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寒食节的历史与传说范文

寒食节的历史与传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寒食节的历史与传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寒食节的历史与传说

第1篇:寒食节的历史与传说范文

这种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应该说这与此前两天(或一天)的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对此,唐代诗人韩的《寒食》诗有生动描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寒食节期间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饼,上附红枣并捏成燕子形状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麦芽糖调制成的醴酪。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黄色近似今日点心的环饼;有用糯米与雀麦草汁舂合而成,以枣泥或豆沙为馅料的蒸食--青白团子。此外,鸭蛋、枣糕、杏仁粥、冻猪肉、冻鱼肉,也是寒食节常用的食品。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第2篇:寒食节的历史与传说范文

关键词:清明节;吃鸡蛋;扫墓;蹴鞠

中图分类号:K8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2-0180-02

清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我国农历24个节气的第五个节气,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此时万物经过冬天冰雪的洗礼已经很干净清明了,万物开始复苏,春天来了。而其由来要追溯到古代的“寒食节”。寒食节是是冬至后的第105天,正好在在清明的前一天。旧时民间每逢寒食节,家家户户不举火煮饭,只吃冷食。第二天是清明,人们上坟烧纸,修墓添土,以表示对亡者的怀念。这些风俗大约始于周代。在古代,人们一般在这个节气安排农事活动。清明节的时候,气温逐渐升高,天气也慢慢变暖,农民开始耕种农作物,因此也就有了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说法。清明节也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一个节日,它牵动着中国人的内心情感,反映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民俗心理和文化精神。

一、扫墓

1.扫墓的由来

在清明时节去扫墓,是为了表示对祖先的一种思念、敬重之情。临淄扫墓,主要是铲除坟墓的杂草,添上新土,把祭品供上,烧香奠酒,烧纸钱,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此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祭祀扫墓的日期,是清明节当天。据考,祭祀扫墓这种风俗习惯在秦代以前就已经形成了,但那时的扫墓不一定是在清明期间,演变成清明扫墓是在唐朝的时候。清明扫墓这种风俗习惯是传承了寒食节的风俗。在唐朝以前,扫墓都是在寒食节期间进行,而把清明与寒食节相混淆,并将寒食扫墓定为清明节大约是从唐朝开始的。

2.清明扫墓之传说

清明节作为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内容是扫墓。清明节的起源,有传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被大众纷纷效仿,在清明节这天祭祖扫墓,历代沿袭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有的习俗。民间传说中寒食扫墓的起源,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诸葛亮在三国时期由于治理蜀国的时候立下大功,深得人心,但是在他去世后朝廷却没有为他盖庙祭祀他,老百姓为了祭祀他,都在道路上拜祭,而拜祭的时间就是寒食期间,而后,朝廷正式为他建了先祖庙,以表示对他的纪念。此时寒食拜祭的习俗已经形成,并逐步演变为个人祭扫祖先坟墓的习俗。第二种说法是寒食节与寒食扫墓的习俗都形成于春秋时期,因纪念介子推而慢慢兴起。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设计谋杀太子以便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太子死后,他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到处流亡,受尽百般屈辱,连饭都不吃上。在流亡期间,重耳有一次饿晕了,他的臣子介子推割下自己身上一块肉并烤熟,去救重耳。19年后,重耳回国以后,做了晋文公。在他执政后,把他以前同甘共苦的臣子都加以奖赏,唯独没有给介子推一毫奖励。之后有人在晋文公面前说起此事,晋文公这才猛然记起了以前的事情,心里倍感惭愧,马上叫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而介子推却多次避而不见,于是晋文公亲自去请,而介子推已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派人搜寻也没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主义,放火烧了大山,大火连续烧了三天三夜,也没发现他们母子出来,最后发现他们母子被烧死在烤焦的大柳树下。晋文公看到了介子推写的血书,看后十分感动,痛哭不已,于是将介子推母子二人在这颗烧焦的大柳树下安葬,同时为了纪念忠臣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山名改换为介山,并在山上为他修建了祠堂,并把放火烧山这天称为寒食节,以后的每年这天,禁止放烟火,只能吃生冷的食物。次年,晋文公亲自登山去祭拜介子推,当晋文公走到介子推墓前时,发现那颗烧焦的柳树已经死而复活了。晋文公望着这棵复活的老柳树,慢慢地走到跟前,用柳条编了一个圈戴在自己头上,这就像看到了介子推时刻在自己身边一样。祭祀完毕后,晋文公赐这颗复活的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且下令把祭祀这天定名为清明节。第三种说法则是,寒食扫墓起源于上古先民祭祀高母的习俗。那时的高母就是祖先。而寒食节在时间上与古时祀高母的时间是相同的,因此唐玄宗下令将寒食节定为祀祖节。慢慢的,寒食节与清明节相混淆,所以人们把寒食扫墓定为清明扫墓。

3.清明扫墓是承袭寒食的

寒食节的扫墓习俗在南北朝时就已经形成了,但祭祀礼节并不统一。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一种风俗习惯,无论是官员或者平民,在寒食节都要前去祭祀扫墓。这种风俗习惯已经流传很久,唐玄宗曾经下令把人们扫墓这种风俗习惯编人五种礼仪中,并且成为一种风俗常规。因此寒食节祭祀礼俗也就确定下来。后来人们把寒食与清明混淆在一起,于是在清明节也就形成了祭祀习俗。在清明节,人们非常重视对故人的祭祀,通过祭扫坟墓,来表示对死者的悼念。

