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专业培养计划范文

计算机专业培养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专业培养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专业培养计划

第1篇:计算机专业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计算机专业;职业规划能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范围的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持续紧张,自1998年高考扩招后,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从2008年的559万增加至2012年的680万人,5年增加了近120万。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剧增,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特别是金融危机后,情况尤为严峻。

近几年的就业情况表明,就业较成功的学生往往在大学期间就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明确的规划,能结合规划对专业学习和知识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大部分学生对职业规划了解较少,很难将所学理论与个人职业发展相结合,从而导致盲目就业、缺乏竞争力。目前各高校采取多种方式指导大学生就业,在大学期间系统性地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对于提升就业率具有重要作用。笔者结合计算机专业谈谈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问题。

1、计算机专业职业规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根据对大一学生职业规划课的调查分析,很多学生觉得大一离就业还早,中间变数太大,意识上不重视职业规划。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对计算机专业大一学生的职业规划书进行统计发现,学生选定的目标职业集中,缺乏社会经验和对职业信息的了解。

1.2 学生的价值取向偏颇,不利于正确定位

学生在职业定位时多选定大城市、大公司、高薪水,“搞IT的都是吃青春饭”趁年轻多挣点,个人的爱好特长、性格特征等因素挣到钱再考虑。学生在择业时更重视对购房的难易、个人发展、福利收入等具体条件的评定,价值追求现实,择业存在追求实惠和功利化倾向。

1.3 高校对职业规划教育的过程性重视不够,缺乏针对性

职业规划教育应贯穿整个大学教育,新生入学后便可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利用测试工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根据专业进行指导。发展更新较快的计算机行业,社会需求不断变化,要求高校要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进行更细致更专业化的指导,而不是所有专业都是一个模式一样的教学内容。

1.4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人才匮乏

目前从事职业规划指导的多是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书记和辅导员,对职业生涯教育的认识和开展活动基本靠经验和个人悟性,缺乏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困惑难以提供实质性的帮助,缺乏有理论、技能和经验的教师。尤其是计算机专业,需要指导老师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掌握社会发展变化下计算机行业就业的特点。

2、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在我国以信息化发展为目标的大环境下,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量相当大,随着网络安全问题的隐患日益增多,手机使用的大众化,网络安全人员、3G开发人才及手机开发人员主要来自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

目前计算机类就业市场主要由硬件市场、软件市场和信息服务3部分市场需求构成,需求量较大的行业是,电子政务、电信业、民航业信息化、银行业网络改造、电力业等。在计算机行业应用市场中应用软件占了重要的地位。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涉及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是目前和今后采购、应用计算机产品的主流需求。这些用人单位都需要高校培养大批计算机专业人才。

高校每年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总数不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设计算机专业的高校有700多所,若按照一个学校计算机专业每年平均招300人来计算,一年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超过20万。但大多数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不够,以至于一方面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单位难招到合适人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2010年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公布的高失业风险型“红牌”专业。

企业对人才需求方面大都摒弃了以学历为主要依据的习惯,更加重视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技能成为目前企业应聘中占比最大的条件。在企业招聘时,有经验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比高学历缺技能的人才优先录用。应届毕业生与IT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企业在招聘时除关心技能素质以外,对其他综合素质也越来越重视。

3、计算机专业职业规划步骤

职业规划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因素,包括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特长、学识水平、思维方式、价值观、情商以及潜能,自我设计未来,形成个性化的自我培养与锻炼的教育方案。

高校应增加职业规划理论相关课程,引导学生从大一开始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及时树立正确的生涯规划观念。

3.1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将职业规划教育与学生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充分认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自觉进行理论学习,根据个人和专业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3.2 自我评估

进行自我评估是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也是获得可行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前提。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更为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规划未来。明确我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在自我评估的过程中借助学校引进的职业或心理测评系统,认真听取他人意见,更好地了解自己,积极参加学校开设的第二课堂活动,拓展、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掘自己的潜力。

3.3 职业环境分析

职业环境分析主要是针对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组织环境的分析。学校在新生入学后都会开展专业介绍教育,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更深刻的认识,主要包括本专业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课程的相关介绍,本专业将来可以从事的职业以及在学习期间需要发展的能力等。学生在入学初就要对专业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对可能从事的职业有直观的了解,确定学习目标,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增加学习的主动性。高年级学生通过实习、调查等实践活动了解职业特点、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方向,深入地认识自身与职业的匹配度,真实、合理、科学地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

3.4 制订职业规划及提升自我能力

学生在大学4年期间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找到与目标的差距并缩小差距。计算机专业学生大学4年的规划一般是:大学一年级培养“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是择业的基石;大二要积极主动寻求资源与机会,实践和加强自我能力;大三成为准求职者,拓展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铺设走出校门的路;大四作为一名求职者,要保证已具备完善的知识系统,拓展信息渠道,培养自我营销和互动技巧抓住机会去实践。

3.5 根据现实调整目标,评估制定的职业规划

在职业规划实施的进程中,新的计算机职业会不断涌现,自身也在不断的变化,正确评估职业规划可以检查规划得是否恰当,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经常进行评估,发现自己的规划与实现目标的匹配度,并根据评估结果对职业规划做出适当的修正,调整职业规划的具体策略。

4、提升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途径

职业规划教育是实践性教育,要求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教务部门要参与管理、组织实施,行政部门要引导和配合宣传,对应的部门要进行监督和评估。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近几年的职业规划教育为例,总结提升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途径如下。

4.1 注重培养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融入生活当中,做到敞开心扉深入剖析,了解自己的优势;通过调研访谈了解社会,明确计算机专业目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形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生活态度。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特别注重职业规划教育的工作,近几年每年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组织学生参加省级以上职业规划大赛等系列活动,营造氛围,宣传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

4.2 设立职业规划辅导机构,提供个性化服务

学校的职业规划辅导机构人员应由本校教师、企业人员、校友等组成;有解决职业指导、心理学、教育学等多方面问题的能力,各学院相应专业老师也要有一定比例的兼职名额,要对职业指导工作做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为学生提供学业上和就业上的多种咨询服务。

