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超声诊断学的临床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方法:本文对药物或人工流产后持续2周阴道出血患者进行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将其检查结果与清宫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探讨其对宫内残留物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结果:106存在宫内残留物的患者在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后,与清宫术后病理证实病例进行比较分析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符合率达98.11%(104/106),其余2例患者中有1例因体型肥胖,1例因腹部存在疤痕而干扰检查,导致影像质量较差,不能明确诊断。本文观察并比较了绒毛组织者、变性的绒毛组织、蜕膜组织者的不均质回声、团块内部血流分级、相邻子宫肌壁的血流分级情况,结果显示绒毛组织和变性的绒毛组织的低回声者和高回声者均明显多于蜕膜组织;绒毛组织的团块内部I-II和III-IV血流分级者明显多于蜕膜组织,变性的绒毛组织的团块内部I-II血流分级者明显多于蜕膜组织;绒毛组织和变性的绒毛组织的相邻子宫肌壁的血流分级III-IV者明显高于蜕膜组织,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35、11.02、5.62、5.34、4.01、5.24、13.05、15.31、12.57,P
结论: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能对宫内残留物准确诊断和鉴别诊断,CDFI对近子宫内膜处血流的探测结果,是诊断宫内残留物的关键依据,可以作为宫内残留物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关键词: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宫内残留物诊断鉴别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321-01
本研究于2011年4月-2013年1月通过对药物或人工流产后持续2周阴道出血患者进行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将其检查结果与清宫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探讨其对宫内残留物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4月-2013年1月选择在我院接受诊断的早孕患者,所入选的患者均经超声诊断后,再经清宫术后病理所证实为宫内残留物,均有反复阴道流血史,残留时间5-90d;年龄18-42岁,平均年龄(31.05±10.25)岁;其中药物流产53例,人工流产32例,自然流产12例,引产和足月产9例。
1.2方法。本文采用麦迪逊SA-8000Live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MHz(腹部探头)。经腹部超声检查方法:嘱患者适当充盈膀胱(以覆盖子宫底为宜),取仰卧位,采用腹部探头,用3.5MHz的腹部探头在盆腔部位进行纵、横、斜等多切面、多方位检查,注意观察子宫形态、大小及宫腔内回声情况,当发现宫腔内有异常回声团块(即残留物)时,应注意其所在部位、形态、大小、残留物与宫壁的关系,记录检查结果[1,2]。然后用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lmaging,CDFI)残留物内部,残留物基底部与局部宫壁组织内血流信号及分布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诊断[3]。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进行X.2检验,P
超声诊断学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超声诊断具有方便、经济、无创和可重复等优势,日益受到医学界重视,其临床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因此,提高超声诊断教学水平,无论对医学影像专业还是临床专业的学生都非常重要。然而,由于超声诊断学是声学、医学和电子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知识面广, 概念、原理多而复杂,所以教学中难点较多[1]。结合超声诊断学的特点,笔者认为要搞好超声诊断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改进教学方法
超声诊断是用探头扫查不同部位组织器官获得断层图像,即声像图,继而应用相关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对其进行观察分析,从而作出疾病诊断。因此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大量的超声图像给学生以深刻的感性认识,才能使之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显然,以往所用传统的纯理论式教学方法,即依靠授课老师以板书、绘图等来表达,既抽象难懂又枯燥无味,难以取得理想效果。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日益完善,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要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因为它能以丰富的声像图、动画效果及声音等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简单化,从而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难点及抽象内容。比如什么是强回声、低回声或无回声,什么是声影或“彗星尾”征等,传统教学方法难以清楚表达,而多媒体技术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当然,在超声诊断教学中,也不能单纯使用多媒体教学,还要根据授课内容,采取其他教学方法或与多媒体手段相结合,优势互补。
2 注重基础知识教学
2.1 医学专业基础:声像图是以解剖形态学为基础,根据各种组织结构间的声阻抗差异用明暗之间的不同灰度来反映回声有无和强弱,从而分辨解剖结构的层次,显示脏器和病变的形态轮廓和大小及某结构的物理性质。一幅声像图只是组织器官的一个断层或切面图像,若改变探头位置或方向即可获得任意不同的图像。因此,在超声诊断教学中,必须重视人体解剖知识教学,使学生扎实掌握正常人体的解剖,尤其是断层解剖,并且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例如在讲授先天性心脏病的超声诊断时,必须首先让学生掌握正常心脏的胚胎发育和解剖。只有在掌握了正常心脏各房室腔结构、房室瓣膜特点、大血管位置关系及正常冠状动脉起源等基础之上,才能学好正常心脏的扫查方法和图像识别,继而学习各种先心病的超声诊断和分型等。声像图不同回声的形成,与不同器官和病变的组织结构密切相关。例如,液性结构为无回声,实质性结构呈强弱不等的各种回声;均质性实质结构为均匀的低回声或等回声,非均质性结构为混合性回声;钙化或含气性结构则呈强回声且后方伴有声影。所以,要学好超声诊断还必须扎实掌握不同器官的正常组织学和不同疾病的病理变化特点。随着超声医学的迅猛发展,目前的超声影像学已不再局限于反映人体的解剖和组织病理改变,还可用于活体器官(心、血管、肾等)的功能研究,近年来新型微泡造影剂的逐步应用更使得超声进入了分子影像学领域。故要学好当代超声诊断学,除了有扎实的解剖学、组织学基础外,还必须掌握生理、病理生理、生化、甚至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因此,必须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医学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能把这些知识与声像图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大脑中建立起正确的器官立体结构和相互之间的毗邻关系及组织学、病理变化特征等,从而达到真正理解、掌握的目的。
2.2 理工基础(声学、电子工程和计算机):超声检查是利用超声诊断仪发射的超声波来扫查人体、诊断疾病的。而且目前我国的超声诊断医生与放射影像科或国外超声诊断不同,没有技术员和诊断医师之分,仪器操作和诊断要一人完成。因此要提高超声诊断教学效果,就必须加强相关理工基础教学,使学生掌握超声波的声学知识、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及超声设备的构成、性能及操作技术等。只有这样,学生将来在进行超声检查时,才能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扫查方法并随时调节仪器,获得满意的声像图,同时也才能学会识别和避免超声检查过程中的伪像,如多次反射或旁瓣效应所致的假界面等。近年来超声设备的发展空前迅猛,而这与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息息相关。另外,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超声图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ACS)、图文工作站等在国内医院正逐步广泛应用。要充分利用这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还必须使学生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基础。
3 锻炼过硬的临床操作技能
