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活中的生物常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为“传道授业及解惑”的物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多补充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给学生创设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和社会情境,让学生感到学习物理有趣、有用,从而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
下面举一些我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补充的相应知识的应用的例子谈几点想法。
1 在学习走进分子世界知识时,补充的“纳米”技术的应用
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近几年的“纳米”技术研究,“纳米服装”问世了,科技人员将纳米大小的抗辐射物质掺入到纤维中。制成了可阻隔95%以上紫外线或电磁波辐射,而且不挥发、不溶水、无静电,持久保持防辐射能力。
同时,科学家还利用纳米技术将可降解的淀粉和不可降解的塑料通过特殊研制的设备粉碎至“纳米级”后,进行物理结合。从而彻底地解决白色污染的危害。
居室环境日益讲究环保,传统的涂料耐洗刷性差,时间不长,墙壁就会变得斑驳陆离。现在有了加入纳米技术的新型油漆,不但耐洗刷性提高了十多倍,而且有机挥发物极低,无毒无害无异味,有效解决了建筑密封性增强所带来的有害气体不能尽快排出的问题。
“纳米”技术的应用才刚刚开始,随着科技的发展“纳米”技术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2 在学习电磁波知识时补充的厨房里的电磁波的应用
普及众多家庭的微波炉、电磁炉加热均匀,热效率高,安全卫生无污染。它们的加热原理是利用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再将电磁能转化为内能,都使分子高速运动的结果。响应社会的环保意识,而且最大限度地节约了厨房空间。
3 在学习液体压强知识时,补充了连通器原理的应用
大家都知道水壶的壶嘴与壶肚构成连通器,水面总是相平的。同样家中下水的地漏和卫生间的马桶的排水管也是利用连通器的原理,从而避免管道中的臭气弥漫到屋子中。
4 在学习温度计的使用原理知识时,补充的热胀冷缩原理的应用
一般的物质(少数几种例外),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可是,不同的物质受热或冷却的时候,伸缩的速度和幅度各不相同。凡需要经受较大温度变化的东西,如果它们是用两种不同材料合在一起做的,那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它们的热膨胀性质,两者越接近越好。工程师在设计房屋和桥梁时,都广泛采用钢筋混凝土,就是因为钢材和混凝土的膨胀程度几乎完全一样,尽管春夏秋冬的温度不同,也不会产生有害的作用力,所以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十分坚固。
5 在学习不可见光紫外线知识时,补充的紫外线的应用
紫外线能快速的杀灭细菌,细菌中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和白能吸收紫外线,引起DNA链断裂,造成核酸和蛋白的交联破裂,从而杀灭核酸的生物活性,致细菌死亡。
同时紫外线灯具有诱虫的作用,大部分昆虫的复眼对365m紫外线特别敏感,在晚上,点燃一只紫外线灯,对昆虫来说犹如光明世界一样。夏天的夜晚打开一盏紫外线灯,既摆脱了蚊虫的叮咬,又告别蚊烟和杀虫剂的危害。
再说,人体适当照射紫外线具有保健的作用,280~320nm的紫外线称为保健紫外线。照射皮肤后,使皮肤内的7-脱氢麦角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3和D2,防止佝偻病和职业病(矿工等)。市场上已有保健型紫外线灯销售。
6 在学习惯性知识时,补充的惯性原理的应用。
这是最近风靡市场的一种叫“儿童摇摆车”,这种车操作简单,无需电池和传动装置,通过巧妙设计的曲线产生离心力驱动,借助人体运动的惯性,通过左右摇摆操纵轮,即可驱动该车前进或后退,直行、s型或扭8字运动。具有魔术般的动力,环保健康,安全美观。
市场上还出现了一种百叶窗式惯性除尘器,它是由百叶窗式拦灰栅和旋风除尘器组成,其中的百叶窗式拦灰栅主要浓缩粉尘颗粒的作用,有圆锥形和“v”形两种形式。百叶窗式惯性除尘器是利用气流突然改变方向,使颗粒粉尘在惯性力作用下与气体分离。当含尘气体进入百叶窗式拦灰栏后,绝大部分气体通过拦灰栅叶片间的缝隙进入管道,并排人大气。这部分气体因突然改变方向,而与颗粒粉尘分离,得到了净化。颗粒粉尘由于惯性作用仍按原方向向前移动。绕过拦灰栅得到净化的气体一般占总气体量的90%,另含有浓缩了颗粒粉尘的10%气体进人粗粒去除室,依靠惯性作用去除,然后再进入旋风除尘器与去除细微的粉尘被处理的10%气体可通过风机使其回到拦灰栅内,也可直接排入大气。
7 在学习人的眼睛知识时,补充的视觉暂留的应用。
一根棒体通过在手中左右摇晃,就可在摇摆出的扇形轨迹面上显示如此稳定的文字或图像。这就是在聚会、赛事、演唱会等场合广泛应用的一种叫“数码摇摇棒”,它是基于人眼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电子技术研制而成的线阵LED运动成像的高科技产品。与电脑连接可以自行设计不同的画面。
8 在学习苏科物理讲述电阻这一节“读一读”部分时,穿插发光二极管的应用。
非凡的光影效果为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被广泛应用于演出的LED(发光二极管)在这里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创历届之最。无数颗LED将体育场打造成数字时代的多媒体空间。虽然整个开幕式时间很长,但蓄电瓶等科技攻关技术,解决了LED的能源难题。
开场的画轴打开在一个巨大的LED屏幕上。屏幕长147米、宽22米,是科技含量最高的一个巨大平台,构成历届开幕式面积最大的一个舞台,上面铺了4.4万颗LD。uD制造的光影效果和表演密切结合,幻化出各种图案,将观众引入梦幻般的世界中。高科技的LED地面经过反复测试,完全经得住演员踩踏、水浸等考验。
升入空中的“梦幻五环”,也是由4.5万颗LED在一张大网上描绘而成的。连演员身上的演出服也缀满了一颗颗LED,随着演员阵形变化,让星空降临人间、“鸟巢”幻影重现……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以上只是我在对学生进行课堂知识讲解时,为学生补充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部分实例。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
一、力学
