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强农存在的问题范文

科技强农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强农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强农存在的问题

第1篇:科技强农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促进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为着力点,以强农惠农专项资金清理、纠正和查处违规违纪问题、保障资金管理使用安全为重点,通过开展专项清查,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使政策制度设计更加完善、部门管理职责更加明晰、资金监管体系更加完备、资金统筹安排更加合理、资金使用效益更加显著、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分片负责、统一领导。专项清查工作由西夏区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和检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抓好落实。

2、坚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专项清查工作既对各级财政安排的各项强农惠农资金进行全面清查,又要突出重点,着重清查资金规模较大、涉及面广、农民群众关心、社会各界关注的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

3、坚持统筹安排、分工协作。建立专项清查工作组织保障机制,成立相应工作机构,统筹组织专项清查工作。有关部门和单位落实分工,相互配合,协调推进专项清查工作顺利开展。

4、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认真查找当前强农惠农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解决当前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监管体制和机制,确保强农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实,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范围和内容

(一)范围。此次专项清查的范围包括安排和使用强农惠农资金的部门和单位。部门主要包括财政局、教育局、科技局、民政局、农牧水务局、扶贫办等单位;使用单位为县区级财政资金的各级部门和县区级以下单位。

(二)内容。本次专项清查工作主要包括强农惠农资金清理和检查两个方面内容。由有关部门对管辖范围内的强农惠农资金安排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清理,同时着重检查-年度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各项资金(包括基建投资用于"三农"的支出)的使用管理情况,特别要检查和纠正强农惠农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对农民的各项补贴资金是否及时足额拨付到户,是否存在多头申报、虚报冒领、套取资金的问题,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资金的问题,是否存在资金滞留、使用效率较低的问题,财政预算安排的强农惠农资金相关账户设置和资金划转存在的问题,是否存在违反制度规定的其他问题等。检点为:

1.涉农补贴资金。如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农村住房保险保费补贴、早稻订单奖励资金。

2.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包括农村水利、农村道路、农村沼气、危房改造、塞上农民新居、村庄综合整治等资金。

3.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补助、财政扶贫资金。

4.其他重点专项资金。如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被征地农民补偿费用、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对产粮大县补助资金等。

三、时间安排

本次专项清查工作采取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自年月起至年月底结束,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部署启动阶段(月日-月日)。建立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查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部署启动专项清查工作。

(二)自查自纠阶段(月日-月日)。领导小组按照专项清查的范围、内容和要求,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自查自纠,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内容:

1、梳理强农惠农资金项目。按照市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和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设计的表格填报。各有关部门自查自纠表格及总结要求于月日前报财政局,财政局按各自相对应的内容将部门上报的表格进行汇总后连同总结按规定时间上报.

2、开展"回头看"。对以前监督检查和审计发现的问题分类梳理,并逐项检查后续整改落实情况,对未能及时纠正整改的问题,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予以纠正。

3、认真排查解决新问题。从制度政策落实、项目申报审批、资金下达、拨付和使用等环节着手,对各项强农惠农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能立即纠正的要立即纠正;对立即纠正有困难的要落实整改责任,制定详细整改计划,限期整改。

4、完善制度。针对自查发现的问题,要深入分析原因,着眼于强农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实和强农惠农资金效益的最大发挥,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健全监管机制。

(三)重点检查阶段(月日-月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根据各有关部门自查自纠情况,制定重点检查方案,确定重点检查单位。重点检查工作由财政局、监察局(纠风办)、审计局联合开展,重点检查面达到自查自纠范围的以上。

(四)整改总结阶段。有关部门根据自查自纠情况和上级重点检查反馈意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于9月30日前将专项清查工作总结报西夏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本次专项清查工作实行领导小组统一领导,财政部门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分片负责的工作机制。为加强此项工作的领导,成立西夏区强农惠农资金清理和检查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西夏区财政局,负责日常工作,奚杏芳兼任办公室主任。

领导小组组织成员单位开展专项清查,协调解决专项清查工作中遇到的重要问题和困难,对部门专项清查工作进行指导、督促,组织开展重点检查,交流和通报情况,及时做好向上级领导小组报告专项清查工作情况及总结等。财政部门要负起牵头责任,做好清查日常工作,同时要会同审计部门对强农惠农资金进行重点检查;监察局(纠风办)等要配合财政、审计部门对查处强农惠农资金违规违纪案件进行监督指导和问责督查;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积极开展本部门的专项清理和检查工作,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工作情况。

(二)加强宣传和指导,准确掌握清查信息。要深入宣传专项清查工作的重要性和目的、范围、内容、重点的部署安排,加强清查业务培训指导,使清查工作人员准确掌握区、市对专项清查工作的要求,确保清查质量。各部门和单位要积极配合、支持专项清查工作,营造良好的清查工作氛围。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了解掌握各成员单位工作进展情况,重要事项应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同时,要通过编发工作简报等方式,及时通报进展情况,掌握信息,促进专项清查工作有序开展。

第2篇:科技强农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茶叶 现状 对策

茶叶是黄冈市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已成为黄冈市当前效益农业的主要发展支柱产业。具有显著特色和地域优势的黄冈茶产业已成为黄冈市部分山区、半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发展黄冈市茶叶经济已迫在眉睫。

一、黄冈市茶叶生产现状

1、黄冈市茶叶总规模大,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

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湿度大,无霜期长,适合茶树生长。黄冈市产茶历史悠久,在唐代黄冈就有宫廷贡品茶,宋代朝廷在蕲州就设有专营茶叶的机构。改革开放以后,黄冈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茶叶经济,现在黄冈市七县二市一区均产茶叶,茶园面积共计30万亩,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人员达50余万人,茶叶总产量6500吨,总产值5亿元。今天,黄冈市正发展成为湖北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

