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范文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第1篇: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范文

关键词:中西文化;节日文化;春节;圣诞节

中图分类号:G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9(C)-0064-01

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会产生了不同的节日,人们庆祝节日的方式也因地而异,但人们关于节日都有着同样的感情。他们要么借此为幸福和健康祈祷,要么借此来实现他们的美好心愿,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这些节日表达了他们对传统的怀恋之情,同时也传达他们追求梦想的远大抱负。实际上,节日是人类文化具体的一方面。这些节日的庆祝仪式大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我们的家庭,,种族起源,政治,经济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某个特定阶段的产物,它体现了人们对这个世界的关注和意识。蕴涵在节日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体现在这些节日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之上

一、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起源

1、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中国是一个有着古老东方文明的国家。其悠久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为传统节日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作为一个农业国,中华文化深深根植于农业。因此,农业活动使得节日更具有地方性色彩。春节与一些农业活动,如种植、收获,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来不断进化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说和传统。2、西方传统节日的起源。在西方国家,宗教是文化和社会的中心。人们的思想可以通过宗教来反应。与此同时,宗教通过人类对上帝或精神的信仰控制着他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宗教存在于各行各业。因此,节日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联系,除了圣诞节,复活节也与宗教有关。

二、庆祝中国传统节日、西方节日的方式

1、庆祝中国节日的方式。春节对每一个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节日。它的庆祝活动丰富而且隆重。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林语堂,著名的华人学者,曾经对春节做了一个很好的描述道,古老的中国农历新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相比之下,其他节日似乎黯淡许多。这五天,整个民族穿着最好的衣服,关闭商店,打锣,放鞭炮,等等。这是好运的一天,每个人都期待着一个更美好和更繁荣的一年,每个人都开心地增加一岁,并准备对他的邻居说带来好运的吉祥话。2、庆祝西方节日的方式。在平安夜,绝大多数庆祝圣诞节的人们都会在他们自己家里举行一个特殊的节日庆祝仪式。家人们通常会装饰下那棵圣诞树然后把彩色包装的礼物都放在下面。在圣诞节那天,同样有许多庆祝的活动。在圣诞节交换礼物、赠送圣诞贺卡给亲朋好友是全世界庆祝圣诞的习俗。

三、中国和西方节日的文化差异

1、节日的不同名称的比较研究。中国和西方传统节日的首要不同是给节日命名的方式。通过观察那些节日的名字,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这些差异。中国的节日多数都是以季节来命名的,而西方的节日则多以宗教形象或事件命名。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由于天气和季节在农业里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最初为农业丰收庆祝而创立的那些传统节日都和季节有关。以季节节气来命名也很容易让农民们记住这些节日。通过节日的名字,农民们就可以适时打理庄稼。例如,春节是适宜播种的时节。还有中秋节、夏至、冬至等等。尽管有些西方节日也是以季节来命名,如历史上芬兰的施洗约翰节,但是在宗教传播之后,特别是基督教的传播之后,节日都相继以宗教来命名。与中国不同的是,宗教在西方世界里占了主导作用。上帝和耶稣在他们的脑中已经根深蒂固, 当我们得知绝大多数节日都是以宗教命名之后就不会大吃一惊了。所以,就有了耶稣诞生日、耶稣受难日和圣周六。2、文化差异的价值。西方人十分尊敬人与自然。他们强调个人价值,并且追求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西方国家的人道主义重视个人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但在中国,人们尊重集体并把个人投入集体当中,他们重视集体而不是个人价值或个人的自由发展。所以在传统文化中,西方人强调个人,宣扬个人主义。然而,中国人继承了儒家的集体主义,因此表现出对整体情况的考虑。以中国的七夕和西方的情人节为例,两者都与内心情感相关并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但是相比较而言,中国的七夕着重对民间牛郎织女传说的追忆而非对他人情感的表达,而西方人则借着情人节自由地传递情感,从而丰富现代人的生活。庆祝七夕的方式老套而繁琐,但食物同样是主题,因此七夕偏离了现实,并逐渐被人们遗忘。而西方的情人节却充满了现代人文主义和浪漫色彩,营造出一个美好的生活氛围。情人节表现的不同之处反映出了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性格差异:中国人羞于表达情感,而西方人则大胆又不拘小节,强调方式的简洁与浪漫,而非吃吃喝喝。显然比起接受中国传统节日,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都觉得接受西方节日要容易得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节日用的是世界通用的公历,而中国传统节日用的是中国特有的农历,因此其他国家的人就很难与我们同步。除此之外,西方文化还展现出对人权的尊敬和对个人发展的重视。可以从西方节日中看出这一点,再次举出情人节的例子,它已成为全世界的节日,并已不再仅仅为恋人们而设。在情人节当天,人们可以向所爱之人毫无保留地倾述爱意。这是人类的天性,不论他或她来自何方,他和她都需要爱。情人节因此能为全世界所接受,并在这一特定的文化中成形。而笼罩在封建主义的阴影下,中国人很难在除非是夫妻男女才能接触彼此的时展这样一个节日。由于大部分中国传统节日都是在封建统治下发展的,外国人很也难接受这些思想。

结论: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我们学习文化的有力工具。它在中西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受欢迎,因此了解传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节日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特色而丰富多彩的活动保存了国家文化中最精妙、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尽管中西文化中存在着许多差异,它们却都代表了爱与自由。因此,我们能从一个国家的节日中找到它的文化特征。节日不属于只是属于特定国家的,它也同时属于全人类。对于中西传统节日起源和庆祝方式的了解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更深的国家文化。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庆祝西方节日,尤其是圣诞节和情人节。而西方人也对中国传统节日产生了兴趣。因此,我们相信中西方人民将会对彼此有更好的了解。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第2篇: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范文

