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领域活动设计范文

艺术领域活动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领域活动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领域活动设计

第1篇:艺术领域活动设计范文

关键词 设计 设计学 艺术 艺术学 学科关系

从学科概念来说,“艺术学”是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的一级学科,但“设计学”现在还没有作为一级学科,所以本不存在与艺术学的关系问题。作为艺术设计学现在是艺术学下的二级学科,与艺术学有一个从属关系,但它不能代替“设计学”。有学者提出了“设计学”学科的独立发展问题,无论是设计领域的学科发展现状,还是设计领域面临的一些问题,我们都觉得应该对“设计学”在学科领域中的地位、对其与艺术学的关系做个研究。

一、从艺术学独立的历史现象谈起。

现代的“艺术学”概念,是从西方的美学中分离出来的,在它成为独立的学科以前,它归属于美学的范畴。德国的康拉德·费德勒(Konrad Fiedler,1841—1895)被称为艺术学之父,他号召艺术家创造现实,在某种程度上催化了艺术学的诞生。

艺术学为什么要从美学领域中分离出来?就像鲍姆嘉通把美学从哲学领域中分离出来一样,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文学与艺术在批判现实主义的影响下,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大争论之后,艺术领域也产生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形式主义运动,成为艺术史上最根本性的大转折。艺术的领域中的哲学性、思想性、形式感发展很快,塞尚、毕加索、马蒂斯、康定斯基等一大批艺术家都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体现了这一现象,艺术的视野变得宽广了,领域也超出了传统美学所研究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纯艺术范围,它与其它领域的一些关系也变得模糊了。

对艺术现象的分析可以导致对文化的理解,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艺术的风格、形式、它原初的任务得到改变,而且我们关于艺术的概念,关于艺术在其他文化现象中的地位、艺术的社会存在方式的概念也得到改变。艺术在生存与发展的种种实践中,感悟到艺术学的独立要求乃是当时艺术发展自身的需要,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态势。正因为艺术是由各种不同领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极其复杂的文化产品,所以需要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研究它。由于在某一门科学的范围内,如在美学中,都不能把所有这些方法统一起来,所以,艺术学就有必要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系统。

艺术学的独立问题虽然是个历史问题,但它辐射出人类社会活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体现任何一个知识体系的形成与裂变都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现状联系在一起,某一知识体系的形成看起来只是文化运动的一个现象,但其本质基础是社会思想与社会活动,而今天的艺术学研究现状和成果就证明了这一点。

从历史的现象看,由于艺术学学科概念的形成,就在社会上、学术界引起很强烈的反响,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发展,充分表现出它作为独立学科的意义,也表现出社会文化体系与时共进的灵活性态度。

艺术学的独立于美学的历史过程对今天研究设计学的独立来说,应该有着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从十九世纪末发展成熟起来的设计学科,在二十世纪中发展很快,也逐渐形成了一个个有研究价值的知识范畴,这些领域中也有许多文化现象值得我们去品味与思考。但是,现在的设计领域知识系统比较混杂,有些与艺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些与工程技术科学无法脱离,在学科体系上确有一些理不清的头绪,深入地解析艺术学与设计学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建立完善的学科空间,推动设计学科的发展。

二、论艺术学与艺术设计学之关系。

在艺术学的范畴中,“设计”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在艺术门类的子目中,我们很难找到“设计”这个词,我们以中国图书分类法知识体系的分类为例来分析,在艺术门类的名下分为:艺术理论、世界各国艺术概况、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在这七大类中,设计尚无名分。唯一可能承载设计内容的就只有“美术”。如果把设计归于美术门下,那绝对是有问题的,因为设计不应该是美术。

为什么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没有“设计”的位置,我想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设计的发展主要是在二十世纪,它的体系有一个成熟和发展的过程,在它的社会作用尚未被人们所认识前,它就无法形成一个独立的发展空间;二是设计不是一种观念形态的学科,无法像绘画一样体现出艺术的一般特征,它与绘画、雕塑不同,不能成为艺术的一种形式。三是设计中所涉及的工程技术的内容是无法纳入艺术的框架的,艺术类和工程类都无法完全包容设计的全部内容。

设计不是美术,这从艺术学的二级学科分类上,已经得到支持,艺术设计学是与美术学并行的。那设计是不是艺术呢?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去分析,一是从学科系统的归属关系来分析,如果,设计不是美术的假设成立,那么,设计应该归属到艺术的那个子类中去?显然,那类也无法容纳设计类的整体内容。二是讨论设计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艺术的概念与设计的概念有时很难完全分开,作为物的概念,是不是艺术品全在与感觉,因人而异;但作为对设计品(或者工业品)或艺术品的认同却全然不同。如果作为一种行为方式的结果来分析,就得从创作动机和创作过程来分析。如果说艺术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它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与生活中物的形态设计的思维基点有很大的不同。

设计是不是艺术?我们既看创作动机也看创作过程。如果从两者的差异着眼,可以看到两者的生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东西有着质的差别,设计的生产过程虽离不开设计师的艺术思维和意识的控制,但思维的基点始终围饶着人,是人类的生活方式。这好比原始人类加工工具,虽然其中充满了想象和艺术创造,但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活动的过程。而且,无论你在设计中具有多么丰富的意识和艺术想象,它的最后结果如果是物的话,它必须在经济生活中完成自己的角色;如果在平面设计或数字媒体设计中,设计的结果与艺术的追求目标更为接近,但与绘画、雕塑的创作还是不同的。所以,不能将设计与艺术混为一谈。

我们在研究学科领域的关系中发现,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社会活动还是个体活动,许多活动最终是由设计来完成的,最终的成果就是设计物。从这个意义来讲,设计就会成为各个变化繁复的领域的交叉点,即一种前沿学科,社会系统的、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人文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等等,对设计的压力要比对艺术的压力要大得多。这是艺术活动所替代不了的。设计师比艺术家担负着更直接的社会责任。

其实,设计是不是艺术,在实际生活中并不重要,但在划分知识体系时却很重要,设计与艺术的关系就直接关系到知识体系如何科学整合的问题。问题就又回到《中图法》,在那里,设计类的内容可以说无处适从,就出现艺术类中放一点,工程技术类中放一些,因为设计中所涉及的知识类型有太多的内容完全属于科学技术,又有许多人文知识、历史知识必须留在人文科学范畴中。在高等院校的学科体系中,设计学科也同样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现列于艺术学的一级学科名下的二级学科有艺术学、美术学、艺术设计学、舞蹈学、音乐学、戏剧学、戏曲学、电影学,虽然艺术设计学作为二级学科的地位终于从美术学中分离出来,已经明显地有了很大的名分,但以“艺术设计学”的学科名称来说,还是有待于商榷的,因为它只是从艺术的角度来研究设计,它的知识系统难免被割裂开来。如果把设计作为艺术的一个类型,那么它与美术学就无很本质的差别,如果与美术学同样成为一个艺术的大类,它就应该象美术学那样完成自己的独立的知识体系,而不是目前的四分五裂的局面。今天的设计艺术学就仅仅局限设计思维与表达的研究之中,艺术只是设计的思维方式之一,它无法替代设计的科学。

现在高校中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类招生;而建筑学、景观学、工业设计都与这个艺术设计学科无关,都是理科招生;广告学现归文科招生。这就导致目前设计类学科比较混乱的现状,许多作为设计中的共性问题也很难放在一个学术的大平台上进行研究。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狭窄的学科范畴,所以,对设计艺术学来说,现在只能在包括视觉传达设计、装潢设计、服装设计等比较狭窄的空间中拓展。

