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矿产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矿产勘查工作;全面转型;可持续的发展;地质事业
中图分类号:D922文献标识码: A
一、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难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矿产资源的寻找也亟需加快速度,以更好的适应社会日益快速与变化的需求。这种矿产资源勘察速度的加快也综合体现在规章制度、技术模式、方法应用等各个层面,并且进行实施的创新。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一般看来,目前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难点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方面的资金筹集并不完备
就矿产资源的勘查而言,其通常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只有在较为充足的资金支持下,才能够很好的开展各项工作,进而得到相应的结果。目前,我国不少矿产单位对于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投入的资金数量远远不够完成工作的需求数量,这也使得很多工作不能够深层进行,甚至进行到一半就被遗弃。因此,只有在充足的资金保障下,才能够确保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的完备性,并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所在。
2、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管理体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并不是只靠一人即可,而是要体现出团队工作的精神。因而,在进一步地完善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激发工作人员寻矿的工作积极性,这样才可以强化寻矿工作的效率。同时,国家相关部门也要制定并完善有关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方面的管理制度,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体系结构。就从国家的角度而言,需要明确寻矿的目标并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在这方面,很多单位并没有很好地落实管理制度,从而制约着单位寻矿工作的顺利进行。
3、是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缺少创新人才
地质寻矿的工作环境各不相同,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也并不能够结合实际的情况来体现出自身的创新能力,仍旧局限于原先的工作方法。一些单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仅仅依赖于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而忽视了实际的情况以及创新的重要性,因此,也约束了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二、传统的矿产勘查方法
传统的地质找矿方法是在前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些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砾石找矿法。这种方法是根据在露天下的矿体经过风化后形成的岩石或者矿砾,然后在经过多年的水流冲刷、重力作用以及冰川效果等自然作用,这些物质的散布范围开始扩大到矿床。因此,了解这个原理的工作人员就能够沿着冰川、水系或者山坡寻找和追踪矿砾。
地质填图法。它是运用相关的地质理论和工作方法,全面地进行综合性分析、调查与研究,从中查清楚工作区内的岩石、地质构造,根据各种矿产资料以及成矿规律进行分析。
重砂寻找矿产。这种方法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疏松沉积物中的重砂矿物质,以此为目的追索原生矿和砂矿。
三、新时期方法的特点与采用
1、由单一性工作方法转化为综合性工作法
我国的地质科学经历了由传统地质理论到现代科学地质理论的转变。新的理论不可缺少地运用新的理论与方法。这是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也是现代科学与技术的有效融合的产物。当前的矿产勘查工作手段已经逐步摆脱简单与机械地根据露头矿来识别矿床的技术,而是通过采用先进、精确的观测仪器,收集更深层次以及更全面的信息,并且能够把所得到的信息及时地传递到领导办公室,由领导者进行决策,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降低了决策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减少概率偏差以及无用功。
现代的工作手段涉及到多个领域的工作内容,包括化学、物理学、地质地理以及遥感技术知识。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借鉴,给地质矿产勘查带来了巨大的好处,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已经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数字化标准,同时也在筹建地质数据库,并且是公益性质的。地质找矿活动表明单一的技术无法完成矿产勘查这项伟大的工程项目,需要进行技术的综合使用,把探测工作从宏观尺度发展到微观甚至超微观的尺度。
2、新时期的矿产勘查工作更加人性化以及环保
现代的地质勘查工作融入地质科学和高新技术,不仅充分利用人类的劳动成果,同时也在工作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以技术为核心的思想环境下,勘查工作要注重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健康权,尽量减少工作量,以机械工作代替手工操作。
现代的勘查更加注重保护环境,在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下,勘查队伍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减少或预防由于勘探滑坡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修建排水沟,铺设排水渗管,以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承受力,稳定边坡。
3、新技术的采用-遥感技术的运用
矿产勘查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受到数据源局限性的制约,我国的地质矿产勘查主要采用的是光谱数据的方法。然而,以遥感蚀变异常来提取矿化信息的技术和研究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国外开发并使用。此项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在远红外区和中红外区分布着岩石矿物中的铝质、氧、硅质以及镁等特征谱带,而在近红外区域可见光区,主要出现岩石矿物中的蚀变矿物和铁质此类次要成分的特征谱带。遥感蚀变异常信息从图像中提取出来比较困难,它隐藏在遥感图像的背景中,主要通过光谱角填图以及主成分分析或比值增强的运算方法。
四、矿产勘察工作的发展趋势
1、矿产勘查工作要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矿产勘查队伍的属地化加快了企业化的进程,目前,大多数勘查队伍面临着经费严重不足、人才大量流失的严峻挑战,一些地质队伍步履维艰。勘查队伍要有危机感,加快自身建设,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因而矿产勘查工作应该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转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上来,加大改革力度、提升创新能力,实现我国矿产勘查跨越式发展。
矿产勘查工作要抓住机遇,利用好的勘查项目或采矿项目进行结构调整、通过联合经营、技术参股、风险投资等渠道实现结构重组和滚动发展。从战略发展的角度看,组建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和灵活机动的小公司已在所必然。一方面,多渠道、多方面吸纳外面的资金来加大对地勘经费的投入,风险共担、效益共享。另一方面,在原地质队人员分流的基础上,优化队伍结构,选拔组成一支技术强、业务精的地质勘查队伍,集中优势,形成一批矿产勘查精英组成的咨询公司作为技术中介,为勘查公司和采矿公司提供技术服务。
2、矿产勘查工作从单一研究地质问题向综合研究地球系统科学转变
我国地质科学研究还处于从传统地质科学向现代地质科学转变的起步阶段。必须加快这个转变,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建立地质科学新的系统的理论、观念和方法,促进地质科学与高新技术的融合,提高地质科学研究的现代化水平。
在矿产勘查领域内,现有的信息采集技术包括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领域;近年来的技术进展表现为对各种技术的观测仪器的灵敏度、分析测试精度、分辨率以及实时结果等方面的改进或提高。信息技术将在矿产勘查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计算机模拟和可视化技术可以展示矿体的赋存状态,包括埋藏深度、形态、大小以及品位分布状况等,提供了在三维空间上观察矿床的途径,从而将会显著提高矿产勘查人员的预测和决策能力并且能够精确地进行矿体开采设计。技术进步推动科学发展是21世纪最显著的特征,探测技术的革命使人们对地球的观测和了解,无论从空间宏观尺度还是微观、超微观尺度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资源地球卫星的上天,航空测量照片的拍摄,使找矿工作朝着多快好省的方向迈进。地球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在找矿领域中的成功应用,使找矿的成功率大大增加。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切实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树立大资源、大环境、大地质、大矿业的观念,树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在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条件下,推进地质事业发展的观念,努力促进地质工作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1]张文奇.我国地质矿产勘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4,01:156.
