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生物的所有知识点范文

初中生物的所有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物的所有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生物的所有知识点

第1篇:初中生物的所有知识点范文

1.科学方法教育的概念

科学方法教育,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及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手段,有目的、有意识、有步骤地传授和渗透某门学科的科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熏陶,逐步掌握最为基本和最为主要的某门学科的方法,以达到促进知识的有效学习、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进而提高所有学生的科学素养。

2.初中生物科学方法教学的含义

生物是研究生命起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就是在日常的生物教学活动中,以一定的生物学理论知识作为载体,以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作为依据,应用一定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系统性地学习生物学知识,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个体性发展。如:调查法旨在倡导学生就某个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培训其实践能力。调查的内容可以是“校园内的植物种类”,也可以是本班同学某种生物性状如单双眼皮情况调查,学生有了参与调查的体验,进而对调查法加以运用,延伸扩展到对其他选题的调查。3.初中生物科学方法教学的选择原则初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科学方法,其选择原则是:(1)从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出发,生物学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几乎所有的生物学理论知识都是由无数的实验得出的,这就决定了每一个生物知识点都具有相对应的科学方法。学生学习不仅要了解生物学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科学方法。因而科学方法的选择必须建立在生物的具体知识的基础上。(2)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生物学知识对应的科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不是每一种科学方法都适合生物课程的教学,尤其是初中阶段,该阶段的学生开始形成认知观和世界观,对于科学方法的概念还是不够清晰,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际的知识水平等方面进行科学方法的选择。

二、我国初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现状

1.对科学方法的具体内容不够清晰

目前我国生物教师对于观察法、科学实验法、对比法等一般普通的科学方法较为了解,但是对于模拟比较法、假说法及想象与创新思维等方法则较为陌生,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就是科学方法。由于教师对科学方法的内容认识不到位,很难在实际教学中建立科学完整的科学方法体系。

2.科学方法还处于自发阶段

大部分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是凭其感觉和以往的经验应用科学方法。没有从教育心理学等方面思考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大部分初中生物教师对于科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还处在自发操作阶段,没有很好地将科学方法和理论相结合。

3.科学方法的应用缺乏计划性、层次性和系统性

虽然说初中生物教师对于科学方法教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所注意,但是没有相对应的理论作为基础,并且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使得科学方法教育失去了完整的体系,缺乏完整性的安排,在使用科学方法教育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是很理想。

三、科学方法及初中科学方法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

1.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科学方法

结合教育心理学、生物学等相关理论知识,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出发,常用的初中生科学方法包括:(1)观察法。就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和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考察研究,从而获得被观察事物现象的一种科学方法。如:观察花的结构。(2)科学实验法。为了达到一定的研究目的,应用一定的科学仪器、设备等,人为地进行操作和改变客观物质和过程,以求进一步认识自然生物规律。如,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3)资料分析法。给学生提供图文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4)比较法。将研究对象的现象个别部分、个别方面和特征进行比较,确定比较对象异同点的方式。这四种是较为常用的科学方法,还有数学方法、假说方法、想象与创造性思维等科学方法。

2.科学方法教育对于学生的作用

新时期,教育有着不断的改革和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极有必要对中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生物相关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如,在探究非生物因素对动物的影响的教学内容,生物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生物生存需要的因素做出总结,再进行假设、设计实验及开展实验,让学生进行自我组织讨论。如此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验其实很普通,并非只有科学专家才可使用,还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实验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对于学生而言,在观察生物表象、认识生物形成和构建、了解生物规律及分析解决实际的生物科学问题的过程当中,所有的认知结构及相关生物知识和方法都和科学方法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3.科学方法教育对于教师的作用

科学方法教育对于初中生物教师而言,主要是在教学设计中,需要积极地对学生的学习内容有所了解,针对每一个教学知识点和单元内容作出详细的科学方法目标,并且可以在恰当的时候把科学方法教育融入初中生物的教学活动中。如,植物的绿叶在光照作用下制造有机物的教学,生物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找出可进行试验的素材,比如天竺葵,其他植物也可进行实验。但是菠菜叶是不可以进行的,因为其不可积累淀粉,所以不能进行相关实验,所以对于初中生物的教学,教师需要做足功课。