也就是说,在艺术学的范畴中是很难将设计作为整体的学科概念纳入的,把设计中相关艺术的内容归入艺术设计学,这只是一个权宜之策。现代设计的不断发展,设计研究的不断深入,设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已经为设计学科的独立性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应该这样说,设计是一种与艺术相关的学科,就像美学也与艺术相关,但它不等于就是艺术。所以,从学科意义上,我们完全应该把设计学科与艺术学科分开来研究。

“设计学”这个学科现在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分,设计艺术学并不能替代设计学,它只是设计学的一个分支,它与设计社会学、设计心理学、设计美学等学科同属于设计学的学科内容之一。如果我们认真地去接受这样的事实,设计学是设计艺术学不能替代的,那么,在学科的体系中我们就应该去构筑一个新的体系,让设计学的学科概念更加完整,应该被注意、被研究、被建设,成为独立的一个知识范畴。

学术界近几年有人明确提出设计学科构想,就像艺术学从美学中独立出来的时候那样,学科研究领域、设计领域需要有一种勇气,将设计的概念从艺术的大概念中脱离出来。作为一门科学,设计学包含着艺术学学科本身的众多内容,但它也体现艺术学中无法体现的工程技术、科学内容甚至艺术表现方法上的知识体系。设计学是对人类设计实践和成果进行再认识的理论,是关于设计规律的科学体系。

三、建立设计学学科体系的可能性。

一般认为,设计具有两个层面的知识体系,一个层面是造物,造物就涉及形态设计和工程设计,工程设计主要解决造物的结构和功能问题,使产品能使用,解决问题;艺术设计则主要解决产品的形态建构,使产品使用能更合心意、在销售中更具吸引力。第二个层面是对于设计本身的研究,设计的历史、设计的人与意识、设计的过程、设计的传播等等。随着生产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几乎所有产品都需要这两大层面思维和设计的结合和综合应用,因此,设计因产品的不同,其工程技术和设计艺术的复杂程度而呈现不同的状态,形成了一种“谱系”:从工程的功能、材料、另配件、结构、工程起步,通向另一端的造型、装饰乃至纯美学领域;从产品的角度看,因技术复杂程度的区别,从染织品设计、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到家具及其他工业产品设计,再到建筑设计及最复杂的机械、电子工程如航天飞机等设计,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造物系统和设计系统,这一系统是由无数子系统组成的,互相之间是联系的和互动的。所以,设计是个系统工程,是集合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领域。

赫伯特·西蒙曾将设计科学界定为研究人造物的科学,他认为,人造物的特有性质表现在它内部的自然法则与外部自然法则的薄薄的界面上:“人工界恰恰集中在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这一界面上,它关心的是通过使内部环境适应外部环境来达到目标。要想研究那些与人工物有关的人们,就要研究手段对环境的适应是怎么产生的——而对适应方式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设计过程。专业学院只有发现一门完整的设计科学,才能有充分的资格重新担负起专业责任。这样一门设计科学是关于设计过程的学说体系,它在知识上硬性的、分析的、部分可形式化的、部分经验的、可传授的。”他把设计科学不仅作为技术教育的专业要素看待,而且作为人类知识的核心学科,通过研究设计科学来研究人,了解人。

当然,西蒙提出的设计科学与作为学科的设计学还有区别,设计科学一方面是对人类设计的一种定性,将设计归入科学的范畴;一方面它是设计学科的基础和主要内容。两者有重叠和包容的地方,其区别从字面上作简单了解,即一是从科学角度,一是从学科角度,指称着同一对象。有时两者的界限又是模糊的,两者之概念都有重叠和边界不清的地方。但这也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揭示出设计学科的一些特定内涵。

剩下的问题是设计学科是否已经具备独立的自身特质,在概念界定、基本特征、领域分类、设计原则、方法论和价值体系是否都具备了学科独立的条件,具备了构筑学科概念的基本内核,它能够根据自己与社会形态、生产力条件、科学发展的关系来体现出设计学科独特的影响,这在本篇文章中展开是有困难的。

但就20世纪现代设计的发展与研究,就20世纪设计教育的发展而言,作为一个开放的学科体系,它所涉的领域也在实践和探索中成熟,逐步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使设计学具有学科群的性质。但从发展的眼光看,至今可以说设计学科的学科体系的建构还刚刚开始,处于发展阶段,但我们已有了一个相当好的基础。

从设计学不同的专业分类和不同的层面上可以建构不同的学科体系和确立不同的学科重心,建筑设计学、城市设计学、园林设计学、景观设计学、工业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学、染织服装设计学、环境设计学、数字媒体设计学等等,都可以成为设计学的核心的学科体系,同时也成为特殊设计学的一部分。

从设计学研究的根本方法上是偏重于艺术方法还是偏重于科学方法,可以把设计学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艺术学概念上的思维、形态、色彩等研究;一类是科学性的设计学,在特定意义上也可以称为设计科学。但这两大类都会建立在一个共同的理论平台上,它们是设计思维的的理论基础,如设计本体论、设计意识论、设计思维学、设计价值论、设计现象学等等。在设计科学性中,根据与不同的学科及其特定方法的联系,则会出现更为丰富多样的一般设计学的分支学科,如常见的设计心理学、设计社会学、设计文化学、设计符号学、设计媒介学、设计市场学等等。近年来讨论得十分热烈的所谓设计系统论、设计控制论、设计信息论、设计管理学,也构成其设计方法论的基础,虽然不是具体学科的科学方法,但它们都是具有跨学科性质的一般科学方法论。可以这样说,设计学拥有交错的结构完整的基础理论体系,所以不会成为空中楼阁;它能够借助许多成熟的方法论和管理学,有着很坚实的知识层面的支持。

设计学从学科本质上看,具有综合、交叉、权变的特点,新的科学技术、新的发明创造、新材料、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会需求、新的社会观念、新的艺术形式和方式、新的学科设置等等,都可能对设计产生影响,导致其发生变革。因此,设计学科系统与外围的众多学科发生着联系,也可以说,设计学系统由众多的相关学科和系统支撑和联结着。设计学科本身必须不断地从其他学科吸收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新理论,包括新形式,在学科交叉和综合中不断壮大和变革自己,相关学科为:管理科学、营销学、心理学、生态学、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市场学、创造学、艺术学、美学、哲学、形态学、符号学、思维科学、行为科学……由此看来,大量的人文学科甚至是自然学科构成了设计艺术学科的外围结构,也清晰勾划了设计学科在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交叉层面上的特质所在。

以上述各个学科领域为基础,按照这种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我们就应该把整个设计领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作为一个有内在统一性和共同的本质、规律和特性的整体来把握,建立一门以整个设计系统为对象的学科即“设计学”。

现实的问题是,我国设计发展的历史虽然是十分漫长的,但现代设计发展的时间比较晚,十分短暂。从城市、现代建筑、工业产品、环境、现代视觉、新媒体等设计领域来说,学科的理论上研究尚属起步,有着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设计学,这是一个新兴的,具有无限发展前途的独立的学科领域,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把设计从艺术学科分离出来只是个时间问题,设计学完全可以与艺术学并行,成为一个新兴的独立学科。