临淄传统的扫墓习俗:在墓前供祭一些食物,例如酒、水果、饼干、纸钱等(食物一般都是生冷的),然后将纸钱焚化,叩头、行礼、祭拜,最后把祭供的食物吃掉回家。

二、蹴鞠

1.蹴鞠的起源

“蹴鞠”是我国古代的体育项目,它又被称为“蹋鞠”、“蹴球”、“蹴圆”、““筑球”等,相当于现在的足球。蹴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它流传了2300多年,一直延续至清末。根据《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在当时的齐国故都临淄,蹴鞠十分盛行,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体育娱乐项目。汉代的刘向在他的《新序》中就有“寒食踏青蹴鞠”的记载。蹴鞠在唐宋时期发展到顶峰,唐朝诗人仲无颜在其《气球赋》中也记载了当时的人们在清明寒食期间蹴鞠嬉戏的场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了人们对蹴鞠这项体育活动的热爱,在《清明》这首诗中,诗人杜甫也有提到蹴鞠,可见蹴鞠在当时十分受欢迎。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项体育活动由对抗性逐渐演变为表演竞技性比赛。到清代时期,有关蹴鞠活动的文字记载就慢慢减少了。蹴鞠本来是男人的体育运动项目,但女人也可蹴鞠。因为“寒食蹴鞠”是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春日娱乐活动,多有文人雅士参与。蒙古人入主中原后,观看女艺人表演蹴鞠就成了一种时髦,所以关汉卿的小令《女校尉》写道:“茶馀饭饱邀故友,谢馆秦楼,散闷消愁,惟蹴鞠最风流。”到后来,蹴鞠成了那时用来接客的一种手段。

2.蹴鞠的习俗

作为当今“世界第一运动”的足球既是一项体育运动,也是一种文化,一种产业,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蹴鞠,就是用脚去踢球,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足球。相传是黄帝发明的,而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训练武士。作为世界足球起源地的临淄,蹴鞠这项体育活动在当地十分流行。最初的蹴鞠是为了防止寒食伤身,因此人们参加一系列体育运动,从此蹴鞠在民间成为了一项锻炼身体的体育活动。近年来,蹴鞠在临淄再度兴起,参与市民越来越多,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身体,而且使这种民俗活动得到传承与发展。

三、吃鸡蛋

1.清明节吃鸡蛋的传说

相传吃了清明节这天煮的鸡蛋,一年也不会头痛。此说法源自于古代的孝感。孝感是一片水乡泽国,那时的人们以打鱼为生,由于人们每天都在湖里吹湖风,因此很容易得头痛病。一天,尝百草的神农路过此地,看到一些人因为头痛在湖滩上打滚儿。神农非常可怜他们,于是到处找草药,想为这些人治好头痛病,最终吃了好多药也无效。到了三月初三这一天,神农从山上捡来几个野鸡蛋,挖了一大把地米菜,拿到船上煮给大家吃。大家吃了用地米菜煮的鸡蛋后,头不痛了。此为清明节吃鸡蛋的传说。

2.清明节吃鸡蛋的原因

清明节吃鸡蛋的习俗源于古代的上祀节,一直延续到现在。其中的原因不仅仅只是习俗习惯而已,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清明这天吃鸡蛋对身体有很大的好处。还有,清明节踏青游玩,带熟鸡蛋既方便又有营养价值,因而广受欢迎,久而久之便形成习惯,成为清明节必食之物也就不足为奇。

3.清明节“碰鸡蛋”的习俗

第3篇:寒食节的历史与传说范文

【关键词】清明节 礼俗 考述 当代意义

清明节礼俗融合了上巳节、寒食节的有关风俗

清明本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农历三月。所谓“清明”,顾名思义,就是清洁明净的意思。《岁时百问》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气一到,气温缓缓上升,雨水渐渐增多,天空清澈明朗,草木萌动发芽,恰是备耕春种的绝好时机,因而民间至今仍有这样的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要说清明是农事节气,那么它又是如何从节气演化为岁时大节的呢?这就和中国古代农历三月上旬的另外两个祭祀性节日―上巳节和寒食节分不开。

清明节与上巳节。上巳节是中国汉族古老的节日之一,俗称“三月三”。最初定在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普遍固定在每年夏历的三月三日。从先秦到两汉,上巳节的主要礼俗活动有两种:一是在水边举行“招魂续魄,祓除不祥”的祭祀仪礼。二是到野外踏青嬉戏,娱神娱人。古人认为人类自身的魂魄也和自然界的万物一样在万木萧瑟的时候会沉寂,就像死去一样。因此冬去春来、大地苏醒的时候,人们就会走向原野,来到水边,用春水洗去身上的污垢,采香草薰除体内的病害和秽气。《周礼・春官・女巫》曰:“女巫岁时祓除衅浴”,说的就是这种招魂解神还愿的仪礼。

在为大地招魂、迎接春天回到人间的同时,古人也召唤自己的魂魄苏醒、回归,迎接新一年的到来。但是到魏晋时代,上巳“招魂”“祓除”的祛邪求吉活动中增加了更多的“娱人”成份。人们在上巳节这天来到水边,不只是为了举行肃穆的祓除仪式,特别是王公贵族,似乎更注重交游、宴饮之乐。他们聚集在河边饮酒、赋诗,“曲水流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三月三修禊时留下的千古绝笔。

