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学质量;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建设规范
随着计算机及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能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2007年2号文件明确地指出了“培养和提高本科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学习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1]。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本科教育中与数学、外语一样,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同时还有实用性、不可替代性,是大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进一步推动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2009年6月,广东省高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省内高校开展了“广东省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的探索与实践, 旨在集中全省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流师资,在较短的时间内,以共建共享的方式完成优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最终实现优秀教学资源、教学思想的共享,从整体上提高我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
1项目建设背景
2007年1月至5月期间,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省内高校的在校学生、一线教师、毕业生及企业进行了“广东省高等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调查”,从不同的侧面为广东省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在此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确立了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为“面向社会,针对岗位,强化能力,促进发展。”[2]
为适应新时期对高校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必须结合广东省用人单位的应用需求以及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到教学模式等方面都需要做出相应的改革。2007年9月,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决定以华南师范大学为试点,在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上进行全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尝试。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提高了学生计算机实用技能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主动应用计算机技术及工具辅助学习,提高专业学习的效率。[3]
华南师范大学在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根据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指委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精神,制定了大学计算机课程“三层次”课程体系,并通过对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方法转变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4],验证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指导思想方向的正确性与方法的可行性。
2项目建设意义与指导思想
项目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为指导,结合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指委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精神,以“面向社会,针对岗位,强化能力,促进发展”为宗旨,围绕教学改革和资源建设的核心,以项目形式培养、打造出优秀的教改团队,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推动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项目旨在使广东省内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能借助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在现代“计网信”(计算机/网络通信/信息)技术的辅助下,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紧紧围绕实现“因需施教、因人施教、学以致用,强化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思想,在网络学习资源、学与教案例(模式)、练习与试题库、实验指导、电子教案和立体教材等方面,组织高校优秀教学团队积极参与,逐步建立以智能化学习系统为平台、以广东省大学计算机课程资源库为基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结构灵活、教学内容实用、易于实施、实用性强的课程包,以满足多类别、多层次高校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要。
3项目建设内容
3.1面向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三层次”课程体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出不断加速。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信息技术应用实际需求,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必须以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在校期间使学生较好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上能迅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岗位实际问题[2]。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课程体系也应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而动态地调整。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指委根据广东经济发展和社会用人单位需求调研结果,经反复研讨论证,于2006年形成了适合广东省高校实际情况的“三层次”课程体系教学建议(如表1 所示)。课程教学按不同应用划分层次,每个层次由若干门面向全校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组成,每个层次都有其基础教学内容和目标,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课程体系。
3.2围绕“三层次”课程体系开展的教学改革
在面向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三层次”课程体系结构的框架下,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指委需要组织全省高校研制开发若干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用软件和社会通用工具、学科专业工具软件立体化教学资源,针对各高校专业特点共同完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逐步形成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资源库,使各高校能依托计算机基础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开展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教学改革试验研究。
项目在2009―2011年间的主要建设内容为:
1) 组织各类型高校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试验,构建面向适应多专业、多学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共享教学资源。
在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指委的指导下,利用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试验中所建成的系列教学资源与学习平台,组织有条件的高校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教学改革试验。
