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劳动学重点知识范文

社会劳动学重点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劳动学重点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劳动学重点知识

第1篇:社会劳动学重点知识范文

一、设计阶段――精心设计导学案

从其内涵来看,导学案乃是对传统以教师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的创新,其以“导”为逻辑主线,“学”为主体,即教师改变以往的课堂主导者地位,转而重新将自身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通过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实现自主知识学习。

一般来说,一份导学案包括以下部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知识结构图、情境材料、课堂检测、课后反思等。从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看,在导学案的编写中,采取了以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师集体编写模式,每一位任课教师在授课内容范围内遴选一个教学单元进行导学案的编写。同时在编写过程中,基于保证导学案针对性与实效性的考虑,将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增加或者删减处理。此外,在导学案的体例设计与内容编排方面,应突出教学的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并注意把握导学案内容的难易程度,以便使导学案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应有效用。

二、实施阶段――有效组织导学案实施

如何依托导学案的实施提升高中政治课程教学质量,是对教师智慧的考验。笔者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具体而言,应从下述方面着手实施导学案。

1.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导学案内容展示。

信息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利用和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导学内容展示,从而实现对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认知与把握。同时,为了让学生实现自主知识探究,教师应预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用于教材的翻阅,以便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对所遇到的问题通过自己的充分思考加以破解。

2.教师应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形成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效度化引导。

问题的产生是思维活动的起点。教师在依托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应注重为学生设计科学合理且涵盖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启发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笔者在为学生讲解人教版高中政治《价格变动的影响》一课内容时,为学生设计了两个问题――粮食增产对农民生活境遇是好还是坏;电影院面临经营困境时,应该对票价进行上调还是下调。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展开了热烈而充分的讨论,进而对教学重点知识与教学难点知识形成了更为全面的思考,改变了先前的偏颇性认识,从而使其深化了对政治知识的领悟程度。

3.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学习成果展示契机。

不论学生的学习程度如何,其对荣誉以及他人认同的渴求是一致的。因此,高中政治教在学案导学教学活动中,应为学生提供学习成果的展示契机,以便使其获益于成功的体验,进而由此种体验,促使其形成持续的学习动力。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多变的价格》的学案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将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供求对价格的影响等知识点向学生展示,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课本的方式解决问题,并在课堂内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4.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问题研讨。

课堂研讨能够使学生在彼此的意见、见解、观点的交流过程中,丰富自身知识的认知范畴,并且习得其他同学的思维方式。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讨论,能使其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得以进一步增强。

5.教师应注重采取点拨精讲的教学方式。

在学生进行充分的意见交换与讨论之后,教师应对学生未能达成共识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与精细讲解,从而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第2篇:社会劳动学重点知识范文

(一)教材分析

1 课标要求: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评析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案例,列举几种就业途径,树立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2 教材地位:“新时代的劳动者”是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的教学内容。在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本单元起着决定作用。劳动者是生产的微观主体之一,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与就业状态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学生作为未来的劳动者与建设者,他们的创业精神和择业观念的培养对促进经济的发展也是有重大的意义。同时就业问题、维护劳动合法权益又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因此本框题又有很强的时代性。

(二)学生分析

1 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知识基础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货币、价格、消费、生产等基础知识,已经初步具备运用经济学观点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能力基础方面,学生已基本具备自主互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和经验。心理基础方面,学生对于劳动、就业并不陌生,对于当前我国的就业也有一些了解,有自己基本的思考和判断。

2 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要找到维护权益途径和程序,不仅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维权意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但高中生在这一方面有所缺乏,因此有一定的难度。

3 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学生愿意了解我国的就业现状,想知道政府对解决就业问题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与方法。学生也很愿意通过学习了解劳动者如何依法维护权益。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劳动与就业的意义;正确的就业观;劳动者的权利;依法维权的基础、依据、途径。了解我国就业形势及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2 能力目标及教学实施策略:通过教学中的情景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具有分析就业形势的能力,能够解释市场经济中为什么存在失业现象,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就业问题。同时引导学生获得对就业选择能力和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歌曲欣赏、学生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学生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如何解决就业问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 教学难点: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五)教学方式

1 教法:情景体验法、案例分析法、演绎法。

2 学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分析归纳法。

(六)教学用具

1 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全班48位同学,分成八个学习小组(每六位同学为一小组),此设计为合作探究与小组讨论环节作准备。

2 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①多媒体教学,运用PPT课件,包括音频与视频材料,主要运用于情景体验。②学案导学,主要运用于对教材知识的梳理以及情景案例等的文字说明。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 阅读课本41~44页:“新时代的劳动者”。

2 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的知识梳理。

3 了解学案“合作探究”部分的四个情景,对四个情景有感性认识。

(二)导入新课

播放旭日阳刚的歌曲《劳动者赞歌》,在播放该歌曲的同时,用PPT以图片方式播放劳动者的光辉创造。(图片说明:均选用能体现深圳特区风貌和标志性建筑的图片,以及深圳大运场馆的图片)。通过歌曲和图片,让学生从视听开始进入学习,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师生互动

第一目:劳动(板书)