一、我市农业综合开发近几年来的成效和做法
近几年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始终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农业综合开发的发展思路,围绕“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要求,不断推进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对我市农业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1、积极争资跑项,不断增加全市农发项目资金投资规模。近几年,我办主要领导通过积极“跑部跑省”,为争取了更多的农发项目资金投入到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2010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争取中央资金6050万元,2011年争取中央资金达到10143万元,首先突破亿元大关,比上一年增长68%,2012年争取中央资金10968万元。
2、强化项目管理,不断提升全市农发项目管理水平。我办围绕项目管理规范的要求,在项目管理上下功夫,积极强化和完善农发项目管理,一是突出项目前期管理,大力推行项目竞争立项制和专家评审制,择优选择农发项目;二是注重项目过程管理,严格实行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施工图纸审查制,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和效益;三是规范项目资金使用,全面执行县级报帐制和单项工程决算审核制,保障项目资金安全;四是强化项目建后评价及管护,实行分阶段验收制和工程建后管护制。这些工作有力促进了全市农发工作水平的提升,确保了我市农发项目工程质量和长久效益。
3、狠抓理念创新,不断健全全市农发项目管理机制。为推动我市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发展,我办积极开拓创新,在创新中不断总结、完善和提高,不断创新农发项目管理理念,一是通过制订相应的操作流程图和一系列完善的制度和措施,全面推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范化管理机制。二是通过引入企业绩效管理考核制度,全面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绩效管理机制。三是借鉴相关行业建设标准,制订出统一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技术规定、预算编制规定和典型工程图集。
4、加强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办主动把土地治理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科技推广项目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同时积极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持优势农产品,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2010-2011年,共完成中低产田改造任务28.87万亩,其中建设高标准农田57片,面积8.8万亩,新建及除险加固小型水库89座,新建和维修拦河坝陂42座,排灌站52座,衬砌灌排渠道776公里,新建机耕道224公里,购置农业机械134台套,农民技术培训2.42万人次。共扶持了大米加工、畜禽养殖、茶油加工等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14个,对9个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进行贴息。
二、问题及建议
1、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尽管我市农业投资逐年增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不断完善,建设了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示范农田,但是我市农业生产条件较薄弱、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等制约影响还存在,全市519万亩耕地中,高产稳产田还不到全市的五分之一,还有390多万亩中低产田需要提高改造,不少农田基本建设严重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在起步阶段,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偏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用于完善农业灌溉、生产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扶持壮大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因此,建议加大向上争取农业投资项目的力度,争取更多项目资金投入到我市农业生产和发展中去,按照强基础、保稳定的原则,继续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主,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建设好高标准农田。与此同时积极将农田建设与优势产业相结合,进一步扶持壮大我市优势农业产业,实现藏粮于田的目标,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统筹整合支农投资项目资金。目前我市各类国家财政支农项目的资金来源和项目管理来自多个部门,其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但很多资金的投资范围和建设内容相似,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商品粮基地建设、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是投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由于项目管理来自多个部门,往往容易出现项目重复建设、多头申报、投资分散、虚列套取等资金浪费、投资效益低下甚至引发腐败问题的情况。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由上级通过立法或出台行政法规,从根本消除国家权力部门分割、分块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建议组建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委员会,为各级政府的组成部门,将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理、小农水、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农业产业化等各类支农项目资金统一整合在一起,形成拳头,集中力量办大事。在统一管理机制没有建立之前,建议部门之间加强协调沟通,形成优势互补,尽管避免重复建设、多头申报、投资分散等现象出现。
3、逐年降低直至取消地方配套资金额度。目前多数农业投资项目工程都需要地方财政配套以及农民自筹资金。由于当前财政机制造成各级财政形成倒金字塔的模式,市县两级财政实力较薄弱,特别是像我市这样的欠发达地区财力一直紧张,但要推动农业发展又急需上级财政资金的投入,随着争取资金规模的逐年增加,地方财政配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例,近几年来中央资金与市本级配套比例从1:0.1降至现在的1:0.05,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投资规模增长了3.8倍,市本级配套资金不降反增,配套压力也越来越大。目前农村普通存在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家务农的大多数是妇女、老人,很多地方由于农村劳动力不足,很难组织受益农民进行投工投劳。建议上级加大逐步降低地方财政配套额度的力度,直至取消配套要求,同时取消农民自筹资金。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9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状况
