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玉石雕刻的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地方高校;松花石雕刻;专业建设;优势
0 引言
在吉林省文化产业中,松花石产业具有较大生产规模和发展潜力。但就目前来看,该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人才困境的制约。面对这种情况,地方高校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进行松花石雕刻专业的建设,从而为产业发展提供所需的人才,继而更好地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1 松花石雕刻艺术与其产业发展问题
1.1 松花石雕刻艺术
从自然特征上来看,松花石由方解石、铁和石英等多种矿物质构成,所以其色调十分丰富,目前数量较多的为绿、紫、黄等色调的松花石。从视觉上来看,松花石能够给人带来质地坚硬和形状多样的感受,并且拥有奇特纹理。而松花石摸起来则有细如肌肤、温润如玉之感,叩击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正因为有如此多的优点,所以松花石自明清以来就被当成是制作砚台的材料。而利用松花石雕刻而成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刚柔并济、质地致密等特点,雕刻成的砚台更具有贮水不涸、涩不滞笔及滑不拒墨等优点。在清朝,松花砚更是被当作是清宫廷特制贡品。[1]所以在历史上,松花砚雕刻技艺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而随着多年的发展,松花石雕刻技艺也得到了发展,除了对过去的手工浮雕技艺进行了继承,又研发出了镂空雕、透雕等新的雕刻技艺。
1.2 松花石雕刻产业发展问题
近年来,随着吉林长白山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吉林地区的松花石文化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以白山市江源区为例,该地区人口共计27万人,从2008年至今,该区域松花石加工企业由两家发展为100多家,奇石馆则由100多家发展为500多家,从业人员由2000多人发展到10000人。面对这一发展趋势,吉林省政府开始积极探索松花石雕刻产业的发展途径,以便通过促进该产业的发展带动吉林地区的经济发展。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很多地区都通过发展观赏石雕刻产业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例如,山东临朐通过打造观赏石集散地,完成了当地雕塑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而该基地拥有8200多家民营文化企业与个体文化工商户,从业人员达2.2万,市场年交易额约10亿元,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但就目前来看,松花石产业发展面临着人才困境。
首先,吉林地区的松花石产业雕刻人才队伍呈现出良莠不齐的情况。以吉林省通化市为例,目前该地区仅拥有2名国家级制砚艺术大师,而拥有中级技术职称和高学历的人才却较少,千人的从业队伍中仅有不足10人的中级技术职称和高学历人才。目前,该地区大多数中小厂家及手工作坊聘请的雕刻人员多为附近农民,不具有独立设计雕刻能力,大多需要通过模仿复制品进行松花石雕刻产品加工。这些毫无创造性且做工粗俗的仿冒品充斥市场,则会导致大量的松花石资源遭到浪费,同时也会对松花砚的品牌形象造成影响。
其次,由于缺乏足够文化底蕴,松花石雕刻人员在松花石雕刻设计方面更容易受到外来品牌的冲击。目前,吉林很多地区的松花石雕刻缺乏地域特色,以至于松花砚无法成为当地的文化代表。在松花石雕刻设计方面,由于雕刻人员缺乏对地域文化和中国传统制砚文化的充分理解,并且缺乏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所以只能沿袭“端歙”砚台的雕刻形式,常常导致松花石特有的艺术美感遭到破坏。
再者,在与外界高层次的研讨会上,吉林地区的松花石生产厂家及作坊常常面临着集体失语的尴尬困境。出现这一情况,主要是由于行业缺乏松花石雕刻人才队伍,以至于无法完成有关松花石雕刻、审美标准等有关理论的系统研究,继而导致吉林地区松花砚设计创新一直处在较低水平。
2 地方高校建设松花石雕刻专业的意义分析
结合吉林地区松花石产业发展需求,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建设松花石雕刻专业解决一直困扰产业发展的问题。依托地方高校的资源和力量,并联合松花石企业进行松花石雕刻人才的培养,则能完成专业性较强的人才队伍的建设,继而使松花石产业面临的人才困境得到突破。就目前来看,现代松花砚设计已经不同于过去,不再一味追求实用和美观,开始注重松花砚的审美意蕴和独特的观赏价值。在松花石雕刻方面,开始进行与人文内涵相适应的自然形态的塑造,以便进一步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面对这一发展需求,松花石雕刻人员还要拥有打破常规的勇气和能力,敢于运用“新思路”和“新技术”进行松花石雕刻,继而实现松花石雕刻技艺的继承与发展。而地方高校进行松花石雕刻专业的建设,则能完成多批专业高端人才的培养,从而凭借自身优势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并使松花石资源得到可持续的开发和利用。就目前来看,地方高校可以结合地方松花石产业发展的环境优势,并利用自身的软硬件优势进行应用型、实践性松花石雕刻人才培养,在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同时满足地方发展需求。
3 地方高校松花石雕刻专业建设的优势分析
3.1 地域优势
地方高校是将地方发展需求与人才培养工作紧密联系到一起的纽带,需要以地方经济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为指导进行人才培养,从而为地方提供能够为地方经济文化产业生产、建设和管理等工作服务的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就目前来看,吉林地区正在积极推进松花石产业的发展,所以需要大量的松花石雕刻专业人才,为地方高校建设松花石雕刻专业提供地域优势。目前,仅通化、白山两地从事松花石加工产业的企业就多达350多户,从业一万余人,销售收入近3亿元,创利税千万元。由此可见,吉林地区有大量的松花石雕刻人才需求,能够为高校松花石雕刻人才就业提供保障。
近年来,吉林省各地政府也给予了松花石产业发展以较大支持,并且开始重视松花石雕刻人才的培养问题,所以能够为地方高校建设松花石雕刻专业提供一些政策优势。在松花石产业发展基地建设方面,通化市政府完成了通化关东文化产品交易市场的建设。在该市场中,进驻的企业共135户,其中71户企业经营松花石产品。在这71户企业中,有40户企业经营松花砚。该市场年营业收入高达1.5亿元,其中大部分收益来自于松花石产品的经营。在财政支持方面,为推动松花石产业发展,通化市政府为松花石企业提供的贴息贷款达一千多万。在民间集资方面,吉林瑞Z松花石有限公司投资8600万,完成了面积为5500平方米松花石交易中心c博览中心建设,设置了68个松花石展销商铺,并展示了230多种规格的松花石精品。图1为松花石的部分品种。