各学校借鉴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中成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利用广东省高校教学共享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学习光盘、学习平台、在线学习资源、考试评测系统等),开展以“集中辅助导学讲授+学生自主上机验证”的教学模式的试验,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原则,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教育,逐步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终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依托立体化教材的自主学习。同时,各项目组根据学校学科特点设计满足本校专业的学习案例,最后集合成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第一层次)共享教学资源库。
2) 组织优秀的教学团队开发工具软件类课程、计算机技术基础类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逐步建立省级计算机工具课程共享“超市”。
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工具性、时代性等特点。组织省内有实力的教学团队以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建立若干门工具软件类课程、计算机技术基础类课程的教学指南(要求)与技能认证标准;并充分体现灵活性、开放性、动态性、立体化的特征,按照《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规范》要求,集中各所各校不同学科背景的优势共同开发实用性强、能有效针对专业能力培养的 “文字教材―学习辅助光盘―在线学习资源―技能实训”四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并通过逐年建设,形成资源丰富、多层次、多类型、多维度的计算机工具课程教学资源“超市”库,适应广东经济发展以及专业应用需求。
3) 组织省内实验/实训条件良好的高校探索“计算机语言及系统应用教育”层次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语言及系统应用教育”层次教学着重于培养学生创新研究能力,探索以项目导向、工学交替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开展计算机技术基础类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一种高级语言的程序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方法。
“计算机语言及系统应用教育”层次教学在下列几方面进行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的探索,最终形成若干教改示范案例。
(1) 项目驱动式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资源建设与创新教学模式;
(2) 创新性的实验教学与实验设计、仿真实验系统、动漫技术教学与设计;
(3) 行业信息化应用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教改示范案例以教学单元/主题为核心,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形成有实际参考价值的教改案例,强调教育技术提高课程课堂教学的方法、手段,以点带面,推动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
4) 组织开发集计算机技能测试、学习资源个性化推送等功能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多元自主学习系统;组织省内学校开展基于学分制与第三方认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力检测模式探索。
为满足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在线学习、统一考试认证等需要,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指委将组织开发“广东省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网站”,让省内高校能免费使用该学习网站及网站中的学习资源。与此同时,建立学习、评价与跟踪管理网络资源学习平台,并与课程包捆绑一起。各高校选择下载所需的课程包后,便可以立即使用,实现教与学中网络教学资源、立体教材、教学案例和学习评价等相互配合,提高教与学效果。
随着广东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库课程的日渐完善,将建立一套以计算机应用能力认证为基础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在该种新体系下,组织省内学校探索开展基于学分制与第三方认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力检测模式,既可以实现真正的教考分离,又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实行不间断计算机技能学习,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服务于各专业的应用性人才。
4项目建设规范
为规范所有立项项目最终实现优秀教学资源、教学思想的共享,由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指委、教育技术专家和教学管理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组制订了指引明确、可操作性强的《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规范》,对各种类型立项项目建设什么、如何建设、如何实现共享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4.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试验类项目规范
各校需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第一层次课程教改的实施试验方案。实施方案覆盖面由项目组根据本校实际确定,可选取若干班级数或大一全体学生,如选取若干班级试验方式的班级数量不少于5个,参与试验的专业不少于3个。
各校可在华南师范大学教学资源包知识点划分的基础上,需根据本校特色、优势专业开发单元学习案例包。案例包需覆盖如表2所示的模块。
4.2工具软件类课程、计算机技术基础类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开发类项目规范
本次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最终需要形成纸质教材、在线学习活动指引、重难点学习光盘、实验指导、认证考试标准与试题资源开发等,具体需要建设的内容如表3所示。
4.3“计算机创新能力教育”层次教学模式研究类项目规范
教改示范课程要建立一支教学队伍,由主要负责人、主讲人、其他参与教师组成。项目负责人由专业水平高、授课经验丰富的副教授、教授担任(高职高专教改课程要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案例制作人可以有年青教师担任。通过示范课程的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团队。
项目团队选取1~2个教学单元/主题的内容,在2个学期内完成教改实践,并完成示范教学案例的制作。示范教学案例的基本内容包括5部分: 课程教学
改革方案、教学单元内容与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和课堂教学视频。
1) 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教改方案要体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
2) 教学单元内容与教学设计方案:选取试验的课程单元内容及其教学设计方案。
3) 教学课件与相关资源:选取教改过程中使用的PPT课堂教学课件、网络相关资源、学生作品等。
4) 课堂教学视频:试验教学单元的课堂教学全程视频。
5) 学生创新实验设计:以项目驱动式的学生实践设计案例。
5结语
展望未来,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第一层次教育――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将逐步在各高校淡出,以至最终取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重点在第二层次(即工具软件类课程、计算机技术基础类课程)和第三层次(即计算机创新能力教育)课程,为了给广东省各类型高校、各专业学生提供“因用而教,各取所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库,广东省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将组织省内各高校积极探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思想的共享,不断提高我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 教高函[2007]2号,2007.