超声诊断学与其他影像诊断方法最大的区别在于超声诊断除了理论上掌握其诊断方法之外,还要掌握操作手法[1],熟练调节仪器,而且其经验依赖性较大。因此,必须重视临床见习和实习课教学,锻炼学生过硬的临床操作技能。要使学生熟练掌握如何扫查出并尽可能清楚地显示具体病灶及其图像特征的技能,包括仪器条件的选择、病人、探头放置部位、扫查方法及切面等。只有首先获得了理想的声像图,才能进一步对其进行分析判断,最终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临床操作技能光靠传统的见习方法即由带教老师示范和讲解,学生重点观摩是无法掌握的,必须要求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多动手操作,刻苦锻炼,才能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水平。
4 注重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超声诊断是通过对声像图进行观察分析,从而作出疾病诊断。怎样才能对错综复杂的图像进行正确分析并诊断疾病,显然,除了掌握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等医学基础及超声成像基础外,还必须掌握内、外、妇、儿等临床相关学科的知识,具备一定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其他医学影像技术一样,超声诊断的临床思维特点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导,并结合各种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也就是以形象的观察为基础,经过概括后形成解剖和病理的概念,再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判断,推测出某种图像是属于哪些疾病的可能性[2]。在超声诊断过程中,一定不能单纯地“看图论病”。因为可能有一些图像病变表现典型,易于判断,但也会有一些图像病变不典型或存在“异图同病”,或不同病变可有相同图像即“同图异病”。例如,不同程度和病期的高血压性心脏病,其超声表现类型也不同:在外周阻力明显增高而心输出量相对低又无心衰时,主要表现为左心室壁向心性肥厚,即呈肥厚型;而心输出量相对高或反复心衰的患者,左室壁可表现为离心性肥厚或变薄,心室腔扩大,即扩张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时,可出现缺血或梗死区室壁运动异常,即为缺血型。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以便在超声检查时能够结合有关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判断。
5 及时讲授超声新技术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等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各种新型超声诊断仪不断推出,超声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目前超声成像技术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例如:实时三维成像技术已逐步进入临床实用阶段,多普勒及其衍生的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超声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新型微泡造影剂及其与谐波成像技术的结合,使超声对人体器官组织如心、肝、肾等血流灌注和疾病的研究有了显著提高。作为刚刚进入超声影像领域的学生,除了必须掌握超声基础知识和常见病多发病(包括腹部、心脏、妇产科等疾病)的超声诊断技术外,还要及时了解和掌握超声医学发展的新动态、新技术。这样,掌握更全面、更新的专业知识,既可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又能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因此,超声诊断学的教学内容必须不断更新和调整,应该及时向学生适当讲授新知识、新技术。
参考文献:
[1] 钟秋红. 超声诊断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5,27(5):749.
【关键词】法洛四联症;产前超声;胎儿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600-02
法洛四联症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包括: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肺动脉狭窄、右心室肥厚。
是新生儿畸形当中的常见高发疾病。研究结果表明[1],法洛四联症临床发生率占新生儿的0.2%,将近五分之一的法四患儿死于该疾病。因此,如何针对法四胎儿进行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显得非常重要。随着近些年来临床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临床检查医师水平的不断提高,先心病的诊断已经取得了令人非常满意的成绩。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5例先天性心脏病法四病例,旨在提高对本病产前诊断的认识,减少产前超声筛查的漏诊率。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206例产妇中,诊断为法洛氏四联症的5例胎儿,该5例患者均为单胎,胎龄16~28周,平均约为23周;产妇年龄19岁~35岁,平均年龄24.6±3.9岁。
2、仪器与方法:胎儿心脏主要检查的以下标准切面:四腔心切面、左室与主动脉弓长轴切面(左室流出道)、右室与肺动脉长轴切面(右室流出道)主动脉弓长轴切面、 动脉导管弓长轴切面、三血管切面,如果发现异常,用彩色及脉冲多普勒进行检测。
3 讨论
在我国,计划生育是国策,大部分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子女。鉴于我国生育政策与社会环境的这种特殊性,再加上近年来由于环境变差、遗传基因变异以及产妇日益高龄化,试管婴儿技术的应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胎儿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以法洛氏四联症最为多见。如果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小孩,并且罹患先心病,这对任何一个家庭都是无法承担的痛苦。因此,如何针对胎儿先心病早诊断、早预防显得非常重要。近年来,随着产前超声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和进步,超声检查技术在诊断胎儿先心病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产前超声检查能够精确反应胎儿期心脏的大体结构与血流动力学的情况。基于此,可以明确诊断胎儿是否罹患先心病,并采取相应手段。在产前超声检查中,四腔心切面、三血管切面都是诊断先心病最为重要的切面,四腔心切面是检查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中最为基本的切面,其他切面都要从此切面的基础上加上各种手法的移动与旋转来获得。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在产前超声检查中,如果胎儿四腔心切面所对应的房室腔大小大小基本一致、左右对称,那么就基本可以说明胎儿心脏发育正常;而如果胎儿的四腔心不对称或者不易显示,那么,则可以判断为胎儿的心脏出现发育异常的情况。另一方面,三血管切面也是胎儿产前超声先心病检查当中非常重要的切面,通过对这个切面的观察,可以很好第弥补四腔心切面的不足,因为通过四腔心切面难以对胎儿心脏大血管畸形的情况进行诊断,三血管切面则相反,特别对于法洛氏四联症具有很好的诊断作用。三血管切面在检查操作比较简单,易于掌握,只需在四腔心切面基础上把探头向胎儿头侧倾斜移动即可。产前超声检查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产妇的配合、机器的分辨率以及医师水平等等。朱胜等[3]认为,胎儿产前超声检查应该按照顺序分段法进行,可以更为全面、准确的判断胎儿的心脏发育情况。本研究所采用的超声检查方法与其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206例产妇实际分娩出206例胎儿,经过临床证实共有先天性心脏病(法洛氏四联症)6例(4.3%),其中超声诊断先天性心脏病(法洛氏四联症)5例,确诊率为88.9%。说明产前超声检查在检查胎儿先心病(法四)方面具有较高的确诊率。
但也有有研究结果发现[4-5],通过产前超声检查无法准确鉴别卵圆孔未闭或者房间隔缺损的患儿,因此,对于房间隔缺损尤其合并巴氏水肿的胎儿,产前超声检查可能并无异常,但是如果因此疏忽大意,可能会酿成很严重的后果,因此分娩后,也要十分谨慎地进行判别。
综上所述,胎儿产前超声检查胎儿先心病(法四)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诊断方法,可显著提高先心病(法四)确诊率,对于优生优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提倡: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生一个健康活泼的宝宝是每位准妈妈及每个准家庭的美好愿望。阻止畸形胎儿尤其心脏畸形儿的出生对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有着重大意义,这就要求我们超声医务人员必精益求精,为广大孕妇做好畸形筛查。
参考文献:
[1] 韦丽萍,李芳.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产前超声诊断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10):96.
