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孩子厌学的心理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痛心之余,笔者对这部分同学的情况做了详细的调查,发现他们厌学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
一种是由于自身的原因。比如基础差,学习赶不上;或是贪玩,学习被放在次要的位置;或是由于家庭不幸而导致心理不平衡,无心学习。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原因,容易被发现并认识。但另一种原因,它源于教育制度本身,很难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现在主要将这种原因作一个分析、说明,和大家共同研讨,以便在实践中对症下药,纠正不合理的教育观念、方法。后一种源于教育制度的学生厌学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部分学校和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和优秀率,而忽视了对差生的关心,使这部分同学因学习跟不上而厌学。因为一个学校的优秀率和升学率的高低,对学校的声誉、生源、办学规模、办学条件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努力提高优秀率和升学率,成为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在日常教学中,对优等生关怀备至,而对差生漠不关心,放任自流,任其发展,使他们越来越跟不上学习。在学习中倍受冷漠和歧视,而厌恶学习。
二、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中,个别学校无休止的补课,过分占用学生的时间,教师为提高教学成绩,粗放性地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换取成绩,引起学生的厌烦,使学生身心极度疲劳,从而导致厌学。我记得有这样一则故事:马克吐温先生听一个动员人们捐款的演讲,当听懂捐款的原因时,他决定捐1000美元,但演讲者还在滔滔不绝地演讲,他有点不耐烦了,决定捐500美元,当演讲者继续说时,他决定一分也不捐,当演讲者还在说时,他决定离开了。这个故事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有极大的启示。教师过多的讲授、重复的讲解,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应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尽量减少讲授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实践他们更感兴趣的事情,在事件中获得真知。
三、从学生成长的规律分析。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十四五岁,正处于青春发育阶段,这期间学生生长发育快,精力旺盛,对异性的好感增强。如果在这一时间,不注意正确引导,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教育,很可能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干扰同学的正常学习。人生道路出现曲折,走上早恋的道路,从而厌恶学习。但现在的教育现状,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更缺乏系统的心理教育,现在政治课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任务。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心理指导的作用,但远不能全方位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我认为应编写系统的心理教育读本,适应不同阶段的学生,使我们在读本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进一步明辨是非、对错、善恶,在事件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目标,向充满希望的阳光之路坚实地迈进。
四、学校教育的粗放性,也是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学校教育的粗放性,表现为教育经费不足、教学方法落后、缺乏现代的教学手段。例如:一些文科的课程,理解内容较少,而需要举大量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去证实所讲述的观点。现在常用的举例方法是教师的口头描述,口头描述缺乏形象性和直观性,虽然在一些学校的教室里配备电视机,可以结合光盘进行教学,但这方面的教学光盘较少,种类也不多,远远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五、家长观念的陈旧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如今在广大农村存在一种现象,好多大中学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只好到附近的工厂打工,而这些小工厂往往是闲散劳动力聚集的地方,一大部分青少年也在这里工作,基于这种现状家长便产生了“上学无用”“金钱至上”的观念。上不上学一个样,上好上不好一个样。与其在学校多混两年还不如早早回家去挣钱。从而致使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持消极的态度,对孩子的厌学情绪不是积极的劝阻,而是顺其自然。所以无论老师在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如何细致,也抵不上现实影响的负面效应。使学生最终走向辍学的道路。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原因;解决问题一、当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高中生最常见的心理症状主要表现为:学习压力大、心理上的紧张、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失眠、厌学以及考试焦虑症等;人际关系紧张,与老师、同学、家长缺乏有效沟通,心理敏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二、高中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高中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
近几年,教育领域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有所上升,但是还没有学校能把心理学教学作为学校课程来让学生深入学习,学校的管理者还是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简单地看做是学生的道德品质的问题,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的疏导和教育。
2.学生和家长片面追求升学率
升学的压力也是导致高中生心理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现如今,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心理却是漠不关心,家长和孩子之间缺乏沟通,学校和教师都追求升学率,所以,学校和家长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身上,给高中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孩子们的心灵不堪重负,进而导致厌学、考试焦虑症等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如何解决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孩子的一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关爱学生
教师对自己的学生付出真爱,要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这样学生才会喜欢和你倾诉他们的快乐与烦恼。要多理解他们,凡事多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们的真正想法,这样才能及时解决学生们出现的心理问题。
2.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
