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能供应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发电、变电、配电、输电、用电等多个环节,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及规范的技术操作,才能顺利、安全完成电能供应。在各项建设活动大力开展形势下,对电能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电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工作压力和挑战,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企业管理,是当前电力企业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对县级供电企业的科技创新与管理进行讨论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县级供电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的重要意义
面对日益提高的供电需求,县级供电企业加强科技创新与管理已成必然趋势,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对于县级供电企业来讲,科技始终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不断对其进行创新,才能借助先进技术提高电能生产效率,减少能源的浪费。同时,对原有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可以营造良好的生产作业环境,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激发企业内部活力,进而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强化。第二,科技的创新,可以改变企业传统落后的生产模式,在加快生产效率的同时,还能够节省成产成本,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另外,企业管理理念的更新,可以实现先进科学技术在生产活动中的有效应用,对资源配置做出科学调整,实现提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减少环境治理方面的费用支出,也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1]。
2 县级供电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现状
就当前县级供电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情况来看,其中有待改进的地方仍比较多。首先,部分县级企业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缺乏激励机制,员工的创新意识薄弱,难以充分挖掘其潜能,也没有与当地高校及科技企业建立联动机制,科研力度及人才引进力度不足。其次,科技创新管理与业务工作存在脱节现象,不少供电企业对原有较为成熟的生产技术依赖性较大,科技创新管理针对性不强,工作薄弱环节始终得不到强化,很多项业务中所用技术仍然比较落后。另外,对人才重视力度不足,企业文化建设有待加强,新老员工之间的矛盾现象比较常见,没有达成相互合作、共同创新工作局面,也没有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最后,很多县级供电企业都没有在实际生产中,对新生产技术进行检验,无法发现并改善新技术缺陷,不利于广泛推广应用,法律意识薄弱,没有及时申请专利,无法对科技创新成果起到巩固和保护作用,知识产权被侵犯现象比较常见。这些问题都阻碍了县级供电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应采取科学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3 县级供电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的有效方法
科技创新与管理,对推动县级供电企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实际行动中落实该项工作。
3.1 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
完善的制度能够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确保了工作的有序开展,县级供电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与管理时,必须构建完整配套的制度形成基础保障。首先,县级供电企业要明确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尊重人才、尊重科技,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员工开动大脑,对生产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并设立专门的奖金,奖励对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创新举动,同时,还需要设置专项资金,用于企业技术研发、论文写作、准专利申请等各项工作。其次,县级供电企业应加强与当地高校,以及科技企业的合作力度,共同研发新的生产技术,推动技术革新,并大力引进高校优秀人才,用优厚的薪资待遇吸引人才,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
保障[2]。
3.2 实现与各项业务工作有效结合
县级供电企业业务形式多种多样,在进行科技创新和管理时,要对各种业务工作进行综合考虑,加强与业务工作的有效结合。首先,县级供电企业要确定具体的业务范围,找出实际工作中技术不成熟、管理不到位的环节,将其作为科技创新与管理的重点。其次,应该针对不同业务工作,采取针对性的科技创新与管理手段,比如,在电力营销环节,应该应用新的抄表系统,改善传统抄表工作模式中的缺陷,准确获取用户的用电信息,并做好与用户的双向互动,结合企业供电能力及用户实际用电需求,制定精准化电力营销计划。比如,还可以对配电网进行技术改造,将重合器及分段器装置应用于线路中,实现对配电网运行故障的时时监控及快速隔离,将故障损失降到最低。
3.3 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工作原则
科技创新与管理的主体都是人,县级供电企业在开展该项工作时,应坚持以人为本基本原则,做到人尽其才,充分挖掘企业员工的潜能,在管理过程中,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及综合素质。一方面,县级供电企业应该加大对员工的关怀力度,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协调年轻职工和老职工之间的关系,加强两者的协同合作力度,利用年轻职工完善的专利知识体系,以及老职工丰富的工作经验,总结一套较为科学可行的科技创新与管理方法。另一方面,要重视人才培养,县级供电企业既要搞好内部培训,使员工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技术,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同时还要为员工提供更多的进修学习机会,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3.4 加强科技成果的应用管理力度
科技创新作用及价值的充分体现,是建立在其有效应用基础上的,所以,供电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时,必须将其有效应用于生产活动中,并做好后续管理工作。县级供电企业在研发一项新生产技术之后,对科技创新过程所生成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保存,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在实践中对新技术进行检验,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和优化,巩固科研成果。同时,还要及时申请专利,发表学术性论文,并将新技术上报给省电力公司,参与专业评比,由专家团队进行评审,便于对新生产技术加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龙头 农业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021-02
经济要发展,科技要先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对而言在科研资金、人员等方面占有优势。做为农业科技创新中最具活力的主体,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就河间市龙头企业如何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农业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中迈出新步伐
2012年河间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05家,其中有一定规模的65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沧州市级龙头企业31家。龙头企业总资产8.3亿元,固定资产3.4亿元。年产值超亿元的2家,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8家,2000万元以上的15家。全市农业产业化率达到47.4%。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科技的不断创新。
1.农业龙头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