除了有大量的松花石雕刻人才需求,吉林地区还拥有4000多年松花石器物和记载。1997年,为庆贺,各省都向香港特区政府赠送了礼物。而吉林省的礼物则为通化美术厂制作的“松花紫荆情系列根砚”,由此可见吉林省政府对松花砚雕刻技艺的重视程度。2007年,松花砚雕刻技艺被列入吉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此外,在吉林地区还拥有较多的松花石雕刻大师,如张国江、刘祖林等人,都是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和轻工业联合会评定为首届文房四宝艺术大师。而这些地域文化优势的存在,也能为地方高校建设松花石雕刻专业提供更多助力。
在松花石雕刻专业建设方面,吉林地区拥有一定的建设经验,所以在地方高校设立该专业具有更多优势。目前,吉林地区的通化师范学院已经开设了艺术设计雕塑专业,并在市职业教育中心开设了松花石雕刻与设计专业。通过联合通化市内美术厂进行联合办学,通化师范学院已经被确立为吉林省松花石设计和雕刻人才培训基地,年培训专业人才多达100余人。
3.2 软件优势
在松花石雕刻人才培养方面,除了拥有地域优势,地方高校还拥有人才资源密集、学科门类齐全和严谨实例雄厚等优势。作为地方高校,通常是地方区域内科技、文化和思想等教育资源的集中地,能够实现该地区行管产业的高端资源的整合,并且拥有先进的教学质量和对外交流经验,同时拥有高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一直以来,地方高校都以培养地方发展需要的人才为目标,所以在地方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方面更具有优势,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应用实践。针对吉林省面对的松花石产业发展的人才困境,地方高校完全可以通过发挥自身软件优势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因为相较于当地松花石产业中的企业、工厂及作坊,地方高校显然更具有对外交流优势和人文优势,能够较好地完成相关人才的培训。在松花石雕刻人才培养方面,地方高校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拥有丰富的教学管理模式。在松花石雕刻人才培养中,其能够通过发挥自身实践教学能力进行大量生产、经营和管理人才的输送,从而使松花石产业发展的多层次人才需求得到满足,进而满足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求。
3.3 硬件优势
从硬件优势上来看,地方高校是一个地区的科技文化资源的聚集地,所以能够实施高层次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地方高校内,建设有实验中心、教学基地、图书馆和各种科研中心,并拥有各种高级教研设备、专业图书资料和高速计算机网络。同时,地方高校大多与一些企业联合开展科研工作,所以有着稳固的校企联合途径,能够切实了解地方松花石产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并且通过整合和利用优秀学术资源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3]此外,通过与企业联合,地方高校也能够有效加强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而更好地满足松花石雕刻人才的培养需求。
4 地方高校松花石雕刻专业建设优势的发挥途径
4.1 建立“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为发挥地方高校的松花石雕刻专业建设优势,还应建立政、校、行、企“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讲,就是由政府主导进行地方松花石行业优质资源的整合,在对各方利益关系进行充分考虑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进而使地方高校联合企业完成区域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地方高校需要负责开展市场调研和专业设置等工作,并制定能够满足松花石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而松花石行业则要发挥人才培养指导作用,提供行业标准规范,并进行行业资源整合,以便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4]此外,企业需要联合地方高校完成岗位标准的制定,并参与人才培养与课程开发,同时联合进行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施实践教学,继而使人才的培养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4.2 以传承技艺为使命建设专业
为使吉林地区的松花石雕刻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力保护,地方高校还应以传承技艺为使命进行松花石雕刻专业建设。一方面,高校应承担保护松花石雕刻技艺的责任,采用校内筛选人才和校外选拔人才等方式进行招生,并安排学校领导亲自负责专业建设,确保生源质量。另一方面,高校应走访相关企业和院校,积极拜访松花石雕刻名师,以便通过引入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和名师开展实践教学,进而更好地完成松花石雕刻人才的培养。
4.3 以产业发展为契机开展教学
地方高校在建设松花石雕刻专业时,还应以产业发展为契机开展教学,从而使学校的社会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具体来讲,就是高校应该使松花石雕刻专业的办学成果惠及普通百姓,通过举办松花石雕刻艺术展览进行学校与社会交流的平台搭建,从而使吉林地区的人民了解松花石雕刻艺术,并主动进行该种艺术的推广,继而使松花石雕刻技艺得到发扬光大。[5]采取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推动当地松花石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学校扩大招生范围,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在加强松花石雕刻专业建设的同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5 结语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地方高校在松花石雕刻专业建设方面不仅具有一定的软硬件优势,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地域优势。所以,地方高校应积极利用这些优势,通过加强松花石雕刻专业建设,满足地方松花石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进而使松花石雕刻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千,李英睿.松花石设计雕刻人才培养方略与实践――地方高校对松花石设计雕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05):77-82.
[2] 郑志明,徐元俊,郑燕娥.探索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之路――以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雕刻类专业为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5(02):12-15.
[3] 方园.“阜新玛瑙雕”非遗传承教学实践研究――玛瑙雕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戏剧之家,2016(13):186.