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导的农业生产体制下,黄冈市的茶叶产业资源被分配到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几千余家企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80%从事生产的茶叶企业,茶园面积在500亩以下,产值在10万元以下,有近一半面积的茶园在农户手中,从事加工的茶叶企业平均年生产能力在1000公斤以下,销售以个体户零售为主,经营分散,缺乏具有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茶叶企业。

2、黄冈市茶叶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

茶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入世对茶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使黄冈市茶叶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部分地方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农户”的管理运作模式,发展壮大了一批茶叶企业,使他们生产的茶叶占据了黄冈30%以上的市场份额,主导着黄冈市高档茶叶的生产消费市场。尽管如此,黄冈茶叶企业的发展仍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80%以上的茶叶企业的生产销售人员是以农村务农的农民为主,文化素质普遍低下,缺乏技术骨干,难以接触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管理粗放,产品技术含量低,故导致黄冈茶叶在低附加值产业链上徘徊。

3、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提高产品知名度

自改革开放以来,黄冈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名牌产品带动战略,黄冈市名优茶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在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农产品评比中,黄冈市茶叶获得2个金奖,3个银奖,在第五届“中荣杯”和第三届“中荣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有2只茶获特等奖,5只茶获一等奖。在实施名牌产品战略的带动下,名优茶生产始终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名优茶已成为黄冈茶农增收的主要来源,从而也终结了黄冈茶叶“有茶无名”的历史。

4、扶持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提高茶叶经济效益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显突出。近年来,黄冈市重点培育了一批茶叶加工龙头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引资等多元化方式建立茶叶生产基地和茶叶加工厂,引进国内先进的清洁化、标准化茶叶生产加工线,从而实现了茶叶生产的规模化和加工标准化,初步形成茶叶产业化格局,提高了茶叶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了在黄冈茶农中普遍存在的“户户冒烟,家家炒茶,分散经营”的小作坊现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近几年黄冈茶叶生产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茶园分散在农户手中经营管理,导致规模化程度低,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不规范,产品质量不稳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之间已初步建立了松散的利益共同体,但联合的紧密度不够,辐射带动能力仍较弱,各企业在价格上的无序竞争普遍存在。 2、茶叶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小茶叶加工企业为了一已私利,相互杀价,质价不符,以次充好,冒牌茶叶等现象时有发生。比如黄冈茶叶中尤以英山云雾茶最为著名,而市场上假冒的英山云雾茶更是比比皆是,使消费者很难辨别真伪,严重扰乱了黄冈茶叶市场竞争秩序,影响了黄冈茶叶的声誉。

3、茶叶产品品牌化意识差,良种茶园比例小

黄冈茶叶尽管在几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和近几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中均获得过好的奖项,但产品的产业化程度低,品牌知名度低,茶叶加工中标准化意识差,无标生产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分散的茶园管理和小作坊茶叶加工方式,导致技术推广普及率低,获得“中茶杯”特等奖的茶叶藏在深闺,没有形成更好的经济效益,真可谓“好酒也怕巷子深”。同时黄冈市现有的投产茶园和近几年新植的茶园仍以群体品种为主,没有引进良种和当家品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茶叶生产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对策

针对黄冈茶叶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特制订出可持续发展对策,主要有如下几点:

1、扶强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黄冈茶叶生产主要是农户分散经营,家家炒茶,户户卖茶,生产规模小,成本高,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社会服务化程度低,新技术、新成果推广普及进度缓慢。同时以茶农个体为主参与市场流通,由于信息不灵而导致产销脱节,茶农承担风险大。所以全市茶农应在自愿的基础上搞好联合,鼓励企业承包,租赁茶园,扩大规模,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路子,广大茶农就会在这种联合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2、搞好“双培”工作,提高科技素质

面对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管理的局面,要根据茶叶分散经营实际和生产季节性强、周期性长的特点,对基层技术人员进行新技术培训,对茶农采取课堂讲授与田间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普及科技知识,全面提高业务干部和茶农的科技素质。通过技术培训,使黄冈辖区内的英山县、麻城市、浠水县、武穴市等重点产茶县市基本达到村有技术员,户有明白人,从而促进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水平不断提高。

第3篇:科技强农存在的问题范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强各项强农惠农资金的监督管理,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强农惠农政策和资金落实情况监督管理的意见》(政办〔〕72号)的部署,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建立我市强农惠农资金监督管理平台,实行资金公开和备案制度,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立强农惠农资金监督管理平台的重要意义

国家、省、市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各级财政逐年加大强农惠农资金的投入。我市的强农惠农项目多、金额大、涉及面广,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逐年加大。加强对强农惠农资金运转使用的监督管理,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基层社会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建立强农惠农资金监督管理平台,实行资金公开和备案制度,是确保强农惠农资金安全运行、规范管理、有效使用的重要举措。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强农惠农资金监督管理平台、实行资金公开和备案制度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使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真正惠及农村和广大农民。

二、纳入监督管理平台的资金类别

凡是国家、省、市安排用于“三农”的各项资金投入,包括各级财政、农业、教育、发展改革、科技、民族、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水利、林业、商务、文化、卫生、人口计生、广电、移民、畜牧、扶贫、农机等有关部门分配下达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资金、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资金、救灾扶贫资金等强农惠农资金,都要纳入监督管理范围。

(一)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类资金。主要是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病险水库治理、农村能源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公路建设、土地整理与耕地保护等资金。

