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介绍鲁迅范文

介绍鲁迅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介绍鲁迅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介绍鲁迅

第1篇:介绍鲁迅范文

介绍该书的作者及内容概要,然后介绍作者创作这本书的来源。

此书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长篇小说。该作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志在遨游四海。一次在去非洲航海途中遇到风暴,漂流到荒岛,开始与世隔绝的生活,凭着强韧的意志,在荒岛上生存下来,28年后返回故乡。

这部小说是笛福受真实故事启发,一位名叫塞尔柯克的水手与船长发生争吵,被遗弃在荒岛生活4年后被一位船长所救。作者以此故事为蓝本,把多年的经历倾注在人物身上,运用丰富想象力加工,使鲁宾逊不仅成为当时中产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介绍鲁迅范文

【关键词】富氧燃烧;循环流化床锅炉;热效率;节能减排

前言

循环流行化床锅炉技术是近二十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项高效低污染清洁燃烧技术。国际上这项技术在电站锅炉、工业锅炉和废弃物处理利用等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商业应用,并向几十万千瓦级规模的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发展;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也逐渐兴起,已有1000多台循环流化床锅炉投入运行或正在制造之中。未来的几年将是循环流化床飞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如何进一步提升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热效率,实现企业的节能减排,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富氧燃烧技术作为一种高新的节能燃烧技术,在循环流行化床锅炉燃烧中的创新应用,很好的实现了CFB锅炉的进一步节能减排,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本文着重讨论了富氧技术应用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中的技术问题和可行的实施方案。

1 富氧燃烧技术介绍

富氧燃烧(oxygen enriched combustion)指的是使用比通常空气(含氧21%)含氧浓度高的富氧空气进行燃烧。它是一项高效节能的燃烧技术,富氧空气在燃烧过程中提供了更丰富的氧元素,使可燃物燃烧更充分,减少了固体不完全燃烧的排放,减少了氮和其他惰性气体随烟气带走的热能,其具有明显的节能和环保效应。富氧燃烧的特点是火焰温度高、降低燃料燃点、提高热效率、减少烟气排放量等。

2 富氧燃烧技术的研究成果

2.1节能效果

因氮气量减少,空气量及烟气量均显著减少,故火焰温度和黑度随着燃烧空气中氧气比例的增加而显著提高,进而提高火焰辐射强度和强化辐射传热等,如当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为25%时,火焰的黑度经计算为0.2245,增加约6%,同时燃烧带火焰对物料的辐射传热量提高的程度约为20.4%。日本曾在以气、油、煤为燃料的不同场合进行了富氧应用试验,得出如下结论:用23%的富氧助燃可节能10~25%;用25%的富氧助燃可节能20~40%;用27%的富氧助燃则节能高达30~50%等。

2.2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的排放

富氧燃烧时炉膛温度升高,使得热力型NOx的生成量增加,但是如果将炉膛温度控制在950℃以下,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的量不会增加太多,反而是因烟气量减少后提高了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的浓度,更加易于捕捉。使用富氧助燃技术后,烟气中SOx总量有所减少,NOx含量和总量也均减少。节能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减排,因为硫为燃料本身固有,使用富氧助燃技术后,由于燃料总量减少,所以产生的SOx总量也有所减少,因此也是控制大气SOx排放的一种有效方式。

3 应用分析

3.1炉膛温度控制

将富氧助燃技术应用到CFB锅炉,就需要把CFB锅炉的优势和富氧燃烧的优点结合起来,即:在富氧的燃烧的状态下依然保持炉膛内脱硫效果,控制较少氮氧化物生成,同时把富氧燃烧的传热效率高、燃烧完全、烟气排放量低的优点结合起来。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将炉膛温度控制在原来空气燃烧时炉膛所适应的范围870℃~950℃。

据文献资料显示60%富氧燃烧时炉膛最高温度为95O℃,炉膛温度较用空气燃烧升高30℃~50℃左右,正常情况下CFB锅炉的最佳运行温度为870℃~920℃,可以推断在采用30%富氧燃烧且燃料量不变的情况下炉膛温度会稍低于950℃,这个温度是在CFB锅炉的运行温度范围。而燃烧温度在氧浓度大于30%时变化不大,所以使用氧浓度为27~45%的膜法富氧技术是可以满足CFB锅炉节能需要。