[2] 闫合理,闫瑞玲,等.产前超声筛查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研究[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0,31(4):267-269.
[3] 朱胜,刘武岩.产前超声筛查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1,39(5):960-961.
[4] 马枯,陶固伟,展新风,等.中晚孕期超声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有效性及应用价值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9,18(3):241-244.
[5] Hansen LK,Oxhoj H.High prevalence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during the first three months of life[J].Oediatr Cardiol,1997,18(2):83-85.
1:《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近年来随着高新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引入,超声诊断作为影象医学的一门新兴学科发展迅猛,特别是彩色多谱勒超声仪的应用和内镜超声经食道直肠阴道等超声的广泛开展,进一步扩大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范围。近年来,将高频彩超用于肛周脓肿和肛瘘18例的诊断和治疗参考,结果经肛高频彩色超声波检查肛周脓肿和肛瘘声像图表现为低回声、无回声或混和回声区,病灶区域未测及明显血流信号,扫查病灶周缘区可发现瘘管,瘘管的数目及瘘口位置。经肛高频彩色超声波用于肛周脓肿和肛瘘的诊断在肛瘘显示病灶位置、形态、保存图像作对照研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点,可为肛周脓肿和肛瘘的研究提供客观依据。现将其超声结果与专科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23~72岁,平均37.9岁;病程3天~10年。术前诊断:肛周脓肿13例,肛瘘5例。术后诊断:肛周脓肿13例,肛旁囊肿感染1例,肛瘘4例。临床检查肛周脓肿患者均有肛周红、肿、热、痛,有的可触及波动,溃破后易形成肛瘘,部分患者有畏寒,发热,乏力,全身关节痛,实验室检查,部分患者白细胞计数有不同程度增高,常规肛肠科指诊检查和镜检查,部分探针和美蓝染色检查,临床以肛周脓肿或肛瘘申请超声检查。
仪器及检查方法:①仪器;使用非利普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生检查诊断仪,多用途电子凸阵扇扫探头,频率5~8MHz,视野范围120°。②方法:检查前患者排空大便,便秘者给予口服轻泻剂或用开塞露排便灌肠。取左侧或右侧卧位,下肢屈髋屈膝。探头加安全套,套内外涂耦合剂。首先使用高频探头,频率5~8MHz,以为圆心作圆形扫查,显皮下组织层,若发现病灶,确定病灶部位及距皮肤,肛管壁的距离。然后检查者左手前推患者臀部,右手拿凸阵扇扫经阴道或直肠二用腔内端式探头,频率5~8MHz,视野范围120°探头指向患者脐部,从旋转插入,通过旋转、上下移动超声波探头,以变化扫查角度,观察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各部、耻骨直肠肌、耻骨尾骨肌、直肠尾骨肌各部及其形态,同时观察病变的解剖部位、形态范围及扩展方向,有无瘘管,瘘管的数目,内口的位置和数量等,拍片或存储记录。同时观察病变周围的血液供应情况。
肛瘘和肛周脓肿的超声波图像特征:①脓肿形成早期:脓肿早期因组织炎症充血严重,尚未化脓,超声图像显示边界不清,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匀。②脓肿形成中期:脓肿形成中期组织已经有部分液化,存在小的腔隙,所以超声图像显示边界较清,壁回声较厚的无回声区,后方回声增强,内部为粗细不均的点状回声,并随改变而呈漂浮,超声波图像显示为均匀性液性暗区或不均匀液性暗区,范围大小不等,边界清晰,呈混合回声区或无回声区,壁厚而内壁毛糙,内部出现稀疏或密集的光点,间或有斑片状高回声区,与正常组织有明显分界,触痛明显,有波动性。③脓肿形成晚期:超声图像显示多表现为低回声的条索状团块,边缘比较清晰。有时亦呈强回声和低回声混合型团块,边缘及蜂窝状结构同样比较清晰。
结 果
由上可以看出,经肛超声波检查对肛瘘和肛周脓肿的诊断准确率90%以上。
讨 论
随着超声仪器分辨率的不断提高,高频探头能较好地显示肛周脓肿的病变范围,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客观的检查方法[1]。肛周脓肿的特点及内口位置的判定。根据括约肌等正常组织和肛周脓肿的超声显像之不同,能够准确判断肛周脓肿的位置、范围、深度、脓肿个数,化脓成熟程度及其与肛管直肠,括约肌之间的关系,为确诊、手术定位、术式及时机的选择、脓腔的彻底引流及正确的处理提供有力的证据。经肛超声波检查可以充分了解瘘道走行,分布,主管与支管的关系,内口部位(脓肿原发灶)的情况,精确地了解有无脓腔及其大小。才能有针对性的选择术式做到切口恰当,清创彻底,引流通畅。经肛超声波检查其诊断准确性明显优于指诊检查。本组资料显示经肛超声波检查可准确显示病灶形态,并可将图像保存下来,供手术前后对比研究,且经肛超声波检查还能发现指诊不能发现的内口,能较好的把握瘘管的走向及其分支情况,弥补传统指诊与镜检查的不足。
本组资料显示,无论是肛瘘还是肛周脓肿,在超声图像上显示为有与相通的腔道或管道,其相同处表现为内括约肌的缺损,并位于相当于齿线的位置。超声波检查显示,肛瘘和肛周脓肿均可在内括约肌的外侧发现一较大的腔隙,即原发脓肿的所在部位。肛周脓肿和肛瘘虽同为肛周感染,但由于病期和发展阶段不同,而在超声波上表现有明显差异。
本组资料显示,经超声波检查既可以判断肛周脓肿的不同阶段,又可显示病灶位置,与普通专科检查相结合,可以明显提高肛周感染性疾病术前诊断的准确率,并可以图像保存进行治疗前后对比观察研究,提供客观依据,高频彩超检查诊断肛周脓肿和肛瘘具有明显的优点和广泛应用的前景。
参考文献
【关键词】超声引导穿刺,胸腔积液,病因
胸腔积液为胸部或全身疾病的一部分,分为胸膜原发或其它疾患并发引起,主要有因炎症所致的渗出液和非炎症病因所产生的漏出液两大类,以前胸腔积液的诊断主要靠X线检查,现在B超诊断是一种比较先进的影像技术,对其诊断检出率较高。本文对32例胸腔积液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胸腔穿刺抽液,液体标本送化验病检,明确了积液的原因,为明确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对32例胸腔积液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胸腔穿刺抽液,液体标本送化验病检,明确了积液的原因,为明确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2006年2月至2009年10月我院共收治胸腔积液患者32例在超声引导下行胸腔穿刺抽液术。其中女性患者12例,男性患者20例,平均年龄42岁。胸腔积液发生在左侧患者为8例,右侧患者为17例,双侧患者为7例。
1.2仪器和方法采用HDI-4000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MHZ、5MHZ。以线阵实时超声成像仪最为方便,观察最全面,并能满意地观察到与周围组织、脏器的关系(1)对中间、肺底部较小范围的包裹性积液,凸弧型探头和扇形实时超声成像仪更为适合。频率2~5MHz探头均可用,一般3.5MHz。(2)方法:坐位,病人骑跨坐在椅上,两臂向前交叉平放在椅背上,上半身稍向前倾,先将探头置于背部及腋中线作纵切面和斜切面的观察,当扫查到积液后记录其部位、范围、及最宽度和深度,定位,并选择最佳穿刺点,常规消毒后,穿刺针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抽液,抽出液体作常规、生化、细菌学、细胞学检查。常规采用的探测,易于两侧对比,两且定位与胸腔穿刺时一致,方便操作。肋间扫查:从脊柱旁沿肋间走行至胸骨缘为止,由上而下逐一肋间扫查;纵切扫查;由后至前,从上到下连续扫查。较小局限性包裹性积液和小量积液最好采用穿刺探头。仰卧位,对病重、体弱者较宜,对胸腔少量积液和肺底少量积液,可通过从肋缘下、肋间和肋弓缘及以肝脏为透性窗探测。观察积液的部位、量、性质,并选出最佳穿刺点、穿刺方向、最大安全范围、穿刺深度,做出标记。