计算机学院的职业规划指导老师要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塑造、潜能开发、职业分析、决策与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要了解计算机行业发展趋势,能为学生做职业介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能指导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同计算机行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专业化、个性化的职业规划。

4.3 完善课程体系及资料整理。做好跟踪指导

大学生获取职业生涯知识的主阵地在课堂,要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实现职业规划教学的全程化。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计算机专业各年级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落实教学和辅导任务。

计算机学院要统一为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资料信息库,合理分配各年级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做好追踪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充分利用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资源优势,引导并带动其他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4.4 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注重课堂组织的方法和艺术

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做到用知识的感召力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作为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的教师,要知识渊博,熟知社会,了解学生,注重课堂组织的方法和艺术,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要鼓励学生发言提供展示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5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从事计算机专业的工作人员都要经历超高压力的阶段,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学生受家庭、地域、教育背景等诸多因素影响,性格和心理都会’表现出较大差异,会出现自卑、自傲等情绪,会有各种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要采取个别、分类指导的方式,锻炼和增强学生心理弹性和忍耐承受力,培养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去面对生活。

4.6 鼓励学生为实现规划内容切实采取行动

学生是职业规划的主体和实践者,激发学生对所选职业的兴趣,对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自主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鼓励学生参加与所选职业有关的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与同学交流求职心得,学习制作简历、求职信,学习社交礼仪,掌握搜集工作信息渠道,积极向校友、学长了解往年求职情况。

第2篇:计算机专业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会计电算化 技能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已经逐渐意识到会计电算化给企业带来的便利,他们需要引入大量具有娴熟的会计电算化技能的人才。而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技能人才,但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因此我们应加强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电算化技能的培养。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方面

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很多高职院校仅开设会计软件中的财务部分,只对总账系统、薪资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系统、财务报表系统进行详细的讲述,而忽视了供应链等相关内容。而目前,供应链在企业中地位与日俱增,这与高职电算化教学的现状不符。除此之外,教学中学生只是简单地进行账务处理,而对于会计凭证、账簿的打印、装订、归档等没有涉及,没有全方位地模拟工作环境、企业会计工作流程、工作岗位,仿真性不强。

(二)缺少与企业的结合

大部分高校在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时都以校内实训为主,在专业机房中模拟某一企业一个月的经营业务,虽然所使用的资料都具有仿真性,但未能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适时的调整,岗位职责模糊,所以学生学习的氛围与实际的环境相差很大。大部分学校没有固定长久的校企合作机制,学校缺少与外界环境的联系,学生也无法真实体会在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从事会计工作的感觉。

(三)师资方面

高职教育注重的是学生技能的培养,故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备娴熟扎实的实际操作技能。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师结构不合理,大部分的教师都是直接从学校走进学校,虽然理论知识过硬,但缺乏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他们不能及时地把在企业实际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向学生传授,而双师队伍的匮乏势必影响学生技能的培养。

二、加强学生电算化技能的培养

(一)加强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

由于会计电算化是融会计、计算机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因此要求教师不仅掌握常用的会计软件,还能够随时解决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会计软件进行安装、调试和日常的维护。教师不能脱离实践,应定期地接受软件公司的培训,使他们的知识不断得到更新。另外,教师应深入企业实际了解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企业中的应用情况。部分学校不给教师提供到企业学习的机会,还有部分学校即使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也只是流于形式,根本没有发挥作用。只有教师真正地不断走进企业,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针对企业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培养。除此之外还可以鼓励任课教师到企业兼职,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教师对所教授的相关知识得到升华,增加和积累实验教学的经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二)扩展实践教学内容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一直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很多院校实践教学受到课时等因素的限制,内容欠缺。所以应尽量增加实践教学课时,争取完成财务与供应链的所有内容,并适当增加利用会计核算模块进行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的相关部分。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我们都采用的是混岗运作方式,每一位同学都身兼数职,如ADMIN、账套主管、出纳、会计等,独立完成一套账的所有内容。这种实践方式可以使学生了解整个实验过程,但无法使学生真正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行,无法理解会计分工及会计凭证在企业中的传递情况,所以应在原有的实验方式基础上增加另一种实验方式——分岗运作方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扮演不同的角色,仿真模拟实验过程。这种真实、直观的实验过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各个会计岗位的基本职责,熟悉各个业务处理过程,以及原始单据和其他会计凭证在各个会计岗位之间的传递程序和方式,还可以了解财务部与企业内其他部门及外部企业的财务关系,全面掌握各项业务。

(三)以赛促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先演练,然后学生练习,机械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内容,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也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面对这个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电算化技能,可以采取以赛促学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年教育部门都举行各种大学生技能大赛,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大赛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2011年的全国第五届“用友杯”技能大赛中我院取得了辽宁赛区一等奖、全国三等奖的优异成绩有效地鼓舞了其他同学,大家互相学习、互相探讨,这种以赛促学的方式对学生技能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四)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建立了一定数量的校外实训基地,总体来看,能够真正实现长期有效、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数量有限,根本不能满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需求,有效的合作机制还未形成,校外实训基地形同虚设。为了使校外实训基地更好地发挥作用,学校应提高校方服务企业的能力。鼓励一批有科研能力的教师围绕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开展技术开发,解决企业经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使校外实训基地成为教师和学生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平台、校企双方开展合作的纽带。另外学生在进行校外实习时,由各个实习基地应聘实践经验丰富且又具有一定会计理论水平的财税人员任指导老师,让学生以实际工作的心态在实际环境中亲自参与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培养学生的会计电算化综合应用能力和爱岗敬业精神,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五)软硬件建设

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本身的特点,不可能让学生凭空去想象操作的过程,因此为了学生技能的培养,应加强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软硬件建设。学校应该成立单独的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包括单机和网络,从而保证单项和综合实训的有效开展。实训室应保证功能完善,具有职业氛围和会计工作的真实工作环境。软件对于电算化技能的培养也至关重要,由于资金的影响,很多学校都使用盗版软件,这种软件在使用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故障,还不能升级,影响学生的正常操作。另外,大部分高职院校只选择一种财务软件——用友ERP-U8进行教学,而这种财务软件会计流程比较严谨,价格相对较高,一般在高端企业运用的较多,小企业运用的较少。而高职毕业的学生大多在小企业工作,他们大多使用金蝶、新中大、管家婆、速达、浪潮等,这与目前的高职教育相差较大,所以为了培养走出校园就能胜任实际工作的会计人员,学校应加强软硬件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红如.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探讨.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

[2]刘振威.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思考.科技经济市场,2011.1.