曾经有一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我们平时用的塑料桶总是顶部大而底部小,为什么不制成一个圆柱体,这样就可以装更多的水,这是为什么呢?我问学生:你学习过液体的压强公式,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成正比,同一液体内部压强只与深度有关。桶的底部要受到液体对它向下的压力,根据液体对底部压力公式,当液体产生的压强一定时(即液体的深度一定时),容器底部的受力面积越大,它受到液体产生的压力也越大。如果把桶制成圆柱体,上下一样大小,这样桶的底部就会受到更大的压力,桶很容易因受力太大而损坏。当解答完后,这名学生高兴地笑着说:平时大家都十分熟悉的东西,没想到蕴含这么深的物理知识。
杠杆是初中物理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知识点。杠杆知识在生活中运用非常多。撬棒、钓鱼竿、汽车的转向盘,甚至是我们每天都要用到的筷子等等都是杠杆知识的具体应用。
二、声学
声音的有关知识在我们平时生活中运用的事例也非常多,我们每天听到的声音是因为物体的振动,然后通过空气的传播,引起耳膜的振动把信号传递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再把信号传递给大脑,大脑接收到这一信号后,人才听到了声音。
医学上用到的B超、航海上用到的声呐技术以及回声定位等等,都运用到了声学知识。
三、光学
近视眼、远视眼佩戴的眼镜,军事和天文学用到的望远镜也是光学知识的运用。再如,彩虹的出现往往是在雨后天晴,因为这是光的折射现象。下雨后空中有大量的小雨珠,这相当于凸透镜,当太阳光通过这些小水滴时发生色散,太阳光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就是彩虹的成因。人的眼睛就是光学器件中照相机的具体应用。物体通过眼睛的晶状体折射后成像在眼睛的视网膜上,视觉神经把这一信号传递给大脑,大脑接收到这一信号后人才看到了物体。
四、电学
关键词: 新课标 物理 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程资源有着广泛的内涵和外延,它包括教材与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1]。因此,新课程中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不能局限在校内,不能局限于书本内,而更应关注日常生活中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事实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极为丰富,和学生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开发和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理课程资源将极具意义,极有价值。
一、家庭生活――随处可见的物理知识应用
每个学生都有较多的时间在家庭生活中度过,家庭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各种活动形式及其生成的各种信息,充满着无限生机的物理知识资源。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巧妙地抓住学生参与家庭活动时的经验、感受、见解、问题、困惑等难得的素材资源引入教学过程,这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教师,只要找到切入点,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点拨,就会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中,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学习物理的丰富意义。例如日常生活中的“房屋装潢”,有的家庭恰好在前阶段已装潢好,有的可能正在装潢,有的可能在规划中。笔者在复习物理知识时,布置任务让每一位学生做好家庭调查,要求学生结合家庭实际,借助于学过的物理知识谈装潢得失,代表各自的家庭在课堂上交流。正在装潢的谈实施方案,尚在规划的谈规划方案。一石激起千层浪,小小的“家庭装潢”引出了那么多的物理知识,是笔者所不曾预料到的,获取的知识一生难忘,终身受用。现将主要情况整理如下:
1.空调
每个房间应保留好空调的位置,安置好相匹配的电源插座(立体式空调功率大约在3KW左右,分体式空调功率大约在1.5KW)。由于空气对流的原因,分体挂壁式空调要悬挂在墙壁,一般安装在离天花板20厘米左右的高度,绝不能为了美观而把它装在家具后面或里面。一位学生的家庭在装潢设计时把空调预留在家具里面,在安装空调时,技术人员告诉学生的家人,这样布放空调将不能正常工作,因为空调所制造的冷气(热气)不能很充分地在房间中形成对流,房间还没有到达预设的温度,而温度传感器上的温度已到预设的温度而停止工作。
2.测量
房屋装潢之前,应对各房间、墙壁、窗户进行实地面积的测量。一方面可以正确地购买所需的磁砖、地板、窗帘用料,另一方面可以检验开发商有没有欺诈消费者,房屋面积有无缺失,装潢单位有无多报面积。
3.热水器
热水器有太阳能热水器、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不同楼层不同的房屋结构所选择的热水器也应不同。顶层的宜选用太阳能热水器,优点是节能高效、经济实用、安全可靠、无污染、寿命长、免维护。低楼层的可选用电热水器或燃气热水器,因为太阳能热水器需安装采热板,底层无地方安装;如果安装在顶层,则距离远,效果不好,费用大,又不好管理。
4.开关
不同的区域所选用的开关是不同的,客厅中可选择一般开关,也可用“夜间指示开关”,楼梯开关要选用“双连”开关或“三连”开关。
5.洗水盆(如图)
厨房、卫生间里的脏水会通过下水管流到排水管道。为不使臭味从排水管道逸出,在选购洁具的时候应选择如图C所示的洁具,不能选择如图A、B、D所示的洁具。因为在图A、B洁具管道中不能留有水,臭味通过管道扩散上来;而在图C、D洁具中,由于连通器的原理,用完水后仍有水留在管道中,能隔绝排水道中的臭味;但图D的管道太长,导致积水太多,流水不畅,所以只能选择图C所示洁具。
不仅“房屋装潢”可以物理教学所用,生活中许多的活动也都是宝贵的物理课程资源,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及时发现和挖掘。如在假期中,我们可以把握住这一时机,布置恰当的家庭作业,起到“巩固旧知识,补充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的作用。
二、日常生活――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一系列活动都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它们充满了情感,在进行教学时如果能把书本上的物理规范内容与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挂上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得到充分的激发,学习物理的价值也能得到充分体现。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例一:用自行车充当课程资源来解决很多的物理问题,直观、有效,可以用来讨论、解释、应验下列各个知识点:
例二:电茶壶是常见的生活用品,小小的电茶壶可衍出许许多多的物理知识,在不同的教学场景中我们都可以用到它。如:
1.电流的热效应(电茶壶的原理);
