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七年级生物知识汇总范文

七年级生物知识汇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七年级生物知识汇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七年级生物知识汇总

第1篇:七年级生物知识汇总范文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要完成七年级上册的全部内容。包括:

第一单元:认识生物(奇妙的声明现象、严整的生命结构、生物的生活环境)

第二单元: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动物、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生物的分类)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5、6、7、8四个班的生物学教学任务。初一的孩子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加之生物学又是一门新的课程,因此,教学中注意想办法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严格要求,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三、教学理念

1、立足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维方法,突出“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2、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3、强调科学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客观讲述生物技术对人类生活、生产和社会可能产生的正负两方面影响。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生活实际引入科学,再回到现实生活,始终渗透sts精神。

5、落实《纲要》提出的具体课改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

6、遵循教育规律,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7、发挥学科优势,以科学的生理知识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四、教学工作策略措施

1、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认真研究教材和新课程的相关知识,将新课程理念融会于日常教学活动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同学们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自己。

2、研究每个知识点,根据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层次,严格控制深度和广度,掌握每个重点和难点,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速度和能力。

3、加强备课的环节和内容设计,既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实现自主学习,体现学生学习的自觉主动性,又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生互动的教学新境界。

4、积极参加学校和各级组织的学习进修机会,从各个方面充实自己,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在已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同时也可以增长见识,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能够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能有较大的进步,对学生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影响。

5、积极向其他优秀教师请教,既包括知识方面也包含教学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先进的教学经验,并加以优化利用从本质上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学成绩有较大的提高。

6、充分利用我校现有的实验和现代化教学仪器和教学设施,使同学们体会到科学的不断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促进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信息和毅力。

第2篇:七年级生物知识汇总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问题;对策

2000年,我国开始新课程改革;2001年3月底,《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颁布。在新课程中,打破了以学科为中心构建的课程体系思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体系、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删除了“繁难多旧”的教材内容,而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突出探究性学习,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这种新课程的改革与旧课程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很多教师一时不能适应,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相关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知识教育”是第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的是知识的传授,所以传统的生物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是完成教学任务了,而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注重学生学科思维的培养。这种“教师单纯地讲,学生盲目地听”的教学方式,导致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容易丧失兴趣。虽然在新课程改革后,提倡“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教师之前已经受过旧课程教学的培训,而且这种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所以很多教师还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改革,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其次,不注重学生操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对教材中的生物探究性实验视若无睹,根本没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而是用讲实验来代替了做实验。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另外,在评价方式上,大部分的学校还是采用成绩评价的方式,注重分数,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评价,学生学习积极性仍然不高。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

1.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经明确提出了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本课程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就要转变之前的“知识教育第一位”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生物学科思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探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生物课堂学习中,对自然界的各种生物有初步、整体的认知,在生物中学到如何生活,如何爱护环境,并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培养健康的人格。

2.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兴趣。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创新思维,所培养出来的“书呆子”不能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所以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就要从教育做起,教师教学方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中得到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把书本上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的图片、声音和影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系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而且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抽象、难懂的生物知识转变成生动、有趣的Flash等动态视像,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点,印象更加深刻,教学质量得到大大的提高。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交换》,这是涉及每个人自身的成长和发育问题,学生会比较感兴趣。“究竟我们吃下去的食物是如何转变成能量的呢?”这可能是每个学生都疑惑的问题,但是也很难理解,因为这些知识虽然与我们密切相关,但是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只靠教材的解释或者是教师干巴巴的讲述,学生可能还是不能理解。这时就要依靠多媒体了。把人体物质运输和能量交换的过程通过Flash简单地展示出来,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而且Flash有趣而富有动感,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3.重视实验,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新课程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的汇总,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家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本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生物新课程的标准,教师要重视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仅学到知识,还培养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式思维。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3.1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探究实验“洋葱鳞片表皮细胞的结构”。这个实验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到实验室中利用显微镜来观察植物细胞结构。这节课可能是学生第一次亲身接触到显微镜,学生的好奇心会非常大,会提出很多的问题,这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显微镜需要细心地操作才能观察到结果,所以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外,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微观生物世界,教师给学生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4.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新课程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身体发展。因此,在教学评价上,也不能只看学生的成绩,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应该全面、公正,多方面、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既包括学生的知识方面的评价,也包括学生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方面的评价,不仅有教师评价,也有学生自评、班级互评等。总之,要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标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生物新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不利于新课程的推广,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要仔细研究生物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积极探究和创新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才能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冯美成,《浅析初中生物课程教学指导新理念》[J],《新课程研究》,2011.5