到了唐朝,传统的三月三仍然是一个举国上下共同欢度的节日。每到三月三,皇要在曲江大摆宴席宴请有功之臣,还要拿出钱物赏赐文武百官。民间的三月三更是多姿多彩。京城长安,一大早,满城男女便争相来到水边,他们手执柳枝,嬉游河曲,清水濯足,无尚欢畅。可见,人们在上巳“娱神”的同时,更多地娱乐了自己。换言之,人们借助上巳节来休息体力,调适精神,宣泄情感,享受劳动成果。

基于传统的上巳节与农事节气清明的时间前后相继,所以上巳节核心的民俗活动,诸如交游踏青等便融合到了清明的习俗里。所以说,清明节春游踏青的活动就是继承了上巳节的传统。

清明节与寒食节。寒食节在农历三月,清明之前一、两天。《荆楚岁时记》里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关于寒食节禁火、寒食习俗的形成,民间有多种说法,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把它和忠臣义士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如汉末蔡邕《琴操》就将禁火之俗与介子推被焚之事相关联,东晋陆《邺中记》记载:“俗冬至后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干粥,今糗是也。”而《荆楚岁时记》注中也说:“介子推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暮春,为不举火,谓之‘禁烟’,犯则雨雹伤田。”

梳理史实发现,“火焚绵山”、逼介子推出山在历史上确有其事。据《左传》、《史记》记载,介子推是春秋晋国人,老家在今山西夏县裴介村。介子推为人耿直,狷介无比,是有名的忠臣孝子。在晋国的公子重耳在外流亡时,介子推忠心耿耿追随重耳十九年①。一次,重耳途经卫国,因饥饿不能继续前行,众臣争采野菜煮食,重耳难以下咽。这时介子推便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成汤让重耳吃,重耳感动不已,称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

但是,当重耳结束流亡生活,回到国内当上晋文公,大加赏赐流亡时跟随他的群臣时,唯独忘掉了介子推。介子推的邻居解张劝他找晋文公说说自己的功劳,介子推坚决不肯,说:“我宁愿终生贫困,也不愿贪天功为己功。”便背上自己的老母,进入山西介休县的绵山之中,弃官为民,草衣木食,隐居起来。此事不久便被晋文公察觉,立即亲往绵山访求。介子推死活不肯出来相见。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孝子,便采纳了随从的建议决定举火焚林。他认为这样一来,介子推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会背母出山。没想到介子推很有骨气,宁死不肯出山。结果火烈风猛,延烧数里,三日方息。最终介子推和老母相拥,被熊熊大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晋文公火焚绵山之日,正值传统的“清明”佳节。后人为怀念敬仰介子推,每逢清明都不忍举火,须冷食一月。从此,禁火、寒食的习俗便代代相沿成习。

据史料记载寒食起源于古人春季禁火习俗,这在周朝就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模式。禁火期内,因为不能举火煮食,所以必须事先准备好一些不需加热的冷食,这就是“寒食”。至于周人为何禁火,据社会学家和民俗学家解释,可能源于古人钻木取火和换取新火的制度②。由于寒食禁火,火种熄灭,于是引出了清明节钻榆树、柳树取“新火”、“传新火”以及沿门插柳、戴柳的习俗。民间有“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之说。只是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长达一月。魏晋时确定寒食节人们冷食三天。但老弱病残身体难支,曹操就曾下令强制寒食。到了唐朝,寒食禁火减为清明前一天。直到北宋以后寒食习俗才最后消失。

足见,从先秦到隋朝以前,寒食节都是民间一个隆重的节日。唐朝时已开始增加扫墓和郊游的习俗,说明它正在悄然发生着本质性的变化,直到被后来的清明节所取代。我们从现存的历史文献典籍中大略可以看到这种悄然发生的转化过程。如北宋王溥所撰《唐会要》中记载,唐初民间在寒食节扫墓并郊游的习俗已经出现且引起了朝廷的关注,为此朝廷还专门了一道诏令:“或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坐对松,曾无戚容。既玷风猷,并宜禁断。”不难看出,朝廷难以理解民间这种有悖情理的做法:怎么可能在大悲大痛的扫墓之后又欢快淋漓地郊游呢?这明显是对亡灵、鬼神的不恭行为,且有伤风化。

但是,民间习俗并不会因朝廷的禁令而衰减,到唐朝中叶,寒食墓祭习俗已被全社会接纳,成为人们祭奠祖先,慎终追远的一个重要仪式。甚至考虑到大小官员可能会因为回乡上坟扫墓而耽误职守,朝廷还专门先后颁发了几道政令来解决回乡扫墓官员的假期问题。显然,寒食节已经成为唐朝当时一个重要的全国性节日。

综上可见,传统的清明节气演化为岁时大节,是因为上巳节、寒食节和清明节气在时间排序上紧密相连,彼此的习俗便相互渗透、重叠、融合,这种界限早在唐代就已十分模糊,到了宋朝,便自然而然地合而为一了。毋庸置疑,清明节是在中国固有的文化土壤中孕育成长起来的民族传统节日。

清明节的当代意义

融合了上巳节和寒食节礼俗内容的清明节是一个充满怀念的节日,同时因为清明节气的原因,清明节也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节日。应该说清明节既有祭奠亲人的哀思,又有踏青郊游的欢笑,是一个富有民族色彩的节日。

