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呼吸系统疾病教学范文

呼吸系统疾病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呼吸系统疾病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呼吸系统疾病教学

第1篇:呼吸系统疾病教学范文

关键词:全科医生;内科学;课程;岗位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5-0045-04

健康公平是人类在21世纪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我国边疆基层卫生系统面临人力资源短缺、医疗服务能力弱等问题。近年来,国家出台系列相关政策,针对培养大批面向农村、服务基层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全科医生[1]。高职院校长期以来“本科缩小版”式的学科型课程模式已无法适应学制短、生源基础差的学情,培养出的毕业生很难胜任基层医疗岗位群的实际需求。本文借鉴21世纪全球医学教育专家委员提出的以卫生系统为基础,有针对性地确立岗位胜任力要求的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先进理念[2],针对培养基层全科医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内科学》开展岗位需求调研,旨在为以岗位胜任力[3]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一、资料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西南边疆地区基层医疗机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3个县(市)卫计局所属145家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调研,包括120家乡镇卫生院,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家基层医疗机构选取1-2名具有五年以上基层临床医疗或全科医学实践经验,充分了解基层卫生服务工作的医生,发放问卷1-2份。145家基层医疗机构共发放问卷180份。

(二)方法

1.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文献法及专家咨询法设计问卷内容。通过与红河州卫生健康委员会合作,以红头文件形式向各县(市)卫计局发放问卷,文件明确规定调查对象必须具有五年以上基层临床医疗或全科医学实践经验,保证了问卷的作答质量。

2.调查内容

针对培养基层全科医生的专业核心课——《内科学》课程中58种内科疾病在基层医疗中诊治的频率进

行调查。在设计问卷之前,通过专家咨询法从葛均波主编的《内科学(第8版)》教材中筛选出常见内科疾病58种,包括呼吸系统疾病9种,循环系统疾病18种,消化系统疾病14种,泌尿系统疾病6种,血液系统疾病6种,内分泌系统和营养代謝病5种。通过问卷,调查以上内科疾病在基层医疗诊治过程中出现的频率,频率判断包括非常多、比较多、一般、比较少和无,一共五个等级。

3.调查过程

调查时限为2019年4-5月,共25d。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8份,回收问卷180份,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100%。

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

二、结果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所在科室情况:全科101人,内科33人,外科14人,妇产科8人,儿科7人,五官科5人。执业资格情况:临床执业医师78人,临床执业助理医师51人,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30人,乡村医生17人,公卫执业医师2人,公卫执业助理医师2人。

(二)58种内科疾病在基层医疗中诊治的频率

1.9种呼吸系统疾病在基层医疗中诊治的频率

9种呼吸系统疾病在基层医疗中诊治的频率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在基层医疗诊治中遇到非常多的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慢性支气管炎;遇到一般多的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炎;遇到比较少的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和肺结核。

2.18种循环系统疾病在基层医疗中诊治的频率

18种循环系统疾病在基层医疗中诊治的频率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在基层医疗诊治中遇到一般多的循环系统疾病为原发性高血压;其余循环系统疾病在基层医疗诊治中遇到的频率均比较小。

3.14种消化系统疾病在基层医疗中诊治的频率

14种消化系统疾病在基层医疗中诊治的频率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在基层医疗诊治中遇到比较多的消化系统疾病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遇到一般多的消化系统疾病为消化性溃疡和结核性腹膜炎;其余消化系统疾病在基层医疗诊治中遇到的频率均比较小。

4.6种泌尿系统疾病在基层医疗中诊治的频率

6种泌尿系统疾病在基层医疗中诊治的频率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在基層医疗诊治中遇到一般多的泌尿系统疾病为尿路感染;其余消化系统疾病在基层医疗诊治中遇到的频率均比较小。

5.6种血液系统疾病在基层医疗中诊治的频率

6种血液系统疾病在基层医疗中诊治的频率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表中所有血液系统疾病在基层医疗诊治中遇到的频率均比较小。

6.5种内分泌系统和营养代谢病在基层医疗中诊治的频率

5种内分泌系统和营养代谢病在基层医疗中诊治的频率如表6所示。可以看出,在基层医疗诊治中遇到比较多的内分泌系统和营养代谢病为糖尿病;遇到一般多的为痛风;其余内分泌系统和营养代谢病在基层医疗诊治中遇到的频率均比较小。

三、讨论

(一)传统学科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高职高专课程教学内容常见的是照搬本科体系,或将本科课程内容进行部分删减。课程设置依然是按照先设置课程,后确定教学目标的传统理念[4]。通常是教材内容是什么,教师想教什么,课程目标就设定成什么,而不是由期望的学习目标来确定课程内容。另外,这种学科型教学重在学习内容的系统全面而忽略岗位的实际应用,与学制短、学生基础理论差的学情不相适应。这是导致学生所学与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和素质脱节的直接原因。

(二)以基层医疗岗位实际需求为基础进行课程设计

第2篇:呼吸系统疾病教学范文

【关键词】住院患者;疾病构成;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保健问题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1]。本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承担着本市及周边县市的医疗任务。通过对本院住院患者疾病构成的分析,可以反映我市人民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水平,便于合理配置资源和技术人员,有的放矢的加强健康教育。现将本院2003~2008年住院患者前十位疾病构成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来源于本院2003~2008年住院患者疾病分类年报表,疾病分类严格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的标准进行分类,资料完整、准确、可靠。