2结果
32例胸腔积液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计18例,其中占恶性胸腔积液、肺癌、淋巴瘤、卵巢癌等6例,心肾功能不全10例,2例超声未提示恶性胸腔积液而穿刺的积液中找到癌细胞,超声穿刺符合率约96%。胸腔积液的超声征象为:①脓胸;在胸腔无回声区出现微弱、散在而漂浮的回声,侧动,其漂浮现象更为明显,脓液稠厚时可见分层现象,即上部可呈无回声区或稀疏微弱的回声区,液平下部可呈密集且不均匀中低回声区,改变患者躯体后分层现象消失,而代之以弥漫分布之低回声并随重力的方向缓缓移动。②结核性胸腔积液;胸膜增厚可呈局限性或广泛性,胸腔积液内可见条索状或网格状或蜂窝状稍强回声在漂浮,并能观察到与胸壁的粘连关系,粘连处基底较宽,回声也增多、增强,肋间隙变宽。③恶性胸腔积液;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快,胸膜呈不规则的增厚,或有结节样改变,胸腔积液中有大量浮动的光点。如胸腔积液透声差则提示为血性胸腔积液。④肾功能不全、肝硬化等引起的良性胸腔积液常常会发现肝瘀血,慢性肾功能损害或伴肾萎缩、肝硬化伴腹水等相应的特征性声像图。
胸腔积液的病因复杂,病因诊断也较难,在实际诊断工作中首先我们要想到的是常见多发病。超声显像法用于胸腔积液的价值早已得出公认【1】,而用超声引导胸腔穿刺可得到满意穿刺效果【2】。用B超定位指导穿刺超声检查容易得出有无积液的诊断;对其液体量的多少可以大概估计,仍难以得出准确定量 ,但我们认为胸腔积液量的估测应与临床结合才能获得较准确的结果。少量积液(液性暗区前后径3.5 cm以上)则可能出现临床症状,应结合临床抽取胸腔积液作进一步检查,同时也可缓解临床症状,对诊断提供有力证据。胸腔穿刺抽液是临床常用的诊断和治疗性操作技术,对胸腔积液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有很大的帮助,超声引导下行胸腔积液穿刺准确、易行,而X光只能提示大片致密阴影,却无法确定其内部结构,超声显像不但能诊断少量胸腔积液,还可以测得低于100ml的少量积液,且在其引导下做穿刺对包裹性积液和脓胸等诊断的准确性和灵敏度颇大,还能确定其深度、范围,超声引导下穿刺成功率可达95%-99% ,超声定位穿刺抽液能迅速对积液的性质作出初步诊断,通过对液体作常规、生化、细胞学、细菌学的检查,就能明确积液的病因。对于脓胸如能早期在超声引导下抽脓放置导管引流,使患者避免了手术的痛苦。B型超声(B超)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临床诊治的许多方面显示出较大的价值。超声诊断应用于胸腔积液的诊治,显示出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迅速检出有无胸腔积液及量和性质,超声定位可确定最佳穿刺点、方向,安全、可靠、经济、方便,对胸腔积液的诊断、治疗、疗效观察具有重要意义,优于X线检查。总之,介入性超声在实时监视下能提高穿刺准确性,避免盲目性;避免损失重要器官和血管,减少穿刺的并发症,操作简便,安全,深受临床欢迎而被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础技能和基本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的桥梁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诊断的原理,学会采集、综合、分析客观的人体资料,运用诊断学的方法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揭示疾病本质,为进一步学习临床医学的各门课程奠定基础。在成人医学教育中,学生大都是在职卫生技术人员,经过中专或大专阶段的学习,具备了较系统的医学基本知识,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和自学能力,但是由于社会对于卫生技术人员的要求逐步提高,使他们感到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当前工作的需要,这就决定了成人医学教育学生学习的目的并非大量积累理论知识,而是有针对性地学习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专业素质。成人医学生的年龄一般参差不齐,年龄偏大学生的记忆力与在校大学生有一定的差距。现代诊断学学科飞速发展,新知识、新方法不断涌现,加之诊断学课程学习较短等特点,因而成人医学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
1 明确教学目标
成人医学教育学生多在基层医院临床一线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他们的学习目的是通过学习达到理论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的更新,大部分学生年龄偏大,有一定的家庭和工作负担。根据以上特点,其教学目标可以定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授课教师需要掌握适当的教学方法,以引导学生从开始学习诊断学起就建立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提高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盲目性和局限性。
2 突出教学重点
诊断学是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联系的桥梁,其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多种疾病常用的诊断方法及其临床意义,为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做准备。在以前的教学中,由于对成人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要求不甚了解,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交流较少,教学内容中有大量中专或大专所学知识的重复,因而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和因材施教,不能满足成人学生的要求,学习效果也比较差。为此,我们采用了与普通教育不同的方法,在教学中首先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的内容,将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和分析方法。在教学内容上,我们根据专科和本科阶段教学内容的差别,对于检体诊断学部分,侧重于培养成人学生的规范化操作训练和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而在实验诊断学部分主要讲授实验方法、临床意义和临床应用的新进展。实验诊断学中的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三大常规检查之一,在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实验诊断学中一个重点章节,我们讲解贫血和感染性疾病时重点讲解血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形态的变化情况及其在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而对于以前学习过的内容,如血细胞的常规检查方法等,只进行简单的复习。理解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实验诊断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在学习实验诊断学课程之前,学生的思维方法大多还停留在理论课阶段,尚未进入临床思维阶段,他们还不善于运用多领域的知识综合分析人体病理生理变化与临床疾病的关系,还未能认识到人体的复杂性。如贫血时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的下降有一定关系,但并非一成不变;红细胞形态变化对贫血病因诊断和治疗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根据贫血性质,在治疗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形态可能出现新的变化:不同的病人可能具有其自身血细胞变化的特殊性等。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些变化的意义,我们在课堂上重点介绍了贫血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变化情况及其与病情的关系,引导学生分析相关指标变化的特点,使他们认识到临床检验工作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3 改进教学方法
