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人护理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责任小组包干制;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责任制护理是"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患者为中心",对患者身心健康给予全面、系统、整体的护理。责任护士是8h工作,24h负责制,对所管辖的患者从入院到住院直至出院全过程均做到全面的、协调的、个体化的护理[1]。由于我国护士人力资源严重不足,责任制护理一直流于形式,临床护理工作的状态度仍是功能制护理的运行方式,本质上我国的护理模式还停留在流水线式的以护士为中心的分工护理模式[2,3]。因此,我院自2010年9月以来,率先在妇科开展老年患者围手术期责任小组包干制护理,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照组为2009年9月~2010年9月我科收治的60例妇科老年围手术期患者,系回顾性资料。观察组为2010年9月~2011年9月围手术期住院患者。两组患者年龄均在60岁以上,其中,子宫脱垂55例,卵巢肿瘤25例,子宫内膜疾病20例,宫颈疾病20例,年龄最大的为85岁,平均年龄65.5岁,合并内科疾病患者35例,部分患者合并2种以上内科疾病,其中合并心血管疾病25例,合并呼吸系统疾病15例,糖尿病21例。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功能制护理,病例为回顾性资料;观察组采用责任小组包干制护理,病区分为护理一组、护理二组,各设组长一名,每组再将护理人员进行分工,每名护士包干4~6例患者,负责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全程、全方位护理;对照组则采用传统功能制护理,护理人员按功能分为治疗班、护理班、领班等;两组通过住院时间、健康知识知晓、焦虑抑郁程度及满意率等进行优势对比。
2责任小组包干制的护理干预
2.1床边心理沟通 老年妇女患者由于身体各器官功能日趋下降和退化,加上不能陪伴的原因,容易诱发孤独、焦虑和抑郁情绪。抑郁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典型的负性情绪,据文献资料道称,38%的老年住院患者或多或少地伴有抑郁症状。临床责任护士要深入分析产生抑郁情绪的原因,耐心倾听老年患者的诉求,尽量满足患者各方面的需求。手术前让家属陪伴在身边,增加患者的安全感,是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手术的治疗和护理。
2.2术前缜密准备 辅助检查是降低手术风险的保证,做好心电图、X线胸片及血液检验,充分评估身体情况,积极预防并发症,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保证择期手术的顺利进行。根据医嘱做好阴道和肠道等准备,术前3d由膳食科营养护士安排好清淡饮食。术前1d进无渣半流质饮食; 当晚行灌肠一次,并用1:1活力碘棉球行阴道擦洗2次/d,注意采取低压灌肠,每次灌肠的量不宜太多,灌肠后患者起床要注意安全,以防意外摔倒。
2.3术后严密观察
2.3.1注意生命体征,持续心电监护,观察神志、血压、脉搏、呼吸、心率、氧饱和度的变化,重视患者主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处置措施,如无禁忌采取半卧位。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情况,保持各种引流管通畅,记录引流的量、颜色及性质,如引流呈鲜红色或出血量突然增多,应及时报告医生。根据医嘱准确记录出入量,防止电解质紊乱。老年患者往往表现为反应迟钝,嗜睡,护理中应格外重视巡视和细心观察的重要性。
2.3.2畅通各种管道 老年患者留置尿管时间长,注意会清洁,用1:1活力碘棉球行会阴擦洗2次/d外,还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定期更抑郁引流管处敷料,引流管按天评价,一般在术后2~3d拔出。经常查看静脉留置针通畅情况,观察有无脱落情况,其中有1例患者的留置针脱落。
2.3.3减轻疼痛 术后疼痛是最常见的护理,术后疼痛往往使患者不敢咳嗽、不敢活动,责任护士在术前指导的基础上,帮助或引导患者正确咳嗽,根据患者情况可选用止痛泵、止痛栓或盐酸哌替啶止痛剂。
2.3.4避免压疮 老年患者因皮肤抵抗力低,术后长期卧床,易发生压疮。术后应尽早协助更换,由责任护士协同患者在床上做翻身活动,按摩受压部位,保持皮肤及床铺清洁、干燥,并注意床旁交接皮肤受压情况。
2.3.5预防并发症 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的预防是护理工作之关键。高血压患者要监测血压,糖尿病患者要监测空腹及三餐后血糖。老年人术后1d~3d是容易发生意外的时间,根据医嘱,应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控制输液总量和速度,必要时责任护士在床边守护患者,发生异常及时处理。
2.3.6腹胀的护理 腹胀是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为术中肠管受到刺激所致。多数患者术后因痛苦或抑郁而、抽泣、憋气等,也可吸收大量气体,加重腹胀。正常情况下术后12~24h肠就会发生蠕动,术后48h恢复正常肠蠕动。腹胀厉害时可遵医嘱肌肉注射新斯的明0.5mg。指导患者加强腹式呼吸训练。
2.4康复训练 责任护士协助并指导患者做床上康复操,鼓励其早期下床活动;对康复期患者每日在大厅患者活动区,由责任护士带领并指导做肢体耐力恢复训练及康复保健操。
2.5出院指导 出院前做好评估,指导老年患者的饮食、药物、休息、卫生、活动和并发症的预防,学会自我照顾,告之复诊时间,提供专家坐诊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是我国养老护理职业群的主体,未来将继续承担养老护理的重任。该队伍准入门槛较低、职业技能较差,存在着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待遇偏差、知识面窄等问题,整体素质较低,专业化程度较差,严重制约了养老护理服务的质量与发展。因此,为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较好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应积极开展养老护理员的教育与培训,通过机构在职培训、“送出去、接进来”方式及远程教育等途径提高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职业能力,是适应和满足养老服务业发展需求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养老服务;养老机构;护理人员职业能力
养老护理员是对老年人生活进行照料、护理的服务人员。养老护理员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老年护理人员专业培训。总理在2013年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强调把服务亿万老年人的“夕阳红”事业打造成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这标志着老年服务产业已经提升为国家战略。当前老年服务产业现状与快速增长的老年群体规模及日益增长的精神和物质需求相比,还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求。特别是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的培养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老年服务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建设一支正规化、优质化、专业化的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应积极开展养老护理员的教育与培训,使人才队伍的数量与结构、能力与素质,适应人口老龄化社会的需要,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的目标。
一、我国养老护理人员从业现状
目前我国的养老护理人员主要是指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我国养老护理人员严重的供不应求,无论是从人员数量还是人员素质都不能满足老年护理的需求。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数据分析课题组通过对全国养老机构数据直报系统中(截止日期为2015年3月26日)239312个从业人员的统计分析,并结合社会福利中心2014年7月~12月赴东中西部13个省市54家养老机构调研情况得出,机构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薪金范围及职称等情况如下。
1.素质偏低
