教学效果,测试学生对于所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教师深化教学的一种反馈机制和指向标。因此,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设计史论课程是随着近年来设计类专业的热潮而成长起来的新兴科目。大量的教育工作者与科研人员逐渐加大了对于设计史论课程的研究力度,取得了成果。但是,现阶段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设计史论课程的研究工作相对欠缺。在相关资料稀少与零散的情况下,我尝试对高职设计史论课程考核方式进行研究、探索。

1.高等职业院校的特色与高职设计史论课程的性质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它既有高等教育的内涵,又包括职业教育的含义。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特性,“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人才,发挥引领作用”①。简言之,高职院校的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具有形成技术应用能力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二是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艰苦创业、踏实肯干、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四是具有健全的心理品格和健康的体魄”②。从上述的特征中,我们可以简要概括出高职人才的特征:一是综合素质;二是技术,也就是既有理论修养,又有技术能力。

设计史论课程的内涵“是指通过对以设计为中心的系统理论知识学习,使学生具备较深厚的艺术理论基础、专业理论基础,深入认识专业的属性特征和发展历史,掌握相关学科的理论”③。从中能够看出,设计理论课程主要的意图是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提供一种人文素养和理论指导。结合高职院校技术性的人才的特征,高职院校的设计史论课程不仅仅要满足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理论指导的作用,更要具有“用”——满足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根据王晓光先生的调查,“在全部所有课程中,只有3%的学生认为‘最感兴趣且投入精力最多的是史论课程’”④。那么文化水平、理论素质较一般的高职院校学生对于设计史论课程的关注程度也就可想而知。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高职学生学习设计史论课程的积极性呢?考核方式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2.考核方式的探索

考核形式和考核内容的变革是考核方式变革的主要内容。

当下对于设计史论课程的考核形式,多采用笔试,即“一试定乾坤”。“一试定乾坤”是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考核方式的主要特征,它主要表现在通过一次期末考试评判学生的能力和水平。首先,在这种考核形式下,同学们适应了在学期最后一周采用突击式的记忆方式,短时间内增强了对设计史论课程的认识,但是时间一长,这种突击式的记忆会不断地遗忘,最后能剩下的内容寥寥无几。其次,许多优秀的学生在这样的考试中,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展现,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进取心非常不利,容易给优秀的同学带来挫败感,更不利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潜力等方面的培养和激励。最后,考核的目的是一种反馈机制,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们对于课堂知识的了解、理解及其掌握的情况,“一试定乾坤”的模式很难起到一种积极的、良性的反馈作用,从而使得教师对于教学活动更加盲从。

考核的内容多数为设计史论方面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点和重点内容,换句话说,考核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理论的考查方面,而要实现教学目标中“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却相去甚远。因此,这样的考核内容与“一试定乾坤”的考核方式是相配套的,它们作为应试教育的组成部分,不适应新时期的时代特色。

根据现阶段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目标,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高职院校设计史论课程的特殊性,我院的设计史论课程团队在考核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效的实践和探索。

(1)将整个学期学生的成绩按照4∶6或者是6∶4的比例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以此来避免“一试定乾坤”模式的缺点和劣势,也在更大程度上预防了一些学生的投机行为。

(2)在考核形式方面,我们进行了一些多元化或者是多样化的尝试,这些主要体现在平时的考核活动中。

第一,练习题模式。在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时,我们以单元模块来组织课程,每一个单元、每一个模块之后,我们都留有一段时间进行复习、巩固。练习题成为一种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考查的重要手段。其中的简述题又可以进一步掌握学生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掌握。

第二,画图模式或者称为创意制图模式。说到此种模式,不得不提到我对于设计史论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的思考。设计史论课程,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集中在“史”的角度。这就间接地要求我们要按照史学中“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史鉴”观念来对待我们的课程,其最终目的是为现代艺术设计服务。这种立场也决定了我的设计教育理念——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融合。

在此理念的指导之下,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我着重对作品的造型、装饰纹样等方面的具体、细致的分析,抽象、演变出一种可以为当下服务的造型设计或者纹样设计。学生们利用课上或者课下的时间,进行实践,从近几年探索的效果方面看,成果颇丰。

创意制图的模式,在我的课堂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延伸。创意制图一开始是按照一种无序的方式进行的,教师随意布置一个大的方向,或为视觉传达设计,或为工业设计,或为环境艺术设计,由学生自由的发挥、探索。最近一段时间,我在课堂上启用了网络中的一些招标项目,以此引导学生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融合”的理念按照一种商业化的模式进行实践操作。

画图模式或者创意制图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这些文化课水平不算高的艺术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⑤,尤其是将作业与市场的需求进行直接挂钩。此种项目驱动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查阅资料、创意制图、市场调研、社会满意度等综合能力。试举一例。我院视觉传达系1003班樊远同学根据网络招标,为河南人民广播电视台设计标志。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在我的具体指导之下,他从地理、历史、民俗、工艺美术、现代设计创意方法、当代同类型电视台标志等方面入手搜集材料,综合分析、提炼,最后以殷商时期的玉鸟、青铜钟为主体元素,进行现代的简化、抽象,演绎出两个既能体现河南悠久历史传统,又具有现代简洁感的标志。

第三,专题讲座模式。此种模式就是在课堂上,让学生以他自己喜欢的一名设计师为例,从设计师生平简介、设计理念及作品分析等三个大的方面作专题讲座,教师点评、总结,最后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此种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让他们在实际准备过程中,对某个设计师有一个全面、系统、广泛的认识,尤其是对于设计师设计理念及设计作品风格的理解、掌握、评价与借鉴。

(3)期末考核,主要以书面形式进行。题型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客观题;一类为创意制图题。客观题的目的主要是检测学生对于设计史论课中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内容的记忆、理解;而创意制图题,则是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细致的逻辑分析,来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活学活用的目的。

综上所述,以考试为主体的考核方式,在现代化的教育结构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正在经历着细微的变化。因此我们要积极地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考核方式、方法。高职院校有其独特的要求,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不能忽视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这样对高职院校的设计史论课程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一方面要为学生提供科学的理论知识,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要强调对于设计元素的全新应用。在此基础上,我们相应地对考核方式作出了调整,主要集中于考核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不仅从宏观角度划分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还从具体细节上作出了探索,例如练习题模式、创意制图模式、讲座模式等。调整后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力、潜力等综合素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样可以帮助教师及时掌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成为一种有效的反馈方式。

注释:

①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②.高等职业教育现代探索与实践.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3:86.

③许佳.谈设计教育中理论教育的几个问题.装饰,2003,(3).

④王晓光.设计艺术专业史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议.装饰,2006,(10).

⑤笔者曾对教授班级进行调查,共发放150份调查表,回收135份,其中喜欢画图的为65%,不喜欢的为35%.

参考文献:

[1]徐跃.改善高校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教学状况的一点思考.装饰,2006,(08).

[2]王晓光.设计艺术专业史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议,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