面对高考,学生们心里有很大的压力,这些压力来自于学校、家长还有学生自己,教师要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学生减少他们心中的压力。例如,要多做家长的思想工作,让家长摒除高考终身论的思想;多向学校提意见,开展课余活动,能让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中身心得到一些放松;多与学生们进行沟通,让他们能够正确看待升学的压力,以一个乐观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学业。
一、职业学校厌学生的心理特点
1、自我意识矛盾重重。具体表现在:(1)自我评价过低,沉沦沮丧。由于成绩不良而遭受长期冷遇,这些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很“笨”“不聪明”,学习是没有指望了,自己看不起自己,也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因此厌学、厌世,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谅解和信任。(2)自尊心非常敏感。他们渴望尊重又得不到尊重,由于自尊心受到伤害和长期得不到满足,很多学生以嫉妒、暴怒的方式表现自尊心,其实质是以扭曲的形式维护自尊心。
2、情绪不良。表现在:(1)不时表现出与环境不协调一致的情绪反应,特别是在课堂上对学习反应冷漠。(2)学习生活中忧愁、恐惧、孤独、仇恨、恼怒等消极情绪的体验多于愉快、喜悦、自信、成功等积极情绪的体验,很多同学认为上学是受罪,是为父母上学。
3、世界观、人生观模糊,对前途理想、人生感到迷茫。生活中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消极度日。
二、厌学生厌学原因的分析
造成产厌学生厌学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自身的原因。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青年初期,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又缺乏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因此,还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还不能像成人那样恰当地控制自我。不少学生往往以一时的失误,某一方面的缺陷而在自我意识方面以偏概全,自暴自弃,走上极端。
2、学生家庭的原因。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因此,许多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形成孩子身上“骄”“娇”二气,心里亦不健康。表现为:(1)妄自尊大、目空一切、自我意识强,与他人协作观念差。(2)依赖心理重,主动精神差;智力不低,学习动力不足。(3)心理脆弱,意志不坚定,缺乏吃苦精神,经不起挫折,更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上述特点,使学生一遇挫伤,即灰心丧气,丧失学习动力,久而久之形成厌学心理。
3、学校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办学水平还有待提高,很多学校的教学设施不完备,不能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实用性,引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按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学生对毕业后的出路感到迷茫,从而对所学知识丧失兴趣,以至厌学。(2)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有待提高。由于部分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不太关心性格内向的学生,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作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嫌弃、斥责、批评、挖苦或者变相体罚学生。这种把学生心理问题一概当作是思想问题来处理的做法,不但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且还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逆反心理,引发逆反情绪和对抗行为,从而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和鸿沟,导致部分学生厌学。
另外,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初中时学习成绩多属于中下游水平,很多学生在初中即受到教师的冷遇,早早被打入淘汰的一类,由此对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这样的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后如得不到教师的关心帮助,必然造成厌学。
4、社会的原因。现在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大环境是不利的,社会上对职业学校得评价是不高的,认为“职业学校是二流学校,进职业学校低人一等,不如上普通高中考大学”的思想是普遍的,受这些思想的影响,职业学校学生自觉低人一等,感到自己没多大出息,学习上也就没有动力。其次,我国目前存在的就业压力,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就业时受到严峻挑。
三、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促进厌学生的转化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产生了厌学的现象。对此,我们不能等闲视之,而必须以深化中等职业学校各方面的改革为契机,促进厌学生的转化。
1、深化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等职业学校要结合时代特征,学生特点,市场需求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使学生认为学有所值,从而克服厌学心理,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在这方面也要加强引导,引导学生克服轻理论、重实习,轻基础、重实惠,轻文化课,重专业课,轻德重才等错误看法,学会全面地发展地看待目前的学习,增强对所学课程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自觉、主动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要用良好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环境氛围,要设计相宜的课堂练习,使他们在课堂上“有饭吃”,“有事做”,有向更高目标奋斗的学习欲望。
一、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分析
1、客观因素:
首先,家庭主要成员关系紧张、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教育方式不当、家庭变迁以及出现意外事件等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对中正青春期的高中生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其次,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例如,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社会生活中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不良的社会环境,严重地影响、毒害着学生的心灵。
2、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本体因素。主要包括认知、情绪和个性三种因素。具体说来,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根据调查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地方甚至更高,可见厌学是一个重要问题。此外,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问题、挫折适应问题等也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二、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教师具备健康的心理是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
