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滕王阁序全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6B-0072-0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是学习的最大动力。那么,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呢?
一、精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乐学”的起点,更是“乐学”的动力。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设置情境,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把学生带入一种崭新的教学意境中,使其产生欲罢不能的最佳学习情绪。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我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可知道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它们分别是江西的滕王阁、湖北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在这些名楼上面铭刻了许多迁客骚人的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传唱不衰。其文《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千古绝唱。”这样,学生的“胃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都想一睹为快,欣赏美文。
二、锻炼表达能力。培养信心
教学活动需要学生的发言。但是许多学生发言时,要么羞羞答答、满脸通红、局促不安,要么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要么声音细小如蚊蝇。如果学生一上课就把自己的嘴巴封闭起来,不配合教师教学,会成为“乐学”的最大障碍。于是,我先从培养学生敢说、会说着手突破:我在班内定期展开了“小小播音员”“故事大王”“朗诵能手”等竞赛活动;每节课的前3~5分钟,我让学生互相说新闻,谈见闻,或者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辩论,给学生说的机会,养成说的习惯,感受到说的快乐。
三、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调整状态
1 创新课堂设计,吸引学生注意
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因此,教师不能满足于书本知识和已有经验,应主动探究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处理问题。如执教《天上的街市》,需要介绍作者郭沫若的相关知识。通常做法是先让学生搜集资料,然后再由学生照着讲。这次,我不让学生按照常规进行生平、成就、作品的介绍,而是进行了这样的创新设计:“请大家用第一人称讲故事的方式介绍郭沫若”“请大家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谈谈你对郭沫若的了解”“用一副对联来概括诗人的生平和成就”……同样是介绍作家作品知识,不一样的操作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全然不同的审美愉悦。
2 巧用幽默设疑,激活学生思维
常有调皮的学生戏谑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够的冬三月”“吃饱了食困,吃不饱饥困”。啼笑皆非之余,我想到了一个办法:在课堂教学中,插入一段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小笑话,或者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事情,把学生们分散的注意力吸引回来。如在讲《绿色蝈蝈》这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猜一个谜语:“腿长胳膊短,眉毛盖住眼,有人不吱声,无人大声喊”。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另外,在课堂上巧妙设疑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我在学生找出了揭示作者的感情变化的语段后如此设疑:“请同学们根据作者的感情变化慢谈细想,体会作者为什么‘变’,并用简短的语言归纳全文思想感情的线索。”这样,学生思维的琴弦再次绷紧,学习情绪再次高涨。因此,巧妙设疑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乐学”的重要手段。
3 实施开放课堂,增强个性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要把学习局限在教室的四面墙壁里,不要机械地把事实和规则从教师的头脑里搬运到学生的头脑里。用形象的话来比喻:在教室的旁边,还应当有一块园地,让学生在那里从事智慧的、被某种思考所鼓舞着的劳动。这块田地可以是很小的,哪怕是装着泥土的一个小箱子也行。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同时看见、观察和动手。哪里能做到这三点,哪里就有生动的思考,使智慧得到锻炼。”
在学习沈复的《童趣》这篇课文时,我没有按照传统教法进行简单的疏通,而是采用了这样的办法:
(1)学生利用多种朗读方式,反复诵读课文,直至“其义自现”。
(2)安排三个课堂活动:①分角色表演:一个学生做场外解说,另一个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伴随解说的节奏,进行现场模拟和动作表演;②故事想象与扩编:针对原文情节加以想象,合理扩充,进行讲故事比赛;③把课文改编成评书、快板或者对口相声等形式,进行精彩的展示。经过三个充满挑战的开放性实践环节之后,学生对全篇内容已经了然于胸,文言词句不攻自破。
4 打造多样课堂,增加学习乐趣
专家指出,优美的音乐,动听的旋律能调整大脑功能,解除身体疲劳。于是我尝试着把音乐和歌声带进课堂,在学生学习劳累之余,听一段配乐朗诵,欣赏一段音乐。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我让学生听费翔的《故乡的云》;学习《愚公移山》,我就让学生唱江涛的《愚公移山》;学了朱自清的《背影》,我给他们播放刘和刚的《父亲》;学了《音乐巨人贝多芬》,我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学习《安塞腰鼓》时,我就把鼓声带进课堂。坚持一段时间下来,学生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萧邦和柴科夫斯基,欣赏了《梁祝》和《致爱丽丝》。实践证明,此举不失为调节学生情绪,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的一剂良药。
