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因此,本文提出“一二三”模式,即一理念――心理自助理念,二培训――培训学生骨干、培训辅导员班主任,三结合――结合贫困生资助体系、个体咨询与团体咨询相结合、班主任与辅导员相结合,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模式,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咨询体系。
一、“一理念”
定位于心理自助理念,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助模式,完善现有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心理自助的实质是通过主体在自我意识的支配下,主动寻求自我帮助、自我发展的方法,有效促进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保持身心的和谐状态,促进自身发展(李笑燃、钟建军、陈中永,2008)。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当个体发生心理问题时,均表现为“先求诸己,后求诸人”的倾向,大部分人在觉知到自身心理困扰时,一般都先依靠自我力量采取策略,做解决问题的尝试,实施心理自助,只有当个体认为需要外部力量支持的时候,才会考虑寻求他助的方式,即个体在寻求他助式的心理健康维护方式之前,更多地会先选择自助式的维护方式。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心理自助意识尤为必要,以此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发展与成长中的主体作用。
基于心理自助理念,构架大学生心理自助系统,该系统可以包括以下5个子系统:自我意识系统、心理健康信念系统、心理自助方法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学校及心理老师支持的网络资源系统。构建该系统的措施可以有以下几个途径:(1)优化学校心理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2)运用各种团体咨询和个体咨询的技术手段,把心理学理论和生动的实践体验、操作、探讨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领悟和成长,认识自我、管理情绪、体验情感、应对压力与挫折、掌握沟通技巧、处理交友和恋爱问题、预防心理疾病和心理危机;(3)召开相关的专题讲座,如大学生适应心理讲座、恋爱讲座、就业心理讲座、人际交往心理讲座等。从而帮助大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心理自助系统,提高心理自助能力,让更多的大学生学会做自己的心理咨询师,使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会首先依靠自己的力量,及时有效地运用专业的心理自助方法,让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断得到改善。
二、“二”培训
培训心理委员,进行朋辈心理咨询。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将辐射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形成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监控体系,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贴近每一个大学生。据调查显示,同学们认为班里的心理委员是自己的同学,是同龄人,与教师相比,没有距离感,能够了解彼此的想法,因此会更愿意找心理委员倾诉问题。同时,心理委员是班委会的一员,为教师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桥梁的作用,提供身边出现心理异常的同学的信息,为及时发现与预防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加强与完善心理委员的培训。对心理委员的培训可采取定期定专题培训,一学期举行三次及以上的次数的培训,其专题可以包括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与途径。通过系列的培训,明确心理委员工作的职责,以便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培训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和班主任。辅导员与班主任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中的重要力量,他们长期与大学生打交道,工作内容涉及大学生学习、工作与生活,因此,相对其他专任教师来说,他们更接近大学生,为深入了解与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提供有力条件。然而,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多数是由刚毕业生的青年教师担任,也并非为心理学专业背景。因此,对辅导员和班主任展开心理培训,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掌握心理咨询方法与基本的心理问题诊断知识,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以便及时发现学生情况并进行反馈。通过发挥辅导员和班主任这一重要队伍的作用,配合专职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三结合”
(一)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相结合
当前,高校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紧缺的状况,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面临强大的工作压力,为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一支高素质、稳定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显得尤为必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高校资源,将班主任、辅导员等纳入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业互补,专兼职结合,相对稳定的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队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主要负责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规划与实施方案的设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库,开设并教授心理教育课程,开展心理辅导培训和心理咨询、治疗工作,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动态分析和理论研究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中的兼职工作人员,主要承担学生心理动态的掌握,兼任日常心理咨询工作,开展大学生心理讲座与心理辅导。通过专、兼和聘的方式,有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形成专兼职心理咨询队伍,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结合贫困生资助体系,发挥其在心理健康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我国尤为重视贫困生大学生的资助,逐步形成了以“奖、贷、勤、补、免”为主体的资助体系。然而,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依然存在困境(段俊磊、肖迪、唐润葆,2011)。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存在问题有,一是过于物质资助,而淡化精神资助;二是资助形式以经济救济为主,助困机制单一,在贫困生中容易滋长依赖心理和惰性思维,这极大影响资助工作的实施效果。因此,高校要进一步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结合贫困生资助系统,完善其育人功能,显得尤为重要。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要彰显贫困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采取多项教育举措,通过感恩教育、挫折教育、团体游戏等形式,克服依赖心理和惰性思维,培养贫困生自尊自强自立的意识,掌握应对挫折的能力,增强回报社会的责任意识;第二,加强受助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正确引导学生消费,真正把资助款用在实处;第三,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主体作用,及时掌握学生心理问题,主动关怀学生,将学生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中,另外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卫生知识讲座,帮助贫困生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自身心理特点,能自我疏导不良情绪。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
在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大多从德育教育的理论方面加以灌输和传授,而较少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从心理的层面的关怀和教育,随着多元文化和渗透和融入,高校大学生面临复杂多元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意识形态环境,显现出各种思想困惑和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出极其明显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道德滑坡的现象较为突出。为此,我们要正视高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学的层面,实施高校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研究,更好地提升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理念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教育内容,它应当涵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
1、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观念