清明祭祖体现了中华民族尊亲敬祖、崇宗隆嗣的传统观念,其核心是儒家伦理的忠孝文化。中国的民俗信仰源远流长。人类源于对梦境、生育和死亡等现象的不解,产生了最初的信仰,即“灵魂”。原始初民相信人是由肉体和灵魂组成的,人死之后,肉体可以腐烂消失,而灵魂却会永生不朽。并且在人们的意识中,灵魂是有血缘远近亲疏之别的。《左传・僖公十年》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所以,为了得到与自己有血缘亲族关系的祖辈的护佑和荫庇,古人常常以宰杀牲畜作供品的方式来表达对“亡灵”的崇敬之情。后来人们把向“亡灵”行礼的社会礼仪行为称为“祭祀”。祭祀属于“吉礼”,为五礼(吉、凶、宾、军、嘉)之首。《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只不过在春秋以前祭祖实行庙祭,并无墓祭。墓祭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之际。《孟子・离娄下》讲到齐东郭“间之祭”的故事,说明在当时墓祭确已存在。到了汉代,人们把墓祭已经看得很重。东汉王充《论衡・四讳》说,当时“俗有四大讳”,其中之一就是“被刑为徒不上丘墓”。魏晋南北朝,尽管社会动荡,烽火频仍,人们对扫墓依然重视。《魏书・高阳王传》:“任事之官,吉凶请假,定省扫拜,动辄历十旬。”不过那时扫墓并没有固定的时间,这种情况直到唐代才改变。《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寒食上墓,宜编五礼,永为恒式。”宋代朝廷又规定:“寒食至清明之日,各地均须祭扫陵墓,是日官员士庶,俱出郭省坟,以尽恩时之敬。”

可见,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追思祖宗,启发后人的一种美德行为。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孝道观念,成为今人敬孝、感恩、处事的行为准则。这种孝道礼仪,既可以表现为对先祖的感恩之情,也可以表现为对去世故旧、革命先烈的怀念之情。它既可以为今人搭建与前人之间和谐的代际关系,也可以为人类营造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氛围。今天我们通过祭祖活动,宣扬崇亲敬宗、尊老敬老的良好道德风尚,正是儒教伦理“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精神内核的体现。大而言之,中华民族统称为炎黄子孙,本身就是一个血族亲缘集团。每年清明节的陕西黄帝陵祭拜③,正是海内外华人对我们整个民族祖先认同的真实反映。因此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得以传承,与清明时节对祖先的“祭亡以礼”是分不开的。当然,我们提倡的孝道是亲人在世时的尊敬、善待和照顾,而不是亲人去世后奢排的葬礼、高大的陵墓和扫墓的铺张。倘如此,就玷污了清明这一“祭祖传国粹,易俗尽孝心”的传统美德。

清明踏青是中华民族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活动,其核心是古人顺应天时、和谐共生的朴素理念。天道有序,万物有节。清明节气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万木萌发,人们在清明节气踏青游春可谓顺应天时,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体现,也是热爱生命的真实表现。

上文中提到,清明踏青、郊游源于古代的修禊习俗。由于春天是感冒和瘟疫易发的季节,所以古人上巳日到水边沐浴以祓除疫病,又由于上巳日与清明节很近,因而许多游乐活动便贯穿其间,于是演化出了清明时节众人郊外踏青、郊游的春游热潮。当时的游乐、宴饮活动在清明礼俗中已经占有很大的比重,几乎和祭奠仪礼不分伯仲。墓祭之后,人们便在郊外即兴举行聚会、冷餐、踏青、插柳、拔河、踢球、荡秋千、放风筝等游乐活动。据说这是由于清明节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及身体,因此人们要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以避免冷食淤积在体内。

前文已经讲到,民间相伴相生的扫墓、踏青活动并不会因朝廷“既玷风猷,并宜禁断”的禁令而终止,相反还渐成气候。明朝的《帝京景物略》就记载了这种墓祭、宴饮并举不逆的状况:“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追溯起源,笔者认为这是古人朴素、旷达生死观的展现,只要亡者是尽寿而终,就不会特别悲伤,因为源于黄土归于黄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清明墓祭仅仅是表达对亲人和祖先的孝敬和思念之情,在完成一个代代相传的虔诚而庄重的仪式。墓祭之后,人们就可以迎合自然的变化规律尽情地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因此说,踏青游春的文化价值彰显的是对生命力量的热爱和认同,折射出的是古人敬畏生命、热爱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理念。

现在将清明春游作为节日习俗来加以倡导,不但可以密切民众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可以赋予清明以环保的意义。历史已经证明,如果我们不善待自然、保护环境,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因此,在清明佳节组织青少年远足踏青,回归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恩赐,无疑是一种让青少年亲身体会自然之恩、培养环保意识的最佳途径。而且,民谚讲到“清明雨水紧相连,植树季节在眼前”,植树祭祀等文明祭祀方式已蔚然成风。当然,清明踏青、郊游时也应注意保暖,防止感冒以及花粉过敏等病症的发生,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扫墓时要特别注意防止留下火灾隐情,同时也要适时调整情绪,以免陷入过度伤感的不良情绪中。

加强清明文化的遗产保护,是发扬光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清明祭祖崇宗是华夏民族延续数千年的传统美德,它涵盖了文化资源、人文情怀和民族心理为一体,是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种正能量。今天,中华民族正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征程中,当然要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为我所用,但首先是要捍卫民族文化的独立地位。清明祭奠先祖、传承孝亲的文化因子决定了它是华夏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对于这种独特的文化因子,只有提升其地位,升华其内涵,以国家意志来进行更深层次的立法保护才是光大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因此,把“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传统文化节日进行捆绑申遗,既是民众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强烈吁请,也是维护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具体表现,当然也是建设先进文化、进行文化创新的动力、源泉。