1 劳动的含义。(板书)

2 劳动的意义。(板书)

教师——由歌词内容“劳动创造了这个世界,从过去到现在到永远,劳动最光荣”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只有分工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任何劳动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的思想。

学生——回答问题: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来体现我们对劳动的尊重?(请你举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

设计意图:劳动的含义和意义这部分内容不是本框的重点,侧重在于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通过该问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把对劳动的尊重落实在个人行动和生活中。

第二目:就业(板书)

1 就业的重要意义:(板书)

教师——提问:人们为什么要就业,就业有什么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从社会和个人的角度分析就业的重要意义。

学生——根据预习及学案的自主学习概括出就业的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及使用学案的情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我国的就业形势与现状:(板书)

情景表演一:小李找工作从人才市场回来后与父亲的对话。(素材见附件2)

设计问题:①从情景表演中,反映出我国的就业形势存在哪些特点?②结合情景表演,说说小李为什么找不到工作?提醒学生要结合情景分析。

教师——要求学生仔细听小李和父亲的对话,从隋景对话中思考问题。

学生——通过观看情景表演回答上述两问。

设计意图:情景由两位学生自己表演,增加趣味性。通过情景表演,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对我国的就业现状有一个感性认识,再通过问题的设计与回答,概括总结出我国就业存在哪些问题,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过渡:播放小李的自创歌曲《我成了就业男》视频。过渡到下一知识点。

3 如何解决就业问题:(板书)

(1)党和政府:根本途径、宏观措施(板书)

(2)劳动者个人:转变观念、树立正确就业观、自主创业(板书)

展示情景二:小李的家庭会议。情景中,各家庭成员对就业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素材见学案)

设计问题:上述不同观点的合理性在哪里?误区何在?

形式:分小组讨论,进行合作与探究。

教师——进行方法指导与要求:

①分组要求:全班同学已分为八个小组,一二小组讨论第一个话题,三四小组讨论第二个话题,五六小组讨论第三个话题,七八小组讨论第四个话题。②讨论时要注意全面分析所给观点,既要指出其合理性,又要指出其误区。讨论完后由组长负责汇总本组观点。③每组派一个代表阐述本组讨论结果。同一话题的另一个小组可作补充。

学生——分小组讨论(5分钟),组长负责制,每小组由专人记录本组观点,讨论完后,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阐述本组讨论的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形式上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并通过方法指导指导学生应该怎么讨论,如何全面地辩证地分析观点的能力,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内容上是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这一重点知识服务。

第三目: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板书)

1 我国劳动者享有的主要权利。(板书)

2 为什么要维护劳动者权益?(板书)

情景三(案例):小李进厂后的遭遇(素材见学案)

设计问题:小李的哪些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

教师——由本课开头的歌曲里的歌词“我们的幸福和权利要靠我们自己去争取”展开这一知识,通过讲解让学生知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由法律保障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情景分析时要依据情景,情景中的哪些内容对就是哪个权利。

学生——结合情景三中小李进厂后的遭遇,分析小李的哪些权益受到了侵害。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让学生对劳动者享有的合法权利与案例结合起来,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而不仅仅是法律条文,同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劳动者权益的维护:(板书)

基础:自觉履行劳动义务(板书)

依据:与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板书)

途径:投诉、协商、调解、仲裁、向法院(板书)

情景四:小李维权(素材见学案)

设计问题:①小李的行为是否可取?小李在进工厂时和在工作中应该怎么做才能为自己维权找到依据和理由?②小张为什么会被工厂开除?③小李为什么会被司法机关拘留?

教师——补充劳动法关于劳动者义务的规定,明确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强调行使权利要以履行义务为基础,同时劳动合同是维权的依据。

学生——依据情景四回答上述问题。

设计意图:该情景是为“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一重点和难点知识设计的。第②问的设计,是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履行劳动义务是行使权利的基础。第③问的高计是强调劳动者在维权时要采取合法手段和法律途径,而不能采取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第3篇:社会劳动学重点知识范文

《数字通信原理》是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也是许多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1-3]。该课程是以《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信号与系统》等为先修课程,又为后续的《移动通信技术》等课程打下理论基础,其理论性强、数学公式推导多,抽象概念多、实践性强、覆盖面广、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4-7]。目前,我院的教学情况是,受课时的限制,教学安排相对紧张,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理解程度不够、兴趣不浓,很难达到该课程的基本要求。如何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理论课课堂中较好地掌握数字通信原理的理论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的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改革和优化数字通信原理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势在必行。

2 《数字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针对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夯实基础、注重应用、实出能力为目的,根据两年来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具体措施。

2.1 分层次教学内容探索

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概念、重点知识和扩展阅读三个层次,并划分难点内容。其中基础概念和重点知识都是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等,故而要求所有学生必须掌握,也是考察的重点,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对重点知识详细讲解,反复强调,包括公式推导,物理意义等;而扩展阅读则往往都是一些结合实际通信系统的应用案例分析等,以便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当然,对于难点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更为细致的讲解。另外,对于一些相近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对比学习,进行分组自主讨论学习,没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上面面俱到。