(二)涉农补贴类资金。主要是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畜牧良种补贴、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与扑杀补助、退耕还林补助、生态公益林补偿、森林植被恢复费、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家电下乡补贴、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产粮大县奖励、油料生产大县奖励、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等资金。

(三)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类资金。主要是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科技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新农村现代物流网络建设、政策性农业保险等资金。

(四)农业综合开发类资金。主要是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等资金。

(五)农村综合改革类资金。主要是化解乡村债务和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国有农场税费改革、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等资金。

(六)农业防灾救灾类资金。主要是特大防汛抗旱补助、地质灾害防治、农业生产救灾、救济等资金。

(七)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类资金。主要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医疗救助、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补助等医改资金、农村“五保”供养和敬老院改扩建、农村安居工程建设、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民政专项救助资金、农村环境保护、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等资金。

(八)财政扶贫开发类资金。主要是各级财政部门安排的用于扶贫开发的资金。

(九)库区移民类资金。主要是各级财政安排的用于支持库区饮水、道路等生活生产设施建设和移民后期扶持、补助的资金。

(十)支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类资金。主要是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乡镇机关办公用房建设等资金。

三、实施平台监管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强农惠农资金公开制度

1.公开的内容。补贴补助类资金主要公开上级文件文号、资金名称、资金来源、本级文件文号、数量、构成、资金分配程序、下拨比例、发放方式、发放对象、等级类型、标准、举报电话等内容(见附件1)。项目类资金主要公开项目名称、项目地点、资金来源、资金数量、发包方式、项目业主、承建单位、项目进度、超概情况、验收情况、举报电话等内容(见附件2),项目完成后,要及时向群众公布资金使用情况。

2.公开的方式。通过政府网站、部门网页、政府公告、政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广播、电视、报纸等渠道和召开新闻会、张贴告示等形式公开。

3.公开的时间。在资金正式拨付后15个工作日内进行公开,并根据资金运转情况、发放进度和项目工程进度及时补充完善公开内容。

4.公开的责任单位。各级政府、各资金主管部门根据各自职能,负责公开资金的管理、使用和发放情况。

(二)建立健全强农惠农资金备案制度

1.备案的内容。包括资金下达文件和强农惠农资金备案表(附件3)。资金下达文件是指本级本部门安排下达资金的文件(含转下达)。强农惠农资金备案表是指包括资金名称、文件文号、资金来源、资金数量、资金构成、资金拨付时间及渠道等内容的表格,表格按季度逐月累加上报。

2.备案的方式和时限。采取纸质文件和电子文档两种方式进行备案。资金下达文件在项目安排后15个工作日内报备,强农惠农资金备案表在每季度第一个月前5个工作日内报备。

3.报备的责任单位。各强农惠农资金主管部门负责向同级纪检监察机关备案,财政部门和发展改革部门分别负责对辖区内各类强农惠农资金、项目,进行收集统计汇总,并向同级纪检监察机关备案。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建立强农惠农资金监督管理平台的组织领导,特别是组织好强农惠农资金的公开和备案制度的推行,要支持和督促强农惠农资金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发展改革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管好、用好强农惠农资金。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加强强农惠农资金监管的具体办法,逐级实行强农惠农资金监管工作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强农惠农资金主管部门要指定1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强农惠农资金的公开和备案工作。

(二)加强监督检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督促强农惠农资金主管部门对资金公开和备案制度的执行,加强对强农惠农资金的监督管理,会同财政、审计和有关职能部门进行定期检查和重点抽查;适时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对数额较大或社会关注的资金项目进行跟踪监督;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地方和部门实行重点监控、重点整治;对重点环节、重点部位进行重点监督。同时,加大暗访力度,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相关单位限期整改。各强农惠农资金主管部门要对本部门、本系统的资金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4篇:科技强农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甘肃;实用技术;培训现状;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近年来,为了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更快实现农村产业化,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逐渐得以发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可以使农民掌握丰富的科学技术,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获得技术带来的效益。当前,甘肃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效果不理想,实用技术培训中面临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技术的应用水平。因此,本文对甘肃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以供参考。

1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1.1 农村实用技术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

农业技术的应用可以充分保证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业科技含量,从而保证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农业的发展。现今,传统的以人的劳动力作为第一要素的时代已经远去,当前农业的发展要依靠科技来提升生产力。因此,实用技术培训就可以充分保证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使农民收入逐步增加。

1.2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服务于农村的改革和发展

当前,随着农村的不断改革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逐步形成了以农、林、牧、副、渔以及建筑业和服务业多种产业结构并存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因此,要想使广大农民成功过渡到现代农村产业结构,就要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力度,从而使农民掌握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能力,培养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永不脱产的实用型科技人才,保证现代农业技术的健康发展,从而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2 甘肃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培训内容过于单一

当前,甘肃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其中培训内容单是其中较为显著的问题之一。甘肃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农业技术层面,适用性较差,难以适应农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当前,甘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除了农业方面技术需求之外,对第二、三产业技术培训覆盖面较窄,因此农民难以受益于实用技术培训,并且,由于缺乏对科学技术的认知,使得农民缺乏开拓产业的信心,阻碍了农村的现代化发展。除此之外,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过程中,培训过于理论化,农民大多文化程度水平较低,纯理论培训内容使农民难以充分掌握和接受,由此降低了培训的效用。