2 结果与分析

2.1 2003~2008年本院住院患者前十位疾病构成及顺位见表1。

表1

2003~2008年本院住院患者前十位疾病

疾病类别

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3~2008年合计

顺位构成%顺位构成%顺位构成%顺位构成%顺位构成%顺位构成%顺位构成%

损伤和中毒119.4120.3118.7118.5119.0115.7118.5

循环系统疾病212.6213.3313.1213.9213.8214.0213.5

消化系统疾病311.8311.9213.3312.1311.5312.4312.2

呼吸系统疾病410.949.8410.3410.049.949.6

410.1

肿瘤58.158.058.259.358.258.858.5

妊娠分娩产褥期67.867.658.259.367.868.7

68.3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84.574.874.174.474.975.174.7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

75.183.583.692.984.083.883.8

传染病

92.8102.693.283.093.0

92.9

92.9

神经系统疾病102.692.9102.6102.6101.9101.9 102.4

占全疾病谱的构成比(%)85.584.685.486.184.083.184.7

2.2 住院患者前十位疾病分类构成 2003~2008年住院总数为82801例,住院患者总数为75193例,前十位疾病患者总数为63707例,占2003~2008年住院患者总数的84.7%。排在前五位的疾病分别是损伤与中毒、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占2003~2008年住院患者总数的62.7%。这五类疾病直接影响我区人们生存质量,因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06.176

作者单位:032200山西省汾阳医院(马小青 张学军 靳建宏);

吕梁市人民医院(梁艳玲)

此针对这些疾病的防治应成为健康教育的重点。

3 讨论与建议

3.1 损伤与中毒多年来一直高居首位,已经成为健康的重要威胁。按其外部原因分类,运输事故占35.5%,其中骑摩托车人员在运输事故中的损伤占10.7%;意外跌伤占11.5%,加害占6.0%,故意他自杀与自伤占2.3%。

运输事故成为意外伤亡的主要原因,行为干预应成为实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有项手段。有关部门应拓宽道路,改进路况,加强路面修建和维护;交通部门应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安全宣传,注重车辆管理和驾驶员培训,限制车辆行驶速度,减少事故的发生。在运输事故中,骑摩托车人员在运输事故中的损伤尤为突出,与摩托车缺乏管理有关。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管理条例,加强这方面的管理。

意外跌伤位居第二位,由于建筑业的迅速发展,施工单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和工程进度,忽视了安全生产和防护措施。因此,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对建筑工人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2]有关部门应加强安全生产的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要求施工单位重视安全生产,为工人配备必要的防护措施。

加害有增长的趋势,成为一个社会不安定因素。因此应加强公德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提倡公民遵纪守法,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

针对自杀与自伤行为,应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使患者建立积极的人生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加其适应社会生活的信心和能力;教会患者家属妥善解决与患者有关的心理应激问题,给患者更多的关爱,形成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减少自杀的复发率。

3.2 循环系统疾病居高不下,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疾病。这些疾病的发生,与行为方式、心理因素、饮食结构有很大关系,因此应及时加强健康教育,加大对疾病预防和保健工作的经费和人员投入。在今后的防治工作中,应将脑血管病和心脏病放在首位,在加强科学研究,积极探索新技术、新疗法的同时,广泛开展群众性健康知识教育,不断提高人们的医疗保健知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合理改善饮食结构,做到早防早治。[4]

3.3 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位于住院疾病的第三、四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应引导人们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戒烟限酒,有关部门应加强污染治理,改变空气质量。肿瘤位居第五位,其中肺癌高居首位,与吸烟和环境污染有直接的关系,应引起高度重视。

总之,预防与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行之有效地进行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与各部门的组织协调和积极参与。[3]医院应根据我院住院患者疾病构成及变化趋势,有的放矢的进行健康教育,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沈义银.袁震华.疾病谱、死因谱与健康教育对策探讨.职业与健康,2001,4(17):77-78.

[2] 徐晓丽.我院10年住院病人前10位疾病顺位变化分析.中国医院统计,2006,6(13):188-189.

第3篇:呼吸系统疾病教学范文

【关键词】农村医学;儿科学;教学效果;教学内容;调查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93―02

《儿科学》是农村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具备基本职业素质及儿科学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适合我国国情的基层社区临床医技人员。在校期间教好学好专业知识,对以后的工作有着重大意义。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儿科学教学质量,及时了解社会各界对专业人才需求的信息,我们对实习回校即将毕业的10农村医学班两个班及部分医院的临床医生进行调查,以便调整儿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实训内容教学思路,使我校农村医学专业毕业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更好的与工作实际需求接轨。

调查对象:实习回校即将毕业的农村医学专业10农村医学班(2)、(3)两个班级115名学生和各医院的部分儿科医生20名进行调查。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儿科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实验实训中的安排是否合理,了解临床实际需求与教学的差距,以便及时调整实训教学内容,使农村医学专业专业的教学更能符合当前临床需要。通过调研调整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提高我校农村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工作应对能力。

调查方法及结果:

1学生调查问卷,本次调研共发放115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1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100%。调查结果:见附表1、2、3.

2、医院医生调查问卷,本次调研共发放2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100%。

第4篇:呼吸系统疾病教学范文

我在内科工作了2个多月,从临床表现上来看,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我发现,大多数呼吸系统疾病都有咳嗽、咯痰、咯血、胸痛、哮鸣、发热、气急等表现,这些表现往往缺乏特异性,它们有可能是感冒、支气管炎等轻症的表现,也可能是重症肺炎、肺癌等致命疾病的早期临床症状,如果不进一步检查确诊,很可能就会导致延误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对待呼吸系统的疾病,不能仅凭病人的某一临床症状或体征而想当然地作出临床诊断,而应进一步地进行必要的检查,取得确实可靠的临床资料,通过严谨正确的临床思维,慎重地作出诊断。事实上,呼吸系统疾病病种繁多,但归纳起来可分为感染、肿瘤、肿囊等。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能够掌握各临床病的起因,但是缺少实际操作,能够知道基本的病理过程,但是缺少更多的学习。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成为一名合格的xxx,为社会、为人民服务!

