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和生物圈的知识点范文

生物和生物圈的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和生物圈的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和生物圈的知识点

第1篇:生物和生物圈的知识点范文

一、导学式

导学式是以教师的教学设计为主的教学模式。

具体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导读――导思――导议――导练。

符合这类课型的一般是《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这样的主题。这类知识比较抽象、枯燥义难理解,只有教师利用导学式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人教版《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等》;河北版《细胞体由细胞构成》《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等。

二、自学式

自学式是学生通过自学将教材内容系统化,学生将知识点以各种题型的形式存储起来,并在全班展示交流。

具体是:收集信息一独立思考一提炼知识一组内交流―处理信息―组间交流一生生质疑一师生质疑―解决问题。

符合这类课型的一般是《生物的多样性》《健康地生活》《生物技术》等主题。这些主题学生可以根据收集的材料和自己的爱好、兴趣自选教材内容,提升知识点,这更能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的原则,例如,人教版《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河北版《保护物种多样性》《我国的珍惜动物》《我国的珍稀植物》《药品与安全》。

三、角色扮演式

角色扮演式是教师对教材重点内容设置多个专题,由小组成员展示本组的专题。

具体是:依据教材(生物标准)――自选专题(学生)――组内设计――组间表演――评价主题(师生)。

符合这类课型的一般是《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与环境》等主题。这些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易表演、模仿,能大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例如,人教版《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河北版《病毒的控制和利用》《生物调查课》。

四、自主探究式

自主探究式是由学生收集材料,经小组处理加工整理后,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具体是: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处理材料(组内)――表达交流(组间)――提问质疑(组问)――得出结论(师生)。

符合这类课型的有《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等主题,例如,人教版《空中飞行的动物》《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甩》等。

五、实验探究式

实验探究式是教师先创设课堂问题情境的背景,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

第一种模式:问题情境(材料)――提出问题(学生)――作出假设(学生)――实施方案(学生)――表达交流(组间)――得出结论(师生);

第二种模式:实验情境(材料)――提出问题(教师)――得出结论(学生)――猜测推理(理论推理或质疑)――实验证明(现有实验材料)――表达交流(组间)――生成问题(师生)――全班展示――得出结论(生、师)。

符合这类课型的有《科学探究》主题。例如,人教版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种子的萌发》;河北版《探究蚂蚁的食性》等趣味性生活性比较强的探究性实验,例如,河北版的探究大多数属于第一种操作模式;比较经典的实验,例如,《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属于第二种模式。

六、竞赛式

教师和学生事先将教材中的内容设计成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应用性强的题库,由小组成员自选题目进行抢答、抢答、必答等。这类题要求教师设计同一类专题的剃度相当,难度相当,教师评价要公正。

具体是:课程标准(熟读课标)――分析教材――确立重点――编写题库(基础性、能力性、应用性)。

自选专题(学生)――表达交流――及时评价――评出优胜(积分制)――颁奖奖励。

由于学生自选专题,组间互动教师能科学的评出优秀组。这样能大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符合这种课型的有:复习课。

七、讲述式

讲述启发式:根据教材中的难点,教师可利用讲述启发式突破难点:疏导学生思维。

具体是:确定重点(难点)―教师讲述(思维过程)―适时启发一得出结论(师生合作)。

符合这类课型的有《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等主题,例如,《动物的生长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等。这种模式不同于应试教育下的讲述,它要求教师角色发生变化,完全将自己摆到和学生的同样位置、同样水平、同样充满了好奇心和创造心的合作者。同时教师又是他们中间的领头羊,要求教师以成功者的身份先给大家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心得体会,注重的是学习过程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丽不是生硬的知识点

八、问题式

问题式是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教师和学生合作交流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模式。

具体是:创设情境~自主探究一提出问题―合作交流(师、生)一质疑问题(生、师)――生成问题(师、生)一学以致用。

第2篇:生物和生物圈的知识点范文

苏教版七年级上生物知识点(一)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参与生物圈中的氧循环);(2)人、动物的食物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绿色植物;(3)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2.蒸腾作用:水分以气体状态从叶中散发出去的过程(通过叶片的气孔进行)。意义:(1)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2)是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动力;(3)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的运输。

3.生物圈的氧循环:生物呼吸、煤石油的燃烧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使生物圈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处于相对平衡。