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不但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心理健康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政治教师必须使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以良好的心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使自己能够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2、联系实际生活开展教学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
不少学生认为政治课大抽象和过于空洞,从而对学好政治科失去信心。这就增加了政治课的教学难度,本人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慢慢地改变以往的说理方式,转向理论联系实际,面对这种情况,只要结合地情、校情、生情、科情,努力探索,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习信心,最终学好、用好政治课。
3、对学生施以“真爱”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
【关键词】艺考生;厌学心理;影响因素;对策
一、艺考生厌学现象与具体表现
湖南省艺术联考在每年年底进行考试,大多数省内艺考生在考试之前会进行系统专业学习,在学习期间,艺考生主要在培训学校学习和生活,他们的课程设置由学校合理安排,考生的主、副专业和视唱练耳乐理(简称小三门)一同构成联考考试内容。在临近考试时期,有相当一部分考生会有临考前焦虑而开始怠慢学习甚至出现厌学心理。临考前厌学心理是一个普遍存在于艺考生中的心理现象。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三个维度,是在中学生中存在的一种负性现象”①。在对湖南省不同艺术培训学校近百名学生进行调查的问卷中发现,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不仅存在于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中,调查发现,成绩相对良好的学生也会有厌学心理。正确认识并解决这样一群“特殊”中学生的厌学情绪,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有利于帮助学生调整心理,恢复最佳考试状态。
有厌学心理的艺考生会有如下表现:上课不认真听讲、注意力分散,课堂上自我控制力差,求知欲下降,思想懒散;不按时按质完成作业,迟到早退频繁,对家长与老师的关爱持反感态度等。对于他们在行为上的厌学心理表现,笔者归纳为大致两点:第一,用自我安慰法来推卸责任。当他们遭遇挫折或者对学习产生情绪上的厌恶时,用自我安慰法把全部责任推卸到老师家长身上,认为老师家长关心不够,老师教学方法有误;第二,自我否定自我怀疑来逃避现实。这样的学生会认为自己没有学习音乐的天赋,练习也是徒劳,于是他们怠慢学习甚至不练主副专业。厌学心理带来行为上的表现,影响了学生的情绪与学习态度,导致学生成绩的波动,让家长老师无比担忧,更有师生、家庭关系进入僵局的状况发生。因此解决厌学问题迫在眉睫。
二、影响艺考生厌学心理的因素
在笔者的调查问卷、教学实践以及与其他专业老师交流这些过程中发现,影响学生厌学的因素可大致总结为两大类: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也叫做外在影响因素,主观因素是学生自身因素。
1.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家庭环境及家庭关系的影响,再者是学校环境及与老师、同学间关系的影响;
(1)家庭环境与家庭关系的影响因素
艺考生产生厌学心理,家庭因素不可忽视,家庭条件、家长的教育方法都影响着学生的身心成长。艺考生艺术的学习相比纯文化的学习,要求在物质方面投入更多,比如,购买乐器、音乐CD,请专业老师上课等,一般来讲艺考生的家庭要有一定物质条件,如果物质上得到保障,家庭因素会如何影响学生厌学情绪?就是家庭关系了,这是一个精神范畴,现实中,家长忙于工作应酬,很少与子女进行心理沟通;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给予子女过大压力,经常把当音乐家、考大学当成孩子唯一任务,这种情况下,学生会认为是为了父母而学习,从而缺乏主动性,失去学习信心。在问卷中可以看出,学生需要家长的肯定和支持,调查发现得到父母肯定的孩子,厌学心理的出现概率远远低于与之相反的情况。
(2)学校环境、课程设置、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因素
音乐培训学校对学生进行系训练,安排考试课程,主副专业等。然而面对学校这样一种“强制灌输”的教学模式:乐理的题海战术,练耳的枯燥训练,主副专业通常是一个作品循环练习,难免疲劳,学习效率下降。“教育的成败,紧系于老师”②,从师生关系上来讲,包括培训学校在内的音乐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有合理教学方法,但是,也有一些教师在无形之中被升学压力影响,依靠填鸭式教学、题海战术等枯燥训练法,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下降;还有教师对一部分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甚至采取放养手段,学生自信心受挫,对待该学科更加不感兴趣,以逃避学习来“惩罚”老师。
2.学习本身、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
这里的主观因素,包括学习和学生自身。学生自身的因素包括生理心理与实际学习能力。从学习本身来说,“学习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付出很大的心智努力,而这种需要心智努力的事情,都伴随着高度的精神紧张,久了必然会产生心理疲倦感”③。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一部分音乐考试学生来说,音乐是为了考上一所理想大学而选择的一个“捷径”,然而事实证明,这样的出发点在音乐路上是走不长远的,当然这是后话。现在的艺考生是青少年,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青春期心理不稳定因素增多,自我控制力差,焦虑烦躁症状时常发生。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的音乐学生自身基础不完善,比如五音不全,他们努力学习却效果不大,大多数选择放弃;另外,课程的难度也是学生厌学的原因,有的学生觉得小三门很有难度(80%考生对练耳与乐理中的属七导七以及调式调性掌握不好),失去学习动机,产生厌学。
值得一提的是,在临考前这个特殊时间段里出现厌学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考前综合症的表现,考试综合症是考试前的紧张焦虑,而临考前是一个特殊的时间段,压力紧张随之而来是可以被人们所接受,但是由此是否会引发厌学心理,还有待笔者更进一步研究探寻。由于时间关系,本文不做考前综合症的具体表现与分析。
三、有效对策与解决途径
通过分析,厌学心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种负面心理很有必要性。我们要找出相应的对策与解决方法: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监督孩子的同时要给予更多关爱和鼓励,时常与老师沟通;学校不要把升学作为唯一目的,教育是育人的过程,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老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更要加强自身音乐素养,探寻有效学习方法,让学生更易理解接受,发现音乐的美,热爱音乐;在所有的解决途径中,学生的自我主动是最关键的。学生要意识到父母的辛苦培养,老师的辛勤教导,严格要求自我,与父母老师还有同学沟通交流,勤学苦练,对待自己较弱的科目有信心和决心,不放弃,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即将到来的大考,收货硕果。
参考文献:
[1]周宏,学校心理教育全书[M].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195-196.
