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范文

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

第1篇: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道德;现状;对策

1.调查方法介绍

用了随机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面向吉林省内部分高校和高中学生发放了3000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2900份,回收率96.7%,向教师发放了 600份问卷,教师问卷回收560份,教师问卷回收率93.3%。

2.调查内容介绍

调查表中主要有6项重要观测点,即:吉林省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程度;青少年上网目的;青少年上网遵守基本道德要求;遇到网络不良信息处理情况;是否定期举行网络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途径的意愿。

3.调查结果分析

(1)吉林省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程度

在对“吉林省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程度现状”的调查中,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选择“不好”的人数占50.7%,选择“非常差”的学生14.6%,选择“很好”和“一般”的分别占28.5%和6.2%。接受调查的教师中,大部分的教师认为网络道德教育工作做得一般,占到总人数的51.8%,选择“不好”的也占到44.6%。这个数据说明目前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还没有引起高校和社会的足够重视,德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如何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对学生做好道德教育工作,以此来普及和规范网络道德教育。

(2)青少年上网目的

网络聊天、网络游戏、利用互联网学习、查资料、听音乐看电影、浏览新闻等均成为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目的,选择积极的“浏览新闻”和“学习、查资料”的人数比例与选择“网络游戏”和“网上娱乐、购物”的比例相当,分别达到了 20.46%、26.94%1和21.62%、30.98%。这种结果显示了大学生能够利用业余时间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娱乐活动,扩宽了视野,有利于身心的发展;令人担忧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沉迷在网络中,不能自拔,导致浪费时间,荒废学业,甚至误入歧途。

(3)青少年上网遵守基本道德要求的状况

39.2%的青少年表示有遵守基本的道德的习惯,24.7%的青少年平时没有遵守基本网络道德要求,而有36.1%的人表示不知道什么是基本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对教师的调查相对来说情况要好一些,有占到总人数88.6%的教师上网时遵守了基本的道德要求,不过仍有4.3%和7.1 %的教师表示没有遵守和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遵守。这些数据说明目前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还远远不够,超过1/3的人对网络道德规范要求还不是很清楚,更应该说明的是教师有时都做不到,何况自制力薄弱的学生。

(4)遇到网络不良信息处理情况

网络不良信息随时充斥着网络。在对网络不良信息处理情况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青少年遇到网络不良信息会主动“不予理会”,占总人数的86.3%,另外8.9%的青少年选择“举报”, “点击查看”和“主动删除”的学生各占0.7%和4.1%。教师对于不良信息的处理情况, 63.1%的教师表示在接触到网络不良信息时,会主动不予理睬,33.2%的教师选择删除。面对不良信息大部分的师生主动“避让”,而不会通过向公安网络监察的部门举报方式来举报不法网站和链接,以此来维护网络环境。

(5)是否定期举行网络道德教育的现状

57%的青少年希望对其定期举行网络道德教育的课程和讲座,这表明大部分青少年的思想还是积极向上的,有意识培养网络道德的意愿;而“不希望”和“无所谓”定期举行网络道德教育的意愿“也分别占到了 15.3%和27.7%,这说明还有相当部分的青少年对于网络道德教育认识肤浅,这两个选项在调查结果中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应引起重视。另一方面, 92.3%的教师希望定期举行针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只有少数教师表示“不希望”和“无所谓”,表明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支持对青少年定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和讲座,提高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意识。

(6)网络道德教育途径的意愿调查

对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教育采取什么方法最为有效,在设计调查问卷时提供了5种方式,分别是通过互联网、课堂和讲座、书籍、家长教育和其它。55.1%的青少年都选择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一半的被调查教师支持通过互联网进行道德教育;另外选择“课堂授课”和“书籍”的教师占到42.3%,传统的教育方式也是对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来看,教师和青少年都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来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这种方式能给青少年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向好的方向发展,从而更好规范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和日常行为。

4.吉林省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对策

(1)提高教师网络德育的意识和水平。青少年受到网络信息的双面影响;一方面,网络世界的到来给学校德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为青少年积累知识、沟通交往提供便捷条件;另一方面,网络也给当代青少年的精神发展、道德成长产生了日益明显的消极作用。教师首先要具备网络信息素养,能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和网络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正面教育,帮助学生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侵蚀,履行网络环境下的伦理道德行为,只有提高教师的网络道德意识,才能促使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使网络德育教育收到真正的实效。

(2)加强青少年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开放性和匿名性使许多青少年出现困惑和失控;只有青少年在网络中具备一定的网络素养,具有一定的自制力、文化判断力和选择力,才能准确、高效地解读、评价信息。

(3)净化网络环境,优化网络德育氛围。学校校园网络是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第二阵地,学校单独靠教育和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学校校园网络管理部门还应该加强校园网络的实时监控和记录,及时处理违反网络道德的行为,以增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效能。网络上庞杂的信息,对青少年正确地进行道德选择、判断有很大的干扰作用。信息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的监管,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上遨游空间;国家应通过制定规章制度,通过对信息通道的控制,抑制对青少年道德教育不利的环境因素。学校更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防止有害信息进入校园,保证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4)构建“家校”互动的网络德育体系。就必须摒弃网络德育的单一模式,建立家庭、学校互动的网络德育体系,发挥整体德育优势和实现德育资源整合。教育相关部门和学校老师要启发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做好青少年引导工作,使青少年能够接受正确的网络道德思想,自觉地抵制网络上不健康、违法等不良信息的诱惑。同时,学校应该多组织各类以网络道德为主题的讨论会、讲座、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有现实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使网络道德规范真正转化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意识。家长在对孩子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时,要充分相信青少年自身,变包办式教育为自主式教育,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让青少年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让他们在不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过程中成长。

结论: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络的日益普及,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网络时代。互联网络深刻影响着全球的经济发展,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并以独有的平等、自主、开放等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使青少年成为网络的主力军。单纯从网络的弊端方面考虑,完全阻断青少年的网络诉求是不现实的,只有不断的加强引导和教育力度,使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进而促进吉林省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高英彤,王在亮.美国对青少年参与网络游戏的监管经验探析——以教育为视角[J]. 社会科学战线. 2012(01)

[2] 张茂聪. 网络文化对我国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影响[J]. 山东社会科学. 2012(01)

