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联网在服务业的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西安国际港务区是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支持发展的重点区域,是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打造对外开发开放战略高地的战略举措,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创新之举。园区规划建设面积44.6平方公里,规划控制区120平方公里。紧密依托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公路港三大项目形成国际内陆港功能服务平台,围绕着集装箱作业区、综合保税区、国内贸易区、综合服务区、居住配套区、应急物流园区、产业转移承接区、城乡统筹建设区等功能分区,着力发展国际贸易组团、国内贸易组团、临港产业组团、生产服务业组团、生活服务业组团、信息产业组团等六大百亿产业组团,最终形成中国最大的国际型陆港、黄河中上游最大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和现代服务业城。
西安国际港务区物联网发展规划
西安国际港务区立足于“先建内陆港、后建开发区、再建东部新城”的总体发展战略,本着深入挖掘各类不同服务对象信息化需求的原则,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物联网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物联网信息平台建设为重点,以物联网信息技术应用为依托,积极促进物联网相关应用的研发、制造,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与信息化融合,推动企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不断完善物联网相关应用的建设,最终成为“信息零距离,智慧新园区”的物联网应用基地。
西安国际港务区物联网应用优势
坚实的信息化基础保障。西安国际港务区作为陕西省“三网融合”试点园区,将按照高标准,集约化的要求,建设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多网介入和区内网络热点的无线覆盖。根据规划将建设ID c机房、数据交互中心。
明确的产业定位提供良好应用环境。西安国际港务区是以现代物流和现代贸易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园区。明确的产业定位为“物联网”范畴中的核心技术――RFID技术、传感网技术、云计算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环境,通过物联网技术在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广泛应用,使西安国际港务区的特色产业与物联网产业相互促进,实现国家新兴战略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将促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良好的物联网应用项目保障。西安国际港务区内的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公路港、西安华南城、西北出版物物流基地、西安广汇汽车物流产业园、中国移动西北大区物流中心等重大项目顺利建设和运营,为物联网应用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平台和服务对象,也为陕西物联网应用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了项目依托。
重点建设项目
1、物联网标准研究中心,将重点从事物联网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并与无锡物联网中心进行技术交互共享技术成果,共同推动我国在物联网技术标准方面的研究、制定以及推广等工作。
2、云计算服务中心,主要是为园区各生产服务单位提供全新的计算驱动模式,企业或个人将不再需要在电脑中安装大量套装软件,通过web浏览器接入到一种大范围的、按需定制云服务。
3、国际港数据中心,将为园区相关产业链单位的不同系统之间的异构数据提供交互、融合,生成目标系统所能识别的数据结构,为国际港的“大商贸、大物流、大服务”提供安全、快捷的数据处理服务,保证西部商贸物流枢纽的高效运转。
4、物联网研发孵化中心,是为入驻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公关策划、财务体系、战略发展、信息通讯、市场营销拓展等全过程、全方位、专业化的信息服务。中心将采取与大学、研究院所、企业联建以及自建等方式建设规模大、功能全、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孵化器集群,未来将形成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
5、物联网应用产业展示交易中心,为物联网相关上、下游企业提品展示、交易、配送的综合中心,并以其良好的政府资源和行业背景,及时国家物联网产业政策、法规,汇聚国内外物联网产业成果,提供物流运输等配套服务。
6、物联网产业联盟基地,利用园区明确的产业定位和良好的依托环境建立物联网产业联盟,打造物联网产业联盟基地,共同推动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发展。通过构建公共技术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公共数据库等平台将联盟基地落到实处,实现资源共享,降低企业创业成本。
【关键词】“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区域一体化物联网
无线城市群
1 前言
物联网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产业链各方高度重视,也成为了电信运营商实现转型的重要目标。电信运营商纷纷建设物联网试验园区,推出如M2M等物联网类业务,或在诸如视频监控、智能交通等某些具体场景中有所应用。但是,电信运营商基本仍徘徊在物联网发展的。至今未找到进入物联网产业的可行路径。
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及“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的确定,为电信运营商在国家层面上开辟了进入以城市群一体化为目标的物联网发展通道,并以“无线城市群”为聚合平台,以实现在物联网领域的新突破。
2 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需要信息化支撑
6月7日,酝酿已五年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规划在空间上将全国分为四类开发区域,即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标志着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思路和开发模式的重大转变。这是国家区域调控理念和调控方式的重大创新,更是一个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对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最突出的部分是未来要构建“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两横”是指欧亚大陆桥通道和沿长江通道两条横轴;“三纵”则是指沿海、京哈京广和包昆通道。在城市化战略中。以国家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为主要支撑,将优先开发三个特大城市群,即环渤海地区(包括京津冀、辽中南和胶东半岛)、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其次是开发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地区、哈长地区、东陇海地区、江淮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长江中游地区、北部湾地区、成渝地区、黔中地区、滇中地区、藏中南地区、关中一天水地区、兰州一西宁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和天山北坡地区的城市群,从而形成若干新的大城市群和区域性的城市群。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出现300多个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其中有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100多个,500万以上人口的巨型城市20多个,以及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天津、成都、武汉等一批人口过千万的巨型城市,并形成不同的城市组群。