近年恚中国石材产业发展较快,尤其是汉白玉在建筑、雕刻市场上应用广泛。汉白玉本身的优势和特色明显,在市场竞争中实力较为突出。汉白玉因其自身的石材特性除了具有建筑使用优势之外,还具有比较高的观赏价值,因此可以应用于艺术雕刻中,还可以结合旅游业促进多向发展。,汉白玉艺术雕刻行业与旅游业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关于这一点,文章着重以当前中国汉白玉储量最多和品质最好的雅安市宝兴县为例展开研究和讨论。
一、汉白玉艺术雕刻行业发展的研究背景
宝兴县素有“石材王国”、“石材博物馆”的美誉,拥有“宝兴白”、“青花白”、“东方白”等名贵石材30余种,储量达30亿立方米。其中最为著名的“宝兴白”汉白玉因储量丰富、洁白无瑕、质地细腻、抗折性强、硬度大、出材率高等特点闻名于世,与意大利“卡拉拉白”相媲美,享有“天下第一白”的美誉。宝兴县依托丰富的石材资源,建立灵关工业集中区,入驻企业已达200余家,被四川省经信委评为省级“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
雅安石雕,始于汉朝,兴于唐朝,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享誉海内外,素有“雕刻之乡”的美称。位于四川雅安市高颐阙前的石狮子,芦山县樊敏阙前的石兽,都是东汉时期的遗物,其中有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石狮子,足以说明雅安雕塑雕刻的悠久历史。宝兴县的外郎石砚在清代更被定为"贡砚"。雅安雕塑的技艺在宝兴一直传承延续,宝兴县在2014年被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石雕艺术)之乡”。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发展迎来一个关键时期,人们对于精神层面享受的追求,进一步提高了对于旅游的需求。科技的推动和产业间的经济合作关系加深了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联系。而汉白玉雕刻文化突破以往的建筑意义,被广泛应用于艺术雕刻行业和旅游行业,一方面充分发挥了汉白玉自身的条件优势,另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旅游内容,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带动产业经济发展。
艺术雕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增加旅游特点,还实现了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来看,我国石材产业发展较缓慢,企业效益增长不够快速、产品集约化程度较低。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首先就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注重品牌影响力,要保证汉白玉雕刻产业发展还需要大力开拓销售渠道、规范经营行为,积极寻求外部环境的支持。二十一世纪经济多元化的发展促进了雕刻艺术产业发展,为其提供了发展机遇和发展动力。石材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全球对于石材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我国石材加工历史久远、经验丰富,汉白玉品质很高,但加工工艺和配套机制上尚且不够完善,无法实现产品的效益最大化,汉白玉资源不能做到充分利用。雕刻艺术作为我国的传统石材加工艺术手段,闻名已久,汉白玉雕刻产业充分结合了石材本身材料优势与雕刻艺术手段的观赏价值,可以结合旅游业的消费需求,实现经济的双向增长。
二、雕刻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
(一)雕刻业发展需求
现代科技水平的发展促进了产业形态的变化和进步,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制约了产业经济发展水平,也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雕刻产业的发展需要积极转换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生产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更新。我国的汉白玉艺术雕刻产业发展需要积极融合其他产业元素,实现产品之间的融合,依靠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解决好雕刻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雕刻产业发展。
(二)旅游业发展需求
近几年,我国旅游业发展情况虽然还比较乐观,旅游经济一直处于上升阶段,但旅游行业本身也需要积极进行产品的升级和转型。旅游业发展的状态需要进行不断地创新,例如旅游业与农业经济相结合,实现农家乐和生态旅游,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行业的发展和升级。又比如,旅游业与时下流行的动漫产业结合,实现动漫旅游,这种新的发展形势大大引起了人们的旅游兴。事实上,旅游行业的融合性较高,单一发展的局限性较大,要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变,需要结合旅游业本身的行业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有效融合其他行业,实现经济互惠、增长。
(三)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需求不断增加,市场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根据市场需要对旅游业的发展形势进行积极调整,旅游市场需要注入新鲜元素,汉白玉的艺术雕刻市场也需要其他经济发展形势的支持。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旅游的体验不只是停留在观光上,人们需要多方面的进行消费升级,比如动漫旅游、疗养旅游、影视旅游等,在旅游消费产品上也应该多样化,应该从一般的土特产、古董字画上适当的转移到艺术雕刻上面来,增加人们对于我国传统雕刻手艺的了解和关注,提高艺术雕刻品的市场价值。
三、汉白玉雕刻业和旅游业相融合产生的效益
实现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一方面可以大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又可以弥补产业自身发展的不足。目前,汉白玉艺术雕刻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是社会的关注和市场的支持,而旅游业的市场资源丰富,但旅游业本身的发展需要不断补充新的元素,因此可以充分融合汉白玉艺术雕刻业和旅游业,取长补短,努力实现产业效益的增长和市场价值的提升。
(一)市场效益
产品融合可以促使产业链的重新组合,各产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新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更高层次的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当消费者认可和支持某种产品之后就会形成一种市场效应。汉白玉艺术雕刻的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较高,但一直没有好的宣传手段,导致人们对它认识不足,市场地位不高。因此,可以充分结合旅游业的发展特点,使人们更多的了解艺术、认可艺术,可以采用艺术展的形式,让游客游览、观赏,导游可以为汉白玉的石材特征和相关艺术发展历史做出讲解,让游客可以更好地了解汉白玉的市场价值。另外在特产、纪念品购买上也可以为游客做出一些引导,这样不仅为旅游业发展增加新的环节和内容,还为汉白玉的艺术雕刻做了市场宣传,实现雕刻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的市场效益。