[3] 谢晨.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道德的负面影响及思考[J]. 中国青年研究. 2012(09)

[4] 何艳丽. 网络媒体与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J]. 新闻爱好者. 2011(20)

[5] 董蒙. 网络——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途径[J]. 教育探索. 2011(08)

第2篇: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生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

最近,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了《青少年网络伤害问题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我国近半数青少年接触过黄色网站.青少年上网时长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近七成青少年靠网络“减压”或“发泄情感”,半数以上青少年因上网导致身体不适,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呈增长趋势并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让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一如何提高学生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公众而对各种媒体信息(即对报刊、电视、广播与互联网、手机上的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体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具体包括媒体信息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评的能力。对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有利于使他们批判地看待大众媒体,有效地抵制各类信息的负面影响,同时有利于帮助他们完善和发展自我。

一、高职生媒介素养缺失的主要表现

在中国的高校录取工作中,高职录取永远是排在大学(这里指的是综合性的大学,下同)之后。因此,总体而言,高职录取分数要比大学低,虽然分数不能决定一切,但这从侧面反映了大部分高职生缺少大学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生活的自律性,这也决定了高职生比大学生更易受到不正确的思想的引导,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纪观有可能走向偏差。目前,高职生媒介素养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度相信大众传媒。目前大众传媒发展迅速,其内容五花八门,这对于辨别能力不强,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学生的影响很大。现在,不少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千方百计制造轰动效应,对于一些明星的言行或者是一些事件不加甄别,如对杨丽娟追星事件、“艳照门”事件大肆宣扬。面对铺天而来的传媒,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年学生会形成一种错觉:媒体所介绍的、所宣传的就是真实的,就是正确的,于是纷纷仿效,这对学生的成长极其不利。另外,有的品味不高的媒体为了迎合某些人的心理需求,大力宣扬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受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人权,认为人生应及时行乐,忽视、贬低甚至无视社会公德,这也无疑给青年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消极影响。

要特别注意的是,当前西方国家并没有放弃对中国实行“西化”和“分化”,青少年因为思想不成熟,易冲动,成为他们进行“西化”和“分化”的主要目标之一。西方国家想方设法利用大众传媒误导学生,利用传媒的手段多方面进行思想和文化上的渗透.推销西方的价值观。正在形成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青年学生如果缺乏正确的认识,便会被西方所掌控利用。

2过度沉溺于大众传媒。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不少青少年沉迷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如果过度沉迷,就会迷失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世界产生隔阂,久而久之,“必然会影响青少年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可能导致其人格的异化,不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和正确人生观的塑造”。高职生而言在入学时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学习一门技能,以便更好地就业,所以他们一般不会对学业有更高的要求,专转本或者考研读博的学生也很少,学习上迷惘、没有目标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上网。另外,高职生还处在青春期.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和新鲜,而互联网上各类信息混杂,这在某种程度上刺激着他们的窥视欲。此外,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好幻想,网游正好迎合了这样的心理。总而言之,青少年如果沉溺其中。会阻碍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阻碍自己社会生存能力的发展。有的青少年甚至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并产生消极的影响。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调查数据显示,现在中国有1600多万青少年有网瘾。因此,在学校教育里增加媒介素养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二、高职院校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几点建议

1 成立研究机构,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高职院校应更新管理观念,认识到媒介素质教育是学生思政教育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对可能影响学生的大众媒介进行研究和分析,并进一步推出相应的管理措施。高职生有着不同于大学生的特点,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因此,高职院校里要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针对学生的特点展开研究,研究目前大众传媒中哪些信息对学生有影响,哪些信息易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并按影响程度大小进行分类,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除了制定措施之外,高职院校还要加强执行力度,一个好的制度的贯彻与执行也是关键,因此,高职院校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首先帮助教师提高媒介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学生。

第3篇: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范文

为更加充分和具体的了解青少年网络使用情况,以及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现状,本文以绵阳市青少年为调研对象,以网络使用基本情况、网络影响和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情况3个部分共计52个客观选择题为基础问卷,抽样了解绵阳地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现状。本次调查问卷(包括网上问卷调查1000份)共发放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20份,回收率96%。根据调研结果显示71.5%的学生喜欢上网,仅有8%的学生不喜欢上网。上网学生中61%的同学习惯大部分时间使用手机上网,并且90%以上同学有过上课期间使用手机上网的经验。网络已经成为一半以上同学获取信息、新闻和知识的主要途径,手机网络阅读也迅速在青少年中流行起来。让人欣慰的是,绝大部分青少年每周上网的平均时间为20个小时左右,远低于中国网民平均每周40小时的上网时间。这说明在青少年群体中,上课、学习和户外运动还是占据了他们的绝大部分时间(但不能排除少数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即时通讯在绵阳地区青少年网络使用内容中占第一的位置,其次是影音播放和获取学习资料,获取新闻资讯、网络游戏和网络购物排名并列第三。鲜少青少年在网络中使用邮件。而在上网的目的方面,获取信息,打发时间和交友聊天都占有相当比例,很少有青少年上网时关注时事政治参与时事评论。虽然交友聊天占据青少年上网的主要时间,但是他们极少有人相信网络世界的朋友是真实的。对事实的认清程度还是很高,84%的同学认为网友是虚拟的只是随便聊聊,仅9%的同学表示由于网友的虚拟性反倒可以真正随心的交流。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认识。从调研结果看,21%的青少年认为上网对他们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65%的同学表示上网后学习成绩有所下降。从结果来看,上网对学习成绩的负面影响是更多的,上网会严重的影响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热情。网络上多元的信息和丰富的内容会降低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热情。但部分有自控力的学生则会充分利用网络更多的信息来促进自己学习。部分学生表示上网能使自己精神焕发,但更多的人长时间上网后表现出精神恍惚,甚至出现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科学研究发现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简单快速方便,这种方便的信息容易让人产生依赖心理。在被调查者中一半以上同学表示一天没有上网就会觉得很闷,并感觉生活没有滋味。学生对现代社会道德滑坡现象和网络上低俗道德思想观念影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持有相对乐观的态度,超过一半的同学选择不认同。他们认为大学生还是有自控力和判断力的。同时大部分学生支持加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赞成网络信息需要过滤,积极传播有利于社会思想道德文化发展的信息和舆论。超过70%的被调查者认为加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并且表示现有的网络思想教育情况和资源是非常有限的。传统的课堂思想道德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需求了。85%的学生认为网络平台的思想道德教育前景是趋于有利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的学生对网络不良信息能自觉过滤,规范的使用网络。但是大家上网的主要目的依然是娱乐,再次过程中会比较严重的接受到部分具有冲击性的言论或者观点对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造成一定影响。甚至会对其思想道德意识和社会道德观念产生冲击。所以有效的引导和创建更好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平台对青少年健康稳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利“穹顶”之利,避“穹顶”之弊