2.家庭安全用电(电茶壶的三孔插头);
3.液体的热胀冷缩(烧开水时不能装满水);
4.对流现象(电茶壶烧开水时电热丝装在壶底);
5.连通器原理(电茶壶的壶身与壶嘴一样高);
6.压强(电茶壶的手柄做得较宽);
7.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电茶壶的手柄用塑料做);
8.气体温度、压强、体积三者之间的关系(电茶壶烧开水不同时期气泡的大小变化);
9.汽化、液化(电茶壶烧开水沸腾时在不同季节看到的水汽情况不同);
10.声音的发生(电茶壶烧开水时不同时期发出的声音不同);[2]
11.大气压(电茶壶顶上开有一小孔);
……
例三:从简单的劳动中也可省悟出物理原理的无限力量。下雨天,汽车车轮深陷在坑洼里,很难离开,司机运用杠杆原理,利用撬棒选定适当支点,可以轻松地抬起车轮,脱离困境。自行车慢车比赛,车手适当控制轮胎中的气体量,增大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可以增加平稳,控制速度。
三、日常生活现象――最能激发学生探究的课程资源
物理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物理新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物理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日常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物理现象为学生进行物理探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学习了《汽化、液化》,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究:从冰箱中拿出物体时,物体表面有冒汽现象;学习了《蒸发、沸腾》,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究:在锅中炖蛋时,为什么锅内水沸腾不断,而碗中的蛋汤始终不沸腾;学习了《家庭电路》,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究:家里的台灯不亮的原因(A.小区停电了;B.保险丝熔断了;C.插座坏了;D.台灯的开关坏了;E.灯丝断了;F.灯头脱线了……)……
对于这些问题,许多学生可能留意过,但不知其所以然。只有通过深入探究,不断实践,才能透彻地理解其中的道理,更彻底地领悟到物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可以让学生去探究,关键是我们在新课标形势下,应积极发挥教学的主动性,慧眼识“金”,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做好“新课标”下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资源开发利用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生物医学常识保健品知识
高中阶段,生物学科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之间具有很大的联系,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高中生应该结合课堂所学的内容,借助网络平台辅助学习生物学科中的医学常识,通过个人思维的拓展,培养对生物医学学科的浓厚兴趣。
一、高中生物学科概述
在高中阶段,生物学是一门能够与日常生活建立起诸多关系的重要自然科学,在整个高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学科中,大部分内容均是围绕自然界中生物的本质及基本特征开展的生物界基础知识教学,其中,也蕴含了大量的医学常识,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更好、更深入的了解生物。具体而言,在高中生物中,存在较多与人体疾病、饮食营养以及健康保健等相关的医学常识,在老师的悉心讲解下,我们高中生应该通过自主学习,将生物与生活实际关联起来,做到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将生物知识活学活用。另外,想要真正学好高中生物这门课程,还应该在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中勤思考、多观察,充分应用互联网辅助自身对于各个生物知识点的了解能够更进一步,最终提升个人的知识综合分析及应用能力。
二、高中生物学科中蕴含的医学常识
1.高中生物学科中蕴含的保健品知识
在现代社会中,有关保健品的宣传内容,无论是网络上还是现实生活中,均存在较大的虚假、言过其实的现象。以核酸保健品的宣传为例,在高中生物书中,明确指出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其仅是一种生物大分子,在生物细胞分裂时能够携带一定的遗传信息,并且能够划分为两种,分别是核糖核酸以及脱氧核糖核酸。进行更具深入的学习和了解能够发现,核酸对人类身体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主要凸显能够携带遗传基因方面。一方面,对于每个人来讲,遗传信息都是各不相同的,通过核酸所复制和传递出来的遗传信息中,如果被其他外来核酸所侵入,人类体内的遗传信息就会混乱,严重的可造成死亡。另一方面,核酸作为生物大分子在人类身体内存在时,由于核酸本身的分子量比较大,再加上细胞自我保护机制的存在,身体内其他正常生长运行的细胞根本无法将核酸这一生物大分子吸收。如果身体内正常细胞被核酸入侵,就会如同病毒侵入正常细胞一样,导致细胞各项机能出现混乱现象,影响正常生存,在人体外表呈现的就是生病。通常情况下,人体细胞自身含有的核酸是无法直接从外部环境获取的,而是经由细胞小分子在长时间成长下合成。具体而言,人类在摄入食物时,食物中的核酸会受到体内酶的作用分解为更利于细胞吸收的核苷及核苷酸,细胞吸收之后,还会将该部分吸收物质进行再次分解为碱基,用以合成人体需要的核苷酸。通过对此生物学原理的分析能够发现,核酸类型保健品中的核酸并不能够直接被人体吸收利用,那么广告中宣传的其能够补充人体所需核酸的谣言自然被破。
2.高中生物学中蕴含的疾病知识
在多数不了解医学常识人的认知中,糖尿病这一病症主要是由于患者病者自身糖量摄取过多而导致的。在高中生物学科《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中指出,人类在长时间摄取糖量之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快身体的肥胖,同时也会对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效率加快起到刺激作用,从而伴有一定几率诱发糖尿病,但是,糖尿病的形成和病发,与糖量摄取之间的关联并不大。在进行糖尿病发病机理的深入探究能够发现,遗传因素的存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病症产生,如果人体内部本身不存在该种内因,即便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量摄取糖量,诱发糖尿病的几率也非常小。而进行糖尿病患者的研究时则发现,当病症患者在患病期间适当摄入一些包括馒头、米饭等食物在内的主食,能够更好的降低糖量摄入,降低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负担,最终帮助糖尿病患者将血糖控制在相对平稳的状态。
