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建筑设计策略范文

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绿色建筑设计策略

第1篇:绿色建筑设计策略范文

【关键词】低成本,绿色建筑 , 设计策略

【 abstract 】 in respect of the traditional foundation, advocate and nature of symbiosis green building will is the theme of architecture in the 21 st century, in the new period the urgent need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production mode, develop green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 is comfortable, healthy, efficient, and a harmonious environment and symbiosis, meet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human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 the objective deman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aning of green architecture desig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low cost of green architecture design strategy.

【 key words 】 low cost, green architecture, desig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地球人口急剧增长,人类不断向地球索取, 环境破坏以及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成为制约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 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载体, 是人类文明史的见证。21世纪是人类由“黑色文明”过渡到“绿色文明”的新世纪,因此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提倡与自然共生的绿色建筑将是 21世纪建筑的主题, 新时期里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建筑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使建筑既舒适、健康、高效, 又与环境和谐共生, 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客观需求。

一、绿色建筑设计的涵义

1、节能理念: 一般建筑能耗严重, 使用过程中 50 %的能源被消耗, 由此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绿色建筑要求将能耗的使用在一般建筑的基础降低 70 % ~ 75%, 并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与浪费 。那么绿色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太阳能, 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 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 并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 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2、节约利用理念:在建筑生产及使用过程中, 需要消耗大量自然资源,为了抑制自然资源的枯竭, 需要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 合理地使用地方材料, 减少资源消耗以及抑制废弃物的产生。节约用水, 设置污水处理设备,进行中水回用; 选用低能耗可再生环保型材料, 减少木材的使用;充分利用建筑资源, 包括对建材生产废料、 建材包装废料、 旧建筑利用、 建筑设施公用、 施工废弃物减量、 拆除废弃物的再利用等。

3、环保理念: 一般建筑实行商品化生产, 设计实行标准化、产业化;绿色建筑强调尊重本土文化、 自然、 气候,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室内环境质量, 进行废水、 垃圾处理, 实现环境零污染; 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 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室内空气清新, 温、 湿度适当, 使居住者感觉良好; 土壤中不存在有毒、 有害物质, 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

4、和谐理念: 一般建筑设计理念是封闭的,将建筑与外界隔离。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内部与外部可以自动调节, 和谐一致、 动静互补, 追求建筑“四节”和环境生态共存。从整体出发, 通过借景、 组景、 分景、 添景等多种手法, 使建筑内外环境协调。

二、低成本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

1、组团规划

(1)行人区风速控制。室外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建筑物周围行人区风速不高于5m/s,保证室外活动的舒适性和建筑通风。

(2)交错的行列式布局。宜采用交错的行列式布局,合理设计建筑间距,以确保建筑单体前后不会形成较大面积的气流漩涡区。

(3)迎风面设计。组团的轴线和开口宜迎向当地全年主导风向,保证气流顺畅。

(4)围合式开敞设计。围合式布局宜采用半围合式结构,开口宜迎向当地全年主导风向且沿主导风向上宜布置首层架空层、开敞连廊、可开启门厅等出风口。

(5)建筑朝向当地全年主导风向。朝向当地主导风向,使建筑单体前后形成足够风压差,为室内自然通风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6)部分架空或过街楼结构的运用。一字平直排开而体形较长时(超过30m)的建筑,首层宜采用部分架空或过街楼结构,既提供休闲场地又可改善近地(距地2m范围)室外通风。

(7)连廊结构。建筑单体之间连接采用开敞的连廊结构,保证空气流动通畅。

2、地面铺装设计

(1)表层土的保护。尽可能保持自然植被和具有渗透性的表层土,保留土地结构的自然灌溉特征,如交错的谷地等。

(2)渗透性的路面铺装。用具有渗透性的路面铺装(如植草砖等)替代原先密实的人行道、广场和停车场。

(3)透水地面表层用孔隙率较高的耐压材料,如互锁砖、植草砖透水沥青、砌石等,以透水性高的砂石为基层。

(4)结合绿化设施的补水系统,透水性地面设置人工补水装置,高温炎热的季节向地面淋水,利用水份蒸发冷却改善微气候环境。

3、室外遮阳设计

(1)室外遮阳方式结合庇护性景观(亭、廊、棚架、膜结构等)设计,丛植、列植的绿化乔木,为地面提供合适的遮阳方式。

(2)选择遮阳效果较好的乔木进行地表遮阳设计,乔木树种的树冠高度不应小于2m、叶面积指数密度不应小于2.0,叶片倾角宜大于45度。

(3)小区组团规划设计时宜注意建筑体形的选择、间距的控制和高度的排列,在不影响小区通风和日照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建筑在地面的阴影为地表提供遮阳。组团规划时宜采用南北朝向的行列式或错列式布局,使得地面获得较大面积的阴影遮挡。

(4)室外停车场应结合绿化,为75%以上的车辆遮阴。

4、景观环境控制

第2篇:绿色建筑设计策略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 夏热冬暖 空中庭院 立体绿化 共享设计 BIM

深圳大学城作为清华、北大等名校汇聚的创新示范高地,承载着率先探索实践绿色新城建设的历史责任,其整体规划体现开发办学、资源共享、可持续发展等先进理念。在大学城建成10年后,根据新的发展需求,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创新基地项目应运而生。

1、基地环境本底分析

规划设计首先从大学城现有的基地本底分析人手,深圳大学城采用核心区共享设计,核心区位于西校区的中央部分,以横跨大沙河两岸的图书信息中心为轴,北大、清华、哈工大三个研究生院分布在四周,采取链式规划布局与核心区相连。清华创新基地3号楼位于核心区,东邻图书馆、西邻规划中的哈工大基地、北邻北大汇丰商学院大楼、南邻生态保留山体。项目位于核心区的核心地带,规划设计希望延续大学城开放、交流、共享的理念,将建筑与周边邻近建筑进行有效协同规划。

项目延续低成本被动技术优先的绿色设计理念,首先分析项目所在地的自然气候特点。深圳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长夏短冬,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22.5℃,最高气温为38.7℃,且自然通风条件优越,年平均风速为2.7m/s,场地所在大学城区域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大学城周边自然环境优越,项目上风向是生态保护山体,使得自然通风条件十分优良。深圳市的自然通风对于建筑节能的贡献很大,即使在最热月份也有1/3的时间可以利用自然通风解决热舒适,而不需要空调,不但节能效果明显,而且能有效改善室内空气环境。