拥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带着满腔的热情,我来到了实习单位——武汉市第五医院实习。在五医院各个科室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顺利完成了教学规定的临床实习任务。

在工作上,我坚持按时到岗,及时完成当天的工作任务。个别科室的带教老师要求特别严格,各项书写内容都必须严格按照标准规范书写,容不得半点错误,今天的工作必须今天完成,决不能拖到明天。在他们的指导和影响下,我在工作中也严格要求自己,培养了细心谨慎、尽职尽责、力争做到最好的品质。

在学习上,我勤奋好学、虚心求教。刚到呼吸内科(呼吸内科是我实习的第一个科室)的时候,我对临床知识、临床技能操作了解甚少。通过带教老师的指导、向科室其他医生求教、与其他实习同学交流以及参阅相关书籍资料等等,我对病历书写基本要求、各项记录及申请单的书写、住院病历排序、化验单的粘贴、医嘱要求、内科全身体格检查、胸水穿刺等各方面都有了全面的了解,为之后其他科室的轮转打下了坚实的基矗在手术科室,我积极争取手术上台机会,争取能够当第二助手、第一助手甚至亲自操作,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无菌观念,同时训练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此外,五医院还经常组织各类学术讲座和报告会,科室内组织病例讨论等,我从中学到了许多各种临床疾病的相关知识。在骨科实习的时候,我还曾跟随带教老师听过一场武汉市骨科协会学术讲座,对骨科的医疗进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思想上,我积极上进、乐于助人,与科室医生相处融洽,对病人认真负责、热情礼貌。在泌尿外科实习的时候,曾有一台经皮肾镜碎石术,手术难度特别大,整个手术过程历时长达10个小时。我作为第二助手,在体力上、意志力上都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最后圆满完成了手术任务,受到科主任的表扬。我想,这次经历对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会大有裨益。

总之,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圆满完成了临床实习计划,还在实践中学到了许多临床知识,在工作、学习和思想上都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呼吸内科实习自我鉴定2

来xx中心医院实习已经一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我第一次接触了临床,第一次穿梭于病房,第一次与病人有了正面的接触,虽然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不适应,但却让我获益良多。

呼吸内科是我实习的第一站,在这里什么都是从头学起,很多时候都让我有点手足无措。在老师的耐心教导和其他实习同学的悉心帮助下,我学会了开化验单和其它项目的单。慢慢地也开始会刊老师开的医嘱了,从简单的到复杂的,对于一些抗生素的使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查房过程中,带教老师会对某些疾病的要点进行讲解。有新病人时,老师会认真修正我所写的病历,第二天查房时还会讲解一下他们的诊断思路,这让我从中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呼吸科碰到的病种较多,有气胸、胸腔积液、copd、哮喘、肺炎等,通过书写病历和体格检查,对这些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我在呼吸科感到比较遗憾的是,当时没有提出来去肺功能实验室观看肺功能实验是如何操作的。

从呼吸科出来后去了血液科。在这个科室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做了一次骨穿。虽然在血液科只待了一个礼拜,但通过前几天的观摩,终于在出科前一天亲身实践了一次。看到自己成功完成了,真要谢谢老师对我的信任以及支持。骨穿对血液科来说是一项常规检查,所有张慧英主任在我们进科室第一天就给噩梦详细讲解了整个过程。血液科是我感觉与我们检验专业最有联系的一个科室,看到骨髓报告单让我很有亲切感,它不像b超、ct那样,我们一点都不懂。骨髓报告单上的每一项我们都很熟悉,我们以前的实验课都有练习过。通过在血液科的一周,我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有了深入的了解。

这个月内最后去的科室是心内科。由于在校期间没有怎么学心电图,所以跟着老师查房比较累。当老师们对着心电图讨论p波、u波、st段时,刚开始可以说是一头雾水,几天下来渐渐进入状态了,一些简单的还能看得明白。在心内科的时候,还去导管室看了一次冠脉造影和一次pci,当看着导丝从桡动脉穿刺进入到心脏时,不得不惊叹医学发展之快。对于冠脉狭窄的病人,成功实行pci术,可以感觉到作为医生的自豪。有时仅仅坐在办公室里听老师们的讨论,就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在心内科碰到最多的病人就是冠心病,通过老师与病人的交谈,了解了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知道冠脉造影是冠心病的确诊依据,对冠心病的治疗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作为我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第一个月,一切都让我感到新鲜。我喜欢现在这种状况,喜欢每到一个科室给我带来的新鲜感。我会好好利用在内科剩下的一个月,努力学习,相信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所成长。

呼吸内科实习自我鉴定3

在本院内二科实习一个月下来,感受最大的一点就是:作为实习护士,开始真正的动手做各项操作。比起之前见习阶段,多了一份责任心。见习时,完全就是“眼看手不动”,都是跟着带教去看各项操作,除了晨护外,根本就没动手的机会,也很少接触病人。而在这个月实习期间,眼看一个星期后就开始动手操作的。有铃响也是第一时间想到动手去做,但每次都会先“请示”带教老师。这一点,从心里上就感觉很不一样,觉得自己开始具备作为一名护士最起码的责任。

在本院内二科的两大块就是:神经科和呼吸科。住的几乎是老病号,两三天下来就认识了他(她)们,但是每项操作时“三查七对”都少不了,也不能少。每次操作老师都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对好姓名、床号......(三查七对)。有时候有些病人就会问:“那么久了还不认识我吗?”我解释道:“不是不认识,这是我工作的需要,也让我们的操作不会出差错。希望您能配合”......