龙头企业通过强化科技支撑不断壮大,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发展。河间市国欣总会自1984年成立以来,依靠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拥有自己的国欣棉花研究所,有科技人员45人,承担了国家及省级多项研发项目。为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育种水平,在河间市有6000余亩的科技示范区,200余亩的病圃试验田,在海南建立了永久性南繁工作站,在湖北建立了潜江试验站,配备成套的先进检测设备,达到了每年有1~2个新品系的研发速度,目前拥有3000余个品系资源。为加快技术升级,总会投资120多万元,购买国内外先进设备,建立了国欣生物技术实验室,将新品种选育工作提高到分子水平,此类实验室目前在我国种业应用为数不多。国欣总会凭借不断的技术创新,发展成育、繁、推一体化,技术、信息、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成为了我国种业50强企业。
2.农业龙头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延长了产业链条
依靠科技延长产业链,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国欣总会在致力于棉种研发推广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条,开发研制纯棉制品。2007年成立了河北国欣纯棉家纺有限责任公司,引进国内一流的棉胎生产流线,日加工能力近千套。通过不断改良设备和加工工艺,先后研发出金尊系列无网棉被、可水洗棉被,目前正在开发纯棉衣裤。销售额年均增长30%以上。2011年被授予首批“中国棉花”标志企业,获此标志的企业全国仅有四家。河间市新兴鸭业有限公司,是国家级樱桃谷肉鸭养殖屠宰标准化示范区。从最初单纯的农场饲养,不断延长产业链,发展到现在集种鸭繁育、社会放养、屠宰加工、科技服务于一体的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公司与河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研发的“高效生态网上养殖模式”,从过去每人只能饲养管理1000只肉鸭,年收入2万元,提高到现在每人管理4000只肉鸭,年收入超过8万元。为实现从“鸭场到餐桌”的全程优质化生产,公司不断进行技术装备和工艺技术的改进,建成了全国一流的肉鸭屠宰生产线,通过了无公害畜产品认定,成为全国第十一家进京备案的禽类企业。
3.农业龙头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增强了经济实力和带动农户的能力
据统计,2012年河间市31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共带动农户10.8万户,带动生产基地35万亩,农户从龙头企业获得的收入达5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来源。中鸿农产品有限公司是河间市林果业唯一一家有资质出口美、加、澳等发达国家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为加快果品产业化发展,2008年公司成立了林果专业合作社。通过打造高标准生产基地,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达到出口级别的优果率由过去的不足50%提高到85%以上。通过引进新品种,使市场份额稳定在30%以上。目前,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经销量1.5万吨以上。企业的发展也给果农带来了增收的机遇,目前入社社员2700户,水果种植面积8000余亩,社员户均增收3600元,累计带动果农增收972万元。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还吸纳了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300余人,带动了运输及包装物料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4.农业龙头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了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加快了农业社会化服务
“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连结机制,不但使先进科学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和应用,还极大地提高了龙头企业专业化服务水平。以国欣服务总会为例,为加快棉花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普及,仅科技服务每年就投入大量的活动经费,2006年科普活动经费为180万元,现在增加到260万元。科技服务形式也在不断创新,有科技服务热线、8支专家科技下乡服务队以及短信服务。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上,达到了每年2个新品种、3项植棉新技术的推广速度。在各地建立了15个科普惠农服务站,受惠棉农达到10万人,带动农户平均每年每户增收从2004年的423元,提高到2009年的530元。获得中国科协颁发的“科普惠农兴村先进组织”称号。新兴鸭业在与养殖户签订订单的基础上,实行“六上门”服务:科普培训服务上门、送资金服务上门、供鸭苗服务上门、供应饲料服务上门、防疫治病服务上门、产品回收服务上门。通过一系列从头到尾的全程服务,农户解除了后顾之忧,也从中得到了实惠。
5.农业龙头企业通过科技创新,造就了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农业龙头企业不但注重自身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还通过“传、帮、带”等多种方式培养大批的农民科技明白人。新兴鸭业公司拥有一个高标准的科普服务室,配有投影仪、电脑、科普光盘以及16类1500多册科普图书,每年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公司技术人员开展岗位培训、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培训。在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的同时,定期对养殖户进行培训,两年来举办各类科普培训班18期,培训会员、农民群众近5万人次。
二、农业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规模小,创新投入不足
由于龙头企业创新经费基本依靠自筹,而大多数龙头企业规模较小,效益增长不明显,没有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在河间市的农业龙头企业中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的只有2家,占1.9%;龙头企业设有专门的研发机构的只有1家,占0.95%。由于创新投入不足,有的企业有研发成果却没有足够的经费进行市场推广。
2.引进、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较低
由于龙头企业比较收益低,引进高科技人才的能力不足,而龙头企业现有的科技研发人才较少,平均素质较低,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河间市龙头企业中,国欣总会拥有博士生2人,硕士生5人,高级职称的8人,中级职称的10人,其他龙头企业本科学历和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几乎没有。由于缺乏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大多数龙头企业扎堆于中低端产品市场,竞相争夺有限的利润空间。
3.设备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河间市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加工设备落后,即使有较先进的生产设备,技术水平却又跟不上。一些规模较小的农业企业甚至只能对农产品进行简单的分级、洁净或包装等。设备和技术的落后决定了只能进行一种转化层次较低的粗加工,企业从中获得的利润十分有限。
4.自主创新成果推广难度大
农业龙头企业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农村主要青壮年劳动力都向城市和第二、三产业转移,农业实际已成为了农民的副业,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受教育程度低、信息匮乏等问题突出,龙头企业要求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条件不能得到满足,这种条件下企业的创新成果推广成本高、难度大。
三、几点建议
1.制定完善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
农业龙头企业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上要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和发展目标进行整体规划。有实力、有能力的龙头企业要努力研制有自己特色的产品,推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与新产品,同时改造传统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储量和附加值;实力不足的龙头企业,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技术依托的产学研联合的新模式,努力进行技术引进、技术推广工作,提高企业现有技术水平。
2.增强科技创新主体意识
首先,农业龙头企业自身要转变经营观念,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集约型增长方式,树立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识。其次,政府可以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培训,建立龙头企业之间交流的平台,营造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
3.建立科技投资机制,拓宽投资渠道
一是企业自身的科技投入。要制定完善的科技投入机制,在每年度的企业利润中按照企业发展需求,按一定比例抽取经费,投入科技研发、引进人才、储备技术等方面。二是吸引外来技术、资金参与企业科技创新。运用外来技术入股、借助外来资金研发、产生效益收入分成等方式提升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整体实力。