4.植物还通过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5.森林的作用:提供丰富资源,参与了氧循环和水循环,吸收毒气、降低噪音强光对人体的伤害,动物栖息的家园。3月12日为植树节。

6.环保树种:法国梧桐、海桐、女贞、槐树。

7.草坪植物:高羊茅、榨浆草、狗牙根,前两种为用于观赏,狗牙根用于球场。

第8章:人的生殖和发育

1、男性生殖系统主要由、附睾、输精管 、精囊腺、前列腺、阴囊、组成。

2、女性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 、输卵管、子宫、和阴道组成。

3、人体内最大的细胞是卵细胞 ,受精的场所是输卵管,胚胎着床位置是在子宫,胎儿和母体交换物质的器官是胎盘。

4、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5、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分泌雄性激素。

6、卵细胞成熟由卵巢排出后进入输卵管与结合成为受精卵,沿输卵管往子宫移动(已经开始分裂,形成最初胚胎),植入子宫后,胚胎继续分裂并发生分化,形成各种组织、器官、系统(形成胎儿)。

7、胚胎在子宫发育需养料、氧气,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产生废物也通过胎盘从母体排出。

8、胚胎母体子宫发育280天左右。

9、青春期的发育发育特点:(1)身高、体重迅速增长,男生开始有遗精,女生开始有月经。(2)生殖器官迅速发育(由幼稚型变成成人型),出现第二性征。(3)人体器官功能发育显著,心脏收缩能力提高,肺活量增大,脑调节功能增强。

10、第二性征:男性:胡须生长、喉结突出、声音变粗、声调较低等,女性:乳房增大、声音变细、声调较高等。

11、人体系统的组成:运动系统(运动和保护)、消化系统(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呼吸系统(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循环系统(运送氧气和养料、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泌尿系统(排出代谢废物和体内多余的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男女生殖系统。

12、人体的组织:上皮组织(如皮肤的表皮等)、结缔组织(如血液和骨等)、肌肉组织(各种肌肉)、神经组织(如脑和脊髓等)。

13、骨的成分包括无机物(约三分之二)和有机物(约三分之一),无机物主要是钙盐,使骨脆硬;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使骨柔韧。这两种成分使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弹性。

14、骨的煅烧实验:将一段鱼骨放在酒精灯上煅烧,待骨变成灰白色后,敲打时则易碎,这说明骨中含有无机物,使骨具有硬脆的特性。

15、骨的脱钙实验:将一段鱼骨浸泡在稀盐酸中约15分钟后,骨变得柔软,容易弯曲,说明骨中含有有机物。使骨变得柔韧。

16、儿童和青少年骨内无机物不足2∕3,有机物超过1∕3,所以骨柔韧、易变形。

17、成年人骨内无机物约2∕3,有机物约1∕3,所以骨弹性好硬度大。

18、老年人骨内无机物超过2∕3,有机物不足1∕3,所以骨硬脆、易骨折。

苏教版七年级上生物知识点(二)

人的食物来自环境

1、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纤维素。

2、糖类、脂肪、蛋白质三者既是人体的组成物质又是人体的供能物质。

3、糖类是人体的重要供能物质,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脂肪是主要的贮能物质。

4、水: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占体重的60%—70%,参与人体各项生理活。

5、缺含钙无机盐时患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缺含铁无机盐时患缺铁性贫血;缺含碘无机盐时患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缺含锌无机盐时生长发育不良、味觉发生障碍。

6、维生素:需要量很小,但对维护人体健康、促进生长发育和调节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如缺维生素A时引起夜盲症;缺维生素D时引起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缺维生素B时引起神经炎、脚气病;缺维生素C时引起坏血病;纤维素:长期缺乏时肠癌、结石、高血脂等发病率会提高。

7、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8、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

9、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10、功能:口腔:能初步消化淀粉。咽和食道:基本无消化作用。

11、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在部分,能初步消化蛋白质,对食物蠕动和搅拌。

12、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小肠内表面有皱襞和绒毛,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所以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重要器官。

13、肝脏:分泌胆汁,无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是最大的消化腺。

14、食物的消化方式: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胃肠的蠕动)和化学性消化(食物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分解,如淀粉、脂肪、蛋白质的消化)。