预测到2020年,中国城市化的人口将达到8.4亿;到2025年,中国将会有近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让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从而形成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区域一体化的形态。城市群的特点反映在水平尺度上是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之间相互联系的城市平面集群;反映在垂直尺度上是不同等级、不同分工、不同功能之间相互补充的城市立体网络,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使得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联动效应达到最大化。因此,城市群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形态,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
但是,城市群一体化的发展将带来许多新的挑战:
首先,城市群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亟需转变增长方式。突破增长极限。城市群发展受到土地、空间、能源和清洁水源等资源日益短缺的影响,城市人口膨胀、环境保护等面临巨大的压力。
第二,城市群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城市群必须拥有一批在未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才能具有经济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潜力。但是,由于城市和城市之间没有形成协同创新机制及平台,因此整体创新能力较弱。
第三,城市群一体化的发展必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生活的社会化、国际化,通过社会分工和网络化为居民提供各种服务。目前,不同规模的城市显然缺乏这种能力。
第四,城市群发展必须快速和妥善解决应急事件和突发性事件,但分散的、各自为政的应急系统很难满足城市群的统一需求。这些问题采用传统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已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而包括物联网在内的信息化技术与系统作为创新性信息应用服务平台,有助于解决城市群一体化中节能、环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有助于建立城市群问政府管理与行业协同机制,提升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有助于提升城市群不同行业和区域的协同和应对能力。
因此,包括物联网在内信息化技术与系统的广泛应用,是我国实现“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支撑条件。
3 城市群一体化为物联网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分析国务院批准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一体化规划可见。城市群一体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是城市群基础设施一体化。为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与投资效率,实行包括交通等在内的基础设施一体化,落实区域问资源共享,公共产品共建。以长三角为例。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之间交通运输形成了巨大的人流、物流。据统计。2010年长三角地区的年总客流量达到30.5亿人次。到2020年将增长为55亿人次。2010年,沪杭通道流量达到20万辆/天,已远远超出沪杭、杭浦、申嘉湖杭等已建高速公路通行能力的总和。因此,长三角的区域一体化体现在大交通上,即未来5年致力于通过进一步建设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使“十二五”期间上海通达长三角核心区主要城市的平均出行时间。缩短到90分钟之内。在珠三角一体化中,提出实现区域内所有县(市)城区、沿海重要港口、机场、铁路枢纽等重要节点至高速公路车程不超过30分钟的目标。而且,要加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城市间及城市内交通线路的衔接,提升枢纽功能。客运枢纽要实现“零距离换乘”,货运枢纽要实现货物换装的无缝衔接。
由此,在城市群的大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从国家规划层面到区域规划,再至具体项目,都为智能化交通系统、人与物的智能识别与控制系统以及车联网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二是产业结构一体化。通过区域问产业发展的互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与壮大优势产业。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全年经济总量接近7万亿元,其中有13个城市GDP超过2000亿元,6个城市GDP超过5000亿元,总量排前五位的城市分别为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和宁波。但是,长三角的进一步发展寄希望于实现区域内产业布局的优化与升级。在长三角区域规划中,明确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和品牌,建设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 目标。其中,上海将重点发展金融、航运等服务业,成为服务全国、面向国际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南京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文化旅游等服务业,成为长三角地区北翼的现代服务业中心。杭州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电子商务等服务业,成为长三角地区南翼的现代服务业中心。苏州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会展、旅游休闲等服务业;无锡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服务外包等服务业;宁波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务会展等服务业。苏北和浙西南地区主要城市在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由此,上海与长三角区域内其他主要城市在产业分工方面形成了互补发展的局面,进而带动相关产业在区域内以及区域外的转型升级。珠三角也有同样的产业一体化的规划,以广州、深圳为中心,以珠江口东岸、西岸为重点,推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带动环珠三角地区加快发展,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广州市要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优先发展高端服务业,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率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深圳市要继续发挥经济特区的窗口、试验田和示范区作用,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地位。以东莞、惠州市为节点的珠江口东岸地区,要加快发展电子信息高端产品制造业,打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构建区域服务和创新中心。以珠海市为核心的珠江口西岸地区,要规模化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生产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综上,在城市群一体化中产业布局的优化及升级,将为物联网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工业控制、安全监控等诸多领域开辟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是公共服务一体化。公民所享受到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够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逐步实现对接共享并最终达到同一标准,范围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生态与环境和现代服务业等方面。在基本公共服务的各个方面实现区域内异地自由流转,异地待遇互认、异地流转顺畅。实现生态、环境信息和环保科技资源的共建共享,优化区域大气监测网,逐步推进区域内所有城乡站点的数据联网与共享。