2.2 培训普及面有待拓宽

当前,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普及面较窄,培训仅仅针对一些有需求的农民,这就对农村实用技术的宣传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培训难以在所有的农民中开展,就使得大部分农民由于不能真正认识到技术的重要作用而止步于农业科技化,因此,就间接导致农民的收入损失。除此之外,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过于重视技术层面的培训,而对经营管理的培训涉及较少,而随着现代化步伐的推进,经营管理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农民逐步从生产者过渡到管理者,因此农民就需要更多的掌握经营管理的实用技术,保证经营的顺利进行。

2.3 培训缺乏组织体系的建立

在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过程中,培训过于松散,没有固定的培训地点,培训设施过于简陋,组织水平较低,培训缺乏系统体系的构建。因此,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农民很少能够自主参与培训的过程,降低了培训的有效性。除此之外,一些实用技术培训的教师素质有待提高,理论水平严重与人文素质相脱节,造成了培训教师与农民学员之间的沟通障碍,因此,农民难以充分理解理论化的培训内容,使培训技术难以充分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再者,一些培训组织效率低下,培训的教材更新缓慢,一些当下不适用的培训技术仍然出现在培训教材当中,培训过于形式化,导致农民对培训缺乏热情,难以充分满足农民对技术的需求。

2.4 培训方式缺乏多样化

除了理论培训以外,在特色产业生产过程中,缺乏专家型的技术人员在实际生产的关键环节,现场指导农民掌握新技术,带着农民干,干给农民看,帮助农民更快的掌握实用技术。

3 甘肃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发展的建议

3.1 扩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普及度

针对甘肃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的问题,就要扩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覆盖面。要在每个农村设立固定的培训基地,并且针对培训内容的特点进行分层培训。在培训的初期,可以不断给农民渗透常规农业技术,使农民逐步了解农业技术的精髓;再根据农民具体的技术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技术的推广,从而增加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适用度。在培训班级的设计上,要争取在每个农村建立一个培训班级,从而使农民切实参与到培训的过程中,加大科技的推广力度,使培训逐步正规化和系统化。

3.2 建立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体系

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过程中,要改革培训的教材,充分保证教材的质量,要提高培训人员的素质,从而使培训内容更贴近农民需求。针对培训教材,要根据当前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进行修改,要剔除已经过时的技术,引进当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技术,从而保证实用技术培训可以为农民提供指导作用。要优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教师,使教师在具备技术水平的情况下提高沟通能力,从而便于培训教师把理论化的科技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便于农民理解和接受,只有这样,才能加大农业实用技术的使用效果,切实为农民创造效益,真正使农民分享科技成果带来的收益,并且激发农民的学习积极性,使农民乐于参加到农业技术培训过程中,并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为农村的发展做出贡献。

3.3 让当地的多余劳动力在生产现场学习

围绕特色主导产业,有计划的让当地的多余劳动力在苹果、反季节蔬菜、肉牛养殖等生产现场学习。例如:在苹果生产疏花、蔬果、套袋、修剪等关键技术环节,组织幼树果农到丰产果农的果园打工,既解决了果农劳力不足的困难,又使非果农掌握了苹果树生产的关键技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减少了他们远赴外地打工的路途幸苦。

4 结语

三农问题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影响社会的和谐,因此,解决三农问题至关重要。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可以提高农民的素质,使农民真正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使农民增加收入,有效解决农民收入过低问题。甘肃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现状就要求加大培训改革的力度,从而真正发挥实用技术培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产力的提高,改善农民收入状况,解决三农问题,逐步建立城乡和谐的社会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守聪.探索具有我国特色农民教育培训途径[J].农民科技培训,2012(03).

[2] 杨亚琴.桃源新型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民科技培训,2012(03).

[3] 刘广强.构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长效机制[J].农民科技培训,2012(03).

[4] 张也.新形势下创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思考[J].农民科技培训,2012(02).

第5篇:科技强农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粮食生产;问题;对策;河北隆尧

中图分类号 F30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309-01

1 隆尧县粮食生产概况

隆尧县是河北省农业大县,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下辖12个乡镇276个行政村,耕地面积5.67万hm2。2012年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9.6万hm2。2012年以来,隆尧县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市出台的强农惠农政策,保证粮食种植面积稳中有升,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加强农技推广,坚持抓科技、搞服务,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全力推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努力开创农业工作新局面。2012年该县夏粮(小麦)种植面积4万hm2,单产达到6 975 kg/hm2,总产27.80万t;夏玉米种植面积3.51万hm2,单产达到8 052 kg/hm2,总产28.25万t。秋粮面积3.92万hm2,总产30.18万t,2012年,全县粮食总面积7.90万hm2,总产57.98万t,比2011年增加1.28万t,粮食生产连续9年增产。

2 隆尧县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力度。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惠农项目的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使该县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了相对稳定,实现了九连增,但是隆尧县在粮食生产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后劲不足

目前,农民种田不但不需要上缴任何税费,而且国家还会给予农民各种补贴,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随着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粮食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虽然有所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农民种粮积极性后劲不足的问题。主要原因包括以下2个方面:一是种粮效益低下。二是化肥、农药、燃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2.2 农村劳动力短缺

传统的农业种植生产周期长,获益慢,而务工经济收入效益大,见效快,致使有知识、有技术、思维灵活、年富力强的青壮年纷纷进入城市或工厂就业。从事农业种植的大都是老年人和妇女,文化程度总体偏低,思想传统、保守,技术水平偏低。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以及自然减员、疾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务农人员逐年减少,劳动力呈现出快速下降趋势,农村用工越来越贵,越来越难。