在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要以培育学生的科学心理健康意识为前提,这也是评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它表现为一种对心理的认知和对健康的认知,还表现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态度,并体现于日常的具体行为之中。
2、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常识
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使大学生明晰心理健康方面的常识,包括: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表现;心理健康的程度判定等。
3、科学合理地调适不健康心理状态
现代社会形势复杂化,大学生要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下进行自我不健康情绪的调适,可以采用有效的策略或手段,消除内心的疑惑和不解,从而实现对自身心理健康的恢复。
4、获得人格的健全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排解,使大学生充分全面地认识自己,不断提升自己不良情绪调适的能力,从而达到健全的人格。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意义分析
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拓宽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可以在关注对大学生的政治性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注入心理学教育的内容,关注对大学生个体的心理问题辅导。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意义:
1、提升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传统的高校德育教育过分注重德育理论的传输,而忽略了大学生个体的体验和感受,引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德育教育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使大学生树立乐观自信的心态,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辅助高校德育教育的开展。并且在融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舒缓大学生的厌烦情绪,减少大学生对德育教育的空洞f教的认知,从而大大地增强了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2、有助于提升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极大地提升德育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还可以提升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素质,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较好地实现教学相长。
3、实现对大学生的主体性教育
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育心”、“育德”、“育人”三个方面,培养大学生的良好主体意识。具体表现为:(1)对大学生的“育心”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障碍,较好地防范心理疾病的发生,具体做法是向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基本知识,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活动,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较好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对于大学生的潜能开发也有较大的促动作用。(2)对大学生的“育德”教育。可以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品质,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内容的内化,更好地完善大学生的认知体系。同时,可以引导大学生更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情感,生成更高层次的需要,为德育教育创设心理基础。(3)对大学生的“育人”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的双重健康,还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功能实现的路径
(一)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1、大力推行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活动
要在高校中大力推行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活动,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心理困惑和疑虑,要使学生对心理咨询产生正确的认知和理解,而不能认为只有心理有问题的人才去心理咨询,要通过高校广播、网络、校园文化栏等多种渠道,开展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教育活动。同时,还要开设高校心理指导课程,用科学的、系统的心理指导课程,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排遣和疏导大学生内心的困惑和不解,更好地拓宽高校德育教育领域,丰富德育教育的内涵。
2、普及对大学生的心理普查活动,使之具有针对性和持续性
要在高校范围内广泛开展对大学生的心理普查活动,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真实而全面的评估,在这个评估过程中也有助于大学生对自我的思想和心理进行自我审视,更好地认识自己。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更为全面的认识学生,可以在调查的基础上对有需要的大学生进行疏导和排解,给予及时有效的心理援助,从而提升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关注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
道德认知要与道德情感相融合,才能生成自觉的道德行为。在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要对大学生实施情感教育,针对大学生道德情感缺失的现象,进行如下内容的培育:
(1)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认同意识。在高校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德育理论教育,获得理性的认知,然而这种理性的德育理论认知还无法转化为学生具体和行动,而学生产生具体的行动必须要以对理性认知的情感认同为前提,只有在大学生将理性认知内化为自身的情感认同之后,才能真正达到导之以行的效果。
(2)营造良好的道德情感环境和氛围。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还需要培育大学生深层次的道德感,在培育大学生这种深层次的道德感的过程中,要注重对道德情感环境的优化,充分利用情感环境对大学生的浸染和影响作用,更好地实施对学生的德育培养。
(3)实现情感的物化效果。在高校德育赤行为在对中,要基于学生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例如:“绿色通道”、“特困生超市”等服务措施,可以较好地实现情感的物化作用。
(二)全面推行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辅导
1、个人心理辅导
在高校德育教育体系之中,要完善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体系,通过各种心理辅导活动,实现对大学生的个人心理辅导,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的朋友,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地给予个人疏导和排遣。
2、团队心理辅导
这主要是在团体的场景之下,对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助和指导,充分利用团队内部的人际关系的交互作用,引导大学生在交互性的人际交往过程中,进行观察、学习和体验,从而调整自己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同时也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在团队的影响之下得到自觉的内化。
3、朋辈心理辅导
这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是基于朋辈之间的人际互动过程,在这个方式之下,学生成为了心理咨询的主体,由受过训练或督导过的非专业人员,对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也称为“准心理咨询”、“非专业心理咨询”,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专业心理咨询不足的现状,有利于生成“自助――助人――互助”的机制。这主要是大学生在遭遇心理问题时,会首先向朋友倾诉和寻求帮助,为此,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然而其前提在于要对朋辈辅导人员加以合理的培训、选拔、督导,从而有效地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条件。
(三)增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治疗的水平
在大学生之中的心理治疗教育方式,可以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启发、教育、劝告和暗示等手段,对大学生的病理加以引导和调整,以缓解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症状。为此,需要加强高校的心理治疗队伍建设,增加专职心理治疗人员,并且还可以采用资源共享的手段,引入其他高校的心理咨询师或医院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坐诊,以成为有力的补充力量。
(四)增强对大学生的抗挫折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