第3篇:计算机专业培养计划范文

信息化关系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国家安全的全局,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信息管理工作已越来越受到企事业单位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单位开始建立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并逐步将业务放到网络上进行。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的是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强劲需求。据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权威专家预测,信息技术人才被列入我国今后几年乃至10年急需类人才之一。同时,预计随着以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带来的新一轮的信息化浪潮,必将产生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更大需求。

然而,面对持续旺盛的人才需求市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确遭遇了“滑铁卢”,曾经的热门专业变得“门前冷落”。一时间一些高职院校计算机系为了生存,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被迫”改名、停招、撤销。如此现象令人费解同时,也不得不让人对IT职业教育者不自信乃至不能坚守的深思。其实,稍加分析、稍加调研,便知问题根本不在于专业本身,而在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异,也就是人才的“产销不对路”。贴近所需,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人才培养与技能需求同步,则是专业新生的解决之道。本文结合威海海洋职业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实践,构建“三化人才培养模式”。

2、 “三化”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中国的IT产业已进入一个崭新的、以“专注行业应用,提供行业定制服务”为特征的细分市场时代。教育服务无差别化的现状已远远不能满足个人的职业发展以及企业、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个性化、职业化的培养模式呼之欲出。为适应这一新的变化,在保证学生较为扎实的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专业基础上,专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中心,产业和教学相结合、认证教育和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办学理念,按照“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专业建设模式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构建“岗位化、方向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三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涵如下:

岗位化:也称职业培养岗位化。人才培养以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职业化技能为要求,实施职业化人才培养,同时将职业资格认证(行业认证)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打造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

方向化:也称专业培养方向化。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依赖职业岗位群理念,结合专业人才需要,选取“数据库运维与应用开发、网站建设与WEB应用开发、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支持”三个职业岗位群,作为专业的学习方向,实施小班授课。

个性化:也称人才培养个性化。依赖于学生兴趣、爱好、特长以及知识积累,有区别加以方向定置选择,达到因材施教和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专业方向选择放在第四学期。

3、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三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3.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在对威海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信息产业细分市场区及人才需求反复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本专业的办学思路、各发展目标以及专业服务面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就业面向等方面进行了准确的定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威海,面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辐射山东,以服务海洋产业信息化为主,服务于海洋业、商业、工业、农业、金融、政府、通信、教育、医疗和卫生等领域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与应用,助力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培养目标定位:立足威海、面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IT产业链中的数据库运维与应用、网站建设与WEB应用开发、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支持等岗位(群)需求的技术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符合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目标定位准确。

职业岗位定位:主要任职于以海洋业、商业、工业、农业、政府、通信、教育、医疗和卫生等领域,从事数据库管理员(DBA)、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和二次开发程序员、信息管理系统产品销售和技术支持员等岗位的工作。

3.2 面向工作岗位(群)构建课程体系

3.2.1 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高职课程体系时,我们淡化专业意识,面向相应的职业岗位群,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高度进行必要的整合和重组,把学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作为课程整合和重组的原则,组建模块化、专业方向化的课程结构,创造性地构建高职教育的复合型课程体系结构。

针对该专业三类岗位群涉及的核心技术岗位二十几种能力及课程的整体性原则,设计对应能力的课程模块。

3.2.2 教学环节的重构

通过“学训学训”分段递进式教学过程,使得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逐步提高,形成职业技能的螺旋进阶。纵坐标方向上课程体系表现为从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综合技能到职业素质培养的逐步成长。

3.2.3 专业方向的课程组织

第1、2、3学期,不分专业方向,集中学习“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课程。

第4篇:计算机专业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机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4181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经济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种形势的影响下,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根据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培养更多具有专业素养、专业技能的助理会计师,形成一种规模化的会计培养机制,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过程中,学校开始注重培养助理会计师,并逐渐向着规模化方向进行发展,建立起相应的助理会计师培养机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会计人才。再加上社会经济体制发生了改变,所需要的助理会计师人才只会越来越多,会计专业的划分也越来越细化,需要对每一个阶段的助理会计师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这样才能提高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育教学的质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现阶段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助理会计师培养的规格11要培养出具备综合素养的助理会计师

在高等职业教育会计电算化专业发展过程中,培养规模化的助理会计师,需要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助理会计师的知识与素质,信息处理能力与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成为现代助理会计师培养的基本指标。在实际的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知识结构水平,专业实践能力,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的内容,确保助理会计师的个人素养,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样才算是符合新时展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同时,在高职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要注重对助理会计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助理会计师的综合素质,真正实现“术业有专攻”。此外,还要对助理会计的自我修养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和引导,合理科学地培养助理会计师的专业能力,将职业道德放于首位,综合素质置于核心地位,提高助理会计师的素养水平,促进助理会计师的全面发展。

12要培养出能胜任职业岗位需求的助理会计师

在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发展过程中,培养规模化的会计专业助理会计师,是势在必行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培养助理会计师过程中,对助理会计师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比较高,助理会计师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一些基础性的财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专业技能,还要能在职业岗位发展过程中,能根据国家的经济政策、财务会计法律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学习和了解,这样才能确保助理会计师在实际的职业岗位发展过程中,能够完全胜任岗位要求。同时,在实际的助理会计师培养过程中,要对助理会计师的专业资格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学生能够顺利通过国家助理会计师职称考试,获取相应的会计专业资格证书和职称,这样才能确保助理会计师在实际岗位发展过程中,胜任职业岗位需求。