四、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模式意义

科学方法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需要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在教学中设计问答、思考、讨论等形式的教学活动。将科学方法教育融入实际的生物教学中,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及应对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为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合作型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方法支持。如,种子萌发条件的教学,教师可根据科学方法教育的理论,设计出以实验和讨论为形式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最后教师对种子萌发的条件及内部变化进行归纳阐述。根据初中生物教学内容和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教师需要把科学方法教育贯彻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教学开展和教学评价等环节,随着科学方法教育的开展,把科学方法教育和初中生物教学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2篇:初中生物的所有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模型建构教学;初探

在教学高中生物中,学生往往觉得高中学习的生物学知识与初中学习的生物学知识有质的不同,学生初中学习的生物学知识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很直观的知识,而高中学习的生物学知识则有太多比较专业的概念,学生在学习时,光记背概念就容易记错,而且常常记混,应用的时候更是张冠李戴。过于抽象的概念给学生学习时造成障碍,如果学生始终觉得生物学习太困难,就会容易对这门科学产生消极抵抗的情绪。学生不能学好生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生在高中生物学习时还在用感性的方式去理解知识、用记背大量零碎概念的方法去掌握知识。而高中生物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远远比初中学习的概念知识要多,同时这些知识概念性更强。如果学生不能用一套更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高中生物,将会学习得非常吃力。

模型建构的方法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所谓的模型建构是指找出一个知识的关键知识点,然后根据它的知识点进行构建一个系统,然后研究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个模型建构的过程学生可能一开始不能马上划分准确,但是当学生可以对系统分类进行最优化、每个系统的关系可以最简练概括、只要看到这个系统就可以直观的了解这套知识的全貌时,这就等于学生建立了一个知识的模型。当学生能准确建立一套知识的模型时,学生就等于不知不觉的吃透这套模型里涉及的所有知识,此时学生就已经把课本上相关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解。

一、模型建构能直观的描述一个知识的系统

一个模型的建构有很多种方式,但是以高中生物要涉及的模型建构来说,它有点像一个树型的流程图,学生找出一个知识的关键词,然后对它分类描述,学生通过不断的分类,直到这个分类既能最简练也能最完整时,它就是这套知识的全部系统。而学生只要看到这套系统,就能知道这套知识的全貌。

比如在教学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一关于细胞的知识时,如果零散的记背细胞相关的知识,会感觉到概念太多、知识零碎、分类困难,难以记背,于是学生在学习时,以细胞这个核心,开始对每个学习的时逢开始画树型分类图,等到每一个概念都有最准确的分类,而且不重复分类时,即已建立好模型建构图。学生再观看自己建立的模型建构图,就能俯览所有关于细胞的知识,由于学生心中已经建立了细胞系统的知识概念,那么无论提出细胞知识中的哪一个概念,学生都能详细的做出自己的解释。

二、模型建构能准确描绘这套系统的实质

高中学生在学习生物的时候,常常在困惑一个问题:我们到底在学什么?虽然学生从概念的理解上能知识生物学知识,就是对一个生命体进行研究,研究它生存的条件、生活的状态、繁殖的方法、繁殖的规律、死亡的时间、死亡的条件、生命的转化等等过程,可是高中生物学习的知识与初中生物学习的知识有太大的不同。学生在初中学习时,看到的生物、植物都是活生生的,学生能直观的了解他们的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而在高中时,无论谈到细胞还是DNA,学生都看不到,只能跟着概念去学习,学生甚至难以理解我们正在学习生物吗?它们真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体存在吗?而模型建构能够揭示高中生物学的本质。

依然以以上教学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一关于细胞的知识为例,学生在建构知识模型时,就会发现原来细胞与普遍的生物一样,它也是有生存的条件、有生存的方式,同样它也有繁殖的方式,也有死亡的方式,纵观一个细胞的生存,它不是孤立的一个概念,它就是一个生物,只是像小动物这类的生殖方式我们能看到,而细胞这个生物太小了,我们看不到。于是,我们就能通过以往学习的知识找出生物的共性对细胞进行了解,当能最本质的了解细胞的生存和死亡时,学生就会发现高中生物的学习并不困难,它不过就是换了一个学习的领域,换了很多新名词。

三、模型建构能指向知识和知识的联系

在学习高中生物学知识时,如果学生以直观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生物,学生就会被知识与知识之间大量的关系弄糊涂,由于要记背的概念太多、要理清的关系太多,学生很容易就会混淆概念。比如细胞、分子、原子的概念是什么,它们分别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而建模的方式在划分模型建构时,能准确的指向每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它能用转化的方式描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当学生描绘出整个模型建构的指向图时,学生就能清晰明了的理清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比如以以上细胞的模型建构图来说,它就能准确的指定癌症转化的条件,学生通过纵观整个模型建构图能得出得癌症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可以得出对得癌症的几个必要条件进行控制就能控制癌症的发生。