由此,城市群一体化又为物联网进入政府及公共管理、社区建设、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领域打开了大门。
4 以“无线城市群”构建城市群一体化的物联网聚合平台
运营商在发展物联网的尝试中,往往限于在某地的某项具体应用,即使形成一定的市场,也只能集成到已有的业务平台中,很难为刚刚起步的物联网应用构建统一的平台。但是,面对城市群一体化所激活的众多物联网应用业务,运营商亟需构建适应区域一体化的统一的聚合平台。从目前情况看,已成型发展起来的“无线城市群”堪当此任。
首先,
“无线城市群”是与区域一体化而共生的创新信息服务平台,与城市群的形态及需求极为吻合。在《珠江三角洲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中,提出实现集约共享的一体化信息化格局。基本建立起能够支撑“三网融合”和互动应用的公共服务平台系统,建成无线宽带城市群,区域内整体互联网普及率、无线宽带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0%、60%以上。将“无线城市群”列入区域一体化的目标在国内属首创,同时说明了“无线城市群”的确是与区域一体化所共生的新的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因此,从2009年10月起至今,广东以“政府是无线城市建设的主导者、运营商是无线城市建设的主力军、民生需求是无线城市建设的主动力”的理念,在全省21个地市全面建成“无线城市群”平台,提供了包括无线政务、便民服务、商家优惠、掌上娱乐、企业应用、旅游资讯和时事新闻等在内的7大类服务,接入业务超过1500项,注册用户数达到249万户,预测2011年注册用户将超过800万户。截止今年5月,广东无线城市门户访问量达到1 025万人次,环比增长32%,累计访问量已突破2000万人次。这表明广东“无线城市群”建设已经超越了网络基础建设阶段,正向着丰富无线应用的更高层次迈进,开始进入运营阶段。由此可见,
“无线城市群”不仅打破了以往无线城市的“信息孤岛”现象,而且成为实现区域一体化中包括物联网业务在内的多种应用的聚合平台。
其次,进入2011年,在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前后,“无线城市群”模式迅速在全国“发酵”扩展。最先行动的是福建省,2011年1月正式启动了“无线城市群”建设,并形成“无线海西城市群”规模效应。4月7日,四川省正式启动“无线城市群”建设,预计在2011年建成无线城市省级门户平台,2012年在全省形成“无线城市群”,2015年建成覆盖全川的无线城市网络。5月11日,江苏省决定建设“无线城市群”,预计到2015年,建成覆盖全省的精品无线城市群。5月17日,贵州省也启动了建设以贵阳、遵义、安顺等黔中经济区城市为中心,覆盖全省各市(州、地)中心城市的“无线城市群”。5月23日,江西省明确提出进行“无线城市群”建设,并探索一条生态经济的智慧发展之路。6月3日,河南省启动“中原无线城市群”项目,建设“无线城市群”综合门户平台,推进无线电子政务、民生服务、物联网应用等。《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后,6月15日安徽省决定将合肥、铜陵、黄山作为首批试点城市,率先启动无线城市群建设。7月7日,吉林省决定推进无线宽带建设,打造吉林省“无线城市群”。
综上,至7月初,在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规划的20个城市群中的珠三角、长三角、江淮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长江中游地区、黔中地区,“无线城市群”已实施或开始布局,奠定了以“无线城市群”为载体的物联网发展的战略性优势。
如何将葡萄生产变得精确可控?在以科技攻关著称的上海市嘉定区马陆葡萄研究所,研究人员尝试使用传感器和无线互联技术对葡萄园区进行改造,通过无线传感器感知葡萄园大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土壤酸碱度,并依托无线宽带网络将信息传输到控制中心,研究人员则根据采集的信息,利用先进技术对葡萄的生长条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控制; 另一方面,系统得到葡萄生长的相关数据之后,可以进一步精确研究葡萄生长环境与葡萄质量的关系,从而提高今后葡萄种植的质量。
上面是列入嘉定区“物联网示范计划”的典型案例,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改良葡萄口感那么简单,而在于其背后的信息采集、传输、决策、控制四个步骤的闭环系统,从而多方调动资源,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将原有的人工化抽样信息和概率操作,转变为精确信息和精确控制―这一切,正是物联网应用的价值所在。
“物联网”是2009年至今,信息产业最火爆的概念之一,国内已将物联网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它和新能源、绿色制造等一起成为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新兴产业成型之初,很多城市都在抢占物联网技术标准与创新应用的高地。在无锡获批成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中国传感信息中心)”之后不久,3月初上海宣布成立总投资达8亿元的全国首家物联网中心―上海物联网中心,表现出上海对于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视和信心。
由上海市政府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联合成立的上海物联网中心,将在嘉定区的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基础上进行扩建,对于嘉定来说,物联网或将成为继“无线城市”之后信息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四大功能定位
在今年召开的两会期间,上海市嘉定区委书记金建忠表示,上海物联网中心建设重点是通过深化“院地”合作和产学研联动,基本建成物联网产业化公共研发服务平台、物联网运营服务平台、物联网数据管控中心、物联网信息获取网络平台等共性技术支撑平台,并利用嘉定区“无线城区”的基础设施优势,在上海市率先完成3至4项示范工程,促进物联网核心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上海物联网中心有四个层次的功能定位。”嘉定区科委主任洪佩军告诉记者,“包括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基地、研发和测试公共服务平台、综合应用示范基地以及高端产业聚集基地。”
物联网产业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由于嘉定区对科研的重视以及在吸引科研院所方面不懈努力,目前中科院十个科研院所中,有一半已经落户嘉定。除了牵头建设上海物联网中心的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之外,还有同济大学、华东计算所、上海光机所等也在进行物联网方向的相关探索,这对于需要大量高端研究机构和产业化环境的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非常有利。
除了科研之外,上海物联网中心也致力于打造研发和测试公共服务平台、综合应用示范基地,政府和科研院所共同支持组建平台是研发标准快速成形的关键所在。作为新兴产业,物联网产业涉及面很广,研发时需要搭建大型应用环境以及全面的测试平台。对于初期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公共研发和测试平台的搭建将给它们带来很大的便利。
确立标准和技术研发的最终目的在于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实际产业中去,另一方面,物联网技术综合应用也能保证技术研发能够持续下去,并且保持正确的研发方向。