2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的课程在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发展过程中,要想实现助理会计师的规模化培养,就需要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基础性的通用会计知识,主要是对助理会计师开展会计从业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讲授,助理会计师要掌握一些财会方面的法律法规,具体的课程设置有《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而基础性的会计操作技能,主要是指助理会计师能够准确填制和审核各种原始凭证、登记记账凭证、编制报表、进行财务分析等,熟练操作相应的会计软件,能够帮助助理会计师形成一些基础通用性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助理会计师的进一步发展。核心化的会计知识和专业技能主要包含了会计师的人际交往能力、数据运算能力、创新能力、自我超越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英语运用能力等,这对助理会计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既涵盖了助理会计师的个人认知水平,与周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又包含了助理会计师的个人思维方式,策略部署能力,与助理会计师的实际生活和职业生涯密切相关。同时,还要对助理会计师的专业技能进行相应的培训,通过考核等形式,确保助理会计师的专业技能达到相应的能力标准要求,侧重于助理会计师专业技能的应用,助理会计师不仅需要具备积极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同样需要具备相应的会计信息保密意识,具有超强的自控意识,能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办事。此外,助理会计师还要具备自己的职业特长,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办事,重视职业操守,这样才能为助理会计师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3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的机制31构建体系化的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教学计划

在高职会计专业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过程中,要能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助理会计师职业资格标准,制订好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的方案,制定助理会计师课程标准,来确保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教师要转变自身的会计专业教学理念,对助理会计师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使得助理会计师的职业能力能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一致,要定期到市场上进行调研,深入分析市场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方案。此外,还要设置体系化的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机制,根据相关的培养机制,开展规模化培养,明确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的方向,制定相应的教学体系,侧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和专业技能培养,促进助理会计师的全面发展。

32组建合理的助理会计师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由会计专业教研室主任组织召开会议,邀请辅导员参加,并由辅导员组织报名,采取自愿原则,主要是考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未考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学生,也可以参加学习,每一个班由40人组成,一般在3~4学期进行。根据高职学生对《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两门课程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及分析每年助理会计师考试的重难点、知识点、分值分布等,确定每一门课程的课时数为64学时,有效保障学生学习质量。

33转变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教学的方法和理念

在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过程中,要能详细了解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方面的内容,要能准确地定位助理会计师培养的目标,学生才是整个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在实际的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为学生提供指导。同时,根据助理会计师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将助理会计师的职业能力、会计通用技能、核心技能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并能有效地将这些内容串联起来,对学生进行动态化教学,在学生掌握基础性的通用技能前提下,对学生核心技能和职业技能进行培养,通用性技能是服务于职业技能和核心技能的,核心技能是基础通用技能和职业技能的价值内化,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此外,在助理会计师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加强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

34建立专业化的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教师团队

在高职电算化专业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过程中,教师在整个培养机制中占据关键地位,对教师团队的专业化教学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在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对教师团队进行培训,侧重于教师团队专业能力的培训,增强教师的团队协作意识,组建规模化、专业化的教师团队,从而带动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同时,在助理会计师规模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坚持平等、民主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耐心、细心地关爱W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此外,教师还要能及时地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开展针对性教学,还要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思想观念的发展,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5完善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机制联动评估系统

在实际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过程中,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助理会计师各规模化培养之间应该是相互链接的,具有机制之间的联动特点,要将培养机制与助理会计师培养激励机制、培养竞争机制等方面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一个完整性、系统性的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机制,并构建起相应的规模化培养综合评估系统,提高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的质量。同时,在构建联动评估系统的过程中,要根据三维教学目标,建立起多维评价机制,侧重于对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的过程评价,还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活跃度、主动性等方面内容的评价,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将即时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结合起来,划分不同的评价侧重点,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质量。此外,建立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评估机制,凸显出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确保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的质量。

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质量是根据助理会计职业资格标准来评价。其评价流程为:助理会计师培养目标获取培养结果数据,培训后检测结果把结果与培养目标比较,找出问题效果评价改进措施。

4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会计电算化专业属于一类基础性专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对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探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机制,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专业能力、专业技能的助理会计师,推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会计电算化专业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过程中,要根据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助理会计师培养的规格、课程设置等方面都要实现规模化培养,提高助理会计师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推动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此外,还考虑到助理会计师培养的特点,根据相关的职业能力需求,不断完善现有的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机制,推动会计这一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建平,孙关荣,李晓莉,等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9).

第5篇:计算机专业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 创业型人才 素质与能力培养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创业型人才特点和素质与能力培养

随着普通高校的进一步扩招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高职院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明确提出“以就业为导向”来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在就业过程中创业,在创业过程中就业。培养创业型人才是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动力,符合党十七大报告提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精神。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商务行业及相关行业第一线岗位需要,培养了解会计工作流程,熟悉会计法和税法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具有较强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在内外贸企业从事会计核算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创业型专门人才。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具备的精核算、会经营等专业特点,比其他经管类专业人才更适合创业。而研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创业型人才素质与能力构成,探索培养该专业创业型人才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途径有利于该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创业型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内容

创业型人才是指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具备了一定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能够发现创业机遇并有勇气承担风险去抓住机遇的人。创业型人才不等同于创业人才,创业人才是指已经在从事创业的人,而创业型人才是指潜在的创业人才,不管其目前在不在创业或将来会不会创业。所以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创业型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研究的目的是培养潜在的创业人才。