事实证明,网络亦是一柄双刃剑,其利弊同时存在,它既是宝库,也是垃圾场。最终是吸收精华还是垃圾,主动权往往掌握在网民手里。网络在新时代大大的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青少年们根据自己的需求浏览最新的新闻,学习最新的科技,了解最前沿的动态,这给学习和生活带来方便和乐趣。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到诸多课堂以外的知识和内容,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其长远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络共享学习资源,不仅可以有力的扩大教育资源,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提高学习成绩。同时网络即时通讯的发展,让青少年有了更宽广的交友平台,可以通过网络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以通过网络联系到一些感兴趣的专家和导师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和请教。这些网络带给青少年的利可以进一步的开发,让其更加专业化,以期更全面、更快捷的服务于青少年的学习和发展。当然网络也有随着方便快捷而滋生出弊端,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这些弊端有着不可以忽略的影响。青少年网民作为一个特殊群,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在发展阶段,极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对网络的不良使用、社会的不良风气和不良的网络舆论导向很可能给青少年造成极其负面的影响。青少年自控能力差,很可能导致其沉迷于虚拟的网络和游戏而脱离社会现实,降低学习兴趣,导致学业荒废;网络中部分不健康的信息会腐蚀青少年思想,影响其身心健康。更有甚者,受网络负面信息影响,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致使其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淡泊而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在思想道德方面,网络使用不当必定会导致青少年道德意识下降。据统计网络上无益的信息占30%以上,部分缺乏判断力的青少年通过长期浏览不健康网站和信息也会导致其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网络上频发的社会事情和热门讨论也不断的挑战大家的道德底线,给青少年造成不良的示范作用。其次,虚拟的网络会造成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弱化,有一部分沉迷网络的青少年活在虚拟的世界里,脱离社会现实,对家庭和社会完全丧失了责任心。在网络虚拟出的世界久了,容易对真实的世界和身边的人产生怀疑的态度,且心理容易脆弱不堪一击。网络的交际也有虚拟的一面,不知道对方是否真实,这样的情感带入生活会带来人际交往的障碍。网络会给思想道德教育带来诸多的弊端,但其实很多弊端是可以尽力去避免的。只要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相互配合,做好引导和监管的工作,增强青少年的价值观建设,提高其判断是非和明辨善恶的能力。让青少年主动吸收网络中精华的信息,自觉的抵制不良诱惑,就能大大提高其思想道德意识。

三、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搭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平台,丰富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的学生不了解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是因为很多学校并没有专业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平台和相关的信息资源。所以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步应该是搭建一个网络教育平台,让学生除了教务处、学生处网站外还有其他的网络平台可以学习使用。学校要培养专业的,高素养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师团队,在平台上相关思想教育信息和新闻资讯,大力宣传和弘扬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同时成立网络评论员时事及热点问题的评论和分析。同时,出现在网络平台上的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和内容都应该丰富多彩,且具有吸引力,让学生有参与感。平台也可以设师生交流专区,让有困惑的学生可以即时与专业的老师进行交流和疏导。甚至可以把网络和课堂联系起来,日常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搭配定期的主题交流活动,以提高青少年的社会道德意识,培养其良好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加强引导和监管

宏观上,国家和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管体系,严禁非法信息在网络上肆意传播,大力净化网络文明环境,制定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行为。社会相应部门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制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舆论氛围。只有在良好的社会风气影响下,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才会增强,其道德法律意识也会增强。从微观上,家长和学校应该全力配合,以身作则给青少年示范规范的上网行为,引导他们提高辨识能力,平衡他们的价值取向。

(三)积极将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网络的思想教育更多的是倾向思想道德宣传,社会舆论营造以及社会风气的净化。但通过调研发现学生表示最有效、最容易接受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是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所以除了搭建网络思想教育平台,也要与现实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以及让大家看到思想道德素质总体提高后的成果。让学生更好的参与社会实践,尤其是公益服务类的活动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道德意识。

(四)对患有网络依赖症的同学提供特别帮助

针对已有的网络依赖症状的同学,学校可以提供专业的辅导平台,集结最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团队进行耐心的辅导。促使患有网络依赖症的同学逐步摆脱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提升其现实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总结

第4篇: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范文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1.创设游戏情境。比如在初一新生中就有对鼠标“单击”、“双击”概念不清、左右键使用不熟练的情况,于是,我出示了“给圣诞老人理发”的小游戏,加强他们对鼠标单击、双击的熟练操作。看着他们兴奋地通过鼠标给圣诞老人理发、染发、装饰等操作,在不知不觉中熟练了鼠标的操作。再通过讲解“单击”、“双击”在默认情况下都是指鼠标左键,学生则更容易理解掌握,学习劲头也更足了。

2.创设问题情境。如在讲授“网络与道德”这一课时,通过一系列的提问:“你为什么喜欢上网?”引出对“青少年上网的好处的讨论”;“你爸爸妈妈、老师对你上网持何种态度?”“为什么网络这么好,他们却会限制甚至反对?”引出对“网络所存在的弊端”的讨论;“究竟原因是什么呢?”引出人们的网络素养和网络道德还存在很大问题,有待进一步提高;“那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把学生的讨论归结到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上。从以上这一步步的问题引导,看着学生想要探究、似有领悟的眼神,即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当然,创设教学情境还有很多种方式,如可以制造悬念、巧设疑问、实践操作、热烈讨论等,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兴趣情境、直观情境、类比情境等,只要能恰如其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好的方法。

二、运用好的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是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经过多年的尝试,我觉得以下几种方法还是可行的:

1.适当运用比喻。计算机及网络是个新的领域,目前,很多同学对它还感到陌生、不可想象,教师在讲课时适当运用比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讲文件在磁盘中分门别类的存放,我们可以拿生活中如何利用书架分门别类放置我们的书籍为喻。

2.结合现实生活。计算机和网络中的很多构想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可以拿大家熟悉的现实生活对照讲解,使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以便于学生理解。比如关于电子邮箱的用户名和密码,我是这样讲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在邮局申请一个邮箱以后,属于我们的信件、报纸等,邮局会每天派专人送到我们自己的邮箱中。每个邮箱都有它的号码和锁,要使用邮箱,我们必须记清自己的邮箱号,拿好对应的钥匙,这样,找对邮箱、打开信箱门上的锁就能拿到自己的信件。网络中,有很多计算机在网络上为我们传送电子信件,我们称之为电子邮局,我们可以向电子邮局申请一个电子信箱,用于收发自己的电子信件。申请电子邮箱时要提供用户名和密码,有什么用呢?同生活中一样,每个电子邮局中有很多电子信箱,为了区别辨认,每个电子信箱也有一个邮箱号和一个密码锁,申请时提供的用户名就是我们为自己的电子邮箱所设的邮箱号,密码就是我们为密码锁设定的密码。那么,我们使用电子信箱时,只要提供正确的邮箱号和密码,就能开启信箱,从而收发电子信件。 这样讲解,很多同学恍然大悟,原来,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如此一致!

3.任务驱动。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文档,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格式。如我所愿,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掌握得既快又牢固。

三、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创新,培养信息素养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技术就是要鼓励学生创新,要做到与众不同,发展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信息技术中留给学生创造的空间有许许多多,如“画图”中的自由创作、Word中的电子作品创作……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范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切忌要求统一,在评价时要灵活多样,注重能力方面的评价。

第5篇: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网络道德伦理是社会道德伦理的延伸。针对层出不穷的青少年网络道德伦理问题,网络道德伦理教育急切需要从传统的“供给驱动”教育模式向现代的“需求驱动”教育转型,即以需求驱动网络德育,从而更加切实可行地进行和加强网络道德伦理教育。

《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已经颁布四周年,这一纲要的出台及其实施,对网络道德伦理教育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就现实情况来看,网络中的道德伦理失范现象依然不容乐观,如一些青少年受网上黄色内容的影响,进行性犯罪;轻信滥交网友;沉迷网络游戏;道德伦理认知模糊,等等。这些都说明网络道德伦理教育相对于网络技术本身的发展速度来说,是不相协调甚至是远远滞后的。

“需求驱动”和“供给驱动”通常用于远程教育发展研究,表明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正从传统的、被动培训的“供给驱动式”转变为以自身需求驱动学习愿望的“需求驱动式”教育。网络道德伦理教育是远程教育的一个范畴,这种教育范式的转变同样适用。我国目前网民数量有近一亿之众,主力军是青少年。随着网络技术进一步发展,这个人群将会越来越大,由此决定了网络道德伦理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而当下的网络道德伦理教育仍然停留在“供给驱动”模式,即为了教育而教育,沿袭传统的道德教育范式,脱离对网络现实的充分分析,如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供给制度一样,将传统的道德伦理教育内容与方式,仅在表面冠以“网络”二字的包装,就一厢情愿地灌输给青少年。然而网络德育的良性发展和进行,是应该以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为依托和前提的。有了需求,才有市场。换句话说,要将网络道德伦理教育进行到底,必需明确实施网络德育的“需求”,然后才能施以良方,从过去低层次的“供给驱动”模式向现代教育的“需求驱动”模式转化。

一、网络德育:正确看待“需求”

需求是网络道德伦理教育得以进行的催化剂与助燃剂,为网络德育提供了市场。以需求驱动网络道德伦理教育,首先要明确“需求”,分析究竟是什么需要因素“驱动”着网络道德伦理教育。

1.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

教育以人为本,网络道德伦理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广大青少年。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来看,需要经历一个道德伦理结构的重组期。这个重组期突出表现为道德伦理的独立性和道德伦理的动荡性,具体表现为因青年期所具有的自主性(自我教育、自我选择、自我组合为主)等基本特点而凸显的道德的自立性和不成熟性。这说明,青少年的道德伦理认知尚未得以具备、形成,还处在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之中。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网络用户,其精神世界是跟网络信息的交换融在一起的,自然地,网络道德就成了社会道德的在虚拟环境下的真实延伸。对于心智尚处于低级或初级发展阶段的青少年来说,他们过早地感受到甚或已有了成人化的行为和思想(这在心理学中称为“内模仿”,他们会模仿、效仿成人,而透过网络看到的成人世界,则正成了他们一个“模仿源”,久而久之,不再是单纯的心理历程,青少年的社会道德伦理观就随着网络世界的跳跃式发展而跳跃式地成长。这种“网络早熟”与其应有的成长阶段不相协调,导致他们不能成功地在网络与现实这两种情境中切换角色,由此产生的相应的网络德育就显得越发迫切。

2.时代与教育发展的需求

网络道德伦理教育是学校德育在形式上的延伸和程度上的深化。在网络时代里,无论是新兴的远程教育还是传统的学校教育,网络德育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的模式在改变,相应的德育也应当有所改变。网络时代的学校德育应该是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发扬传统德育的优点,吸纳和借鉴网络的优势,形成新时期的网络德育体系。

3.社会和谐发展的需求

党和国家目前正在大力倡导的社会发展和谐观,是一个包含了多元极的完整意义上的社会和谐。网络社会也需要和谐。道德伦理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个人之间关系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当网络作为现代多元化社会的一个元极出现后,网络环境中的伦理道德自然而然也就成为社会公共伦理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用于调整虚拟情境下,人与人乃至与社会的关系。因此,网络道德伦理教育也就成为社会稳定和持续地和谐发展的“蓄水池”。

4.网络技术发展的需求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将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利益,相反,会为其所累。人们把互联网称为一个虚拟世界,但在一定意义上讲,这种说法不是很准确。在看似虚拟的网络的背后,实际上进行操作的还是活生生的实体—人。技术本身并无正负之分,所产生的影响取决于技术的使用者,而网络道德伦理正是约束和“互联”这些使用者的纽带,因此,网络技术赖以“生存”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网络道德伦理的正确形成。