2.3 土地分散

土地流转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一是农民惜土思想较重。据调查,有60%以上的农户不愿流转土地,广大农民思想深处对土地的眷恋根深蒂固,很多农民不敢轻易放弃或转让手中的土地。二是一些群众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缺乏必要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疑虑,有的认为目前土地流转时机还未成熟,有的认为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到农民的根本利益,流转不好怕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三是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对农民承包地征用政策比较优越,农民看到了土地的潜在效益。

3 隆尧县粮食生产的发展对策

3.1 加强高产创建,发挥高产示范片辐射带动作用

粮食高产创建,是国家的一个惠农项目。按照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安排部署,从2008年开始,隆尧县连续5年承担国家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几年来,该县整合项目资金,加大物化补贴,推行良种良法,集成关键技术,加强技术服务,全程技术指导,以点带片,使该县的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万亩示范片的建设带动了该县粮食整体水平的提高。今后,要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扬长避短,要采取一切措施,继续加强高产创建工作,重点抓好高产示范片的示范、观摩工作,真正把示范片建成让农民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的学习样板田,新品种和新技术展示的窗口田。同时,通过县电视台新闻栏目、《关注三农》专题栏目开辟专栏,组织技术观摩会等,扩大高产创建典型的示范作用,扩大宣传,提高影响,示范带动全县粮食生产水平全面提高。

3.2 改革种植模式,提高粮食产量

2011年秋季小麦播种时,隆尧县引进了大型小麦无垄联合耕播机,这种耕播机是实现耕播一体化,小麦无行、无垄均匀种植的新技术,是对沿袭上千年的“行垄种植”方式根本变革的一种新型农机产品,在耕种一体化的前提下机械化撒肥撒种与均匀耕播,使麦苗全田覆盖,最充分地利用了光、热、水、肥等资源,实现了根多苗壮;机械化无垄栽培把小麦行播600万~675万穗/hm2的小麦群体提高到750万~825万穗/hm2,最大限度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不减,增150万穗/hm2,可增收1 500 kg/hm2左右。这种栽培方式最大的优点是“以苗抑草”,使麦苗优先占满营养空间,抑制杂草生长,所以全生育期不用化学除草,在简化栽培、省工省事的前提下实现节水节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肥、地利用率,节本450~750元/hm2。2011年秋季小麦播种时隆尧县在农业局原种场、魏家庄镇、莲子镇几个村进行了小麦无垄耕播试种,试验田面积约13.33 hm2。经过实打实收,结果表明,试验田小麦单产比对照田增产5%左右。目前,这种新的种植模式在隆尧县仍处于试种阶段,但是通过改革种植模式来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3.3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病虫害统防统治

近几年,隆尧县大力培植发展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粮食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以科明种植专业合作社、富民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旺农种植合作社等几个实力较强、影响较大的服务组织为主,尝试开展以下3种类型的服务:一是病虫害统防统治全承包服务。服务范围主要是高产创建示范区、唐庄、柳行农场或包地大户,按照当地不同作物常规病虫草害的发生种类,发生代数、防治次数,测算防治成本。机防队在防治前与农户先签订承包合同,按照作物面积预收一定数量的定金,防治季节过后,再根据防治效果结算全部承包防治费用。二是病虫害半承包服务。服务范围主要在张庄、牛桥乡和莲子镇,按照防治次数,实行计次收费制。三是病虫害代防代治。由合作社统一配方供应农药,组织机防队实施喷药作业,专业队只向农户收取工费的服务方式。

通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作物病虫害的有偿服务,努力做到统防统治,不仅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解放农村劳动力,实现粮食生产节本增效,而且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值得大力推广。

3.4 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粮食产业化是确保粮食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今麦郎集团是隆尧县粮食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企业围绕农产品深加工,以产品技术创新、市场精耕细作为先导,通过股田制经营、发展订单农业,与当地农民形成了专业化生产联合体,大大促进了隆尧县农民丰产增收,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今后隆尧县仍要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鼓励农民与龙头企业签订粮食订单,促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4 参考文献

[1] 马茂盛.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吉林农业,2010(8):215.

[2] 王爱萍,张富才.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粮食生产的建议[J].作物杂志,2007(1):15-16.

第6篇:科技强农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盐城市;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试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30.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7- 0044- 02

为了帮助农民家庭投资创业、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其增收增富,按照中央与江苏省委关于稳妥发展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精神,盐城市在2006年于亭湖区便仓镇开展了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试点工程,经过了6年多的运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止到2012年底,全市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已经发展至138家,总计吸收20万农户。自开展试点工程以来,盐城市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总计为农民发放贷款120亿元,引导增加三农投入超过了300亿元,这已经成为农村金融服务渠道的有效补充之一。但是,在试点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盐城市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试点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虽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依然处于试点阶段,规模总体较小,带动力不足、管理水平偏低,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办社宗旨不突出

少数互助合作社在试点过程中盲目的追求利润,直接或者间接提高互助金的利息,将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办成“商业银行”;同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资本的分红相对较高,少数合作社的回报率已经接近了10%,这就违背了《农业专业合作社法》中规定的“资本报酬有限”的原则;此外,给予农民的互惠政策并不突出,很多入社农民未能享受到二次盈余分配,即使能够分配到少数的红利,也没有达到《农业专业合作社法》中规定的返还比例。

1.2 内部管理不规范

在现有的138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中,内部管理严格,按照规范运行的不到90%,约有10余家互助合作社的运行并不规范。这表现在未对发起人的任职资格进行严格的审批、未将民主管理制度进行落实两个方面。虽然盐城市已经制定了《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监管办法》、《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示范章程》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是还有少数的合作社未按照章程办事,重大的经营方针依然由少数人决定,没有充分突出社员的主体地位。