参考文献

第2篇:艺术领域活动设计范文

一、艺术教育中需要多种表现形式

幼儿具有好动、爱美的天性,他们喜欢唱歌跳舞表演、涂鸦画画剪贴,以音乐、美术审美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教育就能满足幼儿这方面的认知心理需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艺术领域的教育“内容与要求”明确指出,应“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显然,艺术教育是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然而,传统的幼儿艺术活动片面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形式比较单一,致使相当一部分幼儿园在艺术活动中局限于幼儿模仿性的唱跳和“依葫芦画瓢”的画作,忽视了激发和培养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兴趣,也压抑了幼儿创造性地表现美的积极性。因此,由此我们这样理解:幼儿园的艺术活动必须十分注重呵护幼儿的自主性意识,尊重他们的表现方式,珍视他们的表现成果,以充分引发幼儿的表现欲望和创造性潜能。

二、多种表现形式在艺术教育中怎样应用

1.艺术教育的取材和表现形式的选用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

来自于幼儿生活之中可以被利用的艺术教育素材内容丰富、林林总总,可以被采用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种类繁多,但并非所有的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都符合幼儿的认知基础和发展需要。由此我们认为,在选取幼儿艺术教育的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时,充分遵循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让幼儿能够凭借已有的审美基础和经验去理解、感悟、欣赏美好的人、事、物,并由此产生浓厚的审美兴趣和爱好,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并能引发他们积极情感体验的内容以及他们能够掌握的表现形式和技能技巧,充分认识、判断、尊重和把握好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审美基础和需要,切实贯彻《纲要》强调的三个原则,这样才能引发幼儿对艺术活动的浓厚兴趣。

2.多种表现形式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根植于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

教育家乌索娃曾说:“正确地组织儿童的生活和活动,就意味着正确地教育他们,在各种形式的游戏和游戏时的各种相互关系中,能够实现有效的教育过程,正因为儿童在这里不是学习生活,而是过自己的生活。”《纲要》艺术领域的教育“指导要点”也强调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由此可以这样理解,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就是幼儿动手操作的游戏、尝试活动,在活动中他们边模仿边探索实践,在获得情感体验和经验的同时,建构了新的知识结构,发展了创造性能力和潜在的艺术智慧,因此活动就成为他们实现审美情趣发展和艺术表现能力提高的基础。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身心特点、认知水平、能力和发展需要有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在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时应善于发现不同年龄幼儿的兴趣点,正确把握幼儿的审美基础,从而有效指导幼儿掌握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切实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能力。

三、多种表现形式在艺术教育中的研究

1.不同年龄段幼儿艺术教育取材和表现形式选用的研究

研究要点: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审美认知和技能基础以及他们的审美兴趣和需要,选择适宜的艺术教育题材、内容以及合适的表现的手段和方式,逐步构建并形成本园的艺术教育主题、内容、目标要求、表现形式等课程系列,供不同年龄段组织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使用。

2.幼儿艺术教育中多种表现形式环境创设的研究

研究要点:按照不同年龄段艺术教育题材和内容,从艺术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多种不同的呈现手段和方式,创设富有艺术教育特色的各班小环境和幼儿园公用的大环境(走廊、大厅、专用活动室等),让幼儿浸润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享受美的熏陶,获得创造性审美的灵感,激发审美创作的愿望。

3.多种表现形式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应用设计和实施的研究

第3篇:艺术领域活动设计范文

一、主题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活动

主题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活动是综合课程框架下的一种混合取向的美术教育活动,在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兴趣、需要为活动设计的主要依据的同时,也力求兼顾美术自身的特点和内在要求。这类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通常既重视幼儿对艺术作品欣赏与创作的感受、体验,及对幼儿情感、态度等的培养,也重视幼儿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还关注幼儿对与主题相关的各种经验的整合和内化。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有时由教师确定,有时由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发起,兼具预设性和生成性两种特点。主题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活动,一般是先根据幼儿的经验和主题的需要选择活动内容,再根据活动内容设置活动目标的,活动内容和目标均具一定的灵活性和可变性。当活动是由教师根据预设的目标、内容和步骤来开展时,这类活动呈现出较高的结构化程度;当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在主题活动过程中的需要和经验,对预设方案作出调整并发起,或是由幼儿发起时,这类活动则呈现出较低的结构化程度。〔1〕

在主题活动中开展美术教育活动,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兼顾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也可使幼儿获得必要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幼儿在活动中有一定的自主性。这类美术教育活动所具有的可变性和不确定性特点,对教师开展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准确把握活动设计意图,按照活动方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还要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反应,对预设的活动内容或活动过程作出适时调整,对幼儿的需要作出机智回应。

二、与其他领域整合的美术教育活动

与其他领域整合的美术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活动,通常渗透在一定的主题活动之中。它不是单一的美术教育活动,而是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将美术与音乐、戏剧、舞蹈、文学、影视等艺术领域中的其他门类,或与社会、科学、语言、健康等其他领域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的综合活动。

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将美术与其他领域或同领域的其他艺术门类互相整合,可以破除二者间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局限,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美术与其他领域或同领域的其他艺术门类的整合应该是一种自然、适当、有机的融合和相互渗透,而不是生硬的简单相加。

将美术与其他领域或同领域的其他艺术门类相整合,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以美术为切入点和主要活动内容,同时适当兼容其他领域或同领域的其他艺术门类的内容,以达成美术与其他领域或同领域的其他艺术门类的整合,这种整合的目标主要指向美术发展领域。二是根据主题活动开展的需要,让美术与其他领域或同领域的其他艺术门类相互融合渗透,使儿童的艺术学习与其生活、情感以及社会、科学、语言等领域的学习和发展进一步整合,形成更为整体性的经验,这是一种融合程度更高的整合方式,其目标指向同时兼顾美术和其他领域的发展。

三、单独科目的美术教育活动

单独科目的美术教育活动,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学科取向的美术教育活动,活动目标的设定通常有学科化倾向,活动内容的选择也会较多地考虑美术的内在序列和要求。〔2〕单独科目的美术教育活动目前在学前教育领域通常不被提倡,但由于其活动目标较单一和明确,活动内容和步骤多是事先确定好了的,教师实施起来比较简单,因此在实践中仍有不少教师选择开展这种类型的美术教育活动。

单独科目的美术教育活动以学科为取向,某种程度上更易帮助幼儿由易到难、较系统地获得一定的美术表达技能,也便于新手教师在短期内较高效地开展教学和评价活动。当然,这种类型的美术教育活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过分强调美术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幼儿的经验、兴趣和需要,活动内容常常脱离幼儿生活,甚至导致知识的单向灌输和技能的枯燥训练。为避免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单独科目的美术教育活动时,可以采取一些“变式”,如将系列美术教育活动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主题为线索加以串联,使幼儿能够在成系列的美术教育活动中较为持续地探索他们的关注点,获得较系统的经验。这种变式兼顾了学科取向与儿童发展取向这两种设计取向的优势,既可顾及幼儿美术学习方面的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学习特征,也可顾及幼儿的兴趣、经验、发展水平和需要等。

四、区域中的美术教育活动

区域活动也称区角活动,或活动区活动,是一种结构化程度较低的活动。区域中的美术教育活动大多为美工区活动,它是一种儿童兴趣和发展取向的美术教育活动。活动通常不设置统一的目标和内容,而是由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材料,自主地与同伴、教师互动。〔3〕当然,教师也可以投放特定材料、进行适当引导,如,引导幼儿开展与主题活动相关的美术活动。与集体美术教学活动相比,美工区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更强,活动的组织较开放,活动的状态类似于游戏。

区域中的美术教育活动内容既可以由幼儿自发生成,也可以是美术教学活动或主题活动的延伸和拓展,还可以与班级其他游戏活动相结合。作品既可以是由幼儿独立完成的,也可以是幼儿以自由组合或小组合作形式完成的,作品创作时间较宽松。美工区的环境布置主要着眼于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愉快且富有美感的区域,因此,可在区域内用张贴、悬挂、摆放等多种方式陈列一些适宜幼儿欣赏的大师                 作品、工艺美术品,或提供展示幼儿作品的平台等。