创业型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内容是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思维等素质,使创业者具备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创业型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实际是创业教育,而创业教育既是一种使人素质不断提高的终身教育,又是一种专业技能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核心因素之一,当代大学生首先要树立创业意识,创业意识是大学生主动创业的前提和基础,需要大学生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明确自主创业在当今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人生目标。作为创业教育的另一个核心因素之一是全面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包括创业者的专业技术能力,即创业所需的专业应用技能;驾驭市场的能力,即对市场的认知和把握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即市场营销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社交沟通能力,即合作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风险承受能力,即对可能发生的危险要有预见性和心理准备。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是创业型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的两个核心内容。两者紧紧相连, 相互促进, 共同影响着创业实践活动的进行。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创业型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有着很强的专业特点,因而在培养、发展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过程中,应尽量从本专业的特点出发,努力培养符合专业发展方向的、适应未来创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结构,把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学好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以专业发展方向作为选定未来创业目标、培养创业能力的方向。

三、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创业型人才创业意识及培养途径

1.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指创业活动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倾向,具体包括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创业信息等要素。因此,有意识地诱导学生的创业需要和创业动机,激发学生的创业理想和创业信念,对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开展创业教育十分重要。会计电算化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创业意识可以结合专业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

2.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创业型人才创业意识的培养途径

(1)加强日常教学和实训实习,在教学中渗透创业理念

日常教学仍然是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渗透创业理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更新教学内容。要赋予原有内容更多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并紧紧与市场、与实际相联系, 创业理念渗透性到教学内容中,这样才能让学生树立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如激励学生从会计电算化专业切入, 开办记账公司和会计服务外包,开展特色创业。第二, 实施教学改革,增加实训和实习课程。高职教育要树立“工学结合”理念,实践教学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会计电算化专业可以在校内实训室开展会计单项模拟实训,在校内公司和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综合实训和毕业顶岗实习,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训和实习教学中逐步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

(2)加强职业生涯指导,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高职院校必须开设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课程, 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教育,引导科学规划学业、灵活决策就业。使学习生涯有适合自己的计划,有意识地设计自己的未来,这个未来可能是成功的就业者, 也可能是个成功的创业者。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应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开设就业和创业课程。

(3)举办成功学子报告会,营造创业教育环境

经常举办成功学子报告会,邀请创业成功的学子来校做报告,了解校友成长足迹、企业家素质及个性特征,并与他们座谈、辩论,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创业热情、创业信心,促进创业意识的形成。还可以通过各种物质的或精神的、显性或隐性的环境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和陶冶学生的意识和心理。会计电算化专业可以在校报、黑板报、宣传栏中,大张旗鼓地刊载本专业优秀毕业生的创业事迹,对在校学生进行自谋职业、创业光荣的创业意识教育。诱发和形成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意识。

四、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创业型人才创业能力及培养途径

1.会计电算化专业创业型人才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由专业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综合性能力组成。专业职业能力,主要通过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来进行,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要夯实学生创业的专业基础。对一个人从事创业至关重要的是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一般由管理、政策、法规、工商、税务、金融等方面的能力构成,并通过开设相应课程促进学生由生产者向经营者、创业者的角色转变。会计电算化专业由于具备精核算、会经营等专业特点,开设了一些管理、工商、税务、金融等方面的课程,比其他专业更有利于创业能力的培养。

2.会计电算化专业创业型人才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1)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必须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开展,才能养成良好的创业意识,形成合理的创业知识结构,培养创业能力。为此,可安排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活动。第一,参观、调查创业型企业。让学生到社会上参观、考察各类小型、私营尤其是高职毕业生自己创办的企业,做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促进学生创业知识的深化和创业能力的形成。第二,加强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实训、实习是高职的课程特色,会计电算化专业应经常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全面实训和实习,特别是通过顶岗实习参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培养原材料采购、出售商品、市场预测、成本核算、经营管理等能力,为今后创业奠定基础。第三,鼓励学生边上学边创业。学生一入学,学校就要求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家庭实际,实施家庭创业项目,使择业与创业并重,专业与创业结合。

(2) 开设创业体验课

通过特定的情景模拟,获得对创业的感性认识,是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按创业活动的顺序逐步体验创业内容。如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经营地点、设计店面、给企业取名字、判断销售目标、讨论预算等等;也可以安排市场需求信息收集、市场机会调查、公司申办手续模拟、融资方式讨论等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创业、学习创业。

(3)举办学生创业园

高职院校可以举办学生创业园。让学生在创业园内按照国家工商、税务管理的相关规定注册登记,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模拟创业实训基地可以让学生在创业园内开展创业活动,不仅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业能力,更是为其提供了积累更多商业运作和社会经验的机会,同时也使高职院校成为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孵化器。

(4)举办创业设计大赛,设立自主创业基金

通过举办创业设计大赛,不仅可以使学生将课堂内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商业实践相结合,同时还可以与企业联合将自己的创意发明推向市场。大赛可以先让参赛学生提交一份创业计划,邀清有关专家、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组成大赛的评审,根据其创新性和可行性,评委会公布创业设计大赛成绩。通过这种形式的比赛,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思路,也提高了其创业设计和运作能力。

高职学院还可以依据国家政策,引导政府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小额优惠贷款、风险基金或投资担保,为其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高职院校可以吸引企业共同设立自主创业基金会,为学生创业初期解决资金困难提供有效支持,国家、学校、企业在给高职学生提供基金的同时还应加强这些方面的引导和有效监督,提高高职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曾晓玲.大学生创业意识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培养[J].船山学刊,2007,(2).

[2]贾少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获得[J].中国高教教育,2008,(7).