1.3 税收问题尚未解决

就现阶段来看,盐城市138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均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但是,相关条例中明文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禁止从事与赢利经营有关的活动,这并不符合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定位,也不利于其良性发展。在2010年实施的《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中规定,“符合相关法规及本条例条件者,工商行政部门可以将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登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但是不得将其作为经济组织和企业法人登记”。实际上,条例中尚未将工商部门登记的前置条件进行全面落实,加上报税环节繁琐,这就导致盐城市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障碍。

2 盐城市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现有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政府方面要加强对互助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为了更好地促进互助合作社的发展,政府必须为其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法律和政策环境,明确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上级监管部门,对合作社进行正确的管理、指导、监督和协调,为符合条件的互助合作社颁发“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同时,要加强对合作社财政转移支付的扶植力度,将农业扶贫资金与财政支农资金集中起来,以国家公共形式投入互助合作社之中,改善其资本构成、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全面实现扶农、支农和强农的最终目的,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创造良好的机遇。

2.2 加强对互助合作社管理人员的教育

虽然试点的时间还不长,但是盐城市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依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这就说明盐城地区的农民有着合作的需求和基础,但是在试点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除了政策方面的影响,还有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中,很多管理岗位都是由以往在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信用社会计岗位工作过的人来担任,虽然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但是缺乏资金的管理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常常会出现贷款不规范、处理方式不科学等行为。为了促进互助合作社的良性发展,各个管理部门必须要加强对互助合作社管理人员和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和风险防范意识。

2.3 探索新型的风险防控方式,促进合作社的良性发展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是一种典型的弱势群体求存方式,其风险既包括外部环境的影响,与内部的经营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外部风险包括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目前盐城市鼓励农民成立资金互助组织,在税收方面也予以了极大的优惠,这就为互助合作社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市场风险主要指利率风险,目前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利率是固定的,一旦遇到利率上调的情况,很有可能会出现基础股的退股情况,这就会给互助合作社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互助合作社的借贷利率应该参照市场利率来制定。

除了外部风险外,内部风险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主要指员工道德风险、经营管理风险与运行机制风险。为了应对内部风险的发生,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实施本地社员管理制,加强对社员身份的稽查,全面降低运行机制的风险。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借贷保险制度,以贷款业务作为切入点,利用互助合作社的渠道,为客户提供保障,此外,还可以探索多种信用工具,将房屋和土地使用权货币化,作为担保和抵押的工具,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提供全面的资金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陆立才.对盐城市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几点思考——阜宁县硕集镇富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调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7).

[2]陆立才.盐城市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运行机制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8).

第7篇:科技强农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农户文化素质不高,栽培技术相对落后

在辣椒种植上,我省虽为种植大省,种植技术水平普遍不高,种植多为一家一户分散操作,产业化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农户多居住在较边远地区甚至山区,交通不便利,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户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种植技术不强,许多地区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栽培技术模式,椒农种植过程中随意性很强,没有精细培育与管理的意识与技术。

特别是受秋冬季低温少照、连续阴雨、冰雪天气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冬辣椒种植品种选择就要特别注意,还要专门进行苗床管理、大棚内土壤的处理与培护,病菌的清除等工作,这样才能有效防治根细弱、量少的情形,防治弱苗等状况。管理中没有做到起高垄栽培、通风不当、浇水时大水漫灌、施肥不合理等,这些都能影响到作物根系的发育,造成根系瘦弱不发达;不注意棚内光照条件,造成叶片早衰,无法坐果;开春后进行肥水猛施,造成伤根,又容易造成根系供水供肥不足而落花落果。秋冬辣椒栽培由于前期处在炎热高温、暴雨高湿、强光常照,后期又转处干旱、低温少照的环境中,容易使辣椒免受雨淋与暴晒,直接影响其产量与质量

(二)防病虫意识弱,治重于防

影响秋冬辣椒种植的主要病害还有病毒病,在秋冬辣椒的栽培过程中,病毒病蔓延问题也是椒农种植中普通存在的问题。一些菜农就是“重治轻防”的想法,往往等到病虫害已经很严重了才去关键解决,没有事前防治的意识。如在品种的选择上很随意,有些农户甚至自留种苗,没有选择抗病品。而由于种辣椒根系浅,如果根受到伤害,很容易发生根部病害,形成镰刀菌根腐病、枯萎病、立枯病外,近几年疫霉根腐病危害明显增加。而许多椒农往往就不注意根系的保护,常错过预防根部病害的关键时期,在种植过程中又不注意去打好预防药,冬辣椒容易受到蚜虫、烟青虫、小菜蛾及各种病害的浸害。

(三)布局不合理,市场适应性差

撇开单纯的种植技术不说,如今,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随时掌握市场信息,农产品能够灵活应变,及时适应市场的需求,才能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该选什么种,种什么苗,什么才是市场需要的,种多少才合适,这样都是椒户必须要考虑的,而我省由于辣椒种植主要集中在边远地区,做为大部分种植主体的农民来说,他们本身就没有意识也很难了解国内外市场行情与动态,面对变化多端的市场,常常显得信息不灵,常常是跟风性很强,眼见其他农户种植尝到甜头后自己也大面积扩大种植,看到别的地区种植经济效益好以后马上效仿,处于盲目生产经营状态,供过于求,把握市场机遇的能力差,许多辣椒由于无法销售常常浪费严重。