3.2 CFB锅炉供风系统改造

CFB锅炉富氧燃烧技术关键是将富氧送到最需氧的地方,而且通过综合优化使整个锅炉给风更加合理,从而使燃料能在炉膛内完全燃烧,释放出有效热量,达到减少风量、降低排烟温度、节能和环保等目的。具体做法是将富氧空气通过喷枪对称布置直接在二次供风的位置喷入炉膛,提高火焰温度,使得辐射热显著增加。该方式要特别注意注氧点的布置,防止炉膛局部温度偏高,应采用对称燃烧技术,使燃料在炉膛中心强化燃烧。

4 讨论

4.1 要严格控制炉膛温度分布,合理布置注氧点,将炉膛的温度控制在950℃以下,同时合理分配二次风,保证温度梯度不超标。

4.2 采用富氧燃烧后,燃料相应减少,同时返料也因燃烧完全而减少,锅炉物料循环量也就减少,使得整个炉膛的温度梯度变大。但是富氧燃烧后三原子分子浓度增大(CO2浓度增加),多原子分子的辐射传热要比单分子要强,这样炉膛的辐射传热就增强,可以弥补因循环量小的热量传递。

4.3 富氧燃烧会产生局部高温,会对炉炉膛的水冷壁和耐火材料产生影响。

5 结论

由于富氧燃烧,提高燃烧温度,燃烧更加完全,减少了因局部缺氧而导致的不完全燃烧,同时富氧燃烧能够使火焰变短,提高局部强度,加快燃烧速度,获得较好的热传导,循环流化床锅采用富氧燃烧技术能提高锅炉的运行效率,使固体燃料燃烧更加充分,增加传热效率,同时减小了CFB锅炉旋风分离器的负荷和锅炉磨损;烟气量减小,排烟损失减小;有害气体浓度升高,便于NOX 和C02的捕捉,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富氧燃烧在CFB锅炉中的应用是一项创新科技,但其在燃烧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的氮氧化合物,虽然已经有一些方法对其进行控制,但还不是特别理想,还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清,陈继辉,卢啸风,刘汉周.流化床富氧燃烧技术的研究进展[J].电站系统工程,2007,23.

[2]苏俊林,潘亮,朱长明.富氧燃烧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J].研究与开发,2008,3:1-4.

[3]沈光林.膜法富氧燃烧技术在工业锅炉中的应用[J].工业锅炉,2002,6:22—25.

第3篇:介绍鲁迅范文

鲁迅“中间物”生命哲学思想的形成,除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外,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因素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尼采的生命哲学思想,对鲁迅早期的思想形成和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据统计,《鲁迅全集》中提到尼采的就有22处之多。鲁迅推崇尼采,是因为尼采的学说同鲁迅所处时代中国反封建的历史使命相契合。特别是尼采的“超人”精神可以用来启蒙中国人。尼采这位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哲学家和文学家深刻地影响到鲁迅,本文仅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鲁迅对尼采哲学思想的接受:  相似的人生经历和思想体验    

尼采(1844-1900)的人生哲学和“超人”理论之所以能够吸引鲁迅,与他们在生活及思想情感方面有着相似之处是分不开的。尼采是位一生都被病痛和孤独所折磨的伟大天才,他的理论和著作被斥为疯子的吃语,他孤独敏感身体多病,但他的精神高昂顽强。他这样一个命运多并的病人,却以顽强的毅力追求着生命的价值,令人感叹不已。面对生活中的痛苦他曾经这样说:‘痛苦是保持和促进人之本性的头等力量……”他还说过:“生活没有让我失望,绝没有!年复一年,我觉得生活更加实在、更加神秘和值得贪恋了。这感觉始十这一理念:生活是求知者一的实验,并非义务、灾难和欺骗!”。   