4.注重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农业龙头企业要将人才的培养摆在企业发展的突出位置,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员工开展岗位培训、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培训,形成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同时,还要通过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收入分配、任用选拔以及考核制度,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创新活力。
5.加强地方性农业科研开放性平台建设
建设一个综合性的农业科研开放式平台,可有效解决当前农业龙头企业独自建设研发中心存在的资金不足、设备重复购置、人才相对不足等多重问题,从而为企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创造一个好的条件。
保护环境,恢复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被人们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绝不能走 先 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已成为社会的共识。然而,在过去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有关 部门,企业和社会也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企业在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 依然很多,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的消极因素。这就使 得企业必须在环保方面进行投资,而如何消化和控制投资带来的成本负担,是企业认真考虑 的问题。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十多年里,我国经济发展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 渡时期,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商品短缺局面一时难以改变,许多商品如粮、棉、油、肉、糖、 煤等都凭票供应。兴办企业,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增加有效供给。这既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 的迫切需要,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引导下,在强大 的社会需求推动下,处于集镇,城乡过渡地带,交通比较便利,信息灵通的农村,由乡、镇 政府、村民委员以及村民自行组织,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在一缺资金,二缺技术的条件下 ,土法上马创办起来的,统称为乡镇企业的商品生产者在全国如雨后笋般地发展起来。这对 于解决当时商品供应短缺,满足人民日常生活需要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然而 这些企业大多数都属于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浪费资源,没有经济规模和劳动安全保障 程度差的企业,如小造纸厂、小水泥厂、小火电厂、小化肥厂、小炼钢厂、小纺织厂、小印 染厂、小制革厂、小煤窑、土炼油厂等。在今天我国经济已由过去商品供应不足过渡到商品 供应相对过剩的条件下,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许多乡镇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市场淘 汰。一些乡镇企业的产品虽有市场需求但由于无法承担因环保投资带来的成本负担只能寻求 地方保护以维系生存。还有一部分乡镇企业在政府的帮助和政策的引导下,经过自身的 努力,虽然初步完成了原始积累,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但面对着与日俱增的环保压力,要继 续生存,就必须在环保方面进行投资。而只有化解和分散环保带来的成本风险,企业才能继 续发展。
对于我国许多国营企业来说,环保工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环保的要求。由于他们还没有足 够的原始积累,不可能在环保方面进行大量投资,而他们又都不可能通过结构调整成为无污 染的企业,也不可能像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那样,在经过原始积累阶段后,迫于环保 方面的要求,将高耗能、高污染、高危险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面对环保要求,我国企 业必须投资,同时也必须面对由此带来对成本控制的挑战。
八、挑战之八:科技创新风险巨大
在市场经济中,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和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不进行科技创新的企业只 能跟在别的企业后边,进行科技创新的企业就有可能抢在其他企业前面。这一前一后对企业 发展至关重要。在国际上,鼓励企业、个人进行科技创新是各国政府的普遍作法。然而,并 非所有企业和个人都具有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条件。尤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一切比较简 单和容易的科技问题,都已通过科技创新将其解决。具有重大意义的科技创新都是集团式由 成千上万人相互协作完成,同时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并共同承担所产生的风险。任何具有 重大意义的个人科技创新都需要有庞大的风险基金支持。没有巨大的资金支持,科技创新是 难以想象的。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正处于打基础和财富积累的时期。 国家不可能拿出很多资金把所有科技创新所带来的风险损失通过补助的形式承担起来。为了 减轻、化解和分散科技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损失,国家有关制度允许企业将科技创新的技术 研发费用进入管理费用在税前予以扣除,但我国企业绝不可能象国外哪些大型企业、跨国公 司那样能够承担起成千上万甚至几亿、几十亿人民币的技术创新风险损失。因此,我国企业 必须对科技创新风险进行细致的评估,控制科技创新风险损失造成的成本负担加重,影响企 业的正常经营。
九、结束语
面对各种不利因素对企业控制成本所带来的诸多挑战,企业、政府以及社会首先要深刻地 认识到控制成本对企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充分地理解和支持政府和企业为控 制成本所采取的政策措施。诸如: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制止向企业乱摊派、乱收费;整顿 和规范市场秩序等。其次,政府要重视基本生产资料(如能源)和基本生活资料(如粮食)的生 产和储备,保持物价稳定,使企业在生产、融资、技改、投资等方面有较少的支出。同时要 进一步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力度,促使企业诚实信用,降低信用损失。促使企业规模 经营,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再次,企业自身要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提高企业资源 的利用效率,减少闲置和无效消耗,以降低成本,同时加强对各种创新风险的评估,避免风 险损失。总之,只要企业、政府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为控制成本营造良好的条件,就能够 克服控制成本面临的挑战,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天民。现代管理会计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2]孙丽云,等。国际贸易[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李军,等。成本会计学[M].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95.