目前护理人员的水平较低,一般没有经过正规训练,只能达到基本照料的水平,缺乏医疗常识,绝大多数是边做边学,这不仅不能适应老人护理的需求,还可能带来一定风险。调查发现,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占有效数据的70%以上。且护理人员多来自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失业下岗人员,学历以初中、小学学历为主,由于受教育程度和知识结构的限制,养老机构及社区的护理人员普遍存在缺乏人文科学知识和技能、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不了养老服务模式的转变,满足不了高层次的养老护理服务需求。
2.持证率低
照顾老人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但是经调查,仅有11.11%的从业人员取得了相关的职称证书。在取得了职称的从业人员中,初级职称16393人,占比6.85%;中级职称7549人,占比3.15%;高级职称2646人,占比1.11%。这表明我国现阶段养老护理人员专业化程度非常低,提升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服务水平任重道远。
3.流动率高
随机抽取部分从业人员数据,从入职日期和离职日期可以看出,部分机构从业人员入职时间很短,有许多甚至不足一个月。另据广州市民政局一项面向全市养老机构的人才数据统计显示,养老护理员的流失率一般在40%左右,个别民办养老机构的养老护理员流失率高达八成。养老护理员紧缺,成了更为迫在眉睫的难题。这与养老机构从业人员流动率高与其劳动强度大、工作压力大、缺乏职业认可度、福利待遇差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可见,目前我国养老护理员准入门槛较低、职业技能较差,存在着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待遇偏差、知识面窄、持证率低、流动性大等问题,迫切需要结构调整和专业化建设。
二、制约养老护理人员职业能力提高的因素
1.政策方面
从外部环境看,养老护理专业人才培训尚未真正融入“大人才”工作格局,没有真正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类养老护理机构都在行政管理的大框架下自成体系,缺乏统一领导、相互配合和密切协作。从内部环境看,养老护理人员的选拔、管理、激励与评价机制等都没有建立或完善。一是没有设立职业准入制度。二是人事制度改革滞后。三是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从政府层面还没有建立养老从业人员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各机构对护理员业务水平的考核标准与要求不统一。
2.社会方面
首先是认可程度不高,认为照顾老人是一种“伺候人”、“低人一等”的工作,尽管一些院校开办了养老照护类专业,然而相当多的考生不愿意报考,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也不愿意做,从而影响了养老护理员职业发展的积极性;其次,老人及家属不愿意为养老护理员支付较高的工资,使得专业化前景不佳,工资低,人员流失率高,是人员队伍建设发展定制不前的重要原因;再次,劳务派遣的用工形式,使得养老护理员无编制、无归属感,影响了他们的职业满意度和工作稳定性。
3.个人方面
多数养老护理员年龄整体偏大、文化程度低、精力有限、学习能力较差、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差,不愿意或没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专业培训难度大。同时多数养老护理员未经过正规岗位培训,这类人文化素质偏低,并且都是年龄偏大的无业人员,她们所掌握的技能基本是养老护理工作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并不一定具有规范性,与受过系统培训的专业养老护理员相比较,差距很大。
三、提高养老护理人员职业能力的途径
养老服务职业观确立后,需要一支与这一职业相匹配的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服务队伍。《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明确要求养老护理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观念,较为丰富的医疗、康复、心理及护理知识,良好的语言沟通、人际交往、社会组织能力。在当下养老护理员短缺、业务素质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应该加强对现有养老照护人才的培训,主要包括以下途径:
1.机构在职培训
1.1专项培训。专项培训,是强化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培训、建立持证上岗制及职业技能等级资质待遇制,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和服务能力的主要措施与途径。针对养老服务人员在日常照护工作中应用到的知识、照护技术进行专项培训和学习考核。培训内容既要包括对养老服务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培养他们的爱心、耐心、责任心,提高其职业道德素养,还要包括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及老年人常见意外情况应急处理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培训形式上,可通过定期的岗位培训和在职轮训,逐步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比如对长期卧床老年人进行翻身预防压疮,对失能老年人进行特殊口腔护理、海姆立克急救法等方面的培训,然后定期进行考核,加强管理。也可通过养老服务技能培训机构采取短期培训的方式提高现有行业人员的技能素质。培训下岗人员及进城务工人员,不仅可以扩充养老护理员队伍,而且可以扩大再就业。同时要通过改进培训,拓展培训渠道,开展交流式培训和知识技能储备式培训,不断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并对养老护理人员获取职业技能认证提供补贴,激励更多的养老从业人员参与培训,提高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培训率和持证率。
1.2继续教育。在取得各个级别的职业技能资格后,不能一劳永逸,还要进行继续教育,让护理员掌握各种新的知识、技能。对于已获得上岗证的养老从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进一步提高其服务水平,使养老从业队伍的整体职业素质水平得到可持续发展。目前养老护理员的继续培训存在偏重医护、忽视生活照顾的内容,对此可以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养老护理员培训的经验,它们的操作性更强,如具体怎样使用轮椅、怎样省时节力地移动老人、不同性别的便器如何使用等等。因此继续教育可包括:让护理人员掌握日常按摩推拿、康复训练、四肢护理、皮肤护理、特殊老年设备的使用等基本操作技能,而且养老护理员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慢性病护理方面的专业问题,因此还要加强对慢性病的预治等培训,更要着重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例如浙江省规定,经培训获得上岗资格证书的养老护理人员,每两年需参加一次在职培训。在教育方式上,由于护理人员很难脱离工作岗位,可以采取开展远程教育的方式,为养老护理人员学习、教育、培训提供方便,然后参加人力社保部门举办的测试,检验学习成果。
2.开展职业技能大赛
养老产业催生了专业养老护理员这一新兴职业。随着社会进步与“白潮”的来临,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养老行业的服务质量与可持续发展,其从业人员职业化、专业化、正规化已成为必由之路。因此鼓励在行业内开展形式多样的养老护理技能大赛能够有效提高广大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一方面在全社会弘扬爱老敬老的传统文化美德;另一方面也会展现养老护理员的职业风采,彰显养老护理员的职业价值,加深社会对养老护理员职业的认识和理解。例如由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定期主办的全国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竞赛以《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密切结合养老护理工作实际,设置实际操作技能考核、理论知识考试和个人职业展示三个环节,分为半决赛和总决赛两个阶段。在大赛中表现合格的选手在赛后可拿到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举办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养老护理员学技能、比贡献的热情,培养了人才、发现了人才、激励了人才,促使越来越多技能精湛的养老护理服务人才不断涌现,有力地推动了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建设。