五、社区/自然情境中的美术教育活动

社区/自然情境中的美术教育活动,是指在幼儿园所处社区或大自然中开展的美术教育活动。因这一类美术活动是在园外进行的,相对于园内美术活动,其结构化程度更低。活动目标通常着眼于提高幼儿的美术技能或审美素养,较注重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类美术活动更趋生活化,幼儿可以利用大自然中的土、沙、石、枝条、树叶等来进行创作,或开展写生、摄影、参观、欣赏活动等,这类美术活动有利于开阔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经验。

在社区/自然情境中组织开展美术活动,一般可以与郊游等户外活动结合,在活动中注入美术元素,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提高审美素养。在活动过程中可充分利用社区和家长资源,如组织亲子共游活动,在家长的协助下共同完成相关的美术教育活动;或组织幼儿到人文景点参观;或组织幼儿开展郊游写生活动,让幼儿与美丽的大自然亲密接触。社区中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或场地、资源,如节庆活动、公共绿地、大型沙地等,都可充分利用。

社区/自然情境中的美术教育活动实质上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户外活动,这对于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师要协调好与家园、社区的关系,做好充分的活动准备,尤其是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此外,教师还需具备较好的设计及组织活动的能力,在活动中抓住教育契机,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渗透或穿插适宜的美术教育活动内容。

六、亲子园中的美术教育活动

亲子园中的美术教育活动主要是指亲子园教师为0~3岁低龄儿童及其家长所设计、组织的美术教育活动。教师在设计这类美术教育活动时,要坚持“以幼儿教育为主,适当兼顾家长教育”的活动原则,以激发幼儿的美术创作兴趣、促进幼儿的艺术成长为目标,要鼓励家长积极参与美术教育活动,帮助家长提高艺术素养和美术教育指导水平。亲子园中美术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关键是要符合低龄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活动形式可以有较为正式的教师与亲子面对面的美术教育活动和亲子美术工作坊活动等,一般来说,后者的亲子自由探索程度与创作空间更大。

亲子园中的美术教育活动结构化程度更低,可变性和不确定性也更大,这对教师整合资源能力的要求自然也更高。亲子园中的美术教育活动通常都需家长参与,因此在活动材料选择、创作时间与空间安排、创作形式设计、教师介入和指导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如活动材料要适合不同创作水平的幼儿和家长的需要;创作的场地要安全、宽敞、舒适,可以不拘一格,如,可以在地垫上、桌子上、草地上、公园里,等等。亲子创作活动一般不受常规的约束,通常采用游戏化的方式实施。如,以游戏的形式导入,用游戏化的语言指导及评价等。教师对这类活动的指导可采取多层次、互动式的参与方法,让教师、家长、幼儿之间的交流更丰富多样。

第4篇:艺术领域活动设计范文

关键词:英国;艺术教育;一体化;创新能力

基于对艺术教育与国家经济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公民跨文化理解力相关性的认识,英国政府高度重视学生艺术教育的发展,不断审视、挖掘艺术教育可能对学生未来生活带来的影响,构建了政府与社会、学校密切合作,课内与课外互为补充的大中小学艺术教育体系。

一、英国大中小学衔接有序的国家艺术课程框架

2014年出台的《英国国家课程框架文件》(National Curriculum in England――Framework Document),明确了英国小学至初中的9门基础课程――艺术与设计、公民、计算、设计与技术、外语、地理、历史、音乐和体育。除了与我国相似的音乐课外,英国没有“美术”的课程设置,取而代之的是“艺术与设计”和“设计与技术”课程。其中,“艺术与设计”课程要求学生通过知识学习与技能的体验,创造工艺设计艺术作品,教学内容涉及绘画、雕塑、平面设计、建筑、工艺、艺术史等多方面;“设计与技术”课程强调实践性,指导学生就过去和现在的设计与技术及其对生活的影响进行批判性评价,并帮助学生运用数学、科学、工程、计算机及艺术等知识设计和制作产品,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在这样的课程中,学校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与社区、企业、博物馆、文化行业有效联系与配合,在真正的动手实践中接触到绘图、模板、切割、焊接、电路等各项实际生活中需要具备的技能,了解机械、纺织、建筑等多方面的基础材料和审美特质,掌握通过计算机进行艺术设计的基本方法,学习领域涉及能源、农业、食品、建筑、园艺、时尚等多个领域。《英国国家课程框架文件》甚至将“烹饪与营养学”也作为独立的一部分纳入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与设计”课程,认为烹饪是人类发挥创造力的伟大体现之一,健康的饮食和高超的烹饪技能能够让学生在当今及日后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充分反映了教育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到了高中阶段,艺术课程成为选修,除了基础教育阶段的3门必修课程外,艺术领域进一步扩展,“艺术”(包括艺术与设计、音乐、舞蹈、戏剧、新媒体艺术)、“设计与技术”、“人文”(包括地理和历史)、“现代外语”形成四大选修领域,学校必须向学生提供以上所涉领域中的至少一类课程。如果学生提出需求,学校则应该能提供这四大领域的任一门课程。

由于在英国基础教育中艺术课程与科学、数学、语言等共同归为基础课程,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学生在这样的艺术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的广度、接触社会的维度、对技能掌握的深度以及将所学技术应用于生活实践的程度均可以实现逐步递进,形成大中小学衔接有序的普通学校艺术课程结构。

二、国家层面设立多类艺术教育推广与合作组织

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是由政府拨款的非营利组织,致力于促进英国文化、教育、国际关系的拓展和交流,承担着对外交流活动,以及包括艺术、教育在内的教育改革项目的开发和实施。英国文化协会目前在全球109个国家、200多座城市设有分部,共有7000多名员工,至今已成立81年,是根据英国皇家建立的慈善机构,政府核心拨款占机构年度收入的25%。2015年,英国政府对其拨款总额为7.81亿英镑。该协会设置了一系列艺术、教育、社会领域的项目,让世界更好地了解英国文化与创意。

英国创意文化与教育中心(Creativity Culture and Education,CCE)是英国文化协会的下设机构,负责开发与实施艺术教育创造力培养的各类项目,与英国教育部、艺术家、学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其现任执行长保罗・寇拉(Paul Collard)在2011年底参加在台湾中山大学举行的世界教育研究学会年会论坛接受采访时谈到,“英国政府统计,现在还在中小学念书的孩子,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有60%都还没有‘诞生’。现在成人们锻炼孩子的特定工作能力,等到他们25岁时,特定工作却可能已经消失。当代社会,科技推陈出新,知识的生产与淘汰,以10倍于过往的速度发展;媒体网络信息爆炸,价值多元而混乱……全世界在面对一个完全无法‘准备’的未来都在期待传统教育体系该如何教导下一代。因此,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教育的核心和目的,发展孩子的创造能力,让他们未来有能力发明新工作。因为未来的世界不需要‘找工作’的人,但需要‘创造工作’的人。”这反应出英国教育部在培养未来合格公民方面体现出的高度责任心,是英国社会对人才创造能力培养的强烈呼吁。