房地产经济在我国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大量的市场需求令房地产事业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宏观经济策略的不确定性也映射出房地产经济建设中的一些弊端问题。主体体现为,对生态环境没有进行良好保护,对于资源的利用分配存在一定不合理性,且构建的基础金融体系包含一定不完善性。一些开发单位为了最大化追求效益目标,令建设工程建筑过于密集,容积率水平较高,形成了钢筋混凝土构成的“丛林”景观。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本来就欠缺良好的绿色空间,令市区逐步蓄积的污染无法快速向四周扩散,城市空气质量则每况愈下。倘若人们再长期生活在密集分布的建筑环境中,将更加感到紧张压抑,无法舒缓心情,将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一些房地产项目在快速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忽视了民族特色以及文化内涵的渗透,无法创建内涵气质、体现人文特点、乡土特征的优质精品建筑。加之开发方无法注重对社区环境的良好建设与保护,而是过分注重安居,忽视了乐居建设,令居民欠缺良好的公共活动场所与绿地空间,无法令其放松身心、自由的亲近自然。当前,我国较多房地产注重粗放型管理,其效益目标的增长则主体靠土地、水资源以及能源的过度消耗,对于空间资源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房地产金融领域在我国虽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阶段,然而其仍需促进信贷整体结构的继续优化调整,应由重视开发贷款逐步向消费信贷扩充更新,并应拓宽房地产资金来源,提升贷款资产合理流动性,扩充二级金融市场的发展建设。
二、房地产经济建设发展趋势
我国房地产经济建设发展,在未来会持续保持投资增长趋势,但其幅度将会有所回落。导致这一现象的成因在于我国宏观政策的良好调控。同时我国在今后的几年时间中,将继续调控投资增长。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则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在股票上市手段基础上,还会涵盖企业债券发行、开发商及购房业主合伙入股建设等方式。同时还可基于资本市场,继续促进金融产品的优化创新。基于宏观政策方针的有效调控,我国房地产行业经济适用住房将持续发挥效用。其主体改革发展目标在于促进住房供应与分配的合理商业化,并实现良好的社会化发展。经济适用住房策略方针的实施正是基于特定条件,为合理实现该目标应用的措施。
1.房地产开发发展
房地产开发阶段中,其土地市场将向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且建设用地总量的提升管控将更为严格。我国对于地方政府单位的应用土地以及管理工作应提升监管力度,做好预审管控,并有效抑制利用土地低价策略进行的招商引资发展行为。另外应有目的性抑制空置商品房的不良现象,应对其同销售商品房不断提升的价格矛盾问题做好有效处置。在一般竞争市场发展中,价格机制体现的作用为,一旦产品供给大于需求,将令产品形成较多的积压,这时厂商便会采用降价策略应对。而当产品供应无法满足需求时,厂商便会令产品价格提升。然而当前房地产发展的状况为,产品空置现象同价格提升一同存在。导致该矛盾现象的成因在于,一些地方在分配土地阶段中包含违规黑箱操作现象,势必为特定开发房地产项目区域范畴增加了较多进入壁垒。一些有一定发展实力的单位则无法实现健康良好的成长。同时一些小规模、运作不规范的企业却能够依据特殊关系实现生存发展。为此,我们应创建良好的管控机制,制定法律规范,加强政策宣传,做好资质审核,严格杜绝违规操作现象。
2.房地产销售经营发展
房地产在销售经营阶段中,其价格水平将会持续上涨。由需求层面审视,当前对其产生变动影响的成因主要包括,我国上调银行贷款与存款利率,对二次购房行为进行调控,并抑制投机购房,做好拆迁建设规模的良好控制等。当前,我国居住水平仍然呈现出平均较低的特征,市场住房刚性需求较大。房地产市场则形成了首次购房以及改善购房需求为主体的发展环境,因此通过利率上调以及管控投机与二次购房行为,则无法对根本需求量形成显著影响。而在调控拆迁规模阶段中,虽然可影响需求状况,同时也会对供给状况产生影响。为此,我们应做好预测管理,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较快发展,城镇居民生活用于可支配的收入持续提升。加之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深入,近期房地产市场的综合需求将继续保持旺盛状态。由供给层面来看,我国政府近期采取的提升存款准备金率、实施土地严格管控、做好存贷款与项目资本金相关比例的调控,管理拆迁规模等宏观策略,则会对房地产发展的市场供给形成较大程度影响。由供求关系特点不难看出,近期虽然房地产价格将持续攀升,然而其升幅将形成一定回落。这是由于,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中,其自身含有价格机制影响,可发挥资源配置调整的良好功能。房价的攀升将会令市场供给有所扩充,并形成部分需求。而政府单位则通过调控扩充了中等与低价位的房地产产品供应,对投机炒作行为形成了一定控制,并进一步抑制了房价的过高上涨。再者,政策调控初期阶段中,会对市场预期形成显著的影响,因此将进一步减缓房价增幅步伐。另外,房地产经济发展阶段中,做好二手房市场调控,可进一步令其对新楼盘开发销售价格的提升形成一定抑制作用。目前,我国二手房市场逐步呈现出房源丰富性、购买人群多样性、整体消费需求呈现升级发展、热点地区呈现扩大提升等特征。然而由于银行借贷政策的不完善,形成了一定申贷难度,令二手房源无法充足释放,并形成了有效供给欠缺的状况。为此,我国应由中央至地方继续拓展一系列有关二手房市场交易管控的有利政策,并应推进已购公房的扩充上市,令二手房源呈现持续放量的发展状况,并伴随购房需求的显著提升,将令二手房市场提升活力,呈现出价格趋稳、合理上升的良好发展趋势。
三、结语
总之,针对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实践阶段中存在的不良问题,我们只有科学探究分析其未来发展趋势,并做好预期发展策略制定,才能营造良好的房地产发展环境,促进房地产经济实现优质、健康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采矿工业:综合机械化;矿井发展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1-0337-02
煤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化石资源,被称为工业的粮食。目前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煤炭占70%左右,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占67%。富煤、少气、贫油的能源结构在今后20年内不会有大的改变,也决定了我国的能源发展必须以煤为主。煤炭是目前我国供应最可靠,经济效益最好的能源,具有不可替代性。
根据煤炭行业的“十一五”规划,全国将建成13个亿吨煤炭生产基地,采煤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建立一批世界一流的高产、高效、安全、环保型现代化矿井,预计到2020年,我国煤炭生产规模将到达34亿吨。在煤炭资源富集区,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形成稳定的煤炭供应骨干企业,不但可以缓解当前能源紧张面,还可以保障经济长期发展,这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我国现代化矿井大规模建设的开展,矿井正朝着综合机械化、自动化、大型化发展,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
1 综采工作面装备重型化
综采工作面设备的合理选型配套,是充分发挥设备生产效能,保证工作面高产高效和经济安全生产的基本前提。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矿井生产能力的不断攀升,推动着综采面装备向着更大的装机功率,更高的可靠性,更好的机械性能方面发展。综采工作面成套设备主要由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转载机、破碎机和带式输送机组成。工作面装备重型化的趋势表现在装机总功率达到7500kw;采煤机截割能力3500t/h,装机功率2100kW以上;刮板输送机运输能力4000t/h,装机功率3000kw以上;转载机能力4000t/h,装机功率400kw以上,电压升级到3300V;破碎机能力4000t/h,装机功率400kW以上,电压升级到3300V液压支架额定工作阻力i0000kN以上,支护高度6.3m以上。而我国神东矿区综采工作面设备额定功率总和一般为6200kW,电压等级1140V和3300V。
2 工作面大型化
工作面大型化主要是指合理的加大工作面长度和连续推进距离。加大工作面长度,有利于减少辅助运输作业时间,降低巷道掘进率,也利于提高工作面开机率、矿井采出率和工作面单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加大工作面连续推进距离是保证矿井均产稳产的基础,特别是高产高效综采工作面推进速度很快,必须合理加大工作面的推进长度。现代化的高产高效矿井使用大功率重型综采设备,加大了工作面长度和推进距离,实现了“一井一面”千万吨模式,促进中国的煤炭企业生产规模实现从千万吨级向亿吨级的跨越。如上湾煤矿51104工作面布置长度300m,推进长度为5000m~补连塔煤矿2-2煤层,将300m工作面长度的优化成果应用在新布置的大采高(5.5m)工作面,走向长度为4000m;榆家梁煤矿44200-I工作面,工作面长度360m,推进长度1200m。