[2] 刘文平,叶惠文,郑德庆,等. 广东省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计算机技能水平需求情况调查报告[J]. 计算机教育,2008(3):40-43.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革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
1 教学目的明确,思路清晰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内容、技术和方法,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具备实用计算机常用软件的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建立必要的保障。以理论为基础,目标为导向,实践为依托,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使学生能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理解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与工作原理;理解计算机的软件组成与其中一些重要概念;了解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等技术的基本概念、相关技术和应用领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以及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
2 教学内容充分,因材施教
老师应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编写不同方案的教材,分门别类讲授,避免死板的“一锅出”。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更新频繁的今天,必须改变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才能适合学生实际,激发学习热情,并保持其持续性。通过对计算机基本理论的讲解,使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能力;通过对计算机编程的讲解,使学生具有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计算机信息工程的讲解,使学生具有信息素养;通过对计算机相关软件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针对新生计算机基础不同的问题,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必须有层次、目的明确。
由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是为了把它当作工具来使用,只要求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简单操作能力即可。但是目前的教程内容偏多,一本书讲了很多的内容,同时课时还少,一学期就几节课,对教与学都是很大的挑战。在教材中过于着重理论讲解,稍微有深度的东西都只是泛泛叙述,学生掌握起来很困难,自学阻力也很大。同时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课时较少,学生将枯燥的理论转换为实践专业课程中的应用难度很大,因此需紧密结合专业应用实际才能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3 革新教学观念,有的放矢
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对《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的忽视,认为可学可不学,缺乏学习原动力,同时老师也对这部分学生不够重视,课件老套,传统守旧的教学模式始终在沿用,造成无的放矢。这应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重视,要知道,这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是引领我们进入更高领域的地基,基础不牢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将受到影响和威胁。计算机的普及要求高校学生必须掌握这门基本技能。教学不应仅仅是理论基础知识的简单传授,更需要的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拓展欲和创新能力。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需要转换角色,课堂不是教学的唯一场所,同时课件内容也不应该守旧,要随时更新,要建立一个轻松的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教师应把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生协作学习、主动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明确教师不再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工具,而是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引导者。
4 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效果
4.1 增设网络平台。针对我国贫富差距仍较大的基本国情,大学招生区域的扩大,教师在编写教程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的入学基础层次,可以根据知识基础编制网络综合基础教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的知识量进行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就不必在课堂上浪费学习时间。对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来说如果从非常简单的知识开始学起,很可能造成学生厌学或听课不积极的现象。网络平台的出现,使学生不再被动,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对课堂上掌握知识的情况,可在网络上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学习。如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在线辅导,既解决了学生知识构架层次不一的问题,也解决了时间调配问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有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网络平台内容需随时更新,保证知识和信息的先进性和准确性;网络平台可设自主考评系统,学生可以通过一定的学习以后对自己的接收情况进行检测,以完善知识结构;网络平台还可以增设论坛,让老师明确教学的重点与深度,从而保持问题交流的持续性;促进学生的知识交流,提高学研互动时效性;拓展学生的知识维度和挖掘知识深度;增强老师与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反思意识;使学研内容公开化、共享知识成果,促进知识的良性有效交流,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4.2 多媒体软件的教学应用。多媒体软件教学具有模拟性、互动性、针对性、重复性和高效性等特点。按“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实施课程的教学、编写教材,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制作学生们感兴趣的“精讲”和“多练”的数字资源,从而获得显著的教学效益。可以把教学课件的内容做出Flash等动画形式,模拟操作程序,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老师还可以结合学生本专业课程进行课程重组,例如机械学院的学生,可以穿插一些如UG、CAD等绘图软件,把绘制成功的工程图作为课件,顺应专业方向,教导合一,大胆实施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专研专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从而发挥计算机作为基础学科在专业课程中的辅助作用。
4.3 增加互动环节。教师照本宣科的现象致使了学生课堂出勤率低、听课率低和听不懂等问题始终严重,为此,教师就应该研究如何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性和学习的可持续性。教师可以增加课堂和课下互动环节。课堂上要打破死钻课本的现象,避免只听讲不积极思考的被动接受模式,在学生端正态度,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的同时,也需要讲授与接收的一种自主互动。课堂的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解,分析原理,提出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制教学模板等形式。老师再不是机械的传播手,而是与学生互相学习探讨进步的学者,求知的欲望使教师变得更加多元化,向全面型教师发展;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收机体,享有课堂上的主动权,从而达到教师与学生共赢的目的。