创新伙伴关系项目(Creative Partnerships,CP)是CCE开发并实施的的项目之一,成功地将艺术、文化和创意方法带入课堂。CCE因该项目获得2011年卡塔尔世界教育创新峰会智慧奖。此项目支持包括艺术家、表演者、建筑师、多媒体开发人员和科学家在内的创意专业人士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前者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催化剂,如想象力、好奇心、纪律与合作、韧性等,见证了学校学生出勤率、成绩、通识教育、家长参与等各方面的有效改善,提高了学生对未来的信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艺术潜能。2002-2011年,创新伙伴关系项目的8000多个子项目成功惠及英格兰2700所学校,并优先考虑教育弱势社区,重点帮助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寻找改革的机遇,促进教育公平,让100多万名儿童和9万名教师从中获益。另外,CCE与德国、立陶宛、挪威、韩国、巴基斯坦、新加坡等多个国家与地区广泛开展创新伙伴关系计划,主题涉及艺术类师资培训、艺术类教师交换、艺术家走近贫困地区学校等多个方面。

三、教育部拨专款为普通学校设立“艺术成就奖”

“艺术成就奖”(Artsmark Award)在英国艺术教育领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是英国普通中小学相当看重的荣誉和奖项。该奖项分为3个级别,分别为“艺术成就”基础奖、银奖和金奖。每个奖项的有效期为3年,获得低级别奖项的学校可以在3年以内继续申报高一级别奖项。“艺术成就奖”为政府提供了一个全面考察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评审体系,推动了学校与家庭、社会各文化组织等之间的联系。申请“艺术成就奖”的学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在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领域提供广泛的实践机会,必须保证学生在走近艺术家和走进艺术机构开展艺术实践方面拥有足够的课内外学时。

早在十多年前,英国国家创意和素质教育咨询委员会(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Creative and Culture Education,NACCCE)便了《我们的未来:创造力、文化和教育》(All Our Futures: Creativity, Culture and Education)报告。该报告指出,国家需要从课程改革、师资培训、设立“艺术成就奖”等方面着手,并于2000年9月推动创造力教育相关活动,由政府拨款来奖励成功推广艺术教育与创意教学的大中小学校。该项活动至今已经延续了15年。

四、博物馆设立艺术教育部门,为艺术课堂搭建平台

英国是最早建立博物馆的国家之一,大英博物馆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早在1931年,英国教育委员会便了《博物馆与学校:公共博物馆与公共教育机构不断增加的合作可能性备忘录》(Museums and the Schools: Memorandum on the Possibility of Increased Co-operation Between Public Museums and Public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该备忘录展示了英国国内博物馆教育的发展状况,列举了一些国内及国外的优秀案例。1988年,英国 《国家课程》(National Curriculum)明确指出,学校课程可与博物馆教育相互连接。此后,博物馆开始配合国家课程标准“艺术与设计”课程的指标,针对不同学龄儿童分阶段制定活动手册,与学校各课程相连接,提供详实的参观指南供教师使用。新世纪以来,英国大多数的博物馆都设立博物馆教育部门,形成了博物馆与当地教育部门的常规、多样的合作模式。

以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为例,这家以设计艺术著称的博物馆与英国中小学“艺术与设计”课程非常契合,其官方网站上设有专门的学习板块。学习板块根据小学、中学、大学到研究生不同阶段进行纵向分类,每一阶段均罗列出该阶段学生在参观前所需达到的知识储备能力和技巧水平,并设置出学生回校后需要重点完成的作业及学习目标。不同的区域详细对应不同阶段的展品、器具和材料,以及不同年龄层次的参观者可以开展的活动范围。例如,在小学阶段的“发现区域”(Discovery Areas),儿童可以在驻馆艺术家的指导下把玩一些艺术复制品、试穿各种道具服装,学习各种搭配的技巧并相互评论;到了中学阶段,则在小学基础上更加系统和专业,添加了更多的对艺术作品原作的欣赏、对画作历史背景的了解等,要求学生从交流和讨论中获得艺术与设计的灵感。除去常规的参观学习之外,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同时开设包括陶艺、视觉艺术、游戏设计等主题的工作室,学生们可以免费参观和参与制作。并且,该馆定期为中学团体举办特色时装设计展、装置艺术展等,邀请艺术家指导学生的绘画和设计练习。

五、政策与建议

一系列由英国政府支持推动的课程体系、项目、行动、计划,将艺术家、企业、社会、学校联动起来,形成良性互动圈,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对发展艺术教育的意识,反映了英国教育界普遍倡导的艺术教育与创造力培养理念,为我国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开拓了思路。

第一,英国艺术教育大中小学紧密衔接,序列清晰,评价体系健全。良好的基础教育为学生积累了较高艺术素养,进入高水平大学后,艺术课程列入大学人文课程体系,与科学教育一起为大学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通道。

第二,英国艺术课程着眼于未来与全球化竞争环境,关注创造力与新媒体技术紧密结合。未来职业需要越来越多的创意型人才,当代工艺与设计、艺术与科学发展迅速,面对时代中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媒体在当代生活中以及艺术课程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教育管理部门需要联动相关学科力量迅速做出反应,进行艺术课程改革,加强教师培训。

第三,英国艺术课程强调学生直接的艺术感受和动手参与艺术实践的过程。艺术学习是学生认识社会、文化、生活、经济、环境的重要载体,应鼓励学生在校内外艺术课堂的探索、实践中发现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发现艺术与生活的联系,并鼓励学生对文化事件形成自己的判断与评价。

第四,政府教育机构应与文化机构开展长期的协同合作。教育管理机构要积极打造平台为学生拓展校外艺术课堂,充分地发挥社会资源对学校艺术教育的持续推动作用。

第5篇:艺术领域活动设计范文

展示设计教育导入中国已有20余年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的商业设计伴随着中国的商业化进程经历了黎明期、发展期、理性期、差异化四个时期。其中展示设计也逐渐从工业设计、环境艺术等专业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一门专业,在经济市场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 展览展示设计;基本法则;设计标准

Abstract: the design of the exhibition is a comprehensive modern design art and design scientific achievement of comprehensive design disciplines. All forms of display is a kind of special human social activities. Modern social display activities is a has the rich connotation, involving many fields, and along with the time development and enrich the content of the social behavior.

Display design education into China for more than 20 years history, during which China's commercial design with China's commercial process experienced dawn period, development and rational period, differentiation four times. One display design also gradually from the industrial design, environment art in the professional independence and became independent a professional, in the process of the economic market play a large role.

Keywords: exhibition design; The basic law; Design standards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展览展示设计是一项强调空间环境和道具形式的独立设计职业,是以科学技术和艺术为设计的手段,利用传统或现代媒体对展示环境进行系统的策划、创意、设计及实施的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化的持续发展,展览展示在人类经济与文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既是国际经济贸易相互交流合作的纽带,又是科学技术及文化宣传的窗口,它在当今社会领域和信息领域以及商业领域中充当着其他行业或媒体不可替代的角色。

展览展示艺术与空间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展览展示就是对空间组织利用的艺术。无论从展示设计的概念、展示设计的本质与特征,还是展示设计的范畴以及展示设计的程序,我们都可以发现,“空间”的概念是贯穿始终的。

一 展览展示设计基本概念

展览展示的设计是一项综合了现代设计艺术和设计科学成果的综合性设计学科,各种形式的展示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化活动。现代社会的展览展示活动是一种有着丰富内涵、涉及诸多领域、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其内容的社会行为。

研究和学习展示设计首先要先从它的概念开始,只有掌握了事物正确的概念和正确的方法,我们才能更好的感觉它并且认知它。

从本质上讲,展示设计是指所有展览和陈列的视觉艺术。包括各类商场、商店、饭店和宾馆等商业销售空间和服务空间的室内外环境规划、美化等设计工作,同时,还包括室内商品陈列和各类附属促销品的陈列等展览工作,最终起到促进消费和引领消费及丰富生活方式的作用。