要整合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的合力,寻求有效的家校合作的方式,对于大学生消极的心理问题,进行联合性的干预,在家长的关心和支持之下,提升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并且,还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顺序性、阶段性、差异化的抗挫折教育,充分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还要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开办创新学术讲座等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发展大学生的创新品格,并融合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磨砺大学生的意志,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可以建立大学生心理测评间,针对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发展状况,提出个性化的、针对性的建议,更好地开拓大学生的创新视野,从而使大学生的人格圆满、素质全面。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基于学生的心理学层面,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整合,从而解决大学生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障碍,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排解,实现对大学生的育心、育德、育人的德育教育,提升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 张卫平. 心理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价值[J]. 教学与管理. 2013(12)
[2] 柏丽华.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现路径[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1(04)
[3] 凌总成.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基于人的本质理论视角[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5)
[4] 杨方旭. 强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育德”功能的对策研究[J].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1(02)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大学生 心理健康指标 影响
一、前言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指在“以人为本”的体育课程观指导下,坚持“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以体育教学俱乐部为核心,结合课外体育俱乐部等形式、学生群众体育竞赛、运动队训练等课外体育活动形式,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目的的一种体育教学过程[1]。它既承担课内体育教学俱乐部的课堂教学任务,又兼顾课外体育教学俱乐部的锻炼和业余训练功能;既是对学生进行课堂授课教学的具体组织形式,也是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具体组织形式,是学校体育运动的一种新体系。近几年,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接连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大多数研究都是集中在研究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内容和结构上,而在其对学生个体心理健康效应影响的研究却比较少。因此,为了检验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整体效果,本文作者试图通过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态的测试与分析,揭示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和特点,进而促进合理有效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二、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
(1)教学内容方面,学习内容单一,绝大多数教学内容以田径的术科内容为主;几乎没有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程的学习[3];(2)教学方法上,技术教学过于精细,难度较大;教学手段机械单调的重复练习;(3)教学组织上,形式死板单一,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缺乏自主选择和人际互动;(4)教学评价方面,过分注重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情况和身体素质的达标,强调体育考试的成绩[4];(5)课外体育锻炼放任自留,缺乏科学指导与监督。
(二)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特点。
图1: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培养目标图
(1)体育俱乐部教学:以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为基本手段,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采用小群体的交流与学习;创设情境法;过程启发式教学法;先行组织者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根据基础不同,区别施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体育与健康理论教学[1];(2)课外体育活动、群体竞赛、运动队训练:通过课外体育俱乐部,学生骨干、体育社会指导员培训,各种形式和层次的体育竞赛和运动队训练等手段,提高学生组织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的能力[5];(3)教学评价主要运动参与进步幅度、学习态度和行为情感和意志、合作与交往及课外锻炼状况等方面,都作为评评定学生的指标[6];(4)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培养目标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如图1)[7,8]。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广东工业大学2009级一个教学单元未曾参加过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学生共200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11人,女生89人,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测试分析。
(二)测量工具。
研究工具采用SCL―90(Symptom checklist―90)量表,共含有90个项目和10个因子,内容涉及人际关系、强迫、躯体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等,量表采用0,1,2,3,4表示个体对不同维度的体验水平,为“从无”、“轻度”、“中度”、“偏重”和“严重”[2]。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
2.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SCL―90为测量工具,于2010年3月和7月两次对研究对象心理健康指标进行测试。共发放问卷200份,观察时间为4个月,有效问卷为2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间隔15天进行信度检验,信度系数γ=0.914。
3.数理统计分析法
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均由专业统计软件SPSS12.0完成。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前后SCL―90各因子均分的比较分析。
表l的数据显示,实验前后SCL―90量表在各因子均分的比较各因子均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各项心理症状减轻,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改善,其中又以人际关系、抑郁和偏执等心理健康因子的改善尤为明显。
表1:实验前后SCL―90各因子均分的比较分析统计结果表
注:表示P
(二)实验前后SCL―90量表各因子分≥2和因子分≥3的比较分析。
表2:实验前后SCL―90各因子均分的比较分析统计结果表
注:一个人可能同时有一个以上因子分≥2或≥3。
根据SCL―90量表的使用说明,如果被试者在该量表中某项因子得分≥2,表示在这项因子中存在着轻度不良心理反应;如果被试者在该量表中某项因子得分≥3,表示在这项因子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症状。表2的数据说明,实验前,被试存在着各种程度不同的心理不良症状,其中又以抑郁、人际关系和偏执等不良症状为尤为突出。采用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后,实验数据显示,SCL―90量表各因子分≥2和≥3的人次分布上发生了较为明显变化,人数分布在以上3个维度的都有所下降,存在着轻度不良心理反应和明显心理症状的人数减少。这说明: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被试者的心理健康状态的趋势,其中,抑郁、人际关系和偏执等不良症状具有明显减轻的趋势。
(三)实验前后SCL―90量表各因子项目检出项的均分比较分析。
表3显示,通过对被试者SCL―90各指标的测试值并与全国常模的值比较可以发现,实验前被试者的各因子分值均与国内常模的值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
表3:实验前后SCL―90各因子均分的比较分析统计结果表
注:表示P
五、结论
(一)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前,各因子均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水平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
(二)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各项心理症状都有减轻,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改善,被试者对SCL―90各个维度的评价因子分≥2和因子分≥3评价的人数也显著降低,其与全国常模值的比较相对于实验前有明显的改善。其中,以人际关系、抑郁和偏执等心理健康因子的改善最为明显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参考文献]
[1]吴浩.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新体系的构建[J]. 体育与科学.2010,5(3):82-86.