经过多年的培育,我们已经壮大了一批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但是由于工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工艺落后、产品单一等因素的影响,使我们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力不强。所以当前我们应该着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环境,加大企业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提高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来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的冲击。因此科技创新,也就成为经济发展和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成为提高工业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力保证,也是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经济社会要发展离不开科技和人才。科技创新就是要提高广大人员的科技认识和科学素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创新的关键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所以加快科技创新机制和中介服务机构的建立,对促进企业技术的全面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的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是前提,技术创新是核心,管理创新是保障,产品创新是载体。我市作为西北地区尚不发达的市县,科技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全民科技意识还不够强,科技投入长期不足,科技人才缺乏,整体素质不高,这些都是制约我们工业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在协助企业成立创新中心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的功能作用,一是要尽快开展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促进企业与科技的结合。要加速培育和发展围绕主导产业成立开展创新服务、新技术推广、咨询服务的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型企业、农业和乡镇企业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提供管理、技术、市场营销信息、人才、财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服务。二是要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目前,我市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总体水平还很低,我们要从政策上引导、资金上扶持一批企业发展高新技术,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要立足现实,集中力量,有所侧重,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经济效益高的高新技术成果。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集群 意义 措施
十一五期间,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跻身世界前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同时,由于我国企业技术投入偏少,创新能力不强,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少,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法律保障体系、支持创新创业的投融资和财税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等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因此,加大工作力度,改进工作,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快速跨越式发展十分必要。本文主要探讨以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十项措施。
一、加强科技创新,推进金融改革,构建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两轮驱动的发展模式。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活动,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创新,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我国研发及制造新产品成本相对较低,如果借助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就可以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与发达国家同步发展甚至领先。同时还要坚持发挥我国低成本的制造优势,将低成本研发优势与低成本制造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新的竞争优势。
二、兼顾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力量,建立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共同作用的动力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利用市场的价值、供求和竞争规律,用利益诱导、市场约束和资源约束的“倒逼”机制引导科技创新活动。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规划、财税、金融政策扶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利用政府有形之手破解市场无形之手的失灵问题。
三、发挥新兴产业发展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形成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依托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式崛起的新兴产业。它的发展能推动传统产业,开展技术创新,能够有力地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节能减排,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结合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加强对新兴产发展领域的可行性研究。
不盲目相互攀比,按照产业集群发展规律选准发展方向和突破口,从产业布局、智力支撑、投融资预算、风险评估、服务体系构建、基础设施及软环境建设等方面科学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使新兴产业集群快速形成规模效益,成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和新的战略支撑产业。
五、吸纳高校科研机构,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高科技产业园进行有机对接。
在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建立研究室和工作站,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打造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高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提升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比率。依托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培育产业特色突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增长极,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六、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投融资体制。
各级政府可出面组织银、企联席会议,就建立专项银团贷款,扩大产业集群的信贷规模,并采用授信贷款、贴息贷款等方式,直接分配到产业特色明显、发展比较健康的产业集群。积极推动产业集群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产业集群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入优质的战略投资者,规范操作办法,完善法规体系,扩大投融资渠道,加大对产业集群的资金扶持力度。分散资本运作风险。
七、处理好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关系。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紧紧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实际,把握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主线,摆好政府位置。增加对成长性中小型新兴企业的扶持力度,运用利益诱导法则,充分调动民营企业进入战略新兴产业的积极性,明确其在产业集群中的位置。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体很可能由中小企业发展而来。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严峻得多的环境,特别表现在由于投融资体制不完善,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推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高度重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只有发挥中小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才可能跟上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步伐。
八、建立健全维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保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科技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点,它的成熟与发展取决于关键核心技术的获取,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和技术创新、运用体系的建立,千方百计为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的突破创造条件,要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维护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九、切实完善税收激励政策。