第6篇:计算机专业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式,阶段性成果,创新点

1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危机

1)就业人数与企业需求不成比例。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培养,也被其他专业及个人所重视。即使不是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校期间也进行过计算机的相关培训或自主学习。他们的专业性虽然不比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但他们的能力已经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同时他们还具有自己的专业,这样的毕业生对于企业来说可能更为合适。这样用人单位就可以选择其他专业毕业生,从事企业中计算机技能要求不高的岗位。

2)学历不占优势。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具有大量高学历的员工是企业形象的一个提升。同时在大家眼中计算机专业是个高技能专业,很多企业认为学历和能力成正比。就好像大多数人都认为学习能力和学习经历成正比一样。

3)高职院校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上稍有欠缺,使学生的竞争力减弱。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善于与机器,生活在单一的二进制生活中。而在现实的工作中,这样的非yes及no的情况,使他们在融入企业时缺少灵活性,不善于与他人沟通。

4)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方向缺少目标性。计算机专业知识覆盖面广,学生在学期间没有明确的专业方向。明确的专业方向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为步入社会工作做好准备。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般对自身的特点及社会的需求不够明确,过分依赖学校的课程规划。

2培养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的主要尝试

1)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科学界定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研究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原有教学进程与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差距,找到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

2)在改革初期,依据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及行业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调查、分析,同时配合学院骨干校建设,以学院“百门课程”建设工作为契机,构建“计算机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讨论、分析、建立“项目式教学”、“模拟企业环境真题真做”、“专业能力综合测评”及“项目式教材”模版。

3)正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并且得到了落实。

3实践过程的主要创新环节和改进计划

1)服务滨海高新区经济发展需求,适应计算机相关行业企业岗位的发展需要,培养具备个人发展能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人才,人才的培养是专业发展的源动力。预计在以下方面实现突破:a.结合滨海高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形成符合计算机专业发展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b.构建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为中心、获得计算机行业职业岗位能力,实现入学即入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为引导的分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c.将计算机行业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结合实践需求,原有课程重新整合构建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框架、核心课程标准制定,模拟工作场景的操作过程指导课程实施过程及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

2)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同时也发现了问题。a.需要进一步完善与规范项目式教材,教材的内容要符合行业企业项目建设标准及工作流程,要求编制老师有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对行业某个工种环节要非常熟悉,所以必须为教师提供企业实践机会,要求教师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兼顾企业工作,在时间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b.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无借鉴性,需持续进行。c.企业作为供应链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环节,对学校改革参与的积极性不高。d.课程实施过程中严重缺乏双师素质教师。

3)研究工作的推进计划:a.继续修订和完善四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b.进一步实践“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中心、以取得职业资格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c.实施计算机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完成2016级专业进程修订。配合学院骨干校建设,以学院“百门课程”建设工作为契机,完成“项目式教学”建立、“模拟企业环境真题真做”编写、“专业能力综合测评”建立及“项目式教材”编写等任务。

4通过调整研究计划增强改革力度

结合本地区经济特点及学生的就业发展趋势,制定特色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计算机相关专业各自的特点、主要就业方向及区域经济引领下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分别制定突出特色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物联网应用技术和软件技术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在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中挖掘全新切入点。构建以市场人才需求为起点和终点的,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借鉴行业企业员工培养培训计划、社会高知名度计算机专业技能培训机构的目标式培养策略,使得“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具有时效性。在研究中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物联网应用技术和软件技术分别确定适合本专业未来职业发展的计算机职业资格考取计划,统计取证率作出分析评价。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让学生成为实践者、参与者和应用的创新者,学生代表加入专题研讨。依据行业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构建计算机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本学院的课程教学改革相结合,将专业核心课程的优秀改革方案进行分项式研究,一项一项对比总结,提炼科学合理的时序任务课程设计方案,重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在构建项目式课程标准,模拟真实工作过程的课程实施过程及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研究中加入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研究。结合职业岗位应用需求和教学实践体会,从确立考核目标、建立考评体系、设计考核内容、分配考核权重等方面进行实践,并分析和评价考核方式改革的结果和成效,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做出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文敬.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1(10).

第7篇:计算机专业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 实用型人才 教学改革 校企合作

一、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是由社会发展大环境决定的,我国的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并将继续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深入,计算机专业的就业领域也逐渐扩大,毕业生可在科研、教育、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等单位或部门从事计算机教学、软件开发与维护、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计算机相关技术咨询与监理等工作,可从事的职业岗位包括软硬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信息工程监理工程师、网络集成工程师、系统管理员等专业技术岗位。除此之外,许多非计算机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也需要大量熟悉计算机专业相关技术的计算机专业工程师。然而,就业选择面如此之广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的难题。

二、计算机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供需结构性失衡。近年来,虽然国内外高校和学术团体都在积极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由于受美国“91教学计划”和本专业理论体系的影响,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仍然不能脱离原课程体系的框架,既要兼顾学生具有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又要强调培养学生较好的实践能力,一些理论深、难度大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另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难以全面进入教学计划。

综合分析,造成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

1.专业定位与社会发展脱节

高等教育在计算机科学理论研究与知识推广方面有比较好的优势,但对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却有些单一。

2.教学方法与内容陈旧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沿照多年前的专业设置方案,未能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与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同步前进。

3.实习实践环节缺乏

大多数院校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作为实习实践的环节,这些实践环节存在着学科片面性、与企业应用脱钩、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充分的实习实践环节。

三、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为促进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为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需要对现行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结合笔者在软件公司工作数年,以及在高校从事一线教学的相关经验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

目前,多数院校以培养理论型、研究型的计算机人才为目的,这种培养理念符合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发展初期的需要,在当时的条件下,计算机技术处于理论研究与推广阶段,发展趋势缓慢,理论研究有助于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需要的是大量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员,企业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很快进入工作岗位的、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而院校培养的依然是大量理论型、研究型计算机人才,因在培养过程中缺乏过硬的实践实习环节,导致他们在实践动手能力上还很欠缺,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要,院校应抛弃以前的教育模式,跟近社会的发展,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密切结合社会的发展动态,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

教学体系设计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协调发展。

3.开展校企合作,建设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

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其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对该门专业课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应用能力。在企业应用中,需要综合运用多门专业课程的理论及其应用知识。实践出真知,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可以尝试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开展校企合作,既是把学生送入企业中实习,观摩、学习、参与企业的生产环节,这可以让学生更早地与企业接触,深入了解企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掌握业界内计算机最新的发展趋势;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可以让学生有参与项目开发实践的机会,并力争使学生们参与一个或多个企业实际应用项目的开发过程,从项目需求定义、项目设计、项目开发、项目测试运行到项目维护。