发展清明节旅游文化,是增加内需、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间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与演艺、旅游、商贸有着天然的嫁接基因,是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清明节也不例外。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端午祭”已经成为韩国江陵一项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圣诞节也为西方各国带来巨大的商机。若能将清明节这种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融入到旅游发展当中,“还俗于民”,挖掘其旅游文化价值,把握其旅游文化的传承导向,既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对旅游产品的丰富和开发,同时也是增加内需、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途径。

【作者为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莫久愚:《中国通史》(第1卷),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50~251页。

②李道和:《岁时民俗与古小说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4页。

第4篇:寒食节的历史与传说范文

本周我们即将迎来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今年的清明节也是新假期制度实行后的第一个传统节日。

清明既是节日也是节气之一,这是唯一一个与二十四节气重合的节日。每年4月5日前后,我国黄河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10℃以上。这时我们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茂,改变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象。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清明节祭扫的起源,于中国传统的土葬,由于土葬后的水土流失,因此每年定在清明节时祭扫祖先的墓地。同时结合清明节时的气候特点又可以进行踏青活动,放风筝等等,可以说是一个既肃穆又轻松的节日。

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清明节这类产生于农耕文化下的传统节日逐渐失去了产生时的文化背景,在现在的年轻人眼中可能只是一种形式而已。

其实,清明节在古时有众多的传说和活动。比如古时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节寒食节合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代后才移到清明。清明节时的活动也有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植树、放风筝等。尤其是放风筝,传统清明节时期,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的风筝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被称为“神灯”。有些人还把风筝放上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

现代的清明节也颇有特色。在上海,每年3月份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扫墓踏青活动并且将一直持续到4月份。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第5篇:寒食节的历史与传说范文

关键词:中国;越南;清明节;节日习俗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8-0253-02

一、清明节的来源

关于清明的传说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一,寒食与清明节。寒食节在农历三月初三,寒食就是吃冷食。这个节日起源于中国,后来传人越南。清明节起源很早,大概在我国周朝时代就出现了,但是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在唐宋之后,清明节在唐宋之后具有时令与节日的双重意义,并且其节俗意义日渐增强。在清明节之前有寒食节。寒食节是祭祀鬼神的节日,原本由于时间上比较接近,在民间将二者合而为一,于是就出现了清明具有寒食、扫墓的风俗。其二,介子推与清明节。相传公元前654年,晋国公子重耳受他父亲宠爱的骊姬的迫害流亡在外,19年后才回到晋国即位,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在流亡生活中,有一批贵族为他出谋划策,其中有一个人名叫介子推。介子推对重耳忠心耿耿,甚至在途中无法觅食的情况下,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烤熟献给重耳吃。重耳知道后,十分感激介子推。重耳归国即位后,赏赐这些跟他一起流亡的人。别人都居功邀赏,惟有介子推不说话,晋文公也就没有想到他,他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俸禄。于是介子推带着老母亲到山林中隐居。待晋文公想起介子推的功劳时,派人找他却找不到,就放火烧山想逼他出来。但介子推宁死也不愿接受晋文公的封赏,结果母子均被烧死林中。晋文公非常悲痛,决定立庙祭祀,划出祭田,同时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即介子推母子被烧死的这一天,禁止民间烟火。这个节日起源于中国,后来传人越南。人们必须在头一天做好食品,在三月三这天吃冷食,所以就叫寒食节。越南的寒食节一方面是要铭记中国古人介子推的忠义之心,另一方面又是越南人祭祀祖先的机会。

二、清明节习俗

(一)时间的确定

清明是一年24个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在立春之后45天到来。清明一般在农历的3月份,最迟在农历4月初。清明,意味着气清光明,是一年之中非常美好的时光。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越南的清明节(寒食节)为农历三月初三。

(二)清明节期间的祭祀仪式

1.节日习俗

从活动方面来看,同中国一样,越南人也借清明之际祭祖、扫墓和踏青。按照习俗,扫墓时,人们一般携带酒食果品、香、纸钱、鲜花、铁锹等物品到墓地,清除坟墓上的杂草,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焚香烧纸,献上鲜花,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有很多地方还有扫墓时燃放爆竹的习俗。由于拜祭祖先的民俗活动在春节时期已经举行过,因此在这一天人们并不一定要去扫墓,而多数情况是外出踏青,感受新一年的开始。清明节正是春暖花开之际,春回大地,天气转暖,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此时正是踏青的好时节。因此,清明踏青和祭祖一样成为节日习俗。“踏青游春的文化价值彰显的是对生命力量的热爱和认同,折射出的是古人敬畏生命、热爱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理念。”

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唐宋时期,清明节是一个大节。节日期间的习俗内容丰富,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唐会要・休假》卷八十二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i天。”寒食放假由四天增加到五天,又增加到七天,显然有举国欢庆,与民同乐的意思。看来今时之“十一黄金周”长假并非首创,一千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已经开始了这样的享受。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缅怀祖先和亲人的祭拜思念之情,又有踏青游玩快乐生活的理念,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2.中越清明节祭祀方式的差异