2.2 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

通信原理课程基本原理多、公式推导复杂、流程图原理分析图也很多,使用传统的板书讲授费时费力效果还不好,很多复杂公式的推导、原理分析都很慢,不够清晰明了,所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和板书结合的方式,节省了时间,处理了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并且两种方法还可以优势互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和动画等多种媒体对通信原理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和生动的表达,给教学注入生动翔实的内容和丰富的信息量,并用板书辅助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使讲述内容更连贯。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与形象性,而且增强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2.3 引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到理论课堂中

在数字通信原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只利用课本中的相关公式和方框图,对学生来说,缺乏可视化的直观表现,学生难以理解,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引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到课堂中,可简化计算过程,把计算结果以图的形式形象地显示出来,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各种调制解调信号波形、频谱等,同时仿真软件中的Simulink仿真工具可以仿真许多通信系统,通过改变某些参数来观察通信系统的性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给学生清晰的学习思路,从而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4 实验环节的完善

在课程的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环节中大力发挥Matlab软件的强大功能,可从三个方面设计数字通信原理实验和课程设计的项目:①M文件编程仿真;②Simulink动态系统仿真;③GUI(图形用户界面)演示系统设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所学内容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对知识点的仿真分析,使学生更专注于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不是无意义的大量重复劳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编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2.5 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基础。拥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等于拥有了创新的催化剂。它反映了人们在网络时代中的一种数字化生存能力。数字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对象大都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将来的职业岗位上要接收和处理大量的技术信息,要适应未来数字信息化社会的急剧变化。教师在课堂中要积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独立思考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通信领域时分复用技术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后了解复用技术的最新科研动态,并在下次课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可以为学生将来深入研究、创新专业技术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2.6 前沿通信技术相关知识与教学内容相融合

由于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很快,数字通信原理课程的教材很难跟上科学技术的步伐。而学生要具有创新意识,就必须有大量的知识积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与学生专业有关的前沿通信技术相关知识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例如在讲解模拟调制系统抗噪声性能时,教师可以简要介绍最新的基于小波理论的信号降噪方法。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学科知识,又丰富了学生后续课程所需的专业知识。

第4篇:社会劳动学重点知识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家庭教育投资;教育投资偏差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ll一0234―02

1 湘西自治州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家庭背景

一般认为家长受教育程度低、孩子数量多、家庭劳动力少、家庭经济条件差会减少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投资,影响到孩子的上学。在民族地区,像湘西这样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农业人口大都占全部人口的90%以上,因此,农民的观念意识也直接影响着当地人力资源的开发。从笔者的调查结果中也印证了这一点。

由表1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农民的人均收入1000元以下、1001―3000元、3001―5000元、5000以上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0%、45%、10%和15%。1001―3000元占的比重最大,占了将近一半;在人均3000元以下所占的比例更大,占了75%。也就是说农村家庭收入与其他地区比起来有很大的差距,农民对教育的投人在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中占很大的一部分,农民的教育投资负担还很重。

同时。在调查中。90%以上的家庭认为孩子的教育开支占到了总开支的30%甚至更高,而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的上学费用过重。

绝大多数的农村家庭愿意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愿意给孩子进行教育投资,普及义务教育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由表2可见,在所有的被调查者中,认为教育“很值得的”小学程度占了61.1%,初中程度占了84.5%,高中或中专占了87.4%,由于高学历以上的很少,笔者把此类归人了大学及以上,他们占了93.8%。可见家长的文化水平越高,越认为受教育很值得,即高学历家长倾向于重视孩子的教育,愿意给孩子的教育投入更多。

1、2 对子女教育投资

许多贫困民族地区“传宗接代”、“多子多福”观念根深蒂固。从笔者的调查走访中发现,在湘西州,很多家庭都是4口以上的大家庭占到了70%以上,子女人口的激增导致了家庭负担的加重,直接影响了子女的受教育程度。

在教育期望上,80.6%的家庭期望男孩能受到大学及其以上的高等教育,78.5%的家庭期望女孩能受到大学及其以上的高等教育。

在上学和打工的选择上,很多人便选择打工。笔者还对家长供孩子上学的目的进行了调查。对这一问题的调查采用的是多项选择的方式。

调查结果表3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选择将来找个好工作和多学点知识的百分比相对较高,前者都占了35%,后者都占了55%。笔者认为家长供孩子上学的目的是很实际的,多学点知识,提高素质,找份好工作,跳出农门,不做社会的最低层。而显示传统思想的“光宗耀祖”目的的比例已经是很小,人们的思想已经变得相当的开放。

1、3 教育投资结构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农民家长的家庭教育投资意愿上升,投资意识加强。从家长投资教育的目的上看,有近80%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多学点知识,考上大学,并表现出强烈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投资意识。笔者根据调查结果和与村民的聊天认为目前家庭教育投资意愿上升,投资意识增强,有其历史、文化传统的原因,更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1)投资目标单一与投资盲目性并存。