鲁迅对尼采这种执着的人生态度和积极寻求生命意义的奋斗精神是非常赞赏的。从鲁迅个人的生活经历来看,他的童年也和尼采一样多灾多难。他幼年时经历的家庭变故、“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经历使他过早地感受到人间的世态炎凉和人情淡薄,看见了“世人的真面目”。鲁迅离开家乡去南京读书时说:“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为城人所垢病的人们,无论其为畜生或魔鬼。”可见,正是鲁迅早年的生活磨难使他感悟到人性丑陋和邪恶的一面,鲁迅的“寻找别样的人们”的“逃异地,走异路”,也和尼采一样是在绝望中的抗争,是他渴望寻找新的人生和意义的表现。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进一步思索探讨人性的问题,如他那时就和许寿裳一起讨论“怎样才是理想的人“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公’‘它的病根何在”等相关问题。由十鲁迅早期受到当时洋务派、维新派的爱国救国思想的影响,向往实现科学救国,怀抱这样的理想他才去日本仙台学医,他认为这样做可以“救治”病人,还可以为促进“国人对十维新的信仰”而尽力。然而后来的“幻灯片事伴,“考试题泄露”事件促使鲁迅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向国人进行思想启蒙,这是鲁迅思想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标志。鲁迅认识到救国救民的“根本之图”“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正是在这种思想背景下,鲁迅遇到并接受了尼采学说。    

鲁迅还和尼采一样,他在疾病和孤独中发出的心灵呼唤,常常受到冷遇或嘲笑攻击。尼采的理论反映的是西方敏感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世纪末内心的冲突和悲枪情绪。而尼采的这种悲枪之情,打动了青年时代和尼采一样经历过人生坎坷的鲁迅。迅那时鲁迅经常感到精神的苦闷,特别是他对那时自己创办的《新生》杂志发出的声音,有着“叫喊十生人中”的寂寞无助感。可见相似的人生经历和孤独的心灵呼唤使青年鲁迅与尼采有着心灵相通的一面。      

二、尼采‘人”学说对鲁迅的影响    

尼采被鲁迅称为“个人主义之至雄莱者一”,尼采挑战人生、对待人生的执着态度和探寻人生意义的奋斗精神深为鲁迅所赞许。鲁迅充分肯定他反抗传统的大无畏精神和对个体生命发现的价值。正是在尼采等西方哲人的影响下,鲁迅坚定了其“张大个人之人格”为“人生之第一义”的思想,而鲁迅的“中间物”思想在他的文学翻译中则表现为启蒙中国的“末人”走向“超人”再走向“世界人”的“桥梁”。   

第4篇:介绍鲁迅范文

新课程改革之后,在一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语文教材开始多元化,各地编写的语文教材在选文上的自主性加大,鲁迅的“进”与“出”就成了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一些人很偏激地认为,应该把鲁迅“请出”语文教材,这是因为他们自身肤浅地误读了鲁迅。一些人很坚决地主张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霸主”地位,这是因为他们对鲁迅精神的深刻理解与膜拜。我觉得应该理性的去看待这个问题。

鲁迅遗留下来的作品是中国人的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具有不可复制的价值。他的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是无可争议的事情。我不主张偏激的做法。一些教科书、一些读者甚至部分语文教师对鲁迅形象及其作品的误读,是造成很多人抵触鲁迅的根本原因。校园里有句顺口溜,说中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就生动揭示了鲁迅作品的这种尴尬境地,也着实让很多鲁迅爱好者感到五味杂陈。