[2]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94,2(2):68-70.
[3]谢敏,葛耀君.体育新课程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指标的影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2(6):650-653.
[4]张红.体育选项课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4(6):84-86.
[5]李林,季浏.运动处方与锻炼的心理效应[J].体育与科学.2001,6(7):23-25.
[6]BOSK.Sport and gesundheit[J].SpoaPsychologic.1993,16(1):9-16.
[7]刘君临.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发展趋势探讨[J].体育学刊,2010,(2):54―55.
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育体系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时期,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力军,必须既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又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领导班子充分意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时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实践中,学院把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纳入学校整体课程统筹考虑,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对大学生中最具普遍性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集中辅导,全面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
2013年5月13日,为贯彻落实五四重要讲话精神,深化“我的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我心中的梦想“塔”活动,通过队员们的团结合作,共同完成他们心中的梦想“塔”,增强了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了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意识,也展现了大学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拼搏精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纳入学校整体教育体系,成为学院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日和宣传周活动,充分利用学院广播、校刊、校报、橱窗、板报以及校园网络,通过标语、心理知识、心理图片、心理征文、漫画、作业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自爱、自主、自强、自信的心理健康意识。利用每年的“世界精神卫生日”举办主题宣传活动,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介绍大学生常见的一些心理疾病及应对方法,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大学生关注心理健康,自觉维护心理健康。学院还经常举办心理剧场、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
从2005年开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每学年都对新生开展心理测试活动,通过调查问卷,从心理年龄、个性分析、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进行评估,并把每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录入电脑,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包括学生的一般情况、家庭情况、每学期或每学年的心理测验情况等,真实地反映和记录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便于辅导员或班主任、心理咨询老师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动态有一个全面了解。
实践来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新生整体测评情况进行分析后,针对新生独有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课程安排,在新生中普及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知识,使广大新生能够快速完成角色转换,迅速适应新的大学生活。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在日常工作中,学院注重营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友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健康愉快的情绪。
如今,学院每年都举办心理素质拓展运动会,通过游戏情境的创设、体验感悟、团队互动,不断激发、调整、升华大学生知、情、意等方面的素质与潜能,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如今,心理素质拓展运动会已经发展成为学院的品牌活动,深受广大师生员工的喜爱。
2013年5月25日,学院心理健康中心举办了以“健身健心、你我同行”为主题的心理素质拓展运动会,通过“无敌风火轮、企鹅漫步、50米心理知识问答单腿跳、火车快开”等比赛项目,增强了学生的健康意识和集体观念。同时,学院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校园环境的美化和管理,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努力为学生营造健康、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
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办学中,始终把心理咨询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为有效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不同阶段所产生或将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服务,积极引导大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开展深入细致的咨询活动,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班级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服务,特别是对学习困难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
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责成学院党委副书记主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门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隶属学生工作处,并配备了专兼职心理教师,为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咨询与指导。
实践中,学院每年都投入一定的工作经费,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学院各系都设有1名心理委员,每个班级都设有2名“学生心理委员”,男、女生各1名,主要负责收集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信息,掌握本班同学心理健康状况,并向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做定期汇报。若发现有异常心理状况的同学,要立刻向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报告,每月要填报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表。
每学年,学院从心理委员的自身表现、工作业绩和综合评价等三项指标进行综合评定,对表现优秀、工作成绩突出的学生心理委员、学生心理信息员给予表彰奖励,有效调动了学生心理委员、学生心理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有效教学 积极心理 体验式教学
[作者简介]吴先勇(1968- ),男,广西凌云人,百色学院教育科学系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广西 百色 53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A类项目“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JGA07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128-03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优于一般社会群体。但是,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是不容乐观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水平还有待于提高。高校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很多,主要有课程类、实践类、组织类、环境类、媒体类、管理类、辅导咨询类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近年来,一些高校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研究较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往往低效或无效,没有真正达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教学的特征
有效性是教育教学始终追求的目标,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追求的目标。我们考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从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的有效性和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的有效性两方面进行。
1.考量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的有效性。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特征可以从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和学习体验三个方面分析。首先是考量大学生的学习速度——学习的效率。学习效率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大学生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分为指向该课程的学习时间和指向学生个人的学习时间。一方面,要保证大学生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如周课时2节,总课时是32节,学生对规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花费的时间越少,说明学习效率越高;另一方面,大学生要花一定的课外时间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学习,如完成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作业、预习以及心理训练等。除此之外,学生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进行学习。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习预设和生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越多,学习的速度就越快,学习效率就高。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不能单靠延长学习时间来进行,必须提高学习效率,我们不能以延长学习时间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其次是考量大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的收益。考量大学生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收益,首先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一方面看学生是否理解掌握了必要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特别是掌握这些知识的“智慧含金量”,即是靠时间、死记硬背、机械操练、复制获得的,还是通过思考、创造性思维获得的,如果是通过创新、实践而获得好的学习业绩,含金量就高;另一方面看学生是否变了,即大学生是否树立了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是否增强了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是否能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如果这些目标达成了,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结果是有效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0引言