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我通过录音绘画再造形象,在学生面前再现一幅美丽的中国山水画,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我让学生观看教学录像片,在学生面前展现罗布泊前后30年变化巨大的画面,使学生产生近乎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把音乐、美术等手段引入语文课堂,既让语文课变得精彩,又使学生能够发现美、欣赏美,最大限度地发掘出语文教材审美、启智、育人的功能,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四、适当拓展延伸,培养习惯
“有效的教学模式”还提倡有效的作业和辅导,它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既要考虑到基础知识的训练。更要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如教学安徒生的《丑小鸭》一文时,我注重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培养,以“假如我是丑小鸭,我会……”为题布置小练笔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的个性在读写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与体现。又如在教学王安石的《伤仲永》时,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想象假如我是仲永的父亲,我会……这样不但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明确诗歌背诵的重要性
没有背诵和记忆,学生就难以实现智力与技能的发展。思维与智力发展与重要知识点的巩固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这意味着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足够的基础知识,则无法获得相应的能力。学生能力的高低与其所掌握的技能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背诵就是一种奠定基础知识的重要过程。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背诵过程是一种智力活动的方式,它需要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完整的记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需要各式各样的记忆活动,而背诵则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记忆活动。要求学生能够对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背诵,这种严格的记忆训练可以显著改善学生的记忆能力。在高中语文诗歌的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背诵的重要性,根据教材中《滕王阁序》《阿房宫赋》《蜀道难》《琵琶行》《虞美人》《念奴娇・赤壁怀古》《雨霖铃》《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诗歌的背诵要求,严格要求学生一字不漏进行背诵与默写,让学生能够通过背诵这一简单的记忆方法来加深对诗歌的印象。
二、选择有效的背诵方法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在明确了诗歌背诵的重要性后,需要运用高效的背诵方法,才可以获得理想的背诵效果。首先,按照文章体裁的特征来进行背诵。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古典诗歌会使用一些关键词来统领全篇,表示诗歌的主旨与含义。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的过程中则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汇,以统领全篇。例如,在进行《沁园春・长沙》的背诵过程中教师可以总结归纳出该诗歌上阕中的关键词“立、看、怅、问”以及下阙中的“携、忆、记”三个关键词统领。在上阙、下阙的背诵过程中牢记这七个动词,就能够深刻、透彻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实现快速的背诵。又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阿房宫赋》的背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阿房宫赋》特殊的写作手法来帮助背诵。而《阿房宫赋》的第二段、第三段分别陈述了身于阿房宫内宫女生活的情境以及宫内建筑环境的奢华,表述句子整齐有序,应用了工整的排比句来进行描述。而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则可以充分利用排比这一修辞手法,来让学生有规律地进行背诵。对诗歌中的排比手法进行分析,其中第二段是根据妆镜――发髻――化妆水――香料这一顺序来进行排比描写的;而第三段则是根据负栋之柱――架梁之源――钉头――瓦缝的顺序来进行排比的,并且大多使用“使……”“多于……”等句式进行描述。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只要记住上述描述方式就可以大大降低背诵难度,并且加深对诗歌的印象。
三、适当补充课外背诵材料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内背诵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添加一些课外的背诵素材,来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基础。例如,在进行《卜算子・咏梅》的背诵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引用所著的《卜算子・咏梅》来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对比这两首诗歌的异同,同时进行背诵。体会这两首诗歌虽然咏颂的都是梅,但是却抒发了不同的情怀与感情,降低学生的背诵难度。又例如,教师在进行白居易《琵琶行》的背诵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相应的补充李贺所著的《李凭箜篌引》来进行对比与背诵,让学生感受到两种对音乐形象进行描述的手法,以便在背诵《琵琶行》的时候可以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在进行李清照《声声慢》的背诵指导的过程中,借鉴李清照年轻时期与丈夫赵明诚一起时所著的诗歌进行对比,让学生可以对比李清照处于不同时期诗词的变化以及社会环境与政治变化在诗歌中的反映。
四、选择科学的背诵检测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 学习 重要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086