一、在节日中渗透文化意识

在遇到一些西方独特的的节日如Halloween、Easter时,教师事先让学生去找有关节日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资料,然后让学生先介绍一下与节日有关的背景知识,如节日的来历、节日的吉祥物以及与节日有关的一些活动等。学生在相互交流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各方面的文化内容,并且有了情感体验,如在Halloween(万圣节前夕),教师可以模拟真实情景,给学生机会去体验这个西方儿童纵情玩闹的节日。具体做法是:(1)布置教室(漆黑的夜晚场景),(2)准备南瓜灯,(3)老师装扮成巫婆,(4)一部分学生扮演上门索要糖果和礼物的小孩子并说“Trick or treat”、另一部分扮演家长准备并分发礼物。或是在April Fool’s Day,老师可以不经意地跟学生开个小玩笑,再跟学生讲清愚人节的来历和西方人庆祝的方式,引导学生课后在善意的前提下开展活动,体验该节日的气氛。相信学生在真实体验的过程中求知欲望和参与精神空前高涨,学生用真实的情感体验了西方的节日文化,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在开展主题活动中感受文化

1.发挥想象巧编故事。在教授完某篇课文后,教师可结合相关材料进行内容的补充和拓展。如在学完4B“My day”后教师可根据《听读空间》阅读欣赏部分的有趣故事进行改编和续写。可以只先读故事的开头,然后请学生自由讨论并为故事续写情节,同时可推荐学生根据《世界之窗》中“各国小学生的作息时间”作为改编和续写的理论依据,让我们观察西方的小学生是怎样进行时间分配,他们的生活和我们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体验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2.英文经典动画影片赏析。多媒体在小学英语课堂的应用,效果不同凡响。如今学生对于原版英文电影也毫不陌生。在观看某些学生适合的影片时,教师可对英语国家特定的情境下的特殊的表达进行指导,如在看电影 “Home Alone”时可对国外家庭生活模式以及孩子独立自理能力等方面进行相关介绍;再如高年级的学生在观看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时也可对国外的一些和生活方式进行适当展开说明。

3.在积累与分享中渗透文化。每个学生有自己的成长环境,他们都在各自生活中有所体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自己的课堂内外的学习当中,对于出现的英语国家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政治制度等热菅成做笔记的习惯,教师定期举行分享交流会,对比我国与英语国家对应文化内容的异同,使学生在浓烈的分享氛围中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与接受,比如节日文化差异,西方节日中中最重要的是圣诞节,还有我们所了解的万圣节和复活节,这些和我们中国节日是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再比如姓名差异,西方人是名在前,姓在后,中国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这和中西方的文化是有关系的。中国人注重祖辈血统,喜欢把自己放在一个整体中去,作为一个群体的一部分,所以以代表整个家族的姓放在前面。而西方强调个性,更为注重自己是个个体,所以以代表自己个体的名放在前面。还有一些礼仪文化和饮食文化之类。中国人吃饭喜欢团团坐,点一桌菜摆中间。饭间会相互敬酒和敬菜。而西方人喜欢各点各的菜,比较忌讳别人夹菜。

第3篇: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范文

在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一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语言和文化都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任何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它不仅体现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俗,也反映其民族的文化思维和价值观念,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难以真正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为什么西方的笑话,在中国笑不起来?为什么在中国广为传颂的传统美德“谦虚”,在西方则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以上问题的症结,归根到底是文化差异问题。

作为教师和学生,只有树立了跨文化意识理念,才能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才能消除跨文化的冲突,提高跨文化素养,才能与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得体交往。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21世纪的人才应该学会与来自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处,学会在多元化的世界中生存与发展。相反,没有建立跨文化意识的人,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容易接受他人的观点和文化。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得中西方文化差异,不了解不同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人能得体地与他人进行语言交际。但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教育者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错用或误用的现象。如:用How old are you?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你已经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时,有人通常会用“Your are flattering me(过奖)”来回答,弄得对方很是尴尬。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说过:“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果真如此,我们培养的学生将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缺乏基本的交际能力,难以适应新世纪的要求。在现今的英语教学中,人们之所以普遍忽视了文化意识的培养,上述的误解是一个原因,而另一个原因则是认为文化意识的培养太深奥、复杂,且不容易操作。但实际上,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可以在语言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层次上进行的。现今英语教材是依据“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理论编写的,含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其鲜明特点就是内容贴近生活。在接近于实际的情景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强其文化意识。教师只要勤于思考、善于挖掘,就会发现文化意识的培养并不是深不可测的,运用各种语言素材,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就能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策略和途径

培养文化意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综合有关专家学者的论述以及本人的教学实践,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跨文化意识。

1、挖掘教材内涵,培养文化意识。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内容蕴含着丰富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注重对语言材料的教学和训练,而忽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渗透,就会造成英语工具性和文化性的分离,难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当教材中出现“How old are you?”时,我告诉学生,在西方国家“年龄”是一个人的隐私,一般不宜直接询问别人的年龄。并且借此进一步渗透更多的文化意识:不要随意打听别人的隐私,例如,你结婚了吗?你一个月的收入有多少钱?之类的问题。同时也告诉学生,用谈论天气的方式打开西方人的话题是明智之举。又如在教“Would you like a cup of coffee?”“No,thanks.”时,我告诉学生外国人做客时,对主人的问询一般按自身实际情况回答,客人说:“No,thanks.”后,主人就不会再勉强客人了,这与我们中国人待人接物的习俗有所不同。