3 综采工作面搬家快速专业化技术
综采工作面安装和回撤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快速的工作面搬家是缩短停产时间,实现稳产高产的关键。综采工作面搬家工种多、设备重、组织复杂,传统综采工作面推进速度慢、安全条件差、效率低,导致矿井产量波动大,因此实现快速的综采工作面搬家对于保障矿井高产稳产极为重要。工作面快速的搬家技术通过建立“一井一面一套综采设备”的生产组织形式,改变了传统矿井综采设备“二保一”、“三保二”的生产组织模式。就一个矿井来讲,少购置一套综采设备就可以节约数亿元投资,然而工作面搬家时间每节约一天,就可以为矿井创造数百万元的经济效益。我国神东矿区从1997年以来采用搬家新工艺,搬家时间记录不断创新,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其中大柳塔矿井12401面设备总质量5800t,搬家时间8d,运输距离4kin;活鸡兔矿井22107面设备总质量5624t,搬家时间8d,运输距离6km;补连塔矿井31302面设备总质量6000t,搬家时间8d,运输距离6km;榆家梁矿井45101面设备总质量5624t,搬家时间6.9d,运输距离5km。
4 快速建井技术
提高建井施工速度对加快我国深井和现代化矿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建井技术建设工期长,建设速度慢,人员安排不合理,很难满足高产高效矿区的要求。在矿井全新的设计思想指导下,依靠先进的建井技术,合理布置井下各生产系统和地面设施配套系统,使整个矿井系统环节最少,设施配套合理,将有效节约建井投资,缩短建井工期,降低吨煤成本。应用快速建井技术,特大型矿井建井周期由原来的5-7年,缩短到不足1年,建井工期和经济效益明显。例如,榆家梁煤矿设计生产能力800万t/a,建井周期10个月,投资合计39486.00万元,建设期利息累计1189.13万元,利息占投资比重2.87%,投资回收期1.68a;康家滩煤矿设计生产能力800万t/a,建井周期8.5个月,投资合计48527.97万元,建设期利息累计1473.54万元,利息占投资比重3.04%,投资回收期14个月。
5 本质安全矿井建设
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是指在煤矿生产系统中应用先进的井巷工程设施、现代化的采掘技术裟备和安全、高效、实时的监测系统,简化集中生产系统,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形成特色的煤矿企业安全文化氛围,使得安全理念灌输于煤矿生产的过程中,利用科学的管理和严格的法律法规的为保障,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在现有的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基础之上,对任意复杂地质赋存条件下的煤矿都能保证矿井的安全生产,基本杜绝安全生产事故。
关键词:食用菌生产;现状问题;发展对策
甘肃省金昌市地处河西走廊东段,是新兴工业城市,素有“镍都”之称,境内所辖永昌县属典型的绿洲农业灌溉区,永昌县辖六镇四乡,其中有7个乡镇就属于沿山冷凉灌区,耕地海拔2 000~2 400 m,年均气温2 ℃,气候冷凉,土地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充裕,牲畜饲养量大,牲畜粪便充足,劳动力资源富余,具有发展反季节食用菌生产得天独厚的条件。2003年金昌市农技人员与当地农民在沿山冷凉灌区大胆尝试引进日光温室食用菌栽培,试验获得成功,产品品质优良,深受客商青睐,取得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金昌市2008年食用菌种植户发展到7 035户,面积突破100万m2,但由于当年市场价格低迷,影响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从2009年开始,种植面积逐年萎缩。2012年食用菌生产开始由零星种植向专业化、集约化的龙头企业、种植大户转变,食用菌产业又出现新的发展势头,笔者通过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当前及今后食用菌的生产问题和趋势,及时应对,对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 冷凉灌区食用菌发展现状
1.1 种植规模
截至目前,冷凉灌区已累积建成食用菌棚8 300座(每座240 m2),种植种类有香菇、毛木耳、平菇、杏鲍菇、双孢菇、金针菇、白灵菇、鸡腿菇、姬菇共9种,其中双孢菇种植面积占90%以上,属粪生食用菌,栽培方式是堆料床栽。2012年,食用菌种植户达到1 800户,种植棚2 518座,其中:新建1 385座,启动旧棚1 133座,种植面积达43万m2。推广立体栽培技术1 027座,二次发酵技术1 637座,预计菌类总产量达到430万kg,食用菌价格10元/kg,与去年同期价格相比稳中有升,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四川、福建等地。
1.2 生产效益
根据对永昌县红山窑乡土沟村双孢菇生产示范点调查,种植1 m2双孢菇可产鲜菇10 kg,高的可达到14 kg,按10元/kg计,每1 m2产值100元,扣除成本32.8元/m2,净收入67.2元/m2,种植一座150 m2的菌棚净收入可达到1万多元,是种植大麦或小麦收入的20~30倍。同时,节水效益显著,每667 m2双孢菇全生育期需水仅为40~50 m3,每667 m2大、小麦全生育期需水280~310 m3,每667 m2可节水230~260 m3。
1.3 由零星种植向专业化、集约化转变
金昌市食用菌龙头企业、种植大户有3家,其中:玉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业主李春祖投资1 000万元,建成了“食用菌工厂化立体栽培示范基地”,新建工厂化栽培专用菇房6栋30 000 m2,实现周年工厂化栽培。永昌县焦家庄乡南沿沟村种植大户马兆俊年种植31个棚15 500 m2,生产鲜双孢菇6万kg,年销量7万kg;永昌县新城子镇通信堡村种植大户王守军在废弃旧教室种植1 750 m2,并新建菌棚20座,开展4组5层架立体种植,带动了新城子镇1 000座食用菌棚种植,规模逐年扩大。
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冷凉灌区食用菌产业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和产业链条,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集约化程度低,农户分散、零星种植难以适应市场变化,致使部分农民宁愿外出务工创收,也不愿种植食用菌。二是产业化程度低。金昌市除玉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外,再无一家食用菌深加工销售企业,食用菌销售全靠外来客商收购,加工也仅仅是清洗保鲜和自然晾晒风干为主。三是技术服务跟不上。食用菌生产是金昌市刚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缺乏专门的食用菌研究开发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全方位地指导生产,造成技术服务跟不上,生产滞后。四是食用菌病虫害发生严重。由于连年种植,食用菌病虫害逐年加重,尤其是双孢菇褐腐病发生严重,且防治难度大,对食用菌生产造成很大的威胁,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五是农民劳务工价上涨,加之推广二次发酵、立体栽培等新技术投资大。因每棚需额外投入8 000~10 000元的设备费用,也影响食用菌产业发展。
3 今后发展的思路
食用菌产业是当前和今后金昌市沿山冷凉灌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发展前景广、潜力大,是一个值得扶持发展的产业。2013-2015年,利用3年的时间,在沿山冷凉灌区建成高标准立体栽培食用菌菌棚4 000座,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100万m2,食用菌总产量达到1 000万kg以上;在目前食用菌品种的基础上,每年开展试验示范,争取在3年内引进筛选适宜金昌市种植的双孢菇新品种3个,香菇新品种3个,杏鲍菇新品种2个,其他珍稀菇新品种4个。采取多种形式,注重培训效果。争取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及农民8 000人(次);集中资金扶持食用菌种植大户10户,扶持发展食用菌龙头加工企业3家,力争建成年加工能力为5 000 t的加工厂1~2家。
4 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策
4.1 明确发展目标,搞好食用菌生产规划
根据金昌市沿山冷凉灌区食用菌发展现状和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任务,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发展重点村、专业村为中心,实施整村推进战略,尽快制定各自食用菌发展规划,确定各自的主导产品,并将任务指标具体分解落实到村社和农户头上,分任务、压担子,确保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壮大生产基地,努力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化格局。