2、协同共享的规划设计

三号楼项目位于大学城高密度的核心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项目承载着联系周边北大、哈工大和信息图书中心的枢纽责任。上位规划和城市设计指引,要求项目在裙房和建筑塔楼尺度、首层架空连廊、地下空间、裙房等部分考虑与周边邻近项目连通。我们的设计进一步在不同高度、不同空间之间与周边项目建立更密切的立体生态连通。大学城的核心区不仅仅是把各个学校大楼简单地摆放在一起,而应提供一个跨学校与专业的更加便捷交流沟通的大平台。设计中,我们安排了穿越连接各个功能活动目标的通道,有结合地形穿行中庭的坡道,也有通过廊桥连接不同标高的空中平台。同时预留了对图书馆、北大、哈工大和南侧山体的连廊接口,从而使不同高度的公共空间实现立体穿行。我们希望在未来,当师生们偶然穿行于建筑中,一个海报、报告或是谋面都将在这些创新型人才群落中碰撞出难以估量的可能性。

3、生态系统的构建和修复

设计希望将人工环境与基地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建立起更加和谐的共生关系。

首先,从水系统设计人手,将建筑的给排水系统与周边环境进行协调。核心区建筑密度较高,设计提出邻近建筑共同建立统一的水处理和循环系统,并与大沙河、核心广场湿地等结合在一起。各栋大楼屋顶设置雨水收集系统,首先蓄存在建筑塔楼高区的雨水蓄水池中,通过自然重力浇灌高区的立体绿化,多余的雨水与建筑下层平台的雨水一起进入地下雨水蓄水池和临近广场的人工湿地。建筑内的卫生间污水也集中通过人工湿地处理达标后形成中水回用到各个楼层,成为滴灌、渗灌立体绿化的水源,同时用来冲洗卫生间洁具,实现雨水分级蓄存和中水循环利用。

第二,建立立体的生态补偿体系。设计通过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空中绿化平台等措施,补偿建筑基地和道路所占用的原有场地绿化面积,从而实现高层办公建筑对生态环境的补偿,并为高层中的空间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建筑在塔楼顶层部分采用庭院式布局,结合逐层退台式绿化花园,营造类似地面院落式的研究办公环境,并为环境类研究项目提供室外实验场所。塔楼部分结合“Z”字形平面布局,错层设置悬挑的绿化露台,均匀地为各层实验教学空间提供开放的院落空间。这些院落空间在东、西区分层且错层布置,结合深圳地区对跨层露台的面积计算规则,使得这些露台不占用项目的总建筑面积指标,形成室内、半室外、室外的三级过渡空间。

4、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采光的形态设计

建筑形态对建筑有效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起着关键的作用,根据深圳建科大楼的实践经验,在深圳地区采用适宜的形体布局可以大大节约建筑的空调和照明能耗,并改善室内的空间环境品质。建筑分为塔楼、裙房和地下三个部分,设计针对各部分特色,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组织自然通风和采光。

塔楼部分是建筑的主体,项目实验室和研究室为主要功能,分析出以两个8m跨度为标准进深更适宜于实验室空间需求。将建筑平面布局设计为“z”字形布局,有利于项目所在地过渡季节主导东北风的均匀进入室内。同时“Z”字形的布局增加了建筑临窗的面积,有效改善了自然光环境。在通风采光较弱的区域布置核心筒和交通配套设施。

裙房部分面积较大,进深也较大,且东西北三面都临近高层建筑,致使边界采光条件不利,设计采用在中部设置采光通风中庭为低区建筑提供良好的天光和适宜的进深布置。裙房部分的首层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形成错层的布局,将内部高差处理成中庭台阶庭院和报告厅,结合周边架空连廊和生态楼梯,将类似冷巷的、有遮蔽的低温空气通过中庭部分引入建筑,形成良好的内部空气流通。

地下室部分因为场地局限几乎全部在裙房下面,设计利用首层空间设计下沉式地下庭院,将地面光线通过采光顶、导光管等引入地下空间,用绿色植物和自然采光通风,改善位于地下室的工作、实验环境。

5、可持续发展变化的功能布局

现代大学实验建筑需要应对快速变化的各种新需求,建筑内部功能分为相对固定的特定实验室和通用可变实验室两大类。针对一部分有特定空间及环境需求的实验室,设计将其安排在地下室、首层、裙房及塔楼的不同部分。对通用型实验室,我们也充分考虑可预期的各种实验室变化带来的设计需求。

地下室除了用于停车及设备用房以外,还考虑设置一些精密实验室,以隔绝外界不利环境对实验设备及实验过程的影响。裙房底层布置先进制造学科的整车实验示范平台和材料学科的重型实验室,在底层另一侧设置公共报告厅及各个学科的公共实验室,方便使用。在五层结合裙房的屋顶花园设置公共会议等功能,营造良好的交流空间。塔楼顶部布置有大量通风柜需求的实验室,满足环境学部及材料学科的需求。顶层有光电示范基地,将建筑本体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实验展示平台。清洁能源采用单晶硅太阳能光伏遮阳棚和垂直轴微风发电机,为大楼提供清洁能源补充,也成为大学城迈向绿色生态的标志性新形象。

建筑在荷载、用电负荷、空间高度、通风设备、护构造等方面都充分考虑功能变化发展的需求。总之,延续建筑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是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6、综合绿色建筑护设计

绿色建筑的外表皮设计不仅仅是传统围护和造型的问题,还需要综合解决遮阳、通风、采光、降噪、降温等需要,本项目的外立面设计希望体现绿色生态立体绿化和单元式可灵活变化的遮阳构造。理工科的实验室使用中需要灵活配置通风柜和外挂排气管,往往都被迫在平整的外墙上伸出长长短短的管子。针对这一需求,建筑采用外挂混凝土预制遮阳格栅,与建筑主体之间形成通风管线夹层,方便进行管线的安装和维护。同时每个方格都预备可以灵活安装的半透明遮阳模块,可以根据室内实际的布置需要,遮挡或打开相应的方格单元,以改变室内的光照环境。

建筑通过遍布建筑四周的多种立体绿化形式,希望构建网络化的大楼生态系统,为师生们提供健康、舒适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同时为植物和小动物提供继续在这颗“大树”上生存下去的机会。设计采用水平花池遮阳系统和模块式立体绿化,用充满生命力的植物作为建筑重要立面的组成肌理之一,让自然的变换形成建筑最具特色的标志。

7、基于BlM的三维精细化设计

BIM为项目提供了更加直观和精细化的设计平台,使得项目较为复杂的功能布局,可以更加直观地在设计者和非专业的使用方之间进行展示、沟通。性能化的自然采光和通风设计,也可以基于三维信息模型进行更加准确的模拟和设计。绿色建筑需要更加精细化的三维工作平台来支持,跨专业的协同也可以在三维环境下更加顺畅和准确地进行。

8、结语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创新基地三号楼项目是继深圳建科大楼之后,采用被动技术优先的实践案例之一,项目目前在进行施工图设计和前期基础施工工作。通过项目的设计和实践,以共享设计为指导进行的绿色建筑项目也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和检验。

作者简介

张炜,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研创中心总建筑师,长期从事绿色建筑、绿色规划研究与实践工作。