在本调查中,有22户派人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占被调查家庭总数的22%。部分家庭不惜一切代价送子女继续上学,其目的一方面是让孩子学到更多的东西,更重要的方面是这一类的家庭主要是想让孩子获得高等教育学历为脱离农村辅路。“让孩子直接回来务农或务工”的农村家庭,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代表农民的本能愿望和近利思想,这部分农民认识到此时子女既有一定的知识,又基本发育成熟,能担当一般的重体力劳动或外出务工,能为家庭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2)智力投资过滥与德育投资不足并存。

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和智力开发的投资,忽视思想品德教育投资。他们认为,只要为子女提供足够的金钱,舒适的生活、学习条件,似乎就已经万事大吉了,很少去关心孩子的道德品质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有些家长甚至向子女保证,只要能好好学习就可以什么都不用管,包括整理个人内务,就连学校组织的义务劳动都一律包办,从而造成了智力投资过滥与德育投资不足并存的局面。

(3)对子女投资过剩与对自身投资不足并存。

调查中,有近62%的家庭认为关心孩子成长,父母要以身作则,即要求孩子怎样,自己也要怎样――应该以身作则,如要求孩子努力、刻苦,父母也要勤奋、敬业。但仍有8%的家庭以家长的姿态来要求小孩,认为孩子就应该听大人的话,还搞什么条件;同时,有30%家长认为这是两码事,父母就这个水平了,保证家庭的经济来源就行了,把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在情感投入上,89%家长表示非常关心和比较关心孩子的学习;87.1%的家庭对子女的学习实行过奖励。其中较多的是实施了不花成本的口头奖励。

总之,通过对各种家庭教育投资状况的调查和分析,笔者认为在目前的教育政策和形势下,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结构较之以前有了明显的变化,但其投资结构存在的问题还是对子女的教育决策产生了影响。

2 影响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能力的因素分析

2、1 经济环境

经济水平低下、观念落后严重制约着人力资源的开发,但一定的观念总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因此,经济因素也是制约乃至决定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存在,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产业技术含量低。因此,无法形成吸纳科技人才和发挥其更大作用的工作环境,严重制约着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2、2 观念落后

农村过去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人们对教育存在很大的偏见,“书中自有黄金房,书中自有颜如玉”,人们把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看作是升官发财的阶梯。在男女教育上也存在偏见,男孩可以上学念书识字,女孩是要嫁人的,没有必要念书识字。但增加收益,必须增加投入,而且他们也认识到了这种投人包括物质投入和劳动力投入,但他们把投入的增加仅局限于量的增加,希望于“多生致富”,他们认为“多生”可以增加劳动力的投入数量。因此,长期以来不发达地区人力资源的群体素质和个体素质都十分低下。

2、3 社会环境

从某种程度上讲,民族地区基本上还是一个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无形中制约着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可以表现在:

(1)难以形成和强化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在动力。

(2)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其才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很难形成一种能够刺激人力资源进行自我投资和自我开发的机制,个体素质不但不能很好的提高。反而会受到压抑和排挤。

(3)论资排辈及由血缘关系和平均主义来评价的做法仍还有一定的市场。

3 对策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与城市和富裕地区一般家庭相比,民族地区家庭教育投人是较低的。家庭经济是教育投入的基础,而较好的教育投入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多的现代教育设备,使孩子接受更多的信息;同时,家长也应相对地更多地面向社会,站得高看得远,更应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教育孩子。反之当孩子获得较高的成就后,对本民族、本家庭也会有更大的贡献。

3、1 扩大家庭教育投入

作为家庭和个人要承担一定的学习费用的,可以理解为是接受教育的一种价格,这一价格同样对人们的教育消费或需求产生不同的刺激效果,如果过高,则人们将减少对教育的需求,所以,政府调节的重点是通过加大投入,对民族地区接受教育的家庭和个人给予较大力度的补贴。

3、2 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1)加续型(3+x):在学生初中毕业后,对不能升学的毕业生进行一段时间的实用技术教育。

(2)渗透型(3+0):在不改变原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在整个初中学习阶段适当增设农业技术课和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农业、职业技术知识。

(3)“9+2”教育模式:对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未进入普通高中就读的孩子实行2年以内免费(或优惠)的“订单式”职业教育,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脱胎换骨”,同时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3、3 深化体制改革,提高教育投资效率

采取以就业、产业为导向的教育投资体制,提升人们对教育投资的预期,使基础教育投资获得理想的收益。

参考文献

[1]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第5篇:社会劳动学重点知识范文

关键词: 高中政治课堂 自主参与 实施现状 提高策略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自主参与为重点,关注学生在政治课堂中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教师要在课堂中设计适宜的政治问题,引发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交流和辩论,从而使学生增强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政治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政治学习效率。

一、高中政治课堂中参与式教学的实施现状分析

高中政治课堂中参与式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导致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参与式教学中的探讨目标不够清晰。

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教师要确立学生参与探讨的主题,并且使探讨的主题与课文的知识点吻合,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对探讨主题不够明晰的问题。例如: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讲解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举例“梨树和果树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认为教师要讲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在学生的意识里,梨树和果树的关系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而教师却举了一个让学生参与探讨的无关的话题,这就使学生的参与式探讨毫无意义,与课文知识点没有起到引导和关联的作用。