[2]李献友,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研究报告[R].山东:山东省寿光市第二中学心理咨询室.
[3]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18.
[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9.
[5]张春杰,儿童厌学现象分析[J].南昌: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147-150.
注释:
①马雅兰:《中学生厌学现象成因及相应对策分析》,2008年12月3号《文教资料》,第16期。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初中是基础素质教育,心理健康状况是学生素质水平的重要表现,心理素质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了解初中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有助于引起家庭、社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有助于中学贯彻《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对初中生身心发展和未来在社会上的发展也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1、学校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1)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与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
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引进课堂或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的一种手段,它为所有学生能直接接受基本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保证。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所侧重,对初一年级应侧重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加强学习方法与人际交往的指导;对初二年级应侧重帮助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发育问题,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对初三年级则应侧重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压力源”,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和升学观,进行应试心理的辅导与训练。
(2)进行个别心理咨询
个别心理咨询是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来实现的专业帮助学生的活动,比较常用的方式有:①面对面交谈,这是一种辅导者与被辅导者之间的直接性沟通,是一种最为简单但具有互动性的咨询方式。②电话咨询,是咨询与被咨询双方通过电话交流的形式进行的咨询方式。③信函咨询,信函咨询对于初中生的一些不宜公开的心理问题,可以较好较快的解决,是一种较为隐蔽的间接咨询方式。④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针对个别学生所实施的一种比较深入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个别辅导方式。
(3)注意其他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渗透
学习辅导是心理辅导的重要方面,它主要是结合学科教学来进行的学科互动与渗透心理教育方式。将心理学知识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学科教育为主载体充分发挥学校各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从教育实施的具体过程来看,一切目标、内容、方法、手段都要通过学生心理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心理因素无疑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基本因素。学科教学要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考虑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水平、特点,利用初中生心理发展的规使学生能积极接受学科教学的影响,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构建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
学校心理环境,是指学校里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生活、游戏、交往的全部空间。学生学习、活动及生活的氛围,学校的人际关系及风气等,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应构建良好的心理环境,如精神环境、社会化环境、互动性环境等。创设精神环境应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入手,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师生情感关系;社会化环境的创设应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契机,调节学习的压力,从而改善由于课业负担过重而导致的初中生厌学、恐学等不良的心理状态,构筑喜学、乐学的良好氛围。
2、家庭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后方
(1)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正确教育、引导孩子。随着初中生身体的发育、自立能力的逐步发展和独立意识的逐步增强,他们常采用夸张和偏激的形式来表达反抗和独立的愿望。如与父母发生冲突、抽烟、染发、服装怪异、喜欢扮演成人角色等。
(2)关注孩子的“心理闭锁”。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渐渐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这样的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心理闭锁”。初中生“心理闭锁”常表现为喜欢上带锁的日记,不愿与家长进行交流等,但他们的内心又渴望“开放自己”,由于感到孤独和寂寞,他们以不断的寻找朋友、迷恋偶像明星或上网找朋友聊天作为寄托。他们反而最不爱向亲人说心理话。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就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为此,家长不要夸大这种心理特征的消极影响,这样会给孩子们增加压力,要尊重他们的隐私权,给孩子创造自己的空间,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气氛,只有这样,才能从他们心理上解除阴影。
(3)正视“代沟”冲突。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这种心理状态容易导致产生与家长的“代沟”,表现在面对与家长的不同意见,孩子首先觉得是家长不理解自己,而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传统的东西视而不见,家长一提传统就生气。那么,作为家长应运用一些可行的引导策略:①理解和平等对待孩子。②选择最佳的教育时机和方法,进行友好的交流与对话。③家长、教师尝试接受孩子的某一项兴趣爱好,与孩子一起探讨有关问题,与孩子一起进行娱乐活动,请孩子来当老师。④父母与孩子共同完成一件工作,培养家长与孩子的共同语言。
(4)为孩子创建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卢梭在谈到家庭教育的问题时说:“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抵制坏风气毒害的最好良剂”。家庭是孩子避风港湾,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坚实后盾。它是以家长的情绪感染为核心,通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家庭人际关系、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文化素养等反映出来。有良好心理氛围的家庭,一般表现为夫妻关系和谐、互相尊重,彼此理解,对子女给予真诚和理智的爱,家庭成员之间感情融洽,志趣相投,态度和善,思想活跃,心理相容,反映出互爱的高尚情调和积极向上的气息。