在落实好现行各项促进科技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和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等税收政策的基础上,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从激励自主创新、引导消费、鼓励发展新业态等角度,针对产业的具体特征,制定流转税、所得税、消费税、营业税等支持政策,形成普惠性激励社会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手段。
十、引导消费者转变观念,激发战略性新兴产品的市场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实现其社会价值,企业才能够获得进一步发展的资金和动力,才能够不断开展技术创新,降低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市场培育上,一方面,要发挥利益诱导法则的杠杆作用,引导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主动开展市场调研,根据消费群市场细分,调动消费热情,激发潜在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应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对消费品的购买、使用行为进行必要补贴。在政府采购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产业化成果政府优先购买,以鼓励带动市场消费。
参考文献:
[1]肖江平 如何构筑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政策支撑体系 商业时代 2011/04
【关键词】金融 农业 科技 调查
一、县域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和特点
一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以渭南为例,全市县域共有银行类金融机构65家,营业网点708个,实现了乡镇范围全覆盖,平均覆盖率1.3个/万人;设立小额贷款公司34家,实现县域全覆盖;保险机构31家,保险深度3%,年人均保费收入660元。
二是信贷支农比例逐渐加大。2014年末,渭南市涉农贷款余额为306.78亿元,占各项贷款的49%;较2009年末增加142.17亿元,占各项贷款增加额的56.47%,较2009年末提高5.22个百分点。
三是金融创新服务逐步扩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日益丰富,创办农副产品加工大额抵质押贷款,推行服务限时承诺制,金牛乳业、红星乳业等一批讲信用、重合同的民营企业在金融机构支持下,年产值已上亿元。开创并推广“银行+担保公司+农户+公司”哪J剑形成“农民养殖有资金,企业发展上规模,银行放贷不担忧”的良好局面。大力支持农村青年创业、返乡农民工创业,累放贷款1321户,金额12495万元。荔民农资连锁公司采取“面向社员、内部融资、农资借贷、滚动发展”资金互助方式,设立农民资金互助站10个,入社社员818户,入股资金达1450万元,及时为困难社员解决融资难题,“大荔模式”已被省科技厅立项在全省推广。天子果蔬、民兴果库、康立冷库等10家涉果上下游企业签订联保协议,组成互助型信用共同体,运行六年来,贷款由最初的90万元增加到2324万元,形成了银行放心、企业守信、共诚信、共互助的信用环境。
四是金融支持总量不断增加。渭南市目前支持农业科技发展信贷资金余额为15.46亿元,占信贷总量的2.64%。其中:支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的科技企业60余家,贷款余额7.86亿元,支持高科技的特种养殖场8家,贷款余额4.76亿元,支持农户应用科学技术发展种养殖业贷款2.84亿元。
五是高效生态农业是金融支持的主要对象。2014年,全市农村信用社共向农业科技型企业及农户发放贷款12.24亿元,其中向利用人畜粪、秸秆等有机物的资源化、产业化综合利用型企业发放3.23亿元,向采用滴灌技术从事大棚果蔬种植户发放贷款6.55亿元,向其他应用科学技术的种养大户发放贷款2.46亿元。
六是金融服务平台进一步延升。实现乡镇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全覆盖,农村信用卡受理环境大幅改善,2014年末,渭南市已设立助农取款点3855个,行政村助农取款点覆盖率100%,办理助农取款业务51万笔,金额1.76亿元,农村支付环境显著改善,真正实现了农户零出村、低成本,惠农工程措施进一步完善。
二、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
金融业特别是商业性金融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支持力度仍然偏弱,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金融机构及科技企业自身的原因,也受各种体制机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一是农业科技的行业特点决定。从开发主体来看,农业科研机构大多属于事业单位性质,不具备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从项目特点看,农业科技项目大多公益性强,无法完全实行市场化运作,金融介入存在困难,且农业科技研发风险较高,缺乏风险抵补措施,完全靠金融机构自身难以有效分散风险。企业类农业科技研发机构的资产主体为知识产权、科技成果,难以进行价值评估,也难以为银行融资提供有效抵押。二是金融支持主体有限。参与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金融机构仍以农村信用社为主。目前,渭南市县域共有金融机构8家(类),信用社是农户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信贷支持的主体,占农户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信贷支持总量的90%以上,其他金融机构则以农业企业为主,特别是农发行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及农产品加工、养殖企业的介入力度,但相对获得支持的企业相对较少,农行与邮储银行并未有效扩大支持面,影响了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三是金融支持意愿不强。银行机构在对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的信贷支持上较为慎重,一般在筹建试用阶段不敢贸然投入大额信贷资金,大多在创新项目推广成功的情况下才予以大力支持。如农发行受政策限制以及人员等问题,拓展农业科技企业业务尚未大量展开,目前,仅对企业经营成熟、社会影响力大、又能提供有效担保的农业科技生产企业进行信贷支持,对那些经营时间短、没有社会影响力和有效担保的企业均未列入支持范围。四是财政撬动效应不明显。当前国家财政资金仍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无法满足农业技术创新全过程对资金多样化的需求。首先,县域财政投资有限,对农业科技投资在农业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较小,总体投资偏少,难以满足农业科技创新的需要。其次,财政支持面窄,对农业技术创新前期的研究、开发过程中难以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针对大型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活动,县域财政往往无能为力。
三、对策建议
一是创新信贷管理机制。加快改革农业科技贷款管理办法,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拓宽贷款主体、延长贷款期限,建立适合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满足农业科技企业科技研发、推广、应用过程中的信贷资金需求,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
二是加大直接融资支持,建立农业科技企业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鼓励农业科技企业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直接融资。支持地方设立农业高科技产业投资基金,吸收社会资金,增加向农业高科技企业的资本金注入,吸引风险投资基金投入处于种子期尤其是创建期的农业科技企业。鼓励科技型农业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海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
三是探索扩大农业保险补贴范围,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保险公司应探索将科技育种、农业机械、农作物及畜牧品种改良、标准化养殖等涉及的农产品纳入农业保险范畴,鼓励发展以产品订单为依据的跟单农业等保险品种。
关键词: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政策法规 协同创新
1 概述