4.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教学模式对师资队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不仅具有理论教学的能力,而且还具有项目设计开发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具备相关实际应用开发经验,在教授理论课程时,能够深入把握课程的要点,并结合具体应用实例进行讲解,在教授实践实习课程时,能将应用项目的问题分析得很透彻,条理清晰,便于同学们理解与掌握理论与实践知识,而且能够在学生专业技术上、就业上给予积极的支持与帮助,同时也树立了应用型人才的一个榜样。学校在建设双师型队伍过程中,可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可鼓励与支持理论型专业课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的应用开发,使教师得到应用能力实践与提高的机会,也可招聘在一线的开发应用人员到院校从事实践实习型课程的教学工作。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使培养的学生能很快进入工作岗位,就需要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院校需要改变原有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积极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 ]

参考文献:

第8篇:计算机专业培养计划范文

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现代社会对毕业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在人才招聘市场上,用人单位普遍要求非计算机专业人才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经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以及毕业后短期的培训,这个要求一般均可达到。而当前用人单位热切需要却最难招聘到的是具备一定行业特长的信息化人才,即掌握某领域知识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由于这种跨学科复合型信息化人才,往往需要在一个行业里面深入工作较长一段时间,因此一般的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都难以达到要求。于是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市场上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单位招不到人才,学生找不到工作[1]。怎样培养具有行业特色,满足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成为开设计算机或信息类专业的各高等院校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除了综合类和理工类大学,全国还有很多具有行业特色的高等院校,如南方医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这些高校近年来均开设了计算机或信息类相关专业,其初衷就是培养具备行业特色的复合型信息化人才,满足社会的相关需求。然而,根据有关企业在业内的调查了解,行业院校培养的信息化人才在就业时并未显示出足够的竞争实力,许多用人单位指出,大部分高校所培养的复合型人才没有系统地掌握跨学科或跨专业的知识,也不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事实上,并没有达到学校所设计的培养目标[2-3]。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各大高校在设置计算机类人才培养计划时又该如何考虑?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1行业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困境

导致行业特色院校培养的信息化人才就业竞争力不足的原因有很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学校供通才,企业需专才。学校设置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未能与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步,其中通用课程与行业课程结合不多,达不到开设这个专业的初衷。部分行业院校,特别是重点院校,设置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忽视本行业特点,仍以国内一流理工科名校的相关课程体系为参考,以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为主,以培养研究型的通才为目标;而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科研教学单位除外)更需要的是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理论基础以及相关行业知识的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供需矛盾明显。

2)学科被边缘,学生被专业。在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往往被主流学科边缘化,不受重视,造成“一本院校,二流专业”的现状;招生时,被调剂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比例过大,很多学生认为自己“被专业”,抵触情绪很大。再加上职业规划指导不到位,学生总认为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比不上综合类或理工类院校的相关专业,毕业后就业不具备竞争力,导致学生看不到自己的未来,不知道可以从事或要从事的方向,从而失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专业难定位,学科难发展。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应该如何定位?这个问题仍未有定论。如果定位过高,而实际教学团队和相关科研实力又不能胜任,则培养出的学生计算机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相关行业知识又不够丰富,高不成,低不就,成为人才市场上的“鸡肋”。如果定位过低,学生理论知识过于浅薄,又会造成学生就业后的再学习能力不足,不利于其长远发展。而如果定位长期摇摆不定,则会影响学科的持续发展,造成师资队伍不够稳定,科研工作缺乏动力,又进一步导致了学科的被边缘化。

2行业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要走出困境,必须“认清现实,更新观念,找准定位,长远规划”[3-4]。首先要承认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与理工科名校相比,在学术水平和师资力量上都有一定的差距,这是其劣势;然而,行业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可以与行业需求结合得更深入更紧密,这是其优势。其次要改变固有的“重理论研究,轻实践应用”的观念。虽然在高科技领域的科学研究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但是那在社会生产领域中毕竟只占极小的一部分,当今社会需要得更多的是大量的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才是行业院校培养计算机人才的最根本需求。基于现实的要求,行业院校培养计算机人才的基本定位应该是:深入结合本行业特色,以培养适应行业生产和发展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为主,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辅。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对行业基本规范和工作流程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毕业后可直接进入相关行业的计算机应用领域进行工作。由于计算机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行业知识的学习也需要长期渗透,因此在学生入校伊始就要开始进行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尽早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积极主动的寻求发展。现以我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为例,谈谈行业院校培养计算机人才的一些新举措。

3行业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新举措

我校为医科类重点院校,原名为“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整体移交广东省后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并于次年开始招收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由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负责培养。我校最初的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基本参照国内知名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进行设置,后根据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每4年修订一次。在近7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逐步找准定位,现2011版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已基本修订完毕。在最新的方案中,为培养具有行业特色的计算机应用人才,主要有以下几点新的举措:

3.1调整教学计划,适应行业需求

在新的培养计划中大大增加了有医学特色的相关课程,从低年级开始就设置行业基础课程,并加大高年级相关选修课的分量,让学生逐步进入行业知识领域。仅第一学期以政治、英语、体育等公共基础课为主,从第二学期开始,除高数、物理、程序设计、电子技术等工科专业基础课以外,还逐步开设了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信息概论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医学专业的学生要重点学习的基础理论课程,由我校基础医学院的专业教师进行全学时授课。在高年级的课程设置中,除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等必修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以外,还开设了移动应用开发、数字图像处理、大型医疗仪器设备原理与技术、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等结合了医、工两行业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行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行业的需求。#p#分页标题#e#

3.2加强实践教学,夯实工程基础

工程能力,特别是程序设计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看家本领,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和训练,不是一、两个学期,一、两门课程就可以完成的。在新的培养计划中,为夯实学生的编程基础,每个学期都有与程序设计相关的课程,如:学生入学第一学期就通过“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开始接触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过程,后续学期通过“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算法设计与分析、网络程序设计”等一系列课程的学习,不断扩展和加深对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经过这一系列课程的训练,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将大大加强。同时,在新的培养计划中,还提高了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等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学时,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3配备课程设计,提高应用水平