2017年1月19日,由国家卫计委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各领域各行业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促进工作[1]。2018年7月4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再次强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大学生是中国社会文化群体中最活跃、最健康的较高层次群体之一[2]。然而,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心理障碍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学生也不例外。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在学习心理、网络心理、人生规划、人际交往等方面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近年来,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以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等文件,从政策层面进行规定与指导。许多学者开展了专题研究[3-6],从理论、学科及视角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效果不是非常好。究其原因,除了存在“纸上谈兵”外,更重要的是未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开展实践性研究,未建构符合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本文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尝试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期为后续研究及实际工作提供借鉴。
1统筹规划心理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前提
成立领导小组是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机电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学校领导担任组长,有关职能部门及各系党总支负责人担任组员,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院整体规划。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并分别配备专职工作人员2名。学校领导通过专题会议,如学生管理工作例会、学生工作论坛等听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汇报,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制订相应制度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保障。机电学院颁发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和《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方案》,进一步明确“1+4+7+X”工作网络,其中“1+4+7+X”分别代表心理中心、专职工作人员、二级心理辅导站以及心理委员,责任到人,层层包干,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另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还制订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章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守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询值班制度》《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伦理规范》等制度,做到有规可依、有规必依,进一步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提升师资水平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保障
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至关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由专职工作人员(心理中心工作人员与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教师)、兼职心理咨询师、系部二级心理辅导站负责人组成,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如机电学院拥有一支由13名教师组成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职教师与在校学生比例为1∶2462,专兼职教师与在校学生比例为1∶757.54。专兼职教师全部具有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硕士或心理咨询师证书,体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性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专业培训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重要支撑。专业培训分为校外培训与校本培训。根据安徽省有关要求,机电学院专职工作人员每年接受专业培训不少于72学时,兼职工作人员每年接受专业培训不少于20学时。其中专职人员以校外培训为主,兼职人员以校本培训为主。另外,每年利用辅导员论坛以及新生入学教育等时期,至少对辅导员进行2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让他们懂得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方法。由于培训措施到位,加上教师自身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以及履行职责的意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评价较高。
3改善工作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础
硬件设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机电学院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软硬件建设,按照生均10元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工作环境不断改善。建有近350平方米的拓训基地,软硬件设施完备。拥有预约等候室、心理测试室、心理阅览室、心理督导室、心理宣泄室、音乐放松室以及心理沙盘室各1个,个体咨询室与团体辅导室各2个。各功能室配备有完备的个体和团体咨询设施。在拓训基地,学生以体验式学习为主,由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学习,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有机融合,学习效率倍增。另外,实践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有助于拓训基地的进一步完善,两者相辅相成。
4打造四大体系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核心
4.1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是根本
通识教育是根本,有助于让广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懂得基本的调适技巧。机电学院针对大一所有新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共计32学时、2个学分。课程教学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严格按照《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管理办法》等文件有关规定,采用集体备课、同行听课评课等活动,逐步实行小班教学,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每学年组织教师集体备课8次以上,每学期平均组织听课12次。自开设以来,经过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评价成绩均在90分以上,成为学校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4.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是支撑
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一直以来,机电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建设。在两个大学生心理领导小组的积极指导下,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系部二级心理辅导站为平台,班级心理委员为核心,宿舍心灵使者为支点,心理健康协会为补充,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另外,开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网站,开通腾讯、新浪心理微博以及微信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载体实现网络化、全天候。每学期网站点击数生均超过1次以上,微博浏览量达到10万余人次。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心理普测、心理咨询网络预约、心理自测、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动态随时看等功能,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学校始终坚持常态化与阶段化相结合、全体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积极筹划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年在组织开展“5.25心理活动月”“11.25心理活动周”等传统主题活动的基础上,依托已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在世界精神卫生日、新生军训与入学教育等特殊时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4.3夯实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体系是补充
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机电学院采用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为不同群体学生提供心理服务。在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基础上,通过电话预约、网络预约、当面预约等形式,每天向全校师生提供电话咨询、在线咨询以及面询等个体咨询服务,且咨询记录完整。每年接受个体心理咨询的师生300余人次。另外,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制订详实、可行的团体辅导方案,指导开展团体辅导服务10余次。为了提供更好的心理咨询服务,提升心理咨询教师专业素养,积极开展案例研讨与督导活动。每学期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接受校外案例研讨与督导7~8次,专兼职教师接受校内案例研讨与督导5~6次。