4.4 建立课外活动平台。高校可设立计算机创新学习知识平台,定期举行计算机新技术、新概念的讲座;设立研发基金或奖金,为学生的自主创新提供基础保障,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动力;定期组织与大企业间的合作,让学生感受计算机在实践中的地位,积极参与实践,提高应用能力。
5 变革考试机制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各高校均过度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忽视了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考核评分可由原来的理论七分、实操3分的模式改为五五分制,毕竟学习的目的就是实际应用。考核系统需将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作为指导思想,创建以能力主导型课程考核机制,破除“一张试卷死记硬背就过关”的传统模式,不断升级“机考系统”版本,丰富考试内容,并自主研制适应新的教学内容的“机考系统”,不断更新题库,融入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试题,增加创新试题。同时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积极参与计算能力水平等级考试。
6 结束语
就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而言,其培养目标应该是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具备简单使用技能、专业应用能力和创造革新能力。教学研究的目的就是提升非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效益,通过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的改革,深化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和实用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与学相承,计算机基础课与专业课相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 微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7-0236-01
1 引言
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步伐加快,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不断建设和改革才能跟上这快节奏的时代和课程的要求。目前,我校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一直在不断进行,并于2006年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起点,进行了第一阶段的分层教学改革,具体实施采取大一新生入学伊始,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摸底,达到合格成绩的学生可允许免修本门课程,并取得本课程相应的学分;同时,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对合格分数以下的同学开展教学并组织考核。分层教学是针对我校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实际情况开展的因材施教,此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并一直延续到现在。但随着社会及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适应教学、学习及就业的需求,还需要对我校的两级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补充及改进,以满足我校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要。
2 研究内容
搭建全新“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微教学平台,并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微课程”学习资源包。主要分为以下几步:
首先,对“微课程”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梳理“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内容,然后结合课程内容特点分析研究其“微课程”的可行性。
其次,结合之前的“微课程”理论,以及对“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分析结果,总结出其设计原则。
再次,在此设计原则基础上,构筑微课程整体框架模型和模式。
最后,开展教学内容设计,知识点的提取,微课程的设计及制作,及最终素材的集成,并提出该“微课程”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方案等。
3 研究目标
提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微课原则和微课模式,利用微课程这一全新的教育模式对以《大学计算机技术基础教程》、《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程》这两本“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材为基础的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一个全面、具体、有针对性的知识点梳理和讲解,构建一个集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于一体的,并且可以运行在手机、PAD及台式机等平台上的,能够随时随地、利用点滴时间进行学习的全新的教学辅助学习平台,以支持移动学习、混合学习、碎片化学习及翻转学习等多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4 解决的问题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我校自2006年开展的分层教学,经过近十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确实是解决我校新入学学生由于来源、地域、水平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实际差异的很好的途径,也是开展因材施教教学的好方法。但同时,由于我校教学资源的限制,一直进行的是两级分层,这就造成了分层过粗引起的免修学生的部分知识点欠缺和少数非免修学生又感觉教材的滞后性而“吃不饱”以及现实中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知识更新加快而使部分学生学习吃力等矛盾现象的存在。这些都会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严重影响。因此需要在现有分层教学基础上再进一步改革和补充。
5 主要特色
网络是当今知识学习和补充的最便捷有效的途径。随着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当今“微时代”的特点,在微时代与信息化教育融合下,“微时代”正以微课程的形式进军教育事业。学生可“随时随地,随需随取”利用微课程进行“充电”。因此,在现有两级分层教学的基础上,梳理出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与微课程相结合,利用微课程进行辅助教学与知识点补充,提出分层教学+微课程辅助学习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补充学生某些知识点的欠缺,而且通过这种精彩短小、应用灵活的微课程可以抓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补充学习,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完全吸收所学知识点,更可以达到“随时随地,随需随取”的自主学习状态,使学生对信息化教育资源的使用更为高效,为学生提供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迎合了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有助于提升网络时代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和教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创新发展的创新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跟上时代教育步伐。总之,项目特点集微课程设计、随身性、全新的分层教学+微课程辅助学习的教学模式于一身。
6 总结
通过对本校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明确开展该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微课程特点深入研究设计手机微信版,搭建出一个以微信为平台的订阅号来为学生提供课程服务;提出全新的分层教学+微课程辅助学习的教学模式,为提高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熊开武,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宁波大学,2014年6月5日.