2、巧借节日文化,培养文化意识。当教材涉及英语文化知识时,教师除了直接向学生介绍以外,还应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习得环境,给学生提供更多接触跨文化意识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的英语进行交际,亲自感受比较真实浓郁的文化氛围,有效地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广东版教材《开心学英语》Fun With English Book 6 Culture 1 Holidays一课,主要介绍中外传统节日。节日文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巧借这个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和电教设备,播放这些节日的影像片段,向学生介绍它们的历史由来、风土人情和社会习俗等,并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异同。如在教Christmas Day时,教师事先用圣诞树、长筒袜、礼品盒等来装饰教室,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浓郁的圣诞节氛围。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教师通过网络资源介绍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的传说、圣诞图片、圣诞歌曲等等。同时,教师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家庭团聚的日子,都是庆贺新的一年开始,都有宴会大餐,都要互赠礼物等等。然后比较出两者的不同,并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谈及赠送礼物时,告诉学生中西方的异同:“礼尚往来”是中国文化习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送礼时十分重视礼物的价值,礼品越贵重,就越说明对于对方的尊重。但在西方国家,人们不太看重礼品的价值,认为礼品包含的意义更重要,而且,一般来说,人们避免赠送贵重的礼品,以免被误会为贿赂。同时也给学生讲解接受礼物的方式,西方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截然相反: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西方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并当面打开礼物并加以称赞,所以在使用“present”这一单词时,教师就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一跨文化差异。教师还充分利用愚人节、感恩节、万圣节等重要节日,给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背景知识,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以致用。并且母语、英语互不干扰,且真正起到融会贯通,达到提高交际能力的目的。

3、发掘词汇内蕴,培养文化意识。语言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是英语教学内容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还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意识。

语言中的词汇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英语词汇作为英语语言最特殊的一部分,能敏锐地反映出英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判断。如“dog”一词,中国人和西方人有不同的传统看法,在大多数西方国家,人们对狗有好感,狗被看作人类最忠实可靠的朋友,故英语里有lucky dog(幸运儿),big dog(保镖),clever dog(聪明的小孩)。而在中国,“狗”被认为是令人厌恶的东西,在汉语中带“狗”的词语很多都含有贬义,常用狗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如“狗仗人势”、“狗腿子”等。如果把一个人比作一条狗,说话者对此人的态度是“蔑视”的。再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这一说法。尤其在中国,红色代表着幸运、成功和喜事;但英语中的“red”还有战争、流血、恐怖的意思,有时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开战旗或引人生气的事)。因此,在教颜色“red”时,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有关“red”的趣事。中文里的“黑”与英文里的 black 在用法上不尽相同,英文black sheep翻译成中文是“害群之马”;“红茶”的英文是 black tea,而非red tea;green 在英语里可表示无经验、不成熟;如He is still green. 的意思是他仍未成熟。(他还是一个小毛头)。 充分挖掘词汇内涵,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可以使学生学到生动的文化知识。

4、比较中西文化差异,培养文化意识。要正确理解异国文化,首先要理解本族文化。由于本族人是无意识地使用本族文化的,往往无法对本族文化和异国文化有意识地进行比较,因而也就无法发现两国文化的类同与差异。所以,对本族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不理解本族文化的人根本就谈不上发现两国文化的类同与差异,更谈不上成功地交际了。将中西文化在称呼、问候语、感谢、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比较和领会。中国人如果不了解美国人的坦率习惯,或美国人不了解中国人含蓄的表达方式,那么,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误解了。听到别人赞扬,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回答有些不同:美国人一般表示接受赞扬,中国人则一般表示受之有愧。再比如,你和美国人打招呼时说,“上哪儿去?”“吃了吗?”他们可能会感到很不舒服。因为问这种问题对美国人来说可以理解为干涉人家的私事,但是在中国,这是十分恰当的打招呼用语。这些例子说明,我们若想克服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在今后能有效地、更好地进行语言交际,培养文化意识对思想交流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第4篇: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范文

一、小学阶段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

语言好似一面镜子,能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内涵,这其中包括了该民族的历史、风俗习惯、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现在小学英语教学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文化教育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真正学好语言。

在我国,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母语对这个年龄的儿童影响不是很大,他们能很快地过渡到第二语言。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西方文化教育是可行的。对于不是生活在第二语言环境的语言学习本文由收集整理者来说,有意识地学习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小学阶段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了解英语中的简单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②对一般的赞扬、请求、感谢、电话等做出适当的反应。③了解国际上最重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④了解初次见面时的一些禁忌。⑤了解英语国家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名称及节假日等。

二、小学英语西方文化教学的方式和途径

1.把握教材中的文化亮点,进行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渗透相关的文化知识。以教材为线索,寻找有关西方文化的背景知识,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进行教学,在对比中感悟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比如表达感谢,一般来说,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但是,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可以用于任何任何人。别人送礼物,中国人一般都会推辞一番,说“不用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如果想要就不必推辞,只要说“yes,please”或者“thank you”就可以了。而且中国人收礼物,当时不会打开看的,认为打开看是对送礼物的人的不礼貌。但是在英语国家人们通常是当面就打开礼物,并对礼物赞美一番,表达出喜欢的意思,这样才是对送礼物的人的尊重。学生如果对这些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清楚的话,在学习时一定会有不少的障碍。

2.通过教学词汇渗透西方文化知识。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使得人们对于同一个词汇有了不同的解释,交际运用时也就产生了一定的障碍,甚至闹出一些笑话。因此,要想学好英语词汇,更好地与人交流,在平时的词汇教学中就必须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否则,就无法和西方国家人士进行交流。当西方人说“you are a lucky dog”的时候,中国人可能就不能理解。因为狗在中国文化中有诸多的贬义,如“走狗”、“丧家狗”等,但是在西方人眼中,狗却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有“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等常用词语。同样,龙(dragon)作为中国古老的图腾,是吉祥和智慧的象征;但在西方文化中,它却是邪恶的象征和厄运的预兆。