2.参与式教学中的课堂组织较为随意。

在学生主动参与探讨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由于对课堂纪律的调控不当,导致学生的主动参与变成混乱的讨论,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机会并不均等,参与式教学演变成为个别学生的演讲会。例如:在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探讨“人生的价值”的主题时,让学生自主参与,有的学生大谈对人生价值的见解,认为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感与社会的奉献有直接的关系,有的学生却由于沉默寡言,不敢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得这个主题成了积极发言的学生的演讲台。

二、参与式教学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提升策略

1.营造和谐开放式的教学氛围。

在高中政治课堂中,要让学生感受到轻松与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用宽容、理解和体谅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政治理解和政治认知,用尊重、平等的心态与学生交流,从而使学生在政治学习环境中,勇于表露心声,主动参与政治学习,而不会觉得过于拘束,教师要显现出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平等、民主态度,鼓励胆怯的学生积极参与政治课堂讨论,大胆发表见解,才能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从而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下,温习旧知,获得新知。

2.紧扣高中政治教材重难点,拟定明确的探讨主题。

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教学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政治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智力水平,设计一个切实可行、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近的主题,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讨论过程中,完成对知识重点、难点内容的学习和把握。

例如:在“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一课中,可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公民的政治参与,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如:“政治参与的民主选举权力要如何实现?”、“民主决策的选择应当如何实施?”启发学生意识到自己也是公民的一分子,也有政治参与权力,如何正确实施政治权力,并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联想,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3.把握时代脉搏,引导学生树立敏感的政治态度。

高中政治课程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认识世界,同时,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用自己的知识和努力改造世界,要让学生认真学习时事新闻,把握时代的脉搏,并从社会热点新闻、社会关注的现象等入手,引发学生的参与式讨论,在社会中发生的任何事件都可以成为学生参与讨论的素材。例如:在学习《当代国际社会的概况》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事先了解一些国际新闻,对于朝鲜宣布全国进入战备状态的时事新闻,并利用核武器作为谈判的无视政治要求时,让学生思考并参与讨论,朝鲜的这种无视的政治行为在大国之间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各国需要进行积极、主动磋商,以最小的代价解决国际时事的争端。

4.融合生活中的政治现象,提高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探讨热情,要对政治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用新鲜的时代气息内容,唤起学生的政治学习热情,提高政治学习兴趣。要结合生活中的政治现象,通过这些生活中的政治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参与到课程学习讨论中。例如:在学习《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劳动实践,写一份自荐书,并让每个学生进行自我劳动的评价和交流,从而使学生在对生活、对劳动的实践和交流中,参与课堂学习,掌握政治教学的知识点。

三、结语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可以采用参与式教学法,用各种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政治课堂学习中,在平等、开放、互动的政治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提高政治学习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国智.关于高中政治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2,(21).

第6篇:社会劳动学重点知识范文

关键词: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效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68-02

一、机械制图课教学的现状

职校学生多数是高中选拔被淘汰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学习自觉性差,缺乏主动性,部分学生有较重的厌学情绪并缺少自信。现用教材是普通高校学生所使用的,对基础较差的职教生来说相当难,教师按教材内容授课,极不符合职校学生现状和特点。按现用教材授课,学生听不懂,学不会,收效甚微。如何提高《机械制图》课教学质量非常重要。

二、社会需求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需要大量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岗位适应性强,具有较强操作技能的一线工人,这对《机械制图》课的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因此。在教学上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出现代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三、提高《机械制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改革教学内容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

职业高中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专业技术人才,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一定要为未来社会服务。为满足社会需求,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与调整。

1.对制图教材进行删减,去粗取精,编制出自己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是针对企业所需及本校实际情况(包括学生情况和学生就业去向)编制的,既突出重点、难点,又便于教师去教,学生去学。

2.将陈旧老化、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课程内容变成新的、企业需要的、对学习提高有用的相关知识。例如:以前的手工绘图已被计算机绘图取代,对绘图工具的使用、字体、比例、标题栏、图线以及图纸幅面等标准可以不作要求;常用的几何图形画法,如等分线段、等分圆周、画椭圆等可简单介绍。学生必须掌握的投影作图原理与方法,点、直线、平面的投影,基本体三视图及表面上找点,相贯线、组合体的画图等是《机械制图》的基础,内容环环相扣,应该系统讲解,全面掌握。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