关键词: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大学计算机基础
一、创业创新教育
创新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最终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能力。将创新的思想或成果反过来服务于社会大众,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社会服务,就是创业。近年来各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及相关课程。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在创新,结果在创业。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业是大学生最终的学习目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为社会国家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高素质的人才,促进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大学课堂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把学生放在主导位置,大力开拓他们的特性,激励学生发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实现学有所用,促进未来多维度的创业就业。总而言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大学课堂是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新世纪的教育培养理念,现今正处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从教师到学生都应与时俱进,增强创新意识,学习创新创业理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有效地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促进社会的发展是各高校目前刻不容缓的任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就业与工作有着重要影响,计算机技术已经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满足现今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在第一学期学习基础知识,第二学期学习一门计算机语言。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了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基础教师团队一直进行教学改革,与时俱进,从实验教学到理论教学,从教学模式到教学方法,为实现学生将计算思维能力融入学习和生活,促进创新创业,高校教师默默迎接着一个又一个挑战。通过开展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的课程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从课堂走向课外,实现了课程深度和宽度的拓展,最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未来的自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
为了不断的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培养计算机创新实践人才,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及大学生将来的就业,通过深入研究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就教学中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翻转教学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Classroom”或“InvertedClassroom”,是指将学习的中心由教师转移给学生,实现课堂时间和空间的拓展。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课堂解决不了的问题,课下解决,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后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外,通过多种方式与老师同学沟通,真正成为教学的主角。翻转课堂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首先进行的是教材更新,由原来的理论陈述为主的教材,更新为以案例教学为主的《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其次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学生为主导,教师通过案例讲解知识点后,由学生自由发挥,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和老师同学一起分析问题,完成教学任务。最后翻转课堂在实验课中得到了充分利用,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积极主动实践操作,并在基本任务要求基础之上,通过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美化了实验任务。学习兴趣浓厚,实践操作技能大大提高。为了适应牡丹江师范学院全院三千多学生共同学习的目的,我们建设开发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实验平台,平台上包含《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的全部内容。教学随时随地,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何时学生都是自己学习的主导。通过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开设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特点实践性。本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讨论式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授课过程中,教师以案例为导向,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问题中来,积极思考、讨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2)任务驱动教学,大学计算机实验课中,实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教师布置实验任务,学生有目的的完成实验教学内容,积极努力完成实验任务,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有教师引导在任务基础上创造发挥。(3)案例教学,每堂课布置1-2个基于理论知识的案例,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理论知识,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思维方式慢慢改变,创新能力增强。(4)教育心理学的社会助长现象融入课堂,鼓励心有余力的学生主动帮助其他同学。在实际授课中,同学们通过案例激发创新思维,在案例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同成度的创新,促进了未来的创业。
(三)分层次教学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目前,虽然计算机技能相关课程普及到中小学,但因为升学压力,新入学的大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水平不尽相同。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分为三个教学层次:理科、文科、艺体。理科指的是生物、化学、物理、数学专业的学生,理科生具有理性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强的特点,计算机语言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讲授过程中注重逻辑思维及计算思维的培养,操作过程中学生总会有一些新思路、新想法。文科包含文学、英语、历史、政治、教育、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学生,文科生偏感性思维,动手操作能力较差,实际授课中,首先增加实验课学时,然后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而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艺体生主要是美术、音乐、体育专业学生,因为专业特点,学生不重视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授课计划制定降低难度,加强实验课指导,督促学生完成实验内容。由于本课程实践性要求高,因此各专业均增加实验学时,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明显提高,学生都能完美的完成实验课布置的操作任务,个别动手能力稍差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愉快的完成。学生对自己上交的作业特别有成就感,并能进行作业基础之上的创造,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创新意识明显增强。
(四)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素养