二 展览展示设计的基本法则

1各种造型语言的运用

1) 直线在视觉中是最常见的现象,也是展示设计中运用最广泛的视觉因素之一。直线在几何学中表示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具有较强的视觉张力。不同类型的直线,分别呈不同的视觉效果,有序排列的直线具有明显的秩序感,并能有效的统一整个展示面;水平的直线具有引导视线,吸引观众的作用,具中心点有辐射状的直线,具有一种向心凝聚力,视觉效果最强,而垂直的直线具有分隔画面,限定空间的作用。

2) 曲线分为封闭型的曲线和开放型的曲线,展示中应用得当的曲线,能丰富整体效果,改变由单纯直线造成的冷俊、严厉的气氛。

3) 圆是一个被连续曲线包围的形状,曲线上各点距该形状的中心的距离相等,在展示中圆是可以是实心盘状,也可以是空心的圆环;圆的形状可以用多种方法取得,圆形的道具、圆形的展品,或排列成圆形的展示品等,也可以用球形来丰富圆形的造型因素。

2 展示形态的运用

展示形态基本有长方形和正方形两种形态而相互变化,它们互相有效的搭配能产生丰富有序的变化效果;但在没有特殊处理的情况下,正方形因缺少变化在实际运用中较少使用。

3 展示视觉的节奏、韵律

视觉艺术的节奏与韵律概念是音乐术语的借代。视觉“节奏”指某种视觉元素的多次反复出现,而视觉“韵律”指按照一定规律变化的节奏,是一种按照一定规律变化的节奏,是一种使人感受到生命律动和音乐般欢娱的变化过程。

指因人的视觉生理原因而产生的“错视”现象,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尺寸错视、面积的错视、角度错视、明度错视、方向错视等。错视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认识这种现象,一是设法避免不利影响;此外,还可以利用这种错视的规律来创造出一种别出心裁和耐人寻味的意匠,使展示过程更加幽默、诙谐。

4 展示视觉艺术比例

造型艺术上的比例是指量之间的比例,实际运用中不在遵循传统的“黄金分割”传统法则,而是根据视觉艺术的规律和具体的设计要求,采用各种不同的比例,以追求设计的新颖性和视觉上的新鲜感为基准。

“对比”即性质相反的各种要素之间产生比较,从而达到视觉的最大的紧张感;在某种意义上讲,对比实际上是一种对矛盾的强化,而与此相反的法则就是“统一”。

三展览展示设计标准

展示设计,其牢固性,安全性、时效性、经济性等质量标准,比较直观并有翔实的数据可考,然而展示设计作为艺术,其标准的把握就没有那么简单,展示设计艺术形象的个别性、美感的主观性、艺术的独创性往往搞得似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是,人们心灵是相通的,它们都不能违背人对艺术创造的普遍性规律,却也是真实的,其综合的评价标准还是能够找到的。

整合而统一,是展示艺术的首要标准。形态统一、色彩统一、工艺统一、格调统一。总之,好的设计在艺术形式的秩序方面,都是十分明确的。

任何艺术活动的终目的都在于创造。展示设计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创意的新颖和艺术形象的独创性。这种创造涉及到形式的定位、空间的想象、材料的选择、构造的奇特、色彩的处理、方式的新颖,也可称为观念性标准。在当代,展示设计应体现如下几种观点:新的综全观念、人本观念、时空观念、生态观念、系统观念、信息观念、高科技观念等。

4 结论

好的展览展示设计应当是坚持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整体与局部的统一、科学与艺术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的设计。展览展示设计是一种实用的、以视觉艺术为主的空间设计,需要设计师投放大量的精力,深入细致地了解参展公司和展品以及相关信息,精心策划、安排场地布局、标新立异地设计展台,以采用创造性的艺术表现手法来满足参展商和展品陈列的要求以及观众的观赏欲望,包括展品信息的了解,展位形式、布置的设计,并能现场指导安装人员以及展览礼仪的企划等。

一个好的展览展示设计是能使商品更显高档,并具诱惑力,给参观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公司树立形象的立体标本,它同时必须负责传达公司及商品的具体信息和理念。

参考文献

[1] 朱淳 现代展示设计教程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2

[2] 来增祥 陆镇纬 室内设计原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3] 任仲泉 展示设计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1

[4] 吴骥良 建筑装饰设计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5] 徐涵 室内空间构造与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第6篇:艺术领域活动设计范文

关键词:创意 视觉艺术设计 原动力

在“大发现”的航海时代,水手们有过这类记录:根据航海图的指示,这一带应该是一望无际的海洋,但突然间却冒出许多环形的岛屿;更神秘的说法,入睡前是一片,醒来时却发现周围出现海岛。著名广告大师杨杰美用这一魔岛的现象比喻创意产生的神秘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定义“创意”:所谓创意,就是前所未闻的、能充分反映并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意念或构想。

视觉艺术设计的关键是创意。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创新思维已成为进一步开拓知识、发展空间的巨大动力,只有思维的创新,才能导致实践和理论的多维创新。

一、创意是视觉艺术思维的灵魂

创意思维是打破常规的创造性思维形式,是各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首先体现在开发创造能力方面。创新之意在于想出新的方法,建立新的理论,做出新的成绩,因此创新是视觉艺术思维的灵魂。

心理学家泰勒将创造分为两个不同内容及不同复杂程度的层次:一个是具有基础的即兴式的创造,这种即兴力求情感宣泄、情景交融和人心境的表现。另一个层次是革新的创造,遍学百家所长,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并在此基础上开拓创新,产生新的概念和技法,形成新风格和境界。①有时,创造的结果会出乎人们意料,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

创意思维离不开创造性想象,这两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视觉艺术思维中,创造性想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没有创造性想象艺术作品就没有生命力。滕守尧在《审美心理描述》中说:“审美想象大体可以分为两种,即知觉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前者是一般审美活动中的想象,后者则是艺术家创造过程中的想象,它是脱离开眼前的事物,在内在情感的驱动下对回忆起的种种形象进行彻底改造的想象。”②

创造性想象有着极其广阔的拓展领域和生存空间。艺术家在进行创造活动时,可以用非常规的思考方式,尽情地发挥艺术的想象力,在艺术创作的领域里自由自在地纵横驰骋,为视觉艺术创作寻找成功的契机。

求异性思维也称为发散性思维,其特点是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将各方面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触类旁通。求同思维又称集中思维,深入整合,敏锐地找到切入点,因此,只有高度发散、高度集中,二者反复交替进行碰撞才能迸发出奇妙的创意。

二、灵感是创意思维的特殊现象

灵感是思维形式中最富于创造性的心理现象之一,是人对客观认识的反映,也有着自身的特征,在艺术创作的思维形式中有着特殊的功能。

在视觉艺术创作活动中,灵感具有产生的突发性、过程的突变性和成果的突破性。突发性表现在人们头脑中日积月累的思考,在某种刺激下,在毫无戒备的状态下突然显现出来。人的思想质变有两种:一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积累和反复思考,从感性阶段逐渐上升到理性阶段,这是渐进式的变化;另一种是人们日积月累的知识达到一定程度,经某种因素触发而产生突变,是感性认识迅速升华为理性认识。灵感的出现能够打破人们的常规思路而产生特殊的效果,这就是过程的突变性。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由于灵感的启示,人们的思维活动会突然开辟出一条新路子,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灵感思维的形式具有无意识的特征,但是这种无意识却包含在一个人大脑深层的潜意识活动中。从表面上看,艺术灵感的发生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这种特殊的思维活动似乎无规律可言,实际上,它也要受到一定的逻辑规律的制约。首先,灵感思维的出现是建立在艺术家头脑思维活动的大前提之下的;其次,灵感思维不是凭空爆发出来的,它是艺术家长期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及长时间思索的结果。灵感出现之前已经有大量的艺术素材、情感、信息蕴藏在艺术家的潜意识之中,这些材料可能是杂乱无章或是朦胧的,然而在思维过程中,大脑某神经系统突然得到沟通,某些信息突然在想象中产生了相互的联系,都会使思维活动突然进入到一种异常活跃和顺利的状态之中,从而产生飞跃和升华,灵感就出现了。