二、对症下药:从“供给驱动”到‘需求驱动”

当网络技术发展为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便利与快捷时,我们也必须清楚:网络道德伦理的文明与否,也是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志之一。网络道德的提高与发展,需要许多相关环节和要素的协同运作。网络德育由“供给驱动”模式逐渐向“需求驱动”模式的转变,应重视如下环节和要素:

(一)学生,“要我做”和“我要做”

无论是成人还是青少年,他们的行为都是以一定的需求为驱动的,许多孩子喜欢或沉迷于网络游戏,都是他现实生活当中的一种反映或者他内心深处的一种需求。曾经有社科学者做过调查,发现容易有网瘾的小学生是在现实生活中挫折比较多的,或成绩不好,或人际问题,经常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但是在网络游戏当中会获得成功,从虚拟成功当中,他获得一种做人的自尊。在青少年阶段,道德成长是处在模仿模拟的阶段,他通过模仿来学习别人的行为,形成对事物的认知,而成人不道德网络行为的影响,则会造成他们对网络的片面认识,迷失自我。他们会用在网络环境中感受到的虚拟、失范了的道德伦理准则去衡量现实生活,甚至将其付诸于现实。这就需要让广大青少年认清自己的需求,明白我需要什么,我要做什么。

网络是真实世界的一个部分,然而网络环境还是不同于现实情境的,网络德育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基础上,更主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掌握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增强对复杂事物的分辨能力以解决道德价值观问题。让青少年学生在虚拟环境下发挥个性、彰显自我的同时,能够以现实的道德标准衡量网络情境中的行为,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遵循社会公共道德伦理准则。所以,要启发和强化青少年自我意识和主体观念,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把正确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需要,让他们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自觉地运用道德规范去识别网络环境下自己的行为和发生在身边的事件,并进行正确的道德评价,这样才能真正地履行包括网络在内的社会道德伦理义务。这是网络道德伦理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德育适应网络社会的必然选择。

(二)教师,“要我教”和“我要教”

学校是进行网络道德伦理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是网络道德伦理教育的实施者和建设者。对于德育,许多人头脑中还存在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的观念,特别是网络德育,依旧用传统的、不合时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进行,并没有把网络道德伦理教育切实地作为自己的一项需求。青少年在学校没有受到良好氛围的感染,从教师那里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网络德育因何收效不大也就不言而喻了。

从学校方面,应该有这样一个认识:网络道德伦理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学校教育本身发展的需求。作为青少年迈向社会前的“练兵场”,为其构建一个规范的道德伦理教育平台是十分必要的,比如让互联网丰富的资源扩展学校的德育内容;更新德育的形式、手段和途径;精心设计网络德育活动,发展学生个性;开展网络心理辅导,以及制定符合自己学校的网络道德规范等。学校教育要十分重视网络道德伦理教育,把这项工作摆在首当其冲的位置上,而不是为了分数增长忽略了人格成长,让学生分不清现实和虚幻,变成网络中的盲人和智障。

为此,在网络德育一线的教师,要把进行网络道德伦理教育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需求,认识到网络道德伦理不仅是针对学生的,更是衡量现代教师合格与否的重要指标。作为网络技术使用者,教师要有先进的科技道德伦理观,如尊重网络知识版权,不随意抄袭、剿窃他人著作,在网络中与他人交往时洁身自爱等;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德育理念,在教育学生前,先要上好自己的德育课,转变观念,以全新的视角,正确看待网络环境中的道德伦理关系,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作好道德表率、榜样作用。需要指出的是,进行网络德育的最佳途径是教师把网络道德伦理价值内化在具体的教学中,将知识传播与网络道德伦理素养的培养紧密结合到学科教学中去,亦即要将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要内容的网络道德伦理,视为一项“知识与技能”,与其它学科知识在学习和掌握中进行整合、贯穿,并使网络道德伦理教育“过程”化和“方法”化,从而真正地做到“我要教”。

(三)家庭,不要把需求变为障碍

家长,是要求网络道德伦理教  育呼声最高的。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关  心自己孩子的成长,当前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现象十分普遍,他们的反应也是最强烈的。但就现有状况看,家长在这方面的教育上,是高需求低效果。究其主要原因,是方法不得当。家庭是进行德育的第一基地,大部分家长面对自己的孩子网络道德伦理失范时,往往采用强硬手段,殊不知德育第一原则是引导。因此,家长在进行网络德育时:

(1)“降低”身份、调节心态,体验在网络环境中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便于发现失范时,加以正确输导,成为青少年正确网络道德伦理观念形成的“领航员”。

(2)与学校和老师保持必要的沟通,及时将孩子的心理动态进行交换,掌握详实的信息,努力构建一个进行网络德育的家校互动平台。

(3)家长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老师”,大人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道德观念的养成。这就需要家长约束自我,为孩子当好模仿对象,而不是横加干涉,并把责任推给学校和社会。

(四)社会,小需求转换为大作为

时下,宣传网络道德伦理的网站、书籍屡见不鲜,并呈上升态势。其实,道德伦理教育的渠道很多,网络中的文化、娱乐、体育甚至游戏都可以成为道德教育的载体。但重要的不是数量的多少,应在于质量和方法的使用。这是因为,传统德育的内容很多趋于教条化,与青少年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吸引不了他们的注意。所以,将死板的说教德育贴近生活,德育内容与方法的形象化、生动化是十分必要的。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缩影和真实反映,网络行为也和其它社会行为一样,也需要制定必要的规范,并逐步纳人法制进程。为此,搭建一个合理、有序、健康的网络道德伦理框架,用来满足不同个体和群体的不同需求,将小需求转换为大作为,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步骤。

第6篇: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网络活动必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应当创新途径和方法,要针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开展教育,结合职业道德教育开展教育,在教学中渗透教育,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进行教育,在实践活动中开展教育,开展自我教育,提升自我网络道德水准,还要用先进技术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随着网络信息的迅速膨胀,网络中也出现了大量不道德信息和获取他人信息的不道德行为,如黄色信息的泛滥,肆意刹窃文章,传播歪理邪说,计算机犯罪等。这些不道德的行为既严重影响了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也严重影响了网络活动者的道德建设。