关键词: 初中生物课堂 医学知识 渗透
生物学这门学科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基本上是一个空白,因为小学阶段没有开课生物学。所以在对初学者讲授时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我认为培养学生生物学习兴趣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就是学生所掌握和接触的日常生活中的知识。比如:初中生都有过感冒的经历,有的患过其他疾病,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初中阶段生物学的学习目标主要是了解关于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基本知识,人体结构及生理卫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通过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初中学生对于多种疾病已经有一些初步的了解,甚至身边就有亲戚朋友患有某种疾病,而生物学知识在讲解生理学方面的知识时对于相关的医学知识的渗透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初中生物课本中能够渗透医学知识的内容
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1],讲述了病毒的种类、结构和生活,以及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特别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部分讲述时,很自然地就和医学知识联系在一起了。七年级下册,整册书讲述了生物圈中的人(第四单元),按照人体的几大系统来编排的[2]。首先是人的由来,接着是人的营养、呼吸、物质的运输、废物的排除、生命活动的调节,最后是人类整体对生物圈的影响。除了最后一章外每一章都有与医学知识相结合的内容。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第五章“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细菌和真菌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顺势联系医学知识讲授[3]。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与遗传病方面的医学知识联系自然流畅;第八单元中“传染病和免疫”、“用药和急救”和“了解自己,增进健康”三章内容就是讲述医学常识[4]。
二、生物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的结合
整个初中生物学教材中,能够与医学知识联系的知识点有很多。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的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2],此节内容若能够很好地结合医学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接受。首先从导入环节来看,课本的开始部分以医学方面的知识为问题,作为本节的导入部分,也可以这样引入:“生活中常出现意外事故,很多人因为一时失血过多离开了人世。如果能够及时输血,他们可能会恢复健康。可见,血液对人体非常重要。”一针见血又切合实际,同时涉及医学知识“输血”。正文讲解过程中,课本的“资料分析”部分也是以医学方面的知识展示,以“医学检验科报告单”分析入手讲解血液的成分、功能。三种血细胞的讲授更能涉及较多的医学知识。白细胞具有防御和保护、吞噬病菌的功能,它的数量多了可能就有炎症;红细胞具有运输O2和部分CO2的功能,少了就会患贫血;血小板能够止血和加速凝血,少了会出现异常出血,多了则会出现血栓。所以医学上通过检验三种血细胞的多少为参考依据来诊断某些疾病。讲解的过程可以提问同学们自己或身边的亲朋好友是否患过这些疾病,让同学自己找出这些病的成因,从而加深印象。最后复习的时候也是以提问医学知识的方式来进一步巩固知识。
从本节课的内容来看,从头到尾都渗透着医学知识。而我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患过这样那样的病,在课堂上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可以渗透一些医学常识,从而和同学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教学才生动、贴近生活。
三、生物课堂上渗透医学知识的益处
首先,每个人都有关注自己健康,了解自身的愿望,尤其是患过疾病,感受过病痛折磨的人更想了解自身,更关注自己的健康。从这个角度来讲,生物课堂上医学知识的渗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不需要老师强迫学生去学,而是学生自己想知道,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其次,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贴近学生了,学生自己关心了,也就有了积极性。初中学生成长到十几岁,最普通的感冒都亲身经历过,知道被病痛折磨的痛苦。所以大家都希望自己身体健康,就要了解医学方面的知识。这样就将生物课堂变成学生渴望知道的有关保障自身健康的知识的一个渠道,从而就有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再次,医学知识就像一座桥梁,将课本上的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但凡在课堂上提到关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尤其是亲身经历过的,同学就非常有兴趣,很注意地听老师的讲解,因为他们想知道其中的缘由。有的同学下课后还追问老师,他家的某某得了什么病是咋回事,该注意些什么,等等。可见学生对医学方面的知识还是很渴望知道的。那么我们为何不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以这种方式让学生乐意、自愿地去接受课堂上的知识呢?
最后,可以增加学生在医学方面的常识,对促进国民身体健康具有积极意义。课本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专门讲述一些医学常识,传染病和免疫,用药和急救等内容。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若能将学生在生活中涉及的医学知识进行渗透,就能有效达到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生物学(七年级上册)[M].人教版,P72-75.
[2]生物学(七年级下册)[M].人教版,P59-64.