成人医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来学习的目的重在提高,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结合,努力挖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认识和探索知识的过程,力争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比较深刻的印象。比如在物理诊断学教学当中,为了能让学生规范化操作,放映由全国高等教育学校统一录制的全身体格检查操作光盘J,通过视频和声音等多途径教学,学生对体格检查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的、系统的观念,通过播放体检操作及疾病阳性体征的视频,学生有全新的视觉及听觉体验,加深了对体格检查手法的认识和异常体征的判断。多媒体教学系统可重复使用,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体检的每个细节。也可利用数码摄像机,拍摄教师和学生的体检操作过程,再让学生自己来发现并改正每个细节,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利用电子标准化患者提高检体诊断水平。例如在心肺听诊触诊电子标准化患者相应的部位可以听到肺部正常、异常呼吸音和心脏正常、异常心音,以及可以触到胸膜摩擦感和心包摩擦。感教学软件将文字、声音、图像、解剖、生理、病理、血流动力学、心电图、X线、CT及彩色超声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可在屏幕上直观地看到心脏跳动、膜活动和各种杂音、异常呼吸音产生的机理。使学生对心音、呼吸音产生的机理及听诊特点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在腹部触诊电子标准化患者腹部可以触及肿大的肝脏和脾脏。可以检查胆囊压痛征,这些异常体征往往在短暂的临床见习中是难于一一见习到的,教学软件生动形象地阐述了肝脾触诊的正确手法,使学生边看边练习,容易掌握且记忆深刻。电子标准化患者运用于成人学生诊断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学资源的不足,且能在任何时候提供病理体征给学生练习,较好的解决了学生缺乏对异常体征的体格检查训练问题,是诊断学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设备。
[关键词] 经颅彩色多普勒;磁共振血管成像;大脑中动脉;狭窄
中图分类号:R445.1;R5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0)03 _0220_02
1982年Aaslid将低发射频率和脉冲技术相结合使多普勒超声波得以经颅骨进入颅内,直接获 得了脑底血管的多普勒信号,这一技术称为TCD。1988年国内开展TCD技术。近年来,随着超 声仪器的发展及临床实践,TCCD已逐渐应用于脑底动脉血流的检测,本文主要探讨TCCD对大 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5月至2009年10月在本院CT或MRI检查证实存在缺血性脑梗死的 96例患者,其中男58例,女38例,年龄46~85岁,平均65.9岁,同时行TCCD及MRA检查,每 例TCCD和MRA检查的时间间隔小于72小时。
1.2 仪器和方法
1.2.1 TCCD检测方法及诊断标准:应用GE Vivid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的TCCD模式,探 头频率2.0MHz,由固定医师操作,受试对象采用平卧位,头先偏向左侧,再偏向右侧,分 别经两侧颞窗进行检查,检查深度为120mm或140mm,首先在二维条件下显示脑中线,呈线样 强回声,将大脑半球一分为二,然后轻微移动探头,在脑中线上寻找中脑结构,中脑在二维 超声切面上呈“心形”低回声,大脑中线的线样强回声将“心形”的中脑一分为二,当中脑 显示清楚后,在脑中线腹侧的末端,可看到一弧形的强回声,是为蝶骨大翼及前床突。当上 述解剖标志显示清晰后,启用彩色多普勒,显示大脑前、中、后动脉的走行,彩色多普勒显 示MCA从ICA分出后,在蝶骨大翼后方向外侧走行,是为MCA的水平段,水平段以后无法显示 [1]。应用脉冲多普勒进行测量,取样线最大限度与血流方向保持一致,最大校正 角度不超过60°。分析频谱形态及血流参数(Vmax;Vmin;Vmean;PI;RI),目前TCCD的血流参 数正常值及狭窄血流速度诊断缺乏统一标准,本文MCA狭窄的诊断参考TCD的相应标准,将血 流速度增快,尤其是局限性血流速度增快,Vmax>140cm/s(40~60岁年龄组),Vmax>120cm /s(>60岁年龄组),血流频谱紊乱(频窗消失、涡流伴杂音)作为MCA中重度狭窄的诊断标准 [2]。
1.2.2 MRA检测方法及诊断标准:MRA检查采用GE Twin2speed 1.5T磁共振扫描仪、三维 时间飞跃(3D2TOF)法,测定MCA水平段最狭窄处管腔直径及正常管腔直径,计算狭窄率=(1- 狭窄动脉直径/正常动脉直径)×100%,以狭窄率>50%作为MCA中重度狭窄的诊断标准。
2 结果
2.1 TCCD检测结果:96例脑梗死患者192条MCA中,26条因颞窗缺如无法显示,可经颞窗显 示的166条MCA检查结果见表1。以MRA结果作为标准,TCCD诊断脑梗死患者MCA中重度狭窄的 粗符合率95.8%,调整符合率93.9%,敏感性为83.8%,特异性为99.2%,约登指数(YI)0 .830,阳性预测值(PPV)96.9%,阴性预测值(NPV)95.5%。
2.2 漏诊原因:导致漏诊的6条MCA均因狭窄段范围较长,狭窄处两端压差低,TCCD测得其 中 4条流速偏低,另2条流速在正常范围,故未诊断出狭窄;误诊的1条MCA为61岁患者,TCCD 测得其Vmax136cm/s,考虑中重度狭窄,而MRA显示此血管轻度狭窄(狭窄率为38%)。
3 讨论
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导致中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病因之一。MCA在颅内动脉中供血 范围最广且最易受累,其变异相对较小,最具代表性,高山等研究发现:无论是无症状人群 的流行病学调查,还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检查都证实,中国患者的血管病变以颅内血管狭窄 为主,特别是MCA狭窄[3]。
DSA虽是诊断血管狭窄的金标准,但因其为有创检查,具有一定的风险及并发症,且费用高 ,不能作为常规检查手段应用于临床。MRA对血液流动非常敏感,采用三维时间飞跃(3D2T0F )法可以得到多个角度的平面,与DSA比较有相当高的一致性,且安全无创,已成为诊断脑梗 死血管病变的常用手段。TCD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测颅内大动脉血流动力学的诊断技术[ 4]。TCCD在TCD基础上增加了二维灰阶的实时显像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通过取样的精 确定位及入射角的校正,实时测量某段血流的速度,提高了超声检测脑动脉血流的连续性和 精确性[5]。本文结果显示TCCD诊断MCA中重度狭窄的敏感性稍低,但特异性高,且 与MRA有较高的一致性,有一定的应用价值。TCCD侧重于通过血流动力学判断血管功能,MRA 侧重于通过血管形态学对血管功能做出诊断,两者结合可对颅内血管的功能 状态作出较可靠的诊断。TCCD是一种容易被患者接受、费用低、简便、无创的检测技术,可 作为脑梗死患者MCA中重度狭窄筛查方法之一。
TCCD的局限性:(1)探头频率低,二维分辨率差,对MCA狭窄的诊断主要依靠对频谱形态及血 流参数的分析得出,部分脑梗死患者MCA狭窄范围较长时血流速度减低或在正常范围,TCCD 检查容易漏诊;(2)对部分人群,特别是老年女性,因颞部颅骨过厚导致颞窗缺如,MCA血流 信号无法显示。
参考文献
[1]曹铁生,段云友主编.多普勒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88.