中学语文教材要还原真实的鲁迅,我们现有的教科书和教师用书对鲁迅身份的认定与文本解读就得重新考量。当然,我们已在新版人教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了一些惊喜的发现。中国教育学会顾明远会长感叹,其实孩子不爱学鲁迅的文章,还是现在教育的出发点出现了问题,很多老师一上鲁迅的课,就开始介绍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要孩子们攻克学习堡垒,让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一提鲁迅,大家就联想到一个横眉冷对的老头。这种误读,大部分是教学中带来的。”现有教材对鲁迅身份的介绍都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这个“革命家”身份的认定,是四十年代给下的定论:“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试想:一个刚刚进入中学的孩子,在语文的课堂上,就接受这样的一个战斗者的形象,无疑造成了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以后是想抹也抹不掉的。在课堂上,我们是不是可以回避一些明显的政治性的叙述,而是还原历史现场,回到文字本身?我们是不是可以还原出鲁迅一生作为一个“人”他所具有的真实的一面?作为儿子与兄长,他秉持孝道和责任,承受压力;作为丈夫,他敢弃敢爱,不怕流言;作为师长、朋友,他竭力扶持,一片热忱;……思想上,他一生不屈服于任何恶的思想,对一切压制思想和人身自由的行为都表示谴责与反抗,他在竭力保持一个知识分子的道德良心。因为晚年在上海,鲁迅与的种种关系,才改变了他一生形象的关键词。他从此不能拒绝地被划入了“左派”。其实除了如所言,他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他还是个孤独的启蒙者,是一个平民作家,一个反专制、反集权的独立思想者,一个在学术研究上颇有建树的学者,后期的鲁迅,只是个自由职业者。他的“革命”的一面,仍然只是源自他内心追求自由民主、反对专制的本性。“他的斗争是以人的解放为目的,以弱势者为本位的一种反抗。”“永远代表着被侮辱、被损害、被压迫者的利益。”“不是自上而下、‘为王前驱’的讨伐,也不是‘同级斗争’”,“从来没有那种为组织所规限的党派性”,“斗争是他的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思想原则的最高体现。”(林贤治《也谈鲁迅研究之谜》)这些才是鲁迅一些最本质的东西。

多数语文教师解读鲁迅,往往一味向学生灌输教参标准化、概念化的理解,解读空间十分狭隘。对于鲁迅,失去了客观而又个性化的解读,只会使鲁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今天的很多语文教师,业余根本不看书,没有自己的阅读兴趣,没有思考研究的能力,面对一些历史背景根本无法还原现场,更别谈理解还原作者的心态。面对学生焦灼渴望的眼神,不能给予真正有价值、有个性的答复,失去教学参考书和问题答案,就根本无法立足于三尺讲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失去了对人文知识和个体生命价值的追求,又如何能拿得起那薄薄的、又沉甸甸的语文课本?如果连自己的解读都成问题,还奢望学生去真正理解鲁迅吗?

但必须承认一个事实,鲁迅的一些作品确实半文半白,甚至艰涩难懂,带有那个时代明显的特征。这就要求编者在选文上下工夫,教者在教上下力气。语文教材中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风筝》、《阿长与》等,都是很易接受与学习的好文章,这样的“文学家”鲁迅我们都可以接受。教师要着力消解时代的隔膜,坚守住“语文”的学科特点,把握住教师的良知,一个鲜活的鲁迅怎能不可理解?当然数量也可以适当控制,不能在教材中放得太重,注意作品的分布与年级层次。

第5篇:介绍鲁迅范文

我们一走进这古镇,街边的商铺热闹非凡,有买绍兴特产——老酒的,有买木扇与其它木制商品的,更有许多的店铺摆着二三十年代的华丽服装。街边的小湖中停泊着许多乌篷船,这些乌篷船,船头向上翘起紧紧地浮在静静的水面上,有几条则轻轻开过坐落于小镇前头的一座拱型桥,疾驰于湖中……这些景象都是这座古色古香的小镇的几道亮丽的风景。

我与表哥先来到了鲁迅祖居,这里挂有鲁迅家的家谱,在这我知道了鲁迅的本名是周树人,他的父亲兄弟也都都姓周,而“鲁迅”只是周树人的一个笔名,他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为了感激在家道中落时精心培养他的伟大母亲鲁瑞,才用“鲁”这姓创作了这个笔名。

听导游说,鲁迅的父亲是当过清朝的官吏,家中也一直比较富裕,直到一次科举时祖父因科场舞弊而被罢官入狱,导致家道中落被迫卖掉祖居来还债,鲁迅的父亲不久也病逝了。我们听了都不仅感到有点惋惜。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鲁迅故居。这儿有著名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还有鲁迅的房间,里面放有鲁迅曾用过的被褥、脸盆和鞋子,供游人参观。