4.2 狠抓基地建设
一是开展普查,确定生产基地。根据气候特征、当地条件、群众习惯和栽培菌种习性,进行科学规划,通过技术培训,配备技术力量,提高技术能力,完善设施,严加考核,认定为基地的就赋以充分的优惠政策,使基地建设名符其实,打好基础。二是抓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管理,组织人员测算规模经营效应,扩大专用房建设,使广大菇农热心走规模经营路子。引导他们按工序组织劳力、实行专业化劳动,提高技术、技能及劳动效率。三是抓规范管理,充分发挥技术总监、能手操作的作用,按规范程序控制环境,实行无公害栽培,无公害加工,确保产品实现国家绿色标准。
4.3 培植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中介组织是纽带载体,把生产者与市场有机结合形成产业链,才能使一项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食用菌生产是一项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服务必须与生产同步,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市、县级相关部门制定鼓励和扶持外地客商开办食用菌营销加工厂政策,对现有菌业公司、种植大户大力扶持,逐步形成金昌市食用菌产业链;同时,充分利用新闻、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大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对外宣传力度,为开拓销售市场、加大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的声势。
4.4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在今后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市、县、乡各级政府要将有限的财力集中投入到推广机械化种植、二次发酵,立体栽培、病虫无害化防治等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上,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实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提高种植效益。
【关键词】井下采矿;采矿技术;发展趋势
引 言
矿产资源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而矿产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地表矿产资源的枯竭,使得人们不得不将目标放在地表之下的矿产资源中,所以,井下采矿技术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因此,本文从我国矿产资源发展现状以及井下采矿技术的发展趋势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井下采矿技术特点的浅谈
井下采矿技术的应用,是符合矿产资源的应用形式的,它某种意义上保证了矿产资源的有效开发,实现了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应用。国家相继出台多部矿产开采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这就为我们创设良好的矿业市场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而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矿山开发企业,必须结合实际采取针对性的开采技术,鉴于井下采矿的复杂性和不安全因素较多,以下本文就井下采矿技术特点做出以下分析,以便于更好的应用采矿技术于采矿作业之中。
首先,井下采矿技术较多,不同的采矿技术在不同的矿产开采中的应用方式和适用程度不同,以井下采矿技术中最为常见的长壁开采技术,该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煤矿开采之中,但该技术在金属矿开采中的适用性较差,因而必须针对不同的矿产采取针对性的采矿技术。
其次,井下采矿工艺技术十分复杂,与露天采矿工艺技术相比,不管是在安全性和生产效率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通常井下采矿技术的应用需要更多的投资保障开采的安全,且由于场地的限制,其工作效率比露天采矿的工作效率要低。因而作为企业必须在井下采矿技术应用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改善工艺技术和加强科学管理等手段着力提高井下采矿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最后,井下采矿技术更新换代较快,作为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站位脚跟,就必须紧跟时展的需要,结合其更新换代快的特点,加大资金投资力度,引进新的工艺设备和现代化的人才,从技术、设备人才方面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
二、井下采矿技术的发展趋势
1、井下深部开采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
随着矿产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和矿储量的减少,在井下采矿中应用深部开采技术,不仅是满足矿产资源需求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我国矿业事业升级和转型必须遇到的困难。然而当前我国在深部开采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而且由于井下深部开采的特殊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生产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生产与技术问题,例如在深井开采中出现的矿震、地压冲击甚至爆炸等灾害事故,因而作为现代矿山企业必须加强深部矿井开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研究技术理论的同时将其应用于时间之中,才能适应未来我国矿产事业发展的需要,实现企业的完美转型和升级。
2、井下充填技术现状及未来发 展趋势分析
在井下采矿工程中,先后应用的井下采矿技术有干式填充技术、分级尾砂胶结技术、全尾砂胶结技术、碎石水泥浆胶结技术等采矿技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井下采矿技术已经难以适应当前井下采矿的需要,因而一系列的先进采矿工艺技术在井下采矿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例如,泵压输送充填采矿技术、高浓度全尾砂自流输送技术、膏体泵送充填技术、高水全尾砂速凝固化胶结充填技术以及粗粒级水砂充填等充填采矿技术。使得充填采矿法成为当前最为常见的和技术较为先进的井下采矿技术。
3、井下支护技术发展趋势
井下采矿作业是一项高危险性的工作,所以,井下支护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井下采矿时,应是有计划、按顺次进行开采,以此确保井下采矿安全。井下采矿技术的发展,使得井下支护技术也在不断革新,当前锚杆桁架就是全新的井下支护技术。锚杆桁架主要由高强度钢杆和两个涨壳式锚杆结合形成,该支护技术在井下采矿作业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不俗的绩效。新型的井下支护技术不仅能有效避免井下采矿作业安全事故的发生,还能进一步提高采矿企业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
三、井下采矿发展趋势分析
1、采矿设备大型化
从井下采矿设备支持的角度上来说,为了能够满足当前在矿井下工作面资源开采中的规模化需求,就应当重点关注对采矿设备大型化的发展。当前所应用的井下工作面穿孔爆破设备应当向着高效率方向发展,钻进机械设备应当向着规模化方向发展,凿岩机具同样应当向着液压、中孔~深孔方向发展。确保通过对以上设备、器械的综合应用,满足井下工作面采矿对于设备无轨化、高效化、自动化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还可将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引入激光测位工作中,通过此种方式,对车厢中的粘结物进行及时清除,完成运输车辆的连续化装载与自动化卸载,并逐步促进铲运机与微机控制技术的全面融合。
2、采矿工作面智能化