4.4推进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是底线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后防线。每年10月份,机电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依托二级心理辅导站,对当年入学的所有新生进行心理普查,为新生建立心理档案。根据普测结果,将重点关注学生名单上报并下发至有关系部学生管理负责人,对其进行关注。另外,通过预约访谈,对重点关注学生进行面询,进行进一步排查,为系部提供决策依据。除了心理普查,还建立了周汇报制度,开展定期排查工作。每学期开展定期心理排查18~20次,并及时将有关情况上报,为构建和谐、平安校园打下扎实基础。当出现心理危机事件时,立即启动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预警与干预机制,相关人员各司其职,将心理危机事件对当事人及其身边人的影响降至最小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但由于高职院校组建相对较晚,在办学条件、生源素质、社会形象、大学生的发展设计等诸多方面与普通高校有相当差距,并对高职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立足高职院校之际,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构建有针对性的教育模式,就显得日益重要。本文根据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实践,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针对高职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提出构建“以高职生主动自助为主体,全员参与、全程受训、全方位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文简称“一自三全”模式)。
一、“一自三全”模式的内涵“模式”
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施加积极影响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在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以什么模式来开展呢?我们认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当遵循人本主义思想,全过程、全方位地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相信学生,大力提倡学生自助,给学生潜能的发挥创造条件。依靠咨询员、辅导员和科任教师三支队伍,构建以高职生主动自助为主体,教育者全员参与、大学生全程受训、教育因素全方位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1.突出高职生主体地位,倡导大学生主动自助。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在教育对象作为主体积极参与其中,并力求实现自身素质优化的基础上,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实现。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大学生自我教育主体地位的落实。教育者应通过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启发和引导大学生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不断提高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能力,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2.强化全员育人观念,确保教育者全员参与。被教育者的成才依赖于教育者集体的共同作用,对于大学生的成长而言,离不开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同样,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单单是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任务,也不仅仅是心理咨询人员和辅导员的应尽职责。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需要在大教育观的指导下,把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行政管理以及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突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全体教育人员共同参与,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氛围,共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3.从入学到毕业,做到大学生全程受训。提倡高职生自助,并非对其放手不管。在开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注重教育的系统性、阶段性、连续性。一方面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阶段性。对大学新生要进行以侧重新生活适应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训练,大二的学生应侧重人际交往、自我设计、恋爱与婚姻心理的训练,大三学生要侧重就业、择业心理的训练。另一方面,对高职生进行的生活适应、人际交往、自我设计、恋爱与婚姻心理、就业择业心理的训练要贯穿于高职生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相互之间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4.树立大教育观,实现教育因素全方位渗透。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从全局出发,加大工作机制建设和软硬件投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方位系统推进。一是建立家校互动机制,通过辅导员与家长的定期联系,发挥家庭、社会和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因素,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二是既注重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载体的教育功能,将心理保健意识渗透其中;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心理健康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起来。既要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还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渗透性。
二、“一自三全”模式的基础条件
鉴于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现状,“一自三全”模式的实施,需要具备如下基础条件:一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或副校长担任组长。下设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辅导室等相应机构;二是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人员队伍。选派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教师从事心理咨询与教育工作,并通过参加培训、学术交流和研讨会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三是保证必要的经费投091周刊入。要根据有关文件精神,依据学生人数、专业、年级、性别构成比例、工作开展情况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项经费;四是保证固定、够用、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办公场地,并配备电脑、打印机、电话等必要办公设备,购置相应的测试软件。
三、“一自三全”模式的实施
1.端正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心理素质属于核心素质,是否达标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但在高职教育教学工作中,人们往往过于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一定程度上忽视或忽略了心理素质的优化培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先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心理健康、有道德的人,要将心理素质与道德素质的培养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同时,加强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增强学生自信,在将来能够以健康的心态参与职业竞争。2.确保高职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正面教育,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立足大学生的身心实际,具有针对性,突出大学生的参与性。如拓展训练、心理运动会、心理剧展演等心理类社团活动;二是组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自助与互助小组,挑选热情开朗、具有助人意识的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培训,担任小组组长。定期组织小组同学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活动,并及时关注问题学生的情绪动向,如心理委员选聘与培训等;三是做好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针对经济贫困、学业困难、择业受挫等特殊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自信、自强、自立。3.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基础作用。一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到有针对性的动态监控;二是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保健意识;三是适时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和报告,立足学生心理实际,帮助其解疑释惑;四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做到校园环境优美、教风学风优良,对大学生心理实现潜移默化的保健作用;五是通过建立心理卫生三级保健网,形成由“心理委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业医疗机构”组成的心理危机监测、评估、预防和快速反应制度和运行机制。4.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辅导员的主导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决定了他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一是在关注对象群体方面,要不断优化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辅导员心理素质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同时,还要积极做好学校教职员工群体的心理保健工作;二是在关注的方法内容方面,要做到善于观察,精于沟通,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有关学生思想与心理状态的信息;三是在家校合作方面,应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为家长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共同关心学生的心理保健。