第5篇:呼吸系统疾病教学范文

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范畴内,包含有很多哮喘病人,而哮喘病人也能发生不可逆的气道阻塞。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临床诊断,至少连续2年中,患者每年至少有3个月的慢性咳嗽咯痰症状,而别无其他病,如哮喘、支气管扩张、慢性肺部感染等。慢支与吸烟有密切关系,据统计每年吸烟60包,肺功能保持正常者不少见,但每年吸烟90包,肺功能正常者几无可能。

慢阻肺通常都是发病隐匿,进展缓慢的病变,在当今这个多坐少动的社会里,肺功能要丧失50%才会有病状发生,因为肺的代偿功能很强,所以很多病人反映除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咯痰时间较长外,别无其它症状,殊不知此时肺功能已中至重度减损,直到某次重感冒后,呼吸困难不断加重,在此之前病人一直不以为然,否认有症状存在。

肺气肿是一种病理诊断,为终末气腔因肺泡壁破坏而发生的增大(筒状胸)。肺气肿的两种重要形式包括小叶中心性和全小叶性。小叶中心性肺气肿与吸烟有关,肺泡破坏最初是发生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周围受累腺泡内,中心性气肿周围还有比较正常的肺泡。随着病情的发展,整个小叶都被累及,从而发生全小叶性肺气肿。但有些相对轻的肺气肿病例,虽然整个受累肺小叶内肺泡破坏无遗,但因邻区内几仍保持正常。所以这就是有的病人胸泡问题很大,但病人还能正常活动之故。

慢阻肺西医无有效药物治疗,是不能根治的,仅能对病处理。如控制肺部感染、支气管扩张剂、激素等。中医药治疗该病有较好的疗效。中医治疗根据病人的体制情况、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症状表现,而因人、因地、因时制宜,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辨证施治,坚持长期服药。通过长期服用益气养血、活血化淤、化痰通络的药物治疗,可以使一些受损的肺泡结构得以修复,肺功能得以改善乃至恢复正常,一部分病人是完全可以康复的。如曹XX,男,60岁,慢性支气管炎10多年,每年秋冬季咳嗽咯痰加重,夏季略轻,胸闷发憋,长年使用抗生素、氨茶碱,疗效甚微,于去年11月服用中药治疗,经过11个月中药治疗,胸闷发憋、咳嗽咯痰就完全消失,服中药以来一直未感冒(平时经常感冒),一切活动如常人。

患慢阻肺的患者心态要平衡,对于中药治疗要有信心、耐心、恒心,不要性急,短期内是不可能彻底治好的,要坚持长期服药;吸烟者一定要慢慢戒掉;坚持户外散步活动,特别是冬季亦应坚持,这样可以不断增强上呼吸道的耐寒能力,从而减少感冒的发生,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专家介绍

第6篇:呼吸系统疾病教学范文

1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及往届毕业生和基层医师的现状分析

1.1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目前专科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1)本科课程压缩版。“三段式”教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用,重专业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倾向[1]。各学科课程相对孤立、封闭,缺乏衔接与融通,内容存在重复、脱节现象;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分离[2];(2)职业能力培养不足,教学重点仍以传授知识为主,实践技能训练不够。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课程安排不能早期接触临床,与患者交流沟通的能力较差[2];(3)课程结构单一。缺乏综合性课程,而医生面对患者的时候,需要的是从基础到临床的综合知识结构和以器官系统为主体的综合临床思维,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将所学的原有各学科知识在头脑中重新整合[3]。此课程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不能实现集疾病治疗、预防、康复、保健为一体的服务[4];(4)课程设置不能完全反映基层卫生服务的实际需要,学生毕业后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与农村卫生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较为突出[5]。

1.2毕业生调查结果分析

我校委托重庆市教育评估院调查临床医学专业2008~2013年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3届毕业生,结果显示:学习效率低、学习理解能力较薄弱,临床基本技能掌握较为薄弱,缺乏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最认可案例教学方式、问题探究学习方式;最希望获得关于专业技能的基本知识、临床基本操作技能、人际交往等基本工作能力。说明传统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轻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6],而器官系统教学模式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自学能力明显增强,学习效果显著提高[7]。

1.3基层医生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调研分析

本校于2010~2012年,对国内7个地区86个基层医疗机构1245名医生开展专业调研,结果显示:基层医生主要承担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主要包括常见疾病诊治、常见症状诊治、慢性病管理、社区康复、社区急救;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居民建档、妇幼保健、老人保健、计划生育、计划免疫、健康教育等[8]。88.67%的医生曾因缺乏诊断、治疗技术转诊过病人,50.00%农村医生连最基本的诊断技术尚未能正确掌握,如测血压、看眼底等,无执业医师或助理医师资格证的人员分别达84.18%、75.66%[9]。这说明有必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同时也提示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加强对学生临床诊疗技术水平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至关重要,教学改革应结合国家医师资格考纲。