[2]高山,黄家星主编.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诊断技术与临床应用[M].北京:中国协 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50-51.
[3]高山,黄家星,黄一宁,等.颅内大动脉狭窄的检查方法和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医 学科学院学报,2003,1(25):99.
[关键词] 胰腺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35.9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1(2009)02(a)-166-03
The clinical research of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ncreatic cancer
YANG Xi-min
(General Surgery Department,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Yanzhou, Shandong Province, Yanzhou272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necessity of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pancreatic cancer.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33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cancer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For patients who troubled with pain, abdominal discomfort, anorexia and obstructive jaundice, the possibility of pancreatic cancer should be considered and performed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involved with the above symptoms, the possibility of pancreatic cancer should be considered and efficient examin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on them. These are important procedures for early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improvement in pancreatic cancer.
[Key words] Pancreatic cancer; Early diagnosis; Early treatment
胰腺癌是胰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所有外分泌恶性肿瘤中占80%~90%。近10年来,胰腺癌在国内外的发病率都有逐渐升高的均势,在美国已占全身恶性肿瘤死亡的第四位;在我国,目前尚无全国性的统计资料。根据上海市前几年的统计,其发病率也已从恶性肿瘤排列的第20位上升到第9位[1,2]。但是,大多数患者由于病期晚和严重的合并症而失去手术机会,导致切除率低,总的平均生存期为3~5个月,1年生存率为10%,5年生存率小于3%。因此,提高早期胰腺癌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是目前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我院2001~2007年收治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3例患者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小于40岁3例,40岁及40岁以上30例;最小37岁,最大83岁,平均57.2岁;全部病例均为住院患者,经实验室、影像学、手术后病理证实。胰头癌24例,胰体癌5例,胰尾癌4例。
1.2 病程
症状出现到就诊时间最短6 d,最长1年,平均2.3个月,入院后确诊时间最短8 d(手术后病理证实),最长20 d,平均12 d。
1.3 症状和体征
上腹部疼痛26例,为左中上腹痛及右下腹痛,部位模糊不定,平卧时加剧,身体前倾时减轻;腰背部痛7例,黄疸21例,消瘦21例,腹胀23例,恶心、呕吐5例,发热5例,胆囊增大11例,腹部包块12例,腹腔积液8例。
2 结果
33例均进行了剖腹探查术,20例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中,其他13例因周围广泛浸润和(或)远处转移而行姑息手术。20例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中,15例患者术后恢复均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2例发生腹腔感染,2例发生胰瘘,均经过积极治疗好转,1例因术后发生心肺功能衰竭而死亡。本组33例患者,生存少于半年10例;0.5~1年14例;2~3年7例;5年以上2例。
3 讨论
胰腺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3%,由于胰腺为腹膜后器官,位置深,肿瘤在生长过程中无特异性表现,早期诊断相当困难,误诊率高,预后差[3]。但胰腺癌早期进行确诊能明显地改善胰腺癌的预后,故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3.1 胰腺癌的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
胰腺癌目前无明确的病因,也无较特异的及经济的早期检测方法,故预防胰腺癌的危险因素及监测高危人群就显得尤为重要。胰腺癌的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包括:①年龄大于40岁,有上腹部非特异性症状的患者。②有胰腺癌家族史者。③突发糖尿病患者。④慢性胰腺炎患者。⑤导管内状黏液瘤患者。⑥家族性腺瘤息肉病患者。⑦有吸烟、饮酒史,以及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等。
3.2 常见症状
多数胰腺癌患者以腹痛为首发症状,早期腹痛较轻,部位模糊,出现腹上区饱胀、隐痛不适,极易与慢性胃肠疾病相混淆。胰腺癌病程短,逐渐转为持续性、顽固性腹上区痛、腰背痛,常在进餐1~2 h加剧,抑酸、黏膜保护药物疗效不明显。由于癌肿压迫或浸润腹膜后神经丛,引起与有关的严重腰背痛,仰卧位疼痛加重,弯腰前倾位、屈膝位减轻。
3.3 误诊原因分析
①对本病认识不足,缺乏警惕性,常将上腹饱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早期症状视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多数做过胃镜,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溃疡病,而临床上常满足于上述常见病的诊断,从而造成误诊。②过分注重既往史,或片面强调某一检查结果,对病情未做全面细致的分析。黄疸是胰腺癌的突出症状,但不是早期症状。早期表现为上腹部闷胀不适,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瘦、间歇性发热等。B超发现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增大或肝功能异常,常诊断为胆石症或急性肝炎,急于对症治疗而不做进一步检查,如CT、CA199等,延误诊断。有些医生总认为无痛性黄疸是胰腺癌的主要特点,故对顽固性腹痛、腰背痛没有引起高度警惕。③部分患者缺乏防病知识,在出现上述早期症状或在基层医院作出一般疾病诊断,或经治疗病情未得到缓解后,仍未进一步检查以致延误诊断。
3.4 胰腺癌的影像学检查