高中教学的生物学知识其实并不像学生想像的那么困难,学生之所以感觉很困难,是因为被一堆堆抽象的名词、被一堆堆字母描述给吓倒,模型构建的方式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它需要学生总结、分类、归纳、联想等,学生完成一幅生物模型构建就等于用科学的方式把这项知识思索了一遍。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这套科学的思维方法,它能让高中生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高中的学生学到新的生物知识就习惯性的去画模型构建,并能准确的描述这套知识时,那么对学生来说,他就能用一套科学的思维方法轻松的掌握这种知识的本质。

【参考文献】

[1]陈卫东.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1(04)

[2]江宜博.例析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05)

[3]刘新刚.高中生物新教材中模型建构研究[J].魅力中国.2010(13)

[4]倪以章.渗透建模思维教学,培养学生建模能力[J].生物学教学.2009(11)

第3篇:初中生物的所有知识点范文

一、案例呈现,提出问题

在选择教学案例后,教师应该综合利用图片、文字、视频、声音等形象、生动地呈现案例,给学生带来全方位的感官刺激,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随后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结合已有知识,深入挖掘案例隐含信息,自主提出科学性问题。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蒸腾作用,笔者准备了一个测定植物光合作用的小实验。在课堂上,先用多媒体展示了实验的准备步骤,图片配以解说的形式将实验的准备情况讲清,接着,我拿出已经在阳光下放置了几个小时的两组实验植株,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发现,套在带有叶片的植株上的塑料袋充满了水蒸气,锥形瓶中的液面明显下降,而另一株却没有相同的现象产生。随后我请学生从两个实验装置设计的异同点入手,结合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很快他们便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是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通过提问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二、分析探究,得出结论

对案例的分析和探究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关注案例重点,加深认识和理解,感受案例设计的独特用心,初步理解案例中所包含的知识点,关注思维的发展和延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这个环节顺利进行的关键。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关注重点与难点,并巧妙分解难点,带领学生各个击破。不仅如此,教师更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延续性,把握各个问题间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在思维的碰撞过程中激发更多的潜能。

例如,在学习人体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有关暴饮暴食的教学案例。首先播放了家喻户晓的某健胃消食片的广告,随后播放了自己制作的一个小动画:春节到了,家中的美食、零食不断,张同学每天正餐狂吃,零食不断,可是两天后他就吃不下了,肚子胀得难受,一直打饱嗝,而且带有一股酸酸的气味,还排便不畅。好在家里还备着一些健胃消食片,在父母的提醒下,张同学服用消食片,调整饮食结构,过了几天身体终于恢复了正常。笔者请学生根据这个案例探讨:暴饮暴食是怎样影响消化系统的?消食片又是怎样发挥作用的?这是一个探究性很强的案例,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分组合作,做出合理假设,探究原因。为了帮助学生探究,笔者还提供了健胃消食片的主要成分,供他们分析参考,并提醒将各消化器官的主要功能和消食片的主要成分结合起来分析。最终,各组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深入分析案例,成功解决了问题。

三、发散反馈,理论升华

教学不止是信息的传递与获取过程,更是知识的同化与输出过程。要推进知识的同化和输出,实现知识的主体化和个性化,课堂教学就要引入科学的发散与反馈机制。尽管案例让教学变得生动活泼,目的明确,但却往往只能说明一个方面的问题,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要涵盖教材所有的知识点,教师还需要对案例进行适当的发散与反馈,总结知识点,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概括,形成一个系统的理性认识,掌握原理、方法与规律。