3社会应给予初中生的心健康更多关注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主要问题
1、人际关系焦虑问题
中职生有梦想也有期待,对于家长来说。把孩子送进学校是把教育管理的责任交给学校和教师,对于学生自己来说,一边急于得到成人社会的认可,时刻模仿成人的行为习惯,一边却还未摆脱孩童的天真心态,加上没有升学考试的巨大压力,“混”的气氛很容易在中职生中蔓延。另外,学生的交往需要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增强,但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就会因为交往不当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例如矛盾不能及时处理解决,就容易形成暴力对抗、封闭孤独、派别流动等不良心理。
2、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问题
吸烟、泡网吧、早恋是当今中职生的三大癖疾,虽然这种情况只存在于少数,但家长为此揪心。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心理受到客观环境(家庭、社会、学校)的不良影响,部分学生因此而出现心理问题,例如家庭纠纷、父母离异造成孩子抑郁和焦虑;社会不良风气、复杂的人际关系造成内心矛盾冲突与困惑疑虑:学校不得法的教育与严厉或放任,造成孩子对抗情绪或退缩畏惧等心理问题。
3、学习中挫折与焦虑问题
由于从小没有科学或者说是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学习也就成为心理上一个沉重的包袱,学校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影响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学生把学习视为畏途,恐学、厌学的心理加剧。
二、解决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心理健康教育课它是对学生系统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还要面向全体学生,作预防性辅导。为此,应牢牢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内心因素,使其处于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思维灵活,爱憎分明、举止适度这样一种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之中。同时各学科教师都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对学生心理出现的“症结”,如学习焦虑、人际关系焦虑、情绪冲动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暴力倾向等,及时疏导。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寓心理健康于有益的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主题班会、艺术活动等来戒除学习不良的生活习惯,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增强自信心,提高心理素质。
3、建立网络心理教育平台
由于网络具有隐蔽、虚拟性,学生处在一个宽松无需戒备的交流环境中,便于把自己的压抑、苦闷、困惑倾诉出来,也便于学生就一些敏感的问题与教师和同学沟通。如利用学校已有网络资源,开设资源共享的心理网站,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知识、缓解或调适心理压力的技巧以及提供心理健康测试等;开通网络咨询热线实现师生心灵互动。学生不用担心和害怕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会暴露在大家面前,能真实地表述自己的问题和期望,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4、开展个别心理咨询活动
学生的烦恼、焦虑、紧张等因人而异,要消除这些心理障碍,仅仅通过上课、团体辅导等形式难以收到最佳效果,而要通过个别咨询,针对学生个体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采用个别与小团体咨询。个别心理咨询以其较强的针对性,能有效地解决学生许多心理问题。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称心理辅导室)。这里的小团体咨询有别于班级心理辅导,它在人数上要比班级少得多,对象上指有共同的发展课题或共有的心理障碍,由于其表现出相似性,为提高效率,克服专业辅导人员不足的矛盾,可采取的一种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的咨询形式。
5、实现学校心理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心理教育作为系统工程,它有赖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在学校、家庭、社会这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网络中,学校与家庭对中职生的教育与影响极为深远。所以,学校在对中职生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心理教育合力。学校在积极开展心理教育的同时,应主动密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学生家长全面了解其子女在校表现情况,针对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动与家长协商沟通。通过校讯通等网络管理平台与家长及时保持沟通,主动向家长介绍一些心理学知识、教育知识和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使家长清楚地知道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要保持一个适当的度,爱不能发展成溺爱,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自理、自立、自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三、结束语
著名青少年心理专家,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国内学习治疗创始人之一,中华学道运动首倡者。199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后攻读中国人民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生,拥有十余年中学生个性化教育研究经验。推出了有效解决学习马虎、认知损耗、信息加工模式问题等很多心理教程,并在应用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于2003年首次提出中国青少年道德教育从道育开始的思想,并先后组织举办了八届学道训练营,得到家长和学生的一致欢迎和高度评价。出版有《打破学习的常规》《高考八诫》《高三心理健康教材》《祖母教育》等多部著作。
宋少卫先生是一位关注现实并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者。作为青少年心理问题专家,他长期研究中学生学习障碍问题,从心理学角度深入挖掘学习障碍的成因,强调家庭环境和父母影响的重要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性进展。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他。
厌学的三大成因
记者(以下简称记):现在,中学生厌学现象很普遍,令家长们非常头疼。您认为学生厌学与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有必然联系吗?
宋少卫(以下简称宋):坦率地讲,当前中学生厌学是很严重的。有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大中城市的中学生,厌学的在60%以上。学生厌学与应试教育体制肯定有关系,但我认为,根本原因不在学校教育,而在家庭教育。
记:此话怎讲?