充分利用交互式信息平台做为教学补充,基于本门课程实用性要求极强的特点,让学生真正熟练地掌握所学软件的操作技能,是本门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然而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把大学计算机课程实现时间及空间的延伸,充分利用现有交互式信息平台做为实践教学的补充:(1)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实验平台;(2)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务管理系统;(3)电子邮件及微信。为培养学生创新素养,课程教学模式以传统教学授课方式为主,网络课件、网上资源作为补充,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实现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延伸,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教学模式改革之后,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实现现有知识内容的扩展,激发学习兴趣,提出许多有建设性的问题,例如,“如何利用PPT动画效果实现翻书特效、EXCEL中如何实现复杂计算”,创新意识及创新素养能力的提高,促进授课教师不断扩充新知识,学习新技能,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关键词】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问题分析;解决措施
一、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
电大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过程当中还具体存在着较多方面的问题,下面简要说明之:首先就是学员本身的水平有着较大的区别,电大学院显著的特点就是学员多为在职的人员,因此其计算机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是有着较大区别的,有的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对计算机技术相当熟悉,但也有学员在此之前是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首先就要考虑到这样一个方面的问题。其次就是教学时间上的限制,计算机知识及其技能所涉及到的方面较多,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是很难逐一涉及到的,因此教学过程当中还需要进行合理的取舍。再次就是章节内容上的差异,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当中涉及到的内容往往观念性并不大,往往一章的内容就是一门课程的缩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也就很难将其良好的串接起来。
二、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解决方案分析
通过上文中一系列的说明和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到,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还是存在着较多方面的具体问题的,下文中正是针对于上文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进而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1.分层次教学。上文中已经提及电大学生本身较为特殊,通常都是在职人员,因此其自身的素质是有着千差万别的,有的对于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已经相当熟练,但是也有部分人员是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针对于这样一种现实的状况,我们就可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采取分层次教学,也就是在课程开始之前对学生进行一个摸底的测试,然后对于一些层次较高的就可以直接免修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而直接进入到后续的学习当中去,但是同样需要参加相关方面的考试。而其他的人员就需要按照课程要求按部就班的进行学习。通过这样一种分层次的教学计划,基本上就能够将授课的进度控制的比较到位,也能够保证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水平基础上更有大的提高。
2.教学实践的差异。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保证教学时间尽可能的充足,在这其中可以利用教学案例或者是任务驱动来进行,实际上主要强调的就是利用效率来换取有效的学习时间,使得教学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有所拓展。具体来说,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开始之前精心的准备一系列的案例以及任务,并尽可能的保证所有的教学知识点都贯穿于其中,这样就能够在课堂之上实现以较少的教学时间完成较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实际上,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和操作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脱节的问题。
3.完善教学手段。集中授课和上机辅导是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当中相当关键的两个环节,在这样两个环节当中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就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是能够拓展教学过程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另一方面还能够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网络教学手段良好的结合到一起。在网络环境之下实现学生个性的彰显就需要保证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当中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进行学习的,在这样一种状况下学生的学习就完全是主动参与和完成的,所学到的往往也不仅仅只是知识,更多的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在这里我们对其中一些典型的措施和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就可以利用投影课件等来进行现场的演示,在此基础之上带领操作;其次就可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向学生推荐一些比较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视频网站;再次就是可以利用现代先进的通讯交流工具来进行交流、互动和答疑;最后教师还可以将自己制作整理的一些多媒体课件、教学重点内容以及相关方面的试验素材等都放在网上供学生下载使用,这样一方面是便于学生在课后进一步的进行拓展学习,另一方面就是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更加明确的掌握好教师教学过程当中的重点,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掌握情况来进行调整和跟进。
4.课程的全新定位。在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对课程进行全新定位其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尽快的适应于现代社会环境的新要求,在教材体系上要避免教材的内容过于陈旧,在使用周期相对较长的状况下就要尽可能的引进一些计算机的前沿科学和知识,并一定程度的缩短教材本身的使用周期。
三、结语
通过上文中的分析和说明我们就可以看到,对电大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可谓是势在必行的,在进行改革的过程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及时的改变观念并在此基础之上深化改革,以此来建立起科学的课程体系。在改革的过程当中应当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并针对于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当中切实存在的问题来进行处理和改进,希望能够为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起到较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计算机。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顺应时展的要求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素质。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需要对该课程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1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现状
1.1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存在着问题