2构建器官系统课程体系及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

2.1构建器官系统课程体系

本校在借鉴国内外器官系统教学改革经验基础上,通过对基层医生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调查分析,并结合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归纳出学生需要掌握的医学综合知识和实践技能。建立了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职业素质课程(军事理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体育、职业指导、形式与政策);基础课程(医学基础、病原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基础、药理学总论);器官系统课程(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基本操作技能课程(手术基本技能、诊疗护理技术、急救技术、全科医师应诊技术、实用康复技术、实用中医技术、妇幼保健技术等);职业发展能力课程(遗传与优生、传染病、性病与皮肤病、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卫生法规、人际沟通、医学生人文修养、文献检索)。把医学人文素质培养、器官系统为主线的专业教育、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贯穿于3年教学中。

2.2院校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及教材编写

组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教师及附属医院行业专家,以系统性、知识性、实用性为原则,整合、重建教学内容,制定器官系统课程标准及教学计划。编写器官系统疾病教材8本,即呼吸、消化、循环、内分泌、泌尿生殖、血液、神经精神、运动系统疾病诊疗技术,并由重庆医科大学和第三军医大学呼吸、消化、血液、神经、泌尿等专业的教授审定。分别由中国科学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出版发行。自编教材克服了传统教材理论性过强、知识面过于宽泛,内容过于庞杂的弊病,以够用、实用为出发点,并增加病例分析、临床问题导入、知识链接等内容,体现教材特色。

3器官系统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3.1强化组织保障能力

学校成立了器官系统教学模式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对教改工作的全面实施,在政策、管理、经费和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下设专家工作组:负责器官系统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审定,师资队伍建设,器官系统教材的审定;每2周进行教学总结,及时对各系统教学内容进行研讨和调整。教学管理协调组:负责协调基础医学教研室和临床医学教研室的关系,下达教学任务,编排课表、教学进度表,以及组织教学检查、考试等,确保教改工作的稳定有序运行。

3.2组建院校合作、专兼结合、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组

器官系统课程模式对教师自身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前我们老师是从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习过来的,授课过程中基本上是从本学科的角度出发,讲好本学科知识,很少注意研究与本学科知识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及其相互联系。现在要以器官系统的课程来授课,教师本身就有很多的不适应。器官系统课程教学团队由10~14名成员组成,医院的行业专家5~7名,涉及专业包含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检验科等。学校专任教师5~7名,涉及学科包含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主讲教师选拔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执教能力强,教学效果好,从事临床和教学多年的高年资教师担任。3.3实施器官系统教学方式教学安排上,把某一器官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病生、药理、诊断、治疗及其疾病预防在一个学期讲完。例如,在消化系统讲“胃”这一器官时,先介绍胃的形态结构,接着是它的生理、病理,然后就是胃的常见疾病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使学生对胃从正常到异常再到用药有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10],减少重复,避免遗忘,印象深刻[11]。

3.4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导入、临床问题导入,作为加强基础与临床联系的切入点。教学场地多样化,在“课堂里设病区,病区中开课堂”,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加强实践教学,减少理论课,学生进校后以实验、实训、见习3个环节反复交替,每周集中安排半天时间在医院见习,进行床旁教学,在真实的医疗环境中感受医生的工作及责任、医患沟通的重要性;这既是医学知识的学习,也是医德品质和医生素质的培养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12]。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提高临床思维能力[13]。

3.5调整考核内容

器官系统8门课程参照医师资格医学综合考试大纲,考核基础医学综合(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临床医学综合知识,题型采用A型和B型题,按照各学科在总论和各论中所占的学时数分配比例命题组卷,如消化系统,成绩按百分制考量,解剖学占8%、生理学占10%、病理学占12%、药理学占16%,疾病占54%;操作技能课程,基础知识50%,操作占50%。新的考核内容突出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了医学整体观和临床思维[14]。

3.6调整实习科室轮转

为实现实习科室与器官系统课程延续,达到有效的对接,第3年临床实习安排在三甲医院,实习时间共36周,必修科室32周:消化8周(消化内科、普外科)、呼吸8周(呼吸内科、胸外科)、循环4周(心血管内科)、泌尿生殖8周(泌尿外科、妇产科)、儿科4周;选修科室4周:急诊、血液、内分泌、神内、脑外、骨科。

3.7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提高学习兴趣

阶段性教学反馈信息表明,教师逐步适应了器官系统课程教学,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通过2012级器官系统教学的学生与传统教学的学生在学习态度、专业热爱程度进行比较,主动学习、学习兴趣及课程兴趣优于普通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器官系统教学模式是一个创新、探索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从观念到实践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因此,在改革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比较落后,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较多,教学难度较大[15]。但改革的方案本身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只要针对问题,根据其产生原因,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就能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分飞,陈海波,石刚刚,等.系统整合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03-104.

[2]王俊林,冯修猛,张春芳,等.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刍议[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4):673-676.

[3]马建辉,冯友梅.构建以器官系统为基础课程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2011,31(4):193-195.

[4]舒放,郭伟.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9):145-148.

[5]杨美玲,哈学军,梁金香,等.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9):7-8.

[6]乔文达.论医学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创新[J].继续医学教育,2010,24(4)23-26.

[7]张金波,周秀芳,李晓蕾.“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体系改革”在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0):61-62.

[8]何坪,姚安贵,邓宇,等.重庆市社区医生在职培训的需求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4):421-424.

[9]张冬青,何坪,邓宇.农村医生岗位职业能力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23):3048-3054.

[10]曾静,卿平,左川,等.临床医学专业系统整合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询证医学杂志,2013,13(5):548-552.

[11]高音,姚丽杰,张舂晶.浅谈对“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认识[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15):105.