15、化学性消化的场所:口腔(初步消化淀粉),胃(初步消化蛋白质),小肠(消化的主要场所,如淀粉、脂肪、蛋白质的消化)。

16、食物的化学性消化:(1)淀粉 →麦芽糖→葡萄糖;(2)蛋白质→氨基酸;(3)脂肪→甘油+脂肪酸。

17、胃:吸收部分水和酒精;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以及大部分水、无机盐和某些维生素。大部分甘油、脂肪酸被毛细淋巴管吸收外,其余都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大肠: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18、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主要场所。

19、探究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1)取两只试管标记为A和B;(2)各加入等量的面粉;(3)A中加入2毫升唾液,B中加入2毫升水,都放在37°水浴加热;(4)各加入等量的碘液;(5)现象:A中不变色,B中变蓝。(6)结论:口腔内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有甜味),即口腔内发生了化学性消化。

20、酶: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一类有机物,也称生物催化剂。

21、青少年应食用足够的糖类,适量的蛋白质,一定量的无机盐、维生素、纤维素。

22、一日三餐,早餐、午餐、晚餐一天的热能比依次为30﹪、40﹪、30﹪。

苏教版七年级上生物知识点(三)

人体内的废物排入环境

1、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贮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

2、肾脏的结构:从外到内依次为:肾皮质(颜色较浅)肾髓质(颜色较深)肾盂(下端连输尿管)。

3、肾单位: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每个肾包括100多万个肾单位。由肾小球(毛细血管球) 肾小囊、肾小管组成。

4、尿的形成:包括(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5、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不能滤过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滤过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

6、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流经肾小管时,所有的葡萄糖、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被重吸收回血液形成尿液。

7、排尿的意义:(1)排出体内代谢的废物(2)调节体内水、无机盐的含量(3)维持组织

细胞的的正常生理活动。

8、血浆、原尿、尿液的区别:有血细胞、蛋白质、葡萄糖的是血液;无血细胞、有蛋白质、葡萄糖的是血浆;无血细胞、蛋白质,有葡萄糖的是原尿;无血细胞、蛋白质、葡萄糖的是尿液。

9、人体废物徘出的方式:排泄(尿液、二氧化碳、汗液等排出)和排遗(如粪便的排出)。

10 、排泄的主要器管有:肾脏(尿液)、肺(二氧化碳和少量水)、皮肤(汗液)。

11、排遗的主要器管有大肠、等。

12、尿液的成分:水、无机盐和尿素;汗液的成分:水、无机盐和少量的尿素。

13、尿中出现葡萄糖或尿量增加,则病变部位可能是肾小管;尿中出现血细胞或蛋白质,则病变部位是肾小球。

14、沼气的产物及作用:沼气,以甲烷为主,是一种清洁能源;沼液,是优质肥料;沼渣,是优良的有机肥。

看了“苏教版七年级上生物知识点”的人还看了:

1.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苏教版

2.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知识点

3.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3篇:生物和生物圈的知识点范文

一、初高中学生知识体系差异

相对而言初中知识比较基础,学生知识面较窄、综合素质和能力较弱,以及适应性不强等问题。初中并没有独立的生物学科,而是将生物知识穿插于科学课本,就知识点而言初中生物突出人体和人类活动的内容,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生物学知识(如简单的动植物分类、常见的几种动植物及其结构特点等等)、基本的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生物学知识在人类生活、生产等方面的一些简单的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突出生物圈,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包括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细胞、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增进健康防治疾病、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8个单元,对于学生要求并不是很高。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包括“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3个模块;选修部分有“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和“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3个模块。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

二、初高中教师教学要求的差异

在初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围着教师“转”,没有完全养成独立思考和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而高中教学,则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初中更加重视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养成,学生能力的培养 ,而对学科知识体系要求学生了解的成分更多,达到掌握的学科知识相对较少;而高中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达到一定能力的要求,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

三、初高中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差异

初中毕业中考对学生要求较低,大多数的初中学生一般要等到中考前才在学校的组织、要求下,集中优势时间攻克中考大关,而且一般都能在中考中取得不错的成绩。这样就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觉,生物只要考前背一背就行。而高中阶段,面向高考,对于学生的要求提高了,而学生仍然以初中读、背的方式学习生物,显然是行不通的。