2.赵灵霞,《从课程标准看初中生物新课程的特点》[J],《衡水师专学报》,2004.6

3.徐凯捷,《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浅谈》[J],《考试周刊》,2008.4

第3篇:七年级生物知识汇总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改良;实验教学模式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提出要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笔者在对湛江市(以下简称“我市”)的中学的初中部实验教学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开展率普遍较低,甚至出现空白现象。针对这一情况,笔者结合校本实际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良,充分发挥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的优点,架起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桥梁,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等,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 、初中生物分组实验教学现状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那么,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版初中生物教材中的实验教学内容在我市实际开展情况如何?为此,笔者对市区四所中学的七、八年级开设生物实验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一所公立重点中学,一所私立重点中学,两所普通中学)。它们的实验教学开展情况如下表。

新课程要求对初中学生进行恰当的生物实验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作为初中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初中生物日常教学,达到生物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从调查情况看,初中生物分组实验开设情况不理想,原因如下。

(一)教学观念陈旧

新北师大版生物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实验内容,但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老师及学生的教学和学习活动还是以应试为出发点。我市虽已把初中生物列为中考科目,但学生学习时间短(两年,四册书)、课务重、考试分值低(占部分25%),未能引起学生、家长和校领导的重视。此外,很多地区的中考仍未加入对实验操作的考核,仅仅是通过笔试的方式进行理论考核,致使学生形成错误的认知:只要记住实验步骤和结论即可,实验教学只是一种形式。

(二)学生认知制约实验教学开展

初中生的生物学知识储备不足,社会经验不丰富,学生认知情况、学习能力、学习经验和实验能力等十分欠缺。因此,许多学生虽把生物实验当作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有强烈的好奇心,但不喜欢生物学理论学习,看完做完实验不能对现象感兴趣,对过程、结论缺乏认真思考,甚至对分析问题厌烦;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合作意识、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对生物仪器的使用、实验设计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都有待于培养。实验教学目的不明确,实验教学课沦为活动课。

(三)大班分组实验教学的尴尬

生物实验教学课主要是培训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从而使其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科学的方法开展探究活动。

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四中学2015级有6个平行班,每班人数50~56人。由于是大班教学,学生被动的状态和难以控制的课堂纪律,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关注到每位学生,不能对他们的掌握程度进行合理评价。一方面,实验教学课一般采取的是分组实验,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程度不同,甚至出现小部分学生会游离在实验活动之外。另一方面,在实验课堂上,一般先是教师进行简单的讲解,然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实验探究,这会花掉大部分时间,教师只能匆匆几句就被迫结束课堂教学任务。一堂看似热火朝天的实验课,但学生收获并不大,实验教学课往往雷声大雨点小。

二、初中生物演示实验现状

演示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现他们以前未能发现的东西,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帮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深入的理论学习。但是,传统模式的演示实验一般由教师根据课本中的实验步骤进行一次“重复”实验,其结果是忽视了探究对学生的重要性,导致实验对于学生来说仅仅是毫无悬念的结果,使学生失去了通过深层探究完成自主学习的机会。实验教学必须进一步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三、分组实验与演示实验优势结合

(一)改良初探

近年来,随着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学生实验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实验教学的分量越来越重。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实验安排情况如下表。

在减负的浪潮中,如何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为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并轨”作了多次尝试,取得良好效果。

1.ABC小组合作模式,提高学生实验效率

在课堂实验教学时间短、实验器材设备缺乏、专业教师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实验中教师把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分成合作小组,每组6人,学生面对面地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人员分工及分工标准:根据每个人的特长进行不同的分工。善于组织活动的学生为组长,善于记录的学生为记录员,善于表达的学生为中心发言人,动手能力强的为实验操作人。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锻炼,各个岗位定期轮换,每人的各项技能都得到锻炼。