[12]卢王英,刘晓静,季晓辉,等.医学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26-27.

[13]耿景海,文民刚,周增桓,等.医学教育改革热点及发展趋势[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29(4):86-89.

[14]李红玉,卢祖洵.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在高等护理教育中的实践研究与评价[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2):33-36.

第7篇:呼吸系统疾病教学范文

【关键词】中职;解剖学;教学;分析;探讨

中职解剖学基础教学课程中的课时安排相对较少且教学数量被过度重视,教学质量则会被忽视,课时数量缩减与教学目的和教学准则相违背,此时中职教师应该正视中职教学现状,不仅要向学生教授课本知识,还应该在立足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逐一举例,做到言传身教、授之以渔。中职解剖学基础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对基本教学内容和基本临床护理操作知识等熟练掌握,之后在此基础上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讲解,以至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一、解剖学基础教学中,应对运动系统体表骨性知识和运动系统肌性知识等进行重点讲解

众所周知,人体中有206块骨和大约600多块骨骼肌,中职解剖学基础教学中,教师不必对所有人体骨和人体骨骼肌进行全面系统介绍。较为正确的做法是应对各个小结中骨性标志知识和相关肌性知识等进行重点讲解,此时教师需要讲解的主要内容包括露骨骨性标志和躯干骨骨性标志以及对应四肢骨骨性标志等。颅骨骨性标志主要有枕外隆突、乳突、下颌角、翼点,躯干骨骨性标志则分为第七颈椎棘突、胸骨角、剑突、全部胸腰椎棘突和肋弓,四肢骨骨性标志与前者不同,其主要分为肩胛骨下角、桡/尺骨茎突、髂嵴、髂前上棘、耻骨结节、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

应该了解到,全身肌性标志有咀嚼肌、胸锁乳突肌、胸大肌、腹直肌、肱二头肌、三角肌、股四头肌、臀大肌、小腿三头肌。上述人体骨性标志和人体饥性标志均在整体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中起到辅助定位作用,可以对人体深部器官位置和血管以及相应神经走向等进行准确判定,在一定程度上为临床穿刺定位提供科学合理依据。中职教师在教授解剖学课程时应对每个课时进行详细教授,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从自身部位中找到正确位置,这样即可有效联系到临床实践,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若找到体内三角肌且同时指出人体肌肉注射正确部位即为人体内部三角肌中部,通过此种方法能够有效突出此类标志的重要性,以便使学生能够深刻记住这类知识。

二、人体器官形态结构和功能以及与相应临床护理流程相结合

此条中首要一点就是将人体消化系统、人体呼吸系统、人体泌尿系统、人体生殖系统中各个人体器官形态结构和人体器官功能相互联系,在此前提下将人体器官功能和临床护理知识相互联系起来,将学习顺序安排妥当,为后续解剖学知识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我们在四大人体系统教授过程中应该将人体器官形态结构―功能―临床护理相结合的课时教学放在第一位,教师在人体器官形态结构讲解时应将人体脏器体表投影知识等进行重点讲解,进而联系临床以至能够为护理诊断工作提供科学化依据与合理化依据。

1.顺序教学法

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顺序教学方法,此方法对学生掌握以及有效吸收知识更为有利,且使学生在课程思路方面更清晰,掌握更牢固。人体消化系统教学中,教师通常都会按照器官顺序进行讲解,其基本教学顺序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教师在讲授此类知识的同时也应重点讲解人体脏器形态结构知识和人体脏器功能知识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等。胃壁结构特点教学中,胃底腺主要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之后在此基础上会适时参与蛋白质分解功能,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胃底腺壁细胞会分泌出盐酸和内因子等物质,此时盐酸则具有杀菌功能和激活人体胃蛋白酶原功能,内因子会对将回肠维生素B12吸收效能提升到最大限度,教师要将临床护理进行课堂教学融入,当胃粘膜出现损伤状况时,胃酸分泌会有所减少且会出现消化不良等状况。细菌生产繁殖会使人体胃酸分泌过多,会侵蚀胃和十二指肠等部位致使溃疡病状等产生。

2.脏器大体形态结构基础教学及体表投影基础教学相结合

人体重要内脏形态结构知识讲解和相应人体体表投影讲解等显得尤为重要,便于内外科护理系统疾病诊断教学和系统疾病护理教学等,内脏体表投影记忆工作也会从中受益,内外科护理疾病诊断效率和诊断质量也会有所提升,二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和关系,这也是解剖学基础教学得以长足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单就人体脏内结构与人体内脏功能而言,人体器官毗邻压缩则最为适宜,综上所述,中职教师在讲解解剖学知识时要侧重于内脏大体形态结构知识教学及人体体表投影知识教学等,在消化系统中胃、十二指肠、阑尾、肝脏、胆囊、胰腺的大体形态结构和体表投影;在呼吸系统中肺的大体形态结构和体表投影;泌尿系统中肾、输尿管、膀胱的大体形态结构和体表投影;生殖系统中、输精管、前列腺、卵巢、输卵管、子宫的大体形态结构和体表投影。

三、人体神经系统教学和人体脉管系统教学综述

1.人体脉管系统教学要点分析

应按照以够用教学原则进行中职解剖学基础知识教学,人体脉管系统检测时,护理专业学生和专业临床医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别,中职护理专业需要重点掌握好人体全身血管分支和具体浅表静脉走行,细小人体血管动脉血分布知识和人体静脉学收集范围知识等,教师只要稍有提及即可,在教学中插入护理常用静脉注射部位及动脉止血部位,动脉血压的测量,丰富课堂教学。而对于心脏,在讲授中需侧重于讲授心脏的大体形态结构、入口与出口及心脏的体表投影,这样可以为临床护理内、外科心脏系统疾病的讲授打下基础。