清明节祭祖这种风俗源于寒食节,寒食节主要以祭祀为主,祭祖源于对祖先的崇拜,这种风俗被历代传承延续下来。但是,中越祖先祭拜的方式却不同。在中国清明祭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家里或者祠堂祭祀祖先;另一种是上坟、扫墓。在墓地祭祖是有很多讲究的,其中之一是为死者烧香和纸钱,上供祭品。纸钱是特制的,又称光明钱、往生钱、冥纸,是送给鬼或死人的钱,以供给死者在冥间使用。其实,最初献给死者的是生活所需要的实物,如一些酒菜食物,还有纸糊的衣物;货币流行之后才给死者献钱币。除了焚烧纸钱外,还流行压钱,即把纸钱压在坟堆的四角和坟顶。另一项活动是为坟堆填新土,或者修坟立碑。民间信仰认为,坟地是死者的世界,他们在那里进行生产劳动,衣食住行,而墓穴就是死者的房屋,坟堆则是房顶,由于雨水冲刷,人畜损坏,坟堆往往倒塌,所以要除草、填土,防止雨水流人,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愿望,希望死去的人和活着的人过得一样舒服。祭祖扫墓不仅仅表现在对于亲人的怀念和敬仰,还可以拉近家庭、宗族内的血缘关系,加强团结,使得家庭内部更加和谐。

祭祖是越南民间信仰文化中重要的一种形式。“祭祖的固定时间为祖先忌日、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新稻节、灶君节等)及每月的朔望之日等。”在越南,祭祀祖先分家祭和族祭。族祭一般在宗族的祠堂里举行,家祭则在家中举行。条件好的家庭会专设一个房间作为家祠,一般家庭都是在家中设立供桌,而条件较差的家庭则有的只用一块木板架在墙上来代替。供桌一般设置于正屋的中心位置,供桌的布局大致可分为两部分,摆放祖先牌位的主体部分和放置供品的香案。牌位的两侧大都刻有(或写有)对联,上方有横批。大都用汉字,少数用越南的拼音文字书写。香案上面放着祭祀用的各种器皿,如香炉、酒器、灯烛、花瓶、果盘等。有的家庭还摆放祭祀专用的铜制器皿。祭祀一般由家长负责。祭祀时须摆放供品,焚香祷告,有时还要诵读焚烧祭文。较重要的祭祀场合,家中所有成员都须轮流到供桌前祭拜。一般情况下,家长或家中其他一两个人祭拜即可。当所有人行过祭拜礼,并在香烧过一柱之后,家长再行谢礼。因为民间认为,燃香的时候正是祖先享食祭品的时候:行谢礼是祭祀者答谢祖先回家享用祭品并领受了子孙们的孝心÷谢礼后方可撤下供品享用。祭祀时,诚敬之心是最重要的,心不诚即为不孝。越南人相信“心动鬼神知”,祖先们将洞悉一切。

3.清明节中越食俗的差异

中越两国清明节的饮食不同,但这些食俗都有着共同的纪念意义。清明节从来源而论都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当代人更是寄托了人们对祖先的怀念、对烈士的敬仰,节日期间还能加深人们温馨的亲情和真挚的友情。

越南的寒食节一方面是要铭记中国古人介子推的忠义之心,另一方面又是越南人祭祀祖先的机会。不过越南人寒食节不禁烟,不吃冷食,也不需要头一天把各种食品做好。越南人寒食节会吃元宵和汤圆。越南人认为三月是元宵和汤圆的季节。越南的元宵和汤圆都是用糯米面做成的,但味道和吃法却不一样,同中同的元宵和汤圆也有所区别。越南元宵是以冰糖为馅,个儿比中国的元宵要小。元宵下到开水中几经沉浮,煮熟以后捞起来摆在小碟子里。越南的汤圆是以绿豆为馅的,绿豆煮熟,去皮,捣碎,然后作为馅包在汤圆里。汤圆在开水中煮熟后,盛进已倒好糖水的碗里,毕恭毕敬地供奉在神位和祖先牌位前,待他们尝过了自己方可食用。过去越南人三月初三之前是不吃元宵和汤圆的,这是出于对神灵和祖先的尊敬,因为从农历三月初三寒食节才开始用元宵和汤圆祭祖先。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上供的食品,在没有上供前,自己不能先吃。现在,城市里过寒食节的人越来越少了,但三月份吃元宵和汤圆的习俗仍然在延续。

第6篇:寒食节的历史与传说范文

热爱生命、追求健康的人本精神。天地之间人为贵,以人为中心,人是主导,人追求与万物的和谐,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基调。在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代代相传的传统节日之中,人始终是节日的主体。节庆活动的内容主要是以满足人的需要、和谐天人关系、展示人的才艺、进行人际交往为主。人们在节日中,或阖家团聚、欢庆交流,或探亲访友、男女相会,或祭祀祖先、追念先贤,或结伴出游、踏青赏月,或尊老爱幼、扶贫济困……在普天同庆、融融之乐中,追求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

敬祖孝先、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对自己的祖先历来有着异常浓厚的感情,《礼记》称:“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仁义”与“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孝悌的基本内容则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并由此推及到尊老爱幼等。慎终追远的情怀成为中华文明的一条重要根脉,每逢佳节都要虔诚地祭祀祖先,以表达对祖先的孝思和怀念。

勤劳勇敢、刚健有为的自强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具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种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它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节庆文化中也有突出的显现。中国传统节日是人们展示勤劳智慧、聪明才艺的最佳时机。元宵节的灯会展示着各种奇思妙想和精湛的手艺。庙会上百戏杂陈、百艺斗胜,使人目不暇接。这些多姿多彩的节庆民俗事象,充分反映了华夏子孙刚健有为、自尊自强的进取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开拓进取、勇往直前。

弘扬正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中华民族是个重理智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坚持正义的民族气节和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不少节日是与民族气节和爱国传统相关联的,尤以清明节和端午节为代表。清明节中融入的寒食节,其起源是为了纪念传说中的晋国忠臣介子推。介子推居功不取,隐居绵山,宁被烧死,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为民请命,谏言君王自修自省,勤政清明。人们把介子推蒙难的日子定为寒食节,每年此日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以示纪念。过寒食节的同时,人们也世世代代赞美与弘扬着介子推的刚正气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上下求索,为的是精忠报国,却屡遭陷害以致含冤而死。民间为了凭吊屈原,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节俗。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通过端午节这一载体,在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节庆活动中,不断地得以发扬光大。