依托物联网中心的四大功能,上海将成为物联网新兴技术和新兴商业模式的发源地。“目前物联网虽然在某些专门领域有一些应用,但是综合应用探索还比较欠缺。”洪佩军说,“现在物联网应用还没有深入到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中,需要大胆进行前瞻性探索,有可能会衍生出一系列现在想不到的应用模式和新兴产业。”对此,嘉定区政府已经在上海物联网中心旁边规划了200亩土地,用于建设物联网新兴产业孵化基地,并将在科技创新、财政税收和人才政策上给予针对性的扶持。上海物联网中心将有利于营造物联网上下游相关产业集群创新的良好环境。
“产城融合”效益
上海物联网中心为何选址嘉定?除了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主要研发力量本身就在嘉定之外,嘉定区雄厚的科研基础和科研环境,以及全面的信息化基础,也成为物联网研发和产业聚集的有利条件。
嘉定区拥有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作为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第一批示范试点区域。无线宽带网络全城覆盖的“无线城市”,加上拥有光纤到楼的宽带网络,嘉定早在多年前就打下了良好的信息化基础。“去年政府将信息服务业作为嘉定新的支柱产业,目前已经培育出大批信息服务业企业。这些企业在商务模式上的探索,已经在客观上让嘉定成为新兴商业模式创新的沃土,这也是非常有利的条件。”洪佩军自豪地说。
另一方面,物联网中心落地嘉定,对于嘉定区的发展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嘉定确立了“产城融合”的发展战略。因为地处长三角的核心地带,嘉定区大规模的城市化成为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嘉定改变原有的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基础,抓住机遇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取代传统产业。为此,嘉定区政府出台了培育总部经济和文化信息产业的专门政策,并推出吸引科研院所总部回归的政策,包括土地优先供应、人才住房优惠配套以及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机制等等。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必然要带动生产型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二、三产业的融合。金建忠说,上海物联网中心要培育物联网系统集成商和信息服务企业,以物联网示范工程为基础,大力引进和培育物联网系统集成和信息服务相关企业向嘉定区聚集,促进融合二、三产业的物联网关键产业链全面发展。
2009年年底,原先离开嘉定到上海中心城区发展的几大研究院所又全部回到嘉定,并且不断有新的科研机构来到嘉定,带来了大批的高端人才和科研项目。与此同时,物联网将对器件、芯片、材料、软件、服务等产业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嘉定发展物联网和文化信息服务业,势必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有利于嘉定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
期待新兴商业模式
随着产业范围的扩大和产业化程度的提高,信息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和重要性不断上升。近年来,欧洲以及日韩等国家和地区通过深入研究信息服务业在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能级、促进民生事业发展等领域的作用,出台了一系列新战略,实施了许多重大举措,对我国发展信息服务业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欧洲:建立信息服务统一市场
欧洲地区信息服务业市场处于高速发展期,互联网普及率较高,服务形态丰富,网络搜索、即时通信等传统数字应用依然保持较高市场收入,移动视频、社交网络、位置服务等新型服务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
欧盟各国十分注重信息服务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据欧盟委员会的《欧洲数字竞争力报告》显示,自1995年以来,欧盟约50%的经济增长归功于信息通信技术。如今,欧洲数字经济的规模和范围持续增长,60%的欧盟人口使用互联网。根据Internet World Stats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3月,德国互联网用户规模突破6510万人,俄罗斯、英国等紧随其后,用户规模达到5970万人和5140万人。
欧盟委员会将发展信息服务业视为构建“数字单一市场”的重中之重,包括开发数字内容市场、大力推动电子商务、建立和维护消费者对数字化统一市场的信任、构建电信服务统一市场等。为加强消费者对数字化统一市场的信任度,欧盟委员会于2011年对跨国实物商品交易、数字化内容及其服务的交易提供法律保护。
欧洲各国的信息服务业发展各有所长。法国信息服务业围绕固定和移动宽带、推广数字化应用和服务、扶持电子信息企业展开。2013年年初,法国在“2012年欧洲数字化战略”所定目标框架内,提出“法国数字化路线图”,计划在15座城市创建“地方性数字化城区”,以此提高法国在数字化领域的创造性和多样性;为鼓励中小型企业加大数字化投资建设力度,法国政府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3亿欧元贴息贷款。计划到2013年年底,法国数字经济部建立一个“数字化计划实验室”,通过与地方政府紧密合作,推动数字化工具的研发应用。
为进一步巩固本国在欧洲地区的产业优势地位,2011年德国联邦经济与技术部颁布《数字德国2015》,明确信息通信和新媒体领域发展目标,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支持相关研发技术成果转化,重点推动信息服务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成长、加快教育培训网络化与数字化进程,强化德国经济竞争力,提高就业率。
日本:提升产业竞争力
日本是全球信息服务业务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其移动数据业务收入约占全球40%的份额,接近30%的日本人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热点业务集中在移动搜索、移动音乐、移动社会网络、移动支付和近距离识别应用、移动电视、位置服务和移动广告。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互联网服务市场规模约为20万亿日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7%。日本的互联网公司通常采取集中用户、结合本土特点的方法来开创市场,日本移动运营商KDDI、NTT DOCOMO将移动互联网和固定互联网互通融合,丰富移动互联网业务种类,让用户享受到无处不在的接入与服务体验。
为加强包括互联网服务业在内的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日本总务省推进制定新版“信息技术维新愿景”,组建全球联盟,创建新一代网络通信试验平台,面向全球推进研发与标准化活动,扩大海外市场份额。
韩国:抢占下一代网络服务先机
韩国移动互联网无论是业务类型还是服务质量已登上新台阶,从早期的铃声下载、新闻服务等向移动多媒体、移动社会网络、移动用户创造内容等转移。韩国政府将信息服务业置于国家战略高度全力推动,从两大政策体系推进本国信息服务业发展。
总书记在2010年两院院士
大会的报告中指出:“构建泛在的信息网络体系,使基于数字和知识的产业成为重要新兴支柱产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总书记的这一讲话将基于数字和知识的信息服务业首次在重要会议上提出,凸现出我国已经开始将信息服务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的重要战略考量,说明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的重大战略时机已经到来。从当下我国的国情出发,多措并举地发展信息服务业有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助于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使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较快发展。
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