3.采用“送出去、接进来”方式
所谓“送出去”是指进一步扩大将养老护理人员送入本地专业培训机构或学校(如职业鉴定所、站及高等卫生学校等)进行职业素质培训的范围,提高持证上岗率;“接进来”是将具备相关资质的培训教师接入养老机构对养老护理人员进行实地培训,提高培训效果,在时间、地点上便于养老护理人员接受培训,提高养老护理人员学习积极性。养老机构可以依托专业化的培训机构或已开设养老服务专业的高校,建立养老服务培训基地,与这些单位做到资源共享。养老机构中患有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症的老年人较多,但是护理员对这些方面的知识缺乏深入了解,尤其在疾病的中晚期,护理员在照护这类老年人时普遍存在经验不足、无从下手的现象。养老机构可以请医院专家或者培训师对护理员开办专题讲座、进行专业指导,使照护者能够发现老年人的一些异常表现,进行日常照料和心理护理,逐步改善老年人的身体情况,预防并发症,促进健康。
4.尝试远程教育模式
当前信息化软环境的快速优化、数字技术的快速提升、数字资源的日益丰富为微课的制作与传播奠定了基础,使远程教育成为一种高效、便利、不可或缺的教育与学习形式。我们知道大部分养老护理员是直接从社会招聘的下岗或农村务工人员,以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为主,学员认知能力较低。通过将复杂深奥的知识制作成视频或课件,它灵活、反复播放等特点能大大增强学员学习的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也能明显提高授课者的授课效果,同时也便于网络传输、共享资源,可降低认知负荷,提高学员的认知率及学员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如为老年人整理更换床单,在每个步骤配合文字及语音解说,这些护理技能的视频可帮助学员用较短的时间进行反复模拟练习,降低训练难度,增强培训效果。对护理人员来说,有效的培训十分重要。采取机构自我培训、借助职业高校等模式实现培训资源的最优化、大整合,将日常工作实践与理论培训有机融合,注重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培训效果,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技能和养老服务水平,并将培训成果有效运用于养老服务实践,促进养老服务队伍的建设,进一步推进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课题组.我国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全国养老机构数据直报系统239312名从业人员的数据分析[J].中国民政.2015.17.
[2]陈卓颐,黄岩松.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办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24(3):282-3.
[3]柴瑞章宋恺宁.广东省公办养老机构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现状及政策建议[J].社会福利.2015年7月.
[4]腾翀,高飞,尚红.国外社区养老服务现状与启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5]黄菲.辽宁省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现状及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D].辽宁医学院,2012:1-2.
[6]许海燕.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生学习的语象阶段,有助于强化认知能力,使知识更易于接受
语象境界是英语学习的较低境界,也可以称之为初始阶段或入门阶段。在这个境界中,学生在听说读写练习中,模仿性强,创造性弱,学生只注意语音形式,记忆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练习怕错,使用怕不恰当,对英语的陌生感很强。以上种种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而恰当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的录像(多媒体教学录像,也可以是一些学生喜欢的英语卡通录像、音乐、风光录像等等),对学生进行语音环境的熏陶、引导,使认知的内容可以持久地识记在大脑中。在单词的传授中,可以利用色彩鲜艳明朗的幻灯片来进行讲解并配以录音,声情并茂,这种视听的结合,使学生感受到真实性,更有益于持久性记忆单词。如在教学hot和cold等表示天气的形容词时,我利用了投影仪在屏幕了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小男孩。一个大汗淋漓地站在烈日下,另一个紧抱双臂地耸立在寒风中。当同学们看到这两个画面后,争先恐后地议论着画面上的男孩,为了增强感染力,我打开录音机,里面传出了气喘吁吁的声音及凛冽的寒风呼啸声,听到这两种不同声音,有的同学也开始模仿画面上的两个男孩的样子,这时,我才开始领教单词hot和cold。这种做法使得兴趣盎然的学生排除了胆怯心理,怕错心理,身临其境。提高了学生认知能力。
2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学习的情象境界中有助于增强理解能力,使知识易于吸收
英语学习的情象境界是语象境界的发展和提升,是外语学习意识由单维性性质到多维性质的过渡。在该境界中,学生意识中存在的不是语音形式,而是语音情景、情节和情意的密切结合的统一体,这时学生在学习中,其注意力所集中的首先不是语言形式,而是意义、内容。这就需要在枯燥的课文讲解中注意增加知识的背景文化,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所学的知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为理性的认识,使知识内容更易于消化、吸收。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特有功能发挥了独到的功效,以中专教材Dialogue38Healthadvicefortheaged为例。它是试图通过一位护士与李先生的对话,告诉人们怎样对老年人进行关心照顾。课内容很死板,不易理解吸收,这时,采用了录音机,泛听课文,体会语音语调。又利用课休展开课文所表达的画面,在课休时间提出问题:Howdoesthepatientfeel?2Whatcausesthepatient’sattack?3Whyshouldthepatienteatmorefruitandvegetable?如像护士面对着她们的病人。到所有的老年朋友。通过课件我们深深知道,老年病人却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抗病能力不断下降。适应性减弱,机体反映不敏感。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掌握老年人的病理生理特点。细心观察及早发现病发症。注意病情变化,对老年患者要细致观察,勤巡视,同情老人,耐心为他们服务。帮助老人保护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促进患者康复。
3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生的心象境界中,有助于提高应用能力,使知识更易于运用
关键词:生命教育;中职生物;教学渗透
生命教育一直是中小学教育、中职教育、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教育不但要教育学生珍惜生命,而且还要教育学生关注明日生命的成长。相对于中小学生的管理而言,中职学生的管理具有其特殊性。由于中职学生生源的特殊性与年龄段的特殊性,中职学生的生命教育显得更为重要。而生物学科的教师,在中职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有其特殊优势。