近20年,我国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不断向国际化企业模式迈进。但是中小企业目前的产品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价格上都不具备竞争优势,但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为企业进一步拓展利润空间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也掩盖了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发展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中小企业的外部需求环境开始萎缩,与此同时,国内经营环境也开始恶化,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劳动工资上涨等因素使中小企业失去了低成本投资的国际分工比较优势,中小企业的发展寸步难行。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创新能力,以致核心技术相对匮乏。而创新不仅是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也是建立核心技术的主要途径。因此,在经济发展看潮中坚持推进中小企业核心技术建设,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已迫在眉睫。
2 我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国内企业的生产活动和技术研究日趋国际化,技术创新在中小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相对于国内外大中型企业来说,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总体还很低,与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相比还存在着巨大差距。国外发达国家由于发展市场经济的时间较长,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卓越的成效。相关数据表明,美国和日本对国外技术依存度都在5%以下,而我国则达到50%以上。大多数中小企业仍持续这以外延为主的发展模式,技术研发能力相对匮乏,短期内无法摆脱发展困境。
3 制约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
3.1 缺乏有力的国家政策扶持
从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各国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财政税收政策,以及协调社会各部门之间的配合等手段,将成为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源动力。我国政府自80年代以来相继颁布实施了一系列企业扶持政策,但取得的效果都不甚明显。国家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不能真正用于扶持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现有信贷政策也不能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3.2 资金短缺
中小企业由于其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导致其融资来源受到限制。非公有制经济以中小企业居多,受社会信用环境和项目管理能力的制约,很难得到银行强有力的信贷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扩大再生产所需中长期资金贷款严重不足。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的现象较为普遍,货款无法及时回笼,流动资金得不到保障。然而,核心技术的研发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资金供应不足会严重阻碍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具有资金放大作用,起到一个杠杆效应,能够更好地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缓解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从而解除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后顾之忧。所以说,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对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3.3 专业人才缺乏
中小企业中缺乏技术人才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从技术研发角度来分析,目前国内科技人才的组织架构有很多不科学之处,大中型企业的科技人才居多,而资金和技术相对匮乏的中小型企业科技人才也相对匮乏。科技人才都希望有一个相对宽松、高效的技术环境来施展自己的专业所学,而中小企业恰恰因为资金、技术困境难以为科技人才提供广阔的的发展空间,造成留人难。
3.4 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
当前,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中尚未建立与企业发展机制相适应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创新管理始终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弱项。这具体体现在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内部管理机制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以致在经济发展浪潮中企业难以抓住新机会,无法自主制定科技创新战略。与此同时,缺乏对技术创新活动的管理和激励,使企业技术创新缺乏内外压力。
4 策略建议
4.1 完善支持创新的政策、法规及服务机构
政府是打造创新性企业的有力支持。政府机构在服务企业时要有担当,勇于挑战自我,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将既有优惠政策逐一梳理出来,给出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让企业享受更多、更好的政策红利。要根据城市发展需要,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新的市场和发展路径,在质量、价格同等的情况下优先使用本地企业生产的产品。
助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现行。对初创型企业,采取上门服务、开会培训等形式,指导企业如何享受政策红利,从新产品申报、专利申请等入手,使企业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好处和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向科技型企业发展。对于成长型企业,诸暨采取了积极鼓励其与高校院所合作,提高自身科技水平的方式引导。而对于成熟型企业,则鼓励其做强研发机构,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力争成为领军企业。
4.2 建立协同创新系统
协同创新系统主要构成因素包括企业、研发部门、大学、政府及其他中介服务机构。中小企业结合自身的条件在创新实践中通过企业之间、企业与研发部门、大学等其他机构的相互合作模式。首先,企业间的合作可以使中小企业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联合发展,优势互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现在普遍呼吁倡导的中小企业聚群发展模式就是典型的协同创新模式。意大利中小企业比较发达,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以产业集群为特色的专业产品区,意大利的70多个中小企业集群主要是以某个产业为中心形成的产业集群。这样的产业群不仅可以增强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产业群的巨大吸聚作用,还可以把资金及各类人才、先进技术都吸引过来,从而更快的促进产业群的发展。除此之外,大学和研究机构是促进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这是由于大学和研究机构是新知识和新技术发明创造的重要来源,是创造和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中心。企业通过与大学和研究机构正式地或非正式地相互作用、合作,从而使中小企业能够获得新的科学知识以促进其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除此之外,各类服务机构的协调运作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剂,能够为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我国的中小企业众多,且规模较小,协同创新体系的建立有效的解决中小企业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它的有效运作对我国中小企业的成功升级转型起关键作用。
4.3 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人才成长和发挥其作用的环境
不断涌现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以及不断发展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主要源自于当地对企业创新的引导和培育。作为政府,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健全企业创新优惠政策,积极推动相关行业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肃清政策障碍。同时,中小企业应该积极围绕产业链实施技术创新,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升级和主导产业高技术再造;重点关注科技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工作,强化技术培训,充分体现人力资本在技术创新领域的主体地位;同时利用股份制改革,给予技术人才技术入股,让技术创新人才真正参与到企业的成长中来。建立创新人才团队,提高全员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4.4 加大研发投入,提供宽松的企业上市融资环境