按照经合组织(OECD)的分类标准,信息产业分为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两部分。其中,信息服务业是利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生产、收集、处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和利用,并以有偿方式为社会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专门行业的总称,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主要分为四类:信息基础设施服务业,包括有线、无线基础网络和数据中心等服务;信息内容服务业,包括互联网内容服务、电信增值服务、新闻和广播服务等;信息应用服务业,包括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银行、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信息技术服务业,包括软件服务、外包、系统集成等。
近年来,我国的信息服务业发展较快,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表现为:
1.通信业发展快速。2011年电信业务总量11772亿元,同比增长15.5%。全年新增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20406万户,达到170691万户。2011年年末全国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27137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1802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94.9部/百人。
2.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2011年互联网上网人数5.1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中国境内网站的数量达323万个,平均每个域名下大概有120个网民。互联网基础服务市场规模达到812.1亿元;互联网应用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022.4 亿元。
3.软件业增长速度较快。2011年全国软件服务业收入为1.84万亿元,是2000年的32倍,软件出口304亿美元,是2000年的69倍。
4.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迅速。在我国与信息技术服务相关的企业中,有17018家通过双软认定的软件企业、3142家获得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的企业、234家获得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资质的企业、3600多家从事服务外包的企业。从总体上看,软件技术服务、系统集成等服务业务收入已占全行业收入的40%以上。作为现代信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
信息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信息服务业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从总体情况看,我国信息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
(一)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从信息服务业的构成来看,通信和软件业、互联网服务在整个信息服务业中所占比重较大,而广电传输、数字内容产业等在信息服务业中所占比重较低,出现了严重的结构失衡状况; 从区域结构上来看,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比较集中,由于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同西部地区相比信息服务业发展速度要快得多,存在严重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二)宽带等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足。在宽带普及方面,我国宽带人口普及率与OECD平均水平的差距2002年为4.6个百分点,2004年拉大为8.3个百分点,2011年进一步拉大到14个百分点,人均普及率仅为11.4%。在宽带使用费方面,平均每Mbps接入速率费用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3-4倍,这严重制约了宽带的普及。在宽带服务方面,我国目前宽带网络实际下载速度为4.5Mbps,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在172个经济体中排名第79,明显与我国的经济地位不相符。在城乡差距方面,2005年我国家庭宽带普及城乡差距约10个百分点,而到2011年达到近30个百分点,城乡差距问题日益严重。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兴起,宽带的性能将成为其快速发展和深化应用的关键。
(三)信息内容服务业缺乏强劲动力。信息内容服务业是信息服务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支撑。与发达国家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信息内容服务业远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与当前经济社会所处的阶段不相适应,不仅对我国信息化进程产生了阻碍作用,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信息的需求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四)软件服务和信息技术与相关国家相比差距明显。2011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约1.84万亿元,同比增长32.4%,尽管与印度的4万亿元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比增速已较前几年有所减缓,发展面临一定瓶颈。国内市场上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利润的信息技术服务产品主要被外国公司所垄断。国内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足、产品同质性高、大部分产品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价格战等问题较为严重,人才匮乏问题十分突出。
发展信息服务业的政策建议
信息服务业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领域紧密相关,是促进社会各个部门相互结合的知识密集型行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因此,必须多措并举地解决信息服务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促进其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建议政府相关部门重点支持数字音视频、通信、电子元器件和软件等领域,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进一步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合一的基础上,加强“三网合一”带来的增值服务内容研究,培育和壮大相关产业。加强3G、云计算、物联网等各项技术应用,推动相关产业在区域上的集聚发展。采取东部地区反哺西部地区,中央财政资金重点扶持的战略扶持政策,使西部地区的信息服务业得到跨越式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进一步解决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二)制定国家层面的宽带发展规划,加快促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府在我国宽带等基础网络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制定国家宽带发展规划,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引导社会投资,将宽带纳入国家级战略性通信基础设施范畴。要以光纤宽带为重点,加快信息网络的宽带化升级,着力提升宽带网络覆盖范围与接入能力。加快宽带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地区加快宽带普及,以光纤为主、宽带无线相结合的方式加快网络提速;加快提高全国农村地区的宽带接入规模,努力实现行政村宽带普遍服务。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大幅降低宽带上网资费,提高宽带的普及率。加快部署下一代互联网,重点研发下一代互联网关键芯片、设备、软件和系统,推动其产业化。