在当前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推进作用之下,井下工作面的信息通讯技术、井下定位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需要更进一步的与智能化技术相互融合。采矿调度系统有待更加良好的与当前主流的工作面调度优化技术、数据通讯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充分联合,完成对整个井下采矿的无人化转型工作。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在以地下通讯技术、卫星导航技术、以及实时处理监控技术的全面干预下,实现井下工作面各类机械设备的无人驾驶与运行。
结束语
随着采矿行业的不断发展,井下采矿技术不断得到普及,尤其是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其井下采矿技术的不断更新,满足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其设备管理技术及其材料应用技术不断得到更新,矿产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必须要进行自身井下采矿技术的更新。
参考文献:
摘 要:现如今,我国的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地质钻研成为了生产和生活中不能够缺少的应用成分。在发展水平的效果程度上,直接和社会的发展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就地质钻探技术与应用为基本点,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其中简明扼要的介绍了地质钻探技术,同时对体现出的发展现状和意义展开了细致的分析,并和当前的实际情况有效融合,针对地质钻探技术分别提出了我国以及国际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地质钻探技术;应用解析;矿产资源;勘察
一、地质钻探技术在当前的发展形势
物资资源若存在紧缺的现象,一定会制约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建设,使得人们逐渐的重视起地质的钻探技术上来。其中政府和地方部门都对新项目的开展,以及对新型技术的研发上,极大程度上给予了相应的支持,将地质钻探技术在应用和发展上,得到了非常优质的体现。钻探技术若仍旧使用传统型的技术,是不能够和当前的发展趋势所同步的,在地质钻探的应用阶段,液压动力的钻头使用的都是引进的国外设备。
也就是我国的政府和地方部门虽做出了巨大的支持,可是缓慢的钻探技术发展现状仍然存在,钻探的技术在实际进行中时,因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技术水平,促使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较高的钻探成本、较低的月台效率、较低的深孔钻进能力等。想要让我国的经济发展得到改善,地质钻探的技术水平飞速进展,就要对地质的钻探技术开发和研究上大力加强,一些先进的理论可以从国外引进,借鉴一些与我国相符合的理论,让我国的地质钻探技术能够和发达国家的理论依据相媲美,以这样的方式将我国的经济发展有效推动。
二、地质钻探技术的作用和意义
在人类的发展和生存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门基本技术为地质的钻探技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是非常壮大的。我国的矿产资源较丰富,拥有着较大的存储量,同时我国的社会技术又在不断的向前发展,创新地质的钻探技术能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十分显著的成绩。地质的钻探技术被各个方面所应用。
例如:开采地下水的时候、勘察工程地质状况时以及勘察矿产资源的时候等等,应该理解为地质的钻探技术是怎样的发展流程,和人类的生活和生产质量有着密切的关联。也就是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是要和地质钻探技术保持一定的联系。当前,地质的钻探技术以怎样的方式,才能够将地质工作有效推动,让技术怎样进行,才能够和不断更新的需求相符,是人类必须关注的问题。
三、从我国和国际的角度分析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我国地质钻探技术的发展趋势
1、地质钻探技术的发展方向
在我国的地质钻探技术发展角度上,对西部的地质开发是比较少的,西部地区相对内部地区而言,地理环境产生了完全不同的一种状态,在危险程度上也比较高。西部的开发想要获得显著的发展,并且想要得到一定的效益提升,地质钻探的技术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把西部地区的资源存储情况合理的勘探,一定会将我国西部的基础建设发挥出较为卓越的贡献。
2、钻探方法的发展方向
在经济的快速提升中,现在所拥有的一些钻探的方法和社会的需求已经不能够相符合了,一些不符合的因素不断的显现。所以,我国的一些地质钻研技术要进行高效率的提升,例如:金刚石绳索钻探的取芯法,是具有领先技术的方案,可我国没有进行推广普及,促使没有被广泛应用,因此,要将金刚石绳索钻探取芯法大规模的推广。并且,一些不同使用条件和地层的勘探技术,都要进行推广。
3、钻探设备的发展方向
地质钻探技术中所应用的钻探设备开始了比较有效的研发,并且得到了一定的效果,在钻机、钻头以及钻具等一些较小型的设备中,进行研发的思路得到了巨大的进步,一些节能设备、大型设备以及自动化设备,在研发方面也进行了完善的发掘。通过应用和研究,新型的冲洗液技术、系列新型的金刚石钻头、地质调查中的浅层取心取样钻探技术和装备、全液压形式的动力头水文水井钻机、新型的节水钻探工艺、定向的对接井技术、组合型钻探工艺、反循环的钻探技术以及绳索取心钻探技术等,都拥有了较大的进步。让钻探设备的发展方向一直向前发展。
(二)国际中的地质钻探技术发展趋势
1、工程钻探领域的发展趋势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各种建筑的建设都是为发展进程所奠定坚实基础的,并且不同的建筑施工中,都是会利用钻探的技术作为支撑。项目在进行施工之前的准备阶段,都要先勘探此项目的开发状况,将地质状况有效的查明,勘探的流程就是对项目的开发状况,提供一些必要的数据,以这样的方式,将施工的全过程保证其顺畅性。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建筑工程的建设项目只增不减,所利用到的土地资源,也产生了多元化的发展形势,社会的发展为了能够得到满足,相对于工程的地质钻探技术产生了更为高端的要求。那么,地质钻探技术的发展进程只有不断的进步,才可以工程项目的开展满足当前的需求,让社会的发展能够得到最为重要的保证。
2、勘察矿产资源的发展趋势
矿产资源在资源体系中是不可再生的,而在矿产资源的使用方面,人类没有节制的为自身利益而增大使用量,使得本身已经探查出的能够开采的矿产资源, 也逐渐降低,可是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矿产资源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人们开始严格关注矿产资源的短缺问题。一方面对陆地的矿产资源提升了勘探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还对海洋的矿产资源进行的勘探技术的发展。在海洋的钻探技术发展进程中,加深了勘探的领域,从近海域不断发展到了高纬度和深海地带,人们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海洋的内部有所了解,对矿产资源的存储量也有所掌握,开发海洋矿产资源,让国际上的能源紧张问题得到了合理的改善。
3、勘测水资源的发展趋势
水污染的现象随着人口激增不断的加重,存在着特别严重的淡水资源缺乏现象。通过相应的统计,在全球中的淡水资源紧缺地区,生活着三分之一的居民。以总水体为参照,全球的淡水仅占3%左右,其中拥有的1%淡水资源不能够被人们使用,也就是只有不到1%的淡水资源是可以供给人们使用的。但是这仅有的一小部分淡水资源,将近99%都是地下水,所以勘测地下水的力度一定要加强,地下水的相应钻探技术一定要提高,这样才能够将全球的淡水资源缺乏现象得到改善。
总之,地质的钻探技术所覆盖的范围面较广泛,除了以上的覆盖之外,还涉及到了地下水污染的在线监测、改良盐碱性的土壤、治理土壤的滑坡等环保领域,都能够使用到地质的钻探技术。
总结:
根据以上的论述,地质的钻探技术是对地下的实物资料,通过技术获得,并且验证地下所具备的信息并加以解释,最后进行评估品位、确定矿体以及计算储量的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我国的钻探装备和钻探的技术,与国外相比较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可是在最近几年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为我国的地质钻探技术提供了现代化的装备和技术。
参考文献:
[1]冉恒谦,张金昌,谢文卫,张永勤,宋志彬,向军文,刘凡柏,冯起赠,鄢泰宁,贾美玲,陶士先,胡继良.地质钻探技术与应用研究[N].地质学报,2011(12).