周筱然,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设计咨询中心建筑部副经理,主持或参与完成各类工程规划、设计和研究项目40余项。代表项目:深圳大学南校区基础实验楼、大理喜洲旅游文化创意园区、深圳华侨城小学教学楼绿色改造等,曾获得2011年“中国建研院CABR杯”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三等奖。

第3篇:绿色建筑设计策略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 设计策略 行为绿色气候学 生态优先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技术与设计的博弈

在当代建筑走向“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时,技术手段正承担着先锋的角色。对于未来建筑的方向,以空间和形体塑造为特征的传统建筑学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不能否定绿色技术对于建筑的作用,但也要清晰地看到,在仅依赖技术推动力的同时,解决问题的成本和负面效应也在上升 ;在思想缺失的环境下,单纯的技术探索能否持续的发挥其正面作用,让人担忧。

绿色的理想需要来自多个维度的思辩,而应承担更大责任的建筑师在历史的大潮中常常处于两种状态 :一是缺席状态,他们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与节能、环境工程师自说自话、互不越界 ;二是身份沦陷的状态,他们在集成了各种绿色技术后,用美学手段修饰技术的烙印,虽然已开始面对问题,但承担的角色更像是“装修工程师”。本文希望找到第三种应对问题的状态。

2 以空间塑造引导行为的绿色设计策略

在本文的案例和观点论述中,我们不把技术设备和构造措施作为绿色建筑的首要选择。“建筑行为”意指通过塑造空间引导人们在建筑中的行为,让人们在获得空间舒适感和愉悦感的同时,自发的以更健康的方式使用建筑,并自然达成低碳环保、节约能源的目标。结合自身的实践和思考,笔者认为,以空间塑造引导行为的绿色设计方法可以提炼为以下策略 :

2.1 策略之一 :“切薄”建筑―引导人们优先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

因建筑功能和使用效率的要求,现代建筑的体量不断加大,出现越来越多微型城市般的庞大综合体。对于北方建筑,或许这种体量的放大可以在同等建筑容积的情况下减少外墙面积,对于控制体形系数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对于夏热冬暖地区,因为室内外温差不大,建筑对通风散热要求高,体形系数的控制不是问题的关键,过大的进深反而成了改善建筑环境的障碍。

2.2 策略之二:公共空间室外化―引导人们减少对人工环境的依赖

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是低技术生态建筑的先行者,其建筑思想的基本范式之一被命名为“露天空间”。“露天空间”的含义基本等同于半室外的灰空间,对于印度湿热的气候,柯里亚认为,“它们的存在为我们的活动提供了最舒适惬意的环境”,“这样的空间在一年中可以使用长达 9 个月的时间,我们估计这样的空间所具有的利用率大约相当于一间房间的 60%。”[2]柯里亚的“露天空间”在其作品中应用广泛,并衍生出丰富多彩的形式 ( 图 6)。建筑的大堂、中庭、走廊、电梯厅等公共空间,面积比例较大,却不是主要的使用空间 ;虽然人们在此停留的时间普遍不长,但要为此付出很大的能源代价,这也是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远超一般民用建筑的原因之一。对于夏热冬暖地区,重新审视公共空间的使用模式,将公共空间室外化是一个可行的策略。这里四季温差不大,有顶棚、无围护墙的灰空间在绝大部分季节有着良好的舒适度,如果能解决好管理等问题,这样的空间就能发挥出良好的效益。

2.3 策略之三 :“冷巷”的嵌入―引导有节制的环境塑造方式

为了适应气候,南方传统民居的营造方式有着丰富的建筑学价值,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狭窄高耸的天井空间。与北方民居开阔的院落不同,南方民居幽深的天井让直射阳光难以进入,为建筑引入柔和的漫射光,同时也有利于增强热压作用带动室内通风。建筑在利用自然条件的同时,营造了阴凉的内部环境,在紧凑的用地上提升了空间品质。根据这样的原理,我们把有意识嵌入建筑的狭窄庭院称之为“冷巷”。

2.4 策略之四:围护界面的灵活性―引导人们用灵活的方式应对气候

建筑围护界面的灵活性,是为了让人们在建筑中有选择的利用自然条件。传统的手段是设置可开启的窗,随着建筑体量的增大,这种办法常常不能满足更大尺度的空间要求,机械通风的手段随之出现了。本文的策略,是希望以整个墙面的开放性实现更大幅度的建筑界面变化,带来建筑空间性质和人们身心感受的转变,让建筑具有更好的气候适应力。这种策略也向构造技术、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课题。2.5 策略之五:消极空间的再造―引导人们挖掘建筑资源、回归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现代建筑,特别是高层建筑,疏散楼梯间常被建筑师作为消极空间而放弃对其环境的营造,它们被放进黑暗的核心筒,用机械的手段排风、排烟。这样的做法除了耗费能源外,也把它们变成了人们最不愿接近的场所,除了满足特定的消防功能别无他用。

3 绿色建筑―从“装修”走向“设计”

审视当代绿色建筑,我们会发现,大部分的技术、措施都可以通过近似“装修”的方式拼合进建筑中,而与建筑“设计”关系不大。“装修”重在美学的修饰,而“设计”重在创作的思考。对于建筑师来说,更大的挑战来自于用形态和空间来实现“绿色”建筑,这种做法更低成本、更具有持续效果、更易读,也更富有建筑学特色。以上的 5 个策略与建筑形态和空间塑造有着紧密的关系,通过“建筑”空间来“建筑”人们的行为,从而在创作初期影响设计,让建筑“绿”在起跑线上。以上的案例并非都是完整意义的“绿色建筑”,设计的策略并不能完全替代技术手段。但引导行为的设计哲学奠定了建筑的基础,从而让它可以兼容更多的技术措施,可以接纳更丰富的创意手段。

4 设计的源动力

今天的建筑学面临比以往更多、更复杂的问题,设计常常需要平衡多种诉求,在建筑的城市价值、商业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要素之间,不同的建筑师有着不同的优先追求。绿色建筑不能站在道德制高点去否定其他,而要鼓励建筑的多元价值并存。不论是杨经文秉承的“生物气候学”,还是查尔斯・柯里亚所坚持的“形式追随气候”,都把建筑设计建立在气候学基础之上,从而诞生出独特的建筑形态。在本文的案例中,我们积极面对形式与空间美学的正面价值,不同以往的是,我们用“生态优先”的原则重新界定它们的立足点,让建筑诚实的面对气候与环境,并以此作为设计的源动力。今天,也许我们只能基于可预见的技术水平,用经过了二次转化的人造物质修正建筑自身。在建筑营造科学出现本质的革新之前,我们也许不能达到真正的“绿色”,但我们仍可以无限的趋近这个理想。回归建筑的本源,我们需要用创意迎接挑战,创造丰富而有内涵的新建筑。

参考文献

1.俞斌浩.设计空间就是设计生活.美术大观,2007(11).

2.梁冰.室内空间的情感化设计.美术观察,2008(2).