关键词:生物化学;学习兴趣;生活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165-03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及其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化学变化的一门学科,是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学、物理化学和生理学交叉而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也是高等学校本科相关专业主要核心课程之一。从生物化学的定义可将其分为两部分,即研究生物体内化学组成的静态生物化学部分和研究生物体内化学过程的动态生物化学部分。生物化学课程素以“难、繁、杂”著称,概念多,内容杂,特别是大分子结构抽象难懂,代谢途径错综复杂。所以,学生普遍认为生物化学是一门较难掌握的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抽象、枯燥、乏味、无兴趣,导致生物化学课程教学难度大,学习效果差[1-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畏难情绪,改善教学效果,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而生物化学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许多与生物化学有关的话题甚至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教师如果能自如地将生物化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生物化学与日常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教与学的桥梁,学生学习兴趣就会长久保持,并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使得学生利用生物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就会不断提高,从而增强学习生物化学的信心和动力。因此,本文将根据笔者近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利用生活中的生物化学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
一、绪论阶段的针对性引导
绪论是《生物化学》第一次课的内容,是授课教师和学生相互第一印象形成的时机。因此课程绪论的精彩度,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程度。绪论包含了生物化学发展简要历程、含义、地位、作用及其学习方法等。绪论不仅需要对本课程的知识进行整理梳理,还应该尽量介绍与本课程相关的有趣的知识点、最新的研究进展[4]。大部分《生物化学》教材中绪论内容较为简单,为提高学生兴趣,可在绪论中加入生物化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以及近年来与生物化学相关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化学奖获奖的情况介绍。比如,1953年Watson(美)与Crick(英)提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1962年共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72年Berg(美)在基因工程基础研究方面作出了杰出成果,198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这些都属于生物化学发展史里程碑式的成就,推进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近年来的诺贝尔奖,比如2010年Edwards(英)因为在试管婴儿方面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3年Rothman(美)、Schekman(美)和Südhof(德)因为发现了细胞囊泡运输系统的运行与调节机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4年Betzig(美)、Hell(德)和Moerner(美)因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当然,对于该部分的介绍,授课教师要做到每年及时更新讲义。此外,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生物化学领域著名的华裔或中国科学家的故事及成就,比如钱永健、王晓东、庄小威、饶毅、施一公等。教师通过对诺贝尔奖和著名华人科学家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生物化学的经典成就和最新研究进展,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绪论中,除了“高大上”的诺贝尔奖等的介绍,笔者认为引入“接地气”的生活中的生物化学常识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可让学生打开教材目录,然后教师根据教材目录对本课程的知识进行整理梳理,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或认识误区来进行预告课程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告诉学生通过这些课程内容的学习,可以了解生活中的生物化学常识,尤其是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以设下疑问的形式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郑集编著的《普通生物化学》为例,可将糖类化学和糖代谢关联起来,说明通过这两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糖,不是所有碳水化合物都是糖,不是所有糖都是碳水化合物,不是所有糖都是甜的,不是所有甜的都是糖;日常生活中说的糖和生物化学的糖是否一样,为什么糖吃多了容易长胖,吃无糖面包、无糖馒头等会不会升高血糖等来问题来设疑。同样地,将脂类化学和脂代谢关联起来,通过这两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为什么骆驼在沙漠中长途跋涉可以多天不喝水,大骨汤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是否补钙,糖和脂肪如何相互转化以及脂肪肝形成的机理是什么等问题。接着是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的分解和氨基酸代谢,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烫发的生物化学原理是什么,重金属中毒后喝牛奶是否能够解毒,胶原蛋白真的能养颜美容吗,高考“点滴班”学生高考前集体氨基酸输液是否有必要等问题。通过对核酸化学与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的学习,可以回答下面问题:世界上第一个克隆羊是哪里完成的,它的基本原理和过程是什么?可以克隆一个器官吗?可以布置学生在该章节上课前一个“作业”,观看电影“逃出克隆岛”。对于酶化学一章,可以设疑:为什么慢慢嚼米饭的时候会感觉到甜味?加酶洗衣粉与不加酶洗衣粉有什么不同作用?对于维生素化学,提出问题:大家知道夜盲症、佝偻病、脚气病等都是缺乏什么维生素导致的?哪些食物中都富含有哪些维生素呢?对于激素化学,可以提问:为什么说“狗急跳墙”,和生物化学的原理有何关系?侏儒症、巨人症、甲亢、大脖子病等都跟什么激素有关?通过提出这些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并适当简单解释一小部分,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化学是“很有用的”,不是只有复杂的分子结构式,通过大部分问题的悬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章节知识点的生活化案例教学
生活中的生物化学案例,主要来源于现实生活和经典实验案例,尤其是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如三聚氰胺牛奶事件、皮革老酸奶等)和生物化学重大技术突破(如克隆技术、试管婴儿等),这些案例的积累在生物化学的讲授中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课程讲授中,除了回答在绪论中所提出的一些生活中的生物化学常识或问题之外,一些生活中的生物化学案例的应用既能有助于知识点的记忆,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上课注意力。举例如下:
在讲授糖类化学及其代谢的时候,可使用“无糖月饼”在每年中秋前后引发的糖尿病患者扎堆进医院的案例,从而来说明糖的定义、分类以及淀粉等多糖的分解代谢等知识点,使得学生学习之后也能向身边人群科普糖化学及其代谢常识,了解“无糖月饼”实际上只是“无蔗糖馅料”,而其他成分如淀粉、豆沙等碳水化合物经人体消化道淀粉酶等逐级水解得到葡萄糖等单糖后,将透过小肠粘膜吸收进入血液。而且,“无糖月饼”所含油脂并不少于普通月饼,热量仍然较高。类似地,还有“无糖面包”等,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都应注意分辨并控制摄入量。