3.通过创设真实的文化情境,渗透西方文化知识。文化意识的渗透也不应拘泥于单纯的课本教学。比如圣诞节到了,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关于圣诞节的风俗习惯,包括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的故事、圣诞节玩什么、有什么好听的圣诞歌曲等。利用教室的设施,围绕一个主题营造出一种浓厚的英语气氛。比如万圣节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一起画鬼脸,做南瓜灯,玩“trick or treat”等。

三、课外活动也是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

1.通过以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渗透西方文化知识。节日是儿童最喜欢的日子。感恩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郊外野炊,指导学生制作南瓜饼等西方食物来感谢大地对我们的恩赐。适时举办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如新年晚会、生日晚会、圣诞晚会等,让学生在真实的主题活动中感受西方文化。在新年联欢会上,笔者让学生齐唱歌曲happy new year,并配上舞蹈,学生互相赠送自制的贺年片。

2.通过英语角和学习乐园渗透西方文化知识。在学校或班级的宣传栏、板报处开辟一个英语学习园地或英语角。充分利用这个小园地宣传英语文化。国外学生经常玩耍的游戏,如填字游戏、谜语等,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感受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英语语感。

第5篇: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范文

1.语言教学工作与文化的必然联系。作为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语言是文化交流和传承的重要内容之一。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语言教学工作中文化因素的内容是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在现阶段我们的英语教学工作中,做好学生英语教学工作不仅仅是要求做好他们的日常单词、句型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还应该让他们对于英语语言环境中的文化内容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只有在了解和认知了英语环境中的文化内容才可以使学生充分的了解学习的内容,做好英语的学习工作。

2.语言文化差异的必然结果。在中学英语教学工作中,因为我国和西方在语言和文化环境中的不同,造成了双方在语言中经常会出现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问题。正是因为这类问题的出现,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对于这类文化方面的差异问题进行教育就变得很重要了。如在中国文化中,蝙蝠在中国文化中因为与“福”字同音,所以具有祝福的含义,但是在西方社会中,其英文名bat因为与西方的魔鬼形象相似,所以在英语中是一个具有贬义含义的词语。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的存在,在英语教学工作中将这些文化差异问题带进教学工作中,使学生可以及早的了解到文化差异内容,避免出现交流中的交流误解是很重要的教学工作。

二、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问题教育的工作方法

1.英语教学中文化比较法。在英语教学的文化教学工作中,对于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问题等内容的教学工作中,比较式的教学方法经常被采用。这种比较式的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工作中,对于存在文化差异,容易引起语言误解的英语教学进行中英语文化差异比较,利用比较的结果使学生了解其中的差异所在。以语言中的隐私类问题为例。中国文化中对于人的年龄问题一般不会在意,所以经常在日常中询问人的年龄。但是在英语中,Howoldareyou?属于个人隐私问题,一般在私人交往中不能问及的。所以在英语文化教学工作中,对于此类西方社会中比较注意和重视的隐私类问题,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比较,就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的重视,增加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对于这种文化差异的问题,利用文化差异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工作就会形成很好地教学效果。

2.语言的词义内容挖掘法。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一些语言往往除了表面的意思外还含有更深层次的内容。中西方的文化环境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内容。所以在进行英语教学工作中必须对于这一类具有更深内容的英语语言进行挖掘工作。如WhiteChristmas,白色圣诞节在西方文化中除了字面的意思外还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是吉祥的象征。所以再进行英语教学工作中,教育者必须在教学工作中对于这一词语中更深层次的内容讲解出来,使学生对这一词语的全面内容有所了解。

3.教学中的文化提示法应用。在英语教学工作中,英语语法、文化背景等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在文化教学中起到提示的作用。这种提示可以在教学工作中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如在英语的问候语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问候天气情况的。这种问候的方法是因为英国天气问题比较严重。在英国人的生活中对于天气问题比较重视而产生的。使用英语的语法现象和自然环境现象对于这种文化问题进行提示,是很好的教学方法。

4.教学中的文化体验法应用。在英语教学工作中,经常使用的英语体验工作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就是利用模拟的环境对学生进行文化模拟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组织学生进行有剧情的表演,利用剧情中所展示的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工作。以节日文化为例,教师以西方重要节日为题,为学生安排出自己的角色,利用英语进行模拟教学工作。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又可以很好的在教学工作中传播西方的文化知识,是一举两得的工作方法。

三、英语教学中文化现象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英语教学中的主次地位。中学英语教学只是英语语言教学工作的基础教学和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的英语教学工作中还应该以基础性的英语理论知识为主。英语文化类知识只是一项辅的内容,不应该将其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所以在中学英语的教学工作中,一定需要将这一工作原则表现出来。而在英语教学考核工作中也应该将文化类知识的考核内容缩减至次要内容。

第6篇: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范文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文化取向、生活方式、社会规范、价值观,民族性格、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冲突,而导致的交际失误是难免的,如问候语、恭维语、自谦语、称谓语、祝福语、禁忌语、角色用语、吉祥语、委婉语的使用上,中西方人士之间也往往出现一些尴尬。

二、 产生差异的原因

首先,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儿童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在习得该民族的文化。所以,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正如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外语教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并进行“四会”技能训练,更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最终使学生具有语用能力。其次,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想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有为导游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带队旅游中,我们的这位导游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在艰难的爬山时,便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

三、 在英语教学时,我们应怎样结合日常生活向学生介绍英美国家文化,进而减少与以上类似的尴尬呢?