第4篇:绿色建筑设计策略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 绿色生态化模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a)-0065-0TU2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自工业化时代以来,世界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居住环境也在不断恶化。这种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模式表现在建筑业上就是:建筑设计、建造和使用大都采用一种大规模机器运作的实用功利化技术模式,其目标在于追求直接的经济利益,这一模式在给人类创造大量的居住空间的同时,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城市自然环境的恶化和人情文化的淡薄。因此,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各国对环境的重视度持续加强,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师开始重新审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试图从建筑设计人手,从根本上消除建筑对人类健康、能源与环境的不利影响。建筑设计的绿色生态化模式就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1 建筑设计的绿色生态化模式及其特征

建筑设计的绿色生态化模式是指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以健康、节能和环保为宗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环境,改善建筑规划、建筑方案、建筑建材和技术,使整体建筑环境达到低耗、环保、高效、节能、生态平衡的效果,最终实现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建筑设计模式。

一般而言,建筑设计的绿色生态化模式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以人为本。绿色生态化模式要求在建筑设计中采用耐久、可重复使用的环保型绿色建材,改善室内外色光环境和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清洁能源等措施保护人类的身心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给人类健康带来的损害。

(2)经济性。绿色生态化模式要求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追求经济效益,力图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高质量的建筑,此外还需要开发和利用红外反射技术、太阳能能装置等新节能技术减少能源的损耗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3)环境适应性。绿色生态化模式要求建筑设计应强调与环境协调,尽可能的维护外部环境,并充分发挥环境效益;建筑的选址、平面、剖面设计都应遵循与环境共生的原则,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并与环境特点与气候特征相适应。

(4)社会性。绿色生态化模式要求建筑空间和使用功能应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建筑设计要给未来发展留有足够的弹性,在空间上具有包容性,功能上具有综合性,使用上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可扩展性。

2 建筑设计绿色生态化模式的实施策略

建筑设计的绿色生态化模式的实施策略主要是指如何在现代都市建筑中引入自然生态化的环境,再现自然生态,实现人、建筑、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交相辉映。其具体实施可以从室内设计策略、室外设计策略和技术策略三个方面进行。

2.1 室内设计策略

通过中庭生态化设计和缓冲空间生态化设计来说明室内设计的策略。

(1)在实施绿色生态化模式进行中庭设计时,一方面要使中庭成为光线与气流的通道,起到“光井”与“烟囱”的作用,使阳光由中庭渗入建筑,通过阳光的收集、反射装置达到内部空间,这样既排出了室内的湿气和浊气,又形成了空气的流动,使人与自然相接触的同时,减少了机械通风和空调的需求;另一方面,使绿化与中庭相结合,将绿化体系引入建筑室内,这样不仅形成优美的景观,而且通过植物的新陈代谢,可以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

(2)“缓冲空间”是在建筑主体与室外环境之间用玻璃幕或墙体围合出一个大空间,是室内外的一个缓冲地带。在实施绿色生态化模式进行缓冲空间设计时,主要目标是节能,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起到保暖、隔噪音和通风的作用。

2.2 室外设计策略

建筑室外设计的生态化策略主要从屋顶设计和幕墙设计两个方面来分析。

(1)在屋顶设计上,绿色生态化策略要求建筑物屋顶的设计应根据不同区域情况进行不同作用的节能设计。

(2)在幕墙设计上,绿色生态化模式在建筑幕墙设计上最为常用的策略是“双层皮”幕墙策略。“双层皮”幕墙主要针对以往玻璃幕墙耗能高、室内空气质量差等问题,用双层体系(一般为玻璃)作维护结构,提供自然通风和采光、增加室内空间舒适度、降低能耗,从而较好的解决了自然采光和节能之间的矛盾。此外,在双层皮间设置的遮阳百页比普通建筑使用的内置百页具有更佳的遮阳效果,同时由于免受风雨侵袭和阳光直射,对其运营、维护、更新也将更加方便。

2.3 技术策略

2.3.1 选择生态环保的绿色建材

建筑设计的绿色生态化模式要求要选择具有优异环境协调性的建筑材料,包括:(1)承重材料与填充材料,如生态水泥、生态高性能混凝土、钢材和木材(包括木材、纸张、竹)等;(2)保温材料,包括透明绝热材料、外墙保温涂料等墙体保温材料、自控光热屋面板与结构层复合而成的自控光热屋顶保温材料等;(3)建筑围护材料――玻璃,如热反射玻璃、吸热中空玻璃、硅气凝胶特种玻璃、安全玻璃、自洁净玻璃、光电玻璃和自动调光玻璃等;(4)对人的健康损害较少的非有机溶剂型涂料,生态卫生陶瓷等生态建筑材料。

2.3.2 采用各种节能技术

为了实现低耗减排目标、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可以充分利用新能源开发建筑的蓄热、保温技术。在绿色生态建筑设计时,可根据区域性特点,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水力能、潮汐能、生物能等新能源在建筑建设和使用过程发挥的生态效应。特别是太阳能技术的充分利用,包括被动式接受技术、太阳能集热技术和太阳能光电转换技术等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这是建筑设计绿色生态化模式的显著特征。

2.3.3 智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可以采用智能管理技术,例如将计算机技术、多媒体现代通信技术、环境监控技术与热敏反应技术等新智能管理技术运用到建筑设计中,推广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还可以开发出人性化的智能设计,如设计出会呼吸的玻璃幕墙、智能采光窗、室内自动调湿装置等,为人们创造安全、高效、舒适、环保节能的宜居环境。

3 结语

建筑设计的绿色生态化模式是未来建筑设计业的发展趋势,未来建筑设计需在绿色生态模式的指导下,以人为本、科学设计,在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的前提下,节约与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在建筑设计的绿色生态化模式推广上还存在技术上的诸多难题,还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国情,开创适合我国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刘虹,王凌.生态策略在建筑设计中的价值与运用[J].热带建筑,2004,2(4):1

[2]刘振,迭勇,王少强.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J].陕西建筑,2008(10):16

第5篇:绿色建筑设计策略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重要性;实施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整个经济增长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问题,可持续发展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建筑领域,人们对环境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渗入建筑设计中,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师开始重新审视建筑、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试图从建筑设计出发,从根本上降低甚至消除建筑给人们健康、自然环境、能源等带来的不利影响。绿色建筑设计就是人们对自身所处环境存在的危机做出的积极响应。