第4篇:初中生物的所有知识点范文

在笔者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存在不少问题,大多数学生认为生物学很难,很多学生的学习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也有部分学生已经逐渐对生物学失去兴趣,个别学生甚至放弃学习生物学。总之,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普遍存在困难,认为高中生物较难、较复杂、不易理解。鉴于此,教师必须去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学习,使之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动改造和重组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筑新信息的意义。生物学本身具有前沿性和复杂性,再者,学生能力有限,往往并不能够很好的找到新信息与原有信息直接的契合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作好引导,帮助学生联系新旧知识,理解、明白学习新知识的意义。要做好知识和学习的引导和梳理,教师首先要从态度上充分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和严重程度,并能对课程标准和教材有充分的学习和思考,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知识体系;能够明白编者的意图并能把握每一章每一节所处的地位和价值。然后,在此基础上,掌握足够的教学、学习理论,结合丰富的实践、生活经验,运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联系、总结、整合知识,并逐步建立知识体系;最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联系前后,构建知识体系。便可以实现轻松快乐的学习,实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我校进行新课改,实行“271”高效课堂模式,该模式主要由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上通过学生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突破学习重点和难点;课堂流程主要是教师导入、学生讨论、展示、点评和教师总结。然这种情况本身导致了知识的零散化、片段化。实际教学中,学生自学、归纳能力有限,教师为了达到学习目标,主要将自我发挥时间用在了突破重难点上,虽有导入环节和总结环节,但很多情况,教师忽视导入,甚至没有导入,总结也以完成教学目标情况为主。所以这进一步导致了知识之间的脱节,学生只是在学习知识点,并不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习停留在了表面层次,缺乏深层次的贯通、理解,这显然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也不符合教学和学习理论。所以学习起来难度很大。

笔者认为,在教学引导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建构知识,进而构建知识体系。

一、导入环节必不可少、极其重要

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那么,教师首先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了解学生的“现有发展区”,然后再基于“现有发展区”,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联系点,通过课堂导入,去接近“最近发展区”。一个丰富多彩、联系前后、逻辑严密、体现知识价值的导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更能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所以导入环节必不可少,并且至关重要,教师要用心思考,认真设计导入。联系生活、联系常识、联系初中生物,将导入作为学习的第一扇大门。

二、教学中贯穿先“林”后“树”的思想

在实际的课本编排和教学中,多是先“树”后“树”,“树”到“林”是一个由从小到大的过程,“树”是“林”的基础,符合逻辑过程。但是,首先呈现“树”,往往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在没有看到“林”的美景的情况下,学生往往缺乏兴趣,找不到学习“树”的意义。故而,在组织和引导过程中,有意识地先给学生“林”,激起学生兴趣,构建起大局观,整体感,然后再深入“林”中探个究竟。更有利于知识的学习、衔接、完善和网络体系构建。

三、抓住核心概念教学

核心概念是生物学的主干,是对同一类生物学问题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具有统领具体概念和事实概念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核心概念,明确核心概念的地位。联系本学科甚至其他学科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归类、分析主次,纠正前概念。在核心概念掌握的基础上,综合建立本学科甚至各学科统一的认识和知识体系。

四、巧妙利用概念图、系谱图、流程图、表格、曲线、模型

图形、图像、模型具有直观、具体、清晰的特点,可以将复杂、抽象的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也利于知识的对比、归纳、整合。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有意挖掘和绘制相关图形、图像、图表,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帮助理解,理清脉络,构建知识体系。其中,构建知识树是主动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整合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可以构建《课时知识树》、《章节知识树》、《学期知识树》,教师应指导学生以个人、学习小组、科研小组为单位构建知识树。这样学生不仅逐渐的学会了知识、构建起了知识体系,更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提高了整合归纳能力。

五、课堂上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课程标准要求有明确的三维教学目标,很多教师仅仅注重的是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觉得其没有实际作用,考试不会考到,也不是老师要教的内容,所以其往往形同虚设或者没有。其实,每节课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对知识的深化和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仅利于学生科学思维,健康成长,更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网络。

六、平时注意有意识培养学生联系前后知识、总结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在一线教学活动中,教师组织教学、进行提问、拓展延伸、总结归纳等环节中应有意加强对学生联系前后、归纳整合,综合思考能力的培养。例如:指导学生读书中,要教会学生看目录和绪论;提问中尽量联系新旧知识,使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共性和连接点。再者,在训练和命题时,也应适量选择和创设一些综合题目,亦可以渗透一些高考题。有的教师觉得高考题太综合,太难,学生还没有能力解决。然而,等到学生把知识都学完,临近高考时,再构建知识体系,培养解综合题目的能力,未免太过匆忙,为时过晚了。