1. 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感受和体验文化

我们的传统观念主张孩子要服从老师和家长,要听大人的话。于是在课堂上就形成了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教师有着相当高的权威。而西方国家讲究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Thank you.”和“I’m sorry.”长幼之间平等对待。因此,在教学中从一开始就应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尝试,学说英语,鼓励学生质疑。不应放过学生给老师的每一次帮助,并且勇与承认自己的过失,一句简单的“Thank you.”或“I’m sorry.”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把民主和平等的气氛带进了教堂。课堂上有时需要进行角色表演,在课外需组织一些与英语学习有关的party, 这时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监督者,而要和学生一起参与,在运用语言进行对话,交际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文化的存在。

2. 通过课堂教学培养文化意识

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可以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1) 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传授文化背景知识。教师需注意就语言材料中涉及的文化背景内容随语随文地进行解说,指明文化意义或使用中的文化习俗。如中国自古就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说法。而英美人习惯让客人自主,随意,比较尊重个人意愿。英文“请客人吃苹果”若问“one apple?” 旨在征求客人的意见,而学生如说“Have some apples, please.”就带有些勉强。

(2) 在课堂活动中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学生学习外语时往往难以摆脱母语的干扰,常常会出现一些Chinese English. 即使他们对一些固定的表达方式或习惯用语了如指掌,真正使用时,仍会出现错误。因此,在课堂上要多组织有一些以学生为主的联系活动,如: pair work, group work, role play等,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机会学说英语。如学习了水果和食品的词汇后,组织学生动手做salad沙拉——这一西方国家所特有的食品。

3. 通过节日民俗活动培养文化意识

现在,过“洋节”成了年轻人的一种时尚。学校里的孩子受父母的周围同伴的影响,也对各种“洋节”津津乐道。我们不妨顺水推舟,在庆贺节日的同时,让学生感受一下中西方的节日文化。在圣诞节来临之际,给学生讲讲圣诞故事和圣诞习俗,听听歌曲Silent Night, 体会圣诞的宁静与祥和,然后同学间互赠贺卡,感受彼此的友情,同时不妨与中国的Spring Festival(春节)比较一下,看看中西方最大的节日有哪些异同。

第7篇: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范文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小学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教育的背景

一般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在自己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独特的风格与传统。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充满了文化色彩,语言中的文化现象除了指狭义的社会意识形态外,还泛指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各方面人类所独有的特征。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Caford指出“Meaningisapropertyoalanguage”。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意义(meaning)即代表了文化。任何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的,它们各自代表了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的表达方式。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一定的语言以一定的文化为灵魂,一定的文化也以一定的语言结构为依托。而各民族的文化又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因此,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交际中,语言的使用和意义的表达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听到别人赞扬时,说英语的人和说汉语的人在回答时所用的语言就不同。说英语的人一般说“Thankyou”以示接受对方诚心诚意的赞扬,而说汉语的人则往往要使用一些语句来表示“受之有愧”、“哪里哪里”之类的意义。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语言至少有两套规则:一是结构规则,即语言的组织形式;二是使用规则,即决定使用语言是否得体的诸因素。一句完全合乎语法规则的话,用于不同场合,如若不符合说话人的身份,或者违反当时当地人的社会风俗习惯,既使结构规则正确无误,不注意使用规则,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有时甚至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从一定意义上讲,语言是形式,文化是内容,学习英语不能脱离英语文化,英语文化是准确、得体地使用英语的基础。因此在语言学习中,一定要从文化的角度组织它,了解它的使用背景,掌握它的使用规则,从而用获得的文化去感染语言。否则,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

文化因素对语言学习究竟到底有多大的意义?对这个问题,许多学者都曾有过精辟的阐述。著名的语言教育家拉多(1_ado)认为,“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著名英语专家邓昌民曾经指出,学习外语就必须了解与这种外语有密切关系的文化,熟悉有关的文化知识有助于保证使用外语的整体性。从中不难看出,学习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该语言的文化的过程,两者之间有一种互动关系。为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文化意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英语课程标》(以下简称“标准”),这标志着我国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教育不仅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得以确认,而且有关文化意识教育的内容与教学要求都非常明确地列在《标准》中。在《标准》中,“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目标总体描述”和内容“标准”中,“文化意识”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都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在目的描述别强调了“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形成健全的人生观”。这样做的原因是基于这样一些考虑: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对目标语(英语)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传授文化知识,所以,培养文化意识是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教育实施的方法和途径

语言的特质就是它本身带有思想性、民族性和文化性,学习语言需要了解和体会一种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只有这样才不致于使语言的学习沦为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下面介绍几种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渗透的方法:

1.在学生交流情境中了解文化

由于外语教学的特点,课堂教学往往使学生接触目标语言素材,观察与参与目标语交际活动,学习有关目标语及其文化知识的最重要的场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学材料的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把语言材料和活动的交际性、跨文化体验及语言认知作为重要的原则。教学材料除了教材所提供的以外,教师还可以补充大量的其他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材料。在课堂活动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语言形式与意义的关系以及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教学包含着西方英语语系的文化烙印,涉及问候、购物、祝愿、饮食等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民族的差异的背后包含丰富的生活内容、风俗习惯和价值观。但是直白地对学生进行文化的输入,对于小学生来说,与听天书无异。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有关于跨文化差异的幻灯片或视频,根据看到的内容组织表演,如:场景一:一位中国人与一位外国朋友初次见面,中国人通常会问“你吃了吗?”用英语就是“Haveyoueaten?”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Hi/HelM 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ight!Howareyou?It’Salovelyday,isn’tit?”