(三)大力推进政府元数据公开,促进信息内容服务的快速增长。 建议提升基础数据的国家战略资源地位,明确政府数据作为国家资产而非某个部门的资产。建议加快推进面向社会的政府元数据公开,以政府部门的门户网站为载体,实现政府元数据向社会公平提供。引导并鼓励企业和个人充分挖掘政府信息资源潜在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促进公众参与、社会监督、部门协同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促进信息内容服务业的快速增长。
杭州市计划通过5到10年的努力,使杭州市的信息产业和信息基础设施得到更快发展,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得到更广泛应用,智慧化发展、智慧化管理、智慧化生活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智慧信息产业蓬勃发展
目前,在建的中国(杭州)智慧产业园是杭州市首个智慧信息产业园。该产业园将于2014年底投入使用,这标志着杭州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又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
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位于拱墅区北部软件园内。园区着眼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软件开发等智慧信息产业领域,集聚快速成长型企业、创新孵化型企业以及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企业。将打造物联网大厦、云计算软件大厦、移动互联网大厦、半导体大厦和电子信息大厦等“五大厦”于一体的智慧产业园云平台。
该平台将用以集聚智慧信息产业,打造以物联网、云计算、软件、移动互联网、电子信息等五大智慧产业为主,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条,汇聚业内众多核心企业、快速成长型企业、孵化型企业,实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同时,园区将建立产品体验展示中心、金融投资服务中心、技术培育指导中心、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技术检测中心、公共会议中心等“六中心”。六中心的搭建及运行将为物联网产品、系统检测中心提供了完善的技术资源及平台。
目前,整个产业园区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入园的企业有400多家。当前园区发展的重点是打造一个智慧产业体验展示的长廊。
未来3年到5年内,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将集聚300家左右各类智慧信息产业的企业和机构,集产品研发、测试、销售、展示于一体,设立知识产权交易、物联网产品检测、金融服务、技术咨询服务等公共服务中心,并建立起全国智慧产业展示体验中心,年创造100亿元以上产值,贡献5亿元以上税收。
园区将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智慧信息产业企业上市融资,将对上市企业奖励百万元。
同时,园区还将设立2000万智慧信息产业引导资金,企业引进风险投资时,园区配套15%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最高达600万元,为智慧信息产业龙头企业提供购买设备贴息、融资担保贴息等金融支持服务。
市民享受便捷生活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杭州市将逐渐形成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广大市民的幸福感。
目前,杭州市拱墅区已经规划了12个重点项目,涵盖无线城区建设、智慧交通、智慧楼宇、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安全、智慧环保、智慧教育等。
目前,该区计划试点推广物联网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对于停在地面的泊位,嵌入地磁传感器,车辆进出时利用地球磁场会实时感应。同时对于停在地下的泊位,采用超声波传感器采集停车信息后传到后台数据中心。
拱墅区将以建设智慧城区为契机,加快建设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信息公共平台;加大智慧环境、智慧管理与服务、智慧产业与经济等领域科技创新力度;重点打造智慧民生、智慧政务、智慧园区等一批重点项目。
在智慧城市建设上,杭州高新区创建了网络信息技术与产业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创建方案中,杭州高新区明确提出要主攻网络基础产业、物联网、互联网、自动化控制等应用领域,重点推广、输出智慧安防、商务、交通、医疗和智慧环境、制造、物流、政务标准化智慧应用。
高新区创建该示范区将会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方便。在八类产业应用中,涉及卫星导航芯片、大型数据库系统、4G网络的设备研发大课题,也有智能家具系统、智能门禁系统、智能停车场事关老百姓吃穿住行的项目。
物联网产业融合城市发展
近年来,杭州市一直把物联网产业作为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抓,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杭州市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杭州市的小家电、机床设备等行业通过与物联网进行有效融合,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杭州市积极发展物联网产业园。早在2010年,杭州高新区(滨江)便出台了物联网产业发展(2010-2015年)规划,引导高新区(滨江)打造成浙江省物联网产业核心区、长三角物联网产业中心和中国物联网产业示范区。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杭州高新区(滨江)将努力实现以下目标――全区物联网产业技工贸总收入800亿元。
自2010年底,杭州(滨江)高新区启动建设物联网产业园以来,已经集聚了华三通信、浙大中控、阿里巴巴等千余家物联网特色优势企业,覆盖了从研发、装备制造到网络服务的整个网络产业链条。
近日,全国首个电商物联网产业服务基地――储仓快杰电商园区,在杭州市滨江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启动。这个电商园区所在的杭州(滨江)高新区是我国第一批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也是浙江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区。
与物联网产业园同样令引人关注的是,杭州市还将重点支持云计算、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文化创意以及电子商务智慧型产业。
关键词:物联网;物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087-01
一、物联网信息化规划背景
2010年,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工程院做了一个关于物联网发展战略规划的课题,课题列举了物联网在十个重点领域的应用,物流是其中之一。随后,物联网迅速在物流界“热”了起来。在物流领域,物联网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实现智能化的物流才是目标。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具有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已在连续三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可见国家对物联网产业的重视程度。在今年各地方的两会上,物联网作为新兴的战略性产业依然是代表们提案的热点。
2013年2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相关部门起草的《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国务院批准,并以国发[2013]7号文件印发,7号文件明确了我国物联网发展总体目标和近期目标,并提出应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物流。日前,国务院《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国发[2013]8号),物联网应用入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规划。