七、注重科学史教学和联系实际、实践教学

第5篇:初中生物的所有知识点范文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是苏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的第二节,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大部分,是第一节“人体的稳态”的延续。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内容涉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元之间的传导、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组成和功能。按照教材编写顺序,开篇讲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一下就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微观世界,学生没有感性认识,接受起来难度较大,考虑到反射和反射弧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已学过,由旧知识人手进行过渡,能很快把学生带人新的知识情境中,所以把教材的内容顺序做了一个调换,由膝跳反射实验人手,先讲反射弧,再由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过渡到兴奋的传导,做一个自然衔接。

二、学情分析

本课时出现的许多知识,如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反射、反射弧的五个环节等生物学知识,以及电位差即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等物理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自然衔接。经过一学年的课堂训练,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与图群,引导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整合,达到自主建构知识的目的。

三、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提供学习环境和经验,组织、指导和参与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构建的过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设计巧妙的学习情境,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提供丰富的资料信息,组织、指导和参与学生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的学习品质。

四、教学片段回顾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弧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初中有关知识的回顾,教学时设计问题串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的回顾,可采用师生的谈话、学生实验、结合讨论的方式进行。建议采用宏观到微观的学习顺序,先由反射和反射弧开始,随后由兴奋的本质引出神经元的结构。

设计相关的思考题:(1)神经系统调节人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什么?(2)什么是反射?请举例说明;(3)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4)做膝跳反射实验,并尝试解释反射过程。在师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用实例: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含羞草叶被触碰后会下垂,这属于反射吗?用针刺激离体蛙的腓肠肌,肌肉会收缩,这属于反射吗?来强调反射必须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进行。

学生饶有兴趣地做完膝跳反射实验后,回忆初中学过的反射弧的五个环节,分析产生膝跳反射的全过程。教师则设置问题情境:如果某人缩手反射的传人神经受到了损伤,那么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人还会有感觉吗?如果损伤的是传出神经或脊髓相应的中枢呢?引发学生的讨论,强调反射弧必需完整,反射才能发生。

反射弧是宏观的结构,神经元是微观结构,如何让两个概念间发牛巧妙过渡?可以用一个小知识来衔接:据测定,传导速度最快的坐骨神经每秒钟“行走”速度是120m,细而无髓鞘的神经传导速度每秒钟只有0.5-2cm,尽管传导速度相差悬殊,但在“滴答”一声中,人体的任何部分的刺激和感觉都能立即传到“司令部”(如钉子扎到脚的缩脚反射,仅需要几十分之一秒)。学生对小知识非常感兴趣,产生疑惑“是什么在神经上传导?”这时教师抛出有关兴奋的话题:兴奋的本质是什么?兴奋如何产生又如何传导?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进入新阶段的学习过程。

教师这时用一个自然过渡,威尔逊曾经说过:“一切生物学问题都需要到细胞中寻找答案。”在什么细胞中能寻找到神经调节的奥秘呢?出示神经元图片和结构模式图,并向学生提供科学史实①:1873年,意大利科学家卡米洛・高尔基采用铬酸盐――硝酸银染色法揭开了神经元的神秘面纱。学生根据示意图学习神经元的结构,并对轴突、树突、神经纤维和神经末梢做进一步认知。

播放展示神经元上的兴奋以生物电的形式传导的Flash,并向学生提供科学史实②:1771年,伽尔瓦尼用两种金属导体在肌肉和神经之间建立起回路,肌肉就会产生颤抖,即发生收缩。于是他认为这种收缩是由于从肌肉内部流出来并沿着神经到达肌肉表面的电流刺激引起的。这时学生能说出神经元上的兴奋是以生物电的形式传导的,兴奋的本质是一种电信号,这种电信号也Ⅱq神经冲动,从而为下而的学习做铺垫。

教学过程以科学史的发展为线索,使前后连贯,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更能让学生体验着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感受科学探究的发展历程。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提供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思路:神经元接受刺激,能产生兴奋,即引起电流的产生,那么必定引起了电位差的变化。在静止的时候神经纤维的电位是怎样的?接受刺激时会引起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

给学生布置一个学习任务:请设计实验探究神经纤维在未受刺激时膜内外是否存在电位差?提供实验材料:(1)枪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轴突直径可达1毫米);(2)一个玻璃微电极(能直接插入神经纤维内部);(3)一个电流表。

这个探究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从事实人手理解静息电位,所以要淡化探究的全过程,给予一些特定的实验材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设计出方案,减少探究花费的时间。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是可以很快设计出方案的,在学生汇报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展示科学家对“静息电位”的探究过程:

①用电流表在神经元外侧检测

②用电流表在神经元内外检测

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知识与科学研究方法,在设计、探究、剖析的过程中体会着科学家的探索方式。学生发现自己的设计方案与科学家的研究相吻合,体会至Ⅱ成功的喜悦,有助于增加学习信心。

接下来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观察“神经纤维的传导模式图”,通过完成表格对神经纤维在受刺激前后膜电位的变化和原因进行初步认知。

阅读后学生能做出归纳,但识记的成分更多一些,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以直观的方式去理解这段抽象的叙述。通过展示科学家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再以两个Flash模拟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两侧形成电位差的过程和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直观地演示微观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精讲。

由于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在分析完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之后,一定要让学生建立一个兴奋传导的完整过程。Flash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这学习过程,因此播放“局部电流的形成及兴奋的传导”的动画,并做出讲解:兴奋部位与相邻的未兴奋部位出现电位差,导致局部电流回路的产生,该电流回路对邻近的部位又形成一个新的刺激,引起相邻部位依次发生电位变化,原来兴奋部位迅速恢复,沿着神经纤维不断向前移动的电流回路就是一个不断向前传导的神经冲动。同时让学生发现并归纳: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膜外电流方向

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所有的图示和Flash都存在一个小遗憾,没有能反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因此借助一个反馈训练,帮助学生建立起这样的整体概念:由于兴奋部位与相邻两侧的未兴奋部位之间都存在着电位差,因此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应该是双向的,从而归纳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的特点。

附反馈训练: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如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正确的是

(C)

3.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从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人手,引发学生思考: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仅靠一个神经元能完成吗?至少需要几个?并质疑:一个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是如何向下―个神经元传递的?高尔基认为,神经元构成神经系统类似血管构成循环系统,是完全贯通的,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

出示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示意图和科学史实③:拉蒙・卡哈尔在高尔基工作的基础上发现了突触结构。学生观察发现神经元之间在结构上并没有原生质相连,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不可能通过神经冲动的形式传递,必然以其他方式传递兴奋。

充分利用教材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的积极思维活动,提出问题串:(1)什么叫突触?(2)指图说出突触的结构;(3)突触小体内有较多的线粒体,说明什么问题?(4)神经冲动如何从前膜经间隙传到后膜?(5)兴奋为何不能从树突传到轴突?(6)突触传递的特点怎样?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提供科学史:1970年,卡茨(英),奥伊勒(瑞典),阿克塞尔拉德(美),发现神经末梢的体液传递物质――神经递质。并通过连续播放两个反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导的Flash,揭示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结合,使钠离子通道打开,从而使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发生变化。并用“神经驿道上的秘密信使”来形容神经递质的作用,有很好的喻意。

对于神经递质的类型,教材中并没有提及,因此提供小资料: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几十种递质,有传递兴奋的,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有传递抑制的,如甘氨基酸、γ-氨基丁酸,但同一个神经元的末梢只能释放一种递质,或是兴奋的,或是抑制的。引发学生思考:若递质不被水解,将会出现什么结果?让学生对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对所学知识的最好的检验,因此用三个生活小常识让学生自由讨论:事实1: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牢固结合;事实2: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而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神经递质。讨论:当发生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时,相应肌肉出现的症状分别是什么?事实3:临床上用药物局部麻醉的机理是药物抑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兴奋不能传递。学生通过思考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最后让学生归纳有关神经递质相关知识点,从而建构有关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特点。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而且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故是本章教学的难点。处理这部分内容时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给予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小组汇报交流,初步建构知识,教师要做出充分的资料准备,尽量用Flash把静态的图形动态化,把平面的图形立体化,并通过精讲点拨帮助学生理解透彻。

五、案例反思

1.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

关于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及反射弧的环节,学生在初中生物课已学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所学相关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以问题探究为线索,通过不断地质疑和推测,逐步建立新知。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教学过程以科学史的发展为主线,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神经调节的本质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过程。

在学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尝试设计实验探究神经纤维在未受刺激时膜内外是否存在电位差?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探究材料,降低实验设计的难度,学生现有的物理知识足以设计出方案,与展示的科学家的探究实验一致,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另外一些常见题型通常都会以此实验为原型,要求判断电流表中指针的偏转情况,有了实验设计的经历,对解题很有帮助。

在学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积极思维活动,编制问题串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图群,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深入思考。

3.提供多媒体素材,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