为推进中小企业核心技术的发展,政府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大筹资力度。应设立私营企业发展基金,对发展前景好、有特色品牌的私营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加大技术改造贴息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引导、鼓励成立私营担保机构,积极扩大融资担保领域,以此敦促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升研发投资效率,加强中小企业专利前期研制和后续运营的战略规划,开展创新活动,实践创新发展,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另外,积极开拓企业上市融资渠道,让有活力的中小企业能够吸取各类投资基金,并能够通过上市,让这些投资能够快速收回同时促进更多的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企业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Keizer,J.A.,J.I.M.Halman,andM.Song(2002),FromExperience:
ApplyingtheRiskDiagnosingMethodologyRDM, TheJournalofProdu
ductInnovationManagement,Vol.19,no3,pp.213-233.
[2]王保安.中国经济升级版应如何打造[J].求是,2014(01).
[3]吕一博,苏敬勤,傅宇.中国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东北地区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1)P:14-23.
[4]关文静.意大利的创新国家体系的构建和借鉴意义[J].世界经济情况,2010(2)P:10-16.
一、甘肃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一)区域布局初步形成
随着我省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农业区域布局基本形成。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以河西地区、中部地区、陇东地区、陇南地区、甘南牧区等特色产业化区域,区域布局能够结合独特的自然条件、区域特色和资源状况,区域布局合理。
(二)龙头企业正在崛起
龙头企业的发展水平是农业产业化程度高低的重要体现,是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重要载体,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着农业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截至2014年10月,我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达到392家,其中国家级27家,省级365家。一方面从数量上来看,龙头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从质量上来看,龙头企业的的级别不断提升,企业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增强。
二、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
甘肃省目前的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地,产业聚集效应难以实现。生产收益率低下,一是对于劳动力的吸引力较低,二是对社会的资金吸引力不足,社会资本很难流入。由于分散经营,大型的机器设备无法投入使用,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低,导致生产长期处于低效率运行,加大了生产的成本。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
我省农业生产经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生产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产品种类单一并且区域趋同现象严重,科技含量也不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非常少。其次,由于生产效率较低,生产的产品数量有限,自给自足现象依然明显。第三,农产品大多处于初级产品阶段,产品加工层次低,附加值不高,农产品加工、销售和社会化服务严重滞后,农业科技发展缓慢,转化率低,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农村市场经济的生长发育还不成熟。
(三)农业生产技术落后,配套的扶持机制不健全
我省大多数地区,农民对生产的投入大部分仍然集中在土地与劳动的投入之上,普遍采用的是一种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粗放经营方式,从而削弱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农业配套的扶持机制不健全,在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农业生产组织的形式、人员专业能力的提高上没有太多的支持或者支持不到位,从而导致农业生产技术落后,配套的扶持政策不能够落实。
(四)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大量的水土资源被挤占,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将面临日趋严峻的短缺。目前,随着我省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却不断恶化,主要表现在:一是水土流失现象严重。二是大量的劳动力要素流入城市,导致土地荒废;三是工业化带来的“三废”现象,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由此可见,我省农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十分严峻,农业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正在威胁着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三、甘肃省农业产业化的路径选择
(一)通过科技创新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
通过科技创新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要以创新农业科技政策为先导,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及政策环境。其次,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梯度建设,通过专业人才引进及相关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加快培养农业科技领导管理人才和创新研发团队。再次,要持续加大农业科技资金投放力度,一方面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积极吸纳民间资金投入农业科技创新,确保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间力量为辅的多元化、多层次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最后,要加快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加快农业企业与农业科研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交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变周期,选择条件较好的科研院校、科研单位组建农业生产经营企业集团,加快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二)扶持和建立一批循环型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和生产基地
以循环型农业经济发展为目标,扶持和建立一批循环型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一是以现有的生产要素为基础,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色、优势产业,二是以原有基地建设为核心,加快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推进现代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特别是我省优势特色产业马铃薯、现代制种、中药材、经济林果、蔬菜和草食畜等的建设。
(三)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
龙头企业的发展是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重要体现,因此,加大龙头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用足用好国家和省上关于农业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至关重要。首先,完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在税收政策方面的优惠;其次,拓宽龙头企业发展的投融资渠道;第三,为龙头企业产品品牌建立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
[1]卫东,马家生.对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09,(上旬刊):214.215
[2]莫凡.《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及相关措施》,国家发改委网站.2010.