当前人们实现旅游消费的主要目的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观赏、学习,考虑到旅游产品的丰富多样性和市场灵活性,需要不断满足人们旅游的体验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人们已经开始追求更多的精神享受,需要更多的文化内涵体验。而汉白玉的艺术雕刻产品背后的文化意义和艺术意义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精神消费需求,因此,充分融合汉白玉艺术雕刻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就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消费欲望,实现产业间的互惠互利。
(二)产业效益
汉白玉艺术雕刻产业起步不算晚,但发展水平一直不高。事实上,我国石材雕刻艺术历史久远,艺术手段和艺术价值都极高,一直没能有效的发展起来主要还是在产品消费市场占有率不够高,导致产业效益低下。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但从长远考虑,若产品结构一直较为单一、落后,不能在旅游内容和旅游形式上作出有效更改和创新,其发展势必停滞不前,甚至会造成产业的逐步衰落。
因此,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将旅游业的行业元素有效注入汉白玉的艺术雕刻业中,可以增加我国石材雕刻的发展动力,为产品的艺术雕刻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另外,这种结合方式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创新内容,丰富其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将我国的汉白玉艺术雕刻产业与时下较为流行的旅游行业相融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手段,实现了产业间的效益增长。
(三)经济效益
汉白玉的艺术雕刻行业发展主要依靠雕刻手法、雕刻创意和雕刻技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这种文化创意性产业得不到快速发展主要还是因为人们对于汉白玉文化了解较少、得不到足够的市场支持,因此经济效益增长缓慢。要想促进产业的经济效益增长,就要积极转变发展模式,更新产品内容,有力结合其他产业的发展特点。旅游业的发展较好,市场认可率和支持率都较高,但文化内涵不足,精神性的消费价值不高,需要改变落后的旅游服务方式,注入新鲜血液,增加新的旅游内容,丰富其文化内涵。石雕、木雕等都是传统艺术雕刻手法,可以充分融合到旅游环节中去,像汉白玉的观赏性不言而喻,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喜爱,可以有效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从而进一步实现旅游带动雕刻业发展,雕刻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经济增长。
四、汉白玉雕刻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支持条件
(一)政治条件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国家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出台相关政策和要求,为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方向和基础。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和鼓励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提倡发展多元化的经济。
在2013年芦山4.20芦山强烈地震后,根据国务院《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将雅安市宝兴县灵关镇建设为“灵关石城”4A级景区,并大力扶持汉白玉艺术雕刻产业的发展,投资0.55亿元建设灵关石城汉白玉文化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内设有石雕工艺品示范加工厂(区)、石雕文化培训中心、石雕工艺品展示中心、艺术创意中心,石雕文化广场及石雕艺术走廊等。另在灵关石城还建有多条集中展示汉白玉石雕文化的“石雕产业一条街”、“石雕文化商业步行街”。
在国家的政治大环境要求之下,政府出台相关文件为旅游业和雕刻业的融合提供了足够的政策支持和政治保障。汉白玉艺术雕刻产业文化意味浓厚,属于工艺美术的一种,融合到旅游业中,可以增加人们的艺术趣味。国家支持旅游业和雕刻业的融合,也是看中了它们各自的市场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
(二)经济条件
经济的发展是行业发展的原动力。不管是旅游业还是艺术雕刻行业,都需要在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下,实现产业效益的增长。经济全球化下,我国不断加深与国际社会的联系和合作,为经济大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发展机遇,各产业要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发展就要在生存中学会进步,在进步中迎接挑战。
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第三产业,政府不断予以旅游灾后重建项目财政上的支持,主要是因为它的发展前景较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旅游业的市场效益日益增加,要实现长久有效的发展,必须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下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融合其他产业的特点,实现改革、变通。而艺术雕刻产业很好的满足了当前旅游业的发展需求,只有有效实现产业间的融合和互补,才能抓住发展的机遇,迎接挑战,实现行业发展、经济增长。
(三)社会条件
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地发生变化,基本的物质消费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为了更好地体验生活、享受生活,人们已经从传统的物质消费需求转变到精神消费需求上来了。经济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人们工作的目的不只是为了生存,更多的是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因此,这也为旅游业和艺术雕刻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基础。
汉白玉艺术雕刻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社会条件也包括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和人们休闲态度的转变。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使汉白玉艺术雕刻技术不断成熟和进步,突出其工艺性和观赏性;人们的消费态度变化也为汉白玉雕刻产业打开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汉白玉雕刻要实现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就要抓住机遇,在提供的良好社会条件基础上,充分融合旅游业的发展优势,打开市场、稳步发展。
五、结语
济时代的到来,对于各产业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要使产业特点不断突出,就要积极融合其他产业,实现互惠互利、共同进步。宝兴汉白玉艺术雕刻产业发展较为缓慢但发展前景广阔,若能有效融合入旅游业,在芦山4.20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大背景之下,利用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自身的发展优势一定会取得可观的市场成就。