2.将演示的舞台还给学生,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表达

在实验课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先做,学生跟着做,探究活动课只能算是模仿实验课。教师总是担心学生犯错,不能很好地按照规定的步骤实验,不能记住要注意的事项,忍不住再三打断学生实验。于是,学生高涨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便在老师的关怀之中渐渐熄灭。

学生最有兴趣之时,便是学生“出错”之时;学生最易出错之时,便是学生最富创造力之时。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大放异彩。

3.下面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6章的《观察种子的结构》探究活动为例谈谈实验教学过程

(1)共同确定目标。教师根据本单元、本课时的重、难点,学生依据书后课后练习,共同制定每节课的训练目标。在共同确定训练目标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确本课的训练目标、重难点,使学生对一堂课的训练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例如,在进行《观察种子的结构》的探究活动时,我们将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①采用最合适的方法解剖种子,观察种子各结构的具体生理位置(鼓励方法创新);②解剖和观察大豆、花生、玉米等种子,识别种子的基本结构;③用一种最简易的方法区分单子叶植物的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教师适当的解释说明,既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又可以了解到本次实验操作的重点安排,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这个知识点和操作技能。

(2)教给学习方法。这是从定训练目标过渡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重在提出问题,教给方法,提供给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过渡桥梁,学生则重在独立学习思考,初步感知教学内容,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例如,在《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中,学生进行观察解剖活动前,教师提出问题:采用怎样的解剖角度才能更全面地呈现种子的基本结构?通过让学生在大脑中猜测、推断各种方法的可行性,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学生真正动手之前就已经将各个方案进行了类比,这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也提高了正确率。

(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学习前提出要求:①在实验操作之前,每人先独立思考、自学(有的还要求学生写出思考的要点)。②明确小组各成员的分工,确保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并在组内进行初步汇总。整个流程下来,学生不仅了解了自己负责的内容,更能站在总体的高度把握整个实验流程,使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4)成果展示。这一阶段主要是采取擂台竞技的形式,让两个小组轮流向全班展示实验过程和汇报成果(交流心得体会),然后全班师生对他们的展演进行评比,评出优胜奖,给予一定的鼓励。学生的实验过程不要求与课本一致,有创新的应适当加分。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的界限,将两者并轨,在有限的时间内成为课堂实验操作的主人,从中体会成功的乐趣。

(5)知识梳理。实验完成并不意味着课程的结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得到的知识是不全面的、零散的,师生小结显得尤为重要。实验中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总结,适当记录,将学生探究得到的零散认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既准确,又系统化。

(二)思考与对策

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重新对实验教学进行认识和定位,实验教学是一门与生物学科互相配合的课程,是推进生物素养养成的关键措施。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密切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主体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切实感受生物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参考文献:

[1]唐新明.开启学生的心智:中学生物教育艺术探索[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2]黄南平.初中生物学生实验的现状与思考[J].宜春师专学报,1996(05).

[3]叶春茂,冯淑辉.初中生物学科演示实验的现状与对策[J].生物学通报,2001(08).

第4篇:七年级生物知识汇总范文

1 生物课堂教学中多元教学方式的干预

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由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组成,本节课尝试了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教学片断1:变“学生”为“老师”。

身为教师都明白一个道理:交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拥有一桶水。与其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这一滴水,不如让学生主动的去挖掘这一桶水。而且现代的学生是伴随着电视、电影、网络而成长起来的一代,利用各种媒介搜集信息的能力也许并不逊色于教师。于是,“地面上的植物”的教学中尝试让学生来做一回“小老师”。新课前先在班级进行动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植物,搜集其相关信息,并做成PPT,在课堂上利用5min左右的时间让同学讲解这种植物。为了保证学生“上课”的质量,教师可先和这些“小老师”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提出一些教师个人的意见。事实证明,这种变学生的“学”为“教”的方法,确实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例如:有点学生在介绍苹果的知识时,准备了两个切开的苹果,一个是横切的苹果,一个是纵切的苹果,用这种直观、对比的方法展示苹果里种子排列的秘密(横切时看到的是一个五角星的形状),这其中不仅有了学习方法的体现,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的学生在介绍植物时,用的是倒叙、猜谜语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其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得原本枯燥的课堂充满活力,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每个学生展开,促进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顺利实现课堂的生成,也让教师对教学相长有了更真实的感受。为了让这些“小老师”真正地成长,下课前2min还组织学生进行点评,授予“最佳小老师”、“最具亲和力的小老师”等称号。这不仅是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也是对其他学生的一种激励。