2.人体神经系统教学要点分析

应该了解到,人体神经系统知识对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而言极为困难,本人从多年教学经历中发现,在进行解剖学基础教学中不能对人体神经系统知识进行盲目讲解,这样就不会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和预期教学质量,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会屡不清头绪,基本知识也会难以掌握。教师在讲解人体神经系统内容时应对中枢神经系统答题形态和对应概念着重讲解,不必拘泥于临床护理关系知识讲解中,脊髓内上、下行纤维素知识、脑干内的神经核团知识、内脏神经、脑和脊髓传导通路知识等通通可以略讲,要详细介绍中枢神经系统的形态结构及周围神经的主要分布,这样就使神经系统一章浅显易懂,有利于学生记忆深刻。

结束语

解剖学基础课程是我们在进行整体中职护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操作环节,从实际角度而言,其实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解剖学基础教学内容应该与具体临床护理需要等教学知识紧密相连,最为常见的即为护理注射技术教学、穿刺技术教学、插管技术教学和急救技术教学以及相应诊疗技术教学等,上述教学内容教授过程中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应用到解剖学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第8篇:呼吸系统疾病教学范文

1.1研究对象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2011级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共69人,其中男生2名,年龄20-22岁。

1.2研究方法对儿科护理学部分内容进行一个学期的中英双语教学(共120学时)。

教学步骤为:

①建立班级QQ群,每次课前在群里课前预习内容,如本次课程的英语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的疾病讲解概要;

②课堂中用全英文讲解疾病护理程序,制作中英文ppt,教师要求用英文提问本课堂重点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讨论;

③每组学生由一名学生代表做英文课堂总结,代表应该轮流担任;

④布置课后中、英文习题(根据护士资格考试和CGFNS题库改编)。

整个教学中,教师可用中英文授课,但偏重用英语,中英文比例应至少达到6:4。教学内容为:生长发育、儿童营养、住院儿童护理及其家庭支持、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的护理、营养障碍疾病患儿的护理、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造血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免疫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遗传性疾病患儿的护理、传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常见肿瘤患儿的护理。在期中和期末的时候,教师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本科涉外护理学生对儿科护理学双语教学的满意情况及其自我评价。问卷由专业课任课教师和专家督导审核,保证其有效性。学生以不记名的形式填写,共发放问卷69份,收回69份,有效回收率100.00%。

1.3调查结果学生对该双语课程的满意情况调查

2儿科护理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

双语教学的方式对任课教师和听课的学生来说都是相当有挑战性的。首先,这对任课教师的外语水平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我们的医学双语课程的任课教师一般都有海外留学或游学的背景。教学改革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得到充分发展,教师的角色从以前单纯的知识讲解者转变成了教学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如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做展示(presentation)的方式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还可以在课后评阅学生设计的模拟病例,课堂评价学生的小组讨论表现等方式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双语教学模式的转变给教师增加了课前准备和课后反馈的工作量,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通过开展儿科护理学双语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一定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因为有了兴趣,就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互动学习中;而课堂的良好效果又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从而形成一个学习的“良性循环”机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例如我们在课堂上还设置了纯英语环境的情景教学环节,即学生自己设定临床病例、模拟临床环境、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全英语的角色表演。小组与小组之间还相互评价。教师做最终的评分,作为期末成绩的评价标准之一。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为了在小组竞争中取胜,学生们必须在课前查阅英文的文献、资料、设计病例和进行排练。所花的时间精力是传统教学时的几倍,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大大加强了。另外,分组学习的方式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精神。对于医护人员来说,这是必须具备的素质,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问题和挑战

实际上,通过一个学期的儿科护理学双语教学,学生们的专业英语水平普遍有了提高,对基础英语也更加重视,同时也得到了更多的将临床课程中学习到的专业英语运用到实践中的锻炼机会。总的来说,这种模式是合理有效的。双语教学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来,如部分学生反映课外预习和课后复习的时间较长,学业负担加重;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限,也影响到了课堂的参与和知识的理解吸收。这些问题是双语教学开展之初不可避免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水平差异和学习能力,不仅要花费时间精力在课堂材料的准备上,更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对于教师而言,不仅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英语基础,更要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难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4结语

第9篇:呼吸系统疾病教学范文

一、分析护理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构建以任务为引领的课程体系

(一)护理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1]

由于社会和行业的发展,护理领域分工越来越细,岗位也越来越多。根据近几年的调研,我们把护理专业归并为临床护理、社区护理两大职业岗位群,每个岗位群又有若干具体岗位。通过与一线护理专家一起反复分析各护理岗位具体工作内容,归纳出各个护理岗位主要的岗位任务,对护士完成这些任务应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见表1)。

(二)护理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规格的确定

根据以上职业能力需求,护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规格如下。

1.知识规格:①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知识,护理伦理与法规、护理礼仪、人际沟通知识等。②掌握必要的基础医学知识和基本理论。③掌握整体护理、常用护理和各专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④了解护理理论与技术的新进展。

2.能力规格:①具备良好沟通的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具备计算机和英语应用能力;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具备规范完成常用护理技术操作的能力和专科护理技术操作的能力;具有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观察能力,应用护理程序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具有对急危重症病人初步处理和配合抢救的能力。③具有专科护理方向发展基础。