二、拓展物联网领域发展
一是网络传输与数据处理领域。围绕物联网网络层数据传输、存储、分析及控制等环节,以优化网络结构、提升数据传输与处理能力为重点,培育物联网网络关键设备制造商以及智能分析控制技术提供商和服务商。支持开发新一代互联网宽带无线数字通信技术及关键设备;支持开发大容量数据存储、高效率传输设备及数据压缩、处理技术;加强对异构网络之间互联互通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支持云计算技术、模糊决策技术的研究,开发高效率决策分析模型;支持开发大容量数据交换和信息安全、测试中心。提升信息采集前端处理、信息挖掘和分析能力;大力推进三网融合,鼓励网络运营商积极开发物联网相关增值业务。
二是一批具备国家行业系统实施资质、满足重要厂商技术工程准入条件的设备和应用系统集成商。大力研发基于物联网技术特定应用领域的嵌入式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嵌入式技术和中间件;加强关键软件模块研发,支持开发面向特定应用领域的异型智能终端间数据传输控制中间件平台;推进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标准化工作,培育物联网系统集成服务商和产业集群。围绕公共管理与服务、不同领域和行业、个人及家庭等应用领域,开展物联网设备和应用系统工程整体解决方案设计、技术产业化与标准化工作。
三是物联网应用及内容服务提供领域。基于不同领域和行业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需求,引导各类网络运营和信息服务企业推进商业模式创新,拓展网络信息增值业务,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物联网服务供应商和运营商;支持开发规范、开放、安全、多业务的物联网传输网络及业务支撑管理平台;支持开发网络融合和业务融合的增值业务应用平台及系统;支持基于物联网的数据整合、供应、分析平台建设,鼓励开发物联网增值服务业务。
三、 “智慧物流”的应用
1.物联网在车辆跟踪中的应用
(1)通行GPS:对公司所属的车辆实时监控,及时了解车辆的各类信息,规划车辆的运行路线、运行区域等,公司的客户可以使用公司给他的权限登录网站,在网上查询、监控他的货物运送情况,以充分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2)RFID(无线射频技术):在物流运输行业,交通安全和准确的ETA(预计到达时间)通常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针对车辆的跟踪为采用RFID和最新通信技术,可以让您时刻跟踪您的车队。利用RFID和生物识别技术,向每位司机发放一个RFID 驾照,这个驾照里包含司机的指纹数据和个人信息。
2.物联网在货物识别中的应用
(1)条码:对整箱进货的商品,其包装箱上有条形码,放在输送带上经过固定式条形码扫描器的自动识别,可接受指令传送到存放位置附近。
(2)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在数据采集、数据传递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采用RFID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 可以有效避免人工输入可能出现的失误,大大提高入库、出库、验货、盘点、补货等工作的效率。
3.物联网在货主对货物进行跟踪中的应用
(1)GPS跟踪:货主和物流公司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因特网按货单号和密码查询货物当前的运输地理位置。
(2)RFID:物上贴上RFID射频标签, RFID读卡器采集信息,安装在运输交换站或运输装置中的移动物流服务器结合卫星定位系统和RFID技术为货物定位,把货物位置信息传给货主。
4.物联网在港区车辆认证中的应用
(RFID园区车辆管理:装有配备了RFID标签许可牌照的运输车辆,它们能发射无线电波来标示各自的身份,在车辆进入物流园区或即将进入物流园区时,由园区持有的射频卡产生信息感应,并采集车辆信息上送至园区信息处理中心;对车辆在园区内的活动进行管理。大大缩减传统的车辆进出园区人工统计、园区车辆调度等时间。
三、结语
在推广物联网产业方面,实施物联网应用试点工程,建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创新中心服务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生产技术,建立物联网体验中心和物联网产业集约园区。加强应用推广和政策宣传,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发展物联网的政策措施,广泛普及物联网知识,营造支持物联网发展的良好氛围。通过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扩大物联网的应用。
参考文献:
2013年1月25日,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处处长朱宗尧在信息服务业发展情况通报会上表示,上海的信息服务业在艰难形势下保持平稳增长,已成为上海经济成分中名副其实的“快马”,2013年有望实现经营收入4300亿元。
持续给力国民经济
信息服务业是信息产业中的软产业部分,也是从事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产业部门,属于第三产业。信息服务业主要由软件业、电信传输服务业、互联网信息服务业三大板块组成,其发展更多依靠创新而不是投资拉动,可直接服务民生、造福百姓、并吸纳大量就业,同时极少消耗资源,被誉为“发展方式转换器”。在当今世界信息产业中,信息服务业已成为发展最快、技术最活跃和增值_效益最大的新兴产业。
多年来的“发力快跑”使信息服务业成为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给力”支撑。在“十一五”期间,上海信息服务业年收入连续6年保持20%以上增长率,而在“十二五”末,这一数字将达到6000亿元,实现“再翻倍”。
回首2012年,上海信息服务业实现经营收入3628.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实现增加值1233.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5%,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10.2%,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1%。其中2012年经营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326家(不包括信息传输服务企业)。目前,上海已有45家信息服务业企业在海内外上市。
信息服务业不仅以自身发展服务于上海经济,而且带动了其他产业转型升级。在轨交、民航、智能电网和船舶设计等领域,上海正在自主开发工业软件,并以此推动传统制造业走向高端。
朱宗尧介绍,上海信息服务业之所以能够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抓住全球信息化的历史机遇是关键。近年来,社交网络、C2B电子商务、网络视听等新兴产业竞相崛起,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革命初露端倪,上海抓住了各类信息服务业发展契机,并在财税、融资、人才、产业链整合等方面打造最适宜发展的环境。目前,上海信息服务业已拥有4个国家级基地,并组建了一批产业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布局日趋完善,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在助力其他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上海信息服务业的自身构成也在逐步调整之中。一是软件产业和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二是软件出口由以往的“以软件外包服务为主”转变为“以出口自行设计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为主”,向行业价值链高端发展,上海宝信、华腾、万达等软件企业先后在海外设立了分支机构。三是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由原先的“网络游戏一枝独秀”转变为“网络游戏、第三方支付、信息资讯、贸易信息服务等多种互联网信息服务同步发展”。其中网络游戏由原先客户端游戏为主,转变为客户端游戏、网页游戏、手机游戏齐头并进。
目前,上海市信息服务业已形成了以国家级产业基地为引领,市级产业基地为骨干,特色基地协调发展的格局,包括一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和11个市级信息服务产业基地。