仅仅通过单科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了解往往浮于浅表,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将所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在新的培养计划中,为了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深入理解与综合应用的水平,在三、四年级每学期的全部课程结束之后,安排了1~2周的课程设计,用以强化训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不仅要求学生对医院信息系统的运转流程进行基本了解,还要求实现其中一部分科室的数据库访问功能,这不仅加强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还让学生了解到了相关的行业知识。而软件工程课程设计,通过对建立企业门户网站等大型商业案例进行设计与实现,使学生经历了分析、设计、编码、测试一个完整的项目过程,不仅掌握了对常用开发和测试软件的基本应用,还加强了学生的文档撰写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4接触企业实训,明确就业目标

在新的培养计划中,第四学年基本不给学生安排课程教学,而是以进入企业实习和完成毕业设计为主。学校和学院通过直接或间接与IT企业合作,让学生走出去,把项目引进来,以期缩短学生毕业后进入相关行业的过程。一方面,引入企业实际的应用问题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并聘请企业资深工程师协助进行毕业设计指导,从而避免了毕业设计仅作纸上谈兵,远离实际应用需求的弊病;另一方面在企业建立长期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实际接触到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尽早了解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的就业目标更明确。

第9篇:计算机专业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 市场需求 高职 计算机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Market Demand

ZHANG Pengcheng

(He'nan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8)

Abstract Vocational colleges as important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our technologies to train high quality talents. Computer teaching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market demands, student employment-oriented, active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l,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 their practical skills applications, and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vocational computer teaching, expounded education reform strategy based on market demand.

Key words market demand;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teaching; reform

1 高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基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兴行业,行业发展迅速,日新月异,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但是近年来,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并不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不能适应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制定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由于各方面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在没有全面了解计算机行业需求和发展的基础上,都是在闭门造车,①导致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和实际的企业需求存在偏颇,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1.2 实践教学效果较差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围绕着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VB、数据结构、C语言、C++语言等专业课程进行开展,学生在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中利用编译软件进行实践练习。但是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缺乏系统的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多是针对计算机教材上某个编译实例逐字逐句进行讲解,学生在实践练习过程中,多是将教材的程序照搬到计算机上,最后验证一下实验结果就结束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仍然没有掌握编写程序的逻辑思维,更不可能独立完成编程项目,实践教学的效果较差。

1.3 校企合作不理想

很多高职计算机专业都建立了校企联盟,实现了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但是实际的校企合作中却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没有制定系统的实习内容,有时学生的实习内容和计算机专业所需的技能要求相差甚远,并且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很多都是单一化的、重复性的操作,对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其次很多和学校合作的企业提供的实习名额比较少,学生仍然缺少大量的实习机会,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另外,校企合作的教学管理难度较大,②学生进入企业后,教师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缺乏对学生的专业化指导,使得校企合作的效果并不理想。

2 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计算教学改革策略

2.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计算机模块化教学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要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体系。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要结合市场需求,突出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实践技能。在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机应用等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学校要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包括社会实践、跟岗实训、计算机专业课训练、基础课学习等活动的计算机教学体系,开展计算机模块化教学。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模块化教学可以分为三个模块:岗位模块、方向模块和公共模块。③岗位模块是计算机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主要知识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教师要结合计算机专业需求,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专业需求,全面掌握不同岗位所需求的计算机技能,为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方向模块教学中,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知识能力和兴趣爱好,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如平面广告设计、网站维护、计算机硬件维护、组装电脑等等,然后加强相关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师针对学生的就业方向开展计算机技术的专项训练。公共模块教学,是对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的培养,如多媒体软件、办公软件等多种实用软件的操作。

学校结合计算机的行业变化,深入分析计算机行业需求,根据这些行业需求,有针对地调整计算机教学内容,开设相关的计算机教学课程,突出计算机教学的应用(下转第137页)(上接第97页)实践性,改变传统以教和学为主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学生在学量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实践技能。

2.2 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高职计算机教学,教师要基于计算机市场需求,突出计算机教学的应用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重点讲解计算机教学中关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操作的注意事项、使用方法、工作原理和基本概念,结合相应的计算机实例,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探究更加简易的软件编译程序和硬件维护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实践技能。

2.3 模拟和实训相结合

基于市场需求的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可以采用模拟和实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实验室要结合行业的发展变化,积极引进先进的计算机编译软件,教师结合计算机教学内容,布置相应的项目任务,指导学生开展项目任务的实施和计算机编译训练,学生可以借助于Dreamweaver软件,根据拍拍网、阿里巴巴、淘宝网等网站的制作形式,模拟制作多种类型的网站,利用Visual Studio软件,进行C、C++、C#、Java等计算机编程语言的专项训练,并且熟练操作MySql、SQL Server、Oracle等计算机数据库,结合实际的项目任务,要求学生完成项目任务。④另外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开展计算机实训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校园网站系统和计算机管理系统设计制作中,使学生在真实的应用环境中,加强计算机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应用实践能力。

2.4 完善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要加强和计算机行业企业的沟通交流,寻找能够合作的企业,为学生提供多种计算机实习机会,提高学生计算机专业技能。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要开展基于市场需求的校企合作模式,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之前,学校要和企业制定系统化的人才培养计划,明确学生的专业实习内容,为学生制定实习项目规划,使学生在真实的计算机实习过程中,完成计算机专业的实习内容,学生每周要向教师汇报实习项目进展,教师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且教师要加强和企业的沟通交流,全面了解学生真实的实习状况,有针对地开展指导和教育,发挥出校企合作的真正作用,为企业培养所需的专业人才,推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

3 结束语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要基于市场需求,满足社会对高素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计算机教学的理念、模式、方法等方面,积极地进行改革创新,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完善计算机教学体系建设,为我国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实践型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推动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 曹秀平.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计算机教学研究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6: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