1.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要将绿色建筑付诸行动,首要的问题就是做好建筑的生态化设计,在绿色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应充分渗入可持续发展理念,重新审视建筑、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并掌握国际上的绿色建筑发展新动向,并与我国建设方针相结合,为减少建筑对人类的健康、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实现绿色生态化建筑做出自己的努力。近年来,建筑节能越来越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人们也开始广泛关注设计的人性化和与自然的协调性,而绿色建筑设计因子就包括节约资源和能源、设计与自然的协调性以及人性化设计,强调设计的整体性和技能技术的应用,更注重太阳能、风能、自然光、地热等新能源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能够降低各种能源消耗,引领低碳生活。以人性化设计为例,建筑是为人服务的载体,当前,建筑人群的使用特征越发明显,业主对建筑功能需求也有所差异,对居住环境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保证建筑设计的生态化和绿色化,从人体舒适度和人体工程学角度出发,坚持节能减排原则,才能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与此同时,预留可调节和变更的空间,使业主能够根据自己喜好调节室内空间和环境参数,建筑功能作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综上所述,绿色建筑设计在我国建设中的重要性不可小觑,我们必须针对绿色建筑设计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将建筑行业的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

2.绿色建筑设计的实施策略分析

2.1技术策略

建筑设计绿色化要求选择具有优异环境协调性、对地球负荷最小且最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材料,概括而言,绿色材料应满足以下几方面:材料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资源、能源消耗低,对环境污染小,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废弃物可回收利用;有利于人体健康,可改善人们居住环境;物理化学性能好,能够满足建设施工需要。比如在保温材料方面,可选择透明绝热材料、外墙保温涂料、自控光热屋面板等,在围护材料方面,可选择安全玻璃、自洁净玻璃、光电玻璃、自动调光玻璃、热反射玻璃等,在承重、填充材料方面,可选择生态水泥、生态高性混凝土、木材、竹材、纸张等。

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应结合地域特性对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等进行充分利用,特别是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方面,可利用集热技术、光电转换技术等实现太阳能作为建筑某种设施构件与建筑形态上的综合性和整体性设计,从而达到美观节能、降低成本的目的,比较常见的设计方案为太阳能装置与屋顶设计、墙面设计的一体化,太阳能与阳台装置、遮阳装置设计的一体化。另外,绿色建筑设计也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我们可将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环境监控技术等运用到设计中,保证设计的合理化、高效化和科学化,也可开发具有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智能设计,设计出“会呼吸的玻璃”、智能采光窗、自动调湿装置等,确保人们生活环境的安全、舒适和环保节能。

2.2室内设计策略

室内设计策略包括绿色通风设计、光环境设计、缓冲空间设计等。首先,进行绿色通风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风,减少人们对空调的依赖,同时增强室内与外界空气的流动性,改善空气质量,提高房间舒适度,使人能与自然充分接触,提高人体生理舒适度标准。其次,合理设计室内采光方式和人工照明方式,将室内照度控制在一定区间内,尽可能利用自然光对人体和环境的有益性和无污染性;对于自然采光设计,有效控制光线强度和照射方式,采用漫反射的技术手段,避免强光刺眼,使建筑采光的阳光室与室内热量需求保持平衡,对于人工照明,应以节能为目标,尽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再次,进行缓冲空间生态化设计,也就是在建筑主体与室外环境之间用墙体或玻璃幕墙围合一个大空间,将这个大空间作为室内外热量传递的缓冲地带和过渡空间,有利于节能降耗,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目的。

2.3室外设计策略

绿化对绿色建筑来说是一个即平常又重要的话题,其对于陶冶情操、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降低污染、美化环境、增加大地涵养水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必须合理进行绿化设计,重视绿化植被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效益,从植物链和物质循环角度出发进行植物品种之间、植物与建筑物之间、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的选择和搭配,提倡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有机结合的绿化观念和设计方法,确保各种类型的植物品种与当地地域共生共享、相生相衍。在屋顶设计方面,应根据地域实际情况进行节能设计,在不影响建筑结构安全及建筑内部空间正常使用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屋顶绿化设计,不仅增加绿化面积,净化空气,还可以降温隔热,减少室内外热量的传递,降低能耗。

2.4把握国家宏观,规范行业标准,培养行业人才

绿色建筑是实现经济、科技和文化全方位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中必须把握国家宏观政策,遵循相关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对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做出进一步完善,加强环境检测技术研究,将建筑能耗和环境污染降到最低。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尤为迅猛,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增生,比如恶意竞争现象就普遍存在,这就要求规范行业标准,制定完善的行业运行管理条例和制度,加强市场管理,使绿色建筑设计朝着规范化和系统化方向发展,也使建筑行业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想实现绿色建筑设计,设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还要能在技术方面、思想方面、品质方面都做到绿色设计,真正实现绿色建筑的系统设计,实现各方协调,为此,有必要加大行业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一支复合型、高技能和高素质的设计队伍,为绿色建筑的发展壮大奠定坚实基础。

3.结语

绿色建筑设计是绿色建筑形成的基础,是降低能源消耗、引领低碳生活的灵魂,是建筑总体设计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时展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建筑设计的绿色化和生态化是未来建筑领域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在绿色生态模式指导下,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经济性、环境适应性和社会性原则,科学合理的进行绿色建筑设计,在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外和室内环境的基础上,努力节约资源,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使绿色建筑以良好的发展态势得以顺利推行,开创我国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灏.绿色建筑设计的实施策略与发展趋势[J].低碳世界.2013,(8):92-93.

[2]楚乐靖.绿色生态建筑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8).

第6篇:绿色建筑设计策略范文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 绿色建筑 绿色策略

引 言

在当前的建筑工程中,要做到人、自然和建筑的和谐统一发展要求,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的协调一致发展,同时还要确保国民经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超高层建筑作为城市化发展的标志,也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在我国,由于城市化起步晚,超高层建筑设计可以说是一项崭新的设计内容,是城市空间中的一道独特风景。超过层建筑设计现阶段的工作中越来越注重对绿色策略的引用。

1、结构特点

新世纪,人类面临着资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而超高层建筑在这两种挑战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设计中对节能、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化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建设绿色超高层建筑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在超高层建筑设计中是将节省地面资源和室外环境相统一,做到能源与节能的统一利用,节水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材料资源的利用与室内环境质量的保证要求。

2、超高层建筑设计绿色策略应用的必要性

在节能、低碳和环保等理念、相关政策及市场需求等多各因素推动下,建设绿色超高层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比常规超高层建筑能耗显著降低、室内环境质量显著提高、对周围环境影响显著下降、高效稳定运行的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超高层建筑。 可以看出,绿色超高层建筑无论从设计、施工、还是运营角度都比普通超高层建筑效果改善。因此可以发展绿色超高层建筑真正能够达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3、设计要点

科技的不断进步使超高层建筑发展很快,截止今天,我国已建成多栋的2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在节能、低碳的趋势下,建设绿色超高层建筑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然而,超高层建筑绿色生态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与普通绿色建筑有较多不同之处