一、中职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基于中职生的复杂性、特殊性,其安全教育中的生命教育一直是中职教育最为重要的教育工作之一。受当前教育体制及相关条件的影响,生命教育课程无法成为独立的课程,往往需要融入相关的教育管理及其他的教育学科当中。当我们在互联网上输入“青少年犯罪”“青少年自杀”等关键词进行搜索时,可以查询到众多这方面的新闻事件,这也折射出当前青少年生命生命观念不强的特点。中职生物课程针对生物学科特点,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意识,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等要求。从中职生物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学中需要结合本学科的优势,利用学校相关教学资源有效渗透生命教育。在实际教学行动中要注重生命教育思想的落实。从中可以看出在中职生物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显得极其重要。笔者将从中职生物学科的视角出发,结合教学案例,从挖掘生命教育素材、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今后的发展三个方面论述相关生命教育的内容。
二、中职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一)挖掘生命教育素材
基于生物学科的优势,生命教育素材一直不难挖掘。这些直观的生命教育素材是学生掌握生命教育内容的第一手资料。教师可以从中寻找关于生命教育的知识,在教授个人发育、青春期知识时,由于之前学生在初中生物中也学习过相关的知识,一般学习起来不会太难,此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课件中导入一些危害生命的相关教育新闻事件,考虑到青春期学生的特点,中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可以针对相关的教育内容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如教学目标可按如下方式设计:①知识与能力:描述个人青春期时身体形态及生理结构、功能变化和青春期心理变化特点;正确对待青春期生理及心理变化特点,对自身变化进行适时调整,健康度过青春期。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小组内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生命过程,发现青春期的重要变化,形成健康的青春期的意识,认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要打消学生的顾虑心,要从学科求知的角度给学生讲述关于生命的相关知识;也可以利用视频播放一些关于分娩的视频,让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意识到生命的价值,了解到树立正确生命观的重要性。只有当学生都理解透了生命知识,学生才有可进一步认识到生命的珍贵。生物教学中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可以拓展到生命的作用与价值,可以引导学生积极锻炼身体,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内容结束之后,要让学生从心里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性。而不是停留在知识的学习上,要从行动上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二)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职生物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都涉及生命知识,涉及生物科技发展的前沿知识。此时教师在教学中要以饱满的热情将知识传授于学生。作为教师需要认真讲授这些知识,从知识、能力、学科素养等方面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例如,在教“认识生物”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主要是介绍生物学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法等,尽管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但教师不能随便应付了事。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播放相关视频播介绍生物学习的内容,介绍生物科技知识,介绍生物学习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等,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讲述其对生物知识的认识,当然教师若能在课堂上做一些小实验会更好,这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在关于介绍当前生物科技前沿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相关的前言新闻。例如,一些考古界的最新发现,某种医疗疾病新的治疗方法等。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引导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使学生在交往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还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但中职生物教学也不能急于求成,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对象的专业,因材施教,做好学生的生命教育工作。教师在渗透生命教育之时,需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不仅要从中职生物课程本身的内容出发,更重要的是教师应从学科所具备的科学素养、科学态度出发,有效开展生命教育。
(三)结合学生今后的发展,延伸生命教育
由于中职生物开设不是全部学生需求,只是部分专业学生需要。那么从学校角度来看,开设生物学科课程,自然与其专业有关,但从职业技术所服务的教育理念来看,中职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意识不得不在教学之中渗透。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护理行业是今后就业的新方向。而进行安全教育、生命关怀教育可帮助学生树立为老年人护理保健的服务意识。再者,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学生也能从中得到相关的实用知识,激发其学习生命教育知识的兴趣。而从学生未来就业相关的专业来看,诸如学校幼儿园保育、老年公寓护理等都是热门行业,学校教师更应做好对学生的相关教育。例如,关于用药与急救方面的知识,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安全合理用药知识,要让学生学会一些相关的疾病预防方面的知识,从而保障身体健康,甚至一些紧急情况下能够实现自救,以挽救个体生命。在老年人护理工作中,下面两个工作流程图非常实用(如图1、图2所示)。当然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一些教学视频,进行示范教学,以便更好地将用药与急救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在今后生活与工作中,这些知识是非常有用的。另外,生命教育也倡导增强学生个体的学习意识。中职学生一般基础比较薄弱,进入学校后也容易受到一些外界环境的影响。作为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对自身的心理状态与学习状态进行调整,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呼唤其学习意识,激发其对个体生命学习的欲望。同时教师还要尊重个体特色,鼓励其学习探究实际上也是一种对学生关怀、对个体生命的重视的体现。
三、结语
生命教育在中职教育学科中的渗透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还要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生命、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体谅他人。在中职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倡导班级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贯彻职业教育理念,自觉地渗透生命教育、生命意识。教师要以平等的教学态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生命的可贵、生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杨瑞荣.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6(10):53-54.
[2]李素梅.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尝试[J].生物学教学,2009,34(2):28-29.