四、对于初高中衔接的几点建议

1、做好教材内容的衔接,保证初、高中生物教学的延续性。

新的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在各章节中都有与初中教学内容相衔接的部分、由于课程标准要求不同,高中生物教学与初中生物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出现“脱节”现象。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时,凡是涉及到初中生物知识如:“原核生物”,学生只要看到“菌”和“藻”就把它归为原核生物,甚至有些学生把病毒也归为原核生物、还有“三大有机物的代谢”中的食物的消化后的产物和代谢后的产物、营养物质吸收的途径;“神经调节”中的神经元、反射、反射弧、感受器、效应器;“体液调节”中的内分泌系统、激素;内环境的稳态中的内环境的成分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做好学习方法指导的衔接,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

初高中教学属于两个不同的学段,其中必有衔接的规律可循。除了知识之外,学生不同学段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思维形态、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都应该研究。如果高中教师不清楚学生在初中学了什么,没学什么,应该学好而没有学好什么,那么,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的知识就是一句空话。例如高中相较于初中多了很多实验内容,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3、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在初中,学生做生物实验方法主要是跟着老师重复、简单模仿,而高中实验教学中,则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大胆的提出假设、并能通过实验设计解决问题。通过这样长期逐渐的熏陶,使学生慢慢地掌握做实验的基本程序。我们应该在可能的情况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观察、动手实验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环境和机会,例如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生物标本采集和制作,开展生态环境问题调查,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措施等等,同时对学生的发现和创新意识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这些对学生的发展都能起到很好的调动和激励作用。

4、开设好高中选修课程,增加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机会。

第4篇:生物和生物圈的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党的十五中全会把生态文明首次列入十大目标,“美丽中国”首次写入十三五规划,又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可以说十三五规划把生态环保放在了空前的高度,这些足以说明环境问题是我国当今面临的重大问题。但是我国目前国民的环境意识还比较淡薄。那么要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好生态环境,则必须开展环境教育,“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适时、适度的渗透环境教育,将环境教育渗透于生物知识之中,不断提高中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把保护环境看作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

苏教版七、八年级的生物教材中有许多有关环境教育的知识点,所以我们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采用“渗于其内,寓于其中”的教学方法,把相关环境、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一些基本概念适时、适度地渗透到生物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了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例如:第十三章《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环境是人类及其所有生物生存的场所,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将面临生存危机。同时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破坏性活动也渐渐超出了环境自我调节能力,例如“空中死神”酸雨的增加、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的增强、水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等,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的破坏。又如第二十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让学生知道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2012年5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机构共同了《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这是一份地球的“体检报告”,结果显示地球现在很不健康。所以我们要保护生物圈,让生物圈真正成为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通过这些知识的渗透,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圈,是关系到每个公民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长远发展的伟大事业,所以要积极参加环保活动,增强环保意识,每个同学应该从我做起,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二、以实践活动为途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多角度的环境教育。

(一)校园树种挂牌行动:每一届七年级新生一进校,我们生物兴趣小组就组织同学们从树木的拉丁名、别名、科属、简介等方面查阅资料,精选内容,制定了样式精美的树木名片牌,为学校的树木制定了“身份证”。通过给树木命名挂牌的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生物知识,又能使全体学生在置身优美校园环境的同时,增强了爱护树木的意识和责任,使绿色校园的理念深入人心。

(二)结合特殊日子:如“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粮食日”、“世界环境日”、“世界禁毒日”、“世界无烟日”等,做环保知识讲座,弘扬“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普及环境保护知识,让学生更加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我市环境保护的现状,用生动的例子告诉同学们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

(三)定期举办“环保知识”小论文征文比赛、环保知识手抄报比赛、“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演讲活动

因为在我们的校园中,总是有个别同学往地上乱丢果皮纸屑,有个别同学摘花摇树,有个别同学践踏草坪,有个别同学在墙上乱涂乱画,有个别同学往校园的路上、地上、墙上乱吐口香糖……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深化学校“环境教育”成果,丰富同学们的环保知识和业余生活,学校定期决定举办“环保知识”小论文征文比赛和环保知识手抄报比赛、“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演讲活动。

第5篇:生物和生物圈的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生物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中国分类号】G633.91

生物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可见新课程标准已经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作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摆在了生物学教师的面前。

一、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具体内容

作为生物学教师,首先要对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5个具体目标熟记于心,并且要熟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层次:经历(感受)水平、反应(认同)水平、领悟(内化)水平三个水平。经过整理后,新课标中主题与对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参见表1