3.1空间组织

在一个城市发展中,超高层建筑可以说是代表整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在城市化发展中具有着代表性和象征性。因此在超高层建筑设计中对于造型和空间组织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塔楼作为超高层建筑的主体部分,其在表现形式上往往都是对造型的决定因素进行分析,要在设计中确保其造型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构思的独特化和个性化要求。在目前超高层建筑设计中要本着绿色设计的理念,尽量少的采用大面积玻璃幕墙,从而减少光污染.减少形成高压风带和风口,并与周围现有建筑相协调,整体形成有韵律感的错落关系,共同构筑起丰富多彩的市界面。超高层建筑的裙房虽然对城市影响较小,但它对于街道的尺度和人情化空间的创造等方面却有着重要的意义。裙楼立面设计不同于上部.通过不同形式的玻璃幕墙、实墙和广告牌等元素的有机组合,使下部空间丰富多彩而生动。在主入口前设置下沉式广场,与地下超市相连。使得地上空间引入到地下,扩大了空间界面,非常富有情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独特的广场空间.以人和环境为设计重点,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舒适的休闲场所.而且使塔楼的形象特征更加突出。

3.2顶部设计要求

超高层建筑顶部是构成城市天际线的重要因素之一,造型独特的顶部设计对超高层建筑的整体形象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并成为林立在建筑群中区别于其他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肘代广场的顶部在白天透射出天空的湛蓝,晚上则成为灯塔,为市及拱北口岸带来鲜明的标志。其顶部与主体立面形成退台,这就需要通过增加高度来进行视觉修正。运用”隐蔽”的手法:采用高高的女儿墙.精巧的屋顶,半透明的建筑材料将顶部的功能用房隐藏起来。顶部条纹在材料、色彩上和中段相呼应。主楼的平面呈切边三角形,为不等边六角形,顶部则收缩为三角形,就象一颗璀灿的钻石镶嵌于屋顶,装点着城市的天空。超高层建筑的顶部需要一定的功能用房。顶部不仅设置了设备用房,还特别设置了一个空中会所,集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即解决了隔热、遮阳、改善室内微气候以及节约资源等功能.又使人能感到前所未有的大气之感,一览众山小的气魄.望尽市全景及拱北风貌。

4、结构体系

超高层建筑高耸挺拔,但对结构设计无疑是个不小的挑战,地震作用是决定选择其结构体系的关键。显著提高工作和生活效率:超高层建筑将工作和生活设施适当集中,一般性工作和生活问题在建筑内部即可解决,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工作和生活。根据超高层建筑结构的复杂程度和不规则性,确定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合理性能目标,采用弹性、弹塑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对结构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加强措施。人为控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顺序和程度,达到合理的结构抗震设计。虽然钢结构体系在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具有很多优点,但其缺点是导热系数大、耐火性差。因此,结构体系为全现浇钢筋砼结构体系,主楼平面呈切边三角形,利用楼、电梯间墙体形成内筒。

5、建筑节能多元化

超高层建筑的能耗为一般建筑的数倍,这是个综合性的课题。包括: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选择低能耗的设备,智能化的管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和管理资源,使建筑和设备方面的寿命成本最小,减少污染并达到可持续发展。从建筑设计角度讲,群体布局、单体设计、构造处理都是节能的关键。

生活热水系统为全日供应热水,供应对象为主楼8~20层酒店客房.附楼的酒店式公寓,裙楼内的餐厅、厨房。热源采用各自独立热泵机组及热回收空调机组供热。裙楼屋顶的泳池,员工的淋浴问采用太阳能热水器供应热水。中央空调系统的设置:地下1层超市,裙楼,主楼8~20层酒店客房,21层设备办公层,52层空中会所,附楼8~28层酒店式公寓。主楼酒店客房及附楼的酒店式公寓均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的方式。为了尽量减少中央空调的使用.主楼22~50层高级公寓均采用分体空调,方便自行控制,面积约35000平米,节能效果显著。分体空调的室外机隐藏在”凹槽”处,立面用格栅遮挡,即美观又实用。

6、结语

一项具有持久性意义的超高层建筑必定建立在整体性基础上:它促进环境优化,而不是降低其质量;它注重效益和效率,而不是徒具其表;它关心能源利用及可持续发展,并启发进步的美学;它体现逻辑与形式统一,并推动技术的进步,在有限的世界里创造出无限的空间。

参考文献

第7篇:绿色建筑设计策略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设计绿色策略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0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高层建筑设计中绿色策略既满足了人们节能环保的要求,有节省了资源利用率,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优化了效率和效益。它是逻辑学和美学的有机统一,是技术进步和城市发展的表现。以目前来看,绿色环保战略在建筑行业的运用前景还十分广阔。

1.高层建筑设计绿色策略应用的必要性

为推动节能、低碳环保理念,为应对政策和市场需求,绿色高层建筑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建筑物的生命周期中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高层建筑比传统的建筑室在这方面有明显改善,不仅大大减少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且在实际使用中可以高效和稳定的保持低碳和可持续发展。从以往经验可以看出,绿色的高层建筑从设计、施工,到运营等多方面部比普通建筑绿色环保的效果有了很大的改善。因此绿色超高层建筑的发展有利于真正实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2.高层建筑绿色技术应用原则

绿色技术可以应用于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任何阶段,但在建筑设计时必须有针对性地应用,要有具体的针对目标元素,而且这些目标元素要能有机结合,最终完成建筑的整体设计,具体的应用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应用绿色技术。理性的设计思维方式和科学的施工程序是保证建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根本。

2.2重视建筑的全寿命周期问题。对全寿命周期进行关注和重视,不仅可以在规划设计阶段将环境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和利用,而且可以降低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在后期的运营管理阶段可以为居住着提供更加健康、低耗、舒适的无害空间,拆除后尽量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和危害,并视拆除的材料尽可能的做大二次使用,提高材料的使用率。

2.3对自然条件进行合理化利用,保护周围的环境,对现有的适合的地貌、地形、植被和自然水系等尽量保留和合理利用;在对当地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进行充分考虑和研究的情况下,进行建筑的选址、布局、形态和朝向;在建筑的设计上,保证建筑的规模和风格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如有害气体和废弃物排放时,应采取有效方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2.4适用与健康的环境是居住者的目标,绿色建筑应对使用者的适度需求进行充分考虑,不断改进设计和施工方法,努力建造和谐优美的环境;确保居住者有一个质量安全、环境清新的空间;在满足居住条件的情况下,更能够带来居住上的快乐和工作上的高效率。

2.5重视对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降低对环境的高度污染,通过对设计和管理的改进和创新,优化生产工艺,合理化选择适用的技术、材料和产品,对资源配置进行合理的利用和优化,改变旧的消费思想和方式,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过度的浪费;因地制宜,将本地材料和资源加以扩大化的利用;重视对资源的二次循环利用;从根本上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将可再生、清洁的资源尽可能的应用在绿色建筑之中。

3、高层建筑绿色技术的设计方法

3.1绿色思维创新设计

绿色思维是指在建筑设计时将绿色思维融入其中,在制定方案和创作时首先考虑设计的可持续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再生性,让建筑业中有资源循环经济体现,绿色思维的两个基本原则包括:创新和平衡意识。创新性的