一块块美丽的玉器背后,却是玉石加工者们沉重的呼吸、辛酸的血泪
“你洗肺了吗?”
“你洗肺了吗?”
8月4日下午,刘建伟接到了一位外地病友的电话,他用这句话问候手机那头的人。得知病友洗肺了,他非常高兴。洗肺,是目前尘肺病患者延缓病情的唯一方法,洗一次要花费18000元,甚至更多,如此昂贵的费用让太多的尘肺病患者望而却步。能够洗肺,对尘肺病患者来说,是一件泪中带笑的事。
尘肺病是由于在劳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导致末梢支气管下的肺泡积存灰尘,从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尘肺病一旦患上,终生无法治愈。尘肺病病人常常感觉胸闷,呼吸沉重,肺里有咳不完的痰,他们的肺到最后会变得像石头一样坚硬。他们不敢躺不敢卧,基本上是跪着、趴着或窝着死去。
刘建伟曾经是一位玉石雕刻工人,今年被确诊为尘肺病一期,七级伤残。今年3月14日,他在北戴河疗养院进行了第一次洗肺。这是具有危险性的手术,一个管子肺里,一个管子出来,需要全身麻醉,并不是所有的尘肺病患者都可以洗肺。从不同工种的尘肺病病人肺里抽出的回收液是不同颜色的,和他们长期吸入的粉尘颜色一致。刘建伟的回收液是灰白色的。“第一瓶是浑浊的,里面盛满了浓浓的石灰末,完全看不见瓶子对面的物体。直到第三大瓶,瓶子才透明起来,能看清楚了。”刘建伟做完手术后两个月,他都在家里不敢动,感觉肺里闷闷沉沉的。洗肺后应该最少休养半年,可是刘建伟迫于生计,洗肺后两个月就开始帮别人清洗空调了。
在这之前,“大爱清尘”微公益项目曾发起过对刘建伟进行捐助的活动,有位爱心人士联系到刘建伟,想承担他儿子从现在直至大学毕业的学费和生活费。“我说不行,我儿子现在上高一,大学毕业下来要好几万块钱,我有手有脚的,不能让别人接济。”就这样,刘建伟拒绝了爱心人士的接济,坚持自食其力,这次洗肺的钱是他自己借的。
这一切,要从20年前刘建伟开始从事玉石加工工作说起。
“我可喜欢玉雕工作了”
刘建伟的老家在四川省仁寿县。1991年,他家新盖了楼房,欠下了两千多元的债。1992年2月,刘建伟经二姐介绍,进入二姐所在的北京市顺义天竺福利工艺品厂工作,开始了他与玉结缘的日子。当时他很兴奋,觉得能有这个机会挣钱很不容易,既能还债,又能干出一番事业,他非常珍惜这份工作。
一开始,刘建伟的工作和二姐一样,打磨一些玉石珠子。厂子里没有安排技术培训,刘建伟凭着自己极高的悟性,以及从老师傅那里学来的技艺,很快被调到雕刻组,成为一名玉雕工,一干就是16年。“没想到得不偿失。”20年后,刘建伟发出这样的慨叹。
刘建伟家里摆着两块他当年雕琢过的玉石。一块是绿色的碧玉,一条巨蟒缠绕着松柏,静静地盯着树上的松鼠,虽然是粗雕,但已栩栩如生。另一块是天然的图画石,玉石的纹理像图画一样。刘建伟说,“雕琢一件这样的玉石要三四天,现在一块能卖3万多元。”16年来,他雕刻成功的玉石大约有4万件,小件居多,价值上亿元。他当年雕琢的玉石,大多出口到了国外。“玉石行业是暴利行业,价格和国际接轨,受国内经济发展情况影响不大。中国工人雕琢的玉石主供出口,不仅因为中国人精湛的琢玉技术,更因为中国劳工便宜、廉价。”
提起玉雕工作,刘建伟的语气变得舒缓,饱含感情:“我可喜欢玉雕工作了,这是我的骄傲。雕刻玉石需要心灵手巧,做的人都是能工巧匠,我们四川人适合干这个细活。”刘建伟深深叹了口气,带着惋惜,“唉呀,没想到会要我的命,还有兄弟姐妹们的命。”刘建伟的记忆回到了那间厂房。
100平方米的车间,房顶低矮,只有几个小窗户,没有排风设施。车间里摆满了玉石加工机器,纵排、横排,每隔一米就是一台。机器开动,整个厂房粉尘铺天盖地,噪声震耳欲聋。放眼望去,整个车间一片灰白,连工人的水杯里都落满了粉尘。工人们没有口罩,对着自己的小机器,一天工作将近10个小时。当一天结束的时候,刘建伟的工服上、鞋子上、帽子上、头发上、眉毛上、睫毛上、鼻孔里,全都布满了粉末,看上去像个掉进染缸里的人。红色、黑色、绿色、白色,灰尘的颜色取决于他所雕琢的玉石。
“不要拿生命换钱”
《说文解字》中对玉的解释是:“玉,石之美者。”玉石不仅有观赏和收藏价值,还有保健养生的神奇功效。在制作了大量玉器,给别人带来好运之后,刘建伟和工友们却染上了疾病。
2004年6月,北京市顺义区疾控中心在刘建伟所在的厂子里查出了第一批尘肺病病人。顺义区电视台曝光后,工厂在车间的墙上安装了3个大排风扇,在车间大门口贴上防尘标语,发放了防尘口罩,几天后便恢复生产。此时厂方的醒悟为时已晚,因为十几年的粉尘已经被刘建伟和工友们吸入肺里了。改造后的厂房,粉尘依然满屋飞扬。
从那以后,安监局和疾控中心每年都来工厂检查。每一次检查,工厂都会提前知道,安排职工打扫卫生,不许他们在厂房里工作,等检查人员离开,工人们才能开动机器。刘建伟说,“每次打扫卫生从车间里冲洗出来的水都是浓浓的白色泥浆。”
关键词:地方高校;松花石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性、应用型;
备 注:本文系2012年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松花石文化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科研项目编号: 2012B344) 的阶段论文成果,吉林省第二届高校视觉大赛获奖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松花石、砚产品的创新及产业发展经过我省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帮助及几代制砚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不断升级,并被按照吉林省富有潜力的文化产业和地标品牌来打造。目前,长白山周边地区松花石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迅猛,市场中众多的松花石、砚生产企业对松花石高端设计雕刻艺术人才亦可谓是求贤若渴。本文在反复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实际的人才需求、松花石产业的运行规律和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在松花石产业现有从业人员培训及后备人才培养中,地方高校具有自己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优势及作用。
一、松花石产业目前发展所面临的人才困境
人才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核心要素,松花石砚产业要发展,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文化产业中企业主体的重要职能即是“整合人力资源、创造财富价值、传承历史文化”,所以松花石文化产业中企业的发展要以人才为本,文化为根,把人才培养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和基础。然而,根据我们调研结果表明,目前松花石产业在设计及雕刻人才队伍培养方面仍存在着部分潜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松花石产业设计及雕刻人才队伍呈现良莠不齐的失衡状态
就通化市而言:通化市现有国家级制砚艺术大师2人,但在其他几百人的从业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和高学历者不足十人,很多都是由松花石产地附近的农民在间接从事雕刻制砚。特别是在一些松花砚雕刻个人手工小作坊中,由于从业者不具备独立设计及雕刻能力,只能通过模仿、复制其它企业的产品来生存,其产品制作工艺较粗俗、缺乏艺术创造性,这些产品在市场上泛滥,影响了松花石雕刻艺术产品的整体品牌形象。
2.松花石产业现有从业人员文化底蕴不足
经过我们的广泛调研后发现,目前松花石产业现有从业人员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缺少对长白山区地域文化和中国传统制砚文化的深入的研究和学习,部分工厂、作坊的雕刻作品大多缺乏专业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性思维,雕刻产品缺乏地域特色及文化代表性。甚至有部分工厂、作坊直接雇佣南方雕工从事松花砚雕刻,他们的设计、雕刻的砚品较多的机械沿袭“端歙”等砚台现有模式,这一现象的结果是很容易将松花石石质特有的艺术美感掩盖,造成长白山区松花石矿脉这一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间接浪费。