二、发展对策与措施

(一)合理选种,科学管理

针对农户文化素质低,冬辣椒种植技术落后的情况,政府应积极应对不良影响,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扩大招商,引进邻村种植专业户,到本地区进行冬农开发,带动当地村民进行冬辣椒示范种植。也可以组织专门的推广技术服务部门,常年深入各村举办辣椒种植方面的专题讲座,组织农户去听座去讨论提出问题,定期举办技术培训班,免费进行标准化种植模式培训,并组织专人进行常年的技术跟踪服务,亲自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农户进行实地操作、示范,手把手教椒农选择植株长势强、抗病、丰产的品种,选配疏松、肥沃的育苗土,改栽后浇水为栽前浇水,在浅层适量施用基肥,宜过多使用氮肥,可适量冲施优质复合肥,这样切实地提高自身的种植技术,帮助真正长效地提高其辣椒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二)纠正重治轻防的思想,有效防治病虫害

政府应积极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特别增强其有效防治病虫害的意识,改变过去不重视,或者“重治轻防”的思想,在品种的选择上,宜选择植株长势强、抗病、丰产的抗病种如洛椒4号、湘研3号、早杂二号、皖椒1号等。注意清除大棚内病菌,保持棚膜清洁,防止膜面附着水滴和灰尘,播种前要深翻细整,播种后幼苗成长期要及时打好预防药,有效地预防猝倒病、蚜虫、烟青虫、小菜蛾及各种病害。

第8篇:科技强农存在的问题范文

介绍了青海省民和县甘沟乡畜牧业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养殖方式落后、保护生态理念差、投资少、基础设施差、难以适度规模经营等,并进行了原因分析,同时提出了通过细化和落实政策、精准扶贫、调整产业结构、实行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关键词:

畜牧业;发展情况;规模化;产业化

青海省民和县甘沟乡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南端,距县城73km处,海拔1890~2300m,有耕地755.73hm2,人均666.67m2。回、汉、藏、土等多民族杂居,属民和县贫困乡(镇)之一。发展畜牧业有着以下优势:一是背靠1333.33hm2的南大山天然草场;二是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及退耕还草;三是耕地人工种草及自发式的二茬复种和饲草饲料的加工(青贮、粉碎等)利用。但是,本乡地处偏僻,信息闭塞,观念守旧,养殖水平低是当下薄弱一环,为此,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既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又是首要任务,必须摆在突出的位置。认识、了解、关注本乡农牧生产结构,发展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力争达到科学饲养管理、畜牧业生产结构优化、养殖业增收目的职责重如山,决心立足先行,以当前畜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抓手、发展方向为目标加以综合分析,撰写了如下调研报告,希望能为甘沟乡畜牧业发展与养殖户的增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1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深入一线,走村串户,走访和咨询相结合的方式认真调研,畜牧业方面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具体情况如下。1)传统观念较重,养殖方式落后。传统的饲养模式和设备与现代畜牧业不协调、不匹配。2)保护生态理念差。少数养殖户舍饲圈养,且绝大多数在野外放牧,随意践踏、破坏草原植被,失去草畜平衡,致使资源保护率、利用率、产出率都不高。3)投资少,基础设施差。因养殖户缺乏投资金,自行搭建的圈舍因陋就简,家畜处于夏不遮雨冬不挡寒的恶劣环境中,何谈饲养管理科学性。4)难以适度规模经营,更不能形成专业化、产业化。不管养牛养羊,还是养猪养禽等均存在养殖规模较小、不上档次、打不出品牌、产品销售难的问题。2015年经统计羊存栏8133只、牛1022头、猪3132头、禽15000只;省级标准化肉羊养殖场3处(存栏1132只),百只以上的养羊户仅4户(包括以上3处养殖场);30头的养猪户2户;10~30头养牛户8户;50~100只的养鸡户15户。年出售肉用畜禽分别为牛108头、羊4522只、猪4012头、鸡10007只。产业上没有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出栏率与商品率偏低,畜牧业占农业收入的比重较小(23%),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畜牧强乡战略的一大瓶颈,畜牧业效益不尽人意。6)用于支牧的信贷资金少,而且信贷难,约束养殖户向畜牧业投资扩大再生产,从而阻碍养殖增收。7)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知识贫困,缺少科技文化知识,畜牧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不高,限制了畜牧业走优质、高产、高效之路。8)种养结构不合理,难以形成种草养畜,养畜肥田的合理布局。

2原因分析

1)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传统产品改造步伐偏慢。2)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低,造成收益低,畜产品市场还处于自发发展状态,缺少引导和管理,畜产品的价格波动大,造成养殖业收入不稳定。3)畜牧业没有形成区域化布局,不具备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模式,市场适销的产品没有规律。如,虽然以甘沟乡优势的地理条件及草地资源,产出的牛羊肉品质较优,但因没有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产品销售分散,缺少影响和竞争力,收入效果不佳。

3增收途径

如何提高畜牧业收入,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要寻方法,找路子,学习全省至全国畜牧业发展的形式及好的经验,为养殖户增收造福。改善甘沟乡百姓生活条件要靠增收,提高养殖户的收入水平亦要靠增收。寻找甘沟乡农民增收之路是当今农民的殷切希望,也是专业人员的天职。解决这一问题一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地方特色,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产品,发挥引领、带动、示范、辐射作用,并组建相应的产业链(便民服务点、家畜改良点、饲草料和肉食品加工点),它既体现畜牧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又是增加收入的加速器;二要因势利导,多方位、多途径争取资源,自筹资金及资金回笼,夯实基础;三要形成科学配套化的模式来推动畜牧业发展,使甘沟乡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畜牧业强乡。