在产业布局方面,浦东软件园、陆家嘴软件园等四个信息服务业产业基地定位发展高端软件;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产业园和创智天地定位发展云计算产业:易园・徐汇、宏慧,盟智园、金桥由度创新园和博济・智慧园定位推进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此外,如E构空间、杨浦科创中心、3131电子商务创新园、智慧岛数据产业园等一大批特色产业基地亦发展迅猛,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聚散合理、分工互补的区域布局,并带动了各区县的特色经济发展。
软件产业平稳增长
笼罩全球的经济危机阴霾还未散去,在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上海进一步推进软件产业向高端发展。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在内的基础软件,用于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等的工业软件及服务金融、贸易、航运等领域的信息系统及专业软件,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2012年,上海软件产业运营呈平稳增长态势,实现经营收入2085.7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1%。实现利润总额298.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3%,平均营业利润率为14.3%。全年新增认定软件企业490家,登记软件产品3822个:累计认定软件企业3715家,登记软件产品20625个。
截至2012年年底,软件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0.9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万人。其中,经营收入超亿元软件企业248家,经营收入超10亿元的软件企业24家,超千人软件企业35家,超万人软件企业1家。222家企业获得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认证,其中一级的12家、二级的40家、三级97家、四级73家。获得计算机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资质的企业累计19家,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经理累计2186人。
上海软件企业高度重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不断上升。2012年上海软件企业研发投入近200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近9%。此外,软件产品登记量也在不断增加。2012年上海共登记软件产品3822个,其中应用软件3617个,占比94.6%。在应用软件中,行业管理软件971个;嵌入式应用软件310个;信息管理软件553个;控制软件471个;网络应用软件368个。
同时,上海软件领域的新型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大智慧推出了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金融服务产品:金融期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推出了基于金融期货的金融软件:汉得、东方有线、华东电脑等企业推出了面向制造业、电子政务、企业服务和个人服务领域的云服务平台。
关键词:物联网;RFID;传感网;M2M
1 物联网的原理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而RFID,正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新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物联网是对人们日常所接触的网络系统系统化的一个过程,它实现了网络的信息之间的有效整合,从而更方便根据人们的需求进行处理和反馈有效结果。
2 物联网的应用与技术
物联网可以以以电子标签和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产品电子代码)码为基础,建立在计算机互联网基础上形成实物互联网络,其宗旨是实现全球物品信息的实时共享和互通。物联网的系统结构由信息采集系统、PML信息服务器、产品命名服务器(ONS)和应用管理系统四部分组成。功能如下:
信息采集系统。信息采集系统包括产品电子标签、读写器、驻留有信息采集软件的上位机组成,主要完成产品的识别和产品EPC码的采集和处理。存储有EPC码的电子标签在经过读写器的感应区域时,产品EPC码会自动被读写器捕获,从而实现自动化EPC信息采集,采集的数据将交由上位机信息采集软件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PML信息服务器。PML(Physical Markup Language,实体描述语言)信息服务器由产品生产商建立并维护,他们根据事先 规定的原则对产品进行编码,并利用标准的XML对产品的详细信息进行描述。PML服务器在物联网中的作用在于以通用的格式提供对产品原始信息的描述,便于其他节点的访问。
产品命名服务器(ONS)。产品命名服务器ONS (Object Name Service)在各信息采集节点与PML信息服务器之间建立联系,实现从产品EPC码到产品PML描述信息之间的映射。
应用管理系统。应用管理系统通过和信息采集软件(如 Savant)之间的接口获取产品EPC信息,并通过ONS找到产品的PML信息服务器,从而获取产品详细信息 以实现诸如入库管理、产品路径跟踪等应用功能。
物联网通过Internet信息世界的互联实现物理世界任何产品的互联,实现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可识别任何产品,使产品成为附有动态信息的“智能产品”,并使产品信息流和物流完全同步,从而为产品信息共享提供了一个高效、快捷的网络平台
3 物联网的发展与市场
从国际上看,欧盟、美国、日本等国都十分重视物联网的工作,并且已作了大量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它的核心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来改变未来产业发展模式和结构(金融、制造、消费和服务等),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的交互方式以提高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把ICT技术充分用到各行各业,把感应器嵌入到全球每个角落,例如电网、交通(铁路、公路、市内交通)等相关的物体上。并利用网络和设备收集的大量数据通过云计算、数据仓库和人工智能技术作出分析给出解决方案。把人类智慧赋予万物,赋予地球。他们提出“智慧地球、物联网和云计算”就是美国要作为新一轮IT技术革命的领头羊的证明。在北京2009年11月全球物联网会议上,他们介绍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Internet of things ---An action plan for Europe)其目的也是企图在“物联网”的发展上引领世界。在欧盟较为活跃的是各大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他们推动了M2M(机器与机器)的技术和服务的发展。
我国在“物联网”的启动和发展上与国际相比并不落后,我国中长期规划《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中有重点专项研究开发“传感器及其网络”,国内不少城市和省份已大量采用传感网解决电力、交通、公安、农渔业中的“M2M”等信息通信技术的服务。作为国家层面成立了《传感器的网络标准工作组》。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也启动了基于互联网的物联网和基于电信网的物联网的相关标准和研究课题的申报工作。中国的几大电信运营商积极投入“物联网”的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工作:物流信息化、公交视频化、校讯通、农村信息化、渔牧业监控等。
总而言之,由于物联网是基于现代高新技术,而提供的服务内容应属现代服务业,从发展服务产业角度看,物联网也是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它所包涵的微纳制造技术、仪表及测试设备、各种信息通信网的制造和工程,则属先进制造业。
[参考文献]
[1]田美花.基于RFID技术的生产执行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7.
[2]肖慧彬.物联网中企业信息交互中间件技术开发研究.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