鲁迅的纪念馆里,陈列着鲁迅先生的作品和他的经历介绍,它们被印成了画报挂在墙上让游客们瞻仰,这里还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横眉冷对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正是鲁迅先生一生疾恶如仇、爱憎分明的写照。我深深地敬仰鲁迅先生,也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

第6篇:介绍鲁迅范文

早上8点15分,大巴准时来到我们小区大门口,到达绍兴已是中午时分,在一家名为“小江南”的饭店用午餐。江南菜恰如江南的景致,清鲜秀雅、玲珑靓丽、其味清鲜、咸中稍甜、注重本味,很适合上海人的口味。

融入诸多文化元素的柯岩风景区

午餐后,我们先去地处绍兴城西的“绝胜之地”柯岩风景区,车行35分钟左右便到。这是国家首批AAAA级风景旅游区,景点采用联票制,票价115元(包括船票),由柯岩、鉴湖、鲁镇三大景区构成,游览面积6.8平方千米,游览一般需要3小时。这里,千年越文化光华闪耀,彰显绍兴特色的石文化、水文化、桥文化、酒文化、戏曲文化、名士文化、民俗文化,魅力四射,是公认的“山清水秀之城、名人荟萃之地”。

景区大门不远,就可以看见天下第一石――柯岩云骨。柯岩云骨耸立在水中,上大下小,犹如一支巨大无比的冰激凌,也像奥运会火炬。柯岩云骨又名“炉柱晴烟”,炉柱即云骨,为隋唐以来采石遗迹,高三十米,底宽六米,最薄处不足一米,远观如一柱烟蔼,袅袅升空,故名“炉柱晴烟”。在柯岩云骨旁的湖面,可以看见湖中有一大片的金鲤鱼在游动。它们似乎在比美,身上的金鳞一闪一闪的,令人眼花缭乱,时而聚在一起,时而又上下游动,时而躲到水底下。我从边上的小卖部里买来了些鱼食扔进湖中,它们聚在一起抢着吃鱼食。

大家漫步在景区小路,看看景,拍拍照,行走了约25分钟,然后乘船游览鉴湖景区。船在湖中悠悠向前,我在船上思古念今,从大禹治水到吴越争霸,从秋瑾就义到怀乡……鉴湖自古多名士,绍兴人杰地也灵。半小时后,船靠鲁镇码头。鲁镇乃鲁迅笔下虚构之物,照搬此地成为一景,景点繁多,计有古戏台、土谷祠、当铺、鲁府以及各业商铺组成。鲁镇以水河布局,以石桥彼此相连,有乌篷船航行河道,一幅古镇的架势。行于镇街,商铺林立,游客摩肩接踵,偶有鲁迅笔下人物粉末登场,与游客拍照留念,也有游客追逐书中人物只为留影。鲁讯先生笔下的祥林嫂、孔乙己、阿Q、鲁四老爷及官兵都可以在这条街上找到,特别是那个阿Q真是像极了,而且说话也有个性的。利用八百里秀美湖光山色精心打造的鉴湖景区,展现了绍兴母亲湖“昔日”的风采,凸现了绍兴特有的水文化、桥文化、酒文化的丰富内涵。游客可坐画舫、乌篷船,泛舟鉴湖;还可以漫步白玉长堤,欣赏美景秀色;也可到“葫芦醉岛”上,品酒听曲。快要走出鲁镇前,看到一碑上刻有“镜湖”二字,为乾隆御笔,听导游介绍得知,鉴湖在鲁镇前的一隅被称镜湖,湖本一湖,湖水相连,叫法不同罢了。

鲁迅故里“三味书屋”值得回味

第二天上午从宾馆出发,我们的大巴行驶了大约半小时就到达了鲁迅故里。天下着绵绵细雨,雨后的空气更加清新,由于蒙蒙细雨,把这个江南名城点缀得更添几分神秘的美感,像浓墨重彩的水墨画。