在脂类化学和脂代谢课堂中,可使用市面上大量存在的减肥产品“左旋肉碱”作为案例来讲述脂类化学及其代谢的基本原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之后,左旋肉碱是脂肪酸进入线粒体进行进一步氧化分解的载体。如果没有左旋肉碱,人体就无法燃烧脂肪,可见左旋肉碱有很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一些左旋肉碱保健品的广告宣称服用左旋肉碱可安全减肥,通过额外地补充大量的左旋肉碱可以促进体内脂肪的燃烧。实际上,身体健康的人的肝脏和肾脏都能将赖氨酸和甲硫氨酸合成足够的左旋肉碱来满足身体的需要。这两种氨基酸在食物中很常见,所以左旋肉碱并不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目前尚无实验表明额外地补充左旋肉碱可以促进脂肪的氧化分解。其实,这也可以通过左旋肉碱保健品的广告声称“只有在运动量较大时,服用左旋肉碱才有助于减肥”,可以看出体重的减轻都是由于运动引起的,与服用左旋肉碱与否并无关系。
对于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的分解和氨基酸代谢,毫无疑问,“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是一个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将目前蛋白质的国标测定方法“凯氏定氮法”的原理与三聚氰胺的含氮量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根源。另外,通过“吊瓶班”的案例(即2012年湖北孝感一中高三某班同学在教室内一边打吊瓶注射氨基酸补充能量,一边学习备战高考),来说明蛋白质的水解,氨基酸的吸收以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等基本原理和过程。科普通过正常饮食,比如一天吃一两个鸡蛋或喝牛奶,摄入蛋白质,经过消化道水解就可以获得足够的氨基酸;同理地说明燕窝、鹿茸等高档补品并不具备比鸡蛋、瘦肉等普通食物具有更高的蛋白质营养价值。此外,还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如煮鸡蛋、做豆腐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在讲授核酸化学与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的时候,辽宁铁岭“骨灰顶包门”可以作为一个案例来说明DNA测序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在该事件中,死者还没火化,家属已拿到骨灰,且存在骨灰管理混乱的情况;因此,有人提出用骨灰做DNA鉴定。可提问学生骨灰是否可以进行DNA鉴定,对依据是什么进行讨论,然后再引入DNA测序法的介绍,PCR技术以及链终止法等。此外,还可以将“珍奥核酸”补品的骗局风波以及为什么啤酒加海鲜更容易引发痛风等要用到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的讲解中。
对于酶化学一章,可以通过喝酒和脸红的关系作为生活案例来说明酶的分类、命名和作用。具体来讲,酒精代谢首先经乙醇脱氢酶催化转化为乙醛,进而在乙醛脱氢酶的帮助下转化为乙酸。乙酸是体内较常见的代谢产物,能够参与葡糖糖有氧代谢等多种体内常见代谢途径,并最终转换成水和二氧化碳。当乙醇脱氢酶缺乏时,摄入的乙醇只能靠肝脏里的P450慢慢转化为乙醛再转化成乙酸,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而被代谢,而由于P450代谢速度慢,因此主要靠体液来稀释酒精,但当达到一定酒精浓度将造成酒精中毒危及生命;当乙醇被乙醇脱氢酶代谢为乙醛后,如果缺乏乙醛脱氢酶,将导致乙醛的过量堆积,由于乙醛能够扩张毛细血管将导致脸红;进一步将导致心跳加快、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为了保证体内主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就必须收缩毛细血管使血压回升;当面部末稍血管中血流受阻,血量减少,脸就呈青色。当一个人同时富含高活性的这两种酶时,酒精饮料就真正成为了“液体面包”。此外,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体检时肝功能重要指标谷丙转氨酶的意义,说明原理:谷丙转氨酶在肝脏含量最多,当肝有病变时,引起肝细胞通透性增加,大量谷丙转氨酶从肝细胞内释放到血液,使血液中谷丙转氨酶增高,其增高程度与肝细胞病变程度基本呈正相关,因此测定谷丙转氨酶对多种肝病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笔者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发现,通过引入生活中的生物化学案例,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非常集中,对相关知识非常感兴趣,对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促进具有显著性的积极作用。因此,有必要对生活中的生物化学经典案例进行不断积累或编撰,以期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得到不断应用。
三、合理安排互动式课堂主题报告
除了教师的课堂讲授,学生的课堂参与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笔者近年来的生物化学教学均安排学生以三人左右为一组,以“生活中的生物化学”作为主题,积极做好演讲材料,在讲授完静态生物化学之后依次上讲台以“专家”身份做报告,并接受大家质疑,时间约为15分钟左右。笔者发现,该环节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最期待和兴奋的部分,尤其是安排在连续三节课的最后一节。学生积极查阅资料,制作ppt,练习演讲,大家也踊跃提问参与,最后教师再进行点评总结相关的生物化学知识点。回顾近年来学生所选的主题,除了当时出现的公共食品安全事件,比如“皮鞋很忙”、“健美猪”之外,关于“健身”、“减肥”、“化妆品”“美容”、“整容”等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化学主题几乎是每年学生的热门主题,通过这些专题报告和讨论,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生物化学知识正确认识目前广泛存在的一些误区或分辨一些虚假广告。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参与课堂,不仅锻炼了学生查阅资料、制作ppt和演讲的能力,还增加师生互动环节,从而改变教师一人在台上唱独角戏的乏味局面。同时,该形式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授课教师的经验积累。
四、兴趣导向培养科学精神与逻辑思维
通过生活中的生物化学案例,除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还有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以科学的态度、思辨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种种。目前,网络上的资讯五花八门,真假难辨,尤其是各种“养生知识”以及伪科学充斥网络并且传播广泛。比如,网上广泛传播的各种谣言,比如“微波炉加热导致蛋白质变性致癌”等;此外,学生在做报告时候就出现讲解所谓“食物搭配禁忌”、“酸性体质与碱性体质”等内容。在这些案例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生物化学知识,以科学思维去伪存真。比如在各种“食物搭配禁忌”几乎都有一条“鸡蛋与豆浆不能同食”,否则将导致营养流失;所宣称原因有二:一是豆浆中有胰蛋白酶抑制物,能够抑制蛋白质的消化,降低营养价值;二是鸡蛋中的粘性蛋白与豆浆中的胰蛋白酶结合,形成不被消化的物质,大大降低营养价值。而实际上,豆浆和鸡蛋同食不存在营养损失的问题,豆浆里确实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但并不只是针对鸡蛋里的蛋白质,加之一般豆浆和鸡蛋都是煮熟的,加热已经破坏它的活性。在这类流言中,要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机理是什么,是否与生物化学基本原理相符,这对于学生科学精神与逻辑思维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五、结语
生活中的生物化学案例因其内容的生活化,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效果不是其他案例所能比拟的。引入这些案例,让学生参与课堂寻找生活中的生物化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对生物化学经典案例的不断积累或编撰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当然,生物化学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生活中的生物化学案例在课堂中的应用仅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教师也不能一味求新、求异、求有趣,更应围绕生物化学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等进行创造性地运用,才能更好地上好生物化学。
参考文献:
[1]卢美贞,杨振平.化工类生物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28):201-203.