艺术活动中灵感激发的基础植根于活动的土壤,它具有多维性、广泛性、丰富性。创造性是灵感思维最基本的特征,它不是自然物质的再现和重复,而是在此基础上具有崭新的面貌,是一般自然物质形象不可取代的。从来没有两个艺术家会迸发出完全相同的灵感火花而创作出完全相同的艺术作品来。灵感还具有突发性和瞬时性。在一个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灵感的出现往往是突然而至,瞬间即逝,不是由自己的意识所决定的,也不是能够预期出现的。灵感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创作者精神上的亢奋状态,艺术家在灵感出现时会产生无比兴奋的激情,有时行为无法自主。灵感的出现是艺术家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创作思维还包括了思维中的幻想成分和非智力因素中的各种潜能的发挥。艺术的创作是以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发展作为前提的,二者相辅相成。在创作过程中,既要有智力因素作为基础,又要有非智力因素的支持。当历史的脚步踏入到21世纪的时候,整个世界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创新思维显得尤为重要。理论需要创新,实践需要创新,观念需要创新,整个时代都在呼唤创新,视觉艺术思维更离不开创新。创新是视觉艺术思维的灵魂。

三、综合联想是创意思维的重要因素

综合联想、图形创意。这里所指的图形是有针对性设计的产物,有别于纯艺术综合的形态创作,它有着自身的特点,这是图形的社会功能决定的。联想本身具有从当时所感知的某些方面出发,由此及彼、由正及反,进行远距离印象思维的特征,而伴随着联想意识进行形象化扮演,创造出超生活的、虚构的、重构的但又体现客观世界意义的、新奇的视觉形态图形。而观者则通过图形的组织关系开始另一种联想活动,直到理解图形所表达的意义为止。联想本身也可以带来不断的联想,为设计带来更多的思路和表现形式的可能性。因此,综合联想思维方法是比较科学的,是有效的图形设计思考途径。当然,设计、艺术本身也包括人类对大自然所产生的情感因素,所以,图形设计的思维过程相对是比较理性的,但表达的意义都是感性而富有情理的,这也是图形等视觉艺术具有感染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21世纪是一个边缘学科极度发展的时代,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综合,从而派生出新的学科、新的知识和新思维空间,并带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视觉艺术设计是一门集图形、声音、动画、文本于一体的多种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其本身具有综合性和前瞻性,对设计师而言,设计艺术学科就应该具有震撼人心灵的创意原动力。

注释:

①泰勒.社会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10版.

②滕守尧 .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第7篇:艺术领域活动设计范文

手绘墙画是近年来居家装饰的潮流,我们设想把这种流行的元素应用到户外广告领域,这种具有艺术气息的表现方式运用到户外广告领域个性十足,加上艺术墙本身具有的自然气息与活力,一定会吸引学生群体的目光和注意力,从而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三星手机推广活动策划前期,当我们把这种创意和客户进行沟通的时候,客户感到非常兴奋。

在手绘墙的户外广告媒体形式创意提出以后,考虑到自身拥有的校园媒体平台优势 ,我们想让学生来完成这次手绘墙的绘制任务,这样便为他们提供了在校内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宣传活动中,这对学生而言无疑是十分难得的锻炼机会,这也是手绘墙活动第一次进校园,是大音的一个创意亮点。

开创户外广告新形式

此次三星手机推广通过创意手绘墙的媒体形式实现,我们选择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高校开展手绘墙活动,由北京化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上海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广州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的学生在三地分别绘制完成。

4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学世纪馆外墙,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外墙体,广州中山大学体育场看台外墙,同时出现巨幅三星手机彩绘墙,成为一道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校园风景线。北、上、广三地校园同时出现的这面超大户外手绘墙由五幅4米*5米的画面拼接而成,总面积达100平方米。画面色彩绚丽、造型立体逼真,让人感受到跳跃的时尚元素和高雅的艺术气息。

这是大音传媒为客户专项开发的新型户外广告媒体形式,在全国户外广告行业中,校园创意手绘墙的媒体形式尚属首例。

融入艺术元素,打破单纯的商业宣传

三星手机超大户外手绘墙是大音传媒为三星手机量身定制的展示形式,同时也是户外媒体广告领域的一种创新。

目前,户外广告主要采用宝丽布喷绘和LED显示屏,这些单一的媒体形式局限于单纯的商业宣传,无法达到贴近受众的目的。而创意手绘墙在创作过程中就已经和“人”产生互动和共鸣,达到了宣传、广而告之的效果;同时,涂鸦+立体造型的艺术表现手法更能多方位展现产品特质,吸引大批目标人群。

赢得客户和校园双向好评

本次三星手机超大户外手绘墙活动由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上海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广州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的学生分别在三地各自创作完成,也是手绘墙实践活动第一次进入高校校园。

参与这次手绘墙活动的学生大多数是艺术专业出身,也有少数学生因为个人爱好参与进来,这次活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艺术实践机会,通过这次手绘墙项目,学生们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次活动得到了北京、上海、广州三地高校的大力支持,也在教师和学生中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第8篇:艺术领域活动设计范文

关键词:全息虚拟影像技术;舞台设计;应用;变革

中图分类号:J8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133-02

以计算机技术应用为基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对人们的生活无论是深度、广度方面都产生革命性的变革与影响,也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习惯。对于传统戏剧艺术比较悠久的中国来说,数字技术的出现也让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与压力。全息影像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大大拓展了舞台设计的美学基础与假定性的突破。不仅拓展了舞台设计传统意义上的时空演绎局限,也给观众营造出异样的视觉体验。使得富有传统艺术感的舞台设计更加具备现代感与时代感。“全息”投影数字技术的应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与作用以及作为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在舞台设计领域的应用必将为其带来一种全新的审美态度与审美法则。

一、关于全息投影数字技术本身

全息投影数字技术也被称为虚拟成像技术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三维图像的记录与再现的技术:作为一种近年来新兴的高科技技术最初由英国科学家斯盖伯发明,并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全息投影技术突破了传统意义上舞台设计视听语言的限制,广泛拓展了舞台设计空间成像、纵深以及空间感和透视感的营造,从而被广泛应用于舞台设计中。不仅可以产生立体的空中幻想还能使其与表演者产生互动,拓展了观众与表演的观演关系,创造出令人震撼的演出效果,因此被广泛适用于多种大型的舞台设计工作。捷克舞台设计家约瑟夫・斯沃博达曾说过“戏剧意味着活动和运动,它是活的东西”因此,他经常使用光柱、光幕。光墙和镜面反射、投影等一系列纯粹的舞台光的造型创造出“光的戏剧”。全息投影技术不仅仅在舞台设计领域,更是广泛应用于广告、演出、时装表演等领域。全息虚拟影像技术运用于音乐演唱会能营造震撼的视觉效果表明其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融入到大型的演艺活动中强烈的冲击着传统意义上舞台设计中声光视听语言的审美态度。