迅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早已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不运用网络道德对计算机活动进行控制,将影响其进一步健康发展。由此,在充分利用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抵御其负面效应,大力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已刻不容缓。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对推动网络活动起着积极作用,其专业的学生是网络活动的积极分子和骨干。重视和做好他们的网络道德教育,能够给这些学生正确的专业价值取向和高尚的道德培养,也能够给社会普遍的网络道德教育以启示和借鉴。

针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笔者谈以下粗浅看法。

一、针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开展教育

网络道德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要提高针对性,必须掌握教育对象的特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一)普遍对计算机与网络的兴趣浓厚,有较好的计算机与网络知识,具有运用计算机与网络知识服务与创造的技能。但它是一柄“双刃剑”,也可以把学生引向消极的道德人生方向。

(二)网络道德问题明显。1.网络上言行随意放纵。据调查,有61.8%的学生上网时使用过脏话或不文明语言。2.网络上价值观念模糊。据调查,有66.1%的学生上网时不诚实守信。3人格冲突突出。45.6%的学生希望自己在网上和现实中表现不一致,部分学生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

(三)网络心理问题突出。1.迷恋网络,沉溺于游戏、聊天,甚至患上“网络成瘾症”,导致睡眠障碍,食欲下降,思维迟缓,精力不足等。2.追逐不良信息,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是非观念淡薄,道德意识弱化。3.人情关系疏远,交际能力下降,与人不易沟通。

掌握了这样一些特点,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网络道德教育,使之更具有效性。

二、结合职业道德教育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高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熟悉计算机软硬件操作,具备计算机与网络安装、维护、管理和开发等服务能力的人才。要施展服务才能,做好社会服务,就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其中应当重视并结合做好网络道德教育。

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就业指导、思想道德与法律课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强调对计算机职业意义的认识,使学生懂得计算机专业与职业并非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它更是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施展个人聪明智慧的场所。当然,更不是欺骗别人,损害他人利益的手段和工具。只有懂得了职业的崇高、伟大和必不可少,才能对职业由衷地产生敬仰、挚爱、忠贞之情。这些积极的思想感情是学生形成正确职业观、职业道德的基础。这种形式的课程可以生动地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职业道德评价,主动地探索和学习求职技巧,完善自我,提升职业道德理想和追求。

三、在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

在教学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也应采取这一重要途径。

在具体的渗透教学中,可通过“两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对学生进行网络文明规范教育,可通过操作系统课对学生进行网络文明诚信教育,可通过计算机信息安全、数据库系统课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保密教育,可通过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课对学生进行预防网络犯罪教育,可通过电子商务概论、计算机系统维护技术网络体系设计与实现、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课对学生进行网络职业道德教育。例如结合《计算机网络》专业课,通过讲解网络的起源和发展,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向学生揭示网络的本质是利用互连的物理设备,通过电子信号传递信息,提供信息服务的一套人工信息系统。让学生理解到网络从物理设备到信息服务都是技术人员为了工作、生活和学习的需要而设计出来的,为人提供便利,并进一步指出网络上所有的东西都来自于现实社会,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网络上的信息同样有真假好坏、善恶美丑之分,提醒学生注意加以识别,提高警惕,防止伤害,预防犯罪。

四、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渗透教学是一种经常性的教育方式,但开设专门的课程也不失为一种可探索的有益的教育途径。

笔者建议高职院校的计算机院系可开发《网络道德教育》教材,在计算机专业开设《网络道德教育》的选修课或专题讲座,以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教育》课程的重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用网规范的正面教育。应以《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五要五不”为基础,结合实际给学生讲解《网民应遵守的基本规范))(美国佛罗里达亚特兰大大学的瑞诺迪(A " H " Rinaldi)教授提出的电脑伦理十诫》《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网络伦理声明指出的六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网络媒体公约》《青少年网络文明规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学生上机道德))等,促使学生建立健康的用网规范。 五、在实践活动中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一)组织开展校内实践活动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专业课学习的需要,设定一些积极、健康的用网“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使用网络,在健康用网的过程中享受快乐的感觉,获得成功的体验,自觉形成健康用网的习惯。

容许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有益身心的娱乐、休闲活动。从而提高审美素养,增加生活情趣,自觉抵制网络的不良信息和不良行为。

在学生用网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信息搜集、主题讨论的方式,运用正反事例,让学生较深刻地体会网络不良信息的存在与危害,敲响瞥钟,引起学生的警惕,产生内在的免疫力,自觉远离网络垃圾,抵制不良的用网行为。

(二)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高职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着眼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各种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突出特点,也是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一种教育形式。因此,院系社团可组织开展服务上网、指导上网、文明上网的网络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其中可开展校内外不文明上网的检查和调查活动、中小学生文明上网指导活动、社区网络维护与使用指导活动等。

六、开展自我教育,提升自我网络道德水准

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外部的教育是一个方面,最根本的是学生自身要受到触动,最重要的是学生自身要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我认识,加强自我修养,提升自我网络道德水准。

(一)提高自我认识

互联网为人们开展各种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与自由度。但是,虚拟的网上活动与现实社会的活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网络人的自由在本质上是理性的,网络人必须具有道德意识,不能认为匿名、数字化式的交往就可以随意制造信息垃圾、进行信息欺诈。网络同样需要教养,网络行为和其它的社会行为一样,需要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原则。

(二)培养“慎独”精神

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在僻居独处的情况下,也要谨慎自己的一举一动,自觉地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三)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在网络活动中自觉遵守网络活动的有关法律法规,不危害他人利益,不骚扰他人工作,在自身受到骚扰时也能正确对待。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网络活动参与者应做到,在网络活动中不该自己知道的不去探究,不该进人的范围坚决不进,不为低级趣味所诱惑而窥视他人隐私,不为金钱所引诱而陷人计算机犯罪的泥潭,不因为要表现自己的能力而制造病毒来恶作剧等。

通过自我教育,使学生建立起自尊意识,能够自律行为,从我做起,带动他人,上文明网,文明上网。

七、用先进技术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面对先进的计算机设备,良芳不齐的网络信息,仅仅依靠人自身的道德修养是远远不够的,一定的技术约束也是帮助学生道德完善的必要手段,特别是在针对外来信息的人侵上。