3.松花石产业设计及雕刻人才队伍理论研究能力的缺失和不足
有关松花石、松花砚独特的历史文化研究、鉴评标准、审美境界、艺术批评、档案归纳与整理等松花石相关文艺理论系统的研究与整理归纳是一项需要“静心”和“劳心”的工作,因为它无法直接地产生出经济效益,所以容易被大部分松花石砚生产工厂、作坊所冷落,更为重要的是在松花石、松花砚文艺理论的系统研究方面的长期缺失和严重滞后,将使部分松花石生产企业和个人作坊在与中外赏石界高层次理论研讨会上的“失语”。
综上所述,要想切实解决以上几方面困扰松花石产业的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应紧紧依托地方高等院校、职业技术院校等教育部门和重点松花石(砚)企业的力量,整合地域优质文化、教育、技术等共同资源,才能不断的为松花石产业发展培养输送大批合格的生产、经营、管理等不同类型的多层次高质量专业人才,缓解松花石产业目前发展所面临的人才困境,为松花石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人才需求保障。
二、地方高校在松花石产业人才培养中的优势
1.高等院校在松花石产业人才培养中的“软件优势”
培养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是地方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高等院校是地方区域内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教育资源的集中所在,它的学科门类齐全、人才资源密集、研究实力雄厚,对外交流广泛、教学质量领先,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和高素质的专职管理人员,具备系统和扎实的教育理论、专业的教学管理模式和丰富全面的实践教学经验。所以,地方高校在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其他企业、工厂和个人所无法比拟的教育“软件优势”。
2.高等院校在松花石产业人才培养中的“硬件优势”
地方高校作为该地方区域内科技文化资源的聚集地,一般均建有高层次的图书馆、实验中心、研究院、工作室等科研中心和教学基地,拥有丰富的专业图书资料、高级教学科研设备、高速的计算机集团网络等,可以通过校企联合等方式开启、带动、加强松花石产业所需要的生产、经营、管理及理论研究等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进一步利用和整合区域内优秀的科研学术资源,更好的完成松花石产业未来的雕刻设计人才培养计划。
3.高校在松花石产业高端设计雕刻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
目前,松花石砚的雕刻设计已经在在保证砚的实用功能的前提下更兼顾了松花石砚独特的观赏价值和审美意蕴。现代松花砚的鉴赏和价值甄别在注重松花原石形、色、质、纹、声、润等自然形态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雕刻设计者的匠心独运及石砚产品背后的艺术审美价值及历史文化价值,从而充分展现制砚者在雕刻设计过程中的不断探索和追求。所以,现代松花砚设计雕刻者只有把松花石雕刻设计的形制、题材、技法真正通过高层次审美的创新和发掘,把传统题材与地域文化、现代生活素材相结合,才能不断拓展松花石产品的创意设计、才能不断创造出更多令人惊叹不已的砚雕作品来,进而不断升华石砚产品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这也就是现需的松花石产业目前所稀缺的高端设计雕刻人才。
综上所述,在松花石产业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具备自己优质教学资源、丰富的学科建设基础、集中的科技文化资源基地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能够通过进一步与松花石生产企业的校企合作,以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实用人才为切入点,侧重通过“订单式培养”、艺术实训基地建设等人才培养新模式,有效的提升目前松花石产业从业人员和后备人才的培养规格和层次,培养出即有深厚的设计雕刻专业技能、又具备充分的地域文化艺术修养的复合型松花石高端特色人才,充分发挥发挥高校松花石产业人才培养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和贡献,松花石艺术产品作为我省独具特色的宝贵自然与文化资源、作为我省文化产业的一支奇葩,一定会重新焕发新的独特魅力、再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李东见,李春成,张成国,叶满华.松花石基本特征及其分布[J].吉林地质,2003,(4).
[2] 孙德彪.区域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通化师范学院为个案的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8.(1).
[3] 廖惜春,黄清容.地方高校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J].《实验室科学》 2006.(6).
[4] 杨春生,李军.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J].江苏高教.2006(5).
[5] 王实.中国宝玉石资源大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走进果喜集团总部,便见一座汉白玉石雕牌楼矗立在鲜花绿树丛中。在牌楼上雕刻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8个大字旁边,镌刻着22名创始人的名字。
“果子熟了,大家都喜欢!”,浓眉大眼,喜欢吸烟的张果喜,如此解释了自己的名字。
1952年出生于余江县的张果喜,15岁到镇办的邓家埠农具修造社木工车间当了学徒。他每天的活计就是把小山一样的原木锯成制作犁耙、独轮木车等农具的部件。一心向上的他经常光着膀子没日没夜地锯,有一天他发现自己便血了,可他咬牙坚持了5年。5年的“血尿”,赢得了5张奖状和工友们的敬佩,他当上了车间主任。不过还没等主任的板凳坐热,经营不善的邓家埠农具修造社濒临倒闭。
企业的活路就是必须找到赚钱的门路,于是,他揣上筹措的200元钱,带着3名职工去闯大上海。害怕遭贼手,张果喜把钱分开,自己负责保管100元,另外两人各50元,他们躲进厕所把钱藏在贴身内衣里。
来到上海雕刻艺术厂参观学习,他看到样品室有一只樟木雕花套箱,面刻“龙凤呈祥”图案,枣红油漆漆制,精美绝伦,他问管理员套箱的价格,回答是260元。
260元!张果喜惊呆了。他把眼睛一眯测出箱长是28寸,家乡的樟木箱价钱都是以寸来计算的,一寸最高一元,28寸最多也就是28元啊。260元!天价啊!而且管理员还告诉他:这种箱子已经脱销了。
“脱销了,我为何不试试?”回到余江,他要成立雕刻厂。在100多人的修造社职工大会上,他把手一挥,高声喊道:“要吃饭的跟我来!”,随即就有21名工人自愿放弃铁饭碗跟他一起办厂。
那时张果喜年仅20岁。
他三下浙江东阳,终于把一位老师傅请到余江;套箱需要上等的樟木余江找不到,他带领职工到远离县城的金溪山里去采购,饿了吃5分钱一个的发面饼,渴了趴在沟里喝几口凉水。为了省钱,他们把木材顺河往下漂,装车需要往上捞时,身有老肾病的张果喜,第一个脱掉衣裤,跳进了冰冷刺骨的河水。山里老表吃惊地说:“到山里买树的多了,就没有见过象你们这样要树不要命的!”。
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努力,第一只樟木箱终于生产出来了。那天,手捧木箱的张果喜就像捧着刚出生的儿子,激动,高兴,双眼比平时更亮了。
更让张果喜喜出望外的是,送到上海的樟木箱样品,在广交会上竟然订出去了足以改变他命运的20套。张果喜成了轰动一时的万元户。
但是,接下来,张果喜倒霉了。当他致富的消息传到上饶行署后,就有行署领导到厂子责备他说:“谁要你赚那么多钱,我们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随后,工作组进驻雕刻厂,一蹲就是半年。张果喜被定为新生资产阶级分子典型和戴着红帽子的资本家,遭到批判。张果喜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我们穷的时候没人管,我们的企业稍微有了点经济效益,稍微好了一点,怎么就有这么多人来找麻烦?难道我们连基本的活命权都没有吗?”