1.1门诊科普课程设计的基本范围
根据门诊患者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大课堂课程设计。门诊患者就医通常有陪伴。70%的患者在诊区候诊2小时左右。我院就诊患者中外地患者占60%以上,且农村患者的健康知识缺乏较城市患者严重,二次就诊的患者健康需求较少,因此,门诊科普课程设计应把握基本方向,提高就诊人群的自我保健能力:①结合就诊患者的特点和需求制定授课内容,内容多为季节性常见病、多发病,包括科普知识、自我保健、疾病预防、专题讲座和健康指导。如乳腺的自我保健、高血压的健康指导、流感的防控、骨质增生与酸性体质、小儿发热的处理以及家庭急救常识等。教育内容侧重普遍性,简明扼要、通俗易懂。②授课的时间:根据门诊患者和家属流动性大的现状,选择在午间患者等候时间进行集中教育,教育形式包括医务人员讲解、急救演示、伤口处理、PICC自我维护操作,并邀请患者及家属进行现场演练。每次时间在30分钟左右。③在世界艾滋病日、糖尿病日、无烟日等与医疗相关的日期配合医院整体安排进行相关主题科普宣传。
1.2门诊健康大课堂管理方法
医院首先由护理部、门诊部及科护士长组成活动的领导小组,具体由各门诊护士长负责,明确小组及各成员的职责。要求根据医院门诊分布特点每周开展一次健康科普大课堂活动,根据门诊科普教育课程的基本方向制定年授课计划和月计划,于月末将下个月的计划张贴在门诊各宣传栏内并在医院的大屏幕上滚动播出。同时护理部建立健康大课堂活动登记、统计制度,并制定和发放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问卷。
1.3授课护士培训
以往门诊的健康教育方式是以护士被动地接待咨询为主,表现的形式是分散的个别指导,患者问则答,每名护士每天要回答患者上百个问题,且多数问题是重复的,遇到不清楚的问题就让患者去问其他护士或找医生,门诊部每月接到患者投诉1~2例。针对上述情况护理部要求每名护士参加大讲堂授课,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分散指导为有针对性地集中指导,并对授课护士进行健康授课的基本功训练,包括理论和技能培训。理论培训包括:疾病护理常规、健康教育理论、授课技巧、患者就诊流程等;技能培训包括伤口处理、管路固定、急救技能等。课前进行试讲并集体备课,收集制作的PPT课件和要发放的健康大课堂相关宣传资料并存档。此外门诊护士除参加护理部举办的护士培训和考核外,护理部为门诊护士举办一期基础生命支持课程(BasicLifeSupport,BLS),18名护士参加。
1.4保障开展门诊健康大课堂可持续性
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和患者需求不断改进活动质量。活动结束后由活动小组成员发放测试问卷评价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活动领导小组成员按分工职责参加每次的健康大课堂工作,并于课后对护士的授课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每年组织一次经验交流会,总结和交流各门诊健康大课堂工作开展情况。
2开展门诊健康大课堂效果
2.1护士熟练掌握了护理知识和技能,提升了科普授课能力
医院门诊护士72人,平均年龄38岁。门诊护士大专及以上学历占81%,比全院平均水平低13%;主管护师及以上占89%,比全院平均水平高55%。门诊护士工作经验丰富,但多数护士身体状况欠佳,且缺乏进取心。开展门诊健康大课堂后门诊护士工作职责和管理内容有了改变。咨询工作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众多患者共性咨询的问题得到归纳,科普的知识宣传或宣教得到较为广泛的落实,同时护士主动学习的热情提升,能熟练掌握护理技能,多次成功抢救候诊患者,得到医生和患者的好评;护士在授课的同时得到锻炼,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在门诊护士中营造出比知识、比技能、比服务、比奉献的氛围。2014年门诊护士对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满意率为98%。
2.2增强了患者和家属的疾病防治意识及患者满意率,门诊就诊秩序得到了改善
患者及家属的候诊时间得到合理的利用,有效改善了门诊候诊秩序,同时增强了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防治意识。2008-2012年和2014年共发放门诊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2199份,每年患者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2009年和2010年门诊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与2008年相比均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1年、2012年和2014年门诊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显著提升,与2008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4年患者对门诊护士的投诉仅1例。说明随着门诊健康大课堂的不断深入开展,门诊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也不断提升。
3体会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坚持在门诊开展健康科普大课堂难度大,对护理管理要求高。医院门诊诊区涉及多个科室,护士平均年龄38岁,高年资护士比例大,大专学历偏多;但门诊护士大多数是从事病房工作多年,工作经验较丰富,由于上夜班困难或身体状况欠佳等诸多因素被调入门诊。门诊的护士工作内容简单,分诊、维持秩序是主体工作,久而久之失去了进取心。因此,门诊健康科普活动是机遇更是挑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解决方法极其重要。整合资源,科室病房与门诊是个整体,本科生护士发挥知识创新优势,年资高的有多年临床经验的护士发挥他们善于沟通的长处,制作课件,集体备课。让护士体会到健康科普要通俗易懂、让患者感兴趣、授课时间短、需要学习者参与,它不仅包括了知识和技能,还要授课者结合患者的感受讲解或穿插小故事情节。因此,采取集体备课,诱导式授课方法,将主要的健康行为尽可能流程化,将知识点变为容易上口的短句,采用反示教方式,如心肺复苏的操作课,护士指导家属或患者进行模拟人的操作,又如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形象化,使用挂图和食物模型橱窗展进行授课,门诊科普健康大讲堂生动,让门诊候诊患者愉快且有收获地度过等候就医的时间,是护理管理的有效探索与实践。
(1)近年来医院不断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门诊护士更加珍惜目前的工作岗位,自愿利用午休时间开展门诊健康大课堂活动,积极配合医院全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护理部充分调动这部分护士工作积极性,创造一系列方便条件,积极发挥护士在疾病健康指导方面的作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在门诊开展健康科普活动是优质护理服务的拓展。在医院门诊开展健康大课堂活动推动门诊的优质护理服务,2014年患者对门诊大课堂的授课内容、方式等的满意率为96.4%。这项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门诊候诊秩序的管理,患者或家属个别咨询量减少。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增加,发挥了护士在普及健康科普知识中的促进和先导作用,也是密切医患关系、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同时为患者提供了保健知识和技能,使患者养成健康行为习惯,对防止疾病发生或复发、提高生活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键词:社区护理 教学模式
社区护理是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以及社会人群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加之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社区护理是21世纪护理专业重要的发展方向,国务院2006年 2月了《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教育部门负责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学科教育,将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研究社区护理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是对国家要求和社会需求的响应,有明显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电大专科学生特点,就社区护理的教学方法提出探讨。
一、 目前电大护理专科社区护理教与学现状
我校护理专科学生都是学历为中专、具有护士职业资格证的在职护士,来自不同层次的医疗单位,学生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理论基础知识薄弱,年龄差距大,知识结构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自主学习能力差。加上24小时三班倒的工作性质,工作强度和压力大,很难按时集中参加面授辅导和网上教学活动,面授课到课率和平时教学活动参与率均不高。
教师教学理念滞后,缺乏创新思维,电大护理专科的教学往往套用的是全日制普通专科护理教育的版本,不管是教材还是教学方法,都与全日制护理教育无本质的差别,教学目标往往与教材上的学习目标无异,注重对书本理论的要求,教学内容繁多,学生到课率低、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另外目前的教学计划虽然对学生临床实践做了规定和要求,但是由于缺乏教学合作医院,学生比较分散,难以集中参加教学实践,实践教学管理难度加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而未真正落到实处。
二、 教学改革设想及措施
1. 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设计