临床对胰腺癌的诊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尽管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的进步,胰腺癌的发展和术前确诊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总的预后仍然很差,究其主要原因是症状发现太迟,大约有3/4以上的患者在临床确诊时已出现局部扩散和远处转移,通常确诊后只有5%~25%的胰头癌和不到10%的胰体癌能够得到手术切除,而且术后的复发率也很高,5年生存率在多数国内外资料上仅为1%~4%。因此,提高对胰腺癌的认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影像学的合理选择是诊断的关键。
3.4.1 腹部B型超声及超声内镜大多数胰腺癌的腹部B型超声(US)图像为低回声、边缘不规则的不均质肿块,其伪足样伸展是胰腺癌的典型征象。如胰头部直径大于4 cm,常提示胰头部有占位性病变。早期胰腺癌用腹部B型超声检出率低,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能较体表超声更清晰地显示胰腺各个部位和病变的性质和程度,可探测到1 cm的小胰腺癌,从而大大提高了早期诊断率。在超声内镜引导下做胰腺肿块穿刺活检对胰腺癌诊断价值很大。
3.4.2 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胰腺癌时,逆行胰胆管造影可显示主胰管不规则弯曲、局限性狭窄或突然中断,有时呈结节状或憧鼠尾状,或呈胰管梗阻,主胰管与胆总管呈双管征等改变。
3.4.3 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当疑有胰腺癌时,应选择增强螺旋CT。胰腺癌在CT扫描时的主要表现为:局部低密度肿块、胰腺部分或胰腺外形轮廓异常扩大,胰腺周围脂肪层消失。
3.4.4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为非侵袭性、安全、不用造影剂的诊断方法,胰腺癌在MRCP上可表现为近端胰胆管扩张。由于其空间分辨率差,胰尾部胰管及分支显示差,临床应用尚不普遍。
3.5 治疗方法
3.5.1 手术治疗胰腺癌患者病情复杂,常伴有其他并发病,如梗阻性黄疸、糖尿病、贫血、营养不良等,术前应给予合理治疗,否则会出现致命的并发症而危及生命。胰腺癌的特殊生物学行为和解剖学特点,使得胰腺癌的手术切除率较低,根治性手术是患者可能获得治愈的唯一有效手段,若能抓住时机,及时确诊,有助于提高根治性手术率。笔者根据胰腺癌病理分级,对病变Ⅰ级(局部病变)采用了Child术式,该术式操作简便,发生胰瘘几率较小,但由于胰腺残端充分暴露在肠腔内,易发生继发性出血和胰管口形成瘢痕、狭窄,使胰液引流不畅。术中采用在胰颈处缝4根线悬吊后以电刀离断胰颈,然后钝性推开的手术技巧,达到很好地暴露门静脉的效果,提高了手术切除率。由于胰腺癌易侵犯周围主要血管,随着手术技巧的改进,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极大地提高了胰腺癌的切除率。本组有2例门静脉受侵犯,行部分门静脉切除,血管端端吻合,若有张力,则用自体血管或人造血管替代。淋巴转移是胰头癌早期最主要的转移途径,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胰十二指肠后淋巴结和胰十二指肠前淋巴结是胰头癌淋巴结转移的第一站。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笔者主张对Ⅱ、Ⅲ期肿瘤,在标准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基础上,应适当扩大切除范围,清扫易累及的区域淋巴结。姑息性手术治疗的目的主要是解除胆道梗阻和胃排空障碍,减轻疼痛。胆肠弯路手术是最常用的解除胆道梗阻的手术,实践中笔者体会到,无论采取何种术式,应尽量做到吻合口够大,并应远离肿瘤部位,否则术后易发生再梗阻,并避免空肠端有张力吻合,缝合时针距不宜过密,以0.5 cm为宜。在主胰管内放置口径适宜、带有侧孔的引流管做空肠内引流。胰管内引流管可将胰液自胰肠吻合口引流至远处肠腔,从而减轻肠液、胆汁激活胰酶后对吻合口的侵蚀作用。这样可以尽可能地防止胰漏。在选择胆囊空肠吻合时不但应注意胆囊管的通畅情况,还应注意胆囊管开口。有报道约1%的患者胆囊管与胆总管并行一段距离后汇入十二指肠或胆总管下段[4],这类患者可能肿瘤已侵入胆囊管,不宜行此术。
3.5.2 放疗近年来,随着放疗技术的改进,可进行术中及术后放疗,以减少局部复发。已行肿瘤切除者,术后放疗可提高根治术的疗效。研究认为,胰腺切除加术中放疗治疗胰腺癌的效果优于单纯手术治疗,其优点是直视下确定靶区,同时可通过牵拉或铅皮遮挡等方法,最大限度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缺点是只能做单次照射。术中放疗的并发症主要为腹泻、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等。对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可做高剂量局部照射及放射性同位素局部植入照射,内镜下后装机放疗等有助于缓解症状。随着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出现,放射治疗在治疗胰腺癌上又有了新的活力[5]。该技术的优势是:定位精确,聚焦照射使靶区剂量高,靶区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低,从而可以实现在减少或不增加肿瘤周围正常组织损伤的情况下给予肿瘤组织相对较高的照射量,实现了从技术上的治疗增益。
3.5.3 化疗目前,尚无有效的单个化疗药或联合化疗方案可延长患者的生命或改善生活质量。与其他化疗药物比较,吉西他滨是一种具有广谱抗实体瘤活性的新的核苷类似物,它作用于DNA合成期的肿瘤细胞,使用剂量为1 g/m2,第1周期为每周1次,连用3周,然后休息1周。一个大样本(3 023例)的吉西他滨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治疗4个周期后,累计的疾病相关症状改善率为18.4%。该药可使许多患者疼痛减轻,止痛剂应用减少和体力状况改善 ,并能恢复日常活动。吉西他滨如与5-氟尿嘧啶联合应用,可增加疗效。
3.5.4 介入治疗对已失去手术机会的胰腺癌患者,可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的方法,经造影确定后将导管选择放置在靶动脉内,同时应用3种抗肿瘤药物大剂量动脉灌注,可使局部肿瘤组织内长时间有较高的药物浓度,延长了药物对肿瘤组织的接触时间,能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经过介入治疗后肿瘤坏死、缩小,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直接在肿瘤供血动脉内注药,量虽大,但副作用相对较小,一般经1~2次灌注化疗后胰腺肿块明显缩小,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动脉灌注化疗的基本原理为大剂量冲击化疗,目的是以高浓度的抗癌药物在短时间内杀伤大量的癌细胞,病变部位有效药物浓度比静脉给药高许多倍,可直接达到抗肿瘤的效果。因此,对于失去手术机会的胰腺癌患者,采用靶动脉灌注抗肿瘤药物,无疑是姑息治疗的一种好方法。
3.5.5 免疫治疗胰腺癌的联合免疫治疗是多方面的,如免疫基因与抑癌基因的联合应用、免疫基因与自杀基因的联合应用等,甚至有人尝试把放射性核素与免疫治疗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放射免疫治疗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3.5.6 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HIFU热疗是我国刚刚兴起的一项无创性治疗恶性肿瘤的新技术,其原理是利用超声波可以穿透软组织并可以聚焦的物理特性,将体外电声换能器产生的多束超声波,借助水介质耦合进入人体并聚焦于体内肿瘤病灶内,通过产生瞬态高温效应(70~100℃)、空化效应等,使超声聚焦损伤区域(ultrasonic focal damage region,UFDR)肿瘤靶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而周围组织极少或不受损伤,达到无创“切除(ablation)”肿瘤的目的,该技术在肿瘤的综合治疗方面具有其他治疗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近来这种治疗方法在胰腺癌的综合治疗中也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石木兰,韦嘉瑚,王正颜.肿瘤影像诊断学[M].合肥:合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82,198.