宋:一般来讲,学生厌学不外乎三大成因,我认为每个成因都与家庭教育和父母影响有重大关系。下面我来一一分析。
厌学的第一大成因是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的学生心中都有一个困惑:我为什么要学习?最初,他们都用这个问题问过父母,而父母是怎么回答的呢?
记:学习是为了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大多数父母会这样回答。
宋:是的,这是几十年来的“标准答案”,95%的父母是这样回答孩子的。这样的成长目标和学习动力是非常世俗的,也是无效的,因为它早就过时了。有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告诉我,他的父母说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上大学,有个好文凭,然后才能有一个高薪工作、一个幸福家庭,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他接着问父母,然后呢?父母想了想说,然后你要培养你的孩子,让他好好学习,像你一样成功,如此子子孙孙,周而复始。这个学生对我说,他知道父母是骗他的,他知道不学习同样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因为他父母有一套房,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也各有一套房,而他是唯一继承人,将来他只要自己住一套,把另两套租出去,就能衣食无忧了。
记: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回答孩子呢?
宋:没有标准答案,父母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来回答。比如孩子喜欢自然风光,喜欢欣赏白云蓝天,那么父母就可以告诉他,学习是为了让天空更蓝。
记:这样的回答当然很美,但是学生之间的竞争是残酷的,如果考试成绩不好,名次不靠前,孩子的幸福感就会降低。
宋:这个问题我正要谈到。厌学的第二大成因是学习能力不足。许多父母片面地强调孩子不会做题、不会背课文是学习态度问题,其实有可能是学习能力不足。我做过这方面的调查,在一个正常的班里,学习能力不足的孩子大致占20%左右。
记:学习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宋:很多方面,比如阅读障碍、审题不清、理解偏差等,考试很容易失分。
记:是的,这现象非常普遍,可是成因是什么呢?
宋:有的孩子从小到大与成人的交流模式导致他在阅读、在理解他人表达的意思上有欠缺,还有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种种原因造成语言发展障碍。我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从同一个班里挑出30个学业水平相当的学生,分成两组来考试。A组学生在一个大教室里考试;B组学生每人一个小教室,要求他们做题前必须大声把题读两遍。考试结果,B组总分超过A组总分12%。这是非常大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孩子的语言能力没有过关导致的。小学生的家长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孩子有题不会做,你不用告诉他答案,只要把这道题慢慢读一遍,孩子突然就会做了。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习惯。研究发现,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他基础学习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记:具体的,父母应该怎么做呢?现在的孩子根本不爱阅读,买了书就扔在那儿,上网玩游戏觉得特开心。
宋:父母的表率作用非常关键。这也是我接下来要谈的,厌学的第三大成因是家庭环境不良。一些父母在家看电视、打麻将,却让孩子专心学习,孩子会甘心吗?这样的家庭环境很容易导致孩子厌学。我常提醒家长,孩子在家的时候,你要抱一本书看,装模作样也要看,因为孩子不爱听你的说教,但他会模仿你的言行。
记:现在双职工家庭居多,没有给孩子做榜样的机会,怎么办?
宋:那起码可以给孩子布置一个适合学习的房间。
记:给孩子布置学习用的房间有哪些讲究?
宋:第一要整洁,第二要简单。有的父母布置孩子的房间特别用心,墙壁和家具的样式、颜色和图案很花哨,书桌上的小摆设也非常精致、可爱,其实这对孩子学习很不利。孩子在这种视觉影响特别复杂的环境中学习很容易跑神儿,难以集中注意力。
心理暗示很重要
记:如果孩子偏科,会严重影响总成绩。您认为学生偏科有家庭影响的原因吗?
宋:我有一个学生,只喜欢历史一科,对其他科目没兴趣,成绩很差。跟他的妈妈接触,我很快找到了原因:她特别善于暗示孩子好好学历史。她经常当着孩子面儿跟别人说:“我家孩子特别奇怪,别的不爱学,就爱学历史。”她并不知道,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对孩子进行强烈的心理暗示,孩子会觉得他学历史受到了褒奖,实际上是一种条件反射。父母鼓励孩子学历史是好的,但如果同时把孩子对其他学科的兴趣屏蔽掉就大错特错了。
记:有的学生语文不行,数学讨厌,英语更是糟糕,觉得自己很无能,于是自信心受挫,心灰意冷,甚至出现心悸、心慌等生理症状,父母该怎么办呢?
宋:这是一种心理疲劳,也是比较严重的厌学。父母想有效地帮助孩子,就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孩子,找到问题的症结也就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比如,我曾用20分钟时间教一个学生写诗,很快让他改变了对语文的厌恶。
记:这么神奇吗?20分钟怎么可以做到?