结缘佛龛
1979年秋,张果喜再次来到曾经给他带来好运的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
在样品陈列厅,出口日本的精致雕花佛龛磁铁一般地吸牢了他。一个佛龛就有70%左右的利润,这比雕花套箱要高太多太多。在笃信佛教的日本,佛龛与轿车、别墅成为每个家庭必备的“三大件”,不仅价格高昂,而且市场需求很大。
张果喜毫不犹豫地与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签订了批量供货合同。
回到厂里,他立即召集技术骨干,对照样品,连续几十天仿制,终于拿出了“果喜”佛龛。他诚信地履行合同,终于击败了韩国、港台等地的对手,拿下了日本佛龛市场的大半江山。第二年,在木雕厂100万日元的创汇中,就有65万来自佛龛收入。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张果喜一次又一次地去日、韩等经济发达国家考察,他深深感受到了国际市场竞争的惨烈。那时,他厘清了一个思路:要想使木雕厂站稳脚跟,就必须“两条腿”走路,在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开发国内市场。
张果喜抢先在上海设立了家具销售点,并与江西省的4家行业主管部门开展了横向经济联合。木雕厂还在上海生产雕花家具和木制品,成为第一个在上海领取营业执照的外省企业。在此基础上,他打造了以上海为轴心,以沪宁沿线为依托,辐射京津地区的家具生产销售网络。到1985年,张果喜的资产,已经达到3000万美金,毫无异议地成了改革开放之后大陆第一位亿万富翁。
1990年11月,果喜集团宣布成立,余江工艺雕刻厂悬挂了近20年的牌子,被摘下放进了集团陈列馆。3年后的6月5日,在南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和江西省政府举行隆重仪式,将国际编号为3028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张果喜星。古往今来,世界知名的企业家浩若星汉,但获此殊荣的仅中国的张果喜。
“东方不败”之谜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日本经济急剧萎顿,佛龛市场随之萧条,很多佛龛生产、经销厂商关门倒闭,而此时的张果喜不但没退出,反而令人匪夷所思地投入4000万元新上了两个完成品厂。有人说他一定是疯了。两年后,日本经济复苏,张果喜的“佛龛”赚了个盆满钵满。张果喜说:“凭藉20多年的经验,我断定萧条必然是暂时的,经济一旦恢复,旺盛的市场需求就将产生。”
张果喜在自曝致富秘笈时说:经营上,要“先人一步”,突出一个“早”字,也就是“在别人没有想到钱的时候,我想到了钱;在别人想到钱的时候,我学会了挣钱”;他还把致富历程归结为“靠苦力赚钱;用钱赚钱;凭智力赚钱”的三阶段。
据权威部门调查显示,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年零7个月,而30余年,张果喜始终屹立中国民营企业界不倒,被业内人士称为“东方不败”。而他的不败之谜究竟是什么呢?
也许从张果喜的言行片段中,我们可以一见端倪。
1985年,组织上让已成为亿万富翁的张果喜去鹰潭市当副市长,谁知他“不识抬举”,婉言拒绝。他的理由是:“我能把一个企业搞好,不等于说我能把一个鹰潭市搞好。”至今他还在庆幸当初的选择,如果赴任当了市长,就极有可能出现市长没有当好果喜集团也失去的局面。
一位员工患病需要做手术,亲人无法赶到,张果喜把他送上手术台后,又在手术单上签了自己的名字;一位员工出事故后,张果喜把他的6个孩子养大成人;早在雕刻厂的利润只有100万元的80年代初期,张果喜就向余江一中捐款22万元兴建科学楼,这些年来,他累计捐款3000多万元,被评为中国最慷慨的28位富人之一;他还支援全县14个乡镇办起了木雕厂,使木雕产业成为余江县的富民产业;他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木雕技工学校和残疾人雕刻技术培训班,培养的2万余名技术人才遍布全国,仅每年寄回余江的汇款就有5000多万;
在果喜集团的3000多名员工中,有一些是张果喜的亲戚,包括他的直系亲属。他坦言:“在果喜集团的中、高级管理层中有四、五个人确实是我的亲属,”但他明确表示“果喜集团不是家族企业,即便是家族企业,也不能用家族式的管理方法来管理。”他当车间主任的亲哥哥因喝酒上班迟到违反了厂规,他毫不留情地将他免职;他的一位创业伙伴,出了经济问题,他硬是忍痛将其除名;他的两位副总晚上工作到深夜,第二天上班迟到2分钟,照样被扣罚半天工资。
“台上靠智慧,台下靠信誉”是张果喜雷打不动的原则,他说,俗语说“无商不奸”其实大“奸”,就是大“傻”,有哪个奸商能够做大?又有哪个奸商能够长久?