[2]周诚.胰腺癌的CT和MRI诊断新进展[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1999,5:245-247.
[3]李兆申,余志良,周国中,等.胰腺癌误诊因素分析[J].医学杂志,2002,27(4):304-306.
[4]徐思多.外科解剖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619.
关键词 骨髓干细胞 移植 失代偿期肝硬化 护理观察
我国是肝病大国,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患者众多,而失代偿期肝硬化目前临床上缺乏特异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给予放腹水、输蛋白等对症支持治疗。虽然肝脏移植为部分患者带来希望,但由于肝脏供体来源有限,手术复杂,而且移植费用昂贵,移植后需要长期应用抗排异药物等原因,绝大部分患者都没有条件接受肝移植手术,最后常死于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如何改善终末期肝病患者肝功能成为临床研究难点和重点。而干细胞移植是当今世界上最前沿、最热门的医疗新技术之一。干细胞是指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细胞,干细胞因其独特的增殖及定向分化能力而具有巨大的应用潜能。在肝损伤及肝细胞再生过程中,干细胞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骨髓干细胞作为干细胞重要的肝外来源,可以在特定环境下分化为肝样细胞,因此,干细胞移植已成为肝病治疗的一个新研究方向。国内外医学领域的学者们纷纷致力于干细胞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通过其中的干细胞在肝脏内分化为具有肝细胞功能的肝样细胞,使损伤的肝脏得以修复,从而为肝硬化治疗寻找新的途径。2010年1~12月采用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住院病人84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42例,年龄30~59岁,平均40.6岁;男39例,女3例。对照组42例,年龄29~57岁,平均39.9岁;男38例,女4例。两组中年龄与性别组成无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肝硬化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硬化诊疗指南2006年2月修订[1]。
排除标准:①<18岁;②孕妇或哺乳期妇女;③不能或不愿提供知情同意或不能遵守实验要求者;④合并腹腔、肺部或其他系统感染;⑤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衰竭不能配合治疗;⑥临床发现恶性肿瘤或血液系统疾病;⑦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大出血、肝肾综合征等);⑧过敏体质等其他严重情况影响治疗。
疗效判定标准:①临床症状为非特异性,可有腹胀痛,食欲不振、乏力、体重减轻、黄疸等;随着病情加重,可有神经精神、蜘蛛痣、肝掌等症状和体征。②肝功能:总蛋白65~80g/L、白蛋白35~55g/L、前白蛋白20~40mg/dl指标恢复情况。③肝脏彩超积分计算分值标准:根据肝脏B超情况分别计分0分、1分、2分和3分,见表1。
治疗方案:治疗组采用干细胞联合补充白蛋白治疗,对照组采用补充白蛋白治疗。2个月复查肝功和彩超观察。
统计学分析:所有测定数据用(X±s)表示,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两组间样本应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结 果
疾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例数经X2检验,P0.741两组无显著差异性(P>0.05),说明两组在疾病临床疗效上,无明显差别,见表2。
肝脏功能治疗前后的改善情况分析,见表3。
两组超声影像学的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无明显差异,但是比较两组对肝硬化的改善作用,两组均对肝硬化有明显改善作用,且治疗组改善更明显,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超声影像学的改善情况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P<0.01)。
临床效果显著,可缓解症状,如减轻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可改善肝脏功能(升白蛋白特别是前白蛋白),腹水减轻;肝脏容积增大,肝裂缩小。
讨 论
肝硬化(cirrhosis of liver)是一种常见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肝脏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病变,是在肝细胞广泛变性和坏死基础上产生肝脏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并形成再生结节和假小叶,导致正常肝小叶结构和血管解剖的破坏。“20世纪是药物治疗的年代,21世纪是细胞治疗的年代”,干细胞的出现验证了这一观点。最近,俄罗斯、英国等先后宣布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技术在治疗终末期肝病方面获得满意效果,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被誉为“肝硬化治疗第二条终极途径”。这项技术风险小、痛苦少、费用低,适用于病毒、药物、酒精等多种原因造成的肝损伤,如慢性肝硬化、慢性肝衰、重症肝炎以及慢性肝炎的重症期等,与肝移植相比虽然不能直接换一颗成形的肝脏,但能在患病的肝脏组织中长出新的肝细胞组织,故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大量研究发现,骨髓干细胞是肝干细胞重要的肝外来源,所以提取患者的骨髓干细胞移植到患者的肝脏组织中,就等于直接补充了这种来源。而且骨髓干细胞还有着很强的“因地分化”特性,就是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导引下可以分化为什么样的细胞。所以当骨髓干细胞被移植到患者肝脏组织后,就像种入肝脏的种子,在肝脏微环境调节下成长发育为骨髓源性肝干细胞、肝细胞及胆管细胞,再通过分化增殖长出新的肝脏组织,来修复旧的肝组织,承担起病肝不能胜任的工作,促使病肝重获生机。柳林等[2]经肝动脉途径以血管介入技术进行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炎后肝硬化伴门脉高压患者8例,并观察其临床疗效,与给予综合内科治疗的对照组进行比较,测定ALT、TBIL、ALB、PTA指标的变化。结果各项实验室指标均明显好转,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临床效果显著,近期疗效(0~4周)可缓解症状,如减轻纳差乏力症状,改善精神等;且中期疗效(4~12周)可改善肝脏功能(升白蛋白,改善凝血功能,胆红素),减轻腹水;远期疗效(12周后)有的患者肝脏容积增大,肝裂缩小。姚鹏等[3]对3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亦取得了良好疗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不存在免疫排斥及伦理问题,技术风险低,成功率高,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有效治疗手段。显示自体骨髓血干细胞治疗肝炎肝硬化将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观察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9):643-646.
2 柳林,杨海山,孙昱,等.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晚期肝病影响的初步临床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11(4):473-476.
3 姚鹏,王帅,胡大荣,等.肝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30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13(13):1639-1640.
表1 肝脏彩超积分计算分值标准
表2 疾病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两组比较,(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