宋:其实很简单。我出了一个题目,《春天》。我让学生想象四幅画:第一幅画他想到了小草从地里冒出来,青青的,绿绿的,很容易就凑出一句来,“春来草青青”;第二幅画是天上下着细雨,打在石头的台阶上,湿湿的,于是第二句有了,“小雨润石阶”……四句话很容易就写出来了。写出了人生第一首诗,那名学生很兴奋,说写诗这么好玩,以后天天写!
记:这方法不错,汉语很重形象感,脑子里有了形象就抓住了语言的关键。其他学科呢?父母们需要掌握哪些技巧?
宋:孩子的个性不同,遇到的问题不同,当然不能用一个方法,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我认为父母们在学技巧之前,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是否欣赏孩子?是否全面评价孩子?对孩子的未来有何期待?这些问题想明白了,父母看孩子的眼神就不一样了,烦恼和焦虑就会减少。这种非语言的信息传递方式对孩子很有效,却是父母们的弱项。
记:打孩子是最糟糕的态度吧?
宋:打孩子、强迫孩子学习、责备孩子成绩不好,都会让孩子产生负面情绪,而负面情绪对记忆的抑制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所以,父母的家庭暴力(包括语言暴力)不可能帮助孩子学习进步,反而会促使孩子厌学。父母端正了态度,接下来要学会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说白了就是正确地夸孩子。孩子只要有一点进步,就及时地夸他、奖励他,但要掌握方法,不能夸得太空洞。比如,想让孩子写字端正,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父母可以走过去看一看,说:“这字写得有点意思。”虽然夸得模棱两可,但是孩子很容易朝好的方面想。这样夸下来,一个学期就能纠正孩子写字潦草的毛病。
考试技巧要掌握
记:您认为用考试来检验孩子的学习成果科学吗?
宋:当然不全面,但无论中考还是高考,用考试来争取升学机会的格局十年之内不会有大的改变。我认为,应试能力实际上是素质的一部分,学生必须学会考试。
记:应试有哪些技巧?
宋:有一名学习很拔尖儿的学生,平时测验成绩总在班里排前三名,但只要一到大考就完蛋,成绩差得让人不敢相信。这类孩子有一个通病:马虎,非常的马虎。造成马虎的原因千奇百怪,其中最普遍的原因是审题出错。许多中学老师告诉我,考试时把题完全看懂其实不容易。
记:这方面,您有什么具体的技巧吗?
宋: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A组是成绩好的学生,B组是成绩稍差的学生,两组同时做同一道数学题,做对人数A组以10∶2领先B组。第二次测试,试题难度加大,A组考试形式不变,B组使用专用的答题纸。答题纸是一张白纸,上面画了三个大方块,要求学生在第一个方块里把所有的已知条件列清楚,在第二个大方块里把原理按照规则写出来,在第三个方块里把未知数列清楚,然后再解题。结果,做对人数A组仅以9∶7领先B组。
记:差别如此之大,真没想到。
宋:不夸张地说,仅仅学会审题,就能在考试中提高至少20%的分数。
“生而不有”是真谛
记:有些家长对亲子沟通很烦恼,因为孩子根本不屑于跟家长说话。您有什么高招?
宋:孩子只会为三种人改变:欣赏他的人、了解他的人、学识渊博的人。家长起码要了解孩子,与孩子有共同语言,否则沟通什么呢?只要了解了孩子,就打开了沟通之门。这点十分灵验。举个例子,有一个初中生特别厌学,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在家跟父母作对。家长找到我问计。我了解了孩子的爱好,建议他们买一套《火影》光盘,每天晚上等孩子做完作业了,两口子用电视放来看。
记:家长学到了什么?
宋:不用学,此乃“诱敌之计”。孩子一听客厅里有《火影》的声音,马上就凑过来了,话匣子也打开了,两代人的沟通就这么轻松愉快地开始了。后来这个孩子跟父母的关系变得特别融洽。父母在跟孩子一起看《火影》的过程当中适时地跟孩子讨论一些问题,他们惊喜地发现孩子愿意听他们的话了,不再跟他们作对了。为什么会如此神奇呢?原因是亲子关系在孩子看来不一样了,父母由“敌人”变成了“自己人”。
记:现在家庭教育的理念很多,各执一词,有的还相互矛盾,许多家长很迷茫,您认为家庭教育的真谛是什么?