首先,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要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摆正学习语文的态度才能有好的结果,如果对学生本身来说,不认同语文这门学科,那学习的结果可想而知。我们应该了解的一点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性远在其他学科之上。因为,所有学科的学习成果,最后都需要通过语文来表达和展示,所以,语文素质好的学生,在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方面都优于普通学生。
一、善于听课、会听课
我们都知道,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止一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听到各种消息和不了解的知识,而语文水平高的人,特别会听。他们能够准确把握一句话的中心思想,能快速总结出讲话者的意图及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拿学生听课来说,有的同学能够从课堂中学到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但有的同学因为语文基础差,不能很好的吸收知识点。作为老师来说,也不能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传递给学生,这就导致了上课效率低下,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
二、善于表达,会说话
会说话能在多大程度上,给学生的成绩带来哪些益处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上课过程中,一位学生举手要提问,这时候,因为他的语言组织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问题,想要问的重点也没有表达出来,他就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回答,甚至会因为问题与答案不符,对这位学生造成误导。还有,根据日常观察你会发现,很多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脑中所想会比口中表达的快很多,如果语文知识储备不足,就没法做到流畅的回答问题,对知识的进一步探讨形成阻力。如果从长远发展来说,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和日常交际的增多,人与人之间的了解都必须通过沟通来实现。作为一个社会人,开口就是废话,不能准确、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思想的人,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还有一个误区大家要知道,有质量的对话,不一定是那种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一人独白,而是有营养、能传达信息的对话,这也是大家一直在讲的概念,就是要求我们在学生时代就要养成“好好说话”的习惯。
三、善于读书,读好书
这里说的阅读不止教科书,还包括课外阅读。在学习语文的道路上,阅读是最强有力的辅助。高中时期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量,能够帮助我们学习知识,并且游刃有余的阅读更多的图书,这是一个良性循环。随着知识的增多,学生会渴望学习到更多,从而进行更深入的阅读。随着阅读面的逐渐宽广,了解的知识就会越来越多,无论是什么,都想随手翻阅,并从中获取知识。如此一来,学生自身的知识架构便搭建完成,并越来越完善。在课外时间,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也能够很好的阅读并吸收到知识。
四、善于写作,文笔好
语文知识充足且语文成绩好的同学,往往作文成绩不会太差,文笔好,辞藻华丽且优美。很多学生为什么成绩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预测中,作文成绩太低导致整体的测试成绩不高。那是什么原因产生了这种结果呢?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的语文知识储备不足,语文成绩基础差,很难系统的写出有条理且流畅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不少高中学生的作文,不仅流于表面,而且字词句不通顺,这是知识单薄、词汇不足、基础不扎实导致的。
综合这几点来看,语文的学习尤其是高中时期语文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那面对高中学生,语文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我们应该如何修正和提高呢?
首先,培养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的养成,按理来说越早培养越好。但有句话说的比较贴切“好饭不怕晚”,好习惯的养成任何时间都可以。那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就是高中老师需要考虑的问题。除了日常课本知识的传授外,在课下要组织学生阅读,在班级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特例,有的学生,很喜欢课外阅读,但语文成绩并不好,反而拖累了学习,这就是在课外阅读时,没有对课外读物进行适当的筛选。老师可以每周为学生推荐适合的书籍及类目,每周的作文课或者分享课,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阅读的书籍,并总结从中学到的知识及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更能加深印象,从而吸收到好的知识。在阅读时,重点或者有意思的话要做标注或摘抄记录,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遇到同类型的内容便能快速反应。
其次,提高写作水平。很多学生反馈,自己对作文就是讨厌,不感兴趣,大多数时候会抓不住作文的命题及出题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就会越来越讨厌作文,把它当成了一种负担。这种情况,老师要做的就是教导学生正确的写作方法。现代作文,很多都是命题或者是看图写作,隐含的意思都通过文字或图片巧妙的表达了出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先把高中阶段的作文出题类型做分类,再通过同类型的命题来做练习,经过系统的练习和纠正,学生在审题和写作时就会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做题方法。想提高的前提就是反复的练习,学生可以对同一个主题进行不同方向的写作,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每日记日记及短篇的作文写作练习,都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