场景二:一位美国老太太,穿着得体。举止优雅,令人感觉很有品位。一位中国朋友很想表示美国太太显得年轻,让他实在看不出实际年龄,于是问到“How oldaleyou?IevenCall’tguessyourage”,中国人遇到这样的问题经常很开心地回答:“过奖了,我都七十五啦!”那当外国老太太听到这个问题感到很诧异,只能故作镇定的回答:“It’S a secret!’’

在学生的表演交流后,我告诉他们在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有“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了,不问“吃了吗?”。让文化的意识缓缓渗透孩子的心理是一种有效的输入方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交际中注重这些文化,体现出较好的文化素养。

英语教材是教师输人文化最好的载体,在现行的教材中,编者已经较好地关注到了文化的编写。以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为例,从3A到6B的八册教材中,在每册中都输入了一定的文化,学生通过学习,已经打开了通晓文化的窗口。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文化教学要和语言教学有机结合。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素,特别是那些会影响语用和语义的文化因素,与本国文化加以比较,因势利导,积少成多,增进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

如,在3A教材中,Unit7It’Snice.时,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当自己受到别人夸奖的时候,要礼貌地说“Thankyou”。.

在四年级教材中,当谈论到用餐时,学习到西方的用餐工具knife、fork、plate时,让学生通过中西方餐具的不同来介绍中、西方饮食文化,使学生产生积极交流和尝试的欲望,于是,他们就懂得了:fork、lefthand、knife、irghthand。They Canbeusedforsteak。

5A教材中出现了“thefastlfoor~,在英式英语中它指的是二楼,而美语中则是指一楼;再如,5A教材中提到的“Halloween”是西方的鬼节,节日期间人们会举办化妆晚会,小孩会提着南瓜灯笼游玩或拿着提篓去挨家挨户讨糖吃。在此我们可以介绍如果哪户人家不给小孩糖果吃,当地的小孩怎么想办法呢?让学生发挥想象,给我们一些他们的想法后,我再告诉他们当地的小孩玩的Tirckortreat。并介绍万圣节的来历和南瓜灯的故事。了解这些节日知识后,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把握课文了。当学生了解了这些西方文化后,一旦有机会实践,就会产生参与语言交际的强烈欲望。

2.在开展主题活动中感受文化

(1)发挥想象巧编故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一种用外语进行的有意义感受多元文化的交流环境。可以选取西方小孩的一个小故事,但是只告诉学生故事的开头,请几位小朋友为故事续写情节,每位小朋友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依据他的生活经验来续写,往往小朋友要根据上一个小朋友的情节往下发展,这对小朋友的逻辑思维有很好的锻炼。

在欣赏完小朋友们编的故事后,接着再向学生展示这篇小故事的原文,让我们观察西方的小学生是怎样看待问题的,他们的生活和我们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体验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2)英文经典动画影片赏析

多媒体在小学英语课堂的应用,效果不同凡响。现代技术的发展为小学英语教学提供了运用电教媒体的优越性。多媒体集形、声、光、色于一体,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多通道输入。可以选取时下很流行的几部英文动画片,在观看影片的时候,对英语国家特定的情境下的特殊的表达进行指导。

(3)结合关注的热点、联系生活和热点话题开展主题活动

其实我们常常能遇上国际上的重要节日,如国际爱眼日(6月6日)、国际爱牙日(9月20日)、世界环境日(6月5日)、国际儿童图书日(4月2日)等等。以此为契机,举办—些主题活动,如,假设我们用简单的英文写一封E-一mall给美国的小朋友,介绍我们这边国际儿童图书日的活动,并告诉他(她)我最喜欢的图书的名字叫什么,我为什么喜欢它,并请美国小朋友和我一起分享它。也可以以此为契机让孩子们自己制作宣传海报和贴图。

3.在教室环境布置中渗透文化

(1)设立文化墙

建立班级文化墙,通过这个小小的一面墙认识和传递世界文化知识,让学生直面文化,体验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素养,感受文化的渗透给学习带来的愉悦。在班级的一面墙上,建立西方文化集锦,及时张贴结合教材关于文化知识的图片,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文本知识之余,通过阅读拓展文本知识与文化。在学习6AUnit7AtChristmas的教学中,我们通过文化墙,开设一系列与圣诞文化有关的集锦,①不同意味的圣诞节;②圣诞礼物放在袜子里——关于圣诞袜的传说;③世界上真的有圣诞老人吗?;④圣诞美食——教你做香浓美味提子蛋糕;⑤圣诞祝福英语等等。

(2)建设文化角

这是个在黑板的某个角落形成的“角落文化”。尽管他是个小小的角落,却也是输入文化的有效途径。它以“及时、直观、有趣”而让学生喜欢。“及时”是指教师和学生能根据需要随时更新内容,学生面对的文化知识可以做到每天都是新的。“直面”指的是它能时刻面向学生,随时都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每天一句英语谚语、励志语言或者英语绕口令等,那迎面而来的文化气息,自然而然就被学生捕捉到了。一种文化的氛围也就在课堂中渐渐弥漫。

如:Actionsspeaklouderthanwords(事实胜于雄辩),Acatmaylookataking(人人平等)Wellbeginishalfdone.(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Nopains,nogians.(不劳而获),Wherethereisawill,theer isaway.(有志者,事竟成),Lookbefoer youleap.Firsthtink,htenact.(三思而后行)。绕口令(Tonguetwisters):①Blil’sbigbrohter is building a eb autiful building between two bigbrickblocks.(~PeterPiperpickedapeckofpickledpepperperpared by his parents and put htem in a big paperplate.③A bigblackebra satonabigblackbug.这样的文化角就像是一个个朋友在同学生进行文化的交流。这个小小的角落让人感觉到角落虽小,而意义极大。