1.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的设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教学目标必须随时根据社会卫生服务的需求进行知识更新,而不是照本宣科。如现在全球也包括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非常严重,加之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人均寿命的延长,对于老年人的健康促进和保健是今后社区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随着人口构成、人们生活方式、膳食结构的改变、食品安全卫生的威胁、环境的污染等因素造成了疾病谱的变化,我国疾病谱已由传染性疾病转向以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为主,因此,慢性病的社区管理、恶性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等应是社区护理的教学重点。又如对于健康的理解的不断改变,人们在关注自身身体健康的同时,开始注重心理的健康,那么社区护理的重点也应关注社区人群的心理健康的护理,包括社区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心理问题的防范及处理等,同时护理人员本身也是心理问题高发的人群,高强度的职业压力、特殊的工作时制、复杂的人际关系,多变的角色冲突,心理卫生知识的缺乏等原因[1]导致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因此如何护理人员自身心理健康也应是社区护理教学的内容。
1.2 以学生需求为导向
电大成人教育不同于普通高校,我们的学生绝大部分是来自不同护理工作岗位的在职人员,学生参加继续教育,一方面可能是为了获得自己需要的学历文凭,另一方面,可能是带着在工作过程中的问题来的,或者是感觉自己在工作中某方面知识欠缺而来继续学习、或者是为将来晋升而做知识更新的储备,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时,应以学生学习实际需求为指导,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对课程目标、课程资源、课程进度、课程内容等方面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选择,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
1.3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社区护理工作不同于医院护理分工明确,社区护理的知识体系即包括社区护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也包括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精神卫生护理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知识涉及面广,相比于临床护理而言,社区护士则应具备更综合护理能力、具有独立判断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与应急事件的能力、深入社区和家庭还应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和交流能力等,因此,社区护理的教学应重在培养社区护士各方面综合素养与能力。
2.教学方法
2.1强调社区护理的重要性,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要学习一门课程,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教师应介绍社区护理的作用、重要性、我国目前社区护理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与国外社区护理的差距等,使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增强社会使命感,从而提高对课程的兴趣及学习的主动性。
2.2理论教学
针对电大成人护理专业学生工作压力大、作息时间不规律实际,结合远程网络教育的特点,减少面授课的次数,利用双向视频、在线论坛等途径,增加网络集中教学和答疑次数,方便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教师在每学期开学时将教学实施方案和教学进度安排表告知学生,方便学生掌握学习进度。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如基本定义、基本理论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采用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根据教学目标,模拟社区临床情景,精心设计经典案例,案例的问题覆盖所要掌握的知识点,课前一周即将案例布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的查找、问题的讨论、课中进行发言,教师最后做归纳总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的优势,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如微课、IP课件、课程导学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要点。
2.3 临床实践教学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应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并要求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临床实践教学内容的考核可以作为检验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手段,针对电大学生地域分散难以集中的特点,教师集中带教并不现实,可分阶段布置社区实践任务,规定最后完成的时间,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近联系社区医院或各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深入社区,实习任务完成后提交临床实践报告以及临床实践过程中的视频或照片,作为临床实践教学内容的考核依据,并在教学论坛以小组为单位就临床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和心得进行讨论,并开展实习作业互评。
2.4考核内容改革
改变传统的以期末理论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将临床实践教学内容考核纳入课程考核范围之内,并规定不参加社区临床实践或临床实践考核不及格者,不能参加期末考试。考核需结合学生平时参加教学活动、论坛及公共交流群发言以及完成平时作业等情况,期末考核注重考核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尽量少出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题目。
3.讨论
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现行的护理远程教育教学计划主要是套用全日制护理教育的版本,强调理论课程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充分体现远程教育以学为本,工学结合的办学特色[2]。成人学生与全日制学生有所不同,很多成人学习理论认为 :“成人参加教育活动主要是因为他在处理当前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时,体会到某些短缺。他欲将今日所学化为明天所“用”、“成人学习者乐意学习其在工作中向更高级发展所必须的东西” [3]。因此在教学上,应充分考虑到成人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了解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需求及社会需求为导向,并且发挥电大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采取多途径多方法的教学模式。社区护理的教学应该为学生今后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以及相关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在教学过程应培养学生综合服务水平和能力,以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具有高职业素质和综合护理能力的社区护理人才。远程教育者的主要作用在于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和服务,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去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设置各种任务问题和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去实现能力的提升。教师是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组织者、指导者、牵助者、协作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4]。我们通过案例分析、布置临床实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社区护理专业技能、资料收集及分析能力等,可谓一举多得,符合现代远程教育的目标和期望。
参考文献
[1]刘桂瑛,莫雪安,黄巨恩等.职业护士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及对策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1):75-77.
[2]张严.有关电大远程护理教育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128-130.