一级主题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水平 具体内容

科学探究 经历(感受)水平 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体验一种常见植物的栽培过程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参加绿化家园的活动

生物圈中的人 反应(认同)水平 关注食品安全

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认同优生优育

生物的多样性 关注我国特有的珍惜动植物

生物的多样性 认同生物进化的观点

生物技术 关注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健康地生活 关注心血管疾病的危害

健康地生活 关注癌症的危害

健康地生活 拒绝

生物与环境 领悟(内化)水平 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健康地生活 养成青春期的卫生保健习惯

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新课标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反应(认同)水平,这与该年龄段青少年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育水平是紧密相关的,简单的经历(感受)水平已经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而领悟(内化)水平限于他们的知识和思维能力还不能深刻地体会。

二、实际教学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教科书为例, 一共4册,有8个单元,31章,80节。表1中涉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只有13个。这就需要我们除了利用好课本上的内容外,还需要善于发现,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地开发新内容。

1、利用课本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如施莱登、施旺与细胞学说,“试管婴儿之父”荣获诺贝尔奖,王应睐组织我国科学家率先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珍妮古道尔和黑猩猩交朋友,林奈和双名法等,通过这些故事让学生感受科学家们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和价值观等,树立的科学素质和造富于人类的科学品质。

教师也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社会,如介绍微藻与生物柴油、无土栽培、节水农业、现代化温室、带你参观养鸡场,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形成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介绍森林可以减缓气候变化、温室效应增强和全球气候变暖、退耕还林还草,让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介绍人类探索微观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显微镜、克隆哺乳动物、动物行为学家的新装备、动物与仿生、以菌治虫,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介绍生物入侵及其危害、狂犬病和狂犬病病毒、“超级细菌”近在咫尺,让学生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介绍“脱缰之马”――癌细胞、“第七类营养素”――膳食纤维、“森林浴”、有氧运动和高压氧治疗、血液透析和肾移植,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教师还可以讲述生物有关的职业、生物学与文学、生物学艺术等让学生认同生物学是一门有着广泛应用前景、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主导学科。总之,教师应熟练结合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具体内容,充分利用课本,达成教学目标。

2、关注热点时事、科技新闻,开发新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讲述传染病及其预防时,可以结合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的社会事件,了解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中国政府、科学家及医务工作者利用科学的方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在讲述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时,可以结合苏丹红、地沟油、三聚氰胺、可怕的廉价“鳄鱼”对人体造成的危害,让学生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同时,教师应多关注科技新闻,了解生物学科中最新的发现和成果,比如:“科学现场调查:家鸡的高智商”、“科学现场调查:模拟活细胞”、“科学家将进化史‘装进瓶子’”、 “骨髓中可再造胰腺功能”、“全盲小鼠被注入感光细胞后复明”……,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献身生命科学的精神。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对新闻内容有一定的辨识力,要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和筛选,并在教学中结合当时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避免发生与现阶段核心概念、基本知识点相冲突。

三、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核心在于培养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具备良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人要能够辩证地思考,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矛盾,积极地去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当然,初中阶段的学生限于认知水平,很难达到较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正因为这样,教师更要主动地培养学生基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再反过来促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提高,相互影响螺旋上升。

第6篇:生物和生物圈的知识点范文

一、转变传统观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首先需要转变传统观念,在新课标理念下展开教学。一是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再是灌输式地进行讲授,学生机械化的记忆,而是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构建完整的知?R体系;二是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念,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接受者,而是亦师亦友的关系,相互尊重、交流,使师生关系更和谐,课堂氛围更融洽,为提高教学有效性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学习《从生物圈到细胞》时,如果老师直接讲解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以及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等知识点,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听,课堂氛围沉闷,进而失去学习兴趣。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开展教学,首先在教学的开始进行有效的提问,让学生思考病毒是不是生物,然后以SARS病毒为问题探究的素材,鼓励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相互讨论,活跃课堂氛围,最后老师对这一问题进行总结,进而在完成上一知识点的学习后,老师要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对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不同的层次结构要使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举出不同的例子,这样才能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中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二、进行高效备课,整合多种教学资源