由于学校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各地的经济水平和教学水平差异很大,所以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和计算机基本技能的掌握也存在着很大差异,这就造成了教师很难把握教学深度和广度,有效地制定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加之,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一般会选择在大教室上课,这就使得老师接受学生反馈信息的难度加大,学生的反馈得不到很好的回应,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大教室上课,学生多,干扰学生学习的因素也很多,使得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没有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学生对这门课程没有从思想上重视,认为学不学都无所谓,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都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2教学内容不具有时代性和专业侧重性
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更新迅速,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很容易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不能及时更新和增加一些新的教学内容。而当前许多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就存在这种问题,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已经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很好的应用了,这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积极性和热情。
每一个专业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要求掌握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对所有学生的教学内容却是相同的,并没有针对专业的要求相对应地设置符合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发展。
1.3学校的教学设施配备不完善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校配备的计算机数量达不到教学要求的标准,计算机系统更新的速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计算机质量上达不到要求,经常出现问题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进程,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另外,由于学校教学设施不健全,计算机不够用的情况,使得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时实际上机操作的机会得不到保证,上机训练的时间不充足,这些最终都会影响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和学习效果。
1.4考核评价制度不合理
在考核评价过程中,现存的考核评价制度往往会出现考核方式不合理、评价结果不公正等问题,影响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具体表现为考核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或是对过程评价不合理。最终的考试形式往往以试卷的形式出现,这种考试方式只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考查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查,违背了最初教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目标,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的学校考核的评定标准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挂钩,直接拿等级考试的成绩来确定这门课程的成绩,这样做忽略了学生平时的表现,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最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价不公平、不合理,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
2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
2.1改革教学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要紧跟时展的步伐,根据计算机技术更新的普及程度来更新教学内容,使得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能够体现这门课程的实用性,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也为学生今后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要有专业侧重性,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需要,制定出符合专业特色和需要的教学内容。在确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之前,可以通过一些网上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专业需求和择业方向,还可以通过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了解来确定各个专业的学习需要和以后的就业方向,以此为依据制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最终使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参加工作奠定基础。
2.2更新学校教学设备
学校计算机的配备是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基本保障。学校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满足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教学所需的教学设备,保证学生能够有机会上机进行充足的操作训练。除此之外,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设备应该紧跟计算机应用发展的主流,及时更新计算机系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建立健全学校的计算机维护和维修体系,及时维修出现问题的计算机,对计算机进行合理、有效的维护,使现有的计算机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使用,保障学生学习资源和设备的充足。
2.3考核评价体制的改革
考核评价的方式应该尽可能多样化,以此保证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的进行考查,通过对学生的全面考查,对学生作出比较公平、合理的评价。考核评价的内容应该主要包括3个方面:平时的表现、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知识掌握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上机操作的熟练程度。这样的评价方式既保证了兼顾理论和实践,又保证了兼顾过程和结果,是比较科学的评价方式。考核评价内容的各个部分比例分配最好应该是上机部分占较大的比例,这符合教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平时表现这2个部分的比例分配可以按照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这样的考核评价结果更能全方位地评价学生,给学生公平、合理的评价结果,促进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不断学习。
2.4教学方式的改革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学习幻灯片的制作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教师教授的方法和技巧制作自己感兴趣主题的幻灯片,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可知,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掌握计算机的基础应用是这门课程的关键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上机操作的训练,在上机前要注重方法的教授,在旁指导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操作练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除此之外,可以举行一些关于计算机基础应用的主题活动,以此丰富课堂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由于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基础不同,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划分小组,小组成员要互相帮助,教师在旁给予必要的指导,尽量兼顾到每一个学生,保证课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