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设计方案的创新,二是对设计理念的创新。这两种创新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对当地的建筑业无论是技术上、材料应用上、风格造型上起到一定的革命性变化,但是目前我国的设计师在创新性方面还没有达到完全理解和熟练运用的程度,所以设计成果没有明显表现出创新性这一特点,这就需要设计师继续努力和钻研,将绿色思维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找出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重点,要提高对建筑创新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和建筑物最完美的结合,让建筑体系在创新性的观念下有新的发展。

另一方面,设计师要想做好平衡意识必须要做到两点,一是将建筑设计尽量做到精细化,这样会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减小对资源的浪费;另一点就是与周围的环境协调统一,与整体的建筑格局相匹配,关键是根据项目自身的特点和情况分析和选择环境和建筑物最完美的结合,以进行对风险的控制和化解。

3.2以人为本创新设计

建筑设计以人的设计作为开始,也以人的使用为结束,所以建筑的设计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人在建筑设计中的主体地位。建筑设计并不是单纯的的外观和质量设计,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人对建筑使用功能和舒适度的要求,所以在进行设计时,要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思想当中,不断将人文精神体现在设计当中。

3.3运用科技创新设计

在人们的生活中,数字技术不断被人们所熟悉和应用,它的出现给建筑设计带来了新发展,为建筑设计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在建筑设计中应用数字技术,使简单的设计变得多元化。在造型上出现了非线性形体结构,使风格各异的建筑形式相继产生,这种创新方法,可以充分完成设计师的想象形体,不单单是强几何形体和简单的现代主义单一形体。数字技术使建筑设计领域进入到了多元化的领域,在电脑中建筑师对形体进行任意的扭曲变形和复杂的加减处理,数字技术对建筑设计的创新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高层建筑绿色技术的应用要点

4.1使用性能优化的建筑表皮材料进行单体建筑的立面设计

高性能的建筑立面设计以全体建筑的整合设计作为设计理念,以当地的气候、地域特点、经济条件等整合各种技术策略进行建筑的初步设计,结合建筑的造型设计达到建筑的独特和创新。

4.2采用遮阳技术进行建筑立面设计

建筑遮阳技术是被普遍使用的一种技术,建筑根据不同朝向采取不用的遮阳形式,在北方的建筑设计中,根据被北方的气候条件和温度,在建筑立面的不同位置设置金属遮阳穿孔板,使建筑实现了遮阳效果。

4.3建筑立面整合种植技术

在绿化技术的发展下,建筑绿化技术已从过去的护的水平方向向垂直方向即种植墙面技术发展。除了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外观效果,种植墙面与屋面绿化技术也可以起到降低周围环境温度、净化周围空气、对保温性能适当进行提高、隔音降噪,使得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

4.4建筑立面整合通风技术

通风系统根据其采取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混合通风、机械通风、自然通风三种。立面整合自然通风由传统门窗和双层幕墙自然通风系统构成。一方面将通风、降噪、净化空气等技术进行完美整合,同时也实现了自然通风,另一方面,使建筑与周围环境进行有机的结合。

5、结束语

对绿色建筑的大力发展已是全球性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建筑业近几年的发展方向。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建筑业相关人员的共同参与,特别是建筑设计者的加入。我们相信,通过我国建筑业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国必然会走向一条环境和谐、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

参考文献

第8篇:绿色建筑设计策略范文

1引言

年初,随着柴静纪录片《穹顶之下》的网络大热,雾霾问题再次被提上了风口浪尖,持续出现的雾霾天气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在谈霾色变的今天,构筑多层次、多渠道的治霾方案已经迫在眉睫。其中,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改变能源结构;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加大公众参与力度;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淘汰落后产能等方法已经为人们所熟知。那么,作为占全社会能源消耗量的32%的建筑业该如何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呢?本文将从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出发,探讨在建筑设计中城市雾霾治理的相关策略。

2当前雾霾治理的方法

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燃煤排放的烟尘、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以及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等。其主要成分是粉尘。其次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其他有害物质在酸化后形成的颗粒状化学物质。

当下治理雾霾的途径可概括为“开源”和“节流”两种。“开源”,即增加能够吸附、降低空气中污染物含量的媒介;“节流”,即减少空气中污染物的排放[1]。前文中所述治理雾霾的方法多属于“节流”,本文将从“开源”的角度入手,以绿色建筑为导向,探讨在建筑中能够吸附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相关媒介。

3以绿色建筑为导向的雾霾治理策略

3.1绿植

将绿色植物用于建筑设计中起到节能目的的做法现如今已普遍被设计师所采用,其主要作用有:①保温隔热,降低采暖空调能耗;②拓展绿色空间,提高城市绿化面积,促进城市生态环境改善;③维持碳氧平衡,缓解温室效应,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除此之外,绿色植被由于叶片表面的特殊构造可以吸附悬浮在空气中的颗粒污染物,而后借由下雨、浇水或者早上的露珠使附着物随着水的流动流向地面,从而起到空气净化的作用。

在建筑设计中,绿植可用于建筑屋顶和建筑垂直墙面。在建筑屋顶布置屋顶绿化时,可结合建筑功能,形成屋顶休憩花园。植被以草皮、低矮灌木为主,起到给室内降温以及美化环境、丰富第五立面的作用,同时也是治理雾霾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而在建筑垂直墙面中运用绿色植物的实践中,“植生墙”的概念是比较新型的做法,建筑师利用植物材料沿建筑物立面攀扶、固定、贴植及垂吊形成附加于建筑外界面的绿色缓冲空间,不仅能改善视觉环境,使人更接近自然,而且能净化空气,改善环境质量。据研究:对建筑面积约5 000m2的外墙应用植被绿色幕墙,初步估算能减少CO排放量达66.32 t[2]。

3.2水体

水体是建筑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从绿色建筑的角度出发,在炎热的夏季,大面积的水面在蒸发的过程中可以带走大量热量,从而降低温度,增加湿度,改变建筑周边的微气候。

同时,水体还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灰尘从空中飘落下来,沾上水,就不会再飘到空气中,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但是,吸附了灰尘的水放久了会滋养细菌,因此,水体的净化也十分重要。实际工程中经常采用炉渣、稻壳等来作为吸附剂,吸附水体中的杂质。

2014年,水雾除尘净化空气系统,经过多方的论证和改良终于发明成功。其首先用于地铁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通风除尘,效果良好。期望这种新型的技术也能很快的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为净化空气、改善环境质量做出贡献。

3.3墙体及表面装饰材料

墙体外表面可直接接触雾霾空气,因此,如能采用吸附性强的墙体及外表面装饰材料对于降低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将起到直接的作用。例如;作为工业废弃物的粉煤灰是吸收CO2的良好材料[3],且来源广泛,成本低廉,在节能减排和环境工程领域应用的前景非常广阔。目前虽然粉煤灰的高吸附性能已被人们所重视,但仍主要集中在废水处理上,在废气处理等其他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4],至于作为墙体媒介中的一种有益元素吸附PM2.5中的有害物质,在此方面的研究国内尚未起步。