二、传统意义上的舞台设计与艺术审美

舞台设计是一门广泛融合了绘画、文学、表演、音乐、建筑等多种元素的综合艺术形态,它们共同围绕舞台特有的艺术空间营造出一个主题氛围。舞台设计是在特定的美学思想与法则支配下对演出空间的构建与组合,不仅仅是单纯的空间、形状、质感、活动与造型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内涵。纵观舞台设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平面化、静态化、讲究画面感的装饰性透视布景到写实主义布景,最后发展到与演员有机结合的立体装置布景。相较于传统舞台较为单一的表现形式,现今以交互性为主的舞台设计形式结合了较为先进的新技术与材料,舞台成为整个设计空间中时空的融合载体。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当代的舞台设计在传承与革新中,不断的呈现出多元、多样、开放与创新的倾向。使得全息投影技术在舞台设计中的应用成为必然。

三、全息投影技术对舞台设计的突破

全息投影技术在舞台设计中的运用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戏剧表演的局限,实现产生视幻觉影像与演出互动的双重效应,即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功效又解决舞台设计中难以实现的真实场景。丰富了舞台剧的表现形式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演员与观众的观演关系。使观众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舞台戏剧故事的内涵。伟大的舞美艺术家京特・施耐德-西姆森对全息摄影术与立体灯光投影有着深刻的研究。在《世界末日之剧》中,投影在演出中创造一种电影式的图像不仅能够表达来世、而且能够在舞台上表达整个世界乃至更多。《霍夫曼的故事》中他创造性的运用了全息影像的技术,日光下的房间和幽灵投射出微色或者微红带紫的影像,给观众营造出一种错觉的形式,他的这种创造也引领其步入艺术创作的期。在施耐德-西姆森看来,光是一种表达的媒介,激光成像、投影与全息成像技术是戏剧信源到达信宿的信道系统载体,具有丰富的外延与内涵。

动作环境与故事背景的再现,全息虚拟影像技术在舞台中的创新性使用可以戏剧性的表现出物体与大型场景的迷离效果,为演员营建一种恰如其分的戏剧氛围而使其快速投入演出。这种新技术的革新打破了传统戏剧演出中交代事件发生的故事背景而设置专门的人物、事件与场次的陋习。在演出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全息虚拟影像技术通过影像的方式同步进行戏剧背景内容的交代,即增加了观众的观赏性诉求也大大拓展了戏剧的“观演关系”。《牛郎织女》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中就采用了全息虚拟影像技术的运用,整个剧场犹如天宫仙境,创造出一种亦真亦幻的视幻觉效果给观众的感官造成强烈的震撼。戏剧要实现真正的电影式时空转换自由同时又对观众的观看不造成困扰就不得不注意时空转换的艺术化改造与升级。雅罗斯拉沃・马力纳就是一位特别注意时空形式与变化的舞台设计大师,他在许多演出中创造新的空间关系,比如把观众置于布景之中或者采用不同的舞台设计材质、转换表演空间和表演者的不同关系。《公主盛宴》中皇宫的大殿与城门以及宫内多个处所之间的快速相互转换自然而流畅。尤其是全息投影技术在厨房房间背景的创新性使用生动而富有情趣,蝶飞凤舞即时把观众带入剧情。

现代舞台戏剧往往不乏深刻内涵的戏剧作品仅仅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对话是难以得到很好的表达的、全息虚拟影像技术可以将动态的影像形式展示出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具体、生动。既能增加观众的感性认知也使得戏剧主题得以深化、气氛得以有效的渲染,可以很好的带领观众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戏剧思想与内涵的广泛理解。

四、结语

全息虚拟影像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影制作与拍摄的多个领域。相比较而言尽管全息影像技术的使用会产生极具画面感和视觉冲击力的效果,由于资金以及技术等因素的诸多限制,在戏剧舞台设计中的应用还并不广泛,现如今在大型的综艺晚会中应用相对比较多,例如龙年春晚诸多节目中就广泛使用了全息投影技术。然而其产生的艺术效果和反响是不容忽视的,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其必然会应用于更多的戏剧领域中开拓出更广阔天空。

第9篇:艺术领域活动设计范文

在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伴随着社会与艺术领域的重新审视,生活品质的再提升问题已经直面在艺术家的面前:如何从理论的角度对生活环境提出新的规划,从问题的范畴发起艺术家的有效行动、观念的整合、社会的实践、公众的沟通?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环境艺术学会应运而生(图1)。

环境艺术学会2008年年会的主要议程包括会员作品展、研讨会与成果发表会,各大学学生现场制作发表会,会员交流活动等。今年年会的主题是“环境・交叉的时间”,与正在举行的横滨三年展的主题相呼应,时间上与三年展同步,研讨会与三年展并行,地点也与三年展的主会场相接(图2―6),带有参与的姿态,对横滨这个复杂的城市进行的重新认识,这些活动是对横滨所代表的都市类型进行的研讨与解读。

“时间”这一主题的确立,旨在强调“交叉、互动”。当代,人与人的行为差异和距离渐渐缩短,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日益同步,互联网的蔓延使“交叉、互动”这一名词更具意义。个体的封闭已经不再现实,共同的空间构筑,交流场所的形成,独特文化的尊重等,既是公共艺术的课题也是公共艺术的本质(图7)。“时间”的概念,抽象地涵盖了“记忆、经验、希望”等人的认知体验与行为,更多形而上的描述,三元次的概念想象(摘自策划人木户修教授论文)(图8)(图9)。纳入横滨三年展展的两项展览,在媒体的宣传和东京艺术大学的后援之下,虽然只是短短数日的展示,却取得了广泛瞩目的效果(图10)。一项是正式会员的作品或方案、成果的展示和发表;另一项是由十所艺术院校雕塑系或设计系学生现场制作的环境艺术方案展。

自从环境艺术学会成立时起,每年都要举办会员之间的提名展(图11)。考虑到由于会员的专业不仅有雕塑,还涉及到很多艺术门类和相关的技术工程领域,所以,不能以简单的展览的形式边行,而应采用多种手段和更加自由的平台。为会员之间,会员与公众之间的对语与交流提供特定的场所(图12)。会员可以提供作品、照片、影像、论文等,以主体的类型阐述个人的认知。关键一点是,我们的理念如何与公众交流,注重反馈观众意见,是区别于其他展览的新型展览形式(整理自平户贵儿先生的介绍)。

参加本年度教学交流部分的学校分别有东京艺术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多摩美术大学、女子美术大学和东海大学等lO所艺术院校的雕塑和空间艺术专业的研究生各自组成团队,以“共同的时间”为主题,涉及“浸食、连接、记忆,生命、物语、共有、循环、沉积、梦想、阴影”十个概念,立体的展示了环境艺术的多重性与复杂性课题(图13)。各学院在共同的制作过程中,不但表现了自身环境艺术教学的理念与特色,而且由于相互交流与互动,更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完成度。比如说,东京艺术大学的作品(图14),表现“连接”的概念,以环形的造型表现无穷尽的想象,通透的空间更多地与环境产生联系,并进入环境的角色(图15)。武藏野美术大学和都留文科大学的作品更多地采用光、电和多媒体的技术含量类型,表现空间环境与生活空间的记忆与共有,延续了技术表现和人性体验的并行感(图16)。还有女子美术大学的作品,从女性特有的角度、以T恤衫为元素,非常态的表现了特定空间下物质的循环和再生的命运交响(图17)(整理自渡边五大先生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