贵和尚美、团结和睦的心理追求。“和”即和谐、统一,“美”即美好、团圆,贵和尚美、团结和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传统节日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理念,节日的源起便是先人将自然时间进程与社会生活节律有机结合的产物,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理念;节日中的各项娱乐活动、人际交往、饮食安排等都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除夕之夜,阖家团圆,一家人聚在一起和面包饺子,和面的“和”与“合”谐音,而圆圆的饺子皮则象征着团圆。春节里的“拜年”活动,使亲朋邻里之间,消除了隔阂,增进了团结,可谓“一声恭喜,互泯恩仇”。

正是由于中国传统节日有着如此深厚的民族精神的蕴涵,所以,其传承民族血脉、提升民族精神的价值,强化民族文化记忆、心理认同的价值,维系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价值,激发与释放情感、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是任何文化形式都难以替代的。

第7篇:寒食节的历史与传说范文

清明自古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清明这一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清明节节日由来传说,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节节日由来传说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就是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为哀悼介子推文公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并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

第二年清明,晋文公率众臣到绵山下的介庙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烧林山坡上的被烧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以为柳树是介子推转化,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上绵山踏青,抒发思念之情。并令寒食前一是为“炊熟日”,人们要做许多蒸饼,称作“子推蒸饼”;也有人家用面粉和枣泥做成燕子状饼,然后用柳条串起挂在门据上晾晒,称作“子推燕”。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清明节禁忌1.因为各种原因,许多人可能会碰到是否陪同朋友去扫墓的问题,比如女友陪男友去扫墓吗,下属陪同上司去扫墓,甚至生意场上陪同客户去扫墓。

外人最好不要陪同去扫墓,因为各自的气场是不一样的。如果实在不能避免,那么建议你佩戴避邪吉祥物,如桃木手珠等,否则会犯了禁忌。

2.最佳的拜山时间为寅时,也就是5-7点。

不过由于墓地大多离居住地较远,甚至不在日常生活工作的城市,通常都不会这么早,不过最好是在下午三点前完成扫墓拜祭。

3.一些人恰巧是清明节过生日,因此有时难免就在清明节期间买双鞋。

岂不知鞋与邪同音,故而通常不在此时买鞋。真有需要也要错开时间购买。

如果留意鞋店,那么为何清明节生意不好,你就明白了。如果有些朋友不慎清明这天买鞋了,那么请这些朋友用红纸包好鞋子,放在门口一晚,然后清早将红纸烧掉即可。

4.与清明节前忌买鞋类似,清明节扫墓回来,一定要清扫你的鞋子,同时将鞋子的鞋尖朝里,同时勿忘将身上穿的衣服洗干净晾晒为宜。

5.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在清明节去祭祖、扫墓的朋友,清明节当天尽量少些娱乐活动,更不能吵架、说些不着边际的话语,否则,日后恐生麻烦。

6.在墓地最好不要照相,无论是扫墓者自身合影,还是扫墓者与墓地合影。

更忌讳照相时将其他坟墓拍进镜头。

7.清明节当日最好不要去探视亲朋好友。

因为清明节是祭奠的特殊时候,此时去探视亲朋好友实在是让人难堪,或者说是相当不吉利的。

8.清明节拜祭时忌穿到大红大紫的衣服,应穿上素色的服饰。

另外,不要佩戴红色的配饰(本命年者除外)。

9.拜祭要分先后次序,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余此类推。

拜祭完毕后,祭品让祖先祝福过,众人可食取祭品。

10.有些朋友恰巧是清明节生日,那么提醒你要提前过生日。

如果恰巧是老寿星在清明节过生日,那么禁忌会更多。

清明节传统习俗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第8篇:寒食节的历史与传说范文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第9篇:寒食节的历史与传说范文

3月30日,两名孔子后裔在清明祭祖仪式前整理服装。当日,130多名来自全球各地孔子后裔来到山东曲阜孔林,身着汉服,手执笏板,以古礼向孔子表达尊崇之意。新华社记者范长国摄

银川市各大陵园内,很多人把祈福卡挂在墓地旁的树木上,寄托对亲人的思念。新华社记者马俊摄

祭祀、旅游首度平分秋色

在很多人心目中,清明节就是祭祖和扫墓。民俗专家则认为,这种说法只对了一半。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不仅是缅怀故人和先烈,更有着热爱生命、亲近自然的含义。追思逝者的同时不忘生者。今年的清明小长假让人们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也促使清明“生死经济”中“生”者部分得以凸显出来。

据南京迪普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近日对南京市民关于如何度过第一个清明小长假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位列前三位的过节方式是休息、短途游和扫墓。老南京的扫墓习惯是“赶前不赶后”,尤其是不能过了清明再去扫墓,因此仅有近两成市民会选择假日期间祭祀先祖。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民俗专家陶思炎说,把清明仅看成是扫墓的节日,是现代人对传统节日内涵的极大误读。清明本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根据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所说:“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每年的4月5日前后,正值阴历阳春三月,风和日丽,草长莺飞、万物复苏,一改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象,天地一片清净明洁。后人将祭祖、寒食节并入其中,才使得清明节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一个重要的节日。