宋:中国的家长对家庭教育普遍有焦虑情绪,喜欢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尤其是某一方面表现优秀的孩子比较,对各种各样的家庭教育理念一知半解,而不是沉下心来仔细观察自己的孩子,认真研究家庭教育理论,所以很迷茫。追根溯源,是父母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造成的,而竞争意识和危机感来自于成人世界,并不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
记:对,孩子的成长需要快乐,需要玩耍,需要安全感,需要团队合作精神,而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
宋:至于家庭教育的真谛,我想您指的是指导思想。《道德经》里有很多教育的真谛,家长不妨多读多领会。
记:请试举一例。
宋:比如,《道德经》中有一条家庭教育准则,叫“生而不有”。意思是说,父母生下了孩子,但不要试图拥有他。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玄,其实是真知灼见。如果父母认为既然生下了孩子就应该拥有他,替他决定一切,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失去自我意识和独立能力,将来一定不幸福。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关键词:数学教师;学习氛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90-01
“阳关儿童”,曾称“留守学生”“问题学生”。
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乡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不断增多,他们的子女多数留在户籍所在地,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长辈共同生活,由这些长辈负责抚养和教育管理。随着留守学生数量的日益增加,这一特殊群体由于成长环境特殊,缺少亲情关爱,加上隔辈老人或其他亲属对留守学生的照顾也多数限于吃饱穿暖,无力顾及其他,导致学生的监护权、教育权的缺失。这些正值生理、心理发育期,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的孩子们,极易出现各种问题。在学校里,这些学生几乎等同于“问题学生”,“后进生”。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家庭功能的缺失,现已成为目前农村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下面,就本校“阳光学生”现状做以分析:
一、“阳关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习成绩下降,厌学
我校本班的王某某同学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他的父母在他上小学四年级时就去外地打工,他由爷爷奶奶照顾,小学时成绩不错,可父母外出打工后,没人看管他学习,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成绩慢慢的下降,到我这学期接八年四班时,他的成绩落全班尾声,且越发出现厌学情绪。
2、心理健康失衡,逃学
父母不在身边,学生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时常会感到孤独无助,遇到心理问题无处倾述,得不到正常疏导,久而久之,对于心理和身体成长都留下一些后遗症。大多数学生要么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流,自卑感较为明显;要么焦虑心理突出,自控能力较差,冲动易怒,放任自我劣习等,各种心理问题不一而足,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逃学现象时有发生。
3、不良环境影响,辍学。
我班的张某某同学,自开学以来,就几乎每天都在犯大大小小的各种错误,开始也没太在意,以为是小孩子,自控能力差,爱动是正常的,可慢慢却发现他的眼神和其他孩子不同,目光中有一种像泪水的东西时常能在他的眼神中看到,我开始注意观察这个孩子,后来通过和他的谈话了解到,他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他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加上隔辈人对孙子的宠爱,他便以各种理由不写作业,后来是上课不听课,最后有时竟然逃学,和他谈话也只能好几天,过几天还犯,后来几次和家长联系,知道孩子原来是挺老实的,可后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慢慢的和社会上的“小混混”混在一起,开始去玩游戏,上网吧,而且听别的学生说,他家的那个地方上学的几乎没有了,都不念了,我听后很是震惊,现在这个年代竟然一个地方能达到几乎所有人都半途退学,太不可思议了。
虽然经过我的各种努力,这个孩子最终还是很可惜,他的爸爸来电话说孩子不念了,我真的感到很惋惜。
由于孩子远离父母,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会逐渐养成各种坏习惯。学生的行为问题较其他学生多,与社会闲散人员结交,打架斗殴;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顶撞老师;在家里不听监护人的教导,我行我素。多数学生成绩极差,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大多数教师也认为学生大多是“双差生”、“问题生”。这样的学生由于厌学常常到网吧寻找精神寄托,很多青少年一旦进了网吧,就再也无法摆脱网吧的吸引,不思学习,为了上网不惜逃学,父母鞭长莫及,时间一久,辍学自然是在情理之中。
二、农村初中“阳关儿童”厌学、逃学、辍学的对策
1、重视家庭教育功能,正确合理教养子女
家长应首先转变教育观念,目光不能只停留在经济的层面上,不能片面地认为外出务工能挣钱就是为孩子创造幸福,要尽可能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完整的家。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就要使学生不再留守,或者父母在本地打工同时照顾子女,或者要允许外来打工者把孩子带到打工地并同时解决这些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使孩子不再与他们的父母分离。
2、建立“家长”队伍,关爱“阳关儿童”
基层学校可以对学生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机制,建立家长队伍,由班主任、课任老师与学生“结对子”,当学生的“家长”,及时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与学生沟通情感,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学习情况,及时对他们学习上的困难给予指导,弥补学生的亲情缺失,通过教师和学校集体生活的温暖来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从而促使“阳关儿童”在良好的发展轨道上迈进。
3、推进依法治教,使九年义务教育落到实处
地方政府应该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必要时可以采取法律措施,依法保障“阳关儿童”的义务教育。要使学生家长在思想上提高认识,确保孩子能健康成长。
4、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确保一个都不能少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管理的指导和监督力度,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健全机制,督导到位,建立“阳关儿童”情况登记制度、监护人联系制度、结对帮扶制度等工作制度,保证农村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保护农村“阳关儿童”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育他们形成良好的身心素质。这对于提高未来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快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