作者:苏坦 单位: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陶爱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考试周刊,2010年第4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误区;引导
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已有了很大发展,无论在理论研究、教材建设、师资培训,还是教育活动的开展,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近几年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形势要求高等院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又面临着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形式、手段、有效性等问题的困扰。正确认识和分析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偏差和误区,积极思考相应的对策,有助于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九大”误区
1.1认识上的误区: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割裂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联系。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不正确的观点:一种是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把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乃至政治观念上的问题,都归因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万能的;另一种是将大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认为思想品德教育能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
1.2实践中的误区:重心理测试、轻科学分析。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心理测试,在所谓的硬件上下功夫,热衷于搞各种心理测试,把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和简单化,对心理问题的科学分析不够。
1.3咨询中的误区:在心理咨询中重障碍咨询、轻发展咨询。由于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入手的,使一些人误认为高校心理咨询的对象只是存在心理障碍、人格缺陷的异常大学生,而与多数心理健康但面临着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诸多问题的大学生无关,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有很大局限,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
1.4诊断中的误区:重心理问题诊治、轻预防引导。目前,虽然全国大多数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但许多高校却存在着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不准问题,重视个别学生的咨询诊治而轻视普遍防治与引导问题。
1.5研究中的误区:重心理问题的调查、轻心理求助方式的调研。许多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主要是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研究制定相应的措施,很少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帮助与求助方式,如对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是否愿意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他们最愿意采取什么样的求助行为等等研究不够。
1.6课程开设的误区:重心理课程的开设、轻心理训练活动的进行。有些高校热衷于开设心理知识类的课程,将心理知识教育简单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轻视心理活动的训练。
1.7人员使用上的误区:人人都可做心理咨询老师,心理咨询人员不需要进行专门培训。目前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主要有心理辅导教师、德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和其他管理人员,而且多数是兼职人员,各方面人员的配合较少,教育效果不如人意。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一部分专兼职教师,因没有经过心理辅导的专业训练,对心理学知识了解不多,对心理测试技术和心理辅导方法不熟,在教育过程中经常受德育思维模式的影响,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特有规律和要求,对大学生的心理会产生副面作用,所以教师的专业化是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8学生中的误区:把前往咨询辅导的学生看成神经病或精神病。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多数大学生对接受心理辅导还存在着偏见和误解。大学生普遍认为,前往咨询辅导的同学很可能有什么不正常或有精神病,要不就是有见不得人的隐私或道德品质方面有问题。正因为这些误解和偏见,大学生对心理辅导的求助率还很低,很多同学宁愿饱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以至影响正常学习、生活、工作,也不愿或不敢前去接受辅导。据资料统计,高校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约占总数的20%~30%,而各高校心理咨询、辅导机构一年接待的学生只占学生总数的5%左右。
1.9机制上的误区:心理咨询人员不是德育教师系列,不需要评职称。虽然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管理机制、从业人员的编制、待遇、职称评聘等保障机制都提出了要求。但有关资料显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却存在保障机制不完善,从业人员待遇低,职称评聘无保障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流失,这反映了心理辅导教师所处的不良环境与尴尬地位。
2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2.1要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首先应立足于教育和发展,即着眼于全体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面向大多数健康正常的大学生,积极开展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宣传和教育,优化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长、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问题,预防心理问题,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全面发展;其次是咨询治疗任务,通过个别咨询或治疗,帮助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摆脱困惑,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缓解和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健康发展。由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具体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针对全体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教育,增强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发展和完善;二是针对少数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运用心理咨询等方式方法,积极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惑,防止轻度心理障碍“恶化”发展,提高这部分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增强心理健康水平;三是针对极少数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大学生,通过初步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控制或缓解病情,并积极协同有关专业医疗机构,帮助这部分大学生摆脱或改善心理症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2要努力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发展。通过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开发和优化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要通过传授心理调适的方式方法,积极开展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和情绪情感等问题的辅导,帮助学生学会或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及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健康、积极、向上、富有正义感与同情心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第二,加强心理卫生教育,预防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要针对大学生心理卫生的基本问题和常见的心理障碍,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了解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途径与方法;并通过解析心理异常现象、原因及表现,使大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消除误解或成见,形成能在必要时主动寻找帮助的意识。转贴于
2.3要深入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在建设,立足教育,贵在落实。
(1)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和组织机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系统工程,理应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项系统工程的运作;只有机构落实、人员到位、任务具体,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规范、稳定、深入、持久、有效地进行。同时,应保持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尽量避免该机构与学校管理部门属挂靠、相邻或重叠关系,缩短与学生间的距离。加强领导,完善工作体制,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保障。
(2)广泛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全体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也应面向全体学生,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上,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从中受益,而不能等问题出现以后才去进行心理干预。实践证明,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和辅修课程,同时针对不同大学生群体特点以及学生关心的共同问题,举办系列专题讲座或报告等,并通过校园各媒体广泛宣传,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是提高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可以弥补有限的课堂教学和心理咨询的不足。只有形成课内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网络和体系,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关心和积极参予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各任课教师(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要结合教学实际过程,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贯彻心理学思想,渗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班主任或辅导员不仅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也要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作用。