第7篇: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范文

关键词:语文 课堂 德育 渗透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育人教育的作用之大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学也只有兼顾到了语言文字和思想两方面的内容的统一,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教材,善于在语文教学的不同环节中,捕捉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吃透内容,挖准教材的“亮点”

语文课本所选入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就内容而言,有反映社会生活,赞美人情美的;有描绘自然景物,讴歌祖国河山的;也有讲述寓言童话故事,阐明道理的。可以说,语文课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渗透德育,在学生的心灵播下适应健康发展的种子,但是要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挖准教材中的德育“亮点”。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我们该让学生通体会文中深挚的父子情,让学生认识到亲情的可贵;在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中,要让学生认识皇帝及大小官员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教育学生无私无畏,敢于讲真话,做一个诚实的人;冰心的《小桔灯》,要抓住小姑娘的性格特征,教育学生乐观向上、充满自信,力戒忧郁颓废。可见,只有挖准了教材的德育“亮点”,在课文教学中,我们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二、抓住关键词句反复诵读,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如果我们抓住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深入剖析品味,就容易领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迸发学生的感情火花。如教《石榴》可抓住“夏日的心脏”让学生体会石榴的热烈、不屈服;《强项令》中让学生找出董宣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不难理解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对于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讲解鲁迅小说《故乡》,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通过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除强调写作技巧、文字功夫外,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增强道德意识,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俗话说“作文先做人”,一个道德意识淡薄、认识水平低下的人,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内容丰富、思想健康的文章的。因此,在选择作文题目时,我都是慎之又慎,选择一些既具有人文气息又现实性较强的话题,既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兴趣写,让作文不再成为学生的负累,又能在写作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作文“在路上”,主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作文中,有的学生书写自己的成长之路,感恩于一路上的收获,感恩于一路上的关怀;有的学生书写自己的求学之路,有困惑有奋进,几多泪水几多欢笑,写得真实感人。例如,话题作文“比较”,主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生活中究竟需不需要比,比什么,比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比等。一系列的作文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四、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给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结合网络时代的新特点,探索加强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方法,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眼前的崭新课题。可是我想网络说到底还是一种新的技术工具,是由人发明出来的,本身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它给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机遇。我们应当趋利避害,加强引导,把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与现代网络结合起来,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寓教育于网络,通过网络开展生动活泼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比如:让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语文学习资料,通过网络学生的习作,都是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认识网络的用处,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的方式。

五、指导课外阅读,在阅读中渗透美德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8篇: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基本内涵;作用;问题;措施

1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网络素养主要指的是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时,正确的理解、分析以及评价相关信息的基本能力,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1]。良好的网络素养可以使大学生在利用网络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进步和发展,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身的价值。在进行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时着重培养大学生利用网络获取、分析以及评价信息的能力,强化大学生对于网络的认知,从而使其具备正确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学生网络素养主要包括网络认知能力、网络行为能力、网络操作能力以及网络信息能力,强化大学生的这些能力可以使得大学生更好的学会利用网络,可以有效避免受到其中不良信息的影响。

2对大学生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作用

2.1有助于大学生增长见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所包含的信息和所能实现的功能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这就为大学生增长自身的见识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渠道。互联网作为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大的信息数据库,其中涵盖了各个领域、各个学科的知识,同时还能使世界各地的时事信息得到快速的传播,这对于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认识了解世界有着重要作用。相较于学校的教材,互联网中所涵盖的专业知识更加全面,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所学专业的最新发展情况,这可以使得学生的见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2.2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网络本身所具备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在网络环境中得以最大化的发挥,网络平台可以成为学生展示自我个性的有效平台[2]。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所受到的限制相对较少,学生在其中可以将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付诸实践,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此外,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也可以和其他人进行讨论交流,相互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使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示,促进其健康发展。2.3有助于缓解压力。当前,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使得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大学生的数量在逐年上涨,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使得社会上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承担极大的学习压力,同时还面临这就业压力,此外,由于大学生已经初步成熟,在大学期间往往还会面临一些感情压力[3]。如果这些压力长期得不到释放和宣泄,就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而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可以使大学生在其中排泄自身的心理压力,展示自身的真实情感,同时也可以通过与其他人交流排解压力,这为大学生提供了释放自身心理压力的渠道,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当前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1高校和大学生缺乏对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视。目前,由于大学生数量的大幅增加,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陡然上升,为了确保在大学毕业后可以顺利就业,大部分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对所选专业的专业知识进行学习,着重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或者注重参与各类竞赛、竞选学生干部等,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就业。这就导致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网络素养教育从根本上缺乏重视,所谓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也就无从谈起[4]。此外,高校本身在教育过程中也缺乏对于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视,在教育方面存在缺失,对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理解不够全面,这就导致在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时,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3.2网络素养教育缺乏针对性。目前,在我国高校网络素养教育当中,尚未对网络素养教育形成统一的认知,还处于发展和研究阶段,这就导致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实际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在国内的网络素养教育主要是针对于青少年所提出的,因此,部分高校在进行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时,直接将教育内容迁移到大学教育当中。虽然大学生和青少年在心理特点上存在部分相同,但是整体上仍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其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4当前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4.1强化高校和大学生对于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视。在大学网络素养教育中,首先高校要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网络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高校要充分认识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必要性[5]。只有高校本身重视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创造相应的教育环境,才能有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接受网络素养教育。此外,高校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观念,促使学生自身认识到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发动大学生内在的驱动力,是大学生在主观意识上重视网络素养教育,激发其参与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在需求。通过高效本身和大学生观念的转变,促使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发展。4.2明确网络素养教育的核心。明确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核心是当前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重中之重,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针对性。对此,高校首先应加强对于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研究,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当前网络环境的具体情况确定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并形成统一的认知。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可以部分借鉴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主要还需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这样才能切实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水平。

第9篇: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学生本位

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实践操作为主的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设计情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这类课貌似新颖但实则学生还是被动学习,老师讲解、演示,学生跟着练习巩固。以笔者之见要想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实现学生本位教学,最根本的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过程的设计还是练习编排都应如此。本案例所提及的两个教学片段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对学生本位教学的理解,使得最终的教学效果相差很大。