漫步在青石板路,窄窄的小巷,游人如织。我们的团队与其他团队已混为一体,浩浩荡荡在前行,行动难免有些迟缓,不过这样可以慢慢地欣赏,认真地品读鲁迅故里。漫步在以鲁迅名字命名的旧街上,绍兴黄酒香和臭豆腐的特有味道淡淡飘来,沿路有酒铺、茶铺、保健补药铺、土特产铺以及小吃铺等,粉墙黛瓦,花格木窗,还有石拱桥,乌蓬船。

走进鲁迅故居周家新台门,是一座大型的台门建筑,其规模和结构与老台门基本相同,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分六进,共有大小房屋80余间,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在内,共占地4000余平方米。听当地导游介绍,这里是鲁迅家族的故居,是鲁迅儿时生活的地方,1881年9月25日,鲁迅诞生在这里。主要建筑保存尚好,现室内按原状陈列,不少家什系当年原物。

从鲁迅故居绕到后面,便是百草园了。百草园占地近2000平方米,原来是新台门周姓十来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导游告诉我们,鲁迅先生小时常来玩耍嬉戏,品尝紫红的桑椹、酸甜的覆盆子,在矮矮的泥墙根一带捉蟋蟀、拔何首乌,夏天在园内纳凉,冬日在雪地上捕鸟雀。

看了百草园,不能不看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鲁迅12岁至17岁在这里求学。鲁迅的座位,在书房东北角,一张硬木书桌是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有一次鲁迅因故迟到,受到先生批评,就在书桌右上角刻“早”字以自勉。三味书屋约有35平方米,正中上方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我一边参观一边在自问,为什么称为“三味书屋”呢?

100多年来,众说纷纭。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篇文章里,并没有介绍三味书屋的“三味”是什么意思,而且,各种版本《鲁迅全集》注解里对此的解释也不一样。因此,即使读了这篇散文,一般读者也难解“三味”的真正含义。

三味书屋塾师寿镜吾之孙寿宇先生认为,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应该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当官不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醇厚的滋味。于是,把三味书屋的办学方向作为子孙的人生指南。

第7篇:介绍鲁迅范文

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弃医习文。

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鲁迅(周树人)是大哥 ,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最崇敬的笔名。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

第8篇:介绍鲁迅范文

2011年4月7日凌晨,周海婴在他居住了50多年的北京,和这个世界悄然作别。这一天离1929年9月27日的上海—他的出生地,隔着82年和1000多公里的时空之遥。

周海婴是“意外”来到这个世界的,因为他是两次幸存的结果。一次是从他父母的避孕失败中,另一次是母亲许广平生他时难产,医生让他父亲在大人和小孩之间选择,鲁迅毫不犹豫地表示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

他被50岁才初为人父的鲁迅取名“海婴”,意思是上海出生的小孩儿。爱称“小红象”,因为鲁迅在信中称许广平为“小白象”,小白象是很珍贵的,而他刚生下来皮肤红红的,所以就叫“小红象”。

鲁迅应该是那个年代的文坛怪杰,他的“横眉冷对”和“痛打落水狗”,让他名气虽大却不讨喜。但鲁迅“俯首甘为”的另一面,却是周海婴最深刻的记忆,也是他匆忙而过的甜蜜童年。

因为喜得贵子,鲁迅突然一改往日做派,变得爱显摆起来。只要家中来了客人,即便是他的“小红象”睡着了,他也要抱出来,供朋友们欣赏赞美一番。

海婴一天天地长大,他希望更多地参与父亲的生活,而不只是当一个旁观者。而生活中的鲁迅,其实也是很有一些雅皮情结。他写信喜欢用印有花卉人物或者风景的中式信笺,而且按朋友亲属的亲疏程度选用不同信笺。每当这个时候,海婴便以自己的“爱好为标准”,“从桌子倒数第二个抽屉里”拿出一张,帮父亲搞定。父亲有时默许儿子的眼光,有时感觉不妥,便央求儿子再挑一张,但儿子有时非常坚持,父亲便“叹息一声勉强让步”。