4.比较文化差异中加深对中国文化理解

小学英语教材涉及的几乎都是西方文化,对本民族文化考虑并不多,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人似乎只是针对西方文化在中国开展文化意识教育还应考虑中国的国情和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随着中国近年来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密切,我们在和国际接轨时,不要忘了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人们平等友好地交往,形成民族平等意识和民族团结合作的精神。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意识教育。

(1)节日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西方节日中最重要的是圣诞节,还有我们所了解的万圣节和复活节。其实西方还有许多节日如降灵节、耶稣受难日、耶稣升天节、忏悔节等我们不是很熟悉种景象。中国的“四时八节”与气候的变换联系在一起的,如春节、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等。

(2)姓名差异

中国人的名字和西方人有所差异,西方人是名在前,姓在后,如:J0hnWilson约翰·维尔逊,维尔逊是姓,约翰是名。我们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如李军,李是姓,军是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中国人注重祖辈血统,喜欢把自己放在一个整体中去,作为一个群体的一部分,所以以代表整个家族的姓放在前面。而西方强调个性,更为注重自己是个个体,所以以代表自己个体的名放在前面。

(3)礼仪文化差异

我们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了解到早期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是双手拱手作揖,西方人见面打招呼是握手和拥抱。曾经有西方人说道,“中国人真有意思,用自己的左手握自己的右手,而我们是用自己的左手握别人的右手”。其实这样的礼仪上的差异,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中国一直以来是礼仪之邦,讲究谦逊和内敛;而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是外向和直接。

第8篇: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范文

一、挖掘词汇中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教授英语词汇时,要注意对词汇的文化意义多做一些介绍,包括词汇的来源和构成,词汇的指代范畴与感彩。一些很有文化内涵的俗语、惯用语、格言、谚语等来自神话传说、宗教故事、文学作品等,教师在教授词汇时可以适当为学生介绍一些文化背景,以便他们理解其深刻内涵。这个学年,我教的学生大多属龙,我借机对比了中国的龙与西方的dragon的不同。龙是中国的象征,我们都自称是“龙的传人”。在中国,龙是一种能在陆地上行走,也能在天空中翱翔,在大海漫游,腾云驾雾、神通广大的吉祥物。然而,在西方神话中,龙是一种形似蜥蜴、长着巨翅、会喷火的动物, 是贪婪、残暴、专制的禽兽,经常毁坏人们的村庄,无恶不作。在《圣经》中,把跟上帝作对的撒旦称为the great dragon,把杀死dragon的圣徒称为英雄。在现代英语中,dragon意指“凶暴的人、凶恶的人”。可见,中西方文化中,关于龙的概念和形象完全不同。通过对比,学生对自己的生肖有更多深的认识,了解到父母对他们寄托的美好祝愿。个别调皮的学生甚至还活学活用,把班上比较捣蛋的学生戏称为the great dragon.从此,他们对这个短语的印象特别深刻,还不时地拿出来开玩笑。

二、对比中外文化差异,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

《牛津英语(广州版)》七上Unit 4 “Seasons”讲到春节人们经常与家人一起度过,我提到了我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鼓励学生找出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都是家庭团聚的日子,吃大餐,互送礼物,表达美好的祝愿等。我们也比较了两大节日的不同,并从文化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谈及赠送礼物时,我告诉学生,西方人性格外露,表达情感直接,他们收到礼物会当面打开并大加赞赏。而中国人性格含蓄,接受礼物时一般要推辞一番,以免显得贪心,而且一般不会当面打开礼物。中西方节日文化各不相同,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吸收外国文化,但不要盲目跟风,忘了自己的传统。我还介绍了跟Spring Festival有关的英语表达,比如春联、倒福字、年糕、红包、舞狮、舞龙等,使学生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

三、以Culture corner为依托,拓展教材,挖掘本土文化

《牛津英语(广州版)》中每个单元后面都有一个Culture corner,以七年级上册为例,分别介绍了有关英语国家的地址、后羿射日、英国夏令时、中国航天梦、世界文化遗产、夏令营和明信片等内容,为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打开了一扇门。然而,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对一些文化现象的介绍只是一带而过,教师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补充,才有可能让学生加深理解。Unit 6 “World Heritage Sites”介绍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数量、中国文化遗产的数量及个别例子。我补充介绍了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同时以广东开平的碉楼为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样,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了解更深入了,知道了需要适度开发,合理利用。

四、开设班级文化角,共享文化资源

初中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大多来自课本。然而,文化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课间进行广泛阅读,提高对文化现象的敏感度,并进行积累。在教授《牛津英语(广州版)》七下Unit 3 “A blind man and his ‘eyes’ in a fire”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课后查找英文中有关狗的习语,每个学生查找一个,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同时比较中西方文化中狗的形象的文化内涵。狗在英语中大多数场合是褒义词,可用来形容值得同情或信赖的人,如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狗是屡遭谩骂的东西,代表卑劣可恶的品性,与狗有关的词几乎都是贬义的,如走狗、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狗官等。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更好地共享资源,我在教室里开设专门的文化角,让学生把查找到的资料贴出来一起分享,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看一看,进行积累。意想不到的是,通过这次查找资料与分享,有些学生在每节课前做Presentation,讲到自己喜欢的动物cat, rabbit与bird时,也把与其相关的英语习语找出来,如rain cats and dogs (倾盆大雨), cats do not eat dead mouse (猫不吃死耗子),it’s rabbit out of the wood (太棒了,简直是上天之赐),dead rabbit (没价值的东西),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箭双雕),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等。我同样要求学生做完Presentation后把找到的资料贴在班级的文化角与大家共享。现在,班级文化角的资料越来越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逐渐形成,也养成了在平时的阅读中关注资料中的文化现象并进行积累的习惯。