3.素质规格:①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②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③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健康的身心素质。

(三)构建护理专业以岗位任务为引领的课程体系[2]

依照临床护理岗位、社区护理岗位对护士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结合临床分科特点,考虑岗位任务之间的关联性、相似性,构建护理专业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的课程体系。

首先,满足学生作为“社会人”的通识能力培养,开设素质领域课程。主要包括:思政课、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职业生涯设计等课程。同时,满足护理岗位对护士的专业人文素质需求,开设护士基本素养课程。

第二,培养学生作为“职业人”(护士)的(职业)通用能力,开设基础领域课程。包括:正常人体结构、正常人体机能、异常人体机能、生物化学、免疫与病原生物、护用药理课程,使学生具备护理岗位应有的专业理论知识。

第三,培养学生作为“岗位人”(护理)的特定能力(专科护理能力),开设专业领域课程。包括:常用护理技术、健康评估课程,培养所有护理岗位应具备的最基本操作和检查能力。开设内科护理技术、外科护理技术、妇产科护理技术、儿科护理技术、急危重症护理、心理与精神护理、五官科护理技术、中医护理技术、社区护理等,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根据临床专科化护理发展需要,开设拓展领域课程。主要开设重症监护、手术室护理和康复护理三个专科化方向的课程(见图1)。

二、以护理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护理专业课程内容

(一)重视学生文化素养与基本职业素质培养,改革素质领域课程内容

根据护理岗位对护士文化素养与基本职业素质的需要,改革《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突出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以具有强健的体魄、能指导服务对象促进健康为依据,改革《大学体育》课程,以形体训练、养生保健为主要教学内容,发扬和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以培养护理岗位需用的案例统计分析能力为主,选取《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以护理文化、护理礼仪与沟通、护理伦理为基本内容,以临床工作中的医疗官司、法律纠纷事件为载体,融入护理工作相关法律法规,选取《护士基本素养》课程内容,在强化学生对护理文化的学习,训练学生规范的护理礼仪与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学会保护患者和自我保护,提高法律素养。

(二)突出护士职业通用能力培养,改革基础领域课程内容

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基础领域课程教学内容,使基础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如《正常人体结构》课程,在基础解剖内容的基础上,系统设计注射技术与各种穿刺的体表定位、引流卧位解剖、插管与急救技巧等学习项目,把解剖学理论和护理操作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异常人体机能》课程,以各大系统疾病病变为载体,设计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免疫性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学习项目,突出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提高学生认识疾病、分析病情的能力。

(三)强化护理岗位特定能力培养,改革专业领域课程内容

对于专业领域课程,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上,注重以下几点:一是涵盖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二是融入卫生部颁布的各种护理行业标准,如《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优质护理工程实施细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三是基于护理岗位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以下列举2门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选取加以说明。《常用护理技术》培养学生能运用护理基本技术、基本知识,从事各护理岗位基础护理工作的能力。我们根据患者从入院、治疗到出院的全过程,将基础护理活动整合为入院护理、生活护理、用药护理、专项护理、出院护理5个典型工作任务,在每个任务中又有30个具体的学习项目。这22个项目培养学生完成所有基础护理工作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内科护理技术》培养学生胜任内科护理岗位工作的能力。结合医院内科分科情况,对内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将《内科护理技术》整合为8大项目,即:呼吸内科病人护理、心血管内科病人护理、消化内科病人护理、神经内科病人护理、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病人护理、风湿性疾病病人护理、血液疾病护理、肾内科疾病病人护理,在每个项目中选择最常见的30个工作任务作为学习任务。这30个任务培养学生完成内科护理岗位工作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四)满足专科护理发展需求,设计专科化方向课程

以卫生部《专科护士培训大纲》为依据,结合襄阳市专科护理资源,选取与设计《重症监护技术》、《手术室护理技术》、《康复护理技术》等专科化方向课程内容,为学生发展专科方向奠定基础。

三、依据护理工作情境,仿真与真实结合,构建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真实或仿真的情境,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的学习实践,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开放性、深刻性、持久性”的特点。[3]我院护理专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情境教学。

(一)建设仿真环境,设计能力训练项目,创设职业情境

按照“仿真医院”模式建设7600m2的校内护理实训中心。护理实训中心内建有仿真急救室、监护室、手术室、产房,以及内、外、妇、儿科病房等,室内设施按照医院真实环境配置。同时,我们组织护理专职教师与临床一线专家共同编写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教材。这些教材以“能力核心,任务引领”为编写理念,导入案例创设职业情境,[4]设计各种能力训练项目。如在《急危重症护理》课程中“心搏骤停的急救”项目中,设计综合模拟人(ECS)处于心搏骤停的状态,让学生组成抢救小组,利用实训室内真实的医疗设备进行抢救。[5]一名学生负责指挥,一名学生实施胸外心脏按压,一名学生使用呼吸囊进行人工呼吸,一名学生进行心脏电除颤,一名学生建立静脉通道。小组成员间要有效合作,当抢救有效时,模拟人会出现血压回升、心电图转正常,出现“复活”状态;当抢救不成功时,模拟人会“死亡”。这种在高度仿真的职业环境的综合训练项目,让学生在踊跃参与的角色扮演中体验职业情境,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二)多种媒体共用,再现职业情境

课程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画面、声音的展示,再现各种真实的护理工作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购置了多种护理教学光盘,针对每个学习任务制作了图、文、声、影并茂的教学课件,还制作了虚拟训练动画软件。多媒体再现的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弥补临床见习之不足,同时还可让学生反复观看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