传统的运用挂图、模型、板书、讲解等方法和手段效果差,反复运用容易使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制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这需要合理使用教学媒体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1.将枯燥的理论教学生活化,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一些顺口溜,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重点知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讲授点、线、面投影时,单纯利用三维直角坐标系、抽象的点、线、面讲解,同学们缺少立体几何知识,理解起来很困难,不易掌握,因此在讲课时把黑板比作V面,地面为H面,右墙壁为W面,学生把自己的手攥成拳头看成空间点,自己的笔、尺子看做空间直线段,课本或纸张便是空间平面形,然后在总结记忆口诀,如:一点二平线――投影面垂直线,一斜二平线――投影面平行线,三斜线――一般位置线。这样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空间点、线、面的投影及其规律。在讲剖视概念时,比喻成切西瓜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西瓜一切两半把瓜瓤画出来就是全剖视图;将西瓜切去1/4,有皮有瓤地画出,相当于半剖视图;局部剖就是挖个三角洞,看西瓜是否长熟。在讲组合体三视图画法时,归纳顺口溜:“先分析后选择,先基准后轮廓,先关键后其它,三视图一起画”。要求学生熟记顺口溜,分析理解,在画图过程时能充分发挥想象,熟练掌握制图技巧。在讲组合体读图方法步骤时,也可归纳如下顺口溜:“抓主视,看大致。分部分,找关系。按投影,想形状。合起来,想整体。”这种生活化的教学使课堂不再枯燥乏味,可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学习内容,大大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并能长久记忆。

2.自制模型,动手实验,理论与实习相结合,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自制模型包括收集模型和制作模型。我们在学习基本体三视图时,就可以收集模型,如:茶叶盒可以作为圆柱体使用,皮球就是球体的典型,螺母就是六棱柱。在学习组合体三视图及读图时,先根据课本上给出的支架轴测图和支架分解图,在老师指导下让同学们在实习课上做出模型,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熟悉各种加工设备的操作步骤和使用性能,如:车床,铣床等。理论课上在老师指导下练习画三视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物体上下、左右、前后的方位感,树立空间概念,完成识图能力的培养。然后再根据画出的三视图想象实物形状,培养同学们的逆向思维,进一步培养空间想象力。这样学生不但明白了学习制图课的重要性,而且看到自己加工的产品,会有一种成就感。不但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从心底摆脱自己底子差、自己不如人的自卑感,即学习了理论,也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做到了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

第7篇:社会劳动学重点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突破;创新

一、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难点一般包含两种形态,即静态教学重难点和动态教学重难点。静态教学重难点主要是指教学参考书所规定的内容,侧重于从学科知识体系角度来确定,突出重难点在本章节知识体系框架中的重要性。而动态重难点主要是根据学生实际确定的教学内容,它因班而异,因人而异。如何快速有效地定位重难点呢?对于常规教学而言,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吃透新课标,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与具体的教材内容整合起来,科学定位每节课的静态重难点。从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来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引起的:(1)学生没有相关的知识经验、基础或者相关知识经验、基础很薄弱;(2)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错误的;(3)没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不能灵活地进行思维视角的转化(如从宏观到微观);(4)对于内容抽象、过程复杂、综合性强的内容掌握不到位等。从哲学角度讲,难与易因人而异,同时,受到时空等多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形成的重点、难点又具有相对性和不确定性,难与易不是固定不变的,因而又具有可转化性的特点。为此,教师需经常更新重难点知识库。

二、重难点的有效突破

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众多,笔者在教学和参与“一课两讲”教研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反思和对比,归纳了几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精心设计板书,揭示逻辑关系,凸显重难点

教师要精心设计板书,按照知识发生发展的轨迹,借助直线、箭头等符号确定行进路线,排列知识要点,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勾勒知识的来龙去脉,准确揭示教材间的外显和内隐逻辑联系,巧妙推理。板书的文字不要求多,但要显示纲目之间的从属、包容、并列、因果、递进等关系;显示教师科学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多层次、广角度地把握知识信息。这既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补充相关知识,走出思维盲区,化解重难点

在整个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准确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及时补充,巧设实例。尤其是在教学《经济生活》与《哲学生活》时,这一点更显重要。通过举实例,以达到化未知为有知,增强教学的可操作性;化抽象为具体,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化繁难为平易,增强教学的通俗性;化枯燥为生动,增强教学的生动性。

(三)保证教学时间,提升思维能力,理解重难点

对于一些理论性强、较抽象的概念,为了使学生深入掌握,教师不要吝惜课堂时间,要化整为零,把大知识点分解成若干个与之相关的小知识点,化难为易,小坡度地层层递进,给学生提升思维的机会和时间。突破重难点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学情,适度调整教学进度,重点难点放慢速度,简单的知识点可快速带过,力求让学生将知识内化;同时,可精心准备一些练习,在课堂进行限时训练,及时反馈讲评,以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四)大胆整合知识,调整呈现方式,理顺重难点

专家在编写教材时,考虑更多的是知识体系的严谨、完整,他们并没有太多思考学生的实际情况。故此,在教学过程中,一线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风格,大胆地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整合教学内容。例如,在《经济生活》中,价值量、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之间的关系既是难点,又是重点,怎样才能实现有效突破?笔者通过参与“一课两讲”的教研活动,更加印证了调整教学顺序,研究知识呈现方式的必要性。两位教师在对这一难点进行突破时,尽管所选择的情景相似,但因呈现的顺序不同(一个是推理式呈F知识,另一位是结论式呈现知识),授课的结果――学生掌握的情况相差较大。其中授课效率高的一位教师的知识呈现方式还是值得借鉴的。通过情景设计,推导出“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第二个情景:第一步:介绍价值总量的概念:价值总量就是某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的总和,价值总量=商品的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第二步:引导学生思考,填写表格空缺部分,并让学生根据图表的数据推导出五种关系。