记者了解到,各大旅行社近期纷纷推出了一天至三天的清明短线游。中青旅国内部相关负责人姜鹏表示,各省省内及周边城市的短线游将成为今年清明出游的热点,主推踏青游、民俗游。

陶思炎说,其实古人也和我们一样,除了禁火、扫墓外,还有插柳枝、荡秋千、放风筝、斗鸡等户外活动。相传是因为清明节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人们组织了一些体育活动以强身健体。

秦淮放灯习俗中断了七八十年

南京夫子庙的秦淮灯彩闻名天下,今年清明期间将举行一系列的“传承民俗文化、情系十里秦淮”活动。其中的重头戏之一,就是4月4日至6日的每晚18:30—22:00,秦淮河沿岸举行的“放灯”仪式。人们可以花上10元购买或自己动手制作一盏荷花灯,写上些文字放入河中,追忆先祖的同时,也为生者祈福。

民俗专家告诉记者,古时就有“清明赐火”的习俗,如今已是鲜为人知。相传因寒食禁火,人们将从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到了清明节,又要重新钻木取火。唐代诗人韦庄有诗云:“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唐代“清明赐火”的习俗曾盛极一时,皇帝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清明赐火”典礼,把新的火种赐给群臣,以表示对臣民的宠爱。

据介绍,这一活动还借鉴了民俗“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其中有普渡众生的含义。

人称“金陵灯彩陆”的花灯老艺人陆有昌告诉记者,秦淮河放河灯的习俗已经中断了七八十年,现在的扎灯人都没有做过,这次大家也是经过反复琢磨和试验,才制作出了简单、安全的荷花灯。而将荷花灯放置河中,随水漂流,借河、荷、和三字同音,寓祈福纳善保平安及幸福、和谐吉祥之意。

此外,陆有昌还大胆设想,将清明节的标志——“柳枝”,与花灯结合起来。据说“柳枝”对于清明节而言,就如同桂花之于中秋、之于重阳。

陶思炎认为,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一是因为传说介子推是抱着柳树死去的,二来杨柳正是清明前后发芽、抽枝,是早春最具代表性的植物,有很强的生命力,古人借此表达了生者希望死者复生的美好愿望。

民间文化“传承”之外更要“创新”

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元宵这些传统节日,在古代都有很多民俗活动,清明祭扫,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春节团圆,元宵闹花灯等等。时至今日,许多传统习俗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节日文化生活中,而每年的清明节似乎仅剩下一个“烧”字。

秦淮区旅游局局长姜勇美认为,清明小长假的到来,为恢复发展民俗文化提供了契机。重现“清明赐火”等传统习俗不仅大大丰富了清明节的旅游文化活动,更催生了新的度假消费方式。

据了解,很多旅行社都希望借“清明”之机将4月旅游淡季做“旺”,除了开辟短线游市场之外,还增添了不少新“玩”法。例如一些踏青赏花路线中加入了农事桑蚕、祭祀纪念等传统文化的元素。各地的扫墓和祭奠活动也融入了不少传统节日习俗。

陶思炎认为,应借节日效应恢复更多的民俗活动和传统食品。比如放风筝,意味着去掉以前的秽气;荡秋千,又称为“半仙之戏”,有千秋万代、长寿健康的意思;此外还有打马球、斗鸡、取火比赛等。吃的方面除了青团和糖藕之外,过去还有吃燕子型枣泥糕的习俗,象征着呼唤春天的到来。这些传统习俗和“仪式”能够让人们在追忆祖先的同时净化心灵,心怀感恩与敬畏之情,进而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根植于每个人的心里。

但他也强调,民间文化活动“传承”之外更需要“创新”。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普遍缺乏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节日过于“概念化”,没有适合的活动载体。商家的大声吆喝虽然也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毕竟局限于“消费”层面。只有不断开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寻找新载体,让更多人了解节日的文化渊源,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

清明节: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4月4日是清明节。学者说,清明节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独特的文化礼俗,是全球华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在二十四节气中非同一般,它既是农事节令又是重大节日,还是惟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确定为法定节假日的节气。

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指出,清明节渊源久远,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清明原本是历法二十四节气中一个普通的岁时节令,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就是说,这个节气万物复苏,已是合适的耕种时令,从此进入农事大忙阶段。乌丙安说,清明节起初并没有祭祀先人的习俗,但后来它逐渐与前一两天的寒食节交汇融合。寒食节本是古代的禁火忌日,后来与晋文公悼念恩人介之推的传说相附会,寒食节扫墓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两个民俗节日交融后,禁烟冷食的习俗日趋淡化,祭祀先人的习俗愈发凸显,清明节于是发展为朝野上下共同重视的重要传统节日。

海外侨胞、全球华人都非常重视这个民俗节日。每到清明节,很多港澳台民众和旅居各地的华侨、华人,都要回大陆祭奠先人、认祖归宗。清明节已经成为传递亲情、传承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血浓于水、慎终追远的特殊日子。

二十四节气中清明的诗歌最多最好

作为重要的农事节日和传统的民俗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吟咏清明的诗歌数量最多、质量最好。

清明处于春光明媚的季节,是人们追思先人、踏青郊游的传统节日,所以容易引发文人墨客的诗歌雅兴。从唐玄宗这样的皇帝,到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这样的诗词名家,都喜欢在清明节引吭高歌。《全唐诗》和《全宋词》的内容中包含“清明”“寒食”字样的作品有850多首。

清明节是传统的扫墓祭祖日子,许多诗人为此留下了千古名篇。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明代诗人高启的一首诗,则反映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悲痛:“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