教学片断2:变“校园”为“课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意义之一是使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让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就要让学生走进自然,感受生命的存在,体验生命的魅力。每个校园中都有着丰富的植物种类,教师应当充分有效地利用好这些资源。为了让学生能主动去了解这些植物,教师课前把校园当着课堂的延伸,把校内的植物分工到人,让每一位学生负责查找一种植物的知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由学生作为这种植物的“小导游”向同学介绍它的相关信息。“小导游”也确实别出心裁,有的在介绍该种植物的时候,融入了这种植物的传说,有的说出了这种植物的多种功效,还有的说出了鉴别这种植物的特殊方法,譬如如何区别白玉兰和广玉兰等。这种回归自然、与植物零距离的接触学习过程,不仅仅是让学生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它同时也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的过程。更具深远意义的是学生对植物的保护不再是纸上谈兵,他们的亲身历程促使他们不再漠视身边生命的存在。

教学片断3:变“教师总结”为“小组探究”。

在传统教学中,一节课的结尾总是习惯于由教师来进行总结,这种做法虽然目的性、实效性很强,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拓展,限制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尤其是生物学科所研究的生物种类更是成千上万,而生物的变异现象更是让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如何让学生能透过生物纷繁富饶的表象找到它们的共同特征,这应该不是仅凭教师三言两语的概括就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需要师生之间的交流、探讨。为了让学生对植物有更深一步的认识,本节课把全班分成5-6组,每一组学生把之前自己详细了解的植物进行汇总,通过表格的形式记录下它们的异同点,并进行适当的分析和总结。

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在与同伴间的相互交流中,进行了思想的碰撞,达到了情感的交融,知识的积淀。

以上三个教学片断中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讲授-接受”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这个主体,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围绕这个主体展开。实践证明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学习得愉快,思考得全面,表达得清晰,掌握得牢固,且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采集整合能力都得以体现。

2 实施多元教学手段的干预来提升课堂实效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从上面三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学生是积极主动的有机体,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不仅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拓展了学生探究的内容。通过多元教学方式的干预来促使生物课堂实效的提升,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2.1 给学生尝试的机会

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生活背景以及个性特点。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方迪在《魏精神分析学》一书中指出:“尝试,是人的一种本能。”敢于让学生去尝试,是基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信任。初中生正处于一个思想与身体都极其活跃的年龄,有更多的想法与表达与众不同,渴望突出个性。教师应该根据他们的这些特点,合理地设计一些教学环节,比如,在“人体的支持与运动”的教学环节中可以设计一个“人体知识知多少”的知识竞赛活动;在“地面上的动物”的教学环节中,可以设计一次“动物档案”课件比赛;在“人类的性别决定”的教学环节中,可以设计一个“产房门前”的小品活动。这些活动设计的初衷就是让学生去尝试发掘书中的有效信息,尝试将各种信息进行加工整合等。如果教师能多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若学生把尝试作为一种习惯,学生的学习将不再是一种被动的过程。

2.2 给学生走近自然的机会

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如果将研究自然界中生物的地点都只放在教室,那真的是浪费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生物资源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思维的力量,它能给认识带来一种情绪色彩”,而情景教学本身具有的行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可巧妙地把人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苏科版的初中生物教材也体现了这一思想,在教材中安排了很多观察实物的活动,例如,在“花的结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走近自然,观察各种不同植物的花,从地面上的草本植物到高大的被子植物,从水中植物到陆地植物,让学生在感受到花外表的美丽之时,领略到花结构的千变万化,赞叹花香的魅力,惊叹花蜕变为果的神奇。在“土壤里的小动物”教学中,让学生走近校园去发现那神奇的地下王国,这不仅让学生找到了童年美好的回忆,也让学生感受到每一种生物都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适应环境,诠释着生命的顽强和意义,这也让学生体会到了生命的平等和价值。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可以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2.3 给学生说话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