[关键词]农村妇女;继续教育;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091-03
为了掌握农村妇女继续教育的现状与需求,课题组以河北省农村妇女为研究对象,围绕广大妇女教育需求的意愿是否强烈、教育需求是否得到重视与满足、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能够接受何种教育形式等问题开展了问卷调查。本文将依据调查数据,对农村妇女继续教育的意愿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剖析,并对新形势下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农村妇女继续教育提出建议。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课题组遵从旧有户籍管理制度的划分,以户籍在河北省,且长期居住在农村的18至60周岁的妇女为总体,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全省172个县级行政区划中的90个县的875名妇女为调查对象。编制了《河北省农村妇女继续教育需求调查问卷》,设计了22个变量,征集了185名调查员,经过培训后分赴河北省11个地市进行了实地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875份,回收问卷770份,其中有效问卷642份,问卷的回收率88%,有效回收率73.4%。课题组借助SPSS19.0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一)农村妇女继续教育的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农村妇女继续教育存在两个突出矛盾:一是较低的参与率与较高的需求意愿之间存在明显矛盾。在调查样本中,过去三年有继续教育经历的样本仅占样本总数的15%,而明确表示有教育需求意愿的样本比例为44.7%,其中,30.4%的样本意愿强烈。对有继续教育经历的样本进一步调查显示,无论被调查者对所受继续教育是否认可,愿意再一次接受继续教育的比例高达91.8%。以上表明,农村妇女有一定强度的继续教育需求意愿,目前并没有得到很好满足,其意愿通过适当引导可以得到进一步激发;二是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不匹配。有继续教育经历的样本中,只有32.9%的人认为所受教育有用。表明教育者施教的内容与受教育者的学习期望脱节,没有对妇女的生产生活产生明显支撑作用。
(二)影响农村妇女教育需求意愿的因素分析
课题组设计了年龄、文化程度、婚育状况、就业情况、个人年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的比例、对自己学历与教育经历的满意程度、闲暇时间、社会性别文化八个指标,分别考量其对妇女教育需求意愿的影响程度。
综合年龄、婚育、就业三个指标来看,意愿最强烈的分别是25岁以下年龄组、已婚未育组、自主经营组,意愿最弱分别是36-45岁年龄组、已婚已育组和以务农为主兼职打工组。分析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劳动强度越大,教育需求意愿越弱;综合文化程度、对自己学历与教育经历的满意程度两个指标来看,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的样本意愿最强烈,其次是本科组和专科组,意愿最弱的是小学及以下组,而且妇女的教育需求意愿与对自己所受教育的不满意程度正相关。以上数据说明,并非文化程度越低教育需求意愿越强烈,较低的文化程度反而抑制了个体的发展欲望,而文化程度较高的个体自身发展意识更清晰;从个人年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的比例来看,绝大多数妇女不是家庭显性经济收入支柱,91.6%的样本认为自己的年收入在家庭年收入中所占比例低于50%,个人年收入在家庭年收入中所占比例越高,其教育需求意愿越弱,这也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较大的劳动强度对教育需求意愿有抑制作用;从社会性别文化角度来看,农村妇女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家庭本位”倾向显著,绝大多数人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生儿育女”、“操持家务”和“孝敬老人”、“照顾配偶”等连接在一起。无论是希望自己成为贤妻良母还是事业有成,妇女的自我期望越清晰,继续教育需求意愿越高。对每一个类别中无意愿的样本进一步调查显示,抑制意愿形成的原因依次排序为:没时间、怕花钱、家人不支持、没兴趣、担心学不会。而对闲暇时间的调查显示,农村妇女一般每天都有1小时以上的闲暇时间,闲暇时间的多少并没有明显作用于妇女的需求意愿,可见没时间这一说法并不客观。
综合以上情况可以得出:自我主体意识、社会性别文化、劳动强度、学习费用是影响妇女继续教育需求意愿的四大主要因素。从内部因素来看,妇女的自我认知和发展期望越清晰,越容易形成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反之,妇女会消极对待自身素质提升,以没时间、学不会等理由人为地设置学习障碍;从外部因素来看,繁重的家庭劳动和不良的社会性别文化会抑制妇女的学习意愿,农村妇女一般都以家庭为重,重视在家庭私领域中的角色扮演,认识不到自己在社会公领域中存在的价值,当自身发展与贤妻良母角色冲突的时候,妇女们一般会做出牺牲和让步。此外,学习费用也会左右妇女的学习意愿,目前,教育尚没有上升到妇女的必要需求,绝大多数妇女都不愿意因学习增加家庭负担。
(三)农村妇女继续教育需求分析
课题组对农村妇女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安排等问题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妇女们对学历提升并不太感兴趣,学习的目的具有较强的家庭功利性,46.1%的样本学习目的是为了提升个人素质,给子女树立良好榜样,其次是学习致富技能以增加家庭收入;关于学习的时间与时长,妇女们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但也不排斥在一段时间内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学习,学习时间希望短于三个月;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妇女们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其中,生活需求高于经济需求,最受欢迎的前6名分别是“幼儿教育知识”、“医疗保健知识”、“务工技能”、“法律知识”、“业余文化生活”和“管理类知识”;绝大多数妇女认同负担一定的学习费用,心理区间为200-500元;妇女们对学习场所和学习方式的选择并没有明显的倾向性,虽然更欢迎在家里自学的方式,但也接受走出家门的集中教学方式。
三、农村妇女继续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是决定教育效果的关键要素,对农村妇女进行继续教育,首先要立足于妇女的教育需求,其次要结合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和妇女工作的要求,使继续教育为妇女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
(一)教育的内容设计
选择农村妇女继续教育的内容要以实用、管用为宗旨,遵循三个原则:一要与妇女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让大家上班、下地、回家就能用上,提高教育的即时效应;二要结合妇女的基础和认知特点,选择实践操作性强、易掌握的内容,增强大家的学习成就感,消除畏难心理;三要全面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和妇女的需要,要充分认识当前妇女的生活指导教育需求高于生产技术教育需求的现状,满足大家生产、生活以及休闲娱乐等多元化需求。