高中生物教学不能仅仅依据教材,还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开始之前就要进行高效的备课,将实际生活中的教学实物、图书馆中的学习资料、网络上的拓展练习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从而顺利开展有效教学。例如,在学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特点,将预设和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要为学生讲解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还要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来进一步证明,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学校开放的图书馆或者借助网络资源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三、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单一的课堂教学方法会使得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进而产生偏科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不断丰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丰富多样,将多媒体教学法、创设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等结合起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分化》时,在教学的导入环节,老师可以结合上节课学过的细胞的增值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细胞的增值和分化之间的区别,带着问题自主预习教材内容,然后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细胞分化的相关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细胞分化的过程,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改变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第7篇:生物和生物圈的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思维导图;生物教学;生物复习

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对初中的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还应提高动手能力。为了更有效地创新初中生物复习课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尝试将思维导图应用在生物复习教学中,可以增强生物教学的开放性,优化教学效益,对生物学科学习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思维导图的特征

思维导图是整理思路的一种方法,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具有独特的特征:(1)焦点集中,主干发散。焦点在中央图形上,呈现树状结构,从中央向四周放射。(2)形式多样,直观易懂。在文字之外引入图形、颜色、线条,从而使零散琐碎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3)内容简洁,层次分明。树干的分支由一个个关键词所构成,内容要点简洁,导图是按照知识的内部结构进行分层加工。

二、思维导图在复习课中的应用意义

思维导图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还是一种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的工具,将其运用在教学上,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有效地复习进而从根本上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质量。

1.利用思维导图复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目前学生学习整体状况来看,多数处在一个被动的状态,被迫记忆大量的知识,学习效率低下、学习质量不高。思维导图对于迅速整理大量零碎的知识点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通过运用图形、线条甚至色彩等形式对生物学习内容进行思考和联想的方式,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改变了以往复习课单纯罗列知识点,沉闷、枯燥乏味的复习。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生物学习内容,进而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提高学习兴趣。

2.利用思维导图复习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思维导图的制作是非常灵活的,没有很多严格的限制原则,有了兴趣,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己绘制思维导图,用不同颜色、符号、图形,自己构建知识体系,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可在一定程度上释放自己的个性,并大胆质疑,积极进行阅读、思考,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学生对细微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只要学生掌握这一思维方法,就一定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画图过程中更有效地掌握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识图、绘图能力,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思维导图在复习中的实际应用

(一)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章节内容整理

将思维导图用于章节复习,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建构知识框架体系,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生物学基本概念以及各概念间的区别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得章节内容结构化、条理化、系统化。在这个大思维导图下进行学习,标记出重难点、易混点,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对本章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使复习更具有针对性。例如复习“被子植物一生”一章时,教师把本章的要点进行罗列、串联。被子植物一生从种子的萌发到植株的生长,再到开花结果有三部分内容,接着再由三部分内容展开,就像一棵茁壮生长的大树,树杈从主干生出,细化知识点内容,种子的萌发包括种子的结构、萌发的条件、萌发的过程;植株的生长包括根的生长、枝条的发育;开花结果包括花的结构、果实的形成。注意不同分支使用不同的颜色,同一个分支最好使用同一种颜色,如此对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学生就能全面掌握“被子植物一生”这章的内容。

(二)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专题复习

生物复习课是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性整理,形成新的认识结构。传统复习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利用参考资料中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形成记忆,再结合相关习题练习巩固。八年级生物总复习时,主题五“生物圈中的人”内容多,涵盖七下整本书,学生难以系统地理解知识,常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如何梳理生物圈中人的系统中各个系统结构组成和功能,以及各系统之间的联系,成为本专题复习的关键。因此,今年复习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个专题相关知识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巩固第一轮复习的成果,我尝试利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将复习所得的精髓用直观的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出来。复习课上,先引出话题: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来看,怎样才能构成人体?人体包括哪些系统?再顺着学生的答案继续提问: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营养和氧气怎样获得?又是怎样输送到身体的组织细胞利用的?哪些系统参与调节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这些问题均由学生进行发散思考、回答,由此及彼,边听学生的答案边整理思维导图,学生回答完,不同章节的系统也就串联完成了(见上图)。这样从思维导图出发,理出各大系统要点,再通过对知识的深层挖掘、拓展延伸,进行专题拓展突破,最后回归思维导图,将不同系统内容进行联系,从而达到融会贯通,从而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通过这样专题复习、变式探讨和习题演练,丰富并完善了原有的体系构架。总之,思维导图在运用的过程中,具有较为明确的问题中心,这样就为学生学习内容的积累指明了学习方向,还易学易懂。形象直观的图示展现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可以实现将几十页的书本知识内容压缩在几张图中,将繁多的知识点整理出来,用词汇、线条、符号和图像等,把一些枯燥繁琐的知识变成便于记忆的、生动有趣的图画,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记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思维导图在生物教学中的优越性,鼓励并发展学生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教学过程中再对知识进行情境化、问题化的设计,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也能表现出浓厚的参与热情,从而巩固其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赵国庆.别说你懂思维导图.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12-66.