[3]张晟.《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综述》网易新闻中心网站.2014.
[4]李世新.《产业融合: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径选择》甘肃农业.2006
[5]李明芮.《白银市靖远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中国甘肃网.2014.
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将资金、技术、人才等各项要素纳入一个统一的体系,从战略的角度对这些要素进行整合,优化企业的管理和经营,促进企业发展。企业科技管理要服从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但由于科技对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因而在企业的战略制订与实施、战略规划与决策过程、战略控制与报酬制度、资源配置、竞争战略、合作战略等多个环节中也都必须要考虑科技这一因素。
2、创新
科技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创新。失去了创新性的科技就是“伪科技”,就是古董。人类历史上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在今天看来都再通常不过、已经不再具有科技的意义。科技需要在动态中保持创新活力。企业科技管理要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的位置。通过企业科技管理要让企业科技具有先进性、让整个企业具有创新能力,从而突破传统束缚、打破现状的局限。企业在具有稳定利润的前提下,为了保持现有的利润,经常会遵从保守的原则,让企业的各种要素遵从现有的发展惯性。比如,一些垄断性的、传统型的企业集团经常会这样做。虽然美国可口可乐的配方至今没有人知晓,但是从企业诞生至今一百多年来配方始终没变。可口可乐公司算是一个独特的例子。一般情况下,企业保持技术惯性时间一久,自身的发展就会出现瓶颈。企业科技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不断打造本企业的创新性。在具体实施上,突出表现为“针对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技术开展重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主要的项目有:技术改造、技术引进、设备更新、新产品设计,试制新产品等。这些是贯彻科技创新的途径,也是科技创新的表现。
3、效益
从政府的角度来开,公益是科技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但对企业来说,效益才是科技管理的最高目标。在企业科技管理中,要按照企业经营规律和科学技术工作自身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企业科技力量和资源,让科技实力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取得的效益越来越明显。在2011年度颁发的北京科技奖中企业占七成,创造的经济效益明显。例如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获得2011年北京科技奖的“面向无线城市信息应用的融合业务平台”项目取得直接经济效益22.4亿元①。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依靠资源消耗型的增张已经行不通,依靠科技进步将是企业取得自身发展和良好效益的根本途径。
4、安全
科技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但科技上的失误也是最容易导致生产事故的。特别是在从事尖端科技的企业,企业科技管理必须要到位,确保企业不因技术问题出现重大的安全生产事故。2011年的日本核泄漏事故虽然有天灾的成分在里面,但电力公司在核电站上的技术设计与管理方面也是有诸多不足的。比如,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发生的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就是核电站抗震能力不足和设备老化所致。②重大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人为因素作祟,不重视技术管理,如果能从技术上采取有力措施,好多重大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企业要依靠科技管理手段,制订和执行技术标准、建立科学的工作程序、健全技术操作规程、做好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防范重大事故的发生,确保企业安全生产。
5、人本
科技的进步、企业的发展,人是根本。企业的科技进步需要科技人员的努力,企业的科技管理需要懂得现代企业运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双料管理人员。从根本上说,企业的发展最终是为社会造福,为企业所有员工谋取实际的利益。因而,企业的科技管理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要管理好科技,也要以宏观、全面的视角管理好人,“知识经济时代员工的管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3]。知识员工与普通员工的管理有很大的差别,这种管理应该是服务和引导为主要的手段,让科技的创造者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来自企业的温暖,感受到自身在企业里的重要性。知识员工的劳动难以形成流水线,要让知识员工发挥出创造性,推动企业的科技进步,就应该给他们更大的自主性。当个人得到个性满足和发展的时候,也正是企业收获最大的时候,企业的科技水平必然也会上一个新台阶。
6.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