鲁迅的仇猫是很有名的,他曾写过好几篇文章来解释他仇猫的原因。他一般晚上写作,但的野猫总让他心神不宁。鲁迅便以手边的空香烟罐做炮弹,一个个地扔出去,用当啷啷的响声让猫的叫声暂停。但空香烟罐总是有限的,这时便轮到海婴上场,他咚咚地跑下楼,把父亲扔出去的炮弹又捡回来。父子此时配合默契,海婴也得以巧妙地屏蔽掉“晚8点必须上床睡觉”的铁律。

鲁迅应该是个不太喜欢娱乐的人,早年他写著名的《社戏》介绍自己的家乡戏时,也没表现出什么欣赏的意思。

因为不喜欢娱乐,鲁迅对30年代风靡上海滩的留声机也很讨厌。但1935年5月9日,鲁迅在他的《日记》里写道:“下午为海婴买留声机一具,二十二元。”而且,这个留声机买得还很有些传奇。先是一个晚上,鲁迅的日本朋友内山先生和一个店员笑呵呵地拎来一台小巧的便携式留声机,因为“觉得它与邻家的那台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差得太远”,海婴“连连摇头,表示不要”。鲁迅便让内山先生另换一台。过了几天,换来了,海婴还是嫌小不要。又过了几天,通知说又换了一台,比较大,搬不来,许广平便带海婴去内山书店实地观看,这回,海婴勉强接受了。

童年的海婴体弱多病,每到季节变换哮喘病就会发作。鲁迅原本是学医的,为此他研究出“安福消炎膏”等方法,来缓解海婴的痛苦。在他的日记中,为海婴请医生或到医院就诊的记载,至少有上百次。

1936年1月,鲁迅的生命只剩下短短的9个月,而海婴已快7岁,是个小学生了。一天,他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便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在给自己母亲的信中解释了他的“报纸刑罚”:“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1936年的大半年里,鲁迅家的日子是在忧喜交错中度过的。鲁迅的病情时起时伏,家里的气氛也因之阴晴不定。但每天早上,海婴为父亲插香烟的习惯仍保留着。

终于到了告别的那天。10月19日清晨,海婴刚从沉睡中醒来,便得知父亲鲁迅已经永远地离开了。过了些天,母亲许广平拿来纸墨笔砚,让海婴题写父亲的墓碑:鲁迅先生之墓。

第9篇:介绍鲁迅范文

据介绍,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评奖工作从今年2月开始启动,历经半年时间,从符合申报条件的1359部参评作品中严格评选,最终在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文学翻译等7个门类中评选出34篇(部)获奖作品。评委们推选出一批思想内涵丰厚、艺术品质出众,具有浓郁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佳作。反映了我国四年来文学创作持续繁荣的态势,凝聚了广大作家长期以来辛勤耕耘的汗水,体现了我国各文学门类创作的代表性成就。

从中国作家网公布“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实名投票情况表”来看,刘亮程的《在新疆》与贺捷生的《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同样以11票全票通过,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同样获得该奖项的还有穆涛的《先前的风气》、周晓枫的《巨鲸歌唱》,以及侯健飞的《回鹿山》。此前,曾在新疆出生、生活,现定居广东东莞的新疆作家丁燕凭借《低天空:珠江三角洲女工的痛与爱》获“报告文学奖”提名。

《在新疆》是刘亮程继《一个人的村庄》后的最新散文结集,全书分为五辑,收入三十八篇散文。有评论认为:“刘亮程的文字具有哲学的思维和广袤的视野,使得一件或简单或平常的事物,能够散发出沧桑的历史感与震撼力。”

此次新疆作家刘亮程凭借《在新疆》获得“散文杂文集奖”,成为自鲁迅文学奖开办以来,第四位获得此殊荣的新疆作家。在此之前,周涛曾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集奖”;沈苇曾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韩子勇曾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评论奖”。《在新疆》是刘亮程最新的散文集,曾荣获《中华读书报》2012年度十大好书,被誉为《一个人的村庄》姐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