除此之外,在2010上海世博会葡萄牙馆的设计中反复使用的软木材料,在体现绿色理念、治理雾霾方面建立了典范。软木作为一种百分之百的天然产品,具有完全可再生性,可生物降解,在隔热、隔音、抗振、防火等方面表现优秀,且在制作过程中,配件,粘合剂都不含甲醛,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绿色产品。最为重要的是软木制成的板材可以吸附灰尘,还可以抵抗细菌和真菌的不良影响,这个优点对于雾霾天气严重的今天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如图1深褐色的葡萄牙馆外墙面就是用当地的特产软木制成的。

采用建筑外墙媒介应对雾霾天气的策略研究在国内还未开始,但是前景十分广阔,笔者认为在运用外墙媒介吸附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同时应格外注意建筑外墙媒介的清洗和防护问题,以便长期循环使用。

第9篇:绿色建筑设计策略范文

关键词:环保 建筑设计 责任与要求 生态建筑

1 前言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对环境和自然资源和破坏也越来越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如今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加强,低碳环保节能的建筑设计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建筑设计的主体脱离不了环境,它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表现形式之一进入了环境,带给环境新的生气,建筑艺术需要环境来升华,环境需要建筑来渲染,它们是有机统一的一个整体。建筑设计只有遵从与环境保护的原则,二者才能可持续发展。

2 环保思想与建筑设计的结合

不是使用了某种绿色环保的建筑设计的技术方法,一个建筑就可以称为绿色建筑了,绿色建筑的界定原则是看建筑物是否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在整个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过程中,建筑是否考虑了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二,在建筑材料的应用和建筑使用功能上,建筑是否考虑了对室内、室外,对局地、区域及至全球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只有满足了这两个原则的建筑体系,才能做到占用资源少、环境负荷小、可循环率大,才能称的上是节约型、低消耗、少排放、低污染、重复利用、可再生的绿色建筑。因此,我们可以说绿色建筑体系是符合生态调控规律的建筑体系。绿色建筑的出现和发展大大减少或消除建筑系统对环境的影响。目前国外已经有一些公认的绿色建筑,如被世人称为“生态之塔”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以及低成本的荷兰林业与自然研究院办公楼(IBN-DLO)。我国的第一栋绿色生态建筑也已经在上海莘庄建成了。经过十余年的探讨与实践,对于绿色建筑体系的各种评估标准已经制定了。评估标准的制定必须从本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综合考虑气候、资源,以及经济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因素。根据科学的原则认可生态建筑,不能一味的进行商业炒作。国际上,生态建筑的主要评价体系有:美国的LEED,英国的BREEAM,法国的ESCALE,加拿大的GB Tool,荷兰的Eco-Quantum以及挪威的Eco Profile等。国际绿色建筑评价目标一般包三个方面:括环境、健康、经济。环境主要考虑建筑消耗的自然资源和破坏的自然环境,其中涉及能源、水、材料、土地,生物多样性等诸多方面;健康主要考虑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因素,如室内环境质量等;经济主要涉及的评价项目是建筑整个生命周期的投资和回报等,对于不同的阶段设定不同的重点内容。目前我国现有的评估标准有两种:《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奥运绿色建筑评估标准》,还处于起步阶段,相信会逐渐受到建筑师和开发商的关注。实际上,评估的建立与发展是人们对生态建筑的理性认识。生态建筑在我国这样一个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低的国家具有相当广阔的发展前景,绿色生态建筑可以达到节能、节水、减少废弃物和减低污染物排放的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基于环境保护思想下的建筑设计的责任与要求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建筑设计不仅创造了人类的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而且也加速了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对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特别是在住宅建筑过度商业化的今天,建筑设计成为了鼓动人们无节制消费的元凶。在这种非正常的社会状态下,建筑设计师不得不重新思考设计师的职责和作用,作为建筑活动的主要策划者,他们有义务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在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的今天,建筑设计师更应该尊重环境,做到建筑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环境保护思想下的建筑设计的责任与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

建筑设计师在利用环境,改造环境的同时,也应该具有强烈的保护环境和生态的意识。生态环境虽然具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但是其承载和支撑能力是有限的,过度的利用和破坏自然环境,迟早会遭到自然环境的惩罚。人类生于自然,源于自然,人类的建筑同样应该回归自然,所以说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应有高度的谐调共融,而不应该以破坏环境为基础来达到建筑的奢华目标。因此,建筑设计师应该保护环境,尊重环境,在环境保护的思想下进行建筑设计。

(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浓烈的文化观

建筑设计是建立在对众多矛盾分析基础之上的逻辑过程,建筑设计应该遵循“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建筑设计师只有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才会更好的保护环境,服务社会。建筑艺术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文化的沉淀和传承,建筑设计工程师应该具备浓烈的文化观。建筑设计应该体现鲜明的民族特色,展现建筑设计师的个性内涵,表现出艺术美学的形态,具有教育启迪之功效。只有这样才能使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才能中华民族的建筑艺术屹立于世界建筑艺术之林。

(三)具有扎实的科技知识

建筑学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涉及物理、艺术、历史等等。但是毋庸置疑,科学技术才是建筑发展的永恒动力,在科技的推动下,诞生了诸多新的材料,这些新材料用到建筑上使得建筑的外形和功效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同时代的建筑都体现了当时背景下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随着当今科技的发展,建筑必将迈入一个更新的领域。因此,建筑工程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科技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时刻关注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学习,用于创新,才能够在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的今天创造符合时代特征和要求的建筑杰作。

4 基于环境保护思想下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建筑设计策略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建筑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人类必须有节制的利用自然环境,开发自然资源。我们的建筑活动应该基于环境保护思想,坚持基于环境保护思想的建筑设计理念,同时积极探索基于环境保护思想下的建筑设计策略。

4.1 基于保护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建筑设计策略

建筑活动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利用大量的自然资源,不仅如此,我们还会向自然界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和有害物。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以及有害物和污染物的无节制排放一旦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就会导致环境的退化与恶化,严重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同样也不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所以,基于保护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建筑设计策略,我们首先应该做到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或消除有害物和污染物进入环境。

4.2 基于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建筑设计策略

对人类历史有重大贡献的自然资源大部分都是不可再生资源。目前这些不可再生资源已经面临枯竭。因此我们的建筑活动必须尽可能的使用可再生的资源,建筑材料、能量和环境系统都应该为循环状态,最大限度地使用可循环利用的自然资源,合理审慎地利用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4.3 基于环境保护思想的生态建筑设计内涵

生态学原理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共生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无论是可再生资源还是不可再生资源,我们都应该保护,避免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