(五)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思维习惯,把握重难点

思想政治课属于逻辑性强的学科,可以分为隐形的生活逻辑和显性的理论体系。同时必须看到:教学难点是动态的,这就意味着学生如果对上一节课的难点没有理解,就可能阻碍他下一节课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把课与课的知识脉络构建起来,形成知识体系。“教”的最高境界就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自主构建知识体系,面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和众多的知识内容,快速内化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法、演绎法等,尽快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使之在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系统中找到位置,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在每一单元将要结束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看课本,在熟悉课本的前提下,参考板书,自主构建知识体系,采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知识的重点、难点。为了防止遗漏知识,通过采用小组成员之间交换检查的方式,查漏补缺。在每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过这样认真的梳理,既有利于把握知识体系的重难点,又有利于深化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从而达到层层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8篇:社会劳动学重点知识范文

“终身学习”已经是21世纪职场的共识,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开发职工的潜在能力,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往往由相关部门、单位牵头组织。但是各单位对继续教育的态度冷热不均,有的单位非常重视继续教育,为职工学习提供各种便利,甚至安排职工组团参加继续教育;有的对此不鼓励不推动,于是,为了不惹麻烦,职工只能“偷偷”学习。

【问题】

职工对继续教育有何看法,又有何建议呢?记者在基层采访时发现,没时间、受“冷遇”、没动力是影响职工参加继续教育的很大障碍,其中既有职工个人原因,也有单位因素。

类型一:

既要上班又要顾家,没时间进修

“工作那么忙,我的每个周末几乎都要加一天班,哪还有时间充电学习啊,有时候真是有心无力。”贾丽是一家大型传媒公司的项目经理,重点院校本科毕业的她当年还算是拥有不错的学历。然而近几年,每年都有大批的研究生毕业,看着新进公司的同事基本都是硕士学位,贾丽心里着急,也想着给自己进修一下。

在充满竞争的传媒行业,工作之余还要带孩子的她,觉得自己实在是挤不出时间进修。“如果公司工会能够以某种形式,鼓励我们边工作边学习,那就太好了。其实我们的技术水平提升了,对公司也是大有好处的。”

类型二:

人到中年,自认不必再学

今年45岁的赵大成是通州区一家国企的专职司机。说起继续教育,他直摇头,“我都年过四十了,上有老下有小,每天工作东奔西跑,累得够呛,还学啥啊。反正我在单位算是骨干,也有技术,肯卖力气,到哪儿都饿不死,学习不适合我,让年轻人多学点吧。”

类型三:

自己去进修,单位有意见

在朝阳区一家物流公司工作的杨超在每个周三晚上和周末都去上技能培训班,说起单位是否支持职工学习,他表示非常不解,“我愿意参加继续教育,但是公司没有组织不说,就连我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学习,领导也有意见,说什么周末要加班时找不到我了,学习会影响本职工作了之类。有的同事也笑话我,说‘杨超想当大学生,将来好跳槽’等等。我是大专学历,希望趁年轻能多学点知识,就这么简单的想法。真的搞不懂,领导为什么不能支持职工学习呢!”

【调查】

把参加“助推计划”的职工列为后备干部

航腾物业中国美术馆餐厅项目处对继续教育的重视,受到职工的肯定和欢迎。作为受益者,职工张素经被单位推荐参加了东城区“农民工大学生助推计划”,进入东城区职业大学学习。“我是高中学历,进入职场后,越来越感觉知识储备不够,幸好单位安排我参加了‘助推计划’。不仅是我,单位还同时选派了十几个同事一起学习,而且给我们求学提供便利。领导很重视人才,说已经把参加‘助推计划’的职工列为后备干部来培养。”张素经说。

举办业务讲座,帮助职工提升专业

为更好地帮助职工掌握业务技能,今年4月,东方慧博举办了劳动用工管理专题讲座,邀请《中国劳动保障报社》法律事务中心高级顾问白永亮,从用工环境、用工风险管理、用工管理基础等角度出发,为职工提供全面且有针对性的实操指导。

在本次业务培训中,重点放在近年来迅猛发展的中小企业用工管理上,并从劳动合同管理、休假管理、社会保险管理三部分进行风险防范的提醒。据企业负责人介绍,作为一家专业的人力资源机构,职工需要掌握相关人力资源管理技巧和技能,才能更好地服务企业客户,“这算是我们有特色的继续教育。”

专题讲解结束后,现场咨询环节异常热闹,很多人向白永亮提出更有针对性、迫切想了解的问题,比如医疗期管理、三期女工管理、无固定期合同签订条件等。一名听完课程的职工表示,这样的讲座对职工的业务水平提升非常大,因为劳动用工和规范管理是企业经营的基础,但不能一成不变,需要因人、因地、因时进行适当调整。东方慧博公司工会的负责人表示,公司一直都很重视对职工的继续教育,以后会继续举办此类活动,为职工提供专业的提升空间。