结合农村妇女的劳动性质、教育需求以及国家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村妇女继续教育可以分解为五大教学领域:一是家庭服务类教学。面向家庭事务性劳动和家务管理的各个维度,开展科学育儿、老年人护理、营养配餐与合理烹饪、居室与庭院美化、服装保养、家庭理财、法律常识等教学,提升妇女在高品质家庭生活中的建设、管理能力;二是个人素质提升类教学。针对妇女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妇女卫生保健、服饰搭配、音乐舞蹈、塑形健身、心理健康、社交礼仪、文学艺术欣赏等教学,维护妇女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三是生产服务类教学。根据当地农林畜牧业、工业和手工业发展情况,结合政府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开展本土化职业教育和技术服务,推广新方法、新技术、新工具以及生态环保新措施等,开发女性人力资源,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助推作用;四是经营管理类教学。开展现代信息技术、中小微企业管理、网络营销、连锁经营、创新创业教育等,为妇女搭建多样化成才的阶梯;五是思想教育类教学。对妇女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事政治和先进性别文化教育,引导妇女树立主体意识、发展意识、学习意识以及对社会公领域权利的追求意识,引导农村社会风尚建设。
农村妇女继续教育内容的设计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启蒙引导类内容,着重于基础的、宏观的知识与技能,便于广泛宣传和普及教育,目的是增强广大妇女的感性认识和认知范围;第二层次为专业教育类内容,着重于有一定深度和较高标准的知识与技能,用于长期的、有计划的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妇女的认知和技能水平;第三层次为拓展类学习内容,帮助妇女对纷繁的知识进行甄别、筛选,提供正确的、方便的、丰富的学习资源环境,为大家自主学习与个性化成长搭建平台。
(二)教育的形式与途径
1.正规学历教育。将农村妇女素质提升纳入学历教育体系,建立结构完整,初、中、高贯通的继续教育体系。依托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以及遍布各县的职教中心,开设农村妇女中专班、大专班,实施“一村一个女大学生”、“一村一个女技术能手”工程,将全日制教育与函授、自学等形式结合起来,以学历提升为抓手对农村妇女实施全面的素质提升教育。
2.短期项目培训。结合行政部门的工作部署,组成讲师团、项目组,围绕某一项目开展妇女专项培训、任务实施和评价验收,将五大领域的教学内容整合到培训中,利用工作带动教育,通过教育推动工作。短期培训具有短、平、快的特点,教育的即时效应较强,有利于激发妇女的成长动机和教育需求。
3.乡村式教育。独立的、项目式培训不具有延续性,其影响会随着时间的延伸而削减,需要建立持续作用于妇女的长效育人机制。可以发挥各村委会、基层妇联的作用,或者依托各村的小学、各乡的中学以及各县的职教中心,或者建立、恢复并强化县、乡、村成人教育机构或文化活动场所,如妇女夜校、半日校、活动室、文化站等,定期开展文化教育活动,浓厚文化氛围,引导妇女养成学习习惯。
4、远程教育。考虑到农村妇女劳动强度较大以及电视、网络、广播已经普及到农村等情况,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化的成人教育,利用网络、电视建立开放的、没有围墙的成人教育学校,开办网校或农村妇女教育专题网站,开发网络课程、慕课、微课以及各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将各领域内的教育内容开发成菜单式、讲座式、系列式课程,学员上网或利用智能手机软件下载即可学习。
(三)教学方法设计
1.典型带动法。在农村妇女对继续教育的热情和认可度不高的情况下,可以从各个侧面树立学习标兵、先进典型,利用各种媒介和场合大力宣传,形成由点到面的辐射带动作用,让妇女们看到、听到、感受到学习的益处,激发妇女的学习动机和内在需求。
2.现场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成人机械识记能力下降,意义识记能力增强,因此,不宜过多采用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技术教育可以到田间、车间或某位农户的家里现场教学,以认知为主的教育可以结合妇女的生活实例设计成活动课程,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3.小组教学法。农村妇女一般爱扎堆、爱热闹,往往在公众场合比较羞涩,在小群体里面却很活跃。可以采用自愿结组的方式将妇女编入学习小组,多运用启发教学、讨论教学、小组成果展示教学、组间对抗教学,让大家比一比、亮一亮,互助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同时,小组长还可以起到较好的组织作用,降低了教学组织的难度。
4.集中教学与自学相结合教学法。限于时间、场地、师资等各种客观因素影响,集中教学的次数不可能太多、时间不可能太长。可以将集中教学与自学组合起来,集中教学注重观念引导、方法传递和示范演练,集中教学后学员可以灵活选择时间、地点、方式利用辅助教学资源学习。集中教学与自学交替进行,随着教学内容的逐层深入,妇女的素质会逐步提高。
(四)保障措施
农村妇女教育顺利有效的开展须以提高妇女的教育需求意愿和参与热情为前提,尽量强化积极因素,弱化消极因素。
鉴于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妇女的心理特点,建议开展完全免费的妇女专项教育。多年来,我国面向农村和农民的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妇联、农业、科技、林业等部门的项目培训与教育部门的送教下乡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运作机制和运行模式,完全可以承担大规模的农村妇女专项教育,目前核心问题是经费问题,经费的数量和到位时间往往左右着培训的时间、规模和效率。资金不由学费筹集,完全依靠政府下拨也不现实,可以以政府拨款为基础建立专项基金,借鉴社会公益组织的资金运作模式,吸纳企业捐资、社会团体赞助、个人捐款等社会资金,发动大家的力量办大家的教育,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与社会团体协助、个人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教育机制。
为了保证教育效果,教育资源的配置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妇女教育规模大、范围广、需求多样,必须有充足的、业务熟练的、甘于为妇女教育事业奉献的师资队伍作保障,建议采用聘请、征集、指派等多种方式组建面向社会公开的教师资源库,各地可以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选择聘请。在培训者和培训时间不稳定的情况下,必须开发统一的教学标准、教案、课件、教材以及其他教学资源,以保证教学目的的达成。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聘请高水平的师资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供同行切磋、现场教学或学员自主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