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2011年3月11日,在临安市技工学校校长滕朝晖的主持下,作为2011年的首次碰头,杭州地区9所技工学校的校长们在杭州市萧山区蓝天宾馆召开了校长联谊会,就新学期工作思路和相关信息作了广泛的交流。“突破难点、打造特点”,杭州地区技工学校的校长们将对职业教育的一腔热情都汇聚到集思广益之中。
开端良好:新思路开启新格局
在平稳度过开学季之后,关于新学期学校发展的新思路,各校校长显然已经了然于胸。不论是异地新迁还是硬件资源的拓展,每位校长的汇报中都以清晰的工作思路显示出他们为学校发展所做的努力。
“基建工作的敲定给学校的全体教师吃了颗定心丸,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更加高涨,学校的发展即将迎来一个新的纪元。”首先发言的余杭区技工学校校长李平难掩心中的喜悦,“囿于办学规模的限制,学校的发展一时受到了诸多限制,而现如今,余杭区政府对我们技工学校的发展非常重视,区委、区政府将投资4.5亿元用于学校的搬迁发展,未来,学校将搬迁至余杭的经济开发区,眼下首批5000万元的启动资金已经保证了基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余杭区技工学校的异地重建是学校谋求发展的大手笔,无独有偶,杭州轻工技校的杨国强校长也在为学校如何更好地“走出去”而煞费苦心。作为学校扩大发展的首要条件,硬件资源的做大做强是杭州地区技工学校面临的普遍问题。“学校想要有大发展就势必需要走出去,但是找不到合适的教育用地却成为困扰学校发展的拦路虎”,在城市用地相对紧张的杭州市区,杨国强校长可没有李平校长那般幸运,他所面临的学校发展之路着实有些艰巨,尚待上下求索、踔厉奋发。
相比之下,建德市技工学校的日子似乎要“好过”得多。由于学校已经发展成为建德市职业类院校中的排头兵,加上当地市委、市政府对技校的发展相当重视,建德市技工学校的扩建工作也已经提上了日程,更将朝着技师学院的目标而阔步迈进。刚刚结束的春季班招生更是以爆满收场,赢得了不错的社会效应。
以往不少学校改善硬件设施的方法,不外乎等着专项经费的下拨或找相关赞助等几条传统路子,然而在这次的杭州地区技工学校校长联谊会上,我们却听到了另外一种巧妙路子:从服务中析出设备。余杭区技工学校、淳安县技工学校分别承担了各自地区的市民卡信息输入工作,而相关政府部门为这项工作专门配备的那批性能良好的电脑,在完成信息输入需要之后,即可以留作学校之用。这看似有点“狡猾的小伎俩”不但为在校学生争取了一笔还算可观的收入,还为学校解决了教学设备更新的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转型升级:从技工学校向技师学院迈进
“十二五”开局之年,杭州地区的不少技工学校都制定了创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争技师学院的发展目标,誓言要在未来五年有大作为。作为本次校长联谊会的东道主,萧山区技工学校校长许红平更是雄心勃勃,“为了争创技师学院,我们学校的各项建设已经是箭在弦上,作为职业教育发达地区,萧山区技工学校争创技师学院不但是大势所趋,更是已经迫在眉睫……”以“争创国重、提升内涵”为第一阶段的主要目标,萧山区技工学校在新的一年里,将有许多新动作。
一是校企合作推向深度,从彼此合作走向深度融合,在师资、技术、设备、产品等多维度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深度融合;二是建立技师工作站,让企业里的资深技师定期来校指导,甚至兼课;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拟将在全国范围内招聘理实一体化教师,打造萧山区技工学校的人才新方阵;四是开设“高技能+高学历”人才培养模式,首批与万达集团合作,承担起萧山区双高型人才培养的重任……除了上述具体措施以外,业余企业班、企业家讲坛、校友会等多种活动形式都将被引入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来。为了与日后争创技师学院的工作有效衔接,许校长目前还在为新建占地面积达100亩的实训基地而奔波。
不仅仅是萧山区技工学校,余杭区技工学校、建德市技工学校也都有上述打算,一时间,会场上共鸣者颇多,引起了会议的一轮小。
尽管朝技师学院迈进是好事,但也要看到换牌子和真正转型之间并不完全等同。浙江公路技师学院的姚为民院长一语中的:从技工学校要真正转型为技师学院,实属不易!2011年浙江公路技师学院的工作主线就是转型发展,树立特色、弘扬品牌。为了实现这一工作目标,浙江公路技师学院将启动十大行动计划,以内涵促发展、以质量推规模。开展任务引领型的课程改革、进行毕业生跟踪回访、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打造一支有层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四大实训中心、构建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打造一流的校园文化、制定检测中心的跨越式发展计划……虽然学校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发展压力很大,但是浙江公路技师学院已经做好了充足准备,以应对学院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专业拓展:从顺应市场到引领发展
技工学校的专业设置要适应块状经济发展的地区特殊性,除了要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实际,更要契合国家追求绿色崛起的经济发展潮流。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大量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新一代产业工人,这除了要求技工学校加大教学力度、提高教学质量之外,也对各技工学校的新专业开发提出了“绿色要求”。
随着玉石雕刻产业的新近复苏,余杭区技工学校与良渚文化博物院进行了合作办班,将于2011年秋季新开设以玉石雕刻为主的“珠宝首饰设计”专业,学制2~3年,届时该专业将面向全省招生。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该专业还将主动面向残疾学生招生,为解决残疾学生的就业贡献一己之力。
为了与萧山区其他职业类院校错位发展,萧山区技工学校结合萧山建筑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将新增五年制建筑专业。该专业将采取企业冠名班的形式招生,成为萧山区技工学校除数控专业的六年制预备技师班以外,又一个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专业。
与上述两所技工学校不同,淳安县技工学校的钱梦笑校长介绍说,未来该校的工作重点将转到技能培训上来,除了继续搞好学校现有的常规学历教育以外,学校将更多的重心倾斜到社会培训上来,致力于将学校打造成为淳安县职工培训的主阵地。
亮点频显:抱团发展之外的各自璀璨
思考杭州地区技工学校的未来发展,在整体思路相近的前提下,各校都有一些发展新亮点,在上午的校长联谊会上,各位校长各抒己见,办学思想得到了广泛交流与激烈碰撞,各校也从其他学校的发展思路中得到了许多新的启发。
扎实做好退伍士兵培训工作。建德市技工学校为退伍士兵召开专门的招聘会,让企业先与退伍士兵达成录用意向,学校与企业达成共识,只要这批退伍士兵在日后的培训过程中有连续三天不来上培训课的就要求企业解除聘用,这一措施保证了退伍士兵的培训出勤率,同时让企业也直接参与到培训管理中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客观对待正常的流生现象。新学期开会,技工学校免不了会遇到一个两个流生,虽然流生现象对学校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杭州轻工学校的杨国强校长却提出了有一点点流生也是正常现象的观点。“只要将一年级流生率控制在10%以内,是可以被接受的。因为流生的产生是有其客观原因的,如果学生确实不适应专业学习,放手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成全。当然,这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正常的量之内。”正常比例的流生现象对于提高学校的教学效率是有正面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