[2]张伟.地质钻探技术发展有关问题的思考[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7(01).
[3]孙升林,武喜尊,李生红.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煤炭地质钻探技术及装备[J].水平第十四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10).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技术 煤矿机械 应用
1 概述
机电一体化是一门复合型技术,它集机械、电子、计算机和信息为一体,机械是其主功能、依托计算机和电子技术发展动力功能,把机械装置、电子设备和软件等结合起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数字化、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人性化、微型化、集成化、带源化和绿色化是其未来主要发展方向。煤矿业未来往高效安全、清洁、结构优化的方向发展,而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运用能够推动其快速往这个方向发展,并实现煤矿综合自动化。此外,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煤矿企业信息化的关键支撑技术,并广泛应用于煤矿采掘和装备应用与推广上,促使其快速健康的发展,为整个煤矿工业打下稳固基础。本文分析了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研究意义、它在煤矿业的应用和其未来发展趋势,希望对煤矿产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 对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的研究
中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萌芽期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了80年代后期,在综合机械化采煤这一领域得到飞跃发展,并推动了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进程。在这一年代,采煤机已经发展为电牵引。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已有基础上研发了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到了21世纪,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某些领域取得极佳的成绩,如煤矿安全生产监控、大型固定设备的后备保护等。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起步较晚,因此,在对该技术的研发水平、应用领域、投资规模和技术管理上都稍微落后于采煤业发达的国家。
3 分析煤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意义
随着煤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分析研究该技术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其研究意义。
3.1 有效提高了煤矿作业的劳动效率 传统的煤矿作业大多数是以手工为主,而引用机电一体化可以大大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缩短作业时间,生产效率明显得到明显提高。
3.2 有效提高劳动安全保障 传统煤矿工人的工作环境都比较差,如潮湿、灰尘大,这严重影响工人的身体健康,有时还会危及到他们的生命安全。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在煤矿领域能够保障工人劳动安全,防止灰尘和潮湿等恶劣环境危害他们的身体健康。
3.3 明显增加劳动收入 机电一体化运用在煤矿机械中不仅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也提高了煤炭产量。这直接受益的是煤矿企业,而煤矿企业效益的提高,煤矿工人的劳动收入也明显上升,改善其生活水平。此外,煤矿产业的发展还能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4 对机电一体化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煤矿业的发展,在煤矿产业引进机电一体化技术,并广泛应用在煤矿产业的各个领域。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它们分别是机电一体化在矿井综合采煤方面的应用、矿井运输提升设备的应用和煤矿安全生产方面的应用。①应用于矿井综合采煤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一个典型应用就是电牵引采煤矿机,它具有牵引特性好、反映快捷、结构简单易用、工作效率高和寿命长等良好特点。因此,它被广泛应用于大倾角煤层。②应用于矿井运输提升设备。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生产的另一主要应用是带式输送机和矿井提升机。其中带式输送机因能长距离运送、运行期间安全性能高,并能实现自动化而成为我国煤矿井下原煤矿输送系统的主要运输设备。而矿井提升机其机械结构简单,能实现全数字化交流提升。③应用于煤矿安全生产方面。最能强有力的体现出煤矿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就是应用于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这不仅能保证煤矿进行安全生产,还能促进煤矿安全管理的发展。这也符合了我国规定的矿井必须配备矿井监测控制系统的规定,使工人在安全的条件下进行生产。
5 对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的研究
国产煤矿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特点是:智能化、程序化、信息化,并具有很多无可比拟的优点,如便于操作维护、设备体积小、安全可靠度高等。这一技术广泛应用与煤矿业能有效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煤矿企业生产效益,拉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目前为止,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还落后于其他煤矿产业发达的国家,本文特分析了其未来发展的三个主要趋势。第一,研究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矿开采技术,特别是在关键装置方面;第二,在产品功能方面增家通信功能,以配合综合自动化的发展需求。第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日后研究重点之一是研究发展煤矿机器人。
6 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能够有效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煤矿产业的各个领域,加快煤矿产业快速向前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煤矿企业经济效益,还保障了工人操作的安全性。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煤矿产业的安全性生产,这使煤矿产业大幅度增加煤矿设备的投入。因此,它的发展必能创作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孙虹丹.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发展及应用[J].才智,2011年24期.