3.1现有优势1)自然环境独特,昼夜温差大,发展节粮型的草食动物(牛、羊)其肉质好、品质优。2)有着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面积广阔的南大山天然草场和丰富的玉米秸秆(1000hm2),农作物秸秆产量1123.675t,可载畜9399羊单位;退耕还林(草)420hm2;农田耕作213.33hm2紫花苜蓿;农民自发式的二茬复种(66.67hm2)。3)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机制,退牧还草,草原生态畜牧业建设加强,禁牧舍饲圈养,繁活率、出栏率提高。4)乡领导班子对本乡畜牧业的发展思路清晰和畜牧强乡的奋斗目标明确。

第9篇:科技强农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茶叶现状对策

茶叶是黄冈市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已成为黄冈市当前效益农业的主要发展支柱产业。具有显著特色和地域优势的黄冈茶产业已成为黄冈市部分山区、半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发展黄冈市茶叶经济已迫在眉睫。

一、黄冈市茶叶生产现状

1、黄冈市茶叶总规模大,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

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湿度大,无霜期长,适合茶树生长。黄冈市产茶历史悠久,在唐代黄冈就有宫廷贡品茶,宋代朝廷在蕲州就设有专营茶叶的机构。改革开放以后,黄冈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茶叶经济,现在黄冈市七县二市一区均产茶叶,茶园面积共计30万亩,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人员达50余万人,茶叶总产量6500吨,总产值5亿元。今天,黄冈市正发展成为湖北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

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导的农业生产体制下,黄冈市的茶叶产业资源被分配到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几千余家企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80%从事生产的茶叶企业,茶园面积在500亩以下,产值在10万元以下,有近一半面积的茶园在农户手中,从事加工的茶叶企业平均年生产能力在1000公斤以下,销售以个体户零售为主,经营分散,缺乏具有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茶叶企业。

2、黄冈市茶叶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

茶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入世对茶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使黄冈市茶叶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部分地方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农户”的管理运作模式,发展壮大了一批茶叶企业,使他们生产的茶叶占据了黄冈30%以上的市场份额,主导着黄冈市高档茶叶的生产消费市场。尽管如此,黄冈茶叶企业的发展仍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80%以上的茶叶企业的生产销售人员是以农村务农的农民为主,文化素质普遍低下,缺乏技术骨干,难以接触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管理粗放,产品技术含量低,故导致黄冈茶叶在低附加值产业链上徘徊。

3、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提高产品知名度

自改革开放以来,黄冈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名牌产品带动战略,黄冈市名优茶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在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农产品评比中,黄冈市茶叶获得2个金奖,3个银奖,在第五届“中荣杯”和第三届“中荣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有2只茶获特等奖,5只茶获一等奖。在实施名牌产品战略的带动下,名优茶生产始终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名优茶已成为黄冈茶农增收的主要来源,从而也终结了黄冈茶叶“有茶无名”的历史。

4、扶持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提高茶叶经济效益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显突出。近年来,黄冈市重点培育了一批茶叶加工龙头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引资等多元化方式建立茶叶生产基地和茶叶加工厂,引进国内先进的清洁化、标准化茶叶生产加工线,从而实现了茶叶生产的规模化和加工标准化,初步形成茶叶产业化格局,提高了茶叶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了在黄冈茶农中普遍存在的“户户冒烟,家家炒茶,分散经营”的小作坊现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近几年黄冈茶叶生产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茶园分散在农户手中经营管理,导致规模化程度低,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不规范,产品质量不稳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之间已初步建立了松散的利益共同体,但联合的紧密度不够,辐射带动能力仍较弱,各企业在价格上的无序竞争普遍存在。2、茶叶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小茶叶加工企业为了一已私利,相互杀价,质价不符,以次充好,冒牌茶叶等现象时有发生。比如黄冈茶叶中尤以英山云雾茶最为著名,而市场上假冒的英山云雾茶更是比比皆是,使消费者很难辨别真伪,严重扰乱了黄冈茶叶市场竞争秩序,影响了黄冈茶叶的声誉。

3、茶叶产品品牌化意识差,良种茶园比例小

黄冈茶叶尽管在几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和近几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中均获得过好的奖项,但产品的产业化程度低,品牌知名度低,茶叶加工中标准化意识差,无标生产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分散的茶园管理和小作坊茶叶加工方式,导致技术推广普及率低,获得“中茶杯”特等奖的茶叶藏在深闺,没有形成更好的经济效益,真可谓“好酒也怕巷子深”。同时黄冈市现有的投产茶园和近几年新植的茶园仍以群体品种为主,没有引进良种和当家品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茶叶生产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对策

针对黄冈茶叶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特制订出可持续发展对策,主要有如下几点:

1、扶强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黄冈茶叶生产主要是农户分散经营,家家炒茶,户户卖茶,生产规模小,成本高,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社会服务化程度低,新技术、新成果推广普及进度缓慢。同时以茶农个体为主参与市场流通,由于信息不灵而导致产销脱节,茶农承担风险大。所以全市茶农应在自愿的基础上搞好联合,鼓励企业承包,租赁茶园,扩大规模,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路子,广大茶农就会在这种联合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2、搞好“双培”工作,提高科技素质

面对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管理的局面,要根据茶叶分散经营实际和生产季节性强、周期性长的特点,对基层技术人员进行新技术培训,对茶农采取课堂讲授与田间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普及科技知识,全面提高业务干部和茶农的科技素质。通过技术培训,使黄冈辖区内的英山县、麻城市、浠水县、武穴市等重点产茶县市基本达到村有技术员,户有明白人,从而促进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水平不断提高。

3、依托科技优势,走院企合作之路,发挥品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