(4)科学、规范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普查和咨询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普查工作要从新生入手,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验建立学生个人心理档案;对于测量出的有明显心理障碍倾向的学生,要建立咨询档案,并通过不同形式的咨询工作,给予及时必要的帮助、辅导;对于日常咨询中发现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及时转到专业卫生机构进行治疗。
(5)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监管系统,形成“校——系——班级——公寓——宿舍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保健网络”。其中“学校”以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为核心,以稳定的专兼职专业教师队伍为主体,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日常心理咨询与辅导。“系、院”以各系分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体,为本系学生提供帮助、辅导,并解决部分心理问题。“级或班级”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从学生中培养和选拔一批骨干分子或联络员,及时反映遇到的心理问题或异常表现。“公寓”管理人员扮演心理观察员的角色,一旦在公寓发现异常行为学生,承担救援和上报职责。“宿舍”舍长发挥心理守护员的作用,准确把握学生心态,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援救工作。
(6)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工作。只有通过研究才能提出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合理化建议,为学校制定相应的学生管理政策、措施提供依据,从而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良性循环。也只有通过研究,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才能使高校把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人才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才能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注重人格、人品、个性、知识、技能、良好身心素质的协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胡佩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理论与当代[J],2005,(6).
[3]黄赐英.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2).
[4]常涛,张正明.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4).
[5]彭萍.心理健康课的方法途径及实效性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5(12).
[6]杨晓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目前,不少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融入到学科教学中,这样做不但可以让高校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视,而且还可以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通过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克服能力得以提高,还能够帮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积极团结协作,不断丰富教育经验,以不同的方式去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在高校心理学课程及相关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都存在着相同的教育目标。因此,当下高校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地融入到学科教育中,探究教育规律,为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积累更多、更丰富的经验。
2.有助于做好心理健康教育防治工作。不少高校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为了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也不仅仅是为了消除大学生的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在生活、学习、交往中学会适时调整心态,与人和谐相处、健康发展。过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是以诊治为主。而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则则是侧重于教育发展性,以全部大学生为对象,给他们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并合理解决心理问题,是以防治结合为主。纵观当前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以防治结合为主的教育形式更加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让他们的困难承受能力得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不断增强,为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3.有助于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当前,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来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实际上,现在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有三种。第一,医学理念。医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心理疾病特点为主,用心理咨询的方式解决他们长期存在的心理问题。第二,教育理念。针对整个大学生群体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解决他们在面对心理问题时的焦虑表现,使之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和学习。第三,教育综合理念。该理念将社会、教育和医学有机统一起来。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多样化选择,为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培养途径提供了更多实现的可能性。因而高校要认真研究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并据此制定科学、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1.科学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功效。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关注个别学生的严重心理疾病,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解决他们的人生困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意识和心理上双管齐下,培养大学生的高尚道德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他们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所以,当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联系在一起时,就能够纠正高校过去那种枯燥说教的心理教育方式,让高校能够通过更加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来解决当下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学会保持健康心理。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应该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构建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以充裕的课程学时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心理学,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另外,学校还应该根据自身条件来更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软硬件设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共享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以信息化管理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咨询服务。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既要打造高品质的教学质量,又要引导学生真正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氛围中,师生共同探寻心理健康问题及相关的解决方案。高校在考核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情况时,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收获、教育目标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高校还应该以课外实践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譬如做义工、进福利院、做宣传等等。
3.运用多元化教育方式。实施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高校防治学生心理问题的一种趋势。大学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较多,形成的原因也不一样,因而单调的教育方式是没有效果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孤立进行,要联合各方面的力量(家庭、社会等等)来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来说,就是要和大学生打成一片,用交流、咨询等方式去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学习、生活、交际等方面的问题,教会他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克服心理障碍。高校要改变以往那种等大学生上门咨询心理问题的陈旧观念,积极主动利用校园网、公开讲座等方式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他们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当中,强化大学生的心理受挫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能够更加坚强地面对现实,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