[2]涂硕,黄春洪,揭克敏.提高本科医学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策略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71-72.
一、积累常识
到了高三复习,甚至到高二时,我们就应该回头看看初中学习过的生物,因为生物是一门需要记忆很多东西的学科,而很多同学初中时学习得不是很认真,几年过去了,对学习过的东西也都忘记得差不多了。同时高中生物教材和设置的练习题也都默认大家还记得初中的生物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因此对于大部分同学而言,因为许多初中学习过的常识性的东西经常在题目中出现,而自己又没有注意去复习积累,到高三后期生物常识这方面的问题还都没有很好的掌握。所以,我建议大家平时一定要做有心人,除了认真复习初中课本知识外,还要将习题中出现的自己还未能掌握的常识随时随地进行积累,甚至反复记忆。打好生物学科基础就要像学习“文科”一样老老实实地背。当然在背诵积累的时候也要掌握技巧。
二、巧妙记忆
在理科中生物是记忆量最大的一门学科,因此我们必须下功夫进行记忆。如何记忆呢?我想根据生物学科的知识特点,同学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记忆方法。
1.辐射记忆法
这种记忆方法就是以一个重要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和其他与之有关的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既可以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例如,以细胞为核心,可衍射出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发现、细胞的学说、细胞的种类、细胞的成分、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分裂等知识。
2.比较记忆法
在生物学习中,有很多名词很相近,很容易混淆。对于这样的知识,我们可采用比较记忆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三、加强实验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高考实验题就是力图通过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来鉴别考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高考要求中,生物学的任何一个实验都包含着一定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这些思想和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科学的研究当中,能否将学到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迁移到新的实验情景中或相关的生物探究实验中,是高考对考生实验能力考查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实验复习时,首先一定要吃透教材上的实验,理解记忆其实验原理、目的、材料、操作、方法、步骤、注意事项、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方法、得出结论的依据等。生物高考中还要求考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生物学实验,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也包括判断实验结果和推导实验结论等内容;能够设计实验方案。所以,在总复习备考阶段的实验复习中,考生的解题能力和答题能力也要进行一定的训练。
四、联系实际
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自然、生产、生活都有较密切的关系,这种密切的关系在理综高考试卷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即高考生物试题就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立意命题的,力求比较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 因此建议大家在复习中一定要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遇到的、了解到的各类问题,例如善于从各种媒体中获取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如生态和环境热点、生命科学前沿热点、工农业生产、人类健康热点等问题,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编码信息、迁移信息的能力。这样既扎实掌握了生物学知识,也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字:新课改;高中生物,生活化
G633.91
前言:生物这一门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具有牵涉范围较广泛,且内容复杂的特点,加上在高考中占据的数额较小,所以不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对于生物的教学,老师通常都是言简意赅,若遇到实验性的问题,老师都不会带领学生去室外做实验,一般都是利用书本进行简单讲解。而学生的学习状态一般都是死记硬背。综上所述,生物都没有受到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关注。所以,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与理念,结合新课改的全新理念,对生物的学习进行一次至上而下的改革,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彻底了解生物这门学科以及学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态度。
一、高中生物与生活的关系
高中生物中的课本知识通常都是来源于生活,但其教育的目的与意义却高于生活。所以,生物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而高中的生物课本的编制,大多数都揭示了生命的本质以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与问题。所以,生物对于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难题和现象都是非常有益处的。众多的生物学家都是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进行深入思考与研究,从而建立了全面的生物系统网。所以,对于生物的学习,学生必须从生活中入手,让生活与学习相互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老师也应该从生活中入手,将书本上枯燥的知识转变为现实生活中生动有趣的知识。
二、高中生物生活化优化教学策略
1.设计生活化的课程导入,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其中,老师的“领”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对于教授生物这门课程,要求老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利用新课改提出的教育方式。将课堂交给学生,设计有趣而丰富的课堂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育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高中生物课本中的知识都是可以赋予生命与精彩导入的。以高中生物课本中《细胞中的元素和无机化合物》为例。在讲这一章节之前,作为老师的教师必须提前备课,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与要讲授的课程充分联系起来。教师在上课时,会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生活中常见的两个广告:1,黄金搭档,花一样钱补五样。2,葡萄糖酸锌口服液,蓝瓶的,好喝的。接着教师会询问学生问题:“你认为,第一条广告中的五样分别指的是那五样,而第二条广告中所包含的金属离子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进行分组教学,便于相互谈论问题。最终以小组的形式回答教师的问题。当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会再次进行讲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积极回答与发言。并且还能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明白这一章节的内容。