[2]邵贵瑜.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42):81.

[3]葛丽侠.思维导图引入高中生物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探究[J].新课程(中学),2013(5):168.

[4]林小云.提升生物学习效率的有效工具————谈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福建教育,2015.09.

[5]张红雨.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教学研究》,2017.04.

第8篇:生物和生物圈的知识点范文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倡导探究性学习”理念,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组织好探究性学习,需要花大力气组织好教学过程,每一步骤都要到位,让学生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方法,同时获得知识。

我校参加了“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单元教学模式推广性研究”的课题,我以为这能解决课时和内容的矛盾,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里。

二、 整合教学内容的目的和意义

“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单元教学模式推广性研究”模式的核心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重组教学内容,只将主干内容的学习作为课内全体师生都要参与的活动,而给予学生对其他内容的学习活动以更充分的自由空间。从而改变了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现象,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探究活动腾出时间和空间。我们教师的要求也被提高,过去我们认为重要的内容都要向学生传授,现在我们所做的是通过精心选材,整合教学内容,用有限的40分钟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个别化的辅导,实现切合实际而富有成效的分层教学。

三、 理论依据

“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单元教学模式推广性研究”的理论提到,教师通过自己对教材的分析研究、削枝强干、重组教材,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切切实实自主学习、自主领会,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成为课堂教学的现实。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提到: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四、 整合教学内容和个案

1. 削枝强干,合理整合教材,强化探究过程。

(1)把课本的每一单元内容划为四类

现有的生物课程标准将知识要求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都列入,将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统一一体。孤立地看,这些内容都很重要,缺少了哪一部分都不行,但联系起来,却有主次干枝之分。削枝强干,淡化形式,把教材内容进行整体处理,使之以更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的形式出现,可以提高教学效益。

例如“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这一单元中,从三个层次揭示生命的延续和发展——①生殖和发育,②遗传和变异,③进化。把单元部分知识点分为以下四类:

以上分类对于不同的学生,分类的标准不同,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求教师尽量提炼出教学的重点和主干,把“讲”的内容尽量压缩。

(2)以教材中的单元为单位,把前两类内容整合为主干,略去后两类内容组成主线的结构,适当地舍去次要的内容。使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呈现出:整体(先忽略细节与技巧,较粗糙)——局部——整体(更精细)的循环上升结构。

例如:按照这样处理“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一单元只需要个6课时就可解决。

第一课时:整合“鸟类的生殖”“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突出本单元的主干——生命的基本特征: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教学环节是:观察鸡卵结构鸡的生殖过程性状的遗传和变异基因控制性状小结: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第二课时:强化 “生殖、发育、遗传” 主干、突出局部知识点——“植物的生殖”、“基因的显隐性与相对性状的关系”。

如此类推,每一节呈现主干,突出局部知识点。最后一节课用“人的性别遗传”做整体总结。这样处理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扦插材料处理”“花生果实大小变异”探究活动。

(3)对于学生总结类和阅读类,不讲或尽量少讲,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经验和完善知识结构,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点拨。

在这一理念下,每一单元教学内容主干结构是明显的、知识的层次是由低到高循环的。学生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完成探究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主干。

2. 精设主干,强化训练。

由于整合了内容,学生认知过程的时间减少了,这样为及时反馈、强化训练提供了时间。为此,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编印学习卷。学习卷针对学习的重难点,寻找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铺设必要的步骤;针对学生学习的新知识,重新设计局部练习。我们坚持每课时设计课堂学习卷(包括实验),进行课内批改,不把作业留回家完成。