让职工发挥“特长”,更好促进工作

同仁堂北海药店有一位职工名叫王海涛,高中毕业后,他来到单位工作,在药剂部门担任化验员。现在很多同事提起他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并不是化验员王海涛,而是公司的设备员,甚至是程序员。

第9篇:社会劳动学重点知识范文

电机学院商学院的经济法课程具有目前国内商学院经济法课程的普遍特征。目前,全国高校商学院体系普遍开设有经济法课程,可以说经济法是每一位商学院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然而对于商学院的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改革,目前相关的研究仍然较少,其原因除了商学院会教授经济法课程外,传统法学院会开设经济法专业,而经济法专业无论从师资还是理论上,都较商学院的经济法课程有较大区别:

首先,授课目的上有所区别。商学院的经济法课程被作为一门基础课程,目的是补充同学在学习经济理论时的法律知识,也就是说做一名既懂经济又了解法律的人才,从这一点上讲,商学院的经济法课程可以作为一门社会实践性课程。而对于法学院来说,经济法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课程,一般是学生学完基本法理后所学的专业课程,对于经济法法理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授課内容上有所区别。商学院的经济法课程基本以学生应用为主,会考虑各个部门法中学生的应用性,因此往往会从传统的民商法课程中抽取各种内容,甚至会讲到诉讼法。而法学院的经济法课程从概念上有明确定义,是政府管理市场经济法之法,包括宏观调控、微观竞争、涉外经济、国有企业与市场监管五大部分,也就是说现有的商学院经济法课程与传统的法学院经济法课程,其授课内容具有很大的区别。

最后,教材选用上也有所区别。现有的国内经济法教材一般分为两块,一块是传统法律院校的专业的经济法教材,从教育部统编课程的情况看,法学院的经济法教材似乎更加具有权威性与专业性。而商学院所适用的经济法教材,则更倾向于界定为经济相关的法律规范课程。

二、电机学院商学院经济法课程教学的问题与矛盾

教材上的差异并不代表商学院经济法课程不重要。课程重要性应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判断:一是所涉及学生的多少,因为学生越多其社会影响性越大,全国商学院的规模明显超过了法学院,而且只要是商学院基本都会开设法律课程;另一方面是对学生未来的影响,毫无疑问从这一点上讲,商学院经济法课程的重要性是无法与传统法学院校经济法课程相比肩的。

目前商学院经济法课程所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教学内容过多。从整个商学院经济法的课程体系看,目前的经济法课程内容远远超过了理论课时的要求,以合同法为例,在传统法学院往往会作为独立课程讲解,还有知识产权法甚至是法学院中的一个专业,而目前经济法课程大约包括10-15门独立的法律,且相互之间并不具有较强的联系,而从课时上讲,每学期36课时远远无法满足上述内容的学习,如果真正要完成上述内容的学习,至少需要一倍以上的课时,显然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下这一点是难以做到的,就目前而言,对于商学院经济法课程的讲授,主要有两种思路:

一种是选择个别重要的法律规则进行讲解分析。通过多年的教学摸索,经济法课程的重点课程一般会包括三门:1.公司法,这是商事法律关系的基础,公司法可以说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商事规范;2.合同法,不言而喻大部分市场交易行为都要求学生对合同法有较好的掌握;3.劳动合同法,虽然其在理论上并无很大价值,但是从学生就业的角度看对劳动法的学习有利于未来学生毕业以后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另一种是全面讲解所涉及的所有章节。相比于重点讲授,毫无疑问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但也存在无法将规则讲透的缺点。从商学院的教学目的而言,如果将经济法作为一门辅修课,无疑可以使学生能够多学一点知识,但是如果将经济法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则将经济法讲深讲透似乎更加困难。

不同的教学方法将对商学院经济法产生不同的影响。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商学院学生普遍对经济法的教学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之前没有学过法律而不知道法律的学习方法,显然如果课程无法把握重点,则很有可能使学生无法理解课程内容,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从这个角度看,对于商学院的经济法教学,更应该有重点、分层次,然而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无法弥补课程内容上的缺憾。

三、商学院经济法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经济法教学内容过多容易导致教学课时不足,仅仅选择重点课程教学又不能保证课程体系建设的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做到以下两个方面,可以发挥最好的教学效果:

一方面,从备课实践上讲,应该做到深入浅出,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目前市面上的经济法教材大部分根据法律规范所编写,虽然融入了编者的一些想法,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也增加了学习量。从法律学习的角度看,最好的方法是对法律规则进行总结与归纳,实际上法律规则本身就是最好的教材,而课堂教学的目的则是简化规则便于学生理解,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另一方面,应该做到讲授课程的体系化。经济法课程的讲授应该进行区分,从现有的经济法教学体系看,主要包括主体法(例如公司法、破产法)、行为法(票据法、保险法、劳动法)以及市场基本规则之法。如上述内容无法完全讲授,应该开展公选课,让有兴趣的学生能够进一步深造。

参考文献:

[1]唐波.新编金融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顾耕耘.经济法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3]吴弘.华东金融法制评论(第2卷)[M].华东政法大学,2006.

[责任编辑谷会巧]