2.课堂教学情境生活化,激发高中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传统的生物课堂具有死板、枯燥等缺点。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生物课堂的整体氛围也必须有所调整。因为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爱思考的学习习惯。还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选择一些当下的时政热点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作为课堂的引入材料。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以讲解蛋白质的相关知识这一章节为例,生物老师在讲解之前要进行充分地备课,准备一些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食品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现有的知识去分析哪些食品中的蛋白质居多。接着继续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在食品中添加氨基酸的作用是什么?人体缺乏蛋白质的表现是什么?通过创建生活中的场景,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关于蛋白质的相关知识,更能帮助学生树立食品安全的意识。再比如:讲解“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一章节时,教师会提问学生,为什么日常生活中,在凉拌黄瓜时将食盐和味精等调料放入后,过几分钟后盘子中会出现水呢?选择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作为讲解的引入材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在生活中思考的习惯。
3.教学内容结合生活现象,不嘤呕学生的生物素养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高中的生物老师在教学中都只是注重理论上的训练,以及应试的技巧,从而忽视了同学们的真实感受,没有考虑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使得整个高中生物课堂枯燥无味,出现学生上课昏昏欲睡的现象。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生物老师也要对自己的授课方式进行不断的改革,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情况调整授课的方式,当下应试能力的要求就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如果老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时,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这样学生的知识接收量是大打折扣的。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点的时候,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如难,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引导,在知识点开始前,老师可以讲一些和知识点相关的实例,以此来增强同学们对学习的兴趣。比如教师在讲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这一章节时会举出在农业应用中的许多实例:在种植大棚时,农民都会选择使用蓝色的大棚塑料,因为蓝色的塑料会充分增强光照。加上大棚内会使用电灯,所以每到夜间的时候,会增加光照的延长时间,有利于促进光合作用,以此来增加蔬菜的产量。通过这样的生活实例会让同学们充分融入到教学的氛围中去,让学生对此案例进行提问。这样教师在讲这节课的时候就会非常顺利,学生对这门课的热情自然就会提高了。所以,只要生物老师能够合理地运用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进行辅助教学。这样,教学的效果一定会有明显的提升。
三、结语
现如今的教育现状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存,单一的传统教学观念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实施新的生活化教学方式。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代表所有的事物都要通过生活的原型来进行阐述。综上所述,生活化方式的教学,其初衷是以生活的原型来发现生物的问题,并且对此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去观察世界、用心体验生活、且用生物的知识去理解生活的问题,但这并不能代表“生物要退回到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3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6―0120―01
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从提问的效率上说,可以分为高效的提问、有效的提问和无效的提问三个层次。有效的提问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能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怎样来减少问题的无效性,做到有效的提问呢?
一、巧设疑问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导入是高效课堂的基本条件,如何采取适宜的课堂导入形式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设立新颖的问题供学生讨论或者思考。为了保证课堂的活力,教师可以从新奇的角度引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如,教学“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这一部分内容时,要求学生了解到核酸的种类、分布、功能,以及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方法。由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尚未对生物中的事物形成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了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教师可以结合悬疑电影或者电视剧中的探案方法,如通过嫌疑犯的指纹或者头发等内容进行DNA比对,进而顺藤摸瓜,找到最终的犯人。教师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断案技巧的依据是什么,如何能够通过指纹或者头发来查案,人体中的这些组成部分有哪些特点等,并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搜寻。实践证明,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细微场景进行提问,不仅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兴趣。
二、分层次提出问题,加深学生的思考
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从思考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个思维轨迹,即“解答距”,同时,这个思维轨迹还会根据问题解决时间的长短分成四个级别,一是微解答距,二是短解答距,三是长解答距,四是新解答距。教师在问题的设问上增加技巧性,即根据课文内容设置难度等级不同的问题,一层一层地深入,逐渐加深学生的思考程度,让学生理解到更深层次的生物知识。
如,教学“细胞的增殖”这一部分内容时,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植物细胞在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中的形态,请学生结合课文图像,总结出不同形态和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特点,并思考如何利用相应的模具制作分裂图像。期间教师可以请学生自由分组,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图像制作。接着,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提出难度加深的问题,即请学生总结和比较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自制相应的表格进行对比。最后,教师通过引导和指示,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构成一定的知识框架以后,布置相应的练习,让学生独立思考课后问题,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新课标提出,教师要联系生活经验,将学生所接触到的事物转化为学习中的知识参照点,同时,也鼓励学生将亲身经历的事情,即抽象的事物转变为学习模型,并逐渐学会理解和应用。而对于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而言,教师也可以将生活中的常识或者例子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增强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