3. 独自领悟,合作挖潜。

学习过程中,解决难度大的训练时,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换意见,进行讨论,进行实验,营造互相促进的学习气氛。让每小组的发言人上台表达小组意见,发散学生思维,挖掘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9篇:生物和生物圈的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生物学教学;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被广为运用,并逐渐发展成为如今中小学尤其是中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且在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被提出,要求学校的教育改革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学习来完成[1]。在如此背景下,我国的初中生物教学也逐渐吸收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上来,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以及在教学质量的检测上,均获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于学习间竞争激烈的学生而言,并不知晓合作学习是何物,也不知晓为什么要合作学习、以及怎样进行!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不佳,且容易形成孤僻等心理,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本文将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进行探究,具体如下。

一、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的生物学教学以引导学生对生物产生兴趣为主,为今后开展的生物学教学奠定更好的基础,但是由于生物学这门自然科学的内容较为复杂和细小,对于刚接触到生物的初中学生而言,逻辑之间的构架不是很明确,且学生极易在学习中对细小的知识点遗忘,甚至是失去兴趣。合作学习讲究的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操作来促进对理论性知识的认知,例如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的小实验、小观察,均可以通过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探讨来完成,从而促进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巩固,同时还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生物学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将实际生活与之相结合,灌输、设置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质量。

二、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展开的意义

1、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生物学学科在自然学科的比重中占据着较大的地位,所以其内容较为广泛,甚至会涉及到更多细小的知识点,例如一个细胞的演变,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其知识内容的丰富化发展的需要,一味的通过教科书对知识进行讲解,很容易导致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处于被动地位,从而降低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很难做到对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讨论等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主动参与,学生对通过自身动手得出的结论以及问题的发现,经调查分析,均具有更为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以初中生物《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为例,熟记显微镜的构造以及使用的方法是其主要的学习目标,若教师只是让学生通过教科书上的图形来进行记忆,很难让学生在想象空间里对其形成认知,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教师应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将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学生对细胞之间的探讨、观察、互助记忆、互相指导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等,方能更好的使学生掌握课文的要求,从而促进学习目标的完成。

2、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责任感

传统的教育更多的是看重应试成果,而长期的应试影响下,学生之间除了激烈的竞争外似乎就没有什么关系了,极易造成学生在学习上失去合作的精神、意识,以及能力,长期以往,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如今的新课改推进下,应摒弃应试教育中的弊端,在教学上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2]。合作学习在教学开展中,予以每一位学生相应的学习探究责任,促使学生在责任感的推崇下更好的完成学习探究的目的,遵循“木桶原理”,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从而达到学习共赢的效果,同时通过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和睦友好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以《生物体的基本结构》为例,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由小组之间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分工合作的安排。先选取大家都感兴趣的生物,然后由小组中一至两位同学跟随教师的步骤进行切片、涂片、装片,再由其余的学生将显微镜进行调制以及准备记录观察的结果,最后经过小组之间的讨论,选取一位为代表进行小组讲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通过合作、互助的方式,最终实现学习知识“共赢”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

3、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竞争意识虽然必不可少,但是合作精神也不可或缺,竞争意识可以促进紧张氛围的形成,是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合作精神可以从更全面、多角度进行提升,从而促进自身综合性的提升,更有利于向前发展。在教育事业上同样如此,学生之间的学习竞争必然存在,且从未间断,竞争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上形成积极的主动性,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一味竞争,将会导致学生的人格出现缺失,导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处于一个自私、缺乏合作、互助的位置,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3]。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从各个角度对学习予以补充,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补充之间、不断完善自己,通过交往、互助、倾听的方式对学生的健全人格不断完善。以《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为例,教师在讲解生物圈构造以及每一个圈的重要性、合作性的同时,可以将其与学生之间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从学生之间的学习圈、学习过程的形成圈中入手,可以在直观化讲解课程的同时予以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促进,通过具体的分析“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以及其他生物组成部分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精神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从侧面督促学生。

三、结语

合作学习的效益不仅在经济市场上不断得到认可,而且在教育事业上同样广为实施,尤其是在类似于生物这样的学科,课程内容较为广泛且细小,更是需要合作学习来促进学习活动的开展,促进学习质量的理想化,同时促进学生责任感、互助精神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在今后的教育事业上更应该成为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沈敏芳.基于合作学习视角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研究[J].求知导刊,2014(09):137-137.

[2]黄容.合作学习视角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探讨[J].未来英才,2015(03):75-75.

[3]李帮英.基于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模式探析[J].中学时代:理论版,2014(10):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