[2]谭得健,徐希康.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在我国煤矿企业的应用[J].工况自动化,2003.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现有资源型城市118座,土地总面积96万km2,涉及总人口1.54亿人。资源型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供应能源和原材料的重要角色,全国的煤炭、石油、钢材、金属等许多工业发展基础条件大都由资源型城市供应。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及其产业发展途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形成城市,即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产生许多资源型产业。例如平顶山、铜川、大庆、克拉玛依、攀枝花等。另一类是城市化带动矿产资源的开发,即随着城市化进程,为了发展城市经济主动大力开发城市周边地区矿产资源,发展许多资源型产业。例如徐州、邯郸、鄂尔多斯等。这些资源型城市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重工业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发展到现阶段已经出现了许多问题,地方政府常常面临两难选择。尤其从118座资源型城市的分布看,大部分都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只有19座,如表1所示,其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难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摘要:我国资源型城市依靠当地的矿产资源发展资源型产业,获取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必须依赖于政府。政府应制定的是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而不是主导性战略。从战略管理的角度,为政府提供了制定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路。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战略制定
1资源型城市及其产业发展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现有资源型城市118座,土地总面积96万km2,涉及总人口1.54亿人。资源型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供应能源和原材料的重要角色,全国的煤炭、石油、钢材、金属等许多工业发展基础条件大都由资源型城市供应。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及其产业发展途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形成城市,即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产生许多资源型产业。例如平顶山、铜川、大庆、克拉玛依、攀枝花等。另一类是城市化带动矿产资源的开发,即随着城市化进程,为了发展城市经济主动大力开发城市周边地区矿产资源,发展许多资源型产业。例如徐州、邯郸、鄂尔多斯等。这些资源型城市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重工业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发展到现阶段已经出现了许多问题,地方政府常常面临两难选择。尤其从118座资源型城市的分布看,大部分都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只有19座,如表1所示,其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难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因此,研究资源型地区产业发展战略问题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依赖于政府引导性发展战略
计划经济时期,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从发展战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基本都属于政府管辖范围之内。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后,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型产生了积极影响,政府对市场干预行为大量减少。然而,目前许多资源型城市政府不知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面对日益复杂的产业发展环境,政府有时无从下手。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2.1“市场失灵”是产业发展依赖于政府的理论基础
由于受西方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西方普遍认为政府应充当“守夜人”角色,市场无需政府任何干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最早提出了“看不见的手”这一比喻,意思就是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人”在市场中活动,不自觉地受经济规律的支配,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了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无需政府的任何干预,完备的市场机制就能够自动调节供求,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但是,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市场机制自动实现最优资源配置,需要具备严格的假定条件,这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不具备的,因为市场机制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即“市场失灵”的存在,因此,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是必要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能够解决市场经济自身的局限性和缺陷,从而更有效、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更好地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也不例外,政府可以通过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高效率。
2.2产业发展的现状决定了政府实施引导性战略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的工业化,资源型城市纷纷兴起了重工业发展的热潮,逐步形成了金属冶炼、煤炭开采、钢材加工等资源型产业。然而发展到目前,由于受资源型产业的自身特点,如资源高度依赖性、产业发展周期性、资本密集性、技术创新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绝大部分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中面临着许多问题。
首先是产业结构单一、层次低下,结构调整难度较大。资源型城市受计划经济的因素较多,加上盲目追求数量上的扩张导致其产业一直停留在矿产资源的粗放式开采及初步简单加工上。在我国118座资源型城市中,煤炭城市占53%;森工城市占18%;有色冶金城市占10%;石油城市占8%;黑色冶金城市占7%;其他城市占4%。大多资源型城市的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过大,第三产业的发展一直偏慢。2004年包头市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8.49%、鞍山市63.3%、大庆市88.15%、鹤岗市62.75%、克拉玛依市87.49%等,都是典型面临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资源型城市。其次是产业发展的高耗能、高污染,生产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所带来的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的压力很大。面对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问题,中央近几年一直提倡发展循环经济,走清洁生产道路。然而由于资源型产业的自身特点和城市基础设施的限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本巨大,导致许多企业利润下降而不愿意进一步投资,地方政府面临着两难选择。最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及过度开发而产生的资源枯竭,严重影响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初期,许多资源型城市为了追求暂时的经济增长,盲目开发矿产资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面临资源枯竭而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据统计,我国20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有2/3已进入“老年期”,400座矿山即将闭坑,300万下岗职工、1000万职工家属的生活受到影响。
3制定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建议
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要以产业的及时更替为基础,产业的更替需要战略的长期引导。在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中,市场起着基础性作用,政府起引导性作用才能顺利更新产业。资源型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大,更是需要政府提前从战略高度规划好本地区的产业发展。制定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目标与以往不同,不是为了简单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大,而是为了协调发展,即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和区域之间的协调。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应从地区资源情况出发,在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根据国内外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制定。
资源型城市因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协调发展,与非资源型城市有很大差别,其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制定资源型城市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至少包括现有资源和产业的确定、产业发展环境的分析、国内外市场趋势预测、产业与发展目标的定位、确定政府引导性战略、调整战略等基本环节,如下图所示:
3.1政府应调查分析当地及周边地区拥有的矿产资源和发展中的产业现状
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要以当地及周边地区资源为加工对象,因此,只有地方政府准确把握好当地和周边地区的资源情况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分析。这里的资源主要是指矿产资源,泛指由地质作用形成于地壳中以气态、液态和固态形式存在,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除了勘查这些矿产资源,政府还应必须知道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现状,为发展集聚经济,避免重复建设奠定基础。
3.2对产业发展的战略环境进行SWOT分析,把握本地区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
资源型城市政府应根据国内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及自身的发展情况,对产业发展环境进行SWOT分析,即政府应知道本地区产业发展环境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这样才能较准确的定位一段时期内的产业发展战略。资源型城市优势一般有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市场优势、原材料优势、土地资源和价格优势、大气环境容量优势等;劣势有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招商引资难度较大、铁路运力紧张、产业发展缺乏内生力量等;面临着的机遇主要有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东北老工业振兴计划机遇、全球金属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的机遇、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等;必须克服的挑战有集聚经济的挑战、现有产业链延伸的挑战、汇集周边资源的挑战、利用好周边产业和市场的挑战、搞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等。各地方政府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前应认真分析本地区产业发展的战略环境,为制定引导性战略提供依据。
3.3政府应以市场为导向,分析把握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
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与政府主导型战略不同,前提条件必须是尊重市场发展规律。政府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下一步产业的发展方向。产业只有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才能进一步发展,否则政府的产业发展战略将会有相反的效果。所以,分析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国内市场主要以市场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趋势为方向,预测大当地及周边地区市场发展趋势,如原材料价格、产品市场供求情况、能源需求量等。同时,由于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相互竞争日益激烈,生产要素的流动性非常大。因此,政府也该注意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应知道发达国家原材料需求状况、石油价格走势等。
3.4准确定位本地区产业发展及目标
政府应在把握上述资源、环境、市场情况的基础上,定位本地区产业和发展目标。产业的定位可以从战略发展的高度确定,如“中国有色金属冶炼基地”、“国际科技合金城”等;也可以从产业的结构和内容来确定,如三次产业的比重、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确定等。产业发展的目标应从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来确定,其中不仅包括产值目标,还应强调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产业定位和发展目标能为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直接基础。
3.5实施引导性战略过程中应注意调整战略
定位好产业及发展目标后紧接着就是要确定并实施相应的引导性战略。为了应对产业发展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政府应该根据战略实施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发展战略,这也正符合引导性战略的本质内涵,即根据变化的环境而引导。如一定时期内实施产业集聚发展战略,随后可能引导企业兼并、联合、重组发展战略等。也可能为了区域内的平衡发展,实施区域内产业协调发展战略。因此,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应以根据内外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实施。
4结语
资源型城市政府作为地区矿产资源的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制定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产业发展战略。这与企业制定自己发展战略相似,同样先在战略环境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地区竞争优势,定位产业和发展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较有效的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否则战略起不到引导的作用。现实中有许多资源型城市政府产业发展战略没有达到预期的引导性效果,对城市经济转型产生了负面效应。因此,政府应该认真反思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过程,探索更合理的制定思路。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柳晓森.资源型城市不能矿竭城衰[N].人民日报,200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