五、开发课程资源,体验西方文化

教授《牛津英语(广州版)》七上Unit 3 Grammar有关食物的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时,我对比了中西方的饮食差异,并利用学校的英语情景室,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在外国餐厅点餐的情景,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会使用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我还利用课余时间向学生介绍中西方在购物、问路、打电话等方面的不同,让学生在情景室中进行角色扮演。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体验了西方文化。

第9篇: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范文

关键词: 中学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缺失 对策

一、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一般都是融于语言学习中,属于较为间接和分散的文化学习,因此分散于语言中的隐性文化学习模式更适用于英语教学。[1]

传统的英语教学一直强调词汇、语法等语言外层的东西,对于置身于汉语社会文化背景中学习英语的中国人来说,特别是对中国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社会文化知识与词语的概念意义和语法知识同样重要。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介绍英语词语的社会文化意义,并通过跨文化交际,了解西方人的社会态度。在鼓励学生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过程中,减少对英语语言社会文化的迷惑与反感。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要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

二、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缺失

(一)忽略英语学习中的文化知识学习。

人类社会的教育正在从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教学方法也必须有相应的变革。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中学英语教师要勤奋学习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有持续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教学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要多互动,不要老唱“独角戏”,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语言运用能力。还要增加个性化运用英语的机会,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二)英语教师的英语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只有提高自身的英语文化知识,教师才能在教授学生的时候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教师应该言传身教,处处做学生的楷模,处处留心关于英语的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我国的英语教学中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忽略文化教学,以及文化教学中有一定的失误。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师一直重视的是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在中学英语课堂上,很多教师经常讲的就是单词和语法,却没有认识到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最终的目的是用来交流,忽略了英语和我们母语之间是有文化上的差别的,也就是忽略了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三)忽视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有些学生不了解英美文化习俗,因而与外国人交流时会问许多可能会误解甚至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例如,外国人说:“I’d like some black tea.”学生不理解意思,在冥思苦想着怎样才能找来黑色的茶,结果引起了误解。[3]再如“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等,引起了外国人的不快,最后导致交际失败。

一些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表达中总会用一些中国式的英语,例如:“那幢大楼有多少个房间?”“这些礼物多少钱?”等,他们会表达为“In the building how many rooms?”“ These presents how money?”等。上述情况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对西方文化缺乏认识,同时汉语思维习惯与英语思维习惯又不同,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十分薄弱。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中渗透外国文化,比较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异同。例如外语国家的称呼和称谓。在英语中,亲属称谓并不广泛地用于社交。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Aunt Lucy”等。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广泛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除此之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Wang”“Nurse Zhang”,让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 等。在上课时,应引导学生理解:一个英语单词uncle 就包括了汉语的叔伯、舅舅、姑(姨)父等,一个cousin 就包括了汉语的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由此总结出英语在称呼习惯上喜欢简洁明了。

三、对策

我国英语教学有着很强的目的性,却忽视了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是用来沟通的,要与别人沟通就要了解文化。以下提出一些解决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缺失的策略。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改革教学模式,将教师、课本、粉笔、黑板与学生、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改变为以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课堂综合运用的个性化、主动式学习的模式。在中学英语课堂上很多教师经常讲的就是单词和语法,却没有认识到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最终的目的是用来交流,忽略了英语和我们母语之间是有文化上的差别的,也就是忽略了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日常学习生活中善于利用一切机会进行英语口语的练习,乐于用英语与他们进行交流,在实践中掌握口语交际的策略,培养进行口语对话时的自信心,提高英语口语水平。教师配置一定的教具和配套的音像资料等,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挖掘文化内涵,比较两种文化的差异。

由于跨文化交际是基于文化差异的交际,在实施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进行两种文化的对比分析。应对两种文化中属于同一性质或类型的内容进行对比,例如节假日、婚姻观等,从而让学生了解思维和语言的相关性,明确中西思维方式、习惯的异同,避免因思维差异而产生交际失误。同时,在对比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印象。

英语中有许多词汇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充分利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到dog 一词时,可以告诉学生,由于中西方所反映的价值观念的不同,中国人将狗与坏人坏事联系在一起,因而一些与狗相关的词语狗腿子、狐朋狗友等都含贬义,英美人较多认为狗是人类的忠实朋友,因而与狗有关的表达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 Love me,and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等都含褒义。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通过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来激发保持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三)创设英语文化氛围,激起学生对文化学习的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在具体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时适当渗透外国文化。例如,日常见面时打招呼,中国人习惯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就会认为你想请他们吃饭。因为英语国家的人们打招呼通常是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及兴趣爱好为话题的。同时年龄、婚姻状况等是隐私,特别对女士是不能随便问及这些问题的,否则会被视为没礼貌,甚至是冒犯。在商店、邮局、餐厅等服务场所,服务人员对顾客的招呼是“Can I help you?”。例如英语中时间的表示法习惯上由小到大,即分、时、日、月、年;而汉语则是从大处着眼,由大到小了解称呼、打电话、道谢、恭维、赞扬、告别、致歉等方面与我们不同的语言使用规则,让学生知道并学会得体地交际。

节日文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应该利用中学英语教学中学习到的重要节假日及其特殊的情境,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Spring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Mid- 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等。

总之,应改变中学英语“重语言,轻文化”的现象,注重语言的应用功能,挖掘丰富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曾欣悦.中学英语课堂教学[M].湖南:湖南中学出版社,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