一、案例实景及分析

近年来,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介入我们的生活,互联网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效应。特别是对于中学生,人生观和道德观尚未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其中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因而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一些相应的网络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确是非观念、规范上网行为,是一项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浙版信息技术教材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网络与道德”,就是这样一节以网络道德教育为主要教学内容而展开的情感教育课。

(一)教学片段一

1.教学目标与设计

课堂设计将学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了解知识产权及其保护的意义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以“电脑黑客盗取密码”作为导入,通过教师对网络与道德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为什么要注意网络文明,懂得什么是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使得学生能够把网络文明、知识产权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增强学生遵守网络文明,树立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最后,学生完成“自我测评”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深入。

2.实际教学效果呈现

在整堂课中学生一开始对“电脑黑客盗取密码”表现得颇感兴趣,讨论颇为热烈,大家纷纷讲述自己的被盗经历,但随后对《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学习、案例分析、知识产权介绍,学生则表现得兴趣平淡、按部就班,老师讲,学生练,跟以往的常规信息技术课没有差别,最后的“自我测评”反馈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都还只停留在表面,没能真正理解。课堂上学生虽然自始至终都参与其中,但是参与的热情前后完全不同,课堂气氛也随之陡然变冷,因此,最终造成对知识的理解也比较浅显。

3.分析与结论

课堂教学设计没有很好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教师只是一味地站在主导者的位置进行单纯说教,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更谈不上触动学生内心,因此,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片段二

1.教学目标与设计

课堂设计以探索、感知、感悟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本,先让学生自己找到疑问:“为什么喜欢上网?”“家长为什么要限制我们上网?”通过互相交流、讨论,感知和体会网络对我们青少年的正负面影响,意识到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紧接着通过一些学生亲身经历的典型案例的描述、分析,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网络并不是虚拟的,它与现实社会一样也需要道德规范的约束,并引导学生讨论:作为中学生我们该如何?从而促使学生严格规范自己的上网,争做文明小网民;同时通过“自我测评”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深入。最后又设计“文明小网民的评比”环节,以学生带动学生,形成榜样,以学生感悟学生,最终全体学生达成共识:“文明上网,从我做起!”

2.实际教学效果呈现

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流畅,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其中,“学由疑始”,由“疑”的解决感知到网络的利与弊;以学定教,在做中学,在感知后感悟到道德约束的必要性,最终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在课堂上教师始终保持着一个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导者,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所要求的学生自发、自主性学习,因此,教学效果大大超出了预期。

3.分析与结论

整节课的设计始终贯穿了新课程教学理念,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处处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网络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能够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懂得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提出问题

到底怎样的课程设计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同样的课程内容,一节课以学习、了解为教学目标;而另一节以探索、感知、感悟为教学目标,两个目标同样都为“教参”上所明确指出的,为何两节课的课堂效果会如此大相径庭呢?这确实值得我们细细思考。

经过笔者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对学生的随机调查,发现造成不同结果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在教学设计中是否体现了学生本位教学,是否真正了解学生,正所谓只有走近学生,课堂才能精彩。

三、问题的分析与改进

新课标提出后我们曾不止一次接触到“学生本位教学”这个词语。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学科,由于其专业性和特殊性,使得很多的信息技术老师认为只要导入新颖,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学生能掌握操作技能,便体现了学生本位教学,实则不然。

笔者认为,新课标所说的学生本位教学是指从教学目标开始,教学设计、教学重点、课堂练习等都应以学生为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了解学生,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活动性,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提升信息素养。

那到底如何才能充分地体现新课标所要求的学生本位教学?在教学上真正发挥学生本位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教学目标开始到教学重点、教学设计及练习难度,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操作能力及理解能力

以本文中所提及的教学片段为例。网络具有虚拟性、互动性,切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深受学生青睐,怎样才能在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理呢?在案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以讨论“为什么喜欢上网?”“家长为什么要限制我们上网?”入手,从这两个简单却又矛盾的问题开始,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话题不断,整个课程便成功了一半。通过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学生们了解了网络的正负面影响,意识到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接着由学生讲述自己亲历的典型事例,教师帮助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网络并不是虚拟的,它也需要道德规范的约束,并引导学生去讨论:作为中学生我们该如何去做?从而促使学生严格规范自己的上网,争做文明小网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到大部分学生的脸上呈现高涨的学习兴趣。课程进行到最后,加入“文明小网民的评比”环节,以学生带动学生,形成榜样;通过发表获奖感言,以学生感悟学生,最终全体学生达成共识:“文明上网,从我做起!”

通过上述的教学片段我们不难看出,这堂课所呈现出来的问题,最为根本的改进方法就是教师要学会和理解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学生本位教学,什么样的课程设计才是学生所需要和喜欢的,特别是对于信息技术中这类非操作性的教学内容,更应该贴近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应该搭建一个能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平台。

2.教师要进行角色转变,从课堂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长期以来,教师以课堂的主导者自居,学生只是被动地进行学习。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使得我们的课堂一贯以“演示―模仿―练习”作为主基调,许多学生认为,只要掌握老师讲的内容便是达标,因而始终无法实现自主学习,最多只能成为“熟练的操作工”。新课标提出的新型教学结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导―主体型”结构,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做到信息技术与德育的整合,实现学生的自学自育

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既要体现科学精神,又要深化人文精神。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以后的社会生活提供必要保障。在本文案例中通过学生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典型案例,让他们自己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加深对互联网的认识,引导他们思考:“上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何实现文明上网”等问题,达到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新课标的实施为我们教师实现多元化的课堂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发挥空间,一堂堂构思新颖、设计独特的信息技术课呈现在我们面前。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本位教学”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本文涉及的案例便从一堂较为成功的信息技术课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本位教学”――走近学生,关注学生。如果我们能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做到既容易接受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兴趣,信息技术课就必然深受学生的喜爱。

一堂成功的信息技术课不在于活动设计是否新颖、素材是否充足,情境、活动、游戏、素材虽然一开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兴趣,但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马上就会失去热情,不愿参与其中了。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有效学习最重要的内部条件:一是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基础,二是学习者的主动加工活动。课堂设计的每个环节只有做到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用心与学生交流,学生才会进行真正的自主学习,才会把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并融入他们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